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从语言游戏和怀疑论到人性的“不可言说”》

迷宫的制造者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在自我沉迷于技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谁在静默中言说,谁就在声音中拥抱了星星的死亡。“纯粹的理性”是精神的历险,它让创造者在命运的陡坡上俯视自身脚印停滞的卑微,同时也仰视风暴中依旧跋涉的背影。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27:00 +0800 CST  
(第三部分)开篇这段散文,我表达了“静默主义”的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的源头和精神航标即是维特根斯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34:00 +0800 CST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钢铁大王卡尔—维特根斯坦家,为其第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小路德维希在严格的私塾教育中成长,经常缩在离严厉的父亲的座位较远的椅子里,似懂非懂地聆听大人们的谈话,大人们包括当时奥地利上流社会的哲学家、文学家、雕塑师、音乐家和神父,耳濡目染,小路德维希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哲学的启蒙,作为天主教徒的父亲卡尔,对子女要求极其苛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46:00 +0800 CST  
严格的宗教信仰和贵族式的繁文缛节就是小路德维希的行为规范。而子女们都拒绝按照老卡尔的意愿去经商或学习理工,这令维特根斯坦一家的气氛相当压抑,从而铸就了子女们沉郁的性格。路德维希的三个哥哥都先后自杀,倒是年纪最小的路德维希进入实业学校学习,1906年10月1908年5月在柏林的工科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08年到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学,遂了父亲的愿。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47:00 +0800 CST  
或许因为路德维希听话,父亲的严厉在与他散步时会被神话故事或笑谈代替,此时的路德维希才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会把树枝的相交说成和好,把树叶沙沙想成窃窃私语,这后来体现为他哲学著作中诗一般的语言。“《泰晤士报》上的维特根斯坦讣告形容《导论》为一首逻辑的诗。”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48:00 +0800 CST  
1911年,维特根斯坦去耶拿拜见弗雷格,后者推荐他师从罗素。1912年,维特根斯坦阅读了威廉·詹姆士的《宗教经验之种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自愿加入奥匈帝国作战,在战壕中,维特根斯坦阅读了托尔斯泰的福音书,被战友称为“带着福音书的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49:00 +0800 CST  
1918年,维特根斯坦被意大利人俘虏,成为一名战俘。战争的生死一线间考验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命和宗教信仰。期间,维特根斯坦将《逻辑哲学论》文本寄给罗素和弗雷格。1919年,维特根斯坦散尽千金,离开剑桥,到山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1922年附有罗素长篇导言的《逻辑哲学论》发表,维特根斯坦对导言极为不满。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49:00 +0800 CST  
1924年,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小组的领袖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lick)接触,被后者奉为“神”。1925年,维特根斯坦编写的《小学词典》出版,这是他生前出版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著作”。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50:00 +0800 CST  
1926年,因对待一名学生的方式被庭讯,辞去教职,从事园艺。1929年,重返剑桥,开始全新的哲学思考,并发表唯一的论文《关于逻辑形式的几点看法》。1951年4月29日逝世,葬于天主教公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51: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当过教师、园艺工、医院助手、药剂师、行李搬运工,但他的真正职业是思想,最喜欢的称呼是建筑师;笃信宗教,却从未加入任何教会;感情强烈,却终生未娶;一生赤诚地无意识地创立哲学,思想却不停地被人“偷去”或误解,更是极力劝说自己的学生去从事更有用的体力劳动;他著述浩繁,论题广泛,生前只波波折折地出版过一本小册子和发表过一篇小短文。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52:00 +0800 CST  
“摩尔报道说,维特根斯坦谈论了做哲学的一种新方式,(哲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它足以与伽利略在物理学中所造成的变革或由于抛弃炼金术在化学中所导致的结果相比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52: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通过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持续发生影响,他的影响甚至波及文学、心理学、宗教、数学、伦理学等学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6:53:00 +0800 CST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而关于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认为的:“凡是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08:00 +0800 CST  
因此,对意义和真理的要求,仅仅是在我们关心对日常语言的批评或关心建立逻辑上完善的语言时才是必要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11:00 +0800 CST  
所以,哲学应当区别于内在世界(心理学)、外在世界(自然科学)的第三世界。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哲学既不研究人的身体,也不研究人的心灵,而是以一种不同于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13:00 +0800 CST  
也就是说,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
例如,“数”不是心理学对象或心理过程的结果,比如,人们怎么能说心理有一个10000000的表象?或者说,人们可以有四颗星星中“四”的表象,那么,没有星星是否意味着0个星星的表象?人与人的表象各不相同,但数能为所有人共有,数不是一种表象,算术及以此建立的逻辑不属于心理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16:00 +0800 CST  
因此说明,逻辑的任务是发现实真的规律,而心理学则是发现把某物看做真的规律或思维规律,或者简单地说,逻辑是关于什么是真的规律,心理学是关于为什么是真的规律,不存在所谓的逻辑的心理学深化。“对逻辑进行心理学的处理起因于一种错误,认为思想和表象一样是心理的东西。这样必然导致认识论的唯心主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20:00 +0800 CST  
逻辑也不属于外在世界或自然科学。人们把颜色、重量、硬度归属于事物,它们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但是“数”不属于任何一个事物,颜色和“数”之间的一种本质区别在于一个平面上的蓝颜色不依赖于我们的任意理解。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24:00 +0800 CST  
它是一种反射某种光线,或多或少吸收其他一些光线的能力,我们的理解丝毫无法改变它。相反,我不能说,1或100或其他一个“数”本身属于这叠牌,至多只能说,它们根据我们任意的理解方式属于这叠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26:00 +0800 CST  
而且,如果每种事物都有比如“一”这种性质,人们给每一个事物附加这种性质就是无法理解的。人们可以把“艾斯是聪明的”和“阳狮是聪明的”合并为“艾斯和阳狮是聪明的”,但却不能说“艾斯和阳狮是一”,可见,数“一”不是如“聪明的”那样,是事物的性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29 17:29: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9501

发表时间:2016-07-28 19: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0 06:45:09 +0800 CST

评论数: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