《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从语言游戏和怀疑论到人性的“不可言说”》

将路牌的情况平移到人身上,似乎我们心中的那些东西,都像路牌那样傻傻地站在那里,除非被诠释了,否则就没有意义。因此,我们总需要诠释才能获得意义,但是诠释本身也存在于心灵(意向)中,按照前面的说法,诠释,就其本身而言,作为心中的物体,也毫无意义。因此意义不存在。这就是克里普克的思路。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1:53:00 +0800 CST  
麦克道尔指出,克里普克的错误在于他假定了理解总是需要诠释的。在克里普克的书中,他点评到:“无论什么是在给定的时间,在我的脑海里,我的自由会在未来以不同方式去解释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1:59:00 +0800 CST  
这便是假定了诠释是必须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在诠释之前就完成了。比如说你听到一个命令:「向左转」,然后你向右转了,结果发现不对,和别人转的方向不一样,于是重新转回去,请问这个时候你如何诠释了「向左转」这个命令呢?难道你还会首先回忆起小时候学讲话(语言)的时候,父母说「右手就是吃饭的这一只手,左手是另一只」么?我倾向于认为诠释没有发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15:00 +0800 CST  
我们的语言(语义)导向克里普克解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我们在考虑“意义”这个(词)问题的时候,只能求助于内部。所谓的内部,就是你脑袋里面的那些“东西”。但是,真的如此吗?前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理解向左转这个命令的时候,并不完全就是依赖于自己,别人的行为本身也可以作为理解和自己的行为的依据。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20:00 +0800 CST  
当然,更为深远一点的考虑会认为,语言中大多词汇的意义根植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中。这也即是我认可的维特根斯坦会给出的答案,即“直接解决(寻求“语言游戏”案例的结论诠释)”。因此,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克里普克意义上受到辩护的,这种辩护来源于我们如此这样使用语言的历史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35:00 +0800 CST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差别:依据克里普克的解读,“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中的“私人语言”会指向只有一个人说的语言(因为没有别的人来形成「正确的大多数人」),但是依据麦克道尔的观点:“如果仅仅是说这种语言是一个人在使用,但是原则上可以翻译为日常语言,能被其它人理解,那么就不是私人语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41:00 +0800 CST  
【资料补充:在西方,当古代希腊哲学家称他们自己是怀疑者时,他们的意思可能是他们是非独断的探究者。希腊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爱利斯的皮浪,正因如此,怀疑主义也被称作“皮浪主义”。皮浪主义被认为提出了许多论式,表明现象世界充满着反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担保我们理解的事物就如它们的实际所是。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对判断采取悬置态度,以获得宁静的状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46:00 +0800 CST  
【古代怀疑主义既抨击知识又抨击信念,是一种生活哲学,现代怀疑主义只对知识提出挑战。正因如此许多哲学家认为,古代怀疑主义更为严重。在现代怀疑主义中,还存在着伦理学和科学之间的论题区别。而且,伦理的或道德的怀疑主义(它断言不存在任何客观价值)已成为一个特别受关注的领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46:00 +0800 CST  
【在哲学史上,怀疑主义是一种否定的但却是有推动作用的力量。在试图驳斥和克服怀疑主义的过程中,哲学家磨练了对哲学问题的公式化表述以及作出了解决它们的努力。】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48:00 +0800 CST  
第三部分:维特根的(静默主义)思想和人生的“本质”——人性的“不可言说”!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49:00 +0800 CST  
静默——这就如同,当我们转身的时候,风口并不是我们“语意”抵达的最后之境。那尚未看清的山谷,或许即为我们渴望已久的乌有之乡。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51:00 +0800 CST  
自由——显然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当我们拥有它,它仿佛老旧如月光。当我们摆脱它,它却像黎明一样在白色的地平线上向我们招手,并让我们为之热泪盈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53:00 +0800 CST  
在一种“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下,个体追求的灵魂行为在外界看来,并不是理想之环的观照,而是对自身生活的谬解和讽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55:00 +0800 CST  
在完成一种“思想”的艰难,如同完成我们的一生,这短暂的“肉体之刑”,常常因为精神的导引,陷入焦灼的困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57:00 +0800 CST  
永远~只能在前面。永远~无法完成。在纷繁的“语言活动”中,突围仅是一种假象,或不可能。那暴露出来的真相,其实是对所谓获得者的鄙薄和嘲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5:58:00 +0800 CST  
当我倒下时,我知道,那是另一个我放弃了沉重的肉身,而灵魂出窍者如同不朽的“存在”,必将置身于更为广阔的极地之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00:00 +0800 CST  
试图揭示人性的“本质”,常常会导致黑暗中的暧昧轰然倒塌。在“欲罪”的笼罩下,伪善作为一种策略也将彻底失效。回过头来,“欲罪”,是否会引领我们进入浑然不觉的狭隘之地?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05:00 +0800 CST  
人生的本质,在火车的迅跑中仿佛进入了我们胸口上的天堂。而在人生的地图上,尚有更多令人迷失的地狱被我们背负,并一生无法挣脱。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10:00 +0800 CST  
人生本质,又如月光掘进的过程,即是扬弃黑暗的诉求犹如不停歇的马达将我们无何止地推动。在充满危险的人生之塔面前,我尚有无尽的“语言”塞满了胸膛。这些,即是培育“道德”的沃土。正是它们,在慢慢打开乌云密布的窗口。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12:00 +0800 CST  
学会装死的帕洛马尔并未看清身边的世界,但他和世界的关系却发生了改变:那令人长期烦躁不安的期待变得可疑。被线性时间牢牢拴住的卡夫卡,或许正是那在灯光下徘徊良久的甲虫。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25: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9501

发表时间:2016-07-28 19: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0 06:45:09 +0800 CST

评论数: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