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华夏英魂传与中华大历史》——长篇连载

本书为何名为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茄子就来自刘姥姥品尝的茄子菜,刘姥姥被凤姐喂了几口奇妙的菜肴,死活品不出什么味道来,被凤姐点破才知道只是家常普通的茄子,经过种种复杂的工序,才一点茄子味都没有了。而红楼梦作者写这个故事,就是把刘姥姥比喻成普通读者,读红楼梦如同品菜,吃到了“茄子”也就是中国文化历史里本来大家都知道的人物故事,然而在红楼梦作者的改造转化之下,又吃不出这是茄子,以为是个闺阁故事了。所以这本书就是让茄子回归茄子,在中华传统家国之情的大背景下,体会它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醉心于竹林玄学的他,为何可以在惊风骇浪不断的司马氏一朝,在剑拔弩张的权臣中间,虽然作为寒门出身无依无靠,却最终能够处事妥帖谨慎不偏不倚获得众人首肯,大发盛世危言也让上下心悦诚服?身为丞相之孙的他,本是一风流多情才华横溢之翩翩少年,为何认为自己与漂泊红颜命运相仿,又为何终其一生不顾官职低微滔滔不绝写下无数治国强军之议论,又是怎样的势力让他立志与其不共戴天,天才的敏感和正不容邪的锋锐又怎样集为一身,让他虽然成为宵小攻击的对象,也因其人格之高洁,勇气之贞烈,灵性之超群成为了晚唐帝国末期的鲁迅,残阳天中最后一缕壮丽奇绝的彩霞?热爱生命,深情独具,精神徜徉于古来圣贤高人之间的他,本苦心学习立志于在兵祸战乱中拯救苍生,为何在救下一座城的百万生灵之后,反而留下了生前身后的骂名;世事消磨后身心俱疲,苍老憔悴的他为何选择苟活,青春不再,名利皆空,众人耻笑,他人生最后的追求抱负又是什么?自幼理智而冷静,智慧而通润,习惯大气之哲思,天然有一种精湛之气的他,在十六岁时断然拒绝鸾殿保送而声名远扬,为何又能毅然跋山涉水,千里远行而志不少亏,他曾经看到过怎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宏大世界;他又如何身处霸道无知的异族统治者之间,忍受种种无理要求,还能苦口婆心百般劝导;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他历经千辛万苦后,在无人理解的孤独之中完成拯救亿万生灵,保护千古华夏文脉之永垂不朽之壮举?《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这三个字中又隐含着怎样的密码?是什么样的共同情感,让这些生于中华历史上“末世”的英魂们在真实到滴血的历史中,用他们的整个生命留下了旁人看来是奇节奇行,却为华夏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的选择?《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此书会带领你通过《红楼梦》中隐藏的谜语,进入中国文化史这本大书中,与这些中国历史上最美好优秀的精神一起,游览实为中国人文地图的大观园,共同品味他们的人生命运,并随着中国文明史一起,体会华夏文化在各个大历史阶段经历的风风雨雨,悲伤与欣慰,惆怅和清欢,迷茫与新生,方能理解不同于西方“中国传统历史后来再没有新生事物”的陈论,中华文明虽经历多次挫折,然而一直是在一代代在典籍中被浇灌,又将毕生血泪还给典籍留给后世的新生命之间不断前进,开拓,向上成长的;甚至中华文明也并没有失败过:虽然在现实中遭受过挫败,然而就像宝黛虽然最终心事未圆,却已经坚定了彼此的感情因而获得了最根本的胜利一样,它在一代代儿女的心中早已互相辉映并通过书籍沉淀下来,成为了精神上永恒不灭的宝玉。

本书主要解释论证了以下发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女儿们其原型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名人或神祗;大观园是一幅抽象的中国文化地理地图;贾宝玉是华夏精神文明的人格化表现;《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围绕贾宝玉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对中国文化史上大事件的抽象暗喻。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主要情节,是中华文明里的诸位英魂,伴随着随时间不断发展成熟的华夏精神,共同经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跌宕起伏的大事件;并在其中既继承了前世人生的宿命,又在主导历史兴衰的几种抽象力量的起伏斗争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在生命与暴力,情感与压迫,人文精神与法家思想之间做出选择;同时,她们前世之间跨越时空通过典籍书画的神交之情,或受时代命运所限而留下颇多遗憾的浪漫友谊,也在《红楼梦》这一华夏千秋之梦的奇幻时空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宣泄,与升华。所以,《红楼梦》中不仅可以看到华夏上古田园牧歌之酣梦,魏晋灵动活泼之池塘幽梦,盛唐宏大包容的华丽壮美之梦,五代及宋宴游品茶赏画的闲适之梦,以及诗意隽永的中华蕴秀山河,更有着杰出文人在各时代汹涌浪潮下饱含着血泪的家国之情怀,此情又通过书籍墨宝交相辉映,构成了数千年绵延不断之情天孽海,古今同一的中国之梦。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4 16:43:30 +0800 CST  
庄周晓梦迷蝴蝶——诗歌、神话、梦幻共同打造的仙境《红楼梦》欲至幽境需先入千古大梦中一探究竟




成语“庄周梦蝶”的起源是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徜徉在大江大湖之间放飞想象的隐士庄子,在睡眠中梦到自己幻化为一只优然飞舞,欢悦自在的蝴蝶,便感觉心满意足,飘飘然游荡在天地中,忘记了自己原来是庄子;直到不多久他一觉醒来之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那个实实在在躺在床上的庄子,不由得又感觉踏实而愉悦。由于梦境是如此的真切让人全身心沉浸其中,庄子自己也分不清究竟是庄子在梦中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变为庄子呢?庄周和蝴蝶同样作为宇宙间的灵性生命,在意识上或许可以通达无隙地自由转换,可庄周又明明白白不是蝴蝶。大约这就是生命之间虽然彼此分化,而不同的自我意识又可以互相沟通转化的道理吧!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自己于梦中化为蝴蝶这个故事,并且把它放在最后一篇压轴的位置,自然是有其深意的。如果说,道家经典《庄子》中的第一章《逍遥游》是在讨论宇宙之浩大无际,世界之辽阔无边,和生命之参差多态,进一步在相形之下显出人类存在和世俗欲望的渺小和无意义的话;《齐物论》全书讨论的则是,人的思想和精神实际上是可以冲破个体肉身的狭小存在,而能畅游宇宙天地、古往今来、甚至和各种神仙精灵、珍稀生物等等在灵性里合一的。 为了佐证这一点,庄子举梦境为例。他说:有的人在梦中快乐地喝酒畅饮,醒来时才发现身处的现实世界鄙陋不堪而伤心地哭泣;和有的人在梦中伤心哭泣,醒来之后却快快活活地在田间打猎相比,区别究竟在哪里呢?自然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梦中的金银永远成不了实打实的钱财;然而从精神上看,在梦中,我们的意识同样可以真真切切,有悲有喜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真实到有的人从梦境中醒来都伤心惆怅不肯回到现实,而在宁静的夜晚或者悠远的梦境中,亦或是走到了人生边上,梦中的情感和体悟难道不是经常比真实深切而深邃么?更何况,谁又能保证,我们所认为的现实难道不会是一个更大的梦境?这就是庄周梦蝶在讨论的主题:对人来说,现实和梦境究竟哪一个才更接近自我意识的本源呢?在白日冷峻会刺痛的现实里,我们面对的外部世界虽然是真实的,但内心的意识流动却经常受到外界突发事件的阻扰与打断;而梦中的世界虽然飘渺若幻,可人的内心意识却有机会顺畅流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自我。

与庄周梦蝶的故事同样,讨论人生亦是一场梦境的,还有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的诗《梦中梦》:
再吻一次你的额头,
到了再见的时候,
我不得不说-
你是对的,我的生活
不过是一场梦。
但是,如果希望已经飞走
无论在夜里,或在白天,
无论在幻想,或在虚无中,
那么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所看到、所感受的一切
不过是一场梦中的梦!


我站在
怒涛彭湃的海岸边,
我的手中
攥着金黄的沙粒-
留不住啊!它们快速地
穿过我的手指而去,
我哭了-我哭了!
哦,上帝!为什么我不能
牢牢地抓住它们?
哦,上帝!为什么我不能
从这无情的波涛中救出一个?
难道我们所看到、所感受的一切
不过是一场梦中的梦?

相比于庄子梦中的大气磅礴和生命之间灵性的自如互通,爱伦坡强调的是人生的虚无与转瞬即逝,个体意识存在的须臾脆弱,时光一去不复返,万事皆如幻似梦,就如孔夫子的感叹“逝者如斯夫”。而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既然以“梦”为题目,开篇更是“作者自云”曾经经历过一番梦幻以后,方有此书,其中自然也处处流动着梦境幻化无定的影子。宝玉在看到黛玉葬花“飞燕泣残红”之后绝倒,情不自禁而哭了起来时,他悲泣的部分原因不也是和爱伦坡一样,感受到了美景之下,娴静时光却悄然如春水汩汩流淌而去一般无可追寻的永恒之悲哀么?

同样,绛珠仙草下世幻化成世外仙姝林黛玉,和补天石化为美玉无瑕贾宝玉,就犹如庄周化蝶一样颇有梦中物我两适,通灵转化的畅意。而且,《红楼梦》作者还提到:“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也就是说,无论是《红楼梦》题目中的“梦”字,还是《红楼梦》内容中处处可见的梦境之痕迹,都和《红楼梦》数百年来尚未被解释的主题本身,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而这一点也是《红楼梦》作者本来就希望读者能够警醒、觉察到的地方:《红楼梦》的本质,就是一场梦!正如《红楼梦》中那位贯穿天界与人间,此生与前世,带领宝玉游觅“太虚幻境”的仙姑正好也名叫警幻一样:宝玉所游玩的“太虚幻境”,固然是一个如梦若幻的仙境,那么我们读者通过《红楼梦》作者之笔触所经历的精彩鲜活又栩栩如生之《红楼梦》世界,何尝又不是一场梦幻呢?这是我们读《红楼梦》时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而作者无论是在开篇,还是通过警幻的名字反复提醒此书本旨乃梦幻的意图,大概恰恰就是希望读者做个清明梦,虽然置身于这浮华世界,美景胜地中,却不至于仅仅像初游太虚幻境的宝玉一样痴迷于美食佳景歌舞的声色表象之中,而是要“悟”,参透这梦境下隐藏着的真相,真情和真心,究竟为何! 《红楼梦》如果真是作者耗尽多年笔墨血泪,却努力在勾勒一个梦境,那么他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或许,在其文本表面叙事之下,是否就如作者多次暗示的一样,又隐藏着和表面大相径庭的,荒唐言之下的其中味,假语存之下的真事隐呢?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8 09:29:46 +0800 CST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qq群 731691059 或者加微信号 n40387896 讨论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8 09:59:18 +0800 CST  
人类各个文明在历史上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过不少描述梦境或者是一个如梦般幻境的经典段落、章节、甚至是整本小说: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讲述了英国小女孩爱丽丝午后一个奇怪的梦,而梦中许多片段又是英国文化、历史诸侧面的糅合;《浮士德》《天路历程》这样的传世鸿篇则是作者如梦幻一般的精神于历史长河或者人生百态之中,与西方杰出英才的不朽灵魂或者人类精神的不同层次或形态相遇而交流求索升华历程的写照。 但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历史上无论古今东西第一部,作者整本书都是在有意识地,甚至特意地加入了许多人类梦境的普遍特点而去刻意描写一个梦的长篇小说和旷世名著。正如甲戌本的《凡例》最后有一首诗云:
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对甲戌本《凡例》以及这首诗究竟是否为原作者所写这个话题,后世的学者一直存有不同意见。不过,从“同幻渺”,“古今一梦”来看,它确实是抓住了《红楼梦》以“幻“以”梦“为主旨的本质;而”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又有一种大梦初醒之后的豁然顿悟:在梦境之外或者人生之外,怅然远观纷扰俗世,看到一场场繁华闹剧的终结后,难免会油然而生一种沧桑和虚无之感,先是体会到世人辛劳奋斗的无谓和荒谬,紧接着在这无数生命的虚耗之上又多了一层大彻悟之下的大悲悯。而这一点,又和《红楼梦》开篇时如《好了歌》一般处处可见的,对众生汲汲追求世俗财富和功名利禄的现象既感到虚无好笑,又在超越之后感到了更大的悲悯之情的情感历程保持一致。

而在虚无之中,或还有一丝可以追求牵挂之物,那就是“情”:人与人之间,代际与代际之间,甚至不同时代之间跨越时空而贯彻始终的情感。凡例诗末尾“古今之梦”又点出了《红楼梦》主题乃是对跨越古往今来之时间长河的历史事件的抽象总结这一本质;就如同“太虚幻境”中的对联所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也提到了《红楼梦》中描述的感情乃沟通旷古与当下,穿越千年而不绝如缕的“古今之情”。就像贾雨村来到了智通寺门口时看到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样,也说的是人类亘古以来从未改变过的人性之缺点:贪婪和恐惧。可见《红楼梦》之梦幻所外延的广度,是贯穿整个历史文化之轴的;而其高度,又是远超尘凡世俗之上而以超逸之心境思考人性种种侧面与得失的。

实际上,《红楼梦》的开篇第一回叙事,就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创作思路的诗化和拟人化叙述:开局的两位主人公,一位名叫甄士隐,本是个过着诗酒放诞神仙一般生活的老隐士。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著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

他的象征意义即为“真事隐”也就是《红楼梦》如梦境一般的表面故事下,隐藏着的“真事”和真情。甄士隐的旧文人风骨,善良与爱才之心都代表了《红楼梦》背后隐藏着的华夏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而甄士隐的岳父名“封肃”也就是风俗,甄家又住在“十里”街“仁清”巷;也就是说,《红楼梦》背后的真相是不离事理人情之外的实实在在的符合常理的真实故事。“甄士隐”是《红楼梦》在人间层面第一个出现的故事人物,也就是说,《红楼梦》的创作是以“真事”为背景原型的。然而“真事”终究是被“隐去”了,只留下了假语作为敷衍故事串联情节的工具。于是“甄士隐”很快就遇上了“贾雨村”,也就是“假语存”。


这士隐正在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贾雨村也就是假语存,所以姓贾名化,也就是假话,可见他的象征意义是《红楼梦》表面文本的假语。所以不同于甄士隐住在仁清巷里,处于风俗人情之中,贾雨村是住在葫芦庙里面,这葫芦庙让人想起了,你这葫芦里卖的什么机关这样的俗语,也就是说在《红楼梦》里由荒唐言、假语组成的表面之下,存在着掩藏了真相的一个个葫芦机关。

而贾雨村生于末世,父母祖宗已尽,只剩得他一身一口,也就是说,不同于《红楼梦》中指代的真事尚且受到世道风俗的实际限制,这假语村言只有他自己一人,毫无根基牵挂,也就是说可以无所顾忌,天马行空了;于是宁府才可以有九道门,贾元春作为妃嫔竟然可以省亲,更不要说半夜省亲。而贾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每日卖文作字为生,这个是自然的,不然《红楼梦》中这许多假语从何而来?更妙的还在最后一句,这甄士隐常与贾雨村交接:这又不禁让人想起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文本中真实历史文化意象与为了圆满剧情敷衍故事的假语村言的交织,作者的真心真情与迎合世俗的假意之交错,构成了《红楼梦》让人感到既神秘又困惑,既明白又糊涂,似悟而非悟,让人顿生探究之欲的神秘魅力。

而接下来又发生了一段妙事,就是贾雨村看到了甄家的一个丫鬟,这个丫鬟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注意这个丫鬟叫娇杏,她又代表什么呢?这娇杏其实就是交心,即作者将自己最真诚淳朴的情感思想交给了读者。
所以娇杏外表长得并不是非常美丽,并无十分颜色,就像真情实意在表面上看并没有多么华丽一样,然而却因为她清秀的面容和高雅的气质而具有动人的吸引力,这也是真心真情在感性上所具有的撼动人心的感染力量;而贾雨村一方面敞巾旧服,衣衫褴褛,就像编出来敷衍的假话,难免会有潦草搪塞之处,没有真正发生的事情那样细致合理经得起推敲,所以可以说是“村”言;另一方面,贾雨村又长得十分健康雄壮,因为他作为一个大写的假话,那么自然可以无拘无束,大张大合,视荣辱挫折为无物,就像后面他遇到官场起伏,被弹劾以后也在表面上“嬉笑如常”坦然面对一样;此外,《红楼梦》中看起来平淡温和的假语之中本来就暗藏机关,就像贾雨村同僚对他的评价一样“貌似谦恭,实则狡猾” ,也就是“看起来很老实,其实心里坏得很”,这样的人一定也是不缺乏幽默感的。所以当这贾雨村与娇杏四目相对时,两个人就都被震动了:这假语村言不禁被发自于真心的真情的魅力折服了;而这片真心却也在假语的粗犷外表之下,发现并赞叹于他健壮的身躯,强大的耐挫折堪打磨的生命力和憨厚有礼中又透着狡黠的气质,于是二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红楼梦》的主体文本。虽然《红楼梦》表面文字中满是假话,但作者的心是真的,可堪动人,也就引起了读者追寻探索之欲;虽然这假语村言难免有潦草粗犷之处不堪推敲,但亦有生动有趣之处可堪玩味或供一笑。这也就是《红楼梦》文本和思想之核心。虽然作者没那么老实直接,不肯一下子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把欢跃跳动着的红彤彤血淋淋的心捧出来直接给你看,而是下了很多葫芦机关,很多假是非,但是想到作者的心是善良真挚的,只是因为真心必然不容于当时的浊世,而需要这假语村言而作为保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就可以接受了。而真正感受到了作者真心之动人的魅力的人,自然会愿意打通这些迷魂阵,去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味和情感了。这也符合《红楼梦》作者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而《红楼梦》中这真事真心与假语的互相交织的复杂关系,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设宴共度中秋这一幕,得到了更加诗情画意,如梦似幻般的诠释:

宴饮的引子,是贾雨村见过娇杏”交心“之后,她的倩影便进入了他的心中而再不能忘怀。于是,趁着这中秋佳节,这外表荒疏粗犷的糙汉子贾雨村,竟然也赋诗一首,以抒发他伤时感怀的内心世界了。

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丫鬟,曾回顾他两次,自谓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的大意是:没有明晰(这些情鬼精魂们)三生的愿望,只是频频为此发愁;苦闷情绪上来时不由得皱起眉头,离去时也忍不住多次回头;常常看着自己在风中摇曳的孤独倒影,不知道谁能与我共饮呢?月光如果也了解我的心情,就先到美人(交心)的楼上照耀,让我看到她的美好玉影吧!


细品之下,这首诗又可以看作是《红楼梦》作者的内心独白。在《红楼梦》假语村言的表面之下,却隐藏着作者暗流涌动,将发而未发的沉郁隽永之情感。而这情感的起因却是一段“三生”之愿:三生本来是佛教用语,指人的今生、前生和来生。所以“三生”这里又联系到了《红楼梦》的一个根本设定,在一僧一道的谈天中也捎带了出来,那就是书中作为主人公的青年男女们,不但一半比宝玉大,一半比宝玉小,而且不但宝玉是赤霞宫神瑛侍者,黛玉更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宝黛之情缘的来历则是为了报答前世的灌溉之德,《红楼梦》中的其余少年男女们,前世本来也是一批“风流冤家”“情鬼”等旧精魂们,其在红尘世界中历世的目的,也是因宝黛之情缘而起的;也就是说,整个《红楼梦》故事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究其起源,竟然都是有一个茫茫渺渺的前世三生之背景的: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著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那么,如果《红楼梦》中描绘的现实世界,本来其实是一场大梦的话,相对于红楼梦的现实,那个若隐若现的前世,会不会才是红楼梦人物和主题真正的现实来历呢?这个在《红楼梦》中以太虚幻境作为集中意象出现的前世背景,究竟指向何方?《红楼梦》中这些英魂的最终归宿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人必有来历,很该问他一问,--如今后悔却已晚了!”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位于古都洛阳市北,黄河南岸,自秦汉以来,就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无数帝王将相才子奇人的坟墓所在地。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帝王和诸名人之墓至今还在山上供人凭吊。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书道“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他的《浩歌行》又道:“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陶潜《拟古九首》亦云“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在古代中国“你方唱罢他登场”的历史舞台上,北邙山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风云人物的集体归处,而《红楼梦》里诸精魂此世人生命运的收场之所,竟然也是北邙山,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她们的原型就是中国历史文化里的著名人物。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8 11:59:23 +0800 CST  
人类各个文明在历史上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过不少描述梦境或者是一个如梦般幻境的经典段落、章节、甚至是整本小说: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讲述了英国小女孩爱丽丝午后一个奇怪的梦,而梦中许多片段又是英国文化、历史诸侧面的糅合;《浮士德》《天路历程》这样的传世鸿篇则是作者如梦幻一般的精神于历史长河或者人生百态之中,与西方杰出英才的不朽灵魂或者人类精神的不同层次或形态相遇而交流求索升华历程的写照。 但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历史上无论古今东西第一部,作者整本书都是在有意识地,甚至特意地加入了许多人类梦境的普遍特点而去刻意描写一个梦的长篇小说和旷世名著。正如甲戌本的《凡例》最后有一首诗云:
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对甲戌本《凡例》以及这首诗究竟是否为原作者所写这个话题,后世的学者一直存有不同意见。不过,从“同幻渺”,“古今一梦”来看,它确实是抓住了《红楼梦》以“幻“以”梦“为主旨的本质;而”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又有一种大梦初醒之后的豁然顿悟:在梦境之外或者人生之外,怅然远观纷扰俗世,看到一场场繁华闹剧的终结后,难免会油然而生一种沧桑和虚无之感,先是体会到世人辛劳奋斗的无谓和荒谬,紧接着在这无数生命的虚耗之上又多了一层大彻悟之下的大悲悯。而这一点,又和《红楼梦》开篇时如《好了歌》一般处处可见的,对众生汲汲追求世俗财富和功名利禄的现象既感到虚无好笑,又在超越之后感到了更大的悲悯之情的情感历程保持一致。

而在虚无之中,或还有一丝可以追求牵挂之物,那就是“情”:人与人之间,代际与代际之间,甚至不同时代之间跨越时空而贯彻始终的情感。凡例诗末尾“古今之梦”又点出了《红楼梦》主题乃是对跨越古往今来之时间长河的历史事件的抽象总结这一本质;就如同“太虚幻境”中的对联所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也提到了《红楼梦》中描述的感情乃沟通旷古与当下,穿越千年而不绝如缕的“古今之情”。就像贾雨村来到了智通寺门口时看到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样,也说的是人类亘古以来从未改变过的人性之缺点:贪婪和恐惧。可见《红楼梦》之梦幻所外延的广度,是贯穿整个历史文化之轴的;而其高度,又是远超尘凡世俗之上而以超逸之心境思考人性种种侧面与得失的。

实际上,《红楼梦》的开篇第一回叙事,就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创作思路的诗化和拟人化叙述:开局的两位主人公,一位名叫甄士隐,本是个过着诗酒放诞神仙一般生活的老隐士。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著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

他的象征意义即为“真事隐”也就是《红楼梦》如梦境一般的表面故事下,隐藏着的“真事”和真情。甄士隐的旧文人风骨,善良与爱才之心都代表了《红楼梦》背后隐藏着的华夏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而甄士隐的岳父名“封肃”也就是风俗,甄家又住在“十里”街“仁清”巷;也就是说,《红楼梦》背后的真相是不离事理人情之外的实实在在的符合常理的真实故事。“甄士隐”是《红楼梦》在人间层面第一个出现的故事人物,也就是说,《红楼梦》的创作是以“真事”为背景原型的。然而“真事”终究是被“隐去”了,只留下了假语作为敷衍故事串联情节的工具。于是“甄士隐”很快就遇上了“贾雨村”,也就是“假语存”。


这士隐正在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贾雨村也就是假语存,所以姓贾名化,也就是假话,可见他的象征意义是《红楼梦》表面文本的假语。所以不同于甄士隐住在仁清巷里,处于风俗人情之中,贾雨村是住在葫芦庙里面,这葫芦庙让人想起了,你这葫芦里卖的什么机关这样的俗语,也就是说在《红楼梦》里由荒唐言、假语组成的表面之下,存在着掩藏了真相的一个个葫芦机关。

而贾雨村生于末世,父母祖宗已尽,只剩得他一身一口,也就是说,不同于《红楼梦》中指代的真事尚且受到世道风俗的实际限制,这假语村言只有他自己一人,毫无根基牵挂,也就是说可以无所顾忌,天马行空了;于是宁府才可以有九道门,贾元春作为妃嫔竟然可以省亲,更不要说半夜省亲。而贾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每日卖文作字为生,这个是自然的,不然《红楼梦》中这许多假语从何而来?更妙的还在最后一句,这甄士隐常与贾雨村交接:这又不禁让人想起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文本中真实历史文化意象与为了圆满剧情敷衍故事的假语村言的交织,作者的真心真情与迎合世俗的假意之交错,构成了《红楼梦》让人感到既神秘又困惑,既明白又糊涂,似悟而非悟,让人顿生探究之欲的神秘魅力。

而接下来又发生了一段妙事,就是贾雨村看到了甄家的一个丫鬟,这个丫鬟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注意这个丫鬟叫娇杏,她又代表什么呢?这娇杏其实就是交心,即作者将自己最真诚淳朴的情感思想交给了读者。
所以娇杏外表长得并不是非常美丽,并无十分颜色,就像真情实意在表面上看并没有多么华丽一样,然而却因为她清秀的面容和高雅的气质而具有动人的吸引力,这也是真心真情在感性上所具有的撼动人心的感染力量;而贾雨村一方面敞巾旧服,衣衫褴褛,就像编出来敷衍的假话,难免会有潦草搪塞之处,没有真正发生的事情那样细致合理经得起推敲,所以可以说是“村”言;另一方面,贾雨村又长得十分健康雄壮,因为他作为一个大写的假话,那么自然可以无拘无束,大张大合,视荣辱挫折为无物,就像后面他遇到官场起伏,被弹劾以后也在表面上“嬉笑如常”坦然面对一样;此外,《红楼梦》中看起来平淡温和的假语之中本来就暗藏机关,就像贾雨村同僚对他的评价一样“貌似谦恭,实则狡猾” ,也就是“看起来很老实,其实心里坏得很”,这样的人一定也是不缺乏幽默感的。所以当这贾雨村与娇杏四目相对时,两个人就都被震动了:这假语村言不禁被发自于真心的真情的魅力折服了;而这片真心却也在假语的粗犷外表之下,发现并赞叹于他健壮的身躯,强大的耐挫折堪打磨的生命力和憨厚有礼中又透着狡黠的气质,于是二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红楼梦》的主体文本。虽然《红楼梦》表面文字中满是假话,但作者的心是真的,可堪动人,也就引起了读者追寻探索之欲;虽然这假语村言难免有潦草粗犷之处不堪推敲,但亦有生动有趣之处可堪玩味或供一笑。这也就是《红楼梦》文本和思想之核心。虽然作者没那么老实直接,不肯一下子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把欢跃跳动着的红彤彤血淋淋的心捧出来直接给你看,而是下了很多葫芦机关,很多假是非,但是想到作者的心是善良真挚的,只是因为真心必然不容于当时的浊世,而需要这假语村言而作为保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就可以接受了。而真正感受到了作者真心之动人的魅力的人,自然会愿意打通这些迷魂阵,去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味和情感了。这也符合《红楼梦》作者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而《红楼梦》中这真事真心与假语的互相交织的复杂关系,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设宴共度中秋这一幕,得到了更加诗情画意,如梦似幻般的诠释:

宴饮的引子,是贾雨村见过娇杏”交心“之后,她的倩影便进入了他的心中而再不能忘怀。于是,趁着这中秋佳节,这外表荒疏粗犷的糙汉子贾雨村,竟然也赋诗一首,以抒发他伤时感怀的内心世界了。

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丫鬟,曾回顾他两次,自谓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的大意是:没有明晰(这些情鬼精魂们)三生的愿望,只是频频为此发愁;苦闷情绪上来时不由得皱起眉头,离去时也忍不住多次回头;常常看着自己在风中摇曳的孤独倒影,不知道谁能与我共饮呢?月光如果也了解我的心情,就先到美人(交心)的楼上照耀,让我看到她的美好玉影吧!


细品之下,这首诗又可以看作是《红楼梦》作者的内心独白。在《红楼梦》假语村言的表面之下,却隐藏着作者暗流涌动,将发而未发的沉郁隽永之情感。而这情感的起因却是一段“三生”之愿:三生本来是佛教用语,指人的今生、前生和来生。所以“三生”这里又联系到了《红楼梦》的一个根本设定,在一僧一道的谈天中也捎带了出来,那就是书中作为主人公的青年男女们,不但一半比宝玉大,一半比宝玉小,而且不但宝玉是赤霞宫神瑛侍者,黛玉更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宝黛之情缘的来历则是为了报答前世的灌溉之德,《红楼梦》中的其余少年男女们,前世本来也是一批“风流冤家”“情鬼”等旧精魂们,其在红尘世界中历世的目的,也是因宝黛之情缘而起的;也就是说,整个《红楼梦》故事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究其起源,竟然都是有一个茫茫渺渺的前世三生之背景的: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著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那么,如果《红楼梦》中描绘的现实世界,本来其实是一场大梦的话,相对于红楼梦的现实,那个若隐若现的前世,会不会才是红楼梦人物和主题真正的现实来历呢?这个在《红楼梦》中以太虚幻境作为集中意象出现的前世背景,究竟指向何方?《红楼梦》中这些英魂的最终归宿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人必有来历,很该问他一问,--如今后悔却已晚了!”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位于古都洛阳市北,黄河南岸,自秦汉以来,就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无数帝王将相才子奇人的坟墓所在地。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帝王和诸名人之墓至今还在山上供人凭吊。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书道“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他的《浩歌行》又道:“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陶潜《拟古九首》亦云“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在古代中国“你方唱罢他登场”的历史舞台上,北邙山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风云人物的集体归处,而《红楼梦》里诸精魂此世人生命运的收场之所,竟然也是北邙山,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她们的原型就是中国历史文化里的著名人物。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8 11:59:32 +0800 CST  
无论如何,作者在假语的表象下,内心却是充满惆怅的:这些来自三生石畔的前世精魂们,在红楼大梦中的此生又有哪些愿望和人生追求需要被满足呢?如何把他们的精神阐述,发挥、升华到极致呢?这些未解之问题纠缠缭绕着他,让他牵肠挂肚,难以忘怀,愁眉不展并琢磨不已。深陷于思考中的人总是孤独的,作者也不例外。在孤独中自哀自怜的他,何尝不希望一吐心绪呢,而想要有真正“交心”的知音,就只能先让皎皎明月,照在这颗心上,敞亮了她,让月光之真和交心之诚,化解了假语村言表面的伪装。于是,这真事和假语在月光之下喝酒吟诗,真心相待的至浪漫如梦的一幕就开始了。

所以《红楼梦》中前世之缘与今世之情之间的联系和升华,就是贾雨村或者作者本人,写下这假语村言之诗时,心中壮怀激荡的情感的真正来源,自然也就是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命运和冲突本质的关键所在。这些来自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前世之情孽们,一个个激烈悲壮,动人心魄的英魂们的前世之夙愿是否能在今世得到完结或者升华这个难题,让《红楼梦》作者牵肠挂肚,若悲似愁,神魂颠倒。怀着这样深刻感情的作者,即使在假语村言之中,也是充满哀愁和孤独的,而他的满腔情怀也只有在清淡冷静而能显现出人的自性的月光之中,才可以充分地释放出来。


在皎洁的月光之下饮酒赏月,谈诗论道在中国文化中向来都是一件畅美又不乏风雅的大快意之事,又为文人骚客们远离世俗喧嚣进入沉静哲思之中提供了适宜背景:从曹操赋《短歌行》在宴饮中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让大家的共同情感进入了更加深沉绵长的情谊恩义之境界中;再到李白对月狂歌痛饮,从青春短暂之至哀中升华出了追求至乐至快意的酒神精神;再到苏轼在月夜之下自在乐饮,与千古奔流历史中之情感共鸣;以及《三国演义》开篇之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月夜遂成为个体从庸常世界中抽身而进入幽远之情感和深长之思索下的神性哲思世界之中的不二门径。而《红楼梦》中的真事和假语,此番在月夜之下的相会宴饮,自然也非同小可: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乾。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圞,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在娟好宁静的中秋之夜,夜色如秋水一般凉爽而温润,又有香茶可品,美酒可饮,满桌的佳肴供品尝,于是在惬意的谈天和不紧不慢的品茶饮酒之间,气氛逐渐热烈起来,真事与假语之间的互动,越来越有了兴致,不但开始举杯换盏,假语更是在真事与月光照耀之下的皎皎真心之间,也大发狂意而赋诗一首。在这首诗中,如歌似画的意境又被进一步拉到了沉酣梦境的抽象恍惚而又大而观之的远景中:贾雨村的心此时就如这月亮一般沉静而温和,又包罗万象;这是诗与梦的天地,它脱去了白日的喧嚣和纷扰,凝心澄澈,如同人心中最悠长深邃的灵性思维一样,闲淡自适,恰如其分;也如梦境一样虽然不像现实那么繁杂,却是现实的沉淀和升华---在白日里我们常常被现实打断的遐想和创作能力,在宁静的夜晚和沉酣的梦境中方得以自由驰骋,发挥出最为巧妙深刻的洞见来;所以《红楼梦》中的悲欢离合,虽然只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但它却是可以大观,可以玩味清赏,可以同悲共喜的与人情人心默契相合又无所不包的妙之又妙的佳话。这也正是梦的魅力和美感所在,虽然它是“假“的,然而却有着穿越时空的视角和永恒不灭的真心。

如甄士隐和贾雨村这般月下饮酒赏月吟诗的清幽胜境,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后半部分也出现过数次。第一次出现恰好是红楼梦刚刚过半,贾母邀请刘姥姥游大观园,在游觅了各女儿居所之后,又在藕香榭中一边听着梨香园小戏子们演奏,一边吃着宴席,喝饱了酒的刘姥姥身处这样的神仙世界,不由得手舞足蹈跳了起来:

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之后刘姥姥又大口品了妙玉的茶,在宝玉的屋子里迷失了方向,最后一头栽到在宝玉的床上呼呼大睡,还放了个大臭屁。只是不知道刘姥姥在宝玉的床上熟睡时,有没有和宝玉一样做一场春秋大梦?甚至既然《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场梦,那么刘姥姥游大观园这事会不会本质上就和我们读者通过这本书游觅大观园一样,只是一场梦中的梦?

《红楼梦》里下一次的清幽意境,出现在一场本来是应该是亲戚们凑在一起的大热闹的元宵团圆夜上,贾母突然只要求用箫伴奏,让小戏子们唱了两出戏,一出忧伤怀旧,一出却是壮志激越,在凄清悠扬的箫声中,本来热闹喜气的气氛一下子安静下来,竟有了一种哀怨深情之感,接下来又提到了如《听琴》这样的用情至深之作和《胡笳十八拍》这样的家国丧乱之至恨至悲之作,顿时一种反高潮式的反差之境就被烘托了出来,而这里的其中味究竟是什么,也就更加引人琢磨了。

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鸦雀无闻。薛姨妈笑道:“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情》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合的。这合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人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又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儿,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那更难得了。”贾母于是叫过媳妇们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弹一套《灯月圆》。媳妇们领命而去。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一巡。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最后一次中秋赏月,在贾府家业颓败的大背景下,人物凋零,聚会本也显得额外凄凉,然而在这清朗宁静的月夜里,万澜俱静中又听着笛声,大家的一切烦心事和愁烦都放下来了,只剩下安静怡然的轻快赞赏。而吹笛人慢慢地喝着酒,细细地吹着笛子,将众人带入了超越凡俗境界的悠远月境中去了。

这里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著闲话,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趁著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肃然危坐,默然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好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好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著,我们也得开些心儿。”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听!”便命斟一大杯酒,送给吹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如是观来,红楼梦前八十回,开始于甄士隐人生挫折纷至沓来之前最后的一个中秋佳节,又结束于贾府在风雨飘摇下忧患重重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在中秋节日的喜悦欣然,恬静愉快中油然而生的超越自在之感却都是置身于摇摇欲坠的大厦之上,在现实的大悲凉之上,却诞生了最彻然的精神上的乐观和升华,就像开篇作者自序所云:“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可见《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建立在衰退和悲观的大背景之下的乐观,它的乐观来自精神对于现实的超越性以及意识在一个如梦幻般抽象世界里流淌的自由。

不但红楼梦是一本写梦之书,书中还多次描写了梦中之梦。《红楼梦》里的第一个大梦境是甄士隐之梦。甄士隐入梦的过程,是在永昼的长日漫漫之中,读书困了不知不觉就开始打盹,然后就在梦境中,迷迷糊糊走到了一个不知什么所在(太虚幻境),并看到了骨格不凡,貌若天人的一僧一道,一边带着一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去下界历劫,一边互相聊天讨论着这次的打算;原来,这石头要和一众“风流冤家”也就是精魂情鬼们一起投胎下凡,造劫历世了。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

自然,《红楼梦》中这一群青年男女的前世,就是这些精魂们“风流冤家”了。甄士隐出于好奇,便和一僧一道攀谈起来,还看到了鲜明美好的通灵宝玉,然而士隐还没来得及细看,和尚便说“已到幻境”,就和道人过了一座上面写着“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士隐也想跟着过去,结果立刻听到一声山崩地陷一样的霹雳。甄士隐吓得大叫一声,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又身处烈日酷烈,芭蕉茂盛的炎炎盛夏之中了。这时甄士隐才意识到,原来刚才是做了一个梦;于是就像刚才蝶梦中醒来的庄周一样,他的精神马上又被实实在在的现实主导了,梦境便忘了大半。

然而就在这时候,竟又迎面来了这一僧一道,虽然在尘世里,他们不再道风仙骨,而是癞头跣足,跛足蓬头,疯疯癫癫,可还是同样两个人。 甄士隐醒来时的现实,和他的梦境虽然有所区分,可又在结构上相似,人物上相通。那么,甄士隐醒来时的“现实世界”相比他梦到的石头和众冤家们下界投胎之事来说,真的是现实么?当然,《红楼梦》里所谓的真实世界,归根到底也无非作者的一个大梦而已。再看甄士隐醒来遇到一佛一道之后,很快就见到了穷书生贾雨村,也就是“假语存”。他代表的是《红楼梦》中写虚的那一面。那么再回过头来看和尚说“已到幻境”这四个字,难道说的不仅是梦中之梦的太虚幻境,更是《红楼梦》之后的整个故事么?而甄士隐入梦时悄然无声,醒来时却山崩地裂,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暗示之后“太虚幻境”与《红楼梦》中现实不再是彻底二分,而是糅合在一起了么?于是甄士隐之入梦与作者创作的红楼大梦之间若有如无,似是而非的关系,也就颇可玩味了。

进一步,作者用这种“梦里套梦”的表现形式,又可以提醒读者,你看的《红楼梦》故事,就像是甄士隐梦入太虚幻境一样,无非是进入了我做的一场大梦之中,你就在我的《红楼梦》里。作者写下这奇妙幻境,邀读者一读,读者也便随着作者的笔踪一同走进了这千古大梦中,恰如甄士隐梦入幻境一般。或许,读者就是作者笔下的某个人物也说不定呢。


《红楼梦》里的第二个大梦是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床上入睡,又像甄士隐一样梦到了太虚幻境,不过不像甄士隐未进入就已经天塌地陷,宝玉可是十足地把其间的滋味尝了个饱。

宝玉这次进入梦乡的过程就很有层次感:先是在宁国府,酒足饭饱,犯困了,然后闻到了香味,然后又看到一副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时候就渐入梦境了;在梦境里面,宝玉看到在太虚幻境的中央,是一座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大字,而两边有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之后宝玉便进入了这太虚环境之中,遇到了仙女,欣赏了美景,品尝了香茗,赏鉴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可到了大观园题对额的时候,宝玉又看到了一座和太虚幻境里非常相似的牌坊,让他的心恍然有所动,一时陷入了呆意之中。
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日的事了。

于是到了元妃省亲的时候,我们看到宝玉为这牌坊提的匾额为“天仙宝境”,可见他多少回忆起了太虚幻境之梦。于是这里继甄士隐梦到一僧一道入太虚幻境并与《红楼梦》现实世界发生若有若无的重合之后,宝玉梦到的众仙女所居的太虚幻境又与众娇憨女儿所住的大观园有了这么一层套叠关系。如果说,太虚幻境只是宝玉的一个梦,那么《红楼梦》中女儿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以及主体故事发生的中心地点,大观园,何尝不是另一个更大的梦境呢。

所以,这里作者又在提醒你,你们读书读到大观园里的故事,和贾宝玉做梦梦入太虚幻境,并无什么不同,你又是身在作者的大梦当中了。

红楼大梦中的第三场梦中之大梦,是贾宝玉在接待甄家的四个仆人之后,回到怡红院中歇息,却在梦境之中进入了甄家的花园里,不但见到了甄宝玉的四个丫鬟,还进入甄宝玉的卧房之内,结果正好等到甄宝玉从酣梦中醒来,说他也在梦中进入了贾宝玉的房间里,但是贾宝玉的真性却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个梦境,细想来就更有意趣了,首先是这里存在一个多重嵌套:甄宝玉在贾宝玉的梦里,而贾宝玉又在宝玉的梦里;但是,两个人虽然梦境相仿,其实又不完全一样,贾宝玉梦到了甄宝玉醒来,在贾宝玉梦里的甄宝玉,却没有"梦到"贾宝玉醒来,那么究竟是甄宝玉梦到了贾宝玉,还是贾宝玉梦到了甄宝玉呢?考虑到从贾宝玉的角度,可以梦到甄宝玉醒来,而甄宝玉梦里,却找不到贾宝玉的真性,也就是说贾宝玉,其实只是甄宝玉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在甄宝玉的梦境里面,贾宝玉与甄宝玉合一,自然找不到贾宝玉的真性了。同时,这个梦也可以说是作者在提示我们读者,你已经是在我的梦境里,同时我的梦境也成了你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其实我也入了你的梦里。进入梦境,成为了“贾宝玉”神游大观园的人,不仅仅是作者,还有书前的读者。

所以,结合《红楼梦》第一回就阐明的创作主旨来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三场大梦,既是提点文章主旨背景立意的关键点,也是作者三次重复强调,《红楼梦》即梦境的题眼所在。当然,《红楼梦》的题目本身也是一个明示:《红楼梦》,确确实实讲的是一场梦。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8 14:39:30 +0800 CST  
@hi妞儿 2019-11-25 12:23:16
继续啊………怎么又没了?
-----------------------------
回来了嘿嘿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8 16:00:14 +0800 CST  
关于娇杏为什么是“交心”这个问题的解释

而接下来又发生了一段妙事,就是贾雨村看到了甄家的一个丫鬟,这个丫鬟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注意这个丫鬟叫娇杏,她又代表什么呢?

要回答理解清楚这个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因为《红楼梦》一书让人云遮雾罩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不少人物的指代意义并未明晰。导致读者想理解其隐喻意义,常常需要像胡适先生所说的那样“猜笨谜”,比如娇杏的含义就有人猜“侥幸”暗合她后来因为这一回头,机缘巧合下幸运地飞黄腾达,成为了贾雨村夫人这桩奇事;也有人认为杏即是指“日边红杏依云栽”的杏花,暗合娇杏成为了人上人攀了高枝的幸运。这些解释咋看起来都很有道理,可究竟其中哪一个才是作者的真意,那就往往各执其词,谁也无法服众了。那如何才能找到作者真意呢?一个可行的起点是我们必须相信这样一本复杂精美前后呼应的书是有统一而且明确的主题的。“真事隐”“贾雨村”这两个隐喻意义明确,性格和彼此互动又符合各自寓意人物在开篇出现,也就给全书的创作手法定了基调:不仅其中大多数人物都有一个抽象意义,更进一步的是,这个人物的外貌特征乃至和其它人物的互动特点,也可以在这个抽象意义的层面上得到合理而且发人深省的解释。也就是说《红楼梦》的神妙之处在于不仅表面上是一部完整的世情小说,它更有一个逻辑完善,有作者真意存焉的隐喻层。作者对“真事隐”“贾雨村”的创作思路,可以自然而然地套到“娇杏”身上。如前面所说,娇杏是这《红楼梦》里的假语,在作者想隐瞒的真事家里偶然发现并从此魂牵梦绕,为她吟诗作词的一位女子。所以《红楼梦》这长篇大论,真真假假,又是为了什么呢?套用《红楼梦》里一句话,不就是为了作者的心么?


所以,这娇杏其实就是交心,即作者将自己最真诚淳朴的情感思想,和真挚的心灵交给了读者。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9 03:58:25 +0800 CST  
《梦的解析》(或译作《释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一本旷世著作。这本书开拓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如何系统性解读梦境的经典理论。


《梦的解析》可以说是一本对梦境做出系统性地合理分析的经典。 这本书不仅填补了以往人类对梦境只能说了解只鳞片爪的理论空白,而且开启了后世经久未衰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序章。直到今天,对渴望研究理解人类的梦境和潜意识世界的人来说,《梦的解析》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如果我们相信,无论哪朝哪代的经典作品,在反应人类世界普遍而永恒的真理上,都是具有相似的天才之灵感的话,看了《梦的解析》之后再观《红楼梦》之千古大梦,也就不得不感叹《红楼梦》作者对梦的深刻理解,不仅与佛洛依德的著作有诸多相通之处,其深度也丝毫不亚于佛洛依德本人。



例如在第一章的开头,弗洛伊德这样总结他的作品: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会证明有一项心理学技术,使对梦的解释成为可能,由于这项技术的应用,我们将会看到每个梦境里都存在一种心理结构,充满了意义,并且与我们清醒状态时的特定精神活动也有所联系。然后,我将尽力阐明梦境里隐藏的奇异与暧昧,并由此推断出这些或者互相冲突或互相吻合的精神力量,正是形成我们的梦的原因。”




所以佛洛依德认为,人类的每个梦境,本质上都是一种充满了意义的心理结构,而梦中的种种奇异和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其背后是做梦之人内心各种精神力量冲突与联合的体现。



所以佛洛依德认为,我们日常生活时自己能够体会到的思想情感,实际上只占整个人所有念头的非常少一部分。而随着我们的性情人格发展而不断形成的种种真实情绪,大部分会在梦境中表达出来。就如《红楼梦》中,宝玉在宁国府华美宁静的可卿卧房里熟睡,却梦到了十二钗悲剧的人生命运;而王熙凤在如日中天,志得意满的时候,却梦到了秦可卿给她留下的盛世危言。

所以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而潜意识是决定每个人人格、情绪、心理状态、思想的重要来源。在日常生活中,表意识往往局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潜意识却是我们从生下来以后接受的所有信息,被大脑处理之后,产生的所有想法及心态,可以说是上天入地,无所不包。从这个角度看,个人的潜意识同样会受到文化传统和教育熏陶的影响。《红楼梦》作者从小阅读的每一本书籍,看过的每一场戏,认识的每一个人,以及他的任何一点所思所想,都会加入他的潜意识之海中,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也只有在梦中,他的潜意识才能被无拘束地释放出来。当然,自由自在的文学创作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做白日梦“的过程。所以《红楼梦》作者有意识地采取了这么一个描写梦境的创作手法,也是为了搭起一个从文本内容到深藏于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潜意识的一个桥梁。而作为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中华古典知识分子,作者的精神世界自然也是丰富而精密,又如镜子屋一样折射出千姿百态的中国历史文化侧面。可堪鉴赏玩味,流连忘返的。或许,作者的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就是宝玉的怡红院。

说著,引人进入房内。只见其中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一隔一隔,或贮书,或设鼎,或安置笔砚,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其隔式样,或圆,或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如幽户。且满墙皆是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如琴、剑、悬瓶之类,俱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众人都赞:“好精致!难为怎么做的!”
原来贾政走进来了,未到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也有窗隔断。及到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起人,与自己的形相一样,却是一架大玻璃镜。转过镜去,一发见门多了。

怡红院花团锦簇又精致奇巧的布置,像不像是光辉璀璨又千头万绪,需要天赋与机缘方能曲径通幽一举发现其机关玄妙之处的中国文化史呢?根据《梦的解析》,在梦境中,被日常生活压抑着的潜意识终于得到了舒展和自由的释放而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表层,但是大约受白天压抑的残余影响,相当一部分潜意识——或者就是佛洛依德所说的不能用通常办法表达出来的“无意识”,即使在梦境中,也只能通过依附于一些在白天时我们见到过但并没有留意的物件或者意象上(这些物件在我们日常注意力里不足为道的边缘地位,似乎也正对应了潜意识在白天被表层意识压抑的状态)从而得到表达。于是在梦境中,作为守卫的表面意识散去,潜意识得到了成长、争斗、与整合的空间,就常常表现为高度符号化和象征主义的,奇异而瑰丽的梦境。《红楼梦》里也同样充满了各种象征性很强的器物及色彩,如各种古玩镜子,金镶玉的装饰和五彩的颜色,这也说明它完全符合一个梦境表层的特征。


弗洛伊德还指出,任何梦都可分为显相和隐相:显相即梦的表面形象,是指那些人们能记忆并描述出来的内容,对应于《红楼梦》,就是它里面讲述的诸多如螃蟹宴上平儿涂了凤姐一脸蟹黄等等这样的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生活琐碎。然而从梦的角度来看,这个场景中似乎又含着若隐若现的象征意义;而隐相,是指梦的本质内容,即梦的表象下面隐藏的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下所掩盖的真实欲望,而许多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奇的表面叙事,如果从梦境的角度来解读,也许就可以发掘出它的潜在象征意义和隐藏的情感来。


而这大概也是《红楼梦》本身叙事“真事隐而假语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如果《红楼梦》中的现实日常世界,也只不过是梦的表面场景的话,那么它必然也是其更深层的真实意义和情感的伪装。所以书中不仅有许多和真实情感相悖的假语,比如作者特意强调说,逼死金钏儿造成贾府多年未见惨事的王夫人,是天下第一个面慈心软之人。书中还有很多由各种小物品图案等意象构成的,意义不明且高度抽象的场景。如龄官在怡红院外蔷薇架下,用金簪子在不停地画“蔷“字;如宝钗在扑一对玉色蝴蝶却没有扑到等,都符合梦境美丽中又有着诡异,如诗般浪漫又如谜语一样结构精密诱人探索的表象特征,等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解读。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9 11:56:47 +0800 CST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产生,特别是梦境表象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把潜意识里包含的原有真实信息大量压缩后、再把现实生活中的真相进行移花接木和再次修正,从而把梦背后隐藏的真实完全压缩、改变、扭曲,使得表层梦境最终被转化为相比真实来说非常简略而浓缩的形式,甚至梦境本身的表面含义和实际指代的内涵也大相径庭的这么一个过程。将潜意识里的真实记忆和思想转化成梦境的玄虚和迷幻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移置:即是把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本来不重要的观念或小事,在梦中却转化成大事或占据首要位置,就像在《红楼梦》中,各种闺阁里佩戴的小器物小饰品却经常成为纷争的核心,宝玉的帽子上掉了几颗珍珠,黛玉怀疑宝玉送走了自己做的香囊,都成为了纠纷的起点,而恐怕究其本意香囊珍珠的象征意味也非同小可;象征:即以具体的象征物品代替深藏的真实欲望,象征性显示了梦作为通往潜意识的桥梁之存在,在梦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情感意识却以改头换面的象征形式出现在梦境表层;再次修正:即把潜意识中本来无条理的原材料加以系统化来产生一个看起来有逻辑的梦境。 在表面的梦境里,真相的某些成分被略去,另一些则只以残缺不全的形式出现。所以,《红楼梦》里的表面叙事,也很可能是其中隐藏的真事“真事隐”在经过移置象征化以后,又被再次修正改头换面后形成的一个看似符合逻辑的梦境表层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开表层梦境背后的真相呢,佛洛依德提出一种可称之为“解密码法”的办法,也就是把表层梦境视为一长串由密码构成的文本,其中每一个表层象征符号都可以视为一条独立密码,通过解码过程,对每一条独立密码我们最终可以用另一条具有具体意义的内容予以解释。举例来说,佛洛依德梦到一封“信”与一个“丧礼”,于是他通过查看那“释梦书”,发现“信”是“懊悔”的代号,而“丧礼”是“订婚”的代号。尔后,他再在这些表面上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意义间,寻求其中关联的线索,整理出对梦境的最终解释。如表面上看梦的内容是信和葬礼,实际上却表达了佛洛依德对即将到来的订婚仪式的恐惧和懊悔。这个解梦的办法百曲千回,倒是和刘姥姥头回进贾府后,周瑞家的看到宝玉黛玉二人在一起玩的九连环颇为相似。

而表层梦境的这几个特点也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之梦的重要线索。梦的本质是各种隐藏思想与感情的高度压缩,所以《红楼梦》文本中并无一点的虚比浮词,无聊笔墨,甚至可以说是一字千金。是诸多潜伏在表象下奔涌之精神原型的高度浓缩和抽象。同时,梦境又把各种精神原材料串联起来,梳理成有机连贯的整体,所以《红楼梦》不同章节之间不仅前后连续,而且经常给人以“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感。


就像佛洛依德又讲了这么一个梦:在这个梦中,佛洛依德和一大群人在参加一个学生集会,会上某个伯爵正在演讲,这时有人问到伯爵对德国人的看法,伯爵以轻蔑的神态,不着边际地回答道:“他们喜欢的花,就是那种款冬”。接着他又将一片撕下的叶子,实际上是一片已干枯的树叶,装在纽扣洞内。然后佛洛依德很快愤怒地跳起来,但又立刻为他自己的这种突发动作而惊讶不已。

这个梦应该怎么解释呢,关于“喜欢的花”以及那“纽扣洞内所插的某种东西”等等,无疑是暗指着某种花,佛洛依德由此想起,某天他曾送兰花和耶利奇玫瑰(它卷枯的叶片在潮湿的空气中能重新展开)给一位朋友〕,而他又由此追忆起一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亨利第四,第一幕、第一场)所表现的红白玫瑰的内战。这段追忆刚好可由刚刚提到的《亨利八世》衔接上去。再下来,由红白玫瑰可联想到红白康乃馨。(有两段小诗,一段为德文,一段为西班牙文,悄悄溜入对这一点的分析之中:——玫瑰、郁金香、康乃馨;每一种花都不免凋谢。——伊莎贝拉,不要为花儿凋谢而哭泣。第二段西班牙文诗曾在《费加罗婚礼》中出现过。)而在维也纳,白色康乃馨已成为反犹太的象征而红色康乃馨则象征“社会民主党”人士。在这段联想中,隐含着过去佛洛依德在风光旖旎的萨克森旅途中所遇的一次反犹太人运动的不愉快追忆。

那伯爵轻蔑地提及“款冬”这植物究竟是何意义呢?为此佛洛依德又对自己的系列联想做了一番审视:款冬(德文为Huflattich,字面意思是“蹄形莴苣”,英译为hooflettuce)可以进一步联系到莴苣(lettuce,一种类似莴苣的一种青菜)再到色拉(salad,尤指莴苣凉拌菜)再到Salathund(看到别人有的吃而嫉妒的狗),于是进一步又可以发掘出许多相关的意象:例如“长颈鹿”这个词(Giraffe),德文(Affe)为“猿猴”之意,故由此推出猴,然后猪、牝猪、狗,由此类推可以推出笨驴(donkey),而恰好可用来加在那位教授的头上,以发泄佛洛依德对他的轻蔑。更进一层,还可以将款冬(huflattich)译为蒲公英(pisse-en-lit),这意念是由左拉的小说《阳春》而想起的——“小孩子,带看掺有蒲公英的沙拉一起去”。“狗”的法文是“chier”,听起来有点类似另一种较大功能的动词“chier”(大便)。于是伯爵轻蔑地提到“款冬”的真意,却是反应了佛罗伊德本人对该伯爵的轻蔑。梦境就是这样一个曲折绕圈子,将真实感情埋藏在表象之下的存在。

《红楼梦》中不仅使用了大量道具作为表面意象,而且大概由于它描绘的是有史以来最长的梦境,又因为作者的深意被抽象成表面意象,并贯穿于多个场合的原因,《红楼梦》的表面情节里却充满了各种看似琐碎且反反复复不断提起的闺阁日常之事。如黛玉给宝玉做了一个装玉的香袋,又因为误会剪掉了,说等高兴了再做;后来果然有宝黛修好以后,黛玉带着丫头们画花样子做活计的情节,而袭人也提起过黛玉不肯做活计,大半年只做了一个香袋,湘云更是听说黛玉误剪了自己的活计而忿忿不平。而在宝玉和湘云之间,一个微不足道的金麒麟却也成了贯穿数回的线索。在《红楼梦》惜字如金的文本里,这些琐事却占了相当篇幅。如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这种安排几乎是轻重倒置,荒诞不经的;而从表层梦境具有移置之特征和强烈的象征性来看,却可以说作者确实是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显式梦境,而多次出现的某些道具或者场景中,也就蕴含了一致的意象线索,对意象的正确解读,也就包含了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红楼梦》里随处可见的象征性不仅体现在各种小物件上,还体现在人物设定上。《红楼梦》里的许多出场寥寥的小人物,如单聘仁,詹光等,是一看其名就可以知道作者给他赋予的象征意象的。而对于意象更加复杂的主要人物,《红楼梦》里又通过名册、歌曲、诗歌、灯谜、酒令、骨牌、花签等诸多形式对她们的特点、命运、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多个方位和角度的展示。而宝钗宝玉黛玉三大主角更是先后两次做灯谜暗喻各人命运,与宝琴所做十首吟咏古代人物事迹,又暗指十物,似乎又隐隐约约指向《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命运的怀古诗谜相映成趣。解读梦境的首先一步,就是需要正确解释梦境中出现的各种象征指代的抽象精神;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红楼梦》的第一步,自然也是综合所有的诗歌、比喻、和谜语,解读出每个主要人物背后的意象指代来。

而且,纵览红楼梦全书,还可以注意到其中各个主要人物不仅有着独一无二的住所,房间里有着各具风格的布置,以及独特的外在打扮和精神风貌,她们各自创作的诗词虽然都出自作者之手,却也各自具有前后一致的主题情调,并反应了个人的成长历程。

这里还需要提到,正如汉字本身就是对自然万物和社会百态的抽象浓缩而天然具有谜语特性。从汉字开始的谜语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给各个人物一个隐藏的身份背景,再让她们各种吟诗作词,在诗中交代自己的真正来历是古代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的一种模式。如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就有一篇名为《元无有》的志怪故事:

宝应年间,有个叫元无有(本来就没有)的人,经常在春末一个人独行在荒野,有一天晚上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正好刚是兵灾以后,住户们基本都逃走了,元无有就进入路边一座空房子里避雨。过了一会风歇雨止,月亮刚刚出来。元无有突然看到月光下有四个人,都穿着异样的衣服,互相之间谈天说地,聊得很是愉快。元无有就说,今晚上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说说平生的抱负呢?他们果然就开始说起来,而且元无有都听得清清楚楚:有一个高个子的人先说:“齐纨鲁缟如霜雪。寥亮高声予所发”(什么齐鲁出产的霜雪一般的丝绸,在我的身下都发出寥亮高昂的清脆声音);又有一个黑色衣冠,个子又小又丑的人说:“嘉宾良会清夜时,煌煌灯烛我能持。”(客人们在清幽长夜里相会畅谈时,只有我能举着明亮的灯烛);又有一个穿旧黄衣冠短小丑陋的人说:”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绠相牵常出入”(每天早晚都要去打清澈寒冷的泉水,经常被桑梗牵着进去出来。);剩下一个穿着旧黑色衣帽的人说:“爨薪贮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为劳。“(肚里放着泉水,下面被柴火烧,为了填饱别人的口腹,我每天辛劳)。大家互相称赞对方的诗,天快亮才散去,第二天,元无有在房子里发现了,洗衣服的杵,灯台,水桶,破锅四样物品,才悟到这就是昨天那四个人。

《西游记》里也有一回讲了类似的故事:松树、杨树、桃花、梨花等诸位仙人或者妖精一起接待唐僧师徒四人,大家一起谈诗论词,而每位仙人做的诗又在自寓身份,直到天亮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

这么看下来,《红楼梦》里频繁出现的诗词本身也很可能是揭开书中各个儿女其真实身份的钥匙。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9 21:39:51 +0800 CST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产生,特别是梦境表象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把潜意识里包含的原有真实信息大量压缩后、再把现实生活中的真相进行移花接木和再次修正,从而把梦背后隐藏的真实完全压缩、改变、扭曲,使得表层梦境最终被转化为相比真实来说非常简略而浓缩的形式,甚至梦境本身的表面含义和实际指代的内涵也大相径庭的这么一个过程。将潜意识里的真实记忆和思想转化成梦境的玄虚和迷幻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移置:即是把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本来不重要的观念或小事,在梦中却转化成大事或占据首要位置,就像在《红楼梦》中,各种闺阁里佩戴的小器物小饰品却经常成为纷争的核心,宝玉的帽子上掉了几颗珍珠,黛玉怀疑宝玉送走了自己做的香囊,都成为了纠纷的起点,而恐怕究其本意香囊珍珠的象征意味也非同小可;象征:即以具体的象征物品代替深藏的真实欲望,象征性显示了梦作为通往潜意识的桥梁之存在,在梦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情感意识却以改头换面的象征形式出现在梦境表层;再次修正:即把潜意识中本来无条理的原材料加以系统化来产生一个看起来有逻辑的梦境。 在表面的梦境里,真相的某些成分被略去,另一些则只以残缺不全的形式出现。所以,《红楼梦》里的表面叙事,也很可能是其中隐藏的真事“真事隐”在经过移置象征化以后,又被再次修正改头换面后形成的一个看似符合逻辑的梦境表层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开表层梦境背后的真相呢,佛洛依德提出一种可称之为“解密码法”的办法,也就是把表层梦境视为一长串由密码构成的文本,其中每一个表层象征符号都可以视为一条独立密码,通过解码过程,对每一条独立密码我们最终可以用另一条具有具体意义的内容予以解释。举例来说,佛洛依德梦到一封“信”与一个“丧礼”,于是他通过查看那“释梦书”,发现“信”是“懊悔”的代号,而“丧礼”是“订婚”的代号。尔后,他再在这些表面上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意义间,寻求其中关联的线索,整理出对梦境的最终解释。如表面上看梦的内容是信和葬礼,实际上却表达了佛洛依德对即将到来的订婚仪式的恐惧和懊悔。这个解梦的办法百曲千回,倒是和刘姥姥头回进贾府后,周瑞家的看到宝玉黛玉二人在一起玩的九连环颇为相似。

而表层梦境的这几个特点也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之梦的重要线索。梦的本质是各种隐藏思想与感情的高度压缩,所以《红楼梦》文本中并无一点的虚比浮词,无聊笔墨,甚至可以说是一字千金。是诸多潜伏在表象下奔涌之精神原型的高度浓缩和抽象。同时,梦境又把各种精神原材料串联起来,梳理成有机连贯的整体,所以《红楼梦》不同章节之间不仅前后连续,而且经常给人以“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感。


就像佛洛依德又讲了这么一个梦:在这个梦中,佛洛依德和一大群人在参加一个学生集会,会上某个伯爵正在演讲,这时有人问到伯爵对德国人的看法,伯爵以轻蔑的神态,不着边际地回答道:“他们喜欢的花,就是那种款冬”。接着他又将一片撕下的叶子,实际上是一片已干枯的树叶,装在纽扣洞内。然后佛洛依德很快愤怒地跳起来,但又立刻为他自己的这种突发动作而惊讶不已。

这个梦应该怎么解释呢,关于“喜欢的花”以及那“纽扣洞内所插的某种东西”等等,无疑是暗指着某种花,佛洛依德由此想起,某天他曾送兰花和耶利奇玫瑰(它卷枯的叶片在潮湿的空气中能重新展开)给一位朋友〕,而他又由此追忆起一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亨利第四,第一幕、第一场)所表现的红白玫瑰的内战。这段追忆刚好可由刚刚提到的《亨利八世》衔接上去。再下来,由红白玫瑰可联想到红白康乃馨。(有两段小诗,一段为德文,一段为西班牙文,悄悄溜入对这一点的分析之中:——玫瑰、郁金香、康乃馨;每一种花都不免凋谢。——伊莎贝拉,不要为花儿凋谢而哭泣。第二段西班牙文诗曾在《费加罗婚礼》中出现过。)而在维也纳,白色康乃馨已成为反犹太的象征而红色康乃馨则象征“社会民主党”人士。在这段联想中,隐含着过去佛洛依德在风光旖旎的萨克森旅途中所遇的一次反犹太人运动的不愉快追忆。

那伯爵轻蔑地提及“款冬”这植物究竟是何意义呢?为此佛洛依德又对自己的系列联想做了一番审视:款冬(德文为Huflattich,字面意思是“蹄形莴苣”,英译为hooflettuce)可以进一步联系到莴苣(lettuce,一种类似莴苣的一种青菜)再到色拉(salad,尤指莴苣凉拌菜)再到Salathund(看到别人有的吃而嫉妒的狗),于是进一步又可以发掘出许多相关的意象:例如“长颈鹿”这个词(Giraffe),德文(Affe)为“猿猴”之意,故由此推出猴,然后猪、牝猪、狗,由此类推可以推出笨驴(donkey),而恰好可用来加在那位教授的头上,以发泄佛洛依德对他的轻蔑。更进一层,还可以将款冬(huflattich)译为蒲公英(pisse-en-lit),这意念是由左拉的小说《阳春》而想起的——“小孩子,带看掺有蒲公英的沙拉一起去”。“狗”的法文是“chier”,听起来有点类似另一种较大功能的动词“chier”(大便)。于是伯爵轻蔑地提到“款冬”的真意,却是反应了佛罗伊德本人对该伯爵的轻蔑。梦境就是这样一个曲折绕圈子,将真实感情埋藏在表象之下的存在。

《红楼梦》中不仅使用了大量道具作为表面意象,而且大概由于它描绘的是有史以来最长的梦境,又因为作者的深意被抽象成表面意象,并贯穿于多个场合的原因,《红楼梦》的表面情节里却充满了各种看似琐碎且反反复复不断提起的闺阁日常之事。如黛玉给宝玉做了一个装玉的香袋,又因为误会剪掉了,说等高兴了再做;后来果然有宝黛修好以后,黛玉带着丫头们画花样子做活计的情节,而袭人也提起过黛玉不肯做活计,大半年只做了一个香袋,湘云更是听说黛玉误剪了自己的活计而忿忿不平。而在宝玉和湘云之间,一个微不足道的金麒麟却也成了贯穿数回的线索。在《红楼梦》惜字如金的文本里,这些琐事却占了相当篇幅。如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这种安排几乎是轻重倒置,荒诞不经的;而从表层梦境具有移置之特征和强烈的象征性来看,却可以说作者确实是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显式梦境,而多次出现的某些道具或者场景中,也就蕴含了一致的意象线索,对意象的正确解读,也就包含了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红楼梦》里随处可见的象征性不仅体现在各种小物件上,还体现在人物设定上。《红楼梦》里的许多出场寥寥的小人物,如单聘仁,詹光等,是一看其名就可以知道作者给他赋予的象征意象的。而对于意象更加复杂的主要人物,《红楼梦》里又通过名册、歌曲、诗歌、灯谜、酒令、骨牌、花签等诸多形式对她们的特点、命运、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多个方位和角度的展示。而宝钗宝玉黛玉三大主角更是先后两次做灯谜暗喻各人命运,与宝琴所做十首吟咏古代人物事迹,又暗指十物,似乎又隐隐约约指向《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命运的怀古诗谜相映成趣。解读梦境的首先一步,就是需要正确解释梦境中出现的各种象征指代的抽象精神;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红楼梦》的第一步,自然也是综合所有的诗歌、比喻、和谜语,解读出每个主要人物背后的意象指代来。

这里还需要提到,正如汉字本身就是对自然万物和社会百态的抽象浓缩而天然具有谜语特性。从汉字开始的谜语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给各个人物一个隐藏的身份背景,再让她们各种吟诗作词,在诗中交代自己的真正来历是古代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的一种模式。如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就有一篇名为《元无有》的志怪故事:

宝应年间,有个叫元无有(本来就没有)的人,经常在春末一个人独行在荒野,有一天晚上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正好刚是兵灾以后,住户们基本都逃走了,元无有就进入路边一座空房子里避雨。过了一会风歇雨止,月亮刚刚出来。元无有突然看到月光下有四个人,都穿着异样的衣服,互相之间谈天说地,聊得很是愉快。元无有就说,今晚上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说说平生的抱负呢?他们果然就开始说起来,而且元无有都听得清清楚楚:有一个高个子的人先说:“齐纨鲁缟如霜雪。寥亮高声予所发”(什么齐鲁出产的霜雪一般的丝绸,在我的身下都发出寥亮高昂的清脆声音);又有一个黑色衣冠,个子又小又丑的人说:“嘉宾良会清夜时,煌煌灯烛我能持。”(客人们在清幽长夜里相会畅谈时,只有我能举着明亮的灯烛);又有一个穿旧黄衣冠短小丑陋的人说:”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绠相牵常出入”(每天早晚都要去打清澈寒冷的泉水,经常被桑梗牵着进去出来。);剩下一个穿着旧黑色衣帽的人说:“爨薪贮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为劳。“(肚里放着泉水,下面被柴火烧,为了填饱别人的口腹,我每天辛劳)。大家互相称赞对方的诗,天快亮才散去,第二天,元无有在房子里发现了,洗衣服的杵,灯台,水桶,破锅四样物品,才悟到这就是昨天那四个人。

《西游记》里也有一回讲了类似的故事:松树、杨树、桃花、梨花等诸位仙人或者妖精一起接待唐僧师徒四人,大家一起谈诗论词,而每位仙人做的诗又在自寓身份,直到天亮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

这么看下来,《红楼梦》里频繁出现的诗词本身也很可能是揭开书中各个儿女其真实身份的钥匙。


进而,《红楼梦》所刻意而为的仿梦境描写,也是对作者真实思想情感的移置、抽象和再次创造:这种写作手法,一方面是可以把作者平时因为受封建社会压力而难以表达的一些复杂思想观念进行在意象上看可以说是最抽象又是最简便的表达。同时,再次创造说也指出了《红楼梦》的梦境虽然在表面上看连贯如一体,实际上却可能是诸多分散的潜意识在被拆开、扭曲、重组以后,又被思维系统化联系起来的结果。同一个潜意识原料,也可能在多个不同地方被分开表达。而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意象人物,实际上却可能都在部分表达同一个潜意识的一部分。

例如,在荣国府夜宴一回,宝玉喝了给黛玉斟的酒,而被凤姐没头没尾地提醒说不要喝冷酒:

宝玉听说,答应著,一一按次斟上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乾。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的字,拉不的弓。”宝玉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这里酒明明不是冷的,为什么凤姐突然提到冷酒的梗呢,如果在全书里查的话,冷酒确实出现过一回,那还是刚开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宝玉在薛姨妈那里做客,说要喝冷酒,被薛姨妈劝住了。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如果是这样,两个冷酒确实也能联系起来,宝玉说自己”只爱喝冷酒“,而被薛姨妈宝钗阻止了劝他喝暖酒,宝玉当时也听宝钗的话喝了暖酒而被黛玉嘲笑过。现在宝玉又喝黛玉的酒,于是被凤姐指出当初喝冷酒的梗。可是,凤姐又何曾听到过这段对话?即使如果凤姐真的从薛姨妈那里听过这件事,到宴会时少说也过了三年以上,如何能把这两件极细微之事串起来呢。同样还有茜雪被撵之后,至少过了三四年而怡红院依然有一个因撵了她而生的空缺。而黛玉和香菱谈诗时批评了陆游的“古砚微凹聚墨多“,却被湘云知道而在凹晶馆联诗时提出来嘲讽黛玉。当然我们可以假定《红楼梦》里的八卦流言传播特别广泛,人们的记性也都特别好,生活中也没什么其他事情而偏偏又特别喜欢把过去的流言和当事人当面对质,不过还是有一个最简便的解释,那就是读《红楼梦》其实是身在作者梦境中这个前面就提到的基本点。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宝玉还是凤姐,也都是作者梦中之幻象,是作者所思所想的一部分。所以无论篇幅相隔多远,无论在情节中有没有遇上,他们当然都可以知道整本书里发生过的每一件事。这也就是梦境中人物的全能性了。我们在梦中,也常常会遇到梦中人说出他/她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知道的事情来,当然,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对自己说话,以获得宣泄与成长。类似的情况还有在《红楼梦》中,同一句话经常由完全不同的人说出来,如贾母和芳官对完全不同的食物都说过:”油腻腻的,谁吃这个?“

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那盒内是两样炸的:一样是只有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子?”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道:“这会子油腻腻的,谁吃这个?”

春燕接著,揭开看时,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春燕放在案上,走来安小菜碗箸,过来拨了一碗饭。芳官便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

而《红楼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把自己的事迹强加于对方身上并去批评对方:
众人忙用闲话解说。又二客说:“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也俗。”又一个道是“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贾珍在旁说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罢。”贾政道:“他未曾做,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东西!”

也算是人物之间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相通性的佐证了。

进一步,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29 21:41:00 +0800 CST  
进一步,本来《红楼梦》中的多个人物,也很可能是作者从一个人设或者一种抽象人格中幻化出来的多面体,就像袭人性格思想颇似宝钗而晴雯又有多处类似黛玉的人格。这也符合梦境之中同一个精神原料往往被分成了多个象征的特点。


如此看来,《红楼梦》可以说是以梦为舟而横渡情海,达到自在畅快的灵性意识之境的超凡之作。《红楼梦》作者也多次以人物为载体,说出自己的某一层面情感和观点,就如宝玉多次在梦中说出自己的真心一样,而这些话语要么涉及双关而不太好懂,要么仔细想来,并不合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或许我们读来读去,都是在和大梦中的作者促膝而谈,沉浸在他的意识流之中吧。所以我们需要理解,这是作者描写梦境的主旨高过了模仿现实的结果。而这一特质,并不能说是《红楼梦》的缺陷,而恰恰也是《红楼梦》的绝妙之处。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种写作方法究竟奇妙在哪里。

梦不仅反应了人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梦还是是一个没有抑制和压迫的世界,当我们清醒的时候,大脑会随时打破我们的思维,告诉我们这个是错的,那个是不对的,会让我们根据冰冷的外界现实随时打断自己的思维流,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做梦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完全放松自由,连绵不绝的,如果我们梦中看到一轮月亮,我们心念一动就能让兔子在桂树旁捣药,让嫦娥在月宫里哭泣。所以入梦的状态既是最好的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状态,也是最富有灵性,最适合心理成长,调整思想意识的时刻。

梦里面,我们把逻辑,是非,真假都放下了,所以注意,《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是从“真事隐”家里到了贾府所在的天地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娇杏,从真事隐的侍女,变成了贾雨村的夫人。另一是是香菱从真事隐的女儿英莲被卖到薛家,从而跟着薛家来到了贾府。


惜春说过一句话,要了解一切人一切事情的真相,都要从心上读起。当然这句话也是作者在提醒你,阅读,理解《红楼梦》的真谛在哪里。就在“心”这里。


所以娇杏,也就是交心,从现实到梦中,可能一切都是虚的,是幻想,但是作者的心,却是真真切切在那里的,甚至只有在梦里,我们的心才能放下一切防备和伪饰,真真切切地表达出来。就像现在有一个说法是心流,当我们处于心流的状态时,整个内心清明澄澈,自在自如地接收并加工处理信息。


而香菱呢,这个命运悲苦,却一心一意活在梦的女儿,她的命运总是和十五的满月有关。香菱还有胎里带来的一颗眉心胭脂痣,这颗眉心痣在佛教里有个专有名称,叫月轮,亦即此痣有通月亮神力之效果,而书里的香菱,正好也曾经做过“月亮诗”。


而月光是平静而温和,不具有侵略性的,在月光柔和的安慰之下,人们可以有心情平和地反思自己的生活,过去,或者思考一些更加高远深刻的问题。甚至,因为月光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同一性,它可以成为一个把个体的人和过去现在未来,和北地南国,和落花闲草,和神仙高人联系起来的绝妙隧道。《红楼梦》的梦,也是和这月光下的梦一样,贯通古往今来、天南海北的历史、宗教、戏剧、情感的千秋大梦。


所以说,理解《红楼梦》的创作思想,大概就要从理解从真事到假语的这两个人了,她们一个代表心,一个代表月亮:心是识真假明善恶的真心,月亮就是能带我们进入这《红楼梦》大梦的月亮。月亮在佛教中,也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如明月,一旦自性被迷惑,就犹如月被事物遮盖一样。自性、自体、我、有时说心,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指根本、本体、永恒不变、永不生灭、永远如一的东西。在佛教里,自性代表着宇宙间一种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如万物的变迁生灭。真假之间,只有自性是自在永在的,因此也只有自性是《红楼梦》作者追求的,而不仅仅是什么具体的帝王将相,王朝交替的故事。月亮的视角,既有一种远远地看着世人,冷目而中立的客观和冷静,也代表了众生皆有的经历和情感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通过各种歌舞,各种戏剧,各种书籍而代代相继口口相传,天下无人不有情,有情众生无不在情中欢喜悲哀忧愁。此则所谓”命运共同体“了。


我们在假语村言中,想要读懂《红楼梦》,就只能顺着作者的指点,找真事和假语中共同的东西,走进月光之下的大梦,进入作者的心里去。


同样,梦不仅能让人放下现实的利益和成见,现出自性,而且能带我们进入一个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充满多层次多意象的,普遍联系的,万事万物皆可归因的无比奇妙的精神之海中。而阅读《红楼梦》,更是可以进入《红楼梦》作者,一个旁证博引,杂学旁收的才华横溢、想象力充沛的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之中去。


同时,又因为我们传统中国文化中时间与方位,颜色与物质与人体与鸟兽花卉普遍联系的,来自环太平洋文明圈的古老而有生命力的自然哲学,这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复杂度被进一步加深而具有可供不断欣赏探究的无限魅力。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30 06:18:36 +0800 CST  
同时,又因为我们传统中国文化中时间与方位,颜色与物质与人体与鸟兽花卉普遍联系的,来自环太平洋文明圈的古老而有生命力的自然哲学,这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复杂度被进一步加深而具有可供不断欣赏探究的无限魅力。


所以,《红楼梦》作者的精神世界之基础,试想之下不能更奇妙,因为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最美好的幻想积累下来的总和,论仙界有女娲补天,有高唐神女,有月宫嫦娥,有十二月花神;论历史有潇湘妃子,有竹林七贤,有梅妻鹤子,有隐士画僧;论神鬼界有龙王夜叉,有钟馗抓鬼,有小耗瘟神。论哲学可通佛道儒三界;论历史已明古来之成败得失。


当然,更绝妙的就是看作者是如何把这多层次维度的丰富内容通过一个表层梦境的形式,综合体现出来的,并且通过这日常生活般的梦境,表达出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不同侧面的褒贬态度,当时旧中国面临的文明危机,对将来的预言和对中国文明发展方向的看法。


我们今天,可能也需要进入这场作者做过的大梦,来更好地理解我们文明的来路和归途。只有在梦中,我们才可以真正放下本身的立场和实在的限制,进入一个自由自在,脱离了一切拘束的自在的精神世界中去,我们可以穿越到一朵小花小草的身上,感受它虽然弱小但实实在在的生命,感受它那一点细微但真切的欢喜和悲苦,也可以上天入地,成为日月星辰之一,感受天界的星辰璀璨和磅礴境界;更可以穿越古今,成为古代圣贤,想其所想、思其所思,发展其人格;还可以冷眼看世界和自身的得失成败,笑看秋月春风。


进入梦境的办法除了入睡以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写诗,诗意的思维和梦境的思维几乎同出一辙,都是从万事万物都具有千丝万缕之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出发,让心流自动流淌,心随意动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里还有几个人,似乎白天也还在做梦,第一个做白日梦的是宝玉,宝玉经常被别人叫痴子,呆子,因为他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沉浸在别人的悲喜和追求中,而忘了自己的处境。“无故寻愁览恨,时而似癫若狂。”宝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被周围女儿们的爱恨情感包围的世界里,他的特点就是多情。宝玉的情,或者按警幻的说法叫“意淫”就是这样一种由感知其意而使自身精神也与对方精神世界相融合的状态,这种状态既是痴情,也是一种白日入梦的状态。所以宝玉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天下第一淫人是也”,同时也是天下第一多情之人,所以也是第一多梦之人,他的梦中是以黛玉为核心的各位女儿们的所思所盼及感伤愁绪。



第二个喜欢做白日梦的人是林黛玉,黛玉的多情多梦之处,其实不亚于宝玉,所以她的葬花行为也被人笑话为痴子。不同之处在于,黛玉的梦中总有个自己,她的诗词在伤春悲秋,感花落泪的时候,也总是在从不同角度,感叹、品味自己身世与落花孤雁仿佛的悲剧色彩。“整日价情思睡昏昏”也是她沉迷于千年诗梦中的表现。如果说宝玉是无我,而已保护周围的花朵般的女儿们为第一职责的话。黛玉则把自己的孱弱生命于刀剑风霜下的悲剧性,与花草树木在风霜雨雪中凋零、以及数千年来红颜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普遍悲剧融为一体,在她的梦中,真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超越了时空个体限制的,因对生命的深情诗梦而导致的大悲伤之梦。



第三个喜欢做白日梦的人是湘云,湘云的名字和她的判词,无不让人联想到上古神女,霜娥素女,洞庭龙女这些中华上古以来天地灵气所钟包涵了一切人间美好的女神。湘云的诗兴,吃烤鹿肉时的大块朵颐,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酒神精神;而湘云在醉卧芍药中的时候,也作了一首于半梦半醒之间的酒令。


泉香而酒洌,
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
醉扶归,
——却为宜会亲友。


这酒令中,就有我们前面说的入梦的几个要素,先是“泉香”香气入骨,再有酒洌,酒气入魂,再饮到月上梅梢,于是大醉入梦了。湘云的梦境里会有什么内容呢,大约会像她平日的诗作一样明媚活泼,朝气蓬勃,于大自然中愉快玩闹的永恒的赤子之梦吧。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选择进入湘云的梦中而永远不要出来。


第四个喜欢做白日梦的是香菱,香菱也是一个总被大家当作痴丫头的美娇娘,可她的梦境里似乎总是有一种距离感,大约是因为月亮离人间总多少有些距离的缘故。同样,她在接触黛玉之前,喜欢的多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重帘半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突出几何与物理概念的诗词,而被黛玉点拨指引之后,广寒嫦娥的梦境里才第一次有了相思之情,理性与情感结合,可能才是我们需要的未来吧。


当然,说了一圈以后,不得不说,还是作者的梦境最为奇妙,不仅包罗万象,还可以时时刻刻随心意变换角度和情感。比如,《红楼梦》里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虽然实际上都来自一个作者,但其感情立场却可以时时刻刻随书中主人公的不同身份、立场,甚至所咏之物的角度而不断变化,就如柳絮诗,先从柳絮中人的角度出发,巧手拈起一片柳絮想留下她,好不让春光逝去,于是反而导致了鸟儿们的嫉妒,莺啼燕妒,这幅春光满目,活泼生动的景象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少女的角度的柳絮诗。接下去又从垂柳的角度,抒发对柳絮离别的伤感;然后又从柳絮自身的角度,讲柳絮被风吹散的悲伤哀愁害怕之情,最后又从宏观的非生命的角度结题。类似这样一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做多个梦的例子,在《红楼梦》中不胜枚举,让人感叹作者才是真的心较比干多一窍,他的思想里,竟然容下了这许多完全不同的精神力量并让她们成长、发展、冲突。

最后讨论一下解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索隐研究会有什么帮助和启迪。首先,从方法学的角度,我们可以采用结构主义 的法则。即从《红楼梦》文本的表层意象之间有一个内在的,深层次的结构关系这一假设出发,从掌握各个意象在作者所在时代的文化内涵做起,归类整理,寻找其间的关系和相似性。 当然首先应当从各个重要人物的意象背景入手,其次再从多次出现的意象结构,如落花——东风等等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深入。而要彻底解释《红楼梦》,就需要对人物解读、意象解读和中国历史文化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才可以办到。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利用《红楼梦》文本本身是描写梦境这一重要特点做进一步的考证了。在梦里面逻辑退位而联想盛行,大脑一旦已经在两个意象之间产生了关联,那么之后无论何时这两个意象中的一个一旦出现,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另一个。那么,如果我们发现,有两个本身就可以分析出关联的意象在《红楼梦》中共同出现过,那么这两种意象之间的联系应该就是被《红楼梦》作者认可的,他下笔之时脑海里自然是通过这种对应而成文的。通过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一层层抽丝剥茧,分析整个文本意象的内在结构了。


比如,怡红院里有一株海棠,一株芭蕉,而海棠又被称为女儿棠,芭蕉曾经被比为绿玉,而黛押绿字,所以海棠芭蕉可以指黛玉。而螃蟹宴上黛玉捡起一个酒杯,这个酒杯恰恰是海棠冻石蕉叶酒杯,那么这个海棠冻石蕉叶酒杯确实就是暗喻林黛玉。

又比如说,对作者来说耳熟能详的文化意象对应,也可以被我们利用而用在解开他所隐藏的主要人物身份之谜上,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人物的多个特征都指向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同一个历史文化意象的话,那么就可以对这个人物的其中一个意象指代十拿九稳了。比如对元春的身份,如果我们知道“能使妖魔胆尽摧“,和石榴花花神,以及大年初一诞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都指向抓鬼钟馗的话,元春的文化意象指代也就可以确认了。


所以,这样看《红楼梦》应该是可以通过意象归纳、总结与分析,进行系统级别的解释的。


最后,也是非常奇妙的一点,就是这个梦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当我们读《红楼梦》并彼此交流之后,我们就好像集体进入了《红楼梦》的大梦里面,成为了这一中华文明亘古至今之春秋大梦的同梦之人。如果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观点看,《红楼梦》的诞生也是中国文明的绝对精神已经进化到了相对成熟程度的表现,是整个文明精神至高点已臻深邃高远境界的证明。当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并享受沉浸这红楼一梦之后,而醒来还能互相交换所看到的意象,也许就像一群小孩子共同看云朵分别指出各自看出的动物仙女一般的愉快、和谐和满足。



参考文献:
佛洛依德《释梦》
《周公解梦》
《庄子》
《红楼梦》
《太平广记》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1-30 13:11:00 +0800 CST  
凝然心是白莲花——佛性充盈、皎皎如月之嫦娥香菱——她是东亚美洲少女共同的乞巧对象,贯穿华夏万古长空永恒之月神







《红楼梦》中,许多重要的情节都发生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附近,或者是某个月的十五,也就是月圆之夜。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结交于八月十五,甄英莲(真应怜)被拐是来年的正月十五,而甄士隐家里起火,则是这一年的三月十五。秦可卿病发于八月十五晚上游玩之后,而贾府开头第一件大事,王妃省亲,也是正月十五,王熙凤接尤二姐入贾府也是个十五。 此外宁荣国府每年的中秋元宵夜宴,也是作者笔墨的重中之重,八十回里靠后的祠堂灵异事件和联句成箴也发生在中秋之夜。芳官等出家也在八月十五。当然,十五出现最密集的地方,还是开局和香菱相关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偶然的,是作者在向读者暗示,英莲——香菱——秋菱这个人物设定的背后实质所在。八月十五的月夜,既是《红楼梦》的开篇,也一定会是《红楼梦》结局的所在,更是和香菱此世的人生纠缠在一起的神秘命定之夜。

而香菱是《红楼梦》里除了宝玉宝钗黛玉之外,剩下一个明确说明,有“胎里带来的”特征的人。而她从胎里带来的,是眉心的一颗胭脂痣。这颗眉心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首先,眉心痣在很多神仙的画像里都有,它的功能是“第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又被称为“天目”,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开天目”也就是打开了了解宇宙至理的另一只眼睛,是修仙得道的重要一步,是获得超于常人的感知能力的必要手段,甚至神仙也需要经过修行才能得到。而修行天目的主要手段是观日月,从日月当中汲取能量,特别是月亮,因此佛教管天目叫“月轮”。


当然,天目一说虽然看起来颇为玄妙,从进化生物学上看,实际上并非空穴来风。当年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头骨时,就在它两个眼孔上方发现了一个小孔,与两个眼孔成品字形排列。这个奇特的小孔引起他很大兴趣。经反复研究,这个小孔被证明是退化的眼眶,也就是传说中的“第三只眼”。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生物界,自此以后,各国的生物学家纷纷加入了研究行列。结果表明,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甚至到人类,实际上都有着“第三只眼睛”。

这第三只眼,大概产生于早在人类还是海洋鱼类的进化阶段,当时为了感知头顶上从天空照下来的日月光,以获得关于自然节律的信息,我们的祖先确实是需要第三只眼睛感知光照的。只是随着进化,人类的祖先逐渐登陆上岸,置身于空气中和日月光之下。此后,这只眼睛就失去了原来的用处而逐渐退化,被埋到头骨以下,成为了大脑中的一个残余结构:松果体。而松果体本身虽然不再直接接收光线信号,却依然依靠着其余两只眼睛的视神经传来的信号而拥有感知光线强度,调控身体节律的功能: 松果体对太阳光依然保持有极强的敏感性,而且它通过神经纤维与另外两只眼睛相联系而获得外界光照的信息,并根据外界光照的情况,会分泌一种激素——褪黑素。褪黑素可调解人体的情绪、睡眠、免疫系统和生理节奏,让人体的活动周期符合外界的日夜节律。所以,人类的第三只眼睛虽然已经深藏于头骨之下而不被我们看见,却依然默默地存在着,调控着我们对日夜节律的身体反应。可见,古人玄学书籍里提到的“天目”虽然听起来颇为奇特,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却也不是完全的怪谈呢。


还是言归正传,香菱这从胎里带来的,正好在眉心中央的胭脂痣,这个位置肯定不是作者随意安排的。它大约有两个暗示,一个是香菱的原型是开了天目的神仙之属,二是她这个“胎里带来的”“月轮”能量来自日月,特别是月亮。


关于月神的信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乃至包括东亚和美洲的上古黄种人环太平洋古文明圈文化中一直长期存在着。甚至在嫦娥这个名字出现之前,月神就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性神了:无论在东亚还是美洲,她都掌管万物的化育繁殖,女性的纺织绣工,爱与美。而拜月乞巧,希望能提高编织技艺的习俗,不仅在东亚的闺阁小姐们中间,也在玛雅的天真少女之中代代相传。

玛雅信仰中月神的三种状态

而在这月神少女——大妈——老妪的身旁,还总有一只温顺可爱的小兔子相伴。大概是因为古人观察到,兔子会在繁殖季节来到的时候,在月光之下互相追逐吧。小兔子遂成为月亮女神最喜爱的宠物。

玛雅雕塑中的嫦娥和小兔子


月神在中国早期文献里的记载,可以说是描述纷繁,说法不一。首先,古书里分别有生了十二个太阳和月亮的日月之母,羲和和常仪。

关于羲和的原型,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在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南边流进这座山中。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 于是羲和首先以太阳之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而前。她是人类光明的缔造者,是太阳崇拜中至高无上的神。 此外又有常羲,又称为常仪或尚仪,为月御(为月亮驾车的神),与羲和(日御)同为帝俊之妻。《山海经·大荒四经》记:“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是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日神和月神最早都是作为女性的形象存在的,也暗合女神崇拜在上古初民之中的普遍。


后来,嫦娥开始代替常仪出现,并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在古书里,记载了她奔月故事的不同版本。传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除害以后,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投奔。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交于嫦娥保管。后羿恶徒逢蒙(传说后羿后来就死于此人箭下)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不多时便飘离地面,飞落月亮上成了月神。也有一个更为流行的版本是,嫦娥知道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了不死之药之后,成仙心切。有一天,就趁着后羿不注意,偷来吃下了不死药,飞到月宫成为了月神 。也有说法是后羿是远古时期有穷国的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但后羿也想长生不老,他恰好又从王母娘娘那里搞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为使百姓免受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就偷偷把仙药吃了,化作仙女飘向月球。屈原的《天问》中说:后羿成为射日英雄后,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一气之下就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张衡《灵宪》里,嫦娥对于奔月是有疑虑的,她找到巫师有黄。有黄占卜的结果是奔月乃是一件大好事,即使遇到“晦芒”也不要“惊恐”,后来还是会“大昌”。这就坚定了嫦娥奔月的决心。




所以月神后来的名字,就从常仪变成了嫦娥。 在真实的历史中,嫦娥应该是一个部落首领后羿的妻子,后羿反抗中央政权(射日)失败后被处死或者是又被手下谋杀,嫦娥在混乱之中不知所踪,成为当时民众难以忘怀的事情,为了寄托对她的关心与怀念,人民遂有了嫦娥奔月之说。就像同样古老的端午祭祀后来被归给屈原一样,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开之后,月神的形象也就随着人类的社会化而被归给了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进而有了更加具体鲜活的形象和事迹。嫦娥奔月的原因在后世流传中也从对政敌的反抗逐步成为了对丈夫不忠行为的惩罚或者仅仅是出于自私自利贪生怕死——嫦娥的形象开始变得更接近一个充满烟火气,在家庭矛盾和个人欲望之间挣扎的普通妇女形象。不过嫦娥奔月之传说,无论是为了求长生也好,还是摆脱尘世的纠缠和苦难罪恶也罢,也反应了古人一种希望进入如月一般的超越性和理性世界的潜在欲望,而这种指向内心和情感的精神性追求就由嫦娥这一女性神的形象代表了。

同时,随着男权文明的崛起,嫦娥也逐渐从一个专属于女性世界的庇护神成为 “男人心中的女神”,月神的大众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更符合男性的心理需求。

首先,嫦娥成为了女性美的代表。对女性美貌的形容常用“如嫦娥下凡”来比喻:“见那新娘子辛小姐,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人物又标致:嫁装又齐整。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在九霄云外去了”(《儒林外史》)。


而香菱有多美呢,《红楼梦》中其实没有直接的正面描写,只写过她的相貌气质和秦可卿类似,而秦可卿在《红楼梦》中同样处于太虚幻境里女神仙的位格。同时,香菱一上人口市场,就被一个中产之家的同性恋冯渊男子看上,并为她改变了性向,同时也被皇商之家的薛大公子看上,并且为了争抢她不惜打死了冯渊,惹上人命官司。那么她美貌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大约是能和希腊海伦齐名的地步罢。可见香菱的容貌,确实是可以配得上她月神转世的身份的。

此外,嫦娥的形象也成为了在清冷孤独之中怀念丈夫的怨妇的象征。人们提起嫦娥,总是会联想到她一个人多么孤独,多么思念丈夫。
但见宵从海上来,甯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红楼梦》里面的香菱,也经常和“并蒂花”“想汉子”联系起来。

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豆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个剪儿一个花儿叫做‘兰’,一个剪儿几个花儿叫做‘蕙’。上下结花的为‘兄弟蕙’,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夫妻蕙’?”豆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要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是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他了,便拉扯著蕙上也有了夫妻了,好不害臊!” 麝月一掷个十点,该香菱。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著“联春绕瑞”;那面写著一句旧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1 09:03:27 +0800 CST  
当然,最能说明香菱和月亮的联系的,不仅是她早年的经历,容貌,和判词箴语。更重要的是她和黛玉学诗时做的几首咏月的诗,特别是最后一首。这最后一首诗是香菱在废寝忘食、苦思良久以后才咏成的。
我们来看香菱学诗的历程,香菱做的第一首,第二首咏月诗,评价都不很高,这两首诗是这样的。
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被黛玉评价为,用词不够好,于是香菱推敲良久之后,又有了第二首。

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诗的用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已经相当优美了。可是宝钗的评价是,完全跑题了,不是咏月而是咏月色,简直是在“胡说”。于是香菱又开始冥思苦想,茶饭不思,直到晚上。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首诗要使得,我就还学;要还不好,我就死了这做诗的心了。”说著,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众人评价很高,但是作者写到这里就打住了,并没有提宝钗黛玉的看法。不过既然这第三首诗全部是香菱苦思冥想后在梦中得到的,而在《红楼梦》这个大梦中的梦中之梦,也必然传递了作者想表达的某个真相。所以这首诗一定隐藏了某层深意,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推敲一下的。
所以我们不妨再看下,这首诗和前两首诗比较起来,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这第三首诗里出现了三个“自”,”影自娟娟魄自寒“,和“自问”。如果说前两个自是自然自在之意,那么自问应该就是问自己了。然后,我们来解读一下最后一句,如果查阅资料的话,就会发现“博得”的意思是“努力成为”,所以这最后一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如果我成了嫦娥的话,我会问自己,为什么不让天下的有情人永远团圆呢?。
如果以这句话为起点,再来读这第三首诗,就会发现,这第三首诗和前两首最大的不同之处不在于用词和想象,而在于角度!前两首诗都是从一个在地球上的人观察月亮时的感受来写的,而在第三首诗里,香菱完全是从月亮的自述和所见所闻来写的!

第一句,是月亮在说,我的精魂和风姿是难以掩盖的,我的影子是娟娟倩影,魂魄则是寒冷如冰。

第二句是月亮看到的,大地上的广阔的景象:夜晚洗衣服的人们一起敲砧,反射的白光连绵千里,我才把脸别过去一半,早晨就到了,雄鸡开始此起彼伏地打鸣。

第三句是月亮看到和感受到的一些细节:在秋天辽阔的江面上,披着绿蓑衣的游子,在船上怅然地听着笛声,思念着某人;而在另一个时空里,这个红妆女子在高楼上倚着栏杆看着夜空,同样思念着她。

第三首诗最后一句更是说,(如果)自己就是月神嫦娥,在看到这么多互相思念的人之后,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会问自己,(上天)为什么不让我们永远团圆呢?

所以,香菱在苦思咏月诗的过程中,最后终于在梦中找回了自己前世作为月神的记忆,才有了这最后一首完全从月亮角度出发的诗。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1 12:11:23 +0800 CST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众人评价很高,但是作者写到这里就打住了,并没有提宝钗黛玉的看法。不过既然这第三首诗全部是香菱苦思冥想后在梦中得到的,而在《红楼梦》这个大梦中的梦中之梦,也必然传递了作者想表达的某个真相。所以这首诗一定隐藏了某层深意,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推敲一下的。
所以我们不妨再看下,这首诗和前两首诗比较起来,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这第三首诗里出现了三个“自”,”影自娟娟魄自寒“,和“自问”。如果说前两个自是自然自在之意,那么自问应该就是问自己了。然后我们来解读一下最后一句。如果查阅资料之后,就会发现“博得”的意思是:“努力成为”,所以这最后一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如果我成了嫦娥的话,我会问自己,为什么不让天下的有情人永远团圆呢?。
如果以这句话为起点,再来读这第三首诗,就会发现,这第三首诗和前两首最大的不同之处不在于用词和想象,而在于角度!前两首诗都是从一个在大地上的人观察月亮时的感受的角度来写的,而在第三首诗里,香菱则完全是从月亮的自述和所见所闻的角度来创作的!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月亮在说:我的精魂和风姿是难以掩盖的,我的影子是娟娟倩影,魂魄则是寒冷如冰。

第二句描述的是月亮在不停环绕地球时看到的,人间大地上的广阔的生产生活景象:夜晚洗衣服的人们一起敲砧,反射的白光连绵千里;我才把脸别过去一半,早晨就到了,雄鸡开始此起彼伏地打鸣。在月亮的视角下,日与夜的无尽连绵循环与人类社会的充满了烟火野趣的生活节奏是如此和谐而同一。

第三句描绘了月亮看到的,人和人之间在不同时空里更深层的感情联系:在秋天辽阔的江面上,有位披着绿蓑衣的游子,在船上怅然地听着悠远的笛声,思念着自己的情人;而在另一个时空里,这位游子思念着的红妆女子,正在高楼上倚着栏杆看着夜空,同样思念着她的情郎。而这一对有情人虽然彼此不能相见,他们的彼此相思之情却被月亮尽收眼底,作为有灵性的月神,她也被这能让人虽然身处两地,心却同一的生命之间激荡不绝之情感打动了,于是便有了这最后一句。

所以这第三首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点睛之笔:(如果)自己就是月神嫦娥,在看到这些互相思念的人之后,又联想到自己身为月神,不禁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作为神仙,都不能让包括自己在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所以,香菱在苦思咏月诗的过程中,最后终于在梦中找回了自己前世作为月神的记忆,才有了这最后一首完全从月亮角度出发的诗。而这首诗更是从月神的角度想象她的娟娟寒影在天上注视着人世的烟火气息和悲欢离合后,也为人类之小小生命中蕴含着的坚韧情感所打动,让这位冷婵娟也成了为这相思之情感慨不断的有情人!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1 14:17:05 +0800 CST  
而月神在这一世的历程中,名字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莲花到散发香味的菱花,再到秋天的菱角,这都是水塘中月下盛开的花果,也象征着她这一世的辗转历程。而其中,英莲这个名字中蕴含之意味和香菱此生的性格经历联系起来,也颇为有趣。

中国湖沼连片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莲花的原产地之一,自古以来,莲花就因其盛大至美的花朵,和洁净的仙逸气质而成为花中之仙子。《诗经》中有“灼灼芙蕖”形容莲花开放时光华四射,风姿闪烁。周敦颐曾在庐山莲花峰下撰《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莲花虽然身处肮脏的淤泥之中,却依然纯洁无暇,纤尘不染的品格。《群芳谱·荷花》曰:“花生池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而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君子也。”而纵观英莲——香菱此生,无论是被拐子拐卖,还是为奴作婢被人践踏,她却始终没有在精神上受到一丝一毫的污染,至始至终以纯洁美好的心灵,平和冷静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越和神性,也确确实实是神仙一般的品格。

而英莲——香菱这种神仙品格,以及莲这个名字,又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产生于印度,而气候温暖的印度也同样有荷花盛开,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印度文学作品中,莲花一直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的好国花比作莲花。故事说莲花王子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

佛教也发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并将其能够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苦海——修行——彼岸(净土)。即在尘世诸恶凡俗之中受尽一切苦难,最终到尽善的境界而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的侵扰和影响。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是最美好的象征。佛教经常用莲性比喻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 《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
佛教教义之一,是慈悲众生。是指“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无缘之慈就是说,即使没有亲缘友谊关系,只要同为生命,不分人畜善恶,都慈悲为怀用善心对待。就像香菱那样,即使对待那些品格卑下心怀恶意的人如夏金桂,也是以最大的善意去揣度,而对他们的不幸遭遇也是像自己的身体遭受了伤害一样的同情悲伤,就像薛蟠挨打以后她一样为他哭红了眼一样。
自然,人要修到出自尘埃而不为污染,在黑暗污浊中还能看到生命在本质上的大统一,不是易事,需要很高的觉悟和定力。所以莲花也代表一种智慧的高层次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经仪轨》说:“是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因此经论中以莲花譬喻诸佛妙法等《文殊师利净律经》〈道门品〉云(大正14·452b):“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此以莲花譬喻人心之本净无染。

所以莲花又象征知善知恶,但又不被恶污染的精神境界;明明了解洞察一切,但始终又如无邪的儿童一样,有着湛然的赤子之心与浑然天成的灵性,就如香菱这样,明明身处在为了欲望纷纷扰扰,争权夺利的世俗世界之中,心灵却似乎时时刻刻出于此世界之上,全心沉浸于优美宏大的风景和奥妙的诗词世界之中,这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清净佛性之境。这种精神境界的美妙,就如淤泥中盛开的莲花,能让在市井苦海中挣扎的众人心生喜悦,看到更为美好和高尚的存在。


所以,香菱在这孤苦悲惨的一生中,既像她自叙身份的第三首咏月诗那样,无论自身遭遇如何令人为她悲伤哀叹,她始终是“影自娟娟魄自寒”是保持着儒雅风度和冷峻风骨,对背景离乡,亲人流丧,寄人篱下,屡受欺压折磨这些人生悲剧有一种惊人的无动于衷的理性态度的冰美人,同时又像她第一个乳名英莲那样,在身边的种种凶狠残暴悲伤凄苦中,就像污泥中皎然盛开的莲花,和她头顶淡然闲照的明月一样,始终内心平和安静,保有纯净美好的灵魂和对世人的善意温情,有香菱和她这种世间罕见的神仙品格的存在,整个《红楼梦》世界似乎也被笼罩了一层如月光般淡然柔和的光圈和莲花菱花一般恬静清爽的香气,让书里书外的梦中之人得以摆脱忧惧愤怒,而从理性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品鉴种种悲欢离合和生离死别。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1 18:13:51 +0800 CST  
有趣的是,最后主宰香菱悲剧命运的两个女性,夏金桂和宝蟾,名字也和月神嫦娥有很大关系。
先看夏金桂:
因他家多桂花,他小名就叫做金桂。他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他因想“桂花”二字是禁止不住的,须得另换一名,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又寓自己身分。

传说月宫里是有棵桂树,是爱慕嫦娥的吴刚砍也砍不完的。所以这桂树和嫦娥的关系不可能好。金桂把桂花改为嫦娥花,在作者来看,不是喻自己是嫦娥,而是比喻她是嫦娥旁边那朵花。金桂一到薛家,就意味着香菱回到月亮上的日子近了,所以香菱成了秋菱。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般清香的。但他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

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著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冷笑道:“你虽说得是,只怕姑娘多心!”香菱笑道:“奶奶原来不知,当日买了我时,原是老太太使唤的,故此姑娘起了这个名字。后来伏侍了爷,就与姑娘无涉了。如今又有了奶奶,越发不与姑娘相干。且姑娘又是极明白的人,如何恼得这些呢?”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按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月亮乃阴之精,月里的蟾蜍乃阴中之阳,月亮之所以由圆而缺,皆因蟾蜍所食。故《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诸(蟾蜍)。”许慎的《说文》也认为:“詹诸,月中蛤蟆,食月。”所以古人常称月亮为蟾、蟾宫等。
所以月中的蛤蟆是不停吃月亮的,可见在人世中宝蟾估计也终将要把香菱害死。

还有一点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薛蟠的蟠是虫字旁,可以拆作“番虫”,而蟠也有一个意思是西瓜虫鼠妇,而和薛蟠搞在一起的夏金桂与宝蟾,不用说宝蟾即蛤蟆,夏字也和虫子有关。“夏”不仅最早的形态就像像蝉或爬虫,叶玉森氏《殷契钩沉》甲卷也以为 “并像蝉之,首翼足形,蝉为夏虫,闻其声即知其夏,故先哲假蝉形以表之。”姜亮夫氏作《夏殷民族考》(见《民族杂志》)则谓像爬虫,云:“夏民族的传说,是以禹为宗神,冀为生息地,禹冀亦即龙蛇龟黾一属的东西,因而也命其族为爬虫子孙,与汉家自命为龙种,作用全同。从他的文字系统上看来,这一定是种水中的怪虫。作者笔触之下对这三人的嘲讽之意也可见一斑了。

再看一下,王道士胡诌妒妇方里面的比喻:
宝玉道:“我问你,可有贴女人的妒病的方子没有?”王一贴听了,拍手笑道:“这可罢了!不但说没有方子,就是听也没有听见过。”宝玉笑道:“这样还算不得什么。”王一贴又忙说道:“这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宝玉道:“什么汤?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搪,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为了治疗女人的嫉妒,王道士开了个“秋梨方”,死了就见效了,所以英莲——香菱——秋菱的结局就是秋天与这个世界分离,只有死亡才能远离这一切尘世的喧嚣,香菱的魂魄终归会回到她的故乡——月亮上去。她的死期,不用多说,当然又是一个十五的月圆之夜。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2 02:51:59 +0800 CST  
纵观香菱此生,她虽然身体生活在《红楼梦》的现实世界中,但心灵却似乎生活在由抽象理念组成的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之中 。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世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另一个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被柏拉图看成是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现实的世界。其实,所谓的理念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心感受。虽然我们能够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东西,但是,我们内心的东西却让我们觉得内心要比外部更真实。理念也叫“理形”,即思想中具有关于现实事物具体存在的一种模型或模式,由这种模型所构成的精神世界就是理念世界;与“理念世界”相对应的是感性感知存在的“现象世界”,柏拉图认为理念的世界是人除了活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外的一个超感性的真实世界,因为具体事物的世界是虚幻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感知世界里,好比被囚禁在山洞里的人,他们除了看到映壁上事物的影子以外,对世界其实一无所知”,而只有思想能够挣脱束缚,看到“理念世界”,那才是真实永恒的和接近于神明的世界。

所以,香菱对自己身处的悲剧,虽然完全洞彻,但又有一种割裂的淡然、甚至是保持距离默默欣赏的态度。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她超然的心态和高冷的灵魂永远不会改变。和她前世月亮夜夜冷眼观察人间的态度并无二致。这种独特的视角,大约也形成了香菱特殊的审美品味。注意香菱最喜欢的诗词都是以抽象的审美趣味打动人的。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


多层的帘子,虽然不会卷曲,但是依然能长久留住香气,古时候的砚台,因为设计精巧,虽然看起来只是微微的凹下,但是却可以聚住一大滩墨水。从这两句诗看,香菱的爱好志趣竟然是个”理工女“的情态,对自然造物和人工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质颇为感兴趣。
然而香菱的这欣赏趣味,却被黛玉否定了,因为这种抽象机械的物理哲学,不符合一切从生命和感情出发的黛玉的价值观。所以黛玉说,因为香菱你不懂得诗的真正好处(是从生命主体的角度抒发感情和灵性)所以一旦被这样强调机械理性的诗句吸引,进了工业党一派的门,就不由得与生命之道相远了。于是,黛玉便指点香菱去读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同样是走生命灵性一派的诗词。

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而香菱读完诗之后的感慨,却还是从她自身月神化身所独有的审美趣味出发,看事物都从大处远处看起,从大格局大气象入手,就像她还是住在月亮上一样,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烟直和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江湖白天地青,‘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里的落日残馀和孤烟直上。自然,月神是月神,仙草是仙草,香菱的角度自然不可能和黛玉完全一样,但也可以自成一派了,因此也得到了宝玉的肯定。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要再讲,倒学离了。你就做起来了,必是好的。


然而香菱虽然已经得了作诗三味,但在做咏月诗的过程中,一开始还是被刚读的诗和典故拘束住了,反而做不出来自己的真性情,显得格局狭小,词藻堆砌穿凿了。直到最后进入梦中,才得到了属于自己前世的真性情之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里,不仅有只有从月亮上才能看到的宏大场景,更有了月亮才能看到的不同时空里的相似细节,简直可以和安徒生著名童话《月亮的故事》相媲美了,而更重要的是,这首诗里有了黛玉强调的人类共同的情感,可见月神香菱此时不仅有了前世的宏大格局和视角,更是在和黛玉等人的交往过程中,体会理解了人世间的感情之可贵与永恒,这应该是她在这苦难的一世里面,最大的收获了。

最后,既然知道香菱乃月神、也就是嫦娥下凡,而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的时候,也是提到了和”嫦娥奔月“有关的故事的。
因联道:“银蟾气吐吞。药催灵兔捣,”黛玉不语,点头半日,遂念道:“人向广寒奔。


所谓嫦娥奔月,鸡犬升天这些故事,在现实中的对应,无非是这些政治人物被迫服毒自尽的惨事,被时人神话而成为升天的传奇。所以联诗中提到的”银蟾吐气,玉兔捣药,嫦娥升天故事,是否也暗示了作者心中,香菱最后结局,是和嫦娥的原型一样,被迫服毒而死呢?而她的香魂返回故乡月亮之上以后,也默默地以其冷静又含情的光芒为孤独的绛珠仙草下葬了,正所谓“冷月葬花魂”。

而香菱届时,还是会以一种既冷眼旁观又随和善良的态度接受自己的命运么,就像法国皇后走向被安排好的断头台的时候,还轻声向侩子手道歉?




参考文献
袁珂. "嫦娥奔月神话初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4 (1980): 1-9.
陈刚 从“生月”到“奔月”——试析常羲从神到仙的演变《青海社会科学》 2010年第6期125-127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2 09:20:25 +0800 CST  
酣畅淋漓诗中醉,仙风奇才是自然——探春山涛与魏晋玄学背后,是中华文明原生的创新浪漫与奇想之大时代下奔涌的家国情怀


从对香菱的考证就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点明诸人前世原型的身份特点之处,都是有很多暗示的,《红楼梦》中凡是花了大笔墨书写的女子,无不有一个前世的设定,那么”才自精明志自高“”玫瑰好看,只是扎手”在大观园里一向以聪敏锐利、敢出头肯担当的三小姐探春,当然也有一个来自中国历史文化的原型了,而这个原型又是谁呢?

实际上,在《红楼梦》的一处情节中,作者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提示了。这就是“芦雪广联诗“一回,这回的诗作,实际上也是通晓前后情节意象的大关键、大过节之处,但是要想真正理解其涵义,我们现在却只能抽丝剥茧,一步步一层层先从各人的身份来探究起。

芦雪广联诗之后,就到了猜灯谜环节。我们知道,《红楼梦》里第一次猜灯谜,不仅给出了谜底,而且也给出了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暗示。而《红楼梦》第二次猜谜时,宝黛钗三人的灯谜又一次和前面对应,比喻印证了自己的命运。而这三个灯谜之前,还有个竞猜环节。这个环节的特点是,谁猜到就是在说谁,甚至谁猜到缘故就是在解释谁的命运。如黛玉猜到了萤是“草化的”,而她自己就是“绛珠仙草“所化的。


而探春在这里猜中了一个谜,石向溪边流出冷,而这个谜的谜底是“山涛”。而山涛,正好又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2 12:14:23 +0800 CST  

楼主:darkingwing123

字数:213736

发表时间:2019-11-25 00:43: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5 23:59:47 +0800 CST

评论数:7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