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真味——小黑學茶記

【三尸腦神茶】經過猛火烘焙,得到【翻雲】系列【頑石Ⅰ】。
【頑石Ⅰ】經過【盤絲洞工藝Ⅱ】處理,得到【鐵樹】系列【頑石Ⅱ】。
【頑石Ⅱ】補火得【頑石Ⅲ】。

【三尸腦神茶】
手頭有一兩今年初在超市買的新生普,苦寒極重!我前所未見。
試過:泡服、烤服、煮服:
第一回正常沖泡法,喝完直接昏昏欲睡,次日比平時足足多了兩個小時才能醒來。
烤服那次功夫太差就不提了。
後來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提起勇氣用養生壺慢火燉了一個多小時,湯已轉金橙黃色,小心翼翼取了5毫升舔服,仍有一絲極細的寒線順著鼻樑往頭上慢慢地爬,沒一會兒一絲鼻涕就不受控制地趟了下來。
思來想去,給這款茶起名為【三尸腦神茶】,必須跪服。除了第一次不知深淺沖泡從頭喝到尾沒有浪費,從不捨得浪費茶品的我,其後的“烤服”、“煮服”、【頑石Ⅰ】、【頑石Ⅱ】,居然沒有一次讓我能、敢喝完,可見其強大。

【頑石Ⅰ】
於甲地,試煮一壺,出現此前未有的身體發熱,說明工藝產生效果,同時仍有寒氣上頭,但比之前的原地不動賴著不走已大偽進步,流速緩慢,逐漸流涕化解,當時安坐椅子中,靜待寒氣化去的過程,然後再飲下一口,那節奏有點像段譽斗酒。
其實我是一直忍受其純正苦味強咽,伴隨每一口茶湯下肚胃即刻一陣收縮,現在回想其實就是嘔吐反射,當時正好趕上開飯時間就坡下驢把余茶連湯帶葉咬牙倒掉了。

【頑石Ⅱ】
於甲地,晨起空腹飲,稍苦略甜無澀,應帶幽谷花香,但積威之下從未敢稍作窺探。
每口茶湯下腹雖未有明顯刺激,但均立即引起腸胃一陣蠕動,集腋成裘,最後表現為稍有胃脹感,應是微量寒氣累積效應,原來如此。
耳根微有一絲熱感,判為微量寒氣上頭。
氣性充沛至足,漸如有生風感,判為溫性表現。
最後腰生熱感,膝阻滯感,看來仍有不可忽視的寒性,隨後生尿排寒,清澈透明。尾水不敢再探,煮茶罐底茶葉棄去。
舒爽感留存,回甜久久持續,每當甜感出現同時有氣至足。
相比老同志熟茶,水路更粗,氣性粗細也一致對應。

【頑石Ⅲ】
於甲地,湯清澈橙紅,無苦澀無味無甜,稍清涼、透喉,略回甘、清爽,氣性於忙亂中未能明辨,飲後很快回甜,山楂甜,舌根及口腔後部至喉舒爽感及甜感,持久。
再煮,湯橙紅,清甜,氣至足充盈。
——羅文·幾許風雨。

【頑石Ⅱ】: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4 23:54:33 +0800 CST  



小批量試產:
2009年精品老師傅六堡茶、頑石2、2006年下關盒裝特沱、2006年下關邊銷磚、2006年下關乙沱、2012年中茶7581、2015年桂北龍脊古樹。

出品:
邊銷磚,15克;
精品老師傅,13克;
特沱,42克;
頑石3,10克;
7581,31克;
乙沱,22克;
龍脊古樹,17克。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5 00:14:11 +0800 CST  
【鐵樹】系列之【黑帶Ⅱ】,由【黑帶】補火。
於乙地,乾茶5克,水400毫升,玻璃壺慢火煮,隨水溫升有氣至足。
湯色深棕,略有細塵,微氳,烤香、糖香、微奶香。
味略焦苦不化,判斷與之前所加烘焙工藝有關,入口甜,清涼透喉,略回甘,鼻腔稍噴香,掛杯略香。
提神,氣至足底,酥麻、微沸感;耳根閃過一絲熱感;大腿及臀部發熱有汗。
飲後回甜薄弱,但是,整個上午雙足不時有氣沸騰感舒適,與此茶之關聯性?整體狀態似逐漸提升,益氣之功效?
再煮,醇香稍甜微清涼,氣韻如期而至足,流波潺潺,應是它沒錯了;飲後微甜生津深長。
三煮,湯黃橙稍稠,蜜香甜,微清涼,氣未辨。
四煮,湯淡黃,香醇,冰糖甜,香化入水,味淡仍覺飽滿,氣韻佳。
評:綿長。長草了,蒼松。
始終覺得沒喝明白的小黑罐,還剩下十來克【黑帶】,補火繼續體會。
每每在不經意的時候撩撥你,撲朔迷離、難以辨明。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5 19:00:48 +0800 CST  

㈠:



說明:後續開湯的茶品沿用原名,後綴增加(烏)字樣標注,作為自製工藝處理後的區分標識。

二零零六年下關邊銷磚(烏)
㈠於甲地,陶罐稍煮並燜,2克乾茶加水280毫升,出湯300多毫升。
色金黃,稍稠,清澈,底略有塵,香融水度高,藥香,微奶香隱約。
微甜微清涼,無苦澀,略酸,爽感,透喉,微弱有氣至足稍縱即逝。
飲後酸感稍留存,回甜較久,舒爽感留存、浸透舌根及上頜後部。
葉底有黑色粉碎,褐色及墨綠色葉片,紅葉及梗。
評:茶底內質偏薄,各項體驗均偏弱。
㈡於丙地,陶罐稍煮,3克茶加水400毫升,出湯不足400毫升。
色橙黃,稠,清澈,藥香、微奶香淡雅,甜潤生津,微酸,滋味濃厚,清涼舒爽透喉,雙足氣涌汩汩。
追評,越喝越酸,必須差評,就算再放個一百年也消不了啊,啊啊啊。
茶葉蛋,酸茶葉蛋。
㈢於乙地,玻璃壺略煮,得湯280毫升,色金橙黃,濃稠有塵,藥香濃郁微蜜香,較發散仍具穿透力,香入水度高,無苦澀,較甜潤,微酸,清涼,回甘,略提神,放鬆,氣至足緩緩冒泡,逐漸消退。
玻璃壺火候解析度淺,較接近沖泡燜的口感,酸味沒有大量釋放,還算可以接受。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6 12:36:59 +0800 CST  



【二零零九年三鶴精品老師傅六堡茶】(烏)

㈠於丙地,陶罐稍煮,湯色橙紅濃稠,米湯、紅茶香,味淡近無,微甜,微涼透喉,鼻腔稍微噴香,氣經大椎入丹田,足也稍有氣至,很快復歸於無,完畢。
大道至簡,殊途同歸,看來越是靠近原點的茶品感越是簡潔明了。

㈡於乙地,茶3克,玻璃壺略煮,湯350毫升,色棕紅,微氳,濃稠,清澈,香氣淡雅初聞不可辨,漸似陳年老檳榔香,又或似熟稻殼香,隱約微伴有奶香,深沉,味似淡實則深隱,無苦澀,清涼,茶香高度入水,對舌面、上頜及喉的侵蝕、浸潤感顯著,回甘濃厚,越喝越有滋味,醇釅平順,印堂疏通感,極微耳熱,身微汗。
飲後清爽生津,回甜微弱。尿意明顯,下次會嘗試增加火候作用時間。追補:尿量不少,對比丙地的陶罐煮,看來存在不可忽視的補火作用。
稍遲緩才有微弱氣至足,細綿,短暫,這就怪了。腦子忽然轉過彎來,先乖乖地安靜放鬆坐好,稍安勿躁。
雙足逐漸密密有如生風感持續好一會兒,綿長細膩,與蒼松黑罐相比又是另一番風味。
再煮,有氣細密連綿至足,湯色橙紅動人,清澈透亮有質感,香醇舒雅,略花果香,味淡微甜,清涼,明目,氣充盈至足,細膩清爽回甜,回味中微透奶香。這一回水量280毫升不算少,倒也有沒多少尿意產生。
第二道雖淡,但韻味、穿透性、醇厚更勝於第一道。
玻璃壺開湯的事兒、感受真是一點都不少,按昨晚丙地簡單了事的節奏,本來今天還帶了特沱出來計畫接在後面開湯來著,這下看是沒機會了。

嘿嘿,本批產品為純正【盤絲洞工藝Ⅱ】處理,不似【翻雲】系列那般烘焙岩茶的即視感,能原樣原貌保留茶品的風味,進來是啥樣,出來還是啥樣,只是簡單清白地穿越了一趟時空隧道而已。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6 18:38:52 +0800 CST  
不按常理出牌的樓主腦洞大,高能預警,是否會有人看哭?

【同歸】:【飛花Ⅱ】、【果脯】、二零零九年三鶴精品老師傅六堡茶(烏),三茶並一道。
於丙地,7克茶,陶罐煮將近一小時,得湯200毫升,紅得發黑,各香味濃烈,藥味,微苦,回甘猛烈濃厚,氣充沛,至足及丹田。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7 00:11:44 +0800 CST  



【二零零六年下關乙級沱茶】(烏)
於丙地,茶2克,陶罐煮,湯200毫升,深橙紅,清澈微氳,紅茶香,稍澀,甜爽。
氣滾滾至丹田,足底酥麻,腳踝咕嘟咕嘟,浸透感,回甘,回甜,統統都連綿持久。
——粗茶淡飯最宜人。
這個粗茶,不打算再用玻璃壺開湯,火力難深透,未免浪費,兩天都不一定能整完一泡茶,也是挺磨人。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7 23:59:45 +0800 CST  


今天是粗茶日,撿了個快遞,粗枝大葉,老闆很厚道,250克裝的茶樣袋撐得漲漲的。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8 00:06:44 +0800 CST  



【尋梅Ⅱ】,由【尋梅】(56樓)補火。
(一)於丙地,茶2克,水280毫升,陶罐微煮,湯色棗紅,稍稠有氳,微米湯香,梅香,平淡無味,微清涼,足、腳踝逐漸酥麻感,回甜略微並持續,甜爽感持久,因晨起身體未完全打開感知力微弱,兩小時後足底持續出現明顯的酥麻略振動感,關聯到此前回甜體驗,認為與此茶相關。
(二)於乙地,茶近3克,水280毫升,玻璃壺略煮,湯色紅黑,稠帶氲,梅香醇厚穿透且舒雅(注1),味淡清爽,有喉韻,稍回甜,眼微迷蒙後漸有明目感,印堂微有沖刷,身微升溫、臀部微汗(注2),足微弱淅瀝,漸生明顯尿意。飲後持續有回甘、回甜,足底也漸出現較明顯冒泡感。
二煮,印堂、大椎、足底振感(注3),香四溢,湯色橙紅清澈,微荷香舒雅,穿透,深長,甜香,喉甜,回甜,微餓感快化,額溫,印堂突突且略暈感可化,足底汩汩持久,漸降為悉悉索索。
三煮,腳底酥麻,湯橙紅,香氣醇厚迷人深透,微甜,微澀,甜爽持續,悉悉索索。
四煮,湯橙紅,香醇減弱,味轉淡,微甜,明目。
五煮,足底咕嚕咕嚕,色淺橙紅,微荷香,味更淡,澀更微,仍甜,未顯水味,還好喝。
也許還能再煮,今天就泡在這兒了,特沱被插隊,順延。
(三)說明:
注1:香氣舒雅的感受,領悟來自蛋白質,即微弱米湯感,又如某些茶表現為奶香,體感均表現為回甘。
注2:陰陽互博,發熱出汗,相互沖銷,暫且認為不發熱出汗更佳。
注3:相隔較久、多次異地開湯,此茶的反應部位及體感大致相同,以其深度能夠用來可靠、穩定、準確地標識一款茶品(特性)。
(四)思考:
1、玻璃壺測試結果為仍存弱寒性及一定程度的偏性,陶罐則可將該微弱寒性、偏性去除,故表現出明顯溫順氣性。
2、反推此茶仍需補火,翻查火候記錄已不算短且已超過【鐵銹】,故認為其厚度不錯足夠頑強,並且在下關甲沱這樣的粗茶之上,勐海。
3、隨茶品粗度增大,厚度的增加,陶罐與玻璃壺表現出顯著的效果差別,現工藝仍存改進空間,有待完善之處,尚需努力。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8 18:23:54 +0800 CST  



【鐵銹Ⅱ】,由【鐵銹-1】補火。
(一)於丙地,茶近3克,陶罐略煮,出湯400毫升,色金橙黃,逐漸轉為深橙、棕色,煙香已淡,蜜香,粗米湯感,微清涼,香入水度高,但水粗味淡湯薄,氣勢亦然,雖滾滾至足卻淡薄,消退快,留存弱,耳根微熱、身熱。飲後逐漸回甜。
考慮到粗茶應可加水再煮,得湯橙紅,蜜香,甜,淡薄,顯氺味。
次日口腔中仍有浸透感、甜爽感留存,伴隨足底氣至,包括碼字、發文的此刻。
(二)說明:
1、浸透感,認為與茶葉內含的油脂類物質相關,實際上,在使用【盤絲洞工藝】後,大部分所茶品,只要不是太嫩太薄,經過煉製之後,通常會在表面滲出烏黑的油狀物質,各地所產茶葉均有如此現象,或多活寡的區別,粗茶類最豐富,如下關甲、乙沱,六堡一級品以上茶葉。
2、認為清涼感與油脂相關,相對而言,六堡、安化等粗黑茶,清涼感較顯著,而雲南普洱則較弱,或許其特性使然表現上更側重於香氣。
3、若用粗度、厚度、力度來描述茶品特性,則品質而言,可以用質地、硬度來區分緊密、疏鬆度,如甲沱與前述老同志熟茶,雖然前者更粗厚度或許更高,但質地、硬度來說後者勝之。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9 10:17:08 +0800 CST  


【二零零六年下關特級沱茶】(烏)
於乙地,茶3克,玻璃壺微煮,蜜香甜四溢,出湯400毫升。
色金橙黃,微稠清澈微氳,湯底有絮細密。
苦澀微弱立化,煙淡蜜濃入水動人,香高揚細膩,味柔和飽滿,明快富穿透性,甜暢,喉韻,鼻腔噴香。
身背微熱略汗,足底咕嘟、淅瀝,明目聰耳,舒適放鬆。
飲後:舌根、上頜浸潤舒爽感,回甘濃郁,打嗝噴香,回甜細膩連綿,冷杯餘香。
再煮,足底汩汩,湯橙紅透亮,稍稠有質,蜜香隱,果香現,醇厚加,甜暢深,穿透佳,樂在其中,身體多處隱約振動,舒適放鬆,氣性作用持續性也不錯。
三煮,浅红,果香醇,味轉淡,纯甜。
四煮還有。
質量上乘的茶湯,普遍位於中後段,清澈純淨,香凝不散,淡而不薄,內涵豐富,入水度高,穿透力強,富感染力,氣性舒展。——真味。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6-29 18:04:32 +0800 CST  


【中茶7581磚】(烏)
於甲地,3克茶,陶罐煮,出湯380毫升,色深橙,清澈稍稠,米湯感微弱,淡淡棗香,甜,回甜,牙齒縫透甜,微清涼感,浸潤感,氣至足。
不再是那種香醇濃厚順滑的醬油湯,更多表現為活爽感,湯感明亮輕快,跟老生茶還真是有趨同感。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1 00:07:37 +0800 CST  


【鐵銹Ⅲ】,由【鐵銹Ⅱ】補火。
晨起,於甲地,3克茶,陶罐煮,出湯400毫升,色橙粽,清澈微氳亦稠,香氣未辨,入口竟無味似水,幾乎懷疑茶水比出了差錯,恍惚間轉頭看湯色如常,再飲又覺諸味盡在其中,微焦苦,水純甜而薄,身體多處均有振動感,後至足雖然粗放淡薄但也算持久,如生風感,益氣感顯著,狀態明顯提升,略打嗝透蜜香,冷杯有熟青樟香,茶湯可口迅速驢飲而盡,身熱略微出一層均勻汗水,舒適放鬆。
飼料雞,雞肋;話說回頭,即便飼料雞,也一樣有其功效作用,力度強弱、氣性厚薄之差別。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1 00:12:59 +0800 CST  


【二零零六年下關邊銷磚】(烏)
於甲地,9克茶,陶罐煮,出湯680毫升,色橙粽,清澈帶氳濃稠,幸好並未出現令人驚嚇的藥味,而是適度通透的藥香,並不濃烈,略舒雅,微米湯感,滋味濃郁但不過分,周正飽滿,無苦澀,微酸,過舌入喉舒爽衝擊感,回甘猛烈濃郁,之後回甜,略回酸,氣性忘了體會或者不明顯,這就有些奇怪。
好吧,其實樓主是為了去庫存,最不喜歡的茶品之首。甲沱是飼料雞的話,這個就是超市的冷凍雞翅膀,歐歐歐。——還有200多克,不知道咋整好,煉了費電,不煉難喝,不喝浪費是犯罪。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1 00:16:15 +0800 CST  





【廣梧二零一八年金檳榔】(烏)
乾茶烏、褐,有金屬光澤,少量有茶葉油滲出。
於甲地,3克茶,加水350毫升,陶罐煮,色橙紅或酒紅,稍稠有氳,舒雅香莫名,無味無苦澀,純淨甜潤,清涼透喉,雖說無味之飲卻並不淡薄,尋味可得,妙。
飲後甜爽留存,清淡不揚,韻深綿長。
氣性充盈,頸、胸、腹、足振動,舒適連綿持久,劍鳴。
真味,佳品,讚歎!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1 00:48:38 +0800 CST  
【鐵銹Ⅲ】
為了去庫存而暴飲。於甲地,下午、晚上各一泡,共13克茶。
重投之下首先聞到難聞的“工藝香,估計必然伴隨”“工藝苦”問題,故第一煮快出棄湯,第二道久煮。
另根據後續的體感表現判斷:由於沱茶難以徹底拆散,煉製火候難透,導致局部夾生,重投可將此二個問題放大顯現。
晚茶,湯色橙紅,清澈透亮喜人,味似水似茶似無,微甜,好喝,三兩下就喝完了,看似無味其實回味回甘回甜這些啥都有,盡在其中。
飲感與【廣梧二零一八年金檳榔】(烏)大體類似,但仍分化出較多細節差異,判斷為微弱夾生導致體感不適,後果之一是次晨原計畫提前兩小時起床出門結果遲了一個小時,且保持多日的滿血狀態掉了一小格,白天困倦明顯睡眠不足。
飲後:
1、半小時,排一大口寒痰,但是無法判斷是茶氣作用幫助將體內深處寒氣驅出,還是茶所餘留的微弱寒性被身體排出。
2、一小時,上床睡覺,發現“茶氣”強悍四處飛舞,居然比金檳榔猛烈,對“飼料雞”的看法有點動搖。
3、感受著異動,逐漸快要入睡,但是,發現胃有些不安穩,不很明顯,微脹,微泛晚飯的五花肉味。
4、印堂有振動較強,不舒服,逐漸感覺清醒沒有困意。
5、伴隨(3)(4)狀況,有那麼幾分鐘特別難受,短暫嘔吐感、冒冷汗,生後悔念頭,貿然過量,延遲性、臨時性醉茶。
6、兩小時,起來打了不少嗝,緩緩平復後入眠。結合次日狀態的下降,認為出現了一定程度消耗,並反推(2)的“茶氣”,其實是誤會,實際上應是身體的修復、保護反應。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2 18:16:55 +0800 CST  



【2011年桂北龍脊六堡茶一級品】(烏)
於乙地,茶3克,玻璃壺煮,出湯300毫升,色棗紅,稍稠略氳,糖香舒雅深透,純甜無味無苦澀,清涼,氣至足,微身熱。
再煮,奶香溢,湯橙黃,稠,質感、透亮,醇,恬淡無味,甜,氣盈足,回甜。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2 18:27:52 +0800 CST  
記流水賬,補充並重發。




【二零一二年灕江春一級六堡熟茶】(烏)
於乙地,茶3克,玻璃壺煮,出湯300毫升,色棗紅,稍稠略氳,糖香舒雅深透,純甜無味無苦澀,清涼,氣至足,微身熱。
再煮,奶香溢,湯橙黃,稠,質感、透亮,醇,恬淡無味,甜,氣盈足,回甜。
三、四煮,色淺橙黃,稠有質,香醇無味,深甜純粹。
五煮淺橙微紅,淡甜,回甜穩定且綿長,有分量益氣持久。
六煮,沒味道也沒水味,好吧繼續喝,微弱甜,回甜居然仍很顯著,再掉頭細品茶湯,漫無邊際的甜,除了甜應該還有別的,請讓我詞窮一會兒……甜爽透徹,有誰知道頂級是幾級?
七煮,冰糖香,冰糖甜,純粹不水。
八煮,沒喝明白,抓了一把烤花生大嚼,更加喝不明白了。沒錯,焙過茶葉之後,顺手有了烘焙技能,隨手亂烤的花生都很好吃。
又煮了一天還挺磨人,下次再將煉製時間增加一倍,又會是什麼景象?
葉底深褐烏黑,柔軟,部分有蛤蟆背。
其實我有一個想法,必須要搞一次白糖水開湯,紅糖水也行,念頭由來有段時間了。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3 18:14:21 +0800 CST  




【二零一三年糊高馬黑磚】(烏)
晚,於丙地,茶1.5克,陶罐煮,出湯200毫升,色橙黃清澈,經過各種工藝,滋味不可描述,較似欠糖的怪味番薯糖水,稍清涼,氣連綿充盈,至足強度明顯,足底酥麻,飲後略回甜,甜爽感並持續至次日。
糊味經過“歲月真火”煉製幾近除去,或者說昇華為古怪味道,燥感已消,氣性轉溫和,值。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4 09:46:08 +0800 CST  




【二零一五年灕江春古樹餅茶】(烏)
晚,於丙地,茶3克,陶罐慢火煮,出湯270毫升,色深橙紅,清澈稍稠有氳,栗清香、微鮮樟香、蜜香、甜香,稍苦立化,澀未察覺,清涼,回甘迅猛,回甜清爽,胃刺激微弱(注1),耳根微熱,足底酥麻。
如圖,一煮後的葉底青綠柔軟。
再煮,橙紅清透,栗香、微鮮樟香,清爽,高甜,無苦,足底酥麻。
與熟茶相對比可知,生茶需要更長的煉制時間,此次尚差了一點火候。
注1:晚餐在外飲食,某知名品牌(能打老虎)連鎖桂林米粉,食用後胃有一種奇怪的餓感,飲此茶後胃短暫呈現另一種微刺激感但沒那麼不好受,之後很快恢復這種奇怪餓感,不舒服持續到入睡前,次日才消除。已經是第二次在此店獲此體驗,我也沒證據說他們使用了含轉基因大豆的調和油不是麼,一而再再而三,希望自己長點記性,別再犯了。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07-04 09:56:59 +0800 CST  

楼主:餐霞客

字数:81655

发表时间:2018-05-04 20:31: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5 08:39:36 +0800 CST

评论数:3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