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华夏英魂传与中华大历史》——长篇连载

李纹所做这首咏红梅花的诗,着重点在于梅,而整首诗突出表达一种思想感情,那就是“丧”,一种垂头丧气,心灰意冷,凄凄惨惨戚戚,悲观消极至极的心态。开句作者就说:诗人骚客们最喜欢咏赋的白梅花,我是懒得赋了,今天就来赋一赋红梅花吧;虽然这红梅花的红色在诗人颓唐的醉醺醺的眼中,都显得太过鲜艳强势了。而后两句表面上咏梅花,实际上在描写诗人自己,被冻伤的脸上全是血痕,心酸至极,已经谈不上恨了,因为早就完全的心灰意冷了,这是何等地凄惨,何等地悲哀,又是何等地绝望!后面两句的意思是,作者也和红梅花一样,在新世界里早已彻底改头换面,放下原来的身份,当然,在一片春光里,作者还是得小心翼翼,免得引起蜂蝶的猜疑。
而李纹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色彩,和前面对李纨的描写也是有对应之处的,从李纨的父亲李守中不顾家里的读书传统而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女儿专注女红,和李纨身若槁木心如死灰的生命状态,也无不透露出蔓延在李家的丧气来;而李纨自己在芦雪厂联诗一回,也表达过对红梅花的喜爱,她自己在抽花签时更是抽中了“老梅寒舍自甘心”一签,所以红梅花也是李纨的指代。可见,李纹在这首咏红梅花诗里表达的情感,同样也表达了李纨这个人物背后的真实一面。那么,这样一首颓唐沮丧的咏红梅花诗,究竟是指代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哪一类人,他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29 11:19:15 +0800 CST  

上一篇中,我们在考证妙玉前世的时候,也提到了梅花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形象演变过程,由美好淡雅的女子形象到逐渐突出她在寂寞和冰雪之下的坚韧顽强,又经过林和靖的诗词而和隐士的仙风道骨,恬淡从容的形象彻底统一,梅花遂成为隐士的象征。然而,随着宋中期以后遭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劫——靖康之耻之后,梅花,尤其是红梅花,又被经此大难而满怀伤痛和辛酸苟活下来的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象。在这些南迁的北宋遗民心中,红梅花在冰雪之中傲雪凌霜的姿态,和梅花又独自在冰雪中被风霜摧残的惨状,合起来,使得红梅又成了遗民形象的代表。


中国古代的历史,自秦统一六国以后,可以说就进入一个治乱交替的怪圈之中。无论治与乱,老百姓的日子自然是没有容易的,就像唐诗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过,也不能因此说,乱和治一个样,因为毕竟治世总还有基本的秩序在,而乱世对于没有身处暴力集团中心的普通人来说,真的可以说是"乱离人不如太平犬"了。《红楼梦》里亦有诗云:“白骨无边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又有作者云,“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的诗词歌赋,要能品出味道来,常常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就像这里的白骨无边与公子红妆,很少在其他诗文里见到有人把它们放在一起过, 大约因为一旦稍微想象下其场景,都有超过人心理承受力的可能。毕竟,作为从较为空旷的荒原上的原始狩猎部落里进化出来的人类,对大规模冲突,暴力和血腥的承受能力,是远比想象得要低的。所以现代医学界专门有一个词,叫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据统计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士兵在经历过真正的战场以后会被这种症状困扰,因为那种超过了常人承受能力的恐惧感,会在他的记忆中,梦中缭绕不去,以至于根本无法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甚至需要放纵于各种有害的消遣中麻醉自己。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29 13:24:37 +0800 CST  


而前面我们提到的,以红梅花为象征的这些遗民,应该有不少也可以归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之列。在政权竞争交替的漫长历史上,士大夫阶层早年往往是可以做个墙头草的,早如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奔走六国,换主子就像换公司一样,不但他们自己基本心安理得,也不会受到舆论太多的压力。再到汉朝时,士大夫的地位和盛名来自于显赫家世,乡贤举荐,以及在圈子里的名气地位,在魏晋南朝早期,皇帝还在世家之间轮换,而士人们尚可安然对坐而谈玄论道;这时的士大夫阶层无论庙堂政治是否昏暗,往往还能依赖他们的家族根基而非皇帝无常的好恶而生存,故而方有魏晋时期如竹林七贤等人,可以因不问政治,不食烟火,谈玄论道,畅想清谈而成就一时之自由思想风气。


然而,在五胡之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入和大乱世的到来,世家数百年的家世积累和文化沉淀,在赤裸裸的暴力面前,展现出其就如肉体在刀枪前面一样不堪一击的事实。这个残酷真相虽然早就席卷北方,但在南朝最早露出狰狞面目,大约开始于刘裕篡位,一个出身寒微的老军头,终于仅凭着手中有兵权就得到了帝位,而此后纵然门第再高贵如谢灵运,亦难免被杀弃市之悲剧。待其张开血盆大口,大概要等到侯景之乱时,一个投降于南朝的北朝降将,在被王谢世家拒绝了求婚以后,一怒之下造反,带给南朝核心区域三年多的大乱世,王谢世家也遂被屠戮殆尽。《红楼梦》里宝玉给蘅芜苑提的诗句里,也有一处提到了王谢“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曾经的乌衣巷前子弟如云,巷内的世家女子冷艳若仙的一个时代,就此划上句号,只留下如梦似幻的过往,徒留给后人无限感叹。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由南北朝至隋唐,既是一个尚武精神和武力值不断上升的时代,那么当混乱和动荡来临之时,被过强的暴力反噬也是必然。从安史之乱以后,无论是黄巢的乱军在京城任意滥杀,导致天街踏尽公卿骨;还是多少世家子弟被军阀们肆意屠戮,清流永为浊流,都印证了在这种跨地域的大规模暴力前面,地方士族阶层从经济基础到政治势力的全面破败。


这一过程,也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全面推广,导致宋金之后的士人群体,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依赖皇权的恩泽,科举成功的话,自然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一旦入仕不够顺利,很可能就得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为一口饭而奔命。在这种背景下,自然而然也导致整个读书人阶层以做官求稳为第一原则,以平庸自保为普遍风气。那么,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宋之后主动选择不仕的遗民和前朝相比,大约就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像伯夷叔齐或者陶渊明那样可以安然隐居的环境已然不再了,即使是妙玉林和靖这样罕见的隐士,都无法避开来自世俗的评价和皇权的牵扯,更何况他人呢;再者,由于大部分读书人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隐居不仕也意味着生活的窘迫和需要承担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在这样弱势的状况下依然选择不仕,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像”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受害者一样,是在历经后世越演越烈的残酷无底线之战乱之后,难以平复的深刻的心理创伤;这样的遗民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自然一方面是弱势的、心酸的,小心翼翼的;而同时又是颓废的,迷茫的,甚至是放纵和病态的,就像李纹在咏红梅花诗里的描写一样。当然,这也是李家的,特别是李纨原型的人生写照。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30 04:12:32 +0800 CST  
所以,李纨的人物原型,应该是一个唐朝以后的遗民,而且综合判词曲子来看,这位遗民在后人看来,多半还有过”失节“的行为。那么,李纨的”前世“究竟是谁呢?我们还需要回到《红楼梦》文本里去,看看作者有没有埋下更多的线索。


前面,在考察妙玉前世的时候,一个帮助我们很快锁定人物的重要线索是栊翠庵里的几十株红梅花,它暗示了妙玉原型是以咏梅花诗而著称的;而现在我们知道,李纨的稻香村里,可是有几百只杏花的。

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31 10:24:59 +0800 CST  
那么,有没有一位唐之后的遗民,于名节上有争议,同时又以咏杏花闻名呢?还真的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遗民文人,古代诗人中咏杏花第一人,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元时期著名文豪,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而查到”元好问“这个名字之后,我们再回到《红楼梦》文本中,和对李纨的描写对照下,就不禁会对作者的机灵狡猾而发出会心一笑了。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族中男女无不读诗书者。至李守中继续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故生了此女,不曾叫他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在《红楼梦》的文本里,李纨的父亲叫”李守中“,为什么叫”守中“呢?古代的读书人对”守中“这个词的出处,是非常熟悉不过的,它来自道家典籍《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数穷,即说话太多,试图穷尽天下的道理,那么”好问“不正好就是”多言数穷“么?李纨或者元好问,在她父亲的这种教育模式下,自然是比不上爹的,就像”好问“即”多言数穷“,自然不如”守中“了。

而接下去对李纨的描写中,更是巧妙地把”元“”好“”问“这三个字嵌了进去。李纨的”纨“就是丝(思)加”丸“,而”丸“子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丸部》丸:圜,倾侧而转者,而圜即圆:康熙字典《注》与圆同,所以按照拆字加谐音的解法,”纨“即”丝圆“也就是”思元“。李纨父亲对李纨的要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里的”女子“,又押到了”好“字上。而李纨字”宫裁“,宫裁也就是宫字裁掉一部分,如果”裁掉“一个”口“字,那么剩下的不正好是个”问“字么?

当然,这里必须承认,不先通过其他线索猜到元好问的头上,我是万万没有作者一样大的脑洞直接通过这段话就把背后隐藏着的谜语解出来的。而《红楼梦》作者的思维之灵活跳跃,我们通过从”黛玉“到”颦颦“的思路,也可以略见一斑。现在看来,这样灵活跳跃的思维,应该是贯穿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全书的,天知道还有多少谜语,就隐藏在一段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文本里!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31 17:19:26 +0800 CST  
甚至,元好问的字和号,在对李纨的描述中也有所体现,元好问字裕之,裕之即使其富裕起来的意思,而《红楼梦》里的李纨,按照王熙凤的描述,本来也是大观园里的一位极其在意钱的财主。

凤姐笑道:“亏了你是个大嫂子呢!姑娘们原是叫你带著念书,学规矩,学针线哪。这会子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银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里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有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来陪著他们玩玩儿,有几年呢?他们明儿出了门子,难道你还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挑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个河落海乾,我还不知道呢!”


此外,元好问还号遗山,人称遗山先生。这是因为二十一岁时元好问回到秀容故里,在离老家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而遗山在古汉语中,就是”逃到山里去“的意思,我们看大观园里,李纨住的稻香村,果然也是藏在山里面的。此外,稻香村的布置乃至土井的机关,也是处处表现出北方农村的特点。


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



而在大观园题诗时,李纨所做的”万象争辉“诗也化自元好问早年所做的一首”光辉“诗《嵩山玉镜》。

万象争辉(匾额)

李纨
名园筑就势巍巍,奉命多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


而元好问的原诗是:

嵩山玉镜
玉镜见何许?今旦东山陲。积雨洗昏霾,旭日发光辉。光辉夺人目,滟滟如动移。初如秋月圆,渐如曙星微。曙星不能久,并与晨露晞。此镜何从来,造化秘莫窥。山精或宝气,恍惚令人疑。谁为问岳祗:山川英秀会有归?不能生申与甫瑞王国,万丈光芒徒尔为!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在嵩山顶上看日出时,偶尔观察到的“天有二日”的奇妙景象,作者早晨登顶嵩山东山顶,看到了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晴朗天空中,一轮朝日正在冉冉升起的同时,在旭日对面出现了一面同样散发着光彩的”光辉”玉镜,即朝阳在水气下的投影,这面“玉镜”同样是像初生太阳一样光芒夺目,灿烂绚丽的,同时又像彩虹色的水纹一样仿佛在若隐若现地浮动;一开始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圆,渐渐地又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变得光芒黯淡,但是就连这种光芒黯淡的状态也没法持久,很快这小太阳就和朝露一起蒸发不见了。看到这样壮观魄丽,又神秘莫测的自然景观,作者不禁感叹,形成这光辉玉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山里的精华,还是珍宝的气象?最后,诗人不禁感叹,如此的山川英秀,造化神奇,它们存在的目的又为何?如果这万丈光芒不能为人间的祥瑞世界发挥作用,它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首《蒿山玉镜》虽然用词未必雕琢,句式、压韵也不甚讲究,但诗人在大自然壮观奇景面前的兴奋,震撼、和惊喜、却跃然纸上,即使是千年之后再读,我们仿佛也还是能身临其境一般地看到那雨后清晨的晴朗,朝日的灿烂,以及太阳在水气中投影的光辉和浮动, 并像千年之前的诗人一样,如诞生在荒野间的赤子,既为神秘精妙的大自然而惊叹,又不禁发问,如此壮丽佳境的存在,不是为了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之文明的话,又是为了什么呢?从而从大自然的神圣性和超越性,联想到了生命以及作为地球智慧生物存在的人类的神圣性和超越性。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31 22:21:47 +0800 CST  
元好问的诗词之风格,正如这首蒿山玉镜一般,感情丰富、激烈而真挚,直接打动人的心底最深处,与作者一起哀歌长啸。就像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雁丘词》
摸鱼儿 雁丘词
[元]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传说,这首诗是元好问只有十六岁的时候,赴并州也就是今天的太原赶考,遇到了一位捕雁的人,说 今天早上捕到了一只大雁,就把它宰了,而还有一只与此雁结伴同行的大雁,本来并没有被网中,见到伙伴惨死以后,就在天空悲鸣盘旋不已,久久不能离去,最后一头栽到地上死了。元好问就把这一对大雁都买了下来,葬在汾河旁边,并在上面垒了一块奇石为纪念,遂将此地名为雁丘。元好问又做一首雁丘词为纪念。

“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

这首词更是开篇即直指核心。元好问人如其名,最喜欢在诗词里问天地山川,问世间万象。《蒿山玉镜》里的元好问,就在问如此壮丽奇魄的自然美景为何存在,而《雁丘词》里的元好问,更是在又恍惚又急切地问这个世界“老天啊,你创造了宇宙万物,世间众生,为什么又要给生命以情感呢?这”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能直接驱使这些生灵为情而生,为情而赴死?


在这样震天动地的惊世大问背后,是一种来自于生命本源的执著和不甘,如果说前面的光辉诗,问的是宇宙之奥妙和人之生命的关系;雁丘词此问,就是直指生物体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与激荡。既然是生命,就都有求生之欲,怕死之惧,也有对世界好奇之探索,而作为有灵性的智慧生命,不但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欲望感情,更可以与其他的灵魂同悲同喜,因它们的生死而如颠似狂,特别是为自己所爱而同生共死,无论是人还是雁,此理皆同。


而唯有北方既苍凉萧瑟,又浑厚雄壮大地之上,养育出来的赤子,才能像在高天层云之上飞翔万里的大雁一样,外表看似粗粝坚忍,内心却又无比敏感柔软,可以因情而痴、因情而狂。世界越是残酷粗糙,在粗糙沧桑的外在下面,作为脆弱敏感的灵性生命之内心,就越是渴求同类感情的滋润。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20-01-01 17:54:50 +0800 CST  
中华文明,从上古时期对灵的崇拜开始,就有着重情惜生的一面。孔子的仁道即包含了以情体察人性,怜恤人心的成分。在儒家文明的影响下,对天伦亲情的表达和宣泄更是被认为是合乎礼法,值得鼓励的。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里,更是强调整个国家的共情所形成的团结力量。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临川四梦等,更是强调情才是人世间一切动因的基础,为了情“死者可以生,生者可以死”。《红楼梦》更是“大旨谈情”,可见感情才是《红楼梦》作者塑造人物和情节发展、以及结局设定的根基。


所以,《红楼梦》中的李纨,其内心也应该是一个至情至性,用情极深之人。就像宝玉挨打一回,王夫人提起贾珠的时候,李纨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可见她内心哀切之深。

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李执、凤姐及迎探姊妹两个也都出来了。王夫人哭著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李纨禁不住也抽抽搭搭的哭起来了。

自然,元好问在诗歌中塑造的孤雁失侣的意象,也很可能是作者在红楼大梦中,将元好问设定为守节的孤苦寡妇的原因之一。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20-01-02 12:37:48 +0800 CST  

不过,元好问的咏物诗词中,给后世文人留下最深刻影响的还是他的咏杏花诗。杏和梅本来其实是颇为接近的两种果树,只是梅树主要分布在南方而花期早,杏花南北皆有分布但是在北方尤其多,因此,杏花也就成了北国春光的代表。不同于梅花傲雪凌霜早早盛开;杏花开的时候已经是春色满园,桃李争艳的时节了,故而杏花长期以来,并不为诗家注意。而历史上最早以咏杏花而出名的诗篇,应该追溯到北朝的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阳郡新野县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先祖随晋室南渡,少有才名。后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归,就在北朝为官。流离南北的经历使得庾信的文风既有南朝的哀婉细腻,也不乏北方的豪爽大气,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就如庾信的这首杏花诗。
《 杏花》 :
“ 春色方盈野 , 枝枝 绽翠英 。 依稀映村坞 , 烂漫开山城 。 好折代宾客 ,金盘称红琼”

描绘了北国春光里杏花朝气蓬勃,艳丽灿烂,宜室宜家的大方,平易近人,毫无保留,积极向上的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的美,也表达了作者客居北朝之后,对北国风光环境的欣赏和悦纳之情,遂被视为中国文人咏杏花的开山之作 。此后,在诗人心中,杏花的形象也逐渐鲜明和固定起来。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20-01-02 14:36:53 +0800 CST  
在韩愈之后,唐代又有一位诗人,司空图,也写了大量的杏花诗,特别是《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同样盛赞了杏花艳丽芬芳,鲜艳入世之美:

秾艳三千临粉镜,独悲掩面李夫人。
能艳能芳自一家,胜鸾胜凤胜烟霞。
当然,自上林苑遍种文杏之后,杏花也逐渐成为世俗皇权的象征,特别在科举兴起之后,新科进士所赴的琼林宴上,四周总能看到杏花的芳影,故而登科及第者咏杏花,也成了经年的风尚,杏花的形象遂又和能亲近皇权的荣耀联系起来。《红楼梦》里,宝钗的两个丫头一名莺儿,一名文杏,也可以见其对皇权之热衷。

“移取扶桑阶下种,年年看长碍金乌。“杏花也常被视为皇权之侧高官重臣的象征,她的美不仅是大气鲜艳的,更有高贵风流,入仕雍容的一面,就如《红楼梦》里,前世为晋朝高官山涛的探春,也抽中过杏花的花签“日边红杏依云栽”,并提示她要“得贵婿”。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20-01-04 06:59:03 +0800 CST  
不过,唐宋之后,杏花给人最强烈的印象,还是她的活泼、真情,温和的柔美与淡淡的香气并存的情致,就像是甜美可人又纯真可爱的邻家少女,乖巧解语,含情脉脉,又喜欢从墙外偷偷地探出一点头来好奇地张望,让人看到她就令人顿时心生欣喜和爱意。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唐·温庭筠《杨柳枝》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宋晏殊《临江仙》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宋·苏轼《蝶恋花》
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宋·曹组《小重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宋·张良臣《偶题》


而到了元好问,他文集中有四十多篇专咏杏花的诗。杏花不仅是元好问最喜欢描写歌颂的花。在元好问的笔下,杏花的意象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满与统一;更可以说,是元好问把杏花可爱温情的形象气质描写到了极致,也把诗家对杏花的喜爱,柔情,怜惜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下面这首《纪子正杏园燕集》,就将纪子正杏园的景色描绘得千娇百媚;杏花原来是受天公宠爱,蒙花神精心打造梳妆的天之娇女,白里透红的肌肤好像融化的朝霞给洁白的雪映上了粉色的晕染,像烟像雾又像云。杏花未开时候,就好比粉脸蛋,红嘴唇的小孩子,能哭能笑能呆呆地出神;杏花半开的时候呢,就好像隔壁的少女,在熙和的阳光下面,春意萌动,欲言又止,轻颦薄怒。而一大片盛开的杏花林,就像是盛唐时代贵妇们盛装出行,十里罗绮、春光灿烂、又豪华炫丽;而到了落花的时节,落红缤纷,又不仅使人黯然神伤,心情惨淡,丧魂失魄。最后一句”锦树烘残春“又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里,黛玉桃花诗的结尾 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无论是黛玉诗中桃花谢时的残春,还是元好问诗中杏花欲落时的回光返照,都如傍晚的彩霞一样既绚丽灿烂,又有一种悲戚壮烈的惨淡。宝玉在读到黛玉的桃花诗时,不禁“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因为他知道,这是和将落桃花一样的黛玉生命里最后的绝唱;就像元好问吟出“锦树烘残春”时,也未尝不为他心中美好可爱生命的代表——杏花的落去前最后的而如痴如醉后,又黯然泪下。
【纪子正杏园燕集】〈甲午岁〉
纪翁种杏城西垠,千株万株红艳新。今年寒食好天色,晓气鬱鬱含芳津。天公自爱此花好,朝薰暮染烦花神。融霞晕雪一倾倒,非烟非雾非卿云。未开何所似?乳儿粉籹深绛唇。能啼能笑痴复呆,画出百子元非真。半开何所似?里中处女东家邻。阳和入骨春思动,欲语不语时轻颦。就中烂熳尤更好,五家合队虢与秦。曲江江头看车马,十里罗绮争红尘。阳平一邑多诗豪,主人买酒邀众宾。花时有成约,恨少扬子张吾军。落花着衣红缤纷,四坐惨澹伤精魂。花开花落十日耳,对花不饮花应嗔。爱花常苦得花晚,争教行乐无闲身。芳苞一破不更合,且看锦树烘残春。

所以,杏花在元好问心中,就是他心底最温柔处情感的寄托,既像是他初恋的心上人,又像是他最宠溺的娇儿,在他心目中的杏花仙子身上,元好问投入了自己心尖尖上最痴最真的情愫。二月底的时候,杏花该开了吧?可是怎么就没有开呢?哎,一定是这家伙怕冷,所以贪睡不肯醒来吧,真是由不得人想催她早点醒过来呢!哎,还是算了,就让她好好睡几天吧!因为对杏花实在是爱得深沉,就算是她违约迟迟不肯开,我也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能天天绕着空空的树梢几千回,焦灼又痴情地等待着。终于等到了杏花含苞初绽的那一刻,就好像听到了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娇啼那样,整个山似乎都一下子充满了生机!而杏花谢之后,我就再无喝酒作诗的心情了,只能在绿阴下默默地相思。这不又是一年了,听说今年节气更冷,那么杏花啊,你还是好好地休息下吧,干脆多冬眠一个月,迟点开也比冻坏了强吧!

【癸卯岁杏花】
南州景气暖,杏花见红梅。读书山前二月尾,向阳杏花全未开。待开竟不开,怕寒贪睡嗔人催。爱花被花恼不彻,一日绕树空千回。牙牙娇语山樱破,稠闹成团稀作颗。小蕾从教绛蜡封,繁枝未要晴云裹。两月不举酒,半岁不作诗。更教古铜瓶子无一枝,绿阴青子长相思。今年闰年好寒节,花开不妨迟一月。「留船买鱼作寒节」,宋方舟先生李知几语。

由元好问对杏花的吟咏,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敏感多情和浪漫纯真,也唯有这样一颗真挚执着,始终好问的诗人的心灵,方能在少年时代就写下《雁丘词》这样深情于斯的不朽之名篇,青年时写就《光辉诗》这样对自然奇景的感叹与好奇,以及终身不变的,对柔美多情的杏花的挚爱。从而,我们也就可以推测,元好问在《红楼梦》中的投影李纨,同样也应该是一个内心感情丰富的人。那么,李纨元好问,为何在《红楼梦》中的外在形象又是一个朴素单薄,看起来无欲无求,沧桑憔悴的寡妇形象呢?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20-01-04 13:50:21 +0800 CST  
要真正理解作者的这一设定,我们必须再次深入中国历史之中,去真正理解元好问的生平经历与人生抱负。

元好问,从他的姓氏”元”即可看出来,他的族系起源于鲜卑中的贵族——拓跋鲜卑。说起来,鲜卑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位古老成员,传说在上古部落联盟时期,鲜卑的部落首领还会每过几年亲自花大半年的工夫,户外穿越、以野外生存模式长途跋涉到中原腹地参加部落大会。一直到各国崛起的春秋时代,中原人口渐多,也越来越关注内部的逐鹿之争而越来越不把远方的兄弟放在心上,鲜卑派来的代表亦在遭到冷遇之后,回头一去不返,中原和鲜卑的联系就此断绝。


而中原再次得到鲜卑的消息,还是要在汉武帝尽全国一半的财力人力,打垮了北匈奴迫使其北逃,又收服了南匈奴使其内附以后,草原上新出现的权力真空使得本来被匈奴封锁在东北森林的鲜卑诸部落又跃跃欲试起来,这其中就包括拓跋部落。而拓跋刚一小心翼翼地进入草原,就是有一件如彩票中大奖一般突如其来的意外之喜降临到他们头上:匈奴离开之后,留下的马群遂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游荡繁殖,最后集成了几十万匹马的超大种群;而对马性的熟悉使得拓跋鲜卑驯服了该马群,从而也就拥有了武装几十万铁骑的能力;在那个时代,几十万铁骑足可以横扫天下,所向披靡了。于是,从这个意外收获开始,鲜卑便再次进入华夏政权的视野中,而之后他们或跌宕起伏,或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就不能详述太多了。这是一个本来地处边陲的渔猎民族,进入华夏腹地之后,既在中原文明的冲击下被席卷而重塑自我,也用其强大的精神意志和锐意进取的胆魄再造了北中国的文化色彩,并带来了壮丽璀璨的隋唐文明。


他们对鲜美衣冠的追求使得洛阳成为中古中国的时尚之都,”华夏衣冠,尽在洛阳”。他们刚刚浸润汉文化,就用稚嫩而新鲜的笔触,写下了或许过分华丽雕琢但也是壮丽浩荡,感情激烈宏大的骈文,加上一点富有童心的想象和好奇,遂成就了想象奇诡又博大雄浑的盛唐文学世界,并进一步影响到五代至辽金时期的北朝文学。与像润泽了烟雨江南细腻精炼的南朝诗文相比,北朝诗文就如北方苍凉浩瀚的土地一般,质朴、粗重之下又有大气,细品之下又有着幽远深沉的情感,元好问的人格文风,自然也多有受到生养他的北国大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之影响塑造,就像他在《红楼梦》中的投影李纨那样,表面朴实无华,不施铅粉,内里心事沉重,沧桑悲凉。


虽然,元好问的祖先据说可以追溯到拓跋鲜卑的一代帝王,魏武帝拓跋焘,但是当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也就是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在忻州农村呱呱堕地的时候,他的家族虽然还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但是离钟鸣鼎食已经差距很远了。虽然他的爷爷元滋善曾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丞,他的叔父也就是后来的继父时任掖县县令,但他的亲生父亲就只是一个读书应考一辈子却始终未能及第做官,只能在乡下教书为生的老儒生。

而从更大的尺度上来看,元好问同样也可以说是“生于末世运偏消”了,他出生的时候,金国历经了百年的兴旺强盛,固步自封,骄傲自大等毒素已经进开始进入了血液,而由于利益集团的形成,科举等晋身之道,对于寒门士子来说,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这还远远不是最严峻的问题,更深远的危机在于,这时候的金国虽然在表面上还维持着对南宋以及漠北游牧民族的的武力优势,而事实上在草原上,这时候还叫铁木真的成吉思汗已经成为了蒙古部大汗,而他不断进行的统一战争,迟早又将把草原民族统一成一把利刃,而且是前所未有的锋芒;届时,处于各个地缘势力中心,又因为靖康之变收获了宋朝深远的仇恨的金国,定将成为众矢之的。

当然,这些宏大背景离新添丁的元家人来说,似乎不能更遥远了;他们是老老实实读书种地,不算大富大贵却也还是体面受人尊重的一个书香家族,不论男女都能读书识字,出口咏诗。所以元好问早在牙牙学语之时,也就自然而然在怀抱中开始跟着母亲读起了古诗。当元好问后来有了自己的女儿之后,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现在当了奶奶之后,又开始教牙牙学语的孙女念诗,回忆起自己的幼年,代际的交替不禁满腹感激感慨;后来元好问在花甲之年,亲自去探访这个女儿,看到自己的女儿知书达理,家庭和谐,特别是自己的外孙们已经是才华横溢的英俊少年时,不禁思今追昔,感慨万千并赋诗记念家族中这些优秀女性的身躬抚育,有了她们才有了优良读书风气的代代传承:

直孙年志学,玉立无纤瑕。简孙甫胜衣,芳兰茁其芽。
粲粲彩翠翔,鹓雏映朝霞。诸孙献公寿,喜极复长嗟。
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20-01-05 05:40:07 +0800 CST  

楼主:darkingwing123

字数:213736

发表时间:2019-11-25 00:43: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5 23:59:47 +0800 CST

评论数:7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