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消失的文物古迹,大家一起来保护即将消失的古之遗存(转载)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以众多的文物古迹名闻于世,年文明,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无数,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以供瞻仰。
但文物古迹众多,也有众多的弊端,分散严重,保护力度不到位,导致大量文物古迹在建国后有条件保护的情况下,或毁灭,或损坏,或失踪,或被长期占用,或被风雨剥蚀,2015年发布的全国文化保护单位状况报告显示,自70年代恢复文物保护以来,30多年间,全国已经有4万多处文物古迹被人为损毁,消失无踪,或毁坏严重,难以修复,损失不可谓不严重。
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扩展和道路网、房地产开发的建设,以及城乡的大兴土木,各地旧城改造,文物古迹多保护不到位,被房地产商人肆意圈占、铲平,损失正在逐年加快。
我发这篇帖子,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国内现存的、身边的文物古迹,能多看几眼,多留意几分,与政府配合,加强保护力度,不要让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在我们这一代,被中断了传承。
原贴发布在百度,贴吧,但贴吧删帖太严重,每发一段落就是秒删,根本没法正常发帖,没办法,只好移师到天涯来发,希望打击能够捧场!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0:51:04 +0800 CST  
1.苏州桐桥
在山塘街,跨山塘河支流,又名胜安桥。《桐桥倚棹录》:“明夏玑《重修胜安桥记》云:‘苏城西北虎丘山塘之半,有桥曰胜安,以木为之。南宋端平时里人金暹始易以石梁。明正统己未巡抚周文襄公忱,郡守况公钟重建,增广旧制。弘治己未(1499年)耆民周泽、郭鉴等募资重建。高加三尺,广十有六尺,并建亭于桥左。’《府志》谓建桥于咸淳四年,修于明崇祯十一年,再修于清嘉庆十年。‘桐’作‘洞’,并无‘胜安’之名,似咸淳四年以前无此桥矣,未免失考。或者为官绅修志,惮于采访,多匆促成书,而‘津梁’一门,尤无足重轻,故往往沿误,未可定也。清道光二十年同善堂重修时于桥旁得明弘治十二年重建碑,又宋治平元年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碣,附镌‘嘉定四年里尼道景重修’字样,因建立年岁互相符合,名之曰:‘古胜安桥’,董国华记。‘金暹’当从宋碣作‘金守暹’。李其永《桐桥舟中得句》云:‘桥西七十里,不断往来波。千载蛾眉女,此中载得多。三春红烛夜,一片画船歌。自昔成风俗,流波奈若河?’”桐桥为拱形单孔石桥。1963年被拆除。桥堍原有观音阁今为民宅。
2.苏州白公桥
即白塘桥。在普济桥侧。《姑苏志》:“唐刺史白居易建。”《府志》:“明万历三十二年重建。”徐士宏《里俗聊闻》:“白公桥、白姆桥俱白居易建。”白公桥1977年拆除,尚有遗址在普济桥北。
3.苏州望山桥
又名便山桥,位于虎丘路北端虎丘山前。跨山塘河。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站在桥头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普济堂重修。民国24年(1935年)桥被拆除改建为水泥平桥。从此,游山的人毋须在望山桥畔下车过桥而直达二山门前。1977年又扩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花岗石栏,水泥桥面。宽10米,长20.8米,跨度6.7米。
4.苏州王锡爵墓
王锡爵墓在苏州市新庄村凤凰墩。
王锡爵(1534~1610年),字元驭,别号荆石,明太仓人。嘉靖会试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万历初掌翰林院。累官至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谥文肃。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明王文肃公锡爵墓,外建赐茔神道坊。享堂毁。??有翁仲、石狮、石虎、石羊。坟围坊题‘建极殿大学士太保王文肃公墓’。围广约二十丈。??左建祠,祀文肃像,壁嵌苏州府建祭田碑。全茔地广二百亩”,可见其规模之大。1957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当时调
查,墓地仍广约4510平方米,封土高约2米,尚有翁仲、石兽、石坊柱、断碑等物20余件。1966年遭到破坏。同年12月苏州市博物馆作了清理。该墓外用“三合土”浇浆密封,圹内以青砖砌成竖穴券顶双室,并列套椁楠木棺两具,为王锡爵与妻朱氏合葬。出土随葬品有冠、袍、衾、鞋等绸缎衣物,有制作精工的明器如锡制杯、盘、盆、壶,木制床、桌、椅、衣架、盆、桶及牌、扇、伞等仪仗,有玛瑙束发罩、白玉兽钮印章、水晶杯、白玉带钩、戒指和洒金折扇等,共161件。
5.苏州五人墓
位于虎丘山东青山桥和绿水桥之间,是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阉党魏忠贤斗争中仗义捐躯的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五义士之墓。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当时的织造太监李实、巡抚毛一鹭都是魏忠贤死党,他们横行不法,仗势欺人,为人民切齿痛恨。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反对阉党的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万人云集,拥进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颜佩韦等人仗义执言,痛骂阉党。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在这危急时刻,颜佩韦等5人为保护群众,毅然挺身而出,从容赴死。第二年,魏忠贤失势,苏州市民一夜之间拆掉了阉党为魏忠贤造的普惠生祠,并在废基上
安葬了五义士的遗骨,称为“五人墓”。墓碑题“五人之墓”,为韩馨8岁时书。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撰写了《五人墓碑记》。墓门南临山塘河,壁嵌东林党人文震孟撰《五人义助疏》。门后立双柱出头石坊。坊额“义风千古”为杨廷枢所书。过石坊是享堂,面阔3间,进深6架。明间立“五人之墓”碑,1981年自墓门移此。东次间立《五人墓碑记》和清代书条石10块。堂后即五人墓冢,一字横列,围以条石,长17米,宽6米,高1.35米。墓碑正面嵌五人名。五人墓原已荒芜不堪,1956年清理维修,加砌墓冢护壁,修享堂,构围墙,植松柏。1966年后又遭破坏。1981~1982年再次整修,拓展墓地,植树绿化。1956年五人墓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0:56:54 +0800 CST  
6.苏州半塘寺
半塘寺曾是山塘地区最大最古的寺院之一,但经咸丰十年(1860年)战火后,佛殿毁损,香火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龙寿山房这一别院,不少屋宇多为寄厝棺材之所,和尚亦寥寥数人。苏州末代探花吴荫培游虎丘,途经半塘,必停泊上岸到龙寿山房关心血经保存情况。他目睹寺院内一派凄凉境况,唯恐血经散
佚或遭火厄,于是捐资建造经幢。经幢分铁石两套,先把血经置铁幢内,再将铁幢放到石幢中。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侵华,时局混乱。当时龙寿山房当家和尚通性,深知血经乃稀世之宝,来之不易,传之维艰,决不能让它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他暗暗用布帛把血经层层包好,藏匿在寿材中,并钉上棺板,再把它移人许多寄厝棺材的夹弄里。
日军对血经觊觎已久。起初,通性还受到礼遇,但当诱骗不出藏血经的秘密后日军就大为恼火,把他关入狱中,并多次严刑拷问,但通性和尚不为利诱,不怕威逼,决心舍身护经。他被日军关押了两个多月,出狱时已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抗战胜利后,通性把血经从棺材里取出,每逢久雨天晴,便把它放在阳光下轻轻翻晒,以防霉变虫蛀。1949年,通性因旧伤复发,过早去世。解放后,这部弥足珍贵、历尽劫难的血经由通性的家人无偿捐献给人民政府。现被苏州佛教协会妥善收藏于西园寺内。
半塘寺最后一座殿宇于1967年被拆。旧址现为兴佳电工合金厂。残存供桌1张还遗留在该厂车间内。

7.苏州梅林庙
在苏州市金星村。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雄伟壮观,是郊区较大的庙宇之一。大殿正中供奉梅林土地。1958年,戏楼、正山门和围墙被拆,一抱粗的银杏树被砍,后改为大队部和学校。1969年,庙被全部拆毁,改建为大队大会堂。

8.苏州花神浜花神庙
在现虎丘村7队花神浜。有房屋6间(3间2进),占地2亩。《桐桥倚棹录》载:“桐桥内花神庙祀司花神像。神姓李,冥封永南王。傍列十二花神。明洪武中建,为园客赛愿之地。岁凡二月十二百花生日,笙歌酬答,各极其盛。尤维熊《花神庙》诗云:‘花神庙里赛花神,未到花时花事新。不时此中偏放早,布金地暖易为春。’又朱绶诗云:‘翠羽明珰想象中,寺门春到几花红。灵旗夜卷收灯雨,宝幔晨飘斗草风。信有华鬘开佛地,纵教兜率署仙宫。黄莺紫燕纷来往,看取钗光绕艳丛。”’庙门前原有两棵古榉树,高十丈有余,枝繁叶茂,推算树龄已在三百年以上。1960年,虎丘公社为渔民陆上定居发展运输事业需要,砍去1棵,用来建造虎丘公社运输站的一号轮船。1962年,虎丘大队又将另一棵砍掉,用于制作船橹。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

9.苏州新塘桥花神庙
坐落在今虎丘乡新塘桥南堍,内供花神和猛将。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花农在自己茶花树上结红布并去庙内烧香,庆贺百花生日。庙毁于60年代。

10.苏州水仙庙
原址在今苏站村5组。8间2厢。建在十字洋殳家庄河旁。建期无考。毁于1969年。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0:58:16 +0800 CST  
11.苏州龙华寺
在今茶花村。据传建于唐代,为天坛一老和尚来此募建。原规模宏大,从普济堂至莲花桥一带都属龙华寺。后改为龙华庵。《虎阜志》:“龙华庵,引善桥南。”解放后尚存3间2厢,中塑花神像。尼姑慧彻主持。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12.苏州
静心庵 原址在今苏站村5组。5间2厢。建于民国17年(1928年)。1958年被拆毁。
拈花庵 原址在今苏站村10组。5间。建期不详。毁于1969年。
度凡庵 原址在今苏站村4组。建期不详。清同治元年(1862年),有信徒送过匾额。后为商贾云集之地。1969年被拆毁。
白衣庵 原址在今金光村1组。10间。建于民国19年(1930年)。1969年被拆毁。

13.苏州蒲庵
原址在今虎丘村3组。民国《吴县志》:“明天启间僧慎独建,中有放生池,今里人于其中举行放生会。”清张紫琳《红兰逸乘》:“金阊西三里为洞桥,桥内半里许为蒲庵。昔慎独师结茅奉母,效古陈蒲鞋编蒲养母故事,乃以蒲为名。境最幽胜。”解放前,有房屋30余间,面积7亩左右。放生池1只,占地1.23亩。四月初八为放生日。抗战前由妙机主持。民国26年(1937年)至1950年由金麟书主持。1950年后由徐志净主持。1956年遭台风侵袭,房屋被吹倒后无人修缮而逐渐坍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虎丘3队拆除3间大殿改建为花厢。1978年被全部拆毁。

14.苏州总管堂
原址在今花锦村总管桥西堍。相传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2进共6间,约200平方米。东面3间是当时倪培鸿办学校时造起来的。堂内正中供总管老爷,两侧有20个小老爷。解放前,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要为总管老爷搞祭祀活动。由几户联办,每年轮换进行。祭祀形式是把总管老爷抬到船上,并有吹鼓手上船吹打,到外地摇一圈回来后再给总管老爷开光,换上新的袍服。总管堂在本地和陆墓有田6~8亩。总管堂原来是有和尚管理的,后来和尚跑了。民国12年(1923年),由当地人金根喜接管。民国22~38年(1933~1949年)由倪培鸿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毁。1972年被拆除,改建为花锦抛光厂。

15.苏州老观音堂
原址在东升村观音村村首。建于清代。民国初,因年久失修,仅存断垣残壁。民国9~19年(1920~1930年)间,传为上海某妓院老鸨捐资重建。她认为自己年已高龄,在世做了不少缺德之事,晚年应改恶从善,积积阴德,修修来世,否则到了阴间要被阎罗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堂门口有“老观音堂”4个金粉大字。堂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左供地藏王,右供三官菩萨。1953年改为金石小学。神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1970年堂被拆除,改为东升小学。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0:59:46 +0800 CST  
16.苏州万安堂
在苏站村板刷巷万安桥西堍。万安堂原有庙宇几十间,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民国8年(1919年)由张云卿募资重建,取名为结草庵。后因万安堂声名远大,故复用原名。1958年拆毁了部分庙宇。60年代,曾办过虎丘农业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农中停办。1969年因房屋破败不堪,由苏站大队派人拆毁。

17.苏州虎丘山
清咸丰十年(1860年),虎丘山除浮屠与二山门外,山寺建筑均毁于兵燹。此后,被毁建筑重加修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月驾轩遗址新建拥翠山庄。冷香阁新建于民国6年(1917年),三年告竣。阁前遍植红、绿梅700余株,赏梅时节,冷香袭人。民国7年(1918年)申时行祠在原石观音殿上重建。民国17年(1928年)钱大钧驻苏州时建通往虎丘的公路(俗称新马路),两年告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虎丘山的名胜古迹。1953年春整修,同年6月对外开放。1955年新建放鹤亭、孙武亭、涌泉亭。1956年清理环山河道,并挖通二山门前的河道,形成内环山河;造海涌桥,修葺百步趋、
牛王庙(即赖债庙);疏通第三泉,砌石驳岸,重建雨花亭。1957年重修二山门,拆除陆公祠。1959年重建玉兰山房、通幽轩,同时修缮小武当与十八折;改建环山路,植大面积毛竹林,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周经幢被击碎,摩崖石刻“生公台”、“千人坐”遭厄运;乾隆年间的香樟木千手观音雕像被焚毁;致爽阁、冷香阁内的名人书画、楹联等被洗劫一空;石观音殿被拆除改为茶室。1979年后,虎丘山名胜古迹才又得到全面整修;小吴轩、冷香阁、生公讲台和枕石等先后重修和恢复旧观。

18.苏州拥翠山庄
清光绪十年(1884年)春,苏州状元洪钧与社会名流郑文焯集资数万在憨憨泉附近兴建一座山庄。先后构有抱瓮轩、问泉亭、灵澜精舍、送青簃诸胜并于各建筑之间缀植梅树、柳树、芭蕉、翠竹。因园建在山上,于是就题为“拥翠山庄”。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拥翠山庄正式落成,杨岘之为之撰记,并刻成3块条石放置在灵澜精舍檐廊东边。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增设了月驾轩。整个山庄和苏州私家园林的格局一致,四周设以封闭的围墙。山庄建成后,就作为虎丘胜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向游人开放。民国13年(1924年),在灵澜精舍之北,陆公祠原址重建送青簃。拥翠山庄于1959年进行全面整修,同时增建部分景点,小园面貌为之一新。“文化大革命”期间,拥翠山庄遭到严重破坏,室内陈设匾额对联被视为“四旧”,或拆卸丢弃,或付之一炬。园亦长期关闭。直到1983年,才重新开放。今全园保存完好,有堂构7,匾额6,对联5,石碑书条石16和古树名木银杏、桧柏4种4棵。

19.虎丘平远堂
为虎丘历史景点。元至元四年(1267年),僧普明改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建五贤祠于此。因遭白蚁蛀蚀,于60年代末拆除。对此,社会知名人士多次提议予以恢复。1996年列入计划,但因原平远堂的外形结构等均无照片和资料留下,所以园林部门只能邀请曾在虎丘山工作过的领导和退休工人一起回忆它的旧时情景,从而确定恢复方案。60年代时,平远堂为单独庭院,有花墙漏窗。下部为平房(办公室)3间。从西侧拾级而上。1996年恢复的平远堂改下部的花窗为低石栏、矮墙,呈开放式大平台。上部为五开间大厅。中
厅3间,两侧各1厢房。正间北向有后门通五贤堂、望苏台。堂前为小平台,在此可俯视千人石、养鹤涧及东侧的枫香林、榉树林、樱花林。正视前方,树木郁郁葱葱,远处新起的高层建筑和西南诸山连绵不断,一派平林远野景象。

20.苏州塔影园
园本程秉义宅。几经兴废。清乾隆年间,蒋重光购得程氏废壤,建造别业。沈德潜《蒋氏塔影园记》称:“山之明丽秀错,园皆得而因之,名日塔影。山巅浮图,隐见林隙,故名。”俗称“蒋园”。南为山塘河,北临环山河,东濒东山浜。今山塘街845号。嘉庆二年(1797年),苏州知府任兆坰将此园改建为白公祠。道光五年(1825年),吴县知县万台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祠遭兵燹而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李鸿章祠,园亦划归祠内,并更名为靖园。亭榭山石,荷池旱舫,花木幽雅,游虎丘者,常于此休息。辛亥革命后,李祠曾一度公开售票,任人游览,以资补贴,但终不免败落。苏州沦陷期间,日军驻此。又曾改作草席厂。抗日战争胜利后曾驻虎丘自卫队,后复赁于造纸厂。解放前夕,有安徽人士于此办淮上中学。解放后,学校易名为虎丘初级中学,后又改为市第二十八中学。现为市幼儿师范学校。塔影园旧有宝月廊、香草庐、浮苍阁、随鸥亭、思白堂、怀杜阁、万丈楼、仰芳楼等诸胜,年久失修而毁。50年代,门口尚存大石狮一对。内一小丘传为李鸿章衣冠冢。另有假山水榭,古木数株。“文化大革命”初,石狮尽被砸碎。1971年后陆续拆除西部假山及鸳鸯厅,填没水池西北隅,建造3幢教学大楼和操场,园貌大变。198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集资万元修葺殿堂,复其旧观,池浮塔影,犹存故园遗韵。塔影园巧选园址,倚山绕水,尤能借景虎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今祠门、码头、门厅、回廊、大厅等建筑尚存,规制宏敞。大厅廊芜西侧,有砖刻“靖园”门额。水池残存。花木古树,点缀其间。园北楼阁临浜,塔影桥仍跨浜上。现已列为修复项目。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02:42 +0800 CST  
21.陕西蓝田吕大防家庙遗址
家庙遗址位于吕大防家族墓地中轴线南500米,为北宋时期吕氏家族所建,名曰:吕氏庄云阁寺。金代毁于战乱,明朝蓝田县政府为纪念吕氏四杰,拨专款在其废墟上建立吕氏祠堂。该建筑经调查、钻探后可确定为南北向三进院式砖木结构,门顶为拱形,现有宽2米青石门条为证。前院正中建五开间式正房,现遗留房屋残址。中院仍居中设五开间正房,现房屋基址轮廓及柱础仍模糊可见;后院呈四合院格局,应属祠堂看护者、往来祭拜人住宿歇息之处。清代文人牛兆廉是白鹿原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祖上与吕大临等兄弟渊源颇深,曾受其教诲。他本人亦致力于朱熹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在吕氏祠堂中办学授教,故该处自清代以来又是学堂所在。解放后五里头村民办小学顺理成章建于此地。80年代中期,原房已破败不堪,为确保学生安全,校方将其拆毁,并于中、后院间盖就两层砖混教学楼。中院后部、后院前部遗迹被破坏殆尽。只有那些零散在角落草丛中的石条、柱础、碑座和残砖碎瓦,还有那历尽沧桑依然挺立的两株古柏,默述着这个古老家族的辉煌。

22.四川省内江市赵贞吉墓
墓地封土早已不存,表面布满杂草,地表下几十厘米处,加工规整、砌合严密的红砂石围筑的墓室显露出来。
然而,墓顶一处约60×40厘米的孔洞又赫然眼前!
墓葬已经被盗?出于职业敏感,遂现场询问赵启云。
据赵启云回忆,这是1952年土改时期“打开的”,可能听信“金脑壳”之说,乡农会武装队曾派人持枪把守挖掘,“金脑壳”显然只是传言,不见踪影,大洞却不用置疑地留了下来。这个考古中称为“盗洞”的巨大空隙,就是当时用大锤、钢钎等工具强力凿开入墓留下的现场物证。当年,年仅12岁的赵启云曾现场围观,迫于当时的情势,据说开挖后的墓室由赵姓后人连夜回填掩盖。
究竟挖出带走了哪些随葬品?又扰乱毁掉些什么?已成难解悬疑,让人不能释怀。
考古学是一门依靠科学规范的田野发掘手段,获得文化遗迹遗物,进而研究其特征内涵的实证科学。和刑警破案重视第一现场一样,文物考古工作者也同样珍视文化遗迹保留的完好度,迥然有别于见财起意、挖金寻宝的盗墓行径,而是力求能最完整准确地揭示和保留文化遗存的原始形态,最全面丰富地采集获取、研究分析历史综合信息。
而对于文物考古研究工作来说,这种盗掘无疑是破坏,墓葬的综合历史学术价值也被大打折扣,令人叹息。看到现场,仿佛铁锤敲击声回响,震惊了文物普查队员原本兴奋的心境。
经发掘勘测,墓葬为典型明代形制风格石室墓,由加工制作精细的条石、板石砌筑而成,再以封门石板封堵墓口、墓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平顶,内空最高1.63米。一前室横贯靠前,两端分别线刻文臣、武将站像,有镇墓守护之意。后室分为三个棺室,前室一侧对应三个龛台,作置放祭品或随葬物之用,
三后室居中为赵贞吉棺室,长2.78米,宽1.26米,两侧门柱刻楹联一副:“三朝元老忠良墓 一代名儒理学茔”。后壁正中线刻侍童、帷幔组成的灵位图案题记,竖行楷书:“明敕建少保赵文肃大洲墓”。
赵贞吉主室左、右分别安葬两夫人,左葬原配夫人,后壁正中题:“正德丙寅年七月十六日吉时生 一品夫人陈氏墓 嘉靖丁未年六月二十一日吉时卒”。
右棺室葬继配夫人,后壁正中题:“太恭人郭氏墓”。
整座墓为赵贞吉夫妻合葬,面积约17平方米。相对于墓主人的官品等级身份,墓室规模面积并不为大。墓内装饰,并不浮华,堪称简约。
发掘清理中,观察到由于1952年的破坏性挖掘,三墓室中三具头颅、遗骨基本完整(在此纠正前一时期一些外地媒体所谓“金脑壳不见”,“三墓室只一个头骨”的偏信、轻率结论)。淤土中棺木腐蚀严重,尚可辨认。赵贞吉棺室后壁灵位上方圆形凹槽所嵌辟邪用铜镜已被撬走。整个墓室有明显扰乱翻动迹象。更为遗憾的是,按例墓中应存的记述主人生平、德绩的墓志铭和数量不详的随葬品皆无踪影。
从墓主赵贞吉1576年辞世下葬计算,我们进入墓内,可算430多年后的一次近距离拜谒,当然还不能忘记那次“特殊时期”一些人“不够恭敬和礼貌的接近”。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03:43 +0800 CST  
23.北京市丰台区三台子东汉残墓画像石
三台子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3公里.有三足鼎立式的三个土冢,分别称为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三台子因历年取土烧砖,已无形迹.大台子尚存有较高的封土,夯层厚15厘米;夯层中夹有唐代瓷片及金代沟纹砖,当为后世扰乱封土所致. 两件画像石于1957年9月出土于三台子之下.画像石为墓门,其中一件已断为两截.门高1.58米、宽0.57米.画像石的正面均分做三部分,中间两格为铺首.左侧门的最上格刻一人,左肩负钺,右手持盾,两腿作前弓后曲之势,为侧像.下格刻三首鸟,无足,奋展四翼.右侧门最上格刻朱雀,两翼舒展,下格刻玄武.画像四周刻三角纹.画像石反面刻二人立像,皆为人首兽足,蛇尾;左侧著冠,双手捧简,右侧为山形发髻,双手扶耜. 据画像形象,正面为二十八宿四象之神,反面为禹遇伏羲的神话故事.

24.北齐傅隆显墓
1963年3月,在北京怀柔区北房乡韦里村发现一座有墓志纪年的北齐墓,但因墓室被村民取土时破坏,故其形制不详.该墓出土傅隆显墓志一盒,系用艾叶青石制成.志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14厘米.志盖上呈 顶式,顶长22厘米、宽12厘米,无刻字,下面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5厘米.志文"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十一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渔阳郡功曹二代郡正解褐平北将军幽州冶中土垠雍奴路渔阳四县令傅隆显铭".同时出土有陶俑多件,均已碎断,系女俑,梳高髻,长服有彩绘.据墓志文可知该墓是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傅隆显之墓,北京地区发现有纪年的北齐墓葬尚属首次.

25.唐史思明墓
发现于1966年春,1981年春进行发掘.墓葬在丰台区王佐乡林家坟村西100米处.墓早经破坏. 墓室由汉白玉砌成.墓道为斜坡式,长20.6米、宽3米.墓道相对约100米处有双阙.墓道末端有相对的四个壁龛,并有壁画残片,墓室为方形带双耳室.东西长5.54米、南北宽5.05米.耳室仅西侧保存有痕迹,长3.1米、宽2米、残高2.4米. 史思明墓出土器物有鎏金铜牛、鎏金铁马镫、玉册、鎏金铜坐龙、铜铺首,象牙化石(龙骨)之带饰等数十件珍贵文物.其中通高16.5厘米的坐龙尤为少见.40多枚玉册包括了谥、哀两套,均有残缺.玉册是由汉白玉磨制而成,长28.4厘米至28.6厘米、宽2.8厘米至3.2厘米、厚1.2厘米至2.1厘米.两端1.5厘米处有直径0.3厘米的小孔,以便玉册连缀.玉册每枚满刻字为11个,字口填金.字迹端庄秀丽,共计252字.玉册文中有"血未干唐有异端谗人罔极","帝朝义孝乃因心亲惟"等,据此可证为史朝义为其父史思明所建墓. 史思明墓在唐代即已拆毁,后又于1966年遭破坏.

26.贾岛墓
贾岛墓在北京市房山城南7.5公里石楼乡二站村.墓侧有清建贾公祠遗址,现有二清碑,一为贾岛记地碑,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立,一为重建贾公祠碑,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立. 二站贾岛墓年代失考,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监察御史卢其按至房山寻贾岛墓,读断碑有据,崇茔植碑.大学士李东阳别书一碑立于墓址.入清,墓地被旗人圈占,墓复荒没,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房山知县罗在公重修贾岛墓,并于墓址南侧创建贾公祠,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又经重修,20世纪50年代祠尚完好. 祠坐北朝南,祠门嵌石横额"贾公祠".进门为一间韦驮殿,一进为三间三教殿祀释迦、老子、孔子泥塑,悬匾"殊途同归";再进为三间正殿祭堂,内祀贾岛塑像,悬木匾"推敲佳话",楹联"万古文章配东野,一生知己属昌黎",东西禅房各三间,祠后是墓冢和碑亭. 1956年贾公祠被拆,1963年贾岛墓也遭损坏,现已将搜集到的两块遗碑,立于贾岛墓处. 贾岛(779年—834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范阳人(今河北涿县);初为僧,名无本,后返俗,举进士,久不第.文宗时坐诽谤,谪长江主簿,后任普州司户参军,会昌三年(843年)卒于任所.夫人刘氏,承其遗志,择安岳县扶风乡南岗葬之.有《长江集》.故房山二站贾岛墓当为衣冠冢.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05:33 +0800 CST  
27.辽幽都府冀北县令李公墓
2000年,配合丰台区路口西南四环工程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一座辽代砖室墓.墓葬东半部已遭施工机械破坏,仅存墓底铺地砖,两侧保存尚好.经清理,墓室门道内侧出土了1盒墓志,墓室东部出土一部分瓷器和少量陶器,多已残毁. 该墓由墓门墙、墓门甬道和墓室三部分构成.墓门墙位于南侧,从残存部看,原有简单的砖雕仿木结构.墓门甬道左右各有一小龛,甬道内置三列封门砖.墓室平面圆形,直径2.6米,中后部铺地砖略抬升,形成长方形的棺床.穹窿顶塌毁.墓室及甬道内原有壁画,现已不可辨.从墓室西侧的发掘情况看,随葬器物应分别放置于东、西墓壁下. 瓷器多出于墓室东南部,计有青瓷水注、白瓷葵花碗、白瓷菱花碗、酱釉葵花碗及盏托、小罐等,制作精美.陶器多出于墓室西部,全部是明器,计有执壶、三足罐、带盖罐、甑、灶、铛、勺、剪等,均为泥质灰陶,表面施一层红彩,此外还出土了一面完整的铜镜. 墓志首题"大契丹国故朝议郎水部郎中守幽都府蓟北县令赐绯鱼袋陇西李公扶风县太君马氏墓志铭并序".据志文所载:墓主人李公薨于辽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马氏薨于辽重熙十二年(1043年).另外墓志不仅记述了燕京西时和坊、幽都县广老乡真宰里、元辅乡贺代里等三处新的地名,还为研究辽代北京地区水系及职官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

28.海云禅师塔墓
原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8号双塔庆寿寺(即现在电报大楼一带路中心),1955年扩建西长安街被拆除.双塔在修建元大都城时,曾命"曲三十步避之";双塔一为可庵禅师塔,塔基下为墓穴,内有骨灰没于清水之下.一为海云禅师塔,墓穴内除出土骨灰外尚有木案、石碑、织物共五种:①绣花龙袱,赭黄地,绸质,中绣黄龙彩云;②缂丝,紫色地有黄绿相间水波卧莲及游鹅;③僧帽,棉织品,紫色地,尖顶,正方口缀白丝线锁如意形花纹及火焰形花纹;④织花残绸,酱色地,四叶形花纹(残料);⑤丝金紵线,共四块,以织金线边唐草花纹(残料). 墓塔前有《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记》,为王万庆撰,碑已移法源寺内,出土文物藏首都博物馆.

29.李卓吾墓
李卓吾墓,在北京市通州区.初系马经纶遵李遗嘱葬于通州城北马厂村西迎福寺侧,冢高一丈,周列白杨百余株.有碑记两座,一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汪可受所立,早已无存.现存万历四十年(1612年)詹轸光所立之青石碑,方首、方座通高2.51米,焦书"李卓吾先生墓".碑阴为詹轸光书"李卓吾碑记"、"吊李卓吾先生墓"诗二首.碑于民国初断为三截,民国十五年(1926年)复立,建碑楼.1953年迁墓于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南,建砖冢复建碑楼,嵌"迁建碑记"."文化大革命"初,碑楼被毁;1974年修复,1983年迁至通县城内西海子公园城墙遗址处.墓南北向,长30米、宽12米,青砖宝顶,高1.55米、径2.25米.墓前建碑楼,立万历四十年之原碑;东西两侧立初迁碑和重移碑,二碑之前居中立周扬题"一代宗师"碑.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1527年—1602年),明泉州晋江人,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因避隆庆皇帝朱载垕之载字之讳,改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龙湖居士、龙湖师.明代思想家,曾任云南姚安知府,为官体恤百姓,因去发坐堂,上官勒令解职,后居黄安从事讲学、著作.反对礼教,抨击道学,对封建传统思想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突破.重视小说戏曲,以异端自居,屡遭朝廷迫害后北游通州,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被捕入狱,闻勒其回籍,佯呼侍者剃发,夺刀自刎,气不绝两日方故.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并曾评点《水浒传》,至清多被列为"禁毁书目".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06:52 +0800 CST  
30.利玛窦墓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二里沟(今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市嗄委党校院内).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向明神宗进呈自鸣钟等礼物,颇受皇帝赞赏;其间与朝廷官员广泛交往,并传播天主教,亦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以他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影响最为深远.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经明神宗特许,得"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将明廷籍没的杨太监在滕公栅栏的寺院1座、官地20亩、房屋38间赐予利玛窦和此后的外国传教士为墓地.1610年10月,明神宗特旨下诏开阜成门,让利玛窦下葬于滕公栅栏官地. 最初的利玛窦墓,墓穴长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一西式拱顶六角亭,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顺天府尹王应麟撰书的石碑一通(此碑已毁,现在的碑可能为庚子事件后清人重立的).整个墓地以砖墙围绕,南门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门牌坊一座,大书"钦赐"二字.故后人又称为石门墓地.此后,由明及清的一些外国传教士相继葬于此墓地中. 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北京,利玛窦墓及附近教堂全部被夷为平地. 1903年,清廷赔白银1万两重修滕公栅栏墓地(有碑文为记).利玛窦与汤若望、南怀仁等部分外国传教士墓一起在旧址重建,但其地上建筑与各墓排列已非原貌.墓中也无遗骸入葬.其他许多散乱墓碑,则被砌在新建教堂的墙内. 1949年后,该墓地被划入北京市嗄委党校院内."文化大革命"中,利玛窦墓与附近诸传教士墓又被夷平,教堂被拆除,原来砌在教堂墙内的墓碑也被弃置于地.1984年,北京市嗄政嗄府将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并重修该墓地. 重修的墓地分为坐北朝南,东西毗连的两个墓院,四周皆以砖砌花墙围绕,东院南北长25.70米、东西宽15.50米,为利类思等60位明清传教士墓碑碑林.西院较之东院向北缩进15米,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位传教士的墓院.其中利玛窦墓居中,汤若望与南怀仁墓分列右、左两侧.三墓均为前碑后冢格局. 重修的利玛窦墓,坐北朝南,墓高1.50米、长2.40米、宽1.30米.墓前列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其碑为螭首方座式,碑高2.70米、宽0.94米、碑座高0.60米、宽1.20米.碑后约1米是墓冢.

31.南怀仁墓
南怀仁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二里沟(今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市嗄委党校院内)的利玛窦墓左侧. 南怀仁(1623年—1688年),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来华传教.顺治十七年(1660年)奉召进京,协助汤若望修历.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怀仁奉命制成天文仪器多台,康熙帝加封其为太常寺卿.康熙十七年(1678年),续修成康熙永年新历,被帝封为通政使.后又奉旨督造西式火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又特旨加封南怀仁为工部右侍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宣武门外之南堂.康熙帝钦赐帑银七百两助葬.次年,西历五月十一日,为南发殡送葬.将其灵柩送到滕公栅栏利玛窦墓院西墙内侧安葬.此墓于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平毁.1903年与利玛窦墓一起重修,后再次被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1980年,北京市嗄政嗄府拨款重修滕公栅栏外国传教士墓地,正式定名为"利玛窦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并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怀仁墓得以重修. 重修的南怀仁墓,与利玛窦、汤若望墓并列,居利玛窦墓左侧.此墓现为坐北朝南,石碑螭首方座身高2.00米、碑身宽1.01米、碑座高0.57米、宽1.28米.碑后为砖砌长方形墓冢,墓高1.45米、长2.5米、宽1.20米.

32.汤若望墓
汤若望墓,现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二里沟(今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的利玛窦墓右侧. 汤若望(1591年—1666年),德国籍耶稣会传教士.明天启二年(1622年)来华传教.几年后继邓玉函之后任修历之职,并制造天文仪器多种.崇祯九年(1636年),汤遵旨铸成西式火炮.清顺治二年(1645年)任钦天监监正.顺治七年(1650年),清帝赐地建天主教堂(即宣武门内之南堂),落成后御笔赐匾曰:"钦崇天道".后顺治帝又授其通政使之职,赐法号曰:"通玄教师".1664年,杨光先大兴历法之狱,构陷汤若望等外国传教士,汤被罢官下狱问成死罪,后得孝庄太皇太后(顺治帝之母)干预而获释.康熙五年(1666年8月15日),病逝于"南堂".因其死罪未撤,故未能及时下葬.康熙八年(1669年),清帝为其平反历法狱案,官复原职,追封官号,加"通微教师"之号,赐帑银筑墓,将汤按陪臣礼葬于原利玛窦墓的西墙外.墓地建筑依中国风格,于墓北筑半圆土岗围绕,墓长一丈有余,宽六尺有奇,皆以方石砌成.墓前有石碑一通(原碑现仍立于墓前),碑前御赐之物有:石五供一副(香炉一、灯烛二、供瓶二),石马石人各一对,均汉白玉雕镂.中有甬路,直达茔门.康熙后期,拆去利玛窦墓院西墙改为甬路,汤、利二墓地从此合而为一. 1900年庚子事变中汤墓亦遭毁坏,1903年又与利玛窦等墓同时重建."文化大革命"中汤墓又遭平毁.1980年,北京市嗄政嗄府拨款重修此墓,并将整个墓地定名为"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正式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墓现在该墓地西墓院,与利玛窦、南怀仁二墓并列,汤墓居右侧.墓前石碑为螭首方座式,碑高2.04米、宽1.05米、碑座高0.92米、宽1.45米.碑后1米为砖砌长方形墓冢,墓高1.40米、长2.20米、宽1.30米.

33.明珠家族墓
明珠家族墓位于北京西北郊皂荚屯村,今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随着纳兰家族的衰败,茔地烟祀早断,渐趋冷落;至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1926年—1927年)之间,被当地刁民勾结匪类及驻南口奉军,进行大规模的公开武装盗掘,随葬品大部被盗劫一空."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明珠家族墓地已被彻底夷为平地,荡然无存,墓志已被取出.扰土中偶然出现过小金如意、嵌金黑白玉龙头手镯各1件.至今明珠家族墓志尚未找齐,仅有明珠、觉罗氏、明珠长子纳兰成德、纳兰成德夫人卢氏、明珠次子揆叙夫妇、三子揆方夫妇及揆方子永寿墓志各1盒.共9盒墓志.除纳兰成德墓志曾被收入《通志堂集》附录内,其余均未见著录. 据目击者记述,1973年纳兰成德墓室已成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深4米、5米的大坑;内有砖头石块,两扇汉白玉石门一扇在墓口立着,另一扇已倒,椁板已取出放于水沟上作简易木桥.砖石均作上庄四队建队部和场院房子及猪圈.纳兰成德墓志作上庄小队仓库台阶石,后经民族歌舞团于岱岩反映给民族学院王尧教授通知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取回,同时发现纳兰成德夫人卢氏墓志.卢氏墓志为汉白玉小型卧碑式,志文四框均雕龙纹,下承须弥座,用材、设计、雕饰均十分精湛,是墓志中少见的.后又于上庄大队发现纳兰成德墓志盖篆文"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现墓地已不存在.遗址已为上庄四队队部及场院、仓库.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09:23 +0800 CST  
34.荣禄墓
荣禄墓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外高碑店乡西花营村的荣家茔地内.墓地占地30余亩,四周有围墙,南墙中间开门,门前有石拱桥.门内立龟趺石碑2通,碑北为墓.荣禄墓居中,两侧为其儿子、儿媳墓. 荣禄墓室上筑有高7米的夯土宝顶,墓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水泥墓室.墓内四棺共一椁.椁东西宽4.8米,南北长3米,前后立壁向后倾斜14厘米至21厘米,前壁高1.87米,后壁高2米,形成前低后高的椁顶.四棺均长2米、宽0.95米、高1.65米.棺与椁间用黄土填实. 荣禄及其妻妾墓中随葬了大批金银玉器珍品.金器有:葫芦、镯子、簪子、戒指、耳环、指甲套等;银器有:元宝、戒指、镯子、扁簪、指甲套等;玉器有:翠、玉烟壶、坠饰、搬指、玺坠、戒指等,共计148件.这些器物中,很多都是皇帝或皇太后所赐珍宝.如重达139.6克的金葫芦,上面就铸有11字铭文:"丙申重阳皇太后赐臣荣禄". 荣禄(1836年—1903年)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字仲华.咸丰二年(1852年)由荫生以主事用.历官员外郎、总兵、副都统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升工部尚书,因纳贿被罢免.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任西安将军,中日甲午战争中任步军统领,特设巡防局督理五城团防以卫皇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兵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掌握北洋各军,反对维新变法,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镇压维新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授文渊阁大学士领阁事,旋授正蓝旗满洲都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主张镇压义和团,保护各国使馆,八国联军侵北京后逃往西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议和还京后管理户部事务加太子太保衔授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谥文忠. 今荣禄墓址尚存,墓顶已平,"文化大革命"时墓被掘,墓室被破坏,地上建筑已被生产队使用,石碑已毁.

35.陆征祥家族墓庐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马尾沟的一家工厂内.墓庐坐东南朝西北(朝向罗马教廷方向),占地约18平方米.墓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墓室,下层为墓穴.整座构筑物为砖石结构,梁柱为花岗岩雕琢,墙体磨砖对缝,屋顶为黑琉璃瓦起脊,上装十字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罗马式天主教建筑于一体.内檐为半圆式穹窿顶,并有彩绘仙女、天使、蓝天、星辰等图像.墓室内设供桌、祭台等,并由意大利雕塑家(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铸造一座"孝子救亲"铜像,还雕有一座陆征祥本人的"哭亲像",代他常跪墓前.墓室四壁镶嵌着多块汉白玉石刻,包括了当时社会各界名流:如康有为、陆润庠、张謇、溥仪、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徐世襄、伍廷芳等40多人. 陆征祥(1871年—1949年),上海人,亦名增祥,字子兴、子欣.幼年家贫,随父入基督教,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北京同文馆.后任清政府驻荷兰公使及驻俄国公使.1911年改入天主教.1912年任北洋政嗄府国务总理、外交总长,1915年在袁世凯指使下,与曹汝霖同日本公使会谈,承认《二十一条》. 1919年以外交总长身份任出席巴黎和会首席代表.在国内人民及旅法侨民的压力下,拒签对德和约.1920年回国后,因而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欢迎. 1922年任驻瑞士公使.后从事赈灾救济事业.此时他用巨款在马尾沟空地建墓,修筑了这座中西合璧、前方后圆、上方下圆的特殊形式的墓庐,将其祖母及父母亲的遗骸从上海迁到这里.1927年,在国外做修道院的修士、司铎和圣安德修道院荣誉院长等神职.1949年1月15日在比利时病故. 墓庐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将铜像熔化,"文化大革命"时瓦顶上的十字架和地穴中的三口棺材被砸烂.现仅存砖石墓庐作为工厂仓库.1992年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36.万安公墓
万安公墓在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玉泉山西.公墓创办于1930年,最初由王荣光、蒋尊伟合资经营,后蒋尊伟将股份撤出,由王荣光单独经营.当时公墓占地130亩,入穴下葬者2395位.1937年王荣光病故,由其长子王明德继续经营.1961年经市嗄政嗄府批准,由北京市民嗄政局正式接管,其墓地占地面积不变,各种房屋88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万安公墓遭受极大破坏.1983年市嗄政嗄府拨专款进行修葺,并扩充了墓地的范围.公墓现有墓葬5949座,并设有骨灰堂.公墓原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区,现仍遵旧制. 万安公墓中安葬着中国公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还有"三一八"烈士谢戡墓,以及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夫妇墓、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墓、画家刘继卣墓及革命干嗄部、著名学者、爱国将领、国际友人等其他人士墓.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0:53 +0800 CST  
37.滦州辛亥起义烈士陵园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显龙山南麓,是冯玉祥将军为了纪念滦州起义殉难烈士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于1937年4月建成的纪念园.这里山峦苍翠,林木葱茏,风景优美而恬静. 园门东面,入门处是一座花岗岩纪念坊,门额框柱上都有题刻,正面门额上刻:"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两柱书楹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背面门额上刻"努力革命",联为"尺山尺水永留血迹;一花一木想见英风".前后落款均为"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冯玉祥".进门西行87米处,是一条规整的南北向轴线,纪念建筑物随山势一字排开,分布在轴线上.最南端是一座纪念堂,堂北有一座经亨颐撰并书"滦州起义纪略"方碑,碑四面刻字,记述了起义经过.纪念堂和方碑已先后被毁,现已无迹可寻. 现存的纪念物,最前面是一座方首方座的石碑,通高2.85米,碑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碑阴题为"国民政府优恤滦州殉难诸先烈明令",下署"冯玉祥恭录".碑首上镌青天白日徽和云朵纹.碑建于长、宽各为5米的石台上,台前后有台阶.从纪念碑向北沿石级登上山腰,有一座八棱石幢,通高3.88米,幢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铭等14人的姓名和追赠军阶,幢座各面均有题字.幢北有一石屏,空白无字,是清代卧碑磨去字迹立在此地的,据传烈士衣冠葬于其下.衣冠冢以北有一片宽广各约17米的自然山石斜面,上刻隶书题字,节录《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一段文字.循级登上山巅,是一座白石纪念塔,通高12.2米,八角七层,鎏金塔刹,塔身各面高1.22米、宽0.66米,正面刻冯玉祥书"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其他各面为邹鲁、居正、冯玉祥、于右任书的塔铭,塔座各面也都刻有题字.塔下石台前后刻有冯玉祥书"精神不死"、"浩气长存"题字,字高达0.6米.纪念园没有封闭的围墙,和温泉疗养院共在同一院内. 滦州起义的历史背景,正值我国处于民族灾难深重,清廷濒临灭亡的1912年初.晚清政治腐败,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毫无战斗力.清廷为了整顿兵备,进行兵役制度改革,改编军队,督练新军.1905年,又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相当于后来的师),镇下设协、标、营、队(相当后来的旅、团、营、连).镇的长官叫统制,以下称协统、标统、管带、队官(哨长).1911年9月,清政府决定抽调驻防东北新民府的新军第二十镇、第六镇以及第二混成协等部参加永平秋操(军事演习).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曾向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建议,在秋操期间发动武装起义.29日张率第二十镇第七十八、七十九两标及炮、骑、工等营队,从东北驻地出发,10月10日开到昌黎.此日正值武昌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清政府电令停止秋操,并命张绍曾率部驰援武昌清军.这时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王金铭、二营管带施从云曾建议张绍曾,趁此时与吴禄贞、蓝天蔚联合起义.由于张的犹豫不决,后因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蓝天蔚逃亡上海而未果.张绍曾由王金铭派人送到天津避居租界去做寓公.此后主持革命的工作便落到王金铭、施从云和第二十镇第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等人身上.王、施等和天津的革命党人组织的北方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取得联系,秘密筹饷,策动起义.1912年1月,王、施等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3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任总参谋长,通电檄告全国,京津震动.由于清廷对起义军的镇压、分化和新军内部反革命势力的破坏,滦州城尸横遍野、血染滦河.王、施等率部西驶,在雷庄与敌遭遇,王、施被骗至清营谈判,遭伏兵逮捕被枪决,白雅雨等溃败突围,也遭枪杀,起义彻底失败.劫后余生的冯玉祥将军,为了纪念死难烈士,在1937年4月营建了这座"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当时在这里为烈士举行了国葬."文化大革命"时期,纪念园被毁惨重.在1987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才得到修复并举行了万人纪念大会.1984年5月,滦州起义纪念塔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38.佟麟阁墓
佟麟阁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南侧蓝涧沟山坡上,建于1945年.墓坐西向东,半圆形水泥宝顶,墓前立汉白玉石碑,碑高1.09米,碑身刻"抗日烈士佟麟阁之墓".碑前有水磨石供桌,墓旁有一座小巧的宅院.烈士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197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重修.墓基占地9平方米,墓前新竖一碑,碑高1米,碑身刻文同原墓碑,即"抗日烈士佟麟阁将军之墓,一八九二年至一九三七年.一九七九年十月立".1987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烈士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北京市政府又重新修整了烈士墓. 佟麟阁(1892年—1937年),字捷三,河北高阳人.1911年投笔从戎;1925年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1933年代理察哈尔省主席并兼任冯玉祥组织的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1937年复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七七"事变后,在指挥反击日军向南苑守军进攻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遗体曾寄厝于东城区柏林寺内,老方丈仰慕将军忠烈,冒死保守寄柩秘密,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将烈士安葬于此.

39.齐白石墓
齐白石墓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西南.原为画家齐白石私人茔地,曾有"白石墓地"界桩.1957年,画家齐白石逝世后安葬于此,并葬有其继室胡宝珠.墓为南北向.此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严重破坏.1983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重新修葺,并举行了落成纪念仪式.墓前的碑文是由齐白石的嫡传弟子李苦禅所书.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原名纯芝,字渭清,号白石.是著名的中国国画大师.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获得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在他80余年的艺术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诗、书、画、印,成为国画界的一代大师,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40.四川省夹江县千佛岩
镌造至今1300多年来,千佛岩佛像历经沧桑:明代以前两次塌方损毁了部分佛像,长期的风雨剥蚀使许多佛像表层脱落,“文革”时期开山打石竟使100余窟(1000余尊)精美的佛像荡然无存……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2:10 +0800 CST  
41.南京市栖霞山千佛岩
据古文献记载,这里曾有过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与云冈和龙门石窟媲美。但由于这里的石质属石英砂岩,易于风化,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有所折扣。
清咸丰年间,千佛崖遭严重破坏。1925年,栖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部分造像涂缮,并“施唇以朱,画眼以墨”,以便观瞻。“文化大革命”中,千佛岩又遭破坏。现存造像515尊,,约有200尊左右、佛龛100座左右完好外,部分已残缺。

42.四川省武胜县千佛岩
千佛岩位于嘉陵江边的印山公园内,据《武胜县志》记载,千佛岩摩崖造像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建造。长约14.4米,高约7.2米的一片石岩上,顶端浅浮雕高3寸许的小佛像千余遵。岩中一龛刻释迦,高2.8米,文殊、普贤分坐两侧,各高2.26米。龛上的小飞天,生动简练,近似敦煌。龛下正面浮雕乐伎一排4个。龛外两旁刻供养诸菩萨,高1.5米。所刻诸佛像均比例适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经上造像构为一整体,紧接此整体右侧,另刻一高2.28米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憨态生动。原有庙宇,惜于1950年被沿口区公所拆毁,移作修石桥乡人民政府,佛像遂遭风雨剥蚀。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千佛岩佛像毁损殆尽,一石工打毁佛像腿被砸断。1999年春,重庆老诗人牛翁参观后吟诗道:风风雨雨八百春,精雕千佛更精神,临危不屈宁头断,终将残躯度劫尘。为遂民愿,武胜光明公司筹资修复庙宇,工程于1999年6月9日动土,同年9月29日竣工。为修复佛像,1999年8月请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家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四尊菩萨雕塑头像,同年9月25日安装修复。

43.四川省通江县千佛岩
据石刻题记和有关文献记载,千佛岩造像开龛于唐龙朔三年(663年),终于开元七年 (720年),前后历时57年。共造像54龛3000余身,题记6幅,碑2通,分布在崖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共有28龛,多为盛 唐刻造;左侧共有26龛为初唐刻造,由于在二十世纪90年代前没有采取过保护措施,致使大多风化。
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窟组成。刻有释迦牟尼、观世 音、大世智、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龛窟的主要形制有单层方形龛、外方内圆龛、双重方形龛、方形龛、拱形龛等;雕刻手法有深浮 雕、浅浮雕、线刻,部分龛窟的力士还出现镂空的雕刻手法。
千佛岩摩崖造像共有题记6幅:1、“阿弥陀佛,大唐龙朔三季,岁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 二季,岁次乙丑二月庚辰朔新观音(以下字剥落)”;2、“大唐干封元年四月八日广纳县马明府为夫人□氏敬造”;3、“大唐神龙元年……”;4、“父母及儿 亡夫□愿平安发心造观音菩萨龛身并得就”;5、“维开元七年六月一日,弟子王珣发心敬造释迦牟尼佛一身,大世智菩萨、观世音菩萨各一身。诸佛证明,愿一切 众生长宁授福,志供养”;6、“河中府西北门外住人雷信夫妇等重妆此。发心功德一堂,乞寿年永固者千秋。时以绍兴八年戊午五月八日庆祝”。碑刻2通,已全 部风化剥落,无法辩识。
千佛岩造像中最大龛窟宽3.7米,高3.3米,深2.2米,最小宽0.15米,高0.20 米,深0.05米。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雕艺精细,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 彩绘、雕刻、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特别是高3.7米的七级浮雕佛塔龛和4佛跏趺并坐龛,前为仿西安大雁塔,其人字形斗拱并重迭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 的线刻外,是仅有的例证,后者则违反三佛、五佛并座之常规,十分罕见。
196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文革”中遭到破坏,后被取消。 千佛岩造像虽然破坏较重,但权威专家仍给予了高度评价。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核定并 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的有三龛,大部分完好的20余龛。该处造像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建筑、彩 绘、服饰、音乐、舞蹈、佛教等的珍贵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保存价值,是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 重要阵地。[2]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3:43 +0800 CST  
44.北京房山区大房山金陵
金陵历经明代的破坏和清朝的重建,原貌顿失。但对金陵的破坏远没有结束,而第三次,就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次对金陵遗址地面建筑的破坏是致命的。也就是说,关野贞所拍摄的金陵照片,其中能看到的建筑在今天大都已消失不见。
据放羊人刘守山大爷回忆,东边的碑亭中的碑是康熙帝御笔,用汉文书写,西边的碑亭是满汉两种文字(应为顺治帝御笔《御制金 世宗陵碑文》),两个碑亭同毁于1975年左右,毁亭的动机很简单,是出于平整土地的需要:山里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所以拆毁建筑来扩大耕种面积在当时绝好不过。因此,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这些清代建筑遗存也就静静的躺在关野贞的照片里了。刘大爷用地道儿的京腔对记者说:“我小时候儿还骑在碑亭的王八儿(龟趺)头子上玩儿呢。这碑去哪儿了?都让炮给崩了,拆下的砖让人垒房子去啦。”而金陵遗址西侧皋沟中的皋塔的,传说它下面压的是金兀术,之所以称皋塔,指的是牛皋,也就是《说岳》中“气死兀术,笑死牛皋”的那位。刘大爷还回忆说,打小儿它就叫皋塔,有两层高,四面坡顶,砖砌,在南侧二层正中刻有“征阳门”三字,1974年的时候为了盖学校,“就地取材”地把皋塔给拆了。皋塔一拆,至于金兀术跑没跑出来,这谁知道呢?

45.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山门照壁
山门照壁在周公庙最南端入口处。山门五间,歇山式屋顶,檐下悬一匾曰:“有卷者阿”,首点景区的地貌景观。外立照壁,硫璃飞檐,中嵌石匾,隐视景观面目,这组建筑文革中被毁,原址尚存。[5]

46.周公庙白杨集乌
周公庙内古有白杨树数百棵,“均粗数十围”,相传润德泉将涌时,乌鸦先集树上,将涸时,乌鸦先散,所以苏东坡有“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之句。文革期间,许多参天古杨被砍伐,今仍有数棵白杨,底径在4尺左右。

47.河南省平顶山市滍阳古镇
1964年,为了解决平顶山市的供水问题,政府在沙河中游筑起拦河大坝,修建了著名的白龟山水库。繁华的滍阳镇成了水库淹没区。这座沉没于白龟山水库中的滍阳镇原叫古应城,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周武王儿子的封国。3000多年以来,古老的应国虽然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早已没落和沉沦,但是那里的子民却仍然顽强地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据说淹没前的滍阳镇周围寨墙高筑,如一座城堡。四边寨门门额上还书有石刻题名,记载着应国昔日辉煌的历史。寨墙东门题名为“迎旭”、南门为“望楚”、西门为“古应”、北门为“通宝”。前几年,平顶山市文管部门曾在西?村征集到一块从滍阳镇迁来的石碑,上面写着“佳城濒应国丰碑宰树灿龙光”等字样。而滍阳岭是一处依山傍水的高台地,正是古代人类生活聚集的理想场所。由此,孙清远等人断定,滍阳镇很可能就是古应国都城,因为这些辉煌灿烂的古文化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5:01 +0800 CST  
48.河南省平顶山市古应国墓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顶山市鹰城文化之根的古应国墓地遗址,由于长期缺乏有效保护,一两公里长的墓地遗址目前已遭到毁灭性破坏。
扩宽的道路使墓地遭到更多的破坏
古应国是西周、东周时期的一个封侯小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应河东岸被称为“滍阳岭”的土岭,据传是古应国为抵御应河水泛滥而筑,南北长约两三公里,宽约百米,高三四米。上世纪70年代末,西滍村在土岭上取土烧砖时,发现多座古墓。此后经省、市考古专家挖掘考证,此处为古应国墓地,由此揭开长达20余年的考古挖掘,共发掘周、汉时期墓葬300余座,其中还发现了应国国君及夫人墓近20座,先后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多达200余件,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应国墓地的发掘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25日,应国墓地作为周至汉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一佩饰玉鹰,做工精美,经考证为应国的标志。在古代,“应”“鹰”通假,平顶山市由此而简称“鹰城”。
就是这样一处古墓葬遗址,由于多年来缺乏有效保护,烧砖取土、开垦种田、植树、修路,土岭至目前已遭到毁灭性破坏。北滍村64岁的宋姓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的风景以前可美了,有岭有水,风景独特。上世纪80年代滍阳岭取土烧砖被制止后,只中间段遭到一定破坏,后来古墓被考古挖掘后,因疏于管理,毁坏加剧。 [4]

49.陕西省临潼区韩信墓
当地群众说,“文化大革命”前,韩信墓有10多米高,占地超过2亩,有四棵千年古柏高耸古冢之上,其形婆娑有势,如苍龙从天而降,其茎干和根部盘虬错节,裸露如龙爪抓物,形象逼真。冢的南侧立一龟座石碑,墓前有庙,立有牌坊,周围有短墙圈围防护,有守墓的人在围墙内种地植树。可惜“破四旧”时,庙、碑全部被砸毁。由于村民长期在冢上取土,韩信墓冢被平整为农田。
据当地人说,抗日战争前后,韩信墓古柏被焚,“文革”期间,碑楼破坏,墓碑被推倒,农民取土使墓夷为平地。65岁的村民窦四明说,以前见过韩信墓冢,有两层楼高,1958年后村里垫圈取土挖掘墓冢,还从墓里出土青砖、粗碗、帽子和白亮的细沙。孟拴祥讲墓里的砖都是卯套卯,出土的生锈铜铆钉被人抢走拿去配中药。63岁的冯振海讲了“火烧十三村”传说,据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屈杀于未央宫后,头颅却轱辘辘地滚出了宫门,在灞河以西的一洼水边漱了漱口,便凫水过了灞河,在河东停下辨别了方向,之后便朝东横冲直撞地兜圈子,以寻吕后的娘家吕家堡报仇,东海龙王出面化解,事后当地百姓感谢龙王恩德在此修庙祭祀。此村就叫龙王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破损的碑基和裂成几块的碑身上部,弃置于原址。前些年有人将残破碑基和碑石碎块收集迁移到附近的市第八十中学存放。目前尚存碑基和碑石碎块,其中一块残存四字“威镇西秦”,当非毕沅所题墓碑。还看到9个鼓形柱础石,据说是墓旁韩信庙旧物。
韩信被草草葬于灞桥,其故冢在“文革”动乱中被夷为平地,令人遗憾;但灞桥地区民间关于韩信的故事和传说却历经两千年而不衰。韩信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
已被夷为平地的韩信墓像它的主人一样风雨萧索,充满悲剧气氛,观者心中无不感慨万千。为保护韩信墓遗址这一重要文物古迹,西安市灞桥区政府已经规划在这里建设一座韩信墓遗址公园。[1]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6:07 +0800 CST  
50.山东省临沂市琅琊王墓
81岁的宋进田、88岁的曹季亭自幼在古墓附近长大,古墓未发掘前留给两位老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土岗。“保存下来的这处古墓上层覆土规模很大,古墓前侧、东侧另有4座小型土岗。土改时,4座小型土岗被临近居民夷平,夷平时在覆土内发现有长约2米、厚近40厘米、宽约50厘米雕刻有龙纹的条状石块。“不当好东西用,石块被挪出后搭桥、造水渠。”自此,4座土岗在历史的记忆中陨落,无法考证其与琅琊王墓的历史渊源。事后,有专家推测,消逝的这4座土岗有可能是古墓。
曹季亭感叹:“唯独琅琊王墓墓上覆土最高最多,很难夷平,这才得以保全。”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处土岗上架起机关枪能扫射整个临沂城,可想土岗的高度。
“爬土岗得弯着腰,下来得斜着身子顺土层滑下。”古墓附近,一位曹姓男子说,当年土岗上栽满了洋槐树,谁家盖房子便到土岗上挖些土。1940年前后,土岗附近满是农田,农忙时不少乡亲便到土岗洋槐树下乘凉。
顺着古墓附近居民印象记述,1995年左右,琅琊王路北段两侧建有临沂市防空办公室、市第四建筑公司宿舍、市煤矿机械厂、外贸仓库、新新影剧院、沂蒙针织厂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琅琊王路路段上建有的这处古墓,阻碍了交通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关部门曾一度打算拆除古墓,后来拆除工作不了了之。

51.安徽省庐江县周瑜墓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
清咸丰年间,墓址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1]
今墓在宿松西北破凉镇梅墩畈圭山。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
建国前柱已遭破坏。
建国后,“文革”期间,表层碑碎,仅留下衰草荒丘。
六十年代,兴修水利,周瑜墓沉入黄大口水库。

52.诸暨包村大坟头
。包村战役太平军战死数万,双方共死伤十万余人。战后包村人掩埋村民尸骨为五大坟,包村人称“大坟头”。包村有一株几百年老樟树,几年前枯亡,村民准备将之砍伐清理,竟无从下斧下锯,因为树内尽是箭镞、弹片。足可见当年包村战事之惨烈。
太平军破包村后,既不驻军,又不委官,弃之不顾。包村失陷一年多后,幸存者才进入村子清理战场,于村中心建 “忠义祠 ”,立石屋五间叠放尸骨,题曰 “十万人墓” ,包村 “社会失控 ”达一年以上。
包村战时到底死了多少人?《清史稿》称:“合村死者盖六十余万人”。根据当时清廷浙江巡抚奏报,全村 “阵亡殉难官绅男女统计一万四千七十七名”。而民国时期的 “包村忠义祠碑” 更称 “士卒妇孺随殉者十九万人”。《绍兴市志》未载死亡人数。《包村义团记》的说法是:战后回村的包姓人聘嵊县、会稽二县的钱姓、胡姓人拾取村人骸骨,共计“头颅171260颗合葬”,后人称为“包村大坟”。当然还会有非村人的骸骨。因此包惠康老人的“共死亡32万人”之说,相对确切。
(大跃进期间毁除,改建公房,尸骨全部丢进山林)。

53.陕西省宝鸡市李茂贞墓
曾几何时,国民党建陵塬机场,墓前大量精美石刻被毁;后来“文革”时修水库,大量石刻沉入湖底。墓室里曾出土过宋代铜钱,如果排除恶作剧成分,那么被盗史可上溯至宋初了,也就是说李茂贞入土百余年后即被“造访”。雨水由盗洞渗入,积年泥浆逐渐将墓室、甬道尽数淹没,将精彩壁画席卷而去,砖雕石刻长年浸泡其中。李茂贞夫人墓中,认为乐伎砖雕后藏有金银珠宝,盗墓贼将这些砖雕悉数毁坏。雨水沿盗洞积年渗漏,端楼砖雕上的青苔,历历可见。
原建的秦王陵,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和风雨,屡有毁修,到清初期,陵园建筑大多数都先后被毁,只留下少量的遗址、遗迹和部分石雕。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年),陕西省和凤翔府曾奉旨对大唐秦王陵进行了整修并筑墙保护,使其原貌有所恢复。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大唐秦王陵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粉碎“四人帮”前,整个陵区被耕地蚕食的只剩下一个土堆。自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立刻着手保护秦王陵,在公元1982年,大唐秦王陵被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宝鸡县人民政府立碑保护。公元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7:30 +0800 CST  
54.袁崇焕墓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墓,位于崇文区东花市斜街原广东义园(原名佘家馆),现北京市第59中学校园内.墓前建有袁崇焕祠,墓圆顶,高约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南海吴荣光题"有明袁大将军墓"石碑及石供台,坟侧另有小丘为佘义士墓.墓门前有槐树二株,墓后有马尾松一株,墓旁植小松树二行.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规划市政,决定将城内所有墓葬迁出城外,依规定广东新旧两义园中之坟墓皆在迁移之列.当时叶恭绰邀集李济深、章士钊、柳亚子联名上书毛主席,吁请保护袁墓.毛主席于1952年5月复函叶氏:"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毛泽东书信选集》) 1954年修葺竣工,除调正墓堂方向外,皆保持原状,墓堂悬叶恭绰题"明代粤先烈袁崇焕墓堂"匾额,墓堂廊柱悬康有为书"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联.堂内供奉袁督师遗像刻石,四壁嵌历次重修广东新旧两义园碑记及李济深《重修督师祠墓碑》,墓地四周围以砖墙、广植松柏."文化大革命"中,袁墓及祠堂均受破坏,祠堂被占用,仅存墓碑及祠堂墙壁上部分石刻. 袁督师庙为广东人张柏祯(篁溪)于1917年在原左安门内东火桥二十八号所建.今地处龙潭湖畔,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台基高约1米,中门石额刻"袁都师庙",两旁石刻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声思中原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庙明间正壁嵌袁督师石刻像,其上原有袁崇焕手迹"听雨"额,现已不存;两壁嵌有《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门额一对联及《庙记》等多为康有为题,庙左右次间为意钓亭、悼亡亭,为张篁溪奉香火时休息之所及纪念其亡妻之家祠,内有梁启超书刻对联等名人手迹石刻. 1952年对袁崇焕墓、祠、庙曾重修,1984年修复袁督师庙及墓园,同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55.山东成武黑堌堆遗址
黑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董庄村东北500米处,地上现存一东西长10米,南北宽7米,高约5米的土堌堆,因堌堆土质曾黑色,故人称黑堌堆。该遗址原有7200平方米,后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整土地和文革期间当地群众从遗址上挖掉部分当做肥料洒向田间,使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在挖土过程中,曾发现有大批石匣墓葬和砖砌墓,殉葬器物很多,有陶鼎、陶壶、陶豆、陶马、陶俑、铜镜,还发现有汉砖、石斧、鹿角、画像石等,出土物极为丰富。在保存下来的文物中,画像石为最多,至今该村随处可看到完整和不完整的画像石块,石上刻有蛇、熊、狗、水鸟、鱼等图案,看上去虽然粗糙简陋,但线条流畅明快,形象生动传神。这些图案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给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从保存下来的标本残片深腹罐、篮纹罐、鬲、甗、小口罐、子母口罐、翁等来看,黑堌堆遗址是一处早期先民居住遗址,属龙山文化、商代、周代文化遗存,汉代成为墓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为研究鲁西南地区早期人们的居住分布、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提供了实物见证。
1989年,黑堌堆遗址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6.山东成武刘氏石坊
刘氏石坊
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徐官庄村隅首东侧,全石结构,四柱三门三楼式,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修建。底部长9.0米,高约9.3米,进深2.5米,中门宽3米,两侧小门各宽1米。四柱下均有两石柱加固,加固石柱上均有石雕雄师。中门上有三道横梁,上有精美雕刻。横梁中间夹着两块长匾,分别写有:“敕褒节孝”和“旌表邑处士徐格妻刘氏节孝坊”,坊檐下悬挂有“圣旨”字样的精雕匾额。该坊两边雕刻图案相同,有四副对联刻于其上。分别是:灵感一时来白鹤 忠魂千载著乌头;孝达宸枫彤管焕丝纶之节荣萱草青湘发兰桂之香;时有疾风临劲草 纵教寒月蔼长松;皓首完贞松能傲霜心尤苦 青年矢志竹到凌云节愈高
该坊20世纪70年代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坊虽残,但仍不失其较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8:27 +0800 CST  
57.山东成武玉皇庙遗址
玉皇庙村玉皇庙遗址位于成武县伯乐集镇玉皇庙村北,整体呈覆锅壮,土质为灰褐色。南北长50米,东西宽50米,高约3米。该遗址采集标本有商代夹砂绳纹鬲口、鬲足、汉代瓦片、灰陶罐残片等,是商至汉的聚落址。明万历年间,遗址上部曾建有玉皇庙,之后又多次重修,20时机70年代被毁。现存清嘉庆六年重修玉皇大殿王母祠山门盘路记碑、士庶题名碑及清代柱础一对。为研究鲁西南堌堆文化及道教在鲁西南地区的发展和分布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8.山东成武卧化塔
卧化塔:鲁西南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
该塔为楼阁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全石结构,造型古朴端庄。塔顶两层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人为毁掉,地面现存五层,高5.4米。

59.山东成武高堌堆遗址
高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高堌堆村内,北距成济公路200米,南距红卫河1000米。
现状
现堌堆遗址南北长63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3150平方米,高约4米。经铲探得知:原堌堆南北长85米,东西宽90米,总面积7650平方米,保存完好。2002年,村民陈兆月募资在遗址上面修建小庙一个,但因资金有限,只得仿建。
来历
《伯乐文化志·成武众多堌堆的来历和变迁》(卢新文/文)介绍,如高堌堆一样的堌堆,基本完整的在成武尚有三个。据介绍,堌堆起源新石器时期原始先民为躲避洪水而筑的高台。到目前为止,其历史变迁大体分四个阶段:一是“新石器石器先民居住阶段”。至新石器末期,大禹治水初见成效,先民们纷纷下台居住,这些堌堆渐渐成为无主荒台,而成为“埋入墓葬阶段”。
至南北朝时期,进入“台上建庙阶段”。此时,各台上开始建庙,并发展于唐,盛行于明末清初。到20世纪40年代,堌堆遭遇“扒庙毁台阶段”,且至今尚未结束。《成武县志》曾记载,明崇祯年间其上曾修建一座原始天尊庙,并立有庙碑,但1938年该庙被拆除,庙碑被破坏。
70年代末,一位副县长带领群众大肆毁台,挖出的黑土被当做肥料运至附近村庄的田地,至今让附近村民所遗憾。但历史不再回头,时空也难以穿越,逝去的风光将无法再得,只能给后人留下长久的遗憾了。期间,曾出土五彩陶器、高约30-50厘米的人俑不计其数,另有高约一米的彩色陶马以及20厘米左右的彩色陶鹿数个。但因无保护意识,全部被毁。
传说
据周围老人讲,高堌堆曾经是一片普通的田地,只是突然有一天,堌堆就是不停的长,还冒狼烟。但有一天,一位拾粪的老人来到土,扒出来一条白蛇,蛇很快就溜走了。自此以后再没有长,就成了高堌堆。因此丛山西洪洞迁来的陈氏家族就把村名改为"高堌堆”。据说当时开挖时曾有村民见到庞大的蟾蜍以及官帽,但因年代已久以及遗址的破坏严重,也无从考证。高堌堆在开挖之前有一个洞,像一口井,但没有人敢接近。据说这洞通阳山,洞里有条龙,头在阳山尾在高堌堆。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19:18 +0800 CST  
60.山东省泰安市【东王林(王宪墓】
【山东古墓葬】 东平东王林(王宪墓)X
【位置】泰安市东平县梯门乡
【年代】 明代
【文保等级】 泰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王宪墓,今存封土堆高1.5米,宽6.5米。墓前有立于明代嘉靖19年的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残石门一架(原三架),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倒地)高近3米,仅头冠就高1米,为文官武将,仪态威严。这些石像是研究明代官宦丧葬制度的珍贵实料。南端还有华表一对,高近5米,上置石猴。据光绪版《东平州志》载,王宪墓是在嘉靖19年修建的,“有神道碑”,原高大的神道碑和林墙惜在“文革”中被毁。

61.山东省成武县文庙
赑屃(bìxì)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祥兽,是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多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驮碑”,在庙院祠堂里经常可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11月4日,成武县文亭湖工地清理出一座雕刻精美的巨型赑屃。遗憾的是,它所背负的石碑尚未被发现,其考古价值有待进一步考究。11月9日,记者在成武见到了这只“神龟”。
体型硕大雕刻精细
11月9日,记者在成武县文管所见到这座赑屃石雕时,不少人正聚集在这里观赏。
这座赑屃石雕长两米多,宽和高各一米有余,系一块石头雕刻而成。虽然它外观像一只乌龟,但细看之下又有很大区别。它的头部似龙,腿部有龙鳞和祥云的图案。尤其是头部的眼、鼻、口、齿等雕刻得栩栩如生,显得十分威武。
据了解,这座赑屃石雕是11月4日在成武县文亭湖工地被发现的。成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工人施工时发现了它,随后向文物部门报告。文物部门动用多种机械,耗时三四个小时才将其挖出。经初步观察,这座赑屃石雕材质为青石,重达数吨。体型如此之大、保存又这么完好的赑屃石雕在成武县属首次发现。
石雕上的泥土尚未被清理,但背上的纹路、腿部的龙鳞、头部火焰状的鬃毛依然清晰可见,其雕刻工艺令人赞叹。
深埋地下近半世纪
在附近居住的老人介绍,这座赑屃石雕出土地点附近原来有一座文庙,庙内就有这样的 “神龟驮碑”。文革期间“破四旧”,庙内不少物品被当作“四旧”遭到破坏,像这样的碑座由于体型巨大,被推入附近一个坑内掩埋。
成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在附近就出土过类似的碑座,而这座赑屃石雕已在地下 “沉睡”了将近半个世纪。
文物价值有待考究
菏泽市文物局有关人士介绍,赑屃石雕其实是石碑的碑座,菏泽市不少地方在明清时期兴建文庙,这个碑座属明清时期的可能性较大。
这座赑屃石雕背部有凹槽,为镶嵌石碑所用,只是石碑的附属物,这样的碑座在古时十分常见,价值并不大;而石碑上的石刻通常会记录石碑年代、用途等信息,真正有考古和研究价值的是石碑。由于所驮石碑尚未发现,这赑屃石雕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成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这个碑座没有太大考古价值,但也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依然会得到保护。将来如果能修复文庙,它将会作为见证被安放在内。

62.山东省胶州市三妹冢汉墓
古墓周围已被耕地所“蚕食”
东方网5月2日消息:2008年,胶州铺集三妹冢汉代古墓被列为青岛市级文保单位加以保护。然而,两三个月前,这里的村民竟打起了古墓的主意,为了种粮食便将原先古墓四周逐步铲平并开垦出了农田,致使古墓发生了坍塌。昨天,胶州铺集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村民们这种违法行为他们已经知晓,将立即责令取土村民恢复原样。
多年前,胶州市民李先生因在市内上班,就从铺集镇三妹冢村老家来到了胶州市内居住,平常一有空闲他就回家看望老人。“昨天回去看老人,我看到古墓遭到了破坏。”李先生说,前天中午他到村南侧转转,走到村南侧岭地的古墓前发现,古墓四周已经被人开垦成了农田,现场还有多名村民在干活。经过打听,李先生了解到,原来从今年3月份开始,一些农田靠近古墓的村民开始对古墓四周进行开垦,致使许多村民跟着效仿破坏了古墓结构。
昨天,记者来到胶州铺集三妹冢汉代古墓遗址,在村南侧一处岭地上远远就看到高耸的三妹冢汉代古墓,古墓北侧立着一块碑,碑上写着“三妹冢汉墓群,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21日公布”的字样,120米范围内都属于古墓遗址,古墓高约9米。记者沿着古墓走了一圈发现,古墓四周可谓千疮百孔,古墓南侧已经出现了坍塌,而在古墓西侧底部土层已被平整成了农田,四周大都种上了小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村民前来古墓取土。据一名村民介绍,早在10多年前,这处古墓方圆1公里的范围全是隆起的土层,从三四年前开始,有村民陆续在古墓四周开垦农田,致使古墓四周的面积也越来越小。“你说,这么好的一个文物古迹,就这样给破坏了,看着就让人心疼。”看到古墓四周遭到破坏,在现场多名村民感到非常惋惜。
昨天,胶州铺集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接到了多名市民的反映,将立即要求当地村民恢复古墓四周土层原状,今后他们也会对古墓群四周加强巡查保护力度。
(原标题:胶州千年古墓遭自留地蚕食 南侧已发生坍塌)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0:23 +0800 CST  
63.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冒险从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中的古文悬崖峭壁上掀下一 悬棺,棺内除尸骨以外,只有一包茶叶和书籍。

64.四川省成都市无名英雄座
图片为1964年拍摄,为了架设电车线路,对无名英雄座进行拆除。2年以后便灰飞烟灭,现在我们看见的是后来根据资料重新制作的。先是安装在万年场路口,面对是没有道路的一片低洼棚户区域,有好事者戏言云:无名英雄无出路。90年代后期,由于万年场二环路路口车流太大,不得不又拆除无名英雄纪念碑,最后选定在现在的位置。

65.浙江绍兴南宋六陵
自清代以来,宋六陵园渐渐荒废。建国以后,宋六陵所在地攒宫茶场在进行机械化改造时,在距地表仅40—50厘米处发现了屋基平面、局部排水沟和铺设整齐的石板小道,并有成堆的条石出土,绍兴县文保部门在现场勘查后,确认这是著名的宋六陵所在地。
“至1970年后,垦为茶园,诸陵地面建筑尽圯,仅存苍松8丛。”如今,历经沧桑、屡遭兵火的南宋六陵,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不过地面尚存二百余棵作为封树的古松,作为皇陵所在的标志,使整个陵区虽已无地上建筑,但仍松柏森森,气氛肃穆,环境幽静,保留着皇家陵园的气派。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1:22 +0800 CST  
66.斗鸡台文化原始照片、拓片
斗鸡台宝物今安在
当年,党玉琨把从墓穴中所盗的宝物,一部分放在他卧室的万宝架上,另一部分放在二姨太张彩霞的居室,大部分重要的器皿则藏放于一个秘密库房里由卫兵看守。党玉琨全军覆没后,这些宝物全部落到宋哲元的手中。
1928年9月,宋哲元将所获珍宝全部拿出,在西安新城四面亭军部展览一天,以饱攻打凤翔部属的眼福。随后,他令军法处长萧振瀛带兵将宝物悉数押送至西安军部。此后,这批十分珍贵的宝物便开始了戏剧性的流转和散失,并因此而大大受损。这批珍宝运抵西安后,宋哲元先是派人到芦真照相馆请摄影师为之全部拍了照片。接着,他又请懂得文物鉴定的薛崇勋在新城光明院逐件进行了鉴定。
宋哲元将经过鉴定的珍宝的一部分,首先送给了上司冯玉祥。冯玉祥所得的水鼎,全国解放后由其夫人李德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余归宋哲元所有的大部分珍宝,在他离开西安时由小老婆和当时赴天津任市长的萧振瀛带到了天津,存放在英租界的宋哲元家中。后来,通过天津的古董商将其中一部分卖给了外国人。
日本考古学家梅原未治在《东方学纪要》一书中说:“宝鸡出土的铜器乃是在纽约的中国古董商戴运斋姚氏(叔来)从天津买来。姚氏说,党玉琨在宝鸡盗掘的铜器首先归于冯玉祥之手。又闻,曾为波士顿希金氏藏的告田觥(现藏香港),也是通过在纽约的日本古董商购自天津。”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3:12 +0800 CST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字数:895300

发表时间:2018-05-26 08:51:0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2 00:10:33 +0800 CST

评论数:16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