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在下并非文史专业出身,只是随着年齿见长,越来越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我觉得中华文明是深入每个炎黄子孙骨髓里的东西,就像《功夫熊猫》里阿宝的爸爸说的那样,“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汤汁”,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向她靠拢,去探究其中的点点滴滴,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慰藉。
天涯的煮酒论史板块在下关注了多年,也拜读了多位高人的大作,期间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很多帖子关注一个时代,偏重对整体的介绍。期间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人物的个体介绍往往是片段式的。而天涯上针对历史人物的帖子,一般是针对人物的某个著名事迹详加分析说明;或者以演义的方式,太多的个人臆测的细节充斥期间。对于历史人物完整一生的介绍,鲜有佳作。如果直接去看史书原文,可能通篇的古文对于今人而言还是有些阅读障碍。对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白话文翻译,则读起来形同嚼蜡,两段读下来就失去了乐趣。
由此在下产生了这个念头,以史书原作为基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以解释,把著名历史人物完整的一生呈现给大家。
在下才疏学浅,写作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另史籍材料就那么多,而论坛里前辈高人多有描写,因此在下的写作过程中,难免有引用、借鉴之处。我在引用之处也定当注明出处,还望原作者海涵!
以上文字就当这个帖子的序言吧。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
第一个想写的,就是韩信。写作的基础是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人士。韩信估计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并且很可能他爸爸或爷爷辈是庶出,属于家族的旁枝。到了他这一代,没继承到多少家族的遗产,已经一贫如洗了。就像刘德华在《决战紫禁之巅》里说的,“我父庶出,失帝位。我庶出,连爵位也失去了。”家里穷也罢了,韩信小时候应该也没怎么好好读书,整天游手好闲,即没表现出什么突出的才干,也没什么可值得说道的品行,所以地方上选择官吏肯定是轮不到他了。同时韩信种地经商也样样不行,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去亲戚朋友家里蹭饭。可想,大家都讨厌他(“人多厌之者”)!
司马迁在这里记载了一个韩信蹭饭的故事,非常有趣。
下乡(地名,属淮阴郡。)南昌亭长,可能是韩信的远亲,亦或是儿时的伙伴,如今起码也是个乡镇级干部,韩信就天天去他家里蹭饭,一连去了好几个月。于是亭长的老婆就不乐意了。招待你几次也就得了,还一连来了几个月,是你你来不来气啊?于是一天早上天不亮就生火做饭,饭做好了直接端上炕头,一家老小没下床就把早饭给吃了。等到正常的饭点,韩信又大摇大摆地蹭饭来了,进了屋才发现人家饭早吃完了,而且屋子里也收拾停当。这个意思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了,要是别人肯定羞愧得无地自容,灰溜溜地离开。而韩信到底异于常人,他居然火了起来,当场和南昌亭长断交!(“怒,竟绝去!”)不过估计人家早巴不得呢。
有一次韩信为了填饱肚子,就在淮阴城下的护城河里钓鱼。有几位老妇人,在河里浣洗刚刚织好的布,这样洗布的妇人被称为“漂母”。有一位好心的漂母看见韩信饿得面黄肌瘦,甚是可怜,就把自己随身带来的午饭分了一些给韩信。而且一连几十天,这位好心的漂母洗布的时候,只要韩信来,都给韩信饭吃。韩信那叫一个高兴啊,估计平日里尽遭人白眼了,还没有人对他这么好过,于是满怀感激地对漂母说:“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的!”谁成想这一回轮到漂母火了起来,骂韩信到:“你一个大男人竟然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公子(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韩信的贵族出身),才把吃的分给你,哪里指望你会报答我哟!”韩信难得感动一回,结果又是遭到一顿数落。
淮阴屠宰业中有个年轻人总喜欢和韩信过不去。经常对人说:“韩信虽然身材高大(这句话从侧面证明韩信外形不错,估计长相也不赖。很奇怪韩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严重营养不良中度过的,居然发育得还不错......),还好一个佩戴刀剑(那个时代佩剑是贵族身份的标志),但是他心里其实就是一个胆小鬼!”
一天这个年轻人在集市上当众拦住了韩信,对韩信说:“别看你整天人模人样的,我忍你已经很久了!今天你要还是条汉子,不怕死的话,就拔出你的剑杀了我!不然的话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这不是纯属找削吗?是个男人都会捋起袖子上去打一架!
可韩信那天不知道脑子进水了还是怎么的,很可能没吃早饭连打架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在盯着这个年轻人看了很久之后,韩信做出了一个到现在都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他一弯腰从那个年轻人的胯下钻了过去!然后就趴在地上不起来了。
周围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都哈哈大笑起来(“一市人皆笑信”),都认为韩信就是个胆小鬼。
这就是“胯下之辱”的来历。一千年后苏东坡在《留侯论》里这样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虽然苏大师这样说指的是留侯张良圯下拾履的故事,但用在韩信这里完全没有违和感!不过在我看来见辱就是见辱了,扯什么匹夫豪杰之类的,有意思吗?然并卵!
也可能我本身就处在匹夫这一层次中,还需要多打打怪练练级才能达到豪杰这一层吧。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2 13:17:00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二
韩信就是在这样的不堪中度过了青少年生涯。看到这里很难把这样一个无赖、怯懦的韩信和后来那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统帅联系到一起。不过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的最后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司马迁游历到淮阴的时候,听淮阴当地的父老是这么说韩信的:韩信还是平头老百姓的时候,就有异于他人的志向。韩信妈妈去世了,家里穷,办不起一个风光的葬礼。但是韩信还是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了一处宽敞的高地埋葬了母亲,坟地的周围能够安置上万户的人家。古时候富贵人家都会在先人坟墓旁安置一定数量的仆从人家,作为守墓人。从韩信给母亲选的坟地,事先就留下上万户守墓人的住所,可见他对自己是有相当的自信的,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这一天终于给他等来了!
公元前209年秋天,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带头闹事,没想到一下子给搞大了!于是天下大乱,崤山以东原来六国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统治。项梁也带着项羽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起义,拉起一支队伍北上响应陈胜吴广(实际上是被人忽悠去的,这个以后介绍项羽的时候再说。)。项梁军路过淮阴的时候,韩信也抱着他的剑加入了起义军。本来么,当兵吃饷起码能填饱肚子,怎么都比留在老家成天受人白眼强啊。
韩信在项梁的帐下听用,一直都没什么名气。后来项梁兵败身死,韩信就又投靠了项羽,项羽给了他一个郎中的小官。结合韩信的外形条件以及后文韩信的自述,可能是项羽的仪仗队队长。
韩信屡次为项羽出谋划策,项羽压根儿就不听。纵观韩信跟随项羽的这一时期,项羽先是杀宋义夺得楚军的最高指挥权,接着又破釜沉舟,在巨鹿(河北省邢台市)击败了王离和章邯两支秦军主力,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秦楚巨鹿会战的时候,其他各路救赵的诸侯只敢作壁上观不敢出战,在项羽获胜后前往项羽的大营拜见项羽时皆膝行于前,和项羽说话时头都不敢抬。可想当时项羽是何等的威武!而此时的韩信则是一个无名之辈,要项羽听韩信的,似乎不太可能!
公元前207年年底,韩信跟随项羽大军进入咸阳。项羽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秦朝灭亡。项羽作为各路起义军的盟主,分封天下,违背了当初和刘邦的约定,没有封刘邦秦王而是改封汉中王。当时的刘邦没有和项羽翻脸的资本,只能咽下这口恶气,带着跟随他入关的军队起身去汉中。
项羽改封刘邦作汉中王这招可谓恶毒。因为刘邦的手下基本都是徐州周边的,如今离开老家不算,还要去汉中那个在当时就是流放犯人的鬼地方,时间一长肯定军心不稳。当时的项羽肯定看出了刘邦也有争夺天下的志向,所以用这招削弱刘邦的势力。同时三分秦地,封章邯等三个秦朝降将为王,实际上是把刘邦堵在汉中,并看住刘邦。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韩信估摸着再在项羽手下不会有多少前途了,于是坚决地炒了老板项羽的鱿鱼,跳槽加入了刘邦的军队。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2 13:23:11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三
然而人不走运喝凉水都塞牙缝。转投刘邦的韩信依然籍籍无名,只做了一个名为“连敖”的小官。有一次却因为不知道做了什么错事(《淮阴侯列传》中没有明写),违反了军令被判砍头!
一同犯事的人被杀了十三个,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
眼看我们的男主角就要狗带了,韩信一抬头看见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腾公夏侯婴。这个夏侯婴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刘邦的御用驾车人。大领导的司机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你懂的。要我看夏侯婴一生的历史贡献有两条,一是在后来的彭城大败中救起了刘邦的一对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另一个就是在刀下救了韩信。
这时候的韩信赶忙大喊(再不喊就不用喊了):汉王不是想要争夺天下吗?怎么能够大业未成却斩杀壮士?
夏侯婴被这冷不丁的一嗓子惊到了,感到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应该不是个一般二般的人物。循声望去,又被韩信突出的外形震撼到了!看来任何朝代都看脸啊。于是就下令放了韩信。并且和韩信谈论了一番,更为韩信的谈吐言论所折服。于是夏侯婴就向刘邦推荐韩信,不知怎的刘邦对于夏侯婴的推荐很不以为然,并且当时的刘邦也没觉得韩信有什么了不起(“上未之奇也”),只授予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
从名字上看“治粟都尉”应该是后勤部里负责粮食的一个中层干部,虽然离韩信的志向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却能使韩信可以直接接触到他的顶头上司,刘邦的大管家、后勤部长,也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萧何。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论天下形势,萧何清楚的意识到: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是个人物!
然而萧何工作太繁忙!要知道刘邦军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是萧何的事,估计萧何是打算刘邦军到了汉中,安置停当后,再找个机会好好向刘邦推举韩信。
但是韩信却等不急了!
刘邦军到了汉中国的国都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由于前文介绍过的缘故,从咸阳到汉中这一路上,将军一级的中高级军官开小差,离开了刘邦的革命队伍的就有几十个。可想底层的士兵逃跑的更多!韩信寻思萧何夏侯婴应该多次把自己引荐给刘邦了,但是刘邦丝毫没有重用他的意思。眼看出头无望,韩信一咬牙一跺脚,也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感到干革命没韩信怎么行?都来不及向刘邦汇报,亲自骑上马就追韩信去了。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千古以来,传为美谈!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2 14:07:15 +0800 CST  


上图是1959年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明黔宁王沐英墓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刻画就是这个故事。此瓶现存于南京市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在下就曾有幸亲见。据说2005年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元青花硅谷下山罐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后,有人找到南京市博物馆,开价4亿人民币收购此瓶......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2 14:10:14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四
萧何的侍从突然发现萧何骑马跑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快向刘邦汇报说:丞相萧何逃跑啦!刘邦闻言大怒。要知道自刘邦起兵以来萧何就陪伴左右,把刘邦的军中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要知道萧何在刘邦起兵前就是沛县丞,专业对口!),一旦失去了萧何,刘邦立刻感到“如失左右手”!。
就在刘邦手足无措的时候,没过一两天,萧何追到了韩信,并且成功地把韩信劝了回来。一到军中,萧何就立刻来拜见刘邦。刘邦又来气又高兴,于是刘邦和萧何之间有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刘邦先是骂萧何道:你不是跑了吗?为什么啊?
萧何回答说:我哪里敢背弃大王您而逃跑啊,我是追逃跑的人去了。
刘邦问:那么你是去追谁啊?
萧何说:韩信!
刘邦一听是韩信,又开骂了:作将军的人逃跑了几十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现在却去追韩信?骗我的吧?
萧何说:具有哪些将领的才能的人太容易得到了,跑就跑了吧,我也不心疼。但是韩信的才能,放眼海内,找不到第二个(“国士无双”)!大王您如果只想一辈子就呆在汉中做个汉中王,那么您就用不到韩信。大王您如果想争夺天下,那么只有韩信可以为您谋划!因此如何使用韩信就要看大王您是怎么打算的了。
刘邦说:我当然打算东归的咯,怎么可能长久地郁郁寡欢地住在汉中呢。
萧何说:大王打算东归找项羽算账,争夺天下,如果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能留下,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一定还会逃跑的。
刘邦给萧何磨得没了法子,只好说:我给你个面子,就封韩信做将军吧。
萧何还不依不饶:即使给韩信个普通将军当当,韩信还是留不住!
刘邦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那就封他做大将军(大将军相当于三军总司令)!
萧何闻言,高兴地说:那就太好了!大王您可不能反悔哦!
刘邦话说出了口,只好吩咐手下:去!把韩信叫来!我要拜他做大将军!
萧何也是被刘邦搞的无奈了,忍不住数落起刘邦来:大王您实在是素质太差,一点不讲究礼节!(应该请北大的彭林教授给他好好上上课。)拜大将军这么重要的事情,您就像使唤一个小孩子那样的呼来唤去!这就是韩信这样的人才留不住的原因啊。大王如果打算拜韩信为大将军,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件事: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大王亲自斋戒,安排人筑拜将坛,所有的仪仗仪式都要完备!
刘邦答应了萧何所有的要求。刘邦就有这点好处,听得进别人正确的意见!所以楚汉相争,刘邦笑到了最后。
刘邦要拜大将军的消息在军中不胫而走,诸将一听说都非常嗨皮,心想凭自己的战功以及和大老板刘邦的交情,大将军一职非我莫属啊。然而到了拜将的那天,消息传出来是韩信!全军上下没有不感到惊讶的(“一军皆惊”)。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2 15:05:35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五
韩信拜将仪式结束后,跟随刘邦来到了刘邦的大帐。这时,韩信终于可以和他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汉王刘邦—面对面的交谈了。《淮阴侯列传》在这里记载了韩信和刘邦的一番对话,这次对话,可以称作是“汉中对”。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有“隆中对”,而知道韩信“汉中对”的人恐怕不多,那是因为《三国演义》太过家喻户晓了。但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无法和韩信的“汉中对”相媲美的,原因有二:一是“汉中对”后韩信身拜大将军,成了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而诸葛亮“隆中对”后只在刘备集团里担任中层干部,身份只是个“军师将军”,直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才逐渐进入权力核心层。二是韩信的“汉中对”后来一一实现了,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只实现了一半,天下是三分了,可后来之事随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没能实现。
刘邦落座后,先问韩信:萧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将军你,那么你有什么妙计可以教教我的?
韩信先向刘邦行礼,然后反问刘邦:大王您要想向东争夺天下,您认为主要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呢?
刘邦说:是。
韩信接着问:大王您觉得您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比得过项羽吗?
这摆明就是明知故问么,刘邦要是比得过项羽,在咸阳就和项羽开撕了,怎么可能灰头土脸地跑到汉中来?
但是能够承认自己不如对手,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更何况刘邦现在的身份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小亭长,好歹也封王了!韩信故意这么问,显然是想检验一下刘邦具不具备得天下的素质。
当然这样的问题还是让刘邦感到难堪的。于是刘邦很久都没吱声(“汉王默然良久”),估计此时的刘邦内心也在挣扎吧。终于,刘邦没有考虑他的面子问题,选择了诚实,回答道:我不如他啊!
这个回答让韩信很满意。一个能成就大业的领导,既要知己知彼,又要能放下架子,不说违心的话,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韩信估计心想这次我是跟对了人了,于是他再次向刘邦行礼,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您不如项羽。不过我曾经做过项羽的手下,就让我来给大王您分析一下项羽的为人吧。项羽勇冠三军,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项羽在战场上只要大喝一声,敌方上千人的军队都能被吓的两腿直哆嗦,瞬间就失去了战斗的意志。但是项羽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将领(潜台词估计就是:你看项羽都没有重用我,不然我怎么会跑到你这里来?),所以项羽的勇在我看来只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对待别人恭敬慈爱,说话都很温和,手下有人生病了,项羽都能难过得流下眼泪,并且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生病的人吃。但是如果有谁立了战功,应当被封爵位的时候,官印都刻好了,项羽一直拿在手里,摩挲得印的棱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叫什么?这就叫“妇人之仁”。现在别看项羽称霸天下,诸侯都臣服于他,他却不定居在关中(今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的渭河平原一带)而定都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违背了当初和义帝(项梁拥立的原楚怀王的后人熊心,实际上就是个傀儡,后来还被项羽杀了。)的约定,用了和自己关系好的人做秦地的王,(这里是指当初项羽和刘邦曾经在义帝面前盟约,“先入关者王之”。后来刘邦先入关,项羽却没有遵守约定,改封刘邦为汉中王,把原来的秦国地盘一分为三,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诸侯都为大王您感到不平。现在诸侯们又看到项羽把义帝赶到了江南,毕竟义帝还是项羽名义上的领导,项羽都这样对待人家,诸侯们都有样学样,纷纷打跑了自己的领导,占据了好地方自己称王了。项羽的军队所到之处,如遇到抵抗,就一定会残忍地杀害反抗他的人,天下怨恨他的人多了去了,老百姓不是真心接受项羽的领导,只是迫于他的淫威罢了。名义上他是霸主,实际上失去了人心。因此我断定他的强盛只是暂时的,并且一定会逐渐变弱。如今大王您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勇武有力的人做将领,则什么样的敌人不会被诛灭?把天下的城市分封给有战功的臣子,则还有谁不会服从您的领导?高举正义的大旗,带领一心想东归回到家乡的士兵,则什么样的敌军不会被击溃?况且目前秦地的三位王以前都是秦国的将领,率领秦国子弟组成的军队好几年了,被他们杀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还欺骗这些父老兄弟向项羽投降,在新安被项羽活埋了二十多万人,而章邯等三人却什么事都没有,秦国的老百姓恨这三个人深入骨髓啊。现在项羽靠自己的淫威强行封这个三个人在秦地为王,但秦国百姓是不爱戴他们的。大王您从武关进去关中,秋毫无犯,废除了以前秦国苛刻的法律,与秦国百信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希望大王您可以做秦地的王。至于大王您当初和项羽的约定,应当由您来做秦地的王,秦国的百姓也都知道这回事。结果您却被项羽改封到了汉中,秦地的百姓没有不遗憾的。现在大王您只要举兵向东,三秦之地只要您上天涯发个帖子打个招呼就都会向您投降啊(“三秦可传檄而定”)!
听到这样一番话,刘邦就好像一百年前的革命者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一样,原本对未来一片茫然的时候,一下子有人指明了方向。于是刘邦大喜,内心一定千万遍的在呼唤:公元前3世纪最缺乏的是什么?是人才啊!!!自己都认为得到韩信太迟了。
刘邦就按照韩信的计划,部署部队准备动手了。于是历时四年的楚汉相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2 18:14:38 +0800 CST  
@游戏人间509 2016-12-13 14:04:32
虽然是用白话讲古文,但是有一些现代词语穿插在其中,感觉不是太好
-----------------------------
呵呵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3 14:58:15 +0800 CST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绕过了秦岭的高山峻岭,率汉军主力突然出现在关中平原上。刘邦命人向三秦之地的老百姓们传话:我刘邦又回来了!
一时间三秦纷纷归附。
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发现一夜之间自己手下人全站到刘邦那边去了,只好向刘邦投降。
王章邯是个硬骨头,率军队迎战汉军,但是在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和好畤(今陕西省乾县)接连被汉军击败,只好退守他的国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市,就在西安的西面,紧挨着咸阳市。)继续负隅顽抗。汉军把废丘围了个水泄不通。章邯一直抵抗到刘邦兵败彭城后回到关中,汉军引渭河水灌废丘城,废丘城破,章邯自杀。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率汉军东出函谷关(关隘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关东的各诸侯魏王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都投降了刘邦。
项羽听说刘邦定三秦,东出关,急忙封以前秦朝的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县令郑昌为韩王,带兵抵抗刘邦,却被韩信率军击败,郑昌也投降了。
于是刘邦联合齐国和赵国,并带领投降他的诸侯军队,兵力共五十六万,一举攻入了项羽的老窝彭城。
诸位可能奇怪,项羽也是一代战神,怎么连仗都没打就丢了老家呢?原来这时候的项羽并不在彭城,他正被齐地(今山东省境内)的叛乱搅和得头晕脑胀呢。
听说刘邦占领了彭城,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几年的革命,好不容易聚敛来的金银和美女,一下都便宜了刘邦那小子,自己一觉回到了解放前,项羽不禁勃然大怒!
不过盛怒之中的项羽依然保持了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头脑,他没有召集全部在齐地平叛的楚军,走齐楚之间的大路(应当在今微山湖的东面)回救彭城,而是来到自己的封地鲁郡(今山东省曲阜市,义帝曾封项羽为鲁公),集结了3万精兵,走微山湖西面的小路,出胡陵(今江苏省沛县龙固镇),兵贵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杀到了彭城西面的萧县(今江苏省徐州市萧县),一举切断了汉军的后路!
此时的刘邦呢,正在彭城喝酒泡妞,快活似神仙呢!(“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刘邦没有理由在占领了彭城之后不做任何的军事部署。我估计刘邦肯定是把汉军的主力集中在彭城北面,等着项羽走大路回救彭城呢。而且刘邦估计项羽集结齐全部楚军的主力,再从齐地往彭城赶,怎么都要走上一个月(毕竟两千年前没有高铁,可以一个小时就从济南到徐州。),自己还有的是时间,先快活快活!
等到刘邦上下听说项羽突然出现在彭城西面,且退路也被断了,要知道刘邦入关的时候只有十万人,这次攻彭城却带来了五十六万军队,可见多出来的这四十万人多是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后路没了顿时军心大乱!刘邦也是顿足捶胸,心想这下真是日了狗了。仓促间率军迎战项羽。
而项羽这边还再气头上,心想小样儿你刘邦,我的马子你都敢泡,还弄不死你了我!
于是楚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早上和汉军接战,到中午就彻底击溃了汉军主力!项羽纵兵砍杀,阵斩汉军十几万人!汉军向南溃退。楚军则再接再厉,痛打落水狗,追击汉军到灵璧(今江苏省徐州市灵璧县)东。在这里汉军被睢河拦住了退路,混乱之中根本无法结阵抵挡楚军的攻击!我们想象一下,几十万人被三万人追杀,就像狼群猎杀一群羊一样!汉军被杀和被挤进濉河里淹死的又有十几万人!死尸填满了河道,“睢水为之不流”!
这是何等恐怖的一幕啊!
这就是我泱泱大中华,两千多年前,一言不合就开怼,杀人都能杀个几十万!所以现在有网民嘲笑东瀛的所谓“战国时代”诸侯混战为“乡民械斗”,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下刘邦连底裤都输掉了!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亲兵护卫,连自己的老爹和老婆都没找到,只找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由腾公夏侯婴驾车西逃。一路上刘邦还嫌弃这两个可怜的小孩,担心车子载得太多跑不快,好几次把惠帝和鲁元推下车!腾公心疼这两个孩子,每次都停下车把孩子给抱上来。
刘邦就这样狼狈地逃到了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就在郑州的西面),收拢散败逃回的士卒,萧何也及时地从关中发来了援兵和粮草,刘邦这才站稳了脚跟!
在这样一个大事件中,我们的主人公韩信在干嘛呢?我也不知道,因为《史记》中韩信、项羽、刘邦等人的传记里压根儿就没有提及。不过做为刘邦的大将军,最高军事长官,对于刘邦集团的这样一种大败,韩信应该说是难辞其咎的!
韩信自己出陈仓用的就是不走寻常路的法子,这次面对项羽时却没想到项羽也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秦末汉初的这两位军事天才的第一次面对面对决,以韩信的惨败、项羽的全胜而告终。
刘邦在荥阳屁股还没坐热,项羽的追兵就赶到了。这次多亏韩信,收拢散兵,在荥阳南面的京城和索城之间的地域,打败了项羽的追兵。我很奇怪,彭城之战汉军被杀了将近三十万人,牺牲率是50%,也就是说汉军中每两个人中就死了一个,韩信居然可以毫发未伤地跑了回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从此楚汉就以荥阳为主战场,经行了三年多的拉锯战。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3 15:04:46 +0800 CST  
上图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4 10:16:18 +0800 CST  
刘邦彭城大败的消息瞬间就在朋友圈里刷屏了。跟随刘邦的各路诸侯一看项羽一个打二十个,三万人击败五十六万人,简直是神不是人啊,于是纷纷反水。
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本来就是被迫投降刘邦的,一看刘邦跑得没影了,立马投靠项羽。齐国和赵国也立刻向项羽表忠心:还是霸王您厉害,我们以后跟定您了。
魏王豹跟随刘邦撤到了荥阳,来向刘邦请假,“前一阵子跟随您老闹革命,走的仓促家里的床单还晾在外面没收呢……”(“魏王豹谒归视亲疾”,魏王豹其实是借口父母有病要回家看看。)等魏王豹北渡黄河,进入了自己的地盘,就立刻和刘邦翻脸,派兵把守黄河各个渡口,投降了项羽。
从图上就能看出,刘邦正在荥阳一线和项羽对峙,魏豹的反叛直接威胁刘邦的侧翼。刘邦无力分兵,只好派郦食其(音liyiji)前去游说魏豹。魏豹心想你刘邦被项羽打得像狗一样,我才不跟着你作死呢。铁了心和刘邦作对。
汉高祖二年八月,刘邦加韩信左丞相官职,令他率军渡黄河进攻魏豹。
这时的韩信应该回到了关中,重新募集军队,将要讨伐魏豹。那时候从关中渡黄河进入山西的主要路线就是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渡黄河,到达河对岸的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著名的鹳雀楼就在这里。)。魏豹听到风声,把魏军主力集结在蒲坂,打算趁韩信军刚渡过黄河,杀他个立足未稳。兵法上这招就叫“半渡而击”,历史上屡试不爽。
韩信可不傻,主动申出脖子给魏豹砍,而是又祭起声东击西的老套路。他一方面在蒲坂正面的临晋布置疑兵,假装收集船只,摆出要在临晋大举渡黄河的假象;另一方面悄悄地率汉军主力沿黄河北上,来到了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在夏阳韩信命人大量制作木桶,军队里一人一个,全军用木桶渡过了黄河,然后直插魏豹的后方,占领了魏国的国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
二战中盟军的诺曼底登陆用的就是这个套路,比韩信晚了2100多年。
魏豹打死也没想到韩信会给他来这一手,急忙回军救援安邑,与韩信决战。结果一战战败,韩信生擒魏豹,(“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灭魏国,改魏国为河东郡。
听说韩信灭了魏豹,刘邦很高兴,派张耳去做韩信的副手,命令他俩向北进军,收拾两面派的代国(今山西省北部)和赵国(今河北省大部)。
韩信不负众望,汉高祖二年九月,率领汉军进入代国领土,在瘀与(今山西省和顺县北)和代军主力会战,代军战败,生擒代国国相夏说。
短短两个月,韩信灭两国,兵锋直指赵国。
刘邦这边也没闲着,手头上的士兵和项羽拼光了,派人到了韩信军中,调走了精锐部队去荥阳补充自己,对抗项羽。
韩信和张耳只好就地募集军队,好在张耳是河北人,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曾被封为常山王(常山在今河北省正定县,现属石家庄市管辖,大名鼎鼎的赵云赵子龙就是常山人。),在代地也有些名气,于是两人顺利地募集了数万军队(“数万”到底是几万?一两万还是八九万?司马迁也没明说。),准备东出井陉口,进攻赵国。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4 12:57:47 +0800 CST  
再上图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4 14:54:40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八
赵王歇和他的心腹大臣成安君陈馀听说韩信要来了,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井陉口集结军队,号称二十万,坐等韩信来踢馆。
广武军李左车素有谋略,找到陈馀向他献计:“韩信率军渡过黄河,接连活捉了魏豹和夏说,新近又在阏与打了胜仗,且有张耳辅佐,要来进攻我们赵国,这就叫乘胜远征,其兵锋之盛,没有人能抵挡得住。这是汉军的优势。我听说:从千里以外向前线运粮,前线的粮食就会短缺;军队在前线自己砍柴做饭,士兵就会吃不饱睡不好。这是汉军的劣势。现在井陉的道路狭窄,车辆、马匹不能并排行走。几百里的路走下来,汉军的粮草辎重必定落在后方。阁下您派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绕道汉军的后方,夺取汉军的粮草;阁下您就在井陉口安营扎寨,深沟高垒,坚守营盘不与汉军交战。则汉军向前攻不下您的营垒,向后撤又没有退路,我截断汉军的后路,夺取汉军的粮草,汉军在野外又抢不到粮食,这样不出十天,汉军就会溃散,韩信和张耳的人头就能送到阁下您的大帐前。希望您可以听从我的计策,不然的话您一定会被这两个家伙俘虏啊!”
应该说李左车的计策绝对是一条妙计!招招打在韩信的命门上!
而陈馀呢,是个读书人,是当世的大儒,满口的仁义道德,常说正义的军队打仗胜就要胜得光明正大,绝不能用阴谋诡计!真是秦末汉初版的宋襄公。
陈馀回答李左车说:“我听兵法上说:兵力是敌军的十倍,就应该包围敌军歼灭他;兵力是敌军的一倍,就可以和敌军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几千人罢了。你没听说刘邦刚把他的精锐士卒都调到荥阳去了吗?韩信行军千里来攻击我,其士兵疲劳,士气低落都到了极点了,这样的话我还不出战,以后再有数量更多地敌人来攻击我,你让我怎么办?这样的话诸侯都会认为我胆小怕事,会轻易地动了来进攻我的念头啊!”压根儿没把李左车的话当回事。
有一点我很奇怪,李左车都预见到了失败的来临,怎么不提前逃跑呢?他就不怕死在乱军之中吗?
韩信这边显然也担心被赵军抄了后路,提前安排了间谍去赵军中侦查赵军的动向。听说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韩信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向井陉口进军!
到了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全军集合。韩信先挑选精锐轻骑兵两千人,每人发给一面红旗,命令他们说:你们从小路绕到赵军营垒的后山上面,看到赵军全从营垒里出来,追击我的大部队的时候,就立刻下山占领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
同时传令后勤官:准备好大鱼大肉,今天打了胜仗后,全军聚餐,好好犒劳大家!
诸将面面相觑,寻思赵军有二十万,又提前占据了有利地形。我们才区区几万人,今天出去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好说,还准备好酒菜聚餐?你要给死人吃啊?没人相信韩信的话,但是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到:诺!
韩信又点齐一万士兵,交待他们说:你们做为先头部队出发。赵军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没见到我本人是不会攻击你们的,因为担心攻击了先头部队我的大部队就不会继续前进,而一直呆在井陉里。你们出了井陉口,在河水旁布置工事,准备接应我的大部队。
我没去井陉口实地考察过,百度“井陉之战”词条里附了一张井陉之战示意图,我认为画的不对。井陉两侧是高山,中间一条狭窄的道路,绵蔓水应该是和道路并排流出井陉口进入华北平原的,所以韩信的安排应该是先头部队出井陉口后沿着绵蔓水走到一处宽敞地地带构筑工事,而不是渡过绵蔓水。不然赵军就会“半渡而击”了。
于是先头部队就出发了,出了井陉口,背靠绵蔓水列阵,构筑防御工事。(“背水陈”)
赵军远远望去,发现汉军居然背水列阵,这是不合常理的,都哈哈大笑,心想你们会不会打仗啊?一会儿打输了看你们望哪里跑,跳到水里喂王八吗?(兵法里说列阵之前要先留好退路)
天亮了,韩信备齐大将军的仪仗,旌旗招展,军乐队也敲锣打鼓,大部队开拔,出井陉口。
赵军一看韩信本人来了,立刻派出精锐部队出营垒,和韩信的大部队接战。双方奋力厮杀良久。韩信命令部队假装失利,把大将军的旗帜、军鼓等物资扔得满地都是,率军向先头部队的工事转移,和先头部队合兵一处,背靠绵蔓水列阵,和赵军继续激战。
这时候的汉军背后是河水,北方人会游泳的又不多,此时已经没了退路,要想活命只有奋力一搏。于是陷于死地的汉军为了活命,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无不以一当十,人人奋勇,拼了老命抵挡赵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这就是“背水一战”的来历。
赵军守卫营垒的士兵看见汉军失利,战场上扔满了战利品,于是全部从营垒里出来捡便宜了。
韩信事先埋伏好的那两千轻骑兵看见赵军都离开了营垒,心想我们大将军料事如神啊!立刻从山上冲下来,一举占领了赵军得大本营。拔除了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夺营拔旗这一举动怎么感觉和下军棋差不多呢?)
这边赵军对汉军发动几轮攻势,都被汉军打了回来,战利品也捡的差不多了,心想今天先打到这里吧,等我回营休息休息再来削你。谁成想赵军回到营垒前,发现营垒已经被汉军占领了,一时慌了神。那时候通信也不发达,基本靠吼,士兵们也不知道赵王的情况,以为赵王和高级将领们都在营垒里被汉军俘虏了。于是赵军军心大乱,士卒开始四散奔逃。赵军的将领们斩杀带头逃跑的士兵,但是根本阻止不住更大规模的溃逃。
这时营垒里的汉军和韩信的大部队发动反攻,前后夹击,赵军彻底崩溃,被杀和被俘虏的不计其数!
满口仁义道德的成安君陈馀在泜水河边被乱兵杀死,赵王歇也做了俘虏。(“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5 12:30:02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九
这时的韩信传令军中:绝不能杀害广武君李左车!有活捉李左车的赏千金!于是有人捉到了李左车,绑到了韩信的大帐前。韩信急忙亲手为李左车松绑,请他面向东上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
诸将也都聚集到韩信的大帐里,各自汇报战功完毕,一起向韩信贺礼。有人问:“兵法上说布阵要背靠大山(防止敌军从背后偷袭),阵前临水(这样敌军要发动进攻就要先渡河,我军可半渡而击),可今天大将军您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了胜仗后开庆功宴,我们本来都不相信,以为您在说故事。没成想真的打赢了!您这都是什么套路啊?”
韩信笑着回答:“我用的兵法上都有,只是你们没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你们都是临时募集起来的军队,缺乏正规的训练,这就叫‘驱市人以战’。不把你们至于死地,你们就不会人人奋战的。如果开战前就给你们留好退路,仗还没开打你们早就撒丫子跑光了!哪里还能为我所用啊。”
诸将这下都心服口服了,说:“大将军我们都不如您啊!”(“非臣所及也”)
聚餐完毕,韩信虚心地向李左车问计。
韩信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西南部),向东攻打齐国,先生您看我该怎么做才能成功呢?”
李左车很谦虚,先说了通客套话:“我听说战败的将领,不可以夸耀自己的勇武;亡国的大臣,没资格谈论治国之道。(‘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王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今天就是一个俘虏,哪里可以讨论天下大事啊!”
韩信还不死心,“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当大臣,虞国却灭亡了;在秦国做大臣,秦国却称霸天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这不是百里奚在虞国时脑子不好使,而一到秦国就开窍了!领导能不能任用他,听不听从他的计划而已。如果当初陈馀听了先生的计策,我韩信现在已经被他俘虏了啊。正式因为他没有听从先生,我今天才有机会聆听先生的教诲啊。”
于是继续恭敬地向李左车求教:“我是真心向先生请教,就请先生不要再推辞了。”
这个时候再继续装B,那就太不上路子了!
李左车于是侃侃而谈:
“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就算是狂妄的人所说的话,圣人也会从中选择有道理的而听从。所以恐怕我的计策不够好,不能为将军所用,但我也说一说,向将军献上我的忠心。”(这还是在打哈哈)
“陈馀就算有百战百胜的把握,一旦一次考虑不周,结果军队在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属石家庄市,在石家庄南面。)被您击败,自己也死在了泜水河边。现在将军您向西渡黄河,接连俘虏魏豹和夏说,一战攻克井陉口,一天之内击破赵国二十万军队,杀成安君陈馀。一时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在恭维韩信)
“这时,农夫都停下手中的农活,穿上好衣服,吃的饱饱的,侧耳倾听,等候您征召的命令。这些都是将军您的长处。”(这时在分析对韩信有利的形势)
“但是将军您率军远征,又连续作战,士兵已经很疲劳了,战斗力下降严重。现在如果将军您率领这些劳累过度的士卒,去攻打燕国,困顿于燕国坚固的城池面前,攻城时间长了又不能攻克,士气就会逐渐衰退,粮食也会越吃越少。弱小的燕国您都打不下来,那么齐国也会集结兵力在边境上,不会向您投降的。燕国和齐国打不下来,那么楚汉之争就分不出胜负。这些都是将军您的短处。”(这是在分析对韩信不利的形势)
“我不是个聪明人,但我认为将军您要攻打燕国和齐国的策略不对!”(这是对韩信提出“攻打燕国和齐国”的策略的否定)
韩信问:“那么说来我该怎么办呢?”
李左车回答道:
“如果我为将军您打算的话,最好是停止军事行动,让士兵休息休息;好好管理赵国,(一天之内国王没了,社会秩序是有点乱。)抚恤在战乱中失去亲人的孤儿。方圆百里的百姓们,听说大将军您能行这样的仁义之举,一定会很高兴,每天都回送来肉和酒,犒劳汉军。”(稳定赵国的社会,收买人心。修养士卒,恢复战斗力。)
“把部队集结在通向燕国的大路旁,做出将要进攻燕国的假象,然后派使者带着劝降书,把汉军的强大宣示给燕国。(三个月就灭三国,超级强大啊!)则燕国一定不敢不向您投降。”(臣燕之策)
“燕国一旦投降,就再派使者去齐国,照此办理,齐国也一定闻风而降了。就算有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为齐国谋划。”(臣齐之策)
“这样,天下就容易得到了。兵法上说用兵就是要先放出风声,在气势上震慑对手,然后再采取实际的军事行动,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李左车的确是个奇才。他给陈馀和韩信出的主意,都非常有效。尤其是上面这番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赵国,要知道行军打仗就必须征兵,赵国刚损失了不少士兵,经不起折腾了。
韩信说:“妙啊!”听从了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去了燕国,燕国果然投降了!于是派使者去向刘邦汇报:超额完成任务,黄河北边的四个国家都是汉王您的了!请立张耳做赵王,镇守赵国。刘邦答应了这个请求。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5 21:02:25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
此时的项羽正在荥阳把刘邦揍得满地找牙,听说河北之地全部归顺了刘邦,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多次派奇兵渡过黄河,袭扰赵国的城市,但每次都被韩信和张耳击退。同时韩信还积极的募集军队,送到荥阳前线增援刘邦。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同一时期刘邦和项羽作战的情况。
刘邦从彭城撤回荥阳不久,项羽就亲率大部队来到了荥阳。刘邦据城自守,项羽就把荥阳城团团包围。荥阳一旦城破,刘邦就会成为项羽的俘虏,楚汉之争也就没有然后了。这时候刘邦的铁杆跟班纪信牺牲了自己,为刘邦争取到了一线生机,刘邦留下周苛守城,自己就带了几十个亲兵逃出荥阳,回到了关中。而可怜的纪信被项羽活活烧死了。(这个故事以后在介绍项羽里详细说)
刘邦在关中重新集结了军队,这次他南出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率军攻打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和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吸引项羽的注意力,解荥阳之围。项羽果然丢下周苛南下宛、叶。刘邦只守城不出战,拖住项羽。同时令彭越骚扰项羽的大后方。彭越在梁地(河南省开封市到安徽省亳州市之间)打游击,偷袭项羽的运粮队,令项羽非常头疼,只好和刘邦脱离接触去攻打彭越。刘邦乘机来到了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项羽打跑了彭越,迅速回军又把刘邦围在了成皋。
汉高祖三年六月,刘邦再一次逃出了成皋。这次他带着腾公夏侯婴,渡过黄河,来到了韩信张耳的驻地修武(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清晨,刘邦自称是汉王的使臣,直接进入了韩信的大帐,这时候韩信张耳还在睡大觉呢。刘邦就拿起大帐内的军符,把所有的将领招到大帐里集合,并把各位将领的职务全部重新安排了一遍。(刘邦作亭长的时候就喜欢戏弄自己的手下,这次又把韩信和张耳作弄了一下!)
韩信和张耳睡醒了,才知道刘邦来了,吓了一跳,急忙到大帐拜见刘邦。刘邦又一次夺走了韩信这支好不容易拉起来的人马,命令张耳镇守赵国,拜韩信兼任赵国国相,同时命令韩信进攻齐国。(从这一点看来李左车臣齐的计策没能实现,也可能是韩信忙于对付项羽派来偷袭的奇兵,还没来得及向齐国派使臣。)
刘邦就是个败家子,韩信灭代国后,精锐部队就被刘邦调走过一次。这才短短十个月不到,那批部队估计就给刘邦打光了。
有一件事我始终想不明白,修武和荥阳就隔着一条黄河,这时项羽军主力就在黄河南岸,包围了成皋。韩信明知道刘邦被围,为什么没有率军渡河,和刘邦军夹击项羽呢?而刘邦来到了韩信的军营,也没有命令韩信这么做。很可能是刘邦军上上下下,也包括韩信,对于彭城之败的心里阴影面积实在太大,对于项羽军野战的威力记忆犹新,根本没用勇气再一次在平地上和项羽对阵吧。
韩信只好再一次募集军队,率军向东,准备在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刘备就曾经做过平原令。)渡黄河进攻齐国。这时候消息传来,刘邦又派郦食其去劝降齐国,这次齐王田广被说动了,投降了刘邦。于是韩信就准备停止向齐国进军。
这又是这一时期的一幢悬案。郦食其作为当时刘邦的重要谋士,是不可能不知道刘邦已经派了韩信去进攻齐国,而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记载来看,郦食其是主动要求去说降齐国的。同时刘邦派出郦食其后,并没有派人命令韩信停止进攻,是韩信自己得到了消息,主动停下来的。郦食其也不是三岁小孩子,应该知道韩信正在准备进攻齐国,这时候自己再出使齐国,是很危险的。后来郦食其也的确被田广杀了,难道是郦食其活得不耐烦了自己作死?可能是郦食其认为只要自己劝降了齐国,韩信就不会再发动进攻了吧。郦食其太自信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个人的出现,把郦食其的好事彻底搅黄了!
唯恐天下不乱的范阳(今北京市)辩士(靠耍嘴皮子为生)蒯(音kuai,第三声)通登场了。
蒯通一出场,只歪了歪嘴,就把郦食其的老命给送掉了。那个郦食其也是的,都一把老骨头了,不在家里歇着,四处为刘邦奔走,最后还答上条老命。
蒯通劝韩信说:“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而攻齐,汉王却私下里又派了一个使者劝降齐国,有给将军您停止进攻的命令吗?既然没有,为什么要停止行动呢?况且那个郦食其,坐着车子,鼓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而将军您率领几万军队,辛辛苦苦地打了一年的杖,也不过才占领了赵国五十多座城池。您当了这二年半的大将军,反过来还不如一介书生立下的功劳大,您说这叫什么事啊!”(这分明是在挑动群众斗群众)
韩信一想,对哦,这也太不像话啦!率军渡过了黄河。
齐王田广这边已经听从了郦食其的话投降了刘邦,心想我都和你韩信是一家人了,就没有再对韩信做任何防备。天天和郦食其喝酒唱歌开party。
韩信率军偷袭了驻扎在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的齐军,接着引军来到了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齐王田广感到自己被出卖了!齐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田广架起一口大锅,把郦食其给煮死了。估计郦食其临死的时候不停地念叨:我这不是倒霉催的么!招谁惹谁了啊?
实际上郦食其死得还是很壮烈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记载,田广对郦食其说:“只要你能阻止韩信进军,我就饶你不死”。而郦食其回答道:“做大事的人不会在细节上斤斤计较,有大德的人不会理睬别人的闲言碎语,我不会为你去劝说韩信的!”(“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慷慨赴死。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4年),郦食其的弟弟曲周侯郦商跟随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刘邦看到郦商想起了老朋友郦食其,思念其功劳,于是破格封郦食其的儿子郦疥为高梁侯。中国人其实很可怜,为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不惜豁出自己的身家性命啊......两千年后的现代何尝不是如此呢?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6 21:29:09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一
齐王田广亨杀郦食其,向东逃到了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韩信占领了临淄,随后追击田广,来到了高密的西面。田广赶忙派使者到项羽那里搬救兵。
从战略上来讲,目前项羽和刘邦正处在相持阶段。项羽虽然在局部的各个战役上都获得了胜利,但刘邦的命简直比小强还硬,怎么打都打不死!好几次让刘邦从项羽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项羽希望速决战,而刘邦则在打消耗战。项羽在军事上是不出世的天才,但在政治上就是个白痴,其治下的地区并不稳固,同时还有个讨厌的彭越在他的大后方捣乱。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勉强维持着荥阳这条战线。现在如果让韩信占领了齐国,则他的大本营彭城就彻底暴露在韩信的兵锋之下。一旦韩信发兵南下,攻占了彭城,则项羽不但失去了立足之地,还同时失去了兵员和粮草的补给地。所以齐国对于项羽而言,就是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是无论如何都要保的。
于是项羽派出了手下第一悍将—龙且(音ju,第一声),率领二十万大军,北救齐国。
龙且和田广合兵一处,前来迎战韩信。两军还没碰面,有人来给龙且出主意了:“汉军远离国土而来,一路上战斗就没停止过,其兵锋太盛,无法阻挡。而齐楚联军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士兵离家太近,一旦失利就容易溃逃。因此不如筑起坚固的营垒不与汉军交战,让齐王派使臣去往齐国的各个城市招降,那些城市一旦得知齐王还在,并且楚国已经发来二十万援军,一定会背叛韩信而归降将军。汉军离开根据地关中有两千里地,一旦齐国的城市都背叛了,汉军就失去了粮草的供应。等到汉军粮食吃光了,将军您就可以不战而使汉军向您投降啊。”
龙且和项羽一样,都是有勇无谋的人,只会一味地争强斗狠。听到这番话很不以为然。龙且说:“我平生太了解韩信的为人了,(可不吗,龙且是项羽帐下的大将,而韩信只是一个小小的仪仗队队长。)容易对付。况且我是来援救齐国的,如果没开打韩信就投降了,那我有什么功劳啊?今天一战而打败他,齐国的一半土地就到手了,哪里能停止战斗呢?”于是发兵,和汉军隔着潍水列阵。
韩信则在夜里命人准备了上万个布口袋,装满了沙石,来到潍水的上游,用这些装满了沙石的口袋筑坝蓄水。天亮了,韩信率军渡过潍水,率先向齐楚联军发起进攻。然后假装不能取胜,开始向后撤退。
龙且看见汉军攻击失利,不禁大喜,说:“我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连继续进攻的勇气都没有。”于是下令,全军追击汉军。
龙且带领先头部队刚渡过潍水,后续大部队正在渡河的时候,韩信命人把筑坝的沙石口袋移开,一时间蓄了一夜的河水汹涌而来,一下子把龙且和他的大部队分隔在河两岸。韩信立刻下令,全军掉头,猛攻先期过河的龙且军。
这下龙且傻了眼。退路被切断,过了河的士兵人数又太少。不过龙且不愧是项羽的大将,在如此不利的情形下,没有选择向韩信投降,而是力战而死。
在河对岸的齐楚联军看见了龙且战死,失去了统帅的部队瞬间一哄而散,田广也只好逃跑了。韩信追击溃军一路追到了城阳(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俘虏了大部分齐楚联军的士卒。
汉高祖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的领土。写信让使臣送给刘邦,信上说:齐国人狡诈多变,齐国是一个会不停地反叛的国家,南面又和楚国接壤,如果不安排一个代理国王镇守的话,整个国家就不能长久的安定。为了有利于形势,我愿意来做这个代理齐王。这摆明了就是在敲刘邦的竹杠!
而此时的刘邦还在荥阳和项羽苦斗。韩信的使者来了,刘邦打开书信一看,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道:“我被项羽困在这里,早晚都在盼望韩信可以带兵来援救我,他非但不来,竟然还要自立为王!”张良和陈平这时候侍立在刘邦身后,一看这种情形,赶忙用脚踢踢刘邦的脚,让他不要再骂下去了。同时俯身,在刘邦的耳朵边轻声说:“现在形势对我们不利啊,难道还能阻止的了韩信称王吗?不如趁这个时机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不然,恐怕就要生变啊!”
一句话就让刘邦清醒了。但是刚才骂都骂出了口,演戏也要演全套,刘邦于是接着骂道:“男子汉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封王就做真正的王,做什么代理齐王啊!”于是派张良去齐国,正式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召齐国的军队,进攻楚国。
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两人友谊的小船,就这样说翻就翻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7 01:09:51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二
龙且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项羽也大吃了一惊。如今要说还能有谁可以领军和韩信一战的,恐怕只有项羽本人了。但是项羽又不能离开荥阳,分身乏术。这种情况下,只好派盱眙(今江苏省淮阴市盱眙县,以小龙虾闻名。)人武涉做说客,游说韩信。
武涉对韩信说:
“天下已经在秦朝的残暴统治下很久了,这才联合起来奋起反抗。如今秦国被大家灭了,我们项王按照诸侯们的贡献大小划分天下土地,封有功者为王,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得以休息,不再受刀兵之苦。然而刘邦却要来破坏这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重新把百姓投入到水深火热之中。率军队一路向东进攻,侵入别人的国境,夺占别人的土地。占领了三秦之地还不收手,还要出函谷关,吞并诸侯的军队来攻打我们楚国,瞧这个意思是不吞并天下都不会罢手,天底下还有这样贪得无厌的人吗?”(古时候人做事都要讲道理,这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刘邦在做不义之事。但是这么说刘邦,对于韩信而言是不会有触动的,因为当初韩信汉中对的目的就是要为刘邦得天下,韩信是认同刘邦这么做的。)
“刘邦这个人毫无信义可言,曾经多次落入我们项王的手里(最著名的就要数鸿门宴),而我们项王可怜他,没有杀了他。然而刘邦一旦脱离了险境,就立刻撕毁和我们项王的盟约,还带兵来攻打我们项王,一个人不能让别人亲近、信任,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现在大王您自以为和刘邦是老弟兄,为了刘邦尽心尽力地四处征讨,然而终有一天会被刘邦拿下的。”(这显然是在挑拨离间了,但是是很有道理的。)
“大王您能有今天的身份地位,全是我们项王的功劳啊。”(意思是没有项羽,刘邦就不会重用韩信,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楚汉相争,谁能最终获胜,决定权掌握在大王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则汉王胜,帮助项王则项王胜。我们项王如果今天死了,明天就轮到大王您了。”(这是在分析当前的形势,最后一句还不忘继续挑拨,刺激韩信。)
“大王您和我们项王有旧啊,(这显然是抬举韩信了,在项羽手下韩信也就是个小喽啰。)为什么不一脚踢开刘邦和我们项王和平共处,三分天下,各自在各自的地盘上称王呢?现在错过了这个时机,非要对刘邦俯首帖耳,为刘邦带兵攻打我们项王,难道这是一个聪明人所做的选择吗?”(这是在为韩信出主意了。但是言辞之间又很不客气,换做是谁,谁都不会答应的。可见这个武涉没什么水平。)
韩信一句话就把武涉给堵回去了。
“我在项王手下的时候,官职就是个郎中,所做的就是拿着戟在大帐前站岗,我说的话一句都没听,我出的计策一条都没采纳,所以才离开项王而投奔汉王。而汉王呢,把大将军的印信授予我,让我率领上万人的军队,脱下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吃的食物端来给我吃,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是在告诉武涉我的身份地位不是因为项羽的存在而得来,是因为刘邦知人善任。)
“如果有人亲近我、信任我这么深,我却做背叛他的事,是不吉利的,就算是我死了也不会改变!请替我谢谢项王还能这么看得起我啊!”(表明自己绝不背叛的意志)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8 00:23:14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又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三
武涉前脚刚走,蒯通后脚就跟进来。蒯通也是一位奇人,在那个消息相对闭塞,通信不发达的年代,蒯通可以站在那样的高度审视天下的乱局,并相应提出解决方案,是很不容易的。武涉的无功而返让蒯通意识到,自己要换一个法子来说动韩信。于是他就打着给韩信看相的幌子来了。
蒯通对韩信说:“我曾经学过一点看相的本领,怎么样,要不要来试试?”
韩信说:“先生你水平怎么样啊?”
蒯通说:“看一个人的身份贵贱就要看他体型,看一个人将要有好事来临还是坏事来临就要看他的神情举止,看一个人做事能否成功就要看他处理问题是否果断。用这三条做参考,我看相基本上万无一失。”
韩信一听,有点意思,就说:“那你给我看个相如何?”
蒯通说:“这里不相干的人有点多么......”
于是韩信把身边的侍从都打发走了。
蒯通就接着说:“看您的面相,最多只能封侯,但是地位还不牢固。看你的后背,则贵不可言啊。”(贵不可言通常就是指做天子)
韩信听了很惊讶,“先生您这话是怎么说的啊?”
蒯通一看韩信上钩了,于是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
“天下刚开始造反时,英雄豪杰只要建个名号,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就会自发地聚集到他们的周围。这个时候,大家考虑的只是如何推翻秦朝的统治。”(这是在说明起兵反秦是正义的事业)
“而现在呢,楚汉之争只不过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罢了,本来就和围观的吃瓜群众没半毛钱的关系。可因为战乱,却把全天下的人都牵扯了进来。没有罪过的人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一家老小全部都暴尸荒野的,数都数不过!”(这是在说明楚汉争霸,刘邦和项羽为了一己之私给全天下带来战乱,是不义之举。看出来了吧,古时候人说事,首先就要抢占道德的制高点。)
然后蒯通啰嗦了一通楚汉争霸的过程,这里不多赘述。
接着蒯通话锋一转,进入了正题。
“精锐的军队在地形险阻的地方接连收到挫折,储存的粮食也就快要吃光了,老百姓受战乱之苦,无不怨声载道,而又不知道该依靠谁。按照我的估计,要摆平天下的祸乱,只有圣贤之人才能做得到。”(这是给韩信准备了一顶“圣贤”的高帽,以此为圈套,等韩信来钻。)
“现在项王和汉王的命运全都由您来决定。您帮汉王则汉王胜,您帮项王则项王胜。我愿意推心置腹,说出我的愚见,但担心您不能够采纳。如果您可以听从我的计策,那么就应该同时对汉王和项王友好,让他们两人共存。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这种情况下谁也不能先动手,谁先动手就会受到另外两家的联手攻击。这样您头上顶着“圣贤”的光环,手头上又有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占据了强大的齐国,而燕国和赵国都听命于您,在汉王和项王的后方空虚地带布置军队,威胁他俩,再高举‘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大旗,为天下百姓请命,这个消息肯定上《头条》,会向风一样快地迅速传遍天下,引起全天下之人的共同响应,没有人不敢不听从。然后乘势分割大国的领土,削弱强国的势力,分封诸侯,这样做就德行归于齐国,全天下都会服从于您。看看齐国的地形吧,拥有胶水和泗水流域,用仁德对待诸侯,谦虚恭谨,那么全天下的诸侯都会手牵着手来朝拜您啊!”(这哪里只是教韩信自立为王,和刘、项平起平坐啊?分明是教韩信收服天下,进位天子之道!)
“我听说老天爷给你的你却不要,反而会因此惹来麻烦。到了约定好的上路的时辰却没有出发,一定会因此而受到牵连。(‘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我说的话。”(临了还要小威胁一下韩信)
相比武涉的说辞,蒯通的这一番话就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得多!首先,三分天下已经不是为了韩信自保而已,而是为了阻止战争,为了全天下的百姓着想的大义之举了!其次,三分天下的后果也不是只让韩信和刘邦、项羽平起平坐,而是让韩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裹挟天下人心,打着仁义的旗号,逼迫刘邦、项羽就范,然后分封天下,号由己出,一举爬到刘、项的头上。
但是,大家仔细想想,蒯通的理想能够顺利地实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在那个乱世,仁义这块遮羞布已经不知道被扔到哪里去了,比的就是谁嗓门大、胳膊粗。韩信三分天下而自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阻止住刘、项的争斗,但由此就可以让天下诸侯都“服听而归德于齐”,“相率而朝于齐”,无异于痴人说梦。同时,这三人之间的平衡又是非常脆弱的。只要有一方足够强大,灭掉剩下的两方只是个时间问题。纵观中国的历史,合才是历史的大趋势,正如《三国演义》开头第一句话说的那样,“分久必合”。
当然,在蒯通那个年代,有史以来就是实行的分封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还是一个由秦始皇嬴政整出来的新概念,大家普遍不能接受。所以陈胜吴广一喊“造反”,响应他的人才会那么多。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8 17:58:24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四
韩信回答道:“我韩信长这么大,就没遇到过像汉王这样对我好的人啊!汉王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乘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了别人的车子就要分担别人的灾祸,穿了别人的衣服就要心怀别人的忧愁,吃了别人的食物就可以为别人的事情去死。(‘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这或许真的是韩信的肺腑之言)
蒯通说:
“您自以为对汉王忠诚,就可以建立万世功业,我却认为你的观念不对!”(直接否定韩信“岂可以向利倍义”的观念)
“当初张耳和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两人是老弟兄、铁哥们,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因为张黡、陈泽之事起了争执,由此两人翻脸。”(拿张耳、陈馀的故事来举例子)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张耳和陈馀这一对老弟兄。《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里记载,这两人都是大梁人(今河南省开封市),在当时就以贤明著称于世。陈馀年级比张耳小,又曾经做过张耳的门客,因此对待张耳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两人共同拥立赵国的后人赵歇为赵王。后秦军主力章邯和王离攻赵,张耳辅佐赵王歇困守巨鹿,陈馀带兵前来救援,却感到兵少不敢和秦军交战,想等到齐、楚的援军到了再打。张耳派手下张黡、陈泽去陈馀那里搬救兵,陈馀给了他俩五千士兵。张黡、陈泽是忠义之士,带着这五千士兵攻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而张耳却不知道这回事。后来项羽击败了章邯和王离,解了巨鹿之围。张耳见张黡、陈泽走了以后音讯全无,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就问陈馀这两人的下落。陈馀据实已告,张耳却不相信!认为是陈馀私下里杀了张黡、陈泽。由此两人有了矛盾。后来张耳收了陈馀的兵权。并跟随项羽入关灭秦。由此被项羽封常山王。赵王歇没有跟随项羽入关,被项羽改封为代王。陈馀虽然也没跟随项羽入关,但项羽听说了他的名气,封陈馀为侯,封地三个县。陈馀不服气自己只被封侯而张耳却能封王,便联合齐国,发自己三个县的士兵,偷袭并打跑了张耳。从此,两人反目成仇。陈馀迎回了被改封为代王的赵歇,重新立赵歇为赵王。而张耳丢了地盘,只好投靠了刘邦。
回来接着说蒯通的话。
“张耳背叛了项王,投靠了汉王。汉王给了张耳军队,和您一起进攻赵国,在泜水南岸杀了陈馀。张耳和陈馀还是刎颈之交呢,如今陈馀的脑袋和身子都分了家,这两个人成了天下人的笑话。这两人当年的交情,是全天下最好的了,而到了后来却相互攻打,非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多欲望多了,灾祸就会发生,同时人心又难测啊。现在您想要用忠信和汉王结交,您和汉王的交情能比得上张耳和陈馀的交情深吗?而您和汉王之间的事情,又要比张黡、陈泽的事情大得多了去了!所以我认为您相信汉王不会威胁到你是大错特错!”(用张耳和陈馀的例子说明友情在利益的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同时指出韩信对刘邦的地位构成了威胁。)
“春秋是吴国大夫文种和范蠡保存了都已经被灭了国的越国,辅佐越王勾践称霸诸侯。可结果呢,功成名就后文种被勾践所杀,范蠡则逃跑了,隐居在民间。野兽被打光了,猎狗就会被杀了吃掉(因为留着没用了)。用友情来说您和汉王之间的事,则不如张耳和陈馀。用忠信来说您和汉王之间的事,则又不如文种、范蠡和越王勾践。从这两件事来看,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希望您仔细考虑考虑!”(再用文种、范蠡的故事举例子)
“我听说勇武、谋略高到令君主不安,就会有杀身之祸;而功劳全天下第一的功臣,得不到赏赐。(‘勇略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古时候的赏赐就是给封地,功劳越大,封地的面积也越大。而功劳太大的人,没法给封地,总不能把全天下都封给他吧。这时候怎么办呢?只有杀掉了!指出韩信已经有危险了。)
然后蒯通又细数了一通韩信的功劳,这里也不多赘述。
最后,蒯通总结到:
“......这些功劳全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人,而谋略高于您的人还没来到这个世上呢。现在您头上顶着足以震动君主威望的光环,挟持着无法赏赐的功劳,归附楚国,则楚国人不能信任您,归附汉国吧,汉国人又害怕您。您现在处在这样的处境里,你难道还打算能有个好下场吗?”
蒯通的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到了韩信危险的处境。的确,纵观中国的历史,功臣和君主能够善始善终的,也只有北宋一朝。就连当今的天朝,也不能免俗啊。
可悲的是,韩信却不这么想。
韩信听到蒯通简直就是在诅咒他了,连忙说:“先生您赶快打住吧,别在说下去了,让我好好想想。”
几天后,蒯通又不请自来了,换了个角度继续游说韩信:
“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就能够正确判断事情发展的方向;考虑问题很全面的人,就能够把握事情的先机。听了别人的意见,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考虑问题又不周到的人,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而能够完整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考虑问题完整周到的人,是不可以用言辞是迷惑他、扰乱他的。”(这是在要求韩信听从他的意见,做决策要果断,不能犹豫。)
“只能做些粗活、杂役的人,是不会得到大国的掌权之位;谨守着微薄的俸禄的人,是做不到公卿、宰相这样的高官的。了解事情发展的规律,就会果断地做出决定;犹豫不决、疑神疑鬼,是做事情的祸害;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会失去天下这么大的利益;聪明的程度达到了完全能够了解事物的发展,却不能果断地做出决策去付诸行动,是把所有的事情都给搞砸掉的祸根!”(这是进一步说明聪明的人做事也一定要果断,因为韩信已经足够聪明了,现在缺的就是果断决策,说白了就是要韩信赶快听他的,别在犹豫了。)
“所以人们常说‘一头犹豫的猛虎,还不如一个果断地蜇人的蜜蜂危害大;一匹千里马原地踏步,还不如一匹劣马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得远;孟贲(秦武王手下的勇士)狐疑,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去果断的行动;就算有禹、舜那样的聪明才智,却沉吟不开口,还不如一个聋哑人通过做手势的方式把事情给说出来。’这说的就是付诸于行动才是最宝贵的。”(又举了四个例子来强调果断付诸行动的重要性)
上面三段话非常拗口,原文更是晦涩难懂。但都是在说一个道理:知易行难!但是果断决策、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蒯通的话还没完:
“成功是很困难的,失败却很容易。时机很难得到,却又很容易失去。机会一旦错过,将不会在来一次了。希望您仔细考虑啊!”
听了这样一番话,韩信不会一点触动都没有的。但是他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以为自己有大功于刘邦,刘邦应该不会剥夺我齐王的位置吧。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策。
蒯通看见自己的良苦用心全打了水漂,气愤地说:“在细节上计较过多的人,不能和他图谋大事;拘泥于臣子身份的人,没有上位做君王的意图。”
蒯通考虑到自己鼓动韩信造刘邦的反,是要被杀头的死罪。又担心韩信可能会杀了自己灭口,于是假装自己发了神经病,装疯卖傻以图自保。做起了巫师这样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9 00:38:21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六
这时候,武涉的那个乌鸦嘴还真的灵验了,“项王今日死,则次取足下。”刘邦又一次故伎重演,偷偷溜入韩信的军营,趁韩信不备,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同时改封韩信为楚王,以下邳作为国都。
刘邦改封韩信充分暴露了刘邦对于韩信的戒备之心,虽然美其名曰让韩信荣归故里,但实际上的情况是这样的:
齐地历来处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韩信受封的楚地位于今天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在那个时候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四年多的楚汉战争,这一地区虽然没发生过什么大规模的战役,但是作为项羽的大后方,征兵征粮是免不了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可想而知。把韩信由齐改封到楚,显然是在削弱韩信的势力。
然而韩信对于这一次的变动毫无怨言,欢天喜地地上任去了。从韩信的这个表现,充分说明了此时的韩信打心眼儿里就没有对刘邦不利的打算,封王就是韩信的理想,如今天随人愿,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韩信到了他的领地上,以前的几笔旧账,现在也该好好清算清算了吧。
第一个就是漂母。韩信找到了当年分给他饭吃的漂母,“赐千金”!兑现了自己当年“吾必有以重报母”的诺言。漂母这下乐开了花:我当年喂这小子的饭,每一粒米都是用金子做成的啊!
第二个是南昌亭长。韩信也招来了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这就等于是把当年蹭饭的饭钱给付了,摆明了就是在羞辱他。这样还不够,韩信还继续在伤口上撒盐,“你这个家伙,不厚道!小人一枚!鉴定完毕。做好事都不知道要善始善终!”亭长的老婆知道了漂母的千金之赏,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第三个就是那个“屠中少年”,很奇怪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乱,这个人居然活了下来。韩信也把他招来,来的路上估计是认定这回是要狗带了,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谁成想韩信一点都没有为难他,反而任命他做了“中尉”(国都负责治安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会一级城市的公安局局长)这样的高官。韩信还不忘给自己漂白,对手下说:“这个人是个壮士啊!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立刻杀了他吗?杀了他没有名气,所以我忍了,怎么样?这样才能成就我今天的地位啊!”
当年项羽手下和龙且齐名的大将钟离昧,老家在伊庐(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东北),以前韩信在项羽军中时,两个人的关系不错。如今项羽失败了,钟离昧逃到了韩信这里。韩信念及旧情,收留了钟离昧,把他藏了起来。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时候,常常受到钟离昧的打击,对他恨之入骨。听说钟离昧躲在楚国,就发诏书给韩信,让韩信搜捕钟离昧。而韩信没有照着做。
韩信刚到楚国的时候,经常到自己的领地上去巡视。出入都带着军队(诸侯国是可以自己拥有军队的),用来显摆自己排场。
要说这个时候的韩信是有点翘尾巴,做人一点都不知道低调!由此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韩信在楚国风光快活的时候,有一个人始终没有忘了他,这个人就是刘邦!刘邦是什么人啊,是一个光自己成功还不够,还要所有的人都失败的人!听说韩信成天带领着军队到处耀武扬威,心里很不爽!
很快,就有韩信的小辫子落在刘邦的手里了。
汉高祖六年,也就是韩信做楚王才一年多的光景,就有人上书刘邦,告韩信谋反!这摆明了就是在冤枉韩信,韩信布置军队进出,也就是显摆一下而已,说实话这个时候的韩信真的没有谋反的想法。
刘邦就用了阴谋家陈平的计策,效仿上古天子“巡狩会诸侯”的典故,(意思是天子以打猎的名义巡视天下,和各地的诸侯相会。)派使者去各诸侯国传诏,说:我要到南方的云梦泽(古时候对江汉平原上的湖泊群的总称)游猎,各路诸侯王都到陈(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北部区域)来觐见天子。实际上是要趁韩信不备把他抓起来。
刘邦快要到楚国边境上的时候,韩信很紧张。他不是不知道刘邦忌惮他的才能,也曾一度打算起兵造反。但思来想去,我既没有造反的想法,也没有造反的行动,刘邦应该不会把我怎么样吧?就想去拜谒刘邦,但又害怕被刘邦抓起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这段记载很蹊跷,前后明显矛盾。韩信既然没有做贼,干嘛要心虚呢?
这个时候,有人给韩信出了一个馊主意,“杀了钟离昧,带着他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一定很高兴,就不会对大王您怎么样了。”
这个时候韩信的脑子估计是被驴踢了,居然真就去找钟离昧:钟离兄,借你的人头我用用,用完了再还给你啊!
钟离昧寄人篱下,也没有办法,只好对韩信说:“刘邦之所以没有派军队来攻打楚国,就是因为惧怕我,并且知道我在你这里。你要杀了我去向刘邦献媚,我今天死了,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于是怒骂韩信到:“你这个家伙,太不厚道了!”(“公非长者”)接着就自杀了。
韩信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到陈去见刘邦。刘邦二话不说,上来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拿下,五花大绑,扔在车队后面装辎重的车子上。
韩信本想卖友求荣,以图自保,没想到还是肉打了狗,顿时生无可恋。在车子上大声喊道:“果然像别人说的那样,‘狡猾的兔子死了,优秀的猎狗就会被煮了吃掉;能高飞的鸟儿被打光了,上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藏起来;敌对的国家被消灭,出谋划策的谋士就只有逃亡(留下来就会被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经被平定,我啊,也是该死了!(‘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刘邦听到了韩信的抱怨,也自知理亏。本来么,韩信根本就没有要谋反的证据,刘邦就是不放心韩信,才要收拾他而后快。但是韩信这么嚷嚷,影响也是不太好,刘邦忍不住回了韩信一句:“有人告你谋反!”这是一句多么苍白无力的谎言啊!
韩信还被戴上了镣铐,跟随刘邦一路来到了洛阳。在洛阳,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本来就没罪),剥夺了韩信楚王的头衔,降格封为“淮阴侯”。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19 23:02:48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七
从韩信没有被刘邦立刻杀掉,而仅仅是降低了爵位这一点来看,至少说明了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 刘邦根本就没有韩信要谋反的证据,不然在陈就会杀了他。
第二, 刘邦对于韩信的功劳还是认可的,同时对于韩信多少也是有点感情的,不然就会废他为庶人而不是封侯。
第三, 刘邦这么做,是出于对韩信能力的忌惮,因为诸侯王不但有大面积的领地,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些在理论上都是谋反的物质基础,刘邦要先一步消除对自己潜在的威胁。其次,韩信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不是施以援手,而是趁机敲竹杠,这深深刺激了刘邦,同时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对刘邦的命令阳奉阴违,屡次不执行刘邦的命令,(楚汉合约签订后,刘邦曾命令韩信率兵前来和他汇合,一同追击项羽,而韩信没有来,结果刘邦在固陵大败。)开始不听话了。刘邦意识到,狼终归是狼,不是狗,养大了有可能会咬人!
第四, 还有一点,刘邦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夏侯婴在刘邦还是一个小亭长的时候甘愿替刘邦受过,挨了一百多下鞭子;纪信都能心甘情愿地替刘邦去死,可想刘邦的为人。而韩信杀了钟离昧这种卖友求荣的行为,一定是遭到了刘邦无限的鄙视,非但没能为韩信加分,反而让刘邦更来气。
对于韩信而言,损失就太大了!“侯”的地位怎么能够和“王”相比呢?“王”不但领地面积达到目前的“省”这一级,王国内的官员都是由王来任命,同时还能拥有自己的军队,还不用向刘邦上税!说白了就是一个土皇帝。“侯”充其量就是个大地主,领地小不说(有郡、县、亭之分),最多也就是一郡(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韩信的“淮阴侯”就是郡侯。好处就是不用上税,但治安上要受地方官吏的管辖,不可能为所欲为。
受到如此沉重打击的韩信,心理开始发生了变化,心态也开始不平衡起来。从此每天不分早晚,都闷闷不乐,成天长吁短叹,发牢骚。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心理医生、心灵鸡汤之类的,可以安抚一下韩信那颗受伤的小心脏。这还不算,韩信根本不去上朝,每天都请病假。因为上朝就要和灌婴、周勃这些他以前的手下站在一起,韩信认为这是对他莫大的侮辱。刘邦也知道韩信受了委屈,也就随他去了,爱来不来!
韩信有一天闲得无聊,在长安城里四处溜达,无意间来到了舞阳侯樊哙的府邸前。樊哙听说韩信来了,带领全家老小出门迎接,拜伏于地,自称为“臣”,这是在用对待“王”的礼节对待韩信,以显示对韩信的尊重,还对韩信说:“大王怎么能大驾光临我的府邸哟,我真是三生有幸啊!”好好招待了韩信一顿。韩信吃饱喝足,临出门的时候居然笑着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啊,只能和樊哙这种人为伍了!”
这是何等没心没肺的一句话啊!樊哙怎么了?樊哙和刘邦是发小,刘邦起兵的时候就忠心耿耿地追随刘邦,战功赫赫。尤其是鸿门宴的时候,樊哙冒生命威胁闯进了项羽的大帐,用威风凛凛的气势震慑了项羽,然后大口喝酒、生吃了一整条猪腿,令项羽惊讶,最后还说了一番至情至理的言辞,彻底征服了项羽,使项羽打消了杀害刘邦的念头。可以说樊哙就是刘邦的救命恩人。最重要的是樊哙和刘邦还是连襟,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妹妹。身为皇亲国戚的樊哙,和你韩信为伍怎么就丢人了呢?
这都说明韩信的内心已经扭曲到何等地步了!
一天刘邦招来韩信,和他闲聊。估计也是想修补一下双方的感情。说着说着就说道了各位将领的才能和差异上去了。刘邦就问韩信:“我如果带兵,你看能带多少人啊?”
韩信回答到:“陛下带兵,最多不超过十万人。”
这个答案显然远远低于刘邦的心理预期,于是刘邦随口就问:“那你如果带兵,能带多少人啊?”
韩信从容地回答:“我啊,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这就是多多益善这个成语的来历。)”
这下刘邦不服气了,较起了真,笑着挤兑韩信说:“多多益善?那你怎么还能被我抓住啊?”
韩信趁机拍起了刘邦的马屁,“陛下您带兵的水平不高,但陛下您善于用人啊!(我们这些人不都是被你忽悠得团团转吗)这就是我最终落入您的手中的原因。况且陛下的地位是上天授予的,不是人力可及。”
听了这话的刘邦,估计心里很舒坦。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6-12-20 12:28:29 +0800 CST  

楼主:caniforget999

字数:475201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6 11:07:29 +0800 CST

评论数: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