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庄子

庄子惠子的友情

《德充符》有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庄子与惠子是好朋友,好朋友也要争论,是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佐证。
庄子与惠子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关于人的感情、情感问题,他们时常在一起争论。
庄子把与惠子的讨论记在《德充符》里。
惠子问庄子:“人故无情乎?”庄子的回答是肯定的。
惠子又问:“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惠子紧追不放,以逻辑推理来驳难。
庄子反唇相讥:“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在这里,庄子顾左右而言他,他要把论题偷换了。
惠子反驳道:“既为之人,恶得无情?”
看来惠子得胜了,庄子理屈词穷了。
然而,庄子辞锋一转,说:“是非吾所谓情也。”
原来庄子所说的那个“情”,是与惠子所说的那个“情”,是两个概念。
庄子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论断,还在反问,他问庄子:“人们不主动增益形貌和德行,怎么能全身呢?”
庄子还是这样回答:“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好恶来自外物,萦损心头,久而久之陷入迷途不可自拔,糊涂人之所以为糊涂,就在这里。
大概惠子明白了,没有再紧紧追问,可是庄子感到语焉不详,补充道:“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鸣。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调侃嘲讽惠子,为惠子画了一幅“槁梧坚白争鸣图”。
庄子这样为惠子勾勒图画,惠子不会为此生气?惠子虽然总是败在庄子手下,可是友情亲密着呢,哪里会真生气。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20 07:06:22 +0800 CST  
庄子论真 之一

庄子是一位天真、善良而又不乏冷峭的思想家。他的天真,寓于浪漫的虚幻故事中;他的善良,写于悠邈的诫世中;他的冷峭,彰于荒唐的谐趣中。一部《庄子》,爝火不息,与日月争光,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庄子从不去想如何才能不朽,如何才能流芳百世,然而他是一位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的思想家。
当读读庄子的书,领略庄子的思想,聆听庄子对人性的诠释的时候,我们会这样说。

最近我对庄子有关“真”的论述越来越感兴趣,那是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到今天,
为什么居然出现了不胜罗列的不真来。

举世皆知,有目共睹。这些不真的现象不罗列就不罗列了罢。又何尝罗列也罗列不得开来。还是来说“真”。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23 09:57:49 +0800 CST  

庄子论真 之二

从小曾向父亲问过《论语》,那时居住在有江水滔滔奔流东去的一个城市。满头白发的今天,我也时读《论语》,《论语》很有魅力。
但,我未曾在《论语》中发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口中和笔下用过一个“真”字来表情达意。

孔子甚至避谈有关与“真”字的反义词,譬如“假”字和“伪”字。

孔子是用那些词语来代替了一个“真”字?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23 10:06:12 +0800 CST  
庄子论真 之三

孔子反复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复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类的“克己复礼”,并由此反复用个“信”字来达意。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你让百姓不信任你,你怎么能统治国家?这是千真万确的大道理。

《论语》之《学而第一》连续用好几个“信”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叫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论语》之《述而第七》记载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路第十三》记载道:“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等等等等,一部《论语》“信”字出现的频率很大。

但是没有在《论语》中发现用一个“真”字。


孔子告诫统治者不用“真”字,而用个“信”字,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也是如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讲信用,将一事无成。

孔子在表明平生志向时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他还是用了一个“信”字。

这是一种检字缀篇的习惯?大概是吧。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25 07:10:09 +0800 CST  

庄子论真 之四

那些一向急于入市奔竟躁动的人,那些一面高声呼唱以《论语》为座右铭,标举以《论语》为圭臬的人,却一面“色取仁而行违”,从来不讲“真”字的缘故吧,终于有一天,庄子来揭发检举他们了。

晚于孔子的庄子,大概察觉到那些“色取仁而行违”的社会怪异乱象,于是格外注重对“真”字的阐述。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25 07:16:21 +0800 CST  

庄子论真 之五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待人接物,孔子强调要诚信。

老子也用“信”字表情达意,取其“诚信”之意。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强调,治理国家,统治者要讲诚信,老子认为“轻诺必寡信”。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这里的“信”,是“真”“真实”的意思。

老子论道,论修养,读《老子》会读到“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质真若渝”,这句话里面用个“真”字,“真”,即像婴儿那样,婴儿不会矫揉造作,婴儿的纯真没有丝毫尘滓杂糅。

由此想到老子的另一句箴言妙理: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就是婴儿的本真状态的写照。这就是对“真”字的释疑。

段注《说文解字》曰:“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注曰:“此真之本义也,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诸子百家乃有真字耳。然其字古矣。”

老子用“真”字,而与老子同年代的人孔子却不用“真”字,而晚于他们的庄子把一个“真”字用得鲜活,这些文化现象让我们产生一些联想。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27 07:28:55 +0800 CST  
庄子论真 之六

庄子的《渔父》篇写渔父断定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写孔子向渔父请教“何谓真”,渔父告诉他:“真者,精诚之至也”,渔父又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什么是真?庄子说得非常清楚。童真,纯真,真性情,真面目,这些都是没有半点修饰的自然本真。

前文援引了“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的文字,强调了如果一个人嗜欲深嗜欲无度,那么他的天然灵性必定是消亡殆尽,受到天戮。嗜欲深嗜欲无度,尽管是色取仁而行违,要么是明火执仗赤膊上阵,都是不能高枕无忧,不能翛然而来翛然而往。在以金钱为尚的社会,别的不说,只说官场就是这样。说到当今的官场,不能一一例说,说也说不尽,还是大意地翻译一段庄子的文字:

有两个儒生一面吟咏着《诗》和《礼》,
一面费尽力气来盗墓。这两个盗墓贼乘
夜而来,眼看着天气大亮了,在上面的大
儒于是着了急,往下喊话:“太阳都要出
来了,进展的怎么样了?”在下掘墓的小
儒回答道:“主人的下裳和小衣还没解开,
发现主人的口中含着一颗大宝珠。”大儒说:
“《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青青之麦,生
于陵坡,生不布施,死则含珠为?’”大儒
摇头晃尾吟诵罢,紧接着往下喊道:“你要
揪住主人的鬓发,牢牢按住他的胡须,再用
铁椎轻轻敲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腮,
千万不要把他口中的大宝珠弄坏!”

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是色取仁而行违?读读庄子笔下的这个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如果读书人都来钻营利禄,如果为官者都来不择手段地掠取,甚而像大儒和小儒那样合起伙来盗取,毫无羞耻,念念有词地盗取,念念有词地为盗取找寻合理合法的根据,那将是怎样的社会图景?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29 07:43:46 +0800 CST  
庄子论真 之七

《齐物论》提出了“真宰”概念。何谓“真宰”?天然本性之谓也,即身心的主宰。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真宰是有情而无形,既然是有情而无形,那就是有个主观世界在,那就是有个物我相忘在。

摆脱外物羁绊,不做外物奴隶,追求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真人的主要表现特征就在这里。

真人是怎样看待人生、宇宙的?读读下一句话很顿悟: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殤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在《大宗师》篇,提出“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论断。他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等等。

戕害大自然,坑绷拐骗戮杀同类,戮杀藏羚羊,吃掉穿山甲,那是一种什么人呢?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庄子》的外篇告述人们要探究“真”,要探究得到了极致境界,才是固守其本的理想境界。

在道教中有“真人”形象,那已不再是庄子所谈及的真人了,那是在庄子论述基础上重新塑造出来的一种神仙形象了。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2-31 07:56:14 +0800 CST  

最近睡前醒后脑海中总是浮现两首诗,一是虞世南的,一是刘眘虚的。今天把它们敲成文字,表达对先贤的景仰。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蝉》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眘虚《阙题》

写人格精神,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步入读书最佳境界,可见《阙题》。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03 06:26:55 +0800 CST  
@linyi518 2019-01-03 08:54:33
向认真的老先生学习。秉烛夜行,微光驱赶周围冥色;老而弥坚,中国文化缕缕不绝。
-----------------------------
谢谢你!读过你的文章,向你学习!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03 18:03:19 +0800 CST  
徐渭狂与不狂

徐渭,字文长,有很多人很推崇他。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包括《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影响很大。不仅杂剧写得好,徐渭还擅长诗书画,他晚年处境不好,就是靠写诗写字作画卖钱谋生的,徐渭的确很有才。

徐渭壮年时曾是浙江总督胡宗宪幕僚,充当书记,据说常为胡宗宪出谋划策,是胡宗宪的门下走狗。胡宗宪是个依附赵文华、严嵩奸党起家的,他大肆侵吞边帑,用以结交赵文华、严嵩,《明史》记载:“胡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赵)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巧淫无数。文华死,胡宗宪结严嵩益厚,威权震东南。”胡宗宪灭亡后,一心一意为胡宗宪奉献才智的徐渭受牵连,所以后半生穷困潦倒。
《明史》对徐渭的人品节操多所批评:胡宗宪为了取悦嘉靖皇帝,先后贡献白鹿、白鹇、白龟以及种种秘术,徐渭就成了为胡宗宪代笔来写青词,说尽谄媚说尽祈福的人。嘉靖皇帝对徐渭所写的青词大加赞赏,胡宗宪因此备受宠任,徐渭因此被胡宗宪另眼相看。胡宗宪任其所取,恣其所为,徐渭遂有狂放不羁之谓。徐渭是一个推波助澜狐假虎威的人。

《明史》载,胡宗宪被捉入大狱,那个倚靠着胡宗宪而狂放不羁的徐渭害怕大祸临头,“遂发狂,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锥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据《明史》所记的徐渭出狱后的一系列行动来看,徐渭前前后后都不是真疯,而是假疯;都是对徐渭“知兵,好奇计”的侧面描写。

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徐渭的人格品位评价很高,说徐渭“痛恨达官贵人及世俗人士”,说“他与李卓吾都是晚明进步思想的前驱”。徐渭攀附严嵩、赵文华、胡宗宪一党,又写“青词”来讨得荒废国家大事的嘉靖皇帝高兴,他为奸邪效犬马之劳,来祸国殃民,他这样的行为哪应被贴上“进步思想先驱”的标签?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06 08:05:20 +0800 CST  
兴来兴往

趻踔趑趄,踉跄蹒跚,茫然四顾,老来梦里惙惙也。朝日暾暾,熏风徐徐,睇眄穷途迍邅,亦知吐故纳新之道也。雨中灯下,黄叶白头,毋须惆怅。一盏香茗,几页墨香,兴来几杯浊酒,写下几行书话,尽是鼹鼠鹪鹩之乐也!
2019-1-9晨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09 07:25:18 +0800 CST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写完《王衍兄弟之三窟》,脑海浮现出几句诗来:“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这些诗句是《诗经》之《大雅.荡》中的开篇。先人的注释择引如下:

荡荡:郑玄曰“荡荡,法度废坏之貌”。
下民之辟:毛亨曰“辟,君也”。
疾威:朱熹曰“疾威,犹暴虐也”。
多辟:朱熹曰“多辟,多邪僻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姚继恒曰,“谓天生烝民以下,无不有初而鲜克有终者。初,谓文王也。终,谓厉王也”。

读西晋的兴亡,读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兴亡,读一人一党之变化,再读读《大雅.荡》,为之默然悚惕。

又想到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开篇道:“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如果德义不修,如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就要民怨沸腾,那就要外寇乘隙来侵,那就要国将不国了。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读王衍王澄王敦不无启发。
2018-12-27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11 07:00:19 +0800 CST  
@tyhj101 2019-01-12 09:05:38
你知道,差一点没得到,会让人不忿,而差得很远,就会让人平静。
-----------------------------
“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好诗句。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12 17:32:01 +0800 CST  

文种之死

勾践灭吴之后,杀掉了曾为他效命的吴太宰伯嚭,也算是为忠烈为伍子胥报了冤仇,为吴国清算了叛国投敌者,是值得拍手称快的事。但是不应该杀戮文种,杀戮曾经为他报仇雪恨灭到吴国的忠良。

范蠡比文种高明得多,他对勾践最了解,他对自己最了解,于是功遂身退,逍遥于江湖之上。

灭吴成功之后,范蠡远离勾践。范蠡在寄给文种的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乌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于是死在勾践所赐的剑下。

越王勾践杀人,并不隐讳原委,他对文种说:“子教寡人灭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句践惧怕文种和范蠡,是因为文种和范蠡才使越国起死回生,是因为文种和范蠡都有能力取而代之,成为越国之君。文种和范蠡会这样做吗?当然不会。

勾践所说的七术,《史记正义》指出是九术。九术则曰:“一曰尊天事鬼;二曰重财币而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稿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以尽其财,以疲其力;六曰贵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其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利器;九曰坚甲利兵以成其弊。”

此九术,甯越为赵青建议过,称其为“内攻之”;苏秦为燕王用过,用以疲弊齐国;能工巧匠郑国为秦国用过,欲以耗尽秦国财力。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文种没能功遂身退,难免罹患。

用庄子的语言来说明文种,更加生动形象。

文种还在贪恋着什么?文种为何不能听从范蠡的忠告?其自遗其咎,宜哉!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15 18:38:17 +0800 CST  

孙儿五岁说话才清楚些

一个月前,孙儿东阳来看我们了,一进门就脆生生地喊奶奶好爷爷好。他又蹦又跳,他高兴得很。那是东阳刚从英国回到哈尔滨,儿媳到英国出差,他是随从儿媳到英国的。
孙儿说话说得流利了,他不再让我们发愁,让我们害怕不会讲一口流利话语的孩子了。
孙儿生于2013年10月31日,2018年春节他在海南三亚给我们老同学微信群拜年,说出来的拜年词是“ 祝大家爷爷奶奶狗爷 狗年大吉旺旺旺”。他一带出“狗爷”二字,似乎还要说出“狗奶”,可是发现了什么,语音断了一段,没再说出狗奶来,才接着说出下面的词儿来。他的这段视频,我发到老同学微信群,在群主制成的美篇中被放在第一位。奶声奶气不太流利的语言,还夹杂着“狗爷”的舛错,却制作出格外的喜庆。虽然这帮老家伙成了“狗爷”,但还是旺旺旺的,还是心甘情愿,心理甜蜜蜜的,纷纷在微信里赞评。
儿子儿媳对我们曾有的对孙儿表情达意不流利的担心很是不理解。我们叮嘱他们带孩子去看医生,他们阳奉阴违,未曾一次请医生,从他们的神情来看,似乎还怪我们老来多事。
可也是的,孩子听力极好,反应敏捷,表达意思有他自己的习惯,现在看来,当时是我们多虑了。其实,也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说话晚的孩子,一旦开口讲话,就讲得很有意思,可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放不下心来。

早年读《北史》,读到裴侠,裴侠七岁而不能言,不能讲话,后来看到洛城有群鸟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遂能开口讲话。裴侠“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裴侠大概受到群鸟蔽天的震动而一振,才会讲话的吧。《明史》的《王守仁传》说,王守仁五岁还不能讲话,有一位高人拍拊他,才会讲话。我曾举这两个例子来宽慰老伴,老伴说我乱忽悠;我自己也是拿这些来宽慰自己;虽不是忽悠,但还是惦记着孙儿怎么还不把话讲的好些。
孙儿从英国回来又和他的外公到三亚过冬去了。今天早晨想到他,还是把一些小孩子说话晚的故事写写吧,算是排遣寂寞吧。
先把几则摘录下来:
《北史裴侠传》:“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七岁而不能言,后与洛城见群鸟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所居第屋,不免霜露,…独立使君…

《明史王守仁传》:“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守仁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明史文徵明传》:“文徵明,长洲人,…别号衡山…文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
读明朝的历史,我们还会知道,文徵明十一岁才能把话讲清楚,才能上学堂。《文徵明传》文字很少,没有把文徵明十一岁才会讲话以及一连九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的信息写入文字中,虽如此,文徵明的名字随着日月光转越来越被人们熟知。

孙儿煞有介事地告诉我他五岁了,我对他说,五岁了,今年春节再给爷爷奶奶拜年时,可不能再带个狗字出来,他笑着点点头。
今年是猪年,如果无意再带个字出来搞笑,应该带个猪字了,即变成猪爷猪奶了。

人的年纪大了,或许闲下来了的缘故,往往想这想那,虽不是杞人忧天,但有时的确是自讨纷扰,毫无益处。庄子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道德之本也”,老来恪守庄子的教诲,会安然无事的。
2019、1、19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19 07:14:22 +0800 CST  
“往矣!吾将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年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乎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涂中。’”

这是《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话。先哲们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来表达思想,真是諔诡可观。全生、保身、养亲、尽年,这是人所希冀企盼的大事,在那个干戈锋镝的乱世,庄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他所认为的可行与不可行的待人接物道理,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往矣!吾将曳尾涂中”,基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现状,庄子把什么都看透了,并留下自己的思考给后来。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23 06:31:19 +0800 CST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25 10:44:20 +0800 CST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25 11:22:05 +0800 CST  

我曾写一篇小文《李公谋 刘公断 谢公尤侃侃》发在强国博客上,虽是随手写来毫无用心,而且很短,但已是 阅读数 (4312)。今日又打开强国论坛,因为几个月没来煮酒论史,于是打开看看,发现经过修改之后的《李公谋 刘公断 谢公尤侃侃》的阅读量已是3758人次。
我的文章点击量向来很少,发在煮酒论史的文章已是很少,所以很奇怪。
看来《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阅读量好一点的原因,选题是其一。
人们企盼着清廉之官、贤能之官,大概是这样吧。
因此,把修改后的这篇文章拷贝在这里。


高级检索
• 消息
• 鹤荫
时政版块 生活版块 原创栏目
>强国社区>煮酒论史
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 鹤荫
关注
阅读设置
分享

阅读(3758) 回复(2) 2017-12-01 07:13:53已赞(4)快速回复



一首悦耳动听的歌谣:“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明史.谢迁传》有这样一句话:“‘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
遥想当年,天下称颂他们是贤相,不知不觉地想到《周易》的一句经典,《周易》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李公、刘公、谢公三人同为宰辅,同被天下称誉贤相,如果有人问其中缘由,用《周易》的这句经典即可来回答和概述了。
李公,李东阳;刘公,刘健;谢公,谢迁;我们读这三位贤相,应当首先读一读《明史.徐溥传》。
英宗的父亲,那位宪宗皇帝,是一位有始无终的天子,在位期间前两年还好,后来即被邪佞谗谄围得水泄不通。宪宗皇帝朱见深以万安、刘珝、刘吉为内阁宰辅,遂有“万岁阁老”之天下讥,遂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刘尚书”之天下怨,遂有“刘緜花”之天下斥。“万岁阁老”、“纸糊三阁老,泥塑刘尚书”、“刘緜花”之祸,直至英宗弘治五年徐溥为内阁首辅,拨乱反正,才为结束。徐溥之功,《明史》这样记载,徐溥在“纸糊三阁老”之一的那个耐弹的“刘緜花”刘吉恣睢之后,为内阁首辅,徐溥由于镇以安宁,务守成法,与同列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才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孝宗弘治十一年春,“恳恳焉为忧盛危明之计”、“自奉甚薄,好施予”的首辅徐溥因病而退,刘健代为首辅。徐溥病退,以刘健为首辅的内阁,还会协心辅治吗?还会团结一致坚如磐石,为国为民吗?
刘健,字希贤,举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进士,改庶吉士。这一时期,刘健尽职尽责完成好工作外,《明史》这样记载道:“谢交游,键户读书”,这样一来,人们都认为他不谙经济仕途之道,都觉得他“木强”发呆。明宪宗即位,成化初年,刘健任东宫官,深被时为太子的孝宗信重。孝宗即位,进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英宗弘治四年进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明英宗深知,刘健学品极好,他博学,学问深粹,而且正色敢言,以天下为己任,人品极好,堪为宰辅。刘健于是得以为国为民舒展怀抱。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举天顺八年进士,时年十八。孝宗弘治五年擢为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弘治八年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再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孝宗病笃,以刘健、李东阳、谢迁为顾命大臣。李东阳不仅在政坛别树一帜,在文坛亦影响深远。他是诗坛茶陵派领袖,对前后七子影响很深。
谢迁,字于乔,餘饶人。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举乡试第一,宪宗成化十一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科举考试有解元会元状元三元之说,谢迁有其二。在明朝连中三元者唯商辂一人而已,谢迁步其后夺有两元,亦很引人注目。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诏谢迁与李东阳同入内阁,参预机务,后来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孝宗即帝位,谢迁与刘健、李东阳同心合力,励精图治,公正无私,严立法制,于是奸宄敛迹,正义正气蔚然成风。于是时人评谢迁与刘健、李东阳,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
孝宗时代,是众正立朝蔚然成风的时代,是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时代。有一位好帝王,有一个好内阁,有一班好朝臣,这才是名留青史为后人歌颂的原因。
弘治十八年春正月,孝宗病笃,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孝宗病逝,时年三十六。
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的孝宗英年早逝,给社稷江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此,大明一朝或许再也不见朝序清宁民物康阜的景象了!
君臣相遇,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生死相托,而天子国君溘然而去,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位贤相,命运将会怎样?
明武宗朱厚照嗣位。武宗是孝宗的长子。武宗好骑射,溺于游乐,于是身边的宦官投其所好,乘隙而入。宦官刘瑾、马永成等八人甚嚣尘上,时称八党,武宗宠溺之,倚重之。于是霾沴瘴天,天下斁耗。刘健、李东阳、谢迁屡谏,请诛八党,武宗怫然变色,置之不理。武宗正德元年冬十月,在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主持下,户部尚书韩文帅廷臣伏阕固争,请诛八党,以清君侧,武宗拒绝,又怫然大怒。武宗完全站在八党一边,形势一夜骤变,八党于是得到莫大的权力。刘健、李东阳、谢迁被迫请辞。刘瑾八党罢免刘健、谢迁,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在职。
史称刘健“器局严整,正己率下,朝退,僚寀私谒,不交一言…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者。”以刘健为首辅的内阁被取缔了,以宦官刘瑾与邪佞无耻的读书人焦芳为首的阉党横行跋扈了,朝廷忠直之士还有天下黎民百姓罹受苦难的日子来到了。
武宗以刘瑾为司礼监,刘瑾成为朝政实际主宰者。刘瑾、焦芳阉党执柄,忠良贬黜殆尽,李东阳虽在内阁,郁郁而已,然而还在为营救骨鲠之臣而坚持不懈。刘瑾阉党欲置刘健、谢迁于死地,欲置反对他们的社稷忠臣于死地,李东阳总是极力解救,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等社稷臣皆赖东阳得以生存。李东阳不仅解救刘健等重臣,还一次次解救地位低于刘健等人的众臣,刘瑾对此当然恼怒,但又无可奈何。除此之外,《明史》还这样记载道,武宗正德三年六月,刘瑾逮捕庶僚三百余人下诏狱,由于东阳等人力救,才得以放还。
李东阳保全仁人志士,天下阴受其福,亦是大贡献。然而李东阳并不被所有人理解,有讥之以其依违俯仰者,有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者,凡此种种,李东阳忍辱负重,情甘诟辱,其大略若此。
《明史.杨一清传》从另一个角度交代刘瑾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当年刘瑾恼恨杨一清不攀附自己,于是诬陷杨一清贪污军帑,贪污边费。刘瑾逮捕杨一清,把杨一清下诏狱。是李东阳竭尽全力救下杨一清性命,杨一清被罢官,被罚米六百石。未几,安化王寘鐇造反,朝廷以杨一清得以复起,总制军务,以八党之一的张永为监军,讨伐寘鐇。机会来了,为清除刘瑾阉党,杨一清策反张永,为张永制定谋略。张永依计而行,说服了明武宗,于是刘瑾阉党得以覆灭。如果不是当年李东阳救下杨一清,杨一清何以定计除刘瑾阉党?
东阳以老病致仕。其后远离喧嚣,然而并不寂寞,日请诗文书篆者填塞门户,其自乐陶陶焉。
刘健等人被罢官了,刘瑾还是继续迫害,诏列五十三人为奸党,以刘健为奸党之首。刘瑾把奸党大榜张挂在朝堂上,恐吓众臣。刘瑾阉党覆灭,刘健复官。这位“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者”的老人高寿,于嘉靖五年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四。,
谢迁于魔窟之中,人为之忧。谢迁则与客游如故,赋诗自若耳。刘瑾诛,复官。
刘健、谢迁、李东阳欲抑阉党而不能,遭逢闇主之故也。武宗先有刘瑾阉党之蛊惑,后有江彬群小之诱使,于是贤人去国,江山多霾沴矣。
李东阳忍辱负重,宁为误解,亦不改初衷而保护善类,其更为可贵。
刘健,李东阳,谢迁,他们一生光明磊落,以天下为己任,同心协力为国家,为天下苍生百姓而殚精竭虑,其所言所行堪为后人师表!明人善品鉴人物,其赞美词“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其韵律永久不歇,令人心旌高扬,令人景仰之情永驻心间!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9-01-29 08:32:24 +0800 CST  

楼主:zhilishu9

字数:109231

发表时间:2018-09-17 14:29: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8 14:30:30 +0800 CST

评论数:5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