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你爱着怎样的文字?》

文学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美的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最前面,就像它在护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正文
如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你爱着怎样的文字?》
——“这个不行,你根本没有网文市场的意识!”
——“网文市场意识?那是什么?”
——“市场商业意识啊,你写的东西必须得符合读者需求才能有市场啊!”
——“什么……”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愣了很久都没想明白,文字,什么时候也开始有了“市场意识”一说?
那是一个资深网文编辑在评价我的小说时,看了开头两章后,给我的话。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一种自我审视的怀疑与顾虑,萦绕在我心头之上最大的一个问题,“网络文学究竟与文学是什么关系?”
回首自顾,认真细数从小到大看过的许多书籍,偶尔也会暗自欢喜,只因自己的阅读量与阅读广度在同龄之辈中,还算尚可。
但是也从不敢有些许沾沾自喜,只因我知道,在这广袤无垠的文学书海中,我所触及的,不过点滴浪花。
唯有一样,可以让我骄傲而自豪的拿出来得以几许,“我确实是一个对文学抱以非常人能及的热忱之人啊!”。
从有记忆以来,便爱极了文字之中透出来的灵魂,一点一滴,耐人寻味。
上至《鬼谷子》《韩非子》《百年孤独》《坛经》《偷影子的人》《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诸多古今中外百家著作,下至中国当代网络小说文学,其间涉略不仅是数量还是范围,都可称之为斑驳庞杂。
这十几年来,唯有对文学的热忱,从一而终,不改分毫。但这十数年间,却也是唯一一次听闻,文字,竟还有“市场”一说,更不提还有“商业“、”符合读者需求“等词汇的诠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番话,“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一直被我奉为圣旨,这是生平第一次,我对文学二字,开始感到沉痛的叹息。
于我心目中,文人墨客,向来该是李白那样诗酒问人间的洒脱,该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傲骨不凡,该是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清高不凡,该是司马迁忍辱负重也要成书《史记》的坚韧不折……
又是曾几何时,执笔之人,变成了商人……
读者是顾客,作者是商家,写作要考虑的首位要素,不再是文学、知识、内容、深度等等等等,而是变成了,“读者需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传统文学开始走向线上网络化、数字化、娱乐化的发展,顺着时代的潮流,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以娱乐快捷为目的的网络小说热潮开始席卷中国互联网。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网络文学的兴起也许是偶然,又也许是必然,它满足了人们在繁忙疲倦的生活之余,寻求一点精神式放松的慰藉,亦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无限幻想的平行世界的追求。
文字能够呈现的,从来不单单是文字,而是,另一个世界。所以,这也是网络文学日益繁盛的重要原因。
可是,当文字不再是文字,而是变成了可以用一种模式去量化的套路之时,文学,也似乎,不再是文学。
马克思曾说过,作家当然务必赚钱才能生活、写作,但他决不就应为了赚钱而生活、写作。
它应该是纯粹的,正义的,不媚俗的。手中执笔的做文学之人,应该只考虑自己灵魂中的思绪以及笔下的文字,而不必因外界客观因素改变自己的文字,去迎合他人的任何需求。
那,中国网络文学,又该如何作解呢?我没有过高的资历,也没有什么极高的文学造诣,本不该又或许无甚资格来评头论足,可我还有着一颗对文学二字爱至深沉的心灵。
本为小人物的我,也有着一些不得不说的肺腑之言。
“中国网络文学“是”文学“吗?是!
当然是!每一种以文字形式表达的艺术构想,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学!这从来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而塑造。”这段郭沫若讲述的话,在我看来极好地诠释了文学的性质。
文学是创造,来源于社会现象,经过艺术式加工的构想创造,别林斯基也说过,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传承的,恰恰是文学。而对于当下时代,网络文学,便是最好的文学体现,适应当代人的社会发展需求,挖掘当代人的思想活度,传承着中国文字艺术的魅力,成为了一个又一个人忙碌之外的爱好。
它可以让你以最简洁最轻松的方式,品味书中不一样的人生,调节现实中紧绷过后的疲倦压力。
快餐式网络文学,恰好符合了当下人们需要的文学模式,因此,日渐壮大,繁荣不息。
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在疑惑呢?在疑惑,网络文学既然让我如此认可,我,又为何要叹息呢?
是啊,网络文学当然应该被认可,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属于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可我,也当然要叹息,沉重而悲伤的叹息,不是为了网络文学这四个字,而是,为了网络文学的执笔之人。
文学本身存在的意义,是教化、传承与创造,网络文学兴起的初衷,大抵也逃不开这三个词的定性。
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从文学的本质上来剖析,变化的,不过是载体,再无其他。
可是令人叹息的是,网络文学的创造者,执笔者,到底是歪曲了文学的本质。
让本为艺术的文学,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牟利工具,让文学的评判标准,变成了一种市场化的套路模式。
让人痛心的,从不是文学,而是,人心!
在曾经,文学并未变成大规模市场商业化工具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曾经的文学是门艺术,门槛与台阶都令那些“商人”望尘莫及。
而网络文学,降低了文学的入门门槛,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方便的平台,快捷的创造,谁都可以写,爱创作的可以,想赚钱的可以,来去自如,潇洒如风。
低成本,高回报,只要写出大众喜欢的文字就好,不用管内涵,不用管传播的精神,更不用管“文学”之名,只要有人看,有人买就可以。
而在网文圈内,更出现了“爽文”、“爽点”、“虐点”、“期待值”……等等定量定性套路化的指标,造就了网文市场中大规模的千篇一律化作品,缺乏新意与创造性的情节转折高潮模式,让人不由得视觉疲劳。
前不久,我在一次面试工作之时,碰到了一位网文界的前辈。
我的面试官,在看到我的简历上写着自己是一名小说作者时,与我谈起了自己的往事。
他告诉我,他曾经也是一名小说作者,坚持过三年,签约了出版了,甚至取得过全站榜单第一的辉煌成就,可最后还是放弃了,选择转行。
那时我还有几分喜悦,以为自己碰到了知己,听到最后,不无遗憾的问他,为什么会放弃。
可对方给我的回答,到此时此刻,哪怕只是想起,都让我觉得有几分咋舌,因为他说,“不赚钱啊!“。
不赚钱啊……理所当然的口吻,令人只能沉默以对,不知该如何回复。
写小说,不赚钱;可,写小说,是为了赚钱吗?我看着这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二字,只觉心头不轻不浅的,沉了下去。
后来,更让我感到悲伤的,是我的面试官在问及我最近阅读的书籍,当我回答他《岛上书店》《追风筝的人》《巨人的陨落》……这些书名时,他皱着眉打断我问了我一句,“这些都是小说吗?”,我回答他是的后,他说的那句话。
“如果你说自己最近阅读的是管理或社交方面的书籍,我还会觉得不错,可小说?我要以自己四十多岁的年龄说一句,小说不过就是娱乐消遣的东西,你根本几乎从里面学不到任何东西。”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觉得背后有些发寒,彼时我面试的岗位,乃是公众号文案编辑一职,最为看重的要素,也该是文笔素养吧。
也许是我年轻气盛,不知现实艰难。可我想,我大概就算真的有一天已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也不能理解一个曾经从事过小说文学创作的人,到底是为何,会在因不赚钱的理由放弃写作后,反过来批判小说只能作为消遣之用。
我没有当场反驳那人的话,因为觉得似乎毫无必要。只是闲暇时想起,不由得哂笑一句,不知道若是曹雪芹、吴承恩,张爱玲,鲁迅先生等人听闻此番言论,是否会投以鄙夷的目光,不屑与之交谈。
用小仲马的一句话来说,“任何文学,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学“。
幼时不太懂得,现在却深以为然,若是抱着一颗违背了文学本意的心灵,那么创造出来的文学,自然也就失却了文学的意义。
我也不得不表明一个态度,虽然万般叹息,可我对文学的热忱,决不会为外界所影响。依然热爱,永远创作,让文学可以只为文学,不被世俗所乱。
引用一段我在小说序言中写下的话:“中国文学从来都不是爽文,中国网络文学也可以不是“爽文”。我想写下的这篇拙作,自视几许,不敢称之文学,只堪称文字故事。只愿以微薄之笔,于这滚滚红尘斑驳壮阔的网络文学洪流中,流出一条潺潺清溪。”
我将永远坚守这个信念,只为创造而写作。纵然无数朋友都以“不符网文市场”的理由来劝诫我不要虚耗自己的时光,我也绝不因一句市场所需而放弃或改变自己心中的文字塑造。
若你只是喜爱文学,那便只爱文学就好;若你只是喜爱创造,那便只爱创造就好;若你只是喜爱阅读,那便只爱阅读就好。
我们该永远坚信,文学永远都不会缺少为之纯粹的人。
中国网络文学,总有一天,会顺应时代的脚步,留其精华,弃其糟粕,蜕变成为中国文化的星辰大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潦感词汇稀缺,在此引用一段话以作结束,愿你还爱着的文字,只是文学:
文学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美的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最前面,就像它在护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楼主 暮雪梓恋  发布于 2019-12-01 08:21:00 +0800 CST  
……

楼主 暮雪梓恋  发布于 2020-01-13 08:02:00 +0800 CST  

楼主:暮雪梓恋

字数:3646

发表时间:2019-12-01 16: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1 08:43:13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