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消失的文物古迹,大家一起来保护即将消失的古之遗存(转载)

117.宿迁市凤凰墩东汉墓群
10日,在江苏省宿迁市区八一东路凤凰墩附近一建设工地上发现一座罕见的大型东汉贵族砖室墓。这座古墓呈南北走向,长13米,有墓道、甬道、前室和主墓室。目前考古专家正在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批珍贵文物正在清理中。

文革时期曾遭到破坏
据了解,凤凰墩墓群是宿迁市级文保单位。在文革时期,就被红卫兵破坏过。近日随着城市危旧片区改造的拆迁和工地建设,原来隐藏在凤凰居委会居民区的凤凰墩古墓群完全呈现出来,部分墓葬已遭到破坏。记者在现场发现,部分砖室墓只剩下墓底地砖。
“我们就此事专门向省局汇报,并组织省文物专家、宿迁市博物馆及宿城区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现场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宿豫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宿迁市文管办副主任张萍萍对记者说。

尸骸不在主墓室而在前室
整个墓葬,主墓室后侧的墙砖还有甬道东侧的墙砖已经被破坏。记者发现,宿迁以前发掘过大量东汉墓葬,用材大都是小砖,而这座汉墓用砖的规格比较大。
据考古专家介绍,此古墓墓砖规格比较标准,都是21厘米×42厘米,另外,券顶砖也非常大,这种情况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还未曾发现。“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出土的遗物遗迹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东汉一个大型贵族墓。”在现场考古的宿城区博物馆馆长李庚善对记者说。
可惜的是这个券顶墓室的券顶已经坍塌,券顶砖散落在前室中。在墓葬前室内东侧发掘出一个84厘米×84厘米正方形祭台,祭台上摆放有几个铜盆。在主墓室通往前室的墓门西侧,躺卧着一具尸骸,尸骸头部附近还露出几个陶器,工作人员正一点点清理。
尸骸通常会在主墓室中,为什么会在前室?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另外,在前室填土中发现了一个石质握猪,握猪是墓主人财富的象征,通常由墓主人握在手中。在前室填土中发现握猪,专家推测这座古墓可能遭盗过,但还需要等待主墓室完全挖掘清理出来才能揭开谜底。

附近可能还有家族墓葬群
在凤凰墩1号古墓葬西侧,专家还发现一座同等规格墓葬,这座古墓葬遭破坏程度比较严重。不过专家分析说,“古代一般以家族聚居,这座很可能就是家族墓葬群。”
专家推测,凤凰墩墓1号墓葬发掘出土,接下来很可能在附近还会发现同等规格的若干个古墓葬。(蔡秀娟 陈曦)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04:52 +0800 CST  
118.福建尤溪明江苏吴江少尹田一化墓:
该墓位于城关镇水南原福利院前埕下,坐南朝北,为长方形竖穴双室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其造型别致,端雅韵秀,系明万历江苏省吴江县丞(少尹)田一化与配室郑氏孺人之墓。
据墓志记载:田一化,字育斋,生于明嘉靖庚戊年(1550)二月十四日亥时,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五月 十三日亥时,万历壬寅年(1602)十二月安葬于城南兴文坊(今福利院)。由于墓主田一化生于亥时,死于亥时,墓葬朝向也向亥。取家旺人和,福运永生之意。该墓后因城区建设需要被拆除。出土器物有:铜器、玉器、青花双耳瓶、淡黄釉罐式烛台,豆青釉涩胎开片罐,青黄釉鼎式三足炉、青白釉青花铃铛杯、桥形钮素面铜镜、翡翠玉塞、石棺垫、石英骨带饰片、铜币、酱釉盖罐、墓志等20余件文物。
墓葬特点:⑴田墓墓门构成五扇屏风,成中高侧低的碑屏状。中书“明吴江少尹田公育斋、配室郑氏孺人之墓,万历癸卯年十二月吉旦葬,孝男田元鼎立石”,书体俊美,笔力苍劲;次屏阳刻松鹤、花鸟图案,生动逼真;三屏为素面屏,略外斜,各屏之中用边框相隔,美观大方。⑵从发现的石英官带饰片看,说明墓主是着官服入葬的。有两枚小翡翠玉塞置于死者的胯下,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原地区称之为“饭含”,即在死者的嘴里塞进米饭和玉片。而水南田墓则把玉塞塞进肛门,有别于北方葬俗,较为独特。⑶墓内有大量的水银发现。据墓志推断,墓主死后停柩时间达二年半之久,所以要采用水银灌肠法防腐。除了建构墓室所需时间外,当地没有停柩两年半的习惯。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05:42 +0800 CST  
119.福建尤溪城关一中后山m1、m2号壁画墓:
1990年3月上旬,在城关尤溪一中后山进行的基建工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县博物馆得报后赶到现场时,该墓已被打开多日,墓室壁画及砖雕略受一些破坏。该馆将情况上报省文管会,省里立即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考古队,对该墓进行科学的发掘。
1998年3月27日上午,县博物馆又接尤一中办公室报告,在原壁画墓的右侧等高8米处,又发现了一座双室墓。文物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左室已被民工们打开,破坏了现场,取走了文物,仅壁画 和砖雕保存尚好。馆立即向省厅文物处领导进行汇报,为防止进一步人为的破坏,与县公安局、尤一中等单位配合,并派人24小时值班守护,等待省市考古队派员协同处理。以发现的时间先后为序,我们将这两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号、m2号。
m1号:位于尤一中校园后山的山腰处,距山脚高度约30米,墓室坐西朝东,墓顶距地表约2~3米,墓圹为长方形砖构单室墓。长3.25米、宽1.08米、高1.15米。修筑方法是在山坡上往下挖一长方形竖穴深坑,嗣用青砖砌筑墓室,以石板盖顶,后再用土回填,故此墓四周皆有壁画。

m2号:该墓为双室砖构盖顶墓,其坐向、形制、绘画风格与m1号基本相仿。墓室长3.3米,两室通宽2.3米(单室宽1.08米,中隔墙0.14米),高1.2米。距地表约2~3米不等。
⑴壁画内容:
南北向壁画剥落严重,所剩无几。西向、东向保存较好。
东向(封门)还可见门阙、廊庑的残迹。封门壁画为建筑物的大门,整体分三扇门洞(类似长安城门),中为大门,往房内推开,两边是侧门往外推开,门扇上均有五钮铆钉,门框用红色涂染,余皆无色。正门中依稀可见三个人物:右边一人物穿黑衣,模糊可见叉手示敬的姿态。中间的人物是抱物而立,左边人物完全模糊。
西向除绘有床帐、挂落、流苏外,床前还绘有一展翅禽类,当为“朱雀”(丹凤)。床前左侧绘有一类式棋盘的床头柜。帐帷之上方各粘贴一方铜镜。
最有特色的是两室南北向的人物壁画和龙虎砖雕。每室两侧各有6个壁龛,龛内安有脚踏莲花座的砖雕俑,人物俑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拱手直立,神情恭敬。两壁中部上方,北为青龙砖雕,南为白虎砖雕,神情栩栩如生。但因画者采用抽象技法,两只神兽被雕塑的表现为一种长颈且形象怪异的兽类造型。
右室左壁墓封门的第一个人物砖雕外涂白灰,眉眼用黑笔描涂。身左侧绘有朱色彩绘的桌子;第二个人身边无壁画。第三个人左侧亦有一朱绘桌子,桌上绘有一盘水果。
⑵出土器物:右室因遭人为破坏,室中器物已被民工哄抢而去,后经公安部门追回。左室是属于主动发掘,才得以完整地了解全貌。出土器物开片青白釉碟1件,方形、圆形铜镜各1件、陶谷仓1件、三头连体俑1件、跪拜俑各1件、陶罐10个、铜钱11枚、各式棺钉64枚等。从棺钉数量分析,该墓入葬时应该有棺也有椁,因棺椁已成粉末状,在此只能存疑。出土器物中当属绿釉盖罐最为珍贵。据省考古专家鉴定,宋代完整的绿釉器物的发现,在全省尚属首次,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从4月5日开始,县博物馆对墓壁画进行了科学发掘和揭取,将壁画、砖雕等运回博物馆保存。共运回人物砖雕24件,青龙白虎砖雕4幅,壁画1块。墓砖1车,石盖板14块等。墓葬年代断代为北宋晚期。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06:47 +0800 CST  
120.福建尤溪梅仙彭坑村壁画墓:
1990年12月下旬,县博物馆根据文物保护员的报告得知,梅仙镇彭坑村村民建房时,发现一座古墓,里面绘有壁画,便立即派人赶往清理。该墓形制为券顶单室墓,壁画有别于此前所见各墓。墓顶绘有山川竹木、日月风云与龙飞凤舞等画面。两壁绘有12尊古代官员,每个人物造型头顶分别榜书“丑”、“辰”等字。“丑”字下方绘有牛、蟹、鳖,“辰”字下方绘有龙、鲛、鱼等,共有36种动物配十二生肖。壁画意境奇丽,作画色彩明快,构图也十分巧妙。其所绘36种属相,是以36种动物配十二地支组合而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壁画毁于村民之手,未能保护下来。

121.福建尤溪新阳镇文山双室壁画墓
1998年8月15日晚,接到新阳镇文化站报告称,该镇文山村村民陈绍友之子为种花到山上取土,挖出几块青砖,回家告诉父亲。陈绍友听后亦往挖掘,致地面塌陷,露出一座双室古墓。此后两天,当地周围乡村近万名群众携老带幼前往观看,有的人还带上工具赶来挖掘。新阳镇政府、派出所和文明办的同志,为了不使墓葬进一步遭到破坏,派人看守现场。我馆闻讯后于次日赶到现场,发现大部分壁画均因遭挖掘、践踏而损毁。墓中器物亦不见踪影。经过做思想工作,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厝主告知我们器物已被打包扔入距墓地1.5公里外的河塘中)。尽管如此,我们仍尽力而为,将剩余壁画进行临摹,并对墓葬结构进行测绘、拍照。
该墓是迄今为止我县发现的最大规模的一座前后室结构的双室券顶壁画墓。建筑结构气派非凡,别具一格。墓长5.23米、宽2.75米、高2.12米。其中墓圹高1.55米。棺床两旁设一通水沟,宽0.26米,深0.2米。墓室四周(包括前室)用3条雕刻莲花瓣的青砖镶嵌,前室踢脚线各用2组“牡丹花卉”浮雕砖砌筑,边沿用竹节形砖雕镶边。整体装饰带有较浓郁的佛教色彩。两室头向还留有壁画,左室只看到一些帷帐之类的的画迹,右室画面则保留较好。起券下部长方形块面上绘有床帷、帐幔,中间有一束流苏悬挂,下方为床。起券部分上部绘一条由8个棱形组成的彩带,彩带之上又绘有3个棱形图。上方中部绘制一只禽类(头部残缺),可能是朱雀(丹凤);左侧绘一轮红日,其余空间绘制祥云。残余画面色彩异常鲜艳,线条流畅,不似一般民间工匠所绘。该墓的规模、绘画风格、形制都很有特色,但仍与尤溪其它地方壁画墓葬有相似之处。
至于墓内器物,从河中捞回后,只发现几枚棺钉和2枚“开元通宝”(当事者说,除此之外别无它物)。据当地农民说,原来在不远处有一“唐驸马墓道”,驸马墓至今还未发现。该墓是否就是驸马墓,因没有更多的实物佐证,无法定论。但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年代应为唐末至宋代初。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07:57 +0800 CST  
122.山东曲阜孔子墓
孔子墓位于山东曲阜孔林
孔子墓位于享殿后,墓高6.2米,似马背隆起,
是特殊尊贵的筑墓方式。
孔子死后,弟子葬师时曾是墓而不坟,
到秦汉时才将坟筑起。
墓前一碑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为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
碑后还有一碑,刻“宣圣墓”三字,
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立。
墓东侧为其子孔鲤墓,
南侧有其孙墓,劝携子抱孙”之意。
墓东南有北宋赵恒、清康熙、乾隆等三帝跸亭各一座。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墓被铲平,孔子遗骨和遗物被示众后烧毁
雕像墓碑更是无法幸免

123.浙江温州瓯海中岙山西晋古墓
瓯海的中岙山山脚有一家养殖场,不久前,该养殖场在修理山脚的护坡时,两座古墓暴露出来。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瓯海文博馆派遣考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抢救性清理。
4日,记者了解到,发掘已近尾声,按照墓上的线索,这应该是公元303年西晋时期的墓。同时,考古人员还在墓中发现了砚台、兵器等物品,可见,古墓主人生前非富即贵。
中岙山下有两座西晋古墓
这两座墓是一个多月前中岙山山脚的一家养殖场修整护坡时发现的,一座古墓封门完好(下文简称“M1”),长6米,宽2.3米,封门高1.6米;一座封门已损毁(下文简称“M2”),整体规模略小于前者。考古部门接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玚展开展开抢救性清理。
4日下午3点许,记者在现场发现,古墓距山脚约十多米处,两座墓相距约3.5米,由封门、甬道、墓室组成,而墓室又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前堂,后室为棺床。“两墓形制基本一样,单个墓葬的平面呈凸字。”考古人员说,古墓用材考究,墓壁由青砖错缝平铺叠砌,没任何粘合材料但几无缝隙,墓底由长方砖人字形平砌,工艺令人惊叹。墓砖基本为模印画像砖,尺寸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砖面有铜钱纹、米字纹、几何纹以及兽面纹、龙虎纹、翼兽纹等祥瑞符号。足见当时工匠水平十分了得。
考古人员介绍,两墓顶部为由楔形砖错缝叠砌而成的券顶。“M1的甬道上方的券顶基本完好,但墓室中部以上包括券顶大部分已经毁坏。M2破坏更甚,墓铺地砖大部分也被揭破坏取掉。”考古人员在M1墓中发现了纪年砖,上写有“太安二季太歲在辛□”字样(“□”代表字迹不清,下同),“这段文字显示的是墓葬的年份和吉日,‘太安二季’应为公元303年,西晋。”
根据记载,当时的皇帝为司马衷,也就是流传出“何不食肉糜”典故的晋惠帝。当时西晋发生“八王之乱”,人口大量迁徙,当时还叫永宁县的温州,也涌入大量的人口。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09:02 +0800 CST  
124.浙江杭州萧山明代进士田维佑墓
曾于明代任“广西桂平市市长”的田惟祐,最后偕妻终老萧山。他们会留给今天的我们怎样的信息?
昨日,记者从萧山博物馆获悉,位于萧山极地海洋公园西南侧的墓群挖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本次挖掘共清理墓葬33座,墓葬所属时代跨度较大,由春秋战国及至明清时期。汉六朝墓出土遗物相对丰富,主要以罐、碗、壶、水盂等陶瓷器皿为主,并有少量的金属件。明清墓葬中出土器物较少,主要遗物为成组陶罐。其中,明代萧山进士田惟祐及其夫人张氏合葬墓也在其中。
相关链接:湘湖边发现明代进士墓,萧山第一本史料出自他手
▍田惟祐及其夫人张氏合葬墓
田惟祐,绍兴府志作田惟祜,原名蔚起,字裕夫,官至浔州知府(今广西桂平),相当于今天的桂平市市长。他写的《东源读史录》还被录入《四库全书》之中。据史料记载,田公于明弘治十四年乡试中解元;正德三年殿试中吕柟榜,授同等进士出身(三甲)。撰有文集《萧山县志》、《沧螺集》、《东源读史录》。诗作《龙游至衢州》、《晚登城楼怀友》、《始至太平》。碑记序论《无基贫灶沙荡碑记》、《渔临关桥记略》、《重辑萧山县志序》等。
这个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野外发掘人员施梦以介绍,这个地方是杭州极地海洋公园的二期项目建设用地,因为涉及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所以需要经过文物部门审批,去年5月份他们与萧山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进场的时候,在地下文物勘探过程中发现了这个墓。“
一开始发掘这个墓的时候,并不知道墓主人是谁,是由近北侧墓室(就是田惟祜夫人张氏的墓室)封门前的墓志盖内容,即‘明故进士浔州府知府东源田公室人慈懿孺人张氏合葬之墓’,然后查阅史料发现明代萧山中了进士、当过浔州府知府的田姓人士只有田惟祜,就确定了编号为M15的明代合葬墓为田惟祜夫妇合葬墓。”但是,田公墓室于“文革”时遭毁,仅存其夫人张氏墓冢。墓前建筑亦于同时期损毁,现存有大量散落石构件、石雕残件及浮雕五贡器。
▍出土的墓志盖
对于田惟祜,萧山县志、浔州府志中都没有详细记载,德庆州志有记录,也仅一句“田惟祜,浙江萧山人,进士,正德十四年知州事。轸念民瘴,奏免荒税,潜化恶俗,祀名宦”。
施梦以说,从张氏墓室结构上来说,此墓较普通明代时期砖室墓葬考究许多。首先墓室所用砖块规格较大,质量好,硬度强。再者铺砌方法考究,墓底为双层方砖平铺,墓壁为双层结构,墓室内侧为大方砖直立铺砌,并带有榫卯结构,起到固定作用。外层为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墓室各层砖块连接处均有石灰填充,封门处有大量石灰覆盖,起到黏结、防水、防腐、防虫的作用,墓顶为券顶结构。从这两点上,说明墓主的身份或者经济能力要比当时的普通百姓高出不少。此外,有专家指出,墓地的发掘丰富了萧山地区的考古资料,对研究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丧葬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据杭州日报)

125.张七房村墓群
位于江西都昌县东南40公里的周溪乡黄湖张七房村。当地农民在开荒、平地、建房时经常有墓葬出现,经调查,在1平方公里之内,发现被严重破坏的砖室墓就达14座之多,保存较好的唯有江陶学校背后墓。虽封土堆已挖平,但墓室结构未动,文物普查后,划定了该墓群的保护范围。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10:09 +0800 CST  
126.陈伯宣墓
位于江西瑞昌市流庄乡北岭东南方向2000米潘家村东眼儿村(又名陈家林)。墓座东朝西,周围为山坡,原墓址有较大规模的石建筑及碑刻,1965年因当地修建水电站,石建筑构件被拆移,现仅存高0.7米,直径3米的封土及四周的土围。陈伯宣,唐代人,生卒年代不详,为陈宣都王陈叔明之后。因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遂卜居德安。尝以著作朗召,辞不起。

127.赵光抃墓
位于江西九江县城西约12公里新合镇小石山 。墓向东南,期墓封土高1.5米,直径5.8米,1987年重修,墓前碑额横排楷书阳刻“纪念碑”,碑中竖排楷书阳刻“明故兵部右侍郎高祖赵公光抃之墓”,左右竖排楷书阴刻约600字铭文,墓两侧石衬柱上刻有“笑前贤许多祥麟威凤;乃所愿做个战马耕牛”联。墓前原有石狮、神道和牌坊,文革中遭毁。1987年重修时,墓中出土“大中丞石谷赵公志铭”志石一盒,两块,现藏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赵光抃(1595—1643年), 字彦青,号石谷,九江府德化县仙居乡(今九江县城门乡人),后随父、祖辈迁入府城(今浔阳区)居住,今赵家花园一带便是其赵家的府邸和园囿。天启五年进 士,崇祯初任工部都水主事,兵部职方郎中,后升密云巡抚、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五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 务。崇祯十六年初夏,兵败螺山,仇家攻讦,系狱数月,屈杀北京西市,年仅49岁,南明福王 为之昭雪复官,遗骨迁归故里。著有《船政录》、《职方奏议》、《御序疏稿》、《木笔斋诗文集》和批订《陈龙川》、《职方集思录》、《边情考藏》等。

128.广济桥
俗称凸背桥,位于江西九江庐山区赛阳乡政府北约一华里,紧邻赛阳乡中心小学。据《德化县志》记载:“广济桥在石门涧,明万历年间潘太监建,去城三十五里。国朝嘉庆二十二年蛟圯。知府朱启,知县邹文炳暨众捐建。勒碑。”清光绪十五年(1897)重修。广济桥是一座并列石质单孔拱桥,是当时沟通城乡的主要通道。桥呈凸背形,东西朝向,桥长12米,宽6米。桥墩以方整的花岗石砌筑而成。桥两头各设三级长1.7米、宽0.27米的花岗石踏步,桥栏杆望柱柱头分别刻有莲花、花锤等图案。桥西头的青狮、白象望柱均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另刻有一块禁碑,文曰:“奉宪谕,桥上不准打麦、堆积牛粪及污秽。”广济桥造型古朴,端庄大方。1986年3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9.石狮
一对,原为明代嘉靖牌坊前的石狮,“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但石狮保存很好,现置于江西省星子县鼓楼前。绿豆石,高153、宽46、厚28厘米,雄狮踩一绣球,雌狮亦踩一绣球,并有一小狮扒在雌狮的腿上,其造型生动、活泼,工艺也十分精湛。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11:55 +0800 CST  
130.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旧址
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大港乡大港老街上。1937年12月初,中共赣东北特委委员,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率领红军武山游击队赴浮梁县改编为新四军,后又率领中心县委成员于1938年1月下旬回到都昌,在大港街设立新四军都昌留守处。国民党反动派视田英等人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同年4月6日,他们派出300余人,武装包围了都昌新四军留守处,残酷地将田英等7位同志杀害,制造了震惊赣东北的反共惨案。周恩来同志指示《新华日报》先后发表消息和社论,对国民党政府在都昌制造反共惨案提出了严正的抗议。旧址原系一石姓地主家的棋盘大屋,砖木结构,四周风火墙到顶,现只保存部分建筑。

131.太古洋行九江分公司旧址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滨江路37号,即今港务局职工医院及周围所在地。太古洋行成立于1866年,是美国资本操纵旧中国航运业的垄断组织。1875年,清两湖总督李胜锐为太古洋行在九江租买地皮,设立分公司,该公司有办公楼二栋,前栋毗邻滨江路,对面即是它的码头,该建筑现已拆除大部。后一栋为二层办公楼,平面呈曲尺形,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36平方米,主体建筑面东背西,高12米,红色铁皮瓦,屋面坡高陡峻,上有屋顶窗和壁炉烟囱,附属楼高9米,有内廊与主楼相连,上下共有大小房间20间,除主楼二层外墙以鹅卵石子饰面外,其它为红砖清水墙。距办公楼西、南20米为太古洋行货栈仓库及网球场。

132.同文中学教学楼旧址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庾亮南路47号,即今九江市二中校园内。同文中学最早始创于1867年,教学楼建于1906年,它是在挖地基时发现一缸唐代开元通宝钱币窖藏,运到美国变卖后而建的,楼坐东向西,原高四层,文革中拆除一层,现为三层,建筑面积2220平方米。楼为砖木结构,红机瓦屋面,四坡顶。建筑入口处由左右处四根颇有异国情调的立柱组成门廊。内部空间空旷,线角简略,体现了西式建筑的风格。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13:14 +0800 CST  
133.湖南省衡阳市第五化工厂内南朝古墓

“衡阳五化”厂区内发现“南朝古墓”
此类墓葬在我市比较少见,为研究南朝时期衡阳地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本网讯(文/图 晚报记者 罗文鹏 通讯员 王 希)在一家老企业厂区的坡地上,挖土机掘开泥土,竟发现一座砖砌的古墓。1月19日,市文物局接到市民报料,七里井原衡阳市第五化工厂内发现一座古墓。市文物局随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文物专家确定该墓为南朝时期的一座古墓,在我市比较少见。
厂区绿化取土时发现离奇古墓
1月19日,记者得知线索后也第一时间赶赴七里井的原衡阳市第五化工厂内(简称衡阳五化)。该厂已经倒闭,衡南畅通机械厂在老厂区进行生产,当时正在进行厂区绿化改造。
此次被发现的古墓位于厂房后山的南坡,原本是在泥土和建筑物的覆盖之下。工程人员操作挖掘机取土的过程中,尘封的古墓再次被发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座砖室墓,有拱形的券顶,墓室已经被挖出很大的豁口,显然是很多年前就遭到了破坏。墓室里面空空如也,墓砖上也蒙上厚厚的一层灰。乍一看,很像记者之前看到过的汉墓。
市文物局接到市民反映后,依法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古墓东面遭厂房占压,墓口被人用红砖水泥墙封堵,墓室北部及部分券顶也存在水泥修补痕迹。他们推测,古墓应该是早年修建厂房时就被打开过,随后又被再次封堵。考古人员在墓室内部发现了大量现代生产生活垃圾,但没有出土任何古代遗物。
文物专家确定墓葬年代为南朝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座券顶砖室墓,方位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长3.5米,宽2.5米,高2.3米。进行发掘时,墓室北部、南部及墓口、券顶均有残缺。墓室底部仅北部可见三列平铺墓砖,其余墓底所铺地砖已被破坏。
墓砖规格统一,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大部分呈青色,少部分由于烧造过程中火候原因呈黄褐色。
墓室左、右壁上均有“凸”字形灯龛。按照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墓葬习俗,墓主下葬时灯龛内会放置一盏油灯,有人将灯点燃后再将墓室封闭,如此是为了给墓主塑造一种人间生活的场景。
考古人员还发现,每块墓砖上均有纹饰,饰于墓砖侧面,纹饰较清晰,有番莲纹、钱币纹、几何形纹等。
市文物局专家表示,这是一座小型墓,从墓葬的券顶结构、凸字形灯龛及番莲纹墓砖来看,具有明显的南朝风格,且墓葬形制与邵阳、娄底等地发现的南朝墓基本一致,因此推断墓葬年代为南朝。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14:17 +0800 CST  
134.某市刀型古墓

“刀形”古墓现端倪
▲“刀形”古墓
2006年8月29日 晴
刚到8点,没想到就很热了,从村边的水泥路走到发掘现场,几百米的路程已经让大家汗流浃背。
由于古墓发掘现场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大伙也只能忍受暴晒。
快中午时,出现了一个长方形墓室,但大部分墓顶已经没有了,两名工人直接站在墓室里面清理杂土和砖头。五六米开外,还有几名工人在清理另外一座墓葬,可惜还看不出它的形状。
工人们不时扔上来的砖头,有些没有花纹,有些花纹非常明显,大部分是和昨天见到的钱纹差不多,这个墓也是南朝的吗?考古队员小温说,从墓砖来看,这些与昨天发现的那座花纹相差不多,属于同时代的。
墓室东面的砖为什么变成“竖”的呢,而其他地方都是横着垒起来的。两名考古队员拿起手铲,跳进墓室内,轻轻把砖表面上的浮土刮掉。一个用竖砖头形成的“扇”形呈现在眼前,队员们判断,这就是古墓甬道门的券顶。
墓顶去哪了呢?考古队员根据经验判断,墓室上方,在上世纪50年代平整土地的时候已经被破坏了,墓顶已经坍塌。残留的一段墓顶上花纹非常明显,除了鱼纹、钱纹,还有其他纹饰。
据小温说,这样的墓叫“刀形墓”,有甬道、墓室组成,甬道较窄,与宽敞的墓室相连,形状很像一把菜刀。到下午4时左右,墓室已经清理出快2米深了,可是还没到底,不过整个墓室的结构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墓室内究竟还有没有陪葬品很难说。同时和砖头一起清理出来的还有几片残破的瓷片,小温说,那些不是墓里的东西,估计是五代时期的,可能是墓顶坍塌后,随墓上面的土掉进来的。
等全部清理之后,估计是看不到棺椁。队员们习惯把南朝的墓葬称为早期墓,经过1000多年的时间,那些棺椁尸骨早就化成土了。不像明清墓葬,大部分棺椁都还留着,福州经常发现保存完好的湿尸。
要知道这个墓葬中是否有陪葬品,还要等全部清理出来才知道。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17:39 +0800 CST  
135.兴国寺塔 (河南省尉氏县古塔)
兴国寺塔位于出尉氏县汽车站南行约100米,一座古塔赫然映入眼帘:塔高8层近30米,塔身青灰色,呈六棱形,重檐楼阁,古朴俊雅,挺拔屹立——这就是尉氏县著名的兴国寺塔(又称东关塔)。
兴国寺塔历史年代久远。据旧志记载:“尉氏县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屡经兵灾,所存唯浮图和废址而已。”浮图即塔也。由此可知,兴国寺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963年,古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兴国寺塔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平座面阔也渐次收敛,宝瓶式铜刹扣在顶部,整个塔身外观庄严淳厚,刚毅挺拔。古塔为砖塔,塔身内外均用青砖砌筑,全部采用卧砌法,砖与砖之间衔咬,塔体结实稳固。塔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为仿木构砖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硕大,制作规整,有四铺作和五铺作两类,是宋代建筑艺术的完美体现。
兴国寺塔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塔体内外壁均镶嵌有砖雕佛龛。佛龛砖呈正方形,其质如石,龛凹圆形。龛内浮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袒胸盘坐式的佛像,一种是一腿盘坐一腿屈膝式的菩萨像,其他还有站立的、盘坐的等各种形态。佛龛均使用圆刀刻法,线条流畅,刻工精巧细腻,形象栩栩如生。现存佛龛410个,其中外壁288个,内壁122个。由于文革期间毁坏严重,再加之地下淤陷一层,目前已无法查清佛像和菩萨像各自的数量。除底层因盐碱潮湿侵蚀外,佛龛在每层均有分布,且排列有序,将整个塔体装饰得精美可观。据专家介绍,这些佛龛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雕塑艺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36.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文塔
人文昌盛和希冀出人才的地方,往往建有文塔。据文史专家称,广州地区曾有十多座文塔。在现今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社区———以前的深井村,就曾有过三座文塔。
文塔如今在深井仍可看到其中的两座:一座位于村南的文塔岗,此塔曾于1958年被拆,今原址重建;一座位于村中的文塔公园,为原址原塔,已经进行过重修,是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
文塔岗的文塔因系五十多年后重建,没有旧的影像资料参考,只能依公园文塔的葫芦画瓢,模样大小与公园文塔几乎完全一样。
不同的是:公园文塔坐东向西,而岗上文塔坐南向北;公园文塔匾额题字是“振采高飞”和“山明水秀”,岗上文塔匾额题字是“冠冕南极”和“高步青云”;第三层一个圆形窗户,公园文塔在正门左侧,岗上文塔在正门右侧。(图)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18:50 +0800 CST  
137.万寿塔 (安徽马鞍山古塔)
和县万寿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城南三户村原延庆寺旁,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史载:孙权为其老母做寿而建。又据《三国志》载:孙策、孙权及其母亲曾驻于历阳,因策、权极其孝母,后人志之而建此塔,命名“念母”、“念劬”,实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意,以示怀念和赞扬孙氏母子德风。
历史背景
据文字记述,中国之塔一般随着寺庙而建造。万寿塔旁的延庆寺原有房99间半,取名延庆,是祝慰“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有位寄迹延庆寺读书,后历任清国子监、秘书院试中舍人、监察御史、福建巡按等职的成姓,55岁告病回乡,写下《寄延庆寺诸僧》诗曰:
延庆诸僧卧起迟,几年薪火泪空垂。
生平感慨何时尽,又在燕山夜雨时。
在延庆寺西还有宋代中丞彭思永墓。至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彭思永的12代孙彭勖(时任监察御史),写有《延庆寺西访先茔》诗:
和州城外访先茔,麦秀渐渐陇欲平。
石兽尽横行客路,泥碑犹隐侍郎名。
拥屏苍岭含云峙,对案鸡笼照日明。
赖有故人今作郡,门墙松柏不难成。
如今延庆寺早已毁没,但其盛况乡人仍每为提及。
建筑格局
万寿塔原高28米,7层,外呈六角形,砖木结构,以木挑檐,以石铺基,门向东南。塔外每层方形,均系砖砌龛和拱形小门,佛龛内砖雕佛像,数目9至16不等,且盘坐在莲花之上。塔内第一层呈正方形。在第一层南壁,有一人宽的砖阶向上斜穿第二层外檐,再绕外檐六分之一,又有砖阶斜穿至第三层外檐,人可依次登至第七层。1954年大水塌顶层,后又塌一层,故现实存5层。 [1]

138.陕西省蒲城县金陵寺
在蒲城县东南有两座建造俏美的古塔,坐落于洛河东西两岸,隔河10里遥遥相望。这两座宝塔分别就是位于洛河东岸平路庙乡常乐村的常乐宝塔(也称之为金陵寺宝塔)和位于洛河西岸永丰镇南温汤村的温汤宝塔(也称之为海源寺宝塔),只因这两座宝塔地处偏僻、道路不便、寻访者罕至,致使这两座古塔的出镜率不高,清明节那日去泰陵前专程跑来看了看这两座古塔,看后被这两塔的精美、俊俏所震撼,故发一篇使如我一般的好古寻游着者一睹为快。
常乐宝塔
六角十三级密檐式、现残高37米、底边边长4米,塔身底层特高、南面辟有劵门,塔刹已毁。
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依柱、阑额、平座勾栏。各层当心间辟劵门或假劵门、方窗,2—4层逐层交错,5—8层每面都从南面依次辟劵门、逐层不再交错,8层以上损毁较重情况不明。各层次间饰砌卧棂窗。层间叠涩檐出双排椽头、施五铺作双抄斗拱、补间铺作一朵。
老汉告诉我,这底层加固的青砖就是他于1972年砌的。还说这塔里原本有梯,我正准备接话是不是“文革”时期毁的,人家抢先说是 造反的时候烧的,300多年前的事情好像他亲眼看到似的。塔心室我是进去了,很是狭小,就算有梯也应是那种直上直下的,折梯是摆不开的。考古部门在古塔附近发现古代遗迹,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深2—4米,在遗址中发现水井、墓葬、影青碗等唐宋遗物。老汉指着古塔西北那片果园说:那就是
原来的金陵寺,这寺倒是解放后才废的,是老汉亲眼看到的。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20:04 +0800 CST  
139.朝阳凤凰山凌霄塔/ 辽塔;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毁于文革/

140.山西省稷县古塔

传说中的稷县古塔
宝塔曾凌亘古牢,
登临百里见秋毫;
凌霄作镇横汾上,
疑是擎天玉柱高。



这是大明稷山知县武占鳌在其任内咏稷山古塔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为稷山古塔,其诗应为明嘉靖乙卯年即公元1555年前而作。此诗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稷山古塔的巍峨和壮观景色,诗中首句称古塔为宝塔,说得是古塔巍峨高大延续不断的牢固屹立。二句说了登上宝塔可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壮丽景观。三句是说宝塔直插云霄似镇物横卧汾河之滨。四句则描写宝塔象擎天玉柱支撑着后稷故里这片神奇的土地。
古人的话我们不可不信,他道出了当时稷山古塔作为稷山一宝的神秘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圣无比。而关于稷山古塔的众多美妙、神奇传说,至今是人们茶余饭后追思和问答的话题,经久不衰。诸如:公塔母钟之说、麦杆敲钟的故事以及南蛮子盗钟、铁锅煮饺子的故事。尤其是那句稷山有个稷山塔,把天顶的咯碴碴的顺口溜更让稷山人自豪至今。在稷山人民心中,宝塔是佑县之灵,这座凝聚着后稷人民智慧和伟大创举的宏伟建筑,近千年来,一直佑护着他们安居乐业,兴旺发达。
据现存在青龙寺碑林中稷山县人民委员会一九六O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标志碑文记载:“稷山塔是金代建筑,是研究建筑结构学的重要实物依据。尤其是塔内石刻极为珍贵……。”但好景不长。仅过了四年,一九六四年五月,古塔南北间遍体裂缝,当时的稷山人民委员会出于安全,以防倒塌为由,未曾考虑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决定予以拆除。至今留下千古遗憾。现在想起来真是幼稚,大可不必。临猗县城有个猗顿塔,不也在当时就有裂缝,部分坍塌吗?人家没塌,不也至今屹立吗?看来都是我们过于小心了。据当时参与拆塔的人回忆,稷山古塔竟是平地而起,地下未曾见到地基。验正了古塔是研究建筑结构学的专家论证是多么重要和精僻。
近千年来,稷山古塔的修建始终是个谜,只是随着古塔的被拆。一些谜才逐步解开。并于建塔年代。在清同治年间县治记载为崇善寺塔。这个记载有误,而且被以讹传讹误导稷山人民一百多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从塔上拆下的文物和一九六O年县人民委员会公布的材料证明,稷山塔全名应叫广教院塔。始建于金明昌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191),据县电信局一九八九年盖邮电大楼时从塔基旁挖出的石碑碑文记载:古塔为金代广教院塔,此塔由当时的绛州天宁寺住持修塔会首倡导而建,原碑文上款为:修塔维舟最上福田姓名真像传于不朽之碑,其碑上刻有当时的倡导人及募捐人士的姓名及石刻头像,修塔会首为本州(绛州)天宁寺住持绪论传戒沙门行进,另外还有河中府僧正通玄、天宁寺僧正肇基长川登院主洪海等不下百余人碑上有各有像。可以说是传于不朽了(碑存青龙寺)据说从塔上拆下的塔尖底座为传说中煮饺子锅,其铭文记载为:广教院塔,大金明昌二年。据此证实,同治县志记载有误,应于澄清。
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稷山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知道,稷山县城的位置在明嘉靖间不在今天的老城区位置上,而是在今天职工新村和甘泉村中间这一带,事实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厄运两次降临稷山古塔,震中陕西华县,震级八级,稷山城垣尽毁(稷山县志载)到了明隆庆年间(1567年)在今天县城古城区的位置上新建县城(稷山县志载)也就是说,当时的广教院塔和广教院已先于县城圪立在此三百余年了。当时新县城选址是否已考虑此处已建有古塔而建,不可得知,但终究是选在了这里。同时在建新城前古塔已被地震崩裂。当时稷山知县薛一印(陕西韩城人)也在一首咏稷山古塔的五言诗中这样描述和赞美稷山古塔。诗名为秀塔穿云,诗如下:

孤刹凌霄汉,云连塔共飞;
塔撑云脚翠,云护塔腰肥。
天柱浑依纽,地震将开扉;
乘风忽陟顶,俯视尘寰微。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21:40 +0800 CST  
诗中孤刹应指广教院远离县城,高耸入云的古塔与云共飞,在云雾缠绕和护卫下,塔似变的粗壮高大,像浑然的天柱只是地震将其崩裂(开扉)诗中末句地震将开扉一句,是说由于地震古塔崩裂。但其却巧妙地将崩裂描写为开扉,意指宝塔像打开心扉一样,佑护着后稷子民。诗人多么富有浪漫色彩和人情味,真可谓之绝句妙诗一首。
在此后的四百余年间,宝塔似有神灵一样巍然屹立,佑护着后稷子民一直走到公元一九六四年五月那个难忘的日子,从一九六四年六月开始,宝塔终被临汾一建筑公司中标拆除。虔诚的后稷子民得知这一消息。当时的摄影技术并不发达。在未搭拆架的五月底前拍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存唯一的一张稷山古塔全景照片,现已弥为珍贵(现此照片已被用于众多的稷山宣传资料、广告的压题照片)而当搭起拆架后,更有众多的人们在此拍照留念。但稷山古塔却永久的失去了,留下的只是永恒的记忆。
笔者曾在稷山报发表过抱撼稷山塔一文。对稷山塔在人们心中的份量和位置作描述。今天笔者再次试着从考证角度追忆稷山塔,潸然泪下,感慨万千,若当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能像今天这样,稷山古塔作为稷山的标志,可能会永远屹立在县城中心,佑护着后稷子民。
据参加过当时宝塔拆除文物保卫工作的东街村民马良贵回忆,拆塔时稷山古塔文物十分丰富。拆下的文物由保卫人员护送至县文化馆保管。当中不仅有镇塔玉龟、建塔文档,老百姓叫天书(记载建塔原由的文书当时用蜡密封于陶罐之中)还有众多和真塔造型一样的金塔、银塔,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还有塔中那精致的石刻,但这些文物现在却不知去向。更重要的据马良贵老人讲,在拆塔时每隔几层砖就用枣方木利用铆榫连接在一起,起今天的钢筋作用。据说枣方木很厚,没有几百年的历史就没有那么粗的木材可解。他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稷山红枣栽培的历史至少在两千多年的先秦时期或更早,也许在后稷教民稼穑时就有了红枣。只是这枣方木随着宝塔的消失也不见了踪影。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曾经拥有时,往往不知珍惜和爱护,但当你失去了,才想起了它的珍贵。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今天我们考证稷山塔的历史就是要不忘历史和曾经的拥有,从而唤醒人们的记忆。从而学会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回望历史,给我们以强劲的反思、警醒和振作。欣喜的是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修复重建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有口皆碑。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不久稷山宝塔会重新屹立和出现在后稷子民的视野之中,人们期待着……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22:26 +0800 CST  
141.广东省惠东县文昌阁塔

文昌阁塔:全县现存唯一古塔塔身呈六角形,有200年历史
▲文昌阁塔现貌。
在惠东县梁化镇新湖村梁化河上游,有座保存比较完好叫“文昌阁”的古塔。据惠东县博物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文昌阁塔建于清朝,至今有200年左右历史,是该县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塔,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文昌阁塔位于梁化河上游的甘竹河甘竹桥左侧300米处,塔门正对着甘竹河。塔身呈六角形,高11米,共三层,塔底面积14平方米。据早年参与编纂 《惠东县梁化镇志》的梁化镇政府工作人员李德明介绍,文昌阁塔据传为镇河之塔。在清代康熙年间,梁化遭遇了一次特大洪灾,当地群众损失惨重,人们便建了这座塔,祈求将“洪魔”镇住。“从古塔的地理位置分析,这个传说有一定依据,因为它处在梁化鸡笼山河的大河水与梁化林场的小河水交汇处。”李德明说,每次大雨过后,两河交汇在一起,河水异常湍急。
走近古塔,只见塔顶长着许多小树、野草,第一层的部分飘檐已被毁掉,露出沙石。李德明介绍说,沿着梁化河,原来共有3座塔,另两座分别位于齐眉塘村的万福庵和黎光村的中心埔。上世纪五十年代,黎光村中心埔的古塔由于附近建机场,妨碍了机场跑道而被拆除。而齐眉塘村万福庵的古塔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破四旧”时被毁掉。“同一时期,文昌阁也遭到人为破坏,但由于墙体坚实,只毁掉了一些飘檐和塔内的木架。”
据了解,梁化镇文昌阁塔的修复得到该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列入2011年度重点建议案,目前相关职能部门正在做修复工程的前期筹备工作。

142.山西平顺明惠大师塔
明惠大师塔:平顺县城东26公里太行山深处的虹霓村。塔建于唐乾符四年(877),是原海会院中的建筑,寺院虽早已不存,石塔仍保存完整。塔的造型为单层单檐方形亭式塔:塔基高1.5米;塔座为束腰须弥式,壼门内有高浮雕的石狮;塔身高1.8米,正南面开门,门两侧各浮雕有金刚一尊,门上起半圆形券,浮雕伎乐天三躯;塔身左、右两面刻假破子棂窗及仿木的额、枋;塔身背面嵌有后唐长兴三年(932)镌刻的《海会院明惠大师铭记碑》,记载了石塔雕造的年代和缘起。塔身四角柱上线刻有卷草、宝相花和化生童子,线条精美流畅。塔刹由束腰、山花蕉叶、覆钵和宝珠四部分组成,古雅优美。明惠大师塔造型古朴精巧,比例适度,雕饰华美,是晚唐、五代单层石塔作品中的佼佼者。2007年春,石塔遭盗贼破坏,正面西侧的浮雕金刚被盗凿,至今下落不明。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27:20 +0800 CST  
143.河北正定凌霄塔
凌霄塔
位于正定县城内大众街坐落在正定城内天宁寺,也称木塔。始建于唐咸通初年(公元860年)。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砖木混合结构,塔分九级,高60米,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塔内有阶梯可攀登1、2、3层,4层以上有中心柱,用放射状角梁与塔身连接。从外部看,塔身下3层为砖磨斗拱。第4层以上斗拱和飞檐均为木构,各角悬挂风铎,四面有门。顶部原有铁铸枣核状的塔刹。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每层收分递加,外观稳重而挺秀。这种下砖上木并有直贯5层的塔心柱的高层古塔结构,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可是,1966年邢台地震时塔刹和顶部被震掉,古老的塔身也遭损坏。现在的木塔是其后重建的,高度减为40米,结构也不尽同于原塔,但仍是一座宏伟的高塔。

144.文笔塔 (贵州省贞丰县古塔)
文笔塔位于贞丰县城西北0.5公里的塔山顶上,塔形宛若毛笔,故称文笔塔。
据清道光《兴义府志》载,文笔塔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塔高23米,共7层,实心,递减收分,呈八角形。建筑石料骑缝垒砌,无黏合物,建筑工艺精湛,虽经百余年风雨剥蚀,石缝处仍难插一张白纸。塔南面立有一碑,刻有“笔点青云”四个大字。字体为柳字变异,清秀而刚劲。
1978年该塔被毁,仅存半壁。
贞丰县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文笔塔为县级文物保护位。1993年县人民政府集资修复。

145.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
亦称“新关”或“洋关”。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姑塘镇姑塘村北约一华里处,是帝国主义攫取姑塘税收的机关,设有梅家洲、白云嘴两个分卡。。姑塘分关旧址依坡就势,背倚姑塘山,面临鄱阳湖。东北与大孤山相望。该建筑由前、左、后三栋西式洋房圈起一座三合院落组成,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823.6平方米。前栋为外班办公地点,即征税处。面阔21.6、进深9、高9.05米,建筑面积194.4平方米。左栋为二层楼房为内班,即行政管理办公处,建筑面积162平方米,后栋为分关大班的寓所,建筑面积168平方米。三栋建筑均为四坡顶,青石片瓦。红墙面及墙饰以小鹅卵石,装饰典雅,结构牢固,左后侧姑塘山上原有监督“逃避征税”的炮台,现仅有鹅卵石台基及上山的数十级台阶。1987年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29:04 +0800 CST  
146.鹤问寨墓群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之西玉兔山一带黄土岗,东临寻阳城址,西傍赛城湖(昔称鹤问湖口)。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因创办赛湖垦殖场和县化肥厂及群众开垦种植,暴露和毁没大批砖室墓。80年代初,为配合九江县造 纸厂扩建施工,先后清理发掘墓葬7座。一座为土坑竖穴,余为券拱砖室,其中有座砖铭“晋梁州刺史梁使君”墓早年被盗掘过。发掘出土和零星采集的器物主要有铜镜、佩饰、套筒、铁剑、剪刀、青瓷罐、钵、壶、盘、口壶、碟、虎子、蛙形水注及“大兴四年”、“永昌二年”、“咸和元年”等纪年砖,与寻阳城址采集的同类器物特征基本一致,故确认其为寻阳城同一时期的墓区。

147.永济桥
位于江西省武宁县上汤乡之洋深谷中。旧时为船滩往湖北通山之咽喉。因桥处山底深谷,俗称深桥。据地方志载,永济桥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桥起两边山脚,自西南跨向东北。桥长23米,宽12米,高9米。全用微红石块砌造,高大坚固。桥上建有一亭,据《附建茶亭记》碑文载,亭建于嘉庆二年(1797),为砖木结构。亭高4.06米,长10.5米,宽与桥面相同,均为6.5米,两端亭门,围拱砖砌。门额行体横书“永济桥”。亭内两边各有砖砌方柱两根,上承支架,下凿孔,穿之长条凳,围之木栏杆,便于行人歇息。亭内西南角,嵌有《附建茶亭记》青石碑一块。桥东北原建有七层石塔一座,惜“文革”时期被炸毁。1962年,桥亭内之木结构部分曾有过修葺,现保存较好。1984年4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48.九江日本领事馆旧址
日本人称领事府。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湓浦路12号。该馆建于1912年,计有两栋建筑,一栋为办公楼,砖、石、木结构,高二层,建筑面积425平方米,门前台阶高出地点1米,台阶以下均为麻石墙裙。顶原为四坡顶,并有顶窗和烟囱,文革中拆除改加一层楼房。馆另一栋为领事馆公寓,砖木结构,东西向,二层四坡顶,1987年该领事馆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30:54 +0800 CST  
149.桂林穆民古墓:
回族进入桂林最早是在宋末元初。南宋末,左武卫将军马暨守卫桂林城,元将平章阿里海牙来攻桂林城,前部多为甘肃穆斯林,后部多为新疆穆斯林。战败的穆斯林落籍在桂林城乡,战胜的元军实行屯田制,都有穆斯林留在了桂林。这两部分的后裔,统称回族人。
另外,元朝初步统计,还有50多名回族人南下广西首府桂林为仕,也有的落籍桂林了。明清时代,更是有大量的回人落籍桂林。
有统计,解放前夕的600余年间,在桂城回民近3000人,1994年计全市回人是12703人,占广西回民一半。
再据历史记载,元兵攻入桂林城后,镇守部队中外来的穆斯林曾在小东江至穿山一带屯守,包括萝卜洲、望城岗、穿山麓。他们有大分散、小集中,围着清真寺聚居的习惯,就在穿山东北麓建造了桂林回民最早的清真寺,穆斯林们在这里进行着有序地宗教聚居活动。
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清军入桂后,守城主将不了解穆斯林聚众就拜的教规,认为是蓄意聚众谋反,杀害了阿訇马公骃和10多名长老,并捣毁了穿山清真寺。后来,小东江一带的穆斯林在一位粤籍盐商的资助下,一一迁至到七星、月牙、辅星及驼山之间聚居,并在驼山前重建清真寺。穿山山南之麓只留下了“穆民古墓”13冢,均为料石结构、长方形。因新聚区这里原是草坪地,后来建成了一条石板路的街道,故取名码坪街。码坪街在1959年撤除扩建七星公园时,已有116户,有三户武举人荣誉。现在只留下了码坪街清真寺。
穿山山南原来留下的“穆民古墓”在解放后建光学仪器厂时全毁。

150.荞麦岭墓群
位于江西省九江县沙河街南24公里马回岭乡富民村林场。土名荞麦岭。墓葬广泛分布于西北高而东南低的黄土岗。方圆0.25平方公里。70年代初,挖穴营林暴露和毁坏了不少券顶砖室墓,累计出土花纹砖30余种,尤以网钱纹居多。1980年10月,省、县文博单位与广东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师生联合清理残墓5座,出土灰陶井、灶、瓮、罐和绿釉红陶案、奁 、灯、罐、盆、盘、耳杯等完、残品种数十件,还有汉五铢、布币和兰色琉璃瑱。墓区采集到“永元二年”纪年砖。经考证属东汉时期墓葬区。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32:02 +0800 CST  
151.九江心印禅师塔
座落在真如寺常住外东北侧约230米处,青龙山山坳上,真如寺塔林之内,距心空禅师塔上方约20米左右。心印禅师塔始建于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十年浩劫被损毁。1986年由真如寺常住予以修葺复原。塔坐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基座高0.1米,边长分别为0.35米、0.3米、0.25米、0.2米正六面体层迭而成。塔身高1.5米,圆柱形。其正面中央嵌有青石碑一块,上镌“宋心印禅师塔”。顶高0.8米,为净瓶宝物形造型。塔外建有正六边形花岗石墙基,仿宫殿式弯戗脊翘檐六角亭阁式顶塔亭以护之。亭高6米。门柱,横梁均为宋时原物。其上分别镌有“宋心印禅师塔,政和二年”;“鉅宋大观庚寅七月建至冬十有一月毕谨题”亭内后墙中央嵌有青石碑一块,上镌有宋建心印禅师之塔亭”。亭外有二层六边形塔坪,均为条形花岗石块铺面。上层面积约18平方米,下层约12平方米。塔前方1米处置有一长方形石供桌,上制有石香炉一只。心印禅师塔为北宋著名墓塔,距今已近千年,由于年代久远,风化较为严重,现已修复,整座墓塔壮严萧寞,蔚为壮观,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1957年真如寺及其僧塔均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52.福建尤溪城关埔头北宋纪年壁画墓:
1991年10月下旬,县博物馆接到埔头加油站工作人员的报告称,埔头村民胡玉友家改建时,于下落厢房天井边,发现一座古墓。于是,对之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
⑴墓葬结构与壁画:该墓是一座北宋纪年夫妻合葬长方形双室券顶砖构壁画墓,距城关东南约2公里,山势平缓,高出河床约30米。方向135度。墓室长3.1、宽1.1、高1.07米。墓顶距地表仅20厘米。墓室的构筑方法是在山脚下平缓的坡地上往下挖一长方形竖穴深坑,然后用青砖砌筑墓室,再用七块长方形石板盖顶,后回填土。棺床两边用边长32、厚6.5厘米的双层方砖铺砌,中间夹砌长32、宽16厘米的长方形青砖。四周有宽16、深12厘米的排水沟。两室中有一高38厘米、宽32厘米的甬道相通,两方墓志铭分别置于甬道的两旁。墓室四周均涂有白石灰,灰层厚约1.5厘米,在灰面上绘有壁画。由于雨水渗透,大部分壁画已脱落,仅存左室西壁靠墓门处依稀可见绘有一人执杖仪卫。上衣着灰色。两壁各有6个长方形壁龛,高24厘米、宽16厘米。靠内壁头向的壁龛,高46厘米、宽26厘米。靠墓封门的壁龛距墓门10厘米。两龛间隔32厘米,右室每龛均有粘贴人物陶俑,计12个。封门厚42厘米,为竖砖双层双列拱成。遗迹黑灰中发现有暗红色的棺漆,两室棺具均已腐朽成灰。
⑵出土器物:陶多嘴壶1件。呈灰白色,无盖,宝塔形。高23.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0.5厘米。棺钉8枚,造型分为三种:方身、圆形钉头三枚,方形、方身钉头2枚,方身、带环钉头三枚。长度在18~22厘米之间。男室只有壁龛,未发现陶俑粘贴。墓志铭2方,青石质地。该墓葬有别于男左女右的习俗,左室(女)墓志铭长42厘米、宽34厘米、厚3厘米,标题为宋体“宋夫人张氏墓志”。右室(男)墓志长40厘米、宽31厘米、厚2.5厘米,标题刻有篆书铭文“宋延陵吴公墓铭”。两方墓志均为阴刻小楷,秀丽端庄。每方约400余字。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方墓志铭,是迄今为止宋代壁画墓出土的的器物中唯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它为考尤溪县其它壁画墓的年代,提供了十分珍贵而翔实的资料。墓志铭现存于县博物馆。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35:21 +0800 CST  
153.福建尤溪城关埔头南宋知高州赵希参砖雕造像双室墓:(m2)
2004年2月28日,接陈松兴先生电话报告称:埔头山上发现一座宋墓,并有一方墓志铭出土,为嘉定年间之物。县博物馆得报后,立即派员赶往现场察看,发现该墓早几年已被盗挖,墓座和墓圹新近又多次被撬,现场被严重扰乱,墓室壁画和神龛砖雕被砸,许多器物被盗,令人感到十分的遗憾。3月1日,县博物馆将情况向省市有关部门作了口头汇报,并派陈长根、蔡玉枝、张小玉前往勘探,按野外考古程序进行抢救性的清理,并采集残留的文物标本回馆。
⑴墓葬形制:m2墓在城关埔头大埔山(即今埔头加油站后山),宋前埔头称为“大埔”,亦称“大夫”。该墓形制为砖雕券顶双室,坐南朝北,方向325度。主体结构由双室墓圹、墓埕、墓案、墓环等所组成。墓圹左内室长3.53米,宽1.5米,高1.46米,高0.95米处用双层契形砖开始券顶。墓的四周置有宽19.5厘米,深6厘米的散水沟,中间由9方长方形平铺而成,砖厚7厘米,宽13.5厘米,长27厘米。墓室头向个置一神龛,成三开间殿宇状。四根立柱以竖砖砌筑,外着红色,柱础绘成青黑色。屋顶以青瓦粉上白灰构成重檐翘角,再用墨线勾线绘成瓦屋面。墓室南向设有一重檐歇山顶仿木建筑神龛造型,面阔四间;朱红木柱、黑色柱础,黄色墙基与台阶,均为矿物质色彩所描绘,颜色异常鲜艳。须弥座上安放一对酱釉瓷罐,一件被盗,一件已破损。左室神龛上方粘贴一葵形铜镜,虽已被盗墓贼撬下,但器物还保存完好。沟边置一方墓志铭,介绍墓主的生平简介。墓主赵希参,字鲁夫,官拜高州知州(生平参见墓志铭⑵)。因明、民国《尤溪县志》记载宋、元时期的人物材料缺失,故知其生平者甚少。墓圹右室内室比左室长30厘米。棺床用双层青砖砌筑,没有设置排水沟,使墓室成阶梯状。宽、高与左室相同,未发现有下葬的痕迹。墓室南向设有一重檐歇山顶仿木建筑神龛造型,面阔三间。在两室隔墙的北向即封门处设一甬道,用青砖简易堆砌隔离。右室封门处下方有白灰涂抹,上方则用青砖草砌,便于以后其夫人去世后再打通。但不知何故,其夫人却未葬此穴。
据外观勘探,该墓建在45度的山坡上,全部用不同形状的青砖砌筑,占地约200平方米。构建风格奇特,独具匠心,是以往发现的宋代墓葬所没有的,具有相当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墓室上方高约1米处即为墓埕,全部用青砖铺砌。墓案桌用薄砖、条砖、刻花砖等砌成弧形屏风状,高约60厘米。最富特色的是案桌上方的墓屏,高约1.5米,全部用预制橄榄形的青砖砌成一个个铜钱状,中间方孔以四方斗形砖镶嵌,美丽绝伦。墓围屏扶手高约1.4米,用长方形青砖叠筑成弧形状,起到挡土的作用。为了增强其稳定性,在墓屏和墓围扶手之间又各加砌一堵八字形砖墙。因该墓没有进行全面清理,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了解。
⑵出土器物:因m2墓早几年被盗,后又经过多次的扰乱,许多文物已被盗。但经过我们详细的清理,也发现一些能说明问题的实物。①墓志铭:因墓志铭为石质,较笨重,被盗贼丢弃于墓中,后被陈松兴取出,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详细情况见墓志铭)。②铜镜一方:为葵花口,素面,背后有一桥形钮,基本完整。③宋酱釉瓷罐一个,已被打碎。④棺钉8枚,其中棺环3枚,有3件较完整外,余者大部分已锈蚀。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36:43 +0800 CST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字数:895300

发表时间:2018-05-26 08:51:0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2 00:10:33 +0800 CST

评论数:16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