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作者:黄爱莲 回复日期:2010-07-13 11:10:15
楼主说得好啊!要明白“势”为何,如何去“顺”它,是需要深厚的功力的,没有平时的下苦功修炼,根本无法做到“顺势”!
——————————————————
的确如此。朋友看来对心学也有蛮深的体会。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5 00:26:24 +0800 CST  
谢谢大家关注,下面更新正文。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01:31:34 +0800 CST  
有一种智慧叫“心上学”(续)
——在心里将成功与幸福吸引过来


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年谱》

王阳明曾经告诉跟随他学习的人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颢)写道:‘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己学习书法的例子,我于是知道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从王阳明关于“心上学”的论述中,我们不仅可看到如何快速掌握技能的奥秘,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一个关于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千古之秘。
这个秘密就是——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遭遇坎坷,历经磨难,他因功高遭忌,但却能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明代官场中全身而退,实在是一个奇迹。
令人惊奇的是,王阳明在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而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
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说,那些事业上的人,他们在心中肯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幅生动明确的图像,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心理图像上。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及负面的东西。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这样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这些负面想法上了,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春山茂雄就是这样的一位实践者,他善于用心灵的力量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进行人生设计,从而获得很大成功。
上大学的时候,春山茂雄立志要创立一所全新的医院,他就想象着自己带领部下创建一所理想的医院的形象。后来他想象的一切都实现了。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渺茫,不知往何处去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心里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认真在头脑中构思实现理想的美好过程,使它们在你的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形象,最后用行动去实现这一切。
就象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中说的一样,“不论是谁,只要把自己的理想形象化,就有可能实现。”因为心中有一个理想的清晰图景后,就会获得一种信心和方向,这是十分可贵的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可以滋养生命的东西。
身处同样困境的两个人,如果一个人充满信心,有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努力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能力来改变命运,而另一个人则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两人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01:34:16 +0800 CST  
有一种智慧叫“心上学”(续)
——在心里将成功与幸福吸引过来


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年谱》

王阳明曾经告诉跟随他学习的人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颢)写道:‘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己学习书法的例子,我于是知道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从王阳明关于“心上学”的论述中,我们不仅可看到如何快速掌握技能的奥秘,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一个关于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千古之秘。
这个秘密就是——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遭遇坎坷,历经磨难,他因功高遭忌,但却能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明代官场中全身而退,实在是一个奇迹。
令人惊奇的是,王阳明在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而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
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说,那些事业上的人,他们在心中肯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幅生动明确的图像,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心理图像上。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及负面的东西。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这样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这些负面想法上了,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春山茂雄就是这样的一位实践者,他善于用心灵的力量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进行人生设计,从而获得很大成功。
上大学的时候,春山茂雄立志要创立一所全新的医院,他就想象着自己带领部下创建一所理想的医院的形象。后来他想象的一切都实现了。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渺茫,不知往何处去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心里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认真在头脑中构思实现理想的美好过程,使它们在你的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形象,最后用行动去实现这一切。
就象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中说的一样,“不论是谁,只要把自己的理想形象化,就有可能实现。”因为心中有一个理想的清晰图景后,就会获得一种信心和方向,这是十分可贵的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可以滋养生命的东西。
身处同样困境的两个人,如果一个人充满信心,有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努力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能力来改变命运,而另一个人则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两人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01:39:01 +0800 CST  
这个天涯怎么了,今天发一天贴子,一个也没发上来。晚上发时,第一次没显示,发第二次时,却连第一次发的一起发了上来,有管事的版主帮忙删一篇去吧。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01:47:48 +0800 CST  
作者:bshley 回复日期:2010-07-15 10:21:38
记不住在哪里看过,阳明先生早年似乎精研过道家学问,取得很高造诣,总感觉“心学”有种儒道合一的味道,但在下才疏学浅,还盼楼主指教!
——————————————————
阳明先生早年是热衷于道家和禅宗的修心养性之学。从他所写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学思想与道家南宗张伯端的炼心学说颇有渊源,不过张伯端的内丹功注重性命双修,而阳明先生对命功修炼不太注重,而偏重于性功修炼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11:50:12 +0800 CST  
作者:南国枭龙 回复日期:2010-07-15 01:00:08
当王阳明之学尚未被世人所知时,甘泉子曾写诗勉励他。诗云:
玉台有名果,
成之三千春。
当其未成时,
几品不足珍。
持之赠世人,
涩口反见嗔。
白璧按剑起,
青蝇止棘频。
圣人诚囊括,
明哲贵保身。
云龙会有时,
应感岂无因。
不惜知音寡,
可惜不能琴。

此诗以物喻人,可见两人当时友情之真。
——————————————————
阳明先生与甘泉先生初识时,相互引为知音,友情的确很深。但可惜后来两人各立门户,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彼此之间也颇有微词。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11:53:21 +0800 CST  
作者:谐和社会 回复日期:2010-07-11 12:06:32
楼主何必自谦!当年明月那种口水文章岂能与阁下如此大作相比!速度速度,本人期待不已!
——————————————————

当年明月写的可不是什么口水文章啊。我看过当年明月接受采访的视频,他写《明朝那些事儿》时,是进入了一种最佳的状态了的,按王阳明的话来说,也是得窥了良知的妙用,用现代的科学术语讲,即是获得了一种灵感写作状态,所以他的作品才能引起如此轰动。那个状态很玄妙,以后有机会我们也会讨论到它。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13:57:50 +0800 CST  
作者:珠光宝气2009 回复日期:2010-07-16 15:24:52
支持楼主,写这样的一份好贴

当初看明朝那些事的时候,也是很佩服王守仁先生的心学

没想到影响了好几朝的读书人,而且,凡是受心血所影响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困顿,都能坚强隐忍,不改变志向,并最终成就自我,成就人生,匡扶了正义
——————————————————
谢谢朋友支持。
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学说中,我个人认为,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比较适合现今的我们学习和应用。因为释、道家的理念是超前的,特别注重心性修养,一切也为了心性修养,照阳明先生的看法,就是走入了虚无的路子。当然重视心性修养没有错,但是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人人有那么高觉悟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很多人都去“空谈心性”,社会发展可能就会失去动力,从而陷入落后的境地。
而儒家学说就不同。儒家强调“修身齐家”、“平治天下”,在进行自我完善、自我修养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尤其是阳明先生所倡导的以“致良知”为主的心学,更是毫不掩饰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强调要把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用一种最优的身心状态去对待外界的事物,以一种大智慧、大境界去做事,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免除因背负过多的心灵重担所带来的压力,而且一个人的境界提高了,也能获得一种本能的洞察力和前所未有的行动能力,做什么事都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阳明先生短短五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在书法、诗词、散文、哲学、军事、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果普通人能获得他某个方面一半的成就,恐怕就足以聊慰平生了,而阳明先生居然在这么多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实在令人叹服。他到底是凭借什么来达到如此成就的呢?他究竟发现我们的心灵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我们做的事远远没有阳明先生做的那么多、那么大,为什么天天在叫忙叫累?阳明先生和诸多大儒所做的事情比我们多多了,却始终不忘修心养性,而且终日保持着一种悠然自在的心态,他们的这种生活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吗?
所以,阳明先生的学说实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没有过时,只要下功夫挖掘出其中符合现代生活的精华来,对我们就有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当然,我所写的关于阳明人生哲学感悟的系列文章,只是一种抛砖引玉的尝试,不足之处肯定存在,所以还希望大家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19:43:09 +0800 CST  
作者:咆哮的公牛 回复日期:2010-07-12 23:31:33
误会了,俺是来学习的,哪敢砸场子啊!更何况俺才识学浅,一时有感而发,大师面前弄大斧,抱歉,抱歉。。。。

楼主靖继续。。。。
——————————————————
公牛兄不必如此。其实在下和公牛兄讨论问题,真的是受益匪浅。有时候和友人讨论问题时,思维会特别活跃,想到的问题也比过去更深更远,可能是因为在这种讨论氛围的刺激下,会想到一些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要想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启发,一定都非常重视群体智慧,也就是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现在人们美其名曰“头脑风暴”。
所以本人非常希望公牛兄继续光临指导,不吝赐教,尤其欢迎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来讨论。
握手!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6 20:55:02 +0800 CST  
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曾与学生陆原静在一起,讨论心性的本能智慧、道德仁义及各种情感与人的关系,认为古代许多伟大的人物,如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等,他们功德卓著,在人生中做出了很大的事业,其中,他们的良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他们是开发了心中的本能智慧,才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
对于范仲淹,我们知道他是北宋名臣,小时候父亲病逝,跟随母亲改嫁到了一家姓朱的人家。因被朱家的孩子嘲笑,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事情真相后,毅然脱离朱家一个人到南京求学,经过奋斗,终于成为了北宋名重一时的大儒,官至副宰相。
范仲淹是怎样从贫困的境地磨练自己,不断成长起来,干出了一番惊世大业的?今天稍迟的时候,我们将讨论这个问题。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7 00:21:15 +0800 CST  
作者:lance122 回复日期:2010-07-15 07:10:09
很有意义的帖子,期待更新。
——————————————————
谢谢支持,我会每天坚持更新的,欢迎常来坐坐。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7 12:19:55 +0800 CST  
作者:虚拟变量 回复日期:2010-07-17 12:40:23
赞美一下楼主。
其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僵化的,…………(中间引文略)

所以,我们纷繁的世界,表面上看可能是物的较量,实际上可能是心的较量。只是,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心要面对整个社会的心,斗不过。

看楼主的雄文,自己也胡写了一些平时的思考,见笑了,哈哈哈~~~
————————————————————————————————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认真拜读了您关于哲学、金融与经济学方面的思考,觉得真的很有见地。尤其在经济学方面,更是看出了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心”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在经济方面的知识,我不太懂。不过在圣吉先生关于塑造学习型企业的大作《第五项修炼》中,圣吉先生也非常看重“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他书中的多项修炼都与“心”有关,如“自我超越”、“系统思考”、“心智模式”等,都是与一个人的“心”密切相关,可见您所说的“我们纷繁的世界,表面上看可能是物的较量,实际上可能是心的较量”这个观点,真的很有意义,值得细细探究一番。
正因为“心”所能到达的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高低,所以说白了,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较量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心的较量。古人说:“攻心为上”,现在人们所说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不正是心的较量吗?
再看阳明先生,在他那个时代里,他通过修炼,自己的“心”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洞察力、智慧和行动能力都比别人高了一大截,在军事上就能达到用兵如神、指挥若定的最高境界,与这样的人为敌,你又会有多少胜算呢?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7 16:48:50 +0800 CST  
作者:张良弓 回复日期:2010-07-15 09:40:32
所谓善易不卜吧!感谢楼主!
==================================
谢谢支持。下面更新正文。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7 17:48:48 +0800 CST  
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认为,凡是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范仲淹,字希文,是唐宰相履冰的后代。在范仲淹还两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得病去世了,为生活所迫,母亲改嫁山东长山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也跟从朱姓人家改姓朱,名叫朱说。
范仲淹从小时候,就很有志向和操守,尤其喜爱读书。等到他长大了一些,从旁人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家世,明白自己原来是随母亲改嫁而到朱家的,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动,哭泣着辞别母亲,独自一人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求学。
来到南京后,范仲淹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勤奋地读书,昼夜不息。
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是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人往往会因为寒冷而懈怠下来。范仲淹有时疲倦到了极点,就用冰凉刺骨的冷水来洗脸,用这个办法来驱除倦意,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寒冷和疲倦还容易战胜,最让一个人难熬的是食物的匮乏。自从范仲淹立志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他的衣食便很不充裕,食物极度缺少时,他便靠喝煮得很烂的粥来充饥。
对于如此艰苦的生活,常人很难忍受,而范仲淹从不叫苦。也许他心里有一种远大理想的支持,从来就不以这种清贫的生活为苦,而以潜心于书中追求知识和智慧为自己最大的乐趣。正象《论语》中孔夫子称赞颜回一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如此苦读,十分佩服,将他的事迹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南京的一个大官,听说儿子有范仲淹这样饿着肚子做学问的同学,也十分感动,便叫人给范仲淹送去许多可口的饭菜。
然而,令这位同学感到奇怪的是,经过许多天,饭菜都放臭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便问这是怎么回事。
范仲淹很认真地说:“老兄呀,我很感谢你的好意。不过要是现在我吃了这么好的饭菜,恐怕将来我就很难喝得下粥了。”同学听了更是感叹不已。
其实,范仲淹不吃好饭菜的目的,恐怕还另有砥励心志的意思。他坚持每天喝自己的粥,以这种清苦的生活来激励自己,不要沉溺于物质享受,而把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公元1014年,皇帝宋真宗出行,威风八面的庞大车队从南京路过。
那时,皇帝贵为“天子”,普通人是难得见到皇帝的,所以皇帝一来,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争着跑去看。范仲淹却独自一人坐在书院里,仍旧在埋头读自己的书。一个与范仲淹很要好的同学,见范仲淹坐着不动,以为他读书入迷了,没有听到皇帝经过的消息,特地跑过来提醒他:“你还在这里读书呀?皇帝来了,快去看,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后想看就看不到了!”
不料,范仲淹却说:“以后再看也不迟。”连眼睛都不离手中的书。
他的同学也许觉得这是他随口应付的一句话。没想到,范仲淹在第二年就中了进士,真的见到了皇帝。
后来范仲淹更是通过不断地努力,不仅精于修身养德,还勤于政事,一心为国为民,官至副宰相,推行庆历新政,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其实范仲淹成长的经过,正是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一个人如果能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以一种乐观自信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磨难,并在不断的奋斗中磨练砥励自己的心性,就能达到完善自我,提升素质的目的,从而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伟大人生使命。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或许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在触及灵魂的磨练过程中,一个人的心性逐渐达到清明的境界,平常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难令他动心了,自然很少有物欲的牵累蒙蔽,这样,他们那神奇的良知所产生作用的地方,自然就会多一些,做什么事都比较符合“道”的规律,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7 17:50:06 +0800 CST  
作者:贾张虔诚 回复日期:2010-07-17 17:24:40
收藏了!
此帖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贾张虔诚 回复日期:2010-07-17 17:45:19
先生把标题中注明连载会比较好。
========================================
谢谢支持。
我是第一次在天涯发贴,没想到这么多。后来也想到在标题中注明连载或每日更新可能会较好,但天涯的贴子自己是不能修改的,只好将就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7 18:06:24 +0800 CST  
作者:alenxder 回复日期:2010-07-17 18:11:05
lz不错,继续写。

哲学这个东西从来就是喜欢争论的。
===========================================
谢谢支持。只要大家感兴趣,我会继续写下去的。写这种题材的哲学文章,我还是第一次,谈论的也只是仅限于人生哲学方面的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出,有什么不同看法也可以提出来讨论。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7 20:02:20 +0800 CST  
作者:不惑四十 回复日期:2010-07-17 21:36:36
楼主,你要是真有良知的话,就不要弃楼。
=================================================
写这种关于哲学的文章的确是很费力的,但是只要大家支持和感兴趣,不管怎样累,我都会坚持写下去。当然,如果我写的东西没有人看,纯粹属于一个人在自娱自乐,那就没什么意思了,与其花费半天功夫写篇文章去浪费天涯的网络资源,还不如早点弃楼干正事的好。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08:40:51 +0800 CST  
作者:stone625 回复日期:2010-07-17 23:07:39
向楼主请教,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该如何解释?谢谢
=========================================================================
这个问题我们相互讨论一下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打仗讲究的是指挥者的洞察、决断、行动及贯彻能力,王阳明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心性早已到达心如止水的至高境界,知行合一的功夫也极为了得,别人的那点小伎俩是瞒不过他的,而他却能对敌人的思想和行动了如指掌。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行军打仗这种最考验智慧的暴力行动,在他看来,实在就跟玩儿似的。因为别人与他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嘛。与不在一个档次的对手作战,还不是象大人打小孩一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心中贼”的说法,出自《阴符经》:“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指“眼、耳、鼻、舌、心”等向外追求无穷无尽的物欲,就象五个盗贼一样,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了我们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元精、元气、元神,使人逐渐走向衰老,直至死亡。
当然王阳明对心中贼作了新的诠释,把一个人长久以来的习气,看作心中的盗贼,认为它们是妨碍作圣人的障碍,而要下功夫将其坚决除掉。
但一个人的习气,作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那么好除去的。必须下真功夫踏踏实实去做,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所以阳明先生才感叹:“破心中贼难”。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11:45:11 +0800 CST  
作者:薛侃除草 回复日期:2010-07-17 19:27:41
楼主对于王阳明的致良知与李宗吾的厚黑学之间的关系有何看法?请赐教O(∩_∩)O~~
=====================================
前几年我曾翻了一下坊间的《厚黑学》一书,好象是讲一个人要脸皮厚、心肠黑,才能在世间混得开,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还举了刘邦因厚黑而成功的例子。我个人认为,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与李宗吾的厚黑学,两者之间好象扯不上什么关系(刘邦的成功也决不是仅仅因为厚黑的缘故)。难道薛侃除草兄对此为独到的看法,不妨提出来让我参考一下?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13:42:32 +0800 CST  

楼主:明朗之阳光

字数:71316

发表时间:2010-07-09 1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3:36 +0800 CST

评论数:39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