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华夏英魂传与中华大历史》——长篇连载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出身寒门,而且年轻时家境贫寒,父母早丧。就像探春是贾府的家生奴才赵姨娘所生,在荣国府的势利眼中间本也是无权无势出身低微,甚至在婚姻上也很有可能被连累“多有为庶出不要的“一样。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山涛少年时生活也很节俭,不禁让人想起探春一个月攒几百钱托宝玉买点小东西,还要自己做鞋子贴上的小尴尬。

而面对如此困顿的生活,山涛,或者探春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其实史书上并没有详细介绍,但从山涛后来卓越学识和出色的品德看,他应该在艰苦环境中依然矢志不渝坚持学习,方有了后来的成就。相信《红楼梦》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芍药圃的生日宴上,探春射覆时射了一个“人“字和一个”窗“字,同时作者又提示出自”鸡人“,”鸡窗“ 二典。所以探春射的是一个”鸡“字。 而鸡鸣过后,日出东方,昼夜更替。鸡遂成为光明、晨昏、时间的重要象征,并衍生出勤奋、秩序、责任的意涵。闻鸡起舞、鸡鸣戒旦等成语就源于鸡严格守时的特征,使得古人可以按照鸡鸣的提示锻炼、学习、守卫,无形之中也就和鸡一样谨敏严谨了。所以这二个典故应该也对应了探春机警勤奋,自省负责的特点。《周礼·春官》中记载司掌鸡牲礼仪的人同时也报时、警夜,被称为“鸡人”。王安石也有诗云:“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这两句描写不禁让人想起查抄大观园时,探春带着全房的丫鬟们无人休息,严阵以待的警觉状态。

鸡在古代被称为“德禽”。《韩诗外传》归纳了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释曰:戴着鸡冠所以显得文质彬彬、脚趾突出为尚武的象征、好斗为勇敢的表现、呼同伴来吃食是仁义的表现,守时报晓为有信义的表现。此外,还有的鸡传说甚至通人言,而且知识丰富,颇有辩才。《幽明录》载,晋人宋处宗养一长鸣鸡于窗前,鸡开口和他谈论,言谈之中极富智慧,处宗的辩论能力因此大为进步。遂有“鸡窗”代指书斋的典故。而探春不仅具备这五德,也对典故颇为熟悉,知道宝玉所说的《历代人物通考》是杜撰,也善于辩才,所以既成功说服过贾母贾赦娶妾原和王夫人没有关系,也曾经援引老例大义凛然把赵姨娘驳得气急败坏。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2 12:46:58 +0800 CST  


唐 孙位《高逸图》中山涛像,结合一下书中描写的探春外貌: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像不像?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2 13:23:19 +0800 CST  
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秋爽斋,最多的就是梧桐和芭蕉。如果说,海棠代表女儿的羞怯娇态,那么无论是秋天的爽朗之气,还是梧桐芭蕉的清淡高雅,无不代表了魏晋名士的洒脱高雅之风。中国古代的诗人亦特别欣赏芭蕉,也是由于它那独特的芳心半卷之姿态中流露出的含蓄淡雅,以及嫩绿欲滴中蕴含着的新鲜朝气之风骨。芭蕉不仅有着丰富的色泽和多层次的气度风采,还有着质朴朗润的质地,而秋夜里点点滴滴的雨声打在它淳厚的叶片上,发出那沉郁又爽朗的,既湿漉漉又空寂的声音,听起来又颇能体悟到大自然之丰富韵味和秋夜之由盛转衰下略带凄凉的况味,以及个人之心神独存天地间的悠远孤旷之感。

夜静忽疑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全唐诗》 《句》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全唐诗》 《菩萨蛮》


所以秋夜卧听雨打芭蕉亦是中国士大夫乐于为之的风雅韵事一桩,而芭蕉遂又成为了文人之象征,特别是它宽大坚韧的叶子,很适合用来题诗,蕉叶题诗便也成为了骚人墨客们经常进行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故而在词人的幻想中,芭蕉遂成为身着绿衣,潇洒清凉,风流多情的俊朗才子,他舒展开的绿叶就好像正准备题诗于上的一张张文笺,而在月夜清寒之中翩翩清雅的身影就像是在寻词摘句,琢磨推敲而不肯睡觉的诗人一样,让作者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而心生牵挂,担心他不要因凭栏太久而受冻着凉了。

菩萨蛮·芭蕉
宋 · 张鎡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
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
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打开字典
而《红楼梦》里的文人士子和大观园女儿的院内,也多有芭蕉为伴。甄士隐的院子里也有着生机勃勃的芭蕉树,让他从梦中醒来之后得到了许多安慰。

士隐意欲也跟著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

而黛玉的潇湘馆里有着“大株梨花,阔叶芭蕉“。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著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宝玉的怡红院外面的众多花园中也有一处名为”芭蕉坞“的,院子里更是有芭蕉有海棠。

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到蔷薇院,傍芭蕉坞里,盘旋曲折。


贾政与众人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


宝玉遂根据芭蕉海棠将怡红院命名为“红香绿玉“,芭蕉就是这绿玉了。大观园题诗时,宝玉又为这芭蕉和海棠写下一首诗: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在这首诗中,芭蕉和海棠都成为寂寂长日之下,深深庭院内的两株仙葩,芭蕉微卷起来的嫩叶彷佛在春风里依然瑟缩战栗着,需要倚靠在身边的巨石上,他和海棠在东风里孱孱而立的柔弱身影,不禁让人想到了在宝玉宝钗会面时,后人“作诗嘲之”其诗中提到的被摧残的公子与红妆等无辜生命。

而探春的秋爽斋里,也是梧桐芭蕉俱有的。在大观园诗社中,探春亦说自己独爱着这芭蕉,于是给自己命名为“蕉下客”。根据前面的考证,芭蕉既然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雅爱好和形象象征,那么蕉下客自然也就符合探春山涛的名士地位了。注意探春好书法,还有一丫鬟名翠墨,翠墨即是黑中有点绿意的黛色,又不免和“西方有石名黛,可充画眉之墨”联系起来。

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著一幅花笺,送与他看。《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竹林七贤虽然有“竹林”一说,但古代画家却很少把他们画在竹林里的(也有说法是竹林其实是梵语翻译而非真正竹林),反而是把他们身边画上梧桐芭蕉这样象征高贵潇洒气质的树木。



古代名画中的山涛探春在宴游时的形象,果然身后有几株芭蕉,怪不得被《红楼梦》作者名为“蕉下客”了。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2 15:23:11 +0800 CST  
说到这里难免不让人联想到,探春在大观园诗社里的别号正是“蕉下客”。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偺们就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倒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雅,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桐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却爱这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



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来炖了肉脯子来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庄子说的:‘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么?快做了鹿脯来!”



在诗社里,不但探春自命为“蕉下客”,而黛玉更是在一旁打趣,提出“蕉叶覆鹿”的典故,笑话探春原来是一只鹿。那么探春真是一只鹿么?联系到探春的原型即山涛,这个梗还真的不是凭空而来的,因为真的有人曾经把山涛比喻为一头鹿过,那就是他的好友嵇康。山涛的诗文绝大部分都在后世流失,而流传到今天,和山涛相关而最为有名的书信之一,就是嵇康因为拒绝山涛的推荐不肯出仕为官,为了表明心志而特地写了一封千古流传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这封绝交信里,嵇康先引用了许多著名的典故,以证明圣人为了从事自己所决定的事业,是不惜俯身做哪怕是赶车这样卑下的事情的,所以本来出来做官这事如果是出于自己的本心,也没什么不对。但接着,他又话锋一转,提到无论从事什么事情,君子的目的,本质上都是完成自己的志向罢了。我嵇康当然深知你山涛也是和我一样的君子,你入庙堂之内,完成自己的志向,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而我嵇康乐在山林之中,也是我作为君子的志之所在,就像笔直的木头不能做车轮一样,官场也不是适合我这样一个闲散慵懒的人的地方,所以我们虽然志向不同,但都值得尊重,你山巨源大人也就不要强行改变我的志趣了吧。


进一步,嵇康又拿林子自由自在的鹿做比喻,说我嵇康啊,就是一只从小生长在山林中无拘无束的鹿,而长大以后要是有一天我突然被栓起来,就会在气恼之下发狂,甚至把栓我的绳子都弄断了;而你山涛呢,大约就是一只小时候被驯化得很听话的鹿,那么长大以后也会理所当然的服从命令吧。


所以,山涛也曾经被他当年竹林七贤时代的好友嵇康,比成过一只鹿;就像黛玉也曾经开玩笑,把探春比喻成了一只鹿。


而说起与《山巨源绝交书》,就不得不顺势提到《红楼梦》中另一处和这封信有关的故事了,那就是探春在主导大观园改革时,和宝钗发生的一段”学术讨论“。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但只你们也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宝钗道:“朱子都行了虚比浮词了?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薰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历。”李纨笑道:“叫人家来了,又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这里探春在讨论大观园改革时,提到自己最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大观园的一花一木都是可以卖钱的。这句话一出,就引出了宝钗的长篇大论,特别是提到了朱子即朱熹的一篇文章《不自弃》。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说,一花一草,一瓦片砖头,都是可以对社会有用的,所以引申到人身上,就号召大家不管自己的资质状况如何,都不应该归隐起来放弃自己,而是要努力为国家社会做事。所以这篇文章后来又被康熙拿出来,作为鼓励当时隐逸民间的知识分子出来做官的檄文。朱熹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说万物都有实际价值,实际上是在说,政权大过天,所有的人都应该把能给朝廷做官,当成最高价值。当然这种思想和宝钗热衷于进宫,甚至把自己的两个丫头都命名为莺儿文杏(莺儿文杏同出一典,即古代皇家的园林,上林苑中的景物,也见于宝钗于元春省亲时作的诗:高柳喜迁莺出谷。)是一致的,但是和山涛转世的探春本来就具有的魏晋名士崇尚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显然是矛盾的。


其实不但是老庄崇尚无用之用,指出无为有之用,例如还没有被人类赋予经济价值的事物,如阳光空气,虽然无法卖钱带来经济利益,然而对这个世界的用处却极大。即使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中,都有着中华民族早年在大自然中的和谐生活中被赋予的自然主义的禀赋。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在孔子看来,如果社会黑暗,个人还要去同流合污就是耻辱,还不如泛舟海上游览天下。国家政权和功名利禄说穿了只是附加物,大自然之美妙和人之聪明灵秀才是中国文化中一切神韵的来源,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相互依存才是人之存在的本源。所以,山涛探春对宝钗所提到的《不自弃》一文中把一切生物的价值都归为可以为社会所利用的思想,当然是不屑的,因此她反击说《不自弃》的说法无非是”虚比浮词“罢了。


而宝钗自然也是不甘被打击的,马上抬出了孔子来”拉大旗作虎皮“,说探春你看不上朱熹朱子的文章,那下一步是不是连孔圣人都要看不起了呢?这时候探春的反击就很有趣了,她提出了“姬子书”里的几句话“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这个”姬子书“是古往今来读《红楼梦》的人所不解的一处,因为古代并没有一个被成为”姬子“的哲学家。直到最近,红学研究者至真斋主的发现,才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的解答:姬子即”嵇子“也就是嵇康,而”姬子书“就是指嵇康写给山涛的这篇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1】”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确实也是山涛探春从这篇绝交信里的摘取的片段,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嵇康在后面又列举了几条自己不合适做官的理由“九不堪”其中“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嵇康在这封信里说,自己一旦被官家事务纠缠,世俗杂务劳心,也就是“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就会因为不耐烦这些汲汲营营的琐碎事务而感到完全无法忍受;而一旦按照以往和友人私下交谈的习惯,还在官场上非议商汤周武这些古代圣贤或是周公孔子这些大家哲人,那就更会引来无休止的麻烦,会被世俗礼教所不容,所以断然是当不成官的。所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确实是山涛探春对嵇康写给他自己的绝交信的“断章取义”。


而在《红楼梦》里,探春摘出这句话的用意呢,却是在和宝钗把话说明白:“你不用把孔子拉出来压人一头,我内心深处本来就是和嵇康”姬子“一模一样的人。我虽然能登名利场运筹帷幄,但我其实是和嵇康一样,不会拘泥于什么”孔孟之道“等陈词滥调的!”而宝钗既然也知道这段典故,那就同样知道山涛探春的断章取义之处,所以她觉得好笑,好笑之处在于,嵇康的原文“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是说公开发表反对孔孟之道的人,当然是不合适在官场混的,所以,宝钗就洋洋得意地要探春把下面一句,也就是像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适合混官场的话说出来。而探春当然拒绝,因为她的目的本来就是“断章取义”取自己赞同的嵇康鄙薄假道学式的儒家的真意,而不是把嵇康自我菲薄的话加进来在宝钗面前露怯,进一步,嵇康此绝交信本来也可以说是在骂山涛的,比如信里形容山涛是“厨子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干割肉这种卑贱的事情,硬要拉祭司来帮助自己。”所以如果继续把这封信念下去的话,对于山涛探春来说,当然也是“自己骂自己”了。


所以,这段讨论不仅仅是宝钗与探春在思想上的一次交锋,背后更是她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派别,如《不自弃》象征的宋明理学和《与山巨源绝交书》代表的道家玄学之间的冲突。而且,山涛和嵇康原本是共同在山野中宴饮赋诗,彼此相知多年的至交好友,他们的深厚感情和真挚友谊最终因为二人在出世与入世上不同的政治理念被迫断绝,成为文化史上一大遗憾。而《红楼梦》作者在这里特意让山涛的“转世”人物探春,提到嵇康给她写的绝交信中的内容,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作者相信山涛内心的真正想法,是认同嵇康这封信里表达的情感的,也赞赏他的为人与风骨的;而山涛与嵇康虽然从此再无联系,他们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却依然还是一致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全文翻译如下。

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您的叔父面前称赞过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才是知己说过的话呀!”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的志向实际上还没有机会彻底熟悉,不知道究竟是从哪里得知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而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机缘凑巧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因此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说一下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我从前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既能兼济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总认为是不可能的,现在(遇到您之后)才真正相信了。性格决定有的人对某些事情不能忍受,这点真的没法勉强。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达的人,他们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仍能保持正道,能够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内心也不会抱怨懊悔,我现在相信真有这样的人存在,然而我天性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和事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空话罢了。老子和庄周都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人,他们的职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东方朔都是通达的人,他们都安于贱职,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又如孔子主张博爱无私,为了追求道义,即使去执鞭赶车他也不会感到羞愧。子文没有当卿相的愿望,而三次登上令尹的高位,这就是君子想救世济民的心意。这也是前人所说的在显达的时候能够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失意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而内心不觉得苦闷。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尧、舜做皇帝,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助汉王朝,接舆唱着歌劝孔子归隐,彼此的处世之道是一致的。看看上面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能够实现他们自己志向的了。所以君子表现的行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顺着各自的本性去做,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就有朝廷做官的人为了禄位,因此入而不出,隐居山林的人为了名声,因此往而不返的说法。季札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每当我读尚子平和台孝威传的时候,对他们十分赞叹和钦慕,经常想到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再加上我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身体也比较瘦弱,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不去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我的性情又比较懒惰散漫,筋骨迟钝,肌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别发闷发痒,我是不愿意洗的。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发胀得几乎要转动,才起身去便。又因为放纵过久,性情变得孤傲散漫,行为简慢,与礼法相违背,懒散与傲慢却相辅相成,而这些都受到朋辈的宽容,从不加以责备。又读了《庄子》和《老子》之后,我的行为更加放任。因此,追求仕进荣华的热情日益减弱,而放任率真的本性则日益加强。这像鹿一样,如果从小就捕捉来加以驯服养育,那就会服从主人的管教约束;如果长大以后再加以束缚,那就一定会疯狂地乱蹦乱跳,企图挣脱羁绊它的绳索,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顾;虽然给它带上金的笼头,喂它最精美的饲料,但它还是强烈思念着生活惯了的茂密树林和丰美的百草。

阮籍嘴里不议论别人的过失,我常想学习他但没有能够做到;他天性淳厚超过一般人,待人接物毫无伤害之心,只有饮酒过度是他的缺点。以致因此受到那些维护礼法的人们的攻击,像仇人一样的憎恨他,幸亏得到了大将军的保护。我没有阮籍那种天赋,却有傲慢懒散的缺点;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随机应变;缺少万石君那样的谨慎,而有直言不知忌讳的毛病。倘若长久与人事接触,得罪人的事情就会每天发生,虽然想避掉灾祸,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都有一定的礼法,国家也有一定的法度,我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但有七件事情我是一定不能忍受的,有两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我喜欢睡懒觉,但做官以后,差役就要叫我起来,这是第一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喜欢抱着琴随意边走边吟,或者到郊外去射鸟钓鱼,做官以后,吏卒就要经常守在我身边,我就不能随意行动,这是第二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做官以后,就要端端正正地坐着办公,腿脚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动,我身上又多虱子,一直要去搔痒,而要穿好官服,迎拜上级官长,这是第三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向来不善于写信,也不喜欢写信,但做官以后,要处理很多人间世俗的事情,公文信札堆满案桌,如果不去应酬,就触犯礼教失去礼仪,倘使勉强应酬,又不能持久,这是第四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出去吊丧,但世俗对这件事情却非常重视,我的这种行为已经被不肯谅解我的人所怨恨,甚至还有人想借此对我进行中伤;虽然我自己也注意到这一点而责备自己,但是本性还是不能改变,也想抑制住自己的本性而随顺世俗,但违背本性又是我所不愿意的,而且最后也无法做到像现在这样的既不遭到罪责也得不到称赞,这是第五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俗人,但做官以后,就要跟他们在一起办事,或者宾客满坐,满耳嘈杂喧闹的声音,处在吵吵闹闹的污浊环境中,各种千奇百怪的花招伎俩,整天可以看到,这是第六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生就不耐烦的性格,但做官以后,公事繁忙,政务整天萦绕在心上,世俗的交往也要化费很多精力,这是第七件我所不能忍受的事情。还有我常常要说一些鄙薄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如果做官以后不停止这种议论,这种事情总有一天会张扬出去,为众人所知,也就会被世俗礼教所不容,这种事更是我无论如何不能去当官的原因。我的性格倔强,憎恨坏人坏事,说话轻率放肆,直言不讳,碰到看不惯的事情脾气就要发作,这是第二个我无论如何不可以当官的原因。以我这种心胸狭隘的性格,再加上上面所说的九种毛病,即使没有外来的灾祸,自身也一定会产生病痛,哪里还能长久地活在人世间呢?又听道士说,服食术和黄精,可以使人长寿,心里非常相信;又喜欢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的鱼鸟,对这种生活心里感到很高兴;一旦做官以后,就失去了这种生活乐趣,怎么能够丢掉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去做那种自己害怕做的事情呢?

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的天性,然后成全他的本心。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也有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都各有自己的专业,都能以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一点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当然应该您是完全了解的。不能够因为自己喜爱华丽的帽子,而勉强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越地的人民当时还是捕鱼为生,喜欢披发);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来喂养鸳雏。我近来正在学习养生的方法,正疏远荣华,摒弃美味,心情安静恬淡,追求“无为”的最高境界。即使没有上面所说的“九患”,我尚且不屑一顾您所爱好的那些东西。我有心闷的毛病,近来又加重了,自己设想,是不能忍受所不乐意的事的。我已经考虑明确,如果无路可走也就算了。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时常感到悲伤。我的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我就十分悲伤,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仅仅希望能过着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友好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倘使您纠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如果这样讲真的符合我的本性的话,可以说我是不世出的贤良之士。可假使是真有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而像我这样经常生病,只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其实正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非要想把我招去,你我原本是经常在一起欢聚的友人,现在您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您是不会到此地步的。

山里的野人以露出脊梁晒着太阳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但如果因此他们想把芹菜献给君主,虽然是出于一片至诚,但从君主的角度看就太不切合合适了。希望您不要像这些野人一样(把您重视的官位献给我)。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2 17:04:26 +0800 CST  
这封信本身,可以说是语言哀切而真诚,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的千古佳作,然而读完之后我们又不得不产生疑惑:山涛为何明知至交好友嵇康的性子,却依然要举荐他?
《红楼梦》里对探春的评价是“才自精明智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而历史上生活在魏晋时期的山涛,也可以说是不幸生在了一个末世。末世最大的特质之一,就是顶层的秩序已经开始悄然混乱乃至于崩溃。正如三国时期的华夏人民,在他们之前的中国历史之河可以说是在跌宕之中经历了两个低谷期。先是孕育了诸子百家辉煌的周朝礼乐体系,在战国末期的炽烈欲望和雄心勃勃下土崩瓦解,后又经历了秦统一天下又二世而亡被汉朝取代的大动荡,至此变法时期在野心抱负驱使下积极进取拼杀获得功名利禄的人生愿景,已经被战争和离难带来的大痛苦和大动荡浇灭,人心遂又倾向了对秩序和稳定的渴求,两汉建立的将政治秩序与天地宇宙秩序合一的新儒家政治神学体系也就应运而生。在这套思想体系下,人类存在于宇宙之中或者大自然之间的意义或者合法性与汉朝天子统治的合法性融为一体,皇权像老天爷的存在一样不可置疑也无从抵抗,对汉室的信仰和忠诚一度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正统思想。然而,这一思想体系在汉朝统治在越演越烈的外戚宦官之权斗和此起彼伏农民起义的夹击下凋亡之后,也在现实面前无可挽回地逐渐崩解朽坏了。皇帝被宦官军阀等各方势力劫持着四处逃窜,太守们要么做军阀互相杀戮,要么就等着被乱民和其它军阀杀死。人间的政治秩序已经分崩离析,然而太阳每天依然升起,之后更是曹魏代汉,司马氏代魏,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家神圣”“忠于汉朝”这些曾经巩固数百年洗脑了几代士大夫的思想,到此时已经彻底破产,而几百年来在皇权缝隙下默默生长的世家势力的逐步巩固,也让他们开始逐步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不但文人们不再相信过去的政治信念,当曹丕大笑着说我终于知道禅让制怎么回事的时候,当司马昭冷酷无情,抛弃忠君理论干脆硬朗地灭掉曹丕的孙子魏明帝之时,当权者自己也亲手撕下了统治神学体系温情脉脉的面纱。在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因失去了价值体系而迷茫的魏晋时代的精英阶层的所作所为大概可以分为两类,要么沉迷于美食美色和五石散,空耗人生;而有智趣追求的知识分子们则从已经被证明虚妄的董仲舒回归先秦诸子百家,重新挖掘典籍,并在推崇大自然无穷之妙趣的老庄道家那里找到了新的价值观念。


而要详细解释这里的关键环节,就要先讨论清楚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名教,也就是以正名分、定尊卑,强调上下秩序,礼法规矩为主要内容的封建道德规范。名教之所以叫名教,就是因为它是以名压人的,比如说名教要求个人要“忠“要”孝“,而一旦有当权者、族长、或者舆论给你扣了”不忠“”不孝“的帽子,那么轻者被多人诽谤,重者就要被丧身沉塘,所以这”忠孝“就是”名“,可以用来控制压迫人,也可以用来杀人。自然,主要指符合生命运行的自然节奏与规律。从自然的角度看,天本质上是人类栖身其中的大自然和生态系统之天,所以自然规律的运转,万物的生化, 人之本性本能,都是自然而然产生并且也和整个自然界协调统一发展的。比如,人为父母所生,自然不需要名教约束就会自然有爱父母之心,人从属于某个社会团体,也就自然有维护此团体的本能。名教和自然之分产生于先秦。孔子就主张正名,即以名教为本,曾经因为泉水名为盗而不肯在那里喝水;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把注意力从“有”即人类社会的特意建构转移到“无”也就是当时利欲膨胀的封建社会从未注意过的,然而却对生命乃至社会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空气、土壤、和对人的教化熏陶上去,也就是去了解顺应更为自然原初的化育之力的力量,比如山谷里的水不需要人引路就往下流,而奇花异草不需要人的栽培就自然地生长。而后来居上的法家则把名教控制人,约束人,杀人于无形的特点用”刑名之学“发挥到了一个高峰。名教如何杀人呢,因为它配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语言的传播和暗示效应,可以形成一面僵死的墙,如一个上位者公开斥责下位者不忠不孝,族中的长辈斥责某位女性犯了奸淫而受法家影响,那么无论是否真的有不孝或者奸淫之行,所有的下层人员都由于整个封建等级社会上下尊卑秩序而接受这样的指控而认为被指控者该死;另外即使是来自于下层的流言蜚语,比如焦大骂可卿和公公有私情,通过公众传播和心理暗示带来的压力都足以杀人不见血了。而受法家影响,整个汉朝的儒家也都热衷于名教和刑名之学。直到魏晋时期,由于"名教"基于的政治秩序已经破产,而旧名教体系用来构陷异己的危害也已经不能再明显,玄学家们遂又拣起来了"自然"之学,不过玄学的不同派别,对名教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与地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夏侯玄和王弼承认自然为本质,但却试图在自然的基础上重建名教的合法性,所谓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自然和名教就可以重新统一,认为只要"圣人"按照自然的原则办事,"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使众人各安其位,名教便可复归于自然。这是正始派玄学对名教与自然的看法。

不过山涛探春以及和他交往的如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们,则彻底推翻了正始玄学依然试图复兴名教的主张,开始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就像司马氏标榜名教而实际上篡权弑君一样,由于看到了太多挥舞着名教大棒欺世盗名,陷害忠良的小人,竹林玄学一派的文人们认为,认为名教在当时已经沦为束缚人性的枷锁和小人构陷的手段,是"天下残、贱、乱、危、死亡之术",并非出于自然,从而形成了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派玄学。而后世的名教继续发展,又形成了以朱熹等人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同样是用“失节事大“这样的名教来吃人不吐骨头的。所以山涛若化为大观园的探春,定然也会认为朱子是虚比浮词,而且对先秦儒家里重视名教的成分,当然也会有所非议,因此探春山涛和嵇康等人自谓“背孔孟之道”,也就不奇怪了。

竹林派玄学家们都醉心于老庄之学,而老庄思想一个核心点就是,相信大自然的丰富和奇妙,是远远超过人类认知和人性所熟悉的范围的。所以无论是庄子还是竹林七贤,都把描绘自然之博大奥妙和与沉醉于自然之灵性的自在生活之美妙作为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而进一步,在自然之道的无穷之大下,人间的种种是非名利名义教化就显出了它们的小来,所以庄子遂有齐物论之说,不但齐是非,连同齐万物、齐物我,形态之大小,寿命之几何,在宇宙之大的角度看来,都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故而可以混同为一:“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积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自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殇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故以死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也”(《达庄论》);而嵇康亦有参考《齐物论》所做的 “大人先生”传也就是《庄子》书中若干“至人”、“神人”的模本:“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平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问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事尧舜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遗其书于苏门之山而,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大人先生传》)。大人先生出尘绝世的形象让人联想起《红楼梦》中道风仙骨的一僧一道和最终看破红尘的甄士隐,甚至是作者自述中在家业飘零之中依然赏风吟月,怡然自洽的闲适心态。游赏于天地造化之中而冷眼旁观世事变迁,在宇宙的角度笑看人类的贪瞋痴愚,这种极度超然之视角,自然也就是《红楼梦》作者写作此书时的心理状态了。

再回到对竹林玄学的讨论中,无论老庄还是竹林七贤对自然之道极致的推崇,也难免就导致了与世俗习惯之人道的背离而多少显得有些不合于世俗。如嵇康的作品《声无哀乐论》就在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听到某段音乐时高兴,听到某段音乐时难过,那么究竟是音乐本身就有难过和高兴的区别,还是我们的听觉器官给予了它以意义?嵇康的答案是声音本身是来自自然之道的产物,无所谓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是人类的情感;既然自然之道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情感范围,那么声音本身当然远远不是哀乐所能概括的。同理,天体的运行规律也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没有什么关系,地球稍微打个喷嚏(火山喷发)人类原有的社会结构就会土崩瓦解,什么皇权,什么秩序,届时就像是被顽童一盆水冲垮的一窝蚂蚁一样都成了笑话。所以从声无哀乐论,可以推出什么王道秩序也只不过是小小人类社会制定的狭隘规则,一定要把皇权统治和宇宙运行联系起来的儒家神学思想,就像是要证明半人马星云的轨道符合资本主义一样,可以说是荒诞不堪的。所以竹林玄学可以说是在号召大家放下世俗规则和庸俗欲望,利用人天赋的理解和洞察力,把心灵从教条、陈规陋俗,以及时尚风潮中释放出来,把感情从种种个人的欲望杂念中解脱出来"心不存于矜尚","情不系于所欲",在没有所谓仁义是非观念和礼法刑律规定"仁义之端,礼律之文"的自然境界中,去探索更为宏大深邃的自然之道。就像是西方音乐最后发展到交响乐,已经是在用其复杂宏大的结构打动人心,让人顿生因为接近真理而有的喜乐静穆之心,而远不仅仅是沉浸于个人的喜怒情绪之局限。而也正是出于这种自由思考、探索自然之追求,人类才能发展出种种的哲学理论和自然科学,最终开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之花。不过,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玄学家这样追求天道的思考,难免让他们多少显得悖于世俗规则而让人感到古怪,比如阮籍听说一个美丽又有才但是素昧平生的少女死了,就因为对美好生命消逝的悲哀而去她的葬礼上大哭一场不顾周围人的眼光和议论;嵇康对世俗生活中要求的清洁不屑一顾,宁肯长期不洗澡而天天抓虱子。这方面,我们倒是没有听说山涛探春有过任何怪癖之行。这倒也不难解释,因为按照《世说新语》的记载,山涛(山巨源)是一个虽然才华出众,精通道家思想而同时又十分内敛含蓄,平易近人的人,虽然不怎么喜欢清谈,甚至说自己没读过老庄,然而看他的诗作,又与老庄思想十分契合。可以说从来不因为自己的才能和知识摆架子,表现出高人一等或趾高气昂的样子来。

《世说新语.赏誉篇》载云:「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谁辈?』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又注引顾恺之《画赞》曰:
「涛有而不恃,皆此类也。」可相为参证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3 08:42:04 +0800 CST  
在《红楼梦》里这次由管理家事衍生的学术纠纷之中,薛宝钗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名教派,认为探春非议朱子是大逆不道,顺着这条黑路走下去早晚有一天要非议孔子,那还了得么?显然在主张名教的人心中,孔子朱子就是不能被质疑的圣人,不要说非议,就是讨论怀疑他们的观点,那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一想就是大逆不道,道德思想败坏了。而在山涛探春和她竹林玄学派的朋友那里,一切都是从自然和生命的本原活力出发,这些“不能”“岂敢”对他们来说都是早就过时的陈腐的,伤害生命和自由的条条框框。孔子思想中求智慧欣赏田园之乐的一面,想必山涛与嵇康也是赞同的,然而他们也不排斥基于自由思想的前提对孔子的部分思想进行讨论和质疑,而这种自由的探索和讨论却意味着对由名教形成巩固的社会秩序的反抗,也就被崇尚名教的宝钗以及她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所不容了。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3 13:58:02 +0800 CST  
玄学可以说是继承老庄道家思想一脉,立足于自然哲学而上升到对于人类社会运行法则和个人追求之思考的中国传统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了。虽然玄学思想的流行之后很快被战乱和迅速崛起的佛教打断,但是其秉承自上古中华的自然泛灵论,不同于佛教的脱俗而消极,玄学是脱俗而积极向上,充满灵性和对宇宙真理之探求欲望的,大约可以和明朝后期的心学相提并论。《红楼梦》一书中也是有许多玄学思想的,集中表现为宝玉对浸润着名教理学的世俗经济的厌恶,“一心求死”的死节观念的方感,对老庄思想的推崇上,进一步,宝玉黛玉香菱湘云几人沉浸于各自精神世界之中而被旁人视为痴子的人生态度,和妙玉自称为畸人“畸于人而合于天”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境界,也是颇有魏晋玄学之风骨的。所以作者在大观园女儿们中,安排一个玄学思想的代表人,并不奇怪。

不过,这个人为什么是竹林七贤中后世流传著作寥寥的山涛,而不是更为有名气,传世著作更多的嵇康阮籍等人呢,这个问题或许也值得探究下。竹林七贤中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嵇康,嵇康被世人公认为是天纵奇才,豪迈旷达,神采非凡,天质自然,恬静少欲;并又宽宏大度,做学问不秉承师传,博览群籍无不精通,喜好《老子》《庄子》,且在音乐、音乐理论、养生和自然哲学上都有很深造诣,远高出世人。嵇康应该可以说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

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
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
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唐《晋书.嵇康传》)


然而竹林七贤中于学术上造诣最深的嵇康,最大的问题是曲高合寡,而又坚持自己的道理不去迎合世俗,甚至到了不会趋利避害的地步。就像嵇康明明身形高大又风度翩翩,却邋遢不修边幅,对外界对他的评价毫无兴趣,弃绝厌恶世俗的态度一至于此。嵇康生前曾经拜访过汲郡的隐者孙登,孙登对他的评价是:「你很有才华,但是却缺少对这个社会的见识,在当今的世道下很难不遭难。」不过孙登大约不明白,嵇康的问题不是缺少对这个社会的理解,而是他厌恶这个黑暗浑浊的社会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导致他身处于其中,就像是一只充满野性的鹿被关到了牢笼里,宁死也不肯驯服听话一样。所以嵇康最终因为不肯阿附而得罪了当时司马昭身边的红人,意气风发又小肚鸡肠的少年贵公子钟会这种可以说是千万不能得罪的人,又因为不愿意看到朋友被冤枉而卷入了他的案件之中,最终在钟会的怂恿下被司马昭杀害。


而阮籍也和嵇康一样才气纵横,任性不羁,好酒、好弹琴,酷爱老庄。不过他和嵇康的区别在于,阮籍本有出仕报国之志向,然而看到了魏晋之时政治黑暗,许多才子名士被卷入曹魏及司马家的政治绞肉机中枉送了性命的情况后,阮籍决定明哲保身。所以虽然他在世俗看来依然狂放不羁,对口称礼仪道德的人都白眼相待,也经常口出一般人想不到的言论“杀父等同于禽兽,杀母禽兽不如”,但在能掌控他生死的人前面和做是否出仕的决定时,阮籍却都是十分小心谨慎而没出过什么大差池的。也因此他得以过着这种在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上自由挥洒名士之狂傲的生活以享尽天年。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环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所以,在这末世的黑暗之中,嵇康选择的道路是决不与之妥协,也因之而死;阮籍选择的道路是不参与政治,也不触统治者逆鳞,安安稳稳地做个逍遥派,有机会就在无足轻重的人那里发发牢骚表达下内心的愤世嫉俗之感,也安安稳稳地混完了一生;那么山涛呢,他是什么样的人,又有什么样的抱负?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遂深衔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初,康尝诣隐者汲郡孙登,登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晋书 嵇康传)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3 14:02:49 +0800 CST  
所以,在这末世的黑暗之中,嵇康选择的道路是决不与之妥协,也因之而死;阮籍选择的道路是不参与政治,也不触统治者逆鳞,安安稳稳地做个逍遥派,有机会就在无足轻重的人那里发发牢骚表达下内心的愤世嫉俗之感,也安安稳稳地混完了一生;那么山涛呢,他是什么样的人,又有什么样的抱负?

山涛的特点是出身寒门,正如探春的庶出一样。而出身贫寒也就意味着少年时代难免忍受饥寒困苦甚至是来自家人的压力。就像探春从小就要量入为出才能攒下一点零花钱,为宝玉做双鞋还要忍受赵姨娘的唠叨一样。不过对山涛而言,贫寒的出身既让他习惯了吃苦、耐得住艰难和枯燥,承受得了压力;又让他在读了书有了更高远的见识和追求之后,遂将其崇高志向与在贫寒的成长条件中磨练出的在艰苦环境下的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结合,产生他人难以相比高远追求以及与之相配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使得山涛的为官生涯可以说是儒道结合的,一代名士既不同流合污又能在能力范围内成人成己的典范。

例如山涛早年虽然艰难,但是其雄心壮志也早已经在和妻子的闲谈中显露出来。
《世说新语.贤媛篇》注引王隐《晋书》亦载:「韩氏有才识,涛未仕时,戏之曰:『忍寒,我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为夫人不耳?』」,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页 680。

而探春也说过,自己的心愿就是立足天下,干一番事业: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当然,以寒族之出身想达到高位,其中自然有种种艰难险阻,和许多难以打通的关节,更何况山涛年轻时正是司马家与曹魏家明争暗斗刀光剑影之时,作为弱小寒门一旦牵涉其间,就难免不会成为两强相争的牺牲品。对于当时暗流涌动的政治格局下的隐藏的危险,聪明敏感又从小在艰难中成长的山涛,自然是一早就洞察于心的。年轻时山涛曾与同样是寒门的优秀子弟石鉴共宿,山涛在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回答说:“宰相三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于是丢掉官吏用的信符,罢官走了。

用“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形容魏晋时期士人们身处的政治形势并非夸张,须知连司马懿的大儿子都杀了自己的来自夏侯家和曹家藕断丝连的结发妻子,三儿子的妻子全家更是因为属于曹家势力被自己的二哥全部杀光,而导致他后半生心理扭曲,郁郁寡欢,几乎再也没有出过家门,甚至望着宠妾的尸体自渎;魏代汉时忠于汉室的名士本已经荡然无存,而在司马家和曹魏剑拔弩张之时,大家明明都和朝堂上以皇权名义端坐着的曹魏断不了干系,却又害怕过于忠于皇室而被司马家屠戮。一句“魏晋之时,名士少有全者”背后是多少士人家庭因为各种若有若无的派别站队之分而导致全家的柔弱生命在政治斗争中被名教这个强大的绞肉机吞噬。在这个是非不清黑白颠倒人人自危的时代,尚无家累的年轻士人们遂有很多选择了远离政治中心,邀三五好友在大自然中游觅歌吟,讨论自然之道的美好和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出现的种种悖谬荒唐之处。这也就是玄学开创并盛行的时代。

玄学早期特质为儒道合一,即挖掘儒家和道家在崇尚自然方面的共同点,又将其不同之处互为补充。实际上,早期的儒家和道家,都认可天道也即自然之道为人和社会追求的最高标准,只是儒家乐观地相信存在一个合乎天道的人间秩序,如上古的礼法秩序,是君子应该主动追求去实现的;而道家则在本质上不相信人类主动追求这样一个秩序的合理性,人类的各种秩序和建构,和自然比较起来,就和垃圾堆一样糟烂腐臭不堪,君子应该追求的不是去翻垃圾,而是小国寡民,纵情自然山水中,思考宇宙的真理。


而到了魏晋时代,这两种思潮又进一步成为正始玄学与竹林玄学的分野,正始玄学依然相信到汉代儒家就已经完整确立的封建礼教等级秩序是可以被调整好的,只要重新从自然和贵无的角度出发,以自然为基础就可以重建真正符合天道的名教秩序;而竹林玄学则明确意识到,名教本身就是贻害无穷而必须被彻底抛弃不可的。只是抛弃名教之后,应该如何做,或者说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又是一个尚未被回答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最早的回答可以追溯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作为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生逢战国的大争之世,眼看着人民曾经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要被上层日益炽热的争斗之欲望和越演越烈的战争席卷一空,作为个人也毫无办法,只能在留下一部道德经,指出来源于自然之道的无的力量虽然比背后是暴力和欲望的以人类主动作为为代表的有的力量要温和柔软,却是万物化生之源,天下真正的至宝之后,提出让大家重新重视无的力量,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之后退隐避世,不知所终。


庄子则身处荆楚的湖沼之间笑看战国风云,对世人眼光的狭小,追求的肤浅,他用汪洋恣睢的想象和鲜活生动的比喻进行了辛辣而不留余地的抨击,亦对一种自由地生活在自然之中和灵性世界的理想人生进行了完满的抒发展现。可以说,如果说老子给道家思想提供了从天道出发的至高框架,那么是庄子给此框架以血肉和性灵。只是无论老庄都可以说是发现了农业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扭曲和人性的异化这一事实,然而老子给出的背时而动的解决方案在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的大时代背景下无法实现,庄子给出了个人救赎解脱之道却对整个社会之黑暗现状无能为力。


到了曹魏时代,曹操因为出身是宦官之孙,谈不上什么好名声,故而他的为人也爽朗直率,没什么架子伪饰,而用人更是看才能,不大过问私德,而没有实际能力只会用各种大帽子批评他的儒生们,小则受到冷遇,大则丢官送命;而他的儿子魏武帝曹丕因为受父亲影响,同样是说话直爽,不拘小节的人,据说名士王粲去世时,曹丕带着一批王公贵族、名人雅士去祭拜,在墓前,曹丕说:“王粲生前最喜欢听驴叫,现在他不在了,我们就每人学一声驴叫送送他吧。”说完便率先学起驴叫,在场的其他人也只好学起驴叫来,一时,王粲的墓前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驴叫声。曹魏统治者离经叛道反礼教建构的行为,自然也为当时名士们或者说是自然,或者也可说是放荡的反名教言行起了表率领头的作用。

到了司马懿父子当权后,司马家擅于伪装的阴暗和不留情面的狠毒也轮罩了整个政坛,凡忠于皇帝或被疑心忠于皇帝的文人士大夫们,无论是现任官员还是已经退休士绅或者在野的名士,都大批被杀。连第四任皇帝曹髦,因为对司马昭起了戒心而最终被司马家的武装一矛刺死,首都洛阳遂陷入恐怖氛围中。在这种情况下,玄学的清谈就远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雅趣癖好,更有很多文人为了自保而言谈完全脱离现实甚至到了无人可理解的地步,以免引起起当权派的猜忌和愤怒而导致灾难降临全家。这种清谈之风盛行后,带来的害处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开始逃避现实,不问政务实事甚至回避人民疾苦,要么沉浸于享乐炫富嗑药的胡闹里,要么致力于无边无际的幻想怪谈中,要么就陷入彻底的抑郁消沉中,如嵇康一样门都懒得出,厕所都懒得上,什么都懒得做,从今天的医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抑郁症状了;当然有时他还弹琴狂啸,抒发对世事的不满和愤怒,在今天看来又是十足的狂躁症。所以,所谓玄学家和谈玄论道,往往成为了知识分子在迷茫中发泄不满和空虚,逃避世事,明哲保身的工具。所以,不仅我们在嵇康身上可以看到各种抑郁症的倾向,七贤中另一杰阮籍也同样是行为在旁人看起来放荡怪癖,不按常理出牌的狂人,常常一喝醉就大醉数日乃至数月,乃至终日昏昏沉沉不醒人事,当然也有说法是,这是因为他对司马朝的黑暗表示不满,也不想和司马家合作,遂装疯卖傻以避祸。

如果说嵇康阮籍代表了竹林七贤的理论思想高度和行为艺术风格,可我们还是得注意到,仅仅靠他们两个有抑郁倾向,不讲究个人生活,还有酒精成瘾症状的文艺青年,竹林七贤恐怕连维持定期聚会都成问题。所以这里就看到山涛在竹林七贤小团体里不可代替的重要性了,不仅他是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是众人的老大哥,同时也因为温和平和的个性,宽容豁达,知人善任的胸怀,以及严谨坚韧的办事态度,还成为了竹林聚会的发起组织者。正如探春,也是大观园诗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刘姥姥第二次游大观园之后,探春生病,宝玉遂送她鲜荔枝和名人墨宝,在高兴地收到礼物之后,探春就产生了缔结诗社的念头。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3 15:48:59 +0800 CST  
文人结社,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传统之雅致的文化活动。结社活动往往发生在文人扎堆的各地政治文化中心,如山涛等人居住的洛阳,不但是竹林聚会的地点,在唐朝就有白居易九老会,在宋也有文彦博耆英会,自山涛等人之后就不断有一代代的文人雅客啸聚于此文人结社的活动自然就以赏风吟月,饮酒题诗,以及其它能体现文人之诗才思想的风雅之事为主了。当然,结社的文人之间唱酬应答,彼此思想投契,也往往结为较密切的团体。而这种在大自然中结社作诗的活动,最早就可以追溯到这批魏晋玄学的名士们。毕竟,回归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在灵气和生命力上的和谐统一和春日徜徉在郊外的乐趣是老庄哲学和孔子思想里共同的精神解脱之道。于是聚会于山林,在大自然中找寻人生的真正乐趣和意义,鄙薄那些官迷和伪道学以及浑浊的名利场,对这些崇尚自然厌恶名教的文人名士来说也就成了应有之义。加上届时他们又都是翩翩少年,杂事少时间多,也乐于交友结伴,游山玩水。竹林七贤在洛阳郊外的聚会来往,遂开风气之先,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文人结社活动,竹林七贤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文人之间平等来往而建立的团体,所以让竹林七贤的老大哥山涛探春来组织大观园女儿们的诗社,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妹探谨启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未忍就卧,漏已三转,犹徘徊桐槛之下,竟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亲劳抚嘱,已复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抑何惠爱之深耶?今因伏几处默,忽思历来古人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妹虽不才,幸叨陪泉石之间,兼慕薛林雅调。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若蒙造雪而来,敢请扫花以俟。谨启。

而山涛作为竹林七贤聚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的思想自然也与嵇康等人相仿了,就如前面所说,山涛对老庄之学亦十分精通。所以,山涛也好《红楼梦》里的探春也罢,都是以自然为尊而不同于俗众的人。就像探春小小年纪就偏爱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这样没有被人间工艺过度雕琢修饰,还保留着大自然的淳朴天然之风的物品。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好轻巧玩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逛去,城里城外大廊大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总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器,没处撂的古董儿;再么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那些作什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就好了。我喜欢的了不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儿似的抢了去了。”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几吊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两车来。”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你多替我带几件来。我还像上回的鞋做一双你穿,比那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此外,从探春的诗作中的两首咏菊花诗也可以看出,端的是名士风格: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馀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这里,短鬓、葛巾都是男子的发式和饰品,可见探春的诗完全是从须眉男儿、风雅名士的角度出发而作的,“长安公子因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 都是引用了古代的风流才子杜牧陶渊明等人的事迹,而且山涛正好也是一个酒量极大的人,一次能喝八斗。相传山涛和晋武帝说过,自己虽然能饮酒,不过到八斗就会醉,武帝就想试他的酒量,准备了八斗酒让山涛喝,而暗地又多添了一些酒,想看看山涛是不是在故意谦虚。而在君臣彼此之间互相提防互不信任的晋国朝廷,山涛一言一行亦十分小心谨慎,所以山涛果然喝八斗就不再喝了。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忌惮臣子,喜欢猜疑的司马家的信任。

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


另外,最后一句“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恰恰写出了名士在酒酣大醉之后,一路走,一路畅谈大笑,抒发豪迈的情操,即使被世人侧目也无所谓的风骨,正是竹林七贤在聚会时可以大醉淋漓,抒发性情的写照。而第二首诗中,“宴赏才过小雪时”能聚众办宴会,而且宴会的主题还是赏菊这么高雅的事情的人,似乎也只能是古代名士了。“金淡泊”“翠离披”,又可以引申为对金钱淡薄,而“离披”有一著名典故,即宋代邵雍诗中“赏花慎勿至离披。离披酩酊恶滋味”,又和名士赏花痛饮之后醉熏熏的样子联系起来了。


而在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我们可以一窥探春房间的布置,也真真是名士气派: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著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著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著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著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著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著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著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著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著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著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著小槌。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槌子去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给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著卧榻拔步床,上悬著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自竹林七贤开创了名士一派作风以后,名士的风格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首先,名士们对中国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诸艺术应该非常擅长。而红楼梦中给贾府四姐妹琴棋书画的才能,也是同此相对应的。探春不仅因为擅长书法而在房里设满笔墨纸砚和名人书法,更有米襄阳“烟雨图”这样的千古名画,和白玉比目磬这样象征了上古雅乐礼教和孔子击磬等圣人佳话的乐器,还有菊花这样被高人逸士陶渊明写诗称颂的花,和拔步床上悬着的,象征林间风景的“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而黄花梨乃木中良品,大理石的纹路即象征了山水景致,又是石中奇才,花梨大理石大案,也确实配得上山涛。而整体朗阔的布局,和颜真卿“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的墨笔,更是点出了纵情山水里,闲适石林中的名士风范。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3 17:31:09 +0800 CST  
竹林七贤的思想虽然在本质上是道家的,认同自然之道的至美,反感人间政治的污浊;但是经过汉朝数百年来儒家思想在士大夫中间的推广,在实际人生中,他们的行为决策或者志向抉择也多少会带有儒家思想的印痕。在早年呼朋结伴,啸聚山林的青春时代过去之后,竹林七贤们也不免要踏上各自的光辉前程,作为才华横溢,远近闻名的文人士子们,他们实际上都曾经任过官职,只是激烈如嵇康等人,因为无法认同司马家的统治,而拒绝在司马朝出仕并参与了反对司马一族的政治力量而导致最后被杀;而山涛因为与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亲族关系而结识司马炎,四十岁时,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最终在司马一朝做官三十年至去世。

诚然,对于寒门出身的山涛而言,进入官场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出身低微无依无靠在权力斗争中难免处于劣势之外,还有早年的贫寒带来的匮乏感以及亲人们的攀附利用,也许会让他身居高位以后权欲膨胀或者难以规训家人而难免主动被动走上贪腐之路。这两口向所有试图登上高位的贫家子弟隐隐张开的陷阱,从古至今,不知吞没了多少千辛万苦跳过龙门的寒门才俊。然而山涛探春却在这条荆棘路上,走得稳稳当当,滴水不漏。


说到这里,不禁又想起了贾母带领刘姥姥游大观园时,贾母曾经绕到探春的屋子后面,还说了一句话:“这梧桐开得到好,只是细了些”。

这句话可有什么指代么?当然,《红楼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每一句话都是惜墨如金,只会压缩信息,而绝对不肯来半句虚笔的。如果继续查考和山涛有关的诗词的话,就会发现除了嵇康写过《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外,还有司马彪写过一首诗,就叫《赠山涛》:


赠山涛诗(魏晋·司马彪)
苕苕椅桐树,寄生于南岳。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 处身孤且危,于何托余足。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鷟。 今者绝世用,倥偬见迫束。班匠不我顾,牙旷不我录。 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冉冉三光驰,逝者一何速。 中夜不能寐,抚剑起踯躅。感彼孔圣叹,哀此年命促。 卞和潜幽冥,谁能证奇璞。


苕苕,就是高而细的样子 ,而司马彪也是司马家族一个好学而不被用之人,所以他写这首诗给山涛也是一诗双比,一方面类比自己有才能而不被用,志向高而处境孤独;另一方面也是把山涛比作这棵纤细的梧桐树,虽然志向高洁,又如璞玉浑金,但是出身寒微,夹在各个势力的夹缝中,在各种危险的边缘苟活。所以这首诗才能既明自己心志,赠给山涛的话,也能获得山涛的同感。


而探春屋后这颗梧桐,既然被贾母评为开的好,那定然也是和探春一样高标志远,风姿绰约了;然而,它也和探春一样,因为缺少根基,枝叶纤细而处境危险。可以想象,对于山涛来说,在他仕途上升的每一步里,如果一旦走错,面临的就是万丈深渊,然而他却稳稳地走下来了。

山涛做高官之后,仍正派节俭,在他身上看不出一点物欲和占有欲来,虽然爵位很高,但是没有养一个姬妾,收到的所有俸禄赏赐,都散给亲戚故人。当初,陈郡袁毅当上了鬲令,这个人生性贪婪而喜欢贪污行贿,所以贿赂公卿而希望得到的赞赏。袁毅也送给过山涛丝一百斤,山涛不愿当面拒收而直接得罪袁毅,便收下藏于阁楼上。后来等袁毅的事被揭发,用槛车送京师廷尉受审,凡受贿的人都被检举。山涛就取出丝交给办案的官吏,丝上积满尘土,封条印章未动。

而山涛因为节俭加上无欲无求,晋武帝每次赏赐他金钱,也就习惯性地给得很少了。

晋武帝每饷(1)山涛(2)恒少,谢太傅以问弟子,车骑(3)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而我们记得探春在管理大观园时,也是一举一动十分谨慎,一切按照旧例,甚至不敢给自己的生母多一点银子。

一问。吴新登家的便都忘了,忙陪笑回说道:“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赏少,谁还敢争不成?”探春笑道:“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若不按理,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


而在仕途上,山涛亦曾经和钟会、裴秀这两位都是才华外露,自视甚高的世家子弟一起共过事。钟会裴秀二人互相看不惯,彼此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山涛夹在其中,在权势上也不能和其中任何一方相提并论,所以他既不能得罪任何一方,更不能因为站在一方那边而被另一方怀恨在心,成为先被捏的软柿子。在这样危险而微妙的情形下,山涛竟然真的做到了不偏不倚,完全中立,既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导致另一方觉得不满,也使得二人都对山涛印象很好而对他没有意见。能做到这一点,怕是靠得远远不是讨好和伪装,而只有真正表里如一又心灵澄澈的人才能做到。



山涛能够在各个冲突的势力和权臣之间保得自己周全,不引起他们的一点对自己加害的念头,也是多亏了自己毫无私心私念,一切出于公心的作为。就像探春在贾母因为贾赦要强娶鸳鸯为妾的事情迁怒于王夫人时,主动审时度势,凭着公道之心向贾母为王夫人说情的行为。此举虽然未必能让王夫人把她看做自己人,却也因为也没有得咎,从而在管理大观园时得到了王夫人的任命。
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薛姨妈现是亲妹妹,自然也不好辩;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发不敢辩:这正用著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




所以,山涛虽然在司马朝出仕。但观山涛在任的言行,却万不能用投机分子或者禄贼来形容他,因为山涛的作为,也完全符合儒家的规范,儒家虽然有云,道不行可浮于海,邦无道富且贵,耻也;但也说过君子当齐家治国,立言立功。嵇康和山涛的不同人生选择,就像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说一样,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但都值得君子追求的道而已。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有儒家精神的一位,所以他固然有集合好友雅啸山林的一面,也有出仕,为天下苍生立一番事业的高大抱负。就像探春先主导了大观园诗社,号召大家赏花吟诗,又主导了大观园改革,为了改善大观园众人的生活而积极改变一样。


山涛在做官过程中,一直在从事人事工作,他最为人称道的事情是寻访没有被人发现的奇人逸士,提拔起来为朝廷所用。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亲作评论介绍此人的优点特长,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山涛对各个人才的优点和特长评价精当,让人心悦诚服。而探春引领的大观园改革,是将本来半野生的花草养起来卖掉挣钱,结合《不自弃文》的话,也可以看作是对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一种抽象比喻。而探春亦对黛玉的诗才,惜春的古怪脾气了若指掌,可见其洞察力。
尤氏见探春已经说出来了,便把惜春方才的事也说了一遍。探春道:“这是他向来的脾气,孤介太过,我们再扭不过他的。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墙砖上的竹林贤士形象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又必须追溯到山涛在玄学上的深厚修为了。正如嵇康在《养生论》中所提到的符合天道的君子之品行一样:

那些称为君子的人,内心不拘泥于是非,行为却不会违背道义。为何这样说呢?那元气沉静精神淡泊的人,内心就不会存在骄矜自大;形体豁亮内心通达的人,感情就不会让欲望束缚。内心不存在骄矜自大的想法,所以能超越名教的束缚而和自然之道合一;感情不为欲望所羁绊,所以才能区分高贵与下流之别,心态高尚而贯通天地万物之情。心中充满对天地万物的情感,感情畅通,自然就不会违背大的道义;超越了名教的浅薄层次而进入大自然之真理的世界中,所以就不用拘泥是非而行为理顺情达。因此评价君子就要以不拘泥是非为主,以通晓万物为美;评论小人就要以隐匿真情为非,以违背大道为缺失。为什么呢?虚心而不拘泥是非,是君子淳厚的行为。因此《大道》中说:‘等到我忘却自身微贱的存在和狭隘的立场后,我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担心烦恼的呢?’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过于贵重的人,这就比格外重视自己生命的人要贤良了。由此说来,那至道之人的用心,本来就不需要拘泥于教条而因为情感自然符合天地之道就可以自由发展了。所以说:‘君子在完成他的追求时,是忘记了自身立场的。’这话是多么正确啊!君子的行为自然就是贤良的,并不需要查到相关的规矩法度然后才去行动;随心去做就没有邪念,而不需要议论什么是善恶然后再纠正自己;能自然地表达感情而不拘泥于教条,而不用讨论正确与否然后去做。因此君子高傲地忘记了要做好事,而做的事就既贤良又符合法度;轻盈飘逸随心而行,而内心思想与善就自然相符,潇洒还不拘泥于小节,而干的事情就自然正确。”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在通晓万物之情和通达天地之美以后,心就与自然之道合一而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从而不会受自身利益和欲望的影响而凭着本心就可以做事而不违背道义。所以,山涛为官之道的成功之处,应该在于常年的老庄道家和玄学思想浸润使他的心态志向之高洁已经摆脱了个人早年的贫困经历给他内心留下的阴影和限制,贫寒的出身给他带来了更多磨砺和见识,却没有让他的心灵偏安于小我之中,而是如大鹏大鲲一样自由搏击在广阔天地之间。


正如王戎对山巨源人格的看法: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山涛就像没有雕琢的整块金玉那样,人们都钦佩爱慕他浑身绽放的光辉宝气,而就像没有人知道天然的金玉是如何形成的那样,也没有人能看透他极深远的思想境界,更不知道是如何养成的。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3 18:25:06 +0800 CST  

同时,山涛又一直试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那些品德高尚的士人,提拔不为人所知但有才德的人,同时在皇帝司马炎询问他意见的时候,从符合正道的角度给出公允的回答。一有机会他就会举荐当年竹林时期的好友和他们的子侄辈做官,也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考虑,虽然因此收到了嵇康的绝交信,也没有气馁,而是等数年后时机成熟,就继续推荐他的儿子。

又比如羊祜执政时,有人要陷害裴秀,山涛就厉言正色保护裴秀,因此不合一些权臣之意,受牵连被贬官,出任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山涛也不以为意,而是继续在被贬之地寻访、提拔被埋没的人才。冀州风俗鄙薄,无推贤荐才之风。山涛鉴别选拔隐逸之士,查访贤人,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都显名于当世。山涛受到百姓士人的仰慕推崇,当地风俗也为之改变。

就像《红楼梦》里,探春既在王夫人被无端迁怒时,允公劝谏贾母;在迎春被仆人欺负时,挺身而出帮迎春痛斥刁仆;在王夫人命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无故抄捡大观园的时候,对王善保家借势对她的欺辱,给予鲜明的回击。


儒家说,至仁者勇,贾家三小姐探春的厉害,也就是勇气,不是来自她自身的欲望,而是来自她的仁,来自她对贾家的感情;恰恰是因为对家人姐妹仆人的爱之深,才能受不了一点外界对她们无端的侮辱和压制,而敢于出头抗争。就像山涛,无论是对和自己绝交甚至写信侮辱自己的好友,还是飞扬跋扈让自己小心翼翼与之共事的昔日同僚,甚至是伴君如伴虎的皇帝,他都能看到他们无礼傲慢甚至是残忍之下的人性、人心和正直优秀之处,而在关键时刻出来为其仗义执言。


同时,勇又来自于大智大慧和对国对民更大尺度的爱。在司马炎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定东吴,统一全国之后,就后下诏想收缴全国的兵器和取缔民兵制度,裁剪各州郡的常备军力,大郡就保留“武吏”一百人,小郡仅有“武吏”五十人。司马炎在宣武场上召集众臣讨论自己的计划,而山涛对这一作法极不赞同,就公开向各个大臣尚书谈论兵道的重要性并获得了朝野的一致认同叹服,说“这真是天底下谈论兵道的至理名言呀!”然而,司马炎并没有听。直到八王之乱之后,因为民间没有战斗力,直接被胡人入侵,中华文明遂进入了第一个大乱世。这时候,大家想起来,才纷纷叹息山涛当年说的对,并不禁又感叹说 “山涛从来没有学过孙武和吴起的兵法,为什么他能一语就道破真相呢?” 王夷甫也感叹到:山涛公真是个本质上就符合天道的人啊!

参考世说新语识鉴第四: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构祸难,于是盗寇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所以,王夫人及其手下为了“绣春囊”而抄捡大观园的问题,也是被敏锐智慧的探春先看了出来其本质,并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这是贾府内斗,自杀八百,最终一败涂地的先兆。虽然她也没有能力改变最后贾府败亡的走向,但其背后的智慧与感情可见一斑。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著,不觉流下泪来。


探春这次流泪,是因为看到了贾府将在内斗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大厦倾覆的未来,自己也无能为力挽回而感到悲伤哀痛。而山涛为了让司马炎改变主意,在朝野发起了关于兵家的大讨论,不也是出于对国体的关心和未来的担忧么?只是,无论是探春还是山涛,也只能像西方神话中看到了悲惨结局的女先知一样,只能为当权者的错误决定和一意孤行哀叹流泪,而再无力改变大势了。




所以,探春也好,山涛也罢。无论他们心志多么高远,行为多么谨慎小心,也许终究能侥幸自保,但在这个昏暗污浊的大时代背景下,也只不过是一棵纤细的梧桐树,能所荫庇者寥寥,而自身亦是在风雨下根纤枝细,朝不保夕,虽然为了国家社稷鞠躬尽瘁,然而终究无法改变整个末世的悲剧结局。

而作为玄学名士,也曾享受过酣畅自在的山野间雅聚的山涛,他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放诞怪癖,而是在于他走了一条无论是之前的道家还是玄学家都没有走过的道路。同样作为深谙老庄思想的竹林七贤中一员,山涛在这已经浑浊不堪显示出末世之象的世界里,不同于他人的狂狷抗世或者是消极避世,也没有疯癫、堕落或者抑郁,而是以出世之思想行入世之实践,在自己的身心修为已经远超世俗,对个人层面的得失荣辱完全可以放在一边的基础上,积极地进入官场提拔人才,小心翼翼地弥合人心,团结君臣,在黑暗的社会中努力行出自己的一番道理,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让自己的真心真情,能让周围的世界多出一些光明,实在是结合了道家的超逸高远与儒家兼济天下之壮志方有的不俗之行动。从《红楼梦》既超越高远又不落世俗,既有诗情画意又都是事理人情的文风来看,其作者也定然是认可这出世与入世相结合之道的。正确的道路往往是最困难的,探春山涛选择的虽然是一条极为艰险困难的荆棘路,但可能却是唯一有可能走出一片天地的路。在逐步走向凄风苦雨,事事惨淡的贾府中,探春一直在努力弥合人和人直接因为误会而产生的矛盾,为贾府开源节流,保护众姐妹们,是一朵在风雨下盛开的红玫瑰花。


而当年的竹林七贤,能保全者又有几人呢,最典型的是嵇康,嵇康曾经说过山涛是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在时人对嵇康的评价中,山涛这两句最为有名。“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说的是嵇康的遗世独立,高标脱俗之态。松树,既有挺拔之外形,亦有坚韧之意蕴,玉山之高大华美又壮丽拔群。这两句虽短,却道出了嵇康遗世独立的高风亮节和孤傲宏伟的思想性格。


然而,无论山涛再如何赏识了解嵇康,也无法改变二人的志趣逐步分道扬镳的命运。不过嵇康后来被治罪,临死却前对才十岁的儿子嵇绍说:“有巨源在,你就不是少年丧父的孤儿了。”就像嵇康自己虽然狂放倨傲,但给儿子写的信里却完全是另一番语重心长的教导,让他待人诚恳谦逊,努力入世;嵇康最后对儿子的嘱托,恐怕才反应了他愤世嫉俗而浑身是刺的外表下同样情感奔涌的内心。

可见,尽管命运殊途而导致当年彼此相知的挚友被迫绝交,还是有一缕深沉的感情存续在斯的。想来,能聚集起这诸位个性狂傲气质各异的人们在一起谈玄论道,也是非得有深情在其中不可的。而山涛能够成为竹林七贤的盟主和老大哥的原因,大约也源于此。


此后,山涛果然承担起了看顾故友独子嵇绍的重任。嵇绍长大后奉养母亲孝顺,又为人谨慎持重,只是因为父亲获罪,只能静居在家中。而当山涛掌管选举事时,就奏请晋武帝说:“《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相比,应当加以任命,请让他任秘书郎。”晋武帝对山涛说:“像您所说的,他能胜任秘书丞,何况秘书郎。”于是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所以在山涛满含着情感的交流沟通下,杀父之恨给双方带来的疑虑和创伤就这样被皇帝臣子之间的互信之情化解了。


而后到了八王之乱时期,嵇绍在随着各个亲王势力奔波流离之后,因天子流亡在外,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保护晋惠帝。恰逢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战败于司马颖部队,晋惠帝脸部受伤,中三箭,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司马颖的军士把嵇绍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晋惠帝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军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就杀害了嵇绍,嵇绍的血斑斑点点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晋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遂穿着血衣上朝。于是,嵇绍对晋惠帝的忠诚之心也换来了晋惠帝的深情纪念。成为那个大动荡,大混乱的时代不多的一抹暖色。

无论探春还是山涛,她们的行为都是从至大至公之情出发,试图以情感为基础而在无情残酷之世界里力挽狂澜而建立秩序的明知自己身小力薄而在无边黑暗中知其不可为而行之的壮举。而山涛的赤诚之心不但化解了司马炎对嵇康之子嵇绍的忌惮和顾虑,也让嵇绍化解了内心因父亲冤死的产生的痛苦和仇恨而最终成为忠心于朝廷社稷的臣子,最终在下一代的晋惠帝朝,这忠心升华成为了末世君臣无靠相依,性命相托之时,臣子为皇帝慨然牺牲的至忠之情。此情之深刻纯粹,也让生长于深宫之内不通事理人情而被认为是白痴的晋惠帝,感动哭泣而永不能忘怀,而此情究其来源,竟可追溯到贾家三小姐探春的原型山涛与好友嵇康不因表面意气而动摇的可托付后代命运之衷情和一言一行发乎为国家天下的中正之心的弘毅之情,谁能不说山涛是这个末世不多的至情之人,而《红楼梦》不是“大旨谈情”之作呢?



最后,探春来自山涛的人设和她的最终命运有什么联系呢?史书记载,山涛去世于农历三月三日,也就是古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节,而按照判词的提示,探春也将在清明节时如风筝一般远嫁,“游丝一断浑无力”,”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再结合探春所作的柳絮诗: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来看,可知作者给山涛探春在此世安排的结局就如《赠山涛》诗里把他比作孤高纤细的梧桐树那样,将因庶出缺乏根基人脉的三小姐比作一根细丝系着的风筝,或者被一点点柳丝拉着的柳絮,只要东风稍微一吹,就得被迫放下与亲人的别离之情,飘向位置的远方。


不过《红楼梦》里诸女儿们在贾家衰落之前后的命运,大约也就象征了作者对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分子,在这千年未有之巨变之前的反应的预言。探春所代表的儒道合一,即出世又入世的世人之风,既是作者心中所钟意的,所以他也一定会给探春一个留下希望空间的结局:正如探春抽到的花签是充满富贵繁荣之像的“日边红杏依云栽”一样,或许,探春远赴重洋之后,终将在异域文化和人民中间,有自己的一番作为,就和过去现在将来在世界各地奋斗的杰出华人一样。或者,就算是社会改天换地之后,如探春山涛一样积极进取,敢于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可以立下一番事业的。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红楼梦》作者云山雾罩的创作思路,其实说开了也并不复杂,那就是以小见大,以家喻国,以故事喻史,将浩瀚繁杂的中国古典、历史、戏剧取其精华,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改头换面,掐头去尾,浓缩到一部表面上看是写闺阁的小说里,或者说,是把历史神话同闺阁故事集成起来。


庄子云,道之所在,在粪溺 ;佛教也认为,整个宇宙是无穷无价的环环相套;贾府家事里蕴含的道理,可能并不比真国家的道理少,三小姐探春的人格,也未必比历史上山涛的器量狭小。见微知著而不是茫然地去追逐虚名浮利,往往能更接近宇宙的真谛。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能够看出来为什么作者要以山涛为玄学代表了,也许其他人不乏才情和个性,而只有山涛才符合《红楼梦》大旨谈情的宗旨,也只有通过他,才能把魏晋时代的才子佳话,风云突变以情为主线穿在一起;而山涛高绝脱俗之思想,又立足于经国济世之抱负和事理人情之通达上,也就是将自然之至理与家国之情挚友之谊合而为一,达到情通天地之境界,这既是《红楼梦》作者最为赞同之视角,也是我们后人能够真正理解、感受那个文采芳华,气象万千,充满灵性之神韵和深沉而恳切之情感的魏晋时代的唯一正途。

言及于此,不禁想起向秀因为思念殒命的嵇康和往日在竹林中弹琴宴游的欢乐时光而写下的《思旧赋》:我和嵇康、吕安的行为举止相近,他们都有无拘无束的才情。可是嵇康的志向高远而疏阔,吕安的心胸旷达而豪放,之后各自因为一些事情而被杀。嵇康精通所有的技艺,对于音律尤其高妙。当临刑之时,他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

现在正值我将要西行,路过我们旧日的居所,当此之时,太阳渐渐地迫近它的沉落之地,寒冷的冰霜越发显出凄凉的样子,邻里有人吹笛,吹出的声音嘹亮悲摧,追怀往昔一起游玩宴乐的情分,我被这笛声触动不禁深深叹息,所以写下这样的赋。

奉命前往遥远的上京,又回身向北而去。泛舟渡过黄河,路过昔日在山阳的故居。举目看到萧条的旷野,在城脚下停下我的车舆。重履二人留下的遗迹,经过深巷中的空屋。感叹《黍离》的歌声深切地哀悯西周的宗庙,悲伤《麦秀》的调子飘荡在殷朝的废墟。因为抚摸到古老的哀愁而怀念故去的人,我的心徘徊而踌躇。梁栋屋宇都历历存在而没有丝毫损毁,故人的形容和精神已远逝不知所去。当年李斯受罪被杀,为着不能再牵黄犬出上蔡门打猎而恋恋不舍,叹息长吟。我哀悼嵇生将要永辞世间的最后一刻,回顾日影再一次弹响鸣琴。人生的缘分遭际聊寄于瞬间的领悟遇合,剩下的美好生命托付给哪怕只有一寸的光阴。我听到笛子的声音爽朗慷慨,仿佛嵇生绝世的清音得以重临。我的车驾将重新起程,于是执笔写下此刻的心情。


以及探春在大观园初建起时的题诗《文采风流》,这首诗分明讲的就是那个山水明秀,歌舞鲜艳,人人都如神仙珠玉一般的,文采风流的华夏文明发展至一个灵秀韵致之顶峰的魏晋时代,而通过《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也终得窥其一斑。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注释】
①嵇叔夜:嵇康。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条。全条为:“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②岩岩:高大;高耸。《诗·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孔颖达疏:“言泰山之高岩岩然,鲁之邦境所至也。”《文选·张衡<思玄赋>》:“冠岩岩其映盖兮,佩綝纚以辉煌。” 李周翰注:“岩岩,高貌。”傀俄:倾颓的样子。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 恶 乎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 曰: 期而后可。 庄子曰: 在蝼蚁。 曰: 何其下邪? 曰: 在 稗。 曰: 何其愈下邪? 曰: 在瓦甓。 曰: 何其愈甚邪, 曰: 在屎溺。

参考文献:
贾探春说的“姬子”辨析 至真斋主_新浪博客
《晋书》
《世说新语》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3 20:18:19 +0800 CST  
@mach6 2019-12-03 23:40:42
竹林玄学和曹雪芹有毛关系
-----------------------------

当然有了,儒道合一,崇尚从自然之心出发,厌恶陈旧俗礼,《红楼梦》处处都有这样的表达。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04:27:20 +0800 CST  
从一个可爱可亲之人,张继先迎春的人生富有讽刺意味的悲剧看《太上感应篇》背后的宋朝理学道学——对一个时代的黍离之悲



《红楼梦》里,贾府四千金中最不引人注意、甚至不招人待见的女儿,恐怕就是二小姐迎春了。元春可是人人见到都要战战兢兢的娘娘;探春聪敏精干有魄力,肯为一家老小担当张罗;惜春冷静清醒有决断,虽是孤僻固执,却也才华横溢、少年早慧;而只有迎春不但沉默寡言不讨喜,而且老实心软没有主意,甚至看不到一点她自己的主见或是个性。平日里,迎春除了抱着本“太上感应篇”看以外,就是和姐妹们下下棋打发时光。面对贾府看似平静、实则凶险的生存环境,迎春采取了缩头乌龟式的策略。不但对别人的冷遇和嘲笑无动于衷,对乳母偷东西、聚众赌博不闻不问,而当大丫头司棋要被撵时,她也不敢出去为自己的奴才出头。最终迎春被她荒唐的爹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在虐待之下,一载赴黄粱,香消玉碎。


迎春给人的感觉,就如她的外貌一般“温柔沉默,观之可亲”,都知道她没有坏心,随和憨厚,也不会害人,可是,在司棋被强行拖走,苦苦哀求她之时,在她被孙绍祖凌辱,处于生死之际时,这二木头真的不觉得痛,不觉得疼么?是什么塑造、决定了她的信仰、性格和心性,并导致了她最终的人生悲剧?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也需要从迎春的前世找起,才能理解作者设定这个人物的目的和用心。既然根据《红楼梦》里的背景设定,《红楼梦》里的一众青年男女,实际上都是“情鬼”投胎,每个人都指代中国文化、神话、历史中的一个人物。而贾家的女儿们,则因为“贾不假”,以及贾家暗喻中国的特点,多半指代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我们再看贾府的几个姑娘,她们都住在贾府的大观园里,而大观园里面更是包罗万象,仅仅是李纨家里的红杏就有一里多见方,更不要说加上各种山水风景,远远不是任何贵族家庭能在几个月之内盖好的。当然,作者也提示过,大观园本身即一梦中之地,那么大观园究竟指代什么意象呢?我们知道,大观园实际上是属于荣国府的地盘的,而荣国府象征中国的民间。而且,大观一词的意思,就是自大观之,从大处看起的意思。


以文舞为大观舞,取易云“大观在上”,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隋書》



《魏阮籍达庄论》曰:天道贵顺,地道贵贞,圣人修之,以建其名,吉凶有分,是非有经,务利高势,恶死重生,故天下安而大功成也。今庄子周,乃齐祸福而一死生,以天地为一物,以万类为一指,无乃徼惑以失真,而自以为诚者也。于是先生乃抚琴容与,慨然而叹,俛而微笑,仰而流盻,嘘噏精神,言其所见,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当其无外,谁谓异乎。当其有内,谁谓殊乎。地沉其燥,天抗其湿,月东出,日西入。故曰: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楚越矣。自其同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殇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故以死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也。夫至人者,恬于生而静于死,恬生则不惑,死静则神不离生,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生究其寿,死终其宜,心气平治,消息不亏,故求得者丧,争明者失,无欲者自足,空虚者受实,是以作智造巧者害于物,明是考非者危其身,修饰以显洁者惑于生,畏死而崇生者失其贞。


元春给大观园亲自题词的对联是,“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这对联和”大观“的名字配合起来,不可谓不是蔚为大观,天地苍生,古今九州,都在其中了。再看大观园的各处风景各个场馆,也不可谓不是兼容并收:舂夏秋冬、东南西北的景致都包括了。元春又题诗一首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这首诗更是把大观园的本质指出来了,”多少工夫筑始成“这可不仅仅是贾府动工几个月,就能”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只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才能集中这些山水精华,锦绣建筑,天人交辉。大观园即《红楼梦》作者心中,一幅立体的综合的中国地图。


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对联云:“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又改题:“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院”。“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飞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匾额有“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又命旧有匾联不可摘去。于是先题一绝句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而住在大观园里贾家的三个女儿,分别住在秋爽斋、藕香榭、紫菱洲、她们都在大观园里占了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她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文明史上能有一处位置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住在秋爽斋的贾探春,她的前世是山涛,竹林七贤的发起人、组织者,是魏晋时代儒家和道家思想结合而产生的最为典型的名士。那看起来愚笨木讷的迎春,究竟是何德何能,可以让她和探春并肩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呢?

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书中可有关于迎春前世的提示。遗憾的是,《红楼梦》中对于迎春,并没有如前面”从胎里带来的“或者猜灯谜环节这种最直接的来自作者的提示。这似乎在暗示,也许作者对迎春的人物设定,要么比较模糊,以至于他自己都不觉得需要认真告诉你。要么就是作者认为,迎春前世究竟是谁这件事,并没有像薛林湘云的前世那样,对于读者能否真正理解《红楼梦》,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许,知道迎春代表着中国历史上哪一类流派或者人物,才是比较重要的。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08:45:02 +0800 CST  
所以,根据玄学家阮籍对庄子的理解,万物的大小区别,本来就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尺度,而不同大小的事物其内在往往也有着结构组成的深层一致性。所以虽然大观园在《红楼梦》世界里只是个院子,可是如果我们按照作者提示“大观”一下,大观园,或许也可以很大很大。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09:17:21 +0800 CST  
不过,《红楼梦》里是有一次迎春意外出场,并念了一首诗的例子的,那就是在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鸳鸯三宣骨牌令时,竟然点到了迎春。


鸳鸯道:“左边‘四五’成花九。”迎春道:“桃花带雨浓。”众人笑道:“该罚,错了韵,而且又不像。”迎春笑著,饮了一口。



在金鸳鸯三宣骨牌令这里,迎春之前出场的人物有,贾母、史湘云、薛姨妈、宝钗、黛玉,迎春出场之后由刘姥姥收尾,骨牌令就告一段落了。这里,探春和惜春都没有出场,而独独平素从不引人注意的迎春,竟然在这里被点名上场,并念了一句古诗,虽然念完之后就被大家打短了,笑话她不但错了韵,而且也和骨牌的样子不像。可迎春却也不以为意,而是一笑就过了。迎春喝罚酒时的这一笑,除了符合她作为“二木头”的一贯作风以外,似乎又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神秘。


让我们来看一下迎春念的这句诗的出处,原来是来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访天台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李白少年时代在巴蜀求学之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一天兴致突发,去寻找在天台山的道士,结果没有找到,遂写下这首诗记载一路上见到的风景情致和自己的心情。


四川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和发展中心。道教最早的创始人张陵,就在东汉时期带领着弟子们进入蜀地创教,建立五斗米道(或名正一道),而四川遂成为中国第一个道教门派的发源地和早期发展中心。当时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教区,就有二十三个都在四川。


后来,张陵和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都被封为天师,五斗米道遂被称为天师道。而张陵这一脉的”天师家族“此后也开始逐代传承”张天师“的名号和天师道的领袖地位,和山东传衍圣公的孔家并称为”北孔南张“,而且一传就传到今天,已经有六十多代了。


所以,我们在水浒传等多部小说、话本里耳熟能详的”张天师“,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天师道家族里历朝历代一直传承下来的诸位”张天师“之一。


那么,元春这句突兀的和骨牌令要求不符的来自《寻天台山道士不遇》的古诗,以及她有点不合常理的神秘一笑,是不是都在向我们暗示,元春的前世是和道士,甚至是发源于四川的道教门派的道士,有点什么关联呢?


让我们进一步探索下去,在大观园里,迎春住的地方叫紫菱洲,而大观园起诗社的时候,薛宝钗就依据紫菱洲这个名称给迎春起了一个号“菱洲”。


李纨道:“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做什么?”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为什么不管迎春叫“紫菱”而是叫菱洲呢?根据我们前面对蕉下客的考证,如果迎春有明确的前世的话,菱洲这个名字,一定也隐含了关于迎春的某种信息。这时候,前面对发源于四川的第一个道教门派,张陵创立的天师道的考察,就可以给我们带来会心一笑的灵感了。


原来,四川有一个古地名,叫陵州,即今天的仁寿县。而陵州的名字,据称便来自于当年第一代天师张陵(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的时候,鉴于当时食盐稀少,便带领信众在当地开挖盐井,这盐井挖好以后就以张陵的名字命名为“陵井”。而到了北周周闵帝时期,又以该陵井为名,将此地称为陵州。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武阳县之东境也。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盐井,周闵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为名。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


所以陵州之名即来源于张道陵修的陵井,而为了纪念张道陵的功绩,后人又在陵州修了张道陵祠,同时,陵州也是张道陵得道之地艳焰洞的所在。

《陵州图经》记载:陵州盐井,后汉仙者沛国张道陵之所开凿。周回四丈,深五百(“五百”二字原缺,据明抄本补)四十尺。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

所以,不但迎春的骨牌令诗句可以和道士联系上,她的大观园诗社之号“菱洲”的谐音“陵州”也和发源于四川的天师派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有很大关系。

这个发现,给我们探寻迎春前世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想进一步落实迎春究竟是谁的话,我们还需要综合更多《红楼梦》里关于贾迎春的线索。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11:11:45 +0800 CST  
《红楼梦》里,对迎春性格特征展示最为完满的一回,就是“懦小姐不问累金凤“。在这一节故事中,贾迎春面对鸡飞狗跳,吵闹不止的仆人们,干脆“放弃治疗”了,自顾自地拿起一本《太上感应篇》,在一堆乱麻中间,不顾外界繁杂,而独自神游进入了《太上感应篇》的哲学世界中。


迎春听了这媳妇发邢夫人之私意,忙止道:“罢,罢!不能拿了金凤来,你不必拉三扯四的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就是太太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著你什么,你出去歇歇儿去罢。何苦呢?”一面叫绣橘倒茶来。绣橘又气又急,因说道:“姑娘虽不怕,我是做什么的?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或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这还了得!”一行说,一行就哭了。司棋听不过,只得勉强过来,帮著绣橘,问著那媳妇。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去看。


这《太上感应篇》遂成为表现贾迎春形象,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后世的《红楼梦》画像里,画迎春时也多以她手捧《太上感应篇》阅读的样子为其典型造型。

那么,如果考证一下《太上感应篇》,会不会能帮助我们找到迎春的前世呢?

首先,《太上感应篇》本身是一本道教经典,被《道藏》收录,这就给我们从道教一脉寻找迎春前世的思路,又提供了一个支持点。
其次,《太上感应篇》是一本道教的劝善书,它最早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似乎已经无法考证,而后世的说法也完全不一。《太上感应篇》最早很可能只是在民间传播的一本劝人行善不行恶的小册子,在整个北宋,史料里都毫无《太上感应篇》的记载;然而一到南宋,《太上感应篇》就风靡成了民间的流行读物,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如果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会发现,在《太上感应篇》从默默无闻或者说在官方层面上毫无痕迹,到突然名满天下之间,发生过一件事,而这件事,又和一位和发源于四川的天师派,或者说在陵州有祠的张道陵张天师,都很有联系的道士有关。


这位历史上著名的道士就是张道陵的嫡传后代,天师道第三十代传人,张继先。


张继先,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是北宋末年的著名道士。张继先九岁就继承了天师道的道统,此后又数次被 宋徽宗接见, 颇受礼遇,并被宋徽宗册封为“虚靖先生”。根据史料记录,北宋末年,张继先曾为《太上感应篇》作颂,名为《虚静天师颂》,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圆寂。涉境对动,种种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狱。敬诵斯文,发立汗下。煨烬心火,驯服气马。既以自镜,且告来者"。这篇颂和《太上感应篇》原文一起被收录在《道藏》中,在《太上感应篇》的正统传本里,一般都会有这篇《虚静天师颂》。


而《太上感应篇》出现在正规史料典籍中, 是在靖康之难以后,南宋政府整理北宋遗书时,在《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中才第一次正式提到了《太上感应篇》的名字。之后,《太上感应篇》的名字才开始见诸于历史记载中,并迅速普及流传于道观和民间。可见《太上感应篇》最早的收录是在北宋。

但是,在宋徽宗早期,也就是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北宋官方收录的道教百科全书《云笈七签》里,并无收录《太上感应篇》,可见,《太上感应篇》被正式官方收录的时间范围,应该正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崇宁或者政和年间,也就是宋徽宗开始接见张继先的时期,之后原典经历了靖康之耻的战乱被南宋搜集到并整理,才有了南宋年间《太上感应篇》的大流行。


所以,第一个称颂《太上感应篇》的人是北宋末年的张继先。同时,张继先的名字和颂词通常也都会出现在《太上感应篇》的大部分正式版本中。我们现在并没有切实证据可以知道,是否是张继先最先向宋朝政府推荐了《太上感应篇》,但是张继先以张天师,天师道正宗传人,宋徽宗亲自册封的虚靖先生之崇高身份而亲自为《太上感应篇》作颂,必然也为这篇文章在官方和民间的权威性以及后世的流传推广,起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日本兴亚宗教协会编《道教实情》说《太上感应篇》“自北宋末始为人注意”自然也是指向张继先的这篇颂词。


所以,综合《寻天台山道士不遇》,“陵州”,和《太上感应篇》这三条线索,我们还真的锁定了一位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第三十代天师道传人,虚靖公张继先。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13:07:55 +0800 CST  
可喜的是,张继先作为天师道嫡系传人,是有正式画像流传于世的,让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番探索的成果,历史上的“迎春”究竟长什么样子。

看了张继先的画像,我们再和《红楼梦》里对迎春外貌的描述对比一下“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腮凝新荔,鼻腻鹅脂”用非修饰性的大白话讲,就是腮帮子上有肉,鼻头略厚,对比着看,是不是觉得作者的描写,相当传神了?而且,这张继先的面相也确实是憨厚老实,和蔼可亲,和迎春的性格一致。我们前面也已经注意到,《红楼梦》作者对探春的描写,也是相当贴切她的原型山涛在古人绘画中神采俊逸,气质脱俗的风骨的。可见《红楼梦》中对各个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如果有的话)也是契合她们原型或者隐喻义之特点的。


史料还记载,张继先“沉默寡言”,而这一点也与二木头迎春说话不多不声不响的性格不谋而合。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13:47:33 +0800 CST  
不过,《红楼梦》里的迎春设定是,“不大会作诗”,但是历史上的张继先在全宋诗上留下了两百多首诗词,那《红楼梦》作者又怎么会得到不太会作诗这个印象呢?

让我们来看看张继先做的诗词:

点绛唇·小小葫芦 [宋]
张继先
小小葫芦,生来不大身材矮。子儿在内。无口如何怪。藏得乾坤,此理谁人会。腰间带。臣今偏爱。胜挂金鱼袋。


张继先这首点绛唇:小小葫芦,虽然口气也是颇为有趣,但意境用词恐怕只能归为打油诗的范畴了。显然,属意于唐诗名家和魏晋风骨的作者,对张继先这种朴素直白,接近口语的风格是不会太推崇的,所以,迎春就成了不会作诗的二丫头。另外,宋朝因为在诗上已经无法和前朝相比,流行的是更为口语化音乐化的词。张继先的作品同样大多数是词,这大概也是作者把迎春归为“不会作诗”一类的原因。

不过,张继先的词里面,颇有几首谈下棋的作品,比如这首《望江南》。

望江南(观棋作)
作者:张继先
楸枰静,黑白两奁均。山水最宜情共乐,琴书赢得道相亲。一局一番新。 松影里,经度几回春。随分也曾施手段,争先还恐费精神。长是暗饶人。


这首谈下棋的词,在后世人谈起和棋有关的诗词时,还经常被提起。而《红楼梦》里的迎春,也对下棋颇感兴趣, 周瑞家的送宫花时,迎春就正在和探春下棋。
周瑞家的便知他姐妹在一处坐著,也进入房内。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原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在迎春离开大观园之后,宝玉做了一首怀念她的诗,也提到“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可见迎春生前是喜爱下棋的。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悲,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不过,按照迎春的性格,她断然不会是一个争强好胜,竞争欲望满满的棋手,而是友谊第一,不行就让的乐天派。就如张继先这首诗里所说的一样:下棋的时候能在山水中欣赏美景,还能随便交流琴书上的见解,就很能感到快乐了,更不要说每一局都有新的感受;虽然下棋时也曾经为了赢而施展过各种策略,但是一定要争最后的输赢,还是太费脑筋了,所以经常下着下着就暗地里放水,把这局让给了对面。

可想而知,大观园里的迎春在下棋时,也一定是这样:乐于享受下棋的过程,甚至不愿意和姐妹争个输赢,如果看到对手太想赢了,就宁愿故意走几步臭棋,好让她们如愿以偿。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14:51:44 +0800 CST  
而迎春前世张继先的为人,也能从他的诗词里看出来,真的是和这个人的外貌一样,忠厚老实,宽厚淳朴,满怀善意到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满庭芳·心境双清
[宋] 张继先
心境双清,古今同乐,胜缘休道无媒。天门高妙,应仗至人开。岂比寻常意绪,方寸地、不贮纤埃。仍须信,金坚石确,一志断无回。真元,真可爱,真师真友,且喜无猜。就中更脱洒,不顾形骸。可是正容而悟,凭真趣、改易凡胎。神明会,尘缨世网,莫共话由来。


渔家傲·草草开尊资一笑
[宋] 张继先
草草开尊资一笑。微生病苦随缘了。友义交情如地厚。心相照。今人莫遣前人诮。灯火荧荧山悄悄。芝兰佳气松筠茂。得便盘桓尘世表。香初透。邻鸡且莫催清晓。


真元,真可爱,真师真友,且喜无猜。这个真元,真可爱,简直是我所读过最可爱的词句之一。可见张继先追求的真元和清净的心境,给他带来的是无边的快乐,因为他真心体会到了道家仙界“天门高妙”的至高至元之境界,并从心态的安静和谐中感受到了超越尘世,穿越时空的乐趣。


而《渔家傲:草草开尊资一笑》这首词更是把张继先的敦厚可亲,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逗友人一笑,张继先自己不耻于“草草开尊“,也就是牺牲掉自己的面子也要图大家一乐,其诚恳憨厚可见一斑;而下句微生病苦随缘了,一句随缘了,就把作者面对人生的病痛和无奈的恬静淡然心态描绘得再自然贴切不过了。而下一句更体现从作者对故人情谊的重视和喜爱愉悦之情:我们之间的友谊交情就好像大地一般深厚,咱们之间的感情心心相印,作为今天的人,可不要让古人笑话(感情不真诚)呀。而四周荧荧的灯火,和静悄悄的大山,配合松竹的沁香,似乎也在为作者推心置腹的真心话做着注解。




次韵上勉元规
[宋] 张继先
优游且消遣,认取本来人。
痛苦边是妄,杳冥中有真。
煎烦徒自累,恬惔即长春。
君岂知予念,予身非子身。


这首诗似乎是张继先在遇到挫折和背叛之后写下的:在诗里,作者说自己用优游从容的休闲一般的心情,终于了解了某人的真正面目;不过遭受的这点打击,也不会让作者陷入虚妄的痛苦和徒劳无功的焦虑烦恼之中,恬淡守真,追求长命百岁才是自己一以贯之的态度;最后,作者更是对在笑话他明明因为背叛和欺骗非常懊恼却还在自说大话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又不是我,你怎么能以己度人,以为我的心思和你一样庸俗呢?这首诗把张继先在被曾经相信的人欺骗摆弄之后,在故作无谓淡然,境界高深的口气之下,又透露出一点微妙的痛苦和自我防御心态的心理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作者在强调,自己认识他人真面目的过程是从容的、无所谓的看戏一般的心态,而自己追求高远恬静不被琐事所心理活动更是他人不能体会的,可他这个声明在读者看来,多少有点用力过度之感,更像是一种在痛苦之下护住伤口的保护和反击反应;就像他提到的在现场的朋友,明显也发现,他的表情气质表现出来的真实感情和他宣称的放下痛苦烦恼恬淡求真的心境之间,有不一样之处。不过,正是这种小小的感情流露,让张继先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了:他当然也是人,也会因为被欺骗而痛苦,可另一方面,他长期以来的观念又会强迫自己否认这种痛苦,去维系恬淡高远的心境;然而,无论内心的痛苦,还是痛苦和自我否认之间的冲突,都很明显地在这首诗里表现了出来,可见即使修行高深如张继先,也无法抹灭自己的真实本心。”二木头迎春”要是真被人欺负了,一定也是会觉得痛的。


下面我们看这首词,

[宋] 张继先 任从他,尽教他, 莫管他,他是他非柰我何。 尽日闲同方外友,高吟落笔如悬河。 世上无心结凡累,匣中有剑降阴魔。 长生已悟玄关旨,从教乌兔走如梭。 尘劳汩没诚堪恶,孰肯飘荡随蹉跎。 静处每思喧处事,到头空自竞嘘呵。 任从他,尽教他, 莫管他,但从元气养沖和。 有时恣把丹书读,无事闲寻玉轸歌。 我心非石不可动,任从俗论生乖讹。 松簪布褐且自乐,岂恋浮华张绮罗。 神炉交媾炼金液,混乎湛湛而日多。 功行图成共归去,飘飘飞盖霄河。 任从他,尽教他,莫管他。


任从他,尽教他,莫管他,他是他非柰我何。这句话道尽了迎春张继先在面对小人、面对是非矛盾时的态度;无论他人怎么乱哄哄,世俗怎么评价自己,不问世事,一心陶冶性情,修道以求长生,就是张继先从始至终的人生信仰。


下面这首词同样记载了张继先对清闲安静,空虚淡漠的境界之追求。


更漏子·诵真经
[宋] 张继先
诵真经,期万过。未灭无明心火。宜回首,探真空。融怡淡漠中。自古人,何处在。谩记声名沽卖。抛尘累,养清闲。琼浆自驻颜。


于是,通过对张继先诗词的研究,我们对迎春人物原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就有了更全面、更立体、更真实深刻的把握和理解。例如,从张继先身为天师道传人对恬淡无为、安静求真和仙境大道的推崇,就可以理解为何元春命令迎春题写”旷性怡情“的匾额和诗,以及迎春在诗中对”畅神思“的强调了。迎春的人生追求,和陶冶情操,抒旷性情的道教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人间修行的最终目标也是超乎此世的神仙世界,所以宛如仙境的大观园,给迎春带来的启迪是引发了她对超越世俗人生的天上仙界的畅想,并不禁沉浸在了其中。

旷性怡情(匾额) 迎春 园成景物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那么,迎春懦弱沉默的性格特点,自然也来自作者通过阅读诗词,对张继先性格的总结了。作为八岁就继位的道教高人,张继先的心法修为不可谓不深厚。迎春在《红楼梦》中,多次表现出面对冷遇、嘲笑无动于衷,视若罔闻的态度,其实不能用简单的”麻木,胆怯“以蔽之,而是出自张继先所修道法中对淡泊世事、恬静洒脱的要求。因而,心中总是充满”神思“,思考着金丹大道的迎春,当然可以对世上的一点小打击、小恶意无动于衷,心念不移了。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道:“前日娘娘所制,俱已猜著,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小姐们作的也都猜了,不知是否?”说著,也将写的拿出来,也有猜著的,也有猜不著的。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著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以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

而迎春在累金凤一事中面对世俗纷扰,奴仆争执,干脆置身事外、不闻不问的态度,用”任从他,尽教他,莫管他,他是他非柰我何“一言以概括之,当然也是十分精炼准确的。
总的来说,迎春就和她的前世张继先一样,是个好人。她对姐妹们、丫鬟们的感情都是真挚的、善良的。在司棋被撵时,迎春除了不敢和邢夫人等说情以外,也是流泪不舍,答应为她说好话,还送了一包礼物。

周瑞家的听说,会齐了那边几个媳妇,先到迎春房里回明迎春。迎春听了,含泪似有不舍之意。司棋无法,只得含泪给迎春磕头,和众人告别。又向迎春耳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迎春亦含泪答应“放心。”于是周瑞家的等人带了司棋出去。又有两个婆子将司棋所有的东西都与他拿著。走了没几步,只见后头绣橘起来,一面也擦著泪,一面递给司棋一个绢包,说:“这是姑娘给你的。主仆一场,如今一旦分离,这个给你做个念心儿罢。”司棋接了,不觉更哭起来了,又和绣橘哭了一回。

离开大观园的迎春,也还是在日思夜想和姐妹们的亲密情谊。
迎春道:“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二则还惦记著我的屋子:还得在园里住个三五天,死也甘心了。不知下次来还得住不得住了呢!”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4 15:29:05 +0800 CST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在大观园里,迎春住的地方应该是大观园北面中心大观楼东侧的缀锦阁旁边的缀锦楼。
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飞楼曰含芳阁。 迎春住了缀锦楼。

这缀锦阁按照《红楼梦》的描述来看,里面也装了各种五颜六色,光彩闪耀的物件,确实是如缀锦——色彩斑斓镶嵌的织锦类似。

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著,命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的往下抬。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抬了二十多张下来。李纨道:“好生著!别慌慌张张鬼赶著似的,仔细碰了牙子!”又回头向刘姥姥笑道:“姥姥也上去瞧瞧。”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拉了板儿,登梯上去。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著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大认得,只见五彩闪灼,各有奇妙。念了几声佛,便下来了。

而张继先在得到宋徽宗接见并礼遇后,依然希望过平静恬淡的生活,希望在深山里旷性怡情,就在位于山东青岛崂山的上清宫作庵,宋徽宗遂亲自题词,命名其为“静通庵”。所以迎春原型张继先在历史上的最终定居点是山东青岛,那么青岛会不会和缀锦这个名字有点关联呢?

果然,青岛下属就有一个小镇名为琅琊镇,镇里也有一处古代名胜琅琊台。而琅琊的名称究其本意应该也是琳琅满目的珠玉的意思,和“缀锦”的意蕴暗合了。

说文解字《玉部》琅:琅玕,似珠者。从玉良声。


琅琊台的名字由来已久。《山海经.海内东经》曰 “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孟子》中有记载齐景王出游最后就到达了琅琊。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琊,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三次巡游到琅琊其地,乐而忘归并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汉武帝亦曾多次登临琅琊。后世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登琅琊台欣赏渤海风光以后的诸多诗词。古台观日、海市蜃楼为琅琊台胜景。




而《红楼梦》里,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也曾在缀锦阁铺开宴席,听小戏子们唱戏,欣赏周围风光。


琅琊台


这样看,大观园各处的方位布局,确实和中国地图存在抽象的对应关系。
楼主 darkingwing123  发布于 2019-12-05 00:22:27 +0800 CST  

楼主:darkingwing123

字数:213736

发表时间:2019-11-25 00:43: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5 23:59:47 +0800 CST

评论数:7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