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作者:张良弓 回复日期:2010-07-20 10:08:46

再次感谢阳光兄,闻君之高论真是如沐阳光啊!静坐的体验是有,不过惭愧,没达到您那个境界啊!看了您描述的状态,还真是心痒难耐啊,呵呵,坚持下去,等着俺也来感受下这清净妙体的美妙境界!
===================================
本来只是想谈谈习气的深重,难以去除,没想到变成说境界和效验了,这个是阳明夫子早已呵斥过了的,要是他老人家在场,或许老大一个耳括子早就打过来了。
这个境界虽然美妙,但是良弓兄千万不能着相去追求,有那个追求心,如果不能在实际修养中化去的话,就算坐上十年,恐怕也不能有所收获。
可以说,一般人在静坐过程中,都想去追求一个什么东西的,想达到一个境界啊,想入静啊,很多很多想法。其实这种追求心,就是一种见道的障碍。古人说,打得心死,方得神活。只有平常的各种分别心、计较心、攀缘心死了,本来之心才能浮现。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12:06:42 +0800 CST  
作者:无戈爱剑 回复日期:2010-07-20 09:08:44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坐坐。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12:45:00 +0800 CST  
把自己做到最好

“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夭寿不二”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决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寿命长短而让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使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因此而动心。

其实王阳明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外界的环境,但我们应该能够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一个人能否完善自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下,也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你具有更高的身心素质时,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苏秦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虽然苏秦没有古代圣贤那样高的道德修养境界,但他那种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以及永远不言失败、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的人生哲学,也十分难得的。
苏秦少年时,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纵横之术。
学成返乡后,苏秦权衡了一下天下形势,觉得先到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去,献上自己的良策,一定会得到渴望统一天下的秦国国君的重用。于是就置办行装,前往秦国。据《战国策》记载,苏秦此次去秦国,穿着非常名贵的黑貂皮制作的大衣,很有派头,还带着黄金百两,可以说下了很大的资本。
很可能之前苏秦就先游说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拍着胸脯说,自己这次去秦国,一定会得到秦王的赏识,让大家大力投资支持他去,回来后他一定加倍地报答大家。
有这等好事谁不心动?大家于是便筹集了钱交给苏秦,以作此行的路费及活动经费。
没想到,苏秦言辞恳切地上了十多回书,但秦王自认为秦国还不够强大,不肯冒险对六国用兵,始终不接受他用武力统一六国的建议。
这下苏秦惨了,自己在秦国不受欢迎,呆了这么久,那件撑门面的黑貂皮大衣破了,带的百两黄金也花完了,眼看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当苏秦回到家时,他的家人吓了一跳,因为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离家时的苏秦意气风发,身穿名贵大衣,坐着豪华马车,一副名士派头。而现在的苏秦呢,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自己的一些书籍,那时还没发明纸张和印刷术,书是很珍贵的东西,所以是绝对不能丢的,担子的另一头呢,则是自己的行囊。而且经过了日晒风吹的长途跋涉,面目黎黑,神情憔悴,一副潦倒不堪、惭愧难当的样子。
一看他弄成这副模样回来,大家的反应十分冷淡,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换作其他人,也许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四个字——“怨天尤人”,或者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苏秦之过也。”
但苏秦并没有怨天尤人,把过错推给老天爷或他人,而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深深地自责反省:“妻子不以我为丈夫,嫂嫂不以我为小叔,父母不拿我当儿子,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
从这件事中,苏秦的灵魂深处受到很大刺激,连夜打开翻检挑回来的那一堆破书,装了有数十个小箱子,找到《太公阴符》这本自己最中意的权谋之书,趴在桌上诵读起来,认真地在心中反复揣摩其中真意,日夜苦读。
有时他读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系在屋梁上,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垂下去,就会被绳子一拖,而痛醒过来;有时人虽然醒着,精神却振作不起来,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强迫自己振作精神,继续苦读下去。“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便出自于此。
经过一年的苦学,苏秦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他的精神意志及身心素质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相信,自己已达到了掌握天下大势及揣摩他人心理的境界,自信地说:“现在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国君了!”于是他重新游说诸国,终获得器重,挂六国相印,声名显赫,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苏秦衣锦还乡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所到之处均盛情接待,周显王率领百官亲自到三十里地外去迎接,乡亲及家人更是诚惶诚恐,早早地就装修房子、打扫清洁卫生,等待他荣归故里,他的嫂子更是跪地磕头不敢起来,苏秦见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
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最好的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气馁,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再加上足够的行动,我们都能够把自己做到最好。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16:56:09 +0800 CST  
作者:stone625 回复日期:2010-07-20 17:29:28
谢谢阳光兄的讲解,看了阳光兄的帖子很受启发,但我有一个很大的疑惑,就是王的心学要求初学者或者学习者心中不能有任何的利害毁誉,而又说王的心学修炼到家了对事功有很大的帮助,这不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吗?修炼的人内心必须没有这些利益的东西才能修炼有进步,那么修炼成的人不是都成没有任何功利心的人了吗?那么这些人入世的话还有什么做大事的动力和愿景呢?请阳光兄解惑,谢谢
=============================
感谢stone625兄的支持。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可能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身心修养也是如此。
阳明先生只是要求初学者用功时,须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扫除涤荡,尽量不要有其他杂念牵缠,而并不是一开始要求学者心中不能有任何的利害毁誉,那样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阳明先生也早已指出学习要一步一步地来,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如《传习录》中,有人问:“圣人的生知安行是自然而然的,还要有什么功夫呢?”
王阳明说:“知道一个道理并切实地去做就是功夫,只是有深浅难易的区别罢了。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的,比如,孝敬父母,生知安行的人只是依这良知去尽孝;学知利行的人,只是时刻省察觉悟,努力要依循这良知去尽孝;至于困知勉行的人,受蒙蔽太重,即使想依循这良知去尽孝,又会被私欲阻碍,因而不能尽孝道,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功夫,才能依循这良知去尽孝道。圣人虽然是生知安行的,然而他的心中不敢自以为是,他宁愿做困知勉行的人所做的功夫。而困知勉行的人却想做生知安行的事,这么怎么能行呢?”
在阳明先生看来,一个初学者,一开始就想去做达到圣人境界才能做的“生知安行”的事,就是没有外物及自我的干扰,一切都自自然然地按自己的本来之心去做的事,那是很荒谬的。
这个利害毁誉也是一样,开始肯定是谁都有的,如果没有,大家都是圣人了,还修个什么?问题是要能意识到它,在做事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心保持冷静,做事就做事,不要过多考虑别的东西。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
就象上面我们所举的苏秦的例子,他的功利心也是很强的,但他就善于控制自己,虽然很想出人头地,但在读书的时候,他是尽量不考虑别的事情的。要是苏秦一边在苦研学问,一边心情烦躁,胡思乱想,各种利害毁誉的事一齐涌上心头,试问他能获得“揣摩”的真谛吗?他是反求诸己,不去怨恨别人,而是痛下决心,摒除外物干扰,在自己的内心挖掘潜力,所以最后终于得窥良知妙用,成就了一番大业。
学习圣人之道,并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要了,钱财不要了,房子不要了,家也不成了。儒家只是要求我们不要为外物所蒙蔽,不要成为外物的奴隶。孔子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钱财来路正当,不是昧着自己的良心挣来的,你就是成为千万富翁也可以,开奔驰也可以,只要你心中不存在外物的牵累就行了。不要有常人的比较心,开着一辆奔驰,看到别人的车没自己的好,心里就很高兴,以为自己高人一头;而看到别人开着更高级的车子,又生出怨恨妒嫉的心来,这就是一个人的功利心在作怪。如果一个坐着奔驰的心态就象骑自行车一样平常,不论是奔驰还是自行车,在他的心中只是代步的工具,而不是与他人攀比的东西,那这个人的修养就不错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19:50:18 +0800 CST  
作者:贾张虔诚 回复日期:2010-07-20 13:24:05
顶顶,
此帖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天连夜月 回复日期:2010-07-20 14:55:12
mark
========================================
谢谢两位朋友关注支持。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20:20:12 +0800 CST  
作者:张良弓 回复日期:2010-07-20 20:36:20
受教受教!太感谢兄台了!好一个反求诸己啊,如今才有些许的感悟!
=====================
良弓兄过奖了!有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这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23:05:52 +0800 CST  
作者:九皋啸鹤 回复日期:2010-07-20 20:59:33
一生俯首拜阳明!
===================
看来啸鹤兄也是阳明先生的粉丝,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23:07:25 +0800 CST  
作者:张良弓 回复日期:2010-07-19 12:20:51
阳光兄谬矣!阳明先生最主要的人生意义,就是“继往圣、开来学”,其它的不足道哉!假如,他老人家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我想,规范我们这个民族的行为,为我们这个民族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应该是他会做的事情!
===========================
良弓兄的观点是有一些道理。只不过这个想法虽好,但实际实行起来可能很困难。
阳明先生在《拔本塞源》一章中提出的观点,建构了一个美好的、和谐的未来社会的蓝图,真的很令人向往。
但是,这个类似“乌托邦”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天下人的心没有自我的私心,没有受到物欲的蒙蔽的基础上的。这个社会,也就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大同社会”。
然而,要达到天下人都没有私心,这又是个何其艰苦的任务!阳明先生所在的明朝,物欲还没有现在这么泛滥,商品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纵然阳明先生亲自倡导“致良知”之学,但许多聆听他讲学的学生对此也是不以为然的,更别提全天下的人了。翻翻《传习录》就可知道,不少学生都是表面听老师讲圣人之道,而底下另搞自己的一套。
所以说,要彻底地克除自我的私心,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孔夫子等儒家大师为此奔波了一辈子,阳明先生也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在古风尚存的古代都不能实现这个理想,在今天,其难度恐怕更难上千倍万倍。
所以,我认为,与其做那些不现实的事,还不如把阳明学说的思想应用到人生上来,让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慢慢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觉悟,既把事业做好了,也提高了心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这样或许还现实些。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0:58:26 +0800 CST  
谢谢楼上xujc8888兄的支持和鼓励。
xujc8888兄文笔犀利,对历史和现实的针砭,可谓一针见血,呵呵。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2:16:27 +0800 CST  
作者:张良弓 回复日期:2010-07-21 12:20:51
奇谈怪论,前后矛盾!看不懂想表达什么?请阳光兄给楼上的做个评价。
======================================
呵呵,刚开始我看xujc8888兄的帖子时,觉得也有点前后矛盾,前面说我写得不错,接着笔锋一转,好象有点批评我的文章有因循守旧的意思。不过后来细细看完后,觉得xujc8888兄好象并不是批评我,而是说要是一再用前人的思想来要求今人,是有违人性,不符合现实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心学也不能因循守旧,而要结合现实,与时俱进。当然上面也只是我的理解,不知xujc8888兄的意见如何?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3:06:12 +0800 CST  
帖子沉得好深,找都难找,呵呵。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6:21:16 +0800 CST  
中午在凤凰网看到一位90后因玩网游上瘾,被父母关在家里,断掉网线,结果导致他留下遗书自杀的事,令人不禁感叹万千。
其实现在当父母的很多都可说是不够格的,一碰上孩子有所谓的坏习惯,或不合自己的心意,便非打即骂,而不是去探讨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真正地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感慨之余,根据阳明先生的教育思想,写成一篇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文章,作为今天更新的正文。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6:28:50 +0800 CST  
从“心”改变孩子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俗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传习录》

王阳明说: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误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这样,少年儿童就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和家长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致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这样,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

在今天,我们看来,王阳明的这番话,简直就是象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现象说的一样。
许多学生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对待那些犯有过错的学生或孩子,不是从尊重人性、尊重教育心理的角度出发,而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们服从自己,有的甚至以简单的棍棒教育来代替沟通教育,就难免会造成隔阂,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在外面打工,担任了一家公司保安队的队长。小女孩跟随母亲在家上学。
后来,小女孩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女儿由于缺乏管教,染上了不少坏习惯,他一下急了,马上辞了职回来教育孩子。他想,凭着自己当保安队长的管理经验,教育女儿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位父亲把女儿的缺点一一列在一张白纸上,诸如懒惰、马虎、上学迟到、撒谎、欺负同学等等,写了差不多一页纸,让女儿对着这些缺点,一条条地加以改正。
他以为这样一来,把这些缺点通通给女儿找出来了,白纸黑字地写在纸上,对症下药,让女儿照着改,难道还改不掉吗?
没想到,女儿对他这一套做法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不仅丝毫没有改自己的缺点,反而变本加厉,坏习惯越来越多。
父亲看这个办法不行,便开始对女儿实行棍棒教育。却不知女儿对父亲的打骂也不怕,继续我行我素,最后发展到拒绝跟他交流,形同仇敌一般。
相比之下,另一位父亲也有相似的经历,但他却重新学习了如何做父亲的方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位父亲原是一家公司的副经理,得知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后,也是辞职回家担当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开始,他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儿子一去上网便是非打即骂。
对于这种打骂,起初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久,打骂也不管用了,儿子宁愿挨打也要去上网。
终于有一天,父子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暴发了,不断长大的儿子挨了父亲两耳光后,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突然反抗起来,凭着身强力壮,把父亲压在身下动弹不得。
遭到了反抗的父亲,这时才意识到“棍棒教育”是没有出路的,而且自己也打不赢儿子了。他开始寻找其他的方法。
后来父亲经过学习,发现最应该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他决心彻底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走进儿子的心灵,去改变儿子。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对待儿子玩网络游戏的态度上,父亲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他不仅不再阻止儿子去网吧上网,还主动给儿子钱,但是要与儿子约定一个时间,说好去玩三个小时的话,就给三个小时的钱,一定得保证玩三个小时就回来。
当然,父亲这样做之后,开始经常出现儿子答应只玩三个小时,却玩到四、五个小时才回家的情况。这时候,父亲也不再象以前那样非打即骂,而是从正面强化他,对儿子说:“其实爸爸知道,你是不想玩游戏,今天你比以前提前半个小时回来,有进步了。”“你是一个男子汉了,我知道你能管住自己,爸爸永远相信这一点。”尽管父亲的心里有时很着急,但他竭力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这种急躁情绪表现出来,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象以前那样冲动起来,对儿子冷嘲热讽甚至拳脚交加,就会前功尽弃。
对于他给钱给儿子去网吧玩游戏的做法,连他妻子也充满怀疑,这样不是纵容儿子吗?这样能有效吗?这位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做法,相反,当儿子玩游戏忘了回家吃饭时,他还主动把饭送到网吧。
他清楚地记得,当他第一次给儿子往网吧送饭时,这天晚上,儿子玩游戏的时间不仅没有超过约定的时间,相反还提前一个多小时回来了。以后儿子一般都很自觉地在约定时间前就回来了,而且打游戏的时间在慢慢缩短。
终于有一天,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投降了,以后我坚决不打游戏了。”听到儿子这句话,父亲欣慰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果然,儿子从此再没打过游戏,后来因为他的英语听说能力好,还以交换生的身分到美国上高中了。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父亲如此全身心地信任自己、尊重自己,有哪个孩子不会被感动?别说戒掉游戏,就是更难的事,他也会去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人所说的“攻心为上”,实在很有见地。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6:32:24 +0800 CST  
作者:真康师傅 回复日期:2010-07-20 16:22:36
真好文!顶个先!

楼主心态既明朗又阳光,
面对公牛咆哮半点不慌.
回几句真诚的温柔话语,
咆哮的公牛成了好网友.
学心学不仅是妙笔生花,
生活中方能看到真和假.
打上几两赣州的山茶油,
感谢楼主的辛勤的付出!
===========================
谢谢真康师傅兄的支持和鼓励!其实,在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态,只是抱着一切之事都有益于我的观点来看问题罢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7:28:08 +0800 CST  
这些年来,觉得真的很有必要锻炼自己的“心”。如果心没经过训练,在这个日趋浮躁的社会,就很容易出问题。
今天刚在凤凰网看到引起网民关注的“广东男子涉嫌8年内毒杀7名亲人”,感到非常震惊!这名身为大哥的嫌疑人,投毒致死包括二哥两夫妇在内的七名亲人,其起因竟是因为区区两千元钱!
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为更少的一点钱,如几元钱甚至几毛钱而起争执,甚至动手杀人的的新闻也时常有。有时真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个人竟然为了这么点钱也可以剥夺他人最宝贵的生命,可见一个人心中的“自我”如没有克制,完全暴发出来是多么的可怕。
所以没有经过训练的心,会让一个人陷入“自我”的束缚中,容易随着外界环境起起伏,容易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激怒,更容易受到利害毁誉的关系,而蒙蔽本来具有的无穷智慧和才能。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7:57:58 +0800 CST  
作者:星飒 回复日期:2010-07-21 17:27:21
楼主写的不错,一生俯首拜阳明,真的,有点了解王阳明的人,都会不得不佩服他,功业学问,仰如天人。
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人都可以修的内圣外王。
新教的广泛传播对于西欧,美国的发展崛起的意义,世人皆可见,中国要想腾飞,恐怕不单要有自己的信仰,更要有自由的信仰。
==============================
谢谢星飒兄的支持。
兄台所论“王阳明则认为,儒家奥义在心里,不在书里。人人皆可为尧舜,只要从心里下功夫。”这句话说得很好,如果儒家的精髓能从书中得到,便容易落于教条,只有从心里得到的,才是自由而活泼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19:29:07 +0800 CST  
作者:闪靓雨 回复日期:2010-07-20 15:10:14
“。。。。所以大家都有一个误解,就是以为要事业成功了,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和心境的清净。殊不知,这是把因果颠倒了,我们只有把心情调整到快乐和清净的状态,才有可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才能更快地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非常喜欢这段,很有启发意义
============================
谢谢支持。大家喜欢看,我才有写作动力。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20:08:15 +0800 CST  
作者:前排豪华沙发就座 回复日期:2010-07-21 18:04:40
写的有些意思 收了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1 23:07:11 +0800 CST  
作者:stone625 回复日期:2010-07-21 20:34:12
喜欢看,好贴,顶。
=======================
感谢支持,欢迎常来。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09:03:55 +0800 CST  
心学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吧。它包括的不仅是静坐修心养性、提高智慧和能力的方面,还包括如何去应用,应用的方法等问题。
就象一个国家一样,光强大没有用,只有把这种强大的国力运用到恰当的地方,如提高国民、军队素质等方面,才能表现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实力来。
如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甲午海战一样,当时中国的海军装备号称亚洲第一,但却最终战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落后的思想上,当时积极备战的官员很少,那些战舰的舰炮居然用来晾衣服!炮战中才发现,许多炮弹竟然是臭弹(不知是官员腐败所致,还是很久都不搞实弹训练了?)所以说一个人心里面有某样智慧和能力,这只是潜在的,并不表示他就拥有这种智慧和能力,还要他去实际运用,苦苦磨练才能掌握。
张居正打击心学,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心学经后来门人的发挥,已走了调,已经变成提倡“思想解放”的武器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12:30:45 +0800 CST  

楼主:明朗之阳光

字数:71316

发表时间:2010-07-09 1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3:36 +0800 CST

评论数:39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