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一个数学问题

申请恢复帖子,一共5篇,2篇被恢复,3篇获得如下回复:

=============================================================================

亲爱的yyl_new:
您好!您所反馈的内容因违反《百度贴吧协议》故被删除,不予恢复。感谢您的反馈。

以下为申请恢复的贴子详细信息
贴子链接:http://tieba.baidu.com/p/5553740086?pid=119230927705&cid=0#0
贴子标题:回复:求教一个数学问题
发贴时间:2018-04-18 05:33:26
申请恢复理由:请恢复学术讨论的帖子,谢谢:恕我实在找不出违规的地方。

==============================================================================
请问,能给出具体原因么?哪些内容,违反《百度贴吧协议》哪一条款?


给出必要信息,以帮助他人遵守协议,是不是一种最基本的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


若今天咱们把这些记录在这里,由未来的人评价,你觉得这种做法,会得到何种评价?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0:23:00 +0800 CST  
首先不要
ai+b的形式,我们把它等比化成
i+c的形式,其中c=b/a
这样的话,i作为周期(或者实拍总量),c要求不能大于i,就作为周期中的偏移量。
我们现在用自然数来举例子,比较简单。
比如,让
i=10, c=8
周期加偏移量得到

i+c=10+8=18
18是震动总量

那么,周期是多少?是10吗?
因为用的都是整数,我们也使用
x+1=0
的规则。
那么实际上,周期不是10,而是11。
因为必须有空拍,周期才能被区分,而这里节拍的最小单位是1个,所以必须有1个空拍,
结果就是周期为11拍。


一个度量结果为,周期11拍(10个实拍+1个空拍)的震动,对它做一个偏移操作,偏移量为8拍,之后,得到的一个新的震动,它的周期“最好”是多少?


这个问题就是勾股定理所对应的复数形式,所提出的问题。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0:29:00 +0800 CST  
我们知道复数的两种形式:
x+1=0
x+1/x=0
无论哪一种形式获得的单位,其平方一定是实数。
第一种获得的单位是-1,其平方为+1,是实数;
第二种获得的单位是i,其平方为-1,也是实数。
作为这两个单位本身而言,都不是确定性的数,因为要确定它们,需要知道周期有多大。
但前者有一个好处,它可以用一次 运算间接获得,而后者必须用两次运算间接获得(先减再开平方)。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引入平方,二者就没有实质的区别了。


所以无论选择哪种定义方式,都可以用平方来处理:用平方消去区别,获得统一运算结果。
而这个统一的结果,就是震动总量的多少。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0:35:00 +0800 CST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偏移操作”,在周期性前提下,这也叫“移相”。
那么,怎么才算是移相呢?
比如上述11拍的震动,本来和其它震动都是对齐的,也就是实拍都一起开始一起结束,空拍也是一样。


现在,让这个震动开始第一个实拍的时间,比其它震动的第一个实拍的时间,晚8个节拍。
那么显然,它结束的时间,也要比其它震动晚8个节拍。


这就是移相。
我们想要的是,
i+c=11+8=19
但这里有一个空拍,因为我们要的是震动总量,所以空拍不算,认为周期长度为10。那就是
i+c=10+8=18

这是这个周期结尾的时刻(相对于其它标准周期)。
结尾在18,也就是下一个周期的8;
周期长度为10,则起始于上一个周期的8。
上一个周期8的位置,距离这个周期为
10-8=2
而这个部分,正好也是空拍所在的地方。


经过这个移相操作,我们就获得了这样一个震动:它的实拍个数为18个,其中2个既可以认为是实拍,也可以认为是空拍。如果认为是实拍,那么总共18拍,就会在10拍周期上进行环绕,结果是8拍。也就是说,这次移相之后,实拍对实拍的对应结果,周期变成了8拍(算上空拍是9拍)。


如果认为那2拍是空拍呢?
我们知道,一个周期必须有1拍空拍。如果有2拍空拍怎么办?或者你把2拍当成1拍,那么实拍也要缩小一半。但这是在没有参照物的前提下。若还有其它参照物,这个做法就不可取了。由于没一个空拍必须对应一个周期,那么这两个空拍就要对应两个周期。而现在周期是18(那2拍即是实拍也是空拍),两个周期的震动总量就是18*2=36.
也就是
(10+8)(10-8)=36
这36个震动,如果是某个周期的重复结果,那就是我们想要的。
是哪个周期的重复结果呢?
周期9重复4次?周期2重复12次?


不要忘了,这个震动总量,是实拍和空拍无法区分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那个周期的实拍和空拍数量无法区分,无法区分的数量就是相等的数量。所以这36拍,就应当是6个周期,每个周期6个实拍,一个空拍(实际上是42,但是空拍不算在内)。


也就是说,这个周期数,是36的平方根。


(10+8)(10-8)=10^2-8^2=36=6^2


这6拍,是10拍周期在8拍移相过程中,得到的既可以是实拍,也可以是空拍的,10拍对应物,8拍则是必须是实拍的对应物。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1:05:00 +0800 CST  
没有选择3,4,5,是因为它们的间距太小。
6,8,10,作为举例子用的勾股数,更好一些。
虽然我没有画这个三角形,想必你已经看到了它的样子。


不难看出,斜边10,是最先出现的,长的直角边8,是偏移量,6则是“模棱两可”的2拍产生的后果。
对应于三角函数,
cosA=8/10
sinA =6/10
这是因为sinA本质上是要带着i的。也就是说,6也是周期。
A角则是原始周期和偏移量的夹角。
所以前面说角度可以理解为占空比,是一样的意思。只是这时候偏移量在一个周期之外,
而不是在一个周期里面。



并不是因为平方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名义上的”震动总量守恒。
虽然周期18并没有出现两次,或者说,不必须出现两次,但是若总能得到有效的周期6,那么就必须假定它至少出现两次。


平方并不特别,开平方才是特别的。因为要求实拍和空拍个数相等,这就要求了周期长度和周期重复次数必须相等,这两者相乘得到一个震动总量,也就是同一个数自乘得到它的平方。如果继续要求重复的次数和上一个重复的次数相等,则得到立方;如果要求所有的层次上的重复次数都和周期相等,那就是维数。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1:20:00 +0800 CST  
我们似乎习惯于,先画两个垂直的直角边,再画斜边,于是也习惯于认为斜边导出于直角边。
但上述说明否定了这个想法。


实际上上述说明引入了更好的视角:在周期10上加一个偏移量8,就得到6个周期的周期6。那就是说,加的偏移量越大,得到的重复周期量就越小。假设加上的偏移量(类比于8)非常接近10,那么垂直于这个偏移量的重复量(类比于6)就非常小;反之,加上的偏移量非常小,则垂直于这个偏移量的重复量就非常大。


但是不管怎么说,偏移量和重复量,都不会达到原来的周期10。但无论偏移量还是重复量,都不影响10本身。所以移相操作可以不断继续下去。不断移相可能会出现循环,也就是再次和其它参照物的震动形式对齐。这就画出了圆 - 由周期10的端点链接成的多边形。


狭义相对论,无论火车实验还是洛伦兹变换,都可以将相对速度类比于移相。这按说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出在,速度意味着相位。而速度总是要和时间相乘来获得长度。那么就相当于相位变化要和时间相乘而获得相差。


可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若真得让速度所代表的相位和时间相乘,那么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所代表的相位就会增长,对应的速度就会增长,也就是说,运动会从匀速直线运动变成匀加速直线运动。


除非,这个相位要被限制在每一个时间量子里面。


被限制在周期中,不能影响其它周期的,不叫相位,叫占空比,相位可以跨周期移动,占空比不行。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1:48:00 +0800 CST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10+8)^2显然不等于(10+8)(10-8)
但是求(10+8)^2 是为了求周期加偏移量之后的效果。
平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实数,消去虚数单位(无论是i还是-1)。


而真正要计算移相的效果,用的方式必须是
(10+8)(10-8)
的形式,这样算出来的数才对。


所以从概念上来理解
(ai+b)^2=(ai+b)(ai-b)
的意思就明白了:并不是数值上相等,而是方程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1:58:00 +0800 CST  
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我们可以试着引入一个新的操作符(运算符),叫做“移相”。
按照数轴从小到大的方向,我们引入<-和->分别叫做左移和右移。
那么以后我们就不用写那个容易混淆的
(ai+b)
而是写
(ai->b)
意思不是从ai到b,而是在ai的基础上右移(正向移动)b个偏移量(可以换算为相位)。
比如说
(10->8)
意思就是
(10->8)=(10+8)(10-8)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周期首先扩展为18个实拍,2个空拍(也就是2个周期,每个周期18个实拍,1个空拍),然后可以继续用平方根的方法取得其等效周期和重复次数,也就是6。对应的角度就是arccos(8/10)=36.87度。
也可以反向移动,
(10<-8)=(10-8)(10+8)
作为震动总量,显然是一样的,也是36,所以对应的等效周期长度和重复次数也都是6。


这样的话,相对运动
(c-v)(c+v)和(c+v)(c-v)
的意思就是
(c->v)和(c<-v)
也就是惯性系A的周期左移v和惯性系B的周期右移v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
这里其实含有很多信息。
比如惯性系A若被认为是运动的,那么它的左移为正向,意思说的是,它由此建立了一个空间度量方式,
它的前面是坐标轴的正方形,后面是反方向。往前数n个周期,就是n位置,周期为单位长度。
而驱动这个度量方式的,是时间,假想的一直运行的时间。在A的运动过程中,A的相位不断的变化,
从0度,变成90度,变成180度, 270度……720度……1440度,按照角度不环绕的原则,
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若观察者能够做到的话)。


所以这里隐含了一个理解:坐标轴上的位置,就是相位;而位置的差异,就是相差。
而单位时间中的相差,就是单位施加中的位置差异,就是速度。


当然,因为周期长短不同,所以长度量子也不同,所以对于A来说,这个坐标轴的时空疏密,
与对于B来说,反方向建立的坐标轴的时空疏密,也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相对运动的本质。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6:38:00 +0800 CST  
关于
(10->8)=(10+8)(10-8)
不难看出,
(10->8)=(10+8)(10-8)
(10->-8)=(10-8)(10+8)=(10<-8)
向左移动一个负的偏移量,和向右移动一个正的偏移量是等价的。
但是,不要认为这个运算否认宇称不守恒(宇称不守恒,可以理解为,左和右并不是真正对称的),当我们讨论的只是相位,而不去辩驳数轴的正方向以何种原则建立的时候,这个等价性是可以 接受的。


由此,负数,和相反的方向,这两个概念就可以对应起来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6:44:00 +0800 CST  
我们避免使用“移相”来描述相对运动的速度。
是因为,速度是发生在单位时间里面的位移。如果这个位移移动,那就意味着它要随着时间变化,也就是说,
v=at,这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我们可以使用“移相”来描述运动,也就是位置的变化。这是对的,因为这时候
s=vt,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原来B相对于A静止,有一个原因,使得B的相位发生了移动,而移动之后,就不再变化了,始终保持这个相位。这个相位就体现为相对速度,这个相位和初始相位(也就是0)的差异,在时间上积累,就是相位移动的过程,也就是坐标变化的过程,或者说,运动的过程。


所以即便是移相发生了,也是一次性的。在几何中,相位也就是角度,所以洛伦兹变换被理解为一个旋转变换。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这个旋转,是一次性旋转,不是随着时间进行的连续旋转。连续旋转的,是加速运动。


在学习初等物理的时候,你是否问过:为什么匀速率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加速运动?
这就是原因。旋转实际上是升维的过程。或者密度提升的过程,也就是加速过程,虽然它似乎在原地打转,
哪也没去。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6:55:00 +0800 CST  
当A和B保持相对静止,B突然启动,离开A的那一刻,就是加速运动。
也就是c->v的过程,此后则是c->0的过程。
10->8的过程,对于速度而言,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单位时间不变,周期所对应的单位长度,从10增长到18。18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时覆盖两个周期对应的长度,也就使得单位时间对应的长度更长。或者理解为环绕,剩下8作为周期,环绕的部分被忽视。但无论如何,都可以产生“速度变快”的效果。


或者是,长度单位不变,周期所对应的时间单位,从10增长到18。那么运动相同的距离,使用的时间就会边长。这将会产生“速度变慢”的效果,也就是相对运动的另一方“速度变快”的效果。


所以,速度上的加减相乘,也就是移相操作,真的分不清到底谁变了:分母变大或者分子变小,结果都变大;分母变小或者分子变大,结果都变小。


但我们要的,不是天生就具有相对速度v的两个惯性系,因为用这些方法无法测得谁的时间量子大,谁的时间量子小(用其它方法可以测得)。我们要的是获得更高的速度,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对一个惯性系进行有效的加速。那么当然,被加速的是谁,我们是知道的。


惯性系A符合
c->v
等价于惯性系B符合
c<-v
因为二者的周期中震动总量的变化量,是一样的。
都是
c-v=c'

现在我们就要给B进行加速,那么,A就保持原状,B才获得了偏移量v。比如
B:c->v


在加速的一刻,看似也是往左增加相位和往右减少相位没有区别,但是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往右减少相位(发生在A身上)并没有真的发生。所以这就不是相差的问题,而是频差的问题了:A的周期,也就是单位时间中发生的次数是10,没有变化,B的周期,现在变成了18(体现为8和6)。


并且在这个加速阶段之后,B也不再变化,保持在18。


对于原来的B和现在的A而言,一个单位时间中发生10次震动,现在的B在单位时间中发生18次震动,这就是频差(单位时间中周期的大小或者数量就是频率)。


而频率就是密度,密度表达的是空间概念,频率表达的是时间概念。
频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发生多少次,实际上也就是节拍的快慢或者速度。
密度是单位空间拥有多少震动,也就是同时发生的节拍的密集程度。
这两者同时被:单位时间总是发生特定数量的震动,所支持。




到这里,不同惯性系的差别就明确了:就是频差(等价于密度差)。


你可以拿一台收音机,调频立体声的收音机,把频率调到某个点,然后体会一下,那个频率其实就是一个惯性系的速度。再换另个一频率,又是一种速度。


在回旋加速器中高速运动的电子,在不同的速度上发出不同频率的光子。


那么,某个相对于地球高速飞行的飞船,它发出一束红光,在地球上,很可能就是橙光,甚至绿光。因为我们可以使用二进制编码,把信息调制在光上。所以飞船可以在编码中声明这一束光的频率,接受者可以首先解调获得频率信息,再和自己测量的结果相比较,然后就能知道两个惯性系的差异了。


这个简单的实验,以前恐怕是做不到的,但是以后完全可以。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7:26:00 +0800 CST  
狭义相对论的方程分不清谁被加速了。
这不是新鲜事,这早在双生子问题中就已经提出了。而爱因斯坦给出的解释,就是过程中存在加速运动。
但问题是,那些不存在加速运动的相对运动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而加速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所以必须分清谁被加速了,或者说,在知道谁被加速的前提下,知道加速到底意味着什么。
上面说到速度变化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周期的时间单位变化了,一种是周期的长度单位变化了。如果两者同比变化,那就没有变化。但显然,惯性系B一旦和A进行相对运动,那么B肯定是变化了。虽然B自己的周期时间单位和周期长度单位同比变化(比例常数是光速c,而A的的两个单位没有变化,比例常数仍然保持为c),但是它的时间单位和A的时间单位已经不同,长度单位也已经不同,这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对速度。


现在,我们已经脱掉了狭义相对论的第一层果壳,也就是加减相乘,或者勾股定理,或者移相,并且可以确定到底是谁变化了。那么,下面我们应该确定的是,到底是什么变化了:时间还是长度。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7:35:00 +0800 CST  
区分这两者,最实在的目的在于趋利避害。


现在,你的手上放着旋转磁体,它高速旋转起来之后,会产生一个特殊的磁场。这个磁场,你用特斯拉计测量,和普通磁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若你用线圈去测量它的磁导率,用平行板电容器去测量它的介电常数,然后计算一线,你会发现,那个空间里面,拥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光速数值。这些话不是理论分析,而是实验结果。实验也很简单,你可以自己去做。


一个不同的光速数值?那就是说,光速可变?
当然可变,如果它指的是绝对速度的话(如果指的是人择原理的比例常数,那就不变)。
这个所谓绝对速度,就是不动的A,测量运动的B得到的相对运动速度v,对应的绝对速度c’。


也就是
c'=c+v
c'=c-v
中的一个。


看到这,你可以想到很多东西,其中很重要一条,是关于你自己的:如果长期做这种实验,自己暴露在这个实验环境之中,会怎么样?


我们知道绝对速度所体现的是周期的时间长度和空间长度的比值已经发生变化,也就是空间和时间单位的密度已经发生变化,那个空间里面的时空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在这个空间中,你的时间是会被拉长,还是会被缩短?从你进入实验室的一刻开始,到你出来的时候,你会是双生子中的哪一个?


若不能分清这一点,选错了,你出来的时候外面可能已经翻天覆地,或者是,你进去就出不来了。


显然是因为我先前没有提到这些。
如果我说过,或者你知道这些,你一定能明白这些问题讨论起来到底有多重要。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7:45:00 +0800 CST  
到底是怎么样从
(i+b)^2得到(i+b)(i-b)的?
我知道这不容易理解。因为里面转了两个弯。


我们就用10和8来做例子,i=10,b=8
10+8=18
对于周期10而言,环绕的结果,就是
18 mod 10=8
(18除以10余8)

10-8=2
怎么理解?
这里就是负8的意思了。10-8,就是10加上-8,
负数必须在确定周期长度之后,才能确定实际的数值(i也是一样),
现在周期是10,-8的意思就知道了,它就是2。
就像12点周期,-1的意思就是11点。


那么这个2和8怎么能等价呢?


也就是(i+b)怎么能等于(i-b)呢?


这是因为,把18和后面的2串接在一起之后,是要求等价的周期的。
这就意味着,这个特殊的周期或者周期的中间结果,是18个实拍,2个空拍。


而在周期10中,2个空拍,就等价于8个实拍,
这样的话,
若计算
(i-b)
所对应的实拍总量,那就是
i-(i-b)=b
也就是
10-(10-8)=8


也就是说,(i+b)(i-b)的两项本质上都是移动8之后的结果,只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实拍,一个表示结果的空拍。
而空拍一个对应于整个周期,所以就成了实拍乘以周期,也就是这些周期中的实拍的总量。


它当然是一个实数(甚至是整数),它当然也可以用开平方的形式,求出一个“合适”的周期,
这个周期长度和重复的次数一样,所以无论以实拍的个数作为周期还是以空拍的个数作为周期都是一样的。
用这个周期来描述周期和偏移量的共同作用的有效结果。


(i+b)^2 在数量上 确实不等于 (i+b)(i-b)
但在含义上,说的是同一件事,因为目的是同一个目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14:34:00 +0800 CST  
回到狭义相对论继续讨论。


其实当我们意识到相对运动的本质,就是时空配置的差异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在狭义相对论之中了。因为狭义相对论不能讨论加速问题,那是广义相对论的内容。而我们必须讨论加速问题,不然就不知道谁被加速了。所以实际上我们说的早已不是狭义相对论,而是广义相对论。


但大家熟悉的广义相对论,主要说的是引力和空间的弯曲问题。实际上广义相对论首先讨论的是加速问题。比如说,引力场和加速度(在运动学前提下)不可区分。括号里面的这些字是我特意填上的,因为其实是可以区分的,就像相对运动的二者虽然在运动学前提下不可区分到底谁在运动,但是在光学或者电磁学前提下是可以区分谁的时间单位更长,谁的更短。


现在,到底谁被加速,已经可以区分,那么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之间的鸿沟就可以填满了。


如果我们是惯性系A,同时也是观察者,惯性系B是一艘离开地球的飞船,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该怎么给它加速。现在我们有两种选择:


c'=c+v
c'=c-v
右边的c,就是我们的光速。左边的c',前面说过,它其实是个“混合物”。它和v一样,都不是“实在的”:飞船的时间量子和我们的时间量子不同,而长度量子和时间量子的比值,也就是飞船自身的光速,又保持不变,那么飞船的长度量子就和飞船的时间量子一起等比变化。所以本质上,高速飞行的飞船,定义了自己周围的时空。


物体定义了周围的时空,这也是广义相对论的内容。



但是,因为我们作为观察者,在一个比较宽阔的范围内,都可观察到飞船的存在,所以我们认为它所在的时空和我们的时空没实质区别。这就使得,我们硬性的把自己的时空观强加在了飞船身上。我们认为它的长度量子和我们一样,时间量子也和我们一样。


但如果真的一样,就没有相对运动了。正如c'如果等于c,c'-c=v=0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承认时间量子是不同的,这时候我们才能得到飞船的绝对速度,c',虽然这个也是假的,是我们的长度量子和飞船的长度量子“混合”而成的,但是至少在某个范围中,可以描述飞船到底有多快。


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两个选择,
c'=c+v
c'=c-v
我们应该使用哪一种方式来描述飞船的绝对速度呢?是比光速大的,绝对速度大,还是比光速小的绝对速度大呢
这个问题其实先前也讨论过。
为了符合狭义相对论,或者说,为了符合实验观察的结果,我们选择减法的这个方式,
c'=c-v
也就是说,v越大,c'越小。越小的绝对速度,其相对速度越大,或者说,绝对速度的实际效果越大。
但这也确实很别扭,越小的越大,这种描述方式非常反常。这还不如只用v,不用c'。


但是,这里面的v,是测量的结果,而c'则是B实际的情况。我们通过了解自己的光速,以及和B的相对速度
来计算B的绝对速度。这当然可以,但是,v所处在的位置,使得它不能等于或者大于c。


这个问题也讨论过:虽然v不能等于或者大于c,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得到一个等于或者大于c的
相对速度,但是我们的观察,并不能决定B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这个方程的右边,并不能限制左边的大小。


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如果v等于或者大于c,那么c'呢?它就会出现0或者负数。这就成了,速度越小或者越负,
速度就越大,这就更别扭了。


但是,我们可以回归到勾股定理的理解上,意识到,c是周期,v是偏移量。那么即便v大于c,也就是偏移量大于周期,那么偏移量也可以在加上周期之后,再模掉周期,获得周期内的结果,也就是说,模运算能够保证v总是小于c。虽然v实际上可以大于c很多倍。


比如说,c=10,v=18
(10+18)mod 10 = 28 mod 10 = 8
v大于10的时候,就和v小于10是一样的。


为了使得绝对速度c',不显得那么别扭,那么反常,我们选择
c‘=c+v
的形式更好一些。


但即便这么写,由于v总是在c之内,
c'=c-v
的形式才是符合实验结果的。所以我们明知道是c'=c+v,但仍然得用c'=c-v来计算或者理解相应的过程。
那么这时候如果你得到一个负的速度,比如-10m/s,那么把它求绝对值在加上光速,就是B的绝对速度。
c'=c-v = -n
v-c=abs(n)
c''=2c+v-c = c+abs(n)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B的绝对速度,
使用
c'=c-v
的形式。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15:32:00 +0800 CST  
c-v=c'
v=c-c' = L/T - L/T'


这个意思就是B的绝对速度c'是由我们(观察者A)自己的长度单位,我们自己的时间单位和B的时间单位共同决定的。L就是我们的长度单位,T就是我们的时间单位,T'就是B的时间单位。


不难发现,T'如果很小,若小于T,那么v就会出现负数。那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时间单位比B的时间单位更长,运动的是我们,不是B,如果假定原来谁都没有动的话。如果B真的没变,T'和原来一样,而我们的T变大了,那么我们就是运动的那一个。
我们必须运动么?
也不是。我们也可以和原来的一切保持静止,只是我们自身的时间单位被拉长了。而运动,作为宏观物体,运动可以在物体的内在微观结构上被消解。


如果B的时间单位T'变大了,这就出现了大于0的相对速度v。
B必须运动吗?
也不是。B也可以和周围的一切保持相对静止,也包括和我们保持相对静止。但是他仍然可以拥有自己的时间单位T'。运动也是可以在微观结构上被消解。



现在,我们只考虑相对运动的情况,被消解的情况,可以放在引力场的讨论中进行。


T'的增大,体现为B以高速远离我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时间变慢,因为单位时间的长度变长了。比如我们正常的钟表,秒针,一秒走一格。而B上面的秒针,1.2秒走一格。我们的钟表走完一格小时,B的钟表还在50分钟的位置。这是所谓的钟慢效应。


但是有一个不同,用勾股定理得到的时间关系,是基于谁快谁慢不知道的前提下获得的。现在明知道谁快谁慢,沟谷定理那种平方再开方的形式就不需要了。但实验是否支持这种简单的算法,或者为什么支持,为什么不支持,还需要具体的讨论。


而尺缩呢?
无论钟表还是长度,在狭义相对论中,我们都使用比例数k来处理,
k=1/Sqrt(1-(v/c)^2)
也就是1减去相对速度和光速的比的平方的差的平方根的倒数。
由于平方根里面的数总小于1,开方之后也总小于1,倒数则总大于1。
具体的比例,就像是,
B的1秒对应于A的1.2秒,也就是B的单位时间乘以K,等于A的单位时间。
长度也是一样,
A的1.2米对应于B的1米。也就是B的单位长度乘以K,等于A的单位长度。


那么钟表满了,为什么尺子不是边长了而是缩短了?
这是因为我们要求长度单位总是按照我们的长度单位来决定,也就是说,
A的1米,对应于B的0.83 米。


所以呢,至此完全没有跑出相对论的范围。


但是如果T'继续增大呢?


v=c-c' = L/T - L/T'
要知道,T'作为周期,还有它的对偶量,也就是密度。
T'+1/T'=0
总是要成立的。
T'看似可以无限增大,但是,同时1/T'则不是可以无限减小。
当1/T'和1/T^2相近或者更小的时候,1/L'也同时会比1/L更小。
(此时T'=T^2)



这时候B的长度周期,将会从我们的长度量子的网孔里面掉出去。也就相当于B整体下降了一个维数(密度则是提升了一个密度)。


c'不需要小到极其接近于0的程度,就会首先从某个较小的数值直接置零。
所以那个所谓的需要无限的能量也不能把物体加速到光速的想法,不是量子观念而是宏观连续观念。
或者说,那是不会发生的。


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无法使用光来测定B的位置了。因为我们不能用1米的尺来度量半米的长度。而磁场又是局域性的,不能影响太远。所以基本上我们就会和B失联。


B将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虽然它就在那。


这个原理放在这。但是实现却是另一回事。因为要求T'达到其平方的程度,相当于把电性震动的密度提高到电磁震动的密度,那正好就是i倍。或者说,一次密度提升之后,构成B的电子要缩小到“磁场粒子”那么大的尺度。


虽然并不容易,但并非是不能做到的。



至于怎么做,要在一些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讨论。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16:11:00 +0800 CST  
再换一种思路:如果,我们用自己的长度单位,自己的时间单位,和B的长度单位来写速度的表达式呢?


c’=c+v= L/T + L'/T
这时候,让L'增大就是了。L'的增大时随着T'的增大等比增大的。这样c'就没有了上限问题。


但是同样是增大T',同样有到达T'^2的时候,也就是说或,这个速度,也有极限,超过极限之后,B仍然会消失。


不要关心是否消失。消失只是看不见而已。


飞船能够用更高的速度更快的到达更远的地方,才是我们需要的。
另外,也不见得真的就消失了:电磁无法探测的领域,还有引力可以使用。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16:26:00 +0800 CST  
综合两种表达方式,
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就是,如果你要让B加速,那么就试着增大它的T'。也就是周期长度。
而如果你要增大它的T',根据复数定义,你就要减小它的倒数1/T’。也就是倒数越小,周期越大。


时间的倒数,是频率吗?
0.5秒的倒数,是2赫兹吗?


这里的倒数,不是这个意思。而且时间也不能用秒为单位。只能是某个时间量子的倍数,
而这个时间量子才能和时间单位一秒挂钩。


所以我们可以说T'=10,也就是10个时间量子,而它的倒数1/T'=1/10=0.1也就是0.1个时间量子。
现在如果时间量子的数值是10^-12秒,那么T'就是10^-11秒。它的倒数,可不是10^11赫兹,
而是10^-13秒。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倒数越小,对应的频率就越高,也就是10^-13秒对应于10^13赫兹。
所以这样对应起来,越大的周期,对应越小的最小单位,对应越大的频率。


也就是周期越大,频率越高。而频率的同义词是密度,所以周期越大,密度越高。
另外这里的周期,又恰好是时间和空间的单位。
最后剩下密度越高,时空单位 越大的结果。



先前我们说过,为了增大存在的概率,震动总是趋向于使得它的出现频率更高的地方。
而这就是场力能够使得物体加速,向特定方向运动的原因。


既然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来给B加速了。


这个方式,简单的说,就是用场来影响构成B的特定层次上的震动密度。使得1/T'尽可能的小。
那么它的速度,可以几乎立即达到你需要的数值,而且完全可以超出网孔的范围(消失)。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16:45:00 +0800 CST  
有了周期和密度的对应关系,再说
v=c-c' = L/T - L/T'
的情况。
若T'小于T,那就是B的密度小于我们的密度。
这件事其实非常难于发生:你怎么给一个相对静止的物体加速,使得它的速度变得更小?
你不能,但是你可以帮助它释放自身的密度,或者完全由它自己来实现密度的减小。


而根据密度增加和时间方向的关系,它将会进入时间旅行的状态,而目的地不是当下的未来,而是当下的过去。


再说一次,密度和时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一切震动的密度,都必须依照某种方式不断增大。震动密度的增大等价于频率的提升。而频率越高,存在的可能性就越高。频率越低,存在的可能性就越低。震动的频率变高或者变低是没有理由的,完全随机的。那些变低的方式将会被存在概率淘汰,而变高的将会继续存在。


所以按照这种“自然选择”的原则,剩下的所有震动模式,必然都是不断提高震动频率的模式。
那么从过去到未来的方向,也就是密度(频率)提高的方向了。


所以若B能够减速,其速度比静止的速度更低,那么它就走向了密度提升的反向,也就是密度下降的方向。那就是指当前若干并行世界中,密度较低的世界的方向,而那里,就是所谓的当下的过去。


因为c'比c大,所以就走向了过去,那么c其实就是走向过去的门槛。绝对速度大于0且比c小,则走向未来,比c大,则走向过去。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17:19:00 +0800 CST  
第三边不一定是自然数,但是,在整数(也就是量子存在)的前提下,一定可以写出勾股定理形式。如果这个也不能写出,而只能在有理数层面上写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理数通过改变进制最终一定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只能在无理数层面上写出,那也是不可能的,都没有原始的数量,何来等效数量?和谁去等效?


所以勾股定理形式,只要它存在,就必定可以找到三个自然数(或者整数)来使其成立。
但是三次方的形式呢?比如,
x^3+y^3=z^3
按照勾股定理的原则,我们还是把和变成差,然后尝试进行移相变换。
z^3-x^3=y^3
但这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当时z^2-x^2=(z+x)(z-x)
或者说,一加一减,表示的是相位移动过程中,实拍和空拍乘积的效果。
现在是什么?
z^3-x^3=(z-x)(z^2+zx+x^2)
z-x符合空拍的效果,但是z^2+zx+x^2可就不是简单的周期平移了,而是复杂的平移和缩放的组合,而这个组合其实就是旋转效应。可是这个旋转效应,并不是完整的周期平移(不然就可以写成一加一减相乘的形式),那么结果,就不是周期平移之后再做周期平移,而是周期平移之后再做不足周期的平移,显然后一部分也不能写成一加一减形式,所以最终的震动总量,也一定不能是连续平移的结果。


另外,震动总量的计算原则,是实拍和空拍的数量相等的前提下,才获得等效结果,而这个要求只能用平方形式获得,所以立方形式没法表达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即便写成
z^3-x^3=y^3
的形式,它最终也没法表达提频移相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意识到的是,3次以及更多次的两个整数的高次方之和与勾股定理的2次方之和,不是一回事。勾股定理一定有自然数或者整数解,高次就不一定。而高次的右端,不是2次,就一定不会得到实拍和空拍相等前提下的等效周期,左端也是一样的,也不会出现整个周期移动的效果。左右都不是整个周期,结果求的又不是实拍和空拍的等价结果,而只有周期才能保证整数结果,所以高次产生整数结果的概率非常之小。


这当然不是严格的证明:非常知晓不意味着完全不可能。但是,我希望这能够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思路,让解决的过程变得更简单,更容易理解。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2 09:08:00 +0800 CST  

楼主:yyl_new

字数:195276

发表时间:2018-02-16 11: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8 19:25:07 +0800 CST

评论数:6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