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二、宗教改革
九黎部落早在黄帝时期就盛行巫教,其实原始先民相信神神鬼鬼的东西并不奇怪,因为缺乏对大自然的认识,势必产生对鬼神的敬畏。但是,巫教发展到颛顼时期,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首先,巫教秩序很混乱,人人可装神弄鬼,玩弄巫术,疏于耕种。其次,巫教流行,导致祭祀增加,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浪费大量的祭祀物品,使人们生存受到威胁。再次,这种人人皆可传达神旨意的做法,使颛顼无法统一各部落的意志,达成团结的向心力。颛顼由此意识到:必须统一神权!他规定只有自己和重氏才能分管天上之事,传达天上神灵之旨意,其他巫师不得妄传。又任命黎氏专管地上之事,让群巫为黎民百姓祈福免灾,不得过问天上之事。
这绝不是一个平凡的指令。它不仅仅是强了部落之间联盟的凝聚力,强化了颛顼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从此以后神权受部落首领及其助手巫师的支配,神权成为特权,垄断于统治者少数人之手。而神权的垄断率先在社会中产生了等级观念,带来了社会分层,促进国家诞生的步伐。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8 14:29:45 +0800 CST  
三、发展生产
搞完宗教改革,各部落上下重新统一认识,高度团结在以颛顼为领导核心的部落联盟政权周围。部落纷争平息了,颛顼可以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了。于是,颛顼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事务,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这一时期农耕文明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据说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颛顼生子穷蝉,但穷蝉并没有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只是后来穷蝉的孙子“舜”,因为尧的禅让,又做了天子。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就是舜的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8 14:37:58 +0800 CST  
三、尧(公元前24-23世纪)
颛顼死后,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到了黄帝后裔的另一支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孙子高辛手里,高辛又称帝喾。
黄帝家族基因很好,所以,高辛生来也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做了天子以后,普遍施予恩泽于人民。他顺应上天的意旨,关心人民的疾苦,归附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居娵訾氏,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由于政绩不突出,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
1、帝尧时代的治水事业
尧又是一代圣君。《史记》形容说:接近尧,你会感觉太阳一样温暖;仰望尧,你会看到云彩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和睦,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偃旗息鼓,不互相征伐。
尧统治很贤明,但人民生活依然很困苦,因为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据说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采用堵的方式治理洪水,毫无功绩,鲧被尧流放(一说斩首)。
关于鲧被流放或斩杀的事,后世很多学者就此事发表议论:按《史记》上述的说法,帝尧先知先觉,早就知道鲧不足以担当重任。但是,帝尧在预知失败结果的情况下,明知不可而为之,接受了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而执行者鲧尽心尽力治水。虽然失败,但当时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短期内不能掌握根治洪水的办法完全情有可原。而尧作为英明神武的最高领导,不会不知道自己对此事有领导责任和治水难以成功的客观原因。由此,后世学者推论,鲧受到刑罚处理,不是因为治水失败,而是因为政治夺权失败。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8 17:25:31 +0800 CST  
女儿建议,语言更活泼一些,这样学生才爱看,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下一章开始起,尝试换语言风格哈。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8 21:01:26 +0800 CST  
2、武功赫奕
从黄帝统一黄河流域以来,版图的统一和文化的融合是他的继承者的最高追求。颛顼消灭共工,实行宗教改革以后,炎帝部落和九黎部落暂时消停了。而尧时期,三苗在长江、淮河流域及荆州一带又蠢蠢欲动,开始闹事,尧帝派舜去征服,结果舜大获全胜,尧把共工(应该还是因为共工部落的首领都叫共工)流放到幽陵(今北京,河北北部地区一带),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与天门山相连),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敦煌),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挑头闹事的部落首领,天下人都震服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9 09:10:18 +0800 CST  
3、制定历法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古今中外,历法多如牛毛,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
第一种历法是阳历,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也就是回归年(365.242199日)来确定历法年。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四季分明。缺点是不和月亮运行周期产生联系,沿海人民计算潮汐不方便。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就是太阳历。
第二种历法是阴历,按照月亮围绕地球转的周期也就是朔望月(29日12小时)来确定历法月,一年12个月,共354日。优点是计算潮汐方便,缺点是阴历比回归年少10-11日,季节不固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候是寒冬,有时候是盛夏。比如阿拉伯历就是阴历。
第三种历法是阴阳历,调和太阳、地球、月亮运转的周期(中国采用每19年增加7个润月的方式来调和),要求历法月要与朔望月基本一致,历法年要与回归年基本一致。我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
从某个角度讲,历法的完善程度,和农业发展的程度紧密相连,所以,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历法一直在改革,我国现在用的农历,差不多是经过了100多次历法改革确定下来的成果。据说黄帝和颛顼都制定了历法,但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没有详细记载或考证资料。而尧的历法,《尚书》有一些粗略的资料记载:尧派羲仲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派羲叔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派和仲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
如果《尚书》的记载真实,个人认为,尧帝时期的历法应该算阳历,因为这时候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阳历四季分明可以较好指导农业生产,阴阳历应该是中国历法若干年发展修订而成。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9 10:48:43 +0800 CST  
@奥古斯都119 2015-01-29 10:48:56
楼主写得好,比较通俗容易接受,值得坚持,支持你,会一直看下去。这里提点小小建议:一(5)和二有一些冲突的地方。
一(5):……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高阳的母亲为昌仆)
二:颛顼又是一个神童。据说他的母亲女枢一次梦见一条直贯日月的长虹飞入腹中,由此怀孕而生颛顼。(高阳的母亲为女枢)
一(5)里面......
-----------------------------

对对对,上古传说说法太多,写着写着,偶尔自己也会犯晕,呵呵,立即修正。多谢哦。写学生看,我也希望自己尽量严谨一些。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9 11:35:28 +0800 CST  
4、创造围棋
相传,通过尧的不懈努力,当时的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独子丹朱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经常招惹祸端。帝尧为了儿子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创制了围棋。尧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捡来石子,通过石子的摆放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一开始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帝尧高兴地对妻子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就是自然的事情。结果,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坏人的谗言,觉得下棋太束缚人,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帝尧十分伤心,再也不想看到丹朱,就把丹朱迁送到南方,还把帝位禅让给虞舜。据说后来,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儿子商均。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9 17:30:04 +0800 CST  
5、禅让
尧在位70年,感到自己日渐衰老。因为独子难堪大任,另外选择继任人的问题迫在眉睫。据庄子记载,尧曾经遍访名山,找过一些贤明的隐士:如善卷,许由等,请他们出来接掌天下,但这些人都拒绝了。因此尧就与四岳(四方之诸侯)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相处融洽,两位夫人都能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并且井井有条。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和睦,也使诸侯们之间都友好相处。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尧终于放心了,把帝位交给了舜。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逝世后,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但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9 20:10:58 +0800 CST  
刚才发错了,重来

5、禅让
尧在位70年,感到自己日渐衰老。因为独子难堪大任,另外选择继任人的问题迫在眉睫。据庄子记载,尧曾经遍访名山,找过一些贤明的隐士:如善卷,许由等,请他们出来接掌天下,但这些人都拒绝了。因此尧就与四岳(四方之诸侯)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经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察,舜收到尧的信赖。
把帝位交给了舜。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逝世后,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但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9 20:42:37 +0800 CST  
四、舜
1、因孝成名
舜,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死后,天子位传给了哥哥少昊的孙子。穷蝉变成了平民。舜就是穷蝉的孙子。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生活经历的丰富使舜增长了阅历,丰富了知识。舜的父亲瞽叟愚昧,继母顽固,弟弟象凶狠残忍,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
孟子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所以,后来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舜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被《二十四孝故事》收录。不过,说起《二十四孝故事》,我必须吐槽一把,此书弘扬孝文化无可厚非,但里面露骨地宣扬:孝是无原则的为父母做一切,不惜泯灭人性,让人不寒而栗。里面有个“埋儿奉母”的故事,虽然大团圆结局,但包含的思想变态扭曲,谢天谢地,孩子们的教材跟这本书相比,那还是相当好的书。在这个文明的时代,谁写出这样的教育故事,就应该被口水军淹死。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29 20:47:05 +0800 CST  
2、尧的考察
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的为人。结果,尧的两个女儿敬爱丈夫,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尧的九个儿子更加亲睦团结。舜去理顺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都干得很好。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于是,当尧年事已高,就让舜做代理天子。舜重新修订历法,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考察成绩几乎满分,于是舜接任了天子的位置。
舜即位的当年,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这里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天子越来越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3、官制改革
舜正式接任帝位以后,在政治上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
(1)明确司职
尧时代,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已经算是“尧”部落联盟政权里的上层官员,但他们职责都不明确。到了舜做天子,就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任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任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任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任命垂担任“共工”,掌管工程;任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任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任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任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职责分明以后,舜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业因为舜的工作分配照顾了个人的能力特征,大家都可以各司其职,建立了辉煌的业绩,尤其是禹崭露头角。
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明确中央各部门的职责,两条信息让我们几乎可以闻到国家政权的味道。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09:52:33 +0800 CST  
3、官制改革
舜正式接任帝位以后,在政治上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
(1)明确司职
尧时代,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已经算是“尧”部落联盟政权里的上层官员,但他们职责都不明确。到了舜做天子,就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任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任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任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任命垂担任“共工”,掌管工程;任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任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任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任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职责分明以后,舜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业因为舜的工作分配照顾了个人的能力特征,大家都可以各司其职,建立了辉煌的业绩,尤其是禹崭露头角。
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明确中央各部门的职责,两条信息让我们几乎可以闻到国家政权的味道。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09:57:03 +0800 CST  
(2)宽松刑罚
尧时期,由于三苗等地区的部落不服统治,发生叛乱,所以,尧制定的刑罚相当重,就拿鲧来说,治水不成功原因很多,但却遭到流放。乱国用重典,也许无可非议。但到了舜统治时期,诸侯相亲,百姓和睦,就让应该减轻刑罚处置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于是,舜开始把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疏浚河川。规定根据犯罪的轻重重新量刑执法,用流放的方法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官府里审理罪犯采用鞭子施刑,禁止用残害肢体的方式刑讯逼供,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罚以黄金(这时的黄金应该是铜)可用作赎罪。因灾害而造成过失的,赦免罪过;对顽固的坏分子的才施以重刑。这样一下,舜的时代呈现出原始农耕文明的繁荣和谐的局面。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09:57:55 +0800 CST  
(3)选贤任能
早在尧的时期,就喜欢到处寻访有才能的人。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帝高阳氏和帝高辛氏的后人,虽然世代才德兼备,被称之为“八恺”和“八元”(意思就是恺和元都是指有才德而善良的人)尧没有举用他们。因为没有任用的原因,没有史籍作记载,很多疑古派学者提出观点:这十六个家族势力雄厚,威胁尧的统治,所以得不到任用。不管尧为何没有任用他们,总之,舜知道他们的贤名之后,先举用了“八恺”的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他们确实处理得有条有理。后来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八元也出色完成了任务。
对于贤能的人要果断任用,对于玩凶之徒就一定要惩罚,据说帝鸿氏、少皞氏、颛顼氏、缙云氏都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这几个家族,都是黄帝的后裔被分封出去有势力的贵族,所以,尧时期,没有对他们进行惩罚。但舜果断地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了四门,进入和谐社会时期。
舜的统治很成功,为了让自己的伟业发扬光大,他也没有把天子之位传给能力薄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有功劳的禹。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09:58:44 +0800 CST  
五、禹
禹是“五帝”的最后一个,也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所以,禹的事迹,放到下一章夏来讲。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09:59:32 +0800 CST  
从夏朝开始,语言风格可能会有一些变化,虽然自己也很纠结,但是,毕竟严肃呆板的语言,没有孩子愿意看,我尽量试试,写得轻松一些。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10:02:23 +0800 CST  
第二章 夏商与西周
第一节 夏(公元前2070---1600年)
关于夏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外历史学者一直在打口水官司。西方学者认为: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才能称为信史。比如商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所以,商朝的存在无可争议。夏朝目前没有这样的印证,所以,夏和五帝时期一样,仍然是传说,不能称作信史。对此,中国学者反驳:中国考古学已发现龙山时代的一些陶器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有的还被解读。龙山时代已被考证处于夏朝之前,所以,我们可以推论夏朝有成熟的文字。而且,据《史记》的作者自述,他曾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虽然其中也有年代记载,但这些年代比较模糊且又不一致,所以他便弃而不用。这就说明当时已经有夏朝的文献记载保留到汉朝,只是司马迁为了治学严谨而舍弃了。
很多年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谁也拿不出合理的证据说服对方,为了论证夏文明的存在,并将当时模糊的历史年代校对清晰,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天文学界等170多名专家携手开展了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中国的科学家们出了一份报告,确定了夏商周王朝世系的具体时间。不过,这一结果不仅没有平息纷争,官司反而打得更厉害了。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 “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但亦有人认为所谓的“国际学术界”一贯漠视中国本土研究成果,对中国历史没有发言权。
我们没有必要对西方学者的质疑带抵触情绪,学术上有争议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既然有疑点,就让学者们继续争论吧。相信有一天,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谜团最终会被解开。在此,我决定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
夏王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一共有十七位王,他们依次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桀。
一、大禹
大禹,据说是黄帝的八世孙(禹的父亲是鲧,鲧的五世祖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据说,鲧治水失败被流放后,郁气难解,长期停留于腹中,死后三年尸体不腐烂,后来月老拿着吴刀剖开鲧的肚子,里面竟有一个婴儿,就是大禹。
尧将大禹封在夏部落。据考古推测,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具有相对丰富的治水经验。
舜登天子位以后,由于洪水继续泛滥,舜很急切想要治理洪水。于是他请四方诸侯及十二州首领来国都都反映情况,议论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见和建议。禹由此得到机会去国都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因为会议的主题明确,所以简短干练。首先,舜问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西周以前的司空没有资料明确定义职责,但按照故事情节推断,应该是工程部部长之类的官职)。”众人推荐禹。于是舜就说:“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一定要恪尽职守啊!”禹推辞,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但舜说:“你很合适,不要再谦让了。你现在应该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责任了!”就这样,历史的重任交到了大禹的肩膀上。
1、治水与专制
大禹治水的故事,几千年来广泛流传:禹接到任命,就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在此过程中,大禹曾三次经过家门也没进去,由于,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他在治水害的同时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
故事情节很简单,中心思想也很明确:大禹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其实,对于历史故事的评价,总是存在着多面性。比如针对大禹治水,德国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1957年发表的《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就认为东方专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密不可分。因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要求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于一体,集中听从分配和调遣,一旦某人长期集中掌握这个力量,其实就接近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专制便由此形成。该书在1989年在中国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史学界的集体抗议,认为这是有明显有反动政治意图的书。1997年中国学者对反驳魏特夫言论的合集《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出版。再后来,部分中国学者又接受了魏特夫的观点。在此,我不评论谁是谁非。历史,原本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真相可言,也无所谓对错。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掌握某一个结论,或明白某一个道理,而是为了学习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爱好历史的人,往往更愿意闭上眼睛去看世界,去解读人生。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15:50:53 +0800 CST  
我不知道这种写法,文字会不会稍微轻松一点。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讲述通俗易懂。:)。写作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继续努力中。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15:53:13 +0800 CST  
@赵国师顶贴专用号 2015-01-30 13:08:05
才空下来看,写得好,上古的故事资料不丰富,故事情节也不多,且无从考证,就这样很好。写到后面的时候, 历史 的故事情节也会慢慢多起来,再转变叙述风格不迟
-----------------------------
多谢鼓励!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1-30 16:04:50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