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消失的文物古迹,大家一起来保护即将消失的古之遗存(转载)

92.南朝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坐落在南京市胡桥乡狮子湾。胡桥乡张庄村旁的田野中萧承之卒于刘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即位,追尊其父萧承之为宣皇帝,母为孝皇后,合葬陵寝名永安陵。陵南向,现已平。陵前现存石兽1对,东为母天禄,西为麒麟。母天禄昂首挺胸,形象威武,身长2.95米,高2.75米,颈高1.4米,体围2.75米;双角今已残断,颔下垂须卷曲于胸际;有翼,翼面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有长翅,足4爪,右前足爪下攫1小兽。麒麟头已失,余部尚完好。身长2.9米,残高2.42米,颈高1.38米,体围2.4米。天禄于1979年8月向南平行移动1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永安陵石兽西边的赵家湾,旧有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现已平。陵前原有2石兽残躯,相距18.5米,毁于1968年。

93.北京海淀区恩济庄太监墓
原来这墓地里有300来块墓碑,现在建盖了很多小区,那些碑也不知都哪儿去了。恩济庄只接待在皇宫、南府、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了以后,只能埋葬在颐和园以西,离青龙桥不远的一个叫槐树居的地方———
恩济庄地处海淀区西八里庄以西,现在盖了不少小区,那条灯火辉煌的阜石西路被人们称为海鲜一条街。但如果问问巷子里的老住户们,他们大多都知道,这方圆几里曾是清朝太监的墓地。
这恩济庄的名还是皇帝所赐的呢,清世宗雍正为解决太监死后的葬地,拨银万两修建了恩济庄太监坟。据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结果,恩济庄坟地所埋太监有两千七百余人。
如果有幸遇到好事又懂点古的老人,他肯定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讲恩济庄的传说。恩济庄派出所斜后面有座小庙,那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关帝庙。知道为什么要在太监墓前面建一座关帝庙吗?因为太监们年老病死之后,都要去恩济庄“报到”,谁要是生前将积蓄投入恩济庄,就可从优为之收尸下葬,享受在关帝庙前停灵数日,由和尚咏经超度等待遇。原来这墓地里有300来块墓碑,现在建盖了很多小区,那些碑也不知都哪儿去了,上面还刻有墓志铭呢,据说都是皇家为他们树的。恩济庄只接待在皇宫、南府、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了以后,只能埋葬在颐和园以西,离青龙桥不远的一个叫槐树居的地方。
恩济庄太监墓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李莲英的墓地了。民间传说,李莲英在建坟时耗资巨大,不惜任何代价,动员数千民工。从周围百里外村庄收买了大量鸡蛋,完全要蛋白不要蛋黄,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浆,修筑整个坟茔。有人曾对李莲英的“鸡蛋坟”吟诗一首:“马鬣封头鸡卵坟,黎民血泪染石灰。可叹莲公达显宦,焉与三宝共争辉?”诗中的“三宝”指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都传说北京有座郑和衣冠冢,李莲英对郑和无限崇仰,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郑和的墓前朝拜。李莲英生前安排埋葬此处的目的就是为了与郑和齐名后世。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2:39 +0800 CST  
94.恩济庄李莲英墓

1966年,李莲英的坟墓被“造反派”们发现砸开,在墓中发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其中的一颗钻石帽饰,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另外还有三件宝物:汉朝的青玉土浸剑、满黄浸玉镯,宋代的青玉褐浸环,都堪称无价。但令人吃惊且奇怪的是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干净的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荡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李莲英的躯干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李莲英死后,民间还曾经传说,其家人在李莲英入葬后,为他安装了一个木质的生殖器,此说广为流传,但是真是假,也随着李莲英身体的不见踪影而永远得不到答案了,李莲英墓的谜团更为离奇。
笔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访了当地几位老者,他们都说李莲英墓早没了,原来海淀区六一小学在李莲英墓址上,1993年六一小学迁走,在那里建起了21世纪寄宿学校,每个门都有保安,一般人是进不去的。
不过从几位老者的描述中,对李莲英墓还是有了一个粗略的轮廓:墓外面有一圈虎皮石墙,进院门,有一座单孔石桥,一道牌坊。牌坊的横额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左边书“阆苑风清”,右书“仙台缥缈”。再往前是碑亭,供主碑一块,过了碑亭,便是坟墓了,坟墓的后面是祠堂,院中空地多种松柏。
墓室建筑很富丽,按当时的讲究,叫“两门王楦”,全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第一道门,门框上有一副对联:通幽向明昭千古,大中至正固千秋。第二道门的门框上也有一副对联:秉性惟真承眷厚,居身克谨得安心。
两门相距不足一丈,构造基本相同,门后皆刻有石槽,当把石门关上时,一块巨石便滚落到石槽之中,使石门再无法开启,以防盗贼入内。第二道石门上边还有一个三寸多长的铁销,别在石缝之间。
过了两道石门,便是墓室。墓室长一丈二尺,宽一丈,四周的墙壁全是用石头砌成,面上铺的全是汉白玉。由于人还未死,其中只有一架棺床,别无他物。棺床是停放棺材用,长约一丈,宽约四五尺,高约一尺,上面刻着六角形的花纹。在棺床的正中间,有一个圆孔,但没有打穿,圆孔四周,刻有弓水纹形的图案。
在棺床下面有一口水井,棺床正中圆孔正对着井口中央,这是宫廷里埋葬的讲究,称为“金井玉葬”。
听老人们讲,当时这种讲究有两个好处,一是说这种葬法象征着源远流长,自己的后代辈辈兴盛,人财两旺;另一种说法就是借井水和冷气,防止遗体腐烂。但作为太监,李莲英是够不上“金井玉葬”资格的,所以棺床中央那个本应打穿的孔没有打穿。即使这样,在中国历代的太监中,他的陵墓也算是一流的了。
早年在恩济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高3.5米,宽1米有余,铭曰: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内廷大总管李公墓志碑。很多人来此寻找过那碑,都没下落,但愿已被有关单位收藏保护了吧。
为了目睹李莲英墓,笔者费了很多口舌和心思才进入了21世纪学校,李莲英墓缩在校园的一角,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忽视,不知者更是根本想象不出这竟是大太监李莲英之墓。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3:35 +0800 CST  
95.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
【炎帝陵】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西南1?5公里的炎陵山下塘田乡炎陵村鹿原坡的米水河畔。炎帝陵始建于西汉,在唐代以前就有祭祀炎帝陵的记载。宋 赵匡胤登基后,于乾德五年(967)遍访天下古帝陵,遣使来到长沙国峤梁岭,在岭下约5公里的白鹿原(今鹿原坡)找到了炎帝陵,于是,宋 下诏,在炎帝陵前建庙奉祀。宋代建造的炎帝陵庙,是仿照皇宫设计建造的,有午门、行礼亭、龙墀、前殿、后殿、左右朝房、碑亭、天使行台、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味草亭、飞香亭、胡真宫祠、奉圣寺等建筑,规模宏大。炎帝陵建庙后,宋、明、清又有多次修茸。清雍正十一年(1733)做过一次较大的重建。道光十七年(1837)又做了一次更大规模的重建。后来,炎帝陵遭到浩劫,1954年,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被焚;剩下的朝房、碑亭、午门及围墙,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6年6月到1988年10月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炎帝陵。重建的炎帝陵,占地面积3839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基本保持了清代古建筑的传统风格。炎帝陵第一进为午门,两边分左右戟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供香客、游人烧香祭拜。行礼亭两侧的碑房陈列着历代帝王、名人的祭文碑;第三进为主殿,檐眉上挂着“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匾额,殿内中央供奉着炎帝金色塑像,两边对联书:“名岳宇宙,恩泽神州”。横额为:“齐天鼻祖”;第四进为碑亭,碑亭中央立一汉白玉石碑,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碑亭后面是炎帝陵墓,周围砌石保护,墓前立道光七年(1827)石碑一通,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陵园四周古木掩翳(益),茶陵江水环流,以后建造的神农阙、天使行台、鹿原亭、时祭公馆、咏丰亭、飞香亭、炎祠、崇圣坊等建筑镶嵌其中,更显得壮丽、庄严、肃穆。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4:16 +0800 CST  
41年前的发掘
1966年初夏,北京海淀区的一处静谧角落,五六个人正在挖掘一个堡垒形状的土堆……。
挖掘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却进展不顺,土堆的土质远比挖掘者预想的更为坚硬。事实上,这些人挖掘的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土堆,而是一座巨大的坟冢。
挖掘的所在曾是北京市“六一”学校的旧址。在校园的西南边,有一个极为幽静的角落,学校的人称那里为小花园,这座位于恩济庄46号院的花园里没有更多的景致,难以想象,这个如今看似普通的角落,曾经却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墓地,而传说中的陵墓主人,更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物,虽不是皇亲国戚,但富甲天下,不是王侯将相,却地位显赫,他就是清王朝赫赫有名的大太监李莲英。
当年,陵墓占地约有20多亩,由南向北延伸,墓地最北端是一座金水桥,由桥向北是整个墓地中最有气势的一座汉白玉质地的牌楼。赵广智回忆说:这个牌楼上面有匾额,写的是“钦赐李大总管之墓”,牌坊上首写的是“阆苑清风”,下首写的是“仙台飘渺”,两个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通幽向明昭垂万禩,大中至正巩固千秋。
赵广智曾是“六一”学校的教师,他回忆说:“就在7月底8月初,文革主任把我们领到小树林李莲英坟前,说从明天开始,把李莲英坟给我砸了!说是‘破四旧’。”
但谁都不曾料想,打开一座坟墓竟会是一项如此艰巨的工程,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连续不断的连挖带掘,但整个坟冢却几乎毫发无损。
赵广智回忆说:“那是三合土,是用糯米汤、鸡蛋青,还有黄土白灰和成的。”
一个星期过后,巨大的坟冢终于被挖开了一个豁口。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人绝望,一层花岗岩出现了。没多久,便报废了三把大锤。
要靠人力凿开坚硬的花岗岩,几乎不可能了;墓室隐身在何处,同样没有答案;而墓室中究竟有没有墓穴主人更是无法预料的。那条通向墓室的神秘之路究竟会在哪里呢?
就在这时,一个老人走到了他们跟前。老人问他们:干嘛呢?赵广智回答:挖李莲英墓呢。老人接下来的话,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赵广智回忆说:老人说,傻小子,别这么干,你挖不动那儿,来,我告诉你。老人神秘地指出了墓碑的方向。老人说在这儿往下挖,这底下是地宫,后面是马道,我小时候下去玩过。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4:44 +0800 CST  
高规格的“金井玉葬”
神秘老人所指的挖掘地点就在坟冢前两块巨大的石碑附近……
又是三合土,接下来是一层碎石。在清理了近两米深的碎石之后,一块青色条石渐渐显露出来,条石上面有一个圆洞,而这个圆洞应该就是阴阳相通的地方。
接下来的发现令他们惊喜万分,他们歪打正着,绕过了墓道而直接找到了墓前室!
这间墓前室是一个3米见方的厅,用汉白玉石砌成,东西两面墙上有雕工极为精美的图案。南北面各有两扇门,南门连接着墓道,而北面的一扇门通向墓室。
这道紧闭的石门,是他们需要突破的最后一道防线。
赵广智忽然想起了那扇封住墓道的石门,由于他们绕过了墓道而直接进入了墓前室,所以可以看到封住墓道的门是怎样的设计。两扇门的结构应该是一样的!
赵广智介绍说:“这大门下边挡着它的有一个石球,有一个槽,它关上的时候,这个石球就滚在槽里面去了,正好一个半圆,把这一半卡在这儿,你在外头推就推不开了。”
赵广智找了一根钢丝,照着墓道门上的球圈成一个钢丝圈。他把那个圆圈从墓室门缝顺进去,往地下放,兜那球。第一次钢丝滑脱了,赵广智第二次往底下兜,一下就套住了那个球,一使劲,门开了。
李莲英之墓的墓门就此被开启了,赵广智找来手电,小心翼翼走进了墓室。
这时他们发现,棺材几乎从棺床上掉了下来。难道这里曾经有人来过?
棺材是紫红色的,棺材上头描了金花,非常细腻。停放棺材的是一张汉白玉棺床,在棺床的上面,他们发现了一个没有打穿的圆孔,伸手进去一摸,摸出一个挂着玉坠的荷包和一些散落的铜钱,说明李莲英的下葬规格是“金井玉葬”,这是一种规格极高的下葬方式。
紧接着,他们在墓室的墙壁上看到很多黄色的印记,赵广智他们分析,这些水印应该是地下水溢出来,又回落之后留下的,而棺材之所以会发生倾斜,应该就是随着地下水的涨落而漂移了原来的位置、从棺床上歪了下来,因为撞击,棺材的顶部留
下了些许变形和开裂。
赵广智将撬杠缓缓地伸进了棺木开裂的缝隙,屏住呼吸,用力一撬就把它撬开了。
赵广智回忆说:“里边平平整整躺着一个人形,有头,有胳膊,有脚,盖着被子。”
傍晚时候,工作组组长连同文物局的两位同志赶到了墓室现场。他们在墓室的入口处架起一盏探照灯,昏黑的墓室里稍稍亮了一些。其他人都到了门外,由赵广智一人开始清理棺材。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7:40 +0800 CST  
只有头颅的坟墓
赵广智在清理棺材的时候,想直接搬动尸骨,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双手最后触摸到的是一个皮包骨的头颅……。
赵广智想先把被子掀起来,结果手抓下去以后却抓起一把黑色的泥!他仔细一看,黏糊糊的黑泥是已经烂掉的被子,心悸之余,赵广智决定直接搬动尸骨。赵广智回忆说:“我就把手托在他的右腿、右脚那儿,使劲这么一搬,鞋底子下来了,掰一个鞋底子来,一看里面像黑棉花一样,大吃一惊。”
鞋里面为何要塞上棉花?难道鞋没有被穿在脚上吗?
紧接着,赵广智摸到了一层厚厚的衣服,取出一看,是一件长袍,这件长袍竟然没有腐烂,依旧能够完整地抖开,而在衣服里却没有骨头,全是黑棉花那样的东西。
而到了尸体的腰身部位时,赵广智摸到了一件硬物,拿出一看,原来是一串佛珠。随即,他又发现了一些随葬的金银珠宝,一共有50多件。
赵广智逐渐摸到了棺材的头部,突然,他的手停住了。赵广智回忆说:“我现在还记得那头颅的样子,颧骨高,噘着嘴。不是骷髅,上面还包着一层皮。”
赵广智就意识到,这是一座只有头骨的坟墓!
神秘的气氛一时间笼罩着小小的墓室。
尸骨不会腐烂成灰,仅剩下一颗头骨,而尸体也绝不可能遭到过破坏,因为,无论是整齐有序的墓室,完好无损的棺木,还是50多件价值连城的随葬品,都说明在此之前,墓室从未曾有人来过。
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之后,坟墓的清理工作又持续了几天,而那颗头骨则被随意弃置在外了。
鲁玉环也是当时“六一”学校的老师,也曾亲眼目睹了李莲英墓被毁的过程。鲁玉环回忆说:那个头就被学生当足球踢了,就是你踢我踢的,就是他不是有小辫嘛,悠起来瞎扔,扔好远,学生说可恨透了,扔厕所吧!
赵广智在一天晚上,借着上厕所,拿了一个粪勺把那颗头捞了出来,埋到了一个山坡下。头骨被重新掩埋,下落从此无人知晓。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8:23 +0800 CST  
96.新疆尼勒克县喀什 古城遗址
大喀拉苏村西南1500米有清代的喀什 (哈萨克语,“喀什”为“眉毛”,“ ”即今维吾尔族)古城遗址,为凖噶尔统治时期从南疆迁塔兰其(今维吾尔族)到伊犁屯垦的最早城堡,《新疆识略》记为“哈什 城”,《西域水道记》记为“都尔伯勒津回庄”。喀什 古城遗址为正方形,三面环水,河岸边悬陡峭,四周为起伏的群山,今已被农户开垦为农田,但城垣依然可见。

97.新疆尼勒克县尼勒克喇嘛庙
“尼勒克”自清时称“呢勒哈”、“尼勒哈”、“仉利克”(有称“泥里海”),为厄鲁特下五旗十苏木名,该名源于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瓦剌建在喀什河北岸尼勒克乌赞河的尼勒克苏木(即尼勒克喇嘛庙,公元1897年修建,“文革”期间被毁,今仅剩活佛塔一座)

98.新疆和静县昂嘉恩寺
阿尔先郭楞村有昂嘉恩(藏语“甘露”)寺,又称“阿嘉库伦寺”(藏语,佛家用语“太阳之意”)、“安建库热”、“阿尔先庙”,位于阿尔先沟开阔地段,为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由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的土尔扈特人所建寺庙。昂嘉恩庙长13米,宽10米,坐西朝东,砖混结构,外墙清水勾缝,门雕花鸟虫鱼,硫璃瓦卷檐,四角伸展高翘,下系风铃,上座陶瓷游龙,正脊压金黄色花瓷砖,两端鳌鱼吸尾,中置宝顶葫芦,单檐歇山顶,布紫色硫璃瓦。走进昂嘉恩庙,中为法堂,左为禅堂,右为经堂,禅堂后设一间摩尼的释迦牟尼铜佛象站于法堂中间,各色佛的天王力士布于周围。昂嘉恩寺初建于公元1648年(崇祯二十年),立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回归后在伊犁建有土木结构的昂嘉恩庙,同治年间在哈拉莫墩(今哈尔莫墩镇)建成普福寺后,在巩乃斯沟白杨河建有新的昂嘉恩庙,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迁到今巩乃斯沟镇,1967年被毁,1985年重建;现昂嘉恩庙有喇嘛23人,洛翕2人,哥杰灵2人,哥灵19人。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49:37 +0800 CST  
100.冯国璋故居及墓葬:
冯国璋故居及墓葬位于河北省河间北10公里西诗经村东,是民国大总统冯国璋故居,为西诗经
村乡政府所在地,境内西临106国道,南靠沧保高速公路,朔黄铁路,古洋河自村东流过,地处冀中平原。冯国璋国葬墓位于将军第北2000m处,同将军第属同一中轴线。国葬墓建于1917年,较大的破坏有3次。第一次是土改期间,村民把墓区的亭台、树木扒光刨净;第二次是1958年大跃进高潮到来时,把冯国璋坟墓里的石碑等岩石建筑,一律推倒砸碎,为河间农田水利服务;第三次是1966年春,当地部分造反派把坟挖开,墓室遭到破坏,墓内存放的冯国璋戎装画像一张、指挥刀一把、两个石雕玉器、玉簪、夜明珠、玉香炉等文物,省历史博物馆保存。1905年河间秋操图及冯国璋秋操图画像,另有冯国璋致袁世凯手札等文物在河间保存。2007年春,河间市人民政府重修冯国璋国葬墓。

101.张宾墓
张宾墓位于河北省南和县治西四公里处,张相村东南1公里处,原墓地呈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总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
张宾(?一322),字孟孙,赵郡南和县人。父亲张瑶做过中山太守,本人做过中丘王帐下都督,属于寒门出身的士人。“右侯”是石勒提拔他为右长史后对他的尊称,不是封爵,他的封爵是濮阳侯。《石勒载记》附传说他“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他的作用主要是出点子。在石勒创业过程中,张宾的贡献最重要的有三件大事,即:并王弥,灭王浚,据襄国。
消灭王弥、王浚,张滨的智取之计基本相同,即欲取先予、以柔克刚。当然二王又有不同。王弥与石勒都是前汉刘渊的部将,在反晋战争中是多次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势力强大之后,都有取天下之志,遂成为不容并存的双雄,各怀消灭对方之心。王弥要杀石勒的阴谋已被石勒抓到证据,王弥尚未发觉。张宾为石勒设计了“诱而灭之”之策。当时王弥被“乞活军”刘瑞包围,情况危急,向石勒求救。石勒不肯出兵。张宾说,这恰是诱王弥上当的好机会,劝石勒出兵斩了刘瑞,博得了王弥的信任。趁两支“友军”密切配合打了胜仗的友好气氛正浓之际,石勒请王弥赴宴,亲手砍了王弥的脑袋。
灭王浚是件大事。《石勒载记》记述了一则传说:当石勒二十几岁被掠卖为奴时,“有一老父谓勒日;‘君鱼龙发际上四道已成,当贵为人主。甲戌之岁,王彭祖可图。’彭祖是王浚的字。石勒灭王浚被傅会为神仙预言,足见此举非同寻常。这是因为王浚占据幽州已有多年。树大根深,难于动摇。张宾分析王浚的情况,找到了一条可乘之隙,就是“王浚虽日晋臣,实怀僭逆之志”。想做皇帝,没人支持不行。而以石勒的实力与声威,如果肯推戴他,他的皇帝梦就可以实现了。基于这二点,张宾为石勒订下了“立大事者必先为之卑”的方针,让石勒做出十分诚恳的谦卑姿态,“奉表推崇浚为天子”。这出戏演得维妙维肖,还制造了一套“自古胡人而为名臣者实有之,帝王则未之有也”的“理论”,终于哄得王浚深信不疑。突袭幽州的军事行动准备就绪了,张宾为石勒作了精辟的分析,石勒听后,豁然开朗,疑虑冰消,高兴地说:“吾所不了,右侯已了,复何疑哉!”于是奇兵突发,智取幽州生俘王浚,押回襄国斩首。大功告成。“吾所不了,右侯已了”二语,生动传神,可作为对张宾智谋概括性的崇高评价。
石勒据襄国之后,按照张宾提出的“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群凶可除,王业可图”的路线,灭王浚,败刘琨,到319年,石勒据有燕赵二十四郡之地,登上王位,“加张宾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
据《方舆汇编,顺德府古迹考》记载:“南和县西八里张相,后赵右侯张宾的故里。”但是《晋书》载张宾赵郡中丘(今内邱)人,是因张宾父亲张瑶做过中山太守,本人又做过中丘王帐下都督,故被人误认为张宾是中丘人。《内邱县志》载铁顶墓村为右侯葬处。
据史书记载,南和张相村原名白佛村,因张宾出生于此村,后官职做到宰相,死后葬于故里,人们为了纪念张宾,白佛村遂改名张相村。现在张相村“白佛”还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南和县最大的一尊石雕像。
张宾墓封土于1965年被拉平,原墓地已成为耕地。在墓地上发现绳纹瓦片,瓦档等遗存物。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1:01 +0800 CST  
102.高唐墓表
河北省邢台南和县治西三公里孔村北街路南为高氏祠堂,该祠堂于一九四六年被群众拆毁。祠堂门口东侧留有高唐墓表一座。一九八一年祠堂院落卖给了高五月,高盖房时,将墓表拆掉,现保存在高家院内。墓表高1.5米,宽2.1米,厚0.40米,呈长方形,青石质。墓表阳面为阴刻楷书。共42行,每行201字。表文记叙了高氏祖的变迁: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永乐年间迁居到此。同时也记叙了高唐生平、官职及家庭情况。
附:四川酉阳州牧高公墓表
公讳崕,姓高氏,字,镇澧,号梅亭。世本山西洪洞人。始祖仲芳公迁于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之孔村。二世祖中宪大夫宗文公,任中州南阳郡守,九至祖调霖公,配梁太宜人,继配程太宜人。父博士公,配李太宜人,皆以贵赠授大夫、宜人焉。家世以儒闻。公终鲜兄弟,十二龄博士公即弃世,是时,程太宜人、李太宜人俱在堂,两世孀居,系传若线,家无担石,壁立萧然。而李太宜人兼奉足下之艰,慈严并济,谓非读书无以继先志。公性至孝,禀太宜人教不敢少,背悟过人,过目即不忘,又务求根底,不屑屑于雕琢,是以下笔千言立就,而器宇蜀不凡,识者知其义达。年十六补弟子员,十七食饩,是时蜚声黉序,四方问字者无虚日焉。
二十七岁庚辰,恩科领乡荐出试进相国门下。丙戍会试后,奉旨选一等,以知县用籖韧四川,以程太宜人、李太宜人在堂,呈请改近发山西省,历经委署沁源屯、留寺县。公虽初登仕版,而所断如老吏,盖才识本夙具也。旧例凡在省试用人员,准告假省亲,公即呈请回籍省亲,越一岁犹家居,李太宜人谓之曰:“尔方壮岁,正宜驰驱皇路,报效国家,若仅以膝下养为事,非吾所望于尔也。公不得已,仍赴晋省。随奉委護首郡司马,督理矿局兼管磺厂,凡在弊端廊然厘剔,会程太宜人卒于家,讣闻以丞重奔丧回籍,每以不得亲视入殓为憾。服阕后,仍赴省候补。旋署猗氏县,县临川甘孔道,差务繁剧,公应付裕如。至于听讼,邑中有“神君”之号。五月间,旱魃为害,公虔诚步行祈祷,甘雨随注,民困以苏。由猗氏县补沁源县,迎养李太宜人于任所,朝夕承欢,称乐事焉。且建榖远书院,以教士子。修桥梁以济行旅。凡有便于民者,靡不整顿。至于审办採生折割大案,尤明捷,称上宪意。嗣调祁县,办理凯旋大差,以军功一级甄别一等。调繁临汾、临汾平阳附郭首邑,素称难治,公则游刃有余。又捐设平水书院,延师课士,文风浸浸。曰四十一年,丙申恭奉皇太后八旬万寿,覃恩赠调霖公博士皆文林郎。梁太君、程太君皆孺人,母李太君孺人。是年以计典恭膺、卓存、奉旨准其候升。四十四年已亥李太孺人没于官署,公扶柩归里,哀思弥至,归葬时备极周详。每逢忌日,必素服泣涕祭奠,里党称纯孝焉。居家犹以奖进后学为任,本县文庙久岁倾圯,公捐资修葺,真盛举也。四十六年辛丑服阕,照例赴省候补,奉宪委審啯噜,词供闪烁,公悉心研鞠,尽得实情,冬委署崇庆州,州士民素好讼,积案颇多,公抵任后,逐件清理,治其首,旋释其株连氏,畏威怀德焉。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1:42 +0800 CST  
又于州境与灌县接壤处倡修水利,民田资灌溉者不可以亩计。四十七年题补江津令,沿江一带匪窃出入,颇为往来商贾患。公则选役搜捕,悬赏购置,萑茷之风频清,遂由江津寿摺题奏特升酉阳州直隶州知州。前牧吴公解任后,公私负欠不能回籍,公竭力佽助,始得归里。同官咸义之州属,秀山黔江彭水,地方辽阔,溪洞杂居,旧产黑白两铅,每岁题报开采应办,解司铅觔一千二百余万,商民赔累,公竭力详请封闭,咨部奏准。五十五年,高宗纯皇帝八旬万寿,晋赠调霖公、博士公奉政大夫,梁太孺人、程太孺人并李太孺人晋赠宜人。公体貌魁梧,精神焕发,到处恒以书簏自随,政治之暇,则披览释,未尝稍懈。于五十四年忽患大血症,亲友咸谓公不惜精力所致,公则曰:“此吾性所乐为,何可稍辍?”于是刊刻所阅定古文十种,《明文钞》六编,《国朝文钞》五编,《嘉懿集》等书,藏于家塾,并寄嘱家人筑书舍于梅亭别墅,拟归田后率族党子弟诵读其中,以遂初志焉。无何,病势日增。因请告就医于秀山,调治少痊,即促装归。至龙潭病复作,竟至不起。公生于雍正甲寅,卒于乾隆庚戌,年五十七。配马氏,本邑路家庄处士马祥麟女,仁贤能内助,封宜人,后公五年卒。子钖福,副室袁氏,生性忠厚,族党多倚赖之。娶张氏,邑贡生张士铭女。孙二人,绳武、宪武。今将下葬于村北之阳,请余表其墓,余于五十六年任南和,不及见公之行事,然邑绅士啧啧称公之贤,故得备闻其详。余尝谓:士生斯世小得志,则为亲民之官,以自行其政教,力所能及者,无不悉焉。居林下则节伦纪正学术,以倡家乡,力所能及者,无不悉焉。公得兼有之,其可谓有立于世矣。
勅授文林郎知南和县事年家眷弟仁和陈
癸酉科选拔邑后学王廷襄书
嘉靖二十年岁次乙亥孟夏上澣谷旦泐石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2:23 +0800 CST  
百泉大石桥
百泉大石桥,位于河北省南和县治西北4.5公里,河郭乡樊牌与桥西村中间,此桥始建于明,一九四五年曾进行过维修,现保存完好。桥为石结构拱形建筑,共五孔,条石铺面,两侧有栏板。全长54.1米,宽5米,高4.2米,两端引桥长11米。百泉大石桥座落在原百泉河上。东西走向,桥石上存有很多石雕和铭文。记录如下:(自东向西数)
南侧: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五块,其中一块雕凤,四块雕龙。
第四孔拱石上有石雕五块,其中两块雕飞马,两块雕麒麟,一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14行,行15个字,字迹不清。
北侧: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六块,其中三块雕龙,三块雕牛、马、羊。
第四孔拱石上有石雕四块,其中两块雕牛、马,两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9行,行15个字,字迹不清。
在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南侧壁上有一佛龛,刻有一佛二弟子。
佛龛高90公分,宽55公分。佛高66公分,二弟子高33公分。
三尊像衣纹清晰,造像逼真,保存完好。
在第二、三、四孔,拱顶部南北两侧共雕有兽面辅首六个,长45公分,宽40公分,雕刻精致,造像逼真,保存完好。
桥面两侧栏板,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修水闸时拆走。栏板柱凹形石坑尚存。
桥西端北侧,有一建桥碑,一九五八年被拉走修水闸,碑座尚存。

据《南和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明代。为百泉河上主要桥梁。是当时节制分水的重要工程。此桥下游有大小水闸32座,分水灌溉农田。后百泉河变迁,现为古道。失去节制分水作用。但目前仍是河郭、樊牌、桥西等村交通要道。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2:57 +0800 CST  
104.【清凉寺】古遗址。
在河北任县前、后台南两村之间。建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唐武则天和明朝正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俱重修。清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200间,住僧300余人,古树500余株。清末,僧去寺空。民国初期,改为台南小学。1963年被大水冲毁。

105.【灵光寺】古遗址。
在河北任县城西北15公里大驿头村。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重修,民国时期毁坏。寺内有灵光塔,大寺毁于解放前,灵光寺塔于1965年拆除。大驿头村韩文龙现有灵光寺照片。

106.【薄村双塔】古遗址。
位于河北任县县城东北15公里处,今邢湾镇薄村。古有双塔,建于元代,清《任县志》称其为无崇帝师北而建。两塔分别毁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和1963年洪水。另有传说:一说释迦圆寂于此,立塔以志;又说有古代帝王之女(俗说皇姑)游大陆泽玩赏荷花未归而卒,其父悲伤,建此塔以示怀念。

107.【陆机墓】古墓葬。
位于河北任县固城乡。陆机为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现存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平复贴》即为陆机所书。文革时期陆机墓被平毁。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4:41 +0800 CST  
108.【皇姑坟】古墓葬。
在河北任县城北7.5公里处,今十里亭村西。为元镇守衢州路保甲万户府达鲁花赤索罗女阿母墓,俗称皇姑坟。“文革”中被挖掘。

109.山东青州古南阳城:
南阳城以在阳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内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脐、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广为流传,所以俗称卧牛城。始建之年有三说:其一说: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修东阳城时,同时与阳水之南筑南郭。《魏书·侯渊传》称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前刺史侯渊劫光州兵库反,夜袭青州南郭。光绪《益都县志》载:“魏得青州至此垂五十年,中间无大兵戈,必因户口日繁,而东阳又狭隘,故广南郭以处之。”其二说:北齐天宝七年(556)移益都县来治东阳,同时又筑南阳城。其三说:《读史万与纪要》云:曾肇曰:“东阳城治北城,隋筑南阳城,东阳并入焉。”三说中,以其一说较为可信。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南阳城今城也,唐、宋、金、元因之,明洪武三年(1370)御都指挥史叶大旺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原城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2000米,周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濠阔如之,深一丈五。为门四者,东曰海宴(旧名海岱),南曰阜财(旧名云门),西曰岱宗(旧名泰山)。北曰瞻辰(旧名凌霜)。《齐乘》曰:”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因阳以为隍,以其崖以为壁,盖古者合为一城。” 北宋时东阳故城犹存,靖康之变,入金始并于南城。南阳城之建距今已近1500年了。天顺年间,都指挥史高源、知府赵伟、徐郁修城楼、台铺。正德七年(1512),佥事牛鸾、知府朱鉴;嘉靖八年(1529)知府江珊,相继修。嘉靖十三年(1534),兵备佥事康天爵增筑西门月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陶锦修东门及南门楼,又修东南隅文昌楼。康熙六十年(1781),重修楼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知府李涛重修。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知府方用仪、英桂倡捐重修。故城遗址毁于历代兵戈,唯岱宗门一段城墙残迹尚存,显示出故城之巍峨高大。
南城墙在1972年修建今南环路时拆除占用。今西门青州市博物馆北有残墙。198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修复60米的一段城墙。自明开始,南阳城为府县两极政府所在地。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6:05 +0800 CST  
110.临淄砖窑厂挖出战国酒壶牺尊 主人是谁至今成迷
时间: 2011-12-06
这件牺尊是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

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在长达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临淄都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
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战国时期,齐国成为可以与秦国分治东西的一等强国,临淄作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有7万户常住人口,被誉为“海内名都”。田齐政权设立的稷下学宫,更是开创了学术百家争鸣之先河,使临淄成为中国东方文化中心。
既是工商业发达的“海内名都”,临淄的物产自然十分丰富,各种文化都十分发达,而齐国的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经历历史风雨之后,至今绵延不绝。临淄出土的大量酒器,品种之多、造型之美、工艺之精,也让人叹为观止。
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历史博物馆,就有一件独特的盛酒器——— 战国时期金银错镶嵌铜牺尊。在齐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王新良眼里,这件早已被众多专家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牺尊美不胜收。它不仅见证了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繁盛,其偶然而曲折的发掘故事,也给这件国宝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何为牺尊?
“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说起齐国历史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王新良无比骄傲。现代人也许不知道“牺尊”这个名词,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古代的牺尊,就是如今的酒壶。
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纯色牲”也即是纯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牺尊作为周代酒器,有木质的,也有青铜的。《周礼》将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古时“牺”、“献”同音,都读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的就是牺尊。
美在何处?
健壮如牛,灵动华美
在齐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厅,记者跟随王新良,很快找到了这件国宝牺尊。由于牺尊本身拥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它在博物馆的“待遇”也比别的文物要高,它被安放在一个独立的小型玻璃展柜中。如果说别的文物“住”的是普通住宅,那么牺尊“住”的就是“别墅”了。
这件牺尊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记者看到,牺尊虽然是按照牛的样子制造的,但是并非完全是牛的形状,其头型比牛略长,耳朵也高高耸起,牛身筋骨结实、肌肉丰腴。整体造型有牛之壮而更显聪慧、灵动。
在牺尊的脊背中间部位,粗看有一个类似酒壶壶盖的一个圆形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盖被铸成了一只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在背上,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富贵华丽。
牺尊背上盖钮之下,就是把酒倒进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里。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酒壶的“流”,则在牺尊的嘴里,古人用牺尊倒酒之时,酒从牺尊嘴里流出,别有一番情趣。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6:48 +0800 CST  
工艺如何?
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
当然,牺尊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遍布其全身的金银装饰。牺尊整体以铜铸成,全身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交错镶嵌出菱形图文,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牺尊的头顶及双耳间都镶嵌有绿松石,眼球则是用墨精石做成。非常富丽、精美。
王新良介绍,牺尊的工艺是金银错镶嵌铜,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到春秋中晚期兴盛起来,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1973年,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介绍了金银错制作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牺尊的头、身体和盖是分开铸造的,为了遮掩头和颈的接合处,还特别制作了一个项链,使其看起来浑然一体。
这件牺尊是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从牺尊的铸造和镶嵌工艺上可反映出齐国手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同时也反映了齐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将其称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如何发现?
砖窑厂工人挖土偶然得之
如此重要的“国之瑰宝”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说起来,这一过程充满了偶然。
1982年7月17日,在位于齐国故城南约5公里的商王村附近的原临淄区砖窑厂取土工地,临淄区凤凰镇西齐村村民齐中华带着5名砖窑厂工人和自己的儿子正在挖土,取土的地方已经挖到地下近3米深,这里的土没有杂质,很适合用来烧砖。挖着挖着,齐中华等人突然挖出了厚达20厘米的石子层,几名工人很不高兴,因为石子层没法用来烧砖。齐中华也很生气,用镢头生气地砸了一下。
这一镢头下去,奇迹出现了。齐中华觉得声音不对,于是拨开周围的土,结果发现形状像动物腿的一块铜块。齐中华当时十六七岁的儿子齐强东拽着这条“腿”就把这个东西从土里提了起来。这件形状像牛的铜器通体灰绿色,非常沉重。齐中华用手抹了抹上面的土,发现这个牛形的东西身上镶嵌了很多金丝银丝,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亮闪闪。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从地里挖出来的古旧东西并不是很重视,发现铜牛之后,工人们并没有太在意,随后就开始继续干活。干完活,齐中华随手把铜牛拿回了家。
如何入藏博物馆?
一只水杯奖励献宝人
王新良告诉记者,砖窑厂工人发现铜牛后不久,消息就传到了当时的临淄文管所工作人员的耳朵里。文管所于是派当时的保卫科科长朱钦禄去齐中华家中了解情况。
朱钦禄来到齐中华家的院子,发现铜牛被一床破棉被盖着放在院子一角的墙根。经过齐中华的同意,朱钦禄就把牺尊抱回了文管所,顺便给了齐中华一只水杯当做奖励。文管所的人看到这件铜牛之后,也不知道它的确切名称。当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淄设有工作站,工作站的文物专家罗勋章看到铜牛后,立刻说出了这件文物的名字——— 牺尊。经过多位专家的鉴定,齐中华等人发现的这件文物被确认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上交文物一个月后,齐中华接到临淄文物管理所的邀请,来到当时临淄区政府办公室,再次见到了牺尊。此时,牺尊经过专家的处理,更像是一位光彩四射的明星——— 原来的灰绿色现在亮了许多,镶嵌的绿松石和金银丝也更加光彩照人。在这里,齐中华和齐翠斌代表无偿捐献文物的村民,受到了政府的表彰,当时临淄文管所主任赵洪祥亲自给他们颁发了纪念证书。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7:27 +0800 CST  
牺尊能否复制?
故宫博物院试过,但没成功
牺尊作为齐地“特产”之一,不但制作华美,而且“产量”丰富。自秦汉魏晋至今,齐国牺尊的发现,见于记载的已有四件:曹魏时期(公元220年-260年),在鲁郡(今曲阜、滕州、泗水一带)地中发现齐大夫子尾陪嫁其女儿的牺牛形酒尊一件,有铭。西晋永嘉(公元307年-312年)中,曹嶷在青州发掘齐景公冢时得二尊,也作牺牛形。再就是1982年7月17日齐中华等人在商王村原临淄区砖窑厂发现的战国时期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王新良表示,虽然类似器物在齐地不乏发现,但无论从工艺还是文物价值来说,1982年发现的这件牺尊都是独一无二、出类拔萃的。在全国,这么精美的牺尊也非常罕见,它是全国文物之精品,因此被称为“国宝牺尊”。王新良说,“此前文博界有位专家透露,几年前,故宫博物院曾经想要复制这件国宝,但至今没有成功。可见当时的金银错镶嵌工艺之先进。”
如此精美的牺尊,它的主人又会是谁呢?
王新良说,牺尊出土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工作站的专家们曾到砖窑厂取土的地方勘察过,再也没有发现其他文物。从勘察情况来看,可以断定那里曾经是一个战国贵族墓地,但更详细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种种疑问,更增加了牺尊的神秘。
王新良说,“虽然牺尊的名气很大,但是其主人究竟是谁,至今依然是个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牺尊是祭祀用的酒器,而工艺之繁杂是普通百姓所不可能使用的,所以它的主人一定是个贵族。”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8:24 +0800 CST  
111.河南安阳老七十二胡同、磨盘街
府是指连接大街小巷的小道,有些仅仅是一条狭小的夹道。民间广泛认同的九府指平府、六府、铁拐府、林府、老府、九府、西府、洛阳府、辉府。在老城里,以南大街和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边有七府七巷,西边有两府十一巷,所以九府十八巷又有“东府西巷”的说法。十八巷指的是香巷、夹巷、裴家巷、仁义巷、丁家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乔家巷、小颜巷、唐子巷、竹竿巷、鹅脖巷、纪家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夹巷指城墙至护城河之间一些居民盖房子形成的街巷。鹅脖巷指天宁寺门前至唐子巷一段,后并入大寺前街。三义巷在二道街北段路西,只有一个东口,是一条长五六十米、宽约7米的宽夹道。豆腐巷在红庙街东段路南,只有一个北口,是一条长20多米,宽约4米的窄夹道。
十八罗汉街在哪里,它们是如何得名的?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安阳县志》记载,清末,城内南大街和北大街两旁各有九个街口,它们大多两两相对,从南门依次往北摆开,路东有南门东街、小颜巷、东大街、鼓楼东街、姚家胡同、菜市街、东钟楼巷、甜水井街、北门东街,路西有南门西街、东冠带巷、西大街、竹竿巷、香巷、西钟楼巷、仁义巷、裴家巷、北门西街。新中国成立前,因这十八条街的街口墙壁上都嵌有一个佛龛,佛龛里供奉着二尺多高的罗汉,故名十八罗汉街。
至于七十二胡同,实际指包括胡同在内的七十二条街。随着历史变迁,它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销,还有的更换了新名。小回隆街指仁义巷中段往南的一个夹道,后来并入仁义巷。观口街指西钟楼巷西段,即与唐子巷交会处至西头老爷庙的一段,后并入西钟楼巷。老爷庙街指学巷街北段,即与学后街交会口至北头老爷庙一段,后并入学巷街。老城里还有两条路面铺满磨盘的磨盘街,一条在2003年旧城改造时消失,一条在大胡同与头道街交会处,由于路面多次抬高,磨盘早已被埋入地下。后仓街东段路北叫县仓,是政府囤积粮食的地方,正对县仓的街口就叫大仓口。后仓坑西南有个通往仓巷街的口叫小仓口。
老城里的街巷为何都是九的倍数?可以说,“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与我国传统的城市布局和人们的思维观念有直接联系,是人们的审美观及心理逻辑要求的反映,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齐瑞申)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9:15 +0800 CST  
112.宋代赣州城墙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画的是赣州城,图片没有标注时间,估计是明、清某人所作。此图唤起我童年的记忆和无限感慨。不经意间我们这一代成了沧桑巨变的见证人。
从记事起,我所看到的城墙就与图片上基本一样,只是城门上没有城楼,南门就在现在的邮电大楼和百货大楼之间,南门也就是三个门洞,象西津门一样,但更大点。门外还有半园形城墙,如图所示,像八境台下北边的城墙,但是规模更大。
其它6个城门是西门、北门、涌金门、建春门、东门、小南门。西(津)门还是老样子。其它几个门是后来重建的。大概因为东门就在东河大桥桥头之故,所以没有重建。
大概是1956年,在老师带领下我和同学在城墙上走了一圈,行走方向与顺序是从南门上,向西,向北,向东再回到南门。当时我在文清路小学读书,学校就在城墙下。那年大搞除四害运动,麻雀也在消灭之列。一天老师让我们带上弹弓,于是有了绕城墙之行。这是我唯一一次绕城墙之行,故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当时西津路、赣江路、中山路、濓溪路的城墙已经成了很多居民的后院,比较热闹。环城路的城墙可说相当荒芜,平时城墙上一个人都没有。东南段城墙与民居比较近,人气也就多一些。
被拆城墙西南部分就是在环城路上。东南部分是经东园北,儿童公园,小南门,赣州一中操场,过东胜山路转东桥路。儿童公园的拜将台是仅存城墙可见部分。东桥路靠桥的300米左右也是城墙,但是被土掩埋看不见了。
1958年以前,城墙似乎还基本完整。1958年建赣州饭店就用了很多城墙砖。
被拆城墙外都有护城河,故赣州在冷兵器时代的确是固若金汤。听说红军曾数次攻打赣州,因为炮火不强,无功而返。护城河在我看见时已经分割为一口一口大水圹。赣州人称之壕圹。现在的国光、西园所处位置就是护城河的一小段。
有的网友说如果城墙不拆,赣州就是又一个平遥。然而历史无法重写。因为防洪之故,保存了现在可以看见的城墙外,其它城墙在当时都是视为交通障碍,无用之物。环城路这一段城墙尤为荒凉,城墙内外都是菜地、茅棚、池塘。那时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50年以后赣州会变成这样。的确,几百年基本没有变化的赣州城,在我们这一代目睹下,仅五六十年就彻底大变样了。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1:59:52 +0800 CST  
113.清•浑融和尚墓:
位在广西桂林栖霞寺前的灵剑江畔。浑融和尚,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殁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以93岁高寿圆寂。是一名传奇和尚,善诗词,喜读史,但成人后不愿科举入士,却云游四方,行侠仗义,一直与清廷相斗争,欲反清复明,报效民族。29岁时在入衡州湖东寺为僧,法名本符。清军入湘后,歧视异族行暴,本符组织和尚军,时常伏路截击清兵。被清军追缉后来到桂林,曾隐干寿佛庵。时孔有德逼桂,本符又参加南明军,满腔热血杀清兵,士卒喜称“秃参军”。由于和尚与军人的浑然融洽,本符取别号为“浑融”,自此人称浑融和尚,都忘记了本符的法名。顺治八年(1651),浑融见瞿、张二公已逝,只好重振佛缘,将寿佛庵重建为甚有规模的栖霞寺。顺治十年,他被别人告发曾是南明的“秃参军”,而遭到入狱。半年后,县令戎罡慕其忠孝大节,将他营救出狱,再振锡栖霞寺达50年之久。在寿佛岩留下了他丰富的诗刻。
圆寂后,按照佛规,浑融和尚墓原作塔式。抗战时为了祭扫,李将军主持,改塔为圆丘形,最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114.▲清•红玉墓:
位在栖霞寺前的灵剑江畔。是清乾隆年间一位“东海主人”建。有相传,这东海主人是广西巡抚陈元龙,她是陈的宠姬,浙江人氏,是位才女,能诗词又善音律。龙隐岩内有一件横刻的“秋湖弹琴处”5字摩崖,相传是她经常的抚琴处,岩内有龙隐寺。墓侧曾产红玉茶,闻名桂林。
1958年墓旁建有一木栏杆桥,曾取名红玉桥。今墓毁桥在。

115.▲清•光禄大夫曹谨堂神道碑:
位在广西桂林三里店广场北侧。此是桂林历来“三里店”的代名词,俗称“三里店鸟龟石”。碑刻庞大,高3.80米、宽1.06米,厚20余公分,中行镌刻:“皇清诰封奉政大夫光禄大夫五品御翰林院编修曹公谨堂神道”,赑屃负托。
曹谨堂,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殁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桂林人,讳驯。同治辛末科举进士,授翰林院五品衔编修。因丁忧归籍后留在了桂林,主长秀峰书院,会办桂恒书局,励志文学,培育桑梓子弟达30余年,桃李满天下。光绪十八年担任总纂,重修《临桂县志》。是清末广西著名学者、教育者。神道碑在三里店广场,但曹墓终末找到。文革中碑毁,仅留下照片。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02:33 +0800 CST  
116.泰来辽代中晚期穹隆券六面砖室墓
在黑龙江省泰来县胜利乡大新村的后山上(乡办砖厂),推土时推出来的一座辽代六面砖室墓。这座砖室墓位于泰来县城东偏北32公里,胜利乡所在地的东北10公里,东距嫩江右岸5公里的大新屯的后岗上。
这个乡办砖厂早在1989年动工修建的,迄今为止凡推土中,几乎都能发现大青砖,多数砖上都带有绳纹。在这里发现不少的墓葬,但墓室都非常小,也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品,这次推土机推出来的穹隆券顶六面砖室墓,墓室较大,实属黑龙江乃至东北,除了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营大队湾子山出土的辽墓之外,是非常罕见的。
当我们得到消息赶到现场时,券顶已经推毁,墓室也被破坏,遗物全被抢光。根据当事人和目睹者的介绍和我们见到的现场状况,可将墓室的结构复原,同时散失的遗物也全部追缴回来。对该墓报告如下:

一、墓室结构

该墓为仿木穹隆券顶砖室墓,券顶距地表约150厘米,墓顶至券脚140厘米,顶至券脚尚残存有六层平卧砖,券脚至墓底113厘米,券顶至墓底内测253厘米。墓门设在墓室的西南壁中间,门上拱形,内高160厘米,内宽78厘米,券门墙厚54厘米,墓门是放尸体及随葬品后用同样的砖堵砌的,无墓道、耳室。
墓室平面呈六边形,以室内测量,南墙长184厘米,东南、西南各长124厘米,东北、西北各长118厘米,北墙长174厘米。
室内北半部东西向在墓底上铺砌有棺木或称尸炕,高出墓底一平卧砖,棺床以每块34×34×5厘米的一面铸有12道阴绳纹的大砖铺砌的,上不见棺木和葬具,可能当时停尸于棺床上的,南半部为墓底,以每块33×16×5厘米的青砖铺砌,砖上均有砖与砖相连接的直网状刻划阴纹,很浅,但可辨识。墓壁六面六角处各砌“立柱”两根,皆为5厘米厚的立砖磨成孤形,上、下连接,状似两根圆柱,立柱及券脚,都突出墓壁3厘米。砖均涂红彩,墓室内以白灰膏抹面,非常光滑。墓室为全跑砖叠涩砌筑法,但海面正中每隔6层便设丁一个,丁内平,外面出半砖。

二、出土遗物
1 鸡腿瓶:1件。高29厘米,口径6.9厘米,颈径3.6厘米,最大腹径14.6厘米,底径9.8厘米。小口、素颈、流线曲腹,腹上有七道弦纹,圈足,粗沙陶胎,酱褐采釉底,外施兰黑色釉面,釉厚重,开成窖变斑,釉色不均匀,应为仿磁州(河北省磁省)窑系,又类于吉州(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窖系之产品。
2 陶碗:1件,口径10.7厘米,高3.7厘米,足径4.2厘米,壁厚0.4厘米,细陶沙胎,内施全釉,正烧,内有三个支烧点痕,外壁上挂半釉,下露沙胎,圆足,平底。釉面白中闪灰黄,为仿定窑(河北曲阳县)和磁州窑系所烧造的陶器

楼主 大明永历皇帝  发布于 2018-05-26 02:03:31 +0800 CST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字数:895300

发表时间:2018-05-26 08:51:0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2 00:10:33 +0800 CST

评论数:16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