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一个数学问题

密度,这个概念,就可以用网孔这个比喻建立起来。那么以后再说到密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确实有必要把理论从头再说一遍,尽可能的短的说一遍,那么我就再说一遍。


让我们从说一句话开始。


说一句话,通常是主谓宾结构。但是可以省略。省略主语,省略宾语,但是,就是不能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之后呢?那就不是一句话了。


我们说话不能省略谓语,这样一个动词,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要传递关于世界的任何知识,最终都是在描述过程。
或者这么说,能描述过程就足够了。可以没有实体,但是不能没有过程。没有实体,过程可以产生实体的效果,但是没有过程,实体不能产生过程的效果。就哪怕是“是”这样一个动词,它也是一个过程:它描述的是一个对应过程。


在显示器上,每秒25幅静态画面的播放,就足以合成一部电影,但你也可以让25幅静态画面都是一样的,那25幅画面就显示了一个静态的画面。但如果是20幅呢?你就会看到画面中的物体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交替出现,也就是闪烁。而25幅以上,闪烁就看不到了。但闪烁看不到了,不意味着它不存在。闪烁的过程,可以支持显示静态的图像,也可以支持显示动态的电影。


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呢?我们就是这么认识世界的。具体说,我们的视觉系统就是这么认识世界的。
现在让我们假定一个叫做“存在”的东西。它是怎么存在的呢?我其实并不知道。但是我看到它了,我就说它存在了。那么,怎么才算看到它呢?只需要每秒钟看到它出现25次以上,我就可以认为它是稳定的存在了。
我可并没有要求,这25次,它都必须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也就是说,为了“愚弄”我的视觉系统,你可以用25个这种东西,在一秒钟里面让它们在不同的地方接连出现25次。
那我就可以认为这个存在,在“运动”。而如果让25个这种东西具有某种特殊排列,比如一字排开,并且在时间上均匀的依次出现,那么,我就可以认为这个存在,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25个东西都放在相邻的位置,并且
在时间上比较均匀的依次出现,那么我就可以认为这个存在“在某点周围随机游动”,或者叫做构成“存在云”。



我必须要求这个存在是什么东西吗?要求是一个灯泡?还是一块石头?其实我并不关心。我需要要求它必须在
什么地方吗?我也不能要求。实际上是我根据它的出现来理解它存在的位置。再有就是,我需要知道这种东西
有多少个吗?1个还是25个?如果都是一样的,我怎么去区分?


但是有一点,我必须,或者一定知道:有这么一个过程,有一种东西,不管它是什么,有多少个,它在存在和
不存在的两种状态之间交替,或者说,在我能感知和我不能感知的两种状态中交替。那么我就知道,它存在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2:02:00 +0800 CST  
当它或者它们出现的频率(每秒钟的次数)足够高(比如对于视觉系统,超过25赫兹),那么我就认为这个存在,是稳定的存在。而如果它们又具有时空上的某种排列,我就会认为这个(多个被认为是一个)存在,正在“运动”。


这里面其实已经隐含了“飞矢不动”的思想:它的频率再高,也是频率。也就是有限的时间里面发生有限的次数。如果说,有限的时间里面发生无限的次数,同时观察者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观察无限的次数,那么它真的就动不了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2:06:00 +0800 CST  
如果我总是感知到它,我怎么知道是它呢?


其实我不知道。我只需要知道,我区分不了它和别的,那么别的也是它。如果它消失了,别的出现了,那么根据“我认为只有一个它”,那别的就成了它,移动了位置之后的它。


但也正因为如此,因为需要“移动”,它就必须能够消失,别的也必须能够出现。不然移动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这些,虽然平时不会说出来,也不会去想得要求,就决定了,我们理解的世界,若以这种方式来“愚弄”我们,我们除了接受之外,是毫无抵抗能力的。



当然,世界没有必要变成骇客帝国,也可以证明我们确实不是缸中之脑,但是这种“愚弄”的有效性,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面。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这就是所谓的人则原理。
其实上面关于“存在”如何“愚弄”我们的视觉系统的这个图景,正好就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世界的图景。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2:15:00 +0800 CST  
存在的到底是什么,它本身并不是必须确定的。但存在和不存在的两种状态交替,对于稳定存在以及运动性的存在而言,则是必须的。


所以可以扔掉主语和宾语,但不能扔掉谓语。所以我们可以基于过程建立一切,而不必基于实体。而这个想法也必然导致“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这种认识。


存在本身不必是确定的,那么存在本身是否可以不存在呢?
可以,而且只能如此。不然它不存在的那个情况如何发生?
那么这里所说的存在,就是存在又不存在的那个存在,或者说存在和不存在都是同一个事物,以至于可以根本没有这个事物 - 有和没有没有区别。


这实际上就解释了“无中生有”的问题:有是怎么来的呢?可以从无之中直接产生。但这个解释强制了无先于有的顺序。却没有给出任何必要性的解释。换句话说,用“有就是无”(其实也就是“色即是空”)来描述,是更为恰当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2:52:00 +0800 CST  
量子力学中使用算符来替代物理量的做法,其实正是用过程代替实体的实作。


并不需要一定有什么,就可以有,也可以无了;可以有也可以无,就可以构成有无交替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用一个熟悉的词来描述:类比于波动,我们把它叫做振动。
或者用上面例子中的说法,叫做闪烁。


因为不需要什么,它就可以产生,也没有什么原因,它就可以消失,那么,它实际上就是那个
自己是自己的产生和消失的原因的东西,而那个东西或者那一类东西,叫做自然。


而这个“自然”,没有产生或者消灭的原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对它产生束缚和限制,
那么它也可以叫做“无限”。



无限这里指的不是大,也不是小。只是没有限制,或者说,也限制不了。


把这个顺序倒过来:无限,既那个不能被限制的,只能是自己成为自己产生或者消灭的原因,也叫做自然。
而它产生和消灭的交替过程叫做振动或者闪烁。而震动着或者闪烁着的自然的实例,就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存在。


再反过来说,存在无需是什么,只要能闪烁或者振动就是了。振动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只要自己是自己产生或者消灭的原因就是了。而若要实现自己是自己的产生和消灭的原因,你不去限制它就是了,而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真正被限制的,所以这是没法不成立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3:12:00 +0800 CST  
如果说有什么难理解的,那么最难理解的就是:过程可以脱离实体而存在。


或者说过程比实体更基本。这导致了,任何符合相同过程的实体,都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是,有没有实体都没有本质区别。那么我们就可以丢弃实体,或者用过程拟合实体。


理解这一点可能会非常痛苦。但是相比较于去寻找终极实体,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而言,这是最后能选的
那一个。而如果我们放弃存在或者运动,我们也可以连过程都丢掉。这时候连“无限”,也就是没有限制,
无法限制,这个衍生生灭过程的必要条件,都可以扔掉了。


当然这时候已经彻底不是物理了:连存在和运动都不研究的,可能连哲学也不是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3:19:00 +0800 CST  
物理学自底向上的路会越来越难走,那么哲学自顶向下的路,就必须接上了。


所以在哲学上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之后,再下降到数学和物理学,那么下来之后,什么东西都会变得简单得很。


举例来说,当你问,电子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
我可以回答你,它是一个振动复合体,光子也是,原子也是。
各种微观存在都是。而微观存在构成的宏观存在,也是。


那么似乎一切都是振动复合体?
不是。振动不是振动复合体。
那么谁是振动呢?是场。


你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不是数学表达式的方式,也不是哲学思辨的方式,而是一种叙事的方式。一种“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的方式。


可以说,这种方式“很不科学”。换句话说,你凭什么这么说话?你凭什么就敢自称你已经拥有了关于一切的理论?


但是很不幸,这种很不科学的方式,也正是物理学的方式:你凭什么认为光速是不变的?
不凭什么。只能说,到证明了光速是可变的之前,光速是不变的就不能认为是错的。


那么如果有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在你有生之年,都没有被推翻,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就是正确的物理定律。
如果有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在人类种族的有生之年都没有被推翻呢?那么它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正确的物理定律。


而越来越难获得感性认识的现实状况,把我们推导了必须用思想和逻辑来自顶向下的建立关于世界的认识,
就已经决定了这些认识来自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式。换句话说,这种方式就是重头到尾都是错的,恐怕
对于人类种族而言,也会错到最后。而这就是它的“必然的正确性“的证明。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3:30:00 +0800 CST  
你可以想破天,各种神仙鬼怪,各种外星人,各种异世界等等。


你能否想出一个,“你想不出来的东西”?
这个问题只能这么写,因为我想不出来的那个东西,我也没法给它一个名字,我就是给它一个名字,我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而到你那里,我都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你怎么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所以我本来要写的是,
你能否想出一个,“……”?
因为连名字也写不出来,又必须写点什么,那就只能写成这个样子:“你想不出来的东西”


而这两半句话,已经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答案就是,不能。


只要你还是人类的一员,到哪一天,你能回答“可以”?
谁也不能,永远不能。



这也不仅仅是一个逻辑表象上的不能,它的含义也一样是不能。
你就是不能想出一个你想不出来的东西。
但是你不能说,你想不出来的东西就不存在。


这两句话加起来,就是认知极限存在的必然性:而如果存在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正好就达到或者
略微超越你的认知极限呢?要么接受,要么就当它不存在吧(但你又不能说)。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3:42:00 +0800 CST  
我希望上述关于“无限”、“自然”、“振动”、“存在”等等的描述,你能够看懂。


若还不能懂,我试着再说一遍。我不担心反复的说,但也不想总说一样的话。


相对论结束了牛顿时空观:虽然惯性系都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惯性系具有相对速度之后,它们各自的时空观念都是不同的。一秒的含义是不同的,一米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这时候,所谓“客观观察者”就已经没有意义了。谁都认为自己是客观的,但是没人能客观得了。
量子力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观察者对实验的影响是不可能忽略的。这不只是一个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理论层面上的问题,或者哲学问题。


从这两点上,可以直接抽象,观察者和所观之物的对偶关系。而搜寻这种关系的极限,就必定会发现一个特例:它没有观察者,或者说,它自己是自己的观察者,它自己是自己的所观之物,它自己观察自己。


当我们把所有的那些个观察者和所观之物放在一起,我是说,所有的,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只能是
没有其外的观察者,它自己就是自己的观察者,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所观之物,它自己观察自己。整体具有这
种性质,构成整体的部分,由于又可以由部分构成(并没有限制要求其不能由部分构成),那么部分必也具有
整体的这种性质。那么每个部分,也都是自己是自己的观察者,自己观察自己。



而作为一个整体,失去(外部)观察者,就失去了(外部)观察者对它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失去了(外部)观察者对它造成的限制。那么它作为一个整体,就不再有超出自身赋予的限制,相对于外部(虽然此时没有外部),它就是无限的。而这一点也必然被其部分继承,因为其部分,也没有必然受到其它部分影响的理由,但此时无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
最大的限制莫过于生灭。造成生的原因无法由外部给与,造成灭的原因也无法由外部给与,那么它的生灭则只能由自身决定,也就是自己是自己生灭的原因,也就是自然。而这一点也会被其部分继承。因为其部分也没有必然受到其它部分影响的理由,但此时无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


生灭的交替提供了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都可以实现的基础,这意味着我们研究的运动学对象都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而所有存在物又都是运动学对象的体现,那么这个生灭交替过程,就是(狭义)存在的本质。


这些概念使得物理学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到达了需要的极限程度,然后返回来,再理解物理现象,寻找这些概念在物理实像中的对应关系,这就相当于,原先那个想不到的,也没法给出名字的东西,首先被想到了,又给出了名字,然后再尝试这些东西,在现实中到底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用这种方式再建立物理图景,就简单多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4:09:00 +0800 CST  
上面这些原则,到底是什么意思?让我们用实例来说明。


既然一切都是振动,或者振动复合体,那么我们就用振动视角理解一切。一切之中,我们选择一种振动(或者复合体),比如电子。


选择它是因为它简单(目前来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还有内部结构),而且它是运动学,电磁学,还有量子力学等等多个学科的焦点。


那么,电子是什么东西呢?
我可以这么问,因为我有振动这个概念可以用。如果没有振动这个概念,这个问题就没法问了。意思是,我有更精细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一个电子,“被分解”之后的样子,也就是描述电子的组成(也许它没有组成,也许它的组成和想象的不一样),那么我就可以问它是什么东西,而不用说“基本粒子”。


从量子力学视角,电子是一个量子化的东西。它具有单位电荷,这可以说是它最大的特点。
那么好了,下一个问题,电荷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有最小单位?而且这个东西还有正负两个选择?


我仍然可以这么问,因为从哲学下来的概念(这里说的是振动),就是从思想的顶端下来的概念,
如果从思想的顶端下来的概念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可以认为这个问题是超出思想理解极限的,
但是电荷这个概念,并没有这么基本。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4:21:00 +0800 CST  
如果为电荷写一个方程,你怎么写呢?


电荷是一种可以观测的现象,它是一种存在。那么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振动,是振动就有周期性,也就是有限性在无限时间上的反复。那么我们就可以写出
x+1=0
的形式。


为什么不用1/x的形式?因为考虑到“量子”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分立和不连续。虽然1/x也代表一定程度上的不连续,但是这个形式没有整数形式那么彻底。


x+1=0
并不需要解出x=-1,另外这个-1也没有实际的意义。需要的是它的意思。它的意思是,经过x那么长的整数周期之后,休息一个节拍。然后进入下一个周期。以后把x那么长的整数周期称为“实拍”,1那么长的时间称为“空拍”。
这个做法相当于在音乐中打拍子的过程。需要打拍子的时候拍下去,不该拍的时候空着不拍。


比如一个存在具有这样的周期性:5个实拍之后1个空拍。那么我们知道它的周期为6拍。
也就是x+1=0
之中x=5。


其实这个方程不好看主要在于大家都不习惯这种形式。换成大家习惯的形式,
x+1= 0 (mod 6)
这就好多了。也就是x+1的结果模6(除以6取余数)等于0。
先前确实没有细说这个表达方式。但是模周期等于0就是右侧0的实际含义,
实际上已经包含在它的定义里面了。


对于这样一种周期性,我们可以写出一个复数,比如3+2i,
这个意思就是
3+2*5=13
i既然已经确定,当然这个复数就回归了实数。也就是说,二维下降为一维,或者两个自由度失去了一个自由度。
有趣的是,自由度这个概念正好表达的是不自由的程度:因为被6周期限制,才有了第几个周期中的第几个这种概念。若没有6的周期限制,就没有第几个周期的问题了。
13得到的是全部的实拍。
如果允许空拍混入其中,那么3+2i
可以写成
3+2*6=15
具体怎么用,怎么理解,还是有一定的灵活度的。


现在回到电子的问题。此时我们可以写出方程
x+1=0(mod 2)
为什么是2呢?因为只有正负两种电荷。
所以x有两个最简单的解,+1,-1.
也就是说,从宏观,一直向着微观的方向进发,终于走不下去的时候(电子没有更小的组成它的粒子),我们选择了状态数最少的方式,用来描述最常见的存在。而这个数,就是最小的有效进制数,也就是2。当然,也有可能用3,或者5(暂时避免讨论4的问题)。


如果你明白这个原则,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基本粒子,但我也假定即便发现更多,稳定存在的恐怕总是极少数。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4:40:00 +0800 CST  
关于3+2i(i=5)的情况,应该再细致说一下。
这里面i已经被确定,周期的大小就定了。
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复数取幅角的正切值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一个角度,或者说,相位。
比如我们倒过来取余切,用实部除以虚部,并将空拍计算到i之中,
3/2i = 3/2*6= 1/4=1.5/6
这就意味着,如果周期长度是4,那么实拍占周期长度的值为1,而现在周期长度为6,那么实拍占周期长度的数值
为1.5(确实不是整数,但是这也不要求必须是整数)。


如果取正切呢?
2i/3=2*6/3 = 4
那么意思就是,如果单位长度是1拍,周期长度就相当于4拍。
把周期长度或者周期中的实拍压缩到单位,此时对应的实拍或者周期长度的数值,就是所谓的相位(的正切值)。


从几何上来讲,这就是角度的本意。


我们还是用余切,那角度的意思就是周期中实拍占据周期的比例,或者说,占空比。


先前曾经提到,如果能够理解几何和复数的本质关系,我们就有可能UFO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如,通过调整
占空比,我们就可以原地转弯,也包括飞行中的直角转弯这种“不科学”的做法。


在这个角度上回头看看,对i的正确理解,有多重要,你就懂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4:56:00 +0800 CST  
当写出
x+1 = 0 (mod 2)
的时候,我并没有强调x到底是什么东西。那是因为我觉得不用强调。
因为在所有的叙述之中,其实我始终在讨论时间。因为周期本身就是时间概念,或者量子化的,节拍的概念。


方程直接解出+/-1两个最基本的解,那么这两个解是什么关系呢?
或者说,+1那个时间是什么时间?-1那个时间是什么时间?


我们没有别的东西,也不知道到底是多长时间(其实可以计算出来,但是目前不需要)。
但是我们有节拍的概念。


得到-1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实拍,然后一个空拍。
那么得到+1的时候,就反过来,一个空拍之后,一个实拍。


如果-1是一种电性,+1是另一种电性,那么刚刚好,具有负电性的电子在实拍的时候出现,
此时对于正电性的电子正好在空拍,它不出现。反过来具有负电性的电子在空拍消失的时候,
正电性的电子正好在它的实拍出现。一个出现的时候另一个一定不出现。
但是,稍微宏观一点来看,若我们把二者生灭交换的那个中点作为观测点,把两边的半个周期
合并称为一个周期,那么在这一个周期中,相互接近的具有相反电性的两种电荷交替出现的结果
就是没有电荷,也就是1+(-1)=0。


这就是所谓电偶极子,或者中性物质,或者正负电子相互湮灭之后的光子所处的状态,


那么电性是什么?
实际上已经直接说出来了。更细化一点,我们把那个生灭交换的中点,叫做“现在”,
负电性半个周期叫做“过去”,正电性半个周期叫做“未来”。那么电性就是过去或者未来。


当然这里说的,是一个微小的时间单位(也就是时间量子)上发生的事情。
这个单位是如此之小,半个周期的过去,几乎不占时间的现在以及半个周期的未来都加起来也只是
刹那。而这刹那不断的反复,在宏观上构成了连续的时间。


而正电性和负电性,就在反复的生灭之中,保持了存在的状态。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5:09:00 +0800 CST  
但是你会问,凭什么那个叫做电性的振动,老老实实的呆在那里,振动,或者闪烁?


这其实你就应该问,电子云里面到底有多少个电子?


电子云里面到底有多少个电子?有多少个电子都无所谓。只要当你需要一个电子的时候,它能给出一个电子,就行了。如果你需要两个,它只能给你一个,那么你就可以认为它里面只有一个电子。


无论静态画面还是动态的电影,新的画面已经不是原来的画面,是人脑自动将两个画面联系在一起构成静态或者动态的结果。在那个地方也不需要一个稳定存在的电性振动,无论正负。但那个地方的某些条件能够保证在那个地方的附近,在你需要的时候,总能给你提供一个正确的电子,那么你就可以认为在那可以发生电性振动的生灭。


这又是障眼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要去蒙蔽你,只是宏观抽象出来的电磁学要求你这么想罢了。


再举一个例子,以便你理解这个问题:金属导线中流过电流,但是如果真的让电子从导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通常那个电子都很慢,根本没法提供那么大的电流。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导线中电子导电,但真让电子“背着电荷”来做这件事,电子根本就做不到。


那么不是电子,难道是金属原子核?显然也不是。那么导电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若你认为导电就意味着电荷的移动的话。但是,如果你认为导电意味着电能的传输,那么这个问题就容易了:你可以认为,电子和金属原子核之间手拉手构成了一个接力的传输链,“电能”这种东西,被电子和原子核用接力的方式从一端送到另一端。


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要问,电能是什么东西?有了振动这个概念,这些确实都可以讨论,只是现在不着急处理它。


我们简单的把宏观现象推广到微观的做法,实际上是很不恰当的。微观可以聚集到宏观,但是宏观不能简单的推回去。因为在聚集过程中,发生的不只是数量的增减问题,还有量变质变的问题。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5:22:00 +0800 CST  
我们用量子时间上的振动模型来描述电性或者电荷,实际上同时解决了宏观电性和微观概率论两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说只做理论,不做实验,那么这个模型也已经具有了同时满足两个理论的优势。事实上,你会再后面看到它可以符合每一个理论的优势。


电荷,或者特指电子,它具有正负电性;正负电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这么解释了。
很难么?有振动概念为基础就一点都不难,或者说,是非常自然就导出的东西。
但是你要反推(也就是用物理学正常的方式),从我目前能够意识到的情况来看,电性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是,只能作为“基本属性”,永远都无解的。


但这并不是说现代物理一无是处。事实上,获得这个认识仍然是基于大量的物理实验和理论,反复交叉参考,反复建模并推倒之后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之中,选择最为符合振动概念那一个,就得到了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谈论的是电性是什么,而不是电子是什么。电性是电子的属性,但是电子不只有电性这个属性,在运动过程中,还有磁性这个属性。所以要完整的描述电子,单独说电性是不够的。


但是电性能够用振动来描述,可想而知,磁性恐怕也能用振动来描述。那么作为两种属性合成一个电子,就意味着两种振动合成一个电子。由此“振动复合体”的意思就体现出来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5:34:00 +0800 CST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电学之王,特斯拉。


为什么是交流电?或者说,特斯拉脑袋里面为啥想出这么一个东西?
问题先放着。


回来说电性,正负电性。我们用交替出现的振动,来对应正负电性。虽然电性还不是完整的电子,但是电性振动被理解为电荷也不太离谱。


现在,伸出两只手,手心向上平放。左手开始握拳,右手平放;然后左手逐渐松开,同时右手逐渐握拳,一直到左手平放右手完全握拳。然后右手逐渐松开,左手再逐渐握拳……反复这个过程。


这是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把握拳当做实拍,平放当做空拍。这个双手握拳平放的过程,就是在模拟正负电荷的存在过程(存在是一种过程,前面已经说过)。假想双手之间有一条能量通道,握拳意味着能量输出,平放意味着能量输入,那么这条通道中的能量,就会在两手之间来回流动。


如果这个能量就是电流所运载的能量,或者就是电流本身,那么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交流电。


这里没有什么电压升高还是降低的问题,只有握拳还是平放的问题。而这种流动,并不依赖于电压。换句话说,把正负电荷放在接近的位置的时候,它们两个自然而然的就会做这件事情。而我们通常认为,这两个电荷之间存在的是静电场,是不动的电场。


而生灭状态的转换要求这个场,如果有的话,必须是交流的。
换句话说,静电场本身就是交流场。


那么不难看出,交流电,是比直流电,更自然的能量运输方式。


确实有这种场么?当然有,它确实就是静电场。那么,静电场确实要在两个电荷之间来回运动么?严格说,并不需要如此,只是你需要的时候,它能这么做就足够了。


什么时候会需要呢?
静电感应的一端电荷如果增加,将会导致被感应端的电荷同等增加(减少对应减少),这种同步并不区分哪一端是发起端,两端是等价的。而若要实现这一点,两者能量的交换必须具有等价性。或者说,如果不是交流的,如果是静态的或者直流的,静电感应都不会是这样的。


现在再回答特斯拉的脑袋里面是怎么想的,应该很容易了:一个一辈子都研究电的人,枕头边上放着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人,有一天突然意识到电的本质,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5:53:00 +0800 CST  
当负电性振动处于空拍的时候,正电性振动处于实拍。反过来,当负电性振动处于实拍的时候,正电性振动处于空拍。


我们用杯子装水来比喻,当负电性振动这个杯子是空的时候,正电性振动这个杯子是满的。


(杯子都是一样的)现在有100个负电性振动的空杯子,100个正电性振动的满杯子。那么,正电性振动相对于负电性振动的“水量差”,就是100个杯子的水量。半个周期之后,负电性振动相对于正电性振动的“水量差”也是100个杯子的水量。


如果两边都变成1000个杯子,那么水量差变成原来的10倍。
这里面说的,其实就是电压。电压对于正负电荷而言,就是这么“绝对的东西”,差别不是多少,而是有无。
还是用时间度量(原则上时间可以度量任何物理量),那么,如果一个杯子意味着频率为f,100个杯子就是100f,
1000个杯子就是1000f,那么正电性振动在实拍的时候,它就具有1000f的振动总量,而这时候负电性振动正好在空拍,它就具有0的振动总量。


而这里讨论的,就是用时间(频率)来替换电压这个单位的可能性。因为如果可以做到,那么根据光子的能量
E=hf,以及电能的表达式 E=QU,而U具有f的量纲,那么若令h为无量纲常数,则Q可以彻底简化为无量纲常数,
也就是量子的个数。而此时E,也就是能量,将可以直接用频率表示。


频率就是密度,能量也就是密度。这样的话,现代物理就和未来物理衔接起来了。


也就是说,你就知道能够懂得能量是什么东西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6:14:00 +0800 CST  
还是杯子装水的例子,比如正负性的杯子装有100f的振动,是100个杯子里面每一个都装f的振动。


但是此时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正电性的杯子只有1个。我们要求保证振动总量在两个两端继续保持100f
每周期的流量,那么,正电性的杯子,就必须被扩大100倍。


这是一种选择,实际上还有一种选择,也是极端选择:正电性杯子不变,但是里面所装的振动,其尺度缩小100倍。比如原来的尺度是1/2,那么现在的尺度就是1/200。


这其实是密度的空间表示形式,此时缩小100倍的尺度等价于增大100倍的密度。那么这时候,两个杯子中装的振动
虽然总量是一样的,但是密度相差极大。


这是什么意思?先放着。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力和能量的问题。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6:21:00 +0800 CST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


因为地球吸引苹果?当然,谁都知道。但这又是什么意思?
走到大街上,有一家小吃的菜做得非常香,你顺着气味走过去……你为什么会走过去?因为气味吸引你?当然,这也是谁都能理解的。


你走向小吃店,是你的选择。但说实话,也不止是你的选择。因为问到气味的也不只是你,会走向小吃店的也不只是你。所以相对而言,有人走向小吃店的概率,要稍微比走向任何方向的概率要大一些。


苹果没有什么选择。然而你即便有选择,也会和苹果一样落到地上,而不是飘到空中去。
也许你真的想要飘到空中去,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你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呢?因为你无论多么期望飘到空中去,那些个构成你的分子和原子们,或者说,振动以及振动复合体们,都不“这么想”,它们和构成苹果的振动和振动复合体的“想法”是一样的。


它们怎么“想”呢?它们和电子云中的电子的“想法”是类似的:客观上来讲,都凑合在这个云里面,或者说出现在那个位置周围而形成云,是更容易发生的事件。


构成你的那些振动复合体,毫无悬念的选择,出现在更容易出现的地方。换成你,换成任何人,任何东西,
也会是如此吧?比如你出现在小吃店的附近,因为香味的吸引导致小吃店附近,出现人的概率比较大。


如果某种类型的振动,在A处出现的概率为0.5,在附近的B处出现的概率为0.8,那么作为不断生灭的振动而言,你会看到何种景象?你会看到A处的这种振动越来越少,在B处的越来越多,直到达到某种平衡。


而作为无法区分这种振动中的个体的你,能选择的,就只能认为这种类型的某些振动从A处跑到B处去了。
减少和增加的同时发生,和振动的转移过程,是不可区分的。让振动在出现的概率更高的地方出现,和让振动受到“场力”的作用而出现向那个方向上的运动,是不可区分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6:44:00 +0800 CST  
这其实就是场力的本质。


我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实验已经支持了这个想法。在引力上尚未实验,但是在磁力上,实验已经成功了。


什么实验呢?很简单的实验。其实你也能做,谁都能做的实验。


大家都知道,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咱们目前先不讨论什么磁单极子的问题,因为它会使得问题莫名其妙的复杂。咱们就认为磁只能有两极(其实这句话没错,即便是磁单极子,也只是非对称磁极而已)。


那么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当然电也有这个情况,但考虑到低压电的电场力效应不明显,
高压电又有很大的危险,我不会考虑用电来做这个实验。


现在让我们应用一下上面提到的想法:振动总是要在它更容易出现的地方出现,而这个现象就被我们叫做“场力”。


那么对于磁铁呢?两个磁铁相互作用,显然是用磁场来实现的。类比于电性振动,我们也可以引入磁性振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认为,磁铁在自身(以及和对方共同)创建的磁场中存在,如果这个磁场出现了一些变化,使得这个磁铁对出现于某个方向有了“偏好”,并且还能顺着这个偏好运动过去,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过程,就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本质。



那么这个实验,到底应该看什么呢?
还是时间!我们看那些和时间有关的物理量,如果它们变化了,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周期x变小了,1/x就会变大,也就是频率就会升高,磁性振动构成的场,也就是磁场,在某处的振动频率升高,就意味着磁体会倾向于向那个方向运动,反之则倾向于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


磁场中,和时间相关的物理量,就是磁导率。空气中的,或者真空中的磁导率,它是一个关于电量,电压,单位长度,和单位时间平方的物理量。其它辅助实验证明,电压和电量,以及单位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不大。那么剩下的就是时间平方了。换句话说,若测量出磁导率变化,我就可以找到它对应的单位时间变化。然后看看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上述推理结果。


磁导率不好测量,但是线圈的电感容易测量,而线圈形状不变的情况下,电感和磁导率成正比。
准备好两块钕铁硼强磁体。一个扁线圈和一个电感表。


粗略测量情况如下:(uH)
无磁场 26.71
单一磁极 10.55
相吸中心 8.0
相斥中心 13


可以看出相吸的时候经过两个磁体创造的磁场的检测线圈的电感小,相斥的时候时间电感大。


也就是相吸的时候线圈所在的磁场时间单位小(频率高),相斥的时候时间单位大(频率低)。


在频率高的地方出现的概率也高。而这也就验证了上面提到的关于力的解释。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3-23 07:15:00 +0800 CST  

楼主:yyl_new

字数:195276

发表时间:2018-02-16 11: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8 19:25:07 +0800 CST

评论数:6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