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看到道虔禅师不认可自己,首座却并不认同道虔禅师的判断,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方法,那就是立即燃香,如果香烟断处自己不能坐脱立亡,即不会先师意。
这个首座如此自负,看来他平时的修行功夫是非常好的。果然,这个首座话一说完就坐脱立亡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1 14:32:38 +0800 CST  
一个僧人能修行至坐脱立亡之地,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啊。
可是,禅宗虽然不废禅定,但是终究是以见性为准则的。所以,即便首座修行功夫如此厉害,道虔禅师依旧拍着他的背说道,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1 14:33:05 +0800 CST  
对于庆诸禅师开示之“休去,歇去。”红尘洗梦道:“作甚死急。”
“一念万年去”,红尘洗梦道:“念念犹在。”
“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红尘洗梦道:“死水岂有活(long)。”
“冷湫湫地去”,红尘洗梦道:“切忌浸在死水里。”
“一条白练去”,红尘洗梦道:“黑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1 14:34:01 +0800 CST  
道虔禅师和首座交锋之公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自然,江湖中众多的禅师也是热议不断的。
宋朝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作偈评唱道:“死中得活人无数,活中得死古来稀。只知枯木回春早,蹉过寒灰再焰时。虔侍者,也是痴,虽然会得先师意,未免全身陷虎机。”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1 14:34:20 +0800 CST  
北宋开福道宁评唱道:“且道首座是会先师意不会先师意?若道会,虔侍者为甚道‘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若道不会,其奈首座良哉快便撒手便行。且道利害在什么处?会么?路远夜长休把火,大家吹灭暗中行。”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1 14:34:43 +0800 CST  
元朝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首座坐脱立亡,侍者说黄道黑。先师意在钩头,须信曲中有直。若在临济门下,三十棒教谁吃。才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明末清初的理安行洸评唱道:“我若作首座,待伊道明什么边事,但向道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1 14:35:34 +0800 CST  
道虔禅师和首座交锋的事情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也给道虔禅师带来了极大的江湖声誉。
不过,首座坐脱而去,致使石霜寺主持一职再次空缺。虽然道虔禅师道眼通明胜过首座,但是道虔禅师却无意于石霜寺主持之争,于是他便来到师父庆诸禅师墓塔旁结庐而居。
在古时候,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三年。所以,道虔禅师也依照规矩,为庆诸禅师居丧三年。
守丧期满,道虔禅师便离开了石霜寺,然后来到江西省高安市末山九峰禅寺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九峰道虔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虔禅师道:“祖祖相传复传何事?”
道虔禅师道:“释迦悭迦叶富。”
这个僧人跟着问道:“如何是释迦悭?”
道虔禅师道:“无物与人。”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如何是迦叶富?”
道虔禅师道:“国内孟尝君。”
这个僧人又问道:“毕竟传的事作么生?”
道虔禅师道:“百岁老人分夜灯。”
我佛如来在灵山大会上拈花微笑,万众茫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如来佛祖一见,立即对着所有的人宣布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如此,禅门顿开,祖祖相传至今。
此僧就此置个问端道,祖祖相传复传何事?
祖祖相传之事,既不在文字上,也不在嘴巴上。此僧之问,实在是在逼人说个不可说之事。
幸好道虔禅师乃是过来之人,于是开通一线道,释迦悭,迦叶富。
这个僧人立即问道,如何是释迦悭?
释迦摩尼虽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不过,他却从不认为自己有法可得,也不认为自己有法可说,更不承认自己有法可付。一个在江湖中混了四十九年之人,拥有无数的信众,可是他竟然无有一物与人,你说他是不是个天大的吝啬鬼呢。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如何是迦叶富?
道虔禅师回道,国内孟尝君。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钱财雄厚兼广纳贤士而著称,其门下有食客三千之多。自然,没有雄厚的资本,那是无法养活三千食客的。
迦叶继承了释迦摩尼的衣钵后,大开禅门,禅家之奇珍异宝尽皆吐露,从而使得入门之食客无不各取所需而去。如此看来,迦叶实在是孟尝君之流啊。
不过,对于道虔禅师的开示,这个僧人似乎还是没有领悟,他接着又问道,他们究竟传了什么东西下来呢?
对此,道虔禅师殷勤开示道,百岁老儿分夜灯。
所谓人到七十古来稀,可是,这个老者百岁之尊,在夜晚依旧殷勤的点燃一盏盏灯火,以期能照亮路途,使光明普遍人间。
不过,要论光明的话,何处没有光明?若是学人需要外来之光明照耀,纵有,此光明也是无法照亮你回家之路的。此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所以,如果学人心灯自燃自亮,何须百岁老人殷勤分夜灯。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寂光影里现全身,贵异天然迥出伦。
家富奴儿偏得力,夜分灯火照西邻。
元冥真禅师作偈评唱道:
玉堂人静苔墀冷,一片虚凝月色寒。
何处笛声惊梦起,醒来殊觉漏声残。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2 09:31:42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头?”
道虔禅师道:“开眼不觉晓。”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尾?”
道虔禅师道:“不坐万年床。”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有头无尾时如何?”
道虔禅师道:“终是不贵。”
这个僧人再问道:“有尾无头时如何?”
道虔禅师道:“虽饱无力。”
这个僧人最后问道:“直得头尾相称时如何?”
道虔禅师道:“儿孙得力室内不知。”
当是时,江湖中的第一大派是沩仰宗,第二大派则是曹洞宗。曹洞宗禅法经过掌门洞山良价禅师的大力弘扬,已经风靡天下,令江湖中人侧目。
庆诸禅师和良价禅师不仅是师兄弟,而且关系非常好,自然,对于良价禅师的各种招数,庆诸禅师那是心知肚明的。
五位王子,是曹洞宗独有之法门,可是在中国禅宗史上,五位王子之记载,最初却是出自庆诸禅师和僧人之问答,不但如此,庆诸禅师还是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为之作颂的禅师。
由此可见,庆诸禅师那是非常熟悉曹洞禅法的,而且也会把自己的解悟传给学生们的。
作为庆诸禅师门下的得意门生,道虔禅师自然也是学习到了这些招数的。
这个僧人问道虔禅师如何是头?头者,君也,正也。
道虔禅师曾道,古人说个头,也只是要你知有。
所以道虔禅师回道,开眼不觉晓。
你“梦中”醒来睁开眼睛,并不曾感觉天大亮了。这种境界,就如你在静坐时,并不曾感觉自己是居于清闲之中一样。如果你在静中而有静境,开眼感觉天亮,那你还算不上是个知有的人。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如何是尾?尾者,臣也,偏也。
道虔禅师曾道,古人说个尾,只教汝尽却今时。
所以道虔禅师回答道,不坐万年床。
不坐万年床者,身身无住,念念无住也。身心若有所住,则执滞也。执滞之人(心),又如何能尽却今时呢。
这个僧人又问道,有头无尾时如何?
道虔禅师回道,终是不贵。
曹洞宗讲究君臣道合,讲究偏正回互,如果你有头无尾,那就是只有君没有臣,只有正没有偏。如此的话,一个没有臣子的君王还叫君王吗?一个没有臣子的君王,还有什么尊贵可言呢?他又上哪儿去显示他的尊贵呢?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有尾无头时如何?
道虔禅师回道,虽饱无力。
你要是有尾无头的话,那就是有臣无君有偏无正,你纵使用心修得满身功夫,却还是不知君臣道合浑然圆成,不知本自具足不假修证。这就好像一个人吃饱了饭却没有气力一样,有什么用?
这个僧人最后问道,直得头尾相称时如何?
道虔禅师回道,儿孙得力室内不知。
头尾相称时,则君臣道合不假修证本自圆成也。如此,上下心意相通,儿孙得力各守其位各安其份,却能不动声色不假修证,岂不一家其乐融融。
不过,纵使学人到此地步,更需醒悟,切忌落入此境不知更进一步。
所以,当有人问庆诸禅师“直得头尾相称时如何?”庆诸禅师道:“渠不作个解会,亦未许渠在。”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规圆矩方,用行舍藏。钝置栖芦之鸟,进退触藩之羊。吃人家饭,卧自家床。云腾致雨,露结为霜。玉线相投透针鼻,锦丝不断吐梭肠。石女机停兮夜色向午,木人路转兮月影移央。”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评唱道:“洞山明妙叶于正偏,四臣咸奉一君。九峰辨贵贱于内绍,五子全身归父。殊不知威音那畔五马不嘶,今世门头一牛不饮。且道云生碧嶂,风起青萍,枯木龙吟,髑髅喜笑,又作么生?”说到这里时,文礼禅师乃卓拄杖云:“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捷始应知。”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3 08:55:08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承闻和尚有言‘诸圣间出只是传语人。’是否?”
道虔禅师道:“是。”
这个僧人道:“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和尚为甚么却唤作传语人?”
道虔禅师道:“只为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以唤作传语人。”
佛性如明月,祖祖递代而出,剖肝沥胆用尽心思,也只是告诉你月在何处而已。所以,道虔禅师实话实说道,他们确实只是个传语之人而已。
这个僧人马上反问道,释迦摩尼刚生下来,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师父和尚为甚么把他唤作传语之人呢?
此僧寻言逐句,正是传语人也。
面对此僧之逼问,道虔禅师打开布袋直截了当的回答道,只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以唤作传语人。
释迦摩尼指天指地说东说西,正是传语之人啊,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妙相圆明不可亲,奴儿婢子自殷勤。
指天指地称尊大,也是传言送语人。
明末清初的观涛大奇禅师作偈评唱道:
虎骤龙骧越大方,金声玉振岂寻常。
要知尊贵深深旨,臣相当途印不彰。
明末清初的天愚净宝禅师作偈评唱道:
使臣传旨日勤勤,主上从来不视军。
大抵天然君体段,阴阳燮理罕相闻。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虔禅师道:“如何是学人自己?”
道虔禅师道:“更问阿谁?”
这个僧人于是道:“便恁么承当时如何?”
道虔禅师道:“须弥还更戴须弥。”
僧人出家修行,参禅悟道,只是为了认识自己而已,只是为了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已。
这个僧人看来是急于认识自己啊,所以看见道虔禅师后,便赶紧问道,如何是学人自己?
道虔禅师却直揭根本反问道,你就是你自己啊,你还想问哪个呢?
这个僧人也算是伶俐之人,他回过神来马上询问道,便恁么承当时如何?
禅,那是讲究当机立悟当下承当的。所以,这个僧人马上省悟过来说道,我当下承当我就是我,怎么样呢?
这个僧人的话看起来是这个理,不过,道虔禅师却一针见血的开示道,你这样的话,就好像须弥山上再安座须弥山啊,你这样完全是头上安头啊。
昙晟禅师道:“恁么来者,犹是儿孙。”昙晟禅师的头号弟子洞山良价道:“直是不恁么来者,亦是儿孙。
所以,别说此僧是在别人指点后有所省悟,就是未开口前当下承当,犹迟半刻。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石溪心月禅师作偈评唱道:
自家冷暖自家知,祖意西来更问谁。
全体承当全体是,须弥顶上戴须弥。
明末清初的位中净符禅师作偈评唱道:
到舍未须矜是主,至亲何用叙寒暄。
冠天履地寻常事,略着丝毫便堕尊。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如何是学人自己?”红尘洗梦道:“朋友爬山涉水东问西问实属不易。”
此人再问道:“便恁么承当时如何?”红尘洗梦道:“头角生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4 09:24:56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虔禅师道:“如何是不坏身?”
道虔禅师道:“正是。”
这个僧人道:“学人不会,请师直指。”
道虔禅师道:“适来曲多少?”
不坏身者,不生不灭之法身也。这个僧人欲知法身,故有此问。
道虔禅师道,正是。可谓平实之言,更是根本之语。
大家一说起什么不坏身法身,绝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的往神圣处深奥处想,都会往
不可思议处难以企及处着眼。
可是,你之身和不坏身有什么区别?
如果离开你之身而去别寻什么不坏身,岂有是事?如果离开你之身而去别寻什么不坏身,何易于迷头认影。
须知,你身和不坏身,无二亦无别。所以道虔禅师道,正是。
不过,纵是道虔禅师如此开示,此僧依旧不能领悟,还想要道虔禅师更加直指。
无奈何,道虔禅师只得再次开示道,你要直指,可是刚才又曲多少?你还需要我如何直指你才能明白呢?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石溪心月禅师作偈评唱道:
不坏身正是,正是不坏身。
适来曲多少,扭得鼻头辛。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
道虔禅师道:“僧繇却许志公。”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未审僧繇得甚么人证旨,却许志公?”
道虔禅师道:“乌龟稽首须弥柱。”
这个僧人所问之“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来自于一个禅宗典故。
张僧繇为南朝梁时的官员,更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尤其是张僧繇所画的人物画和佛道画,更是登峰造极,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作为佛学爱好者的梁武帝,那是常常找张僧繇画佛教题材之画的。
志公者,宝志禅师也。宝志禅师是当时江湖中非常有名的神僧,他不仅佛法高深,更不拘时俗浪迹江湖,并且颇有神迹。这种人物,好佛的梁武帝自然是不会错过的。所以梁武帝不仅把宝志禅师迎请进宫供养,并且尊其为国师。
这一天,梁武帝下诏让张僧繇为宝志禅师画一幅人物肖像。可是,当张僧繇面对宝志禅师时,平时间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人物像的张僧繇,此时却拿着笔举棋不定,不知如何落笔。
宝志禅师看到张僧繇面对自己竟然无从下笔,于是就用手指划破面门,随即从中分化出十二面观音像,而且这些观音像或慈或威,一个个妙相殊丽。
张僧繇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竟然无法下笔画出自己所见之像。
这个僧人就此典故问道虔禅师道,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
任何一个人,你找人画像,别人画出来的只是你外在的容貌而已,那个真正的你,也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真我,别人也能画出来吗?
正因为张僧繇无法下笔画不出来,在这一点上却恰好对应真我是无法画出的。所以,一个无法画,一个画不出,岂不正好吻合,岂不是“僧繇却许志公”。
按照常理,张僧繇不是僧人,也没有得到过那位师父颁发的毕业证书,所以他是没有资格认可别的僧人的。
所以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张僧繇只是个官员画家而已,他得到了什么人的印证,从而可以认许宝志禅师。
道虔禅师回答道,乌龟稽首须弥柱。
稽首,古代一种最为隆重的跪拜礼。须弥柱之语,来自于《佛说四十二章经》,其第四十二章中言道:“视禅定,如须弥柱。”须弥柱,是说须弥山如异常巨大的柱子一样根深蒂固,不动不摇。
不过,乌龟稽首须弥柱,岂有是事?岂有人睹?自然,认可张僧繇之人,岂有是人?
不过,无有是事无人可睹无人可证,乃是常人常情而已。须知,道出常情。对于悟了之人,任你乌龟稽首洞水逆流。若是不明大事,则对面不识,睹颜难画。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荆山美玉卞人寻,至宝无瑕绝见因。
铁牛带子蹋沧海,撞月石龟长羽鳞。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道:“一笔丹青为甚么邈志公真不得?”
红尘洗梦道:“我却画得。”
此人随即问道:“你如何画?”
红尘洗梦道:“见么?”
此人道:“不见。”
红尘洗梦道:“蹉过了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5 09:41:31 +0800 CST  
@四川红尘洗梦 2018-05-09 08:54:01
所以此时的少林寺,不仅声威显赫,而且龙象云集,高僧大德很多,一般的人,自然是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的。而法如禅师到了少林寺后,根本就不以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自居,而是非常的低调,处处退让,保持着自己那颗朴素之心,对于那些世俗的荣华富贵,从来就不放在眼里。所以法如禅师在少林寺待了三年,也没有那个发现法如禅师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禅定功夫精湛的高僧。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间一久,大家终于发现原来法如禅师......
-----------------------------
@qingtian0906 2019-11-05 23:01:04
先生:如果当时寺庙是学院,禅师就是教授,他们可以到各个学院客座教授讲学?还有,当时已经分出几大门派了?各门派(宗派)的大师可以交叉讲学?(本人还没通读,有惑即问见谅)
-----------------------------
谢谢朋友关注和交流。
法如禅师所处的盛唐时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都是非常活跃的。而此时的禅宗,也分为神秀的北禅和慧能的南禅,尤其是神秀的北宗,更是风光无限无人可及。
不论是禅宗还是别的宗派,都会不时邀请江湖中有名望有水平的师父来到自己的寺院讲经说法的。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
对于禅师而言,要外出讲学,要么是别人邀请去当老师或者主持,要么就是自己创建寺院成为主持老师。不过,禅师要成为老师,要说法传道,必须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己必须获得自己师父的认可,没有获得师父认可的僧人,是不具备外出讲学或者主持寺院的资格的。
各门派的师父有相互邀请交流的,同样有自己上面挑战的。而且,早期的很多寺院里,既有讲经的法师,也有说律的律师,同时还有讲禅的禅师。所以,即便是在同一个寺院里,不同院之间,就存在交叉交流的情况。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5 23:36:58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人人尽道请益,未审师还拯济也无?”
道虔禅师道:“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么?”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四海参寻当为何事?”
道虔禅师道:“演若迷头心自狂。”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还有不狂者么?”
道虔禅师道:“有。”
这个僧人立即问道:“如何是不狂者?”
道虔禅师道:“突晓途中眼不开。”
江湖中任何一个知名禅师开山授徒,前来参学之人那是络绎不绝的,大家都来找师父指点迷津,只是不知道师父还拯济他们吗。
对于这个问题,道虔禅师回答道:“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么?”你们都是巨大的山岳,还缺乏我这点点尘土吗?意即你们本自具足,何假外求。
这个僧人马上接着道虔禅师的话题问道,既然大家都本自具足,可是众多的江湖人士一个个四处参访八方游历,他们又是为了什么呢?
道虔禅师一针见血的回答道,演若迷头心自狂。
迷头认影典故出自《楞严经》,经中道:“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所以,道虔禅师利用这个典故告诉此僧道,他们一个个汲汲外求,四海参寻,只不过是迷头认影,自心发狂而已。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还有不狂者吗?
这个世界,有发狂者,自然就有不狂者。所以道虔禅师毫不迟疑的就回答道,有啊。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才能不发狂呢。
道虔禅师开示道,突晓途中眼不开。
突晓者,破晓也。突晓途中,是说天刚刚亮僧人们就行走在路上了,由此,突晓途中就有参学路上或者修行路上之喻。
眼不开,并不是说眼睛不睁开,也不是不开眼的意思。而是说僧人们在修行路上,眼睛不被万法所迷惑,从而保证自己的眼(心)不随万法而东看西瞧,以确保自己的心如如不动。自己的眼和心能如如不动,自然就不会发狂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正觉宗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寒谷生洪律,全超拯济功。
园林变花柳,何必待春风。
南宋石溪心月禅师评唱道:“巨岳何曾乏寸土,演若迷头狂未回。参寻喜有得力句,突晓途中眼未开。且居门外。”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承古人有言:‘尽乾坤都来是个眼’,如何是乾坤眼?”
道虔禅师道:“乾坤在里许。”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乾坤眼何在?”
道虔禅师道:“正是乾坤眼。”
这个僧人又问道:“还照烛也无?”
道虔禅师道:“不借三光势。”
这个僧人马上反问道:“既不借三光势,凭何唤作乾坤眼?”
道虔禅师道:“若不如是,髑髅前见鬼无数。”
这个僧人所问之‘尽乾坤都来是个眼’,来自于雪峰义存禅师。义存禅师曾说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汝等诸人向什么处屙?”
后来的一些禅宗典籍中,把义存禅师的“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记为“尽乾坤都来是个眼”。
这个僧人问如何是乾坤眼?
乾坤眼者,心眼也,法眼也。既然是乾坤眼,那么乾坤自然在里面了啊。想想看,还有什么不能在眼里面的?还有什么不能在心里面的?
而乾坤和乾坤眼,看起来是两样东西,其实是一体的。就如一个人一样,你分开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你啊。岂有抛开你而单独体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之理。所以,一眼望尽乾坤,乾坤在眼里,正是乾坤眼啊。
这个僧人再问道,既然是乾坤眼,那么还照烛吗?
可是,既然是乾坤眼,还需要照烛吗?一个僧人若能领悟大事,则心光自明,何须借照。所以,道虔禅师回答道,不借日月星三光这些外在之光明的。
但是这个僧人还是不明白,他马上又问道,既不借三光势,凭何唤作乾坤眼?
须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如果一个僧人不知自己本自具足,如果一个僧人需要假借他物来“照亮”自己来“喂养”自己,那么,这种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所以,一个人,必须要明白自己从不欠缺什么,必须要使自己心光自燃自亮,必须要像岩头全奯禅师所说的“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髑髅前见鬼无数。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圆智禅师作偈评唱道:
识问不乱答,识答不乱问。
问答有来由,直下明知见。
果然明得破,不被髑髅换。
奉劝参学人,仔细参详看。
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退身有路,进步曷升。重重拈起,截铁斩钉。使星三徙情方恰,定国安邦见老成。”
清初豁堂正嵓禅师作偈评唱道:
许大乾坤一眼睛,明头却暗暗头明。
金鎞若剩纤毫翳,草动风吹总是兵。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6 09:33:47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十二时中如何合道?”
道虔禅师道:“无心合道。”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毕竟如何?”
道虔禅师道:“土上觅泥犹自可,波中求水实堪悲。”
对于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人来讲,修行,那是一日十二个时辰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的,那是须臾不离的。如果只是坐在蒲团上才修行,离开蒲团就不修行;如果只是在寺院才修行,离开寺院就不修行,那么,这种修行还算修行吗?
既然如此,那么一日十二时中,如何修行才能合于道呢?
对于此问,道虔禅师回答道,无心合道。
无心合道,并不是道虔禅师的首创。洞山良价曾经作颂道:“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
洞山良价之“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之语,在江湖中流传甚广,很多的禅师在教学时都在引用。
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即为无事。一个僧人能做到无事,能成为一个无事人,得也,足也。
不过这个僧人却不能当下领悟,他希望道虔禅师能给他说得更清楚明白些,所以他接着问道,毕竟如何?
道虔禅师看到他不能当机立悟,犹在泥水中打滚,不由得批评道,土上觅泥犹自可,波中求水实堪悲。
我都说了无心合道,你不当下无心,却在那里有心追寻无心之究竟,实在是在波中求水勘悲勘笑啊。
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所以,即便是道虔禅师引用了良价禅师之“无心合道”之语,若无波中求水之后语,同样是学语之流。
无心是道乃是确论,这是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可是在这里,学人同样不能执滞于无心是道之境。
禅,那是不能执滞,需要层层剥落的。所以道虔禅师的著名弟子同安常察禅师在其《心印》之偈颂说道:“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此种解悟,才是禅之活力的表现。唯有如此,禅,才能招数百出,才能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正觉宗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
岸下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7 09:15:57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古人道:‘因真立妄,从妄显真。’是否?”
道虔禅师道:“是。”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是真心?”
道虔禅师道:“不杂食是。”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如何是妄心?”
道虔禅师道:“攀缘起倒是。”
这个僧人随即道:“离此二途,如何是本体?”
道虔禅师道:“本体不离。”
这个僧人道:“为什么不离?”
道虔禅师道:“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
《楞严经》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道:“说妄因真立妄无妄源,真对妄宣真非真矣。”
所以,这个僧人于此问道:“古人道:因真立妄,从妄显真。是否?”
对于多部经书中已有之定论,道虔禅师自然回答道,是啊。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是真心?
真心者,真实无妄之心也。既是实心,那么就是一心一意之心。人若能一心,自然就不会左挑右选东瞧西看,心自然就不会随着万法而动,如此,则是不杂食也。
这个僧人马上又问道,如何是妄心?
妄心者,妄想分别之心也。此心本无实有,因尘而起,随境生灭。所以道虔禅师回答道,攀缘起倒是。
这个僧人又问道,离此二途,如何是本体?
这个僧人此问,实在是在离水觅波啊。你杂食或者不杂食,你攀缘或者不攀缘,你起倒或者不起倒,都不会使你的本体有丝毫的增减、净垢、生灭。而反过来,你的本体是须臾不曾离开你的。就如波浪之大小高低都不会影响水体之丝毫的,而只要是波,就一定有水体之存在,所以,水体也是须臾不离开任何波浪的。
所以,道虔禅师道,本体不离。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为什么不离呢?
看到此僧还是有点不明白,道虔禅师继续开示道,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
功德天黑暗女,出自《大般涅槃经》,功德天美丽端庄,且能给人带来荣华富贵。而黑暗女丑陋不堪,且能使人财宝一切衰耗。自然,凡夫都是敬爱功德天欢迎功德天的,都是厌恶黑暗女摒弃黑暗女的。
不过,功德天和黑暗女是形影不离的两姊妹,当你迎请功德天到你家里的时候,黑暗女也会不请自来。当你驱赶走黑暗女的时候,功德天也会随之而去。
所以,对于功德天和黑暗女,你是不能作单项选择的。
在经中,功德天比喻生,黑暗女比喻死。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死生永远是纠缠在一起的,任何人,都不能对生死作单项之选择。
因真立妄,从妄显真,真心和妄心也是如此不可分离的。
但是,对于悟道之禅师而言,功德天用不着敬爱,黑暗女也用不着嫌弃。明白大事之人,生死、真妄、净垢等等,统统都可以双遣双亡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正觉宗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是真是妄,披金择沙。
同门出入,宿世冤家。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8 09:52:06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西天坐夏以蜡人为验,多有得道果者。未审此间如何?”
道虔禅师道:“头戴午夜月,脚踏黄金地。”
这个僧人又问道:“此人还转也无?”
道虔禅师道:“怎得不转。”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如何转?”
道虔禅师道:“今世已闻龙蜕骨。”
此僧所问之“西天坐夏以蜡人为验”,即以蜡人冰为验也。
对于蜡人冰的解释,从古至今有两种说法。我们先来看看从古至今流传最广的说法。
古印度地区入夏后,因为雨天较多不利于僧人外出,而且夏天蚊虫之类的非常多,僧人外出难免会踩杀一些小生物。所以,佛陀就规定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这期间,僧众禁止外出,全部集于一处安心修行。这就是佛教的夏安居。
依据《续传灯录》之记载:“西天于结夏日铸蜡人藏土窟中,结夏九十日,戒行精洁则蜡人冰,不然则蜡人不全,故号为僧蜡。”
所以,依《续传灯录》之记载,僧人夏安居之时,以腊人结冰与否,来查验僧人修行之优劣。
不过,对于上述流传甚广的说法,在北宋睦庵善卿所著之《祖庭事苑》中,却有不同的说法。《祖庭事苑》中专门记载有腊人冰之详解,其曰:“蜡人冰:蜡当作腊,谓年腊也。按《增辉记》,腊,接也。谓新故之交接,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也,盖腊尽而岁来,故释式以解制受腊之日谓之法岁是矣。天竺以腊人为验者,且其人腊有长幼,又验其行有染净。言腊人冰者,是言其行之冰洁也。今众中妄谓西天立制,唯观蜡人之冰融,然后知其行之染净。佛经无文,律范无制,未详得是说于何邪。今此集以腊为蜡,深误后人,良可叹也。”
所以,按照《祖庭事苑》之解释,言蜡人冰者,是言其行之冰洁也,不是普遍认为的查看蜡人是否结冰。
不过,这个僧人参问道虔禅师之问,仍是以蜡人是否结冰来作为是否能得道果之验。
所以,这个僧人问道,西天有蜡人为验,师父这里又如何呢?
道虔禅师回答道,头戴午夜月,脚踏黄金地。
道虔禅师此语颇具文采和禅意。
僧人头戴午夜之月,这个月,既是真实的月亮,同时也是佛性之月。僧人头戴午夜月,自然是见月得月之人了。
脚踏黄金地者,明亮的月光倾泻下来,使得整个大地呈现出金黄色,人踩在地上,自然也就踩在金黄色的月光之上。而且,任何人都得脚踏实地才行。
《佛说阿弥陀经》中道:“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所以,能脚踏黄金地者,已至极乐世界也。
如此,任何人能脚踏黄金地兼能头戴明月,岂不是得道之人。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如此之人,还转吗?
见月得月虽妙,不过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所以更要心月双亡才是。不然的话,那就死在一机一境中了。
所以,道虔禅师道,即便是这种人,同样要转啊。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如何转呢?
道虔禅师道,今世已闻龙蜕骨。
龙蜕骨,犹如蛇蜕皮。蛇获得新生是把整张蛇皮蜕掉,而龙要获得新生则是把整个骨架蜕掉。
所以,龙一旦蜕骨,则获新生也。
不过,对于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动物龙,有几人见过呢。对于龙蜕骨或龙所蜕之骨,又有几人见过呢。
但是,对于禅而言,是非常强调当机立悟的。所以,你说转,那就马上转,这中间是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也没有任何的时间间隔的。
所以,你一问如何转,那么,现在我们就已经听闻不可思议之龙蜕骨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自得慧晖禅师作偈评唱道:
午夜山房月色深,十分明白堕功勋。
拨开向上通天窍,烟嶂重重不见人。
元末明初的南石文琇禅师评唱道:“今日忽有问此间夏末有人得道么?但对道无。云何谓无?向道个个眉毛横眼上,人人鼻孔大头垂。且道九峰是南石是?”
明末清初的俍亭净挺禅师作偈评唱道:
金地团圞(luán)白玉轮,苍龙弄影过云津。
只今聚窟琼田外,水母亲骑折角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09 10:15:13 +0800 CST  
这一天,道虔禅师来到教室给大家上课,同学们看到师父来了,一个个赶紧在下面依次站好。
道虔禅师望着同学们道:“空中有一人说法,声振梵天,诸人还闻么?若也不闻,谛听谛听,久立珍重。”
大家看到老师宣布下课了,于是一个个都准备走出教室去,正在此时,道虔禅师在后面大声喊道:“同学们。”
大家听到师父招呼,一个个都回过头来看着道虔禅师。
道虔禅师道:“莫错举。”
对于说法而言,并不是只有老师在教室里口若悬河才是说法。在佛家眼里,有情无情皆可说法。
《华严经》道:“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佛说阿弥陀经》道:“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既然有情无情皆可说法,而且是说无间断的。那么,你有听闻此法之心(耳)吗?
所以,道虔禅师说道,空中有一人说法,声振梵天,你们还听见吗?如果你们没有听见的话,那么就请你们用心仔细的聆听。
说完这几句话后,道虔禅师就宣布下课了。
老师如此教学,很多同学自然是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既然老师宣布下课了,那么同学们也只有离开教室往外走了。
可是,就在这时,道虔禅师忽地高声喊道:“同学们。”
听到师父招呼,所有人自然的就回过头来看着道虔禅师。
道虔禅师马上对着大家道,莫错举。
道虔禅师莫错举之语,实在有抽丁拔楔之能啊。
对于道虔禅师在课堂上的开示,很多学生是有疑惑的。
白日青天的,空中哪有什么人在说法呢?而且还声振梵天。老师难道在说梦话吗?
可是,如果空中没有人在大声的宣说佛法,师父为何又如此说呢?这里面有什么禅机呢?
在这里,你如果没有听闻此人说法,那么就请用心仔细的聆听吧。可是空中根本就没人说法,你又听个什么呢?
所以,你如果认为空中没有人在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有情无情时时刻刻都在说法啊。
可是,你如果认为空中有人在说法,同样不对,你要是听闻了空中有人说法,师父马上问道,此人是谁?他又说些什么?你又如何应对呢?
所以,道虔禅师殷勤的开示道,你们可不要轻易的说你们听闻了说法或者是没有听闻到说法啊。
不论是有情说法还是无情说法,说虽不同,法则一也。此法你说不说它都在的,你说不说它都是本来现成的,你说不说它都是如如不动的。
所以,会得本体之如如不动本来现成,何法不说?何法不闻?

因为石霜庆诸和洞山良价是师兄弟,而且私下关系非常好,所以,对于良价禅师的禅法,庆诸禅师那是非常熟悉的。
自然,作为石霜庆诸门下知名度最高的弟子,道虔禅师也是从师父那里学到了曹洞宗的许多功夫的。
内绍外绍,本是曹洞宗之法门,可是在禅宗典籍中,却是最先出现在道虔禅师和僧人的对话中。
依《五灯会元》之记载,僧问道虔禅师道:“承古有言,向外绍则臣位,向内绍则王种,是否?”道虔禅师道:“是。”僧道:“如何是外绍?”道虔禅师道:“若不知事极头,只得了事,唤作外绍,是为臣种。”僧道:“如何是内绍?”道虔禅师道:“知向里许承当担荷,是为内绍。”僧道:“如何是王种?”道虔禅师道:“须见无承当的人,无担荷的人,始得同一色。同一色了,所以借为诞生,是为王种。”僧问:“恁么则内绍亦须得转?”道虔禅师道:“灼然。有承当担荷,怎得不转?汝道内绍便是人王种,你且道如今还有绍的道理么?所以古人道:绍是功,绍了非是功。转功位了,始唤作人王种”
僧问:“如何是外绍?”道虔禅师道:“不借别人家里事。”僧问:“如何是内绍。”道虔禅师道:“推爷向里头。”僧问:“二语之中,那语最亲?”道虔禅师道:“臣在门里,王不出门。”僧问:“恁么则不出门者,不落二边。”道虔禅师道:“渠也不独坐世界,里绍王种名,外绍王种姓。所以道:绍是功,名臣是偏中正。绍了转功,名君是正中偏。”
从道虔禅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外绍为臣,内绍为君。而且即便是内绍,亦须转却。
因为内绍外绍是曹洞宗法门,所以红尘洗梦留待后面讲述曹洞宗禅师时在详解之。

道虔禅师在九峰寺弘法了许多年,后来来到了江西靖安县泐潭寺居住弘法。
公元921年,道虔禅师知道自己世缘已尽,于是把弟子们都喊了过来,然后给他们告别。
后事交代完毕后,道虔禅师便端坐在禅床上圆寂了。
道虔禅师圆寂后,弟子们在寺院的西边建造墓塔安置了他,后来朝廷也赐予道虔禅师大觉禅师之谥号。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10 09:30:47 +0800 CST  
第四十四节 涌泉景欣

涌泉景欣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个知名人物。

景欣禅师,不知生于何时,福建莆田市仙游县人。
景欣禅师最初在白云山出家,可是山名为白云山者甚多,而禅宗典籍中对景欣禅师出家之白云山无明确记载。不过,一般人最初出家时普遍不会离开家乡太远,所以依景欣禅师之出生地来看,此白云山疑为福建闽清县之白云山。
景欣禅师刚具戒行,便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庆诸禅师。
见到庆诸禅师后,景欣禅师问道:“学人初入丛林,乞师指示个入路。”
庆诸禅师道:“我道三只箸子抛不落。”
只要是筷子,不管你是几只,岂有抛不落之理。可是庆诸禅师却偏偏说道三只筷子抛不落。
在这里,如果学人陷入几只筷子或者筷子能否抛落之计较中,则落入深坑也。
景欣禅师刚来参问,就希望师父能指个入路,自然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期的。可是,庆诸禅师却抛出一句不可理喻之语,让你心断意绝,从而无门可入。
可是,对于伶俐衲僧而言,师父虽然把心意和道路封住了,但是无门之门,岂不是门,能从无门而入,更为得力。
所以景欣禅师一听,不由得默契于心。于是便安下心来住在石霜寺跟随庆诸禅师学习,并且再也不外出游历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景欣禅师终于从庆诸禅师手中拿到了石霜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拿到毕业证书后,景欣禅师便离开了石霜山,来到了浙江临海市涌泉寺弘扬禅法。
这一天,到了吃饭的时间,景欣禅师竟然没有穿上袈裟就开始吃饭了,这可是有违佛律的行为啊。
旁边有僧人马上对着景欣禅师道:“莫成俗否?”
景欣禅师随即反问道:“即今岂是僧耶?”
僧人看到景欣禅师竟然不穿袈裟就吃饭,于是说道,你作为僧人,不穿僧衣吃饭,难道要作俗人吗?
可是景欣禅师马上反问道,现在我难道是僧人吗?
你说景欣禅师是俗人,可是他又是正宗的僧人。你说景欣禅师是僧人,可是他又不穿僧衣于俗无异。
在这里,景欣禅师看到这个僧人眼里有僧衣俗衣之分,有僧人俗人之别,所以殷勤开示与他。
人,岂能以衣物这种外在的东西来定义和体认。不论我穿僧衣还是俗衣,不论我满头青丝还是一毛也无,我都是我啊。
你不在我之本身(自性)上体认,却着眼于外在的事物,并且你的心(眼)跟随万法之变动而动,如此修行,何有出期?
这个僧人如此眼目,自然是不能应对景欣禅师之勘问的。
若是红尘洗梦,当景欣禅师道:“即今岂是僧耶。”
红尘洗梦即道:“且吃饭。”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11 09:11:26 +0800 CST  
在那个时候,禅僧们都是要干活的,哪怕你是主持,同样不能例外。
所以,景欣禅师有空的时候,也在自己的寺院属地放牛。
这一天,强上座和德上座两人前往涌泉寺准备参访景欣禅师。此二人曾经参访过景欣禅师的同班同学九峰道虔,自认为功夫还是过得去的。
当强上座和德上座两人来到涌泉寺外的路上时,正好碰上景欣禅师骑在牛背上放牛,可是他们两人并不认识景欣禅师。
强上座看到景欣禅师骑着牛,于是对着景欣禅师道:“蹄角甚分明,怎奈骑者不识。”
景欣禅师一听,立即加鞭赶着牛离去了。
强上座之语,那是借牛说人啊。
所谓人生苦短岁月如梭,作为一个出家人,一日十二时中时时在修行,犹嫌时间之不够,犹嫌自己用功之不深。可是你作为一个出家人,却在这里优哉游哉的骑牛放牛,你这不是在虚度光阴,并且浪费信众们的供养吗?而且你在这里优哉游哉的骑牛放牛,你又如何用功修行呢?你出家为僧干嘛呢?
况且作为一个僧人,出家之目的,那是要成佛作祖的,那是要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的,那是要识得自己之自性的。
而自己之本性,那是头头显露处处分明的,就如同牛儿之蹄角一样分明。可是如此分明之物,你要是不具眼的话,即便你是骑在“牛”上,你也是不识“牛”的。
而景欣禅师听到强上座暗讽自己不具眼,却也没有和他当面较量,而是立即加鞭赶牛而去。
也许强上座和德上座两人一路跋涉累着了,于是两人来到一棵树下休息,并且在此煎茶,准备喝上两盅在上路。
不过,就在他们二人煎茶之际,景欣禅师却骑着牛过来了。
景欣禅师从牛背上下来,然后走到他们二人身边问道:“二禅客近离甚么处?”
强上座看到被自己讥讽之人上门挑战来了,于是话中有话的回答道:“那边。”
那边,既是地理位置上的那边,也指自性那边。
既然你是从那边来的,自然知晓那边事了。所以景欣禅师马上问道:“那边事作么生?”
你想知道那边事,那还不简单啊。强上座马上提起茶盏示之。
不过,景欣禅师随即道:“此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
面对景欣禅师的逼拶,强上座终于无言应对了。
景欣禅师勘问那边事,强上座提起茶盏示之,其应对之招数不可谓不对。你问那边,我答这边。那边事,无异于这边事。并且你问那边事,而我正在煎茶,《永嘉证道歌》中曰“不离当处常湛然”,所以,我提起茶盏应对,这没有错啊。
可是,强上座看来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虽然学得了一些江湖招式,不过只是徒知其表而已。面对高手,一旦把他这招化解掉,他就无法施展出新的招数出来应对了。
看到强上座无言以对,景欣禅师望着他道:“莫道骑者不识好。”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宝寿超方禅师则评唱道:“大小涌泉大似南头失利却来北头盘本,当时待道头角甚分明怎奈骑者不鉴,何不下牛向前搊住云速道速道。它若拟议,便与劈面一掌,却好云莫道骑者不鉴好。”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芳草漫漫岂变秋,牧童白牯恣优游。
异中有路人难见,却谓骑牛不识牛。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景欣禅师道:“此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
红尘洗梦即道:“和尚知道即得。”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12 08:37:16 +0800 CST  
这一天,大名鼎鼎的义存禅师也来到涌泉寺拜访景欣禅师。两人相叙后,义存禅师便告辞而去。景欣禅师于是把义存禅师送出大门,义存禅师随即走入轿子中坐下准备离去。
看到义存禅师在轿子中坐下了,景欣禅师对着义存禅师道:“这个四人舁(yú),那个几人舁?”
义存禅师一听,马上跳起来道:“道什么?”
于是景欣禅师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
义存禅师一听,马上对着轿夫道:“行,行,他不会。”
景欣禅师道:“知即知,只是道不得。”
雪峰义存是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高手,其弘法声势更是冠绝天下无人可及。可是景欣禅师面对义存禅师这种绝顶高手,不但没有丝毫怯场,反而主动上前挑战。
所以当景欣禅师看到义存禅师坐进轿子里,便立即问道,你坐的这个轿子是四个人抬的,可是佛性那个东西要几个人才能抬得动啊。
义存禅师一听,便立即跳了起来问道,你说啥子?
景欣禅师看到义存禅师在那里装聋作哑的,于是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
佛性是个东西(事物)吗?有人能把佛性抬动吗?
在一般人眼里,佛性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往的,都是看不见摸不着思量不及的,都是不可说也是说不及的。而你现在在问佛性几人抬动,看起来是在勘问别人,可是你已经把佛性当做一个可以抬动的事物了,当做一个可以言语的东西了。
所以,义存禅师马上跳起来道,你说啥子哦。
不过,景欣禅师既然如此发问,自然是有备而来的,他就是要抛个话端来看看对方如何应对,你装聋作哑也好,你认为我没说清楚也好,我都是要你回答那个几人舁。
看到景欣禅师如此执着于“那个”,义存禅师只得吩咐轿夫道,走吧,走吧,他不能领会我的话语。
面对义存禅师之反击,景欣禅师却继续步步紧逼的对着义存禅师道,你明白倒是明白,只是你不能用语言把我的问题表达出来。
在这里,景欣禅师自然是知道那个的,可他就是要逼着义存禅师回答那个。
义存禅师自然也是知道那个几人抬的,可他就是不正面回答之。
两人那是各自为主,寸步不让。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涌泉故故问舁僧,四一分明说似君。
再问早踰千万里,行行要得识慈身。
元末明初的云居普庄禅师评唱道:“有主有宾,全收全放,直须识取涌泉雪峰。脱或未然,切忌向虚空里钉橛。”
清朝璇鉴衡禅师评唱道:“涌泉妆聋不妨软顽,雪峰欺敌不解减灶。若是璇鉴,待问那个几人舁?但向四人道‘分一筹与这上座’,看他涌泉又作何去就。”

这一天,景欣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开示道:“我四十九年在这里,尚自有时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道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亦唤作立中功,转功就他去。亦唤作就中功,亲他去我。所以道亲人不得度,渠不度亲人。恁么譬喻,尚不会荐取浑仑的,但管取性,乱动舌头。不见洞山道:‘相续也大难。’汝须知有此事,若不知有,啼哭有日在。”
在那个时候,禅僧们走南闯北,一定会学得许多的机锋禅语的。可是,景欣禅师对此却有自己不同的体悟。在他的这段上堂法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景欣禅师是非常重视禅僧之行的。对于景欣禅师来说,禅,那是要真参实修的,耍嘴皮子功夫,那是不能彻悟的。
而且在这段法语中可以看出,景欣禅师对于曹洞宗之三种渗漏以及转位就功转功就位等法门是非常熟悉的。景欣禅师认为,要彻悟禅道,禅僧必须“尽却今时”,只有如此,才能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13 09:58:16 +0800 CST  
第四十五节 云盖志元

云盖志元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门下之优秀者,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小有声名之人。不过,不知什么原因,石霜庆诸门下的许多弟子如涌泉景欣、云盖志元、覆船洪荐、龙湖普闻等人的个人履历,都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以至于今天的我们对他们的生卒年、籍贯、出家前的情况等等知之甚少。

志元禅师,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不知籍贯姓氏,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志元禅师之法号,《祖堂集》中记为源禅,不过《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都记为志元,所以本文也写作志元。
志元禅师出家后,也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行列中。
这一天,志元禅师来到了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参访当时在江湖中声势显赫的曹洞宗高手云居道膺禅师。
见到道膺禅师后,志元禅师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
道膺禅师道:“只为阇梨功力不到。”
一个禅者,如果没有明心见性的话,那么他就不能随处作主,一个不能随处作主之人,自然对于自己内心的思维和念头是无可奈何的,对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一个禅者,要如何才能对内对外都奈何得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道膺禅师直截了当的回答道,那是你功力不到的缘故啊,如果你功夫到家了,自然就能奈何它们了。
不过,对于道膺禅师的回答,志元禅师根本就不满意。所以他听后不但不礼拜道膺禅师,并且转身就走了。
志元禅师在道膺禅师那里没有获得入门之机,于是便一路跋涉,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大名鼎鼎的石霜庆诸禅师。
见到庆诸禅师后,志元禅师依旧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
庆诸禅师道:“非但阇梨,老僧亦不奈何。”
志元禅师奇怪的问道:“和尚为什么不奈何?”
庆诸禅师道:“老僧若奈何,拈过汝不奈何。”
志元禅师见到庆诸禅师后,依旧问道,我不奈何时如何?
庆诸禅师顺水推舟的应对道,别说你不奈何,就是我也不奈何啊。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有点莫名其妙的,你可是当今江湖中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啊,怎么你也不奈何呢?
庆诸禅师开示道,如果我奈何的话,就可以拔除掉你的不奈何了。可是我的奈何始终是我的奈何,你的不奈何始终是你的不奈何,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拔除掉你的不奈何的话,得靠你自己奈何了才行啊。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对庆诸禅师大为佩服。于是志元禅师立即给庆诸禅师跪拜行礼,并且请求庆诸禅师收下他这个弟子。
自然,庆诸禅师不但收下了志元禅师,并且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入室弟子之一。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1-14 09:38:24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