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作者:贾张虔诚 回复日期:2010-07-17 21:04:43
给版主发站内信试试吧。

作者:贾张虔诚 回复日期:2010-07-18 13:37:17
顶顶,
=============================================
谢谢支持。我试试看。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14:32:32 +0800 CST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7-17 17:56:18

这是个绝好的励志贴
============================
是吗?象一个励志贴?这我倒没有想到。谢谢支持,下面更新今天的正文。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14:40:27 +0800 CST  
把握住自我

何不以尔等为贼之勤苦精力,而用之于耕农、运之于商贾,可以坐致饶富而安享逸乐。
——《王阳明全集·告谕浰头巢贼》

这是王阳明在担任南赣汀巡抚期间,进剿所谓的“山贼”时,所发的《告谕浰头巢贼》一文中的一句话,其中颇具人生智慧。意思是说,你们冒着被官兵剿灭的危险做贼,落下一个“贼”的千古骂名,这是何苦呢?为什么不把你们这种甘冒生命危险、又辛苦万分的勇气、魄力和精力,而用之于农事生产和做生意经商上面,那样一定能够坐致富裕而安享逸然、快乐的生活。

这种隐含的人生智慧,其实就是要人们要把握住自己,在面临生活的困境或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把那些负面的能量运用到正面上来,也许会发现人生的另一层天地。
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挫折和所谓命运的嘲弄时,如果不能把握住自我,就会走上邪路,酿成人生的悲剧。某大学有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同寝室的三名同学讥讽和嘲笑自己的贫困和其他一些事情,在一天晚上,残忍地将三名同学杀害了,后来他落入法网,被判处死刑。可以说,他的这一令人发指、极端的犯罪行动,不仅毁灭了三条原本有美好前途的鲜活生命,也给四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其实,既然知道如此残忍地杀害他人,必然会被判死刑,为什么不象王阳明所说的那样,把这种不怕死的勇气拿来用在正道上,以成就一番事业呢?
所以一个人面临关键的选择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静下心来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如果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甚至会使自己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时,就要考虑另一种可能,既然自己连死都不怕了,还不如下定一个决心,向旧的自我作一个决绝的告别,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通过行动和努力来完善自我,把自己做到最好。
因为我们第一个人的智慧和潜力是很难界定的,平常没受到什么刺激,可能就一辈子庸庸碌碌地过下去了,但一旦获得一个强大的动力,一念贯注之下,付诸于十倍甚至百倍的行动,很可能就激发出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智慧和潜力来。
汉初的韩信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韩信少年时,喜欢佩带宝剑,一个杀猪为生的小伙子看不惯他,找茬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又喜欢佩带宝剑,但我看你就是一个胆小鬼。”并得寸进尺地提出一个十分无理的要求:“你如果不怕死的话,就拿剑刺死我;如果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听了这话,盯着他看了很久,当时韩信内心的思想斗争可能也是非常激烈的,这小子实在太欺负了,“士可杀不可辱”,真想一剑杀了他。不过韩信想了很久,终于俯下身子,慢慢地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满街的人都嘲笑韩信。
后来,韩信凭着自己的努力,做了刘邦的大将军,四处征战,所向披靡,成就了一番惊世伟业。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召见了那个当年侮辱他的小伙子,赐给他一个官职,对部下的将领们说:“这是个成就了我的壮士啊。当年他侮辱我时,我难道就不能一剑把他杀了吗?不过我想如果杀死他,自己也得偿命而死,这样死掉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或那样的痛苦或打击,为什么有的人能选择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最终改变命运的道路,而大部分的人却选择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或他人的道路呢?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把握住自己。
把握住了自己,就能让能量在正确的轨道上流动,推动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14:43:58 +0800 CST  
作者:云边茎兰 回复日期:2010-07-17 18:39:50
传习录留心好多年了,一直却惧着艰深没有买,阳明先生着实是个有意思的人,蒋中正的偶像,考研政治的反面教材,但我怎也不买那些教授大师说法的帐,力挺王守仁。
============================================================
王阳明先生之所以被当作反面教材,是某些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的结果,或许可以说,那些人根本没有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而只是一味从政治或社会制度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就得出了非常牵强、荒谬的结论。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19:11:59 +0800 CST  
其实我们对阳明先生真的存在许多误解,就拿通常被批判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来说,一些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的理解,就是王阳明先生把封建制度当作天理,拼命维护封建制度的存在,而要人民大众放弃应有的物质追求,什么都不要了,浑浑噩噩地、毫无欲望地活着,并借此抨击阳明先生所谓“灭绝人性”。
纵观阳明先生的言论和行为,他又何尝不是希望人们能过上富裕、幸福、安逸的生活呢?如他在《告谕浰头巢贼》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你们冒着被官兵剿灭的危险做贼,落下一个“贼”的千古骂名,这是何苦呢?为什么不把你们这种甘冒生命危险、又辛苦万分的勇气、魄力和精力,而用之于农事生产和做生意经商上面,那样一定能够坐致富裕而安享逸然、快乐的生活。”
王阳明并不象其他一些大儒一样,鄙视农工商,一味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明确提出“以勤苦精力,而用之于耕农、运之于商贾”,也“可以坐致饶富而安享逸乐。”可以看出,富裕的生活并不是王阳明所排斥的,他摒弃的,只是那些不切实际、过于奢侈的欲望和没有穷尽的物质追求。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19:49:18 +0800 CST  
作者:慢摇入人生 回复日期:2010-07-16 17:51:10
本人浏览天涯数载 从没有过回帖的冲动
正是楼主的帖子 终于激起我回帖的欲望
刚注册的账号
感悟颇深 受益良多 仔细想想 我的生活中多多少少有一点点心学的影子
只在于心境的体会 而没有清晰地思路 希望先生给我多一些理解
先生说: 阳明思想由心性修养与事功进取两方面组成 还望赐教
=========================================================
谢谢你的支持和信任。
可能有不少人都认为,心性修养是衣食无忧后,才有心思搞的一种活动。否则还在温饱问题而四处奔波,怎么有时间去修心养性!相信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修心养性并不象大家理解的那样,是无所事事的人才有资格做的,也不是只有什么事都不理了,整天静坐修心、参禅悟道,才算是修心养性。
可以说,修养心性的范围是很广的。调整情绪、自我控制都是修心养性的具体内容。
我们知道,要做成一件事,就要有自我控制能力,自己要管得了自己,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而要有自控能力,就要锻炼自己的心,因为平常我们的心散漫惯了,突然叫它集中起来,它就象猴子那样好动,古人称之为“心猿”。如果心静不下来,做事的效率和效果决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大家都有一个误解,就是以为要事业成功了,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和心境的清净。殊不知,这是把因果颠倒了,我们只有把心情调整到快乐和清净的状态,才有可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才能更快地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21:15:01 +0800 CST  
破心中贼之难,可见下面两个例子。
明道(程颢)曰:“吾年十六七时,好田猎,既见茂叔,则自谓无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旦萌动,复如初矣。’后十二年,复见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也。”这可见变化气质之不易。
明道在澶州日,修桥少一长梁,曾博求之民间。后因出入,见林木之佳者,必起计度之心。因语以戒学者,心不可有一事。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8 23:12:37 +0800 CST  
在看《王阳明全集》时,我常常在想,象阳明先生这样的人物,如果放到现在的社会,不知会干出怎样的一番事业来?是政坛明星,军事大家,还是商界奇才,抑或是教育巨匠?
在明朝那个年代,王阳明已经是政治、军事、教育样样都精通了,在重视商品经济的今天,他的才能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一个能把打仗玩成艺术的人,他下海经商一定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商海创业强调的是眼光、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及行动能力等等,而这几点都是一个合格军事指挥家必备的素质。如果有哪一个企业家能具有王阳明那种洞察力、智慧和执行力,恐怕在商场上同样也能战无不胜。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11:18:12 +0800 CST  
“安分守己”、“素其位而行”等词语,向来是人们大加抨击的不思进取的保守词汇。然而王阳明作为一个洞察了心灵奥秘的圣人,他在这方面能教给我们什么智慧呢?下面更新正文。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13:08:13 +0800 CST  
素其位而行的智慧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有见识、有学养的读书人,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的所处的地位。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这里所说的“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以往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思想保守,没有进取精神。
其实,王阳明所说的意思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对今天的我们也不乏启发意义。通俗地说,王阳明是反对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要求人不思进取。
一个年轻人刚从学校出来,一心想干“大事”,叫他从基层做起,他不屑一顾,认为那是胸无大志之人干的,结果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
如果能改变一下求职角度,按照“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的方法去做呢?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学新闻专业的年轻人,毕业后想留在上海发展。刚开始,他的目光锁定那些大报社、大杂志社,不断地去投简历应聘职位,可是却极少得到回应。即使某些单位叫他去面试,也因竞争过于激烈而败下阵来。
他找了很多家报社、杂志社,都遭到了拒绝,心里郁闷极了,深感怀才不遇。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放下架子,选择了“无编打工”,即先到一家报社跑跑龙套,做些打杂的活,如接些电话,整理资料、稿件什么的,总之是个处于“试用期”的编外人员。
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每天都利索地把自己的活儿做得妥妥贴贴的,份内的活儿做完后,又帮同事们买盒饭、打开水、搞卫生等等,与大家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
过了一段时间,领导见他不错,社里人手紧时,便派他去完成一些采访任务,年轻人很用心地去做,把采访任务完成得很好,慢慢地他有了一些固定的稿源。
后来领导见年轻人的能力还可以,便把一个房地产版块交给他做。
年轻人从未接触过房地产,开始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个栏目,对那些专业性很强、满是房地产术语的稿子更是一头雾水。
但他从不叫苦,而是虚心地向同事们请教,下班后更是一股劲儿地钻研起房地产知识来。很快地,他在房地产这方面由一窍不通到渐渐入门,接着成了内行,把这个版块办得有声有色,社里的领导很满意。
终于有一天,领导把他叫去:“年轻人,现在你可以到人事部门签聘用合同了。”没过几年,年轻人又凭着他的能力,顺理成章地坐到了部门主任的位置上。
其实这就是“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的智慧。
如果年轻人刚到报社,还是“编外人员”时,就存着非份之想,整天妄想着怎样才能弄上一个部门主任来当当,恐怕他早就被报社扫地出门了。
但是他很聪明,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先把本职工作做好,让社里的人都离不开自己。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事时的态度和能力他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一旦有了需要,他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你。凭着这种策略和智慧,年轻人打败了许多比他更有资历和能力的对手,不仅如愿应聘了报社的工作,还坐上了社里部门主任的宝座。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13:09:15 +0800 CST  
作者:张良弓 回复日期:2010-07-18 22:22:39
一言以蔽之“心中贼者,私欲也!”
=======================================
私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心中贼,不过习气是一个更深、更隐蔽的心中贼。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16:13:50 +0800 CST  
在修身过程中,私欲还是比较容易意识到的。既然能意识到,就比较容易排除。如果是难以意识到的习气,好比是习惯成自然了,这些习气已牢固地在潜意识中生了根,似乎成了自己的第二天性,自己做起来觉得是出于自然而为之,这就难以意识到,更别提去破除它们了。
不知良弓兄有没有静坐的体验?在静坐时,通过初步的调整心态和呼吸,慢慢坚持下去,随着呼吸渐趋缓慢、细长与柔和,就会体验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忘我境界,自己的身体仿佛不存在了,外在的呼吸也不存在了,或是说已觉察不到了,这时就引发了“内呼吸”,非常深长,非常自然,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非常美好的境界。
很多人到达这个境界,都很想长久地保持下去,但这种状态不会保持太久,这是因为我们虽然排除了大脑外层意识的一些干扰,如一些物欲、私欲等,但由于心境到了一定的静境,洞察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就会体察到大脑更深一层的意识,也就是还有更深层的内部干扰发生,各种各样缘于习惯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杂念,都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干扰着我们。
这时就得下更深一层的修心功夫,体验自然的状态,把这些杂念转化掉,才能获得更深的静境。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17:58:53 +0800 CST  
正因为习气的深厚及根深蒂固,不容易根除,所以古人修身强调“悟道”后还有功夫,就是见道了还要下磨练的苦功,以求把习气彻底除去。如王阳明在龙场就悟道了,但他以后还是时时刻刻都做致良知的功夫的,这样才能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18:34:55 +0800 CST  
作者:fengqy1991 回复日期:2010-07-18 15:52:29
好贴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19:26:43 +0800 CST  
作者:云云同痛 回复日期:2010-07-16 15:30:51
蒋貌似很推崇此人。
==============================
不仅蒋很推崇王阳明先生,就是毛对阳明先生的某些观点也很赞赏。只是由于毛信仰唯物,对阳明先生所谓的唯心不敢苟同罢了。其实阳明先生的唯心并不象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那只是一种修养上的境界,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当然就无法理解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20:32:34 +0800 CST  
作者:行者三号 回复日期:2010-07-15 11:19:49
好文章,受益受教。尤其是‘心上学’部分,很有见解。学以致用。
===============================================
谢谢支持,如果大家能觉得有一点点用,那我就十分欣慰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21:45:14 +0800 CST  
作者:高兴就可以 回复日期:2010-07-19 22:31:51
记号
=======================
谢谢关注。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19 23:11:14 +0800 CST  
作者:梦之行者 回复日期:2010-07-19 22:22:09
拜读,不过有些疑惑。灭人欲,存天理乃朱子观点,阳明思想为心外无物。此一为客观唯心主义,一为主观唯心主义。当年阳明也正是经过七天的守仁格竹才开始对朱子学说产生怀疑。小弟也正纠结于这两学说之间,不能自拔,想请楼主指点一二。个人认为,阳明思想部分是借鉴于佛老学说,不过一个更学术化,一个是知行合一。正应了一句话,佛度有缘人。呵呵,一时兴起,言辞混乱,偏颇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
我认为,我们为历史上的哲学家贴上唯物和唯心的标签,是很不妥当的,也是我们没有达到王阳明他们那些有实际修养功夫境界的表现。正因为我们没有他们那种实际体验,就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把他们的思想与政治、社会制度甚至意识形态联系起来。
“存天理,灭人欲”,虽是朱子的观点,但在《传习录》,阳明先生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表述。于是乎便被扣上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帽子,因为在我们的某些哲学家看来,天理就是指封建义理,存天理就是要维护封建制度的永远存在;而灭人欲,就是要人们泯灭应有的一切欲望,老老实实地服从封建统治。这样就能维护封建制度的长久存在了。
其实,如果有点生命修养体验的人,细细地看阳明先生的书,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阳明先生是想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但并不是要人们泯灭基本的欲望去实现的。而是要人们通过实际的修养,心灵境界提高了,自然就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注重精神文明修养吧。
我们今天说朱子是客观唯心主义,阳明先生是主观唯心主义。我认为,造成这种分别的原因,就是朱子在修养过程中,还没有明心见性;而阳明先生是悟了道,明心见性了的。他们的境界不同,所得出的见解和理论也不同。
其实,那些被划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儒学大师,如陈白沙、湛若水、王阳明等,大多数是对明心见性有体验的人。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01:40:32 +0800 CST  
其实现在已有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认为简单地把哲学家的思想分为唯物、唯心是不妥当的。如《社会科学报》张丰乾载文: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以天人和谐为价值取,以阴阳平衡为行动指南,在贯通有无中展现深遂,在彻悟生死处安身立命。从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阴阳、有无、理、气、心、性等范畴出发,才有可能把握传统哲学的精粹。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08:55:25 +0800 CST  
昨晚,在网上无意中发现,原来《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当初就是在天涯写的帖子,而且还和天涯闹过一些不愉快的事,许多版主因此受牵连。呵呵,我以前真的不知道有这档子事,如果我写的帖子会引起一些版主不愉快的回忆,在此只能说一声抱歉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0 10:06:41 +0800 CST  

楼主:明朗之阳光

字数:71316

发表时间:2010-07-09 1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3:36 +0800 CST

评论数:39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