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认识经济学---从这里开始。

一、消费怎样迷惑众生?


邓新华


今天,“刺激消费”、“拉动消费”似乎成了天然正确的词汇,“消费不足”似乎成了对中国病症的天然正确的诊断。媒体上,可以看到无数专家说,“中国储蓄太高,美国储蓄太低。”如果问他们,什么样的储蓄正合适?他们一定是回答不上来的。专家们说,中国的问题在于老百姓不爱消费,收入结构导致老百姓消费太低、社会保障不健全导致老百姓消费太低……消费太低导致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要解决危机,一定要让老百姓消费,要去库存化。

这一切说辞,看起来挺正确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根本错误的。



关于储蓄和消费,有三重道理。

第一重道理是,人们通过储蓄可以变得更富有。这个道理很简单,从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就奉行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歪理出现,人们将一直奉行这个道理。

第二重“道理”说,如果大家都储蓄,都少消费,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东西卖不出去,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因此,大家都储蓄的结果是大家都贫穷。信奉这个“道理”的最著名的人是凯恩斯。

咋一看,第二重“道理”对第一重道理构成了致命的打击。是啊,那些提倡储蓄的人怎么就没想到,东西卖不出去会导致人们更穷呢?个人储蓄也许是好的,但如果大家都储蓄,确实会带来灾难啊。

第二重“道理”看起来如此有力,因此它折服了许多人。媒体上流行的专家言论,就是以这重“道理”为根基的。但是,这重“道理”实际却是思维简单化的结果。要识破这重“道理”,必须了解第三重道理。

第三重道理是,人们储蓄不会导致产品卖不出去,相反,人们越储蓄,产品的销路就越大。了解第三重道理的人就不多了。

商品分为两类:资本品和消费品。消费品是指可以直接满足人们消费欲望的商品,资本品则是指不能直接满足消费欲望、但能生产消费品的商品。市场上可以构成3类交换:消费品——资本品、消费品——消费品、资本品——资本品。从这三类交易可以看到,不存在因为大家都储蓄就卖不出产品的情况。如果人们储蓄率提高,那么市场就会接到信号,多生产资本品,人们多交易资本品就是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张三种田,李四打猎。假设张三有大米300斤,李四有野猪肉50斤,他们欲交换之后消费。现在,假定李四不想交换野猪肉消费了,李四也不想交换大米消费了。张三拿大米去换来更多农具,李四拿野猪肉去换来更好的猎枪。市场会根据张三李四发出的价格信号,调整了资源配置,暂时减少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农具和猎枪的生产。很显然,整个社会并不存在无法交易的情况,只是交易的内容和对象变了。

假定全社会原来的储蓄率是70%,人们就交易30%的消费品、70%的资本品。现在全社会的储蓄率提高到80%,人们就交易20%的消费品、80%的资本品。在任何一个储蓄率上,全社会的交易都可以成立。储蓄导致储蓄、消费失衡的说法不能成立。对这个说法,只须追问一句:依你之见,哪个储蓄率才能让储蓄、消费不失衡?是45%,还是57%?我敢保证,他们不可能有答案。

也许有人会问:“我是挣工资的,我只消费了工资的20%,剩下的80%我并没有花呀,这不就会导致一些产品卖不出去吗?”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把钱存在银行,那么这笔钱就被其他人借去投资了;如果你把钱藏在家里,那么你就没参与竞逐商品,投资者面临的价格就要低一点,这相当于你把钱借给他们投资,只不过你没要利息。总之,市场总是根据人们的储蓄倾向,来确定生产多少消费品、多少资本品。

虽然任何储蓄率都不会导致所谓的储蓄、消费失衡,但不同的储蓄率对未来有不同的意义。

张三在新农具的帮助下,比第一年多生产了200斤大米,李四在更好的猎枪的帮助下,比第一年多打了30斤野猪肉,这样,张三可以用500斤大米换李四80斤野猪肉。他们相互为对方的产品扩大了销路,并为自己换回了更多的消费品。

全社会也是如此。社会储蓄率提高,则意味着资本品的生产增加,资本品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产结构,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社会储蓄越多,未来的生产效率越高。普遍的生产效率提高,也为消费品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人们降低眼下消费的比率,但因为未来的消费成本更低,却可以在较低的消费率下,消费更多的商品。两个差不多发展水平的社会,一者消费率为20%,一者消费率为30%,过一段时间以后,前者的发展水平会超过后者。前者即使仍然维持20%的消费率,也可以比后者消费更多的商品,并且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

但是如果刺激消费,张三不购买农具,李四不购买猎枪,他们的消费永远也不能扩大。全社会也是如此。眼下消费越多,越不能扩大未来的消费能力。

第三重道理是对第一重道理的深化。理解了第三重道理,就不会被第二重“道理”搞糊涂,就会更坚信人类信奉了几千年的道理:储蓄促进发展,消费不会促进发展。

当然,反对消费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发展经济就是为了消费。但是这一点恰恰要切记: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了,才应该增加消费。不可能增加了消费,经济就能发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多赚钱才能多消费,但不会多消费就能多赚钱。



但是在萧条期,人们明明看到很多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这不是“生产过剩”是什么?特殊时期,是不是就要靠刺激消费来解决问题?请看下一节。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19 17:24:47 +0800 CST  
二、刺激消费加重灾难


邓新华


企业增加利润有两个途径:价格上升和成本降低。如果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需求上升,那么价格就会上升,企业利润就增加。信奉第二重“道理”的人据此认为,萧条期,消费减少,价格下降,企业亏损,如果刺激消费,价格又会上升,企业摆脱亏损。他们忘了企业增加利润的第二个途径。

企业更常采用的是第二个增加利润的途径。社会储蓄更多的资本品,就降低企业利用资本品的成本,企业可以借助资本品改善生产,提高效率,全社会的财富也因此而丰富。但是,也会有企业生产的商品,其售价不能弥补其成本,这种情况就是生产错误。

当市场不受干预时,也会有很多企业生产错误,但同时也有很多企业盈利,整个市场不会产生经济周期。但是,当政府信贷扩张时,资金成本很低。央行多放出的货币,并没有对应真实资本品的增加,但却让企业家普遍误以为生产的真实成本降低了,于是不恰当地投入更多资本品。但是生产成本是由真实储蓄的资本品决定的,而不是由央行人为压低的资金成本决定的。企业家投入新的生产结构之后,后续配套的资本品缺乏或者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高于商品售价。在信贷扩张下,企业家由此普遍犯错,经济进入萧条。

企业家普遍犯错,并不是生产过剩,而是生产错误。它是在央行误导下,企业家对生产成本预测错误的结果。企业家无法维持生产,导致很多人失业、收入下降,商品售价随之下降,这对企业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信奉第二重“道理”的人却把生产错误理解为生产过剩,并针对“过剩”提出刺激消费、抬高售价的办法。

但是,对于全社会普遍的生产错误,其实恰恰需要用第二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来解决。这个时候,全社会少消费、多储蓄,让资本品增多,让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补足生产结构,企业才能恢复盈利。

比如,某企业投入600万生产A产品,并需要后续投入资金300万。现在市场证明,A产品售价下降,这样的投入是无法收回成本的。如果这家无法维持的企业把资产以400万转让给另一家企业,并且,由于人们增加储蓄,资本品增多,只需后续投入260万就能生产,那么,接盘的企业就能以合算的成本继续生产了。这个过程会伴随着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暂时失业。不过在生产过程调整以后,工人就可以继续工作了。当然,不是所有生产结构都可以通过这种调整得到挽救,有些生产结构是彻底错误,无法改作他用,只能视作浪费了。

如果通过刺激消费来维持、抬高售价,那么,人们只能多消费、少储蓄。这样,资本品长时间无法补足,虽然可以暂时挽救企业,但企业只能继续维持高成本的生产方式。这个过程肯定无法长期维持,很快就会遇到更加深重的困难,因为它没有真实储蓄的增加在背后支撑。市场的清算、调整早晚要进行,区别只在于,越早进行,损失越小,复苏越易;拖得越久,损失越大,复苏越难。

刺激消费的论调为什么这么流行呢?首先,是因为第二重“道理”的迷惑性,让很多人误以为储蓄有害。其次,从感情上来说,人们不愿意看到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人们会反问:你说的道理只是长期道理,眼下,我们就看着他们受难么?凯恩斯就说,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但是米塞斯说,长期也不是那么长。维持错误的生产结构,只是暂时的,绝对拖不到“我们都死了”的那一天。它可能连一年都不能维持,但却可能让萧条拖上十年八年。

凯恩斯选择了有蛊惑性的第二重“道理”,又采用了同样有蛊惑性的“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的夸张言辞,这两点恰好刺中了人们的思维缺陷和心理弱点,想不流行也难。

的确,破产、失业对企业和工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于央行信贷扩张所导致的企业家普遍犯错,羽毛乱飞网友说,企业家是根据错误的信号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其罪不在企业家。企业家其情可悯。似乎要救他们也情有可原。有一种论调就说,既然政府犯了错,难道它不应该继续负责挽救企业么?

但是,只要让政府来挽救企业,就是让政府继续维持过去的错误,其结果是让更多的人陷入灾难。这确实是没办法的事。虽然我个人情感上不希望政府逃脱责任,但理智告诉我,让政府不要再负什么拯救企业的责任,恰恰是最负责任的做法。它唯一可以负责任的地方,就是大力削减政府开支,这是对提高社会储蓄率有利的办法。让它刺激消费绝非让它负责任,而是让它继续犯错。政府此前犯下的错的确无法追究了,人们只能吸取教训,严格限制政府权力,让它少犯错。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19 17:50:29 +0800 CST  
鼓励的前提,在于鼓励是正确的。

假如是错误的,鼓励只会适得其反。

很多现象看起来像这回事,实际上并非如此。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0 03:54:22 +0800 CST  
系列今天会更新

进一步讨论商业周期问题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0 10:29:02 +0800 CST  
二十五、高度依赖出口

先说说压低汇率是怎样促进出口的?很简单。

忽略关税因素,假设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那么,国内成本5元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就是1美元。如果汇率降低到1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国内成本5元的商品到美国降低为0.5美元了。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是1比1,国内成本5元的商品到美国也只好卖5美元了。

故意压低人民币汇率,让美元能兑换到更多的人民币,确实可以促进出口,挣到更多的美元。当然,这到底是不是合算,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不过,中国现在毕竟是贸易大国了,不但是贸易大国,而且在世界主要大经济体中,中国有一点格外突出,那就是外贸依存度很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被称为外贸依存度。美日德等大经济体虽然也是贸易大国,但外贸依存度都在30%以下,可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高达60%以上。差距太明显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般来说,一家公司开创业务,都是从身边的市场开始。过一段时间,业务发展,逐渐扩大范围,到邻县、邻省,然后扩大到全国。当全国市场也饱和以后,进一步发展的业务势必要求公司走向世界,开拓国际贸易。

这是大多数企业正常的发展道路。当然,会有个别企业从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但这种企业总归是少数。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附近的市场总是更容易把握,更容易经营。

因此,一个国家的企业,大多数都是首先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待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以后,再设法开拓国际市场。这倒不是爱国主义,而是正常的从易到难。

小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可能很高,甚至比中国的60%都高,因为小经济体本身市场有限。如果生产发展迅速的话,很快就会达到市场饱和,那时,就会转向开拓国际市场。也有一些小经济体本身就是贸易港,贸易就是他们的主要产业,贸易额甚至会超过本地生产总值。香港、新加坡的外贸依存度就超过了100%

大经济体,有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疆域,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即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大部分产品也必将用来满足庞大的国内市场。美国的生产力不可谓不发达,但其外贸依存度并不高。即使像日本这样贸易立国的国家,产出也大多用来满足国内市场,外贸依存度不超过30%

中国不但外贸依存度高,而且出口远远大于进口,顺差很大。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后果,中国的经济将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极大影响。生产总值的60%都要通过国际贸易才能实现,非常依赖国外市场,可以说,对国外市场简直是须臾不可离。一旦国外市场萧条,中国的经济将遭受严重创伤。这个风险非常大。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是不应该长期承受这种风险的。

这也是中国竭力保持出口旺盛的原因。既然外贸依存度那么高,一旦出口出了问题,经济势必严重下滑。于是,在很大程度上,保经济增长就变成了保出口。

可是,为了保出口而人为压低汇率,绝不是什么好事。只有爱票子甚于爱实物的人,才会赞赏这种局面。同时,这种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也会大打折扣,代价高昂。那些努力工作的中国人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并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大量的财富被白白送给了富裕的美国人。正常人,不但不会赞赏,甚至都难以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做。

仅仅是出口旺盛,其实还不是最糟糕的。央行强行收集美元,使情况更加严重。

2.1万亿,央行收集的美元实际上是太多了,都不知道拿这么多美元怎么办好了!现在假设你是主管外汇的政府官员,面对这许多美元,你打算怎么办呢?

买石油、买黄金?那可是上万亿的美元啊!这一大笔钱一下子涌入市场,购买某种商品,所有人都会知道,那只能造成该商品的价格猛涨,也就是“买什么什么贵!”

收购公司?且不论收购过程的复杂难测,就算完成收购了,拿这些公司怎么办?把他们变成中国的国有企业?

投资股市?炒股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你打算和一批世界上最精明的头脑较量一下?万一赔了,你是打算辞职呢,还是以其他方式谢国人?

玩玩期货?期货比股市更刺激!你有那种“大心脏”吗?

或者放在那里不动?钱如果不花起来,就只是一堆纸。除了贪官,没有多少人会把钱放在鞋盒子里藏在床底下。政府的钱放在那里不动也不是什么好主意。

现在你理解主管官员的困境了吧。他们既没有承担风险的激励,也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更严重缺乏相关的经营知识,所以,他们无法对这巨额美元进行有效的投资安排。

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个人怎样安排自己的剩余资金呢?存在银行里或者购买国债。可是,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大的银行或银行团,可以接受中国2万亿美元的储蓄,然后按期付利息。那么,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购买其他国家的国债。

买哪个国家的国债好呢?放眼看看世界,也就只有美国的国债可买了。首先,美国的经济体足够大,对外发行的国债足够多;其次,虽然中美关系不是一帆风顺,但美国毕竟比许多其他国家的国家信用要强得多。而且,美国的经济体制是开放的,信息是透明的,规则是确定的和可理解的。一些国家的国债,如果你买了,基本上就等于援助他们了。他们随时都可能一声令下,没收外国人财产,宣布所有债务作废。买他们的国债,风险无穷大。

因此,手持万亿美元,中国的政府官员实际上别无选择。他们只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保值增值投资手段。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种让人无话可说的局面:中国的企业和员工,辛辛苦苦生产出了产品,运给美国人,换回来绿票子,然后,再把这些绿票子借给美国人去花,让他们买房子、去世界各地旅游。中国人得到了什么?不知道,或许得到了创造的过程。

不过,中国人确实还得到了其他东西,是什么?下一节再说。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0 22:35:56 +0800 CST  
不知不觉系列也到了25了。

谢谢大家支持。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1 03:38:27 +0800 CST  
十九是个小戏剧。

晚些大家需要可以贴上来,不影响连贯。





二十六、出口商品 进口制度

人为压低汇率,推动出口增长,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这造成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很高。这是不正常的状态。对这种不正常状态的表面描述是:中国的经济太依赖出口了,一旦国际市场有变,中国经济将遭受重创。

不过,更深入的分析表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实际上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社会制度管理的。更先进的制度帮助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增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中国输出了商品,不仅仅换回了绿票子,还部分地得到了美国的社会制度。

这是什么意思?

最近经济危机来势凶猛,外贸受到很大影响。许多沿海的外贸企业陷入困境。可是虽然如此,这些企业却并没有立刻把产品转向国内市场销售。许多头脑简单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因此鼓励大家消费,说什么要支持这些外贸型企业云云。

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鼓励消费并不能解决这些外贸企业的问题。

走近观察这些外贸型企业,看看他们的产品,就会疑惑更大。这些外销产品质优价廉,不但比国内市场上的产品更好,往往还更便宜。“出口转内销”一直是中国国内市场中招揽顾客的有效宣传语之一。这些外销商品如果放在国内市场销售,其实不愁卖不出去,可这些外贸企业对在国内市场销售就是兴趣不大。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些企业早就发现,国内市场非常不规范,问题多多,反过来,美国等国家的市场非常规范,法治健全,信用可靠。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其余的事情非常简单。双方合同一签,自己按时发货,集装箱上船后,既不用担心途中有车匪路霸,有乱罚款、乱扣车,也不用担心对方收到货却赖账不给钱;更不用担心对方政府刁难外国人,对方法院偏袒他们本国人。

同时,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物流、金融、信用、保险、治安等等各个中间环节,都非常成熟配套,运作规范稳定。一言以蔽之,这些地方的市场交易费用比中国大陆低多了。有报道称,把货物从广东上船运到美国,所需总费用,比从广东运到湖南还要便宜。不仅是运费便宜,各项其他开支也大不相同。

举一个例子,一条100公里左右的高速路。一辆大货车试图进入,按规定,这种大货车不得进入该路。收费站员工阻止,大货车司机当即拿出一千元递给收费员,以求能进入高速路。原来,如果大货车不能进入高速路,走旁边的国道,平均每次要付各种罚款两千元。花一千元走高速路还是合算的。至少高速路上不会有人拦车罚款。

一些设计独特的商品,只要在国内上市,其他人就会群起模仿。知识产权毫无保护。对那些依靠创意谋生的企业,这基本是致命打击。这些企业要想生存,只能设法把商品卖到国外去,不但不在国内销售,而且绝不让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出现。

国内商家的信用状况,也让生产企业非常头痛。合同完全不可信赖。发货之前,什么都好说,一旦发货,追款是比生产更困难的任务。许多生产企业,产品没什么问题,完全可以生存和发展,但就是被商家拖欠货款给搞垮了。

同时,国内的金融、保险、物流等环节,在技术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企业融资困难,金融支持不够,经营机制呆板缓慢。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政府和法治问题。司法不独立,打官司分为主场和客场。政府的行为无可预期,不受约束。税制复杂多变,因人而异。地方政府换个领导人,该地区的产业环境可能就会大变,等等。

类似的问题数不胜数,每个在中国经商的人都可以说出一大堆。

这种制度和经营环境自然会让企业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涉足国内市场。结果,就出现了大量从一开始就直接投身国际贸易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虽然生产地在中国,但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分享了发达国家成熟可靠的制度环境。正因为有机会分享好的社会制度,这些外贸企业的发展往往要优于国内企业。这样一大批优质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如果中国企业都没有机会分享他国好的社会制度,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比现有的水平低得多。

因此,对外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对外开放不仅得到了市场,得到了投资,还得到了制度。中国出口了商品,进口了社会制度。这是当初没想到的事情,也是意义重大的事情。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政府要努力确保出口。中国政府实际上要确保的,是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这就要确保外贸企业能够一直有机会得到美国社会制度的管理。对政府来说,通过促进出口来引入制度,比自己进行困难的制度变革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无需触动国内的利益集团,似乎是一条捷径。

但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中国出口大受影响。这条捷径不那么好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被用滥的话放在这里合适吗?

接下来商业周期理论该再次出场了。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1 21:50:18 +0800 CST  
政府的行为无可预期,不受约束。税制复杂多变,因人而异。地方政府换个领导人,该地区的产业环境可能就会大变




这个是致命伤。交易费用因此大增。

而这个又是可以下功夫去完善的,但是阻力太大,又严重缺乏动力。

地方政府领导人一换,往往产业政策就跟着又变了。企业难以作出理性预期。

而企业用于和政府打交道的成本又高,遇到纠纷,司法偏偏也不独立,耗费时间,错失机遇不说,吃亏也无处可诉。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1 22:24:24 +0800 CST  
谢谢大家关注。

费雪的利息理论出版物好像是比较难找了。

试试在网上找找看。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2 12:28:19 +0800 CST  
二十七、从引入通胀到自制通胀

在中国,有两类企业业绩优良。一是行政垄断企业,二是外贸型企业。前者,人人都知道,他们的业绩越好,中国经济越糟。他们每挣到一元钱,就意味着本来可能的三元、五元,甚至十元、百元没有了。他们是在降低,而不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而外贸型企业,确实在为社会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尽管是国外的消费者。这些企业,是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可惜,制度上的缺陷,让这些优质企业创造出来的财富并没有更多地造福中国人民。这些企业更多地在造福外国人。而且,由于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这些优质外贸企业还把美国的通胀引入了中国。

提到了通胀,商业周期理论就可以出场了。

商业周期理论关注的是通货膨胀进入经济体的入口。典型情况下,通胀增加的货币通过信贷扩张的途径首先到达生产企业,过多的货币被用于扩大生产,推动资本品价格上涨,造成生产结构的错误延长。经济危机是对这种错误的清算和纠正。

中国这个经济体,其实本来并没有严重的内生通胀。但却由于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从美国引入了数量可观的通胀。

这些通胀是通过外贸企业进入中国这个经济体的。外贸企业所有的美元收入,都自动按照官方固定汇率转成人民币存入外贸企业账户。假如美国没有发生通胀,这种情况只不过造成了外汇流通不畅。企业进口时,还要费时费力地去申请指标。

可是如果美国有了通胀,外贸企业得到的美元,其中就有相当成分的合法伪钞。这笔美元收入实际上已经贬值了。如果相应提高汇率,换到更多美元,可以抵消美元贬值。但汇率是固定的,虽然比8.3时有所下调,但并没有到位,结果就是央行兑换给企业的人民币也同时贬值了。这相当于央行跟随美国通胀增发人民币。企业把这些人民币花出去,通胀就开始在中国经济体中蔓延。

外贸企业是最先拿到这笔钱的人,他们在通胀中的地位最有利,不过,反过来说,这种有利也坑了他们,让他们错误估计了自己的投资能力。他们手中的人民币,其实已经包含了部分合法伪钞。

和其他生产企业一样,外贸企业拿到了更多的钱以后,无从分辨其中是否有合法伪钞。他们只能认为自己的生意大获成功,合理的做法是尽快扩大再生产,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于是,这些资金就被投入企业生产。

因此,本轮商业周期的繁荣阶段在中国就主要表现为外贸企业的大发展。贸易顺差飞速增加。外汇储备也飞速增加。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主要的外贸企业集中地快速发展。这些企业的市场主要在境外,但他们投资的资金参与国内资本品的争夺,导致了国内资本品价格大幅上涨。同时,由于汇率偏低,大量游资美元也涌入中国,参与房市和股市投资,造成房价和股价大幅上升。这是通胀推高投资品价格的典型表现。

美国增发的钞票,在美国本土主要表现为金融衍生品的大发展,而在中国,则主要表现为外贸企业大发展。由于合法伪钞的存在,这些发展的相当部分是错误的,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早晚要被清算。

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金融机构被清算。雷曼兄弟率先倒下。本来其他银行也要先后倒下。凡是卷入金融衍生品过多的金融机构,都必然做出了大量错误投资,都难免被清算。但这时,美国政府出面了,把通胀继续进行,甚至加快进行,暂时保住了这些金融机构。熟悉商业周期理论的人都知道,清算被拖后,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美国开始清算错误投资时,许多人钱包会吃紧,消费需求必然降低。中国的外贸企业得到的订单会减少,他们的收入也就减少了。通过他们引入到中国的通胀也就减少了。按照商业周期理论,当通胀减少时,就是危机爆发时。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美国的经济危机就通过这种形式传导到了中国。引入通胀时期错误发展起来的外贸企业将面临清算。他们的破产和失业不可避免。表面上看上去,这种危机好像是由于美国市场需求萎缩造成的,但实际上,这种危机是不可持续的通胀停止的必然结果。

新劳动法等因素严重恶化了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导致不少企业难以为继。这种人为干扰和商业周期混合在一起,让问题复杂化,也让解决办法复杂化。不过,基本的商业周期脉络还是清楚的。

危机爆发以后,接下来可能会有两种走向:一是停止通胀,进行清算,同时增加真实储蓄,待到真实储蓄和清算后的生产结构相适应时,清算就停止了。经济将重新进入增长。虽然其间有痛苦的调整,但这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条件是主政者要理解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并有长远的政策考虑。

如果政府对经济学无知,或者没有长远的政策考虑,就会采取另一种方式,那就是继续进行通胀。如果通胀继续,对错误生产结构的清算就不必进行了,因为在通胀的条件下,那些错误是显露不出来的,自然也就无从纠正。

不过,拖后纠正错误当然不是什么好事。这种拖后的代价必然是错误继续积累,当终于无法再拖时,危机仍会爆发,而且会爆发得更加猛烈。

不幸的是,美国和中国目前似乎就在采用这种办法。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奥巴马政府大发钞票,阻止了金融机构的继续清算,试图阻止本该进行的清算和调整。

危机的爆发造成了中国出口的严重萎缩,连续数月降幅超过20%,输入通胀大幅减少。为了继续保持通胀的势头,中国主动发起了内生通胀。政府大手扩张信贷,直接制造通货膨胀。政府认为这样才能拉动内需,帮助陷入困境的企业摆脱困境。

基于经济学的无知和短视的政策目标,中美两国联起手来大发钞票,拉动消费。发钞者喜洋洋地等待经济“回暖”“复苏”,但在旁观者看来,这简直是在自毁前程。

那么,中国目前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经济危机呢?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2 23:34:22 +0800 CST  
首页一下。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3 09:04:06 +0800 CST  
也谢谢大家支持。共同学习。

很多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3 18:46:00 +0800 CST  
系列大概是每天更新一篇。


另外文章更新不固定。


谢谢大家关注。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4 00:00:27 +0800 CST  
二十八、生产创造需求

经常听到有人念叨什么内需不足。每当这时候,我就想对那个人说,你难道就不能去读读萨伊吗?

萨伊是法国人。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亚当•斯密思想的解释者和普及者。不过,他在经济学上也有自己的成就。1803年,萨伊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有中译本,汉译名著丛书的一种),书中,萨伊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

概括起来说,萨伊定律的内容就是:生产创造需求。乍一听起来,这好像是在说,东西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生产了就会有需求。这当然很荒谬。许多人因此对萨伊定律很不屑。

其实是他们理解错了。如果把短语省略的部分都加上,就容易明白了。

生产创造需求,不是指生产者的生产必然创造出其他消费者的需求,而是指,生产者的生产将创造出他自己对于别人产品的需求。

需求指的都是有效需求,或者说,是支付得起的需求。支付不起的叫做需要,或者叫做欲望,这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市场中的企业家不会关注根本支付不起的欲望。美国航天局不会到处去打广告,招徕航天飞行的顾客。他们知道,每次几千万美元的费用,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承担,用不着广而告之。

换个普通一些的例子。市场中总是有更新款的汽车,为什么你不去买这些最新款的汽车,而是满足于使用现有的不那么新的汽车?这不是因为你一定没有那么多钱,而是因为你认为没有必要。现有的汽车还可以使用。你的钱要用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说到底,还是预算有限。因此,你对最新款的汽车没有需求。

既然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那么,说需求下降,其实是在说支付能力下降。支付能力由什么决定?由生产能力、创收能力决定。你挣得越多,才能花得越多。如果想要增加你的需求,唯一的办法是增加你的收入。

这就是生产创造需求的真正意思。

理解这个道理,可以做出许多有益的推论。这些推论可能违反一般人的常识。

比如说,延长退休年龄,是不是会增加失业率?表面上看,肯定是这样的。如果老人不退休,年轻人怎能有工作机会呢?但如果理解了萨伊定律,就会知道,延长退休年龄,必定降低失业率。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人们更多地工作,那就会得到更多收入,这些更多的收入必然创造出更大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一定会在某个地方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工作总是好事,这其实才是可靠的常识。

反过来,如果人们都早早退休,收入下降,需求自然下降,那么,社会中的工作机会一定减少,年轻人就业只会更难。

再比如,农业区新兴起一些城镇,是否会危及农业区?表面上看起来,城镇必定占用一些农用土地,农业区的资源会减少,农业区会受到城市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其实,正好相反。

如果农业区中遍布发达的城镇,这些城镇对农产品必定有大量的需求。而农业区就会因此而受益,收入大增。观察现实也会发现,真正富裕的农业区,都是其间遍布城镇的农业区。离城市越近的农民,农产品越容易销售,收入越高。相反,那些远离城镇的农业区,虽然没有城镇来和他们争夺土地等资源,但也没有人来购买他们的农产品,于是,这些农业区往往较为贫穷。

国家层面也是一样。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哪个国家?是美国。为什么不是人口更多的中国或者印度?因为美国有最强大的生产能力,有最强大的创收能力,因此,才有最广阔的市场。生产创造出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说,交易总是涉及至少双方的。货币仅仅是居中的工具。仅仅一方有东西,另一方没东西,交易自然不能发生,也就是没有需求。其他人没有需求,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收入太低,也就是生产能力太低。要想成功交易,要想市场中有足够的需求,就必须找到有生产能力的人,或者让生产能力不足的人提高生产能力。

换句话说,你想让自己的东西好卖,就要期盼其他人都有钱,都有东西来和你换,而不是盼着其他人都倒霉,都不如你。在一个赤贫区,也许你的自尊心可以得到极大满足,但你是很难得到收入的。而在一个富裕地区,即使那些富人根本不关心你,你也会从他们的富裕中获利多多。

这正是市场经济的神奇之处,也是市场经济能够促进道德进步的原因所在。市场经济中,不管他自己愿意不愿意,每个人的成功都必然带动、协助其他人的成功。人们互为顾客,互为对方的收入来源。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会较为和谐,平均的道德水准要比那些非市场经济社会的人高得多。在市场中,他人的存在对你来说是好事。而且,他们越勤奋,你得利的机会越大。他们越成功、越富裕,你成功、富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当然有助于人们友好相处,而不是互相仇恨。

相反,在政府统制经济的社会里,资源、财富都由政府分配,不依赖自由交易。这样的社会中,普遍的社会意识是:他人即地狱。在一个依靠中央计划者分配资源的社会里,他人的成功无异于你的噩梦。他将有更强的争夺能力,更有可能压倒你。而且,多一个人,你就会少得到一点。别人多生一个孩子,你都会气忿不已,因为你本能地感到,那个小东西可能会抢走你的资财。

这种社会必然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无穷争斗。如果有民族、宗教等背景,就会演化成旷日持久的民族、宗教冲突。即使是单一民族,这种情况也会侵蚀、瓦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道德和协作精神,让人们变得猥琐、嫉妒和卑劣。

萨伊定律简洁和敏锐地揭示出了市场经济最核心的本质所在。当然,萨伊并没有直接涉及商业周期。这方面的理论进步是在他以后很多年才发展起来的。但萨伊定律和商业周期理论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萨伊称为商业周期理论的先驱。

接下来解释萨伊定律和商业周期理论之间的关系。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4 10:17:58 +0800 CST  
首页一下。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4 13:25:21 +0800 CST  
paradisekeeper


麻烦看完文章再做评论。


每天东逛西逛,却没有吸收任何知识。是很难长进的。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4 14:31:13 +0800 CST  
首页。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4 18:24:47 +0800 CST  
房价上涨的替罪羊

邓新华

炒房者合法地买房,合法地卖房,从中赚取利润,也承担风险。他们其实是小额的“开发商”组合,只是由于资金规模的关系,才采用炒房的形式。

炒房者合法地买房,合法地卖房,从中赚取利润,也承担风险,他们的行为和其他人一样具有正当性。市场经济本来就是通过鼓励赚取利润来促进整体福利的,任何合法赚取利润的行为,即使说不上高尚,也谈不上不道德。炒房只不过是一种市场行为。对炒房者的歧视,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市场意识的缺失。

考察炒房者的资金流向,可以看到,他们把资金交给开发商,由他们自己来等待买主,开发商则可以继续开发新的项目。这样的资金流向,表明炒房者增加的资金属于投资资金,即有助于增加市场供给的资金。

炒房者买房是为了卖出,这样才能赚取利润。炒房者手里的房子与开发商手里的房子没有本质的区别。炒房者投入的资金缩短了开发商的待售过程,加大了供应量。开发商新建的房子反过来对炒房者手里的房子构成价格压力。所以,炒房者的加入,在某个时点增加了卖方的竞争,其实对房价的上升有抑制作用。房价之所以一直上涨,是市场供需大背景决定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上,炒房是市场本身吸引资金、调节供给的一个手段。炒房者其实是小额的“开发商”组合,只是由于资金规模的关系,才采用炒房的形式。

一般购房者认为购买二手房的风险(诈骗风险、质量风险等)会大过购买新房,从手续上看,也不如直接从开发商手里购买方便;如果是转按揭,手续就更麻烦。所以市场上可以看到,同等条件的房产,炒房者比开发商卖价更低。如果炒房者的房比开发商的房更贵或价格相等,购房者一定会从开发商那里直接购买。以北京的亚运村北苑地区为例,2006年,新房已经涨到每平米 7000元以上,但二手房仅能售每平米6000元左右。炒房者之所以比开发商卖得更低,是因为炒房者买得较早,此时即使比开发商卖得更低,也已经高于原来的价格,有利可图了。这里可以明显看到,炒房者付出了等待的资金成本,也承担了资金风险,同时,还对开发商的房子构成价格压力。

只有当供给被严格限制在一个很小的量时,房产才会成为炒房者的“赌具”,炒作才会导致房价非理性地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会表现为房子在炒房者之间转来转去。但目前市场并未表现出这种情况,炒房者在下一手的时候,基本上就把房子交给居住购房者了。炒房者出售时基本上是“二手房”,市场上罕见炒作“三手房”、“四手房”。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理性的炒房者,都会意识到开发商不断推出的新项目对自己的压力。

公众对炒房者集中抱怨的原因或许来自两个方面:公众经常看到了炒房者“买”的行为,认定他们炒高了需求,却忽略了他们“卖”的行为,看不到他们增加了卖方的竞争;对房价的焦虑,或者说是对财富差距拉大的焦虑,使公众把炒房者看成可恶的既得利益者,认为他们依仗雄厚的资金实力推高了房价、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炒房者的行为被蒙上了不道德的色彩,为对他们的歧视似乎获得了某种“政治正确”。背后的深层心理,是人们对权钱勾结的不满、对财富来源的怀疑和对财富集中的焦虑。炒房者成了“富人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现实样板,也成为房价上涨的替罪羊。

在公众和一些经济学家中已经形成一股强烈的愿望,就是对炒房者实施“定点打击”。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也体现了这样的愿望。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定点打击”都不可能实现。如征收房产交易所得税,会同时伤及那些因搬迁而出售的业主,更不用说房贷加息带给普通购房者的压力了。即使“定点打击”得以实现,其效果也是挤出一部分投资资金,减少了投资者之间的竞争,这除了对留下来的投资者有利,对需求方,即广大的购房者,并无好处。

实际上,由于政府严控土地审批,炒房对房价的抑制效用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尽管投资资金增加了,但受土地所限,市政配套又效率不高,房地产开发速度并未能得到显著加快。如果改变土地紧缩政策,把巨大的土地出让收益更多地用于加快市政配套,炒房资金才能更好地发挥正面效力。这时长期投资者也自然会感受到压力,从而把长期持有化为市场供给。

不久前,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看到主持人问一位“中国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的市长:“如果温州炒房团来到你们城市,您是否欢迎?”那位市长回答:“人家合法买房,我们没有反对的道理。”这样的回答令人深思: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维护者,应谨守“裁判”的角色,而不应该以某一社会群体作为假想敌。我想,这是对炒房者应有的态度。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4 21:33:08 +0800 CST  
其实新劳动法,对最低工资的规定。是一条歧视条款。

因为劳动者薪酬始终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

若,法规规定最低工资为1000元。

而市场没有这条法规干预前,供求平衡时最低工资为800元。

那这条规定最低工资为1000元的法规,言下之意,就是劳动人员市场价值为1000元以下的,不准就业,不准参与工作。

这是一条异常残忍的法规,也是一条伤害底层民众很严重的法规。



形象地从企业角度来考虑,首先这条法规生效后,企业会进行内部裁员,判断哪些职工的价值在1000元以上,而对于没有达到1000元标准的往往不会再续用。

对于以后企业应聘来说,企业首先会考虑这个应聘人员的价值是否达到1000元,若没有,企业是不会考虑聘请这个人的。

例如企业的清洁工或者饭店的侍者,要聘请一个1000元工资的清洁工和侍者对于社会来说造成的只会是无效率,对于个体来说低技能的人被法规歧视,无法参与就业。

但是考虑到整个社会,很多从业者确实是缺乏技能的,而很多职位也是确实不需要很高的技能。

而政府应该做的,绝对不是去干预市场供求决定出来价格,因为这个价格只是客观反映出现在劳动者与企业供给与需求的情况。而政府本应做的是落实社会保障,和给予劳动者免费的技能培训或者培训补贴等政策。

要明确一点,企业就是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企业就是要做的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而政府的职能才是进行社会保障与救助,

现在是的情况是政府严重失职,企业创造出效益,为社会增加了财富,为政府提供了可观的税收。但是政府拿着财政税收却为自己谋福利了。

所以新劳动法实行后,加工等行业一篇哀鸿遍野,最终这部法律也无疾而终,没有再强制实行下去。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5 10:53:39 +0800 CST  
首页一下。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
楼主 恸鸻  发布于 2009-07-25 11:28:03 +0800 CST  

楼主:恸鸻

字数:251977

发表时间:2009-06-29 19: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10 00:31:07 +0800 CST

评论数:5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