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帝王史学术报告厅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02-03 08:03:12 +0800 CST  
关于弋阳郡与武昌郡的说明

根据《晋书.地理志》第五荆州卷的记载,弋阳郡属于豫州,其实笔者持不同的看法。
首先曹丕设弋阳郡时,豫州没有被其他势力分割,他没有必要在黄初元年(220)分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而这时曹魏的荆州还没有达到东汉时的八郡,加上他这一年要当皇帝,觉得改刘秀的家乡章陵郡设置义阳郡有些过分,所以很快取消,设置了与“义阳郡”谐音的“弋阳郡”取代。笔者提出这一观点理由有二,其一,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七月,在邺城修建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社稷祭坛,以及曹氏祖先的宗庙。曹操担心献帝不高兴,将三个女儿(即曹宪、曹节、曹华。后来曹操的二女儿曹节被刘协封为皇后)献给了汉献帝,献帝封曹氏三姐妹为贵人。同样,曹丕在黄初元年(220)十月代汉称帝后,刘协为了表示自己的坦然,将二个女儿献给曹丕为妃子,说明刘协与曹丕是有政治交易的。第二,曹丕虚荣心强,东吴荆州所设置的郡比魏多,曹丕才把已经分割二次的江夏郡(第一次在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赤壁大战与东吴分割;第二次是曹操分江夏郡、庐江郡部分县设置蕲春郡),再次分割设弋阳郡。试想,荆州江夏郡本来只有十四县,如此分割、且是划到豫州去,让曹丕有何脸面面对世人与刘协?作为政治家,曹丕要维护的是政治尊严。如果说弋阳郡划到豫州,是晋武帝在280年三月灭吴之后的事。笔者这样解释,是因为《晋书.地理志》有很多地方有误,加上我们的地方志更是谬误百出。
再说武昌郡吧。曹丕的黄初二年(221)四月,孙权将吴的都城从公安县迁到鄂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鄂州市),改鄂县县名为武昌县。而《晋书.地理志》第五卷硬说孙权这一年设置了武昌郡。在《资治通鉴》中,你通读三国史和晋初历史,司马光没有提到过武昌郡或武昌郡太守这样的名词,武昌城一直是吴国的西京。魏明帝曹睿的太和三年(229)九月,吴帝孙权将设在武昌的首都迁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全部使用他在建安十七年(212)九月在建业建都原有的宫室和王府,不再增设改建,留下太子孙登以及尚书、九卿驻守在西京武昌城,让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整个荆州和扬州豫章地区三郡的事务,监督吴国军政大事。此后,武昌大多是重要官员镇守。
如,魏帝曹芳的嘉平五年(253)十月,南阳王孙和的妃子张氏,是诸葛恪的外甥女。诸葛恪生前有迁都的想法,就让孙和去修建武昌宫,民间有谣传说诸葛恪想迎孙和当天子。诸葛恪被杀后,丞相孙峻因此事夺了孙和的王印,徙居到新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还派人追去逼孙和自杀。
魏帝曹髦的甘露元年(256)九月,吕据听说孙綝接替丞相孙峻辅政十分愤怒,就与各位都督、将领联名,上表推荐滕胤为丞相;可是孙綝从中作梗,改任滕胤为大司马,代替吕岱驻守武昌。这都说明武昌并非是郡,而是京的规格。
再如,晋武帝太始元年(265)冬,吴国西陵郡都督步阐上表,请求孙皓把国都从建业迁到西京武昌城,孙皓采纳了他的建议,委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
在孙权时代,有明确的三个都城。219年他从建业迁都公安县,他没有设公安郡,建业他也没有设建业郡,这一思维惯例,也可证明是改鄂县为武昌县(也是古文字的表述方式),并不是武昌郡(如果是由县改郡,古文会说明是郡)。
供读者参考。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02-25 11:17:16 +0800 CST  
2019年五月,笔者对《浅谈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作了修改。




汉江从今武汉市汉口龙王庙入长江口

浅谈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



我国历史上水系复杂,有些水系随着时间推移、人为改变、地理变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其中汉水、沔水、沮水、夏水就是一个例子。了解清楚了这四水,对我们阅读东汉以后的历史地理、读懂战争态势与战争变化格局,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笔者在写三国前,觉得有必要先对这四水说清楚,以便读者解读出更多的历史内涵。

一 汉、沔、沮典籍说

翻开《古代汉语字典》532页,你会看到“沔”字的解释是:“沔的本意为水名,在陕西省西南部,又是汉水的别名。”(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二○○五年1月北京第一版,二○○八年4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根据《古代汉语字典》沔字的说法,沔水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汉江上游,也是汉江的别名。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问题。
《说文解字注》中说:“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東南入江。武都沮縣、二志同。今陝西漢中府略陽縣是其地。有沮水出焉。前志沮縣下曰。沮水出東狼谷。後志沮縣下曰。沔水出東狼谷。水經曰。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酈注曰。沔水一名沮水。引闞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則前志之沮水。水經、說文之沔水。皆云出沮縣東狼谷。實一水也。前志曰。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過郡五者、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也。”(汉.许慎【约58—约147】著,清.段玉裁【1735—1815】注。中州古籍出版社。【卷十一】【水部】沔第522页)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沔水。出武都沮县。”指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和县洛峪镇的武都县,沮县指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茶店镇。东狼谷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沮水西源、白河下游支流五狼河。东南汇入汉江。武都和沮县二志相同。今陕西省汉中府略阳县(指段玉裁时代的略阳县,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就是东狼谷所在地,沮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以前《沮县志》下面说:“沮水出东狼谷。”后面《沮县志》下也说:“沔水出东狼谷中。”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注经》中说:“沔水一名沮水。引阚駰(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的话说‘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则前志之沮水。郦道元在《水注经》中引《说文》中的沔水,都是说沔水出沮县东狼谷。实际上是一条河流。”前《沮县志》所说的,南至沙羡县南汇入长江。
当年的荆州江夏郡沙羡县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孙权把东吴的江夏郡治所设在沙羡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初期,重新设置沙羡县,治所移到夏口,也就是今武汉市武昌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解释的“南至沙羨南入江”就是以西晋的沙羡县治所夏口为坐标。因为长江在武汉段由于流向弯曲的关系,形成南北走向,汉江位于长江西面。所以苏东坡站在武昌黄鹤楼蛇山上有“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的词句。这正好说明段玉裁所说的沔水在沙羨县南入长江——指的就是今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汉江入长江泄洪口。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五郡,就是指武都、汉中、南阳、南郡、江夏五郡。武都郡东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北;江夏郡西汉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东汉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西,三国魏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西南;汉中郡西汉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东汉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全长四千里指的是汉江总长度。
《说文解字注》中说:“引阚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其中的“沮洳”,意思是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的泥沼,这里指沼泽低湿之地。沮水的形成就是因出自沮洳而得名。这让我们联想到了古代“云梦泽”。
云梦泽 (Yun-meng Lakes )又称云梦大泽,我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湖北省荆门市地域文化专家李勋明先生在《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一文中说: “古云梦泽大致位于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在长江中游的枝城以东、蕲春以西、大洪山、荆山以南以及湖南华容县以北的区域。如今江汉四湖地区的大小湖泊以及武汉附近的大小湖泊便是云梦泽的遗迹。云梦泽从形成、发展,到消亡,全过程历时约7000年”。
李勋明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如今江汉四湖”是指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湖,由此可见,云梦泽的地域面积之广阔。笔者以四湖中的长湖为例,大家就知道其不俗的尊容。
长湖,是宋末由古云梦泽变迁而形成的长条状河间洼地大湖泊。位于荆州、荆门、潜江三市交界处,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流域成雨面积3240平方公里,整个长湖面积122~150平方公里,库容2.71亿立方米。历来上接沮漳河水,下以内荆河为出水道,且与长江、汉江、江汉运河、西荆河以及江汉平原上多个湖泊湖相通,在荆州洪湖市新滩镇内荆河(古称夏水)汇入长江。
笔者举出云梦泽与云梦泽中长湖的例子,是说明古代江汉平原水系复杂,在洪水发作的夏季,浑然一体如同海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江汉平原上汉水、沔水、夏水为何一直成为说不清界线的原因。
笔者在百度词条搜“沔水”显示:

古水名,即现在的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沔县(现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有别于古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

以是“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书.地理志》的说法不尽相同,《汉书。地理志》认为:汉水自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沧浪洲至襄阳一段水道。与网络 “沔水” 词条认为略有不同。
“沔水”网络词条与《古代汉语字典》沔字的说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没有“又是汉水的别名”一说。
古人也严格按照“流经沔县故称沔水”。如,汉献帝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资治通鉴》记载说:“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意思是刘备从汉中市勉县的阳平关(位于勉县武侯镇莲水村,是古代勉县城所在地的东关),沿山稍微向东南移了六公里,到今天勉县城南五公里的定军山。这里的沔水就是指勉县上游的汉江。同年七月,《资治通鉴》又记载说:

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设坛场于沔阳,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乃拜受玺绶,御王冠。因驿拜章,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立子禅为王太子。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

以上原文的意思是说,219年初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为了上告苍天,他在沔水北岸(沔阳)设祭坛布置广场,组织军队排列阵容,群臣陪同列位,司仪向天帝宣读祭拜奏章,刘备跪在祭坛下,接受了天帝授予的汉中王印玺绶带,然后刘备戴上王冠。为了表示对汉献帝的忠贞,刘备还派使者乘驿站的快车,将奏章送呈许都(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归还以前献帝刘协授给刘备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提拨牙门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郡太守,镇守汉川。汉川指的就是汉江,也就是指当年的汉中郡治所所在地范围。这说明沔水与汉江在刘备时代就是按照“流经沔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
综上所述,沔水、汉水、沮水多方资料都指的是一条水,也就是汉江。区别就在流经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下游始称汉江。换一句话说,古人以沔水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上游才称沔水,沔水南流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入汉江,从沮水村下游才称汉江。
为此,笔者浏览了一下网络上的“沮水”。

沮水发源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紫柏山西北部至光华山以西,开始称名正河,向西南流入勉县境内。沿途河网密布,河道蜿蜒曲折,串连陕、甘两省,接纳两当、徽县、凤县、留坝、勉县、略阳等河流,南流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入汉江。

从沔水之源到沮水之源,看起来发源是不同的,所以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 。即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但事实上认同沔水就是沮水,沮水就是汉水。然而,对勉县土关铺乡下游的汉江是否能称为沔水没有定论,所以沔水成为了历史之谜。
根据以上典籍和网络对汉、沔、沮水的解释,问题就来了。如《资治通鉴》齐和帝萧宝融的中兴元年(501)二月记载,梁武帝萧衍说:“汉口不阔一里……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萧衍所说的鲁山就是今武汉市汉阳区的龟山,位于汉江入长江口,也是上面提到的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汉江汇入长江处。这里汉江江面宽度正如萧衍所说“江口阔不过一里”。如果按照“沔水”词条“流经沔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就无法说通了。因为萧衍所说“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指的是沔水和汉水,是存在于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江下游的沔水,而不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上游的沔水。有人会说,就不能理解为从汉江上溯到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的沔水中去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十一月,在著名的《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 意思是荆州以北有汉水和沔水,并不是勉县上游的沔水,也不是指汉江的别称沔水,而是确确实实存在汉江襄阳段以下的沔水。因为此时的荆州治所在南郡襄阳县(今襄阳市),荆州当年管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八郡。刘表在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三月担任荆州刺史后,荆州治所迁到今湖北省襄阳市(说明一下,刘表担任荆州牧时,根据《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考证,东汉荆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常德市东北。刘表上任先到宜城县,也就是今湖北省襄阳宜城市。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鄢郢和鄀郢,根据《资治通鉴》表述方式,有可能当年的荆州治所因战乱从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迁到宜城,而不是从南郡的江陵县。也因为刘表,历史上的荆州治所在《资治通鉴》中才正式有了明确的方位,在此之前,荆州治所在何处没有人说清楚)。208年赤壁大战后,孙权、刘备夺取了荆州的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六郡。曹操占领了荆州的南阳、章陵二郡。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属于当年益州管辖的汉中郡。
为此,笔者大量查找有关资料,诸如百度搜“沔”字,在沔字的基本字意中,笔者发现三条相关内容。

第1, 水名,在中国陕西省,是汉水的上流;第2,水名〖MianRiver〗。汉
水上游,在陕西省西南部;第三,县名,隋置,故治即今湖北省沔阳县沔城镇。

综上所述,典籍中的沔水解释不能完全统一,而且相互矛盾。笔者只好继续寻找新证据。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06-10 10:31:03 +0800 CST  
二 沔水、沔阳县与“沔”字考

为了找到沔水在汉江下游的单独存在,我们都会想到沔阳县。沔阳县已于1986年5月27日,改为仙桃市,古代沔阳县治所在今仙桃市沔城镇,只是仙桃市下面的一个行政区,位于仙桃市西南,航空距离约三十三公里;沔城镇距离汉江以南,航空距离约五十公里。
沔阳县从地理上来说,取名沔阳县时,应该在沔水以北。如果我们以汉江来界定称汉江为沔水,那么今天的沔城镇是沔阳县的治所就不对了。因为古人以水北为阳,而沔城镇如今在汉江以南,说明沔阳县的沔水不是指汉江。
根据诸葛亮“荆州北据汉、沔”来说,说明沔水存在荆州襄阳下游,而且水势浩大,就有南朝梁设置沔阳县的理由。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503)设沔阳郡和沔阳县,是因为萧衍从当年治所设在襄阳的雍州沿江汉、沔水到今武汉市汉阳区汉江入长江口,然后去今天的南京市夺取萧齐政权。501年农历四月,萧衍乘船到达汉口。
沔阳郡不大,只管辖云杜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新市镇)、沔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与沔阳郡治所同城)。如果根据古人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定论,襄阳下游的沔水应该位于沔城镇北面才对。
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再回到《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在解释《说文》沔字内容说:

沔者,發源緬然之謂。尙書,周官,春秋傳曰漢。漢時曰沮水,曰沔水。是爲古今異名。水經且謂西漢水曰漢水。謂禹貢漢水曰沔水。許亦云涪水入漢。不云入西漢。云沔水入江。云淯水入沔。則許漢沔分偁同水經。班云。沮水,荆州川。職方。荆州之川江漢。然則班謂沮卽東漢亦明矣。且志雖有西漢,東漢之目。而曰東漢水一名沔。凡漢中下云旬水入沔,淮水入沔,筑水入沔。弘農下云淯水入沔,洱水入沔,甲水入沔。右扶風下云褒水入沔。廣漢下云白水入漢,涪水入漢。分別畫然。亦謂東漢爲沔,西漢爲漢。今漢水出陝西寧羌州。經沔縣,褒城縣,漢中府,城固縣,洋縣,西鄉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興安州,洵陽縣,白河縣,湖廣舊上津縣,竹山縣,鄖西縣,鄖陽府,均州,光化縣,穀城縣,襄陽府,宜城縣,安陸府,荆門州,潛丘縣,天門縣,沔陽州,漢川縣。至漢陽府城東北。合於大江。今曰漢口。古曰夏口,曰沔口。左傳謂之夏汭……

从段玉裁的解释,沔水的身影仍然扑朔迷离。笔者以“弘農下云淯水入沔”句放大。淯水:发源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向南流经南召县、南阳市区、新野县、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到此为止,淯水全长航空距离约一百公里。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与唐河交汇后称为唐白河,唐白河在今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汇入汉江,所以《说文解字注》有“淯水入沔”的说法。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是汉江一个大转弯,至于淯水是否是入汉江还是入沔水就难以说清了。
《汉沔之辩》作者小小小泡在文中说:“ 我们很难知道沔水和汉水究竟谁在历史上出现得更早。《诗经》当中就有《沔水》一篇,高亨(1900—1986,古文字学家、教授)在《诗经今注》中考证其暗示周平王东迁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宋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则考证其是因周宣王时杜伯因谗言遇害而表示的规劝。然而,‘沔水’是实指还是虚指,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古文中,‘沔’便是形容水流的盛貌,《沔水》篇中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或许讲的并不是现实中的沔水。”
由小小小泡《汉沔之辩》的观点,笔者推测,古人指的沔水就是云梦泽。云梦泽不就是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吗?
有人会说,你许雨浓不能到沔城镇找沔水吗?
我的回答是:笔者找了。沔城镇南部是东荆河,从沔城镇到东荆河北岸,航空距离约六公里。武汉大学教授黎沛虹与李可可在《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一文明确认定“夏杨水非东荆河”。也否定东荆河就是沔水。
东荆河明朝时称“芦伏河”,清称“冲河”,又有“襄河”、“中襄河”、“南襄河”。
网络“东荆河”词条界定:

东荆河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江汉平原腹部,上起潜江市龙头拐串汉江,下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

从以上东荆河的走势与从汉江分流来看,如果说古代沔阳县位于沔水以北,只有东荆河是在沔阳县北。一,他是江汉支流;二,它称“襄河”。汉江在襄阳以下的别名不是也称“襄江”和“襄水”吗?然而,这样说东荆河就是沔水有些牵强附会。以上提到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 是说东荆河入长江口的今洪湖市新滩镇到武汉市汉南区汉洪大桥底下湿地。解放后,这里有“同心垸”、“五福垸”、“幸福垸”三垸围堤,在冬季种有油菜、小麦之类的作物,夏季洪水没来之前收割,洪水退后又种。
为此,笔者找到1994年,湖北省水利厅发布《东荆河堤防志》的内容如下:

东荆河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江汉平原腹部,上起潜江龙头拐串汉江,下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两岸堤防全长344公里,其中东荆河修防处管辖田关以下两岸堤防317.156公里,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重要防洪屏障。其保护范围,包括潜江、监利、洪湖、仙桃四县市85个乡镇、农场和436.48万人口。以及江陵,武汉市汉南区部分面积和人口。两岸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禽、蛋和轻工产品出口基地,经济发达。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3.93亿元,不但是荆州地区重要经济支柱,而且在湖北省乃至全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江汉二水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古往今来,东荆河地域江河串通,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随着自然环境演变,历代劳动人民为了开垦这块肥沃土地,年复一年地修筑了东荆河两道顺水长堤,才成了现在的河道。

以上《东荆河堤防志》的介绍,既说明东荆河是汉江水沙运动的产物,又说明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还说明物产丰富。《东荆河堤防志》提到的荆江全长360公里,指长江从今湖北省宜昌枝江市到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有“九曲回肠”之名。
东荆河如今的河道是——从潜江市泽口镇龙头拐接汉水南流,于监利县新沟镇东流,经湖北省仙桃市新沟镇、通海口镇、杨林尾镇、郭河镇,洪湖市白庙镇至仙桃市杨林尾镇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经复兴场、张家棚接改道新河,至仙桃市五湖渔场东岸出仙桃市境,全长88公里。南支从仙桃市杨林尾镇经洪湖市黄家口镇沿洪湖隔堤过仙桃市杨林尾镇壕口、官垱、吴家剅、新阳沟、茅草湖,出仙桃市境长38.5公里,是仙桃市与洪湖市的分界线。从茅草湖(原为洪湖市新滩镇芦苇站)到洪湖市新滩镇白斧池村(现并入胡家湾大队)汉洪大桥底下汇入长江,北面是今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乡新沟村,也就是水利系统所称的 “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 地名。
东荆河与内荆河现在都在新滩镇注入长江。东荆河入长江口与仙桃市沙湖镇五湖渔场都在汉洪大桥底下汇入长江。汉洪大桥全长为6300米,是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乡新沟村与洪湖市新滩镇白斧池村的连接点。解放前这里流传一句顺口溜:“过了新滩口,性命到了手”。说的就是汉洪大桥主桥4446米的泄洪口长满芦苇,芦苇滩延伸到仙桃市五湖渔场、新滩镇东湖大队、汉南区湘口农场等地面积有十多万亩,《洪湖赤卫队》拍摄,曾在这一带取芦苇荡景,所以解放前土匪出入其间,社会治安很乱。
有一位网名叫“荆楚沔阳”的作者在《沔阳地名的来历》中说:“沔阳,顾名思义,‘沔水之阳’也。湖北沔阳建制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古山南水北为阳,今天的沔阳在汉水之南,为什么不叫沔阴呢?这就要提到夏水。在水系不明朗的古代,沔水在沔境并非汉水,而是借用了夏水。借用的多了,连长江的一部分也曾经被称为沔水。《辞海》记载:‘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今沔城)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当时的沔阳县治在夏水之北,故名沔阳。”
而黎沛虹教授在《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一文中明确认定“夏杨水非东荆河。”
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称“夏水”的新滩镇内荆河。
翻开新滩镇的历史,在王莽代汉的公元9年,将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洪湖市东北四十里乌林镇黄蓬山)改为江夏县,江夏县治在今洪湖市新滩镇。1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成立洪湖县,新滩口从汉阳县划出来的有内荆河以西的新滩镇政府所在地街道、胡家湾、夏家墩、庙湾村、下湾村、东湖大队、南到坪北村的汉阳沟;新滩镇内荆河东岸刘家墩、大兴岭、宦子口村、北洲村等地属于嘉鱼县。新滩镇北部东湖大队一带与仙桃市五湖渔场相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这里流行这样一首民谣:“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锅巴粥。”既说明这里水害严重,又表明土地肥沃。
综上所述,沔阳县与沔水的存在扑朔迷离,沔阳县的沔水在何处?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学者在探讨。就象盲人摸象,莫衷一是。
不过,笔者从中观察到不管是沔水、汉水、还是东荆河、内荆河;不管是长湖、白露湖还是洪湖、太白湖,它们都是江汉平原的主要河流与湖泊,也是由云梦泽演变的水系,高度与古代云梦泽相吻合。所以笔者认为云梦泽就是历史上所指的“沔彼流水,其流汤汤”的沔水。因此,诸葛亮有“荆州北据汉、沔”,梁武帝有:“汉口不阔一里……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之说。只有把云梦泽上的江汉平原水系理解为沔水水系,汉江下游襄阳段诸多水系通沔水就不难理解沔水了。因为汉江本身到江汉平原段也称沔水系统。这样《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凡漢中下云旬水入沔,淮水入沔,筑水入沔。弘農下云淯水入沔,洱水入沔,甲水入沔。右扶風下云褒水入沔。”就都能解释清楚了。
另外,“沔”字造字者特别用心,他将汉江到襄阳段形象地用字形表现出来,沔字上面的一横,就是汉江在今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淯水入沔水大转弯的横段,随着这一段面向东南奔腾到武汉市江阳区龟山脚下,就是沔字一横下面的弯曲结构,最后连汇入长江的一勾也表现出来了。说明沔水既复杂又浩瀚。不然,诸葛亮就不会说“荆州北据汉、沔”。表明诸葛亮时代的沔水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大量民众。不然,诸葛亮就不会特意提沔水,因为汉江襄阳段下面还有沮水、漳水、夏水、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等等河流,都在汉朝的荆州北部。如果按照《沔阳地名的来历》的任作者“荆楚沔阳”先生在《沔阳地名的来历》中所说“沔水是今仙桃市张沟镇古州河”显然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诸葛亮所指的沔水,是指灌溉面积辽阔的沔水,张沟镇位于沔城镇东北,航空距离约十三公里,所以笔者认为张沟镇的“古州河”并不是诸葛亮所指的沔水。
有人会说:如果这样下结论,你许雨浓怎样解释沔阳县与沔水的来历呢?
笔者认为,要想破解沔城与沔水的迷底,我们得先看沔城镇的玉带河。玉带河古称漕河,俗名王保河。位于仙桃市东荆河与通州河之间,发源于今东荆河以南之柳口。清朝同治四年(1865),监利县东荆河杨林关溃口,冲断王河口,故东荆河以北的漕河从王河口起,北流至沔城莲花池折向西班,绕旧城南门、西门、北门,至七里城折向东流,宛若玉带,故名玉带洞。流经铁泥坝与东荆河平行东流苏杨马口,折向北流经白鱼嘴至张沟入通州河,全长35公里。
笔者介绍玉带河的前世今生,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汉江三源之一也有一条玉带河,古称沔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江在汉中市宁强县境内叫做玉带河。
我们从沔城镇的玉带河取名来看,是人为还是巧合?这样看来,沔阳城是在借用玉带河的沔水名,所以成了沔阳。这是笔者对沔阳县来历的第一个通俗狭隘的解释。另外,历史上与沔水有关的州有多处,不是所有沔州与沔城镇有关。诸如西魏置沔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县东南; 隋朝置沔州,治所在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唐朝置沔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汉阳区五医院凤凰山;南宋置沔州,治所在今陕省汉中市西略阳县。这四处沔州仿佛在诉说沔水有关的故事,诉说着沔字与沔水所诞生的前世今生。
有人还会提出质疑,沔城镇的玉带河古称漕河呀?





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的玉带河风光。

笔者的回答是:正因为古代称沔城镇的玉带河为漕河,所以能证明是沔阳县人刻意在沔城、用人工挖出来的,是为了证明沔阳县不是指汉江上游的沔水之阳,也不是指汉江。修这条漕河的负责人叫王保,故而俗称王保河。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回到建安十三年(208)九月,《资治通鉴》记载说:“云身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得济沔,遇刘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意思是赵云抱着刘备的儿子刘禅,与关羽在荆门市沙洋县汉津口(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北汉水过境处)的水师相会,才得以渡过沔水(这时汉江、沔水、夏水同为一水),遇到荆州牧刘表的长子、江夏郡太守刘琦率领的一万多人一起到夏口(这里的夏口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认为是今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有的认为是今荆州江陵县夏水入长江口)。笔者偏向是武汉市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因为曹操派出的五千名精锐骑兵正在追赶刘备,为的就是抢夺江陵县的物资,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在当阳县的长坂坡(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市以南,从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伸延到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一带。当年当阳县治所在今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以西数公里。不是今天宜昌当阳市里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既然在今天荆门市沙洋县汉津口过沔水,就会随刘琦的军队骑马逃走,他不可能去江陵县与曹操抢夺物资。笔者引这段历史,说明刘备当年过的沔水是在沙洋县的汉津口,而不是沔城镇的玉带河(读者可参考云卷云舒在新浪博客中发表的《刘备走汉津口》一文)。
笔者考证襄阳以下存在沔水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按照网络“沔水”词条的说法,汉江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而史料常以襄阳段称沔水。如《资治通鉴》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记载:

羽围堑鹿角十重,晃追羽,与俱入围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围退,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按照原文中“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的说法,关 围曹仁在樊城(指今襄阳市襄州区),被曹仁的援军徐晃打败,然而关羽的舟船仍然在沔水,导致徐晃的援军不能过汉江到襄阳城。如果这里的沔水不是指汉江,说明沔水在今襄阳市襄州区存在,至于汉江襄阳以下别名称“襄江”、“襄水”的段面长度,我们就没法考证清楚了,因为襄阳市还有一条襄水,这条襄水源头位于今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全长约14公里,灌溉面积30平方公里。
如果沔水在东汉与襄阳段有别于汉江,说明笔者考证的“沔”字,就是今襄阳市襄州区汉江拐弯中的一横是成立的。同时也推论诸葛亮所说的“荆州北据汉、沔”就是指襄阳到江陵、武汉市存在沔水,就是云梦泽演变的江汉平原上的浩大水系。说明沔水流域广,而决不是现在一些学者考证的、狭隘的沔阳县的玉带河或古州河的沔水,也不仅仅是《方舆纪要.湖广三》卷77记载的:“ 沔阳州南四十里”的夏水(今称内荆河)就是沔水。有人会说,按照你许雨浓的推算,沔水不就是东荆河与内荆河吗,怎么能说是江汉平原?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狭隘且错误的。我们再看一段史料。东晋元帝司马睿的永昌元年(322)五月,侨置襄阳的梁州刺史甘卓,因曾经阻止王敦叛乱,其家人劝甘卓防备王敦,甘卓不听,把士兵遣散回去务农,听到有人劝阻就发怒。梁州襄阳郡太守周虑秘密接受王敦的旨意,诈称湖中有许多鱼,劝甘卓派身边人都下湖捕鱼。五月二十三日,王敦的部将周虑带兵偷袭,把甘卓杀在寝室,将首级传送给王敦,同时杀了甘卓的儿子。王敦让从事中郎周抚督察沔水以北地区的军务,代替甘卓镇守沔中地区(敦以从事中郎周抚督沔北诸军事,代卓镇沔中)。至于说沔水有多大,东晋穆帝升平五年的史料能作回答。
升平五年(361)四月,桓温任命弟弟桓豁都督沔中七郡(襄阳、竟陵、江夏、南郡、新野、义城、顺阳七郡。供参考)的军事,兼任新野、义城(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北部)二郡太守,率部攻下了许昌城,打败了燕将慕容尘。
我们从这一史料中,就足以知道沔水的辽阔与浩瀚。为了证明笔者的说法,我们不妨看看夏水的面貌。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06-10 10:37:38 +0800 CST  
三 夏水考


据《水经注.卷三十二》关于夏水的记载: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的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

以上“江津”指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西部长江北岸的一个渡口。“江津豫章口”是指春秋晚期楚灵王芈围六年(前535)修筑的离宫章华台,也称豫章台而得名。坐落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江津东路和红门路交汇处太师渊公园。公园位于长江西北,从太师渊公园到长江航空距离约二公里。太师渊公园西北离当年楚国首都纪南城遗址约十五里。太师渊原名叫章台渊、台寺渊和荷叶渊。后改名太师渊,是为了纪念明朝太师张居正而得名。“夏水出江津”说明夏水是从今湖北省荆州沙市区太师渊公园处进入长江的。“夏水之首”是指夏水到江陵县东南入长江的最先一个出口。“江之汜”是指夏水成为长江支流。
据《荆州志》记载:

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郡云杜县,入于沔。

以上原文中的华容县,不是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华容县,而是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北华容故城的华容县。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后,走的华容道就是指今监利县汴河镇至毛市镇一段。其中“又东至江夏郡云杜县,入于沔。”其中云杜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新市镇,其管辖地域到今天湖北省仙桃市北部,那么“入于沔”说明沔水延伸到了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
据北宋太宗赵光义(939-997)时期的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记载:

江陵西南二十里有虎光渡口。南江从此东南流注入澧水,而北江则沱水也。其后北江渐盛,南江渐微,世反而以南为沱,北为江水矣。夏水在城东南,东流入监利县界,又东流入汉阳府沔阳州界。

原文中的“虎光渡口”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南龙洲南岸。《读史方舆.七十八卷.湖广四》记载:“虎渡口府西南二十里。《志》云(应该是指《荆州志》云):龙洲南有虎渡里。后汉时,郡守法雄(?一117年,字文强。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襄王田法章的后人。安帝时,由青州刺史改任为南郡太守)有异政,猛虎渡江去,因名。”
以上史料中的“夏水在城东南,东流入监利县界,又东流入汉阳府沔阳州界。
”对夏水的界定是指东荆河与内荆州河,因为解放前夕,洪湖市新滩镇镇政府到坪北村汉阳沟属于汉阳县,而洪湖市大同湖农场等地属于沔阳县。至于宋朝与汉朝地域之间、政府所在地有多少变化,我们就难以说清楚了,所以笔者无法对夏水给出满意的答案。只好根据今洪湖市新滩口内荆河的夏水口寻找答案。今天洪湖市新滩镇内荆河入长江口一直上溯到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从江陵县向西北承接江汉平原西南部的沔水(也就是夏水)。内荆河与东荆河水系是相通的,都是延伸到荆门京山市的夏水,当东荆河流到新滩镇白斧池村汇入长江后,继续向北汇入今湖北省仙桃市东南部的太白湖。
太白湖大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不详,但《水经注•沔水》中记载:“沔水又东迳沌水口,水南通沔阳县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又谓之沌口。”
原文提到的“沌口”是古镇名,位于今武汉市汉阳区东南。是沌水入长江之口,也是太白湖入长江口,同时也是东荆河入长江口。沌水上接沔阳诸水,夏秋水涨可以通航,古时常为武昌至江陵间江运别道。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313年四月—317年三月)初期,王敦以陶侃为荆州刺史,镇守沌口镇。
另外《水经注•江水》还有记载:“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白湖。”
明代朱衣撰《嘉靖汉阳府志》记载:“太白湖在县治西一百里,九真山(位于今武汉市蔡甸区,目前是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南。其水西接沔阳,广袤二百余里。春夏与新滩、马影、蒲潭、沌口等湖合而为一。”
由此看来,太白湖之浩瀚。我们从太白湖的浩瀚中,看到他与新滩口的内荆河的古代夏水是相通的,太白湖与沔水、夏水、沌口相连,这一连带关系正好是古代云梦泽南部的地理变迁状况。所以明代兵部尚书、汉阳县人戴金(1484—1548)有诗感叹说:“汉沔疑无界,洞庭似有邻。”说明沔、汉混淆,水之浩大。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夏水》中记载:“ 夏水,今名长夏河。上流为太晖港,自湖北江陵县西北,南流折东,至沙市称沙市河(现代也称龙门河、便河),折北汇为藕塘、海子二湖,又东为马子、太白诸湖,东南出为角庙河,汇为三湖,又东南出,汇为白鹭湖,又东南出,经监利县,折东为习家河,又东北经沔阳县,南注大江,今之长夏河,首不出江而尾不入沔,道与古异矣。”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1931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臧励和(1875 - ?),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他的时代与郦道元时代又有了一千多年的变迁,其说法我们这一代人还能读懂,他所提到的“马子、太白诸湖,东南出为角庙河,汇为三湖,又东南出,汇为白鹭湖”有的已经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消失,若干年后,人们就没有参照坐标来论述了。
以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夏水》中提到“太晖港”就在今荆州市城西,现名太湖港。太晖观位于湖北省荆州城西门外约1公里处。今有太湖水库,引长江水到江汉运河,延伸到江汉平原第三大湖长湖。是全国唯一著名的“四库连江”大型活水库。总承雨面积190平方公里,灌溉农田40.53万亩;“又东为马子”,马子湖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习口村,原来是长湖边一个洼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围成了内垸;“角庙河”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与湖北省潜江市相邻,靠近长湖;“汇为三湖”指江汉原平四湖之一的三湖,位于荆州市江陵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因人工造田围垸消失;“汇为白鹭湖”,指江汉平原四湖之一的白露湖,白露湖位于荆州市江陵县,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左右填湖造田中消失。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夏水》中记载:“ 夏水,今名长夏河。”是指臧励和时代清朝到民国的长夏河。
《方舆纪要.湖广三》卷77,关于沔阳州记载长夏河说:

沔阳州南四十里。《志》云,襄水为汉之潜,而长夏河即夏水,江之沱也。自监利县流入境,东为大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埠,与汉水合(《方舆纪要》的作者是清朝初年顾祖禹,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方舆纪要》以上原文意思是:夏长河在沔阳州城南面四十里,这正好是沔城镇到新滩镇内荆河的距离。由此看来,夏水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变化。笔者再以“夏长河”取名的来历说起。“长夏”的意思有二, (1).指阴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春胜长夏。” 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以上“江之沱也”指夏水成为了长江的支流。
也就是说,长夏河是指夏天涨水而汇集的大河。按照臧励和时代的长夏河,就是指夏天涨水季节,江汉平原河流与湖泊汇集的河,也就是古云梦泽的全身,夏天汇集成“海洋”、延伸到襄阳的大河。所以臧励和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说:“ 夏水,今名长夏河。”这条长夏河尽管因水系、地理在不断变化,但笔者相信最起码在许慎、诸葛亮时代它就是沔水的总称。
有人会提出质疑说:“不对!既然你许雨浓认为长夏河是沔水,也指江汉平原水系,由云梦泽演变而来。那么,为什么江汉平原又有沮水、漳水、东荆河、内荆河、江汉运河、通州河、柴林河、州河、沌水、角庙河、玉带河等等大大小小的河流与湖泊呢?”
笔者的回答是:由于沔水面积大、流域广,分段、分流、分区域,所以起不同名称不足为奇。比方说,汉江分段起名沔水、沧浪水、襄江等名,长江分段起名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荆江、浔阳江、皖江、扬子江等,东荆河在今武汉市汉南区国营农场湘口到汉南区乌金街又称顺通河等。因这些水系庞大,人们为了有系统、准确地定位地名,所以取了不同的名称。故而,汉江在今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既称汉口,又称沔口,同时称夏口和鲁口(古代龟山称鲁山而得名),就说明沔水多名是正当的,因为其水系复杂,汉、夏、沔等水系夏季浑然一体。所以诸葛亮说荆州北部有汉江与沔水,指的就是沔水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众多的人民,是富国强军的用武之地。
由于时代的变迁,到了明、清两朝,人们一直对汉、沔、夏三水水系的混淆,就逐渐指向了狭隘的沔阳县一带的沔水。这样,将人们对夏水与沔水的考察目光紧紧盯在了内荆河和东荆河,甚至荆楚沔阳先生说“沔水是今仙桃市张沟镇古州河”也成了考证沔阳县来历的沔水坐标;小小小泡在《汉沔之辩》中无奈地说:“ ‘沔水’是实指还是虚指,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古文中,‘沔’便是形容水流的盛貌,《沔水》篇中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或许讲的并不是现实中的沔水。”等谬论。
殊不知,在历史变迁中,内荆河、东荆河在江汉平原上汇成的沔水像“乙”字底部。内荆河和东荆河是夏天丰沛辐射到整个江汉平原,成为汉江、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的网状河流,它们仿佛展示着昔日云梦泽浩大而奔腾的英姿。原沔阳县沔城镇位于这两条河以北,所以清朝初年顾祖禹编撰的《方舆纪要.湖广三》卷77,对长夏河记载仅仅限于“沔阳州南四十里。”(指沔城镇向南到内荆河的南岸距离,这段距离今天航空距离约十三公里左右)的内荆河。《明史• 地理志五》江陵县下记载:“ 东南有夏水,至沔阳州合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
根据《明史• 地理志五》夏水关于“沔阳州合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而确认:东荆河、内荆河就是沔阳州的沔水,所以沔水兼有夏水之名。
东荆河在新滩镇白斧池村入长江,并不是它下游的终点,它在新滩镇东湖大队还有一条北上的河床,到武汉市汉南区国营农场湘口街道分流,进入通顺河(通顺河在武汉市汉南区乌金街道标示称东荆河)蜿蜒曲折,一路狂奔,连通武汉市蔡甸区黄陵镇黄陵大桥的长河,多处分流,进入沌口经济开发区沌口街万家湖社区东荆河大道南面四百米左右,在武监高速江滩特大桥桥下汇入长江。
江汉大学教授徐文武(1964年4月生于湖北省洪湖市,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古夏水考》中说:“ 古夏水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因此水“冬窒夏通”,即冬天少水时窒塞,夏天水涨时才畅通,故名夏水。夏水见于先秦文献 《左传》、《荀子》、《九章》,最早对夏水有明确记载的是《汉水•地理志》。《汉水•地理志》记:“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
徐文武教授的意思是指夏水从荆州市江陵县向东到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新市镇的杜云县汇入沔水。这一说法与《说文解字注》中所说:“東至江夏雲杜縣入于沔”是一致的。从京山市新市镇的夏水汇入的沔水,流到今武汉市汉阳区汇入长江共五百里。这样今天新滩口的夏口就撇开了。新滩口的夏水口在发怒,它恨一些学者对它不公。




东荆河与内荆河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06-10 10:56:44 +0800 CST  
四 汉阳镇的来历

有人会说,古人既然以“水北为阳”,你许雨浓怎么解释今天的汉阳区?因为汉阳区在龟山脚下的汉江南岸呀!
这一历史得从明朝宪宗朱见深说起,朱见深的成化年间(1465—1487)将汉江改道,把汉江与江汉平原的一些复杂的河流、湖泊合为一体,再把汉江位于今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的主要泄洪口废除,只留下今汉阳区龟山脚下的汉江入长江口。武汉三镇(即汉口镇、武昌镇、汉阳镇)建汉阳镇时,以汉阳区江堤乡的汉江泄洪口为坐标,汉阳区位于当年汉江泄洪口北岸,因此,今武汉市纱帽镇称汉南区。
事实历史上汉阳区在龟山脚下的汉江入长江口,远比汉阳区江堤乡的汉江泄洪口出名,为何小汉江口比汉江大泄洪口出名呢?是因为龟山脚下的汉江入长江口一年四季都在迎接八方来客,而汉江泄洪口只有在夏季才显露出它狂野的本性。所以夏口、沔口、汉口三块金牌,都戴在了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这位古老而年轻的名星脖子上。江陵县的夏水口、江堤乡的汉江入长江口、新滩口夏水入长江口好像已经被世人遗忘。
有人会说,你的证据呢?
让我们进入历史。建安十三年(208)正月,孙权决定西征江夏郡太守黄祖。黄祖用两艘艨艟舰封锁沔口(也就是位于今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然后又用粗棕缆绳捆绑巨石作为船碇,船上有一千人作为弓弩射手,这些人轮流发射飞箭,其密集程度如雨,导致吴军无法越过封锁线。
此时,东吴方面以偏将军董袭和别部司马凌统作为先锋,各率敢死队一百人,为了严防箭射,每人身披两副铠甲,乘大船冲入黄祖的艨艟舰之间。在万箭齐发的险境中,董袭迅速抽刀砍断固定艨艟舰的两股棕缆,艨艟舰随着汉江水横冲到长江的江面上,东吴的大军才冲出了封锁前进。接着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东吴的平北都尉吕蒙阻止其前锋,亲手砍下陈就的头颅悬挂示众。随着战局的转变,吴军乘胜实行了水、陆追击,逼近夏口城(指刘表部将黄祖在龟山北麓筑的却月城,却月城被东吴在208年正月攻破后。刘表之子刘琦又在龟山南麓建了鲁山城,也称夏口城。东吴黄武二年【223】,孙权筑夏口城于黄鹄山【即今黄鹤楼的蛇山】)。吴军出动了全部的精锐部队,对夏口城进行猛攻,等到攻陷城池后,又大肆屠杀无辜的民众。
如此种种,都说明今天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处既称汉口,又称沔口,同时还称夏口。当我们了解到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与方位,就能读懂有关历史战争中涉及到的汉口、沔口、夏口,以及沔水不同于汉水等复杂的水系关系了。



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06-10 11:06:41 +0800 CST  
五 小结

通过以上考证,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百度搜“沔”字词条内容:“第三,县名,隋置,故治即今湖北省沔阳县沔城镇。”而事实上沔阳县应该在南朝梁开始设置,而不是隋朝。隋朝是改沔阳郡为沔州。梁武帝在503年就设置了沔阳县,比隋朝设置沔州早八十年左右;
第二,梁武帝萧衍在天监二年(503)设置沔阳郡和沔阳县时,只管辖沔阳、云杜二县,说明梁武帝在告诉后人,沔阳、云杜二县坐落的沔水中心区域,也就是诸葛亮时代的荆州北部。这一区域正是江汉平原中心,故而,这就是诸葛亮时代的真正的沔水,所以梁武帝以诸葛亮《隆中对》荆州以北的沔水,取沔阳县和沔阳郡名,是以地域方位划分出来的地名;就像湖北省与湖南省以洞庭湖、河北省与河南省以黄河取名一样——这就是沔阳县的来历!原因是沔水在梁武帝时代的称呼已经混乱得难以定出地域界线,如《资治通鉴》西晋怀帝司马炽的永嘉五年(311)正月记载:

春,正月,壬申,苟晞为曹嶷所败,弃城奔高平。
石勒谋保据江、汉,参军都尉张宾以为不可。会军中饥疫,死者太半,乃渡沔,寇江夏,癸酉,拔之。

以上原文意思是说,311年正月十四日,西晋青州刺史苟晞被汉国皇帝刘聪的军将领曹嶷打败,丢弃青州城逃到兖州山阳郡高平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西南)。
刘聪的另外一位大将石勒图谋占领西晋的长江、汉水地区,其参军都尉张宾认为不行。正遇上军中缺粮又流行瘟疫,死了一大半士兵,于是渡过沔水,入侵江夏郡(西晋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安陆市古城),311年正月十五日占领。
这里的沔水远离汉江,应该是涢水,涢水自安陆来,东南流,入汉川界。证明安陆市也在沔水之列,属于江汉平原上云梦泽水系。这一水系在江汉平原上流域复杂,所以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沔”字时说:“沔者,發源緬然之謂。”既说明沔水浩大,又说明沔水既像“沔”字结构,又像“瓜”字结构。说它像瓜字,瓜字上面一小撇,就像是汉江在今湖北省襄阳市的大拐弯,左边一大撇就是沮水、漳水、夏扬水等水系。瓜字中间部分就是指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和湖北省潜江、仙桃等地。瓜字底部就是沔水上游在江汉平原汇聚沮水、漳水、夏扬水等沔水分段水系而形成的东荆河、内荆河的部分。右边一捺就是江汉平原夏水东北部云梦、安陆等地,江汉与沔水在枯水季节有部分重叠,这一重叠部分就是瓜字一捺的底部,《资治通鉴》把这一重叠的部分称为沔江。如,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元年(313)八月,《资治通鉴》记载:

陶侃使参军王贡告捷于敦,敦曰:“若无陶侯,便失荆州矣!”乃表侃为荆州刺史,屯沔江。

以上荆州刺史陶侃屯兵的沔江,就是指今武汉市蔡甸区到汉阳区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段面。有人会问,你许雨浓怎么能证明?笔者的证据如下:

杜苾将王真袭陶侃于休障,侃奔滠中。周访救侃,击苾兵,破之。

以上原文是《资治通鉴》建兴二年(314)三月的记载。意思是指叛军首领杜苾带领王真到林障城(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东北汉江南岸)袭击荆州刺史陶侃,陶侃逃往滠中(指今湖北省孝感市与今武汉市黄陂区以南滠河中段地区,滠河入长江口位于今武汉市轻轨汉口北站附近)。周访增援陶侃,打败了杜苾。
除了以上史料对沔水若干称呼之外, 司马炽的永嘉六年(312)十二月,《资治通鉴》又有了“沔阳”一说。

顗始至州,建平流民傅密等叛迎杜苾,苾别将王真袭沔阳,顗狼狈失据。

以上苾别将王真袭“沔阳”,沔阳一词比梁武帝萧衍在503年设沔阳县和沔阳郡早近二百年。除了早于梁武帝时的“沔阳”一说,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咸康五年(339)十二月,《资治通鉴》又有“沔北”和“沔中”之说。

三月,乙丑,广州刺史邓岳将兵击汉宁州,汉建宁太守孟彦执其刺史霍彪以降。
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表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襄阳;又表其弟临川太守怿为监梁、雍二州诸军事、染州刺史,镇魏兴;西阳太守翼为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江陵;皆假节。又请解豫州,以授征虏将军毛宝。诏以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帅精兵万人戍邾城。以建威将军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入沔中。

以上的原谅文意思说,339年三月,东晋征西将军庾亮想收复中原失地,上奏请求成帝司马衍任命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司州治所由西晋和洛阳,侨置到襄阳城。又上奏请求成帝任命庾怿监察梁、雍二州军事,担任梁州刺史,总部设在梁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四里汉水北岸);任命西阳郡太守庾翼为南蛮校尉,兼荆州南郡太守,镇守江陵县,庾氏兄弟都假节。还请求成帝分出豫州,用来授予征虏将军毛宝。朝廷下诏,任命毛宝为监察扬州长江以西一带的军事兼任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率领一万精兵防守邾城(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城区)。任命建威将军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郡国的宰相,驻军沔中(指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和湖北省潜江市、仙桃市等江汉平原中心地带)。
综上所述,两晋时期沔水名称花样多变,既有沔阳、沔南、沔北,还有沔中、沔西(然此但论征西既至之后耳,尚未论道路之虑也。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鱼贯溯流,首尾百里。见《资治通鉴》咸康五年四月)、沔阴(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见《资治通鉴》咸康五年九月),荆沔(成平寇将军李凤屯晋寿,屡寇汉中,汉中民东走荆沔。见(《资治通鉴》永嘉二年十二月),如此种种,所指地域都是江汉平原。梁武帝设沔阳郡、县,正是因为当时对沔水的称呼已经混乱,导致上难以在军事确定准确方位。梁武帝夺取江山时,是从襄阳走沔水、汉江入长江到今天南京市的。也许当时沔水对他指挥军队带来一些困扰,所以他得到天下后,就界定沔水的地理方位,以诸葛亮《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设沔阳郡、县来界定沔水地域。千百年来,沔水给阅读三国、南北朝历史的读者带来困扰,就是因为沔水指向不明。
2018年十月,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政协 的王生铁先生,看了《浅谈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后,激动地说,我曾带十八位水利专家,行程七千多公里,考证汉江之源,对沔水与汉水的关系仍然带有悬疑,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关系。于是,他通过工作人员找到我,十月六日我专程到他家探讨沔水与汉江的关系;
第三,我们把沔阳设县时代的记载搬出来,就知道沔阳县在设县之前的沔水现状。

沔阳属古“云梦泽”。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传说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沔阳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夏、商时为荆州域。
西周建立后,周成王封鬻熊之后于荆山子男之田称荆楚,春秋时为郧国、州国地,东周桓王十一年(前701年),郧、州、隋、绞、廖等国伐楚,为楚国所灭,遂属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于江上而不返;楚平王游云梦,驻跸排湖,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
秦灭六国后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地属南郡;汉承秦制,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东境为竟陵、云杜两县。沔阳西北为江夏郡云杜县地、东南为南郡州陵县地;汉高祖诈游云梦擒韩信;汉武帝时在郡之上复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仍隶属荆州南郡。
三国时云杜、州陵属吴地,魏蜀吴共争荆州,赤壁之战即发生于沔阳南部(今洪湖)附近,后荆州大部为吴所有,南郡亦属之。
晋灭吴后不久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战事频繁,荆州成为南朝北方军事重镇;南朝地少民多,遂将地划分为较小的郡县便于管理。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设沔阳郡,领云杜、沔阳二县,沔阳县由云杜(县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置营阳郡,领惠怀县,县治今张沟附近(见网上百度百科“仙桃市”词条历史沿革)。

以上就是网络上《仙桃市志》记录的仙桃市从远古到南朝梁时代的历史,至于其中有多少真实性,我们只有多方考证才能确认。比方说,原文“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是错误的,因为州陵县汉朝的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洪湖市东北四十里乌林镇黄蓬山,而不是新滩口。新滩口是王莽代汉的公元9年,将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县改为江夏县,江夏县治所从乌林镇黄蓬山迁到今洪湖市新滩镇。如果新滩口是州陵县治所,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江夏县恢复为州陵县,新滩口仍然是县治,那么,《仙桃市志》就应该有凭证、把过程介绍清楚。
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好多地方志有误或记载不详,往往以误传误,最后导致我们的历史面目全非。笔者在此强烈呼吁,《江陵县志》与《荆州市志》应该把荆州设市之后,江陵县与荆州市地域与县城分出荆州城的关系介绍清楚,因今天的江陵县不是古代江陵县,汉朝的江陵县包括了今天的荆州市城区和周边部分地区,汉朝的江陵县治所在何处,江陵县迁治所多少次?今天的《江陵县志》都没有准确的地址和迁移的时间,导致写历史的人在介绍古代荆州治所时,仍然认为江陵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而事实上1994年9月29日,江陵县政府从今天荆州市区迁到了今荆州城外的江陵县郝穴镇。如果区们再说江陵县治所在荆州城区就是错误的了。与之相同,荆州治所应该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城区,而不再是江陵县了。读者可参考笔者撰写的《何处是荆州》一文。又比喻说,历史上赤壁大战古战场只有一个,只因苏东坡有一首《赤壁怀古》的绝唱,就有了黄冈的文赤壁;因赤壁大战遗址有旅游之利可图,又有了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的赤壁(指位于金口镇南约八里长江边的金矶山,又名赤矶山);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无奈之下,于1998年6月11日,干脆将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这既是读者的无奈,又是历史的可悲,导致读史、写史的人出现尴尬,甚至于有些尴尬成为了美谈。比方说,历史上压根儿就没的貂蝉,吕布只不过与董卓的侍女通奸,在《三国演义》中就变成了王允的歌姬,最后派生成为我国四大美女,让历史学家啼笑皆非。
笔者回归到沔阳县成立的话题中来。沔阳县在南朝梁时代是由竟陵郡分割出来的。竟陵郡在秦朝设置时,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西晋析江夏郡设置时,治所迁到今湖北省钟祥市。潜江、钟祥两市都在沔水地区。
现在的仙桃市张沟镇,从《仙桃市志》来看,曾经是营阳郡惠怀县的治所。笔者在《东晋南北朝舆地表》查到惠怀县,惠怀县应该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三年(417),晋安帝司马德宗(382―419)在州陵县西北设置惠怀县,隶属荆州江夏郡。而营阳郡是三国时期东吴宝鼎元年(266年,吴末帝孙皓的第三个年号)分零陵郡南部设置,郡治在营浦县(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濂溪街道办事处)。管辖营浦县、营道县、舂阳县、泠道县四县。属荆州管辖。《仙桃志》所说的惠怀县,是侨置。据《州国.荆州州国 》记载:“时至公元551年,北朝西魏文帝萧宝炬撤销州陵、惠怀二县,设置建兴县,县治设在今仙桃市沔城,隶属荆州的沔阳郡(见《西魏书.三》、《辞海》)。”《仙桃志》就没有介绍清楚惠怀县侨置的过程。
第四,关于荆州。西汉时的荆州大致管辖今湖南省、湖北省大部、河南省西南南阳和信阳地区,另外加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边界地区。治所无法考证。东汉荆州管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八郡,刘表190年三月担任荆州刺史后,因当时到处都是起义的黄巾军,使交通阻塞,他一人骑马到宜城县上任,随后将荆州治所迁到今湖北省襄阳市。赤壁大战后,孙权、刘备夺取了荆州的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六郡。曹操占领了荆州北部的南阳、章陵二郡。俗话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事实上刘备借的只是荆州南郡,所以笔者曾以“刘备借荆南——有借无还”取代。原因是赤壁大战后,刘备以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当时称孱陵县)作为荆州临时治所,就改“孱陵县”为“公安县”,当刘备借到南郡后,将荆州治所迁到现在的荆州城。建安二十年(215)五月,孙权要刘备归还荆州时,双方进行了战争,最后有人说曹操将要攻打汉中,刘备担心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就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三郡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以西划归刘备。三国之后荆州治所侨置的地方有多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
《千古悠悠——何处说荆州》的作者罗亚蒙(代表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卷300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在文中说:

秦灭楚后为江陵县治,始有城池,称“江陵城”。西汉武帝时荆州刺史治江陵,始称“荆州城”( 见《人民日报》2000年12月9日)。

而事实上汉朝江陵只是南郡治所,有关史料没有说明江陵县就是荆州治所;
第五,关于章华台。章华台遗址1987年发掘,位于潜江市龙湾镇。西距江陵县纪南城的遗址50千米。目前网上介绍说是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亦称“细腰宫”。
1999年出版的《辞海》,根据1986年潜江龙湾发掘章华台,把古华容县城的地理位置也定到了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章华台究竟建在哪里,目前有湖北说、湖南说。还有晋史提到“江津豫章口”的章华台,这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话题,历史上楚国多次迁都,有纪郢、湫郢、鄢郢、陈郢、寿郢等等,都有可能建章华台,我们对潜江市龙湾镇的章华台就要慎重认定就是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
笔者补充以上五点,就是为了让读者进一步认清我们的历史复杂与考证的艰难,我们要有辩证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历史的真迹。

作者:许雨浓。修改于2019年五月二日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06-10 11:07:41 +0800 CST  
第四,关于荆州。西汉时的荆州大致管辖今湖南省、湖北省大部、河南省西南南阳和信阳地区,另外加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边界地区。治所无法考证。东汉荆州管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八郡,刘表190年三月担任荆州刺史后,因当时到处都是起义的黄巾军,使交通阻塞,他一人骑马到宜城县上任,随后将荆州治所迁到今湖北省襄阳市。赤壁大战后,孙权夺取荆州南郡大部、江夏郡一部;刘备夺取了荆州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曹操占领了荆州北部的南阳、章陵二郡,另有南郡一小部、江夏一部。俗话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事实上刘备借的只是荆州南郡,所以笔者曾以“刘备借荆南——有借无还”取代。原因是赤壁大战后,刘备以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当时称孱陵县)作为荆州临时治所,就改“孱陵县”为“公安县”,当刘备借到南郡后,将荆州治所迁到现在的荆州城。建安二十年(215)五月,孙权要刘备归还荆州时,双方进行了战争,最后有人说曹操将要攻打汉中,刘备担心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就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三郡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以西划归刘备。三国之后荆州治所侨置的地方有多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9-10-12 06:11:23 +0800 CST  


《浅谈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在《荆楚文化》季刊第三期发表,既是抢救我国淹没的地理文化力作,也是许雨浓创作《资治通鉴帝王史》过程中,又一研究成果。

2018年十月,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政协 的王生铁先生,看了《浅谈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后,激动地说,我曾带十八位水利专家,行程七千多公里,考证汉江之源,对沔水与汉水的关系仍然带有悬疑,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关系。于是,他通过工作人员找到我,十月六日我专程到他家探讨沔水与汉江的关系。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5 07:06:10 +0800 CST  
唯我独尊

——汉武帝刘彻传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生于公元前156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公元前87年二月十四日,终年六十九岁,在位五十四年零一十七天(即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至公元前87年二月十四日)。谥号“孝武皇帝”, 庙号“世宗”。葬于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兴平市南位镇东南部,西面离兴平市12公里,东面离咸阳市15公里)。
在人们的印象中,汉武帝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把汉武帝的文化推向了历史的最新高度。不知是历史的错误,还是司马迁跟汉武帝有宫刑之仇的原故,笔者根据司马迁《史记. 本纪》的记载,对汉武帝的言行进行了分析,得出汉武帝是一位唯我独尊的人。从历史的某一角度来看,汉武帝同秦始皇一样“老子天下第一”,喜爱仙术,都是少年得志;都想以武力征服天下。所不同的是秦始皇以“霸道”治国,而汉武帝搞了一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王道”治国。表面上看,秦始皇的“霸道”治国方针同汉武帝的“王道”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实际上经过汉武帝对“王道”的随心所欲利用,结果如出一辙——君权第一。大家想想,如果按照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汉武帝这个天生就有君权欲望和美女欲望的人,当然欢迎这种维护君权的等级制度。他之所以采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同窦太皇太后的“黄老言,不好儒术”对着干:

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元年)。

武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操纵在“黄帝言,不好儒术”的窦太后手里。窦太皇太后已有40年的干政生涯,她在宫中的地位很高,权势大到“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正因为窦太皇太后有着能囚禁监察部长(御史大夫)赵绾、皇宫保卫部部长(郎中令)王臧的特权,并且逼其自杀,所以汉武帝对这位祖母极其不满!接着窦太皇太后废除了武帝设立的明堂、儒术,窦氏家族恃宠怙势,为非作歹,使窦氏家族在京城里的势力盘根错节。这些皇亲国戚不断地到窦太皇太后面前告状,诽谤汉武帝的新政,加上窦太皇太后不喜欢儒家思想。因此,以窦氏为核心的黄老派是反对儒家“王道”治国政治集团的。这对于不满十五岁的汉武帝来说,纵然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好在窦太皇太后在武帝执政时期只活了六年,二十一岁的汉武帝才有了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

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汉武帝的元光元年)。

窦太皇太后在汉武帝的建元六年(前135)五月去世,汉武帝六月就罢免了由窦太皇太后因逼死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藏后,亲手提拔起来的丞相许昌,改任武安侯、汉武帝的舅舅田蚡为相,并且在第二年改“建元七年”为“元光元年(前134年)”。由此可见,汉武帝对窦太皇太后恨之入骨。这其中是不是只有政见分歧,我们一时还难以说清楚。
提起“黄老”,有些人可能不是很熟悉。这里的“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老子是孔子的先师。据文献记载,老子是春秋晚期周灵王(?―前545)到周景王(?—前520)时代的人,老子曾出任周朝管理宫廷书画收藏的官员。孔子曾到东周朝廷洛阳去求见老子,问君子之道。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言其耳。且君子得其实则驾,不得其时则累而行……”老子劝孔子说:君子遇时应该如蓬草,随风飘摇,随遇而安。这种君子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脩务训》中所说的“循礼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也就是说,要因时、因事而制宜,以人的社会活动配合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效法自然,不要刻意地破坏自然法则。属于消极的唯心论。从黄帝起,这种消极无为的政治体系一直断续延用到汉景帝时代。秦始皇反叛过老子的思想,实行霸道王业,结果昙花一现。刘邦建立汉朝六十年来,无为而治已经深入人心。但这时出了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董仲舒是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对策中脱颖而出的新秀,他大力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其著作《春秋繁露》一书中指出:“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仁,通以已受之于天也。”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建元元年十月记载如下: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广川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资治通鉴》建元元年十月)

这就董仲舒给汉武帝的答卷。汉武帝接受了。他要的就是“一统于天下”,而他真正实施的是武力征服天下,而不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施以仁政统一天下;用的是酷吏张汤、义纵之流;信的是方士李少君、栾大、公孙卿、谬忌、少翁;祭的是五帝(指到雍城五畤塬五个祭祀场所,祭祀东、南、西、北、中五方帝,也有称五帝为白帝、黑帝、青帝、黄帝、赤帝)和泰一神。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的元鼎四年)二月,乐成侯丁义向汉武帝推荐方士栾大,说栾大与文成将军少翁(曾以巫术迷惑武帝,武帝帝封其为文成将军,后来因巫术不灵,少翁让牛吃他写在绸布上的字条,杀牛验证,汉武帝认出他的字迹被杀)同出一个师门。汉武帝正后悔不该杀掉少翁,所以见到栾大非常高兴。栾大原来是侍奉胶东康王刘寄(?—前120年。汉景帝十二子,其母王皃姁与是汉武帝母亲王娡的妹妹),善于阿谀奉承,吹牛和说谎话从不犹豫。初次见面,栾大就对汉武帝不着边际地说:“我常常往来于大海之中,见过仙人安期生、羡门等神仙,只因他们认为我的地位贱而不信任我;又认为康王(刘寄)不过是一位诸侯,没有资格得到长生不老的秘方。我师父说:‘黄金可以炼成,黄河决口可以堵塞,长生不老的仙药可以得到,神仙可以招来。’但是我怕步少翁的后尘,如果那样,所有的方士都将捂着嘴不敢说话,谁还敢谈长生不老的药方呢!”
栾大这一大堆谎言中,首先堵住武帝不要杀他,而汉武帝连忙掩盖少翁的死因说:“少翁是吃了马肝死的。你要是真的能得到长生不老的药方,我还会吝惜什么呢!”栾大见武帝向他打开了行骗的绿灯,连忙说:“我的老师对别人无所求,都是别人求他。陛下如果一定要将他请来,就应该尊重他的使者,让他的使者成为陛下的亲信,以待客的礼节对待,这样才能让他将陛下的请求转达给神仙。”于是,汉武帝让栾大试验小法术。栾大让旗帜相斗,旗帜果然相互撞击。此时,汉武帝正在忧虑黄河决口和黄金无法炼成,就封栾大为五利将军,随后又封其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
公元前113年四月二十一日,汉武帝封栾大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赐给上等府第、僮仆一千人,并把自己用不着的车马、帷帐、器物等赏给栾大,又将亲生女儿卫长公主嫁给栾大,送黄金十万斤。汉武帝还亲自到栾大家中做客,以后派去询问栾大家中物资供应情况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由于栾大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汉武帝的姑母窦太主、丞相、将军以及以下的人,都到栾大家中摆设酒宴、赠送礼品。汉武帝又刻了一枚“天道将军”的玉印,命通神仙的使者身穿上用羽毛织成的衣服,在夜晚站在白茅上面,让身穿羽衣的栾大也站在白茅上面接受玉印,表示他不是汉武帝的臣子。栾大自从见到汉武帝以后,数月之中佩带六枚印信,其显贵的程度使天下人为之震惊。
公元前112年四月,因栾大黔驴技穷,汉武帝以“诈骗欺罔”的罪名,将栾大判处腰斩。
汉武帝除了相信方士道术之外,后来因识破一些方士的骗术,在似信非信、企图出现真神的过程中,又被巫蛊困惑。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仇,担心武帝去世以后太子杀他,就借巫蛊事件蛊惑汉武帝。汉武帝让江充负责调查,江充借机诬陷太子,而汉武帝这时远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城北的甘泉山南麓上的甘泉宫(据史书记载,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万灵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宫,汉代于其旁起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太子无法去解释,导致被逼起兵,到了公元前91年七月中旬,汉武帝派兵镇压,太子兵败,逃到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一个卖鞋人家中藏身,公元前91年八月初八,太子的行踪被发现,他上吊自杀,这可以说是汉武帝一生最心痛而又最后悔的事。到了第二年九月,他因疼惜太子无辜,特地修了一座思子宫,又在太子自杀的湖县建了一座归来望思台。
汉武帝的元鼎四年(前113)秋,汉武帝还有一句唯我独尊的名言。当时汉武帝西巡来到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的雍城,将要举行祭天仪式,有人建议说:“五方之帝为泰一神的助手,应该在雍城修建泰一庙,由皇上亲自祭祀。”武帝迟疑未决。齐国方士公孙卿信口雌黄地说:“陛下今年得到了宝鼎,仲冬十一月初一清晨是冬至节,与黄帝得到宝鼎的日期一样。”公孙卿说完,担心武帝不信,连忙拿出随身带来的简牍(指竹简或木片上刻写的文书),只见上面刻有“黄帝得到宝鼎,该年十一月初一清晨为冬至,过了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升天。”公孙卿将简牍上的话通过汉武帝的宠臣奏上,汉武帝非常高兴,召公孙卿前来询问,公孙卿回答说:“此书是申公给我的,申公说:‘汉朝兴盛还会与黄帝时一样,汉朝的圣人,是高祖皇帝的孙子至曾孙。宝鼎的出现,正好与神意相通,黄帝在祭祀神灵的明庭迎接万种神灵,明庭就是甘泉宫。黄帝在首山(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南五里,为八百里伏牛之首而得名。相传天下名山有八座,三座在蛮夷,五座在中国,首山是其中之一。当年黄帝铸鼎炼丹,曾采铜此山,所以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之说)开采铜矿,在荆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西部)脚下铸造宝鼎。宝鼎铸成之后,天上有一条龙将龙须垂下来接引黄帝。黄帝骑上龙背,和群臣、妃嫔七十余人一起登天成仙。’”汉武帝听了这番鬼话,有些失落地说:“唉!如果我真能有黄帝的境界,离开妻儿就象抛弃拖鞋一样简单就好了。”
由此可见,武帝不是独尊儒术,他能把儒家鄙视的下等公民、骗子请到神圣的皇宫,并且当了驸马。为了皇权,在他不知道江充借巫蛊诬陷太子真相的情况下,派兵追杀太子。
汉武帝除了误信方士、巫蛊体现自己“唯我独尊”外,还利用酷吏来体现自己的独尊。公元前113年秋天,史料介绍说,这一时期,由于汉武帝重用张汤、宁成、义纵、王温舒、赵禹、杜周等酷吏,导致法律严酷成为整个官场的风尚,只有儒生、左内史儿宽管理的京畿地区鼓励农业生产,处理诉讼纠纷公平宽松。儿宽重用的是心地忠厚的人,与下级推心置腹,不求名声,受到官员和百姓的衷心爱戴。他征收赋税时,总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缓急,给百姓借贷钱物,因此租税常常收不上来。后来国家有重大的军事行动,因儿宽的税收政绩最差,应该免职。当地老百姓听说儿宽被罢免,都唯恐失去一位好官,于是,富裕之人用牛车、穷家小户用担挑,络绎不绝地将租税送到官府,儿宽征税的成绩一跃成为第一,汉武帝也因此对儿宽这位儒生出身的官员另眼相看。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种田与牧羊出身的齐国宰相卜式(因向攻打匈奴捐款而作为民众先进典型当了齐国宰相),升任为御史大夫。卜式到任后说:“各个郡与诸侯国对盐铁由官府专营多数人感到不公正,官府专营的盐铁产品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又高,因此有时强迫百姓购买,船只也要交纳算赋,所以经商的人少,导致物价昂贵。”这本来是一件良好而善意的议案,可是这样下去就没有钱支持战争,所以汉武帝因此不再喜欢卜式。我们从这件事上就可看出,武帝为了钱,是不会保护民生的。不爱护民众应该是一位君主的大忌,与儒家取信于民的治国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尽管汉武帝有诸多不足,但他能主宰历史潮流,在他统治时期,国土面积扩大到史无前例。公元前112年前后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发动了几次重要的战争,在南方他征服南越国,就在南越地区设置了南海(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郁林(治所在今广西贵港桂平市)、合浦(治所在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交趾(治所在今越南国河内市)、九真(治所在今越南国中部)、日南(治所在今越南国广治省东河市)、珠崖(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儋耳(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九郡(秦始皇时代只设南海、象、桂林三郡,当时桂林郡治所在郁林郡);在西南,他征服了滇、夜郎、且兰等国,设置了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犍为郡(治所在今贵州省遵义市)、牂柯郡(治所在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五里处)、沈黎郡(治所在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北);在西北,武帝在匈奴浑邪王向汉朝投降的情况下,在浑邪王所管辖的地区,设置了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在东北,他征服朝鲜国,设置了乐浪(治所地今朝鲜平安南道)、临屯(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玄菟(治所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管辖地区大致位于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四郡。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派张骞与西域三十六国通好,使汉帝国进入了国际主导舞台,打通了最早的丝绸之路。更加可贵的是他在公元前102年,派兵远征一万里,到今天的兹别克斯坦东部、塔吉克斯坦北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三国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征服了大宛国;在征讨的过程中,抓捕楼兰王到长安问罪,屠杀了轮台国首都军民,最后凯旋时,西域很多国家都派王子到长安作为人质称臣。从以上汉武帝的成就,在笔者看来,他的谥号称“武帝”当之无愧!既无愧于那个时代,又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他自己。
这就是武帝时代的文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汉武帝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所以笔者以《唯我独尊》为题,给他写下这篇传记,让我们回到《资治通鉴帝王史》的体例中去。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5 07:06:57 +0800 CST  


仲舒献策

随着景帝刘启在后元三年(前141)正月二十七日的去世,武帝刘彻的即位,后元三年二月初六,汉武帝将父皇安葬到阳陵。

二月,癸酉,葬孝景皇帝于阳陵。三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蚡分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这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辱焉。当此之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自是之后,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资治通鉴》汉景帝后元三年十到二月)

安葬了景帝之后,三月汉武帝立母亲王娡(现在的皇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弟田蚡为武安侯(国都位于今河北省邯郸武安市),田胜为周阳侯(国都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西南)。
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一生著述颇丰,他所编撰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二十五史中的前四史之一;他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撰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评论文景时代说:“孔子说:‘今日之民,也是夏商周三代之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可以说在于重视民心,也可以说是向夏商周三代的正确政策路线直道而行。’我看到文景之治的历史真信!东周末年与秦朝的政治弊病,在于法网严密,政令严苛,而奸邪盗寇却仍然防不胜防。汉朝建国以后,废除苛刻的法令,让民众休养生息;到孝文帝时,用严紧俭朴的作风治理国家;孝景帝遵守大业成规没有改变。汉朝建立的五六十年之间,就达到移风易俗,百姓淳朴敦厚的良好社会风气。说到天下大治的时代,西周有周成王(姬诵)和周康王(姬钊,?―公元前1057,周成王的儿子)之治,汉代有文景之治,这就是美好的社会呀!
“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朝末年形成的百孔千疮、百废待新的贫困现实,纵然是天子,因贫穷找不到四匹同样毛色的马为他拉车,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平民百姓没有积蓄。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就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织的衣服、不许坐车,并且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用这些政策来控制和羞辱商人。孝惠帝(刘盈)和高后(吕雉)执政时,因天下刚刚平定,又放松了限制商人的法令,但是商人的子孙仍然不允许做官。朝廷根据预算官员的工资(俸禄)和官府各项开支费用的总额,向百姓征收赋税。而从天子到天子所封的汤沐邑,都把山川、园池、市井商业税收作为各自费用的来源,不向国家财政领取经费。经过陆路、水路运输到京师的物资,供给各官府使用。来自崤山(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以东地区(大致指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东南一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等地)的粮食,每年不超过数十万石。接着是孝文帝、孝景帝先后治理国家,政风清廉公正,谨慎俭朴,安养天下百姓,七十多年之间,国家无事,如果不发生旱涝灾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家足用。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中贮存了剩余的物资;京城国库中的钱累积万万,连串钱的绳子都已腐烂,无法清点数目;京城粮仓中的陈米一层盖一层,装满太仓(指国家粮仓)而流出仓外,无奈之下只好在太仓外面堆积,以至于腐烂变质。百姓居住的大街小巷都可看见马(马在当时是财富的象征,就像改革开放后,现代人开始拥有私家轿车一样),在田野里的马匹更是成群结队,骑母马的人要受到排斥而不能参加聚会。把守里巷大门低贱的人能吃上大米、好肉;做官的人长期任职,并可以在任期内把子孙抚养成人(社会不稳定,官员就会短命),有的人得意还把官职名称改为姓氏(如“司徒”)。所以人人自爱而不愿触犯法律,以行义为先而避免羞辱。在这一时期,法院判决肉刑稀少,百姓富足。然而也有美中不足,有人凭借钱财骄横不法,以至于兼并他人的土地;一些豪强在乡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除此之外,享有封地的宗室、贵族、公、卿、大夫以及以下的官员,互相攀比谁更奢侈,诸如房屋、车辆、衣着,都不顾地位和名分而僭越于上(古代官员的服饰、颜色都有等级规定,因攀比而不顾越级,就称“僭越”),到达了无限的程度。然而事物发展到鼎盛,就会走向衰败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从此以后,孝武帝对内穷奢极侈,对外攻打夷狄,导致天下萧条,财富全部耗费完了!”
以上就是班固对汉初近六十年历史的总结。对汉武帝的时代也有了评语。
到了汉武帝的建元元年(前140)十月,年轻的刘彻可能在智囊团的策划下,想摆脱窦太皇太后的束缚,下诏号召天下人推荐贤良方正(指推荐德行好、有才华、正直敢于直言的人。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前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78年)。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广川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十月)。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示败也。秦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熟烂如此之甚者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趋利无耻,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正月)。

公元前140年十月,汉武帝下诏,号召大臣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力劝谏不怕死的人,武帝亲自出题,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进行面试。参加面试的有一百多人。广川县人(治所大致在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与邢台市清河县交界一带)董仲舒在对答中说:“所谓‘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可以长期稳坐天下,国家几百年太平无事,这都是推行礼乐教化的丰硕成果。凡是当君主的人,没有人不希望自已的国家能长治久安的,但是一度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例子却很多。用人不当,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对,所以国家政治一天比一天接近危险与灭亡。周朝有幽王、厉王时的衰败,并不是由于治国的政策不存在了,而是由于幽王、厉王不遵循治国之道。到了周宣王姬静(?-前783,周厉王姬胡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3年在位)即位时,他仰慕过去先王的德政,恢复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弥补残缺,弘扬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针,使周朝的王道再次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这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效。
“孔子说:‘人可以弘扬道,而不是道弘扬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在于君主,只要不是天意要改朝换代,统治权就不会丧失;君主作出悖理的错误,就会丧失统治的地位。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肃四方的夷狄各族。四方各族都整肃完毕,远近没有人胆敢不统一于正道的,就没有邪气冲犯天地之间,因此阴阳谐和、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相处,百姓才能繁衍生息,所有象征幸福的东西和可以招致吉祥的事,全部都会出现,这就是王道最佳境界了!
“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前句“凤”,指凤凰。我国古代以麒麟、凤、龟、龙为四大瑞兽,也被称为“四灵”。凤凰的出现,也往往意味着圣人将出。 相传,舜帝时有凤来仪,文王时凤鸣于岐山,证明了圣人诞生会有凤凰出现。后句“河图”,指伏羲氏到黄河,河中龙马背负的八卦图案,这也是吉祥物),我已经预测了!’(语出《论语.子罕》)孔子认为自己的德行本来可招来这些祥瑞,但是因其身分卑贱(孔子是私生子)没有招来,而感到悲哀。现在,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居得以招致祥端的尊位,手握可以招致祥瑞的大权,又有招致祥瑞的资质。陛下品行高尚而恩德深厚,头脑聪明而心地善良,爱护百姓而尊重贤士,可称得上是仁义君主了。但是,天地没有相应的表示,祥瑞没有出现,原因何在?主要在于没有推行道德教化,百姓没有走上正路。百姓追逐财利,就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不用教化筑成堤,就不能阻止。古代英明的君主深知此理,所以面南为王治理天下时,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根本大事的。建立太学(相当现代国办大学),以便在都城兴起教化;创办学校,以便在地方城邑中开导民众。三代当时的刑罚很轻而没有人触犯,其原因在于推行了教化而社会风俗很好。圣明的君主继承乱世,首先要把它的一切残余全部扫除,还要推行教化,提高教化的质量;教化见到成效,好的社会风俗就会形成,后代子孙沿袭不变,施行五六百年也不会衰败。秦朝毁弃先代圣王的治国之道,施行不顾长远、只顾眼前的政策,所以统一六国仅只十四年就灭亡了。秦遗留下来的恶劣影响至今还没有清除,导致社会风俗浅薄恶劣,百姓不讲忠信德义,抵触冒犯法律,风俗竟然败坏到如此的程度。比喻说,琴瑟声音不和谐,严重时必须拆下旧弦,更换新弦才可以弹奏;实施统治遇到了阻碍,严重时一定要加以改变,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自从汉朝得到天下以来,一直想治理好国家,但至今没有治理好,其原因就在于应当实行改革的时候,而没有改革。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臣子年幼时就学习知识,成年后就给他官位以磨砺其才能,颁给爵位俸禄以培养他的品德,实施刑罚以威慑他的邪恶念头,所以百姓才能通晓礼义,而以冲犯君主为耻。周武王奉行天下大义,推翻了独夫民贼的商纣王,周公制订了礼乐,用来修饰周政;到了成王、康王的大治时期,没有人犯罪,监狱空虚长达四十多年。这是教化与仁义社会风气带来的,而不止是残害皮肉的刑罚的成效。到了秦朝就不是这样了。秦朝执行法家申不害、商鞅的法令,灌输的是韩非的学说,憎恶圣明帝王的治世之道,提倡贪求财利的风俗,只看虚名而不注重实际,做好事的人不一定能幸免于刑,而做坏事的人也不一定能受到惩罚。因此,百官都粉饰虚假名誉而不注重实际政务,表面上有侍奉君主的礼仪,内心却有背叛君主的念头,弄虚作假、追逐名利、毫无廉耻;所以遭受刑罚的人很多,死人在道路上相连,但是犯罪的人却没被制止,这就是风俗影响造成了这样的状况。现在陛下统治天下,天下没有不服从的,但是却没有给百姓带来功德,大概是由于您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吧。《曾子》记载:‘尊重所听到的道理,听者就算是高明的人了;实践所知道的知识,实践者就算是高明光荣的人了。高明光荣不在于别的,就在于认真。’希望陛下能依据所听到的道理,真诚地信奉它,并推行,那么,您与圣明的夏商周三王(大禹、商汤、姬昌)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平时不招揽或尊重知识分子,而想求得贤臣,就好像不雕琢玉石而想得到花纹美丽的玉器一样。所以招揽或尊重知识人才的方法,莫过于创办太学;太学是贤士的来源,是推行教化的根本。目前陛下招贤纳士,就是让一郡、一国的民众来宫殿与陛下对策,没有一位符合陛下在诏书中所要求得的人才,这说明上古圣王之道已经灭绝了。我希望陛下兴建太学,聘请学识渊博的教授,用来培养天下知识青年,经常考试以便学生能全面表现自己的才华,这样就可以得到出类拔萃的人杰了。如今太守和县令,他们都是百姓的表率,其职责就在于上承仁德而向下传播教化;如果这些表率人物无德无才,君主的仁德就不能传播,恩泽不能广施。现在的官员都不能教化民众,有的还不遵守朝廷的法律,残酷地虐待百姓,与坏人勾结,贪求名利,百姓贫困孤弱而冤屈痛苦,无法维持生计,十分不合陛下的心意,这都是官员不称职造成的!
“官员大部分出自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的子弟,选任郎官又以家庭富有为条件,所选的人未必是贤才。而且古代所说的‘功’,是按照任官政绩的好坏来区分,并不是指任职的时间而累积;所以本事小的人,即使是任职时间很长,仍然只能做小官,贤良的栋梁之才,即使是任职时间很短,也不妨碍他做辅政大臣,所以官员们都尽心竭力,一心做好本职工作,达到建功立业的目标。现在就不是这样了。累积时间就可以猎取富贵,任期长久就可以升官晋职,因此,廉洁与耻辱相互转化,贤良与不肖互相混淆,不能判明真伪。我认为应让列侯、郡守以及二千石官秩(“官秩”是指官员按照职务级别而定的待遇)的官员,各自从所管理的官员与百姓中选择贤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选送两人,到宫中服务,而且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大臣的才能高低;选送的人有贤德就给以赏赐,选送的人不合格就给以惩罚。如果这样,所有省部级干部(二千石官员),都会全力以赴寻求贤才,天下的人杰都可以成为国家高级干部而为陛下效力了。把天下的贤才都吸收到朝廷中来,那么夏、商、周三代圣王的功业不难造就,而且尧、舜二帝的美名也可以企及。不要用任职时间长短来衡量功劳,而是以实际考察为标准,根据各人才能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官职,核查品行的高低而确定不同的官位,就会使廉洁和耻辱、贤良与不肖区别得很清楚了!
董仲舒劝汉武帝全力办教育,只要教育事业搞上去了,人才也就来了,窦氏集团的势力也就瓦解了。在任人方面,一定要以实才为标准,不要论资排辈,以当官的时间长短而升级。

董仲舒的对策很长,笔者将其下篇作为附件收录如下: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馀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无可为者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正月)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5 08:14:29 +0800 CST  


祖孙较量

汉武帝与董仲舒对策之后,觉得董仲舒的观点很对自己的口味,任命董仲舒到江都国(国都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为刘非(武帝的五哥,公元前128年死后,安葬在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东阳大云山)当宰相。

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及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
春,二月,赦。
夏,六月,丞相卫绾免。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蚡俱好儒,推毂代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以迎申公。既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馀。对曰:“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
是岁,内史宁成抵罪髡钳(《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一到六月)。

董仲舒去了江都,我不知道汉武帝为什么会打发他走,只知道在对策中会稽郡人庄助(?—前122,即严助。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著名辞赋家)也参加了对策面试,武帝提拔庄助当了中大夫。丞相赵绾向武帝上奏说:“这次举荐的贤良,有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学说,扰乱国家政策的人,请都予以遣返。”武帝批准了奏请。董仲舒从小研究《春秋》。汉景帝时就做了博士,所以董仲舒在礼仪方面的进退举止,都合乎礼法,学者们都用老师的礼节尊敬他。等到董仲舒做了江都王刘非的宰相,刘非在董仲舒的教育帮助下,改掉了骄横和争强好胜的坏毛病,因此刘非也很敬重他。
公元前140年二月,汉武帝大赦天下。
同年六月,免除丞相卫绾的职务。六月初七,武帝任命与窦太皇太后有矛盾的弟弟窦婴为丞相,任命母亲的异父同母弟武安侯田蚡为太尉。武帝这次任命的原因是:他本人的雅趣偏向儒生,窦婴、田蚡都爱好儒学。另外,窦、田二人还极力推荐赵绾担任御史大夫,推荐兰陵县人(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王臧担任郎中令。赵绾奏请修建明堂,用以接受诸侯王的朝见,并且向武帝推荐了他的老师申公(姓申、名培,尊称申公,今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人,儒家学者,鲁诗学的开创者)。到了秋季,武帝派使者带着帛、玉璧等礼物,驾着驷马的安车去迎接申公到长安。武帝询问申公有关治理乱世的方案,这位老者回答说:“治理天下的人,不以说得多为完善,只看努力实干得怎样。”面对申公的方案,让汉武帝听了失望,因为这时武帝正喜爱文辞,申公的方案可以说是老生常谈,所以他沉默不语。尽管武帝对申公的答案不满,但既然已经把他招来,就任命公申为太中大夫,安顿他住在鲁王驻京官邸,商议有关兴建明堂、天子视察各地、改换历法和服色等事情。
公元前140年这一年,内史宁成犯罪,被判处髡钳刑。
到了汉武帝的建元二年(前139)十月,淮南王刘安入朝。

冬,十月,淮南王安来朝。上以安属为诸父而材高,甚尊重之,每宴见谈语,昏暮然后罢。
安雅善武安侯田蚡,其入朝,武安侯迎之霸上,与语曰:“上无太子,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非王尚谁立者!”安大喜,厚遗蚡金钱财物。
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归。
初,景帝以太子太傅石奋及四子皆二千石,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万石君无文学,而恭谨无与比。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责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皆以孝谨闻乎郡国。及赵绾、王臧以文学获罪,窦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其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在上侧,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上以是亲之。庆尝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
窦婴、田蚡既免,以侯家居。蚡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蚡日益横(《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二年十月)。
春,二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三月,乙未,以太常柏至侯许昌为丞相。
初,堂邑侯陈午尚帝姑馆陶公主嫖,帝之为太子,公主有力焉,以其女为太子妃,及即位,妃为皇后。窦太主恃功,求请无厌,上患之。皇后骄妒,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后宠浸衰。皇太后谓上曰:“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长主,必重得罪。妇人性易悦耳,宜深慎之!”上乃于长主、皇后复稍加恩礼。
上祓霸上,还,过上姊平阳公主,悦讴者卫子夫。子夫母卫媪,平阳公主家僮也。主因奉送子夫入宫,恩宠日隆。陈皇后闻之,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
子夫同母弟卫青,其父郑季,本平阳县吏,给事侯家,与卫媪私通而生青,冒姓卫氏。青长,为侯家骑奴。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篡取之。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赏赐数日间累千金。既而以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
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
初置茂陵邑。
时大臣议者多冤晁错之策,务摧抑诸侯王,数奏暴其过恶,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诸侯王莫不悲怨(《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二年二到四月)。

公元前139年十月,淮南王刘安来到长安朝见堂侄汉武帝。武帝因刘安从辈份上来说是堂叔父,而且刘安是当代大学者,所以非常尊重他,每当武帝闲暇时,总会召刘安来交谈,并且往往谈到黄昏。
刘安一直与武安侯田蚡友好,他来京朝见时,田蚡就到霸上迎接,告诉他说:“皇上没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广行仁义,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假如皇帝突然去世,除了大王之外,还有谁能继承帝位呢!”刘安听了大喜,给田蚡赠送丰厚的钱财。
太皇太后窦氏喜欢黄老学说,对儒学没有兴趣。赵绾上奏,请求武帝以后将国家政务不要再向太后奏报,窦太皇太后愤怒地说:“他想做第二个新垣平吗!”窦太后说完,派人暗中搜集到赵绾、王臧贪赃的证据,以此责备武帝用人不当;武帝压力过大,就废止了修建明堂的工程,只要是赵绾等人提出的正当主张,都被废止。赵绾、王臧被交到检察官处置,他俩就自杀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申公也称有病,被免职回家。
既然窦氏像清朝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她就会重新安排自己的人马。当初,汉景帝因太子太傅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的高官,就计算他们父子五人的工资待遇的总合,称石奋为“万石君”。万石君虽然没有学问,但是恭敬谨慎却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比喻说,他的子孙虽然当的是小官,回来看望他时,他就会穿上朝服以礼相见,不叫他们的名字。子孙有了过错,石奋不去责备,只是离开厅堂坐到厢房里生闷气,甚至于对着桌子不吃饭;然后儿子们互相批评孙子。石家有过失的人通过长辈来求情,并且袒露上身前来石奋处请罪,表示一定要改正,石奋才进餐。已经成年的子孙在身边,石奋即使闲居无事,也必定衣冠整齐。他为别人主办丧事,表情极为悲痛。子孙遵循他的教导,都以孝顺谨慎闻名于各地。等到赵绾、王臧因提倡儒学犯了窦太皇太后的罪,窦氏就认为儒生富于文采却欠缺质朴,现在万石君一家人不多说话,却能身体力行,就任命石奋的大儿子石建担任郎中令,任命石奋的小儿子石庆担任内史。石建在武帝身边任职,发现了应该进谏的事,让人回避之后,他对武帝畅所欲言,话题十分尖锐。到了朝廷上与百官朝见武帝时,石建却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武帝因此亲近他。石庆曾担任皇帝车马管理局局长(太仆),为武帝驾车外出,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起马鞭数了马匹之后,举起手来说:“有六匹马。”石庆在石奋的儿子中是最随便的人,做事竟然也如此恭敬谨慎。
窦婴、田蚡被罢官之后,以列侯的身份闲住在家。田蚡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他是国舅仍然得到武帝的亲近,多次提出建议大多数被采纳;因此,那些趋炎附势的政客和官员,都离开了窦婴而归附田蚡,使田蚡一天比一天骄横。
公元前139年二月初一,出现日食。
三月初四,在窦太皇太后的操纵下,武帝任命宗教礼仪部部长(太常)许昌(公元前200年十月,刘邦封许温为柏至侯。传五世:靖侯许温、简侯许禄、哀侯许昌、共侯许安如、嫈侯许福。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嫈侯许福有罪,国除)为丞相。
当初,武帝刘彻的姑姑馆陶公主刘嫖(窦太皇太后唯一的女儿长公主)下嫁给堂邑侯陈午,武帝能立为太子,馆陶公主起了关键作用;公主把女儿嫁给还是太子的刘彻当了太子妃,等到刘彻即位当了皇帝,陈妃就当了刘彻的皇后。窦太主(即馆陶公主刘嫖)自恃立武帝有功,无休无止地请求赏赐,甚至于干预国政,武帝对她很不满。陈皇后骄横嫉恨,独占君宠 ,却没有生育孩子,给医生的费用合计九千万,想求医生治好她的不育症生下儿子,但是始终怀不上;因此武帝对陈皇后的宠爱也就逐渐衰减。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对武帝说:“你刚刚当上皇帝,大臣还没有归附你,就先兴建明堂,太皇太后已经很恼火了;现在又得罪窦太主,这样你必定会受到重责。妇人的性情是容易高兴的,你应该慎之又慎!”武帝就对窦太主、陈皇后母女俩又有所恩遇。
武帝到霸上举行祓除仪式(古代一种除凶去垢的宗教仪式)返回途中,去看望他的姐姐平阳公主(汉景帝与王娡的长女),看中了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女卫子夫(?-前91,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谥号的皇后)。卫子夫的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平阳公主就把卫子夫送进了武帝的后宫,卫子夫日益得到了武帝的宠爱。陈皇后非常恼怒,好几次几乎气死;而武帝对陈皇后更加愤恨。
卫子夫的同母异父弟卫青(?—前106,汉武帝时官至大将军)的父亲郑季,本来是平阳县(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的小官,去平阳侯家中供职当差,和卫媪私通生了卫青,让他冒充姓卫。卫青长大后在平阳侯家中当骑奴。长公主刘嫖抓了卫青想杀掉;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前96 ,今甘肃省庆阳市人,西汉名将,时任刘嫖家的骑郎)和勇士把卫青抢了回来。武帝听说后召见卫青,并任命卫青为建章宫的宫监,还封卫青为侍中(意思是跟随武帝左右,服侍中宫,成为武帝的玩伴。到了南朝宋,侍中职位就相当中央政治局常委了,宋文帝刘义隆曾以有四位侍中而骄傲,当时只有当侍中的人,才能担任宰相;到了唐玄宗时,侍中就成了专职宰相的代名词。隋朝曾以纳言取代侍中,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三月又以纳言为侍中),几天之内给卫青高达上千金的赏赐。不久,武帝立卫子夫为夫人,任命卫青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39年四月夜,天空出现了一颗光亮如同太阳的异星。
由于汉武帝即位就开始修自己的茂陵墓,为了将来有人为他管理,他在今陕西省咸阳兴平市设立茂陵城邑。
这时朝廷大臣的议论中,多对晁错提出削藩而被杀害感到冤枉,所以这些朝臣一心摧残和抑制诸侯王,经常弹劾揭露诸侯王的过失与罪恶,甚至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用笞刑威逼诸侯王的臣子屈服,迫使他们证明诸侯王有过失或罪行;诸侯王没有一个不为此忧愁而怨恨。
到了建元三年(前138)十月,诸侯王在武帝面前诉苦。

冬,十月,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上置酒,胜闻乐声而泣。上问其故,对曰:“悲者不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臣得蒙肺附为东籓,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臣窃伤之!”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
河水溢于平原(《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三年十月)。
大饥,人相食。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
济川王明坐杀中傅,废迁房陵。
七国之败也,吴王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闽粤从之,发兵围东瓯,东瓯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田蚡,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自秦时弃不属,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庄助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救,尚安所愬,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罢。东瓯请举国内徙,乃悉举其众来,处于江、淮之间(《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三年七月)。

公元前138年十月,代王刘登(?-前133,汉文帝刘恒孙,代孝王刘参的儿子。公元前162年刘参去世,刘登继承爵位)、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川王刘明(文帝孙,梁孝王刘武子)来京朝见武帝。武帝设宴款待,刘胜在席间听到音乐哭了起来。武帝问他为什么,刘胜说:“悲伤的人听不得抽噎的声音,忧愁的人听不得叹息的声音。现在我心中积压了许多忧伤,每当听到幽妙精微的音乐,不知不觉就会涕泪横流。我有幸得到朝廷的重用,受封为东方的藩臣,从亲属关系说来,又是陛下的九哥。现在朝中群臣与陛下之间没有血缘亲情,没有承担国家任何重任,却结成朋党发出偏私的议论,使宗室皇族受到打击和排斥,骨肉亲情像冰雪一般地融化,我私下为此而悲伤!”随后,刘胜把官员侵夺欺凌诸侯王的事作了汇报,武帝增加了诸侯的礼遇,废止了有关官员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对诸侯王实行优侍。
公元前138年七月,济川王刘明因杀了中傅被废除王位,流放到房陵县(治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七国叛乱平定后,吴王刘濞的儿子刘驹逃亡到闽越,刘驹怨恨东瓯国诱杀了他的父亲,经常怂恿闽越王进攻东瓯。闽越王发兵包围了东瓯都城,东瓯王派人向汉武帝告急。武帝征求舅舅田蚡的意见,田蚡说:“越人相互进攻,本来就是常有的事;又多次反叛与臣服不定,从秦朝就被中国放弃,不值得烦劳朝廷去援救。”庄助反对说:“现在只怕力量小不能前去援救,朝廷德薄不能保护他们;假如能做到,为什么要抛弃他们呢!何况秦朝连整个都城咸阳都抛弃了,哪里只是抛弃越人呢!现在东瓯这样的小国因走投无路才前来求援,如果陛下不去救援,他们还能去什么地方告急?陛下又怎样能使天下万国臣服呢!”武帝听了,支持庄助的观点说:“太尉(田蚡原来的职称)的见识,不值得我和他商量。只是我刚刚即位,不想用虎符到郡国去调兵。”于是,武帝派庄助持符节去征调会稽郡的军队。会稽郡太守本来想根据不见虎符不得发兵的规定不发兵,庄助杀了会稽郡一位司马,把武帝的意思告诉了太守,太守才发兵从海上去援救东瓯。汉军还没有达到,闽越军就撤走了。东瓯王请求将自己的国人迁到中原,得到朝廷批准之后,东瓯人被安置在长江和淮河之间。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窦太皇太后与武帝过多的明争暗斗,但从武帝用人到行事,都让我们感受到武帝面临太皇太后巨大的压力,明天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以上是苏州市风光。东汉顺帝刘保的永建四年(129)徙治迁到山阴县,也就是今浙江绍兴市。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6 06:59:28 +0800 CST  


上林风波

尽管窦太皇太后对武帝用人不满,但她不像慈禧那样绝情,因为窦氏是一位有母爱、权力欲望也没有慈禧那样强烈的女人,所以武帝刘彻还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硃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要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朔亦观上颜色,时时直谏,有所补益。
是岁,上始为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常以夜出,自称平阳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鄠、杜令欲执之,示以乘舆物,乃得免。又尝夜至伯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浆,主人翁曰:“无浆,正有溺耳!”且疑上为奸盗,聚少年欲攻之。主人妪睹上状貌而异之,止其翁曰:“客非常人也,且又有备,不可图也。”翁不听,妪饮翁以酒,醉而缚之。少年皆散走,妪乃杀鸡为食以谢客。明日,上归,召妪,赐金千斤,拜其夫为羽林郎。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夜投宿长杨、五柞等诸宫。
上以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畮,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寿王奏事,上大说称善。时东方朔在傍,进谏曰:“夫南山,天下之阻也。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浐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材,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畮一金。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是其不可一也。盛荆、棘之林,广狐、菟之苑,大虎、狼之虚,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垣而囿之,骑驰东西,车骛南北,有深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舆,是其不可三也。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逆盛意,罪当万死!”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
上又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上疏谏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宜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上善之(《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三年九月)。

公元前138年九月三十日,史料介绍说,武帝刚即位时,就选拔博学有才华的人破格重用。如此一来,天下知识分子很多人向朝廷上书,论述政务得失,自我标榜和自我推荐的人数以千计,武帝从中选拔杰出的人才给予重用。庄助最先被提拔,以后又招收了吴国人朱买臣、赵国人吾丘寿王、蜀国人司马相如、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人东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张,字曼倩,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吴国人枚皋、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人终军(约前133—前112, 十八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后擢升谏大夫)等,都成了武帝的左右亲信,武帝经常命令他们与朝中大臣辩论,朝官与朝外官员都用义理来对阵,结果大臣多次被驳得理屈。但是,司马相如只是以擅长辞赋而得到武帝的宠幸;东方朔、枚皋的论点虽然没有根据,但是他们的言辞幽默加嘲讽,武帝仅把他们视为幽默演员留在身边,虽然经常赏赐财物,但没有把朝政委托给他们。东方朔见自己没有参政,就对武帝察颜观色,经常利用时机直言进谏,对朝政发挥了一定补益的作用。
公元前138年这一年,武帝开始改换平民服装暗中离开皇宫外出,向北到达池阳县(治所大致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向西到达黄山宫(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马嵬街道一公里处),向南到达长杨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东南)打猎,向东去宜春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东南隅)游玩寻找快乐。
每次出行前,武帝就与能骑马射箭的左右相约,在宫殿门前集合,经常在夜里出宫。为了蒙骗他人,武帝自称平阳侯;黎明时到达终南山脚下,射杀鹿、野猪、狐狸、野兔等动物,这样他们所骑的马就践踏了农田庄稼,百姓都大声怒骂。鄠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和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的县令想抓捕这批人,武帝一行以所乘的专车和天子专用的物品才得以脱身。又有一次,武帝等人曾在夜间到达柏谷投宿,向旅店老板求购酒,老板说:“没有酒,只有尿!”而且店老板怀疑武帝一行是强盗,召集了一些青年后生准备殴打他们;老板娘见武帝的体态容貌不同寻常,就劝阻丈夫说:“来客不是普通人,而且他们已有准备,不能这样做。”丈夫不听,她就让丈夫喝酒,等丈夫喝醉之后,就把他捆绑起来。老板召集来的后生都走了,老板娘杀鸡做饭招待武帝一行。第二天武帝返回宫中,召见了老板娘,赏了千金,任命她的丈夫做羽林郎(负责皇帝夜宿安全保卫工作)。后来,武帝就为外出巡游设立了秘密的更衣休息点,从宣曲宫(离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原昆明池遗址西岸)向南共设了十二处,一般投宿在长杨宫(离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东南)、五柞宫(离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东南)等宫殿。
武帝因夜间打猎路途遥远消耗体力,还给百姓带来损失,就派太中大夫吾丘寿王把阿城(指秦朝阿房宫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十五公里处)以南、盩厔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以东、宜春宫以西的土地及其价格统计登记,准备扩大上林苑的面积,连接到终南山。武帝又下诏命令中尉、左右内史,上报所属各县的荒田数量,准备给鄠县和杜县百姓作为补偿。吾丘寿王办理完毕,武帝连声称赞。这时东方朔正在武帝身边,提出批评意见说:“终南山是国家的天然屏障。汉朝建国离开了三河(指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护卫的洛阳,把都城迁到了霸水、浐水之西,泾河、渭河之南,这就是所谓的天下像大海一般富饶的陆地(指关中平原),秦王朝凭借着它征服了西戎,兼并崤山以东的地区。这一带山中出产玉、石、金、银、铜、铁和优质木材,各种手工业用这些矿产和木材做原料,百姓靠这些资源维持生计。这里还盛产稻、梨、栗、桑、麻、竹箭等产品,土地适宜种植芋头,水中有许多青蛙和鱼类,贫穷的人可以得到温饱,不必担忧受饥寒之苦;所以酆水(发源于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东北秦岭,流经长安,再注入渭河)与镐水(也称滈水。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上承镐池,向北流入渭河)之间,号称肥沃之地,每亩土地价值一斤黄金。现在将这片土地划归到上林苑,就断绝了池沼湖泽的财利来源,夺取了百姓的肥沃土地,对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来源,对下破坏了农桑生产,这是不应该做的第一个理由;荆棘之林得以蔓延,扩大狐狸、野兔、虎、狼的活动范围,破坏百姓的坟墓,拆毁百姓的房屋,使幼童怀恋故土而忧愁,老人痛哭流涕而悲伤,这是不应该做的第二个理由;在拓展营建上林苑时,修建围墙为禁苑,策马东西奔驰,驱车南北追逐,其中有深沟大河。为追求一天射猎的乐趣,不值得尊贵无比的天子去涉险犯难,这是不应该这样做的第三个理由。当年商纣王兴建了九市宫殿(也就是宫殿中的商品交易超市),导致诸侯背叛,楚灵王筑起章华台,导致楚国百姓四处逃散,秦始皇兴建阿房宫,导致天下大乱。我只是卑贱愚笨的臣仆,竟然冒犯陛下的旨意,真是罪该万死!”
也就是说,东方朔是环境保护的先行者,他要绿水青山和战略地理。而武帝虽然觉得有道理,任命东方朔为太中大夫,并授给事中(秦始置。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一职,奖赏一百斤黄金。但是,他仍然按照吾丘寿王所奏报的规模扩建了上林苑。
武帝又喜欢猎杀熊、野猪,赶马追捕野兽。司马相如上奏阻止说:“我听说物有同类而体质不同,所以力量大的人要算得上是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与任鄙、孟贲齐名),行动敏捷要算庆忌(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僚的儿子。出身将门,他的本领就是身手快捷,能折熊扼虎,斗豹搏貆),勇猛无敌的人应该是孟贲和夏育。依我的愚见,人确实有这样的特殊功能,野兽也是这样。现在陛下喜欢攀登险要,射杀猛兽,万一突然遇到力大凶猛的野兽,它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就会拼死冒犯陛下的随从车辆,陛下的车辆来不及调转方向,也来不及施展应变的措施,即便陛下身边有乌获、逄蒙(传说是后羿的徒弟。帝尧时期善于射箭但没有品德的小人)这样超群本领的人,也来不及保护,那么枯树朽木也会成为祸害了。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胡人和越人突然出现在京城,而羌人和夷人接近了陛下的车辆,怎么能说不是万分危险呢?即便是对陛下的安全万无一失,然而这种环境本来就不是陛下应该接近的地方啊!更何况陛下要军队清道戒严之后才出发,车辆要在道路的正中间奔驰,即便如此谨慎,还经常遇到驾驭马匹的铁勒折断,或是车轮脱出等意外事故,更何况穿过茂密的荒草,驰过丘陵废墟,前面有即将捕获猎物的诱惑 ,而心中没有预防意外的准备,如果野兽要对陛下形成危害,陛下恐怕是来不及避免了。陛下即使看轻自己的万乘之尊,也不能不注意自身的安全,乐于行进在潜伏的危险道路上,寻求刺激的快乐,我觉得陛下不该如此。大概聪明的人能预见到尚未萌芽的问题,有智慧的人能提前避开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灾祸,灾祸本来大多隐藏在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中,而发生在容易被人忽略的环节上。所以俗语说‘积累有千金家产的人,不能坐在堂屋的边缘。’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比喻成大事。”武帝认为司马相如说得对。
从汉武帝的建元四年(前137)到建元五年(前136),史料简单地记载了如下的几件事:

夏,有风赤如血。
六月,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东北。
是岁,南越王佗死,其孙文王胡立(《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四年四到九月)。
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置五经博士。
夏,五月,大蝗。
秋,八月,广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皆薨,无后,国除(《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五年一到八月)。

其一,公元前137年夏季,刮起了一场如同血红色的风(估计是沙尘暴);
其二,六月出现旱灾;
其三,九月东北天空出现了异星;
其四,这一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他的孙子文王赵胡继承王位;
其五,公元前136年春季,朝廷宣布停止使用三铢钱,发行半两钱;
其六,朝廷设立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博士;
其七,五月发生严重的蝗灾;
其八,八月广川惠王刘越(武帝十一弟)、清河哀王刘乘(武帝十三弟)去世,因他们没有后代,废除封国。
到了汉武帝的建元六年(前135)五月二十六日,汉武帝的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

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六元年五月)。
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蚡分为丞相。蚡骄侈,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市买郡县物,相属于道;多受四方赂遗;其家金玉、妇女,狗马、声乐、玩好,不可胜数。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稍退(《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六元年六月)。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
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强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名为籓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六元年八月)。
……”

窦太皇太后五月去世,汉武帝六月初三就免除了窦太皇太后提拔起来的丞相许昌,让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蚡田骄横奢侈,比喻说,他修建的住宅比所有官员的住宅都豪华,占有的田园最肥沃;从各个郡、县购买的物品,在道路上运回络绎不绝;大量接受各地的贿赂;他家的金玉、美女 、狗马、歌妓舞女、古董器物多得数清。田蚡每次入宫与武帝商量工作,一坐就是大半天,所说的事都被武帝采纳;他推荐的人,有的从平民直接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这种行为变相剥夺了武帝的权力。武帝不满地说:“您任命的官员没完没了,还有需要任命的吗?我也想任命。”田蚡曾经请求把考工官府(负责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机构)的土地拨给他,以便扩建住宅,武帝愤怒地说:“您为什么不干脆要武库!”从此以后,田蚡的气焰才稍有收敛。
公元前135年八月,东方天空出现了异星,长尾横扫天空。
闽越王驺郢(?-前135,前闽越王无诸的后代)进攻南越国的边城,南越王赵胡(前137—前122)遵守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出兵,派人向武帝告急。武帝赞赏赵胡忠义,调集大军援救南越,派外交部部长(大行令)王恢率领汉军从今江西省南昌市的豫章郡出发,派大农令(也就是后来的大司农,我们就称其为农业部部长吧。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北齐时称司农寺卿﹐隋唐以后所置略同。元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明初置司农司﹐不久即废﹐其职掌并入户部。习惯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韩安国率部从今江苏省苏州市的会稽郡出发,联合进攻闽越军。
面对武帝的出兵,淮南王刘安上书反对说:“陛下统治天下推行的是德政,应该在普天之下实施恩惠政策,现在天下太平,每人都专心地从事产业,他们都自认为一生不会看到战争。如今我听说要向闽越出兵,替陛下感到担心。
“越族人生活在中原之外的土地上,是剪掉头发、刺墨纹身的野蛮人,不能用礼义制度进行管理。早在夏、商、周三代最强盛的时期,胡族人和越族人都不受中原的统治,并不是三代王朝的国力不能征服他们,也不是三代王朝的军威不能克敌制胜,而是因三代君王认为越族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这些野蛮人无法统治,不值得烦麻劳累中原王朝。自从我大汉初定天下,到现在已经七十二年,越族人自相攻击的事件数不清,但是我大汉的天子从来没有发兵。我听说越人没有城池村庄,而生活在山谷溪流之间、丛林密竹之中,习惯于水上作战,擅长划船行舟。再说闽越地形复杂,草木丛生而且有许多河流险阻,中原人不了解当地的地形和险阻而进入,即使一百名汉族人也抵不上一名越族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而无法设置郡县,进攻他们又不能迅速取胜。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过只有几寸的距离,而实际距离却有几百或上千里。国家依赖祖宗的神灵保佑,全境安宁,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见过兵器甲仗,百姓得以夫妻相互厮守,父子相互保护生养,这都是陛下的恩德。越族人名义上是我大汉的藩属国,实际上他们没有向朝廷缴纳任何贡品和酎金(汉时诸侯到宗庙祭祀时,随酎酒所献的黄金),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自相攻打,陛下却派兵援救,这是反过来在为野蛮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劳困苦啊!况且越族人愚笨、鄙薄,又是经常违背盟约的民族啊!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律制度,并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由来已久。如果越族人一度不奉行陛下的诏令,就发兵进攻他们,我恐怕以后的战争就没完没了了……”
也就是说,刘安担心武帝为南越国出兵,会带来中原不安。
综上所述,汉武帝在窦太皇太后干政期间,为了让窦氏安心,他一心贪玩,要扩建上林苑,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的荒唐、搞笑故事。东方朔为武帝上了一课,要他保护好自然资源;司马相如给武帝上了一课,要他保护好自己。随着窦太皇太后的死,刘彻想用武力征服闽越,那么他能成功吗?









鄠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以上是鄠邑区(原户县)风光。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6 09:16:45 +0800 CST  


误信神仙

刘安的信很长,笔者省略了一大部分,总之刘安根据人情、国情、历史教训来阻止武帝出兵。可是刘安的信到长安时,汉军已经出发。

是时,汉兵遂出,未逾领,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汉兵众强,即幸胜之,兵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殒,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曰:“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乃使中郎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馀善已杀郢,威地于国,国民多属,窃自立为王,繇王不能制。上闻之,为馀善不足复兴师,曰:“馀善数与郢谋乱,而后首诛郢,师得不劳。”因立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
上使庄助谕意南粤。南粤王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谓助曰:“国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助还,过淮南,上又使助谕淮南王安以讨越事,嘉答其意,安谢不及。助既去南越,南越大臣皆谏其王曰:“汉兴兵诛郢,亦行以惊动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无失礼。’要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则不得复归,亡国之势也。”于是胡称病,竟不入见。
是岁,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馀,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其议。大行王恢,燕人也, 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韩安国曰:“匈奴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自上古不属为人。今汉行数千里与之争利,则人马罢乏;虏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六元年八月)。

汉军虽然已经出发,但还没有越过阳山岭(位于今湖南省宜章县与郴州市南端,距郴州市人民政府驻地五十公里),闽越兵据守险要进行抵抗。闽越王的弟弟驺余善见王兄失礼,就和宰相、宗亲贵族商量说:“国王因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没有向大汉天子请示,所以天子派军队来问罪。汉军人多而且实力强大,即使一时侥幸战胜了他,后面来的军队会更多,直到我们的国家被灭亡为止。现在我们杀了国王向天子请罪,如果天子同意我们的要求就会撤军,这样就自然会保全我们;如果天子拒绝,我们就拼死与汉军作战;假如不能取胜,就逃往海上。”大家都说:“好!”
余善与大家统一了意见后,当即用短矛杀了闽越王驺郢,派人带着驺郢的头颅送给了大行令王恢。王恢高兴地说:“汉军前来的目的就是要杀闽越王。现在你们送来了人头,又向朝廷谢罪,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王恢说完,停止前进,把此事向大农令韩安国作了汇报,并派使者带着驺郢的头颅,迅速入京报告武帝。武帝下诏撤军,诏书还说:“闽越王驺郢等人是罪魁,唯独驺无诸的孙子驺丑(受封为繇君)没有参与阴谋。”武帝就派中郎将封驺丑为越繇王(管辖区域大致在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与三明市建宁县一带),主持对闽越祖先的祭祀。驺余善杀了驺郢以后,在闽越国内有了威望,国民大多拥护他,他就自己称王,驺丑无力制止。武帝了解到此事,认为不值得为驺余善争权再次出兵,只好说:“驺余善多次和驺郢策划叛乱,但后来能带头杀驺郢,使朝廷大军免受劳苦。”于是,武帝封驺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的政权并存。
汉武帝派庄助向南越王解释闽越的事。南越王赵胡感激磕头说:“天子竟为了我而兴兵讨伐闽越,我即使以死也无法报答朝廷的大恩大德!”随后,赵胡派太子赵婴齐到长安,担任武帝的警卫(实际上是赵胡表达诚意,将赵婴齐作为人质,表示永远忠于大汉),还对庄助说:“我的封国刚刚受到闽越的侵犯,请您先回长安,我赵胡将会日夜收拾行李,很快就入京朝见天子。”庄助返京途中,路过淮南国,武帝又让庄助向淮南王刘安说明讨伐闽越的用意,赞同刘安上书的好意,刘安表示自己没有武帝那样的远见,请求谢罪。
庄助离开南越之后,南越国的大臣都劝赵胡说:“汉朝发兵远征,杀闽越王驺郢,也是以此震慑南越国。何况先王曾说:‘侍奉天子只求不失大礼就行了。’总之,不能因为喜欢汉朝使臣的甜言蜜语,就进京去朝见天子,您如果去,就不能返回来了,这是亡国的行为啊!”因此,赵胡就自称有病,没有来长安朝见武帝。
公元前135年这一年,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再说原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北)太守汲黯(?-前112,今河南省濮阳市人),汉武帝让他担任主管封爵位的官员(主爵都尉)。以前汲黯担任景帝的侍从(谒者),他曾经因有威信、办事严紧而受到大家的敬畏。等到东越部落相互攻打,武帝派汲黯前去调查,他到中途吴地就返回了。向武帝报告说:“越人自相攻打,本来就是他们的习俗,不值得为此事折磨、屈辱天子的使臣。”后来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南)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去视察灾情,他回来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房屋毗连大火蔓延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黄河以南的郡,看到这些地区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的公粮救济了他们。请陛下罚我假托天子命令罪。”武帝称赞了他。汲黯在东海郡担任太守时,整顿官员不良作风,安抚贫民百姓,施行清静无为(意思上级不要过多干预下级工作)的工作方法,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级干部,然后让这些人自由发挥才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汲黯身体多病,躺在办公室不出;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武帝听说后,召来汲黯,让他担任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他主张清静无为处理政务,从大的方向引导,不拘泥于法令条文。
以上是汲黯升官的原因,下面是汲黯的品性。汲黯是一位性格倨傲、缺少礼数的人;往往当面使人难勘,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比方说,武帝正招揽文学人才和儒家学者,在早朝时武帝针对某人说:“我想要怎样就怎样。”汲黯却毫不留情地回应道:“陛下心中藏着许多欲望 ,而表面上却做出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可能效法唐尧、虞舜呢!”武帝一时无言以对,只好沉默不语,过了一会,武帝实在觉得忍无可忍,愤怒的脸色很难看,宣布结束了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担心。武帝退朝回到内宫,对左右说:“汲黯的愚笨刚直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批评汲黯。汲黯解释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辅佐大臣,难道是让这些人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何况我已经处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怎么行!”汲黯因病,只要请病假就接近三个月,武帝多次特许他延长病假,仍然没有痊愈的迹象。在他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武帝问庄助:“汲黯这个人怎么样?”
“让汲黯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虽然那些自称是孟贲、夏育的人去杀他,也无法改变他的志向!”
武帝见庄助对汲黯如此推崇,联想到自己与汲黯的过往,赞同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在北方,匈奴单于派使者前来长安请求和亲,武帝让群臣讨论。外交部长(大行令)王恢是燕地人,熟悉匈奴情况,他提议说:“汉与匈奴和亲,总是过不了几年,他们就会背弃盟约;我看不如拒绝,发兵去攻打。”韩安国反对说:“匈奴经常迁徙;如同鸟飞一样,很难制服,自上古以来,都不把他们看成是人,现在如果派兵远征千里之外,就会人马疲惫;敌人以逸待劳,这是很危险的。不如与匈奴和亲。”参加讨论的群臣大多附和韩安国。因此,武帝答应和亲。
汉武帝的元光元年(前134)十一月,汉武帝想到了六年前与董仲舒对策的事,现在祖母去世,他可以采纳董仲舒招揽人才的意见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夏,四月,赦天下。
五月,诏举贤良、文学,上亲策之(《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元年五月)。

公元前134年十一月,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次命令郡国各自推荐孝廉(意思是孝顺长辈,作风廉洁,为人正直的人)一人,到长安来备考当官。
再说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驻守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北),中尉程不识担任车骑将军,驻守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南)。到了六月朝廷罢免了他俩的军职。李广和程不识都以边境郡守的身份指挥军队,当时很有名气。李广指挥行军没有固定规定和队列阵容,一般选择水好草肥的地方扎营,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派士兵巡逻敲击刁斗(即鐎斗。是用青铜铸造的,每只可容一斗米,除了可作为量器向士兵分发粮食外,同时也能当锅煮饭,到了夜里巡逻,巡逻士兵还敲击示警,所以俗称“锣锅”)设防,写给各级的文书简单;虽然他内部简单放松,但他会派侦察哨兵出去监视远方的敌军,因此,军营没有遭到过袭击。程不识治军严紧,讲究队列、布阵和扎营,夜间敲刁斗巡逻,军中收发文件的秘书忙得夜以继日,军队不能随意休息;然而也没有遇到危险。不过,程不识客观地评价说:“李广治军简单随便,但是如果敌人突然来袭击他,就没有办法抵抗;而李广的士兵也很自由,都心甘情愿地为李广死战。我治理军队虽然烦琐,但敌人不容易袭击到我。”可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士兵多数愿意跟随他,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公元前134年四月,武帝宣布大赦。
五月武帝下诏,命令各地举荐有品德和才华的人(贤良)以及有文学修养的知识分子,来长安皇宫参加与武帝的面试。
元光二年(前133)十月,汉武帝去了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雍城。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李少君以祠灶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匿其年及其生长,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衣食。人皆以为不治生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少君善为巧发奇中。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识其处,一坐尽惊。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寿可益,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
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于是天子立其祠长安东南郊(《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二年十月)。

武帝来到雍城,在五畤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秦汉时祭祀五方帝的场所)举行祭祀。
道士李少君凭借祭祀灶神的本领,以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术进见武帝,武帝很尊敬他。李少君是已故的深泽侯(国都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深泽侯传四代,齐侯赵将夜、戴侯赵头、泽侯赵循、夷侯赵胡。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赵胡去世,无后国除)的舍人,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凭借他的方术周游列侯各国,没有妻儿。人们听说李少君能驱使鬼神万物,并有长生不老的方术,都纷纷向他赠送财礼,所以他经常有剩余的钱财。人们都认为他不经营产业却很富裕,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更加相信他的道术,都争着吹捧跟随他。李少君善于用巧妙的语言猜中一些离奇的事情。比喻说,他曾经陪同武安侯田蚡喝酒,同席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就说起与老人的祖父一起游玩射猎的地方;刚好老人年幼时在场,至今还记得此事,满座的客人都大吃一惊。李少君对武帝说:“祭祀灶神就能招来奇异之物,招来了奇异之物就可以使丹砂化为黄金,黄金炼出的仙丹可以延年益寿,益寿能见到蓬莱山上的仙人。见到仙人陛下就可以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荣耀典礼,秦始皇曾举行过封禅仪式),封禅就可以长生不老,上古的黄帝就是这样的。我曾经在海上漫游,遇见了安期生(道教神仙,人称千岁翁。琅琊郡阜乡人。师从河上公,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他给我枣吃,那颗枣子就像瓜一样大。安期生是仙人,往来于蓬莱仙境,谁和他有缘,他就显身相见,谁与他有敌意,他就隐身不见。”李少君吹嘘之后,武帝就开始亲自到雍城来祭祀灶神,派方士到大海中去寻找蓬莱山或安期生之类的仙人,并且熔化丹砂配各种药物,企图炼出黄金。过了很久,李少君病死,武帝认为他化身成仙了。因此,燕地、齐地等沿海地区那些怪诞迂谬的方士,纷纷前来对武帝谈论有关神仙的事情。
比喻说,毫县人(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谬忌奏请武帝祭祀太一神(传说中主管宇宙、星辰、天下众生的至高神)。他在上奏的方形木牍上写道:“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太一神的辅佐是五方帝神。”武帝到五畤原只祭祀了五方神,现在听了谬忌的神吹,觉得太一神更尊贵,就在长安的东南郊建立了祭祀太一神的祭坛。
综上所述,二十三岁的武帝阅历不深,加上他想长生,所以被这些荒唐的鬼神改变了世界观与人生观。那么,他被这些荒谬的神仙毒害到什么地步呢?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6 09:59:43 +0800 CST  


情法难公

正当汉武帝在扑朔迷离的鬼神世界游弋、迷茫时,匈奴人给了他一个具体的现实,——对匈奴是战还是和亲?为此,他让大臣讨论,结果行进了一场无功而返的战争,主战人王恢自杀。

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韩安国曰:“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恢曰:“不然。高帝身被坚执锐,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故曰击之便。”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臣故曰勿击便。”恢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上从恢议(《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二年十月)。
夏,六月,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馀万匿马邑旁谷中,约单于入马邑纵兵。阴使聂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以为然而许之。聂壹乃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下,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万骑入武州塞。未至马邑百馀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得雁门尉史,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史,天也!”以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言单于已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乃皆罢兵。王恢主别从代出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亦不敢出。
上怒恢。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于是下恢廷尉。廷尉当“恢逗桡,当斩。”恢行千金丞相蚡,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分言告上。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乃自杀。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二年六月)。

雁门郡马邑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北)的豪强之士聂壹,通过外交部部长(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建议说:“匈奴刚刚与汉和亲,对我边境军民亲近,可以用财利引诱他们前来,然后预设伏兵袭击,这是打败匈奴人的妙计。”武帝召集公卿讨论,王恢首先发言说:“我听说代国在全盛时期(指赵武灵王时期),北面有强大的胡族为敌,内地有中原的强兵,然而他们还可以尊养老人,抚育幼童,按照季节时令种粮植树,粮仓中一直有充足的储粮,匈奴人不敢轻易入侵。现在凭着陛下的神威,天下一统,但匈奴的入侵却持续不断,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只是没有使匈奴人恐惧。我个人认为,打击匈奴对国家有利。”王恢的话暗刚落,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说:“我听说高皇帝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七天没有吃上饭;等到解围返回以后,却没有愤怒之心。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器度,不因自身的私恨而损害天下大局,所以高皇帝曾派刘敬为使臣与匈奴和亲,到现在已为五世带来益处。我个人认为不打匈奴对国家有利。”
“不对!高帝身披铠甲,手执利器,征战将近几十年,他不向匈奴报复平城的怨恨,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出于让天下人休养生息的仁心。现在边境经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受伤、战死的士兵很多,中原地区运载阵亡士兵棺木的车辆络绎不绝,这是仁人所悲痛的事情。所以说攻打匈奴是应当的。”
王恢反驳韩安国的声音刚刚落音,只见韩安国气得红着脖子说:“你说的才不对呢!我听说善于用兵的人,让自己的军队穿暧、吃饱等待敌军饥饿,严明军纪等待敌军混乱,安居军营等待敌军疲劳。因此,一旦交战就会全歼敌人;一旦进攻就会攻破敌人城防,经常安坐不动而迫使敌人俯首听命,这是圣人的作战方法。现在如果轻易地对匈奴用兵,长驱直入难以取胜;如果孤军深入就会受到威胁,齐头并进就没有后继,进军太快就会缺乏粮食,进军缓慢就会丧失有利的战机,还没有走到一千里,就会人马都缺乏粮草。这正是《兵法》所说:‘受困遗弃的军队,能只被敌人擒获。’所以我们不能攻打匈奴。”
王恢听了韩安国的反驳,毫不留情地说:“不对!我现在所说的攻打匈奴的方法,不是要我军深入敌境;而是要利用军臣单于的贪欲,引诱他们到我们的边境,我们挑选骁勇的骑兵和壮士暗中埋伏,谨慎防守险要地势,加强防御的力量。一旦我军的部署完成,只要敌军进入到我军的埋伏,就会派出一路军队攻打敌军左翼,一路攻打敌军右翼,一路阻止敌人前进,一路断绝敌人的退路,这样肯定能活捉军臣单于,必定大获全胜。”武帝听王恢说能活捉军臣单于,让他心潮起伏,他是多么想活捉军臣单于啊!只要活捉到军臣单于,就等于镇服了匈奴人,以后匈奴人就不敢再在边境上挑事,所以他采纳了王恢的意见。
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临时担任北伐护军将军,国央警卫团团(卫尉)李广担任北伐骁骑将军,车也管理局局长(太仆)公孙贺担任北伐轻车将军,外交部部长(大行)王恢担任北伐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北伐材官将军,率领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暗中埋伏在马邑县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军臣单于率部进入马邑县境出击。
再说汉军为了让聂壹当间谍,设局让聂壹逃往匈奴,聂壹对军臣单于撒谎说:“我能返回杀掉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然后献城归顺,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财物。”单于非常信任聂壹,就同意了这一计划。聂壹回到马邑县,杀了死刑囚犯冒充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城墙上,让军臣单于的使者观看,以此为证,说:“马邑县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进来!”于是,军臣单于率领十万骑兵进入武州塞(指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到今山西省大同市区以西一段长城),到达距离马邑县城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时,军臣单于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这让他感到奇怪。于是,他派人攻下点燃烽火的亭隧,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汉代官职名。当时边塞每一百里设置尉一人,有士史、尉史各二人辅佐,负责巡逻警戒),以杀尉史相威逼,尉史只好屈服,告诉了汉兵埋伏的地点。单于吃惊地说:“我本来就怀疑其中有诈。”军臣单于说完,立即撤退。匈奴人撤出汉境后,单于说:“我俘虏了这个尉史,是上天保佑我啊!”就称尉史为“天王”。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退走,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就返回了。王恢指挥另一支军队从代地出发,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虽然王恢的兵多,也不敢出击。
面对汉军无功而返,武帝对王恢十分恼怒。王恢解释说:“根据原来的计划,约定引诱匈奴进入马邑县城,主力军队与单于交战,而我负责率部袭击他们的后勤给养就可以取胜。现在单于没有到马邑县城就全军撤退,我的三万兵马打不过匈奴十万大军呀!即使是开战,也只能是自取其辱。我本来知道撤兵回来是要杀头的,但这样却保全了陛下的三万将士。”
汉武帝就把王恢交给廷尉审判,廷尉判决说:“王恢避敌观望,不敢出击,判处斩首。”王恢向丞相田蚡行贿一千金,求他开脱罪名,田蚡不敢向武帝开口,就对王太后说:“王恢第一个提出了在马邑诱歼匈奴主力的计划,现在行动失败杀了王恢,这等于是为匈奴报了仇。”武帝朝见王太后时,王太后就把田蚡的话说了。武帝带着余怒解释说:“王恢是马邑计划的主谋,我采纳了他的建议,调集天下几十万人马,安排了这次军事行动。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的军队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仍然可以安慰将士的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王恢打听到了武帝的话,就自杀了。从此以后,匈奴断绝了和亲的道路,进攻扼守主要道路上的要塞,常常入侵汉朝边境;但是匈奴仍然贪图在边关的互市贸易,喜爱汉朝的财物;汉朝也没有关闭边境市场,以投其好。
汉武帝的元光三年(前132)春天,黄河因水患改道。

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夏,五月,丙子,复决濮阳瓠子,注巨野,通淮、泗,泛郡十六。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发卒十万塞之,辄复坏。是时,田蚡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复事塞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三年春到五月)。

公元前132年春,黄河改道从顿丘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西南)向东南方流去。五月初三,黄河又一次在濮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的瓠子决口(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南),流向钜野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昌邑镇),汇入到淮河、泗水,导致十六郡受水灾。武帝派汲黯、郑当时调集十万民工堵塞黄河决口;结果刚刚堵住又被冲毁。这时,武安侯田蚡的食邑在鄃城(位于今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西周俞伯国的首都);鄃城在黄河北岸,黄河决口向南泛滥,鄃城不仅没有遭受水灾反而大获丰收。田蚡对武帝说:“长江 、黄河的决口都是天意的安排,用人力强行堵塞很难,堵住了未必符合天意。”而那几位望云气的方士也认为是这样。因此,武帝很长时间不再派人堵塞决口了。
也就是说,田蚡以迷信、天意开导武帝,武帝相信了天意。接着,史料介绍了田蚡与窦婴的一场官司。

初,孝景时,魏其侯窦婴为大将军,武安侯田蚡乃为诸郎,侍酒跪起如子侄。已而蚡日益贵幸,为丞相。魏其失势,宾客益衰,独故燕相颍阴灌夫不去。婴乃厚遇夫,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夫为人刚直,使酒,诸有势在己之右者必陵之;数因酒忤丞相。丞相乃奏案:“灌夫家属横颍川,民苦之。”收系夫及支属,皆得弃市罪。魏其上书论救灌夫,上令与武安东朝廷辨之。魏其、武安因互相诋讦。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唯汲黯是魏其,韩安国两以为是;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上怒当时曰:“吾并斩若属矣。”即罢。起,入。上食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上不得已,遂族灌夫;使有司案治魏其,得弃市罪(《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三年五月)。

孝景帝在世时,魏其侯窦婴担任大将军,田蚡只是普通的郎官,陪同窦婴饮酒时,田蚡下跪起立如同儿子或侄子;后来田蚡出任丞相,而窦婴因与窦太皇太后有矛盾失势,依附窦婴的宾客也就越来越少,唯独原来的燕国宰相、颍阴县人灌夫(?-前131,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本来姓张,因父亲张孟曾担任灌婴的家臣,赐姓灌。吴楚七国之乱,灌夫率领一千人跟随父亲灌孟从军,立下军功被封为中郎将。父亲战死,灌夫不肯返乡葬父,以勇猛闻名)没有离开窦婴。窦婴因此厚待灌夫,两人互相援引和倚重,来往如同父子一样。灌夫是一个刚强正直的人,弱点是借酒发脾气,对那些在自己之上的权贵,必定借酒性凌辱;他多次因酒性闹事冒犯田蚡。田蚡向武帝弹劾说:“灌夫的家属在颍川郡横行霸道,百姓都被害苦了。”于是,官府收捕灌夫和包括旁支亲属在内的亲人,都被判处公开斩首示众的死刑。窦婴上书营救灌夫,武帝命令他和田蚡到王太后居住的东宫中当面申辩。窦婴、田蚡在王太后面前却互相诽谤。武帝就对朝臣说:“他们两人谁对?”只有汲黯认为窦婴对,韩安国认为两人都对;郑当时本来认为窦婴对,后来不敢坚持。武帝愤怒他说:“我把你这类人一起斩了!”武帝说着,随即休朝到内宫侍侯王太后用餐,太后生气说:“如今我还活着,别人已经在欺负我的弟弟(田蚡是王太后异父弟);假若我死了,他们就都来宰杀他了!”武帝无奈之下,就下令将灌夫满门处斩;派执法官员审查窦婴,结果判处窦婴弃市罪(在长安街道闹市上斩首示众)。
也就是说,王太后不公,将公婆的弟弟杀了,还连累了灌夫。不久田蚡也死了。

冬,十二月晦,论杀魏其于渭城。春,三月,乙卯,武安侯蚡亦薨。及淮南王安败,上闻分受安金,有不顺语,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夏,四月,陨霜杀草。
御史大夫安国行丞相事,引,堕车,蹇。五月,丁巳,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
九月,以中尉张欧为御史大夫。韩安国疾愈,复为中尉。
河间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以金帛招求四方善书,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馀篇,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四年十二到九月)。

元光四年(前131)十二月三十日,法院根据窦婴的“罪行”在渭城处死了窦婴。三月十七日,田蚡也死了。等到以后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武帝了解到田蚡接受过刘安的黄金,并且说过“皇帝没有太子,到时你以高帝长孙即位”大逆不道的话,武帝悔恨说:“假如武安侯田蚡还活着,就应该灭他的族!”
公元前131年四月,出现寒霜,冻死了野草。
御史大夫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他为武帝引导车驾,从车上摔成了跛腿。五月二十日,汉武帝任命平棘侯薛泽(汉高祖时代功臣、广平侯薛欧的孙子)为丞相;韩安国因跛腿免职。
寒秋九月,武帝任命中尉张欧为御史大夫。韩安国的腿疾痊愈,重新出任中尉。
河间王刘德(汉武帝的二哥,废太子刘荣的胞弟),努力钻研古代典籍,治学注重实事求是,用黄金丝帛购买各地的好书,其藏书数量与朝廷的馆藏一样多。这时,淮南王刘安也喜爱书籍,他所征集到的大多是浮滑论辩的书;而刘德所订购的都是先秦古文片本旧书。当他搜集到了礼乐制度,就会稍微加以增添编辑成册,长达五百余篇。他的思想和言谈举止,都务求符合儒家准则,崤山以东的儒生大多追随他。
综上所述,刘德自从胞兄刘荣死后,他看透了虚伪的政治,一心治学。在朝廷这个是非之地的场所,不管是王恢还是窦婴,不管是田蚡还是韩安国,他们的沉浮,在王太后兄妹情的面前,法律就难以公正;大臣的好坏,都凭武帝的好恶而定。






顿丘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西南。以上是清丰县风光。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6 11:49:45 +0800 CST  


好大喜功

河间王刘德努力钻研古代典籍,是为了找到政治方向,还是看透红尘?我们无法知道。到了汉武帝的元光五年(前130)十月,刘德来到了长安。

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馀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为了让读者对刘德统治的河间国来历有所了解,笔者先介绍一下河间国的来历。河间国是在河间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州河间市)的基础上分封的诸侯国。楚汉相争时期,这里属于赵王张耳辖地,汉高帝刘邦又分赵国管辖的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平乡镇)东北部设置河间郡,巨鹿郡仍然为赵国管辖。公元前193年,刘邦分河间郡西北部数县设置涿郡(治所在今河北省保定涿州市)。文帝前元二年(前178),汉文帝刘恒封赵王刘遂(?―前154,刘邦之孙,赵幽王刘友的儿子)的弟弟刘辟疆为河间王,分赵国的河间郡为河间国。汉文帝的前元十五年(前165),河间王刘辟疆去世,因无子而废除河间国。同时,分河间郡南部设置广川郡(治所在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西南广川镇)、分其东部设置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四十里旧州镇)。此时,河间郡领地不足当初刘邦设置河间国的三分之一。汉景帝刘启的前元二年(前155)重新设置河间国,封次子刘德为河间王。
再说刘德到长安,向武帝进献用于郊庙或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即辟雍、明堂、灵台,合称三雍,是帝王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的典章制度,以及汉武帝事先拟定的三十多个要问刘德的问题。他的回答都有根据,并且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回答的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的正乐,但平常很少演奏。公元前130年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河间国的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刘德的死讯,并且说:“河间王一生为人端正,言行谨慎,温和善良,仁慈正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秋毫,恩惠遍及到河间国的鳏夫寡妇 。”根据刘德的这些美德,管理民族事务与接待各地宾客的大行令上奏武帝说:“按照《谥法》记载:‘聪明睿智称之为献。’所以给刘德追谥号为献王。”
送走了刘德,我们把目光投向南方。

初,王恢之讨东越也,使番阳令唐蒙风晓南越。南越食蒙以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江。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上许之。
乃拜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上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用军兴法诛其渠率,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使司马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
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为置一都尉、十馀县,属蜀。天子大说。
诏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五年十月)。

四年前,已故的王恢讨伐东越国时,曾派豫章郡番陽县(治所在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县令唐蒙向南越王赵胡说明进军的意图。南越人让唐蒙吃蜀地所产的枸酱(蒌叶果实做的酱),唐蒙问是从什么地方出产的。南越人说:“是从西北方向的牂柯江(即牂牁河,位于今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部)运来的。牂牁江宽有几里,汇入的江水流出番禺城(即今广州市)。”唐蒙回到长安,又问蜀地的商人。商人说:“只有蜀地出产枸酱,许多人私自带着它出境去卖给夜郎国(国都大致位于今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以西地区)。夜郎国靠近牂柯江 ,牂柯江宽一百多步,行船没有问题。南越国利用财物引诱支配夜郎国,向西一直影响到桐师(据考证,桐师位于苍山以西、澜沧江以东之间)人的居住地,但也没有让这一地区成为南越俯首听命的臣属。”唐蒙就向武帝上书说:“南越王使用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左纛(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盘踞东西长达万余里的地区,名义上是朝廷的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现在如果从长沙国、豫章郡出兵征讨南越,水路大多淤塞难以通行。我听说夜郎国的精兵共有十余万,我军乘船顺牂柯江而下出其不意,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只要真的使用汉朝的强威,再加上巴、蜀两地富裕的经济实力,那么,打通夜郎国的道路,在西南设置官员统治,是很容易做到的。”
武帝本来是好大喜功的人,他任命唐蒙为中郎将,率领一千人和运输粮食衣物的民夫一万多人,经过巴、蜀两郡,从筰关(位于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进入夜郎国境内,见到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用带来的礼物重赏了多同,向多同讲明了汉朝的严威圣德,约定由朝廷在当地任命官员,并让多同的儿子担任县令七品级别的官员。夜郎附近的小城邑,都想得到汉朝的丝绸,他们以为从汉朝来到夜郎的道路艰险,汉朝始终不可能占有这片地区,于是就暂时表示服从。唐蒙返京奏报,武帝在夜郎国一带设立了犍为郡(治所在今贵州省遵义市西),调来巴、蜀两郡的士兵修筑道路,从僰道县(治所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西南安边镇)修到牂柯江 ,修路的士兵有几万,许多士兵死亡,有的士兵因环境险恶、生活艰苦就逃跑了;唐蒙等人用“军兴法”诛杀逃亡士兵的头目,巴、蜀百姓极度惊恐。武帝听说后,派司马相如责备唐蒙等人,并向巴蜀百姓公布了唐蒙等人的罪行,说明修僰道县到牂柯江的水运工程不是汉武帝的本意。
这时,临邛县(治所地今四川省成都邛崃市临邛镇)和筰都县(治所地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一带)的部落酋长,听说南夷(指南方边远地区,这里指贵州一带)与汉朝交往 ,得到很多赏赐,大多甘愿做汉朝统治下的臣民,请朝廷仿照统治南夷的模式,在他们当地任命官员。武帝征求司马相如的意见,相如说:“邛、筰、冉駹(汉代西南的两个少数民族,冉、駹为其国名。冉,亦作“ 冄”。大致指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县、理县一带)靠近蜀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道路也容易开通;秦朝时曾经开通过,设置过郡县,到汉朝建国才废除。现在如果真能再次开通,在那里设置郡县,将胜过南夷地区。”武帝认为司马相如说得对,就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武帝的符节出使西夷,司马相如和副使王然于等人乘坐驿站快车,利用巴、蜀两郡官府的财物收买西夷;邛、筰、冉駹、斯榆(大致指今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一带)各部酋长,都请求做汉朝的臣民。废除了原有的边关,重新设立的边关向外扩展,西部到达沫水(即大渡河。长江支流岷江最大支流)、若水(指今金沙江的最大支流雅砻江与金沙江合流的一段),南以牂柯江为界,开通了零关道(又称西夷道,唐代称作"清溪关道",是"蜀身毒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蜀身毒道是我国古代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在孙水(凉山的母亲河,是雅砻江下游左岸最大支流,清代始名安宁河,河长326公里,流域面积11150平方公里。发源于四川省冕宁县东小相岭记牌山,流经凉山州的冕宁、西昌、德昌三县市后,入攀枝花市境内,流经米易县,后成为米易县与盐边县部分界限,最后于米易县得石镇[盐边县桐子林镇火车站以北2公里]汇入雅砻江)上架起了桥,用来连接邛国都城,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一个都尉、十多个县,隶属于蜀郡管辖。武帝很高兴。
在西北,武帝下诏,调集一万士兵修建雁门郡的险要关隘。
同年七月,武帝的内宫出了问题。

女巫楚服等教陈皇后祠祭厌胜,挟妇人媚道;事觉,上使御史张汤穷治之。汤深竟党与,相连及诛者三百馀人,楚服枭首于市。乙巳,赐皇后册,收其玺绶,罢退,居长门宫。窦太主惭惧,稽颡谢上。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初,上尝置酒窦太主家,主见所幸卖珠儿董偃,上赐之衣冠,尊而不名,称为“主人翁”,使之侍饮;由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是时,中郎东方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上曰:“何谓也?”朔曰:“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偃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其罪三也。”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已设饮,后而自改。”朔曰:“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是以竖貂为淫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国全。”上曰:“善!”有诏止,更置酒北宫,引董君从东司马门入;赐朔黄 十斤。董君之宠由是日衰。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矣。
上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作见知法,吏传相监司。用法益刻自此始(《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五年七月)。

女巫师楚服等人教陈阿娇皇后祭厌胜(古代民间避邪祈吉的迷信活动。用法术、诅咒或祈祷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或事,以及魔怪),使用诅咒妇人毒咒,企图除掉与陈皇后争宠的女人,结果事情泄露,武帝指派御史张汤(?—前116,西汉酷吏,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因主办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案件有功,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彻底调查。张汤深入追究有关人员,相互牵联和被处死的有三百多人,首恶楚服在街上闹市斩首,头颅高悬示众。公元前130年七月十四日,武帝给陈皇后写了一册措辞严厉的分手书,收回了他授给陈阿娇的皇后印玺,废除了陈阿娇皇后的尊号,贬入长门宫。陈阿娇的母亲窦太主刘嫖既羞惭又恐惧,向武帝叩头谢罪。武帝安慰说:“皇后的行为不符合大义,不得不把她废除。你应该放宽胸怀,不要轻信闲言而产生恐惧。皇后虽然被废,朕仍然会按照礼法制度对她优待,居住在长门宫与居住在上宫并无区别。”
废除了陈皇后,史料介绍了窦太主的一段风流。当初,武帝曾经在窦太主刘嫖家中摆设酒席,窦太主引见她宠幸的珠宝商人董偃(馆陶公主刘嫖的情夫。其丈夫堂邑侯陈午在世时,十八岁的董偃已经与公主私通。贬说董偃是商人,是刘嫖为了欺骗世人说的谎言,因为董偃十三岁时就跟随母亲出入刘嫖家中,刘嫖见其容貌英俊,留下抚养,对其进行教育),武帝赏董偃衣帽,为了表示对岳母兼姑母的刘嫖情夫尊重,武帝不称董偃的名字,而称他为“主人翁”,让董偃陪同宴饮;从此董偃尊贵受宠 ,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董偃是刘嫖少年情夫的。董偃经常陪同武帝在北宫游玩,在平乐观(汉高祖始建,武帝增修,位于长安上林苑)骑马比赛、参与斗鸡、踢球、赛狗等活动,武帝非常欢喜董偃。武帝在宣室(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武帝办公地)中摆酒款待窦太主,派谒者引导董偃入内。当时中郎东方朔持戟站立在宫殿下放哨,东方朔可能觉得委屈,放下戟走近武帝说:“董偃犯有三项死罪,怎么能让他进来呢!”武帝打马虎眼说:“你说的是什么呢?”
东方朔见武帝想掩盖岳母的丑事,只好说:“董偃以臣子的身份私通公主,这是他的第一条罪状;败坏男女风化,而乱婚姻之礼,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陛下年轻,正在努力学习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等儒学典籍,董偃不遵循经书教诲劝勉学习 ,反而崇尚豪华追求奢侈,尽情地享受斗狗、赛马的娱乐,极力满足感官欲望 ,他是国家的大贼,君主的大害,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武帝觉得尴尬而保持沉默,过了很久才说:“我今天已准备好了宴席,以后我自己改正。”东方朔见武帝要他宽容董偃一次,严肃地说:“宣室本来是先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不是讨论有关法度政务的人都不得进入。所谓任由婬乱苗头发展,就会篡夺君位,正是这一道理。当年齐桓公因信任竖貂和易牙,而被竖貂关闭饿死;庆父(?—前660,又称仲庆父或孟氏。鲁桓公姬允的儿子。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上卿。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了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逃到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为“庆父”,所以成语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死后,鲁国就安全了。”武帝深为认同奸臣的危害性,连忙称赞说:“你说得好!”
于是,武帝下诏,让董偃停下来待命,重新在北宫设置酒宴,领董偃从东司马门入宫,赏给东方朔三十斤黄金。董偃所受的宠爱,从此就日益衰减了。这件事之后,公主、贵人大多数也没有按照礼制行事了。
武帝任命张汤为太中大夫,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了各项法律条令,务求繁琐神密而苛刻。条文严格控制着在职官员,制定了官员知道有人犯罪,却没有人举报,就判“见知法”的罪名,使官员互相监督、互相侦察。从此,武帝时代的刑法更加严厉刻苛了。
到了公元前130年八月,史料记载了如下几件事:

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谐。
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则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硃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时对者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齐人辕固,年九十馀,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馀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弘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五年八月)。

其一,公元前130年这一年,武帝征召官员和百姓中了解当时政务、熟悉古代圣王治国政策的人到朝中任职,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计吏”同行,进京者由沿途各县供应食宿;
其二,公孙弘(前200—前121,今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县纪台镇人,武帝后期名臣)在武帝面试中答道:“我听说上古尧舜时,没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奖赏,但百姓却相互勉励行善;不重刑罚,但百姓却不犯法,这是因为君主为臣民做出了正直的表率,而且君主对待百姓也非常讲信誉;到了尧舜末年,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赏赐,但百姓却得不到劝勉,设立了严酷的刑罚却不能禁止违法犯罪,当时的君主本身不正,对待百姓又不讲信誉。用丰厚的奖赏和残酷的刑罚还不足以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只有靠信誉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根据才华委任的官员就能各司其职;抛弃无用的虚言,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制作无用的器物,就可以减少对百姓的赋税;不在农忙季节征调义务农民工服役,不浪费民力,百姓就会富裕;有德的人受到重用,无德的人被罢免,朝廷就有尊贵的威望与尊严;有功的人升职,无功的人降级,群臣就会明白退让的道理;判刑与罪过相应,就能制止犯罪;给予奖赏与贤能相符,就能劝勉臣子。这八项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天下百姓让他们各自从事生产,就不会发生争斗,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不会产生怨恨,让他们接受教育知道礼义,就不会使用暴力,君主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君主,这是统治天下的当务之急。礼义是百姓甘心情愿服从的,再用奖赏或刑罚来推行礼义,百姓就不会违反禁令了。
“我听说气相同就能互相影响,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现在君主在上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正义,百姓就会在下面与君主相谐调,所以心和就能气和,气和就能形和,形和就能声和,声和就会出现天地安和了。因此阴阳调和风雨适时,甘露降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机勃勃,红色瑞草长得茁壮,山岭不再光秃,湖泊不会干涸,这是天地安和的最佳状态。”
当时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报考试成绩,把公孙弘列为下等。武帝却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任命公孙弘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候武帝随时应召回答问题;
其三,齐国人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应召入京。公孙弘斜着眼睛,不正视辕固,辕固说:“公孙先生一定要依据儒学论事,可不要歪曲儒学来迎合当世啊!”儒生中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辕固就以年老为名,辞官回去了;
其四,这时巴、蜀等四郡派士兵开凿险山修筑连接西南夷的通道,一千多里外转运粮饷。过了几年,道路没有开通,修路的士兵疲惫饥饿,加上遭受炎热与潮湿的折磨,死的人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武帝调集军队去镇压,军费开支数以亿计,却不见功效。武帝很担忧,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调查。公孙弘返京,极力批评开通西南夷的道路没有什么作用,武帝听了不高兴。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事实陈述原因与结果,让武帝自己抉择,不会在朝廷上与武帝当面争辩。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公孙弘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到左内史(春秋内史主管爵位﹑利禄﹑废官﹑置官,还掌管生杀大权以及予﹑夺之法。汉初内史设了内史郡,治所在长安县。汉高祖九年以后,内史兼掌全国财经事务,吕后执政期间,始设治粟内史。汉景帝时分,左、右内史)。
除此之外,公孙弘在上奏时,遇到武帝不同意的问题,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常与汲黯请求武帝单独召见他们,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他们所提的建议都会被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他开始和我们一起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部反过来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而武帝却对公孙弘更加优宠。
综上所述,不管是兴修僰道县到牂柯江的水运工程,还是派巴、蜀等四郡士兵开凿险山修筑连接西南夷的通道,不管是他采纳二哥刘德的礼乐,还是采纳东方朔等人的建议,都说明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同时,心口不一。














蜀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以上是成都市风光。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6 13:26:16 +0800 CST  


三儒上书

汉武帝的元光六年(前129)冬天,汉军与匈奴再次开战,卫青初露锋芒。

冬,初算商车。
大司农郑当时言:“穿渭为渠,下至河,漕关东粟径易,又可以溉渠下民田万馀顷。”春,诏发卒数万人穿渠,如当时策;三岁而通,人以为便。
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馀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唯青赐爵关内侯。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六年春月)。
夏,大旱,蝗。
六月,上行幸雍。
秋,匈奴数盗边,渔阳尤甚。以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阳(《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六年六月)。

公元前129年冬天,朝廷开始对商人的车辆征税。
接着大司农郑当时建议说:“从渭河开辟一条河道,下连黄河,用来漕运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粮食,这样运粮不仅路线直,而且还可以灌溉河道附近的一万多顷农田。”
公元前129年春,武帝下诏,征调数万农民工开挖河道,用了三年的时间,河道开通,大家都认为运输粮食、浇灌农田很方便。
匈奴人入侵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杀害抢掠官员和百姓。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郡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地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兵,各自率领一万骑兵,攻打匈奴驻扎在边关贸易市场附近的军队。
卫青从上谷郡奔袭了几百里,一直追敌到龙城(位于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市以北。匈奴王庭所在地),斩首和俘获七百多人;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被匈奴打败,还损失了七千骑兵;李广也被匈奴打败。匈奴人活捉了李广,把他安置在两匹并行的马匹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中,走出了十多里,李广先是装死,后来突然纵身跃起,跳到了押送他的匈奴人马上,夺取了弓箭,快马加鞭从虎口逃回。朝廷把公孙敖、李广交给司法官审讯,按照罪行应该斩首,后来出钱赎罪贬为平民;只有卫青得到了关内侯的封赏。卫青虽然是骑奴出身,但善于骑马射箭,勇力超过常人;他对官员和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士兵施恩,众人都愿为他效力,他有做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出征能立下战功。天下人由此都佩服武帝知人善任。
公元前129年秋,匈奴多次入侵边境,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受害最严重。武帝任命卫尉韩安国担任北伐的材官将军,率部驻守渔阳郡。
汉武帝的元朔元年(前128)十二月,汉武帝与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所生的长子刘据出生。为此,三月十三日,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到了秋天,史料再次聚焦匈奴。

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馀人,围韩安国壁;又入渔阳、雁门,各杀略千馀人。安国益东徙,屯北平;数月,病死。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青斩首虏数千人。
东夷薉君南闾等共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燕、齐之间,靡然骚动。
是岁,鲁共王馀、长沙定王发皆薨(《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元年秋)。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派二万骑兵入侵汉境,杀了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的太守,掳走了两千多人,围困韩安国指挥的汉军营垒;又侵犯到了渔阳郡、雁门郡,在这两郡各杀害、掳掠了一千多人。韩安国从渔阳郡迁往更远的东方北平城(位于今河北省.唐山遵化市);几月之后,韩安国病死。武帝就再次起用李广,任命李广为右北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南。因以上史料说韩安国从渔阳郡迁往更远的东方北平,只有遵化市在密云东方,因多种因素,所以笔者称北平城)太守。匈奴人称李广为“汉朝的飞将军”,因害怕他而避开,连续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
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将军李息率部从代郡出击;卫青杀敌数千人。
东夷(指今辽宁省大连市一带外族人)薉君南闾等人,率领二十八万将士投降,朝廷在其领地设置了苍海郡;苍海郡人迁徙费用,与南夷地区一样。北部边疆面对待遇上的不平等,让燕、齐北部地区出现动乱。
公元前128年这一年,鲁王刘余、长沙王刘发去世了。
我们把目光投向改革家主父偃(?—前127,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出身贫寒﹐早年学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国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国,但都没有受到礼遇。公元前134主父偃来到长安,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就被召见。他与徐乐﹑严安同时任命为郎中。不久又迁任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重用。他的“推恩令”为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方法是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越来越大)。

临菑人主父偃、严安,无终人徐乐,皆上书言事。
始,偃游齐、燕、赵,皆莫能厚遇,诸生相与排摈不容;家贫,假贷无所得,乃西入关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沮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啮輓粟,起于东陲、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
“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流,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严安上书曰:“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彼民之情,见美则愿之,是教民以侈也;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末不可徒得,故缙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愧,是以犯法者众。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燿以和其心;心志定,则盗贼消,刑罚少,阴阳和,万物蕃也。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馀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西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徐乐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硃、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一留意而深察也。
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
书奏,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主父偃尤亲幸,一岁中凡四迁,为中大夫。大臣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谓偃曰:“太横矣!”偃曰:“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元年秋)

齐国首都临淄人主父偃、严安,右北平郡无终县人(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州区)徐乐,三人上书向武帝论政。以前主父偃在齐、燕、赵各个诸侯国活动,都没有受到诸侯王的看重,儒生联合起来排斥他。再加上他家庭贫穷,借贷无门,只好向西进入关中,到皇宫阙门下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汉武帝召入宫中。他上书谈了九件事,其中八项是关于律令问题;另外一项是阻止讨伐匈奴,在针对讨伐匈奴一事中写道:“根据《司马法》(相传是姜太公编撰。商周秦汉的大司马,没有大司马就是司徒,也就是后世的兵部尚书,类似现代的国防部长,所以称为《司马法》)记载:‘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太平,忘战必危。’一个人发怒是违背良好的品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最后无奈的选择。那些追求战争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悔恨的。
“秦始皇吞并六国,求胜的欲望没有止境,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阻说:‘不能这样。匈奴人没有城郭定居,没有储藏物资钱粮的仓库,迁徙不定如同鸟飞,很难征服。中原的军队轻装深入,必然跟不上粮食供应;军队携带军粮行动,就会因负重而失去战机。即使是夺取了匈奴土地,不足以为国家带来好处;俘获匈奴的民众无法调教 ,也无法在其当地设置官员管理;如果战胜了匈奴只能杀掉,而这又不是为民之父母的明君该有的暴行,反而会使中原国力疲敝,让匈奴人得意,这不是正确的决策。’泰始皇不听李斯的劝阻,派蒙恬进攻匈奴,开辟疆土千里,与匈奴在黄河河套(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其范围在今宁夏、内蒙古、陕西三省沿“几”字区域内,称为河套平原。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划界。这一带本来就是湖泊和盐碱地,不能种植五谷。后来秦始皇又调集全国成年男子去驻守北河(黄河从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北支大致位于今内蒙古以西的河套平原北部乌加河段,是黄河的正流,对南支而言称北河),军队暴露在外十多年,死者多得无法统计,最终还是没有越过黄河占领北部地区,这难道是因兵力不足、装备不好吗?是形势不允许啊!还迫使天下百姓紧急用车船运输粮草,从东部边境琅邪等沿海郡县开始,运输到北河,大约起运时的三十钟(古代量器,约三百斤)粮食,运到目的地仅仅剩下一石了(一石约一百二十斤,运输者中途消费了)。男子拼命耕作,收获不够缴纳军粮,女子纺线织麻,织出的布帛满足不了军营帐蓬的需要,百姓倾家荡产,无法养活孤寡老弱,路上死去的人一个接一个,天下人就从此开始反叛秦朝了。
“等到高帝平定天下,到边境巡行,听说匈奴人集中在代谷(指今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至山西省忻州原平市崞阳镇一带)之外,就想去攻取。有位名叫成的御史劝阻说:‘不能这样做。匈奴人的习惯一会儿像野兽聚集,一会儿像鸟类分飞,追赶他们就好象与影子搏斗。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大功德,却要去攻打匈奴,我个人认为很危险。’高帝不听,于是就向北进军到代谷,果然发生了被围困在平城的局面,高帝非常后悔,才派刘敬前往匈奴和亲,从此全国上下就淡忘了战争。”
以上是主父偃给汉武帝的信,下面是严安的信,严安说:“现在全国百姓善于消耗财富,生活变得奢侈腐化,车辆马匹、衣服裘装、装修房屋,竟相攀比富丽堂皇,谐调的音乐讲究更加富有节奏,混杂的颜色讲究更加富丽的色彩,美味的佳肴摆列于庭前,用来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富足 。那些追求虚荣的人见到漂亮的东西就要仿效,这是用奢侈来引导民众;追求奢侈没有节制,就无法满足欲望了,百姓就会脱离农桑去从事工商。工商不是国家经济支柱产业(汉人鄙视工商业,称其为末业,所以笔者只好以不是支柱产业来形容),它的利润不是凭空飞来,所以穿官服的不忌做作欺诈的事,带剑的竟相杀人用以巧取豪夺,对于这样可耻的行为世人已经不觉得羞愧,因此犯法的人很多。我希望成立民众反奢侈浪费协会,定下制度约束过度的欲望 ,使富有者不要向贫困者夸耀来浮动人心;人心安定了,盗贼就会消除,少用刑罚阴阳就会和谐,万物就会茂盛。昔日秦始皇踌躇满志,贪得无厌,想向海外显示威力,派蒙恬率兵北伐匈奴,又派屠睢(秦朝武将。公元前223年担任国尉)率领水军去进攻越国人。在这一时期,秦军连年带来兵祸,北方与匈奴交战,南方与越人难分胜负,军队驻扎在无用之地,只能前进而无法退回。历时十多年,成年男子当兵打仗,成年女子运送粮饷,生活艰难的人纷纷在路边树上吊死。等到秦始皇死,天下反叛,秦朝嬴氏绝种断了祭祀的香火,这就是穷兵黩武的下场!所以周朝失之于衰弱,秦朝失之于强暴,都是不改变国策所产生的恶果。如今朝廷要征服西夷,诱使夜郎入朝称臣,征服羌人和僰人,攻取薉州;在北方要修建城邑,进军匈奴腹地,烧毁匈奴的首都龙城(位于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市北,距离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380公里),议事的大臣都赞美这些行动和计划;但这只能让负责此事的大臣得到好处,对于国家来说不是好计策。”
严安反映的是人民攀比奢侈,反对的是战争。
徐乐在给武帝的信中说:“我听说天下最大祸害是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就如此。
“什么叫‘土崩’?秦朝末年就是土崩。陈涉没有千乘之主的尊位,没有一尺封地,本身不是王公贵人或名门望族的后代,没有获得乡里的赞誉,没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即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隐居在陶地,以经商致富,自称陶朱公)和猗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战国初年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山西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样的财富;但是,他起自贫民居住的街巷,举起长戟,袒露一臂大呼,天下人闻风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民众困苦而君主却不体恤,臣民怨恨而君主却毫不知情,社会风俗已乱,而国家政治却仍然不调整。这一切正是陈涉用来起义造反的资本,也就是我所说的土崩。所以说天下最大的祸害在于土崩。
“什么叫‘瓦解’?景帝时,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叛乱没有成功就是瓦解。七国图谋叛乱,他们都号称是拥有万辆战车的诸侯王,有数十万的军队,其威力足以控制封地全境,其财力足以奖励他的属下官员与百姓;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国家一尺一寸的土地,反而在中原地区被俘虏,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势比一个平民轻,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力比陈涉弱。那时,先帝的德政影响还没有衰减,而且安土乐俗的百姓很多,所以七国诸侯得不到本人封地之外的援助,这就是我所说的瓦解。所以说天下最大的祸害不在于瓦解。
“这两个问题是国家安危的关键,贤明的君主对此是应该注意的。
“最近函谷关以东地区粮食连年歉收,年景没有恢复正常,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还要承担边境战争的负担,按照规律和常理来看,百姓之中应该出现不安分守己的人了。不安分守己就容易动乱;百姓容易动乱就是土崩的征兆。所以贤明的君主只注意观察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明白了安危的关键,就能消除尚未完全形成的祸患,其要领不过是设法使天下没有土崩的现象。”
奏书上呈武帝,武帝召见了他们三人,对他们说:“诸位原来都在何处,我们为什么相见得这样晚呢!”武帝任命他们仨为郎中。主父偃更是受到武帝的信任,一年之内职务共提升了四次,担任了中大夫;大臣都害怕主父偃,贿赂赠送的财物总计有一千金。有人对主父偃说:“您太蛮横了!”主父偃说:“我如果活着不能享受五鼎的美食(五鼎指羊、豕、肤、鱼、腊。三鼎与五鼎地位的区别,是士人与卿大夫的分别,九鼎是天子),死也宁可受五鼎烹的酷刑!”
以上就是三位儒生上书武帝的内容,他们都得到了武帝的重用。














无终县,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州区。以上是蓟州区风光。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7 02:46:59 +0800 CST  









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另一说治所在今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梨园庄村。以上是怀柔区风光。下面是北京市密云区风光。





密云区风光。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7 03:45:29 +0800 CST  
关于渔阳郡变迁历史说明。
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另一说治所在今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梨园庄村。因密云区与怀柔区两区东西相邻,所以百度百科有二个地点之争。
笔者偏向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区。北齐废渔阳郡政府所在地渔阳县,并入密云县(《密云县》记载:“秦始皇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5年,设置渔阳郡、渔阳县,为今北京市密云区建县的开始。县址与郡址同设于南城子,现密云全境统归其管辖。”)。隋炀帝杨广的大业末年,改无终县(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州区) 为新渔阳县,属于隋朝玄州渔阳郡、唐朝蓟州渔阳郡,治所均在今天津市蓟州区。唐以后,今天津市蓟州区,成为了蓟州治所。所以,渔阳郡在北魏、隋朝出现三个地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平真君七年(446)以前,渔阳郡治所在秦、汉时期老地点——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446年以后,渔阳郡治所迁到雍奴县,雍奴县治所在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县,渔阳县治所就在今天的天津市蓟州区。




主父献策

上面我们知道主父偃一年提升四次,那么他一定会有他不同凡响的本领。

冬,赐淮南王几杖,毋朝。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籓国始分,而子毕侯矣。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馀人。遣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馀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诏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张次公皆有功,封建为平陵侯,次公为岸头侯。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下公卿议,皆言不便。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兴十馀万人筑朔方城,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二年冬)。

汉武帝的元朔二年(前127)冬季,刘彻给淮南王刘安赠送几案和手杖,恩准他不必来京朝见武帝。
主父偃看到这一现象,对武帝建议说:“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朝廷实力强大,地方诸侯势力弱小,这样君主就容易控制天下。现在有的诸侯有几十座城池,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控制宽松时,他们就骄横奢侈,容易做出婬乱的事情;朝廷控制严格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去联合诸侯起来造反。如果用法令来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身上,用他们的封国,分割出土地封给他们的子孙,这样他们的子孙都会为得到希望得到的东西而高兴;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是分割了他们的领土,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诸侯王国却逐渐衰弱下去。”
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下诏说:“诸侯王中有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土给子弟的,就将实际情况上奏,我准备给你们所封的子孙确定封邑的名号。”从此,诸侯国开始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都成了诸侯。
匈奴入侵上谷郡、渔阳郡,杀害和掳掠官民一千多人。武帝派卫青、李息从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北的云中郡出击,向西南一直打到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南),在黄河以南进攻匈奴一方的楼烦王和白羊王,俘虏和杀敌共有几千人,夺取牛羊一百多万头,赶走了白羊王和楼烦王,占领了黄河以南地区。武帝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卫青的校尉苏建和张次功都立了战功,武帝封苏建为平陵侯、张次功为岸头侯。
面对卫青的这次胜利,主父偃建议说:“黄河以南(大致指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黄河南部)的土地肥沃,对外有黄河天险为屏障,蒙恬当年在此地修筑城池驱逐匈奴,对内节省了转运的人力和物力,又扩大了中国的疆域,这是消灭匈奴的根本方法。”武帝把主父偃的意见交给公卿大臣讨论;大家都说不便利。武帝还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今内蒙自治区杭锦旗东北、当年的朔方县城设置了朔方郡,派苏建征调十多万民夫修筑朔方城,又修建了原来秦朝蒙恬所修建的要塞,利用黄河天险作为屏障。水陆运输的路程十分遥远,崤山以东地区,人民都承受运输的劳役,耗资高达几十亿,为此,钱库、粮仓支付一空。最后朝廷还是放弃了上谷郡所辖的与匈奴犬牙交错的僻远的斗辟县(治所大致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一带)造阳(古地名。战国燕破东胡后筑长城,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独石口镇以北)一带的土地送给匈奴。
同年夏天,主父偃再次给武帝上书。

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轵人郭解,关东大侠也,亦在徙中。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卒徙解家。解平生睚眦杀人甚众,上闻之,下吏捕治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
班固曰: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繇是列国公子,魏人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知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阎闾、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示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国有四民,各修其业。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薄厚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倖,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息华文,去浮辞,禁伪辩,绝淫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燕王定国与父康王姬奸,夺弟妻为姬,杀肥如令郢人。郢人兄弟上书告之,主父偃从中发其事。公卿请诛定国,上许之。定国自杀,国除。
齐厉王次昌亦与其姊纪翁主通。主父偃欲纳其女于齐王,齐纪太后不许。偃因言于上曰:“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又闻其姊乱,请治之!”于是帝拜偃为齐相,且正其事。偃至齐,急治王后宫宦者,辞及王;王惧,饮药自杀。偃少时游齐及燕、赵,及贵,连败燕、齐。赵王彭祖惧,上书告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偃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公孙弘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张欧免,上欲以蓼侯孔臧为御史大夫。臧辞曰:“臣世以经学为业,乞为太常,典臣家业,与从弟侍中安国纲纪古训,使永垂来嗣。”上乃以臧为太常,其礼赐如三公(《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二年夏)。

主父偃上书对武帝说:“陛下的茂陵的邑城刚刚设立,可将天下豪杰、兼并他人财富的不法分子、以及鼓励民众造反的人迁到茂陵邑;这样对内充实了京师,对外消除了邪恶势力,这就是所谓不用诛杀而害除。”武帝将各个郡国这样三类人物、资产拥有三百万的人,迁徙到茂陵。如此一来,茂陵成为了富人区。然而这次迁移,又引出另外一个故事。
河内郡轵县人(治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十二里轵城镇)郭解(相面人许负的外孙。因行侠被汉武帝诛杀,《史记•游侠列传》有记载),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的著名侠士,也在被迁徙之列。卫将军替郭解说情:“郭解家中贫困,不合迁徙的标准。”武帝反驳说:“既然郭解是平民,他的权势为什么大到让你卫将军替他说情,这说明他家不穷。”最后郭解一家还是迁到了茂陵城。
郭解曾因被人瞪视之类的小事杀了许多人,武帝听说后,命令司法官抓捕了郭解,立案审查的结果证明,郭解所犯的罪都在武帝颁布赦令之前。轵县有位儒生陪同审案的使者坐着,座中客人赞扬郭解,儒生不满地说:“郭解专以邪恶触犯国法,怎么能说他有贤名呢!”郭解的门客事后杀了这位儒生,并割下了死者的舌头。法官用这件事责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的,杀人凶手到最后也没有查出。法官向武帝奏报郭解无罪,公孙弘反驳说:“郭解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却做行侠弄权的事情,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杀掉;轵县儒生被杀,郭解虽然不知情,但这一罪行比郭解亲手杀人还要严重,应按大逆不道的罪行判决。”由于公孙弘的反驳,武帝灭了郭解全族。
面对郭解的死,东汉史学家班固发出了如下评论:古时天子建国,以诸侯为家,从卿大夫到平民各有等级,因此百姓诚心侍奉他们的主人而没有觊觎篡夺之心。周王室衰弱后,礼乐制度和征伐命令从诸侯发出;到了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世代掌握国家权力,逐渐发展到大夫的家臣执掌一国政令。到了战国晚时期,出现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合纵连横。于是,列国公子中魏国有了信陵君,赵国有了平原君,齐国有了孟尝君,楚国有了春申君,他们都凭借王公的权势,争着招揽游侠,连鸡鸣狗盗之徒都受到嘉宾的礼遇。赵国的宰相虞卿,抛弃了国家和君主,去解救走投无路的朋友魏齐的厄运;信陵君魏无忌,偷盗兵符假传王命,杀害将领控制军队,用来解救赵国平原君的危急;他们都因此增加了在诸侯中的影响,向天下人炫耀了信义的美名,扼腕游说的人,把这四位豪杰当作最值得称道的人。于是,就形成了背叛国家而为私交献身的社会舆论,遵守职责拥护君主的道义也就被废弃了。等到汉朝建国,法网不严密,不知道改正这种弊端。所以代国的丞相陈豨用一千辆车拉着宾客相随,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招集宾客数以千计;外戚大臣窦婴、武安侯田蚡之类的人,在京师争权夺利,平民游侠剧孟(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豪侠。吴楚七国叛乱时,周亚夫由京城去河南得剧孟,认为剧孟的能力可顶一个侯国)、郭解之流,横行于乡里,称霸一方,其势力可挫败公卿王侯,众多的百姓都觉得这些人的事迹很光荣,所以很羡慕。百姓即便是犯罪而陷入死地,却还以杀身成名而自豪,就好象当年的季路(即子路。前542―前480,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为人正直,好勇力,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仇牧(?-前682,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宋哀公的曾孙,宋湣公时任宋国大夫。公元前682年,南宫长万弑宋愍公于蒙泽。仇牧听说后领兵抵抗,被南宫长万杀害,后世以他作为忠君的楷模)一样,到死也不后悔。所以曾子说:“君主丧失原则,百姓就会离心离德,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已有很长了。”如果没有贤明的君主在上,告诉百姓什么行为是应该受到表彰的,什么行为是应该摈弃的,并且用礼义法度去约束,那些百姓又怎么能知道什么是违反禁令的行为、从而改邪归正呢!按照古代的公正法则:春秋时期的五霸,从道德和传统的君臣准则来讲,他们都是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罪人;而战国时期争雄的六国,又是五霸的罪人;至于说到信陵君等四位豪杰,又是六国的罪人。更何况像郭解之类的人,只不过是个渺小的平民百姓,却窃取生杀大权,他的罪恶已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再看郭解的温良博爱,他接济穷困、解救急难、谦虚退让而不自夸,都是一种笼络人心、达到个人目的、违背社会准则的手段。可惜啊,像郭解这样的人物,不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却在行侠这种社会末流之中任意放纵,最后死于非命,并且连累到了家族,这不是什么好事。
班固评论郭解行侠对社会的危害之后,荀悦(148—209,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俭早逝。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也发表评论说:世上有三游,一是游走破坏道德的奸贼,二是到处游说的人,三是游行结党的人。树立名气声望作威作福,结交私党用来称强于世,称为游侠;修饰辩辞,设置诡计,周游天下操纵时势的,称为游说;和言悦色,以此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好,结交党羽扩大虚名,谋取权利称为游行。这三类人都是产生祸乱的根源;他们伤害道德,破坏法度,蛊惑人心,所以先王慎重地对待。国家有士、农、工、商四种国民,各自从事自己的职业,凡是不从事这四种职业的人,称为奸民。没有奸民,王道政治就实现了。
三游的形成,都出现在末世,周、秦两代尤为严重。君主不明、臣子不正、制度不立,导致纲纪废弛。其表现形势是:他们把社会舆论的褒贬作为尊荣或困辱的依据,不去核实这些舆论的真假,只根据好恶来决定利害关系;根据喜怒决定赏罚,不去分析其中的道理。上下相互冒犯,万事全都混乱,因此发表评论的人要看对方与自己交情的厚薄来决定怎样张口说话;负有推荐官员的人,估量对方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而用笔写出推荐评语;善与恶的区分,错误地受到众人的评价与制约;功与罪的判定,也和国法的规定相矛盾。如果这样就不能遵循道义去谋求利益,也无法根据道义去避开祸患。所以君子违背礼义,小人触犯法律,奔走游说,越职侵权,破坏法度,追求浮华,摈弃实质,争着追求一时之利。轻视尊奉父兄的大义,而重视对待宾客的礼节,减少骨肉之间的亲恩,而加重朋友之间的情谊,忘记了自我修养的原则,而追求众人的赞誉,损害衣食来源的农桑本业,用来满足盛宴豪饮的欲望 ,馈赠礼物的人挤满了门庭,探访问候的人在道路上随处可见,私人交往的书信比官府公文还多,处理的私事比官府公事还多,于是庸俗之风形成,而正道却衰弱。
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治理国家,整顿百姓,严明有关制度;善与恶的区分,主要取决于是立功还是犯罪,而不受舆论毁誉的干扰,听其言还得观其行,举其名还要指其实。所以名不副实的称之为虚,表里不一的称之为伪,毁誉不符合实际的称之为诬,议论事情丧失原则的称之为罔。虚伪的行为不许出现,诬罔的言论不得流行,有罪恶的人不能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恶过失的人不惊恐,私人请托处处碰壁,贿赂无人接受,抛弃浮华虚文,淘汰虚言巧语,禁止强词夺理,杜绝不正当的阴谋,斥退百家之学的纷乱,统一于圣人的最高道术,用仁爱恩惠来教育百姓,再用礼乐制度加以修饰,就会风俗稳定而达到天下大治了。
荀悦的三游之说,与他对社会美好的憧憬、当时的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
再说燕王刘定国(?―前128,汉高祖刘邦的远房堂弟刘泽之孙,燕康王刘嘉的儿子)与庶母通奸,又夺走他弟弟的妻子。为此,他还杀了肥如县(治所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西北三十里处)的县令郢人,郢人的兄弟上书朝廷告发,主父偃从朝中把这份诉状转给外朝大臣。公卿议定罪名,请求武帝杀掉刘定国,刘定国自杀,封国被废除。
另外,齐厉王刘次昌(汉高祖刘邦私生长子刘肥的曾孙,刘肥儿子刘将闾的孙子,齐懿王刘寿的儿子)也与他姐姐纪翁主私通。主父偃曾经想把女儿嫁给刘次昌,可是他母亲纪太后不同意。主父偃就趁机对武帝说:“齐国首都临淄城是一座拥有十万户居民的大都会,商业税收高达千金,人口与富裕超过了长安,不是天子的亲弟和得宠的儿子,不得在此地为王。现在的齐王和陛下的血亲关系越来越疏远,我还听说齐王刘次昌和他姐姐通奸,请陛下派人查处!”武帝任命主父偃担任齐国宰相,并负责审查齐王的案子。主父偃到齐国,就立即审讯了王后宫的太监,供词牵连到齐王;齐王因畏惧服毒自杀。主父偃年轻时曾远涉山水游览考察齐、燕、赵三国,等到他身居高位,接连毁灭了燕、齐两国,赵王刘彭祖(武帝的八哥)害怕自己成为主父偃的下一个迫害目标,连忙上书武帝,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由于这一原因,诸侯王的子弟大多得以封侯。等到武帝得知齐王自杀的消息非常愤怒,认为是主父偃劫持齐王迫使他自杀,就把主父偃召回长安关进了监狱。主父偃承认他接受了诸侯的贿赂,但实在没有逼迫过齐王自杀。武帝想保主父偃一条命,公孙弘反对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应该废除封国改设为郡,领地归属朝廷。这件灭人之国的恶事,主父偃是罪魁。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就没有办法向天下人谢罪。”于是,武帝灭了主父偃的全族。
与此同时,张欧被免除监察部部长(御史大夫),武帝想让蓼侯孔臧继任。孔臧推辞说:“我家世代以教经学为业,请让我去担任宗教礼仪部部长(太常),传承我家世代的职业,与堂弟、侍中孔安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第十世代孙。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作品)一起去总结、归纳古人训诫,使儒学永传后世。”武帝满足了孔臧的要求,对他的礼遇、赏赐如同三公(太常只是九卿待遇,说明武帝对孔安国敬重)。
综上所述,主父偃为武帝献出了推恩令,可是他晚节不保,导致死于非命。班固、荀悦对郭解的评论,都指出了武帝时代存在的问题,刘定国、刘次昌死有余辜。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7 10:57:19 +0800 CST  


人生百态

到了汉武帝的元朔三年(前126)冬季,军臣单于去世。

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亡降汉。
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通西南夷,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天子使硃买臣等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春,罢苍海郡。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与小吏无差,诚饰诈,欲以钓名,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冬至春)。
夏,四月,丙子,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卒。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馀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馀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馀,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会伊稚斜逐于单,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匈奴数万骑入塞,杀代郡太守恭,及略千馀人(《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四月)。
六月,庚午,皇太后崩(《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六月)。
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专力城朔方。
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
是岁,中大夫张汤为廷尉。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时上方乡文学,汤阳浮慕,事董仲舒、公孙弘等。以千乘儿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上由是悦之。汤于故人子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汲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而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秋)
冬,上行幸甘泉(《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四年冬)。
夏,匈奴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四年夏)。

公元前126年冬季,匈奴军臣单于去世,他的弟弟伊稚斜(时任左谷蠡王)自立,进攻并打败了军臣单于的太子於单,於单逃到汉朝归顺。
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这时,朝廷正疏通西南夷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在东方设置苍海郡(此郡存在只有三个月左右。管辖范围大致位于今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部、朝鲜江原道、威镜道以及俄国滨海地区),在北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东北、当年的朔方县,修筑朔方郡城。公孙弘多次劝阻说,以我中原疲惫的国力,去占领那些无用之地,是得不偿失。请求武帝停止在偏远地区设置郡县。武帝让朱买臣等人就设置朔方郡的好处与公孙弘进行辩论,提出了十个问题,公孙弘连一个也没有回答出来。公孙弘谢罪说:“我是崤山以东乡村中没有见识的人,不知道设置朔方郡有这么多好处,请求废止对西南夷、苍海郡的系列工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武帝同意了。于是,到了春季武帝就停止苍海郡的设置。
公孙弘用粗布做被子,一顿饭不吃两种肉菜。汲黯对此评价说:“公孙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给他的俸禄很多;但是他用粗布做被子,这是骗人的把戏。”武帝就此事质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确有其事。说到九卿当中与我关系好的,没有人超过汲黯了,可是今天他在朝廷上对我的责备,确实切中了我之要害。说到以三公的显赫富贵,而制作粗布被与小官员没有区别,这确实是我在矫饰做作,想借此沽名钓誉,正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公孙弘这些言不由衷的假话,反而让武帝认为是公孙弘的谦让,越发尊重这位报复心极强的伪君子.
公元前126年四月初七,汉武帝封投奔汉朝已故军臣单于的太子於单为涉安侯,过了几个月於单就死了。
於单虽死,与他一起归顺的人介绍说:“月氏部落原来居住在敦煌县(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敦煌市)与祁连山(位于我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之间,月氏在这一地区是一个强国,五十多年前冒顿单于曾打败过月氏。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把他的头骨做成了饮酒的器皿。其余的月氏部众逃走了,逃离的月氏虽然怨恨匈奴人,但没有人组织联合复仇。”武帝就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人。汉中郡人张骞(前164―前114,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村人,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以郎官的身份应募,从陇西郡出发,直接进入匈奴腹地;匈奴单于扣留了张骞,把他拘禁了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逃脱,继续向月氏国的西方去完成使命,几十天后因迷路而到了大宛国(位于今兹别克斯坦东部、塔吉克斯坦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三国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早就听说中国富有,想互通使者、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由于路途遥远,加上要经过一些小国阻隔等因素没有实现。因此,他们见到张骞十分高兴,替他安排了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东连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巴尔喀什湖和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咸海之间,国都卑阗城距离长安有一万二千三百里),再转送到大月氏国(位于今新疆伊犁州)。大月氏的太子做了国王,随即攻打大夏国(又称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山区,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大体上流向东南,最后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为西南亚最大河流),分割大夏国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敌入侵,大月氏人已经没有丝毫向匈奴复仇的念头了。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还没有得到月氏王的明确回答,就启程返回。张骞沿着南山(指今昆仑山)走,想通过羌人的居住区返回长安,又被匈奴人捉住了,拘留了一年多。正遇到军臣单于的弟弟伊雅斜驱逐太子於单,匈奴国内大乱,张骞就和堂邑氏(堂邑侯国的国都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西北二十七里处)的仆从甘父逃了回来。武帝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十三年前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现在只有他们两人返回。
匈奴的几万骑兵越过边界,进攻杀了代郡太守恭,还掳掠了一千多人。
公元前126年六月初二,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皇太后去世。
公元前126年秋天,朝廷停止了在西夷修建道路、郡县的工程,只设了南夷、夜郎两县和一个都尉府(即汉朝郡都尉府。主管军事,相当现代省军区。汉朝郡与都尉府大多与郡治分地设置),后来又逐渐委托犍为郡自行保全并完善地方建制,以便朝廷集中力量修筑朔方郡城。
匈奴人再次入侵雁门郡,杀害和掳掠走一千多人。
公元前126年这一年,中大夫张汤出任国家最高法院院长(廷尉)。张汤是一个十分狡诈的人,总爱玩弄阴谋凌驾他人。比喻说,这时汉武帝正倾心儒学,张汤就假装敬慕儒家大师的样子,尊重董仲舒、公孙弘等人;他重用千乘县人(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镇)宽担任奏谳掾(负责疑案处理与上奏。类似现代高等法院疑案办主任),用古代的法令和经义判决疑难案件。张汤审判案件玩弄的手段是:如果罪犯是皇上想加罪的人,他就把罪犯交给那些执法严厉的审判员和陪审员(监、史)审判;如果是皇上想从宽的人,他就把罪犯交给执法宽松的审判员和陪审员审判;武帝因此对张汤很满意。张汤对于老朋友的子弟,照顾得特别周到;他到三公和重要的大臣家中请安,不避严寒酷暑。所以张汤虽然执法苛刻、心怀妒忌、断狱不公,但他却博得了好名声。汲黯多次在武帝而前质问、责备张汤说:“您身为正卿,上不能褒扬先帝的功业,下不能抑制天下百姓的邪恶之心,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裕、临狱空虚,为什么却只知把高帝所定的律令胡乱变更!这样做您将来会因此断子绝孙。”汲黯经常与张汤争辩,张汤总是紧扣法律条文,大小环节上反驳汲黯,汲黯总是义正辞严,高调坚守原则,不屈服于张汤,愤怒时还大骂张汤:“天下人都说刀笔吏(“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误字,就用刀削除,所以古时的读书人和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不能做公卿,果然如此!如果一切都按张汤的主张去做,将会使天下人陷入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侧目而视的恐惧之中了!”
汉武帝的元朔四年(前125)冬季,武帝前往甘泉宫。
夏季,匈奴派出三万骑兵分别入侵代郡(治所以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南)、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和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附近),杀害和掳掠了数千人。
到了元朔五年(前124)十一月,担任了六年丞相的薛泽被免除职务。

冬,十一月,乙丑,薛泽免。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弘始。
时上方兴功业,弘于是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每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亦使左右文学之臣与之论难。弘尝奏言:“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请禁民毋得挟弓弩,便。”上下其议。侍中吾丘寿王对曰:“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秦兼天下,销甲兵,折锋刃;其后民以櫌鉏、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卒以乱亡。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所为禁者,为盗贼之以攻夺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大不便。”书奏,上以难弘,弘诎服焉。
弘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董仲舒为人廉直,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端骄恣,数犯法,所杀伤二千石甚众。弘乃荐仲舒为胶西相;仲舒以病免。汲黯常毁儒,面触弘,弘欲诛之以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上从之(《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五年十一月)。

公元前124年十一月初五,汉武帝免除薛泽的丞相职务,让公孙弘接替,同时还封公孙弘为平津侯。汉朝既担任丞相又同时封侯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这时,汉武帝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强盛的帝国,因此公孙弘开辟相府东门作为招揽人才的会所,与招来的人共同探讨国家大事。每当公孙弘上朝奏事,就将一些对国家有建设性的意见上奏,汉武帝也经常派身边的文臣与公孙弘进行辩论。公孙弘曾经上奏说:“十个强盗拉满了弓,能使一百名官员不敢向前。请陛下禁止老百姓携带弓箭,以利于地方治安。”汉武帝将这一建议交给朝中大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反对说:“我听说古人制造出五种兵器,并不是为了相互攻杀,而是用来制止暴力、严惩邪恶。秦朝兼并天下后销毁兵甲、折断刀锋,后来老百姓用农具、棍棒等工具相斗,犯法的人日益增多,盗贼防不胜防,终因大乱而亡。因此,圣明的君主对百姓以教育感化为主,而减少防范和禁令,知道防范和禁令是靠不住的。《礼记》说:‘生男孩,用桑木制成弓、蓬草杆制成箭,举箭射天。’明确将来男孩会从事什么职业。这就是射礼,上自天子下到平民都会举行。也是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我听说圣明的君主用射礼教化百姓,没听说禁止携带弓箭的。况且禁止使用弓箭的原因,是为了防止盗贼用弓箭攻杀和抢劫。攻杀、劫掠是死罪,却不能禁止,说明那些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对重刑并不在乎。我担心坏人带着弓箭害人而地方官员不能禁止,平民百姓却会因用弓箭自卫而触犯法律,这是助长坏人气焰、剥夺百姓自卫能力。这让人深感不便。”奏章呈递上去,汉武帝以此诘问公孙弘,公孙弘无言以对。
公孙弘是一位好猜忌的人,外表宽厚而心机很深。凡是曾经与他不合的人,不论关系远近,虽然他表面上装得友善,内心里却时时寻找机会报复。比方说,董仲舒是一位清廉正直的人,他认为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了公孙弘的嫉恨。胶西王刘端(前165—前107,汉武帝异母兄,兄弟中排行第八)骄横放纵,多次违法,杀伤了胶西国中二千石官员多人。公孙弘觉得这是报复与自己有仇者的好机会,就推荐董仲舒为胶西国宰相,董仲舒因病没有去,这才得以幸免。又如,汲黯经常诋毁儒生,当面触犯公孙弘,公孙弘想找借口将他杀掉,就向汉武帝建议说:“右内史管理的京畿边界住着很多显贵的大臣、皇室子弟,这些人难以管理,不是有威望的大臣不能胜任,请让汲黯改任右内史。”汉武帝同意了。
我们把目光再投向匈奴。

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高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俱出右北平;凡十馀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夏,四月,乙未,复益封青八千七百户,封青三子伉、不疑、登皆为列侯。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天子曰:“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乃封护军都尉公孙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为龙頟侯,公孙贺为南窌侯,李察为乐安侯,校尉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皆赐爵关内侯。
于是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五年春到四月)。

匈奴右贤王多次领兵入侵朔方郡。武帝任命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兵马从高阙(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西北阴山山脉,因这这里有一缺口状如门阙而得名)出塞,任命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宰相李蔡为轻车将军,这此将军都由卫青统领,同时从朔方郡出塞。另外,武帝任命外交部长(大行令)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从右北平郡出塞,这次共有十几万人讨伐匈奴。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远离自己,不可能到达,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所以毫无戒备。卫青等人率部出塞六七百里,趁夜色赶到,将右贤王大营团团包围。右贤王大惊,只带着几百名精壮骑兵冲出包围,向北逃走。这一战共俘获右贤王的下属首领十余人,男女部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
卫青率部回到边塞,汉武帝派使臣带着总司令(大将军)的印信前来迎接,任命卫青为总司令。
公元前124年四月初八,汉武帝还加封卫青食邑八千七百户,并将他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都封为列侯。卫青坚决推辞说:“我有幸在军中效力,仰仗陛下的神灵获得大胜,全是各位校尉奋力作战的功劳。陛下已经增加了我的封邑,我的儿子还在襁褓中,并没有功劳,陛下却要划出土地封给他们,这不是我效力军中、鼓励将士英勇杀敌的本意。”汉武帝坚持说:“我并没有忘记各位校尉的功劳。”随后,武帝封护军都尉公孙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为龙侯,公孙贺为南侯,李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虽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都被封为关内侯。
这时,汉武帝对卫青的尊重与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都对卫青躬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有人对汲黯说:“皇上想让群臣都屈居在大将军之下,大将军的地位尊贵,您应该躬身行拜。”汲黯质问道:“以大将军尊贵的身份,有长揖不拜的平等客人,难道大将军就不尊贵了吗!”卫青听说后,更是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以前更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陪同武帝的过程中,武帝蹬在厕所看着他;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空闲接见时,武帝有时不戴皇冠;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为了表示尊重,总会戴上皇冠接见。有一次,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有事前来汇报,武帝这时没戴皇冠,望见汲黯连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遇可以说无人能比。
这就是汉武帝与群臣的关系,我们从张骞回国,到他对待公孙弘、卫青以及汲黯的礼遇,就知道他是一位有人情味的男人。












敦煌县,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敦煌市。以上是敦煌市风光。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20-02-27 12:33:37 +0800 CST  

楼主:许雨浓A

字数:804604

发表时间:2018-12-22 03:00: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09:16:34 +0800 CST

评论数: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