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元豹儿 2015-11-11 12:50:52
辽北慕容鲜卑?
不是辽西吗?
-----------------------------
好像就段部是辽西鲜卑,慕容和宇文以前看好像都是辽北的。可能也会记错吧。。。。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1 13:14:40 +0800 CST  


插一张公元313年概况图。这一年晋怀帝死了,这一年刘曜第二次入关作战失利,这一年汉国在东部扩展了势力。这一年,拓跋和慕容两鲜卑在北疆都不消停,这一年是公元313年,距离西晋灭亡还有最后三年。。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1 16:32:47 +0800 CST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九)

其实王浚的这种心态也可以理解,后世的吴三桂也是在局面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称帝的,抱着过一把皇帝瘾就死的想法。可是,王浚的手下却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是晋朝臣子的身份,纷纷规劝王浚不要行此不义之事。而早已走火入魔的王浚不顾众人的劝阻,在内部进行了大清洗,杀死了一帮反对派大臣,再次将自己往黄泉路上推了一把。

眼见王浚众叛亲离,石勒自是不能放过这个大好时机,集结大军准备立刻北上。然而,他的智囊张宾再次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主公,须知得意才能忘形。当初王弥给你写了一封委曲求全的信,其目的就是希望你能放松警惕,他才方便进而攻击你。”

石勒望着张宾,不解地问道:“那孟孙,你的意思是?”

张宾笑了笑:“主公可知王浚目前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吗?”

石勒想都不想地说道:“当然是称帝啦!”

张宾笑着说:“正是。如今王浚虽然已是众叛亲离,但毕竟曾经雄踞东北,是有名的东北王啊!如果我们和他硬拼,或可能被他人坐收渔利啊,以我之见,主公您不妨学学王弥。当初王弥如何恭维您的,您便可以如何恭维王浚,让其掉以轻心,我们再出其不意地消灭他!”

于是石勒按照张宾的计策,派遣使者带着大批财宝北上幽州,并送上自己要拥护王浚称帝的亲笔信。这个使者很会说话,一通马屁拍下来竟然让王浚对于石勒的来信信以为真,王浚还另派使臣去回访石勒。当然,对于王浚的回访石勒也是做足了功夫,一番好吃好喝招待之下石勒还趁机收买了这位使者,这位使者回去后自然大说石勒的好话。

不久之后,王浚着手登基大典的消息传来,石勒以观礼为借口,集结了十万大军前去进攻王浚。然而,在军队行进到易水附近时,受到了当地长官孙纬的警觉,但是由于早先收到王浚对于石勒部队放行的手令,孙纬也不敢阻拦。就这样,在王浚的“帮助”下,石勒部队很快兵临城下,甚至还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幽州首府蓟城。

石勒的十万大军一进城,这就好比是孙悟空进了铁扇公主肚子了,放开手使劲折腾。很快王浚城里的部队就被石勒给控制住了,而一心还在做皇帝梦的王浚也被带到了石勒跟前。

看着石勒趾高气扬地坐在自己昔日的座椅上,被捆绑着的王浚一下子全明白了,破口大骂石勒“卑鄙小人,无耻败类”。石勒则看着这个昔日的东北霸主如今却利令智昏到这步田地,不觉好笑,转身起来骂道:“你这种人居然还有脸说我?你身为汉人,却伙同鲜卑乌桓去对邺城的汉人百姓残酷杀戮,是为不仁。你与段部鲜卑本为盟友,如今却联合他人意图消灭段部,是为不义,你身为晋朝臣子,却一心想着叛晋自立,是为不忠。像你这样不仁不义不忠的人,还有什么脸面来指责我?”

一番痛骂之后,石勒直接命人将王浚推出斩首示众,不容他继续反驳。杀掉王浚后,石勒立刻班师回去,因为他担心大军在外,刘琨又会偷袭他后方,毕竟之前自己单方面撕毁协议突袭邺城做的不地道。

雄踞东北骄横一世的王浚被消灭了,放眼关东的天下,唯一还能成为石勒祸患的晋军势力也只有阳曲的刘琨了。在这次突袭王浚的过程中,羯胡部队再次表现出了凶残的一面,光王浚手下放下武器投降的将士就有万人以上被石勒下令斩杀。

王弥死了,王浚也死了,他们最终的下场也透露出这样一个道理:为虎作伥,帮着异族残害同胞的汉奸国贼虽能逞凶一时,但最终都难逃覆灭的下场!

石勒这边煊赫的胜利很快引起了刘聪和刘曜的担忧,他们明白,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掉关中战局,那么日后再难控制住石勒了。于是刘聪对长安的司马邺政权发起了第三次入关作战,由于之前刘曜重伤未愈,所以这次刘聪指派汉将赵染负责了此次的军事行动。可惜赵染连王弥都不如,此战又是以失败告终,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赵染这个汉奸也命丧沙场。这一次的长安大捷让司马邺政府名声大振,于是司马邺再次号令四方,发起“二次讨刘”行动。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2 08:13:23 +0800 CST  


插一张石勒灭王浚后形势图,石勒灭王浚后并没有全部并吞掉他的地盘,由于石勒的疯狂屠城行为,他撤兵后,燕地尽反,段部鲜卑成了最大收益者,关于石勒和段部鲜卑的争斗以后会讲到。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2 16:26:59 +0800 CST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十)

但是这一次依旧是没人鸟他,无奈之余司马邺只得派使臣远赴江东,隆重正式地请求司马睿出兵。司马睿是如今晋朝现存势力中最强的一块,有他支持才能对抗汉国,只可惜司马睿这次依旧没给使臣面子,因为此时江东正在西线边境地带鏖兵。

打压了江东本土士族之后,司马睿终于巩固了在东南的统治,可是中西部却不太平。这事情还得从成汉那边开始说,李雄统一了川蜀之地后,自称成都王,过了两年后又登基称帝,随后便大封百官。李家宗亲中受封的多半是李雄的兄弟辈,可是李雄还有个五叔李骧,他曾在四哥李流做老大的时候便去巴东自立门户了。可惜他命不好,毗邻的正是荆州刺史王澄的辖区,而王澄正是琅琊王的代表人物王衍的亲弟弟,此时朝中王衍,司马越当道,他才做了这个荆州刺史。

这个王澄觉得既然兄长这么看得起自己,自己也得好好表现一番,不如就把李雄五叔的这颗人头作为礼物吧。于是打定主意后,王澄就频频向李五爷示好,表示如果李五爷来投奔自己,自己铁定和他共治荆州。显然咱们的李五爷还是没从当年三哥的死中吸取教训,竟然幻想着还能给晋王朝做打手,回归以前那种幸福生活。

结果李五爷这边刚一投降就被王澄翻脸杀掉了,还非常无耻地将李五爷所部八千余名士兵一并沉入水中淹死(估摸着是学王浚的啊),并且,这位王刺史还放出话去,即日起要在荆州开展“肃反”运动,凡是流民都将被驱逐杀光。

不知道王刺史是真傻还是假傻,当初蜀中叛乱成汉建国就是因为流民问题处置不当才引发的。而再看荆州目前的实际情况,从北边中原来的流民和从西边川蜀来的流民加起来不下于二十万,这种话一说出来等同于逼他们造反啊!于是乎,荆州的流民全部聚集起来,公推醴陵县令杜弢为首,扯旗造反了。杜弢自称梁州兼益州牧,率领着这数十万流民北攻长沙,擒获晋湘州刺史荀眺,又南下两广,东进武昌,一时间势力范围不亚于当初的张昌。

王澄一看惹出大事了,连忙派兵前去征讨,结果接连吃了败仗,王澄眼看自己这个荆州刺史怕是坐不稳了,立马弃官出逃到建邺,投靠了司马睿。由于王澄毕竟是琅琊王家的人,朝中的王敦,王导都可帮他遮掩一二,于是他并没有遭到多大的处罚,司马睿随即改派周顗为荆州刺史,配合王敦的讨逆大军开赴战场。同时,又派武昌太守陶侃,浔阳太守周访,历阳内史甘卓等地方部队配合朝廷大军协同作战。

而此时的北方正是晋怀帝司马邺刚刚被扶立为皇太子,建立长安政权的时候。而这场持久战一打就是五年,以至于司马邺两次下发诏令邀其北上讨匈奴的时候,司马睿都抽不开身。

而这边讨逆大军刚刚开拔,王敦就做了一件让大家大跌眼镜的事情,他将他的本家兄弟王澄给杀了!而这件事情非常无厘头的便是杀人原因仅仅是因为王澄怠慢了自己。原来,王敦觉得这次王澄搞出这么大的事情,若不是自己和王导在朝中帮他遮掩,他早就要被拉去杀头了,所以王澄应该打心眼里感激自己,尊敬自己。

可是王澄却不这么想,他觉得论官职两人都是刺史,虽说自己这个刺史是过去时了,但好歹也算风光过。论身份,虽然两人都是琅琊王家出来的,可是自己和王衍是亲兄弟,这份血缘就比王敦要近得多。所以呢,在与王敦见面之后,王澄非但没有说一些感谢万分之类的话语,还有事没事地专门摆谱,这让王敦这位跋扈将军怎么受得了?于是,王敦在宴请王澄的时候,就在饭桌上让手下亲兵把王澄给正法了。

前来赴宴的客人们都惊呆了:这不是一家人么,怎么还搞出这么一场鸿门宴啊。然后王敦立刻变了副表情,笑眯眯地对客人们解释道:“那个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啊,据我手下查证,这个王澄表面是朝廷命宫,实际则是私通贼寇!他和反贼杜弢就是一伙的,所以我才将他就地正法!”王敦这话骗骗小孩子还行,想骗大人还真心差了些火候,不过既然王大人发话了,大家也只能就这么信了,毕竟王澄本就不是啥好鸟。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3 08:17:5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3 08:43:08
两个十六国帖子一起看的后果是感脚有点穿越。
王澄真有够讨厌吧啦的,要是我我也想杀他。
-----------------------------
该杀确实该杀,但要弄懂为什么该杀。惹出荆州大乱子,让国家劳民伤财整治,这罪名杀他应该,但王敦仅仅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就杀人,那他也压根没好到哪里去,都是琅琊王家出来的人才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3 10:57:44 +0800 CST  


插一张灭王浚后三方形势图,金色标出部位为曹大当家所处位置,成国依旧在这一时期缓慢开疆。这一时期对成国来说最大的事情便是李五爷的死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3 13:15:12 +0800 CST  


插一张公元314年年底时局图。汉国的二次入关行动其实严格来说已经是第三次入关了(第一次刘曜攻占洛阳后的趁势西进没算在内),江东地区的叛乱则是周玘之子发起的,同时这一时期成汉在缓慢开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3 20:43:2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4 02:41:46
该杀确实该杀,但要弄懂为什么该杀。惹出荆州大乱子,让国家劳民伤财整治,这罪名杀他应该,但王敦仅仅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就杀人,那他也压根没好到哪里去,都是琅琊王家出来的人才啊。
—————————————————
哧! 看粗来了,狼牙王是本篇主要批判对象。
-----------------------------
东晋初年乱局,琅琊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4 11:54:33 +0800 CST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十一)

人已经杀了,接下来就该办点实事了,对于杜弢的剿灭战正式打响。首先,刚刚到任的荆州刺史周顗就被叛军围困在城中,多亏武昌太守陶侃的先头部队及时赶到,才将叛军打得撤了围,随后两军会师。

哪成想陶侃这边刚刚解了老周的燃眉之急,那边就传来消息,阿杜的叛军已经跑去进攻陶侃的武昌了。杜弢的这一招完全是模仿了陶侃当初对付张昌的手段,专攻人家后路,陶侃得知这一情况后,火速带兵回去。

也是上天眷顾陶侃,由于阿杜手下全是流民部队,行军速度比正规军慢了好几拍,以至于让陶侃的政府军急行军之后提前回到了武昌。而阿杜的叛军还以为陶侃中了自己的调虎离山之计,拿下武昌应该是妥妥的,可惜刚到武昌城下还没来记得及整军就被陶侃的部队杀了个措手不及。杜弢猝不及防之下大败,带着部队一路溃逃到了长沙,准备恢复元气之后重新再来。

第一阶段,由于陶侃出奇兵,使得政府军这边取得暂时性的优势。战后,一枪没放的王都督王敦还自作主张地将荆州刺史封给了陶侃作为奖赏,而将刚刚上任不久的前荆州刺史周顗赶回了京城。拿朝廷的封疆大吏作为奖赏借花献佛,咱们的王都督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啊。

可不久之后,荆州北部又传来杜曾起兵的消息,杜曾打出响应杜弢的旗号,开启了荆楚战争的第二阶段。陶侃作为前线总指挥,提议王敦趁着杜弢还在长沙恢复元气的当口,北上先行消灭杜曾,防止二军合流,结果王敦批准了陶侃这项方案。

可是,这一次的北上差点让陶侃命丧荆州。原来,杜曾毗邻北方,通过一些门路搞了不少战马,于是他手下的士兵多半为骑兵,陶侃的步卒一对上杜曾的骑兵很快就吃了机动性差的亏。结果这么一来,陶侃的部队非但被溜得半死,还一度被敌军包围,陶侃也在突围战中被射伤。好在浔阳太守周访的军队及时接应,陶侃这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而刚刚逃出生天的陶侃,又突然接到战报说杜弢派兵进攻江陵,陶侃只得迅速回师江陵,紧急布防之下,才勉强抵挡住敌军先锋王贡的进攻。几番进攻之下,王贡始终无法攻下江陵,只得带兵返回,结果被阿杜一通大骂。

陶侃得知后,便有意要离间阿杜和王贡之间的关系,他派使者出使王贡,随后又故意散布消息说王贡要投降朝廷了。阿杜派人去一打听,果然王贡见了陶侃的使者,便要发兵打王贡,王贡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投奔了陶侃。

陶侃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趁热打铁,在带路党王贡的帮助下夜袭了杜弢大营,阿杜再次大败,准备再回长沙休整。哪知道历阳内史甘卓见他和陶侃鏖战也没闲着,带兵进占了长沙,无家可归的阿杜只得再次溃逃。可是陶侃等人的部队却没有放过这条丧家之犬,一番打击之下,阿杜殒命湘粤边境,余部悉数投降。

杜弢死后,叛乱区很快又重新收入司马睿的管辖之中,唯独余下北边的杜曾还在率残军抵抗。这一次的荆楚战争,让司马睿的势力能够重新渗透到长江中游一带,将司马睿的实际控制区又翻了一番,同时也是东晋前期几位军界大佬的正名之战,凡是参与这次战争的几位将领都受到了提拔和封赏。

征讨大都督王敦被封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司马睿如此安排等同于默认了王都督在东晋初期军界“一哥”的地位,因为他不再是单单一个扬州刺史,他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荆州地界,掌控了司马睿政权目前一半的军事力量,而他也将成为东晋王朝的第一位权臣。

而为了防止王敦一家独大,司马睿又在新征服地上(广义的荆州范围内),任命周访为梁州刺史,镇守襄阳;甘卓为湘州刺史,镇守长沙;陶侃为荆州刺史。以他们三人分别在王敦的北,南,西三面镇守,以此抗衡王敦,从这安排来看“王马共天下”开始出现裂痕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4 12:09:20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4 15:58:56
这里已经说到琅琊王氏和司马睿的矛盾了,希望能分出一章来具体写写琅琊王和琅琊王氏之间的渊源,早期情分与合作,还有矛盾的起源与发展。毕竟王马共天下奠定了东晋的政治格局,以后郗庾桓谢等还要沿着这条路继续。
-----------------------------
这个《东晋门阀政治》里面都提到了,我不想花太多笔墨在门阀之间的蝇营狗苟上,毕竟显赫的家世永远难掩政治场上的肮脏,东晋的门阀政治给了后世非常不好的一点就是“人脉至上”,“关系户第一”的恶劣轮回。我朝开国后曾经革除过,但后来又被可耻的重新捡了起来。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4 18:08:20 +0800 CST  


插一张阿杜叛乱时期的扩张图,基本是在荆州范围内,北边的杜曾没有被标出。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4 20:05:3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5 02:52:01
这个《东晋门阀政治》里面都提到了,我不想花太多笔墨在门阀之间的蝇营狗苟上,毕竟
—————————————————
额。。。你想让看文章的人都先看一遍东晋门阀政治再来看文吗?写东晋绕不过去这些蝇营狗苟哒。我想如果简单写个首尾比较好吧。
-----------------------------
一些基本的政治洗牌我会简单说下,但不会去刻意深入。东晋门阀政治我看了一点就没看下去,不对胃口,应该是对那类群体普遍不对胃口。先祖当年是第一批崛起的庶族阶级,他们那代人见证了门阀时代的彻底终结,也见证了自己是如何缔造一个新时代的。所以我也绝无可能为那个被社会所淘汰,所废弃的人群摇旗呐喊了。

然而,现在很多魏晋粉还在沉醉于那个已经被社会淘汰的旧群体,不止无趣,更是腐朽。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5 08:13:51 +0800 CST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十二)

这次的荆州之乱,其导火索就是王澄的错误决策,那二十万荆州境内的流民是此次事件从头至尾的受害者。然而,以司马睿,王敦为首的一竿子政府政要却是以这些流民的生命为垫脚石,各自攫取了自身想要的政治利益。

荆州之地原本是王澄抱了哥哥王衍的大腿,让司马越册封给自己的独立王国,可是如今却被司马睿拿了下来,还趁着追击阿杜的机会,再将势力渗透到广东,广西之地。司马睿政权一下子扩充了一倍,自然成了这次战争的最大赢家。而王敦,原本作为和王澄一道出自琅琊王家的他,至多至少是要受些波及的,可是他却凭借着皇帝的信任,利用这次西征给自己造势,在战争结束前已经成了南中国司马睿政权里面的军界“一哥”了。

而甘卓,陶侃,周访等人,由于参与平叛,也从朝中二线官员一下子混成了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这些人日后都会成为司马睿在军事上制衡王敦的枪杆子。

然而,唯独那二十万流民,自始至终他们都只不过是大人物争权夺利的工具罢了,他们只想好好活下去,但是却被操控着参与了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在战争中他们并没有争得自己存活下来的权利,只是他们不知道,司马睿,王敦等等一大批高官其实和他们一样,也是移民到江南的。只是,一边是达官显贵,一边是乡野草民,身份的差异让他们永远不可能享受到同等待遇。若干年后,人们只会讴歌这场战争对于东晋开国的重大意义,却不会再记起这场战争只是一群无助的人渴望活下去的无力挣扎。人们只会记住王敦,陶侃这些风流人物,却不会记住当时有多少原本安安分分的百姓在战争中失去家庭,失去生命。这是这次整个荆楚之战中二十万流民的悲哀,也是日后在门阀制度下动荡不安的整个东晋王朝的悲哀。

荆楚之战以杜弢被剿灭阶段性地结束了,此时司马睿再无理由搪塞出兵关中勤王了,可是,成功的政客是任何时候都不缺理由的。司马睿便以杜曾一部还在死命顽抗为由拒绝了,这时司马邺的御使看到司马睿这副态度都急哭了,忙说:“等嘛捏,等嘛捏,再等下去你就准备给陛下上谥号了!”

没办法,司马睿只得喊来手下将领,问他们谁愿意北伐,其实大家都懂,司马睿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来使看的。只要大家都不表态,那么主公就可以有理由搪塞来使了:看吧,不是我牛睿不想出兵,实在是手下没一个肯替我分忧的,我总不能自己上吧?

可偏偏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再次出来扫兴,这个人义愤填膺地说道:“羯贼狂虐,侵我,害我黎民,凌我君父,大凡我汉家大好男儿都有责任将其驱回北土,末将不才,请命北伐!”这人的一番说辞让司马睿内心升腾起一股怒火:小家伙你给我故意拆台是吧,你脑梗还是脑瘫,看不懂这其中的玄机么?人家都把嘴闭得好好的,就你红口白牙地出来给我胡咧咧!

结果司马睿一回头,审视完这位愣头青后才发觉,果然是他啊!说话的人叫祖逖,之前我们提到过,闻鸡起舞的另一位主人公。此时他的官职是军咨祭酒,这人当初南下的时候给司马睿带来不少人,可是司马睿却从那时就感觉这厮不会是自己人,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有一颗不安分,时刻想着北伐的心。

事已至此,司马睿只得同意了祖逖的北伐,象征性地册封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当时豫州为沦陷区),并拨给他一千人马的口粮,三千匹布帛作为军资,催促他上路了。这点东西打发叫花子还差不多,哪怕是司马睿手下任意一支地方军的配备都要比这高上十倍,不过祖逖也不和司马睿纠缠,带着这点东西就上路了。没人不要紧,祖逖可以自己招募,泱泱汉家天下总有那些愿意为理想付出生命的“傻子”的,很快祖逖便带着一些和他一道南来的手下准备渡江了。

当祖逖的志愿兵横渡长江的时候,这位祖豫州回首望了望江南,慷慨激昂地拔出宝剑,奋力敲击着船桨,大声对手下说道:“我祖逖这辈子如果不能荡平中原,澄清天下,便如这大江流水一般,一去再不回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5 08:28:03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5 09:12:07
一些基本的政治洗牌我会简单说下
—————————————————
去年圣诞节田先生去世,到boxing day就有不少网上书店狂推田先生的书,我那时候才跟风买了拓跋史探和东晋门阀政治,啃了几个月才啃完。
我也见拍不少吹捧这个阶级的人,大概是因为在生活中极度不自信,拼命攀扯用自家先前也阔过来安慰自己吧。
-----------------------------
吹门阀的神经存在极大麻痹症,因为这个群体除了一些附庸风雅,对于国家的弊病远高于贡献。哪朝哪代都有贵族,但从未有哪一朝有如此作的贵族,这次的荆州之乱完全是以数十万人的生命代价来显赫他们的丰功伟业。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5 10:57:05 +0800 CST  


插图公元315年整体形势图,图上南方荆州之乱被弭平,北方长安外围被攻下,西晋王朝迎来了它的生命倒计时。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5 16:18:3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6 02:35:24
甘卓,周访,陶侃的作用,看法与你略有不同。 除了周访那里明确说了王敦忌惮他不敢乱动,陶侃和王敦的关系很不明朗啊,王敦忌惮他,说给他换地方就换,根本不鸟司马睿,想杀就准备杀,虽然最后也没杀成,甘卓呢,王敦造反还想要拉他入伙 ,这三个里至少两个都不归司马睿驾驭的,好像算不上司马睿安插来制衡王敦的。
-----------------------------
但你忘了甘卓后来就是王敦派人暗杀的,拉他入伙说不定也就意思意思的。陶侃是人精,明面上装成和王敦关系好,实则是坚实的保皇党,后来王敦起兵陶侃不就很积极发兵的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6 08:11:13 +0800 CST  
衣冠南渡——王马天下势难共(十三)

这一幕凝聚成了一个后世的成语——“中流击楫”,这是一个悲剧性英雄的誓言,从他离开江南的那一刻起,悲剧便已经铸成,但是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走下去。

祖逖地宣誓感染了众人,一抵达江北后,祖逖立马派人打造武器,扩充部队,以淮阴为据点,在江北扎下根来。而江北的民众很多都听过这位祖豫州的威名,纷纷跑来投靠在他麾下,很快祖逖便有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了。

只是远水已经救不了近火了,这时匈奴大军再次吹响了集结的号角,关中的司马邺政权也开始敲响了丧钟。汉国几次的入关行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摧垮了长安司马邺政权的经济基础,让这个流亡政府在拼命维持中显得日益艰难。

而这时,刘曜已经重伤痊愈了,这一次他再次请命西征关中,并声称“如果这次入关再吃败仗便当战死沙场,再也不回平阳了”。刘曜态度坚决,刘聪的态度也一样坚决,他集结了全国十万精锐之师交给刘曜统领,并诏令石勒北上看住刘琨和拓跋鲜卑,防止他们增援司马邺政权,这一次务必要彻底灭亡晋室。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汉国的部队打响了第四次入关战役,而这一次的目标便是终结司马邺政权。这次刘曜没有选择直袭长安,而是选择稳扎稳打,率先清洗掉长安周围的边镇,很快刘曜的匈奴军便屯兵北地城下。

司马邺这边很快就收到了北地太守麹昌的求援信,于是乎赶忙派遣麹允为大都督,率军三万去解围。可是刘曜这边命人在北地城城墙周围放火,一时间黑烟冲天,远远一看大家都以为北地城已经快守不住了。随后,刘曜又派人到麹允军中去散布谣言,说北地城已经被匈奴人攻下了,太守麹昌也战死了。

不明情况的麹允看了看漫天的黑烟,又对比了下流言,一时真以为自己兄弟已经战死疆场了。而北地城已经失陷,自己的任务便无效了,不清楚该怎么办的麹允只得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

这边得不到增援的北地城很快就被刘曜部队从容攻下,麹昌也战死城中。消灭了麹昌之后的刘曜又回过头来再战麹允,此时的麹允军已经被谣言彻底击败了,见匈奴人如同见到老虎一般,很快就败下阵来,麹允一人逃回长安。刘曜则趁势占据了整个渭水北岸,兵锋直抵长安。

惊惶无措的司马邺再次发布了要求各路诸侯勤王的英雄帖,只是这次再也不是去合力剿灭汉国,而是保住自己这个政权得以维持了。只不过这一次他的希望再次落空,来说说都是发给哪些人的吧:琅琊王司马睿,不用提了,他所派出的部队只是祖逖那一支志愿军,而这支志愿军目前还正在江北扩充力量呢。

盘踞在天水的南阳王司马保,这货继承了他父亲南阳王司马模的爵位,并一直认为当初长安城就是他家的,司马邺这么个玩意那是鸠占鹊巢。他巴不得司马邺被人干掉,然后自己好去夺了长安城再做土皇帝呢。

凉州现在是张轨的儿子张蹇子承父位做刺史,此时凉州的地位相当尴尬,姑且算作是晋王朝的一块自治区吧。而张蹇倒是很忠诚,立马派了数千精骑前来驰援长安,不过毕竟离得太远,估计只能赶上来为司马邺吊丧了。而刘琨,拓跋鲜卑两支力量也被石勒给牵制住了,无暇脱身。

不过,长安周围一带的几个郡县还是派来了不少勤王之师,安定太守焦嵩、新平太守竺恢、弘农郡守宋哲等等纷纷赶到了长安勤王,各地部队一加起来也有十万之众。只可惜,与其说他们是来勤王的,倒不如说是来看热闹的,一堆人围在长安城外,既不去攻打匈奴兵,又不进城护驾,只是站在一旁默默围观。

中国人的看客心态不仅仅存在于鲁迅笔下,更是扎根在我华夏五千年历史之中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6 12:12:3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6 08:21:53
—————————————————
你说的不错,我也同意,不过呢,我觉得这是以后的事啦,这个时候还是王敦如日中天的时候,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周访,陶侃,甘卓本来都和王敦很好,一起平乱,陶侃的官职是王敦表的,周访起初一直与王敦关系密切,因为荆州刺史一事王敦出尔反尔而撕破脸,甘卓在王敦作乱之前,一直没有公开表示与王敦翻脸,王敦和陶侃算是半公开翻脸,他们若说与王敦有对立关系,也都和司马睿无......
-----------------------------
事实上阶级不同注定他们早晚会走向对立面,王敦的死党只有沈约,他们依附王敦只是暂时的,甘卓是陈敏的旧部,陶侃是江东土著,至于周访,也是和王敦分属不同阵营,这些正是司马睿所看穿的,千万不要把司马睿想成是老好人,这厮心机深着呢。只可惜他心术不正但没枪杆子,最后才会憋屈死掉。

司马睿如果当时没有做好提前的枪杆子预备,是不可能再从笔杆子入手的,刁,刘这些笔杆子的人事安排恰恰在荆州部署完毕之后。包括他儿子黄发鲜卑儿反王敦的时候,也是先拉拢苏,祖等枪杆子,然后再进行朝中洗牌。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6 12:20:15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6 08:21:53
—————————————————
你说的不错,我也同意,不过呢,我觉得这是以后的事啦,这个时候还是王敦如日中天的时候,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周访,陶侃,甘卓本来都和王敦很好,一起平乱,陶侃的官职是王敦表的,周访起初一直与王敦关系密切,因为荆州刺史一事王敦出尔反尔而撕破脸,甘卓在王敦作乱之前,一直没有公开表......
-----------------------------
好吧,字误,江右写成了江左,然后沈约乱入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1-16 16:18:39 +0800 CST  

楼主:明轩公子

字数:407698

发表时间:2015-09-01 16: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6:16:49 +0800 CST

评论数:23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