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华夏英魂传与中华大历史》——长篇连载


而史湘云的名字,除了史指代上古历史之外,湘和云似乎都指向中国的三湘四水,朝云暮雨之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湘楚之地一向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中原各国已经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耕战成为君民上下日夜焦头烂额所奔忙之事时,湖广平原还是绝大部分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由大湖泊、大沼泽围绕着。由于地广人稀,还有相当部分人民泛舟湖上,以自由自在的打渔业为生,楚国的统治模式也自成一体、非常松散,以强调巫风的宗教仪式为团结民众的主要工具。楚国的士大夫如屈原等人对楚地的神话体系也极为熟悉,可见神话在楚地的重要性。



[唐] 秦韬玉
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楚地这种和中原差异极大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就导致了独特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在湘楚平原得以诞生和保留。例如人类在母系部落时期就诞生的女神信仰,在父系农业社会里逐渐边缘化,被皇权崇拜和战神崇拜取代,而成为妇女群体的地下信仰的时候,却在湘楚的巫风文化里因其对自然化育之力的崇拜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如汉水女神、潇湘妃子、巫山神女等等,


汉水之神是最早见于记述的女神,也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是这样描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闻一多《诗经新义》认为,游女就是汉水之神,也即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相传周朝时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二位仙女,倾心相爱,就向二女索求玉佩。二女“遂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后以“汉皋解佩”作为男女赠答的典故。由此看来,汉水之神是两位身佩珠玉、飘游不定、妩媚多情的女子。此后,文学作品中的汉水女神形象绵延不绝,“游女弃珠于汉皋之曲”(东汉张衡《南都赋》),“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三国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丧佩,愍神女之婴罗”(西晋郭璞《江赋》),“弄珠见游女,赋酒怀山翁”(唐代李白《岘山》),“文王化南国,游女俨如卿”(宋代苏轼《汉水诗》)。


“故汉广游女,见咏于《周南》。泽陂美人,兴叹于陈俗。郑交甫汉皋台下,遇彼二女,孔子阿谷之隧,调其处子。湘蛾宓妃,有虞二姚,亦不过同为江汉汝淮水滨居民想象传说神女而已”(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由此看来,汉水女神的产生,对女神形象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启迪作用。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0 16:38:30 +0800 CST  

而史湘云的名字,除了史指代上古历史之外,湘和云似乎都指向中国的三湘四水,朝云暮雨之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湘楚之地一向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中原各国已经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耕战成为君民上下日夜焦头烂额所奔忙之事时,湖广平原还是绝大部分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由大湖泊、大沼泽围绕着。由于地广人稀,还有相当部分人民泛舟湖上,以自由自在的打渔业为生,楚国的统治模式也自成一体、非常松散,以强调巫风的宗教仪式为团结民众的主要工具。楚国的士大夫如屈原等人对楚地的神话体系也极为熟悉,可见神话在楚地的重要性。



[唐] 秦韬玉
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楚地这种和中原差异极大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就导致了独特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在湘楚平原得以诞生和保留。例如人类在母系部落时期就诞生的女神信仰,在父系农业社会里逐渐边缘化,被皇权崇拜和战神崇拜取代,而成为妇女群体的地下信仰的时候,却在湘楚的巫风文化里因其对自然化育之力的崇拜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如汉水女神、潇湘妃子、巫山神女等等,


汉水之神是最早见于记述的女神,也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是这样描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闻一多《诗经新义》认为,游女就是汉水之神,也即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相传周朝时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二位仙女,倾心相爱,就向二女索求玉佩。二女“遂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后以“汉皋解佩”作为男女赠答的典故。由此看来,汉水之神是两位身佩珠玉、飘游不定、妩媚多情的女子。此后,文学作品中的汉水女神形象绵延不绝,“游女弃珠于汉皋之曲”(东汉张衡《南都赋》),“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三国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丧佩,愍神女之婴罗”(西晋郭璞《江赋》),“弄珠见游女,赋酒怀山翁”(唐代李白《岘山》),“文王化南国,游女俨如卿”(宋代苏轼《汉水诗》)。


“故汉广游女,见咏于《周南》。泽陂美人,兴叹于陈俗。郑交甫汉皋台下,遇彼二女,孔子阿谷之隧,调其处子。湘蛾宓妃,有虞二姚,亦不过同为江汉汝淮水滨居民想象传说神女而已”(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由此看来,汉水女神的产生,对女神形象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启迪作用。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0 16:55:12 +0800 CST  
对湘水女神的描写,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湘夫人里:“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歌词描写了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虽然生死契阔,欢会难期,但彼此爱恋不忘,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屈原借咏神女寄托了自己对楚王忠贞不渝的情怀。诗中的湘夫人又称湘娥、湘妃、湘灵。传说是尧的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舜至南方巡视,死在苍梧九嶷山下。娥皇女英天天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泪染青竹,因称“斑竹”或“湘妃竹”。后两人投湘水而亡,被天帝封为湘水女神。“湘瑟声沉,庾梅信断,谁念画眉人瘦”(宋代秦观《青门饮》),湘水女神弹琴鼓瑟来怀念舜,后常用“湘瑟”“湘灵”“湘筠”“湘弦”等表现哀思。晋 张华 《博物志》:“ 舜 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 神,故曰湘妃竹。

而《红楼梦》中,黛玉住的地方被称为潇湘馆,黛玉的诗社号,潇湘妃子,也指向湘夫人。而史湘云的名字似乎也在暗示她和湘妃的关系。此外,注意黛玉和湘云分别为宝玉整冠梳头过,而黛玉的骨牌令里又有一句:双瞻玉座引朝仪,似乎在指向黛玉和湘云共同辅佐宝玉的景象。湘夫人的意象在这里似乎被黛玉和湘云共同分享了。同样作为女神,黛玉身上集中的是女神在风刀霜剑中脆弱、担忧、感怀的一面,而湘云身上集中的是女神在上古时代爽朗大气、天真自然,豪迈娇媚的一面。

湘楚之地著名的女神还有巫山神女:“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日:‘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战国宋玉《高唐赋》)。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与怀王欢会。巫山即在楚地的云梦泽,而高唐女神“旦为朝云”又和湘云的名字颇有联系,《红楼梦》中湘云的判词“云散高唐,水枯湘江”似乎也在把她和高唐神女联系起来。高唐的巫山神女同样和湘云一样富有魅力,感情自由,又豪情爽快,颇有未受封建礼教拘束的上古女性之风。


另外,湘云被家人逼迫、不停纺织的状况和回目“白首双星”的说法,又暗示了她可能会有天宫织女的命运,即和意中人分隔两地,后半辈子难以见面。织女本是天庭的正牌公主,“天子真女”,但不知何故却担起了纺织的任务来,或许也是像湘云那样寄人篱下而不得不辛勤劳作吧!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张守节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0 18:59:21 +0800 CST  
总而言之,《红楼梦》作者不但醉心于上古神话里女神的美好天真和上古哲学里对自然的推崇,而且对中华上古文明元素在后世的继承者——湘楚文化也是十分喜爱的,这一点也可以从贾宝玉对老庄哲学的欣赏和《红楼梦》中诸多正面人物如柳湘莲等,名字均与湘楚有关可见一斑。在作者心中,属于女娲的时代精神,一定也随着楚云湘水,流到了湖广大地保存的诸女神信仰和传说之中,并成为完善湘云、黛玉等人形象的主要意象来源。


楚地两个大泽,一为洞庭、二为云梦。云梦这个名字,听上去诗情画意,令人无限遐思。《红楼梦》的湘云也是经常诗兴大发,如同常住在梦中一般。湘云的诗兴,吃烤鹿肉时的大块朵颐,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酒神精神;而湘云在醉卧芍药中的时候,也作了一首于半梦半醒之间的酒令。


泉香而酒洌,
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
醉扶归,
——却为宜会亲友。

这酒令中,就有入梦的几个要素,先是“泉香”香气入骨,再有酒洌,酒气入魂,再饮到月上梅梢,于是大醉入梦了。湘云的梦境里会有什么内容呢,大约会像她平日的诗作一样明媚活泼,朝气蓬勃,于大自然中愉快玩闹的永恒的赤子之梦罢,后世的繁杂琐碎,是不会入她的心的。


众所周之,《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以女娲除造人以外的另一桩功绩,女娲补天为背景的。而现在既然知道了女娲即湘云,通灵宝玉即补天石,那么,《红楼梦》整体的故事情节,会不会也和女娲补天的故事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先从湘云在诗社的号看起,湘云号“枕霞旧友”,这个”枕霞“究竟做何解?原来,在古代的女娲补天传说中,女娲炼成的五色石发出的光芒,就形成了彩霞和彩虹。明朝刘基在《丹霞蔽日行》把丹霞蔽日的绚烂景色形容为“女娲在青天,岁莫还炼石”;而元代袁桷《玉署鳌峰歌》里更是将东海的虹霓直接比作女娲补天剩下的五色石:“女娲五色余刀圭,化为蓬莱东海之虹霓。而《红楼梦》作者在对通灵宝玉的描写中,也借用了这个神话典故。


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这里分明说了这补天石头幻化的通灵宝玉是”灿若明霞“,可见霞与补天石的联系,作者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女娲在炼石补天之时,要是劳累了,是不是会枕着补天石头,也就是彩霞,休息一会儿呢?恐怕这就是”枕霞“的来历。而旧友,即指女娲是中华文明上古时代的核心女神,无论是造人补天的功绩还是位列三皇之一,她都是象征中国的贾家的老朋友。虽然站在清朝的时代背景看,女娲之说已经是来自遥远古代的传说,所以湘云是”枕霞旧友“。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04:51:19 +0800 CST  
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各个版本虽然有差异,但是基本的情节是大同小异的。


《淮南子》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高诱注曰:精,善也。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女娲阴氏,佐伏牺治者也。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水精也。故力牧太山稽杀之以止雨也。极犹干也。冀州,九州中,谓合四海之内。积芦灰以止淫水,芦,苇也。苇生于水,故积聚其灰以止其淫水,平地出水为淫水。民生背方州,抱周天,方州,地也。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方,矩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


总而言之,女娲补天的故事大约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上古之时,出现了四极废而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样天崩地裂山塌水陷的一个状况。这个状况出现的原因,有的版本归结为是共工触不周山导致的。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12:07:39 +0800 CST  

共工,在古书中被说成是三皇时代的诸侯之一,炎帝的后代,因为施展智慧和管理的才能而变得强势而称霸,但是还没有作王,于是共工坐着木船借着水势和祝融打仗(争夺王位),仗打输了以后,大发雷霆,就用头去撞不周山,把山撞崩了。于是撑天的柱子也折断了,地下的基座也缺了。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12:44:14 +0800 CST  
共工的形象本身即有水和火的双重意象,作为炎帝后代,共工的部落应该也是崇拜火的。但在共工战祝融时共工又利用了洪水,而且被后人视为水神。而祝融本身是火神,共工祝融战斗的意象可以看成是“水火相争”。可见共工触不周山所带来的灾难应该是水火兼有的。而淮南子的记载中,确实也描述了天穿以后烈火不灭,洪水不息的大灾之象。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节,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 "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可见民间对天穿的印象,也是水灾与火灾交织。相传,京西台火和山西旺火,都起源于女娲补天的古老传说。
《国语·周语》:“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贾逵注说:“共工,炎帝之后,姜姓也。”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13:51:00 +0800 CST  
《三皇本纪》: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路史》:太昊氏衰,共工为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 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民复生。娲氏乃立,号曰『女皇氏』。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13:54:14 +0800 CST  
女娲补天传说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女娲在神州面临大灾难之际,炼五色石补天;斩断驮着大地的四只大鳌的足,立起来作新的四极;将芦灰聚起来止住滔滔不绝的洪水,最后天地平复,人民又恢复了生机。


《红楼梦》的开端,即提到了女娲补天的背景,女娲补天时,留下一块补天石,弃而不用,这块补天石因被炼而通灵,却不得补天,于是日夜兴叹,后被一僧一道带下界成为贾宝玉带着的通灵宝玉。这个宝玉下世的背景是,有一批情鬼要“造世历劫”,也就是说,《红楼梦》全书从佛教意义上看,是在讲一个劫,也就是住成坏空:兴起、发展、崩坏、劫灭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末世,生于末世运偏消,凡鸟偏从末世来的末世。这个劫的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到《红楼梦》里,其实有一个人懂的,那个人就是一僧一道里的僧,而一僧一道里的道是不懂的,他们之间的对话一直是道士在问,和尚在答。


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退一步思考,《红楼梦》里讲的这个劫,这个大灾,是不是和女娲补天之时,天穿了的大灾难,有点什么类似之处?而且根据现在的考证成果,在这些情鬼中间,不但有补天石,而且更有女娲娘娘。而这个代表大劫的薛宝钗,更是在《红楼梦》中对湘云说过一句和完劫有关的话,那就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里的芦雪厂联诗一回:

宝钗笑道:“你回来若做的不好了,把那肉掏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塞上些,以完此劫。”


如果记得女娲补天的一个功绩是,用芦灰止洪水的话,那么这里宝钗提到的雪压芦苇,与芦灰止洪水倒是很接近,不同之处在于,芦雪厂的景象里,雪相对芦苇是大优势。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16:31:41 +0800 CST  
让我们再仔细品味一遍,芦雪厂联诗:

湘云道:“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宝琴道:“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黛玉道:“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宝玉道:“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宝钗道:“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李纨笑道:“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宝钗命宝琴续联,只见湘云起来道:“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宝琴也联道:“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戌,”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扬眉挺身的说道:“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宝钗连声赞好,也便联道:“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黛玉忙联道:“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宝玉正看宝琴、宝钗、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孤松订久要。泥鸿从印迹,”宝琴接著联道:“林斧或闻樵。伏象千峰凸,”湘云忙联道:“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宝钗和众人又都赞好。探春联道:“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湘云正渴了,忙忙的吃茶,已被岫烟抢著联道:“空山泣老鴞。阶墀随上下,”湘云忙丢了茶杯,联道:“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黛玉忙联道:“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湘云忙笑联道:“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


这里,湘云麝煤融宝鼎,是取暖克制寒冷之意象,但是很快被宝琴“光夺窗前镜”雪地的白光映满了窗前镜子而打断,又被黛玉接上椒房之温暖,都能发出香气了,冬日的微风仍像以前那么熟悉和煦,宝玉也继续沉浸在冬日的清梦和笛声里,而这一切被宝钗接下来的诗打断了,她突然没头没脑地来了个大转折“鳌愁坤轴陷”,为什么“鳌愁坤轴陷”,因为“四极废,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也就是“坤轴陷”了的话,女娲就要来砍鳌足立四极了!这时候宝钗一下子把芦雪厂的场景切换到了天穿之时,还讽刺了一下“女娲砍鳌足”之事迹。然后呢,薛宝钗让自己薛家的妹妹继续连着“鳌愁坤轴陷”联句,那自然只能是描绘天穿之日天崩地裂的“壮观”了。但这时湘云,也就是代表女娲,站起来,代表她在天穿之时当仁不让,力挽狂澜之壮举,这时候湘云直接对上宝钗的一句是“龙斗阵云销”。这里用的的典故应该是女娲(旱魃)助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传说在黄帝对蚩尤的战争中,久战不胜,是女娲教他破蚩尤的办法而最终战胜蚩尤的。旱神又名魃。魃与娲古音相通。《山海经,大荒北经》说: "有人衣青衣,名曰皇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里的天女,魃,也有很多版本解释为女娲。“龙斗阵云销”对“鳌愁坤轴陷”也反应了作者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理解,在这里坤轴陷似乎与黄帝蚩尤逐鹿中原之战发生了意象联系。 注意,黄帝所在的地方叫涿鹿,黄帝战蚩尤是最早的“逐鹿中原”故事,而芦雪厂联诗之前,《红楼梦》里的少男少女们正在抢烤鹿肉吃。所以,芦雪厂联诗,就是对作者心中的“黄帝斗蚩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补天,黎民受灾”整个过程的诗化描述。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19:08:44 +0800 CST  
让我们再仔细品味一遍,芦雪厂联诗:

湘云道:“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宝琴道:“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黛玉道:“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宝玉道:“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宝钗道:“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李纨笑道:“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宝钗命宝琴续联,只见湘云起来道:“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宝琴也联道:“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戌,”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扬眉挺身的说道:“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宝钗连声赞好,也便联道:“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黛玉忙联道:“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宝玉正看宝琴、宝钗、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孤松订久要。泥鸿从印迹,”宝琴接著联道:“林斧或闻樵。伏象千峰凸,”湘云忙联道:“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宝钗和众人又都赞好。探春联道:“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湘云正渴了,忙忙的吃茶,已被岫烟抢著联道:“空山泣老鴞。阶墀随上下,”湘云忙丢了茶杯,联道:“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黛玉忙联道:“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湘云忙笑联道:“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


这里,湘云麝煤融宝鼎,是取暖克制寒冷之意象,但是很快被宝琴“光夺窗前镜”雪地的白光映满了窗前镜子而打断,又被黛玉接上椒房之温暖,都能发出香气了,冬日的微风仍像以前那么熟悉和煦,宝玉也继续沉浸在冬日的清梦和笛声里,而这一切被宝钗接下来的诗打断了,她突然没头没脑地来了个大转折“鳌愁坤轴陷”,为什么“鳌愁坤轴陷”,因为“四极废,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也就是“坤轴陷”了的话,女娲就要来砍鳌足立四极了!这时候宝钗一下子把芦雪厂的场景切换到了天穿之时,还讽刺了一下“女娲砍鳌足”之事迹。然后呢,薛宝钗让自己薛家的妹妹继续连着“鳌愁坤轴陷”联句,那自然只能是描绘天穿之日天崩地裂的“壮观”了。但这时湘云,也就是代表女娲,站起来,代表她在天穿之时当仁不让,力挽狂澜之壮举,这时候湘云直接对上宝钗的一句是“龙斗阵云销”。这里用的的典故应该是女娲(旱魃)助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传说在黄帝对蚩尤的战争中,久战不胜,是女娲教他破蚩尤的办法而最终战胜蚩尤的。旱神又名魃。魃与娲古音相通。《山海经,大荒北经》说: "有人衣青衣,名曰皇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里的天女,魃,也有很多版本解释为女娲。“龙斗阵云销”对“鳌愁坤轴陷”也反应了作者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理解,在这里坤轴陷似乎与黄帝蚩尤逐鹿中原之战发生了意象联系。 注意,黄帝所在的地方叫涿鹿,黄帝战蚩尤是最早的“逐鹿中原”故事,而芦雪厂联诗之前,《红楼梦》里的少男少女们正在抢烤鹿肉吃。所以,芦雪厂联诗,就是对作者心中的“黄帝斗蚩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补天,黎民受灾”整个过程的诗化描述。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19:09:17 +0800 CST  
而历史上,文人们重新开始重视女娲补天故事,大概兴起于安史之乱之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也走上了由盛转衰的道路:战争绵延不断,前后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过一把男人的最高理想,也就是皇帝大梦的瘾,不断挑起战事而让百姓痛苦不堪,等他们上台之后,又只会享受掠夺而鱼肉百姓,直到被另一个军阀或者下属推翻,再重复一遍同样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精美华丽的建筑被烧毁或者破坏,丰富的文化积累被抢掠毁坏一空,连各行各业的人才都难得保全,平民更是生灵涂炭不如太平之犬,如此三番,文明如何能不衰落?直到宋朝终于有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却又因为不敌各少数民族政权而最终被蒙古灭亡,此后,有文化传统的世家几近断绝,江山陷入了蛮族统治和暴民叛乱的交错之中。任何有点情怀思想的文人都能看出,中国历史发展到这样一个死循环的怪圈中,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也就是天破了。

而在封建专制社会最终因前赴后继的暴力杀戮和掠夺毁掉以后,文人们又终于想起了华夏集体精神中造人补天,像慈祥而强大的老祖母一样匡复秩序,抚慰子民,战胜强暴的女娲形象,所以诗词中,借用女娲补天故事感慨江山破败,文化凋零,呼吁重塑文明秩序的内容又多了起来。

比如宋朝诗人郑獬就痛心疾首地提到过,尧舜首创的礼乐制度,本来为后世建立了如大坝一样高远的基业,然而却在后世鼠辈的不懈破坏下日益破损,就像虫子在猖狂地啃咬瓜果一样。也许只有像女娲当年补天一样重新修补上漏洞才能防止彻底地崩塌了,可是女娲在哪里呢?

杂兴三首
[宋] 郑獬
女娲炼五石,上补天之缺。
如锢黄金液,万古无由裂。
尧舜首制度,巨防高嶻嵲。
后世日破穿,通为万鼠穴。
譬彼果蓏虫,熟烂恣攻啮。
岂无良工手,一起为施设。
非若天之难,前辈有夔卨。
苟或不关心,女娲亦为拙。

而同样是在宋朝的汪藻,在金兵大举南下,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继而破江东诸郡,挥戈直抵越中,给南宋造成极大的破坏以后,也在给侄子的信中感慨山河破碎,盗贼横行,老百姓日日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不知何时才能消除。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宋]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而元朝的王冕亦提到天之缺口,也就是社会制度之漏洞谁来补的问题,并感慨当世的读书人都碌碌无为,今不如古。


寓意十首次敬助韵 其八
[元] 王冕
后地生虚雷,天惊漏秋雨。
女娲死已久,此罅谁为补?纷纷读书儿,碌碌无可数。
古人今人心,今人不如古。

可见无论是哪个朝代,属于哪派势力,人们对战争带来之痛苦的感受和对无休止的斗争的厌恶是共同的。明末陈子龙在《九日登一览楼》里也表达了对国家丧乱的痛苦,对这种暴力逻辑已经登峰造极后的惨况,文人们放弃了对父系神祗的崇拜,而就像极无助的孩子开始呼唤母亲一样重新想起了女娲,期待她代表的母性和慈爱的精神力量能够回归华夏大地,重整河山,修复已然破碎的文明: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1 20:12:16 +0800 CST  
徐枋亦在《冰山记》中形容明亡为:“杞人之天既坠,然岂无断鳖足而柱之、炼无色石而补之者。”可见从唐末到明清,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了中华文明在制度、思想上已经走入了某种死胡同,而蠢蠢欲动酝酿着一条新路的努力实际上亦已开始。同样在民间,对女性神的信仰亦是在经过了上古时期的普遍,封建农业社会兴起时的低落后,到了晚唐之后的封建社会中晚期,老百姓亦早已厌倦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带来的无尽的兵灾,以及理学道学思想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而在生活上的困苦和思想上的痛苦,使得人民需要母亲一般的情感的支持和安慰,于是民间又再次兴起了对女娲和各种“老母”“圣母”等母性化女神的信仰,原来是男性的神佛也便逐渐女性化,观音菩萨就是一个男神变女神的例子。此外还有被民间普遍崇拜的无生老母,本来的版本是无生父母,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其中的父神逐渐被人民抛弃,只留下了无生老母,她被认为是天地三界,古往今来最高的女神,太上老君,如来,弥勒等等也只是她的下属。而女娲崇拜在清朝虽然被官方排斥,在民间也依然是烟火兴盛。毕竟,人民的深重苦难及痛苦,正是暴力和压抑导致的,想要获得宣泄和排解,他们会自然而然去寻找母亲一般无私的爱和同情的力量,而男性的形象既然已经被封建社会的阳刚观念刻板化为了暴力和专制的代表,本来是人性中核心的感情交流的一面也只能由在正统思想中几乎消失的女性神形象代言了。


而《红楼梦》前期对宝玉、湘云、黛玉、薛宝钗四人关系纠缠的详细描写,也部分反应了作者对女娲神话的理解和阐释。对这些内容的详细分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无论如何,从对湘云前世的考证可以看出,女娲及女娲补天神话在《红楼梦》一书中是被作者从多个层次,多种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解读的,既是《红楼梦》若隐若现的背景,又是主人公人物设定、爱恨情仇的来源,还是诗词意象的核心,当然也体现了《红楼梦》作者对未受封建制度残害过的饱满人性及人文精神的追求。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05:06:17 +0800 CST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这里再重申一下:

本書主要解釋論證了以下發現:《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女兒們其原型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名人或神祗;大觀園是一幅抽象的中國文化地理地圖;賈寶玉是華夏精神文明的人格化表現;《紅樓夢》 前八十回中圍繞賈寶玉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對中國文化史上大事件的抽象暗喻。 也就是說,《紅樓夢》中的主要情節,是中華文明裡的諸位英魂,伴隨著隨時間不斷發展成熟的華夏精神,共同經歷中國歷史上的種種跌宕起伏的大事件;並在其中既繼承了前世人生的宿命,又在主導歷史興衰的幾種抽象力量的起伏鬥爭中, 或被動或主動地在生命與暴力,情感與壓迫,人文精神與法家思想之間做出選擇;同時,她們前世之間跨越時空通過典籍書畫的神交之情,或受時代命運所限而留下頗多遺憾的浪漫友誼,也在《紅樓夢》這一華夏千秋之夢的奇幻時空中得到了充分發展 ,宣洩,與昇華。 所以,《紅樓夢》中不僅可以看到華夏上古田園牧歌之酣夢,魏晉靈動活潑之池塘幽夢,盛唐宏大包容的華麗壯美之夢,五代及宋宴游品茶賞畫的閒適之夢,以及詩意雋永的中華蘊秀山河,更有著傑出文人在各時代洶湧浪潮下飽含著血淚的家國之情懷 ,此情又通過書籍墨寶交相輝映,構成了數千年綿延不斷之情天孽海,古今同一的中國之夢。

《红楼梦》的主题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而远非一朝一代的宫廷秘史,或者什么清代明这样的一个朝代的末世,它讲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数次大末世的抽象,并且还隐约指向将来的一个大末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彻底灭亡。就看《红楼梦》的女儿们,探春山涛是魏晋时乱世的人物,迎春是北宋灭亡之前的人物,惜春则经历了后唐亡于北宋这样的大变,如果我们继续看下去,后面的女儿们还有更惊心动魄的末世人生等待着我们。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08:59:32 +0800 CST  
不服来辩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08:59:55 +0800 CST  
另外,再补充几个和史湘云的女娲设定相关的有趣细节。
首先是根据呙的解释:说文解字《口部》呙:口戾不正也,戾就是歪、曲的意思,娲又可以被拆字解释成歪嘴姑娘或者口齿不清、发音不正的姑娘。《红楼梦》里的湘云,则被塑造成一个爱咬舌的姑娘。


二人正说著,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么爱三’了。

而口戾又可以合成一个唳字,唳即鹤的鸣叫声:说文解字:《口部》唳:鹤鸣也。从口戾声。。所以可以看到《红楼梦》里面,湘云的形象和诗词也多次和鹤联系了起来。


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著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襟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著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湘云道:“石楼闲睡鹤,”


湘云笑道:“正是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这里的寒塘渡鹤影,很可能暗示了湘云一个关键的命运转折点。联系“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以及“只恐夜深花睡去”,还有湘云说的第一个酒令,“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著一江风,不宜出行“,以及芦雪厂联句的 ”池水任浮漂,僵卧谁相问“,和凹晶馆联诗的“乘槎访帝孙。盈虚轮莫定”,综合起来可以指向湘云是在去见她的夫婿时,在冬日深夜江中的船上出事的,从此以后,她的命运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由于贾家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作者的预言中,是注定要没落的,作为中国文化里最古老女神托生的湘云,自然也要与中国文明一起,历尽坎坷、甚至备受冷遇和折磨。但是作者明显又把最后的而且最好的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无论如何,湘云没有早夭,没有放弃自己,无论境遇如何,她永远是乐观豁达的态度,就像作者在《红楼梦》整体大悲大劫的背景下,又留下了来年春回大地的新生命的希望一样。湘云作为传说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生命的女神下凡,也一定会代表中华民族的母亲、卑微、坚强、但是乐观地在苍茫大地上生存、繁荣下去的。




参考
何新. "諸神的起源── 第一卷:華夏上古日神與母神崇拜。
唐人对女娲神话书写考述,湖南科技唐人对女娲神话书写考述,湖南科技人文学报 2015年第1期33-38, 作者 唐海宏
《探寻迷失的红楼神话》(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09:14:49 +0800 CST  
高妙若冰玉,进退两亦难——从政治结构变迁与佛教思想禁锢的大背景下看华夏隐逸文化之绝唱,妙玉的神仙生活与尴尬心态



妙玉,可以说是大观园里极有特点个性,同时又让人感到十分神秘,让人难以捉摸的一位姑娘。在《红楼梦》故事中,妙玉本来也是金陵官宦人家的小姐,因为从小体弱多病便少年出家,寄身于空门之中。后来,妙玉又按照师父的指点,在京都等候自己的缘分,遂和贾府新建的大观园,有了一段不解之缘。

《红楼梦》里,妙玉出场次数不多。但几乎每次出场,她的行动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同流俗,或者给贾母奉茶,不仅献上顶级茶具、更是一语惊人;或者给宝玉寄名贴、以“槛外人”自居,行为举动出人意表;或者在黛玉湘云联诗时作诗收尾,不但出口成章,而且惊世绝艳。然而根据判词来看,《红楼梦》作者在对妙玉给予“气质美如兰”,“才华卓比仙”这样极高的评价的同时,又称她“欲洁本非洁”,“云空未必空”,似乎又含贬义。最后,作者更是给妙玉设定了一个和她落落寡合,目高绝尘的心性完全相反,可以说是反差强烈到难以想象的结局:“终还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美玉无瑕遭泥陷”。妙玉人设和她最后结局的前后反差之巨大,不禁让人感叹,作者如此在笔下给这样一位美娇娥,如此讽刺的命运,其用意究竟为何呢?

同样,要理解妙玉命运设定的真意,我们也必须解开作者在《红楼梦》里设定的谜团,找到她前世所对应的中国文化名人。然后,再通过对她前世的分析,理解作者对妙玉的命运安排背后,暗藏着的真正思想感情。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10:07:45 +0800 CST  
那么,就让我们先梳理一下,《红楼梦》文本中对妙玉前世身份的线索暗示,究竟有几条:
首先,在《红楼梦》里,妙玉住在大观园的栊翠庵,而栊翠庵里面有十几只红梅。
参考《红楼梦》程甲本:《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里,宝玉看到的景象:
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著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红楼梦》里,作者还借岫烟的口,提到了妙玉的欣赏趣味:
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此外,在凹碧馆联诗时,妙玉被《红楼梦》里最会作诗的黛玉湘云公推为大观园里真正深藏不露的诗人,可见妙玉前世,定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家。当然,凤姐也提到过,妙玉的文章学问都是极好的。这么看,妙玉的前世一定是一位极优秀的文人。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12:15:50 +0800 CST  
又有一点有趣的地方是,妙玉虽然此世是“带发修行”可见是以尼姑身份住在大观园的。但她的师承却颇为奇特,比如妙玉的师父竟然精通先天神数这样属于奇门的道教秘术:

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未曾扶灵回去。

《先天神数》,又名《邵夫子先天神数》、《邵子数》、《邵子神数》、是道教术家以八卦五行推命后的批章,往往因为被推算者的六亲之生肖存亡等奇准,而被称之为“神数”。“神数”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其原理、算法一直极为神秘,只在术家小圈子里流传,常人不得而知。《先天神数》既然是道教奇门术数中的内部秘密典籍,可知妙玉的师父道教修为之深。


而栊翠庵,听名字和参考妙玉的身份,应该是个尼姑庵、却也住着好几位道婆。
三人遂一同来至栊翠庵中。只见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几个老道婆也都睡了,只有小丫头在蒲团上垂头打盹。


岫烟更是指出妙玉主动为宝玉庆生的行为“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同样暗示她的传承禀赋,远不仅仅是佛界的,而是佛道儒兼备,甚至与世俗政治也很可能有联系。同时,妙玉看不起官家富人,无心于名利,自称为‘槛外之人'。可见,妙玉前世的修为,并不专一于佛家,而更像是一位隐士,或者叫居士、处士,在古代指有具有品德和才华,但是隐居起来不肯做官的人。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13:10:52 +0800 CST  
而妙玉喜欢的唯一两句宋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取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
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
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
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
临风拊掌菊花秋。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即重阳节这一天上山游玩,经过有钱人家生前预筑的墓穴之地方。“重九日”是阴历重阳节九月九日,“行营”是寻访貌,也有经过看见的意思,“寿藏”亦称生圹,即生前预筑的坟墓。
这首诗大意是:家附近的山上随处都是可以下葬的好地方,于是今天我就像当年的刘伶那样,自己前面拿着酒壶醉熏熏地走着,让人扛着铁锹后头跟着,还嘱咐他们说“要是我死了就把我就地埋了”一样在山林里,放浪形骸、无拘无束地饮酒闲逛。想想历史上那些所有占尽一时风光,甚至是功名流传千年的帝王将相们,最终又能怎样,给世界留下的不也就是他们那土馒头一样的坟墓么?就算是我们身处的三轮大千世界,虽然对我们凡人来说已经大得没有边际了,可是,这三轮世界也是一样要历劫化为灰烬的。凡人的四大形骸,也早晚总归一死,又何苦偏偏要花许多力气建筑生坟,强行制造狐死首丘一样的假象呢?而在死后,尸体就算是弃置荒野,让鸟雀去啄食,和高棺厚葬,最终沦为虫子和蚂蚁食物,又有什么区别。何必生前造就生圹准备厚葬了去喂蚂蚁,而故意忽略雀鸟的食物需求,搞物种歧视呢?在这样豁达开朗的思绪下,作者不禁在这菊花若金的清秋时节,拍手大笑世人的浅薄和虚妄。

这首诗的文风豁达豪迈,价值观里既有佛教的世界无常、肉体终灭的世界观,也有魏晋名士潇洒不羁,至生死于度外的流传千秋的爽朗豪情,可以说是既看到了宇宙的轮回、人生的无常,另一方面又用酒神精神一般的魏晋风骨的豪迈和老庄看淡世俗,与自然为友的潇洒畅快。确实是宋诗里的佳作了。

而作者在这里,借妙玉的口夸范成大的这首诗,未尝也不是在自抒胸襟。《红楼梦》里透露出来的哲学思想,至少在开篇的《好了歌》以及《凡例》里面,是与这首诗不谋而同的。可以说,无论是《好了歌》还是这首《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都达到了由色入空的境界,从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看到了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纷繁无常和世人之追求的虚幻,也如所罗门在传道书中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世人所希求的大多无非虚妄,从整个宇宙的角度看,不值一提。而贾府的家庙被称为“馒头庵”,也是对应了《红楼梦》作者以贾府喻中国,则贾府的家庙自然是几千年来曾风流一时的帝王将相的最终归处“终须一个土馒头”。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12 14:12:49 +0800 CST  

楼主:darkingwing123

字数:213736

发表时间:2019-11-25 00:43: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5 23:59:47 +0800 CST

评论数:7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