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开花墙外香:前秦苻坚对孔孟文化的推崇让儒学再次迎来兴盛

前言
说到五胡乱华时期的前秦皇帝苻坚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什么呢?是秦晋两国淝水之战燃起的烽烟?亦或是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仓皇而逃的狼狈?

当昔日战争的喧嚣归于沉寂,当曾经锋利的剑戟化作尘埃,当远古一个于乱世中崛起的异族王朝轰然倒塌,苻坚--这个出身氐族宽厚仁慈的君王,在血色夕阳的映衬下留给我们的岂只是一个苍凉落寞又饱受讥讽的背影......
他和他的王朝不仅只有淝水之战......
一、儒学在苻坚统治时期的发展
苻坚在位期间除了重用贤臣,打压豪强,潜心吏治,劝课农桑外还有最值得称道的一点便是崇尚儒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

而这一点纵观五胡十六国,甚至是偏居东南的汉族政权东晋都难以与苻坚相匹敌。

教育的兴盛必然促进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催生国家的强盛。步步相扣良性循坏。

在汉人王猛的建议下苻坚开始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毫无疑问此举为前秦培养了许多博学之士,这些人又分布在朝廷的各个机构成为帝国赖以正常运转并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史载:

坚广修学官,召...公卿以下子弟并遣受业。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幹事、清修廉直、孝悌立田者,皆旌表之--《晋书·载记·苻坚传》

不仅如此苻坚还亲自考问儒生以才擢用,并且频繁(每月一次)的前往最高学府“太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并激发他们汲取知识的热情。这些都是苻坚崇尚儒学重视儒学的生动体现。

坚自是每月一临太学--《晋书·载记·苻坚传》

可这还不是全部,苻坚统治时期对儒学是自上而下、由内到外、自尊至卑、从文到武的全面推行。充分照顾了各个阶层人士受教育的权利。

中外四禁、二卫、四军长上将士,皆令修学。课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授予掖庭,选阉人及女奴有聪识者署博士以授经--《晋书·载记·苻坚传》

为了保证儒学顺利推行并使之成为国内知识界的主流苻坚还下严令禁止老庄、图谶之学:

禁老庄、图谶之学

诸非正道,典学一切禁之--《晋书·载记·苻坚传》

这些措施无疑都推动了孔孟文化在北方的再次兴盛与繁荣。

二、后赵、前燕以及东晋时期的儒学发展

五胡十六国胡人建立的政权中重视孔孟学派的君主不在少数,后赵之石勒、石虎;前燕之慕容俊等虽然秉性不一但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也都在国内推行过儒学教育。

但是简单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如此大范围、多阶层、高质量,具有排他性的尊孔孟尚儒学重教育运动仅此前秦苻坚一家,彼时的华夏大地别无分店。
史载:

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晋书·载记·石勒传》

季龙虽昏聩无道,而颇慕经学。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国子祭酒聂熊注《谷梁春秋》,列于学宫--《晋书·载记·石虎传》

俊立小学于显贤里以教诸子

俊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晋书·载记·慕容俊传》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明白,前赵以及前燕的君王在推行儒学教育的时候范围是相当狭小的,力度也都不大,对象仅仅局限于皇族和部分世家大族,总的来说属于胡人贵族阶层的精英教育。

介绍完了北方异族政权咱们再来聊聊长江以南的东晋。

儒家文化由汉人所创立并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一个发展顶峰,成为具有朝廷背景的“国学”。到东晋时期由于玄妙虚妄之风的盛行儒家文化已经逐渐被抛弃。

虽然无数有识之士对此大声疾呼痛心疾首都未能改变孔孟遭到冷落的处境和事实。在这里我们再通过一组数据做一个直观的了解。

《晋书·职官志》记载: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

这一时期太学内的教授规模保持在十七人,郡国各有负责文化教育的官吏一人乃是儒学在晋代发展最为鼎盛的阶段。

东晋建立后负责儒学教育的官员时有增减,至孝武帝(与苻坚同一时期)太元十年,即公元385年规模被裁减到了十人,数量仅为晋武帝咸宁年间的二分之一左右。

及江左初,减为九人。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孝武太元十年,损国子助教为十人--《晋书·职官志》

整体来说自武帝以后晋代各朝对于儒学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玄学佛教的兴起无疑又加剧了这一状况,所以自然而然的儒学之士就将国破家亡、世风日下的责任归咎于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派并加以严厉的斥责与批判。这也反映出两晋时期在动荡年代儒、道两家之间越发深刻的矛盾。
由于爹不亲娘不爱,孔孟之道在东晋举步维艰越发没有存在感。甚至大多数时候要靠民间饱学之士或下放外任的官员自行开办儒学教育来勉强维持一些影响力。

比如范汪范甯父子:

(汪)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

(甯)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晋书·范汪传》

甯亦儒学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晋书·载儒林·范宣传》

三、儒学对社会风气的矫正与塑造
基于以上所述,苻坚对儒学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式的重视与正名反倒让我有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深深触动。于此,他即便不如北魏之积极推行汉化的孝文,又能相差几何呢?

关于苻坚对儒学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编修《晋书》的史官们也不吝褒扬肯定赞美之词:

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晋书·载记·苻坚传》

常言道“知书达理”。当读的书多了知晓的道理就深了,善恶就分的清了,是非也就察的明了。
教育的兴起对社会风气的塑造矫正以及经济稳定发展的促进与推动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晋书·载记·苻坚传》

这是怎样一番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呦!政通人和,海晏河清。明君治于上,黎民悦于下。虽处乱世却免于战火的屠戮,没有离散和死亡。悠然自得,明天犹见和煦阳光......这不就是治世该有的样子么?

而这种政通人和的景象在我看来儒家文化功不可没。

四、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对于孔孟和儒学网上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其中不乏批评与谩骂。

不可否认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也被人有意识的加以改造使其成为维护帝王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工具,如什么“三纲五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糟粕,但我始终认为,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思想相较于道学(道家、道教等)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孔孟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些迄今为止也是为社会所提倡的传统美德,也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其次,儒家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是一种积极向上利民利国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最后,儒家文化是秩序规则的坚定维护者。现代社会亦是如此,谁违背了秩序规则谁就必然遭到道德或法律的惩戒。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有着很强的实用及现实意义。

五、尾声
苻坚最后为姚苌所俘并拒绝其禅让要求后不屈而死,时年四十八岁。苻丕即位后追谥“宣昭”。

谥法云:圣善周闻曰宣;圣闻周达曰昭。亦为公允......

最后就让我以为苻坚所作的一首原创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长安依旧儒声颂扬,圣主崇孟独抑老庄

传习汉礼可比孝文,兼并北方乃我秦皇

十又六国难望项背,淝水之役一战成殇

惜哉符皇社稷动荡,南朝未灭国破家亡

雄心难了晚景凄凉,谥曰宣昭待人评讲——十六国·符皇

楼主 清云自在  发布于 2019-09-12 09:22:45 +0800 CST  

楼主:清云自在

字数:2948

发表时间:2019-09-12 17:22:4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4 18:20:53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