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消失的文物古迹,大家一起来保护即将消失的古之遗存(转载)

在这段话中,除了将“宋哲元”误为“冯玉祥”外,其它内容都是确凿可信的。由此可见,党玉琨所盗得宝鸡斗鸡台的珍贵文物,实际上大部分是由宋哲元及其手下萧振瀛运抵天津后才开始流失出去的:包括现在在美国、日本、英国及香港的宝鸡斗鸡台珍宝,大多都是由此而流失海外的。这使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年在对这批文物做鉴定时,颇为细心的薛崇勋曾经用墨汁拓了数十张纸的铭文拓片。铭文大都为1至3字,最多的十几个字。宋哲元调离西安时,这批文物照片和珍贵的拓片资料可能没被带走,后来被一农民在西北关发现。当时,这些珍贵的资料已经装订成了5本册子,并且像字帖一样经过装裱,由一个名叫王子善的古董商所收买。这5本册子,就是后来流传于国内外的党玉琨盗掘斗鸡台戴家沟铜器照片的来源。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4:49 +0800 CST  
1945年,西安的刘安国(依仁)先生偶然在西安市北大街破烂市上,碰到王子善正拿着这5本照片册出售。王子善是汉中人,其子当时在刘安国任校长的中学读书。刘便利用这种关系,通过其子之手买下了这部照片册。当时,这5本照片册上已有了书法家刘自嗄椟先生题写的“右辅环宝留珍”字样。
刘安国得到照片册后,曾请古董名家杨钟健过目,并请当年曾对这批文物逐器鉴定、并保存有部分文物拓片的薛崇勋先生辨认,得到他们的肯定。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5:32 +0800 CST  
薛崇勋老先生再次见到这些照片后,不禁感慨万端,唏嘘不已,遂欣然命笔,在册子的卷首写道:“彝器景本五册,乃富平嗄党毓坤(玉琨)驻凤翔,迫发民夫在祀鸡台发掘者。戊辰(1928年)党嗄败嗄死,器为陕西嗄主嗄席嗄宋明轩(哲元)将军所得,邀余至新城光明院注释者,去今已15年矣……不意,乙酉春,依仁兄在长安市得之,即当日照本,原题皆余所作……乙酉(1945年)夏四月二日,三原薛崇勋(定夫)识。”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6:55 +0800 CST  
1955年至1966年间,刘安国曾两次托考古专家石兴邦和郑振铎等人将油印册及从薛崇勋处所得的拓片30张一起带到北京,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陈梦家等专家过目,并请设法编辑出版。唐、陈二先生接到这些珍贵资料以后,翻拍了所辑文物的部分照片,陈先生还作了笔记,但最终未得出版,乃将原物全部退回。“文革”开始后,刘、薛均遭抄家之祸,这些珍贵的原始照片、拓片不幸又全部遗失。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7:21 +0800 CST  
67.河南洛阳邙山刘禅墓
据史料记载,在邙山有着东汉的几位帝王的陵墓: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帝陵周围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们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
有趣的是,在这几座汉代皇帝陵东南几里地,有刘备儿子刘禅的墓。蜀国灭亡后,投降的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软禁在阿斗小城。
一次刘禅和司马昭一起饮酒,席间演奏蜀国音乐时,蜀国大臣无不动情伤怀,个个热泪盈眶,只有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刘禅死后葬在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
从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刘禅的“乐不思蜀”,历史似乎完成了一个循环。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墓冢。后来农民浇地造成墓室坍塌,今已夷为平地。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29:23 +0800 CST  
68.河南洛阳邙山古墓群
邙山陵墓在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
应该说,邙山古墓群从它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因为它的显赫而注定了多灾多难。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盗墓分子夜以继日的在邙山古墓中寻找着自己的发财梦,使这座千年古墓群无法安息,就算近代国家明令禁止盗墓,邙山仍未得到宁静,人为的破坏已使邙山古墓50年来减少过半。
谈到邙山的现状,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韩国应该最有发言权:“邙山陵墓在遭受着严重的人为破坏。陵墓的地面封土正在迅速地被蚕食,以可怕的速度日益减少!”
韩教授说,在他对邙山的调查和初步测量的过程中,直接的感受是与20年前的地图对照,许多墓冢已经完全从地面消失,只有借助访问上年纪的老乡才能指认和寻觅踪影。
他所看到的墓冢,大多数四壁多处盗洞,有很多还是新近被盗,盗洞中废弃的电灯泡和手电筒赫然在目。有的墓冢被农民逐渐开垦蚕食,仅存一土墩、土柱,有的被人打成窑洞或凭依筑房居住,有的被就地取材改造为烧砖窑,有的被利用建成水塔……而更多的墓冢已被基建施工、砖场取土、开辟农田、盖房垫院完全破坏,甚至彻底消失了。
一些建设单位置文物保护法于不顾,直到在建设工地挖出毁坏文物经群众举报才被迫补办手续,交钱了事。而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管理单位也对危及和毁坏文物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人为破坏文物愈演愈烈。
另外,许多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几近于零。当调查人员寻访墓冢位置时,老乡几乎不问来意,立刻热心指点、带路,没有任何防范意识,这无疑也给盗墓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多年以来,地方乃至国家考古单位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为邙山陵墓群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以及启动邙山帝陵的研究和调查、保护事业而奔走呼吁。但邙山古墓群实在是太特殊了,在古墓最集中的孟津县平乐、三十里铺一带,现存古墓约16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0个左右。其面积之大、墓冢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使得考古调查工作异常复杂和繁重。直至今日,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和调查工作才刚刚起步。
“如果再不调查,我们就会永远搞不清楚了。这个工作是一个历史责任,再不做我们将无法面对祖先,更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了。”一个考古学者曾对邙山古墓的现状发过这样的感叹。

69.苏州文庙
苏州文庙即府学,初称州学,始建于北宋1035年,为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地创立。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左庙右学新格局,此制后为各地效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
绍兴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府梁汝嘉重建。此后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丁日昌相继重修止,700多年间有碑记、志书可考的重修、拓建达30余次。南宋时屋宇230间。明清时地逾150亩,约合10万平方米。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后,文庙失于修护,日益衰颓,荒荡芜秽。1949年以后,文庙范围一再缩小,部分建筑陆续被拆。1957年下半年整修大成殿、戟门、两庑及围墙,次年上半年完工后,曾用于筹建苏州地志博物馆。1960年后,又长期被占作厂房、课堂、宿舍、仓库等。1966年起遭严重破坏,庙院面目全非。1978年5月起陆续兴工整修大成殿、棂星门、戟门等,并于1982年建为苏州碑刻博物馆。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0:13 +0800 CST  
70.苏州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景德路280号刺绣研究所。
东晋王珉宅在此,后舍为景德寺。
明代时,相继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大学士申时行宅。申裔孙继揆改筑蓬园。
清顺治年间,半为阳山巨富朱鸣虞宅,入口小弄名阳山朱弄。
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所得,垒石为小山,掘地三尺得泉,汇合为池,题名“飞雪”。继而为尚书毕沅宅,后宅入官,为大学士杭州孙士毅得。
嘉庆年间,其孙古云尚居于此。书厅前堆假山一座,为常州叠山大师戈裕良杰作。
道光二十九年,由工部郎中汪藻、吏部主事汪坤购得,建宗祠及“耕荫义庄”,冯桂芬作《耕荫义庄记》。东偏为园,额署“颐园”,俗呼汪园。构堂名“环秀山庄”,除假山外,有问泉亭、补秋舫、“半潭秋水一房山”亭诸胜。飞雪泉淤塞已久,疏通后,源流不绝。有瀑布之观。
民国7年,金松岑等来游,作《颐园记》。其后久经驻军。
民国28年7月12日,园东高墙十多丈被风刮倒,“环秀山庄”厅堂倒坍。其后汪氏后裔将园出售,由伪省长陈则民出面买下,转归中南火柴厂厂主李昆松及包姓经理。大部分建筑旧料被拆卖.在园西北建洋房1幢。
日军占领苏州后,这里被日军改建成安放战死者牌位的神社。解放后,仅假山、补秋舫尚存,其余建筑全部颓毁。
1956年,在东部空地上建立刺绣研究所,其前的阳山朱弄渐成该所出入通道,环秀山庄及王鏊祠俱归该所使用。
1972年,于山南厅堂旧址新建两层厂房l幢,假山上3棵古树枯死。
1984年,拆除厂房,移建海棠亭。重建有榖堂、四面厅、问泉亭,整修补秋山房,修缮湖石假山、水池驳岸。配植花木,疏通飞雪泉等。多年来,环秀山庄均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管理,园子只接待外宾参观刺绣。
2004年10月,对社会开放。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0:56 +0800 CST  
71.北京明定陵万历帝后棺椁
定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幕,整个发掘历时2年零2个月、用工2万余个。深埋地下数百年的文物宝藏将世人带入大明王朝那风雨飘遥的岁月,令人称奇的出土文物以各种方式揭开一个个数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定陵的发掘为后来整个中国陵墓和文化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实际操作经验,也为后世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敲响了警钟…… 1990年秋,当我们来到定陵打捞历史的碎片时,听到了一个恐怖而又令人不解的消息:当年扔掉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七人为它丧了命。
1959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宝城外面的山沟后,当天下午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光。大家见到表面虽剥蚀,整体却完好的棺木,如获至宝。有一对年迈的夫妇,特地用这珍贵的楠木请人打做棺材,以备后事。事情竟如此巧合,第一具棺木制成后,老伴蹬腿归天;第二具刚刚完工,老头子也一命呜呼,前后不到半个月。
老夫妻的突然去世,使知道底细的人大为震惊,这个故事也就越传越神。然而,五个月后,一个更加神秘恐怖的故事又发生了。
在捡棺木的公社社员中,裕陵村农民××收获最大。棺木扔下宝城时,他正和老婆在陵墙外的山坡上劳动。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好木料,于是立即行动,和老婆一起将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一块块连拖带拉弄到自己地里。其他人在他的启示下,这才开始了行动。
××把木板拉到家中,立即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里。村人有的羡慕他发了一笔横财,有的则不无忌妒地警告说:“皇帝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要是没那福分,消受不起,还会搭上性命……”
这些话,××没放在心上,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悲剧真的发生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和老婆带着满身泥水收工回家时,突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他老婆的心“怦怦”直跳,冥冥中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在催促着她,顾不上做饭,便急忙院内院外四处寻找呼喊。当夫妻俩转了一圈重新回到屋里时,蓦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俩人只觉头部“嗡”的一声炸响,迅速打开柜盖,只见4个孩子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孩子们的手指根部渗出了血渍,柜壁布满了抓过的痕迹。
警车鸣叫着开进裕陵村,闪光灯在躺柜前“啪啪”闪烁。当地公安人员将4个孩子(3男1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女孩仅5岁)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后,得出“系缺氧憋死”的结论。
我们来到裕陵村××家中,见一位身材略高的汉子站在院子中间,满头花白的头发遮掩着一张黑土似的脸,浓密的胡须像丛生的野草,呆滞的目光怔怔地望着我们,竟看不出表情上的变化。
当年那四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短短的几年中又生了4个(这次是3女1男)。令人悲叹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据说是因为用煤烧地坑,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我们走进屋里,一种恐怖、凄凉的情绪迷雾一样在心中升腾翻滚。潮湿阴暗的堂屋中,两个朱漆躺柜静静地依墙而卧,俨然两副棺椁,令人毛骨悚然。××的妹妹见哥哥无力解释孩子的死因,便主动上前掀开柜盖给我们讲述30年前那悲惨的一幕。她说:“在柜盖和柜壁之间有一个铁挂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一定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不料盖子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住。这样,任凭里边怎样叫喊挣扎,也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两个棺椁状的躺柜和近乎痴呆的××,一种莫名其妙的念头涌上我们的心头:会不会因为这两个躺柜再生不测?当我们问××为什么不将躺柜扔掉,以免看着它伤心时,他似乎没有听懂我们的问话,木然地望着,没有回答。他的妹妹说:“好多人都劝他扔掉,说这柜子里附了鬼魂。我就不同意这点,这些迷信的说法不可信。我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没有这个躺柜,5个孩子也不一定能保住……”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1:40 +0800 CST  
72.明定陵帝后尸骨、织锦、棺椁
万历“变”穷凶极恶“大地主”
定陵发掘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9月,明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民众展出。展览后,定陵博物馆筹建人员加速了修补、保护、复制殉葬器物的步伐。
首先要修补、复制的自然是三具尸骨。
正在中国帮助工作的苏联著名雕塑家格拉西莫夫听到此事,主动上门,请求把尸骨带回苏联,做修补和模型复制。在这之前,格氏已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了古人类头骨的模型。有关方面怕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漏洞,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三具头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同时,找了两位从事雕塑的老师,做万历帝后的模型。
由于万历皇帝在他们心中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模型的制作自然要按照地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 两个月后,万历帝后的三具人体石膏模型送往定陵。只见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钩鼻子下挂着一张血盆大口,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左腿长,右腿短,身体极不平衡地站立着,手握皮鞭,侧身站立。似在追赶,又似在战斗和殴打他人。这独特的造型给人的感觉像是旧时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地主,正在对交不起田租的穷人进行残酷的蹂躏。
其两个皇后则穿红着绿,涂脂抹粉,头戴鲜花首饰,妖冶而凶残,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
无知致明代织锦遗产遭损坏
在塑造万历帝后模型的同时,陵园内忙于对出土的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以便卷舒。有人建议,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
装裱完毕,著名文学家、后来又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先生赶去。他想看看匹料,做一点研究。他将裱品展开,用放大镜一件一件仔细观察后,迷惑不解地问:“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
“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吗?”一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说。
一句话激怒了沈从文,但他还是面带微笑地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两厘米,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
他的直言不讳,特别是说到错误,使站在旁边的负责人十分尴尬。
沈从文不愿再看下去,走出接待室,对同来的助手说:“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时间稍久,衣服颜色变深,软化剂蒸发,质料变硬,硬作一块,不能展开。这种轻率的处理方式未经反复实验,匆匆上手,效果不佳,只能停止。
定陵丝织品损坏的消息传到北京,郑振铎、夏鼐等大吃一惊。
正在焦虑不安、痛心疾首之际,外地传来消息,有的省份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正在组织人力,跃跃欲试,要向帝皇陵墓进军,汉陵、唐陵、清陵等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
面对此种情况,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予以制止。
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批准,并通令全国,一场劫难终于没有降临到一个个珍贵的文化遗产身上。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 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
官员发话 帝后棺椁扔下山
定陵博物馆一经开放,游客蜂拥而至。遗憾的是,在这深达27米的地宫深处,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洞穴。不少游客都失望地问道:“皇帝皇后的原棺椁哪里去了?打开地宫的时候不是还在吗?”
棺椁确实消失了。颇具戏剧性的是,它的消失和定陵博物馆的成立,竟是在同一天进行的。
1959年9月30日晨,曾铲下定陵第一锹土的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几个员工围住楠木棺,要取四周的铜环,便挥镐劈了起来。王启发望着4个硕大的铜环鸣响着落到地上,心中莫名其妙地掠过一丝哀痛。“主任,那棺木不能再劈了,找个墙角放着吧。”王启发近似哀求地说。
主任正忙于接待前的准备,冲王启发一瞪眼,说出一句令人心寒意冷的话:“你是不是想留下给自己?”
“轰”的一声,王启发的脑子如同炸开一般。他强按怒火,退出办公室,回到自己的木板房抽起了闷烟。
几十名警卫跟着主任来到棺木前。“大家辛苦一下,把这些木头板子扔了。”士兵们在主任指挥下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随着主任一声威严的口令“扔——”,战士们一齐用力,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一个星期后,定陵棺木被扔的消息传到夏鼐耳中。这位大师气得全身发抖,脸色煞白,不停地在房里走动,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可是,空荡的山谷早已不见棺木的踪影。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2:19 +0800 CST  
红卫兵焚毁万历骸骨
大陆“文革”中,红卫兵冲进定陵地宫,说要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 他们把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抬出广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批斗大会。随后,又火焚三具骸骨。
最离奇的是,当年被定陵博物馆官员扔掉的万历皇帝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7人莫名其妙丧了命。
其中一户农家用棺椁木料制成柜子,不久,他家4个孩子齐齐闷死在柜子;10多年后,又一次生育的儿子,高中毕业后也趴在柜子上神秘死去……
“文革”小将 一火焚了帝后骸骨
(上接4月4日)1966年,大陆“文革”开始了,定陵也没能逃过红卫兵小将的手掌。他们将地面的景物浏览一遍后,兴致盎然地冲进地宫,要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
“快交出仓库钥匙,我们要抓万历!”20岁的女讲解员W对仓库保管员李亚娟下命令。箱子被一个个打开,只见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完整地躺在里面。
三具尸骨被摆到定陵博物馆门前广场上,由W组织人员批斗。除尸骨外,还有一箱帝后的画像、照片等资料性“罪证”,和尸骨一同被抬了出来。帝后的三幅画像是清理地宫时,发掘队员曹国鉴精描细绘画成的,仅画像上的金粉就用了二两之多。
W为了显示这次声势浩大不同寻常的批斗大会,特意作了一番精心安排。她派人到长陵管理处、长陵供销社、林场、粮站、学校等单位联系,要求他们派人前来声援。与此同时,有人建议批斗结束后,将帝后尸骨砸碎焚烧,以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和气魄。W当机立断,拍手赞成。下午2点15分,定陵园内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除邀请的几个单位人员外,还有附近农村的农民、红卫兵、学生,人们纷纷前来,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都见证了这一段沉痛的历史。
三具尸骨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万历的尸骨在中,两个皇后分居两侧。周围堆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一切准备就绪,W开始带头高喊革命口号:“打倒保皇派!”……
口号刚一结束,W冲人群大喊一声:“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把石块猛力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
人群开始涌动,惊讶、困惑、麻木、赞叹、欢喜……各种目光一齐向W射来。W心中一热,立即吩咐身边的人员:“点火烧了他们!”
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木柴伴着尸骨,在烈焰中“啪啪”炸响,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烟灰四散飘落,纷纷扬扬,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到了广袤的大自然之中。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2:47 +0800 CST  
73.广州市南沙区鹿颈村先秦遗址
鹿颈村先秦遗址埋藏在现居民区的东南、珠江出海口西侧的一个古海湾内,东临大角山,南接珍珠山,西侧为鹿山,北面向珠江口,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鹿山和珍珠山之间的岬角谷地有小溪流出珠江口。据考古调查和勘探判断,遗址原来的范围有1万多平方米,原植被为稻田、菜地、荔枝林、蕉林等。古遗址的地理环境和堆积状态属于海岛型的沙丘,东、南、西三面靠山,北面向水有一道沙堤,西侧有鹿山流下的淡水溪流。可谓风水宝地,有山有水,对从事捕捞、采集、狩猎的经济形态非常有利。
鹿颈村先秦遗址第Ⅲ区发掘现场(西南→东北)
提起鹿颈村遗址的发现,就必须要提到番禺区的文物爱好者于小光同志。这位在质量技术监督所工作的番禺人,天生就与家乡历史、乡土文物结下不解之缘。鹿颈村遗址就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踩着单车,从番禺市到南沙镇的例行调查中发现的。从地表散布的大量陶片,他意识到这是一处重要的先秦遗址,立刻上报了番禺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随即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番禺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又来到现场进行调查,确认了遗址的范围和大致年代。
当时遗址已遭部分破坏,北部原来的沙堤位置挖有鱼塘,并建有采沙场。随后几年的农田整改和广州联友办公用品有限公司工业厂房的基建施工对遗址造成了更大范围的破坏。并且,随着90年代初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遗址所在地又被划为鹿颈村的工业用地,并将于遗址的中部地带继续兴建广州联友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二期厂房。
鉴于此,为配合广州联友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二期厂房的建设,在经得国家文物局审批之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番禺博物馆于2000年11月下旬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确认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然后在遗址的中部基建施工范围内选点布方,进行了为期半年之久、面积近1500平方米的第一期抢救性考古发掘;2002年4月下旬至7月底,同样是配合鹿颈村村委在遗址南部简易工业厂房的兴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施工范围内的遗址分布区域进行了面积近900平方米的第二期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这两次科学而细致的考古发掘,终于让这个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远古村落活现在世人面前,一下子就把南沙区人类活动的文明史提早到距今4000年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3:41 +0800 CST  
74.四川省马尔康县查柯寺
按这位喇嘛告诉我的藏历时间推算,阿旺扎巴上路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381年。喇嘛说,他是与另外三人一起上路的。而自打上路之后,这三个人便从我们的视野里永远地消失了。这种消失是历史一种严格的法则。
阿旺扎巴正式拜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为师。
到了1407年,阿旺扎巴于本教派的教义已经有了深厚的心得。于是便受大师派遣,与后来被迫认为一世班掸的师兄克珠杰云游前后藏,宣喻本派教义与教法。
在15世纪,越来越多像阿旺扎巴一样的人聚集在了宗喀巴的周围。当别的教派纪律松驰,并因为与世俗政治越来越深的执迷而日益堕落的时候,宗喀巴的新教派带来了一种清洁的精神和一种超远的目光。
于是,阿旺扎巴便皈依了。成为宗喀巴最早的八十二上座弟子之一。不久之后,青藏高原上的各个地区,都散布开了宗喀巴这些早期弟子的身影,他们要在广大的青藏高原上弘传这一新的清洁的教法。
他们要在人心中培植吸收着日精月华,生命旺盛的新的菩提。
在被后世信徒弄得云山雾罩的宗喀巴传记中,我找到了有关家乡这位前苯教巫师的记载。那是很不起眼的一个段落。这个段落说,这位前苯教巫师这时已经深味菩提精神,是一位功业日益精进的黄教喇嘛了。
于是,宗喀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株巨大的冠如伞盖的檀香树在黑云蔽天的藏区东北部拔地而起。那枝枝叶叶都是佛教教义高悬,灿烂的光华驱散了那些翻滚的黑云。
大师的梦总是有很多意味的。而且这个梦的寓言是那么明显,藏区东北,正是温波阿旺的家乡查柯,那里是俗称黑教的苯教的繁盛地带,所以,即或在平常时候,在宗喀巴看来那地方也定会是黑焰帜天。
无巧不成书,阿旺扎巴也在相同的时候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两只大海螺从天上降落在他手中,于是,他便面东朝着家乡的方向吹响了海螺。海螺声深长明亮。阿旺扎巴请大师详梦。
大师谕示说:你的佛缘在你东方家乡。这时,阿旺扎巴已经随从大师前后凡28年。
大师赐他一串佛珠,阿旺扎巴当着众弟子的面发下宏愿,要在家乡嘉绒建立与佛珠同样数量的格鲁派寺院。而佛珠是一百零八颗。这就是说,他要回到家乡,建立起一百零八座佛教寺院。
阿旺扎巴再次穿越青藏高原时,已经是十五世纪初叶了。
就像当年宁玛派的高僧毗卢遮那一样,整个嘉绒大地上都留下了阿旺扎巴的身影与传说。他建立的一百零八座寺院中就包括了眼下供奉着他灵塔的这一座。我曾经与宗教史研究人员和地方史专家一起,循着他传法建寺的路线实地追踪他的足迹。
我不是地方宗教史的专家,也没有成为这种专家的志向和必要的学术上的训练。我只是要追忆一种精神流布的过程。
实际情形跟我的想象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很多传说中他曾建立起寺院的地方,今天都只剩下了繁茂的草木,有些地方,荒芜的丛林中还能看见一点废墟与残墙。是的,这种情形符合我的想象,也符合历史的状况。其实,真正能找到确实地点,或者至今仍然存在于嘉绒土地上的阿旺扎巴所建的格鲁派寺院大概就是三十余所。
最后一所,在距查柯寺近百公里的大藏乡,寺庙名叫达昌。
“达昌”的意思,就是完成,功德圆满。也就是说,阿旺扎巴建成了达昌寺后,便已完成了自己的誓言,功德圆满。
达昌,也许是我所见过的传说为阿旺扎巴所建的寺院里最壮观的一所。
不过,当我前去瞻仰时,那里只是很宏大的一片废墟。那所古老寺庙毁灭于文革。而眼前这所僻居于深山之中的查柯寺,同样没有逃过文革的浩劫。据说,红卫兵们就曾把阿旺扎巴保全完整的骨殖从灵塔中拖出来,践踏之后,据弃在荒草之中。后来,信徒们又将其装入灵塔。文革结束之后,才又重新受到供养。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正午强烈的阳光下,我坐在达昌寺的一根巨大的残柱上,看着地上四散于蔓草中的彩绘壁画残片,陷入了沉思默想。
后来,达昌寺了的主持从国外回来,重新建立这座寺院,我一个出生在寺院附近的朋友,常常来向我描绘恢复工程的进度。我还听到很多老百姓议论这个主持的权威与富有。
过了一段不是太短的时间,终于传来了重建寺院已经大功告成的消息。据说,寺院的开光典礼极一时之盛。不但信众如云如蚁,还去了很多的官员与记者,甚至还去了一些洋人。但我没有前去躬逢其盛。我想阿旺扎巴当年落成任何一座寺庙时,都不会有这样的光彩耀眼。要知道,他当时是在异教的敌视的包围之中传播佛音,拔转法嗄轮的啊!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4:08 +0800 CST  
75.四川省金川县广法寺
思绪一下飘远了,现实的情形是,我现在正面对着早已毁败不堪的雍忠拉顶。一片文化的废墟之上,一个人不会有太多的有关文化可以通过传承而获得不朽的想法。当大金川嗄土司以弹丸之地上所能聚集起来的全部财力与人力与强盛时期的清嗄王嗄朝的十几年的对抗,将以血腥屠杀进入尾声时,雍忠拉顶的末日便降临了。整个嘉绒地区苯嗄教的统治地位也被推翻。
据民间传说,乾隆皇帝见不能把雍忠拉顶拆迁到北京,便下令将其彻底毁坏。并在其基础上,兴建了一座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黄教寺院。建成后的寺院把大门开启的方向改到了原来苯嗄教嗄寺院的反嗄面。
新寺院的门口,张挂着皇帝亲书的金匾:广法寺。三个大字金光耀眼。
而且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提出了一嗄夷制嗄夷的思想驽嗄术,寺院的主嗄持人,即每一任堪布都由达嗄赖嗄喇嗄嘛辖下的黄教三大寺院之一的色嗄拉嗄寺派出。
而当我们在这个时代的阳光之下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广法寺的辉煌也早已灰飞烟灭了。就在我们摆开野餐的草地旁边,横躺着几块残破的石碑。拂开荒草,石碑上是某一任堪嗄布的名字。原来,这些石碑都是历任堪布圆寂后的墓碑。从这些石碑的形制来看,这些藏族高僧都用了汉人的方式来安葬。不然,就不会有这些墓碑了。除了石碑上面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显示出一些宗教色彩和精湛的刀工外,这些墓碑与烈嗄士陵园中和公嗄共嗄墓地里的墓碑并没有什么两样。
面对这些石碑,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荒诞之感。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老是在费心猜测,这些石碑上功力不凡的汉字又是谁人书写呢,是那个时候,寺院里就有了通习汉字的僧侣,还是某一任满清命臣写就之后,驿马站站传递才到达了这个地方?我猜不出这样的答案。而中国 的历史书往往也不会给人呈现这种细节性的东西。陪同来的人告诉说,这些墓碑已经很不周全,现有残破的这几块,都是这些年从民间收上来的。而且来的地方都有些特别。比如其中的一块是从农民的猪圈中找到的,还有一块是搭在一道小沟上,做了一座微型的桥梁。
从乾隆年间到解放,色拉寺共派出了十二任堪布,最后一任堪布名叫阿旺巴登的,1953年死去时已经不在本寺任住持了。
广法寺香火最盛的时期,共有僧侣两千余人。其中八十五人,规定由嘉绒全境土司派出,由清王室拨发薪资,学习满师后,回到各土司领地上弘传正教。但在嘉绒土地上,当年曾协助清军进剿大小金川的土司们一方面尊旨派人去广法寺学习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教法,实际上却仍然对这一教派心存抵触。所以,直到今天,在嘉绒地区的寺庙中,更多的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寺院,而与大金川土司毗邻的绰斯甲嗄土司,直到解放,其家庙还是由苯嗄波上师主持。
但是,随着土司制度的日益衰微,广法寺也随之日渐式微。清王朝崩嗄溃后,寺院更是加速了式微的过程。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金川,国民党二十四军与当地武装为以该寺为依托阻击红军。于是,寺院再一次笼罩于炮火之中。最后,国民党嗄军溃败时,便将寺院财产抢劫一空,并将寺院周围依山修建的数百间僧房烧为灰烬。战后,寺院僧人骤然减至二百余名。
文革期间,广法寺被彻底摧毁。我的一位旧同事,在文革被打成小地方的走资派,监督劳动期间,主要的劳动就是用钢锯切割寺里为数千僧人熬茶的巨大铜锅。就连乾隆亲赐的御匾也被农民拿去做了洗衣板,最后被劈碎作为柴禾填进了炉膛。在后来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寺院遗址又被辟为良田。仅存的部分是寺院的正殿遗址及山坡上僧房与佛塔的废墟。
这些废墟引起我很多的怀想,而那座新建的寺院却引不起我丝毫的兴趣。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藏传佛教的寺院已然失去了它的基础。群众的基础与信仰的基础。勉强的维持反倒显出了某种不识时嗄务的寒伧。虽然这其中也不乏某种悲剧性的色彩。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4:51 +0800 CST  
76.四川省金川县乾隆御制平定金川碑
微醉的我回到宾馆继续读当地的历史。我常常怀疑文字当中的真实。但是,这次金川之行下来,我已经无法寻觅到历史真切的面貌,那种正在进行的生活充满细节一样的面貌。望望窗外,这座小城,仍然以喧器与纷乱呈现着活力,但这景象已经与内地任何一座小县城没有太多的区别。
于是,我只好回到粗线条的书本,回到缺乏细节的书本。
我读乾隆御制平定金川的碑文。全文特别文采飞扬。但是太长,使我不想抄写在这本书里。而我想指出的一点是,就是这道碑文,也只能在历史书中读到了。
原碑于乾隆51年,即大金川砥定后10年,立于勒金川土司官寨旧址。听当地人说,碑上还建有一亭,有琉璃瓦的重檐,亭外还建有围墙。这通颇有文物价值的碑毁于文革。石碑被当地村民断为三截,并请石匠,想制成石磨。传说石匠在为石磨开齿时暴死。石碑残躯才得以幸存。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5:36 +0800 CST  
77.辽宁省辽阳县古高句丽人墓地
在我家乡辽阳市辽阳县,存在一条还算有名的河,它自东向西默默流淌,没有惊心动魄的湍急,没有波澜壮阔的汹涌,象是一条放大了的沟渠,平静舒缓,却也每年都要吞噬掉几条年轻的生命。它叫做太子河。小学时,学校曾发下过一本小册子,介绍的都是辽宁的历史。在册子里,写着我的家乡存在着恐龙时代的化石,我曾怀着孩子的好奇去反复寻觅,当然,并无结果。对于那条河,上面好象是说,河是为纪念太子丹而取名叫做太子河的。那时我不知道谁是太子丹,直到看了陈凯歌导演的《荆柯刺秦王》。可以说,我童年时与少年时的记忆,几乎每一件令我魂迁梦绕的往事都掺进了太子河水的淡淡鱼腥味,而那气味,仿^***是牢固地浸入了我的骨髓,令我始终难以忘却。
那些夕阳下破碎如粉的人骨,仿^***太子河水里悄悄泛起的白色水花,冰凉,神秘。
河边不远处有一条土道,道北是数不清的汪着水的坑洼,仿^***被摔得支离破碎的镜子,在杂草丛间,它们反射着玻璃的光泽,飘散着地皮蛇与野鸡脖子(蛇名)的气味,还有青蛙与野虫的鸣叫声。道南是一片杨树林,其间也有少数的柳树,那是一片静谧的少人之地,只有几个挖沙子的男人在林子里无声地劳作。那也是我们孩子的快乐王国,是我们游戏的乐园,我们能在道北的水坑里摸到鲫鱼,也能在道南的杨树林子里捉到刺猬。我们可以坐在树下放心大胆地吸烟,可以毫无顾忌地谈论各自心中对性的想象。
某天,我们站在土道旁,听着远处的蝉鸣与河水的声响,吃惊地望着两旁那些荒芜的土地,仿^***就在转瞬之间,它们被挖得残不忍睹,就像匠人手中的铁锤凶猛砸起的迸溅到美人脸上的火星。那些破碎的陶罐,那些掀开的石棺,那些惨白的人骨,所有关及死亡的东西猛然摊现于眼前,就象张飘渺邪恶的油画。我们跳进那些残破的土坑,俯视每个被掀开的石棺,惨白的人骨零碎地躺在里面,我脑子里竟没有丝毫的想象中对骷髅的恐惧。那时我觉得,死人其实一点也不可怕,后来我觉得,可怕的只有活人。
还有一些人骨掺杂在土层中,象细碎的白色石灰,可见,他们死后连石棺都没有。
传言是这样的,说那个挖沙的人突然掘出一面平整的石板,他拎起镐头好奇地将它掀开,但那块沉重的棺材盖子他一个人到底有无力量撬翻,我不知道。他们说他掀开石板的瞬间,一股白烟腾空而起,凶猛地窜上天空。于是,他就精神失常,扔下镐头,疯癫着跑回家,躺到床上就起不来了。他在床上躺了半个月,怪病才慢慢好转,一切才又恢复正常。当他再次回到那片静僻的杨树林时,眼前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那景象就象一张转瞬间便生满了无数烂疮的脸。
到底有无白烟冲出石棺我没有看见,我觉得那可能是传言的夸张,但乡下的事情不能说得太过坚决,我曾亲身经历过许多怪事,它们都是解释不清的。
遍地都是被摔碎的陶罐碎片,静默的颓景仿^***一场浩劫刚刚过去。很多村人在这场浩劫里纷纷充当了凶残草寇的角色,他们手持洋镐与铁锹,疯狂地侵袭着这两片神秘的坟地。他们黝黑结实的肩膀上渗出豆粒般的汗珠,挥舞手臂,刨开那些似乎很是久远的石棺,踩碎白骨,夺走死者的陪葬品,将那些陶罐就地摔碎,用麻袋装走那些腐锈的钱币。后来有人说,那些霉烂的钱币不值钱,陶罐才值钱,到市里卖,三个能卖一百元。于是,人们开始挖陶罐,到处挖,将大片的土地挖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他们真的将那些陶罐卖出了手,三个卖到了一百元。
我们这些孩子的心里,都涌起了发财的痴梦,当我们也拎着锹镐走到太子河边时,那片破碎的坟地已经无人问津。能挖寻到的石棺几乎已经被全部撬开,空空的棺材里只剩下惨白的人骨,还有流进去的沙土。那天的夕阳很红,坠在西山的顶上,就象一抹沸腾的鲜血。我们光着身子站在空寂的河边,身影被拉着很长,望着眼前的颓景有些茫然若失。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汉人,他们为什么不象我们一样死后被装入木棺埋葬,他们有没有灵魂,那些遍地白骨的主人生前经历过怎样的故事。我只能在之后的漫长人生里,默默地猜测。
在一口新近被撬开的石棺前,我们望见了一副较为完整的人骨。我跳进石棺,捡起一块较大的骨头(现在知道,那是人的盆骨),它是那样的轻盈,就象一块买电器时包装用的泡沫。我的双手轻轻一掰,轻易地将它掰成两块,然后象抛纸飞机一样将它们抛掷出去,落在前方的草地上。在坟地的中央,有一个被挖出来的小石房子,它约有一人多高,端坐在夕阳里,散发出异族家长的威严感。我们钻进去,在深黑色的沙土里翻寻,随着我手中小钉耙的刨动,一截人的腿骨突然暴露,使我的心因为恐惧而猛然紧缩了一下。
那时我对玩伴们曾肯定地说,这是村长的坟。到底是不是,现在的我当然不知道。如果猜测,那他不是当官者的墓,就是富豪的墓。
那时村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好象是一个挖沙人的母亲)对我们说,这是过去高丽人的墓地,说他们曾经生活在这里,都很穷,他们铸的钱币一掰就碎,她说就因为这里过去住着很多的高丽人,这里才叫做高城村的。可是后来,又有人解释说,这里叫高城是因为这里地势高,曾经涨大水,附近的村子都被淹没,这里却安好无事,于是就叫做高城了。可这里到底是不是他们的坟墓,我却始终没能知道。
若干年后,我骑着自行车到太子河钓鱼。太子河水已经很浅,旁边的那些坑洼里不再汪着水,而是长满荒草,堆着生活垃圾。旁边建了个养猪厂,猪粪的味道随风恣肆飘扬。不知道从哪里开来的卡车,将整车整车的煤渣卸在这里,已经堆得象一座山。没有钓到鱼,河水里的鱼好象已经被抓绝,或是被污染夺去了生存的机会。我扶着车子站在那条土道上,看见两只黑色的乌鸦从煤渣堆上倏忽飞起,振动双翅急速飞去。我很茫然,从童年到少年,我不知在这片寂静之地玩耍过多少时间,我看到过巨大的鹰,还有各种古怪的鸟,可我从未见过乌鸦。
那片曾被挖得残破不堪的神秘墓地,已经几乎被人们填平,种上了豆子和玉米。而那些惨白破碎的人骨,已经杳无踪影,不知被四季的风吹向何方。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6:21 +0800 CST  
78.青海循化红庄西滩遗址
红庄西滩遗址
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红庄村,属清水河(起台河)西岸第二台地。台地南北长约600米,东西400米,南高北低,原为荒地,后辟为农田,先为农场,后为西滩村。滩地南部地面散布有大量的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陶器残片,断崖处以及地面暴露有较密集的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墓葬。滩地中部(西滩村附近)地面散布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陶器残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层,西部还发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滩地北部地面散布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圆腹罐和筒形器残片,未见遗迹。滩地都经过平整,平整时大部使用推土机,因此表层覆盖土大部被移动,原有地形也有变动,尤以南部为重,一些较浅的墓葬已被推掉,较深的墓葬有的已见棺木和人骨,中部与北部较轻。西滩遗址是指西滩附近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存,面积约150×100米(墓地不在内),保存尚好。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9.青海民和马场垣遗址
马场垣遗址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边墙村及村西湟水南岸第二台地上。遗址面积64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厚50-15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灰层与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陶片。所见陶片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泥质红陶,绘有四大圆圈、蛙形纹、方格纹、网纹等图案的彩陶壶、彩陶罐等残片;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的加砂陶罐、鬲及绘有回纹的彩陶罐残片;还有少量的齐家文化与卡约文化上孙类型的陶器残片等遗物。遗址中心部位有一三角形大坑将遗址分割成东、西、北三部分。东部靠村庄除地面散布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片外,并有墓葬。西部是马厂类型时期的墓葬地,边缘有少量的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的墓葬。遗址中部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居住区,北部偏西有一椭圆形约800平方米孤立的台地,是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时期的居住地。这里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命名地,1924年被瑞典人安特生发现。西自上川口,东至下川口,这处大台地统称马场垣。安特生以边墙村附近发现的墓葬出土陶器,用马场垣这一统称而命名为马厂(场)类型。实际上遗址位在边墙村,并非在马场垣村。马场垣(边墙村)遗址面积相当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包含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的居住遗址和葬地,还包含了辛店文化的居住遗址以及少量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遗址和墓葬。此遗址原来保存完整,1992年因平整土地将西部墓地几乎破坏无余。此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上海市普陀区韩塔
1.韩塔
俗称白塔,在普陀区桃浦镇春光村古浪路桥南50米处农田里,东北两面环水。
相传南宋韩世忠移军海上时,因此处地处海口,遂筑两塔作为渡船标志。该塔之南百步,古称厂头,为韩世忠屯兵之地,后有陈姓商人在这里开设布店,因而这里便称作陈店。
韩塔原有南北两座,3级6面,仿砖木结构。南塔在杨家桥,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存北塔,塔身嵌有砖刻清康熙八年(1669年)和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白塔碑记2方,字迹均已漫漶。民国年间曾经重修。塔顶现已坍毁,残高约4.5米。塔身倾斜,颓坏严重。
195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撤消。1992年重新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7:22 +0800 CST  
81.鹤槎山
在嘉定区南翔镇北1.5公里处的南翔人民化工厂内。北首为东风农药厂,西麓为沪宜公路。
鹤槎山系一人工筑的土墩。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军队由平江移驻海上抗击金兵,在县境内筑烽火墩作为通讯联络之用。此即遗址之一,后世习称鹤槎山。
鹤槎山现占地约1200平方米,高约10米。东麓有古银杏1株,南麓建有香雪庵,现为南翔人民化工厂办公室。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前夕,以徐耀为首的罗汉党曾于此举行农民武装起义。太平天国军队也曾在此阻击过英法联军。旧时每年元宵之夜,这里又是各路龙灯的集散地。
1981年,南翔人民化工厂曾出资修筑围墙,将鹤槎山围护起来,使遗址得以保护。
1992年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

82.酒瓶山
在青浦县白鹤乡陈岳村,古青龙镇(又称旧青浦)故址,乃一小土墩,土墩内埋有大量陶瓶。陶瓶皆灰胎,釉褐色,长筒形,有四耳或双耳,制作粗糙,敲之铿铿有声。为宋元时期普遍使用的酒瓶。酒瓶之来源有两说,一说青龙镇在宋代有酒务和酒场,酒瓶山在青龙务旁,应是酒场所弃之酒瓶,后人以土覆盖成山;另说为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犒军的酒瓶,俗称韩瓶。酒瓶山占地4亩许,民国24年(1935年)当地人立“南宋酒瓶山遗址”石碑,建国后辟为果园,1959年公布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夷为平地,石碑不知去向。

83.上海市嘉定区叶池碑
叶池碑
在嘉定区嘉定镇清河路北,城中路东人行道转角处。叶池原是明代侯峒曾住宅后园的池塘。侯峒曾(1591~1645年),字豫瞻,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南明福王擢为左通政,坚辞。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执行薙发令,南下清兵,遭到抵抗。侯峒曾、黄淳耀与马元调、张锡眉等组织义师,守卫城池。是年闰六月二十日,清兵猛烈进攻嘉定城,士绅、军民死守,因孤军无援,七月初三,城墙被轰塌,清兵入城,侯峒曾率二子急奔叶池,投水殉节,因水浅,为清兵拖曳上岸杀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侯峒曾谥号忠节,地方人士将其旧宅改为专祠。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教职员和学生捐款浚池立碑,筑围墙,装置铁门,门上有“叶池”二字。
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请华东局候补书记魏文伯题“叶池”两字,刻碑立于叶池前,碑阴为县人民委员会之碑文。“文化大革命”初,嘉定县博物馆将叶池碑移至馆内,“破四旧”时得免遭砸毁,但叶池于1970年在人防工程中被填没,又造了六层楼房。今叶池碑移至人行道转角处,辟为小花坛,树碑于其间。
1980年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8:33 +0800 CST  
84.上海市嘉定区陶庵留碧碑
陶庵留碧碑
在嘉定区嘉定镇城中路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内,碑树立在原西林庵遗址。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初三,嘉定城被清兵攻陷,义兵领导者之一黄淳耀(1605~1645)及弟渊耀,奔至西林庵,在幼年读书处放帚轩内悬梁自缢,口喷鲜血于壁上,渗入砖内寸许,历久不褪。清乾隆年间詹事府詹事、书画家张鹏翀在此轩题“留碧”两字。
清末以后,西林庵仅存破屋数间,1958年筹建上海科技大学,西林庵土地被征用。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请老一辈革命家,时年84岁的吴玉章题字刻一碑,正面为“陶庵留碧”,陶庵系黄淳耀之号。碑阴为嘉定县人民委员会碑文和吴玉章所作《重题陶庵留碧有感》七绝一首:“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万千。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于1962年立于西林庵原址上海科技大学校园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嘉定县博物馆将“陶庵留碧”碑石移至孔庙树木丛中,“破四旧”时得免于砸毁。1979年重立。
1980年10月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

85.山东济南泺安路汉墓
济南泺安路汉墓主为东汉豪强地主,出土三具人骨
2017-07-25 18:35:18
齐鲁晚报7月25日讯(记者 于悦)7月4日左右位于泺安路西延工地现场挖出一座古墓,施工方上报济南市文物局后,济南市考古所进驻展开抢救性的清理,目前考古工作接近尾声,经历了近期高温多雨天气的洗礼,古墓葬的面貌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25日下午,记者来到泺安路西延的古墓现场,整座墓葬已完全露天呈现在人的眼前,四五个考古人员正在墓室内清洗砖石及进行测绘工作。济南市考古所工作人员称,这是一座东汉年间的画像石墓葬。
这座墓葬出土的画像石都十分精美,价值较高,画像以动物形象为主,考古人员介绍,这属于济南地区发现的东汉时期规模较大的墓葬,距地面有三米深,分为前室、中室、后室及三个耳室,其中中室最大。墓室使用的材料为砖石混合结构,地上也是砖铺地,为研究当时济南地区的丧葬礼制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该东汉墓葬出土了三具人骨,比较零碎,目前还出土了二十多枚五铢钱以及陶片。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考古人员判断,墓主应该是豪强地主或中下级官吏。
至于该墓葬历史上是否曾遭到盗墓,考古人员称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但墓室在泺安路西延工程施工中的确遭到部分破坏,并不十分完整,如连接墓室主体的一条朝西的一米多宽墓道已被修建了排水管道。墓室里的砖石等也多有残缺。
目前该墓葬已基本清理完毕,“未来我们会尝试复原一些器物。然后继续收集资料,将这个墓保护起来,由于不具备就地保护条件,需要迁移保护。”济南市考古所工作人员称。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39:22 +0800 CST  
86.河北省临漳县古伯阳城遗址
曹操高陵在邺地何处?
高陵在邺地何处?晋左太冲《魏都赋》中有:“墨井盐池,去滋素液”句,晋张载为墨井作注说:“邺西、高陵西、伯阳侯西有石墨井,深八丈”,由此推断,高陵在邺西的伯阳城之东,伯阳城是战国时魏国的边邑,今属磁县清流村,东距故邺城约五十五里,原村(今村向南迁移约一公里)村西曾有伯阳城遗址。传说该村有“白羊城、黑狗寨”,白羊城实为伯阳城,遗址已被岳城水库淹没。

87.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陪葬墓
大云山汉墓像“地下宫殿”陪葬墓里埋着三宫六院
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人的身份渐渐清晰,正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刘非。站在考古现场,一座庞大的地下王宫呈现在面前。边上,一座座陪葬墓“围绕”,“一共有七八列,每列直线排了5个陪葬墓,离王越近级别越高。”专家说,这些陪葬墓埋葬的都是刘非的大小老婆们。
21日,10多位全国著名考古学者汇集盱眙,召开大云山汉墓发掘成果论证会。让专家们感兴趣的是,这座地下王宫内,三宫六院“编制”是否和皇帝一样?当时的乐器又是如何制造的……
陪葬墓
陪葬墓里都是妃子
一号大墓周边排列了很多陪葬墓,离一号墓或近或远,但都环绕在一号大墓的周边。在现场,记者发现这些陪葬墓都在地下近10米处,每个陪葬墓大小不一,陪葬墓里的女人都是刘非的妃子。但古墓的规格不一,有的看上去很寒碜,而有的则是一个古棺4个厢房。随葬品有的高贵,有的只是些陶制品。“我们一共发现了七八列,每列直线排了5个陪葬墓。”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队长李则斌说,刘非对三宫六院似乎也有编制。地位高的是一棺四厢,最低的是一棺一厢。这个地下王宫内一共有多少妃子?李则斌说,史书上记载,江都王有几十个妃子。刘非死后,儿子刘建在服丧期间,一次性招了10个小妈侍寝。只可惜,由于近年来开山采石的破坏,很多陪葬墓已经被破坏,因此,江都王到底有多少爱妃,目前也无法准确统计。

88.湖北恩施磨岩造像
摩岩造像
在来凤、宣恩、湖南龙山三县交界地带,来凤县接龙桥乡沙坨管理区关口村,酉水河边的红砂岩崖壁上,有一处五代时期的摩岩造像—28尊佛。过去这些佛像都被罩在依山而建的仙佛寺中,文革中寺庙被毁,佛像尽皆露出。现在所见,这些佛像皆位于崖壁的壁龛中,其中三个大龛,每龛高7米,宽5米,中间大佛高6米,下有莲花座。三尊大佛造型、衣着、姿态各不相同,旁皆立有弟子。小龛20个,高约1.5米,宽在1米左右。崖壁上还刻有“仙佛寺”三个大字,旁刻小字“咸康乙未年创建”几个小字。查历史上使用咸康年号有两次,一在东晋,一在五代,根据佛像的造型,应为五代时期所为。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0:28 +0800 CST  
89.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六朝墓葬
江宁工地发现好多残墓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08:08 南京晨报
时间:昨天上午地点:江宁区淳化街道茶岗村某工地
事件:在工地上发现许多残缺的青砖,该青砖为六朝时期的墓砖,有人怀疑该工地上可能有一两座墓葬被推毁。
昨天中午,记者赶到了事发地点。在一块几千平方米的工地上,散落着一些体量较
大的青砖。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些青砖为六朝时期的墓砖,因此,有人怀疑该工地上可能有一两座墓葬被推毁。据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此处为淳化街道办事处准备盖的一个仓库。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发现古墓葬,此类青砖倒是碰到不少,但他们并不知道是墓砖。江宁文化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一旦确认工地故意毁墓,要进行严厉处罚。
作者:韩红林/来源:南京晨报

90.西藏昌都贡觉城北石棺墓
1971年和1984年,因建筑工地取土,两次在贡觉县城北发现石棺墓多座,但均被毁坏。1986年进行考古发掘,对残存的一座墓葬作了清理。[24]墓葬结构大体可分辨,系在竖穴土坑内立石板建棺,墓口用石板作盖。因骨骼毁坏严重,死者下半部分骨架不存,初步判断可能为仰身直肢葬式。墓葬中出土陶器一件及耳坠、铁刀等随葬品。其中耳坠是较精致的装饰品,于死者头部两侧,铜质、双环三坠,坠上嵌有色石,环与环之间还使用焊接法连接。

91.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位于秦始皇陵西南约1.5公里处,目前发现了三处:一处位于临潼城东五砂厂东侧,一处位于赵背户村西南约50米的台地上,另一处位于姚池头村北,两葬区相距500米左右。姚池头村北的墓地已被平整土地破坏了,现在仅存残长0.5米、宽12米、距现地表深0.6—0.8米的一角,里面堆满了叠压的人头骨及躯骨、四肢骨等,骨骼零乱,没有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据当地村民反映,这块墓地原长百余米。赵背户村西的墓地,是1979年冬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南北长180米,东西宽45米,面积约8100平方米。共探出墓葬114座,其中汉唐墓11座,秦墓103座。墓葬大致分作三行排列,东边的一行墓作南北向,另外两行为东西向。墓葬十分密集,墓与墓之间有的仅有0.2米的间距;还有的在一个大坑内又隔成若干个小墓坑,小坑之间隔墙仅有0.1米。1980年上半年对其中的32座秦墓进行了清理,墓穴为长方形土圹,大小不一,最大的长12.6米,宽1.1米;小的长1.1米,宽0.56米;最小的长0.8米,宽0.6米。这样狭小的墓坑在秦代墓葬中甚为罕见,它与陵园东侧带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型墓的规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批墓葬既没有棺,也没有陪葬品,只有1座墓葬是用粗绳纹板瓦砌成长方形盒状的瓦棺。在32座墓坑内竟放置着100多具尸骨,一个墓穴内有的埋葬1具尸骨,有的埋有2—3具,最多的一个墓坑埋有14具。经过人骨鉴定,死者绝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女性尸骨仅有3具,儿童骨架2具。其中一男一女和一名儿童发现于同一个墓坑,根据儿童尸骨的特征判断,其年龄最多不超过10岁。结合云梦秦简有关条文推断,这三名同葬于一坑的死者很可能是服徭役的一家人。死者的葬式基本是屈肢葬,仰身直肢葬者仅发现4具。尸骨放置的头向也不一致,有的平放,有的叠压,有的仰身,有的侧身,有的俯身,说明埋葬非常草率。在这100具尸骨中,有94具骨架基本完整。其余6具,有的下肢残断,有的腰部残断,头骨上有刀伤痕迹,有的身、首异处,四肢骨与躯干骨分离叠压,这些人显然是在修陵中被惨杀的。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1:42 +0800 CST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字数:895300

发表时间:2018-05-26 08:51:0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2 00:10:33 +0800 CST

评论数:16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