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贺8889 108楼 2015-01-30 20:03
向英雄妈妈致敬!
------------------------------
多谢支持,能不能做好这件事情我毫无把握,我只是觉得想做的事情,一定努力去做,借此给家里孩子们做一个表率。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21:58:48 +0800 CST  
@我爱溪水2015 113楼 2015-01-30 22:25
姐姐!加油!
------------------------------
嗯嗯,我正在加油。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22:33:35 +0800 CST  
@xh991022 116楼 2015-01-30 22:41
建议生辟字加注音
------------------------------
嗯,我本来想加拼音,但是文档处理不了音调。就干脆没加。建议很好,我下次试试。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22:48:53 +0800 CST  
@暮云海天 118楼 2015-01-30 23:27

虽然历史并不温暖,但只有历史学才是指点江山,找到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真正渊源
------------------------------
赞同。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1 07:24:18 +0800 CST  
2、“禅让”疑云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还有一个完满的结局:鞠躬尽瘁的大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舜将天子位禅让给禹。
在讲述禅让的疑点之前,我必须申明:我并不是疑古派,对历史故事总是喜欢提出质疑。对于禅让的疑惑,历代皆有,而且,不仅仅针对舜禹的禅让有疑云,尧舜的禅让也一样。据战国晚期的《竹书纪年》记载:尧帝晚期,德行衰败,被舜囚禁在平阳,儿子丹朱也被阻止与父亲相见。舜夺了尧的帝位。又说:禹流放了舜夺了帝位。我曾看过很多拥《竹》派的分析:第一,从“三皇”开始,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一直是父死子继,为何到了尧舜禹几个人突然就连续人格爆发,开始了禅让。第二,据《史记》记载,舜帝在位39年以后,将天子位禅让给大禹就去南方巡视,并死在了南方。按照时间推算,舜帝出巡那年至少八十岁,八旬老人会退休后跑到了一千公里以外的九疑山(湖南宁远苍梧山)去巡视?第三,传说中,舜帝出巡觉得南方天气热就没带两位妃子,既然天气热,两位相对年轻的妃子都经受不了,年迈的舜就经受得了?在此,我仍然不能明确指出我倾向哪一方面的意见。当年,教科书告诉我: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这个观念在我的脑海里积淀了N年后,我才看到从古至今怀疑禅让制存在的大量史料,我突然感觉自己的理解力太有限了:为何n批次教材编辑者的思想如此统一,竟没有任何人对简单的选用此史实提出过质疑?这种选材是为了容易设置考试题目?还是某为了迎合某理论中阶级产生的节奏?唉,我的任务是提出疑惑,因为我一直真的疑惑。
另外,关于《竹书纪年》不得不插一句,这本书在西晋的时候被盗墓者挖掘出来,引起了中国史学界一场不小的地震,它所记录的夏朝到战国时期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完全背离。很多贤君明主的形象,都大打折扣。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他提出若干问题让你去解答,却不给你标准答案。有时候你以为你找到的是真相,结果,你却只发现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而已。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1 22:07:15 +0800 CST  
禅让疑云写得很纠结,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我觉得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不应该太针对教材的问题,但又很想说教材的问题,结果,删删减减,写得自己也不是很满意,因为说好每天发帖,还是先登上来,希望大家指正。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1 22:09:41 +0800 CST  
@贺8889 124楼 2015-01-31 23:39
对《竹书》的真伪,争论也很大哦!不过这种引入争议和思考的方式不错。就是希望语言再严谨一些。
------------------------------
感谢你能提宝贵意见,我也希望尽力再做好一些。有哪些地方不严谨,请不吝赐教哈!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1 10:43:37 +0800 CST  
3、中央与地方
不管是禅让还是武装夺权,最终大禹掌握了最高领导权。他审视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欲望也悄悄滋生。为了明确加强地方管理,大禹决心重新划分“九州”的行政区域,并分圈层进行管理:以天子国都为轴心,五百里为半径画个圈,这个圈圈里面的地区叫甸服,以甸服地区为中心,再向外五百里画个圈,第二圈层地区叫侯服,再外五百里画圈圈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并以此规定了每个区域权力和义务:甸服、侯服、绥服,必须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需要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尧舜时期,天子所执掌的,仅仅是部落联盟政权,这个政权的实质,主要是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后共同合作侵略弱小部落或联合防卫强大部落。尽管颛顼也划分了行政区域,还利用宗教改革统一思想,尧舜武力镇压三苗,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但当时,中央和地方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一旦权利义务关系被制度化,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关系变得越来越明晰。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1 22:43:55 +0800 CST  
4、涂山之会
建立权责明晰的中央地方关系以后,大禹希望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并保障自己一家一姓之江山。于是,大禹利用一次祭祀的的机会,试探性的表示想把天子之位传给皋陶。祭祀完毕,诸侯就炸开锅了:皋陶已经老病垂危,被指定为接班人,里面所暗藏的意义,所有人都能深刻理解。大禹的试探引起了诸侯的广泛不满,纷纷离开。
大禹见不服气离开的诸侯有三十三个,心里很是忐忑,所以准备再次召集诸侯开一个盛会做自我检讨,即涂山之会。
诸侯如期而至,夏禹在大会上大声检讨:我这个人品德和才能都很欠缺,希望大家能够恳切的批评我。先帝经常教导我,不能骄傲。如果你们觉得我有骄傲矜伐之处,一定要当面给我指出来,否者,就是我陷我于不义。对大家的教诲,我一定洗耳恭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时候,大家突然就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愿意继续接受统属。
然后,各方诸侯将带来的朝贺礼物献上,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大禹一方面犒劳各诸侯,一方面申明贡赋的规定,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由于这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本来有可能分崩离析的部落联盟政权,居然一下扭转时局,反而成为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不过,整个事件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就是此次会盟,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诸侯,不假不到,被大禹抓起来宰了。对于会盟团结的主旋律来说,防风氏的被杀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不和谐音符。却不可避免地牵出了人们许多遐想:涂山之会前后,诸侯的态度差异为何那么大,真是因为大禹诚恳的检讨?还是因为大禹的军队包围了涂山?防风氏仅仅是因为是忘记请假,还是想凭一己之力单挑大禹?唉,能研究的资料太少,大家就各抒己见吧。不过,个人认为越是资料不详尽,描写简单化的历史故事,越有魅力,因为他给予我们更多想象故事情节的空间,也给了很多电视连续剧生存的空间(只是多数电视连续剧总是在这个时候设计很狗血的情节)。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1 22:49:12 +0800 CST  
今天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回家晚了,才更新,关于朋友提的加拼音的意见和用同音字代替的意见,我争取明天能付诸实施哈。多谢,多谢。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1 22:50:52 +0800 CST  
5、铸九鼎
涂山之会后,各方诸侯为表示敬意常来国都阳城献"金"即青铜。大禹将这些青铜制成了九鼎(鼎是一种祭祀礼器,也是一种吃饭用的盛器),每个鼎分别铸着九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中央大鼎,因为豫州是中央枢纽)、梁州鼎、雍州鼎。用九鼎来象征九州,象征自己一统江湖的成就。他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此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但后来下落不明。
值得一提的是,九鼎的铸成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青铜的锻造技术通过五帝时期的酝酿,到夏朝已经变得相当成熟。青铜铸造,需要红铜加入锡或铅,因这三种物质的熔点不一致,锻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此庞大的青铜器九鼎铸造成功,说明了夏朝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6、国家的概念
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大禹建立了一个国家。
但什么是国家?百度大娘提供了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管理范围,固定的社会人群,拥有完整的政府管理机构、军队、独立的元首。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
按照这个概念,我浅显的翻译一下,国家的建立至少具备四个条件:疆域、赋税、军队、元首。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2 16:54:05 +0800 CST  
今天正好没有什么生僻的字。:)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2 16:55:22 +0800 CST  
@tqzrd 2015-01-30 15:50:53
第二章 夏商与西周
第一节 夏(公元前2070---1600年)
关于夏朝是不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外 历史 学者一直在打口水官司。西方学者认为: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才能称为信史。比如商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所以,商朝的存在无可争议。夏朝目前没有这样的印证,所以,夏和五帝时期一样,仍然是传说,不能称作信史。对此,中国学......
-----------------------------
@tianyacnceo 137楼 2015-02-02 16:56
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掌握某一个结论,或明白某一个道理,而是为了学习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爱好历史的人,往往更愿意闭上眼睛去看世界,去解读人生。

------------------------------
多谢支持。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2 21:36:08 +0800 CST  
@贺8889 142楼 2015-02-02 21:34
@tqzrd :本土豪赏1朵<span style="position: relative;padding: 2px 30px 2px 0;">鲜花<img style="position:absolute;right:-10px;top:-25px;width:40px;height:40px;" original="http://static.tianyaui.com/global/dashang/images/prop_v2/40/002.png"></span>(100赏金)聊表敬意,进度很快嘛!<br />    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a class="dashang-btn" href="javascript........
------------------------------
您这样给面子打赏我,不及时更新怎么好意思。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2 21:48:39 +0800 CST  
有没有朋友能给点意见,春秋时期是分国别写,还是按春秋的六个阶段来写。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2 22:12:17 +0800 CST  
@暮云海天 2015-02-03 08:17:03
按国别,你准备写几部?建议还是分阶段较好,同时期的可以再分别叙述。
-----------------------------
我原计划也是分阶段写,但我女儿建议分国别写,她每天兴奋的阅读我写的内容,坚持提出自己对每一段的看法和意见,这给了我很多写作的动力,所以,我也提出一些我后面准备如何写的思路与她分享,结果她说:春秋的历史很精彩,如果分阶段写,一定无法全面照顾许多小国家的精彩片段,建议我把郑、齐、鲁、宋、秦、楚、卫、晋等大国分国别写,然后,把其他重要的小国编写在同一章里面。我也知道如果分国别写,那就是个庞大的工程了,但看到女儿兴致勃勃的提出比较有想法的建议,很希望至少能部分采纳她的意见。纠结中……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3 09:53:40 +0800 CST  
二、启
启,也称夏启、夏后启,大禹和涂山氏的儿子。
传说当年大禹在治水途中邂逅涂山氏(东夷部落的女子,一说大禹和涂山氏结婚是因为涂山氏部落军事实力雄厚,属于政治联姻),相爱结婚,新婚四天后,因为大禹肩负治水重任,离开了涂山氏。后来,涂山氏生下启。
没有资料提及大禹除了启,是否还有别的儿子。不过就王位世袭的游戏规则来说,大禹有一个儿子就够了,何况,这确实是一个能干的儿子。
禹死后,启按照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大禹承诺禅让的继承人)作君主。结果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唉,这样的记载不断的重复,只好给这一类故事统一写个题目叫:信不信由你。
其实研究故事的真假没有意义。故事可能是真的,因为这时候的国家政权,经过大禹多年的经营,已经牢牢的掌握在了大禹家族手中,启在父亲的培养历练下有勇有谋,对于获得政权,启应该有充分的信心。父子为了对得起观众两人联手做做秀也是正常的。故事也有可能是假的,因为就夏启后来果断老练的作风来看,也许他都懒得做这场政治秀。综上所述,该故事真假不影响事情的性质和最终的结局。
1.甘之战
据《史记》记载,启获得最高统治权以后,也想像父亲一样,通过盟会巩固政权,但有一个不识趣的诸侯有扈氏在盟会上公然表示不服。夏启立即召见六军将领说:有扈氏废弃善政和养民的原则,为了救人民于水深火热,我必须奉行上天旨意惩罚他。启确实是一个能干的领导者,一个能干的领导者,总是能冠最正义的理由为自己谋一切福利。
《尚书》记录启开战前的告辞,名《甘誓》。很有文采,因为是普及版历史,想尽量不出现古文,在此不原文抄录,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第一段说明兴师讨伐的缘由是敌人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罚。第二段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忠于职守,努力战斗将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被处死。
战争的过程没有记载,结果很明确,夏启获胜。
2、武观之乱
夏启平定有扈氏的叛乱后,王位已经确定由夏启家族承包,夏启无比的轻松,于是迅速沉湎于淫逸享乐之中。《论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夏启每日乐歌高唱,万人齐舞,酒气盈天,其实危机已经四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启不可避免的老去,问题来了。王位世袭制确定了夏启家族独家经营夏王朝,但是,对于家族内部如何分配权力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大禹当年没有烦恼,因为启是独子。而启有见历史记载的儿子至少有五个。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中康,一作“仲康”、五子:武观。据说,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河水之东的晋南或河水之西的陕西韩城一带,还有的说在河南安阳附近)。被流放的武观不仅仅没有深刻反省,面壁思过。父亲的强势无情,反而刺激了他对权力的欲望,等到继承人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武观发动叛乱,企图暴力夺权。大将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武观的叛乱,夏王朝暂时保住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3 12:58:10 +0800 CST  
@暮云海天 2015-02-03 08:23:07
@tqzrd :本土豪赏8朵 鲜花 (800赏金)聊表敬意,陶醉加油,我们支持你!
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 我也要打赏 】
-----------------------------
感谢支持,全力以赴!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3 14:26:05 +0800 CST  
今天又没得生僻字。:)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3 15:19:04 +0800 CST  
三、太康、仲康、相
为何要从三个王放在一起讲述?一是因为他们故事联系紧密,二是因为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时代,故事的主角却另有其人:这是一个少见的现象,两位异姓臣子夺取了王位,但并没有改朝换代。不过,这两个异姓王在儒家正统思想看来属于谋逆篡位,所以,儒家撰写的史书不承认他们的王位。因此,太康虽然真正在位只有2年,但名义上在位有29年。
太康是启的长子,跟启一样他贪图淫乐,喜欢打猎,导致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乘机进攻夏朝的都城安邑,武力夺取了夏政权,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历史专门为这个故事起名“太康失国”。
太康被驱逐后,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王,自己操控实权。仲康死后,仲康的儿子相继位,此时后羿已经羽翼丰满,不再满足实权操控,于是又想杀了相自己当了国王,相收到消息,连夜逃走。这个故事的历史专有名词叫“后羿代夏”。(关于后羿,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他作为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的男主角,已经多次被搬上荧屏,并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但不少学者认为,后羿射十日的神话,正是后羿射杀“相”的误笔,后经历代传说演绎才有了绘声绘色的故事版本。)
历史的大戏,总是在重复上演,只是不断更换演员而已。后羿当国王以后也荒淫无度,喜欢打猎,他的家臣寒浞乘机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后羿外出游猎归来时把他杀死,自己登上了王位。
值得多提一笔的是寒浞,因为他和我们下一位主角少康有对手戏。
传说,寒浞从小他作非为,也不知道他具体干什么坏事情,导致伯明氏(东夷部落的国君)大怒,下令将寒浞驱逐出境,当时寒浞只有十三岁。寒浞聪明伶俐,来到夏都以后,竟得到了后羿的信任。后来的剧情发展,几乎跟所有篡位夺权的奸臣故事一样,寒浞溜须拍马,结党营私,后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坚信寒浞的忠诚,不顾群臣的反对,让寒浞总揽朝政。最后,后羿用生命为自己的愚蠢买单,寒浞自立为王。
寒浞即位后,他吩咐人将后羿的尸体剁成肉泥,加入毒药做成肉饼,送给后羿的族人吃,吃下的便被毒死,不吃的便让士兵用乱刀砍死。其状惨不忍睹。个别漏网之鱼,从此隐姓埋名,投靠了其它诸侯。
后羿一族的有生力量被彻底消灭,但寒浞知道自己仍然无法安枕,因为另外一股政治力量在悄悄崛起。当年,后羿想要杀夏王相,但相逃跑并投靠斟灌氏和斟寻氏,后羿倒没有赶尽杀绝。但此时,寒浞感到相的存在将是自己王权的最大威胁。寒浞的预感对了一半:没有相,寒浞的王朝不会迅速土崩瓦解,但相并不是寒浞的真正对手。
王权,注定从建立伊始就不可能停止斗争。历史就是这样生动:用血的事实告诉你,什么是人的欲望。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2-04 11:52:23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