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第六章 谁主沉浮——屠各羯胡竞中原 到此更新完毕,明天开更 第七章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1 12:28:11 +0800 CST  
@云淡心远 2016-01-01 17:01:50
公子新年快乐
-----------------------------
心远叔元旦快乐。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1 18:38:33 +0800 CST  


这个版本将铁弗匈奴也划归在后赵版图内,对此,我表示不敢苟同。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1 21:09:38 +0800 CST  
今日有事休息,暂时断更下。不过给各位看官送上福利,本人和朋友新晋制作的歌曲:
沧海横流——记桓温,度娘,婶娘两大音乐网都可下载。




神州陆沉,天下丘墟,中原丧乱,华夏沉沦,晋室南渡仅以东南一隅存我衣冠之文。是时,士人莫不新亭垂泪,悲泣亡国之殇。桓公自幼渡江,避难南徐,少时既以北伐复国为己任,后领东南荆襄劲旅,西收川蜀,北定洛阳。“昔年种柳,依依汉南,木有如此,人何以堪”。然天不佑华夏,胡势猖獗,桓公功败垂成,令天下仁人志士扼腕叹息,悲夫!

原曲:贞观长歌
策划:歉麟、文孝公
填词:明轩公子
翻唱:岚尽天下
后期:文孝公
海报:珏君玉
特别感谢:青筱

5sing:http://5sing.kugou.com/fc/14828816.html

百度音乐人:http://y.baidu.com/song/284536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2 10:20:09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一)

随着后赵取代前赵,石勒初步统一了北方,北边的战事便告一段落了。现在我们就再次将目光转回到南边来,看看这些年的东晋又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东晋政局动荡,大有数百年之后的李唐王朝那般“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态势。权臣的嚣张气焰很盛,天子成了摆设,各地军阀相互攻伐,一派无序的景象。而且,这里提到的权臣并非就只是之前那位跋扈将军王敦,继王敦之后,又陆续蹿上台好几个权臣。

还是先从王敦说起吧,之前说到王敦率兵洗劫了首都,又派人刺杀掉了甘卓,很是不可一世的样子。清扫完异己势力后,跋扈将军王敦没有留在京师辅政,而是带着部队返回老巢武昌去了。

晋元帝司马睿遭受了如此奇耻大辱,心中郁闷难结,不久便病倒了,很快也就撒手西去了,享年四十七岁。太子司马绍由此登基,改元太宁,是为晋明帝。

纵观司马睿的一生,可圈可点的地方确实很少,庸碌无为倒是他的真实写照。不过,在司马睿的执政生涯中,还是有一笔辉煌的业绩的。司马睿曾经为加强皇权威严,发起过一项改革,史称“刻碎之政”。

这次的改革主要参与者有刁协和刘隗,其目的主要针对于抑制世家大族势力,巩固并加强皇权。但是,司马睿整饬吏治的打击面实在太广了,其中被他改革弄丢乌纱帽的官员有不少,这些人对他意见很大。

要知道,东晋建国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随同司马睿一起南渡的官员,而这些官员要是真清查一番,估计不少人得有黑底子。而司马睿又声明了,那些州牧刺史相互之间要搞揭发,禁止串联,有那些阻塞忠谏之人和包庇贪污之人的官员,都将予以罢免。

大批的官员下马导致的是官僚集团对于司马睿政府的支持率普遍下滑,由不满甚至演化为敌对和仇视。所以,当王敦振臂一呼的时候,并不缺少那些大着胆子跟着王敦造司马睿反的官员。

更要命的是,司马睿的改革还动到了兵头身上。军方历来是改革当中最为慎重的一个环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要是敢动他们的血汗钱,他们就敢和你玩命!而东晋的兵源大多都掌握在各地的军政首领和当地豪强手中,改革军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这些军阀的自身利益。可是,要想加强皇权,就必须有一支听命于朝廷的正规军,而要与王敦叫板,也离不开军队建设。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发觉,其实这已经走向了一局死棋。当司马睿下诏免除豪强手中兵户的卑贱身份,使其成为平民,作为自己兵源招募之时,他已然走向了这些军阀的对立面。而这些军阀并非以王敦为代表,他们之中甚至包括了像陶侃,祖约以及甘卓这类人,当然也有周札。

士族地主和豪强私占人口的权力受到抑制后,统治阶级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分裂。而王导,王敦之流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大力鼓噪那些士族豪强公开反对司马睿的新政。要知道,司马睿这个皇位完全是世家大族哄抬出来的,他本人并无什么耀眼的功绩,也没有什么傲人的功德,如今面对士族集体的铁板一块,司马睿在军制上的改革也只能如“蜻蜓点水”一般,意思意思得了。因为面对这批盘根错节,势力雄厚的士族,司马睿根本就是束手无策,他根本没有办法铲除,也不敢铲除这批政治团体。

但是,矛盾一旦产生,绝不是一方妥协,另一方就能做到全不计较的,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上。因司马睿改革而受到波及的广大官僚集团,对于日后司马睿会不会再来一次这样性质的改革深表疑虑,踌躇之中更多的人是选择倒向了王敦这边。在王敦起兵之际,这些世家大族纷纷采取“中立”政策,对于朝廷的安危,他们视若无睹。而司马睿刚刚组建操练起来的新兵又如何能抵挡王敦大军的一击呢?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3 11:49:32 +0800 CST  


本章主要讲述前后赵争夺中原时期南方的变局,围绕“二次王敦之乱”及“苏峻之乱”。

另外,此图在绘制“苏峻之乱”时范围明显缩小很多,存在较大问题。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3 18:18:27 +0800 CST  
@main0396 2016-01-03 20:23:07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八)
可如今司马邺这么个玩意算什么?一个被几个默默无名的太守所扶持的皇帝,谁会去认,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如今连表面文章都不愿意做了,对于这位新皇帝,很多人给出的答复就是:不认识,和我没半点关系,别支配我做事哦。
而刘聪倒是被这个新皇帝的“意淫”计划惹火了:想找各路诸侯打我?我先灭了你再说!于是他又派刘曜领数万大军准......
-----------------------------
有篇文章叫《鲜卑七部考》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4 08:02:19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二)

所以有时候治理国家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惩治贪官和解放奴隶对国家和人民确实有好处,但是执政者实施起来却总会显得举步维艰。为什么明明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却往往无法贯彻下去,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许多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这问题的关键究竟是出在皇帝身上,还是出在大臣身上,又或者是出在百姓身上呢?我不清楚,或许有一天会有人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吧。

晋明帝的登基让我们的跋扈将军王敦很是不爽,当初入寇建康城的时候,是他王将军提出要废掉太子的,所以这梁子结得很深。所以司马睿病逝的消息一传出,王敦就急忙喊来狗头军师钱凤,他询问如果自己此时起兵夺位,能有多大的胜算。钱凤很滑溜,他声称“王马共天下是百姓普遍认可的,江东基业可全靠琅琊王家支撑,司马睿早就该禅位与你了。如今,各大威胁势力已经被清缴干净,朝中又有王导做内应,举大事必成!”

随即,王敦听从钱凤的建议,将军事大本营从原本的武昌迁移到姑孰城(今安徽当涂),将战线前移方便后续动作的展开。

这一举动引发了东晋朝野的轩然大波,王敦之前那次入京历历在目,如今这举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敦将再次兵发京城。很快,朝廷便收到一份王敦的奏章,其中王敦表示太子的顺利登基离不开琅琊王家的努力帮忙,其中犹以他王敦功劳最大,请求“假黄钺”。这是什么意思呢?

黄钺最早是从斧子改良而来的,用以征战杀伐,可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礼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便用黄钺指挥过军队,拥有黄钺等同于可以代行天子杀伐决断的大权。所以王敦这边请求“假黄钺”实际上便是在寻求代行天子的杀伐之权,其心当诛啊!

类似王敦这种变相要挟君王的手法,早在秦末汉初的时候,韩信便用过。当时韩信刚刚收复齐地,以“齐地边民不堪教化”为由,请求刘邦册封其为“假齐王”,以便管理齐地。结果刘邦大笔一挥:允了,还略带讥讽地评价韩信没出息,要做就做“真齐王”嘛,做什么“假齐王”。

这边也是一样,晋明帝司马绍答应的很痛快,还大大方方地顺带赐予了王敦另外几项权利——“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当然,顺带要求王敦入朝受封。

这样的结果对于王敦来说好比是拿了一筐饼又挨了一巴掌,因为王敦预料中司马绍是不可能如此痛快答应的,更别说另赐几项殊荣了。可是,这也不是白给的,王敦是需要入朝受封的。这么一来,王敦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按照道理,自己入朝谢恩理所应当,可自己之前干得那些事情也实在是要承担掉脑袋的风险的,决不可轻易入朝。

进退两难之际,王敦的狗头军师钱凤再次为他支招,他提议王敦称病,并另派使者前去入朝拜谢。这么一来,王敦倒是在这个少年天子面前认怂了一回。原本王敦预估司马绍不会答应,他便可以以此为借口,再次发动“清君侧”,进军京师。可是,司马绍却漂亮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还以加封王敦其他殊荣的举措,让世人看清了王敦的野心,并通过让王敦入朝拜谢的手段,达到了王敦认怂的目的。这一系列的快招在让王敦目不暇接的同时,也让世人见识到了新天子的果决与干练,那么,这个司马绍能否击败不可一世的王敦呢?

在开讲少年天子与跋扈将军的博弈大战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这位晋明帝的早年生活。

晋明帝司马绍,出生于公元298年,是司马睿的长子。此子小时候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先来说说长相。司马绍肤色皎白,黄发金髯,乍一看和中土人士的长相有很大区别,很多人觉得他那副长相更像是鲜卑人。那么,作为东晋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司马绍究竟有没有鲜卑血统呢?这个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可以知晓的是他母亲来自代郡。就因为这样的外貌特征,所以时人都称其为“黄发鲜卑儿”,这倒是与“碧眼紫髯”的孙仲谋有的一拼了。不过,单单外貌的光辉并不足以昭显司马绍的尊贵,更神奇之处还体现在他的思辨能力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4 08:08:00 +0800 CST  
@main0396 2016-01-04 09:03:10

是的,王莽造的孽啊。
—————————————
和王莽什么关系?能细说一下吗?
-----------------------------
王莽改制中有关名字做了改革,只能允许用单名,所以重名多多了。不知道之前上下文是什么,你问的应该是人名重复的吧?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4 10:06:54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1-04 13:53:21
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
-----------------------------
明帝之平王敦,盖得苏,祖,陶之力也,若与羯胡并驱中原,则士卒多仰仗于地方。故若无天子之师,欲平胡乱,难矣。盖沙陀李氏若平岐,则于昭宗有何裨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4 18:25:20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三)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则关于司马绍幼年天资聪颖的故事,当时长安有使臣来建康,于是当时还是琅琊王的司马睿便问道年仅5岁的司马绍:“宝宝,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我们这近啊?”

按理说,以司马绍的年纪是不可能知道长安有多远的,更别说太阳了,所以司马睿这么问实际上也就是在逗逗儿子。没想到司马绍竟然一本正经地说道:“长安近。”司马睿忙问道:“为什么呢?”司马绍很淡定地说道:“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日边来的,据此推断而已。(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矣)。”司马绍用的是条件假设推断,即数学上常用的,知道两组等式以及公式法则,求算另一数据的建模思想。

年仅五岁就能有如此敏锐的逻辑关系,司马睿心里对这个儿子自是欢喜无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自己的嫔妃怀孕都能招来群臣庆祝,这次有如此神童,晋元帝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司马睿再次设宴款待群臣,席间便喊来司马绍,继续之前的那个问题,希望让大臣们也趁机开开眼。不过这一次,司马绍的回答却变了,他果断地答道:“日近。”这么一来,司马睿脸上有些挂不住了,毕竟从大人们的视角来看,太阳和长安谁近早有定论。

司马睿便压低声音说道:“儿子啊,你怎么和昨天说得不一样啊?”司马绍笑笑,说道:“因为我们抬眼就能看见太阳,但看不见长安啊。(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这话一说完,在场先是一阵静默,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聪明的人不在于能够辨析客观规律,而在于即使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他依然能给出令人信服的佐证。这也是一项官场法则,可才五岁的司马绍就能一语道破这层规律,这让那些个官场老油条都不禁咋舌。

当然,高智商并不能决定你是个伟人,因为聪明如不用在正途上,智商再高也是危害社会的渣滓,注定被人所唾弃。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反映了司马绍在聪明的同时具备了高尚的情怀与品德。

十岁那年,司马绍无意间问起王导司马家建国的历史时,王导眉飞色舞地给司马绍讲起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篡国得天下的历程。说到高平陵政变,淮南平定以及刺杀曹髦这些事件时,王导显得格外激动和自得,而一旁的司马绍却是一把抱住枕头,哭着说道:“真要是像您说的那样,那我大晋朝的国祚又怎能绵长呢?!(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能够从客观上去看待自己的父祖得天下的手腕,并予以公正的评价,这并非一般人能做到,可司马绍却做到了。再往后,司马绍更是加强骑射学习,成了一位能文能武的优秀国储。

从司马绍的早年履历来看,他绝对是个有为的天子,从他与王敦的第一轮交锋中也看出了他的不凡。可是,幸运并不是固定的,尤其目前来看王敦依然占据优势。第一回合较量结束后,王敦又立马开始了第二轮的行动,他决定利用主动权,再次给司马绍下绊。

狗头军师钱凤再次为王敦出谋划策,他建议王敦将司马绍的老师温峤借机调来自己身边,好方便下手除掉,因为温峤善有谋略,留他在司马绍身边绝对得出事。于是王敦便要求晋明帝派温峤到自己身边任职,司马绍本不欲答应,不过温峤却胸有成竹地表示愿意前往。

温峤之所以敢堂而皇之地前去赴任,其实他内心早有打算,笃信王敦无杀他之心。因为他虽然为太子嫡系,但是当初王敦“清君侧”之时,温峤还是朝中为数不多为王敦摇旗呐喊的人物。无他,因为温峤觉得刘隗,刁协之流决计是要祸乱朝纲的宵小之徒,他们掌权比王敦更恶心,更为重要的是,温峤自己也是世家大族出身,利益也驱使他与刁协,刘隗分道扬镳。

所以,这一系列的举动让王敦对温峤还有些许好感,甚至会将其当做自己人。因而拉拢是主要举措,绝不会轻易杀掉。当然,只是王敦不知道温峤此时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转变,刁,刘死后,温峤由原先挺王党成了坚定的倒王党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5 12:02:54 +0800 CST  
@云淡心远 2016-01-05 16:56:53
东晋的皇权的确是够弱的
-----------------------------
所以刘宋才会取而代之,从根子上改组这样一个畸形政权。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5 18:53:21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四)

温峤去了王敦那后,为人很是低调,勤勉做事,对王敦也是毕恭毕敬。一时间王敦对他的杀心也消失殆尽,反倒开始对其信任起来。当然,忽悠住王敦不是什么难事,难的在于要把王敦的狗头军师钱凤也忽悠好,为此温峤可没少下功夫。

温峤平日里一有机会就在众人面前吹嘘钱凤,“钱老高风亮节,当是我辈楷模啊,他为王公做事,奇策百出,值得我们学习啊!”钱凤本就起于寒微,得蒙出身门阀的温峤这么吹捧,心里很是得意,所以一来二去倒也和温峤成了好友。温峤为了能够彻底消除王敦,钱凤的顾虑,还一再怂恿王敦举行二次“清君侧”,并声称百姓都期盼着王敦进京除恶呢,一番话让王敦很是受用。

转眼到了第二年,这时候朝中传来丹阳尹(今镇江)一职空缺的消息,对于这个职位,王敦势在必得。因为一旦让自己人控制住了那个位置,那等同于在皇城周围埋下第二把刀(之前南边的沈家为第一把),让自己日后在与司马绍的博弈中争取更大主动权。那么,究竟派谁去呢?这倒是个问题。温峤推荐钱凤,认为钱凤是王敦心腹,可以胜任,钱凤这时候倒也谦虚起来,力挺温峤。这一来二去之下,王敦最终敲定由温峤前去出任丹阳尹,并分配好了任务:温峤前去刺探军情,为自己传递朝中消息,而钱凤则留下来辅助自己,共谋天下大计。

王敦的算盘打得很精,自以为天下之事尽在掌握,却不料朝廷密探卧榻之侧。温峤原本就是为司马绍赶来忽悠王敦的,在温峤任职荆州的两年中,王敦没有采取任何对朝廷的军事行动,相反,司马绍却是在积极备战。他竭力拉拢目前国内还能抗衡王敦的三支力量——陶侃,祖约和苏峻,组成新的“铁三角”来制衡王敦。其中祖约和陶侃由于地处偏远且又毗邻王敦的防区,不便明着和王敦叫板,不过私底下都承诺了到时勤王以及誓死效忠皇帝。而身处淮北的苏峻则直接带兵南下,向京师方向靠拢,以此震慑王敦并方便日后及时勤王。

这次的交锋很明显王敦败下阵来了,可笑的是此时他仍蒙在鼓里。而温峤东去之前怕王敦反悔还特地演了一出戏,当时适逢王敦大摆筵席为温峤践行。席间温峤便借酒装疯,扯掉钱凤的帽子并大骂道:“贼钱凤,老夫敬你的酒,你为何不喝?你能耐了是吧?”钱凤本也不是善茬,被这么无端一骂,也火大了,登时就和温峤争执起来,后来大家好不容易才将他俩分开。

第二天辞行的时候,温峤也是来来回回地不断和王敦道别,显得很是依依不舍的样子,让送行的人都深感温峤忠诚。不过待温峤走后,酒醒之后的钱凤越琢磨越感不对劲,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大呼“中计了。”

于是钱凤急匆匆地跑去王敦府内,对他说道:“我等中了温峤的奸计了,你快去把他抓回来,千万不能放他东归。”王敦心里很诧异,心想平日里你俩称兄道弟的,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啊,忙询问缘由。钱凤便解释说温峤早先就是司马绍的师傅,他这次来是做卧底的,先前对你的百般忠诚都是装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你信任他最后放他东归。

王敦对于钱凤这番缜密的分析丝毫不信,还讥笑他是对昨天温峤醉酒后的出言不逊怀恨在心,因私费公才诋毁温峤的。钱凤对于王敦的看法只能连连摇头,失望着退了回去。

不出钱凤所料,一回到建康城的温峤第一时间便与司马绍取得联系,将王敦欲阴谋称帝的消息上报,同时还披露了不少王敦集团的内幕。晋明帝这边也开始行动起来,他任命王导为大都督,温峤与卞敦守备石头城,卫将军郗鉴带领军士守备皇宫。不得不说,在人员安排上,晋明帝比起他父亲已经是有长足进步了,任用的多是武官以及有能耐之人,绝非刘隗,刁协等人可比的。只是,对于王导的安排或许是这一系列人事安排中美中不足的一笔。

此外,晋明帝还给京师周围的藩镇广发勤王帖,苏峻、祖约、陶瞻(陶侃儿子)等将都公开打出“勤王”的大旗。形势变化之快让王敦惊讶不已,自己这边刀还没磨好呢,那边却已然摆好阵势了。尤其当他得知这一切都是温峤的“杰作”时,王敦更是愤恨地扬言要把温峤舌头拔掉。年长之人最忌动怒,结果王敦这一生气竟然把自己给气病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6 08:15:19 +0800 CST  
@zl天下无双 2016-01-06 10:02:54
话说温峤竟然如此厉害,不过王敦也真是够小气的,这个样子就被气病了。
-----------------------------
造反是高危行业,人家直接把你底牌都摊出来了,这种失算等同于折了你百分之四十的胜率,生气很正常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6 10:29:45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五)

原本王敦这边就已经输了一招了,这时候主帅再被气病,那局势就更加朝着帝党那边偏转了。关键时刻,钱凤找到王敦,询问道:“将军您目前病重,可也得有个人出来主持大局啊,要不就先让您的儿子王应出来应付?”

这边说一下,王应只是王敦名义上的儿子,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跋扈将军可能坏事做多了,所以老天让他绝了子嗣,无奈之下的王敦只得从哥哥王含的子嗣中挑选一个过继过来,而这人便是王应。

王敦深知王应的才干,忙说道:“这种非同寻常的事情,非一般人可以做的,王应年轻识浅,做不来的。(非常之事,非常人所能为。王应年少,岂堪大任!)”顿了一顿,王敦又说道:“此时我倒是有三策,上策是交出兵权,投降朝廷,尚可保全我王家一门性命。中策是回军武昌,依靠我们这些年在荆州一带的势力,与朝廷做长期斗争,一旦朝中有变,再趁势东进。下策则是趁着我一息尚存,集结兵力东进,若上天眷顾,或许会成功。”

钱凤这时急匆匆地喊道:“下策才是上上之策啊,我立刻回去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建康。”那么,为什么平日里最清楚王敦心思的钱凤会突然意见和王敦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归根结底,还是各自利益使然。

王敦是顶级门阀,朝中有他弟弟王导映衬着,所以此时倘若他主动向朝廷“讨饶”,朝廷定然可以做到既往不咎的。所以他认为主动归降是上策。可钱凤不同,钱凤出身寒微,他这种人在门阀当道的东晋纯属于草芥。长在朱门上便无人敢动,可要是插在寒门,便随时有被人拔除的危险。钱凤之所以能如此风光,完全是依靠王敦,可如今王敦靠不住了,他只能为自己搏一把了。他清楚地知道王应不是个能干大事之人,但恰恰如此,他才可以更方便地掌握王应,让王敦这次东进战争最终转化为他钱凤攫取至高权力的战争。

就这样,王敦在他有生之年发动了第二次“清君侧”,然而这一次的“清君侧”倒是夹杂着不少被动与无奈,感觉更像是被司马绍所逼迫,被钱凤所裹挟一般。公元324年6月,王敦在荆州起兵后,率领主力部队五万余人,向建康杀来。

在王敦率军东下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插曲,而这段小插曲就要迁出一个精通易术的神人——郭璞。说起这个名字,或许大家都比较陌生,毕竟两晋南北朝的诸多人物都是冷门嘛,但倘若举个其他朝代的人做类比,大家或许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郭璞有多厉害了。郭璞的本事可堪比周朝的姜子牙,三国的诸葛亮以及明朝的刘伯温,都是那种“前算三千年,后推八万载”的通天机之人。相比较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刘伯温的《烧饼歌》,诸葛亮的《马前课》,郭璞并没有那种预言书留世,但零散的预言却并不少,而且句句成谶。

由于郭璞预言被验证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在此列举其中三条。第一条便是郭璞衣冠南渡期间,曾经预言说:“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这边说的中国是指当时的中原,即北中国,由于当时正值五胡乱华期间,汉人南渡到江东,所以一定意义上与中原五胡相对隔绝。随后,东晋一百多年,南朝宋齐梁陈合计一百七十多年,加起来恰恰是三百之数,也即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正是郭璞所预言的期限。第二条是关于琅琊王氏的命数的。当时王导在“王马共天下”的体制达成后,担心子孙不能常保富贵,便寻求郭璞替他推算琅琊王氏的兴衰之期。郭璞掐指一算后,告诉王导道:“淮水竭,王氏衰。”而后,梁朝末年,淮水突然出现断流现象,不久便是侯景南来,尽诛王谢高门。

第三条则牵扯到了另一位人物,即“江郎才尽”的主角江淹。公元474年,南朝江淹当吴兴县令,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为“梦笔生花”。江淹到了晚年,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7 10:15:08 +0800 CST  
@蘑菇快点长大 2016-01-07 13:45:57
楼主我一直在看,发现天涯看更新贴很麻烦,你能不能做个公众号,每天推送!这样我们看起来很方便,之前还有我们看的精彩的地方帮你转载,这样关注的人会更大,有个楼主也是每天更新,后来听了我的建议来了个公众号,当然天涯你别落下!
-----------------------------
你好,朋友请问你说的公众号是微信公众号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7 15:44:30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六)

这三则小故事足见郭璞此人确实有通天之才,不过,历来泄露天机过多的人也终无好下场。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泄露必折阳寿。”这边王敦起兵之时,郭璞也预算到自己寿数将尽了。

王敦在起兵之前曾命参军郭璞为他算一下此次出军的吉凶,郭璞屈指一算说道:“如果你能安安稳稳地呆在荆州,尚能活些时日,若执意东进,只怕是必死无疑。”郭璞的回答让王敦很不满意,厉声喝道:“你倒是算算你自己能活多久!?”郭璞哈哈大笑,高声说道:“不用算了,就在今日啊!”王敦遂命人将郭璞斩首。

就在王敦那边造反准备的风生水起之时,建康城内的司马绍政府也没有闲着。考虑到王敦掌兵日久,且又攻陷过国都,军中忌惮王敦的将士不在少数,于是司马绍采纳臣下意见,下一道诏书痛斥王敦的悖主行为,并让王导等在京的琅琊王氏子弟为其发丧。

如此一来,王敦原本就抱恙的身体更加显得力不能支了,钱凤则趁机在军中发号施令。钱凤伙同王导的兄长王含一路东下,很快便打到了建康城的外围,与驻守朱雀桥的晋军统帅应詹打了一场恶战。关键时刻,温峤率领援军赶到,及时救下了应詹,并纵火焚毁了朱雀桥,撤至秦淮河北岸。王含则与钱凤率军和温峤隔河对峙。

恰恰就在这时,晋明帝司马绍带着亲兵前来视察前线了。对于温峤焚毁朱雀桥一事,这位年轻的君王表示很不满意,温峤解释说:“当时敌强我弱,如果不焚毁桥,对方很可能趁势杀过来,而我军则无法抵挡。国家安危与一座桥相比,孰轻孰重呢?”郗鉴此时也补充道:“贼军兵锋强盛,我军若意气用事,的确要吃大亏啊。”司马绍没去理会他们,而是带着人马悄悄地跑去王敦防区一探究竟。

司马绍上前线视察的消息很快便通过斥候汇报给了王敦,钱凤得知这一消息立马派人前去追捕,可司马绍却机敏异常,愣是在王敦大营溜了一圈后安然回到秦淮河北岸。劫后余生的司马绍便召集温峤商议,趁王含兵马刚到,立足未稳,夜袭敌军大营。

当夜,温峤等将兵分六路,直扑王含营帐。混战中,王含的大将何康被斩,王含中军也是被打得七零八落。好在这时周抚率领援军前来救助王含,这才让王含捡了一条性命,而温峤等人担心久战不利,王敦的其他援军会及时赶到,便收拾大军撤了回去。

司马绍没能捉到,王含大军还被人打得损失惨重,接连而至的噩耗让王敦捶胸顿足地说道:“吾兄打仗简直如老妪,我等要亡了。”随后,气急攻心的王敦竟然昏死过去。手下好一番抢救才让他勉强清醒过来,回光返照的王敦开始交代后事:他吩咐待自己死后,王应应该立即即皇帝位,设朝廷,立百官,再安葬自己。交代完毕后,王敦吐血斗升,气绝身亡,时年五十九岁。

王敦的死对叛军打击很大,军中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当然,王应和钱凤这对活宝还想隐瞒王敦死亡的消息,做出掩耳盗铃的举动。钱凤担心王应继位之后掌控不了大局,硬是拖着不让他即皇帝位,而王应也怕王敦病逝的消息散布出去影响军心,于是秘不发丧,用草席裹了王敦尸首,外涂白蜡,埋在地下室里。

这时候,王应和钱凤还嫌事情不够大,想起了再次拉王敦盟友沈充下水。这个沈充也是死催,都不看看形势便贸然出兵建康。当时司马绍的使者已经去沈充那边诏安了,只要沈充承诺不再次附逆,那朝廷既往不咎,甚至还会加封沈充为三公。而沈充给予使者的答复却是:“三公之位,当属有才者方可居之,且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善始善终。我既已投效王公,自然竭尽全力,岂能因利益而背弃盟友,为天下人所耻笑呢!”做贼还能给自己编造如此理直气壮的理由,沈充还真是少有的典型啊。

沈充的两万精兵从吴郡出发后,便往王敦叛军所在地开来,意图会师城下,一举破城。而沈充的谋士顾飏也像他建议道:“如今,天子坐镇城中,据险要而抗王含,双方对峙日久。我军可弃会师之机而转攻建康城东北,引玄武湖之水倒灌入城,水陆夹攻,此为上策。”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8 10:36:18 +0800 CST  
@zl天下无双 2016-01-08 11:39:34
飞扬跋扈的王敦竟然是这样死了的,而且还绝了后,实在是因果报应。
-----------------------------
是啊,人在做,天在看呢。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8 12:23:38 +0800 CST  

你好,朋友请问你说的公众号是微信公众号么?
-----------------------------
@蘑菇快点长大 2016-01-08 18:28:08
是的
-----------------------------
好吧,我看下等我把上部更完后再弄一下吧,上部还有一章半,也就一个月左右时间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8 21:56:53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七)

沈充笑着摇了摇头,在他心目中自己还犯不着行此不义之事。顾飏紧接着又说道:“我还有中策,我等不必与王含会师,只教与其约定好时间,两路合击建康城,依仗兵力优势强灭朝廷禁军。”

沈充依旧不语,顾飏急着嚷道:“如果两条计策将军都不应允,那我还有最后一计,召钱凤,王含二人前来议事,趁此机会在席间斩此二人,并依此像朝廷投诚,此为下策。”沈充听了他的下策,心里暗自嘀咕:我才告知朝廷为大义才举兵,如今就要杀王含,钱凤降朝廷,岂不是自扇耳光么?于是沈充正色地回道:“我军兵威所至,无不夹道请降,何须用如此多的计策,我强行攻打便是了!”顾飏一看沈充在这关键时刻如此犯楞,心知此战必败,便找了个由头离开了。

而这边沈充组织部队通过船筏渡过秦淮河,直攻建康城而来,先是打败了应詹,随后又赶至南门。可是,沈充的好运到此结束了,因为在那边他遇到了一支精兵——苏峻的江淮悍匪。之前说过,作为新的“铁三角”——(苏峻,陶侃,祖约)之一的临淮太守苏峻对于勤王之事一直积极响应,早在王敦大军东进的时候,他便带兵南下驻军江北了。在晋明帝诏安沈充失败后,便通知苏峻火速渡江,苏峻仅仅用一天时间,便突入到建康城外围,恰恰赶上了和沈充叛军的对战。

苏峻的突然杀到让沈充立刻拟定新目标,放弃攻城转攻苏峻队伍,意图趁其立足未稳将其吃掉。同时,沈充也派人传讯给王含那边,邀他出兵助战。钱凤接到消息后,将军队一分为二,王含率主力留守接应,钱凤自带一万人去助战。结果,恰恰是钱凤这个看似精妙的主意,让原本一局僵持不下的棋给走死了,因为他始终没有看透王含。

与苏峻的江淮兵交战之后,钱凤发觉自己这边的士卒虐虐朝廷部队还行,真要和北方野战军比起来,那相差的不是一丁半点,所以他和沈充两军联手反倒还被苏峻压着打。这时候,刚刚被沈充杀败的应詹又不知道从哪里杀了出来,对着叛军就是一阵招呼。

按理说,这时候该是王含的援军发挥作用了,可奇怪的是,钱凤,沈充这边打得热火朝天,王含那边却是雷打不动,援军等也不来。时间一长,叛军这边再也扛不住了,纷纷四散奔逃,逃亡的士兵为了渡河争抢竹筏溺死在秦淮河中的倒也不少。沈充的残军在败退青溪时又遭到北中郎将刘遐的劫杀,大战过后仅带数百人马逃回。

这边钱凤前脚回营,后脚就来了一个人,此人正是周访的次子,周抚的弟弟周光。这次他是奉了兄长周抚的命令,率兵数千前来支援的。钱凤刚刚吃了败仗,正在发愁呢,眼见有援军,倒也来了精神。只是,这位周光说许久不见王公,一定要见见王敦,王应,王含诸多推辞就是不让周光见。

周光这家伙贼精,心里一寻思猜想这王敦定是死了,连忙找了个理由带兵回去了。周光一回到营帐便找到大哥周抚说道:“哥哥诶,王敦已经死了,咱跟着王含,钱凤混没前途啊。”周抚也清楚自己的斤两,沈充都败了,自己再去不是找死么,于是乎就地遣散了军队,各自跑路了。

钱凤和王含一看,连最后一支援军都散了,剩下留在中军的这些人马更是逃的逃,走的走,不堪一战了。于是钱凤和王含这两个战犯也各自跑路了,王含带着亲儿子王应准备投靠同族的荆州刺史王舒,哪成想此时的王舒已经彻底投靠了朝廷。王舒假意招待了他们一番,却在席间将他父子二人杀死,沉尸江中,像朝廷报功了。

钱凤这个狗头军师更惨,离开了王家的庇佑他就什么都不是了,路上遇到周光,周光二话不说,砍了钱凤脑袋,传首京师。周抚和邓岳这对难兄难弟也不敢去投周光,只得找了个深山暂且躲避起来,直到来年才自首谢罪。适逢当时司马绍大赦天下,也便一并赦免了他们。

至于沈充,他是要将犯楞进行到底,居然在逃出生天后跑去投靠老部下吴儒。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9 12:37:23 +0800 CST  

楼主:明轩公子

字数:407698

发表时间:2015-09-01 16: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6:16:49 +0800 CST

评论数:23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