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既然你住山弘法了,那么你就必须给学生们上课了。
这一天,法真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说道:“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故般若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从法真禅师这段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法真禅师不仅对于佛经非常熟悉,并且还能引经入禅,体悟到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之本性。

法真禅师居住的木禅庵旁有一只乌龟,一个僧人借此来参问道:“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个众生为甚骨裹皮?”
法真禅师没有吱声,而是直接脱下自己的一只草鞋放在这只乌龟的背上。
这个僧人一看,马上就不知该如何应对了。
人也好龟也好,都是芸芸众生之一,外形虽不同,可佛性岂有二?
皮裹骨也好骨裹皮也好,结构虽不同,可佛性内外岂有别?
所以,你一旦着眼于人龟之异,一旦在意于内外之别,那么完全属于见境生心,不迷即误也。
把草鞋置顶,这个招数从前的赵州从谂禅师也使用过。
南泉普愿禅师就斩猫一事勘问赵州从谂禅师道:“你能不能道出一句禅语出来?”
赵州从谂没有吱声,而是直接就把鞋子脱下来放在头顶上就出去了。
所以,把鞋子放在头上和放在龟背上,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在破除学人之妄想,截断学人之念头。
如果有人还在寻思禅师为什么要把鞋子放在龟背上,则又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深陷泥潭而无有出期也。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智门光祚禅师作偈评唱道:
如龟六藏已彰名,休向人前弄眼睛。
一只草鞋都盖却,直至如今犹未惺。
北宋白云守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分明皮上骨团团,卦画重重更可观。
拈起草鞋都盖了,大随却被这僧谩。
南宋此山应禅师作偈评唱道:
休将皮骨强分张,得六藏时且六藏。
只履尽情遮盖了,这僧无事可思量。

这一天,一个僧人来给法真禅师辞行。
法真禅师问道:“你要到哪儿去啊?”
这个僧人道:“峨眉礼普贤去。”
法真禅师马上竖起拂子道:“文殊普贤只在这里。”
这个僧人一看,马上画一圆相抛向背后,然后礼拜法真禅师。
法真禅师马上对着身边的侍者道:“取一贴茶与这僧。”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普贤菩萨之道场,僧人们前往五台礼拜文殊,前往峨眉礼拜普贤,早已是一件平常之事了。
不过,对于禅宗而言,禅师更注重教导学生们体认到佛在心中,乃至于你就是佛。
所以法真禅师看到自己门下有人要去峨眉礼拜普贤,唯恐他落在事相上,从而不能领悟禅宗旨意。于是竖起拂子说道,文殊普贤只在这里。
其实别说文殊普贤只在这里,就是历代祖师也只在这里,三世诸佛也只在这里。
举拂明事,那是很多禅师都在使用的招数。
不过这个僧人好像学习过仰山慧寂的圆相功夫,所以他看到法真禅师举起拂子开示,便马上画一圆相然后抛向背后,再礼拜法真禅师。
什么这个那个,什么这样那样,都不出我所画之圆相,并且,连这个圆相我也抛向脑后。
这个僧人此举,不外是向法真禅师表明自己并不是个只知烧香拜佛的僧人,而是一个明心悟道了的禅客。
不过,法真禅师乃是顶门具眼之高手,他见此僧使出圆相功夫,于是立即叫侍者端碗茶来给这僧。
只是,法真禅师送茶与此僧,是赏他还是罚他?
这个僧人画圆相抛之,不无道理,只是,喝茶去吧。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道:“大随若无后语,笑他衲僧。”
北宋上方日益禅师作偈评唱道:
一轮明月照潇湘,更不逢人问故乡。
自是天涯惯为客,任他猿叫断人肠。
明末密云圆悟禅师评唱道:“这僧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当时待唤侍者与茶,何不道也不消得。”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1 09:26:34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法真禅师道:“山前麦熟也未?”
对于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彻悟佛法的的大意,那是他的终极目的,他平时所有的学习和修行,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
可是,对于一个明眼宗师来讲,这个看似玄之又玄的东西,这个你苦苦追寻的东西,这个你日思夜想的东西,它并不在那些虚无缥缈之处,它也不在你的思维考量之中。
所谓触目菩提无非是法,所以,在在处处都是佛法的的大意。
所谓穿衣吃饭屙屎放尿无非是道,所以,它就在你的身上,就在你的日常行为中。
既如此,你看山前我们辛苦栽种的小麦成熟没有啊,如果没有的话,你就要去悉心打理才是。如果熟了的话,你就要及时收割啊。
你要明白,烧香拜佛打坐念经是佛法,可是穿衣吃饭耕种劳动,同样是佛法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象田梵卿禅师作偈评唱道:
山前麦熟报君知,佛祖端由辨者稀。
莫学朱泾老禅伯,满船空载月明归。
南宋无准师范禅师作偈评唱道:“大匠不巧,大儒不学。动辄中方圆,举皆成礼乐。堪笑乡村卖卜人,徒劳钻破乌龟壳。”
宋末无文道灿禅师作偈评唱道:
自小离家住日边,去家只道路三千。
从人问得来时路,回首元来在目前。

这一天,一个法师前来拜访法真禅师。
法真禅师问道:“你平时讲什么教法啊?”
这个法师道:“《百法论》。”
法真禅师马上提起拄杖勘辩道:“从何而起?”
这个法师道:“从缘而起。”
法真禅师叹息道:“苦哉,苦哉。”
《百法论》,全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印度世亲所著,乃是玄奘创立的法相宗所依据的主要论书之一。
此论强调心法最胜,强调人无我和法无我。
既然你是讲说经论的,那么我就考考你呗。所以法真禅师马上问道,从何而起?
这个法师熟读经论,对这种书本上就可以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自然张口就来,从缘而起。
《阿含经》中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并且,许多佛塔都刻着由此而生的法身舍利偈:“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既然佛经中有明文记载,而且还是我佛如来经常宣讲的,自然是不会错的了。
看到又一个死读经书之人在自己的面前振振有词,法真禅师不由得叹息道,可悲啊,可叹啊。
如果可以从缘而起,那么也可以从缘而灭。起灭不定,岂是佛法?
须知,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往的,只有如此,方能至于如如不动之境。不过,纵是达到如如不动之境,也未是极致。因为在彻悟之人眼里,如如不动,犹是一动。
这,岂是那些死读书读死书之人所能领悟的啊。
那么,这个法师要如何应对,才能博得法真禅师破颜一笑殷勤相待呢?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法真禅师问道:“从何而起?”
红尘洗梦马上回道:“从师父问处而起。”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请问师父,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甚么处驻足?”
法真禅师开示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佛法遍在一切处,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就是因为如此,这个僧人反而不知如何措足了。
佛法遍在一切处,妨碍你什么了?你要穿衣就穿衣要吃饭就吃饭,要立便立要行便行。
所以法真禅师开示道,浩瀚无边的大海,那是随便任何鱼儿游行的。广阔无垠的天空,那是任凭任何鸟儿高飞的。
法真禅师此语,不仅展现了一个禅者广阔的胸襟,也表现了一个禅者活泼之生机。
禅,从来都是没有任何的束缚的,从来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从来都是充满无限的遐想的。
而法真禅师此语,就完全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法真禅师此语在江湖中传开后,不仅受到了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好评,就是世俗之人也是赞叹不已,从而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加以引用。
到了后来,法真禅师此语,就演变成了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2 09:31:02 +0800 CST  
这一天,有个僧人参问道:“师父,生死到时如何?”
法真禅师道:“遇茶吃茶,遇饭吃饭。”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谁受供养?”
法真禅师道:“合取钵盂。”
生老病死,实在是世人眼中的四苦。这些苦,它们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不想理不理会,它们都会来的。而且不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随便你用尽什么办法,你都无法让它们不走进你的身体不走进你的生活。
既然这些苦是无法逃避无法避免的,那么,人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面对众苦来临时的态度了。
这个僧人虽是出家人,可是面对生死,他还是不知如何应对。既如此,他就只有求教于师父了。
生死问题在别人眼里虽然是个天大的问题,可是在法真禅师的眼中,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啊。
该来的东西如期而至,这是个问题吗?
该来的东西来了,坦然接受就是了啊。
当你不把问题当成一个问题来对待时,这个问题还是个问题吗?
这就好像咱们出家人饮食一样,那是不能挑剔的,遇茶就喝茶,遇饭就吃饭,仅此而已。而这,才是禅道之真谛啊,而这,才是唯一的离苦之道啊。
如果你像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的“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那么,这才是真正的在苦海中沉沦而不可自拔啊。
不过,这个僧人依旧不能领悟法真禅师之意,他认为既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那么,就一定有个“我”在那里吃喝,就一定有个“真我”存在从而可以脱离生死的。所以他接着问道:“谁受供养?”
看到这个僧人如此不开窍,法真禅师马上呵斥道:“合取钵盂。”
法真禅师合取钵盂之语有两层意思,一来是说你该拿上钵盂吃饭去了,寺院的斋饭总该能把你的嘴巴塞上吧。
二来是说,谁受供养?你马上拿着钵盂去吃饭,你说谁受供养呢?你自己吃饭自然就是你受供养了啊。
法真禅师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之语说得实在是轻松自如,他把深奥的禅理通过简单明白的话语生动的表达了出来,这充分体现了法真禅师深厚的禅宗功夫。对比禅宗史上同一类问题之答语,法真禅师此语实在可以名列前茅的。

贯休禅师是和法真禅师同时期之僧人,其佛学功夫虽然称不上登峰造极,但是其诗书画却是海内知名受人追捧的。
贯休禅师在晚年进入四川,这就使得他有机会拜访同在四川的法真禅师。
这一天,贯休慕名来到木禅庵拜访法真禅师。
贯休禅师曾经作过一首诗,其诗曰: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法真禅师在和贯休禅师交谈时,便提出此诗来勘辩道:“你有诗曰‘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请问如何是此心?”
贯休禅师被法真禅师如此一问,当场就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回答。
对于悟道的禅师而言,两两相逢,原本用不着多言多语的,所以,即便是弹指一下,也能做到心心相印的。其实这种感觉不止禅师能体悟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同样可以做到同样可以体悟到。
不过,一弹指表达禅机,一弹指领悟禅意,要达至这种地步,实在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且对于禅客而言,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是此心呢?
对于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来讲,认识自己的心,是最为重要的话题。因为即心即佛,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心,也就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所以法真禅师抓住根本问题勘辩贯休禅师道,如何是此心。
贯休禅师虽然文字表达得不错,可惜终究未至彻悟之境,所以面对法真禅师之逼拶,根本就不能应对。
贯休禅师虽然不能回答如何是此心之问题,不过唐末五代的归宗义柔禅师却替贯休禅师作答道:“能有几人知。”
唐末五代的宝寿超方禅师也替贯休禅师给出了应对之方:“但弹指一下。”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3 09:54:35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毁佛谤僧时如何?”
法真禅师马上反问道:“僧有何过?佛辜负你个什么?你毁谤他。”
在有唐一代,禅师们呵佛骂祖诋毁经书,已经形成一股风气了。丹霞天然、德山宣鉴、临济义玄等等禅师皆以此闻名天下,令世人侧目。
如果说呵佛骂祖诋毁经书不对,可是丹霞天然、德山宣鉴、临济义玄诸人都是受到印可的禅师,而且还是禅宗功夫登峰造极的大宗师,他们的作为,想必是不会错的吧。
如果说呵佛骂祖诋毁经书是对的,可是佛经中分明告诉大家,要尊重佛法僧三宝。而且同样明确无误的告诉大家,呵佛骂祖诋毁经书,那是要下地狱的。
这个僧人对此有所疑惑,所以前来求教于法真禅师。
对此,法真禅师开示道,出家人有什么过,你要诽谤他?佛又辜负你什么了,值得你去诋毁他?
一般人只是看到禅师们呵佛骂祖诋毁经书之表象,却很难体悟禅师们为什么敢如此作为,以及如此作为之目的。
如果有人也想学那些禅师呵佛骂祖诋毁经书,那么就请先回答法真禅师的问题吧。
如果你能说出出家人之过,你能说出佛祖之辜负处,那么任你呵佛骂祖诋毁经论。
如果你说不出个所以然出来,那么还是老老实实的收起自己那颗躁动之心,规规矩矩的烧香拜佛参禅念经吧。

在法真禅师弘法一生中,其在江湖中最有名之话头,是“劫火洞然”公案。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法真禅师道:“坏。”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恁么则随他去也?”
法真禅师道:“随他去。”
不过,纵是法真禅师如此开示,这个僧人却并不认可法真禅师之答语。
既然这里不能获得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就只有到别处山头去看看了。
于是这个僧人便离开大随山,千里迢迢来到安徽安庆市桐城市之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大同禅师问道:“阇黎近离甚处?”
这个僧人道:“远离西川大随。”
大同禅师道:“彼中还有尊宿也无?”
这个僧人道:“有法真禅师住大随山,现有三百余众。”
大同禅师道:“他有何言句接人,试与老僧举看。”
这个僧人于是把自己和法真禅师的上述对话告诉了大同禅师。
大同禅师问道:“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这个僧人道:“至今未决。”
大同禅师看到这个僧人对于法真禅师的金口玉言不能领悟,于是马上命令侍者摆上香案,然后燃香。随即大同禅师展开坐具,对着四川大随山方向遥礼三拜后赞叹道:“你不是大随和尚,你是个古佛啊。”
大同禅师随后站起来对这个僧人道:“此乃真善知识,汝速往彼忏悔参取,老僧无如是法与汝说。速去速去。”
这个僧人看到大名鼎鼎的大同禅师竟然如此尊崇法真禅师,于是立即风尘仆仆的赶回了大随山。
不过,当这个僧人回到大随山的时候,法真禅师已经圆寂了。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还记载有这个僧人随即又赶往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不过大同禅师也圆寂了。
禅宗典籍中的这个记载,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同禅师圆寂于公元914年,而法真禅师圆寂于公元919年。所以法真禅师圆寂时,大同禅师早就圆寂数年了。
在这个公案中,僧人所问之“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出自《仁王般若经》。
佛教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当坏劫之末,便有劫火燃起,大千世界俱被烧成灰烬。
可是,当熊熊劫火焚毁一切之时,“这个”还会不会被焚毁呢?
“这个”者,真如佛性也,众生本心也。若真认得“这个”,自然知晓到底坏不坏。若不认得这个,到此自然摸索不着。
此僧如此发问,早已远隔两重关了。
首先,此僧还把“这个”蕴在胸中。
其次,正是因为他把“这个”蕴在胸中,所以他才牵挂于“这个”的来去成毁。
对于此僧所问,法真禅师毫不犹豫的告诉他道,坏。
“这个”,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也是寻思不及的。不过,所谓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这个”虽然不可摸索思维,但是却可以通过大千世界之万象来应物现形。既如此,当能应物现形之大千世界都没得了,那么“这个”又如何显现呢?
这就好像水和波一样。既没有离水之波,也没有离波之水。须知全波即水全水即波。当你硬要离水觅波离波觅水时,“水”已经被你坏了啊。
所以,当大千世界被焚毁时,“这个”,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僧人看到法真禅师如此回答,不由得再次问道,那么就随他去了?
看到这个僧人依旧在语脉中打转,不能跳出“这个”之固囿,法真禅师于是顺水推舟的顺着他的话道,随他去吧。
法真禅师“随他去”之语最入骨三分。在法真禅师眼里,不论是这个还是那个,不论是焚毁还是新生,不论是你还是你的念头,都随他去吧。
不过,此僧死在法真禅师言下尤不自知,相反还认为法真禅师之语不妥当。
也许,在他的心里,“这个”应该是固若金汤,永世不坏的吧。“这个”,应该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往的吧。
此等念头看似正确,其实,当你坚定的认为“那个”不坏之时,你已经把他“坏”了啊。而你把他“坏”了尤不自知,这就更是“坏”上加“坏”了啊。
这个僧人不认可法真禅师的回答,自然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投子大同禅师那里再次参问。
大同禅师乃是当时江湖中第一流之宗师,自然深知法真禅师之语深入骨髓,所以他不但礼拜而且由衷赞叹道,法真禅师不是个简单的和尚,而是个古佛啊。
这个僧人看到大同禅师这种人物都认可法真禅师,于是立马赶回大随山再次参访法真禅师,不料法真禅师已经圆寂了。
黄檗希运禅师曾说道:“不道无禅,只是无师。”
可是现在纵有大随法真这种明师在面前殷勤开示,这个僧人同样不能有所悟入,奈何,奈何。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林高手的热议。
北宋智门光祚禅师作偈评唱道: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
真净性中才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
可怜一句随他去,万里区区独往还。
北宋道吾悟真禅师作偈评唱道:
坏与不坏,俱非内外。
不隔丝毫,寻常面对。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红尘洗梦道:“不坏。”
此人再问道:“为什么不坏?”
红尘洗梦道:“若坏,即不名‘这个’。”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4 09:37:39 +0800 CST  
法真禅师在大随山弘法十余年,从来就没有下过山,也没有到过任何一个俗人家中。自然,禅宗功夫高深且坚守出家人之本色的法真禅师,就受到了江湖中人的一致好评,从而名播天下,以至于早晚前来参请之人络绎不绝。
自然,法真禅师这种高僧也就引起了当地官员的高度关注。
当时四川的郑王王衍(后为太子)得知自己的地盘上有法真禅师这种人物后,立即下令请法真禅师来成都弘法,不过法真禅师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
可是王衍并不死心,又派人前后给法真禅师两次下令,请法真禅师来成都弘法,可是法真禅师依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六月,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去世,太子王衍随即登上皇帝位。
当上了皇帝的王衍骄奢无道且沉溺于神仙之说。不过,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地盘上最为有名的禅师大随法真。于是在公元918年十月十五日,王衍赐予法真禅师敕号、紫衣以及寺额,然后派出内侍拿着这些东西来到大随山,准备当面赐予法真禅师。
一个僧人能获得皇帝的如此嘉赏,那是一件无比荣光之事啊。可是面对王衍的嘉赏,法真禅师根本就不接受。
内侍没法,只得又把这些东西带回了成都复命。
王衍一看,马上又派人把这些东西给法真禅师送来了,可是法真禅师还是不接受。
所谓事不过三,王衍第三次又派人把这些东西给法真禅师送来,但是法真禅师依然态度坚决,绝不接受这些东西。
王衍看到法真禅师不慕虚荣,对法真禅师愈加钦佩。不过,自己在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啊,在自己的地盘上送点东西竟然送不出去,那自己这个皇帝岂不是当得太窝囊了。
于是王衍又把一个内侍喊了过来对他道:“这次派你到大随山去当使臣,不过你听好了,我的心愿就是法真禅师一定要接受我的那些嘉赏,如果法真禅师还是像前面三次那样不接受我的嘉赏,那么就是你的罪过了,回来后,我一定把你的脑袋砍下来。”
这个内侍接到这个要命的差事,立即提心吊胆的来到了大随山。
自然,法真禅师还是坚决不接受这些东西。
这个内侍一看法真禅师不接受嘉赏,当即三魂就吓飞了两魂。他扑的一下就跪在了法真禅师面前,然后不停的礼拜道:“师父啊,这次你说什么都得收下皇帝的恩赐啊。我来时皇帝说了,要是师父不接受的话,回去后就把我的脑袋砍了。万望师父慈悲,救救我的性命啊。”
法真禅师一看居然还有这种事,人命关天啊,没办法,法真禅师只得接受了王衍的赏赐。
内侍一看法真禅师把东西收下了,于是对法真禅师道:“师父既然收下了皇帝的恩赐,那么还烦请师父回表谢恩,我也好带回去交差。”
法真禅师道:“老僧自住山来无纸墨,汝随我口传语大王:须善保,治家治国,事无偏倾。领取传言,无令忘失。欲求相见,是何年月。”
这个内侍听后,赶紧回到了成都给王衍复命。
王衍看到法真禅师终于收下了自己的嘉赏,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再次派出一名使臣来到大随山,并且要求这名使臣留在山中一直伺候法真禅师。
法真禅师看到王衍派人来伺候自己,自然是不接受。他对这个使臣道:“老僧不为名利,须得个人作什么?”
对于法真禅师的话语,这个使臣在一旁听得惘然无措。
估计是想到自己也不会在这个俗世停留多少时日了,法真禅师于是就让这个使臣暂时留在身边。
公元919年七月八日,法真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可是同学们惊讶的发现,法真禅师的嘴巴竟然因为患风而歪斜了。
看到同学们吃惊的眼神,法真禅师对着大家道:“还有人能医治我的嘴巴吗?”
大家一听,一个个赶紧回去给老师找药医治。
附近的那些在家信众听说法真禅师嘴巴患风歪斜了,也一个个来到山中给法真禅师送药。
不过,对于大家送来的药,法真禅师统统没有接受。
七天以后,法真禅师趁着僧众们在一起用斋时,当着他们的面自己用手把嘴巴搬正了,然后对他们道:“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吾口。”
说完后,法真禅师就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六岁。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九年,可是既不承认自己有法可得,更不承认自己有法可说。
法真禅师同样如此啊。自己的嘴巴噼里啪啦口若悬河的说了这么多年,自己不能使自己的嘴巴闭上,也无人能使自己的嘴巴闭上,实在是一件遗憾之事啊。
对于禅而言,不论你是什么人,也不论你说的是什么金玉良言,你一定要做到随说随扫。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若有所执,即被所缚也。
所以,只有随说随扫,方能至于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方为彻底。
法真禅师圆寂前能如是说,实在是彻悟之人啊。
王衍听闻法真禅师圆寂了,感到非常的伤心。于是命令中书令王宗寿带着祭品来到大随山祭拜法真禅师,并且赐予法真禅师“神照大师”之谥号。
法真禅师在四川弘法十余年,并且声势浩大,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坐镇一方之大佬了,可惜其法嗣却不旺盛,从而导致自己圆寂后,大随山就后继无人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5 09:17:49 +0800 CST  
第三十九节 灵树如敏

长庆大安禅师除了有大随法真这种知名弟子外,还有一个在江湖中颇有名气之弟子,他就是灵树如敏禅师。
如敏禅师在当时坐镇一方说法如云,不仅禅宗功夫高深,并且有世人眼中不可思议之神通,从而深受信众和地方政府的尊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接引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云门文偃禅师,从而在江湖中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如敏禅师,福建人氏,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其在长庆大安禅师处之学习情况。
如敏禅师在大安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灵树寺开山说法。
如敏禅师虽然拥有正宗禅宗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并且是百丈怀海嫡孙,长庆大安嫡子,不过秉性淳朴敦厚,为人心胸宽广,并且不爱多言多语。
但是,只要有人前来参问禅法,平时寡言少语的如敏禅师立刻就多言多语起来,而且唯恐这些学人不能领悟禅法真谛。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佛法毕竟事如何?”
如敏禅师一听,立即展开两手。
佛法,那是无法可说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一旦你真真切切苦口婆心的说个什么出来,还极有可能“说似一物即不中”。
所以,何妨展开两手示之。
不过,如果你认为展开两手是表示无法可说,那又不对了。
当此之时,你即便展手之际就悟入,犹迟半刻,更遑论你还要思维考量,那就更是远离禅意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法身?”
如敏禅师道:“鼓鸣也吃饭去。”
法身者,佛之三身之一也,佛之真身也。
既是法身,自然是无形无状的,自然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法捉摸思维的。
既如此,如何体认呢?
对此,如敏禅师开示道,开饭的鼓声响了,你该到斋堂吃饭去了。
在这里,法身和你身有何区别?
在这里,什么法身报身应身,还是好好的留意你身吧。
在这里,别想那么多了,听到鼓声就吃饭去吧,当下,才是一个禅客最该留意的。自由而清醒的活在当下,才是一个禅客真正的生活。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如敏禅师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如敏禅师道:“千年田八百主。”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道:“郎当屋舍没人修。”
对于江湖中开山弘法的禅师来讲,一般都有人前来参问如何是你的家风之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个禅师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
但是如敏禅师的回答可谓别具一格。因为别的禅师几乎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家风上下功夫,而如敏禅师的回答,却是在说家风其实是靠不住的,估计“风”一吹“家”就没得了。
这就好像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田地一样,虽然这块田地也许千年不变,但是它的主人却可以换上八百个。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不到那户人家可以世代永远拥有一块田地,那么我的家风,自然也不可能永远不变的。
再说了,禅是活法,一旦成为家风,极有可能被固定住从而变成死法。
这个僧人继续参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也进一步开示道,你没看见那些破败的屋舍无人修缮吗?
如敏禅师“郎当屋舍没人修”之语和“千年田八百主”之语意思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在用更为具体的事物来说明问题而已。
在这个公案中,如敏禅师“千年田八百主”之语那是广为流传啊。
南宋最为顶尖的词人之一辛弃疾就曾经把如敏禅师的这句禅语写入词中,加了一个字变成了“千年田换八百主”,从而使得这句话在中国广为流传,并被很多人所引用。
可惜,很多人据此认为“千年田换八百主”之语出自辛弃疾,而不知此语来自于如敏禅师之禅话。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作偈评唱道:“来机深辨,有舒有卷。移却案山,重添针线。千年田,八百主,直下承当还莽卤。郎当屋舍没人修,片瓦根椽谁去竖。君不见,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6 09:29:51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尼姑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瓷钵盂。
如敏禅师托起这个瓷钵盂问道:“这个出在什么处?”
尼姑回答道:“定州。”
尼姑话音刚落,如敏禅师立即就把这个瓷钵盂摔破在她的面前。
这个尼姑一看,不由得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如敏禅师在广东说法如云,声名远播,很受江湖中人敬重。这个尼姑前来拜访如敏禅师,为了表达尊敬之意,专门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定州产的瓷钵盂。
世人都知道,定州的瓷器,那可是中国瓷器中的珍品啊。这个尼姑能拿出如此贵重的东西出来送人,足见其很敬重如敏禅师啊。
可是在如敏禅师眼里,禅法之珍贵,却是胜过瓷器之珍贵的。
所以如敏禅师托起钵盂勘辩道,这个瓷钵盂是哪个地方产的啊?如敏禅师此问,既是在问瓷器之出处,更是在问“那个”之出处。作为一个出家人,明白“那个”,才是最重要的啊。不然的话,你出家干什么呢。
这个尼姑不明白如敏禅师的话意,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这个是定州产的瓷器,是珍品哦。
看到这个尼姑只知道瓷器之来处,却不能明白“那个”之来处,如敏禅师自然是不认可她的回答的。
既然你的眼里只有定州之珍品瓷器,那么我当场把它摔破在你的面前,如此,一个破烂钵盂,何珍贵之有?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如敏禅师之大机大用,也能看到古代的禅师,可以随时利用一切机会和事情来勘验同行和相互切磋。且不拘一格,道出常情。
看着自己所珍贵之瓷器被摔得四分五裂,看着自己的好心好意被摔得七零八落,这个尼姑立即就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了。
那么,这个尼姑要如何回答,才能既保住这个珍贵的瓷器,也能应对如敏禅师之禅意呢?
五代宋初的清凉泰钦禅师替这个尼姑回答道:“不违此间。”
五代宋初的泐潭灵澄禅师也替这个尼姑回答道:“老老大大,出处也不知。”
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这个公案道:“欺敌者亡。”

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后,曾经挑选了一名苦行僧作为自己的侍者。
这个苦行僧不仅修行刻苦,而且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如敏禅师对他很是满意。
这一天,如敏禅师带着苦行僧一起登山游行。不过他们两人走到山脊时,如敏禅师却不让苦行僧随行了,并且叫苦行僧自己下山回去。
看到师父叫自己下山回去,苦行僧也没说什么,转身就回去了。
不过没走几步,苦行僧就寻思道,师父到了这里怎么不让自己和他一路了呢?自己是侍者,应该跟在师父身边才是啊。而且这里荒山野岭的,师父一个人终究需要人照顾才是啊。
想到这里,苦行僧不由自主的回过头来往如敏禅师处望去。
不过这一看,一下就把苦行僧惊在了那里。原来就在苦行僧回头观看之时,如敏禅师竟然沉入地下去了。
苦行僧回过神来,赶紧钻到旁边的草丛中躲了起来。师父自己钻到地下去了,他不可能在里面待一辈子啊。既然如此,那么自己就在这里死等他出来吧。
过了许久,如敏禅师终于出来了。
看到师父出来了,苦行僧赶紧迎了上去问道:“师父到地下那里去了啊?”
看到自己的行踪被侍者发觉,如敏禅师只得如实告诉他道:“我与这里的山神有旧交,他请我来叙话,所以我就到他那里去了。”
随即如敏禅师又对苦行僧道:“我的这点闲事,你可不要到处讲啊,免得引起大家的闲话。对于禅者而言,那是要做到明心见性的,如果把注意力和心思放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忘本逐末啊。”
不过,对于这种神异之事,这个苦行僧实在无法憋在心中,终于把事情说了出来。自然,大家对如敏禅师就是敬上加敬了。

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后,日来夜往岁月更替,不知不觉竟然过了二十年。
一个禅师主持寺院二十年,这本来没有什么的。可是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二十年来竟然都不请人担任首座一职。
要知道,一般的禅寺,都有首座的。而且很多禅宗史上的大宗师,都曾经担任过寺院的首座,比如黄檗希运和兴化存奖。
寺院的僧众对于如敏禅师多年不请人担任首座自然是议论纷纷的。但是如敏禅师却并不在意,他起先对着大家道:“我首座生也。”自然,僧众们听得一头雾水。
过了些时日,如敏禅师又对着僧众们道:“我首座牧牛也。”
又过了些日子,如敏禅师又对着僧众们道:“我首座行脚也。”
自然,寺院的僧众们依旧听得云里雾里的。
公元911年的一天,如敏禅师忽地命令寺僧敲钟集众,僧众们听到钟声后赶紧来到法堂集合。
如敏禅师对着大家道:“你们不是老叫我请首座吗,现在就和我一起到三门外去迎接新来的首座吧。”
说完后,如敏禅师就带领着寺院僧众来到三门外等候新来的首座。
如敏禅师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是别的人却是满肚子疑问,因为大家根本就没有谁听说那个首座要来啊,那么现在大家站在这里又要迎接谁呢?
没多久,一个四十多岁神采奕奕的僧人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此人就是刚礼拜完六祖慧能大师真身,然后前来灵树寺参访的云门文偃禅师,
如敏禅师看到文偃禅师来了,立即笑着迎了上去,然后对僧众们道:“此人就是你们的首座啊。”
随即如敏禅师就和僧众一起把文偃禅师迎接进了寺里,并且直接安排文偃禅师来到早就准备好的首座寮安歇。
文偃禅师在雪峰义存禅师手中拿到毕业证书后,便一直在江湖中四处参访,当时江湖中许多声势喧天的禅师,文偃禅师都去拜访过。
后来文偃禅师来到了广东韶关市南华寺礼拜慧能大师真身。自然,对于此时在韶关市灵树寺弘法声势浩大的如敏禅师,文偃禅师当然是要去参访的。
只是,文偃禅师也许没料到自己刚进灵树寺的大门,就被如敏禅师迎请为首座了。
而如敏禅师和文偃禅师素未谋面,却能感知到文偃禅师“生也”、“牧牛也”、“行脚也”,并且能预知文偃禅师某天会来到自己的寺院,从而能提前来到三门迎接。如敏禅师的预知功夫,实在是高深奇妙啊。
自然,寺院的僧众和周围的信众对于如敏禅师那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一个个都把如敏禅师当做神明来看待。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7 09:14:01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如敏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如敏禅师道:“老僧无语。”
随即如敏禅师反问此僧道:“忽然上碑合著得什么语?”
看到师父发问了,旁边接连有好几个僧人站出来下语回答,不过都不契合如敏禅师之意。
于是如敏禅师对提问之僧道:“你去把首座请来。”
不一会儿,文偃禅师来了。
如敏禅师把刚才的话语给文偃禅师说了一遍,文偃禅师一听,马上就说道:“这不难啊。”
如敏禅师马上追问道:“著得什么语?”
文偃禅师道:“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但云:师。”
对于文偃禅师的答语,如敏禅师感到非常的满意。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实在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禅师们那是各抒己见各显神通的。
不过,如敏禅师却说自己无语。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却从不承认自己有法可得,更不承认自己有法可说。
而且,禅,那也是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那也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既如此,那我还说个什么呢?我只能无语了。
看来,如敏禅师那是深知禅之真谛的啊。
不过,自己明白了,并不代表自己的学生们也明白了啊。所以如敏禅师马上勘辩自己的学生道,如果哪天我圆寂了,老僧无语这句话该如何刻在石碑上呢?
如敏禅师这个问题实在有点不好回答的呢。既然要上碑,自然是有字的。可是如敏禅师明明白白的说了,我无语。那么既然我没有说个什么,你又记个什么呢?你一旦刻上什么字,那么就违背了我无语之意了啊。
面对如敏禅师这个问题,旁边好几个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答语,可是如敏禅师都不满意。
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不能使自己满意,如敏禅师只得对提问僧人道,你去把文偃首座请来吧,到时也让你们看看首座是如何应对的。
按照宗门辈分算的话,如敏禅师那是文偃禅师的师爷了。所以听到如敏禅师召唤,文偃禅师赶紧来到了如敏禅师面前。
如敏禅师把先前的情况给文偃禅师说了一下,然后问文偃禅师如何应对。
文偃禅师一听,马上说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啊。
如敏禅师一听,立即追问道,碑上著得什么语?
文偃禅师回答道,如果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只回答“师”一个字就够了。
文偃禅师说法惯用一个字,江湖中人称之为一字禅。对于师之一字,乃是说达摩西来传法,他是中国禅宗之初祖,自然是师了。达摩所传之法,至今大家都在学习着,所以其禅法,同样足以为江湖中人师法的。
而且文偃禅师师之一字颇为高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这就好比有人问如何是江湖水,水。此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其中的微妙之处,实在不是文字所能详尽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佛印了元禅师作偈评唱道:
灵树当初密对扬,时中文采已全彰。
后人不见云门老,一字千般谩度量。
南宋佛照德光禅师作偈评唱道:
师之一字见还难,直下应须透祖关。
纵使祖关开正眼,前头更有万重山。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师之一字太孤危,文彩全无作者知。
不领韶阳提起处,且从默处认残碑。

如敏禅师在灵树寺说法如云,并且以神通闻名于江湖,自然就受到了当时主政广东的刘隐(后统一岭南为南海王)、刘䶮(刘隐死后,继任其职,后称帝,即五代南汉高祖)兄弟的尊崇。他们兄弟二人不仅经常邀请如敏禅师前去说法,并且每当自己有什么事情捉摸不定的时候,就去请如敏禅师给他们拿主意。而且一旦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他们更是直接来到灵树寺,恭请如敏禅师给他们指点迷津。
对于地方主政者的这些请求,如敏禅师几乎是来者不拒的,并且每次给他们说什么,从来没有不应验的。所以,后来刘䶮不仅礼拜如敏禅师为师,还赐予如敏禅师“知圣大师”之号。
自然,如敏禅师这种高僧就更加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尊崇,从而也为如敏禅师在广东弘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公元918年,已经成为皇帝的刘䶮准备起兵夺取被马殷(时为后梁楚王、天策上将军)占领的部分岭南属地。这等大事,自然要去找如敏禅师问问前途吉凶的。
于是刘䶮立即来到了灵树寺,准备找如敏禅师一决臧否。
不过,如敏禅师早就预知刘䶮要来找自己咨询出兵之事。
老子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所以,对于这种征伐大事,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生灵涂炭的大事,如敏禅师觉得自己是不能给他出主意的。
不过,刘䶮毕竟是一国之君,他当面咨询自己,自己要是不说点什么,肯定交不了差。可是说点什么,却又有违自己之志。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看来,自己只有一“走”了之了。
所以,当刘䶮兴冲冲的来到灵树寺准备见如敏禅师时,主事僧却告诉刘䶮道:“启禀陛下,师父先前已经坐化了。”
刘䶮一听,不由得勃然大怒道:“如敏师父多久得的病啊?怎么说圆寂就圆寂了?”
因为刘䶮经常见到如敏禅师,自然是知道如敏禅师平时都是好好的。而且如果作为帝师的如敏禅师生病了的话,一定有人汇报给自己的。怎么自己今天来,如敏禅师说没就没了呢。
面对皇帝的询问,主事僧回答道:“师父不曾有病,先前还封了一个函子,说是等陛下来了交给您。”
刘䶮接过函子并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纸帖子,上面写道:“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刘䶮看后,立即领悟了如敏禅师之意,于是不但取消了出兵之事,并且还按照如敏禅师的意思,拥立文偃禅师开堂说法。
如敏禅师圆寂后全身不散,让人啧啧称奇。而刘䶮自然操办了如敏禅师的后事,并且修建墓塔安置了如敏禅师之全身。

如敏禅师自己不仅禅宗功夫深厚,并且颇有神迹现世,所以深受广大信众和当政者的尊崇。
但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自己生命的后期,提携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出类拔萃的宗师之一云门文偃。
文偃禅师在灵树寺当了七年的首座,虽然此时的文偃禅师参访过许多的绝顶高手,并且已经得到过雪峰义存禅师之印可。但是他在灵树寺,自然是会和如敏禅师师资唱和的,自然是会学到如敏禅师的一些功夫的,不然的话,文偃禅师不可能在灵树寺浪费七年的时间。
不但如此,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如敏禅师还把文偃禅师推荐给了当时的皇帝刘䶮。而刘䶮不但拥立文偃禅师主持灵树寺,并且帮助文偃禅师在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山修建了“光泰禅院”,这就为文偃禅师在两广弘法并且成立冠绝天下的云门宗奠定了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所以,对于文偃禅师而言,如敏禅师功莫大焉。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8 09:26:36 +0800 CST  
第四十节 龙牙居遁

洞山良价在江湖中创立曹洞宗后,其门下高手辈出,而龙牙居遁禅师就是其中之杰出者。
居遁禅师在求学时参访过江湖中的诸多大佬,所以其阅历丰富功夫高深,以致后来在湖南弘法时声势浩大。其主持之龙牙山妙济禅院僧人竟然超过五百之众,这在当时绝对是处于第一流水平的。

居遁禅师,公元834年出生于江西抚州市南城县,俗家姓郭。
居遁禅师生性恬淡,所以到了十四岁的时候,忽地警觉世事无常,于是找到父母要求出家为僧。双亲见其意志坚决,只好同意了他的出家请求。
于是居遁禅师便来到了江西吉安市满田寺出家为僧。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又来到嵩山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此时的居遁禅师,身体虽比较清瘦,不过志向远大眼光甚高,并且出言不凡。
自然,一般的江湖中人,是入不了居遁禅师之法眼的。
所以,江湖中那些声势显赫的大禅师,就成为了居遁禅师参访的对象。
于是居遁禅师首先来到了陕西终南山北麓的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不过居遁禅师在翠微山学习了一段时间,并没有领悟禅宗旨意。于是居遁禅师就离开了翠微山,再次进入江湖游历。(居遁禅师参访无学禅师之经过,因为在前面翠微无学章节处有讲述,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居遁禅师在翠微山时,曾经参问无学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看到学生问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无学禅师对居遁禅师道:“与我过禅板来。”
居遁禅师于是就把禅板拿给了无学禅师。无学禅师接过禅板,对着居遁禅师就打。
居遁禅师被打,依旧不肯的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居遁禅师不能契悟无学禅师之禅意,只得离开翠微山外出参访。
这一次,他来到了河北参访以临济喝威震江湖的义玄禅师。
见到义玄禅师后,居遁禅师依旧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义玄禅师一听,马上对居遁禅师道:“与我过蒲团来。”
居遁禅师立即就把蒲团递给了义玄禅师。义玄禅师接过蒲团,对着居遁禅师就打。
居遁禅师被打,却依旧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多年以后,居遁禅师也住山当上了老师,一个学僧问道:“师父当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还明也无?”
居遁禅师道:“明则明已,要且无祖师意。”
居遁禅师参问无学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可是无学禅师根本就不正面回答他,而是叫居遁禅师去把禅板拿来。当此之时,居遁禅师岂不知无学禅师要用禅板打他,可是他照样把禅板拿给了无学禅师,为的就是要看看和学习无学禅师之招数。
祖师意岂在言语上?果然,无学禅师接过禅板就打,以期能打掉居遁禅师之念头。不过,居遁禅师虽然被打,却半肯半不肯的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既然自己没能体悟到祖师意,那么就只有再去参访别的高手看看了。
所以居遁禅师又来到了河北参访义玄禅师。见到义玄禅师后,居遁禅师依旧拿着同一个问题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义玄禅师禅风峻烈,手段刚猛,岂会和一个学僧多言多语。所以他也如同无学禅师一样,叫居遁禅师把蒲团拿来。
而居遁禅师已经挨过一次打了,自然知道自己要被蒲团所打的。但是居遁禅师依旧把蒲团递给了义玄禅师,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意。
果然,义玄禅师接过蒲团对着居遁禅师就打。
可惜,居遁禅师不能在义玄禅师痛打之下断绝念头顿悟禅机,他依旧固执的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这种死抱着一个念头不放这人,两次痛打,实在是少了点啊。
后来居遁禅师主持龙牙山妙济禅院后,一个僧人就这个问题参问居遁禅师道,想当年你去无学禅师和义玄禅师处参问祖师西来意,请问他们两个老前辈还明白吗?
居遁禅师回答道,明白倒是明白,只是还是无祖师意。
居遁禅师在悟道前和悟道后,始终坚守无祖师意之念头。不过,虽然是同一句话,悟前和悟后,自然是有天壤之别的。
悟前无祖师意,只是因为居遁禅师一心想要弄明白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则大事了也。
可惜,居遁禅师两次被打,不但不能当机领悟禅意,反而认为无学禅师和义玄禅师没有把祖师意给他说清楚,自己没弄明白,自然是不肯老师之教育的。
悟了之后,方才明白,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西来岂有意?如果祖师有意西来,则不名祖师西来意了。所以,西来实无祖师意。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北宋后期的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西来祖意问重重,禅板蒲团用处同。
休把虚空增粉饰,他家肯重似盲聋。
北宋石门蕴聪禅师评唱道:“龙牙无人拶着犹可,才被个衲子一拶,失却一只眼。”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临济翠微只解放不解收。我当时若作龙牙,待伊索蒲团禅板,拈得劈胸便擿(zhì)。”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龙牙参来莽卤学处颟顸(mān hān),虽然顾后瞻前,争奈藏身露影。既是无祖师意,用明作么?若向这里辨得出,山僧与你拄杖子。若辨不出,和鼻孔一时穿却。”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9 11:22:34 +0800 CST  
帖子审核了一上午,终于发出来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29 11:37:28 +0800 CST  
没多久,居遁禅师来到了湖南常德市德山古德禅院参访大名鼎鼎的宣鉴禅师。不过,居遁禅师在宣鉴禅师之开示下依旧不能领悟禅宗旨意。(居遁禅师参访宣鉴禅师之经过在德山白棒章节处有详述,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离开德山后,居遁禅师再次进入江湖,先后参访了香严智闲、白马昙照等知名禅师。不过,虽然居遁禅师殷勤参请,但是依旧没能在他们的手下悟道。
后来,居遁禅师来到了江西宜丰县之洞山,参访声势显赫的良价禅师。
居遁禅师问良价禅师道:“有人持镆铘之剑拟取师头时如何?”
这个问题,居遁禅师曾经问过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是直接把自己的脖子伸了过去道:“㘞。”
而龙牙居遁则当仁不让的道:“头落也。”
宣鉴禅师一听,不由得哈哈大笑不已。
面对有人要来取自己的头,良价禅师马上反问道:“取即且从,阇梨且唤什么作老僧头?”
良价禅师的反问,一下就把居遁禅师问住了。
居遁禅师当场不能应对,下来后虽左思右想,不过还是想不出什么话语出来应对良价禅师之禅机。
居遁禅师也是久闯江湖且颇为自负之人,现在竟然被人一语问住,不由得感到良价禅师之功夫实在是高深玄妙。
于是居遁禅师决定自己就留在洞山参访,不再在江湖中东奔西走四处游历了。

这一天,居遁禅师参问良价禅师道:“如何是祖师意?”
这个问题,居遁禅师已经参问过翠微无学和临济义玄两位大师了,可惜两次被打,还是不能领悟。所以,他又拿着这个问题来参问良价禅师,希望禅宗功夫别具一格的良价禅师,能用他的独特招数使自己有所领悟。
果然,良价禅师没有像翠微无学和临济义玄那样施展出打之手段,而是对居遁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即与汝说。”
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有流水那天起,直至流水消失那天止,洞山流出之涧水都是不可能逆流的。既然如此,你要想等到我和你说祖师意,只怕你的这个愿望会永远都在等待中。
祖师意既不在言语上,况且祖师西来岂有意?所以,这个不能说不好说说不好的东西,我只有找个借口来把你的嘴巴和念头都堵住了。你在自己不能开口处和念头截断处能当机悟入的话,那么,恭喜你了。
果然,居遁禅师一听良价禅师之语,立即就大悟禅宗玄旨。
对于这个公案,宋初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龙牙未息狂心地,遍问诸师不肯休。
先达愍他亲意切,直言洞水逆须流。
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古源无水月何生,满岸西流一派分。
葱岭罢询熊耳梦,雪庭休话少林春。
宋末元初的横川行珙禅师作偈评唱道:
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酬。
西来祖意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居遁禅师顿悟禅宗旨意后,自己从前那种眼高过顶出语不凡颇为自负的德性立即就烟消云散了。不但如此,居遁禅师还立刻变得谦虚谨慎起来,隐身在洞山广福禅寺数百僧众里,平时除了干活和找良价禅师交流下禅法外,寺院里就没有他的什么动静了,以至于后面入学的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居遁禅师早就被师父印可了。
就这样,悟道后的居遁禅师在洞山默默修炼了八年之久。
对于居遁禅师的表现,良价禅师自然是非常满意的,所以良价禅师对他是赞赏有加。
纵观中国禅宗史上的很多大宗师,他们在悟道后,都没有立即开山授徒。相反,他们悟道后那是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悟后之保养功夫的,并且在自己功夫日臻完善且机缘到来的情况下,才出世弘法的。
比如宣鉴禅师在师父崇信禅师圆寂后,依旧在澧县居住修行三十年后,才被人强请开山弘法。而云门文偃禅师在雪峰义存手中获得毕业证书后,先是在江湖中闯荡了六年,自谓“忘餐待问,立学求知”,然后又在灵树寺当了七年首座,才最终登座说法的。
所以,对于禅而言,并不是最初一悟就了事了的。自然,居遁禅师悟道后在洞山默默修炼八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907年,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正式称帝,建立后梁。时任大唐武安军节度使的马殷立即归顺后梁,被朱温任命为侍中兼楚王。
同年,马殷奉命讨伐武贞军节度使雷彦恭。经过一番战斗,马殷击败了雷彦恭,并乘势占据了澧州、辰州、溆州,从而把湖南全境都收揽在了自己的手中。
马殷宽厚大度,善待下属。其在当政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和商贸,使得自己统治的地区经济发展良好。
在后唐时期,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一来因为个人爱好,二来为了稳定社会笼络人心,所以他们大多数都是崇信佛法的。
马殷也不例外,在为政的同时,他也想到了要弘扬佛法。而要弘扬佛法,自然就得先找到佛法高深堪为人师之人。
所以当马殷听闻居遁禅师之佛法后,立即就派人把居遁禅师礼请到了湖南益阳市龙牙山妙济禅苑担任主持,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龙牙居遁来尊称居遁禅师了。
居遁禅师来到龙牙山妙济禅苑后,大弘禅法,门下僧人超过五百之众,从而称雄于江湖之中。
马殷看到居遁禅师道德深厚,禅法高妙,于是给朝廷上书,为居遁禅师奏请紫衣和封号。
皇帝收到马殷的奏章后,立即敕与居遁禅师紫衣一件,同时敕与居遁禅师“证空大师”之号。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9-30 09:31:27 +0800 CST  
国庆假日,暂停更新。
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祝愿朋友们及家人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01 09:31:58 +0800 CST  
@金四郎666 2019-10-04 13:22:02
楼主大才!多说说虚云大师,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近。
-----------------------------
谢谢朋友关注拙作。
虚云大师是近代禅宗第一人,这是无可争议的。而且虚云大师法嗣众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有关虚云大师的传记、纪念文章、佛学研究文章和著作都是相当多的。所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看看,网上也可以下载很多的文章阅读。
对于本人来讲,虚云大师会放在最后讲述的。不过,因为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文章和资料,所以本人不会把重点放在那上面。一来因为有相关文章和资料了,而且都非常的详细准确。二来本人要是引用的话,可能有抄袭或侵权的风险。
虚云大师在生前,做了一件在禅宗史上最为惊天动地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那就是他一人身兼禅宗五家传法,并且现在已经传了数代,法嗣众多。
这件事情在禅门引起了巨大轰动,而且有些人对此也是疑惑不解。窃以为还会造成一些误解。
所以,本人的重点会放在论述虚云大师一人身兼五家传法这个问题上,以期能正本还原,厘清一些人的误解,使大家能正确看待和认识此事。
再次感谢朋友关注拙作。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04 19:42:18 +0800 CST  
这一天,居遁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他开示道:“夫参学者,须透过祖佛始得,所以新丰和尚(洞山良价)道:‘佛教、祖教如生怨家,始有学分。’汝若透过祖佛不得,则被祖佛谩。”
下面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问道:“祖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
居遁禅师道:“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也无?”
接着,居遁禅师继续开示道:“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透过不得,所以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过祖佛不得,所以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与么透得祖佛,此人却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祖,则万劫无有得期。”
居遁禅师的这段开示浅显易懂,并不需要旁人作过多的诠释。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居遁禅师还是很好的继承了良价禅师之禅法的。
不过,良价禅师是个大宗师,其功夫招数很多,以至于良价禅师的很多学生都只是学到了其中的一些招数,并没有把良价禅师的全部招数学到手。
居遁禅师虽然是良价禅师早期弟子,不过他也只是学到了良价禅师绵密相应,就语接人之功夫。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都无居遁禅师关于良价禅师功勋五位、正偏五位、三种渗漏、四宾主之评唱。
其实不止居遁禅师如此,他的许多同班同学比如洞山道全禅师、京兆蚬子和尚、九峰普满禅师、幽栖道幽禅师、白马遁儒禅师等等都是如此。
在良价禅师众多弟子中,全面接受了良价禅师禅法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的,只有曹山本寂禅师和云居道膺禅师二人。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师父,二鼠侵藤时如何?”
居遁禅师道:“须有隐身处始得。”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如何是隐身处?”
居遁禅师道:“还见侬家么?”
二鼠侵藤之典故,出自《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经曰:“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打-丁+棠)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旷野者,喻于生死。彼男子者,喻于凡夫。象喻无常,丘井喻于人身,树根喻人命。白黑鼠者,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喻四大,蜜者喻五欲,众蜂喻恶觉观,野火烧者喻老,下毒龙者喻死。”
二鼠侵藤者,人生无常众苦相逼也。当此忧患来袭进退维谷之际,我该怎么办才是呢?
看来,这个僧人还是比较警醒的,知道苦海无边,更知道追寻离苦之道。
对于此僧之问,居遁禅师也殷勤指示道,人生无常众苦相逼,你得要有个隐身处才行啊。这个隐身处,众苦既寻不到,即便狭路相逢,众苦也是把你无可奈何的。
这个僧人听闻有隐身处,不由得喜出望外,于是赶紧问道,如何是隐身处?
看到这个僧人寻言逐句,居遁禅师马上反问道,你还看见我吗?
这个隐身处,并不是真有一个什么秘密藏身之处。这个隐身处,它既不在什么虚无缥缈的地方,同样不在你的心中。
这个隐身处,别人再怎么说,终究是纸上画虎,终究不如自己亲见一回彻底。
而且这个隐身处,那是要当机即隐当处即隐的。若不如此,则隐身不得也。
所以,我真真切切的站在你的面前,你还看见吗?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寒月依依上远峰,平湖万顷练光封。
渔歌惊起沙洲鹭,飞入芦花不见踪。
宋朝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堂堂成现,密密难见。二鼠虽黠,莫逢其便。藤枝透出未生前,正眼当阳巧回换。龙牙老,机如电,遇贱即贵贵即贱。”
明末清初的林皋通豫禅师作偈评唱道:
侬家意兴正优游,月下轻轻放小舟。
自去扶桑云外客,至今犹未转山头。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二鼠侵藤时如何?”
红尘洗梦道:“任它横咬竖啃。”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08 09:17:23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居遁禅师道:“古人得个什么便休去?”
居遁禅师答道:“如贼入空室。”
出家人抛妻弃子绝利断荣,八方参访清心苦修,只是为了能明白禅道而已。明白大事之后,自然归家稳坐,不在四处飘荡了。
可是,这些悟道的禅师,究竟得到了什么便休去歇去呢?
若论得个什么,实在是得无所得啊。
这就好像贼人进入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去偷东西一样,不但会一无所获,而且会满脸沮丧心灰意冷。
所以,此贼空手去空手回,并不曾获得过什么。
六祖慧能大师道“本来无一物”,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么,你还能得个什么呢?
历代悟道的禅师也是如此啊,他们同样是空手出家,经过艰苦的修行悟道后,依然是空手而回。如果谁自认有所得的话,那么,他一定会被这个所得之物所束缚,从而不能悟道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真净克文禅师作偈评唱道:
买帽相头,量才补职。
明眼衲僧,面前不识。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绿林强士正心狂,心中妄意室中藏。
不觉投虚入空屋,懡囉徒然笑一场。
北宋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枯松野鹤叫衡门,雪满寒林入夜闻。
只个生涯无所有,不妨岩下有溪云。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居遁禅师道:“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这个僧人马上道:“石乌龟语也。”
居遁禅师道:“向汝道什么?”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大悟禅宗玄旨。
祖师西来意之问,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宗师都是用常人眼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回应,以期能截断众流。
比如有僧人问法钦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法钦禅师道:“待我死后即向汝道。”
居遁禅师也曾问过良价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良价禅师回答道:“待洞水逆流即与汝说。”
所以,当有僧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时,居遁禅师也继承了良价禅师的招数,立即回答道,等到石乌龟开口说话了,我就给你说。
石头雕刻的乌龟,自然是不会开口说话的,那么,你要想等到我给你答语,恐怕就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不过,这个僧人看来也是个伶俐之人,你不是要等到石乌龟说话才给我讲吗,那么我马上就解开这个绳索说道,石乌龟开口说话了。
看来,这个僧人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突出呢。
此僧的这个招数,以前也有人使用过的。
药山惟俨禅师某天给同学们上晚自习时说道:“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学生道:“特牛生儿也,只是师父不道。”
你说特牛不能生儿,那我马上就让它生儿。你说石乌龟不能说话,那我马上就让它开口说话。
这个僧人的应对看似不错,可是他的对手是居遁禅师。居遁禅师一听,马上勘辩道,你不是说石乌龟开口说话了吗,那么它给你说了什么呢?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呢。
看来,居遁禅师那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呢。
石乌龟本来就不会开口说话的,居遁禅师却要等石乌龟说话了才给你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居遁禅师此语只不过是要截断你的念头而已。可是你却节外生枝无中生有的说道石乌龟开口说话了,那么,这个不能开口说话的石乌龟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呢?
至此,在居遁禅师的逼拶下,这个僧人猛地回过神来,石乌龟解语,本来就是无意语,截断语,而自己更要头上安头节外生枝道石乌龟说话了,这岂不是无事生非吗?
德山宣鉴禅师道:“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个僧人一旦心中无事,自然就当机领悟了禅宗旨意。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石龟无语是知音,无耳髑髅深夜听。
天晓便藏无影树,太阳遍照不能寻。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乌龟谁道不能言,妙语浪浪只自宣。
说尽西来祖师意,知音弗遇也空然。
若是红尘洗梦作这僧,待居遁禅师道:“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红尘洗梦即道:“谢师解语。”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09 09:13:34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居遁禅师道:“十二时中如何用力?”
居遁禅师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出家人皆知人生苦短无常迅速,所以,一日十二时中,都是想着如何汲汲用功,唯恐自己有所懈怠的。可是,十二时中究竟该如何用功才能不白费功夫呢?如何用功才能最终有所得呢?
对此,居遁禅师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居遁禅师的这句禅语非常的绝妙。
大家都知道,既然是无手人,自然是行拳不得的,可是居遁禅师却偏偏开示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禅师们有许多在常人眼中绝妙而不可思议的禅语,比如石人唱歌,木马嘶鸣,终日吃饭不曾嚼着一粒米等等。
居遁禅师的师父洞山良价也曾说过“无脚手者始解打锣。”
所以,居遁禅师也继承了师父的这个招数,开示学人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有手之人能行拳,那是你有能依倚之物手。而禅,那是不允许你有任何的依倚的。所以,如果你能去掉手之依倚,从而在无手的情况下也能行拳,则可真正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也。
不过,你要是陷入有手和无手之分辨和区别中,则又落入两端去了。
禅师的开示,纵然微妙玄奥,但是,如果你不能当机立悟,则会陷入思维的陷阱中难以自拔。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大沩怀秀禅师评唱道:“是则是,又教人入阴界作活计。十二时中如何用力?如有手人行拳,又且如何?”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如无手人欲行拳,谁敢当头辄向前。
二六时中常如此,不须更问祖师禅。

这一天,居遁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作偈开示道:“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对于参禅悟道之士而言,一旦进入佛门修习禅道,就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能中断的,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中断,就是你悟道了,同样不能中断,同样需要悟后的保任功夫,稍有懈怠的话,你一定会退转回去的。
这就好像有人在钻木取火一般,你必须使劲的不停的转动木棒(或别的工具),哪怕是树孔冒出烟来了也不能停止。因为你一旦停止,不但出现不了火苗,而且还会前功尽弃的。
所以,你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直到火星出现,你的功夫才算没有白费。此时,你才可以真正的坐下来休息了。
居遁禅师的这首偈颂,在中国禅宗史上是颇有盛名的。所以这首偈颂传入江湖后,就引来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北宋神鼎洪諲禅师针锋相对的评唱道:“神鼎即不恁么,学道如钻火,逢烟便可休。莫待金星现,烧脚又烧头。且道神鼎恁么道,为当违古人顺古人?别有道理?汝道恁么去的人好?恁么来的人好?到这里,须具衲僧眼始得,莫受人瞒。珍重。”
北宋翠岩可真禅师则评测道:“若论顿也,龙牙犹在半途。若论渐也,神鼎正欠悟在。毕竟如何?今年多落叶,几度扫归家”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终日区区,如何顿息?”
居遁禅师道:“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对于世人之奔波忙碌,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很多人以为只要出家为僧了,就可以卸却尘劳,清风明月悠闲度日。
可是,事实恰好相反,对于那些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四处游历八方参访,那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即便是住在某个寺院了,每天不仅要在寺里干着各种杂活,还得外出干农活。另外念经打坐,参禅悟道,同样是少不了的。
而上述这些都还只是外在的艰辛,对于一个僧人来讲,领悟禅道,那才是一个出家人的终极目的。所以,如何熄灭自己追求的心,迷惘的心,狂乱的心,从而能最终归家稳坐,才是僧人最为关切的问题。
但是,在自己没有归家稳坐之前,其实很多人的心还是迷乱的,很多人的心还是在路上奔波劳累惶惶不可终日的。
对于这个问题,居遁禅师开示道,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既然称之为孝子,自然是非常的敬爱自己的父母的。可是如果父母死了呢,首先孝子这个称谓就名存实亡了,其次父母死去后,孝子心中所敬重所牵挂所不舍之人(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对于一个双亲皆亡之人来讲,此时的他,可谓净裸裸赤洒洒了无牵挂。
而对于一个禅人来讲,他的心中是不能有任何人、物可依倚的,是不能有任何一机一镜可依倚的。所以,禅人是必须把心中所珍所贵所不舍所依恋的东西统统扬弃掉,才能达至一物无倚之境的。
所以,在这点上,双亲皆丧的孝子,就和悟道之人的心境不约而同的走到了一点上。
而一个禅人,能够做到无所依倚,那么就可以归家稳坐了。
对于居遁禅师的开示,五代宋初的东禅道齐禅师评唱道:“如丧父母,何有闲暇,恁么会还息得人疑情么?除此外且作么生会龙牙意?”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10 09:22:21 +0800 CST  
居遁禅师除了禅宗功夫过硬外,他还是个颇具文采的禅师。他曾经作颂道:
天下名山到因脚,辛苦年深与袜着。
而今老大不能行,手里把柄破木杓。
居遁禅师的这首偈颂,表达了自己悟道之前的艰苦修行历程,以及悟道之后归家稳坐的平常生活状态。
对于居遁禅师的这首偈颂,北宋五祖法演禅师评唱道:“山僧即不然,脚也不能着草鞋,手也不能把木杓。端坐受供养,施主常安乐。”
明末清初的牧云通门禅师评唱道:“龙牙只为破木杓不能放下,虽则夸经卖纪,要且有年无德。山僧则不然,天下名山在双脚,辛苦穷途无袜着。而今思忆转伤神,手里空空无木杓。既无木杓,将个甚么接待诸人?今日人事烦倦要睡去,留与诸人啖啄。”

这一天,当时还是个学生的法眼宗第二代掌门天台德韶禅师来到龙牙山参访居遁禅师。
德韶禅师问道:“请问师父,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时如何?”
居遁禅师道:“道者合如是。”
可是德韶禅师不能领悟居遁禅师的话语。既然自己不明白,那就只有再次请教师父了。可是德韶禅师前前后后参问了十七次之多,居遁禅师依旧不明明白白的开示他。为此,德韶禅师非常的疑惑不解。
看到德韶禅师郁闷不已的样子,居遁禅师于是对德韶禅师道:“德韶啊,若为你说,恐尔后骂我去在。”
既然自己在这里不能明白大事,德韶禅师只得闷闷不乐的离开了龙牙山。
多年后,德韶禅师来到浙江天台山通玄峰居住。这天,德韶禅师在洗澡时忽地领悟了居遁禅师的禅意。于是他赶紧出来穿戴整齐,并且燃香对着龙牙山方向给居遁禅师礼拜道:“当时若与我说破,我今日定骂他。”
人者,个个须顶天立地方有出息也。而禅者,却要能做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方显出格之机也。
对于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心胸要无比的宽广,眼光要无比的高远,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之境,方能有力压诸方之态气吞佛祖之势。
那么,达到这种境界时,如何呢?
对于这个问题,居遁禅师马上回答道,作为一个禅者,就是应该如此的啊。
可是,对于居遁禅师的回答,德韶禅师却不满意,因为居遁禅师还是没有正面回答到达天不能盖地不能载之境时如何。
对于任何一个初学者来讲,他们都是希望老师一五一十的给自己讲明白所提之问题的。
居遁禅师的回答德韶禅师不满意,自然,他又前后十七次参问这个问题,可是居遁禅师始终不给他明说此事。
看到德韶禅师囿于这个事情,居遁禅师只得对德韶禅师道,我现在要是给你说破的话,你以后一定会痛骂我的。
禅,始终要靠学人自己去体悟的。老师说的,始终是老师个人的体悟,那是与你无关的。一个禅者要想靠着别人咀嚼过的话语在江湖中立足,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这就好像课堂上你不会做题,而老师直接把答案给你,这肯定是不对的,也是起不到任何教育之目的的。所以,如果我把自己领悟到的答案直接告诉了你,你一定会不会而会或自以为会,如此误人子弟之师,将来一定会遭到学生之痛骂的。
德韶禅师不能领悟居遁禅师的禅意,没办法,只得无比郁闷的离开了龙牙山。
后来,德韶禅师来到了天台山通玄峰居住,在一次洗澡时,忽地领悟了居遁禅师的话意,不由得对居遁禅师大为感激,于是对着龙牙山方向礼拜致谢不已。
六祖慧能弟子慧明禅师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语对于每一位参禅悟道之士而已,实在是确论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万庵道颜禅师作偈评唱道:
赤骨力寸丝不挂,净裸裸兮赤洒洒。
浴出低头满面惭,为我说时定相骂。
南宋东谷妙光禅师作偈评唱道:
大海中心泛铁船,随波逐浪浪滔天。
顺风到岸无人识,江北从来使铁钱。
清朝旭峰超焯禅师评唱道:“人人顶天立地,因甚这僧天地不能盖载。咦,祸福无门,为人自招。”

居遁禅师不仅自身禅宗功夫过硬,更兼有当时统治湖南的一把手马殷的大力支持,所以,居遁禅师在湖南益阳市龙牙山妙济禅苑弘法十六年之久,门下僧人更是超过五百之众,从而称雄于江湖之中。
不仅如此,居遁禅师还是个颇有文采之人,在生前作了许多的歌、偈、颂流行于世。
在《景德传灯录》中,收录有居遁禅师偈颂一十八首,这在早期的禅师中是不多见的。
这里选录四首,以供读者品鉴。
其一
悟了还同未悟人,无心胜负自安神。
从前古德称贫道,向此门中有几人。
其二
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
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
其三
菩萨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
争如佛是无疑士,端坐无心只么通。
其四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五代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八月,一向身体很好的居遁禅师忽地生病了。
到了九月十三日半夜,天空中有很大的一颗陨星降落在居遁禅师方丈室的前方。
在古时候,一般天降大星,都会预示着有重要人物要离世。而这次也没有例外。
到了早上,居遁禅师就在方丈室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九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11 09:56:05 +0800 CST  
第四十一节 投子法嗣

投子大同禅师是当时禅宗江湖中最为顶尖的人物之一,并且深受江湖同行之尊崇。依《景德传灯录》之记载,投子大同禅师有法嗣十三人。不过,大同禅师的法嗣却不能和同时期与他齐名的那些禅师之法嗣相提并论。大同禅师的法嗣在当时的江湖中,都是没有多大名气之人。不过,在大同禅师的弟子中,还是有几位禅师的一些开示颇见功力且有启发意义。所以,在此选录如下五位禅师的机缘语录,以供读者品鉴。

一、投子感温
投子感温禅师,不知其个人履历,也不知其在大同禅师处的参学情况。反正投子大同禅师圆寂后,他就接替大同禅师担任了安徽桐城市投子寺的主持。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师登宝座,接示何人?”
感温禅师道:“如月赴千溪。”
这个僧人接着道:“恁么则满地不亏也。”
感温禅师道:“莫恁么道。”
禅师开山说法,自然是要教导学人接引学人的。而且禅师的胸襟,那是无比广阔的,只要你真心来学,那么禅师一定会殷勤开示的。
这就好像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一样,它只要一出来,就一定会照耀所有的溪水的,而且绝对不会因为溪水之大小盛衰而有丝毫的差别对待。
不过,如果你在此认为月光满地不亏,却又不是了。
当你说不亏时,就一定有亏的时候。当你说不亏时,就一定有亏与之对待。所以,这种见解,不是佛法圆满之道。
再说了,月亮照耀所有的溪水,只是照耀而已,它的心中岂有亏和不亏之意,而禅师教导学人也是此心此理。
所以,感温禅师开示此僧道,你不要这样说。

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父不投为什么却投子?”
感温禅师道:“岂是别人屋里事。”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父与子还属功也无?”
感温禅师道:“不属。”
这个僧人又问道:“不属功的如何?”
感温禅师道:“父子各自脱。”
这个僧人道:“为什么如此?”
感温禅师道:“汝与我会。”
这个参学僧人有点精灵古怪,他把投子寺之投子二字分析成投奔儿子之意。所以他就此参问感温禅师道,那些参学之人父亲不投,为什么却来投子呢?
感温禅师回答道,不论是父亲还是儿子,不论是父投子还是子投父,都无所谓的啊,因为他们都是一家人啊。既然是一家人,当然就不是别人屋里之事了。
不过,这个僧人又接着问道,父与子还属功也无。看来,这个僧人还学习过曹洞宗禅法的呢。
功者,洞山良价“功勋五位”之第三位也。
功,用功,即用也。禅家之用,实在是以无用为用。也就是说要放下束缚身心的一切事物。如此放下,即是功也。
所以感温禅师明确开示道,不属功。
这个僧人马上接着感温禅师的话问道,不属功的如何?
既然无意功用,不属功用,那么就可当处解脱。所以感温禅师道,父子各自脱。
这个僧人又问道,为什么如此呢?
感温禅师开示道,你和我(子和父)明白无功后就脱去了,你和我(子和父)脱去后也是无功的。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
龙归万顷沧浪窟,鹤宿千年涧底松。
月照淡烟秋色杳,清光已透玉帘栊。

这一天,感温禅师带着侍者一起游山。在山中行走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蝉壳。
蝉壳,即蝉从幼虫转变为成虫时所蜕下的外壳。
侍者马上就这个蝉壳参问道:“壳在这里,蝉子向什么处去也?”
感温禅师一听,马上就用手把这个蝉壳拈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耳边,然后用手摇了几下,并且嘴巴里作蝉鸣声。
侍者在旁一见,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在禅宗典籍中,类似的问题经常成为僧人参问之话头。
比如僧人指着佛像问道,佛像在这里,真佛在哪里?
比如寺院有僧人圆寂,旁僧指着圆寂之人问道,他在这里,那个真正的他(真我)在哪里?
所以,这个侍者也指着蝉壳问道,壳在这里,那么禅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般人的眼里,活生生的我里面,一定有个真我存在的。那个金银铜木泥佛背后,一定有个真佛存在的。
所以,有人就会抛开肉身寻真身,打破泥佛觅真佛。
这种见解,自然不是佛法圆满之见。
佛家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肉身和真身岂有别?泥佛和真佛岂有二?如果你不能体悟佛法不二之理,那么,你就会认为蝉壳和禅是分离的了。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感温禅师并没有用语言文字来回答他。而是用手把这个蝉壳拈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耳边,然后用手摇了几下,并且嘴巴里作蝉鸣声。
如果你能当下体悟蝉壳和禅之不二,那么,你也就明白大事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随元静禅师作偈评唱道:
轻薄寒蝉壳,枯干败叶形。
拈来临耳畔,连噪两三声。
在元朝时来中国参学的日僧懿山德见禅师作偈评唱道:
明明脚蹋五须弥,道是神通孰信谁。
翻不如它蝉壳子,一声唤醒尿床儿。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12 09:05:10 +0800 CST  
二、牛头微师
牛头微禅师,其个人履历也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且同样不知其在投子大同禅师处的参学情况。
微禅师在投子寺佛学院毕业后,来到了福建福州市牛头山弘法,所以江湖中人就以牛头微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头了。
微禅师马上回答道:“山畬(shē)脱粟饭,野菜澹黄虀(jī)。”
山林中的生活,自然是清苦的。平时所食用的,只是粗米饭就着野菜和咸腌菜而已。
不过,僧人本就不追求物资的丰厚,相反,他们时时处处都是以清淡为主。并且在生活的清淡和饮食的清淡中怡然自乐,坚守道心,不为外界的繁华所动。
看来,微禅师完全过着一副逍遥自得的山林生活啊。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忽遇上客来又作么生?”
你虽然自乐自得于清淡之味,可是如果有非常重要的客人来,你又怎么办呢?
在常人的眼中,一般家里来了贵客,都要隆重接待且盛情款待的。那么你的寺院里来了非常重要的客人,你还用这些粗茶淡饭招待贵客吗?
微禅师道:“吃即从君吃,不吃任东西。”
不管是什么客人,你到了我这里,我就只有这些粗茶淡饭招待你。你要吃的话,随便你吃。不过,你要是觉得我招待不周,或是觉得饭菜难以下咽的话,你就请便吧。
在这里,读者要明白的是,微禅师和僧人并不是在谈论饮食的问题,而是在谈论家风也就是禅风的问题。
微禅师的禅风就是山林式的,平易近人且简单直接。如果来到我这里参学,我一定会倾心教导如你所愿的。但是如果有人接受不了我禅风,那么就请便吧。江湖中高手如云,而且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招数多的是,你大可上他们那里去参学。
所以,对于微禅师的禅风和作派,明末的雪关智訚禅师是非常认可的。为此他评唱道:“生铁铸心肝,打得丁当响。”

三、九嵕敬慧
九嵕(zōng)敬慧禅师的个人档案也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其在投子寺的学习经过现在也无从知晓。
反正敬慧禅师从大同禅师手中拿到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湖北孝感市九嵕山弘法。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解脱深坑如何过得?”
敬慧禅师道:“不求过。”
僧人继续问道:“如何过得?”
敬慧禅师道:“求过亦非。”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要面对非常多的苦难和忧愁的。佛家有四苦、八苦、八风之说,都是说明人所要面对的种种困苦忧愁和诱惑的,以此来说明人生苦短无常迅速。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出家之人来讲,这些横亘在参学路上的种种深坑,究竟要怎样才能摆脱它们的纠缠呢?究竟要如何才能离苦得乐呢?
可是,对于僧人的迫切之问,敬慧禅师却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不过求。
这个僧人本就是来求解脱之法的,可是老师却回答他不求过。是不是老师岁数大了没听清楚自己的问题啊。
于是这个僧人赶紧再次问道,如何过得?
看到这个僧人不能领会自己的禅意,敬慧禅师只得再次开示道,求过亦非。
敬慧禅师“求过亦非”之语,虽简单易懂,但却蕴含深奥之禅理。
佛家所谓有求皆苦。这个求,很多人都有误解的。因为追求不好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不对,都知道是苦。
但是追求好的东西呢?比如求佛求法,求解脱求往生西方等等,这些求,在很多人的眼里是正确的,而且是应该如此的。
不过,在禅师们的眼里,这些看似正确的求,同样是不对的。禅家所谓起心即差,动念即乖。所以,不论你是什么念头,也不论你所求什么,都是错误的。因为你一旦有所求,就一定会被所求之物所束缚,从而不能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所以,面对这个僧人迫切想要脱离深坑,敬慧禅师深刻的开示他道,求过亦非。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13 09:27:05 +0800 CST  
四、观音岩俊
观音岩俊禅师是大同禅师门下十三个弟子中,唯一一个有个人履历记载的禅师,并且是弘法声势最为浩大的禅师。
岩俊禅师,公元882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市,俗家姓廉。
岩俊禅师出家后,就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他跋山涉水,先后来到了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的寺院参访高僧。
在四处参访的过程中,岩俊禅师曾经和同道一起经过一个叫做凤林的深谷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些珍宝。
同道一见,就想过去把这些珍宝拿走。
岩俊禅师道:“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等我以后住山弘法时,也许需要这些东西来供养四方僧众。”
说完后,岩俊禅师就头也不回的走了。看来,岩俊禅师实在是个不贪荣华富贵,坚守清净道心之人啊。
后来,岩俊禅师在江湖中听闻了投子大同禅师之名声,于是一路跋涉,来到了安徽安庆市桐城市投子寺参访大同禅师。
两人见面后,大同禅师问道:“你昨夜宿何处?”
岩俊禅师道:“不动道场。”
大同禅师马上逼拶道:“既言不动曷由至此?”
岩俊禅师道:“至此岂是动耶。”
大同禅师道:“原来宿不著处。”
对于岩俊禅师的应对,大同禅师那是非常满意的。
大同禅师问岩俊禅师,你昨晚在哪里住宿的啊。
岩俊禅师却别开生面的回答道,我住在不动道场。
《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所以不动道场者,本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也。
不过,你既然居住在不动道场,那么你就是能够不动之人了。可是你又为什么来到投子寺了呢?你到了这里,证明你动了啊。
面对师父的逼拶,岩俊禅师回答道,我来到这里,难道就动了吗?
不动者,本心如如不动也。非肉身之来往行动也。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本心如如不动,那么即便本人踏遍千山万水,他同样是如如不动的。
所以大同禅师赞许道,原来你已经达至如如不动之境了啊。
自然,对于这样的僧人上门参访,大同禅师那是大为欢迎的。

就这样,岩俊禅师就在投子寺佛学院入学了。不过岩俊禅师并没有在寺院学习多久,就拿到了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既然具备了当老师的资格,岩俊禅师就离开了投子寺,然后来到洛阳游历。
在洛阳,岩俊禅师结识了后梁少保李鄑(zī),而李鄑还是河阳节度使李罕之的兄长。
李鄑虽是朝中重臣,可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并且对岩俊禅师非常的敬服。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住宅布施出来,并且改建成了观音明圣院,然后恭请岩俊禅师来此担任主持弘法。
岩俊禅师在朝廷大员的大力支持下,在观音院大弘禅法,门下僧众时常都有数百人之多。
并且,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二帝在没当上皇帝的时候,也是时常来到观音院拜访岩俊禅师。而且他们二人每次来到方丈室拜访岩俊禅师的时候,一定会给岩俊禅师跪拜行礼,这充分说明了岩俊禅师品行高洁禅功精深,不如此的话,别人是不会如此礼遇他的。
等到郭威、柴荣登基为帝后,不但赐予岩俊禅师紫衣,并且赐予岩俊禅师“净戒大师”之号。
宋太宗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三月,岩俊禅师忽地生病了。
岩俊禅师预知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俗世了,于是就把门人召集在了一起,然后给他们交代好了后事,并且告诫他们要好好学习佛法。
完事后,岩俊禅师就神态从容的合掌而去,享年八十五岁。
到了四月八日,岩俊禅师的弟子们在洛阳东郊的丰台村建造墓塔安置了他的遗体。

五、濠州思明
思明禅师的个人履历也是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并且其机缘语录并不多,现在在禅宗典籍中保留的,只有他的两则对话而已。
思明禅师在投子寺学习期间,有僧人勘辩他道:“如何是清净法身?”
思明禅师道:“屎里蛆儿头出头没。”
清净法身者,佛之真身也。
众人之自性,就如佛之真身一样,都是清净无染的。所以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不过,对于僧人如何是清净法身之问,思明禅师却石破天惊的回答道,屎里面的蛆儿头出头没钻过来钻过去的。
“屎里蛆儿头出头没”,思明禅师此语出乎常人之情且让人难以理喻。
因为大家一提到清净法身,首先就会往清净上寻思。可是思明禅师却对之以屎里之蛆这种异常污秽之物,这样就在人们的惊异之中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从而起到彻底撼动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之目的。
以污秽对清净,看来思明禅师那是深得六祖慧能三十六对之精髓啊。
在这里,如果有人对清净法身生起恭敬之心,如果有人对污秽之物生起厌恶之情,虽合乎世情,但对于佛法而言,都是错误的认识。
须知,烦恼与菩提无二,生死与涅槃无二。所以,清净与污秽同样无二。
如此,学人才能有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万法。才能在纷繁杂乱的万法面前如如不动。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认识了清净法身。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10-14 09:47:24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