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岂无凭: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五、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失败有失败的原因,成功有成功的经验。中国历史上丰富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
1.分化瓦解,徐徐图之
经验:西汉自汉文帝、汉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汉景帝采纳晁错之策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来通过战争虽然解决了叛乱,实现了削藩目的,但只是短期内有效,还是不能限制藩王势力的发展壮大。直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在削弱其势力的同时又不会引起动乱,解决了藩王做大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教训:面对问题,全面出击,手忙脚乱,失去重点,一味蛮干,结果激发了矛盾,致使解乱的改革成为添乱。如晁错的削藩,只看到了诸侯做大的危险,看不到削藩的风险,实行时不讲究策略和技巧,将所有藩王推向对立面,引发七国之乱。如崇祯改革过于频繁,朝令夕改。还如王安石,在推行改革中听不得不同意见,一味蛮干,将司马光等政治家推向改革的对立面,也使改革在落实过程中弊端丛生,腐败大行其道,改革扭曲走样,使改革昙花一现。戊戌变法照搬照抄外国制度,不加以消化吸收,生搬硬套,一味蛮干;在国家治理方面毫无经验,如处理新疆等领土问题选择放弃;对守旧势力斗争毫无智慧和技巧,自树强敌。
2.摆脱控制,建立特区
经验:秦献公为了摆脱秦穆公死后所形成的大臣把持朝政的局面,集中君主权力,在即位第2年以与魏国决战、夺回河西故地的理由,迁都栎阳,同时在河西实行“特区”,不仅有理有据地摆脱了贵族控制,更将一直没得到实行的改革措施推广开来。隋炀帝杨广为摆脱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营造东都洛阳,对帝国的向南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教训:没有斗过利益集团,被利益集团赶下台来。如周厉王。周厉王改革主要有:打破传统,不再从周召两大政治家族选用卿士,而是唯才是举,任用了经济专才荣夷公和军事干才虢公长父;肢解大的诸侯国,向各国派出周王室的直属官员;强化法治,淡化礼制等。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触动了贵族利益,招来了贵族阶层和诸侯国代理人的联合反扑,周厉王被流放。崇祯作为历朝末期权力最大的皇帝,在南有南京、凤阳两个可作为首都的地方的情况下,未能实施迁都,致使外患和内患交织,丧失摆脱利益集团控制、东山再起的机会。汉献帝也未能摆脱利益集团控制,结果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3.以点带面,先行先试
经验:秦朝的初租禾制度推行之初,受到了秦国贵族的强烈反对,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户对其私田的耕种,实行初租禾制度,耕地为地主、自耕农所有,贵族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得不到实施,秦献公在远离贵族控制的西河地区先行先试,废除井田制,实施初租禾土地制度,使私垦田地的人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解决了井田制农民为贵族种地、国家收不到税的情况,百姓得到实惠,国家税收得到保证,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动了改革的实施。
教训:王莽在沿袭周朝旧制,在全国推行理想化的“王田制”,以旧代新,全面铺开,硬性进行土地分配,导致利益集团、官僚集团集体抵制,土地改革推行失败。
4.建立信用,赢取民心
经验:秦孝公任命商鞅变革,商鞅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但没有公布,因为新法最害怕百姓不信任,贸然公布容易产生非议。于是在国都南门立下一根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镒黄金。最后有一个人试着将木杆搬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通过徙木立信,取得群众信任,为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教训:洪秀全在起义之初,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口号,但在实施过程中,地是上主的、人是上主的、财产也是上主的,民众仍是饥寒交迫,制下贪污腐化,背叛了理想信念,不仅不能取信于民,反而使民心尽丧。
5.严刑峻法,雷厉风行
经验:汉武帝任用赵禹、张汤,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严刑峻法,专门用来限制官吏,使国家政令得到严格执行,为后来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豪强等改革措施的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使改革措施得到雷厉风行的贯彻执行。
教训:宋仁宗刚同意宰相杜衍的吏治改革方案,自己就徇私情、批条子,带头违规。在实施庆历新政时,任命了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贤良能干之士进行改革。改革初期,在宋仁宗赵祯和贤良干吏一同努力下,新政卓有成效。但是,新政触犯了许多贵族和掌握实权者的既得利益,所以遭到了极大的反对,面对越来越大的阻力,宋仁宗赵祯竟然选择了放弃。所以这场由宋仁宗赵祯发起,范仲淹、富弼等贤良干吏呕心沥血进行的改革只持续了一两年,致使改革流产。
6.改革吏治,大力反腐
经验:汉宣帝打老虎,正本清源整顿吏治,选拔良吏、加强绩效考核;唐武宗反歪风整治携姬游宴、反腐败打击贪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改革吏治、加强官员监督、大力惩治官员腐败是历朝历代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官僚和强化监督,确保官僚集团与中央步调一致,为改革贡献力量,将改革措施推行实施。
教训:改革是革除积弊,是反腐败的,但有些人参与改革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是在改革中搞腐败、捞取利益。比如王叔文、王伾,以及王安石变革中得到重用的吕惠卿等,崇祯打掉魏忠贤、嘉庆拿下和珅,却不能对吏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不能有效遏制、预防现任官员的腐败,虽然没有大老虎,但滋生更多的小老虎,造成新旧利益集团一方唱罢一方登台的结果,民众受害尤甚。改革成为过家家,旧的腐败带来的伤痛还未痊愈,新上来的人又开始腐败,甚至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群众认为腐败不如不反,毕竟原来的已经喂饱了。不彻底、不成功的反腐败迅速消耗民众的信心,改革走向失败。
7.改革财政,增加财源
经验:改革很多问题都反映在财政上,所以大多改革措施也是为了改善国家财政税收。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商鞅变法,也实行盐铁专卖。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唐朝实行“两税法”、王安石的“青苗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都是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为其他改革措施的开展提供财政保障。
教训:宋徽宗用蔡京的改革办法、王莽的钱币改革,看似为中央财政增加了大量财富,却是对民众财富的强取豪夺,使民众财富迅速缩水,成搜刮民财的手段。
8.广纳贤才,推动改革
经验:人才决定成败,中国历史上很多君主很重视人才,特别是那些开国之君,如刘邦、朱元璋、刘备、曹操等,招贤纳才,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国家的运行,用人方面的腐败也越来越严重,任人唯亲、买官卖官,人不能尽其才,大量优秀的人才得不到任用,所以人才的选拔制度的改革也非常重要,东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以及汉宣宗打老虎整顿吏治、汉明帝强化吏治让“官不聊生”、隋炀帝开科举打破门阀垄断、明孝宗清理官场等等,都是对官僚管理的改革,优化人才选拔、官僚管理制度,用人才来实施、推动改革。
教训:唐武宗改革科举取仕,整顿门荫特权,裁掉冗官2000多人,但被唐宣宗悉数废止,使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张士诚、袁绍等人,广纳贤才,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崇祯让东林党走上前台,但直接导致丧失了明朝与内外敌和谈,赢得喘息的机会,也丧失了南迁以图再起的可能。王安石选择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而王安石认为这些人拥护改革,不加以约束,反而因为他们支持改革极力提拔和袒护,这些人在现实中扭曲改革措施,利用改革捞取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激发新的社会矛盾,给反对力量提供了口实,致使改革走向极端,功败垂成。
9.加强集权,令行禁止
经验:秦献公和隋炀帝跳出贵族集团的包围圈,汉武帝通过打击权贵获得权威,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雍正设立军机处,通过不同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为改革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教训:周厉王、光绪、王安石改革得不到中央强有力的支持,致使改革推行不下去,改革派被打击,改革半途而废。
10、转移矛盾,内病外治
经验:为了统一官僚思想,转移矛盾,把人民发动起来,秦献公选择迁都和魏国战争,夺回了河西失地,设立特区,成功地动员和吸引了民众参与改革,避免了改革与贵族的直接冲突;汉武帝选择与匈奴作战,赢得民众支持,加强中央集权。
教训:王莽效仿汉武帝,制造矛盾与匈奴作战,不仅没有通过战争转移矛盾,还引火上身。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使天下疲敝,引发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11.吸取教训,注重实际
经验:历史上还是有一些政治家,特别是那些开国之君,还有像朝代中期的雍正、唐宣宗、齐桓公等,对实际情况比较掌握,他们对前朝的经验教训有切身体会,在制定改革措施时注重实际,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教训:一是脱离实际。认识到了改革,但提出的措施不切合实际,改革成为华丽的梦想和口号,像肥皂泡一样稍迅即逝,如王莽改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王莽本身是一个道德楷模,所推行的改革也具有理想性,很多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穿越性”,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但这些政策过于理想化,利益集团、官僚集团极力抵制,致使改革措施得不到落实,再加上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12.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经验:秦朝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六代国君的带领下,先后任用商鞅、张仪、范雎、白起等名臣良将,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终于实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教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有些改革者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不顾民力、财力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过多过高的改革目标,梦想一夜变天,很短时间就完成改革,致使改革不仅不惠及民众,反而成为民众沉重的负担,如秦始皇、隋炀帝等。隋炀帝开科举、挖运河,做了大量功泽千秋的工作,但过度使用民力,超出民众承受范围,加上三征高句丽,引发农民起义。秦始皇也一样,都是在改革中目标远大、任务繁重,加上急于求成,致使改革成了对自己的革命。
再就是继任者不坚持或悉数废止。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的宦官干政的危害,特地制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铁牌,但明朝却成为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朝代。汉景帝为削藩差点连江山都丢了,最后不得不杀了晁错,直到汉武帝才想出天才的“推恩令”,将藩王大患去除,可是后面的朝代又有几个吸取了教训?唐朝藩王变成了节度使,明朝藩王吃垮了国家财政,清朝的八旗比藩王有过之而无不及。
任何经验的背后,都有血淋淋的教训,有些经验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不同的人来实施,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甚至成为失败的主因。改革需要吸取这些经验和教训。
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说“历史会重演”。回顾中国古代的改革,我们不得不感叹其命运多舛,我们的先辈也不得不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次又一次地轮回,这个轮回或者说循环,也就是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国家兴亡周期律。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2-20 17:41:28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2-20 17:41:54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2-23 18:04:48 +0800 CST  
危机其实是一个变革的机会。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03 21:47:57 +0800 CST  
有很多领导到南方转一圈回来后,就会大发感概,感概南方的经济,感概先进行政管理经验和制度,感概政商关系,等等。
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倒逼和利益引导的结果,倒逼管理机制、制度的变革,离开这个环境,这些制度、机制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派再多的人去学习、交流和挂职,都没有作用。回来还是老样子,原来怎么干继续怎么干,很多时候的照搬照抄画虎不成反类犬,因为没有触及到精髓。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04 11:58:57 +0800 CST  
接上:
这种学习模式就像:温带植被不好,跑到热带一看,哇,好茂密的热带雨林啊,树长得好,长得快,产出多,值得学习、借鉴,于是便把雨林的种子、模式、管理往温带套用。殊不知,那是人、树木、气候、土地等已经相互适应,形成了生态系统,你把种子和管理经验往温带套用套种,那怎么行。还不如好好治理、维护、培育温带现有的,不去瞎折腾,培育温带的生态系统。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04 15:04:00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07 19:48:50 +0800 CST  
今天给孩子讲故事,又重温了一遍《皇帝的新衣》,真经典!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08 14:51:35 +0800 CST  

是人就难以免俗,

是官就难以免贪。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10 17:07:19 +0800 CST  
1.改革为什么总是失败?

答:是因为我们没有跨过四大陷阱。

我们在国家治理时没有抓好基层治理;没有有效抑制和反对腐败;没有建好并管好官僚队伍;没有有效引导和约束利益集团,致使国家治理出现四个陷阱。

我们在不得不进行改革时,又被这四个陷阱所派生、幻化出来的表象迷惑,这四个陷阱四处冒泡、到处放火,我们按住了这头,又浮起了那头,扑灭了西边的火,东边又冒起了烟……改革者费尽力气,却未对他们本尊起到伤害,一旦改革者筋疲力尽,这四大陷阱却迅速反弹,将国家和民众最后的希望吞噬。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17 08:21:22 +0800 CST  
2.四大陷阱最核心是什么?

答:是腐败和反腐败。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17 08:21:42 +0800 CST  
3.为什么反腐败也是陷阱?

答:因为不正确不彻底的反腐败比腐败的危害更严重。不仅使腐败更加严重,还会让民众对政权彻底丧失信心。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17 08:21:57 +0800 CST  
4.改革与反腐败是什么关系?

反腐败是改革,但改革不仅仅是反腐败。

反腐败不仅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最好的切入点和起点,更是改革得以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当反腐败走向失败,改革也终将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上对反腐败才去的措施不谓不多、不谓不严,但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起到一定的遏制,但腐败还是继续蔓延,最终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17 08:26:19 +0800 CST  
5.改革怕什么?

一怕傻子。怕那种智力低下,认识不到问题的统治者,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改革在这样的手上,就没有出生的机会。

二怕瞎子和聋子。一种是自瞎,看不到问题。另一种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当然也听不得、见不得不好的事情,所以这种瞎跟掩耳盗铃、皇帝的新装的差不多,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在少数,比如乾隆;还有就是被瞎,被利益集团、官僚集团切断、控制所有的视线,被安排、被控制,成为睁眼瞎。

三是怕蛮子。不讲方法,一味蛮干,明知道对手很多、很强大,但觉得自己更强大,硬碰硬,结果功败垂成。

四怕疯子。宏伟的目标一个接一个,还要成果丰硕,也不管措施合不合理,民众和国家财力能不能承受,比如杨广,短时间搞了那么多工程,还三征高句丽。

五怕急性子。比如崇祯,政策朝令夕改,换大臣如儿戏,越急越乱,越乱越急,最后国破家亡。

六怕知识分子。也就是书呆子,或者用现在的话说是本本主义。无论是统治者、改革者,亦或是一般民众,很多人都是这类型的人,他们不仅通晓历史,也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但都没找到问题的根源。于是,统治者、改革者推行一个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措施,而民众中的知识分子则是在民众中痛斥政府、吹嘘自己的改革措施,迷惑毫无经验的民众。

当然,改革怕的东西还很多,怕得不到支持、怕得不到坚持、还怕一味地坚持……总之,改革是时间的雏儿,被人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但成长却极其缓慢、变坏极为容易、生命极为脆弱。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17 08:27:11 +0800 CST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像是长跑比赛。

以前是有人早已做了科学的训练、充分的准备,还比我们优先起跑。在比赛中还制定了一套有利于自己的评判规则,你一旦接近前者,就会受到惩罚,所以就造成了后面的越追差距越大,永远追上不前者的局面。

这次疫情,大家都被迫停下来,先发优势也有可能不复存在,规则也将面临洗牌,这倒是给后来者一个绝好的超车机会,就看抓不抓得住了。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17 11:07:48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1 09:49:59 +0800 CST  
测试结果

1.大部分为A选项:你若当官,必定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你为了贪欲会不择手段,泯灭良知,一心为取得更多的利益,总认为自己没有别人贪得多,你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冷酷无情。即使没有当官,你在生活中也是为追求个人利益和私欲精于算计、不择手段的人,利益是你最好的朋友。

2.大部分为B选项:你很灵活,也很有能力,是上下级口中的“能人”,你常常在贪官与清官之间来回摇摆,把付出和成绩作为取得回报的判断标准,大部分时候,在你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你能控制自己的贪欲,贪婪有限度,当你遇到压力、阻力或特殊情况时,你也可以放弃原则和道德底线。

3.大部分为C选项:你有原则,能坚持底线,时刻提醒自己要当一个好官,但有时候也会让步,做出一些违背你原则的决定,但不会丧失底线。你在生活中很少有朋友,在工作中仕途升迁缓慢,下属对你意见很大,工作和生活中困难重重、压力很大。

4.全部为c选项:恭喜你,你是清官!难得的、彻底的清官。但我不知道你怎么当上官的!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3 16:20:48 +0800 CST  
也谈苏绰的贪官论

苏绰(498—546),字令绰,西魏京兆武功人(今陕西武功),汉族。出身世宦豪门,其父苏协官至武功郡守。苏绰少好学,精通算术。从兄苏让推荐于北周太祖宇文泰,拜为大行台左丞。宇文泰重用苏绰,制定计帐法、户籍法。大统十一年(545),授大行台度支尚书。草拟《六条诏书》,宇文泰立于座右,宇文泰下令百官习诵,并规定:“牧守令长,不通六条和计帐法者,不得居官。”又制定《大诰》,文字简练流畅,一改自晋以来的浮华文风。又据《周礼》改定官制,大统十二年(546年)未成而卒,宇文泰率百官送棺椁出城外,扶棺痛哭,悲叹:“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死后家无余财。著有《佛性论》、《七经论》。(详见《北史卷六三•苏绰》)

传苏绰与宇文泰曾有过一段治理国家的对话。

宇文泰请教:“怎样治理国家?”
苏绰回答:“配备各级官员。”
宇文泰继续请教:“怎样配备官员呢?”
苏绰回答:“使用贪官,反对贪官。”
宇文泰很不理解:“为什么我要任用贪官呢?”
苏绰答道:“对皇帝来说,最重要的是大臣对你忠诚。群臣忠诚,皇帝就安心;皇帝安心,社会就稳定。可是你想让部下忠心耿耿地卖命,你就得给人家好处。可你又没那么多钱给他们,那怎么办呢?”
宇文泰说:“是呀,那怎么办呢?”
苏绰回答:“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权去搜刮钱财,获得好处后必然会高兴啦!”
宇文泰问:“虽说如此,但大臣们大获其利,那我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苏绰回答:“他们获得好处,是因为你授予的权力。有权自然就有利,为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官员们必然对你忠心耿耿。要知道天下乱哄哄的,皇帝宝座有多少人在觊觎啊?但有这些忠诚的贪官维护着您,(唱)皇上的江山,万呀么万年长!”
宇文泰恍然大悟,竖起拇指赞曰:“高!实在是高!”接着不解地问:“既然咱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贪官呢?”
苏绰答:“既大胆用贪官,又高调罢免惩治贪官——这就是治国权术的精髓所在。”
(宇文泰)移席,谦恭就教曰:先生教之!
苏绰微笑道:“天下没有不贪的官。官员贪污有啥可怕的?可怕的是他不听你的话。凡对你不忠诚的,你就以肃贪的名义罢免他。既可巩固政权,又能获得百姓拥戴,何乐不为呢?”
其二,官有贪渎,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也。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倘或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
官吏贪污,把柄就攥在你手里了。你既抓住把柄,他就诚惶诚恐,对你毕恭毕敬,忠心无二啦!因此惩治贪腐,是驾驭部下的一大法宝。如果你不任用贪官,又怎么谈得到惩治贪官呢?所以,我们对贪官,既坚决任用,又要进行惩治。如果全国官员都清廉不贪,那老百姓自然高兴,可是你这个政权就危机四伏了。
宇文泰疑惑地问:“这是什么逻辑,我怎么越听越糊涂呢?”
苏绰徐徐道来:“清官因操守清廉,无所顾忌,就会梗着脖子批评你,冒犯你。你又能琢磨什么借口来除掉他呢?你毫无理由地罢免清官,老百姓肯定不高兴。老百姓不高兴,就会引起民愤,那国家就危险了。清官大多是刺头,所以不能任用。”
苏绰忽然严肃地对宇文泰说:“你还有问题吗?”
宇文泰吃了一惊,“您还有什么指教?”
苏绰又严肃地提问:“如果你任用都是贪官,使老百姓的怨愤就像开了锅的沸水,你怎么办?”
宇文泰一惊,爬过来,靠近苏绰,虚心请教:“您说咋办呢?”
苏绰哈哈一笑,回答:“对大贪官,毫不含糊地罢免严惩,让朝野臣民都知道你对贪官恨之入骨,让乡间民众都认为你很英明,而败坏国家法度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和你无关,全都是那写贪官造成的。你这样办,百姓的怨气就涣然冰释了。
又问:果有大贪,且民怨愤极者,何如?
苏绰答:“对大贪官处以极刑,抄家没收全部财产。这样做,民怨就平息,百姓就歌颂,没收的巨额财产就收缴国库,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总之,任用贪官培植死党,铲除贪官消除异己,诛杀贪官平息民愤,没收贪腐充实国库,这就是千古来帝王玩弄的治国权术啊。”
上称善。宇文泰颔首称是。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3 16:25:07 +0800 CST  
苏绰的理论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信服。其在后世也得到不少的拥趸,把它作为帝王之术、治吏之道,奉为圭臬。
对这个理论执行的比较好的有嘉靖、乾隆,其结果就是:君王控制大老虎,大老虎控制一群饿狼,饿狼又控制另外的,一直到群众身边的苍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帝王只控制好大老虎就行了,皇帝省力又省心,民怨沸腾了换掉一个老虎就行了,君王依旧圣明。所以,你看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其实却把朝政和官吏牢牢掌握在手中,乾隆诗词歌赋、游山玩水,国家依然没有出多大问题。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种做法的副作用是严重的:嘉靖虽然亲手除掉了大老虎严嵩,但明朝强权如虎、民众饥寒的状况一日胜过一日,衰亡亦成定局。乾隆死后,世界级的巨贪和珅迅速倒台,但清朝的繁华已如纸糊一般,嘉庆想改革、堵窟窿,发现堵好这一个,又出现另一个,有时候越堵窟窿越大,吓得嘉庆再也不敢动一个手指头,一味守成,清朝最终也一朝不如一朝,最终灭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结果?
其一,用贪官来治理国家,是一种消耗存量的行为。你指望收了贪官的钱,贪官会爱民如子、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那无异是白日做梦,贪官只想着怎么使自己的投资尽快得到回报,实现利益最大化,再就是保证自己的利益的稳固,所以贪官一般只有两种行为:一是对下贪赃枉法、强取豪夺,攫取一切可能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二是对上行贿,惟命是从,确保自己的贪赃成果得到稳固,不被查处。严世藩不怕人家告他贪腐和干坏事,和珅的腐败乾隆也是心知肚明,但就是在这上面出不了问题,为啥?都是在你授意下干的。所以贪官治国不仅带不来增量,而且是对存量的巨大消耗,国力自然也就自然一天不如一天,一旦有个小小灾难,就有可能成为燎原之火。
其二,人的贪欲是最难控制的,投资回本了还想生利,贪了一万两还想十万两,一个比一个,贪无止境;自己贪了还想照顾自己的亲戚、门生、朋友,大家一起发财。那么,民众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看似老百姓越来越害怕政府,但内心的恐惧和怨恨就会形成仇恨,一旦有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就会迅速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反对力量。
所以用贪官的结果只会是:贪官一茬比一茬多,贪的一茬比一茬厉害。
其三,贪官看似好控制,其实也是个技术活,不是那么简单的,稍有不慎就会玩失火。因为贪官只认利益,谁对他有利益他就听谁的,所以贪官极易形成朋党,一旦势大,不仅难以控制,还会反客为主,左右朝廷,特别是到后期,朝廷利益越来越少,喂不饱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投向新的主人,反噬其主。这就是崇祯手下的官员的心态,跟着你一起喊口号,却真正在盘算如何向新主子表忠心。
所以,苏绰用贪官治理国家的理论,看似是治国良策,其实就是饮鸩止渴、与虎谋皮。
在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社会,君王握有这样大的权力,却不能有效管理官僚集团,还需要用苏绰这种极其短视的手段,我也是醉了。官僚管理哪有这么难、这么复杂?这个问题后面会谈到。
现如今,苏绰的理论好像没有人再提,但也不是销声匿迹了,而是换了一个说法。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3 17:50:20 +0800 CST  
这个说法就是:腐败能促进经济发展。

这个提法,笔者隐约记得是在2000年前后,在报纸上看到的,好像还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专家提出来的。提出之后,这个观点在网络上也有很多支持者,很多人举出了改革开放以后腐败发展的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来印证。前几天想到写这个题目时,在网上查,再也找不到此人曾发表过此言论了,这个言论也无人认领,网络上也是一边倒地对此论调的批评。

其实,这是一种从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20-03-26 10:46:06 +0800 CST  

楼主:治国这条路

字数:71564

发表时间:2019-12-12 01:18: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17:49:09 +0800 CST

评论数:3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