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五)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二月,后主批准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请求。
诸葛亮这次北伐,吸取了上一次舍近求远的教训,没有再绕道祁山,而是沿着嘉陵江的一条源头支流故道水,走散关道,出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南秦岭北麓),准备先攻占陈仓,并以陈仓为据点,向东攻击长安。诸葛亮认为曹魏为了应对曹休的失利,必然会调走关中的军队。然而诸葛亮没有料到的是,半年前曹真就猜到诸葛亮再来一定会走近路翻越秦岭,直接攻击陈仓,早就在陈仓安排了郝昭防守。而郝昭也做足了准备,以应对诸葛亮将要发起的攻势。此时的陈仓对于诸葛亮来说,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诸葛亮出散关后,发现果然如同他事先的猜测,曹魏关中兵力空虚,没有任何的部队前来和他交战,陈仓就是孤城一座。所以诸葛亮直接把陈仓围了个水泄不通。
诸葛亮先礼后兵,派陈仓守将郝昭的同乡靳详来到陈仓城下,劝说郝昭开城投降。郝昭亲自登上城楼,对靳详说:“曹魏的法律,临阵投降,家族要受到牵连,这个你是有亲身体会的。我郝昭的为人,你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我受到国家的恩惠很多,我的家族人丁又很兴旺,我要投降,上对不起国家,下会让家族遭难。你就不要再多说了吧,我誓死不降。你回去替我谢谢诸葛亮,请他就来攻城吧!”
靳详回来把郝昭的话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似乎挺敬重郝昭,又认为自己拿下陈仓应该没什么困难,不舍得郝昭就这样枉送性命,又让靳详回到陈仓城下,再次劝说郝昭,说什么“你肯定是打不过我的啦,何必白白送死呢?”郝昭的回答十分硬气:“前面该说的我都说过了,我郝昭认识你靳详,但我的箭可不认识你啊!”结果靳详又白跑了一趟。
诸葛亮没想到郝昭抵抗的意志如此强烈,考虑到自己有数万军队,而郝昭的守军只有几千人,又考虑到曹魏从洛阳派来援军,没那么快会赶到陈仓,于是下令攻城!
然而仗一打起来,诸葛亮才发现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郝昭是有充分准备的。
诸葛亮先命士兵架起云梯攻城。郝昭则命手下对着云梯射火箭,引燃了云梯,梯上的蜀军士兵不是被烧死就是掉下云梯摔死,伤亡惨重。诸葛亮又出动冲车。郝昭用绳子把磨盘连起来,从城上猛砸冲车,把诸葛亮的冲车全部击毁。
诸葛亮再出一招。一方面在城外架起百尺高的脚手架,命弓箭手站在上面对城内射箭;一方面命士兵在弓箭手的掩护下背土堆积在城墙下,想做出一个土坡好直接登上城墙。然而郝昭却在城内又筑起一道城墙,破解了诸葛亮的这一招。
诸葛亮又命人挖地道,想直接挖进城内。郝昭察觉出诸葛亮的意图后,在城内横着也挖一条壕沟。诸葛亮的地道挖到了壕沟,就被拦住了去路。郝昭命人在壕沟旁严阵以待,蜀军冲出地道,直接被壕沟上的曹魏军击杀。诸葛亮的这一招又失败了。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足足打了二十多天,诸葛亮也没能攻破陈仓!
坐镇长安的曹真,调集军队,命费耀统领,前来援救陈仓。魏明帝曹睿也再次把张郃召进皇宫,命他率军出征。临出发时,曹睿准备下酒宴,为张郃送行。
曹睿问张郃:“等将军赶到陈仓,陈仓是否已经让诸葛亮拿下了?”
张郃知道诸葛亮率大军翻山越岭而来,军粮一定带得不多。听了曹睿的问话,张郃掐指计算了一番,对曹睿说:“等到我的援军抵达陈仓,诸葛亮早就撤军了。”
张郃于是率军昼夜兼程,向关中进发。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同张郃猜想的那样,张郃的援军还没抵达,诸葛亮所携带的军粮就吃完了,而此时陈仓依然没得能攻克。诸葛亮只好黯然撤军。
曹魏将军王双率军追击诸葛亮。诸葛亮回师与王双接战,大破曹魏军,阵斩王双。
年底,诸葛亮率军安全地退回了汉中。
二次北伐,虽然谈不上失败,但是显然又是劳而无功。这次北伐,充分暴露出诸葛亮治下的军队,野战能力很强,但是攻坚能力很差。诸葛亮面对郝昭,兵力几乎是郝昭的十倍,却困顿于坚城之下,一筹莫展。如果不是王双轻兵冒进,被诸葛亮打了一个回头,这次北伐就又要用失败来形容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17 01:16:19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六)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部将陈式率军进攻陇右的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阴平(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前来救援。诸葛亮则亲率大军出汉中,进军至建威(今地不详),应该是准备切断郭淮的退路。郭淮得知后主动后撤,没有和蜀军发生接触。没有了援兵的武都、阴平全部投降了陈式。这样,蜀汉政权顺利拿下了二郡,成功地从曹魏身上切下一块肉。
这就是历史上诸葛亮的“三出祁山”。从地图上看,这次北伐并没有打到祁山脚下。尽管武都、阴平在当时就是老少边穷地区,人口不多,还多以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但是这次北伐算得上是一次胜利,有着很强的政治意义。
后主刘禅很配合地下诏封赏,诏书里说:过去街亭一战,都是马谡的过错,而您却主动承担了所有责任,自贬官职。我不想违背您的意愿,所以才会答应您的请求。去年阵斩王双,今年又逼退了郭淮,收复二郡,震慑敌国,都是您的功劳啊。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敌酋还没有被惩处,您身受国家重任,如果长期自贬,不足以宣扬国家的威望。现在就恢复您丞相的职位,希望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诸葛亮接受了后主的好意。
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史籍里记载的非常简单,也就这么短短了两三句话。但也就是这次没被史官重视的北伐,却是诸葛亮一生之中唯一一次成功的北伐,军事上达到了战役的目标,政治上也扩大了蜀汉的地盘,尽管象征意义占很大成分。此后诸葛亮虽然还有两次北伐,规模也要大很多,但都没有取得实际上的成果。
就在诸葛亮和曹魏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这一年(公元229年)四月,东吴的孙权不甘心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只充当看客的角色,搞出了一件大事,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让自己出现在了聚光灯之下。这就是孙权登基称帝了!
孙权的东吴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曹丕和刘备正式称帝后,都派人加封孙权吴王的头衔,曹魏甚至加孙权“九锡”。而孙权也来者不受,给什么要什么。名义上和蜀汉结盟共同对付曹魏,但实际上也不时地和曹魏勾勾搭搭,有时候也打上一仗。从实际上讲,起到了一定的吸引曹魏兵力的目的,使曹魏政权不能把全部的兵力集中到关中来对付诸葛亮。
蜀汉政权一直把孙权看作是盟友,但是毕竟两国名义上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蜀汉是主,东吴是臣。如今孙权称帝,和蜀汉平起平坐了,蜀汉内部顿时一片斥责的声音,纷纷要求和东吴断交,甚至开战!
诸葛亮是孙刘联盟坚定的维护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和东吴这种非常脆弱的同盟。他也知道蜀汉内部有不少人对于孙刘联盟意见很大。这次孙权称帝,这种不满就一下子得到了集中的释放。为了说服这些人,诸葛亮耐心地阐明了自己对于孙刘联盟的主张和看法,他主要说了四点。
第一,为什么要和孙权结盟。就是和孙权互为掎角之势,共同对抗曹魏。
第二,和孙权翻脸的危害。一旦翻脸,就要在东面集结重兵,不征服东吴,就无法继续北伐曹魏。而东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拿下的,这么做只能是便宜了曹魏。
第三,解释了为什么东吴没有和自己同时起兵攻打曹魏。把孙权对北伐的不积极归咎于东吴的国力不足以和曹魏抗衡,只能依托长江自守。
第四,继续维持孙刘联盟的好处。就是自己可以放心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关中,不必担心东面会遭到孙权的攻击。同时曹魏也必须在黄河以南集结重兵防御孙权,不能全力对付自己。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可谓高屋建瓴,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目前蜀汉和东吴、曹魏之间的关系,清楚地指出当前的主要对手是曹魏,而不是孙权。哪怕孙权有过分的举动,但为了蜀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该忍耐的要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番话,说得那些孙刘联盟的反对者心服口服。于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蜀汉派卫尉陈震出使东吴,对孙权称帝表示祝贺。估计孙权都没有预料到蜀汉的态度居然会这么友好。孙刘两家还颇为搞笑地缔结了一个约定,将来共灭曹魏后,中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归吴,兖、冀、并、凉四州归蜀,而中间的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东面归吴,西面归蜀。真不知道这两家如此划分天下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孙权登基时,还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张昭作为孙权帐下第一文臣,也算是为了东吴费心竭力,然而孙权一直对当年赤壁之战前张昭力主投降曹操而耿耿于怀。所以在登基大典仪式结束之后,按惯例大臣都要说一番祝贺的话,张昭作为首席大臣,自然第一个出来称赞孙权的功德。然而还没等张昭张嘴,孙权就说:“当年要是听了您的话,今天我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要饭呢!”一句话说得张昭羞愧难当,连死的心都有了。
建兴六年、七年这两年里,诸葛亮接连三次北伐,军用物资消耗很大。因此自第三次北伐结束后,诸葛亮没有急于发动第四次北伐,而是在汉中休整,同时对战时的物资进行储备。并在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筑汉城,在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筑乐城,以加强汉中地区的防御。
诸葛亮在休整,曹魏可没闲着。诸葛亮三次北伐对曹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建兴八年(公元230年)七月,曹魏大司马曹真上表魏明帝曹睿,要求对于蜀汉的汉中地区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作战,以报复诸葛亮的三次北伐。曹睿批准了曹真的请求。
曹真对于进攻汉中还是做了一番详细的准备和动员。他计划亲自率领关中的军队,兵分几路,同时沿斜谷、子午谷、祁山向汉中进发,并诏令镇守襄阳的大将军司马懿指挥荆州的军队沿汉水北上,出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和曹真在汉中会师,共同攻击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曹魏将大举入寇的消息后,亲自率大军驻扎在城固,准备截击从子午谷和褒斜道进入汉中盆地的曹魏大军。同时上表后主,令驻防在江州的李严率江州守军二万北上汉中,增援自己。留下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镇守江州。
然而曹魏这边雷声大雨点小。就在曹魏大军集结完毕准备出发的时候,天降大雨,一连下了一个月之久。大水冲垮了子午谷和褒斜道中的多处栈道,这直接影响曹魏大军向汉中的机动。朝中的不少大臣,以华歆为首,纷纷上表劝说曹睿取消这次行动。曹真也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军,恐怕很难取胜。九月,曹睿下诏,停止行动。就这样,蜀汉躲过了一劫。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18 23:43:49 +0800 CST  
给自己做个广告!
linyi518兄写的帖子《《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惑》坚持了8年,想来看过的读者不少,可惜没有能继续下去。本人不才,在新媒体“头条”上开了一个头条号“白话世说新语”于昨天开始发表,跟着linyi518兄的帖子,从《世说新语-雅量》开始写起,力争一日一讲。
欢迎喜欢《世说新语》的读者朋友上头条搜索“白话世说新语”,观看我的文章。共勉!共勉!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19 15:27:09 +0800 CST  
@caniforget999 2017-05-19 15:27:09
给自己做个广告!
linyi518兄写的帖子《《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惑》坚持了8年,想来看过的读者不少,可惜没有能继续下去。本人不才,在新媒体“头条”上开了一个头条号“白话世说新语”于昨天开始发表,跟着linyi518兄的帖子,从《世说新语-雅量》开始写起,力争一日一讲。
欢迎喜欢《世说新语》的读者朋友上头条搜索“白话世说新语”,观看我的文章。共勉!共勉!
-----------------------------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2017-05-19 16:25:50
是今日头条吗
-----------------------------
是吧,网络的东西我也搞不太清楚,公司负责网络推广的人弄的。我看了一下,图配的不咋地,名字取得也一般。随他们去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19 18:43:00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七)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经过两年的准备,又得到李严二万江州军的加强,诸葛亮再次挥师北上,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任命李严为中督护,署丞相府事,把李严留在汉中,负责大军的后勤给养。李严也为了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平”。
这一次,诸葛亮又走回第一次北伐的老路,出祁山,攻天水郡。因此两年前攻取武功和阴平,可以看作是为这次北伐所做的准备,以保护自己攻天水的时候,侧后方不会遭到曹魏的袭扰。
在这里《三国志》里提到了一个困扰今人的新名词“木牛”,说诸葛亮用“木牛”运粮。“木牛”到底是个神马东东?《三国志》附诸葛亮文集中有详细的“木牛”尺寸的介绍,但是看了以后今人还是不会做,因为只记载了尺寸,却没有交代各个部件之间的联系。所以“木牛”是个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三月,曹魏镇守关中的大司马曹真病逝,司马懿接替了曹真的职务。从此,历史上这一对著名的对手碰上了!
司马懿的部署是:命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镇守上邽(天水郡郡治、今甘肃省天水市),其余人马火速向祁山赶来。可见祁山上有一处堡垒名为祁山堡,其遗址现在还能看到,是对抗蜀汉的最前线。
张郃向司马懿建议分兵留守雍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和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司马懿对他说:“如果上邽方面的部队可以独自对抗诸葛亮大军,那么你的建议就是对的。如果不能独自对抗诸葛亮,那么你的建议就如同当年楚国的三路大军先后被黥布击败一样。”
司马懿说的是一个典故。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起兵造反,向北渡过淮河攻打楚国。楚军的将领兵分三路,以为可以互相支援,结果被黥布各个击破。
诸葛亮并没有受到祁山堡的牵绊,留下少量部队围困祁山后,带领大部队直向上邽杀来。前军郭淮、费曜发现诸葛亮大军出现在上邽附近后,主动出击,迎战诸葛亮。却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而回,躲到上邽城中固守不出。诸葛亮轻松地收获了上邽周边田野里的麦子,补充军粮。
司马懿听说前军被诸葛亮击败,催动大军快速行动,在上邽城东遇到了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然而面对诸葛亮是,司马懿选择了依托险要地形固守,不与诸葛亮交战。
司马懿的战术非常正确,诸葛亮远路来攻,后勤补给就是个大问题,军粮吃光了只能撤退。司马懿只需要堵住诸葛亮前进的道路就可以了。
而诸葛亮就很尴尬,司马懿不战,诸葛亮也没有办法。主动攻击司马懿的营垒则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同时上邽城内的郭淮等人也对自己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以冲杀出来和司马懿对自己两下夹攻。所以诸葛亮经过考虑之后主动后撤,以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诸葛亮退到了卤城(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盐官镇),和留下围困祁山堡的部队合兵一处。司马懿为了援救祁山堡,也尾随而至。到了卤城,又坚守营垒不战。
张郃在司马懿开始追击诸葛亮的时候,就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远道而来进攻我国,诸将纷纷请战,大人您都不同意,说对我有利的并不是在于和诸葛亮交战,想要用持久战来对付他。祁山堡的守军得知大军就在附近,一定会坚定守下去的决心。我们只要守在上邽,派一支奇兵绕到诸葛亮的后方骚扰他。不应该跟随诸葛亮前去,却又不和他交战。这样做会令天下人失望,会令军队对大人您失望。诸葛亮孤军深入,军粮又少,等我们追到卤城,他恐怕早就撤回汉中了。”
张郃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司马懿却没有听从。
司马懿不想交战,但架不住手下人斗志高昂。部将贾栩和魏平多次请战,司马懿都不答应。贾、魏二人就对司马懿说:“大人您就像害怕老虎一样惧怕蜀军,就不怕天下人会笑话您吗?”(“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听了这话,司马懿气不打一处来,再加上请战的将领越来越多,司马懿终于下定决心,打起来!
建兴九年五月,司马懿命张郃率军攻击诸葛亮南部营垒,守将王平抵挡住了张郃猛烈的攻势。而司马懿则全军出动,自己亲自率领,攻击诸葛亮的中军。
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三员大将率领蜀军接战。双方主力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对决,就这样在祁山脚下爆发了!然而战斗的结果却是一边倒,蜀军大破司马懿!
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详细记载了蜀军的战果:斩首三千级,缴获铁甲五千件,角弩三千一百张!这么看来,司马懿这一战的伤亡起码在万人左右。
卤城一战,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对面的交锋。前面说过,诸葛亮治军,野战能力超强。司马懿也能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从他平定孟达、公孙康的叛乱就能看出来。从司马懿这两次平乱来看,其谋略有过人之处。对付诸葛亮,也主要是斗智而不是斗力。就是看准了诸葛亮只能打速决战,不能打持久战,因此屡屡和诸葛亮相持,以达到耗走诸葛亮的目的。而就这么一次冲动,还打了一个败仗。可见这两人各有长处。
反观诸葛亮,其用兵则没有《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出神入化。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战,没有任何好的方法。既不能用奇兵调动司马懿,又缺乏攻坚能力,只能被动地和司马懿相持,最后被耗光了粮食,只能撤军。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最后评论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还是很中肯的!
司马懿败退出很远,才收拢散军,继续坚守不战。这一下再也没人敢提请战的事了。
诸葛亮则跟随司马懿的败兵,一直追到司马懿的营垒前。在这里,又碰上司马懿的老套路,诸葛亮还真拿司马懿一点办法都没有。很快,诸葛亮的军粮又跟不上了。六月,诸葛亮只能下令撤军。
这时,司马懿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命令张郃率军追击!而张郃似乎对于追击诸葛亮也没什么异议。然而诸葛亮料到司马懿会派人追赶自己,提前在木门道(卤城北通向上邽的山间通道)两侧山谷之上布置了伏兵。张郃追兵进了木门道,正好中了埋伏。两侧山梁之上万箭齐发,一时箭如雨下!张郃右膝中箭,伤势很重。等他带领败兵退回司马懿大营后不久,就因为伤势过重而死!
八月,诸葛亮大军安全撤回汉中。第四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的四出祁山,虽然没有达到其战役目标,但也给曹魏造成了严重的杀伤。司马懿损兵折将,尤其是大将张郃的战死,更是重大损失。
张郃是曹操帐下名将,早年曾经是袁绍的部将,官渡之战后投降曹操。那以后就东征西讨,尤其是在曹魏政权建立以后,多次参与对蜀、吴的战事,尤其是在关中,多次击退诸葛亮的北伐,成为曹魏在西北的支柱。张郃的战死,对曹魏的士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张郃死后,曹操时代的著名将领们,就全部离世了。旧的一页翻了过去,新的时代来临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0 20:13:43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八)
诸葛亮四出祁山,又因为粮草跟不上而半途而废,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竟然是留守汉中,负责后勤供应的李严办事不力。诸葛亮出师后,天降大雨,给李严向前线运送军粮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无法按时按量供应诸葛亮的军需。
李严非常不安,担心因此而受到责罚,结果错上加错。非但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眼前运粮的困难,反而派参军孤忠、督军成藩去诸葛亮军中,假传后主圣旨,要诸葛亮退军。
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又假装很吃惊地说:“军粮储备还很丰富啊,怎么就仓促撤军了呢?”想杀掉具体负责后勤运输的官员岑述来为自己的失职开脱,还给后主上表,解释自己忽悠诸葛亮撤军是为了引诱司马懿出兵决战。
李严的这些行为,看上去很难让人理解,就是一个三岁小孩子撒谎的水平也比李严要高啊。这样的谎言太容易被戳穿了。
诸葛亮就把李严前后和自己的书信往来呈给后主,这一下李严自己打自己嘴巴了,一切大白于天下。李严再也无法自圆其说,理屈词穷,只能低头认罪。
于是诸葛亮上表,痛陈李严前后的恶行,将李严贬为庶人,流放到梓潼(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严的行为的确很蹊跷,很难相信刘备临终托孤亲点的重臣,就是这样一个水平。于是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诸葛亮为了独揽蜀汉政权,排挤李严。先是把他打发在江州,不让他参与朝政。后来又把他调到汉中,四出祁山无功而返后,诸葛亮为了给自己开脱,才把罪责推到李严头上,说他运粮不力,造成自己因为缺粮而退军。还把李严废为庶人,彻底把李严清除出蜀汉的管理层。
这种言论荒谬至极!
李严可能有些才能,不然刘备也不会安排他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但是李严和诸葛亮的地位绝不是平起平坐,刘备是把蜀汉的大权完全交到了诸葛亮手上,不然也不会说出“刘禅不行你诸葛亮就上”这样的话。刘备的安排已经说明了一切,李严只是诸葛亮的副手,也就是说李严不可能拥有和诸葛亮一样的权力,怎么使用李严,诸葛亮有全权,不需要和任何人商量。因此诸葛亮让李严镇守江州,防备孙权,是在重用他,而不是在排挤他。诸葛亮有全权,不需要排挤任何人。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诸葛亮从来就没打算排挤李严,那就是李严虽然被废为庶人,但心里一直希望诸葛亮还能再重新启用他。在诸葛亮死后,李严知道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不久也发病去世。试想,如果诸葛亮一直在排挤李严,那么李严自己难道还会不知道?都废为老百姓了还指望诸葛亮会再启用他?根本说不通么。
另外,李严的为人也有问题。就在诸葛亮四出祁山之前,李严曾经写信给诸葛亮,信中竟然劝说诸葛亮受“九锡”,然后进爵称王!“九锡”可是个非常敏感的字眼,尤其对于诸葛亮而言,刘备说过“君可自取”这样的话,再加“九锡”,还称王,这不就是要改朝换代的节奏吗?
因此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在我看来有两种可能。
一是真心希望诸葛亮加“九锡”,进而取代刘禅,那样自己可就有“耿纯”之功了。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明李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向诸葛亮献媚。
二是借加“九锡”向诸葛亮泼脏水,如果诸葛亮受了“九锡”,就可以借机煽风点火,污蔑诸葛亮有篡逆之心。这纯粹是在给诸葛亮挖坑。如果是这样那李严更是人心险恶了。
而诸葛亮头脑是清醒的,对于李严这种险恶的提议,诸葛亮在回信里有礼有节地回应道:“我和您相知很久了,我的为人您是清楚的,所以我就不再解释(为什么不受九锡)了。我本来是东方一个下等人,一不小心被先帝重用,位极人臣,赏赐无数。现在我讨伐敌国还没有成功,先帝的知遇之恩还没能报答,我就像当年齐国的田氏,晋国的赵、魏、韩三家那样,只知道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么做是不义之举。如果我率军灭魏国、杀曹睿,让皇帝回到以前的帝都,我和你们一同升官进爵,那样就算受‘十锡’我都可以接受,更何况‘九锡’呢!”
诸葛亮废了李严,却没有对其斩尽杀绝,反而升了李严儿子李丰的官,任用为中郎将,并把李丰从江州调到自己身边,参谋军事。
诸葛亮这么做,可谓用心良苦。李严北上汉中后,李丰接替李严镇守江州。如今李严被废,再留李丰在江州,肯定不合适,谁知道李丰会不会心里怨恨诸葛亮而举郡投降东吴呢?那样一来乱子可就闹大了。另外,升李丰的官也是为了安慰一下李严,给足了他面子。
同时,诸葛亮还不忘告诫李丰道:“我和你父子一同努力维护汉室,我上表让你父亲主管汉中,让你镇守江州,以为我倾心和你们相交,自始至终都不会改变,哪里想到中途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你父亲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你和蒋琬可以精诚团结,为国家效力,那样误会就可以消除,失去的也能重新得到!希望你好好琢磨我的劝告,明白我良苦的用心。”
可能也正是诸葛亮说的这话里有“逝可复还”一句,才让李严以为自己还能有出头的那一天吧。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2 09:39:30 +0800 CST  
给自己做个广告!
在下在手机新媒体“今日头条”上开了一个号,名为“白话世说新语”,有喜欢魏晋时期历史故事的朋友可以上头条搜我的文章《儒城白话-世说新语》,欢迎大家阅读!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3 13:11:29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九)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四出祁山之后,休整了整整三年时间。这三年期间,诸葛亮一直在精心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这次,诸葛亮又回到了走褒斜道出斜谷的这条路上,为了能顺利的北伐,诸葛亮提前在褒斜道内修筑工事,并用木牛流马向蜀汉控制的斜谷谷口运粮。同时,在汉中募集和训练部队,使得集结在汉中的蜀汉主力兵力达到了十万人之多。
二月,诸葛亮尽起蜀汉主力部队,开始了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的征程。
三月,诸葛亮率大军抵达郿县,在渭水南岸安营扎寨。司马懿也亲率曹魏大军前来迎战。司马懿渡过渭水,在南岸背靠渭水修筑营垒,挡住诸葛亮东进长安的道路。
司马懿对部下说:“诸葛亮如果率军沿着秦岭山脚下向东进发,过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那么我们还真的有麻烦了。如果他向西上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渭河南岸),那么各位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诸葛亮发现司马懿就在眼前,果然率军向西,登上了五丈原驻扎下来。
司马懿这句话,显示出在军事斗争的谋略上,要高过诸葛亮一筹。诸葛亮兵力并不吃亏,如果按照司马懿所说的,留下部分兵力守卫斜谷口,剩下部队沿秦岭向东进军,直捣长安,司马懿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司马懿前来抵抗诸葛亮,必然带来了曹魏在关中的全部兵力,长安的守卫是空虚的。诸葛亮向长安进军,司马懿只能快速回师长安,这样一来,诸葛亮就能调动司马懿,在双方大军的运动中寻找机会和司马懿交战。而诸葛亮上了五丈原,正好又回到了和司马懿相持的老路。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一点办法都没有。
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一定会派出部分兵力,北渡渭水,抢占渭水北岸的平原地带。我们应该抢在他之前占领那里。”
听了这话,很多将领都不赞成郭淮的意见。郭淮接着分析道:“如果诸葛亮占据了渭水北岸,依托陇山南麓下寨,这样就切断了关中和陇右的联系,陇右各郡就会处于危险之中,很有可能投降诸葛亮。这对于国家是很不利的!”
司马懿接受了郭淮的提议,交给他部分人马渡过渭水。郭淮来到渭水北岸,防御工事还没筑成,诸葛亮果然派人马前来抢占。郭淮率军击退了这支蜀汉部队,成功守住了渭水北岸的平原地带。
而诸葛亮的计划,则是稳扎稳打。登上五丈原后,诸葛亮安排部分军队开始屯田,以解决一直以来粮草不济的尴尬局面。诸葛亮把治理蜀汉的那一套搬到了五丈原之上,当地的百姓也没有遭到侵扰,军民和谐地相处在一起。
安排好生产之后,诸葛亮开始派人马来到司马懿大营前挑战。有了上次卤城失利的教训,司马懿就是闭门不战。诸葛亮情急之下,竟然使出了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装的招数。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竟然如此羞辱自己,大怒。司马懿很有意思,没有直接率军杀出大营和诸葛亮决战,而是上表曹睿,请求自己出战!司马懿这么做,显然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他很清楚出战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只要坚守,耗光诸葛亮的粮食,诸葛亮自己就退军了。和诸葛亮决战,一旦战败,那么关中地区还能不能守住可就不好说了。
曹睿也很配合司马懿的表演,派卫尉辛毘为军师,持节杖督军。辛毘来到司马懿军中,每天拄着节杖坐在大营门口。节杖象征着皇帝,有权先斩后奏。这样一来,司马懿军中再也没人敢提出战的事了。
姜维看到辛毘每天坐在营门口,就对诸葛亮说:“辛毘拿着节杖,敌军再也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则一眼看透了其中的奥妙,对姜维说:“他司马懿本来就不想要和我们决战,之所以上表曹睿请战,只不过是对部下表示自己有求战的决心而已,装装样子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他有把握击败我们,还用得着派人向千里之外的曹睿请战吗?”
每次诸葛亮向司马懿大营派出使者,司马懿都亲自接见,和诸葛亮的使者唠嗑。司马懿很有心机,从来不和使者谈论眼下的军情,而是拐弯抹角地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诸葛亮的使者相比而言就头脑简单得多,司马懿问什么答什么,告诉司马懿道:“我家丞相每天操劳军务,就连士卒有过错受到惩罚的,超过二十军棍都要亲自审核。每天吃的食物也就三两升粮食而已。”
司马懿听了,对手下人说:“孔明每天吃得少,事还多,这样下去还能长久吗?”
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对手,彼此都把对方摸得透透的。
就这样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长达一百多天。正如司马懿所料,连年的辛劳,诸葛亮终于挺不住了。
后主得知诸葛亮病重的消息,派尚书仆射李福来到诸葛亮军中,表面上是慰问诸葛亮,实际上是想知道诸葛亮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
李福见到诸葛亮,还不好意思明说自己的来历。本来么,总不能直接就问:“您老百年之后,谁接替您啊?”
李福传达了后主的慰问之意后,也就说了一些客套话,就告辞了。然而走出去没几天,又反身回到了诸葛亮的营中。
诸葛亮看到李福去而复返,也知道自己恐怕来日无多了,也就没什么忌讳,直接挑明了对李福说:“我知道你为何又要回来,前几天我们说了一整天的话,你没有把你想问的说出来罢了,所以才会折返回来再问。你想问的是谁能接替我的位置吧?我告诉你,蒋琬最合适。”
李福也就不在遮遮掩掩的了,对诸葛亮说:“前几天的确是没好意思开口,大人您百年之后,您是如何安排的?蒋琬之后,又有谁可以接替他呢?”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
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能接替,诸葛亮则不再开口了。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4 15:10:39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二十)
诸葛亮病逝后,丞相长史杨仪接过了大军的指挥权。他秘不发丧,悄悄地率领大军向斜谷口撤退。也就在这个时候,蜀汉大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魏延作为关、张、赵、马、黄去世后,蜀汉军中资历最老的将领,一直因为诸葛亮从不采纳他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策略而对诸葛亮有所怨言。这个诸葛亮心里很清楚,但是考虑到魏延的军事才能,也一直重用他。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就和长史杨仪和丞相司马费祎商定了撤退的计划,即以魏延断后,姜维再在魏延之前保护大军的安全。如果魏延不服从军令,大军依然开拔,不等魏延了。这说明诸葛亮甚至做好了魏延叛变投魏的准备。
诸葛亮死后,费祎来到魏延营中,向魏延传达诸葛亮的命令。然而魏延果然摆起了老资格,对费祎说:“就算丞相去世了,我还在啊。丞相的属官可以扶丞相灵柩回汉中,我和大军留下来继续和司马懿作战。怎么能够因为个别人的离世而影响了北伐这样的国家大计呢!更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啊,怎么可能接受杨仪那家伙的指挥?”
这样还不算,魏延扣留费祎,要求费祎和自己联名上书,布告全军听从自己的指挥,继续留下来战斗。
费祎则刷了个小花招,表面上答应了魏延的要求,趁魏延有所松懈的时候,对魏延说:“我替您去劝劝杨仪,让他服从您的安排。杨仪是个文官,对于行军打仗就是个外行,他一定会听您的话的。”
魏延也就是个武夫,头脑简单,听了这话就放费祎回去。然而费祎前脚才离开,魏延就后悔了。魏延赶忙派人去杨仪那里打探,发现杨仪已经下令全军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了,顿时大怒。魏延则命令自己统领的部队先于杨仪大军出发,抢先进入斜谷口,沿褒斜道向汉中撤退,沿途还一把火烧了栈道,妄图把杨仪大军困在关中。同时派人向成都报信,污蔑杨仪造反!
杨仪这边则按照诸葛亮事先的安排,全军有条不紊的撤退,姜维率军断后。
蜀汉大军一开拔,五丈原上的老百姓立刻跑到司马懿的大营报信。司马懿也立刻行动,率军追击。
眼看司马懿的追兵接近了撤退中的蜀汉军队,断后的姜维命令仪仗兵们把举着的大旗全部向行军方向相反的方向拿,同时擂鼓,做出将要对司马懿发动冲锋的架势。
有了上一次木门道张郃追击中了埋伏而阵亡的教训,司马懿急忙下令停止追击的脚步,列阵防御。然而等了半天,才发现上了当。再催动大军追击的时候,蜀汉军队已经安然地撤入了斜谷,司马懿没有追上。
杨仪率大军安全撤进斜谷后,才全军缟素,给诸葛亮发丧。
司马懿来到五丈原上,查看诸葛亮安营扎寨的遗迹。看到诸葛亮部署有方,不禁赞叹道:“(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而当地的百姓听说司马懿不敢追击蜀军的事情,就编了了顺口溜消遣司马懿:“死了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司马懿也听到了这个顺口溜,难免有些尴尬,只好自嘲道:“我能预料到活人的动向,但对于死人,就没那个本事了。”
所以,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史有其事。不过看遍史籍,没有找到诸葛亮唱“空城计”的记载。
再来说魏延和杨仪。魏延发现杨仪率大军跟在自己后面向汉中撤退,沿途伐树修建栈道。就在褒斜道内列阵准备攻击杨仪。杨仪派王平出战,在阵前王平对魏延的手下高声说到:“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这样!”
诸葛亮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魏延的手下当然不敢对运送诸葛亮灵柩的部队发起进攻,也都明白这个这件事是魏延做的不对。于是根本不听魏延的将令,一哄而散了。
魏延这下傻了眼。想掉头投奔曹魏已经没了可能,只能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几个铁杆亲信逃向汉中。可能是打算占据汉中再和杨仪作对。
杨仪则派马岱率骑兵追杀魏延,魏延被追上,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被马岱所杀。杨仪杀了魏延还不解气,到汉中后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事件,起因完全是魏延和杨仪的个人恩怨,最后却闹到蜀军内部兵戎相向,自己人要打自己人的地步。从整件事情的细节来看,魏延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杨仪公报私仇,杀了魏延三族的做法,也值得商榷。不管怎么说,内讧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
大军回到成都后,后主大赦天下,也就是说参与魏延攻打杨仪的人都不追究了,这件事才平息下来。
而诸葛亮,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埋葬在汉中定军山脚下。以山势为坟,不加封土。墓穴只能容纳棺材,诸葛亮的遗体就穿着日常生活的衣服下葬。墓穴里也没有陪葬什么贵重的器物。
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名人死后都是风光大葬,皇家赏赐无数,仪式还都要仿照以前的名人比如霍光等,怎么奢华怎么来。而诸葛亮一生简朴,他曾经给后主上表,说自己在成都有私田十五倾,桑树八百株,足够子孙们生活了。自己从来没有从事经营私产,积聚财富,自己的日常家用,都是官府给什么用什么。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布帛。等到诸葛亮去世,一切都和他说得一样。这一点,现在的很多官员们看了,不知道会不会有所感触呢?
后主上诸葛亮谥号“忠武”,所以后世都以“武侯”称呼诸葛亮。这和“霸王”是项羽的专有称呼一样,“武侯”只用于诸葛亮一人。就凭这一点,诸葛亮就足以光耀史册了。
蜀汉的百姓对于诸葛亮那是由衷地爱戴。各地百姓都自发地组织起来,向官府提出要求,为诸葛亮建庙,以便祭祀。然而后主却以不和礼仪为由拒绝了大家的要求,这点让人很难理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后主被诸葛亮压制了多年,如今终于可以轻松一点了。却看到诸葛亮深受百姓爱戴,难免心里有点来火。
官府不允许给诸葛亮建庙,也阻挡不住各地百姓对于诸葛亮的崇敬和思念,每到时节,百姓都在大路边祭祀诸葛亮,这一下成为了一股风气。步兵校尉习隆和中书郎向宠就上书后主,提议在汉中为诸葛亮建庙,以后大家想要缅怀诸葛亮,就去汉中祭祀,不得再在路边祭祀了。这个提议得到了后主的批准。于是蜀汉政权就在汉中诸葛亮墓的旁边修建了诸葛亮庙,满足了大家心理上的需要。
曹魏元帝曹涣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钟会灭蜀路过汉中诸葛亮墓的时候,亲自到诸葛亮庙祭祀,并下令士兵不得再诸葛亮墓周围砍柴、喂马,以示对诸葛亮的尊敬。
诸葛亮子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诸葛瞻小时候就很聪明,诸葛亮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就说八岁的诸葛瞻聪明可爱,但是成熟太早,成年后恐怕不能成为国家的支柱。
知子莫若父,诸葛亮说得没错,诸葛瞻成年后,娶了后主的女儿,蜀汉后期还和董厥一起共录尚书事,等于和诸葛亮一样成为蜀汉政权的最高管理者。然而在邓艾率奇兵走小路攻入四川盆地后,诸葛瞻领兵抵抗邓艾,却先后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被邓艾击败。诸葛瞻也在战斗中阵亡。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和父亲一起出征,看到父亲战死,叹了口气说:“我们父子受国家厚恩,却没有早点诛杀黄皓,以至于今天遭到失败,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投入战斗,也死于乱军之中。
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亮家族后人,在蜀国灭亡后被迁移到河东郡。西晋初年诸葛京曾任郿县令,治理这个他祖父诸葛亮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到这里,诸葛亮的故事就讲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6 09:26:20 +0800 CST  
@罗马假日1966 2017-05-26 14:19:12
不错,好文,顶一下,希望能继续写下去!
-----------------------------
多谢支持,一定会的。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6 18:04:27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终章)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所获得的评价之高,几乎除了儒家所尊奉的那几位上古贤君和孔、孟二圣,下面就轮到诸葛亮了,这种现象非常罕见。我们今天评价诸葛亮,可以称他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当时,诸葛亮不仅受到蜀汉百姓、官员的爱戴,就连敌对国家的人物,提到诸葛亮都交口称赞。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记载,益州、梁州的百姓对于诸葛亮的歌颂,就如同《诗经-甘棠》对于召公的歌颂,春秋时期郑国百姓称赞子产那样。诸葛亮死后,百姓们爱屋及乌,一听说有什么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出台,都归功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说:“一定是葛侯做的啊!”
诸葛亮的丞相长史张裔就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公赏罚分明,和自己关系不好的,该赏就赏,而和自己关系亲近的,有了错误一样惩罚。”
陈寿也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为丞相,安抚百姓,制定朝堂上的礼仪,对各级官员定下规矩,完善各项法令法规,以真诚待人,做事都按照规矩来办。”
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制度大大完善,赏罚分明,百姓对政府没有怨言,官吏不敢因为地位高低而玩忽职守,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诸葛亮治理蜀汉,从各方面的资料来看,法令还是比较严苛的。但是严刑峻法之下,百姓还没有怨言,就是因为诸葛亮的一切按规矩办事,公卿大臣违法乱纪,和百姓一样要被惩处。当然法正是个特例。
最后,陈寿把诸葛亮比作和管仲、萧何一类的人物。正史里这样记载,并得到了当时西晋统治者的认可,本身就是对诸葛亮的肯定。
晋武帝司马炎对诸葛亮也很尊崇。蜀汉灭亡后,蜀汉的一些大臣都到了洛阳,进入曹魏政权以及后来的西晋政权里为官。樊建在蜀汉为尚书令,入晋后为给事中。一次司马炎问樊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樊建回答道:“听到自己的不足一定能改,从来不以自己的功劳而沾沾自喜,赏罚都按照规矩,他的行为足以感动神明。”司马炎听了以后不无感慨地说:“好啊,我要是能有这样的人来辅佐,哪里会像现在这样整日为了朝政而操劳呢!”
所以,在治理国家这方面,诸葛亮是把好手。
回过头来谈军事。诸葛亮为政以法,治军也是如此。可想,一支号令严明,赏罚分明的军队,其战斗力有多强。诸葛亮五次北伐,但凡野战,不论曹真、郭淮还是司马懿,几乎都没占到便宜,多次被诸葛亮击败。当然失街亭是因为马谡没有执行诸葛亮正确的部署,要怪只能怪诸葛亮用人不当。
但是行军打仗野战只是一方面,有些因素一旦超出管理的范畴,诸葛亮的劣势就显露出来了。一是攻坚,二是谋略。
那个年代又没有大炮,哪怕一道用土垒砌起来的防御墙,对于正面发起攻击的士兵来说,其防御能力都非常强。更别说有些城池还有坚固的城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诸葛亮在面对坚城或营垒,办法还真不多。
再来说谋略,魏延的计策诸葛亮甚至连尝试一下的决心都没有,每次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战,都是一筹莫展。这和《三国演义》里的那个料事如神,经常出奇计把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天才战略家,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最后评价道:“虽然连年兴师动众,最终却没有成功。大概临阵的应对策略,不是他所擅长的。”(“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东晋中期,桓温掌权的时候,提拔郗愔为徐州刺史。亲戚朋友都到郗愔家里道贺。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是郗愔的外甥,也来道贺。一进门,嘴里就不停地唠叨“应变将略,费其所长。”这一段前面在桓温一篇中提到过。然而郗愔的儿子郗融听了却很不高兴,对大哥郗超说:“今天父亲升官,王徽之这个家伙却出言不逊,太可恶了。”说完撸起袖子就准备动手。而郗超明知道王徽之说的话难听,但也不想这样的日子闹出乱子,就安慰这个鲁莽的弟弟道:“这是《三国志》里评价诸葛亮的话,人家把父亲比作诸葛亮,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陈寿还认为,诸葛亮耗尽心力,五次北伐却不能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时蜀汉政权没有像春秋时齐国的王子城父,汉初时的韩信那样的军事统帅。认为诸葛亮没有像管仲举王子城父,萧何荐韩信那样选拔出一位优秀的将领来代替他指挥作战。
而我认为,以当时蜀汉的国力和曹魏政权的实力,诸葛亮根本没有北伐成功的可能。
刘邦出汉中,定关中,争夺天下,能够成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连的。诸葛亮时代中国的形势,和秦朝末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所谓“世易时移”,而法不变,诸葛亮的“隆中对”没能实现,“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么!
诸葛亮能管理国家,能建设军队,但是他最被后人推崇的,应该是他的忠诚。封建社会,“忠”是人臣所要遵守的第一条道德规范,对于诸葛亮来说,篡汉完全合理合法,刘备都同意了,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所以李严才会劝诸葛亮加“九锡”,这都说明在当时舆论对于诸葛亮篡汉,是有思想准备和相当程度的接受度的。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
魏晋以来,朝代更替,都是权臣架空皇帝,然后把皇帝一脚踢开,自己上位。正是由于自己这么干过,所以担心别人也会这么干,因此树立一个道德榜样就很有必要了。立谁好呢?显然没有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人选了吧。
今天位于成都市刘备惠陵的武侯祠,据传南北朝时期就修建了。原来后主刘禅只在定军山下诸葛亮墓前修了一座诸葛亮庙,到了南北朝,显然不够用了。后来历朝历代都有修缮。就成了今天武侯祠的模样。当然现在人更注重武侯祠的旅游价值,似乎忘记了建武侯祠的初衷。
我们看完诸葛亮的故事,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传神,那样精彩,甚至还会令人有些许失望。不过,诸葛亮终究是人,不是神。一个人能做到诸葛亮这样的,并生生世世被后人所牢记,所津津乐道,夫复何求哉?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8 19:07:55 +0800 CST  
昨晚明明我发过一次,今天来看居然没有了!连带hallaluya兄的留言也没了。
不是不想幽默,这一篇的题材幽默不起来啊。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28 19:12:47 +0800 CST  
后赵天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之路(序)
石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建立者,他白手起家,从基层起步,逐步打拼出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在他统治时期,后赵曾经短暂统一国中国北方。可惜的是他在继承人问题上没能处理好,以至于政权落到他人手里,自己的子孙被屠杀殆尽,自己一手建立的政权也没能坚持多久。不过终石勒一生,应该说还是一个成功的一生,就连《晋书》这样的汉人正史,也不得不对他做出“一时之杰”这样的正面评价。
说起石勒的一生,那可真是个传奇。一个异族(羯族),而且还是异族中地位低下的民族,没有任何的背景,没有任何的根基,全靠自己的双手。三十岁时身份还是个奴隶,却赶上了一个对他来说是个“好时候”的西晋末年的乱世。乱世之中,要么你杀人,要么你被杀。石勒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从社会的最底层,逐渐走上帝王的宝座。中华有文字记载的四千多年文明史,除了这位老兄,找不出第二个来。
现在人们常津津乐道“从奴隶到将军”,似乎很牛逼。那么从奴隶到帝王,那又该怎样呢?那还不得是牛逼翻了天?
所以还有比石勒更励志的人物吗?没有。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叫“励志哥”的网络红人,只不过以平平的颜值搞定了一个漂亮女朋友,就受到网友追捧,实在让我哭笑不得。和石勒比起来,太小儿科了。
石勒的奋斗史,其实和汉高祖刘邦非常相似。二人的起点都很低,当然石勒更低,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同时二人都赶上了一个乱世。乱世出英雄,当机会摆在眼前时,成功的人总会在转瞬即逝之间,牢牢抓住属于自己的命运。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回到一千七百年前的那个乱世,看看石勒这么一位小人物,是靠着怎样的毅力和智慧,走上人生的巅峰的。这样的一生,对于现在的我们,难道就没有可借鉴之处吗?
本篇写作的基础是《晋书—石勒载记》和《资治通鉴》。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31 23:20:38 +0800 CST  
后赵天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之路(一)
石勒,字世龙,羯族。当然他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他本名“勹背”,这个字打不出来,“勹”字框里面一个“背”,怎么读我也不知道。
羯族在当时属于杂胡一类,具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羯族在当时的少数民族中,处在最底层的位置。羯族只有名,没有姓。
石勒的祖先是隶属于匈奴下面的一个部落,跟随匈奴内迁后定居在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武乡(今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石勒的父亲名叫周曷硃,是一个羯族部落的小首领。
石勒出生时,按照惯例,自然要红光满屋,有一道白气自天庭而降。这样的描写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在当时,目睹这一场景的人们都认为这个孩子很特别。
石勒十四岁的时候,跟随村里的大人们去洛阳贩卖一些土特产。做完了买卖的石勒,闲着没事,就靠在洛阳上东门(亦名建春门)的城门洞里高声长啸。
啸在当时是名士的必备技能之一,阮籍就善于长啸,以至于士人们争相模仿,但都达不到他的高度。到底什么是“啸”,现在有说就是吹口哨,也有说是发自丹田的低吟,具体是哪一个已经说不清楚了。
而石勒就这样的随口一啸,差一点要了他的小命!可能是石勒的啸声清奇,恰巧被路过的王衍听到了。王衍再看石勒的相貌不俗,就对左右的随从说:“刚才那个胡人小孩,我听他的声音,看他的外貌,不是一般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志向。恐怕将来会成为天下的祸害!”
王衍回到官府后立刻派衙役去抓捕石勒,然而石勒已经离开了。王衍哪里知道,二十三年之后,自己就死在石勒的手里。
等到石勒长大后,身形魁梧,胆子很大。还有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样样在行。石勒的父亲周曷硃为人粗鲁,对手下人也很凶,大家都怕他,所以经常不听他指挥。而石勒代替他父亲指挥大家做事的时候,对部下很友善,得到了大家的爱戴。由此可见石勒年轻时就具备一名领袖的基本素质。
石勒一家居住的武乡北原山脚下的丛林草木,看上去都有铁骑驰骋的样子,他家庭院里长出来的人参,长得都和别人家的不一样,花叶繁茂,人参都成人形。总而言之都是各种祥瑞啦,目的就是为了说明石勒和别人不一样。
其实我觉得史籍里这样的描述没有必要,石勒后来建立的功业已经足够令人叹服了。非要突出他的这些与众不同,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他低下的出身的一种极度不自信。放到现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现在的人早就接受了“人生来平等”的观念,很少还有人会在意一个人的出身究竟是怎么样的。唯独不自信的人才会在意。
石勒突出的相貌,让他在村子里的人气很高,父老乡亲以及走村串乡的相士们都说:“这个胡人不一般,长得就和别人不一样,志向远大、气度非凡,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啊!”
但是这种美好的评价似乎只存在于羯族圈子里,而汉人听到这种言论,都觉得好笑。不过也有慧眼识珠的人,同村人郭敬和阳曲(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人宁驱就认为石勒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因此平日里对石勒多有关照,时不时还接济些钱粮。
石勒也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得了人家的好处,总是尽力的为郭敬和宁驱耕作,来报答人家。
石勒每当在田里劳作的时候,总能听到战马嘶鸣,兵器交接的声响。石勒回家对母亲说这事,母亲对他说:“耳鸣而已,别太当回事!”
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异族,原本就条咸鱼,成精了也翻不了身。然而英雄就是为乱世准备的,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使得石勒的生活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因为有了后来石勒的成功,连带羯族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少数民族,一下跻身于上流少数民族之列。
西晋惠帝太安年间(公元302年—303年),石勒已经二十八、九岁了。并州闹起了饥荒,而朝廷则处于“八王之乱”的中期,赵王司马伦和齐王司马冏先后被赶下台,长沙王司马乂掌权,根本顾不上赈济并州的灾民。石勒和部落里的乡亲们只能外出讨饭,不幸的是石勒还和大家走散了。石勒只好北上雁门郡(今山西省忻州市、朔州市一带)去投靠宁驱。
宁驱估计也就是个地主,收留了石勒。然而没过多久当地主管治安的北泽都尉刘监为了生存竟然干起来贩卖人口的勾当,派手下到处抓捕胡人卖到别处赚钱。宁驱对带石勒还真的是很好,他把石勒藏了起来,这样石勒才躲过一劫。不过石勒也在宁驱这里待不下去了,就向宁驱告辞,打算偷偷去投奔纳降都尉李川。
在路上,石勒运气好,碰上了恩人郭敬。石勒好几天没吃过饱饭了,看到郭敬,哭着向郭敬行礼,诉说自己又冷又饿。郭敬是个大好人,看到石勒如此落魄,也留下了眼泪。于是拿出自己随身带的粮食和衣服给石勒。好人必有好报,后来郭敬又遇到了石勒,不过那个时候两人的位置却倒了个个儿,石勒不仅救了郭敬一命,还给了郭敬高官厚禄,报答了多年前的一饭之恩。
吃饱了肚子的石勒,又有了在雁门郡差点被卖掉的经历,就现学现卖,对郭敬说:“现在并州的百姓们都缺少粮食,再这样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胡人们都快要饿死了,正好诱骗他们到冀州找粮食吃,然后趁机把他们抓起来卖掉,这样一来胡人们有了吃饭的地方,大人您也可以发上一笔。”
郭敬一听,不错么,这个点子很好!
然而还没等石勒去卖别人,自己先被卖掉了!
大概是北泽都尉刘监卖胡人发了财的消息在并州的官场里刷了屏,建威将军阎粹也劝说当时的并州刺史司马腾把胡人们抓起来卖到太行山以东地区来充实军资,司马腾就命令部将郭阳、张隆到处抓捕胡人。这次郭敬没能保得住石勒,石勒就被抓了起来。两人胡人带一道枷,被驱赶着前往冀州。
路上石勒受尽了张隆的侮辱,好在郭阳是郭敬的族兄,郭敬事先就请郭阳在路上多多关照石勒,所以每次郭阳都出面帮石勒解围。石勒有了郭阳的照顾,倒也平平安安地抵达了冀州。
此时的石勒,已经三十岁了。
所以现在的我们,三十岁了如果还碌碌无为也不要紧,你混得再差,难道还比石勒更差吗?人还是要有点理想的!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6-03 00:09:31 +0800 CST  
后赵天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之路(二)
最后,石勒被卖给了荏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荏平县)一个叫师欢的地主为奴。
一天,石勒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对石勒说:“我看你的发际线上,生出四条纹路,呈鱼、龙的形状。你命里注定贵为人主。甲戌年你就能达到王浚王彭祖今天的地位。”石勒叩谢道:“如果如您所言,您的恩德我永世不忘!”才说完,那老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浚当时是都督幽州诸军事,虽然名义上还不是幽州刺史,但实际上控制着幽州和冀州北部大范围的西晋领土。这位老者的话就是说石勒将来会在河北一带称王。
当然这位老者以及他说的话,显然是后来石勒发达之后编出来的瞎话。如果放到现在,一定会加入“五毛钱卖了他一本《如来神掌》的桥段”。
每当石勒在田里劳作的时候,耳边常常会想起隆隆的战鼓声。石勒把这个情况告诉给和他一起干农活的奴隶们,那些奴隶也说听到了这样的声响。石勒说:“想当年我在老家扛把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这个声音。”那些奴隶们就把石勒的话告诉了师欢。
师欢也很欣赏石勒,听说了这么多关于石勒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就主动免除了石勒奴隶的身份。石勒就成了一位自由农,有了人身自由,可以随意地四处游荡,给别人家打工养活自己。
师欢家和一个官办养马场为邻,养马场里的一个小头目名叫汲桑,魏郡人。石勒善于养马,就经常在汲桑手下帮忙。
一次石勒去武安(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帮佣,在漳河边遇上一群因战乱而聚集在一起四处打砸抢为生的乱军,当时称为“乞活军”。石勒被这帮乞活军抓住,逼他入伙。恰巧突然有一大群鹿跑了过来,乞活军的士兵立刻追逐鹿群去了,石勒趁机逃了出来。不久又遇到一位老者,对石勒说:“那群鹿是我变出来的,你注定会成为中州的主人,所以我前来搭救。”石勒赶忙向老者下拜,接受了成命。
这样一个充满了神秘和人文主义色彩的故事,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回到了荏平的石勒,就如同耶稣受洗了那样,纠集了夔安、支雄等八个平日里关系不错的哥们儿,干起了打家劫舍这样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很快,队伍又得到了郭黑略、张越等十个人的加强,号称“十八骑”,在荏平周边地区劫掠其他官府养马场的马匹,以及沿途的大户人家和商旅。渐渐混出了点小名气。
就在石勒还在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时候,西晋的政权已经如同走马灯一样,接连换了好几拨掌控朝政的人。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七月,爆发了东海王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之间的“荡阴之战”,司马越裹挟这晋惠帝御驾亲征司马颖,却在荡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被司马颖的部将石超击败。晋惠帝也被石超俘虏。司马越第一次争权失败,只能逃回封地郯城。
然而司马颖也不是胜利者,由于在战斗中晋惠帝受到了粗暴地对待,脸上都挨了一箭,皇帝的威严扫地。这就给了当时其他对司马颖不满的地方实力派借口,同时让司马颖在舆论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后来控制幽州的王浚就借用鲜卑族和乌桓族的部队,联合司马越把司马颖掀翻在地,并最终导致司马颖于公元306年死在了司马越的爪牙刘舆的手里。
司马颖虽然失败了,但是司马颖治理冀州的时候名声还不错,河北人可怜司马颖的人很多。所以在政治上“司马颖”这三个字还是有着很高的剩余价值,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六月,司马颖的旧将公师藩就打着重新拥立司马颖的旗号起兵,在河南河北一带召集人马,很快队伍就发展到好几万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已经混出了点甜头的石勒不甘心一辈子就做一个小强盗,他鼓动汲桑,带领了他的“十八骑”以及养马场的牧民和几百匹马投靠了公师藩。
从军可是比当强盗那样的小打小闹逼格要高尚许多的事业,石勒好歹也算上一个小头目,总不能再让人叫他那个我都打不出来的名字(“勹”里面一个“背”)。于是汲桑就给他起了一个后来威震河南河北并青史留名的名字,“石勒”!据说是因为汲桑仰慕西晋初年的巨富石崇,才以“石”作为石勒的姓氏的。
认大哥也要找个有实力的,当时虽然没有陈浩南,但是各个地方还是有不少的实力派,比如幽州的王浚,并州的刘琨,兖州的苟晞,以及江南的司马睿等人。石勒为什么不去投靠这些人,却偏偏要去投靠公师藩呢?
显然,石勒异族的身份,使得他根本不可能进入朝廷正规军的编制里去。只能在公师藩这种民间武装里寻找发展的空间。
民间武装,打出的政治口号还是拥护已经被朝廷废黜了的司马颖,所以虽然可以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但是在朝廷眼中,就是犯上作乱,是讨伐的对象。
事实证明,站错队就有生命危险。公师藩起兵才一年多一点,就于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八月在白马津(今河北省滑县境内)的黄河南岸,被西晋兖州刺史苟晞击溃,公师藩在战斗中阵亡,这一支民间武装被打散了。
混乱之中,石勒和汲桑带领着手下逃回了老家荏平的养马场,保住了性命,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也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皇帝,西晋惠帝司马衷吃了一块毒饼,被毒死了。史学界公认,凶手是司马越。不过不同意见也不少,一个,不比一个正常人要好控制得多吗?司马越只是想把控朝政,又不想自己来当这个皇帝,为什么要毒死司马衷呢?
事实证明,司马衷死后,即位的晋怀帝司马炽就不甘心大权旁落,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司马越受到司马炽的压力,只能以讨伐叛乱为由领兵在外。并最终病死在项城(今河南省周口项城市)。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6-04 16:51:12 +0800 CST  
@hallaluya 2017-06-03 00:34:20
㔨,bei四声
-----------------------------
这一说法也有看到,只是无从考证,所以没敢写。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6-05 09:11:23 +0800 CST  
后赵天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之路(三)
回到荏平后,汲桑和石勒非但没有收手,反而因为出去闯荡了一年,见了世面,胆子越发大了起来,造反的手法也更加熟练了。如今二人不再找富商大户的麻烦,而是盯上了荏平周边各郡县的衙门和监狱,把在押的犯人全部放出来补充自己的队伍,还招揽逃亡在深山大湖中的朝廷通缉犯。有了这些亡命徒的加入,汲桑和石勒的队伍很快又发展壮大起来。
队伍扩张到一定规模后,荏平这个小地方已经容纳不下汲桑和石勒的野心了。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三月,汲桑自称“大将军”,同时也扯虎皮拉大旗,打出为一年前惨遭杀害的司马颖报仇的旗号,以石勒为前锋,目标直指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
此时镇守邺城的是新蔡王司马腾。本来司马腾手下有一些部队,很有实力。但是由于两年年前王浚带领乌桓和鲜卑骑兵进攻司马颖的时候攻克过邺城,把邺城的府库洗劫一空。如今府库里没有一点可以用来犒赏士卒抵御石勒,但是司马腾私人的府库里却钱帛充盈。可司马腾却是个小气鬼,死到临头了还舍不得把家财分发给士卒们,让他们为自己卖命。结果每个人就赏了几升米,七、八尺布。这样一来士兵们怨声载道,根本没人愿意为司马腾效力。
石勒来到邺城脚下,一年前他曾经作为公师藩的部下打到过这里,却被魏郡太守冯嵩击败。这一次面对的还是老对手冯嵩,不同的是这次风水转到石勒这边来了。五月,石勒轻松地击败了冯嵩的部队,攻入了邺城。
连钱重要还是命重要都拎不清的司马腾逃出邺城,却被汲桑的部下李丰追上,被杀。
汲桑占领邺城后,挖出司马颖的棺材,装在一辆大车上。每次有所行动之前,汲桑都要向司马颖的棺材禀报。当然这都是装装样子,汲桑攻打邺城才不是什么为司马颖报仇呢,不过就是“抢钱、抢粮、抢女人”罢了。如今邺城已经得手,汲桑也不会长期在邺城待下去,于是一把火把邺城内自打曹操起修建的宫殿全部烧了,大火烧了一个多月才熄灭。这还不算,汲桑纵兵大掠,还杀了邺城之中士人百姓上万人。
赚了个盆满钵溢的汲桑尝到了甜头,抢完了邺城,他又把眼光瞄向了东南方向的兖州。汲桑率领大家在延津渡(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渡过黄河,沿黄河南岸顺流而下,劫掠沿途郡县。一直打到了乐陵郡(今山东省滨州市、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之间地区),镇守乐陵郡的西晋幽州刺史石鲜在和石勒的战斗中阵亡。在黄河下游一带游荡的乞活军田禋部五万人前来救援石鲜,也被石勒击败。
此时的西晋政权,已经完全落入东海王司马越的掌握中。司马越本以为公师藩被杀,河北一带就应该太平几天,没想到叛乱竟然会死灰复燃,而且这一次来势更猛,邺城被攻克,宗室中还搭上一位王爷的性命。司马越命令兖州刺史苟晞和将军王赞,立刻发兵攻打汲桑。
苟晞是西晋末年的著名将领、忠臣,但是苟晞为人残暴,刑法过于苛刻,初期还能控制住局面,越到后来越走下坡路。然而这一时期的苟晞还处于人生的上升期,手头的军队战斗力很强,上一次轻松的击斩公师藩,打败过石勒一次。现在更是石勒和汲桑的一个无法逾越的大山。
接到司马越的命令后,苟晞立刻挥师北上,在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和阳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之间截住了汲桑和石勒。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期间爆发大小战斗三十多次,互有胜负。
七月,司马越亲率大军驻扎在官渡(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声援苟晞。
八月,汲桑和石勒终于在拉锯战中败下阵来。东武阳(今莘县朝城镇)一战,汲桑被苟晞打得打败。汲桑退守清渊(今山东省聊城临清市)。
九月,苟晞乘胜追击,在清渊接连攻克汲桑的八个营垒,汲桑和石勒损失惨重,伤亡一万多人。
汲桑和石勒收拢散兵,这仗显然已经打不下去了,石勒就和汲桑商量,准备去山西投奔已经自立为汉王的匈奴族首领刘渊。然而在赤桥(今地不详)遭到了西晋冀州刺史丁绍的伏击,汲桑和石勒再次被击败,部队彻底溃散,混乱中汲桑和石勒还跑丢了,各奔东西。汲桑又逃回了荏平的养马场,而石勒逃到了乐平(今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
从此,二人再也没有见面。汲桑已经成了出头鸟,还想躲回林子里不被别人关注,已经不可能了。官军尾随而至,汲桑一路逃到平原,被官军所杀。
命里注定要当老大的人,也一定是个克老大的人,给谁当小弟谁死!先是公师藩,后是汲桑。虽然说石勒创业初期有成功,也有失败,总体而言保住了性命才是根本,非但不必在为如何生存发愁,反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于石勒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但让他初步学会了如何管理部队,如何行军打仗,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眼界开阔了,胸襟开阔了,并且简单了解了当时天下的大体形势。
现在的石勒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刚起步的时候,自创山头往往是很困难的,不但会被当做出头鸟打掉,生命都有危险,而且在战斗的过程中,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那点老本,很容易拼光,毛都不剩。所以在自身实力不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抱大腿,谁腿粗抱谁,不然一定会死得很难看,公师藩和汲桑就是典型。
如今放眼海内,实力强的显然就是刘渊了。石勒决定,投靠刘渊去!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6-09 09:26:08 +0800 CST  
回复hallaluya兄:其实历史故事是很有趣的,不比头条上的那些段子和笑话差多少。可惜现在很多人喜爱快餐文化,对于这样严谨的长篇历史史实兴趣和耐心都很不够。好在煮酒还汇聚了一批喜爱历史的读者,只要大家喜欢,我就会坚持写下去。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6-09 18:22:13 +0800 CST  
后赵天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之路(四)
刘渊,字元海,匈奴族人,祖先可以追溯到冒顿单于。南匈奴内迁到长城以内后,刘渊祖上这一支就世代生活在并州。刘渊家族一直是暮落头领,刘渊本来也在洛阳做人质。“八王之乱”中刘渊跟随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在遭到王浚联合的乌桓、鲜卑骑兵攻击的时候,刘渊假意进言说自己可以回老家组织起匈奴族军队帮助司马颖对抗王浚,于是得以脱身。回到老家后刘渊起兵自立为汉王,后建立汉赵政权,成为了“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
此时的刘渊,都城在蒲子(今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石勒想去投靠,又有点担心。石勒担心的是眼下自己已经成了光杆司令,身边也就最初的那“十八骑”加上为数不多了一点人马,他怕刘渊看不上他而不愿意收留。如何才能带上一个体面的见面礼呢?
巧合的是石勒老家上党郡有杂胡大部落张(勹背)督、冯莫突等人,筑起坞堡自守。刘渊曾派人前去招揽,张(勹背)督、冯莫突拒绝了刘渊的拉拢。
石勒就假装前去投靠张(勹背)督,张(勹背)督很欣赏石勒,对他非常好。
有一次石勒找个机会对张(勹背)督说:“大单于刘渊起兵反叛晋朝,而大人您却不肯归附刘渊,大人您想和部众一道独自生存在这乱世之中,可能吗?”
张(勹背)督没什么眼界,听了石勒的话,只好说:“不能啊。”
石勒接着劝说:“我们如果不能独存,就应该早点投靠他人。如今我听说部落之中很多人都私下里接受刘渊的赏赐,大家伙经常聚在一起商量背叛大人您而投靠刘渊,希望大人您早点做打算。”
张(勹背)督给石勒这么一吓,就听从了石勒的建议,跟随石勒投靠了刘渊。此时的刘渊也在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招揽散居在并州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看到自己怎么招都招不来的张(勹背)督、冯莫突部落,如今却被石勒带来了,刘渊很高兴,封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
顺利加入刘渊阵营后,石勒依然积极上进。乐平有一个乌桓部落,首领是张伏利度,有二千人马,同样没有鸟刘渊。石勒主动请缨前去招揽。
这一次石勒耍了个小花招,他跑到张伏利度面前,假装说自己得罪了刘渊,逃命来的。张伏利度可能听说过石勒两度起兵,还攻陷国邺城的壮举,当即收留了石勒,还和他结拜为兄弟。看来出卖自己的人,一般都是兄弟!
成功打入张伏利度的部落后,石勒开始下一步计划。他经常带领张伏利度的手下四处打劫,每次都能抢回来很多钱物。张伏利度还挺高兴,想不得一下得到这么一位得力助手。而石勒这么做只是为了在张伏利度的部落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很多张伏利度的部下都对自己佩服得五体投地,石勒找了个机会一举擒拿张伏利度,然后把他捆绑着带到部众跟前,问大家道:“今天我们要干一件大事,大家伙看看我和张伏利度谁可以做你们的首领?”
大家伙看看石勒,在看看张伏利度,显然这就是个只有唯一答案的选择题。于是大家纷纷对石勒表忠心,张伏利度也只有摇头叹气的份儿了。
这时候的石勒,等级显然从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升级为一个具备初级政治头脑的政治人物。要是以前,石勒肯定一刀就把张伏利度给剁了,而现在的石勒,不会再那么做了,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性。石勒当场放了张伏利度,还让他统领他的部众。然后,石勒带着大家投奔刘渊。
大概在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正月前后,刘渊派刘聪带兵攻打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以石勒及其部众七千人为前锋。壶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北可以通向太原,向东可以出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此时的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深知壶关的重要性,立刻派部将黄秀前来增援。
壶关一战,石勒充分表现出一名优秀军事将领的素质。在白田(今地不详),石勒一举击败黄秀的援军,黄秀战死。石勒趁势攻占壶关。
需要指出的是,《资治通鉴》里记载和《晋书》不同,《资治通鉴》记载石勒攻陷壶关是公元309年的事。考虑到后面石勒多次进出河北,如不拿下壶关,似乎不可能出入得那么方便。故采用《晋书》里的说法。
拿下壶关后,石勒没有收手的意思,继续挥师北上,打算到常山郡(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周边地区)劫掠一番。然而在这里,石勒继苟晞之后,碰上了他一生之中的第二个强劲对手——王浚。
前面提到过,石勒说自己遇到过仙人,说自己将来就会像王浚那样。看来石勒编这个瞎话的时候,是把王浚当成偶像来看待的。此时的王浚实际控制着幽州,是北中国最具实力的人物,成都王司马颖就是败在他的手下。
常山郡处在冀州和幽州的结合部,是王浚的地盘。看到居然有人敢到太岁头上来动土,王浚立刻派出军队迎战石勒。别看石勒击败黄秀轻轻松松,但是在王浚面前还真不是个儿。石勒被王浚的部队击败,只好原路退回壶关。
后来石勒多次被王浚击败,所以王浚简直就是石勒的噩梦,当然这都是后话。这也难怪石勒希望自己能和王浚一样了。
可是历史就是这么的有意思,虽然苟晞和王浚能够在石勒起兵之初多次把他按在地上胖揍,可是等到石勒羽翼丰满之后,这二人却又最终都死在了石勒的手上。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6-10 22:38:24 +0800 CST  
后赵天王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之路(五)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九月,石勒和另一支投靠刘渊的流民军统帅王弥率领各自的部下联手攻击邺城。邺城本来是曹操的封地,曹魏政权多年的经营,使邺城成为河北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然而经过这几年的战乱,早已破败不堪。一年前石勒和汲桑攻陷过邺城,并给邺城带来严重的破坏,石勒和汲桑撤离后,西晋朝廷派和郁镇守邺城。然而和郁手头没多少军队,听说石勒又要来,和郁连和石勒的照面都没打,就一溜烟跑得没了影子。魏郡太守王粹放弃邺城外城,率众死守三台。
三台即曹操所建的铜雀台、金凤台和冰井台,台高十余丈,台上建有大量精美建筑。可惜建筑早就在战火中荡然无存,如今三台遗址还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
西晋朝廷为了防备石勒和王弥南渡黄河袭扰豫州和兖州,派裴宪和王湛分别驻守黄河上的两个重要渡口白马和东燕(即延津渡)。石勒也不想和晋军主力硬碰硬,十一月,石勒扫荡邺城周边及黄河北岸的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和顿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
这些地方已经没有西晋正规军的影子,然而当地的百姓还有很多。为了生存百姓们只能筑起坞堡自守。此时的石勒已经初步有了政治家的思维,他没有强攻这些坞堡,强抢粮食和钱物。而是以武力威逼这些坞堡向自己投降,然后任命当地人以官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同时征收一定的粮食做补给,并招募成年壮丁补充到自己的军队里。除此之外,秋毫无犯。这一做法和所有的流民军都有区别,没有给当地的社会造成严重破坏,所以得到当地百姓们的一致拥戴。石勒的部队一下子发展壮大到五万人!这在当时已经是一支令人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了。
兵力猛增,石勒有了底气,回军猛攻邺城三台,一举攻克,杀守将王粹。
这一下,石勒如同开了挂,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他率军接连攻克赵郡(今河北省邯郸市),杀西晋冀州西部都尉冯冲。在中丘(今河南省邢台市内丘县)击败乞活军赦亭部和田禋部,杀赦亭和田禋。随后又攻克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周边)和常山郡,杀二郡守将。攻城略地的同时,石勒的人马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攻克常山后,部队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
石勒的队伍在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石勒还不是一个没有脑子只知道一味用蛮力的野蛮人,他非常清楚文人士大夫对于他的重要性。在沿途不断收编壮丁的同时,他还建立起一个“君子营”,不断吸纳知识分子加入,就是一个人才库。这样一来,使得石勒的部队彻底脱胎换骨,从一支流民军蜕变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在这些士人之中,有一人值得大书特书,堪比诸葛亮之于刘备,张良之于刘邦,这个人名叫张宾。
张宾,字孟孙,赵郡中丘人,父亲曾官至中山太守,因此也算上是个官二代。张宾年少时博览群书,精通经史,为人擅长谋略,但是对于当时的文人热衷的骈文却没多少兴趣,同时对于官场中的公文案牍工作也没什么热情,所以曾经短暂担任过中丘王的属官,很快就辞职了。
赋闲在家里的张宾曾经对他的弟弟说:“我的才能绝对不比当年的张良差多少,可惜的是碰不到汉高祖啊。”
然而很快张宾的汉高祖就来了。石勒率军扫荡河北,张宾看到了,对他的亲属们说:“我看过的人多了去了,只有这个胡人可以和他一起成就大事。”
于是张宾就学着当年韩信的架势,抱着一把宝剑主动来到石勒的大营前,高喊着“我要投军”,就这样加入了石勒的军队。
然而一开始石勒没觉得张宾有什么能耐,但是随着两人相处的时间一长,张宾的才能就显现出来了。张宾多次为石勒出谋划策,他所说的基本都能应验。这一下让石勒刮目相看,待张宾如上宾。在后来石勒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张宾经常在关键时期给石勒指出正确的道路,这个我们后面会一一提到。
就在石勒在河北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王浚又来捣乱了。此时虽然山西、河北乱做一团,但王浚治下的幽州却比较太平,此时的王浚手头上不但有正规军,还得到段氏鲜卑的支持,动不动就带着鲜卑骑兵攻击和他作对的政治势力。
如今,石勒就在眼皮子底下,折腾得都快翻天了,王浚自然不可能就当什么都没发生。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八月,王浚再一次招来段氏鲜卑首领段务勿尘,同时派部将祁弘带领幽州军队,配合段务勿尘的鲜卑骑兵,兵力十万,讨伐石勒。
一年前石勒袭扰常山的时候就曾被王浚击败,所以石勒也憋着一口气,想要和王浚这位幽州实力派掰掰手腕。双方大军在飞龙山(今地不详)相遇,总兵力超过了二十万,这可算是一个大阵仗。
然而一战下来石勒又被王浚打了个鼻青脸肿,祁弘和段务勿尘大破石勒军,阵斩一万多人。石勒苦心经营了一年才聚集起来的这点家底,一战就被王浚砸烂了。
石勒又一次领教到了王浚的厉害。打不过只能跑路,石勒收拢散兵,撤退到了黎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躲王浚躲得远远的。
稍微站稳了脚跟后,石勒再次出击。河北的一些坞堡听说石勒打了败仗,就开始不听石勒话了。石勒又在河北扫荡了一圈,收拾了那些不听话的坞堡。永嘉三年十一月,石勒攻打信都郡(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并一举拿下,杀西晋冀州刺史王斌。
石勒在河北这样胡闹,连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西晋朝廷都看不下去了。为了表示自己还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西晋朝廷派车骑将军王湛和北中郎将裴宪率军讨伐石勒。
石勒得到了消息,立刻率军返回黎阳。王湛和裴宪这两支西晋军就是纸老虎,看到石勒气势汹汹地杀了回来,连交战的勇气都没有。裴宪里外里连军队都不要了,一路南逃,跑到了淮南。王湛则带领军队避石勒的锋芒,渡过黄河,镇守仓垣(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西)。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6-14 11:10:24 +0800 CST  

楼主:caniforget999

字数:475201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6 11:07:29 +0800 CST

评论数: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