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一个数学问题

由于醉心吧主正在帮我发表此文,可能用到一些公式,
我把涉及的公式尽量用图片形式写在这里,以便使用。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7 23:00:00 +0800 CST  

这是π的“定义式”。


这是e的“定义式”。



这是kπ




这是e^x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0:22:00 +0800 CST  
曾经提到过,一个知识网络若要用线性模式输出,那么很可能是非常杂乱无章的。
我正面对这个杂乱无章的现实,而且殃及读者。


在讨论黎曼猜想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把狭义相对论的讨论彻底结束了,到了下定论的时候了。
虽然本打算在玻色子和费米子结构的讨论之后才完成这部分内容,但公式再次给出了更简洁的解释。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4:01:00 +0800 CST  
可是,这无论如何都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惯性系的不同看法。
而且这种不同看法,也只是5比3大和3比5小的差别。
最重要是,各自都认为自己是5而不是3。
那么,作为观察者C而言,若真的不能确定到底谁是5,谁是3,那么只能认为两者谁的话似乎都有道理。
所以C可以写下一个变换系数,k=3/5=0.6,来调和二者的观点。


这个写法确实奇怪,但若将上述观念转化为方程,也只能如此。


剩下的,就是求这个比例系数k的具体形式了。
首先联立四个方程:


前两个方程左右各自相乘,带入后两个方程并合并同类项(其实是消去同类项),过程如下:

可以看出,这就是洛伦兹变换的实质,而这个理解要比火车实验更好,在于它并未引入垂直的方向,没有直角三角形的二维问题。它全都发生在一维空间。不仅仅如此,一加一减的相乘,反而导出了勾股定理的形式。换句话说,若没有洛伦兹变换的启发,用复数导出勾股定理的做法是没法想到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4:58:00 +0800 CST  
一直以来,光速就是i,始终是一个猜测,而到此时,终于不用猜测了。


它就是i,或者说,它就起到i的作用。


那么i是什么作用呢?
它就是周期中的绝大部分,或者,所有实拍的部分,因为剩下的空拍部分只有1/i那么大,所以不严格的说,你可以认为i就是整个周期。


光速是一个比值,长度和时间的比值,而虚数单位i呢?
其实它也是一个比值:它是周期和单位1的比值。


换句话说,二者的等价性在于,单位长度对应于周期,单位时间对应于1。
如果先讨论的是费米子和玻色子的结构,这个说法就不用解释了:它确实就是这样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5:44:00 +0800 CST  
需要说明一点:


虽然绝对速度可以大于光速,并且总是大于光速。
但这不意味着牛顿时空观,此外,光速上限也不等价于相对论时空观。


牛顿时空观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在任何地方对于任何惯性系中的观察者而言,理解都是一样的。
这个论断失败于不同惯性系中的不同观察者可以进行交流:不同惯性系决定了不同观察者的时空观,当他们通过某种形式(比如无线电)交流自己的时空观的时候,必定会发现差异(比如A认为自己发射的是红光,而B收到的却是橙光)。


但是,每个观察者确实有权认为自己的时空观是正确的(因为没有真正的客观观察者),那么他也确实有权去试着理解他人的时空观,并用自己的时空观去度量他人的时空观,即便被被观察者并不赞成他的做法(这个做法产生的度量就是绝对速度)。


站在地球上的观察者,有权认为某个飞行器能够在10年的时间里面运行100光年的距离。这里面10年是地球的10年,100光年是地球时空观的100光年。这并不要求飞行器中的宇航员也这么理解这个过程。虽然宇航员确实可以在距离的理解上和地球保持一致,但是时间上,无论如何都不受到地球观念的影响,也就是说,按照他自己的时空观(其实就是时空密度:时间密度和对应的空间密度),是多少年到达,就是多少年到达。由于不能确定谁被加速的这个前提已经消失,光速也不再作为相对速度的上限而存在,剩下的,就只有实事求是而已。


不仅如此,飞行员也完全可以不使用地球上的距离观念,因为他的飞船作为一个惯性系,并不依赖于地球惯性系而存在。使用相同的距离或者时间(或者两者)的表述,也无非只是为了统一度量衡,便于理解罢了。


所以地球上认为的100光年,对于飞行员而言,可能只有数千公里,地球上认为的10年时间,对于飞行员而言可能只有几个小时。真正从飞行员的时空观来理解这个速度(运行100光年所用的时间),还要比地球上认为的那个绝对速度快得多。


如果说牛顿时空观认为大家对时空的认识必然整齐划一,而相对论时空观打破了这个幻觉,那么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相对论时空观的下一步:大家对时空的认识不仅仅不是整齐划一的,相反则是差异极其巨大的,虽然体现出来的并不那么明显。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6:10:00 +0800 CST  
再具体说一遍,光速上限到底是怎么来的:
(c+v)(c-v)这种形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要开平方,又要求倒数,所以首先就不能等于0,也即是v不能等于c,然后v也不能大于c,否则就出现负数开平方的问题:我们确实可以用虚数单位的理论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不应当这样去解决它,因为问题并不是单独的c-v一项造成的,而是加减乘积造成的。


能够获得
(c+v)(c-v)
这种形式,是来源于:我的坐标比你大,你的坐标就比我小。
可是,坐标的本质,x=5比x=3要大的意义,却不是5块糖比3块糖要多的意义。
因为后者无法处理“负1块糖”的概念。


所以坐标上的增减,应当理解为不受负数限制的情况:整数(或者实数)而非自然数。也就是说,坐标的增减,应当符合周期性原则:负1就是本周期之前的一个,这正是负1得以定义的地方。在这里(整数或者实数)就没有“负1块糖”的问题了。


是因为混淆了非周期性的自然数论域和周期性的坐标论域,才导致了没法对“负1块糖”开平方的问题。也就最终限制了v的取值范围。


而如果从根本上理解问题,就应当使用负1在坐标系论域上的本意,而这时候就不是一加一减的乘积,也就没有开平方的问题了。



光速的上限就是这么来的。
换句话说,它和绝对时空观一样,都是对时空理解不足造成的主观问题,而不是现实。


其实最简单的反驳方式,是c+v的存在:既然c-v影响了计算结果,使得负数或者0结果出现问题,那么等价的,c+v也应当出现一样的问题。可是同样的问题却没有发生。我们写c^2-v^2还是写(c+v)(c-v)只是不同的表述方式而已,
所表达的都是同样的东西,所以没有理由,换一种表述方式,就导致错误。而c-v导致错误,c+v却没有导致错误,则是更没有道理的事情。


换句话说,只要能写c+v,就已经意味着必须存在c'=c+v,也就是一个超出光速的速度,即便c+v只是c^2-v^2的因式分解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哪怕v极其的小,c'=c+v也是大于c的,并不需要v>c的时候才实现这一点。


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这些线索,导致了前面所说的发现,当然还有一些别的问题。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6:31:00 +0800 CST  
(被加速之后得到的)高速运动的本质,是密度的提升。


但那些未被加速的震动,并不意味着密度就一定小。


换句话说,一个相对静止的物体,它的时空观(时空密度和空间密度),也一样决定于自己的(震动)密度,而不决定于和其它物体进行的相对运动。换句话说,像黑洞这种东西,并不需要它高速运动,一样可以产生足够的密度差异(也就是引力场)。而相反的是,密度差异反而又会回来部分体现为相对运动。


这其实正是我当年那个问题的答案:地球为什么会转呢?答案在此:密度差异也好,引力场也好,时空弯曲也好,都会导致相对运动的表象,正如相对运动是密度差异的表象一样。


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或者说,认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事实上不同的人在时空观上,的确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只是这些世界相差不多而已。不仅仅如此,很多人都能感觉到,小时候的时间过得非常慢,长大了之后时间越来越快,这也并不完全都是幻觉或者心理作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作为一个惯性系存在的时候,他的时空配置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里说,时空观或者时空配置(更严格),说的其实是时空观的复杂性:对于时间来说,惯性系并不只有一个时钟,所以对应的空间长度单位也并不只有一个。这些不同的时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就是所谓的时空配置。


另外,不要认为这里说的是手臂的时空和大腿的时空不同(当然也可以是不同的)。这里说的是非常本质的不同,是不同层次上的不同(依照层次观理解)。所以不同发生在量子以及量子以下,而对于物体而言,则是无处不在的。


也就是说,构成你的所有分子原子的内在层次上都有若干个钟,这些钟的配置,决定了你的时空观的具体情况。人是如此,物也是如此。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6:51:00 +0800 CST  
一些重要的帖子消失了,显示为系统自动删除的。


但恕我无法找到具体的理由。


等待帖子恢复中。若未能恢复,我再做处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7:01:00 +0800 CST  
不知道醉心吧主是否可以看到后台删帖的记录。
如果可以,请直接从后台找出那些被删除的重要帖子。
若不能,我会将其导出并发给你。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07:09:00 +0800 CST  
这一段是关于不同的数学:


换句话说,我们是在用数数的方式来标定存在物存在的能力,或者说这个能力的单位是时间。
我们说的是现实世界真正存在的东西,当我们意识到这个存在的有限性的时候,我们就不是在做数学游戏了。
因为纯粹的数学里面是存在可以无限数下去的数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客观存在(只能先用这个词,虽然它有问题),可以是无限的,但观察者,现实中存在的观察者,一定是有限的。数学中假定了一个无限的客观存在,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也同时假定了一个无限的观察者:它可以永远的数下去。


当你意识到,存在的本质,在狭义上来说,就是有限性的话(此处并未证明这一点),那么你将意识到,在狭义存在的前提下,无限观察者不存在。这已经超出了数学范围。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


数学是不区分世界观的,所以,到底是否存在无限观察者,这个前提将会导出不同的数学来。一种数学就是我们通常用的这种,认为数可以无限数下去,正如数本来就有无限那么多。另一种则是,数可以无限那么多,但是观察者能力有限,他的能力决定他能数的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都存在。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13:00 +0800 CST  
这一部分是关于“上推解法”的:


一个符号不是常数,最简单可以想到的就是变量。
若它是一个变量,那么它又是一个什么值都不能取的变量。
高中化学老罒师教给我们一个做选择题的经验:如果看着这几个选项都对,那么很大的概率,这几个选项都不对。


借用这个经验,如果它什么值都不能取,那么它恐怕就是什么值都可以取的。也就是说,它具有极大的普适性。


我们知道在数理学科上有很多世界性难题。比如提到的费马大定律,又比如就是这个特殊的平方等于负一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又比如相对速度达到或者超过光速之后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仔细想的话(仔细想也是不够的,真的不够),这些问题恐怕都应当归结为,“上罒位问题”。


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经常使用一种方式,或者说两种,分别叫做升维和降维。比如说机器学xí中的支持向量
机算fǎ(具体请自己百度),有些问题在低维数不好理解,在高维数就很好理解,有些问题在高维数不好计算,
在低维数却很好计算。也就是说,把问题归结到更高或者更低维数上,难题就变得简单了。


是什么意思呢?大可以认为,那个问题就应该属于那个容易解答的维数。


吧友提出交叉学科存在,但是不能互相代替。这个其实还是现代科学细分的观念。从它作为一颗成长的树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或者说,你要是把两个分支硬性合并,两个分支都没fǎ成长了。


然而若你要的不是什么合并分支,而是寻找分支的起点,也就是树根呢?那么你真的可以看到,科学,各种科学
都叫做科学,都从一个树根(分支)开始;同理各种学问都叫做学问,都从一个更深的树根开始。


为什么走这个方向?这就是升维解题的方fǎ。


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虚数时间,但若我能理解虚数是什么,我就能理解虚数时间。而这里面数学是在物理学的上罒位
学科,或者说,物理学应用了数学的概念表达了自己,如果我不懂物理我可以从数学角度理解,但如果我也不懂
后面的数学,两个我都不能理解。


同理,数学中困难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说,根本就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


这很容易,对吧?往上推就是了。
但是,难的地方在于你会不会这么想。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16:00 +0800 CST  
这一部分是关于,飞矢不动和无穷小量的关系:


其实飞矢不动正好就是不可以丢弃无穷小的最好的解释方式。


数学可以做游戏,物理做不了。数学可以说“无穷大”,但是你要数到无穷大,你就数不了。所以数学永远可以“吹牛”,而且不犯fǎ,但物理只能实事qiú是。


而问题在于,那个根本做不了的事情,却说可以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严格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吗?


揪着无穷小不放(而不是为了计算简便而丢弃它),那就必须探讨无穷小不能舍弃的原因,而这一定会联罒系到飞矢不动这一类的哲学问题。而必然引发关于观察者和所观之物之间的关系和二者的共性问题。即便那个时代不会有人将虚数单位和这个问题联罒系在一起,即便不会直接出现薛定谔方程这种hán有虚数单位和普朗克常量的漂亮的数学形式,“量子”或者最小单位的存在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的这种观念也不会在200年之后才建立起来。


当然这不是说牛顿对不住谁,相反若没有牛顿(等人)的微积分,也没有今天的科学大厦。只是问题在于,
牛顿之后200年,300年,却没人问问题。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21:00 +0800 CST  
我在此必须向百度贴吧提出意见了!


一个学术性的讨论帖子,反复的被系统自动删除,提示:您好,您发布的内容包含违规信息,所以被系统删除,请您下次注意哦~


问题是,你不告诉我到底什么信息违规,我怎么才能避免违规?我该怎么注意,我要注意的是什么?


这是世界上非常罕见的,非理性行为!


程序员在设计这个程序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么?还是别的不可明说的原因?


难道讨论一个圆的旋转的方向,和什么重大的原则相冲突?


机器没有智能,这些词也不是它定的。那么我想问的是,定下这些词的人,到底想的是什么?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31:00 +0800 CST  
难道那个词是“运动”?


我还得猜?


讨论物理学,不用这个词用什么?你给一个更好的词!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35:00 +0800 CST  
这一部分是关于洛伦兹变换的:



这一次我们不用火车实验和直角三角形,而是用洛伦兹变换来讨论相对运动的问题。
说,有相对运动的两个惯性系S和S',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为v。


相对速度为v,很有技巧性:虽然S和S'的本质差异,就是绝对速度c和c'的差异,但这也只是一个视角。还有一个视角:若S‘的单位长度(长度量子)相对于S,增长了dL,且S'的单位时间(时间量子)相对于S延长了dT,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S的单位长度比S'缩短了dL,且S的时间单位时间相对于S'加快了dT。


虽然一个增加,一个减少,但dL/dT却是同一个数值(绝对值相等)。
这其实也意味着,相对运动的过程,既可以是由一方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两方引起的。换句话说,观察者C不必站在A的视角上理解整个过程。虽然说C并不真的客观,但相对速度v,对于相对运动的A和B而言,数值总是一样的,不受C的位置或者速度影响。


上述说法似乎没有问题,但确实还有一个问题:说长度和时间的增减,增减后的结果,到底是按照什么来算的?
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A和B的单位时间都是1秒,而后来A没有变化,B变化了20%,也就是增长为1.2秒。单位长度也从1米,增长到1.2米。这个时候,单位变了,那么B的单位时间对于B而言,是1.2秒吗?


当然不是,B的单位时间对于B而言,还是1秒。不然就不是B的单位时间了。




这个图说明的就是洛伦兹变换。
对于重叠在一起的X轴而言,同一个点的坐标,对于S和S’分别叫做x和x'。
也就是最右边的那个点。


因为光速不变,时间t'和t却不同,所以对于光而言,从S的原点(最左边的点)出发的光,会和从S'的原点(中间的点)出发的光,最终在x或者x'(二者是同一个点)相遇。所用时间分别是t'和t。
这时候可以写出两个方程:


这里虽然没有说,两束光同时从S和S'的原点发出,但是,我们可以猜到这一点必须成立。

两个原点之间的距离,对于S而言,则是vt,对于S'而言,则是vt'。
所以从图上看,在各自的时空观之下,似乎

同时,


也就是

但明知道t和t'不可能相等(相等的话就是牛顿时空观了),所以不可能有




同时成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看图说话”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35:00 +0800 CST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狭义相对论两种理解得以取得共识的关键论述,也是光速为什么可以超越的解释:



先前的讨论,就困在这个地方:
如果知道了到底谁被加速,是A还是B,那就不需要复杂的平方开平方形式,或者说,这么复杂的k。但你也不能认为,写出这种形式就不对。两种理解都没有问题,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既然如此,那方程上就一定可以体现出两者得以沟通的可能性,那么这个可能性在哪呢?
再回顾一下勾股定理的导出过程,

可以发现,问题的解答就在这一步:




做一下代换,首先将左边的c换成绝对速度形式c',引入比例常数k或者k',但在后面并不会使用它。

这样的话,方程就可以化成这种形式:



把这种形式和勾股定理形式类比,给出对应定义:




马上就可以得到:



也就是:

看公式可能让人头痛。用语言说明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加一减相乘的形式,让人想到勾股定理。而沟谷定理的本意,是若干周期加若干偏移量之后,求其等价的周期有多大。也就是说,这里一定有周期和偏移量存在,或者说,一定是周期性和有限性导出的二维结构。所以看到这种东西,就跑不掉是三角形的问题。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这里的二维结构的产生过程,反过来就是消解过程,二维结构可以重新回到一维,也就是求周期加若干偏移量之后对应的周期(这是一维的,只是它说的是第二维),所以需要的时候,反着用就行了。
但一切的前提,必须有周期性。这里光速就承担这个责任,当我们把光速定义为ai的时候,其实a就是1,光速就是i,这样说最简单。而v就是b,在周期之内存在(此处要求v不能大于或者等于c,如果大于可以取模),就是偏移量。


这样理解,才能引入负数的补数概念,也就是说,减去b,就是加上负的b,负的b只是被加在这个周期之前的b而已,这和加在后面没有区别。所以才能有ai+b等于ai-b的形式。这样的话,一加一减的相乘形式,就直接化为平方形式,平方开平方之后,又得到线性的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我们先前说的绝对速度c'(虽然用k表示和c的关系,但是此处的k,不必等于洛伦兹变换中的k)。
到这里,两种观点就统一了。洛伦兹变换或者火车实验的观点,基于不知道谁被加速了,所以才会出现一个用于调和矛盾的k,而一旦知道到底谁被加速了,k就不需要了。我们可以直接用绝对速度的方式来理解运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而不会出现k造成的问题:分母不能为0,或者负数开平方。


在真实的时空旅行场景中,谁被加速了,是一定可以知道的。因为那就是我们要使用的飞行器,飞行器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被加速的一定是飞行器,而不是地球!所以最终使用这个方程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也是没有那些不必要的限制的,或者说,实现实质上的超光速,一点都不难;相对速度的存在,就意味着,超光速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剩下的无非是超出多少而已。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38:00 +0800 CST  
如果再被删掉,我再贴一次。如果贴了之后再被删掉,放心,我绝不会再再贴第三次。


很简单,要写字,有的是地方,不是吗?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1:39:00 +0800 CST  
因为帖子的顺序被打乱,一些重要信息似乎还得再说明一次。


相对速度v,为什么不能大于光速c?
这是因为,这个速度本质上是要靠光的反射来测量得到的。
c'=c-v

v=c-c'=L/T - L/T'
A认为B以速度v离自己远去,它用的是自己的长度单位L,但不能用自己的时间单位,只能用B的时间单位T',这样才能得到不是c的相对速度v。如果用B的长度单位L’,那就得到
c=L/T = L'/T'
v=c-c' = L/T - L'/T' = 0
这就不是相对运动,而是相对静止了。
回到

v=c-c’=L/T - L/T'
T'应该总是大于T,v作为差值,才能大于0。但无论T'多大,L/T'也总是大于0,所以v不能得到c。


然而,再回忆一遍,产生这个效果的,是A坚持认为B和自己的长度单位是一样的,或者说A认为,B运动于A所在的空间中,这个数值当然是一样的。但现实的情况,是B作为一个惯性系,它自己就定义了自己的时空。时间的单位和空间的单位都可以由他自己定义的,而不受A的观察的限制。


所以B的变化,完全可以超出A观测的极限,也就是说,A通过发出光,并等待光的返回的方式来测定B的位置和速度的做法,并不总能实现。


虽然说
c=L/T=L'/T'
看上去A和B拥有一样的光速。但是A和B并不具有同样的时空观念:这就像是
2=10/5
2=8/4
比值都是2,但是基数不同,相同倍数之后结果也不同。不同的基数就定义了不同的时空观。


c=L/T同时c=L'/T'总是成立,是因为观察者(无论A还是B)是人,这本质上是人对于时空的认识的体现,符合人择远离,只要A和B都是人,结果就是如此。而这个和相对运动并不矛盾。因为那个差异,来自于4和5(或者8和10),而不来自于2和2(没有差异)。


所以如果严格要求,A必须可以通过光来测量B的位置和速度,那就相当于要求了在这个过程中,
c'=L/T'

中的T'不管怎么变大,也不会让c'等于0(这里先不考虑1/i极限存在的问题),所以v也不可能等于c,更不可能大于c。


但是,一旦B的T'(基数),达到某个程度,使得L不再能够描述B的长度:比如说,就是B的长度量子开始小于A的长度量子,就像你没法用单位1来度量0.5,这时候
c'=L/T'
就没法写出了。


一方面这意味着用测量光的返回来测定B的位置的做法在此失效,另一方面则说明:B的速度不受限于A的观察,这个现实,必定会体现出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越来越小的c',却不能等于0或者小于0的c',用处并不大。因为它无法去描述B脱离观察者的虚假束缚之后的情况。而相反,
c'=c+v
则可以很好的表达所有情况。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c本身,是一个周期概念,v是一个同类的概念。这就相当于,7对于周期4而言,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
7 mod 4 = 3
也就是说,会出现环绕,那些大于c的部分会被模掉,剩下的部分仍然小于c。


由此,你也完全可以认为v是必须小于c的:因为它环绕后的结果就是如此。


这也造成了c'不会大于2c的结果。


但是,这无所谓,有所谓的是,c也好v也好,本质上所对应的密度提升有多大,那个值是不会环绕的。
也就是说,最终也一定有一个速度,它的本质就是长度比时间,就是你在多长时间里面可以走多远,
它无所谓环绕不环绕的问题。而使用
c'=c+v
虽然还是会环绕,但是比c'=c-v要好。
而如果彻底放弃周期加偏移量的形式(c'=c+v其实就是c'=i+b),
而使用其数值形式,比如说前面提到的j+6的数值就是5,6j+1的数值是30
在这个基础上讨论的速度,才是真正的绝对速度。
当然那个速度是多少,也是可以算出来的。



还有一个常见的疑问:为什么没有什么实验支持微观粒子能被加速到超光速?其实就是能够实现,也不会体现为这个结果。何况你用来加速粒子的手段,都是光速以及光速以下的。


实现超光速,只能通过惯性系自己去加速自己来实现。而目前的,使用动量守恒定律的方式,是没法做到的:能量不足,燃料不够是最大的问题。


微观粒子实验中,你不可能坐在粒子上面去给它加速,你也不能使用更高密度的磁场来给它加速(这里的密度是网孔意义上的密度,不是磁感应强度B,虽然它也是磁通量密度),所以这事情总是不能成功。


这个现实会让上面所有的讨论都只能纸上谈兵。


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当然有办法,只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说到它而已。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18 13:54:00 +0800 CST  
当i=10,b=8,
(i+b)^2=(10+8)^2=18^2=324=18^2
(i+b)(i-b)=(10+8)(10-8)=36=6^2


你说,
(i+b)^2=(i+b)(i-b)
这种写法能对吗?肯定不对啊!
那么,为什么能用这种方式来化简,或者解释狭义相对论呢?


这个问题的解答,在于勾股定理到底是什么意思上。


这件事到现在,我觉得有必要说清楚了。

楼主 yyl_new  发布于 2018-04-20 00:16:00 +0800 CST  

楼主:yyl_new

字数:195276

发表时间:2018-02-16 11: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8 19:25:07 +0800 CST

评论数:6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