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岂无凭: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增量,抵消了腐败的消耗。当时中国拥有巨大而又封闭的市场,这种市场的突然放开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这种情况下的增长使得中国经济增量快速增长,高过了腐败的消耗。

二是对腐败的控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没有放松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加大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的查处力度,使得腐败在一定程度下得到了控制,其发展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是腐败自身的发展。腐败也是有一个发展成长过程的,一开始也是小打小闹,比如在审批、管理过程中收取贿赂,这种行为对企业带来的伤害不大,一定程度上,企业通过这种行贿取得快速的审批和放行,企业能占得先机,其付出与所取得的收益是微不足道的,比走正常渠道更划算(所以,我们政府要做的就是,不仅要反腐败,更重要的是规范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如果任由腐败发展下去,就会不满足于这种小利了,他们会提出分成或者占有股份的方式,获取利益,发展到最后,就是鸠占鹊巢,实现控股,而真正的投资者沦为腐败官僚权贵的打工者,这时候对经济的伤害就是毁灭性的,所有投资都是以腐败权贵为靠山,大家都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这个时候想要扭转局面就需要下很大的力气。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1:52:33 +0800 CST  
所以,用腐败体量除以经济总量加经济增量,就是腐败危害指数。即腐败危害指数=腐败总量÷(经济增量+经济存量),当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腐败的危害就越大。就拿东北来说,它的腐败总量相比于沿海来说,是赶不上沿海的,但其经济存量和增量远远小于沿海,所以他的腐败危害指数就大于沿海,这也就造成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局面。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1:52:43 +0800 CST  
所以说,腐败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滞后性,一开始你很难发现它的危害,还觉得它能促进发展,很容易得出腐败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当你发现它的危害时,那已经危害到相当程度了。

就如生长的树木内部出现蛀虫一样,在初始阶段你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4:13:48 +0800 CST  
6.受欢迎的反腐败为什么会讨人厌?

其实,反腐败是应该受到大家欢迎的。

一、利益集团方面。

从利益集团来看,他们中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得到大量财富的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历史上财富分配的经验教训,他们知道腐败会加剧对民众财富的侵占,加剧财富的过度集中,致使民不聊生,发生动乱,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财富灰飞烟灭的局面。他们总结了“富不过三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以民为本”等众多的名言警句,警告为富者、为官者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重视民生,行善积德。

现实中他们也重视教育、注重乡民救济、施舍,不希望这种国破家亡的局面出现。因为民众发生动乱,首当其冲受害的就是他们这些富人。他们也希望国家采取措施,能遏制腐败蔓延发展的势头,消除腐败。这样至少能保全他们既得的成果,所以当王莽以身作则,给腐朽衰落的西汉政坛注入新风时,他们对他充满了希望,对他的事迹大肆宣扬,并一步步将他送上了最高的权力宝座。这就是王莽为什么当上皇帝的原因。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7:45:21 +0800 CST  
二、官僚集团方面

从官僚集团来讲,他们大多是知识分子,受过良好的教育,而这些教育一直是让他们光宗耀祖、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是让他们要做一个好人、好官的;其次,读书人最注重名声、气节,他们也害怕死后遗臭万年,为后世所耻笑;他们更害怕贪腐行为得到查处而惶惶不可终日。所以鲜有人一开始当官就想当贪官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当上贪官,也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贪腐的原因也是多种的:

一是薪酬微薄。中国历史以来,由于官僚职能定位和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官僚数量的增多,所以很难保证官员有较为合理的薪酬。在不仅家人要养,还有属下要用物质激励,加上常年读书的投资需要回报的情况下,官员自然会寻找薪酬之外的收入。

二是利益的诱惑。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在利益的诱惑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围猎下,家人、亲属、下属,都会相继失陷,个人也难独善其身。

三是系统的贪腐。当上级贪腐,亦或者整个官僚系统都贪腐的时候,即贪腐成为官场的潜规则。作为官员个人,要么服从潜规则,要么被规则淘汰,个人是无力对抗整个腐败系统的。所以不得不贪,最终走上了贪腐之路。人们都喜欢和崇拜清官,但当清官是很难当的,它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比贪官更高的智慧。

他们在享受贪腐带来的福利时,也同样承受着压力,更多的是上级贪腐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违背初心、搜刮民财,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充填上级的贪欲。他们更知道,如果任由贪腐发展下去,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不是最后一棒。所以,他们其实也盼望政坛的风清气正,没有贪腐行为,大家都按规矩办事,心安理得地享用俸禄。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7:45:50 +0800 CST  
三、民众方面

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是所有贪腐行为的最终受害者,所以他们毫无疑问是最拥护反腐败的。

四、统治者方面

从统治者角度来看,只要智力稍微正常一点的,他们也知道腐败是不利于政权的稳定的,苏绰的用贪官论也不过是一剂毒药。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积极地开展了反腐败工作,只是效果不好,没有根治腐败罢了。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7:46:15 +0800 CST  
所以,正确的反腐败,应该是有利于统治者、官僚集团、既得利益集团、民众的,虽然中间有一些阵痛,有一些取舍,但都是对大家不好的东西,最终是有利于四个群体的利益的,是会受到肯定和欢迎的。

但从历史上看,反腐败都失败了。虽然我们的反腐败可以说是穷尽办法,结果都只能取得一些短暂的成果,腐败在一时、一定范围得到遏制,但随后就迅速反弹,最终将反腐和改革吞噬。在具体实施中,反腐和改革也先后遭到官僚集团、利益集团的消极应付、极力抵制和大力反对,最后连民众也对改革和反腐失望。

为什么理应受到大家欢迎和拥护的反腐败,最后却受到大家的抵制和抛弃?最终走向失败?

所以,正确地认识腐败和反腐败最重要。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7:46:53 +0800 CST  
网友“执着的尘埃”说到:历史上王朝的崩溃,往往就发生于她开始变革的时期。比如新莽、元末、清末;还有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都是开始自君主改革的时代,俄国的二月革命以及苏东剧变(当然苏东剧变要复杂些涉及到西方势力的干预)也如是。

这个观点,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值得细读、深读)中也说道: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为什么?
因为你所采取的改革(反腐败)措施是各方面都关切的,统治者要革除问题、巩固统治;官僚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要增加利益、巩固地位;民众要改善民生、革除腐败。结果你采取了错误的改革措施,致使官僚集团反对,利益集团抵制,民众失望和仇恨。也就是说你原来只有民众一个敌人,现在通过失败的改革,又使得官僚集团、利益集团也跟你同床异梦,随时准备取而代之,增加了2个暗中的敌人,焉有不败之理?

就是这个原因。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21:21:16 +0800 CST  
另:每一个为政者以及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看一看《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还有杨伯对此书的解读。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21:25:40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7 12:01:20 +0800 CST  
大家都听说或经历过卖菜刀的预言吧。

我大概在读初中时,村里来了一批卖钢精锅、菜刀的,一种是现钱交易,一种是打借条,价格比现钱贵一倍,但没有具体期限,说是等稻谷涨到一块钱时来收账,当时,稻谷是2毛钱一斤,让人不可思议。

后来身边又陆陆续续收到一些卖类此东西的信息,都是类似模式,说的收账条件与你现实情况差距很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最后都实现了,也有人来收过帐。

最近两年,我倒是没见过,但听人说的条件大概有两方面的:一个是房价降到1000多的时候来收账;一个是山下的人往山上搬的时候来收账。目前。我们这的房价是4000多,人呢,正在从山上望山下搬(扶贫搬迁的力度很大)。

目前,这两个预言一个也没实现,我也不希望出现,因为这两个预言一旦实现,对大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从目前全球的疫情发展,以及疫情引起的民族主义的抬头来看,加上我对移民搬迁的掌握来看,很难说没有这种可能。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8 21:44:39 +0800 CST  
我也曾在记事贴说到,人类自有史以来,和平的时光是非常短暂的,没超过百年的和平时期。

从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经74周年了,无数先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和平和经验教训,也随着这些人的老去、逝去,逐渐被年轻人所怀疑、忽视,年轻人不懂得战争的残酷,也不尊重和平,并越来越不敬畏那些鲜血换来的成果。

当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族主义相互交织、快速发展时,历史以来,人类都只会采取唯一的一种解决方式。

所以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学到任何教训。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8 21:52:47 +0800 CST  
怎样改革?
个人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找准问题症结、稳步实施改革,建立改良机制。
今天先谈谈改革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30 17:59:13 +0800 CST  
主要有五项准备工作:权力准备、人才准备、财政准备、制度准备、机制准备。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30 18:00:14 +0800 CST  
看到新闻,报道多个粮食出口国禁止粮食出口。
这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新闻,在灾难面前,所有的繁华都会转眼即逝,只有生存是最要的。
我看到全国各地发展的这产业、那产业,不知道会不会最终回到粮食产业?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31 15:35:37 +0800 CST  
一、权力准备
权力改革主要有集权、分权、授权、制权、监权,即权力的控制集中、分权制约、授予履行、制度管理、权力监督。

因为在改革准备阶段重点是集权,分权、授权、制权、监权是后面改革中要进行的,所以在此只说集权。

就是在实施改革前,要进行权力的集中和控制,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大多数改革家都知道这个道理,特别是在身边有官僚集团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权臣时,特别要注意这方面。因为都晓得擒贼先擒王、树倒猢狲散的道理。改革家知道除掉权臣和大老虎才能推动改革,利益集团和官僚集团也知道只要除掉改革者,改革就会偃旗息鼓,回到他们所希望的道路上来。但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帝王在没有最好集权准备,就仓促启动改革,不是被软禁、废掉,就是莫名其妙地死了,像光绪、宋神宗。

所以,改革在实施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权力的改革,而是对权力的集中、控制,以保障改革者人身安全、改革政策的生存安全。

没有权,怎敢实施改革?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31 17:55:42 +0800 CST  
三、财政准备

人穷志短,改革没钱命短。
改革启动前一定要做好财政准备。

一是对已形成的问题进行改革需要钱。有很多问题是积累和发展带来的,有其客观原因,所以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解决,有些问题必须通过钱来解决,这样才能减少改革阻力,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二是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需要钱。改革新措施需要钱,新的制度、机构、人员、项目都需要钱,特别对于那些有宏图大志的改革家来说,需要大量的钱。比如秦始皇、杨广实施那么多工程,就因为没做好财政准备,加征赋税,而加重农民负担,导致民众不堪重负,致使改革成为苛政、暴政。三是腐败会流失钱,改革虽然也在反腐败,但腐败一日没有停止过,原有的官僚集团和新实施的改革中都会存在腐败,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失。四是国家财政的减少。上面三个方面说的是国家财政的支出加大,而在实施改革时,由于新政策的实施,反腐败的推进,旧的利益集团的抵制和观望,官僚集团的磨洋工和下绊子,导致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成长,旧的经济正在洗牌,所以就会出现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

一旦启动改革,你就有可能面临支出不断加大、税源减少的情况,改革者很容易面临国家财政的危机,导致改革推行困难。改革失去财政支持是走不远的。

崇祯就是例子,在财政危机下手忙脚乱,昏招频出。崇祯在诛杀魏忠贤之后,在东林党的蛊惑之下,停征了商业税(商业税损害了东林党的利益),在外患吃紧的情况下,将税赋加征到民众头上,又引发农民起义,造成了越乱越急、越急越乱的局面,最终内外患一起爆发,导致明朝灭亡。崇祯是改革家典型的反面教材,他除了敬业之外,短视、多疑、急躁、虚荣,他的敬业又加剧了这些缺点带来的伤害。

历史上,汉武帝的盐铁专营、杨炎的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是直接对财税进行改革的,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财政税收的增加,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4-01 11:58:24 +0800 CST  
四、制度准备

托克维尔在对法国大革命反思时,提到法国大革命中的二月革命,迅速摧毁了旧制度的一切,却又迅速将旧制度重新拾起来,并使旧制度中不好的东西发扬光大,结果是情况更糟,民众被以革命的名义受到更严重的压迫剥削,最终在四个月后又爆发了6月革命。

清朝坐观老人面对清朝的腐败衰亡,也深刻地总结道:清之亡,不亡于新政之不善,而亡于旧政之不修。

我们2000多年的封建轮回过程中,那个朝代不是砸烂了旧政权,又迅速将旧王朝那一套拾起来,修修补补再用?

所以制度准备有两方面:一是指新制度的出台,尽量实现改革及其政策的制度化,减少改革的随意性,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要仓促出台一项又一项的改革制度,不能让改革政策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和问题的根源,要让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得到改良,保证改革一步一步走好走稳。

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不仅有自己的思考,也在自己当地方官时进行了长期实践,看到效果良好时才推行到全国的,拿到全国来用还不是问题一大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太执拗,听不得不同意见,把地方经验运用到全国时不加以消化、改变。

二是对旧的制度不能一棍子打死。很多旧的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修改完成的,制度问题大多是落实机制出现问题,致使制度落实不彻底、不公平。所以我们要找出旧的制度中不好的、引发问题的部分,特别是注意甄别那些隐藏在制度中、看似正确却起反作用的部分,我们很多制度就被这样的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样的地方要坚决进行革除。

旧制度不一定全是坏的,新制度也不一定都是好的。

所以对制度的准备主要是稳步出台新制度、修改完善旧制度,最终建立制度的改良机制。如果制度能实现自我改良,就不会发展到要改革的地步。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4-01 17:35:23 +0800 CST  
五、机制准备

主要是运行机制的准备,如果没有机制上的准备和革新,改革及其措施还是以老的机制运行,也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最终还是被官僚集团和利益集团扭曲、同化、腐化,成为他们新的腐败途径和利益来源。

我们从制度准备中也得知,很多制度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的一个社会制度一般要运行很长时间,比如封建社会就运行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中,不会对大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只不过是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上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旧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以及出台新的制度,对大的社会制度进行补充完善。说白了,也就是对政策制度进行修修补补。

但吊诡的是:这些制度政策,随着发展,最后都出现一个现象:对民众有利的方面从内容上越来越多,但民众得到的实惠却越来越少;有时候好的政策制度落实到民众身上就成了坏的,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而制度、政策中对民众不利的看似越来越少,帝王也一直强调告诫以民为本,但在实际运作中对民众的伤害却是加倍出现。

即政策制度的好处民众看得见得不到,坏处躲不过加倍承受。

再精简一点就是:好处不好、坏处更坏。


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既往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的制度都能变成坏,那么,改革作为新生儿的改革措施,能幸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改革措施政策最后大都成了改革的对象。

所以要找到旧的政策为什么被扭曲、异化、腐化,以及失去改良机会的内因,也许比出台改革政策要重要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主要还是我们的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所以要做好机制的准备。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4-02 17:13:48 +0800 CST  
以上就是改革进行前要进行的准备工作,但从历史上的改革来看,大部分只做了第一项准备——权的准备(有的连这个都没准备好)。所以很多改革来势汹汹,把利益集团和官僚集团吓了一大跳,结果发现黔驴技穷,不过如此,然后反噬,改革寿终正寝。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4-02 17:16:00 +0800 CST  

楼主:治国这条路

字数:71564

发表时间:2019-12-12 01:18: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17:49:09 +0800 CST

评论数:3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