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作者:星飒 回复日期:2010-07-22 09:32:33
当年明月关于王阳明的部分,写的很好,不过还是有很多疑惑。
疑惑一、心学的神秘性还是没有揭开,王阳明本人则不必说了,你可以说他是天才。可是其他心学的门人呢,聂豹,何心隐,徐阶,等等,仿佛成了心学门人,就拥有了无比的智慧和能力。这个太神秘了。当年明月自己似乎也没有解释的清楚。照楼主说法,凝神静心,更容易学习,似乎有点道理,不过这个方法在古代并不稀奇,并非心学首创和独有。怎么不见都有此事功?
================================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来探讨一下。
的确,通过静坐或其他方法,达到凝神静心的人,在古代确实很普通,并不是心学首创和独有,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什么都不见有事功呢?
我想,这得从王阳明倡导心学(或者说“圣学”)的初衷说起,阳明先生提“致良知”,就是要学生们以此去应事接物,做一番“教化百姓、平治天下”的事业,而不是只独善其身就行了的。所以当他的学生薛侃一问“佛老的精妙之处”时,他便老大不耐烦,加以痛批。
只有目标确立了,再加以亲身磨炼,自身在那方面的智慧和能力才会显现出来。如苏秦,这个人的升官发财思想尽管非常严重,但他在当官干大业的目标很明确,不惜为此“头悬梁,锥刺股”,摒弃一切外在干扰,非常专注地思考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他终于心窍大开,能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了,结果在游说诸国国君的过程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挂上六国相印,做出了一番事业。为此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评论说:“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启,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如果一个人虽然具有这种潜在的智慧和能力,但他的奋斗方向不在“平治天下”的目标上,不为此去孜孜不倦地努力,当然他就没有什么显著的事功。如《庄子》中所载,有不少人都有凝神静心的能力,如粘蝉老人、做乐器的工人、为国君画画的画师等人,他们就是把这种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自己所喜爱的技艺上了,所以在技艺上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在治理社会的事功上,他们显然是不会有的。
庄子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智慧和能力当然也是很高的,连楚王都想请他当宰相,但他就是不干,宁愿过一种悠游自在的生活。这样我们就不能指望庄子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等事功方面有什么杰出的成就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14:25:45 +0800 CST  
作者:zhouleyou2010 回复日期:2010-07-22 13:42:24
马克,思之。
=================
幽默回复,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14:55:31 +0800 CST  
下面更新正文。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15:01:30 +0800 CST  
良知妙用
——激发灵感的方法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传习录》
良知,就是道,它就在人的心中,不仅圣贤,就是平常人都是如此。若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将会无处无时不是道。

在这里,王阳明指出了一种独特的运用智慧的形式,即良知妙用。认为如果一个人心中宁静而清明,没有闲思杂念的干扰,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规律,这样做什么事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
其实,这就是强调一种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叫做“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看到这句话,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辛勤的劳动是最重要的,所谓勤奋出天才,而忽略了那1%的灵感。
但爱迪生这句名言下面还有一句的,就是——“但是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如果你那99%的汗水不能产生1%的灵感的话,那它就只是一桶汗水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有学生这样抱怨:“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总赶不上别的同学?”“我这样拼死拼活地学,成绩为什么没有明显提高?”在他们看来,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爱迪生那“1%灵感最重要”的告诫,其实爱迪生强调的是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勤奋不能促使灵感产生的话,即使再努力,也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成功。
这“1%的灵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脑子开窍了,也就是打通了左右脑的神经回路,挖掘出了心灵之中的独特智慧。
这里潜藏着一个很深的生命秘密。
灵感和直觉思维是由我们的右脑主管的,不受平常思维控制,它是无分别、无计较的,需要心灵处于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才能出现。
一个人拥有灵感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似乎特别敏捷,以往混沌模糊的东西,在脑海中一下子就豁然贯通了,而且有一种能做成任何事的自信,精神达到一个高峰状态。
那么,怎样去开发这种灵感思维呢?
一个人在灵感发生时,大都处于一种非常虚静的状态之中,假如杂念丛生,不可能获得灵感。正象《易经》中所指出的那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境宁静空灵是灵感的发生的重要基础。
常人的心灵有太多物欲的牵累束缚,所以灵感不能激发出来,只有进入自由自在、灵动活泼的心灵境界,才能“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知”,心灵意念稍有滞碍,灵感即隐而不现。
真正的心灵自由,就是要达到一种放下自我,精神与天地宇宙融而为一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收视返听”,即将平常向外追逐的心思收拢回来,向内观照自己的心灵,保持心平气和、宁静虚无的心境,直至进入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战胜自我,克服一切软弱、自卑、浮躁的消极情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坦然淡定的心理,就为下一步的出现灵感思维、顺利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大学》中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说明了此点。
达到思虑专一的心理要求后,要尽可能地摆脱外界名利、荣辱、得失等利害关系的干扰,把那些难题在心中或纸上陈列出来,细细思考其中的规律及联系,要有耐心,反复全面地思索,坚信“量变即将产生质变”,反复思考的次数越多,心理越放松,灵感出现的机率越多。也许就在你求与未求之间,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了,你就会恍然大悟。这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就是“顿悟”。
《传习录》中,王阳明曾对学生说过:“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在王阳明看来,苏秦、张仪等人的智谋,也算得上具有圣人的资质。他们在长期专注不懈的努力中,已经窥见到良知的妙用(其实就是心灵力量的神奇作用),所以才能如此善于揣测人情,没有一点不是击中对方要害的,由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不过他们的良知用在了不好的地方(用在了一心求名利上),这就有点过了。
纵观苏秦的成功过程,在困厄和命运的打击下,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在困境中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的道路。他在不懈的探寻学问真谛的努力中汇成了一股无比专注的精神力量,终于开启了神秘的良知大门,获得了一种高层次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苏秦历经痛苦磨练,最终归于平静专注的心境,纷扰的闲思杂念离他远去,就如同湖面上的涟漪渐渐平息下来,平如镜面,如实地反映出他人的内心活动,这就是他揣摸别人的内心人情,能一击就中对方要害地方的原因。
这其实就是一种本体能力的把握,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对各种知识灵活运用,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15:09:10 +0800 CST  
一提到“致良知”,大家可能便觉得高不可测,以为一定要达到什么大彻大悟的境界,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良知妙用也就是一种灵感,每个人都可以运用,只要一个人的身心能松下来,能专心致志地去思考一个问题就行了。只要坚持这样去做,或多或少就会获得一些良知妙用。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17:26:01 +0800 CST  
作者:长啸如风 回复日期:2010-07-22 18:16:37
跟贴学习,顶。

作者:stone625 回复日期:2010-07-22 18:25:53
帖子越来越好,我是越看越喜欢,阳光兄辛苦了,致敬!
=============================
谢谢两位兄台支持,我当尽力而为吧,欢迎常来。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19:55:08 +0800 CST  
修心养性,不光是增加自己的自控能力,调整情绪,涵养道德的问题,还能提升智慧。对于智慧的提高,没有更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心神,在事情磨练中开发智慧、增强能力。
通过修心养性,可以解决智慧问题,但是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要在各种事情中经常考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是否提升了,把各种所谓的困难当作提升智慧和能力的机会和考验。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虽然是古人说的,有一定局限性,但也道出了劳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对于提高智慧和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在平时要多思考问题,干一件事情从各方面分析一下,看一下它的条件和可能性,尽可能全面地考虑,纵观全面后,再订个具体的计划,碰到问题不要紧张,不要陷于负面的情绪之中去,要想到这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多分析所遇到问题的原因,这样就能逐步提高自己处理各种复杂事情的能力,自己的智慧也随之提升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20:30:20 +0800 CST  
其实有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能去做,没有能力去完成它,而是我们的心在所谓的困难面前畏惧了,退缩了,而没有最大限度地从自己的内心去挖掘潜力。
心灵的潜力永远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只有敢字当字,先要能行动起来,在行动中不断思考它的可行性,思考自己可以去做那些事来完善它,慢慢地,你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原来这个答案早已在自己的心中,只是由于浮躁的情绪把答案遮蔽住了而已。当你的心定下来时,这个答案也就进入了你的意识中。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2 23:40:37 +0800 CST  
关于人定胜天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弄了个“人定胜天”的词语出来。在这个牛词的鼓舞下,人们的胆子一下子大了起来,不再把“天”,或者说是大自然放在眼里了,以为人作为万物之灵,可以做大自然的主宰,可以操纵大自然了,于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什么都敢做,任意砍伐森林,对煤矿、石油、地下水等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采,结果环境、森林资源、地表植被严重遭受破坏,气候异常,大自然正以它特有方式报复着人类!这一切,都是与东方“人天合一”的思想格格不入的。
其实,人定胜天并不是说人就可以做大自然的主宰,人永远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不引起大自然的绝地反击。我的理解是,人定胜天应该是人心安定了,才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道),才能让身心顺着自然规律,更好地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3 00:34:24 +0800 CST  
谢谢各位热心朋友的支持与关注。一句话,为了大家的期待,咱一定尽力写下去。当然,有不足之处也请大家提出来。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3 17:42:13 +0800 CST  
下面更新正文。


不要迷信天赋

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然有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努力到极致,到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尽性知天)的功夫,也不过是尽我心的良知罢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是聪明或愚钝,只要他愿意,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只不过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一点罢了。即使心性愚鲁的人,别人用一分努力能做成一件事,而自己不怕吃苦,不怕耐劳,下定决心,用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一样能做成那件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天资不聪明的人,但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想方设法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别人难以企及的事业。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由于放弃了自己的努力,最后反而变成一事无成。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天给予了天分,但个人的素质要靠自己去提高,一个人的努力能将一个普通的人变为天才。
谈到曾国藩,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近代颇有争议的人物,当年率军镇压太平天国,以显赫的军功,被清朝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谥为“文正”。
曾国藩一生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的功夫和学问,躬行践履,在治军、治家、修身、养性上都颇有建树。
然而,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不知什么时候,一个盗贼来到他家,发现曾国藩的房间还亮着灯,便躲在窗户边,想等他睡觉后再下手。
但曾国藩把一篇文章读了很多遍,还是没背下来。
而盗贼虽然只是隔着窗户听曾国藩读书,可是那么几遍下来,他就在心中把它记下了。相比之下,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这么笨,读书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终于,盗贼实在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书会有什么出息!”然后将自己早已听熟的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忿然离去。
盗贼的天分确实很高,听人家朗读了几遍文章便能背诵,而且勇气可嘉,看到别人如此“不成器”,敢于勃然大怒,不顾自己盗贼的身份,奋不顾身地跳出来,当场教训别人,还要给人家演示一番背书的本事,可谓“智勇双全”。然而他只能做些偷鸡摸狗的事,而曾国藩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实践,努力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质,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
可见,如果光有天赋,而没有加上自己的勤奋,一个人也是不能获得成功的。我们小时候就读过的“伤仲永”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仲永的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聪慧异常,能作很好的诗。乡里人对此很惊奇,经常有人请他去表演,对其出众的天赋赞不绝口,并赠予些礼物。
仲永的父亲满足于这种肤浅的赞美及那些蝇头小利,于是整天带着儿子到处去应酬。
生来天赋很高的仲永长到20多岁时,有人再前去探访昔日的“神童”,请他再作诗时,却发现他已“泯然众人矣”,已经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迷信所谓的天赋。对于天才的定义,还是爱迪生说得好,所谓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罢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3 17:43:20 +0800 CST  
作者:幽谷闲云 回复日期:2010-07-15 11:14:55
阳明以前是学过道家的导引之术,据说幽居在山洞可以感知今日有朋友出城来山里看望他。

在下也看过些阳明的书,想请教一下楼主,对阳明学和楞严经有何看法?楞严经里描述的清净妙体,和阳明说的良知,是否殊途同归的。如果按照佛学观点,一切皆真空假有,那在现实中的奋斗是否也如梦幻色空。
另外,从现实生存来讲,关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观点,内在与外在需要在矛盾的长期斗争中,正反合,长期的血战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所以单凭唯心的臆造,根本难以主客和谐,从现实的世界中获得成功。所以说阳明学属于心学,可以在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静心地把玩其玄妙之处。但是,对现实的适应和生存,却不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如果从现实生存的角度来讲,过分提倡心的价值,只会是自欺。
中国人向来追求天人合一、实用理性,所以阳明学可以发展成狠斗私心一念闪的坚决,也可以发展成空谈心性的迂腐,却于事无补,所以自清以来,杨明学就开始衰落了。但是,从人生意义的角度来讲,人之所以为人,人心本善,阳明学在近代被新儒学继承下来,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有其教化功效的。
==================================
阳明先生为祛病养生而习练道家导引之术,能预知朋友前来看他,一些学者认为王阳明在此事做了手脚,其实这只是一种西方所谓的心灵感应而已,就象我们常说的“说曹操,曹操到”,只是王阳明经过锻炼,心境更为平静,感应的能力更强一点而已。王阳明也知道,这只是玩弄精神,没什么稀奇的。
佛学的智慧博大精深,不便妄议。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更强调在事物上磨练,放下自己,以探究一层深似一层的意识,也以证悟意识本体为目的,但在致良知的过程不忘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社会责任。虽然佛学认为一切皆真空假有,但现实中的磨练还是必要的,这是一种借假修真的过程,没有现实中各种烦恼的衬托,我们就不会知道它还有另一面的存在。
黑格尔可能也象爱因斯坦那样,天才地体验到了一种神秘的感受,所以他认为还有另外一个自我存在,其思想被认为是唯心辩证法,也是马、恩思想的源头。只是马、恩没有他那种体验,便把他所谓唯心的东西剔除了,成为了唯物辩证法。黑格尔虽然有一些天才的体验,但他是没有下过儒家圣贤的修身功夫,哪里知道儒家修功夫的奥妙!王阳明思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变换气质”,就是要通过修身改变自己性格中的偏激成分,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增强智慧。这对现实的适应和生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气质变换了,性格改变了,智慧和能力也提升了,还怕不能改变命运吗?
其实清朝后,阳明学的衰落,并不是阳明思想本身的缘故,而是阳明后学门人偏离了他的初衷,把阳明学变成了一种空谈思想。而当初阳明学的兴起,正是由于其在为人处事的事功显著才得以传播四方的。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10:20:38 +0800 CST  
作者:stone625 回复日期:2010-07-23 20:41:05
支持楼主,希望楼主不要半途而废,加油!!!
==========================================
谢谢stone625兄的一贯支持,我一定会努力的。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16:42:58 +0800 CST  
作者:木樨清芬 回复日期:2010-07-24 11:47:42
楼主显身啦!
呵呵 小女子受教了!

作者:醉在何处 回复日期:2010-07-24 11:48:53
标记。
================
谢谢两位朋友的支持。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16:44:04 +0800 CST  
作者:今年19明年18 回复日期:2010-07-23 23:12:43
帖子现在还是挺短的,希望楼主能一直坚持下去,可以集结成册

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王阳明实在难见,咱觉得不比啥于丹论语心得之类的差啊
==================================
朋友过奖了,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16:56:54 +0800 CST  
下面更新正文,这次就讨论一下行动的重要性。

马上去行动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就是行动的念头萌生了,而一个人切切实实的行动,就是使这个想法得到实现的功夫;所以说,产生去做一件事的念头,就是行的开始了,而笃实一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行动,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

有的人在一生中有很多理想,抱负很大,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郁郁不得志,只得在那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有的人整天东奔西跑,看似忙忙碌碌,但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最后也是一事无成。
在王阳明看来,这些人就是因为“知而不能行”的缘故。那么什么才算是知而能行乃至知行合一的境界呢?
与理论认识相比起来,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十分重要。所谓“非行无以成”,任何一件事要想做成功,都要付诸于行动。如果不采取行动,哪怕你有再远大的理想,再出色的能力,再丰富的知识,也是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最欠缺的也许是行动的能力。如果有了充足的行动,一个人完成一件事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无论是任何学问或技艺,要想做成它,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来。有人向一位哲人请教,问他获得成功的的要点是什么。他这样回答:“行动。”问第二个、第三个要点是什么,他的回答仍然是:“行动,行动!”
可以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做任何事,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
一个画家突然从朋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三年后,画家又回来了,原来他去了西藏,蛰伏三年,领略了许多的风土人情,胸中藏有万千景物,画技大进。
朋友们大吃一惊,纷纷责怪他去那么远、那么艰苦的地方为什么不告诉自己一声。
画家却淡淡一笑:“我想去就去了,如果让你们都知道,万一听了你们七嘴八舌的劝告,第二天可能就不想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心中认定的的事就要马上去做,否则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心有了种种顾虑后,自己的行动能力就会大大减弱,甚至可能取消初衷。
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拥有再大的理想,如果不在行动中去实现它,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如你想去游历天下,与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如拿出勇气来,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行动去追求它,锲而不舍,哪怕是凭借一根拐杖、一个饭钵,一路讨饭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从小就读到过这样一则古代故事。
说的是四川某个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准备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南海在浙江的普陀山,路途十分遥远。
富和尚问:“你依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回答道:“我准备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不由得哈哈大笑:“多年来,我一直想买一条船去南海,到现在都还没去成。你就凭借这两样东西,怎么能够去呢?!”
在他看来,穷和尚只靠一个瓶子和一只碗,一路乞讨,步行去南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没想到的是,第二年,穷和尚居然从南海朝拜佛教圣地回来了,把自己此行的见闻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色通红,惭愧不已。
从四川的边远地区到浙江的南海,路途不知有几千里远,资产雄厚、拥有那时的先进交通工具的富和尚都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碗、一路化缘就完成了南海之旅,说明了要做成一件事,外在环境并不是关键条件,前提在于我们能否马上采取行动,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就有成功的可能。
可以说,阻碍我们采取行动的不是表面的物质条件和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软弱与妥协。只要肯下功夫去做,那么难事也会变为容易了。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16:58:17 +0800 CST  
作者:寒山寒雪 回复日期:2010-07-24 15:10:34
一口气读完明朗老师的大作,受益匪浅,希望能持续下去,我是在贵贴中才了解到阳明心学的,真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尤其是明朗老师这样掰开了娓娓道来的写作方式!支持好贴!我会一直追贴的,呵呵!
=================================
谢谢你的支持和关注。我不喜欢用那种大讲学术思想的方式来写阳明先生的哲学,因为光去研究所谓的学术,毕竟与大家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没什么实用意义。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17:05:45 +0800 CST  
作者:OMGFuckingday 回复日期:2010-07-24 00:05:16
希望楼主坚持下去
=====================
谢谢支持,尽力而为吧。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19:07:10 +0800 CST  
作者:jjscoming 回复日期:2010-07-23 12:40:50
我想说下那个司马光砸缸的自我意识启发, 如果不是禁锢于自我, 他不可能砸缸, 因为他的自我告诉他, 砸缸可以救人。只是他的自我意识和其他人不一样。 我们很多行为都要根据自我意识去判断,所谓摆脱自我,只是换了一个新的自我。个人拙见。
========================
这个见解也有一定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中的道理值得探讨。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4 21:44:36 +0800 CST  
作者:张良弓 回复日期:2010-07-23 10:22:47
反求诸己!
======================
良弓兄悟性是不错的,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楼主 明朗之阳光  发布于 2010-07-25 02:25:57 +0800 CST  

楼主:明朗之阳光

字数:71316

发表时间:2010-07-09 1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3:36 +0800 CST

评论数:39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