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网络上盛传的宋朝人口一亿论

@秋兰菁我是直接复制《文献通考》上原话,根本就不是手打的,那字原字没给我上去,关我啥事?而且你又一次肯定我观点啊,“谷之品七”,究竟谁“大仙”啊?你笑话还没闹够的?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19 23:15:00 +0800 CST  
@秋兰菁这是我从文献通考txt本截的原话,关我**,而且你图上那字本来就无法正常显示,我有啥办法?而且这完全不影响结论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19 23:20:00 +0800 CST  
@秋兰菁谷之品七:一曰粟,二曰稻,三曰麦,四曰黍,五曰穄,六曰菽,七曰杂子 这七种谷物供养人的能力是相等的?亩产能直接等而化之?难道黄金和白银相等,铜铁钱也相等?你问这有啥区别是装傻还是真傻?说吧,但这还滚什么滚?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19 23:23:00 +0800 CST  
@秋兰菁事实就是你连文言文意思都根本看不懂就用,笑话都越闹越大了都不自知,还看不懂你问题出哪的?你这大仙都让人肚皮笑破了自己都不知道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19 23:26:00 +0800 CST  
@秋兰菁麦,稻提供热量和亩产是一致的?劣米和精米能等而视之?你还能更搞笑点不?你倒给我说说各地粮产详细构成都咋样的?用这些能算宋朝全域亩产。说不出来你还滚个啥?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19 23:34:00 +0800 CST  
@秋兰菁你说宋朝谷物单位面积供养人口数都差不多,好吧,不同谷物可有七种,你需要全部考证出来证明他们单位面积供养人口量都一样,你做吧,我等你,做不出来就别说你那“粮产量”了,先不谈你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用证明人口上限的粮产量去证明人口下限有多荒唐,上面这数据问题你既然说自己已经解决了,那就去做吧,我等着,放心,你做出来的话在宋史学界都能混出点名堂的,就只靠这个,我不给你开玩笑,我等你表演,弄不出来就别骂骂咧咧的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0 00:05:00 +0800 CST  
@秋兰菁别转移话题,我也不陪你东南西北扯了,你转移话题个不停,我一路回答你的火星问题,你倒说我转移话题?我随便提几个你那一堆问题当中的几个吧,全列出来都能开文了:

比如你倒是说说“通堪”怎么能等于统计,宋朝粮产构成数字你怎么知道的,宋朝人口你怎么知道准确数字还能直接加减计算的?

你东转西转有什么用,我睡觉去了,明天看你表演,你这真是滚到火星的程度还不自知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0 00:13:00 +0800 CST  
@秋兰菁一,文言文中预的意思本来就极多,有很多时候其意思甚至与现代已经完全不同,比如下面这句话白居易的《和微之诗》中:仙亭日登眺, 虎丘时游预。这里的预意思甚至是放心安乐。

而即使是“女户不预”出处的《文献通考》中,随便翻翻,“预”也有如下这些意思:

比如:圣人盖已预言之矣(这里预是预先的意思)

明年,以军食不足,敕河南尹预借夏秋税,民不聊生。(这里的预则是提前的意思)

唐以来以侍中为三公官,以处勋臣,又以给事中为封之官,皆以外庭之臣为之,并不预宫中之事(这里预是干预,影响或者是参与的意思)

吴、楚为逆,悼惠王之子孙所谓六王者,皆预其谋(这里的预是参与意思)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0:00 +0800 CST  
@秋兰菁而有些预甚至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出结论,比如下面这句:

而所输尽公田之粟,则所取虽多,而民无预(这里的预则理解成受负面影响也可,或者理解成通“豫”,也即犹豫也可)

其他还有“祖宗以来,每遇转对,侍从之臣皆预”,“祖宗旧制,有五日一转对者,今惟月朔行之,有许朝官转对者,今唯待制以上预焉。”这类等等意思甚至都是需要看环境和当时礼制解读的话。

有些时候一段话两个预都不一个意思,比如这句“往往以中朝任之,而大臣皆无预焉。大司马之任,又非向时太尉之比。岂知禁严之地,大臣皆不预闻。”(前者一般认为是“参与,干预”,后者则有“想要”或者“允许”等说法)

类似的情况事实随便说说就数以千百计,甚至要判定标准意思都几乎不可能,预就是这样一个用法。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0:00 +0800 CST  
@秋兰菁你用“客户不预”一句话中的“预”取用“统计”就得出“女户不预”中的“预”也是统计的意思,这都已经可以说是荒唐的了,更与“女户不须通堪”这句冲突,而你居然管这叫“取用了四方面的全面资料”。

你如果要说你的是全面证明“预”是那意思,至少需要证明文献通考中几百处预都那用法,你就拿一个出来然后宣称这是“全面证明”,你知道这有多搞笑么?

你这根本连文言文基本的复杂性都不知道才能弄出来这样的事情。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1:00 +0800 CST  
@秋兰菁二,你现在又老在那宣称你证明了宋朝粮产,还宣称这理论对于证明宋朝人口牢不可破,问题你知道粮产证明是干嘛的吗?

封闭经济体中粮产证明是拿来证明“人口上限”的,不是拿来证明“人口下限”的。

就好像一个房间能住十个人不等于这个房间就住了十个人,住一个人也可以,住五个人也可以。

粮产证明的是“人口承载力上限”而不是“人口承载力下限”,你用粮产证明“宋朝至少有一亿人以上”开始就已经错误闹大了。

即使你的证明是对的,你证明的事实也是“宋朝人口上限最多能有一亿人”,换句话说,你用的这个粮产根本就无法证明你的观点。

而且你的“证明”也没有意义。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3:00 +0800 CST  
@秋兰菁我再发一遍,你别又装看不见了:

宋制岁赋,其类有五:曰公田之赋,凡田之在官,赋民耕而收其租者是也。曰民田之赋,百姓各得专之者是也。曰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之类是也。曰丁口之赋,百姓岁输身丁钱米是也。曰杂变之赋,牛革、蚕盐之类,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是也。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谷,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谷之品七:一曰粟,二曰稻,三曰麦,四曰黍,五曰穄,六曰菽,七曰杂子。帛之品十:一曰罗,二曰绫,三曰绢,四曰榇,五曰絁,六曰绸,七曰杂折,八曰丝线,九曰绵,十曰布葛。金铁之品四:一曰金,二曰银,三曰铁、镴,四曰铜、铁钱。物产之品六:一曰六畜,二曰齿、革、翎毛,三曰茶、盐,四曰竹木、麻草、刍菜,五曰果、药、油、纸、薪、炭、漆、蜡,六曰杂物。其输有常处,而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其入有常物,而一时所输则变而取之,使其直轻重相当,谓之“折变”。其输之迟速,视收成早暮而宽为之期,所以纾民力。诸州岁奏户帐,具载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两物折科物,非土地所宜而抑配者,禁之。(《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七,食货上二,方田、赋税)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4:00 +0800 CST  
@秋兰菁“谷之品七”,这七等谷具体都是什么品种现在都在争议,你哪得出来的“比例”?还50%以上是水稻?你拿明清的资料做宋朝的判断,莫不是在搞笑?

而且退一万步吧,就算真50%是水稻,剩下的50%呢?你统计上误差达到50%以上你还敢说统计,还相加搞计算?统计允许误差你知道不知道?话说你真不知道你这么做是在搞笑的?

@秋兰菁 你自信满满宣称不可辩驳,一定正确的东西就如前所说连提出的基本前提都是错的,根本本身就已经是说明你缺乏起码史学常识和起码的逻辑能力的证明了,然后你却对之自信满满,你说我怎么评价去?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4:00 +0800 CST  
@秋兰菁而且你现在还装什么“不在乎”?

先不谈你部分截取我发言是否不地道,比如你自抽那段里我不断在上下文强调的“无争议的北宋同一年人口各州县数据”你干嘛不敢说明我原话,倒扭曲成我不知道你发的那自抽东西?

单是你这只截部分发言,然后从中吹毛求疵,搞文字游戏,还想挂人的做法本身就槽点很大,哪门子正常人贴吧随便一句发言都去校对的?你要截发言也要截完整意思,你这个算什么?就算学界要挂人也是拿文章挂,没拿访谈挂的。

而且你还不止文章这手段,你背后搞的又是什么手段?

你先是趁我告诉别人我忙,有段时间不好上贴吧,发了你的那个通篇全错的帖子宣称要挂我。这做法就已经很不地道。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5:00 +0800 CST  
@秋兰菁接着你又干了啥事?你居然跑北朝和搜狐上也干了这件蠢事。

你北朝的神贴:https://media.weibo.cn/article?object_id=1022:2309404151184578508681&url_type=39&object_type=article&pos=2&luicode=10000011&lfid=1076035716020690&id=2309404151184578508681


你搜狐的神文:https://m.sohu.com/a/191397813_793726/?pvid=000115_3w_a


你是真以为我不知道你背后干的那点龌鹾事?行事如此风格,还在这装模作样,接着还让我对你客气。你自己琢磨琢磨自己怎么办事的?

好吧好吧,我现在够客气的了吧?

事实上你干这些事恶心归恶心,你挂我文章写得好那也没问题,我人就这样,第一认的是学识和能力,人品问题只牵扯到对我个人的话可以排第二,不然我开头就提你干的这些奇葩事了。

问题你出的什么文章啊?就像上面说的,几乎通篇错误,本身都已经进入了荒谬的领域了,然后你就用这东西“挂我”?

我了个乖乖的,你是侮辱大众智商么?

干了这样的事情你还在这装什么装的,我还没告你四处造谣诽谤类,你倒好意思在这装无辜?装什么装呢?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1 22:45:00 +0800 CST  
@秋兰菁你个奇葩还真有脸说的,北朝那地出来,在冷吧挂着的大仙都多少了?北朝会把你那神棍帖子拉出来,只是证明了北朝本身的水平问题,连你扯淡的东西荒唐到了什么程度都不知道,另外也少扯“别人多欣赏你”。

你搜狐上那文章也是北朝的账号发上去的,搜狐上上文需要本人同意,这边又不是没接受过搜狐上文请求,你忽悠谁去的?而你那文章还违规了,你还真以为你那奇葩文章是有什么水平的?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3 23:08:00 +0800 CST  
@秋兰菁你是装傻还是真不懂的?你说我下断言,但我原文可就在上面“这篇文章最后的结论不麻烦,一个是否定“通过史料记载得出宋朝人口超过一亿”这类说法的合理性,另外一个则是做出粗略的“单纯根据史料记述的话,宋朝北宋时期人口峰值较大可能在四千万左右”推论。

这当中,第二个关于宋朝人口的推论只是推论,仅仅是针对谬论所提,事实上由于宋朝统计数字如前所论述,问题非常严重,难以判断误差口径究竟有多大,要想做出合理甚至准确推测,以现在条件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所以这里的这个也只能做出这样谨慎前提的可能性推测,以和动不动一亿以上的谬论作为对比。”

这里否定的是通过史料记载得出宋朝人口超过一亿的结论,哪下断论了?造谣都没个水平的。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3 23:09:00 +0800 CST  
@秋兰菁第一点,人口问题有争议不意味不能证明你是在扯淡,何况你扯的淡干脆相当都是近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证否了。

第二点,就像我之前说过许多遍的,我这文章是否定你的扯淡,不是自己下定论,你一遍又一遍装眼瞎,是心虚还是真蠢到理解不了?

第三点,强调多少遍了?析户和诡名户是个定性问题,而你主张的人口加减计算却是个定量,两边要的数据精度就不一码事,你要求的人口加减的数据精度这里已经论证多遍,根本就无法支撑,而析户和诡名户问题却是个定性问题,我又不对之进行计算加减,你在那激动个啥?真是搞笑的类。

第四点,你说没有公开论著反对宋朝人口一亿论的,乖乖的,吕思勉的《中国社会史》被吃了,还有《中国人口史》被吃了?虚户说,析户说那么多支持这些理论的学者都不算人了?

宋史学界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你嘴巴一张就解决了?你面子大还是脑子结构特异过头?

你所有问题我都重复回答过了多则十几遍,少则五六遍,然后你还重复给我扯这些淡,是没话可说还是理屈词穷以至于你完全理解不了?搞什么笑话的?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3 23:09:00 +0800 CST  
@117家族6哥罗马两亿是多年前的楼中楼回复,就没作为理论提出过,当时还特意强调是个人推论,并且专门给你科普了罗马较多学者支持的8800万人口推论,你拿个多年前楼中楼提到,现在还这边已经表明错误东西当你论据,你这玩意搞什么笑话呢?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3 23:14:00 +0800 CST  
@mythΩ没注意,楼层太多没看到,这里说下吧。

你说的那个“开封府”的,是“秋兰菁”拿出来的指责我说“没同一年全国性州县无争议户口资料”的原话,他无视我上下文强调的“全国性同一年无争议”搞误导的,结果砸自己脚了都不知道。

我下面一段不就说了吗?当初基于这段有争议,我就没提,开封丁数比例稀少是个争议话题,常见的说法之一就有统计混乱说,开封统计口数遗漏说,还有马端临抄录遗漏说几种,本身是争议话题,所以我当初就没提,这里也没拿这段话来直接证明男女口问题,而是拿来作为@秋兰菁这奇葩逻辑混乱,自砸脚的代表。

如果@秋兰菁认为该记载没争议无问题,那他自己的主张就是自抽,如果他认为有问题,那他拿这段出来本身就无法支持他理论。

取的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段记载才被放到了逻辑问题里。

楼主 缪斯_文森  发布于 2017-09-24 17:12:00 +0800 CST  

楼主:缪斯_文森

字数:30828

发表时间:2017-09-19 01: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07 23:25:20 +0800 CST

评论数:121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