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四)
孙权正率领东吴主力部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注视着局势的发展。曹操在当阳击败刘邦后,顺势攻占了江陵,在安排好荆州的上层人士之后,曹操征调原荆州水军,加上自己带来的人马,合计有八十万之众(这是曹操自己说的、实际应该没那么多)。曹操从江陵出发,顺江而下,目标直指夏口。同时派人给孙权送信,信中暗示自己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将会是下一个目标。
可想孙权看到曹操的来信,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孙权手下的文臣,以张昭为代表,听说曹操占领了荆州的长江以北地区,刘琮投降了曹操,如今曹操又要兵犯江东,都劝说孙权向曹操投降。这让孙权更加感到孤立无援。
刘表在荆州,孙权在江东,都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士人阶层和底层民众基本都接受了他们为主。但为什么曹操一打来,荆州和江东的士大夫们没有一个主张抵抗,都劝说他们投降呢?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也不受推崇,人们都安土重迁,守护先人陵墓,自给自足。因此对于社会的稳定非常看重,谁能带来和平,就倾向谁,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打仗。刘表和孙权都是外来户,不是本地人,他们能在荆州和江东站稳脚跟,就必须和当地的士人阶层合作。士人阶层承认他们的领导地位,以获得安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回报。曹操是打着朝廷的旗号来的,所以对于士人阶层而言,是有号召力的。对抗朝廷,给境内带来战乱,是士人阶层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投降的声音才会那么大。在这里就能看出当年曹操主动迎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着相当长远的政治眼光。
张昭们要投降,可孙权显然不愿意。张昭们投降了,官职依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自己一旦投降,那可就不好说了,身家性命都是没有保障的。就在孙权左右为难之际,诸葛亮适时地来到了柴桑。
见到孙权后,诸葛亮说:“自从灵帝末年天下大乱以来,将军您的哥哥起兵占据了江东,现在我的主公刘豫州(刘备的正式官职是豫州牧,是经过朝廷认证过的。古人不直呼人名,通常用官职来称呼人。)正在江南招募军队,准备和曹操对抗。曹操平定了北方的动乱,又攻克荆州,威震天下。江北已经没有英雄可以用武的地盘了,所以刘豫州才来到夏口。”(先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
“我为将军分析一下您现在的处境:如果能够率领吴、越之众,和曹操抗衡,就应该早点断绝和曹操的来往,为战争做准备。如果不能抵挡曹操,为什么不解散军队,向曹操投降,做他的下属呢?”(这里是在用激将法,刺激一下孙权。谁会愿意放着领导不做,却要去做人家的手下呢?)
“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准备服从曹操的旨意,私下里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投降,形势已经很急迫了,还在犹豫不决,灾祸就快要降临了!”(继续刺激孙权,要他快点定下抵抗的决心。)
诸葛亮的激将法起了作用。孙权就反问诸葛亮:“既然你这么说,为什么你的主公刘豫州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一看孙权上了钩,就接着说:“秦朝末年的田横,是齐国的壮士,都知道坚守气节,不愿受投降之辱。刘豫州是汉室宗亲,有着盖世的才能,深受士人的拥戴,就如同江河流入大海那样。如果事情不能成功(指打不过曹操),这也是上天的安排,怎么能屈尊做曹操的下属呢?”
听了这话,孙权来了劲,高声说道:“我不能让全部吴地的百姓,数十万之众,受别人的控制,我已经下定决心抵抗到底了!只有刘豫州可以和我一起抵抗曹操。但是刘豫州刚刚被曹操打败,还能对付眼前的危险吗?”
诸葛亮赶紧给孙权打气:“我家主公虽然在长坂坡新败,但是陆续聚集起来的士兵和关羽率领的水军仍然有一万多人。同时刘琦在夏口的部队也不下一万人。”(指出刘备手头上仍然有部队可以一战)
“曹操的部队人数虽多,但是一路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了。听说曹操追赶我家主公,率领轻骑兵一日一夜赶了三百里路,这就是所谓的‘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兵法上最忌讳这个,说‘这么做一定会让大将遭遇失败’。”(指出曹操现在的劣势)
“另外北方的士兵,水战都是外行。荆州的水军归附曹操的,都是因为被曹操的武力所压服的,并不是真心归顺。”(指出曹操水军并不忠诚,水战的优势依然在孙刘一方。)
“现在如果将军您可以任命手下的猛将率领几万精兵,和我家主公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击败曹操。曹操被打败,只能北返,从此荆州和东吴的气势就能压倒曹操,三方成鼎足之势。成败的确定,就在今天。”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对于时局的分析和把握,都非常精准。首先诸葛亮看到了曹操虽然军队人数占优,但是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部队疲劳过度,同时北方人不会打水战,又对南方湿热的气候很不适应。其次,曹操刚刚占据荆州北部,荆州的人心并不向着曹操,没有百姓的支持,仗很不好打。第三,那就是对孙权的心理,琢磨的很透彻,知道孙权不甘心寄人篱下,告诉孙权曹操是可以战胜的,以增加孙权抵抗的决心。当然,对于刘备眼下实力的分析,明显夸大其词,刘备和刘琦的部队加在一起就算有两万人,但战斗力显然低下,指望这支部队对抗曹操,明显是在说瞎话。
有了诸葛亮的打气,再加上东吴内部主战派周瑜和鲁肃的坚持,孙权彻底下定决心,和曹操开战。他命周瑜为主将,程普和鲁肃为副将,率领精锐水军三万,沿江而上,在诸葛亮的引荐之下,和刘备的部队在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会师,双方共同迎击曹操。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黄盖献诈降计,周瑜火烧赤壁,大破曹操。曹操损失了全部的船只,只能沿陆路向江陵撤退,在华容道遭遇道路泥泞不通,部队自相践踏伤亡大半。刘备军在赤壁之战中基本就是看客,直到周瑜击败了曹操,刘备才率军加入到追击曹操的行动中来。逃回江陵的曹操留下曹仁和徐晃守江陵,乐毅守襄阳,自己则率领残部退回了邺城。
史籍之中,没有记载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有什么表现,所以“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的桥段,都是《三国演义》里的艺术的再加工,虽然读来有滋有味,但是历史上真的没有发生过。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4 23:48:21 +0800 CST  
我还真找了一张赤壁之战的地图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5 11:58:16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五)
曹操退走之后,孙刘两家开始了抢占荆州地盘的行动。古荆州地盘很大,横跨长江南北,但是真正繁华的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的几个郡,在当时基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于是孙刘两家在抢地盘的行动中,毫无矛盾地分头行动起来。刘备没出什么力,部队实力又不强,就向长江以南的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和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市)四郡发展。由于刘备在荆州七年,名声很好,如今刘表死了,刘琮投降曹操后被曹操打发到了青州,而刘琦和刘备是一伙的,于是四郡都归顺了刘备。刘备上表汉献帝,让刘琦领荆州刺史一职。很快,刘琦病死了,于是刘备被部下推举为荆州刺史。
孙权为结好刘备,主动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刘备在江南发展,是得到周瑜的同意的。刘备就以江南的油口为据点,改名为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事中郎将,让诸葛亮总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行政。诸葛亮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为刘备恢复军力及时补充兵员与粮草补给。
而周瑜就有点得意忘形了,打败曹操之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为了夺取江北的南郡(治所在江陵),和留守江陵的曹仁前前后后斗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由于周瑜手下水战出色,陆战就不是长项了。虽然最终逼走了曹仁,可想周瑜的损失也很大,周瑜自己也在战斗中被流矢击中,受了重伤,可谓是损人不利己。
就这样,整个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就是在刘备在江南积蓄力量,周瑜在江北奋力苦战中渡过的。
这一年,庞统也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刘备对司马徽口中的这个“凤雏”很不以为然,只任命庞统为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属衡阳)县令。耒阳地处零陵郡,已经很偏僻了,这应该让庞统很不满意。结果庞统县令当得很不称职,被免官。
鲁肃对刘备阵营可以说关怀备至,主动给刘备写信,为庞统说好话。诸葛亮也劝刘备,让庞统当一个县令是大材小用。于是刘备招来庞统见面,两人相谈甚欢。这让刘备很高兴,自己又得到一个人才,直接提拔庞统做了荆州治中,对待庞统就像对待诸葛亮一样,同样授予庞统军事中郎将的军职。
经过诸葛亮等人的辅佐,刘备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荆州江南地区站稳了脚跟,刘备只满足南部荆州这点蛮荒之地吗?显然不是,周瑜打下了南郡,刘备就开始打南郡的主意了。
由于相当一部分刘表的旧部都归附了刘备,刘备就以江南四郡安置不下那么多刘表的部下为借口,亲自到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面见孙权,直接开口索要南郡。
南京人有个说法,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出使东吴,路过当时还是一片农田的南京地区时,看到地势险要,就对孙权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所以后来孙权就在石头城的边上筑新城,起名“建邺”,这样南京才开始成为一个大城市。
然而翻遍史籍,也没看到有诸葛亮来过南京的记载,反而记载了刘备劝孙权在南京建都。可见“龙蟠虎踞”之说,是出自刘备之口!
和《三国演义》里刘备不敢去见孙权而诸葛亮极力怂恿刘备前去,还安排了三个锦囊妙计不同,历史上诸葛亮是力劝刘备不要去冒险的,理由是担心刘备到了东吴会有生命危险。而刘备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再加上刚娶了孙权的妹妹,刘备决心冒险一试。(刘备来京口是不是迎娶孙权的妹妹,史籍里没有明说。)
果然,周瑜就劝孙权扣留刘备,孙权的部下吕范也劝孙权不要放刘备回荆州。但是孙权考虑到曹操的威胁,没有加害刘备。回到公安的刘备听说了周瑜了吕范的阴谋,感慨道:“天下的智谋之士想得都差不多啊!诸葛亮就劝我千万别去,他就是担心我会遭到毒手。当时我的处境还很危险,我是不得不去啊。这是非常冒险,以至于差点被周瑜害了!”
也就在建安十五年,周瑜可能是攻打南郡受了箭伤的缘故,病逝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所以,“三气周瑜”也是没有的事。周瑜一死,亲刘派的鲁肃接替了周瑜的位子。在鲁肃的帮助下,孙权把周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来的南郡交给了刘备。
由此就有了“借荆州”一说。不过历史上刘备和孙权之间关于荆州的归属到底有没有口头协议,我认为是有的。当时刘备明显处于弱势,赤壁之战几乎是由周瑜率领的东吴军完成的,战后刘备没有和孙权达成某种共识,怎么可能明目张胆地占据江南四郡?明抢就意味着和孙权翻脸,当时的刘备哪里有那样的底气?
反观孙权,孙权真的是心甘情愿把荆州给刘备的吗?当然不是!有谁会嫌自己的地盘少呢?一方面,孙权和鲁肃为了拉拢刘备共同对付曹操,在南郡以及江南四郡的归属问题上,是对刘备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孙权在荆州毫无认同感可言,刘表的部下要么投降了曹操,要么归顺了刘备,孙权想一口吞掉南部荆州,说实话,他还真没那个胃口,因为当地人根本就没人支持他,而刘备在荆州的人气那可是相当的高。江南四郡和南郡,孙权要想完全占有,就必须派驻重兵压服。但是孙权自己在合肥方面也受到曹操的压力,哪里有能力分兵镇守荆州呢?所以把荆州交给刘备,绝对是无奈之举。
纵观曹、孙、刘三家在赤壁之战的前后,我个人认为三家都是赢家。曹操虽然没有一口吃掉整个江南,但起码占有了荆州的北部地区。孙权呢,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同时占据的荆州的东部地区,多少也分了一杯羹。而刘备显然是白捡了一个大便宜,不但借助孙权的力量打跑了曹操,还获得了一大块地盘,有了根据地。
至此,局势的发展就在这样的巧合之中,应对了诸葛亮“隆中对”里的规划,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5 23:08:35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六)
曹操发兵攻打荆州的时候,益州的刘璋派别驾(相当于现在的四川省省长助理)张松去荆州拜见曹操,企图和曹操结好。没想到曹操刚刚收服刘琮,又在当阳打败了刘备,势头正盛,再加上张松长得比较挫,个子又矮,曹操没把他放在眼里,连礼节性的接见一下都没有。张松热脸贴了冷屁股,怀恨在心,回到益州后就不停地说曹操坏话,劝刘璋结交刘备。
如今曹操兵败北归,刘备占了荆州大部,张松就开始劝说刘璋迎刘备入蜀,表面上是请刘备帮助攻打汉中的张鲁,其实私下里想里应外合,助刘备夺取益州。
在张松的忽悠之下,刘璋派法正出使荆州,而法正也和张松是一伙的,到了荆州就把张松的计谋告诉了刘备。
能得到益州当然是刘备想要的,但是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数,和刘备积攒多年的好名声明显不符,所以一开始刘备还有些犹豫,但是在庞统的劝说之下,刘备下定决心入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刘备亲率几万大军,以庞统为助手,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镇守荆州,踏上了入川的征程。
此时的诸葛亮,显然已经成为了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成功超越了关、张、赵云等刘备起兵以来就跟随左右的老弟兄,这说明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才能和人品的认可,能够放心大胆地委以重任。近年来有些文章论述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并没得到重用,官职也不高,只是个基层干部,理由就是诸葛亮只是个“军师中郎将”,后来连法正的官职都在诸葛亮之上。这些言论纯属胡扯,误导观众。一开始诸葛亮是遭到关于、张飞等刘备身边的老人们的质疑,不过经过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的表现,很明显得到了关、张等人的认同。刘备离开荆州,把荆州交给了诸葛亮,关、张等人甘心为他下属,也说明此时刘备集团内部十分团结,诸葛亮深得人心。
刘备初入益州时,刘璋对于刘备毫无防范,给予刘备的军资也十分充足。然而刘备得到了大量好处,到了葭萌关(在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却驻军不前,不去攻打张鲁,反而利用刘璋给予的资财收买人心。刘备在葭萌关停留了整整一年,毫无动作,这引起了刘璋的不满。
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的十二月,曹操到了合肥准备进攻东吴。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就给刘璋写信,说自己要回荆州帮助孙权抵御曹操,同时再次狮子大开口,要兵要粮。
刘璋都当了一年的冤大头,再傻也能看出点名堂来。此时张松的哥哥因为害怕受到牵连,向刘璋告发了张松,把张松的计划全说了出去,结果张松被杀,刘璋和刘备翻了脸,下令沿途各个关隘加强守备,不放刘备出川。
这样一来,就给了刘备开战的口实。刘备率军南下,先攻占了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刘璋先后派出几批部队攻打刘备,不是被刘备击败,就是向刘备投降。刘备进军到了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境内),等于到了成都的大门口。刘璋派张任和自己的儿子刘循等人据守,和刘备相持。
在雒城城下,刘备和刘璋拉锯了一年之久,双方互有胜负。张任兵败被杀,而刘备则损失了得力助手庞统。庞统的意外战死,给刘备的打击很大。建安十九年五月,刘备给荆州的诸葛亮写信,令其火速入川增援自己。
诸葛亮见信立即行动,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则和张飞、赵云水陆并进,向益州进发。在江州(今重庆市),张飞收降了巴郡太守严颜。诸葛亮派遣张飞、赵云收降沿途郡县,和刘备在成都城下会师。
马超被曹操击败后投奔了张鲁,在张鲁手下感到没多少前途,正好刘备派李恢来游说马超,马超就投靠了刘备,也率领部下来到成都城下。这对城内的刘璋来说,绝对是沉重的打击。
此时成都城内尚有精兵三万,粮食充足。从刘璋的父亲刘焉到刘璋,二人治理益州二十多年。刘璋虽然没多少才能,但是为人仁厚,很得民心,所以城内的百姓和刘璋的部下都决心死守。然而和刘备的仗一打就是三年,刘璋感到疲惫了,他对手下说:“我父子二人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带来多少恩惠,如今使百姓陷入战乱都三年了,多少无辜的人抛尸荒野,这都是我的错啊!我怎么能够心安呢?”于是开城投降了刘备。
其实刘璋在这件事上表现的是大智若愚,死守下去,又没有救兵,明摆着死路一条。刘备对于刘璋的主动投降很满意,把刘璋个人的财物都还给了刘璋,只是把他迁到了公安居住。公元220年,刘璋病逝于公安。
占领成都后,刘备自领益州刺史,进诸葛亮军号为军师将军,同时刘备还拥有汉朝左将军的头衔,所以刘备的左将军府内一切事务,都由诸葛亮主管。而法正被刘备任命为蜀郡太守,掌管成都周边事务。表面上看,诸葛亮属于刘备私人的助理,而法正却拥有正式的官职。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说法正的职务在诸葛亮之上。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诸葛亮虽然没有法正那样的官职,但是他的署左将军府事,相当于刘备的大管家。这有点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内朝的大臣表面上官职不高,但却是汉武帝的贴身红人,所有的朝政,汉武帝都是和这些内朝大臣商议后才交由外朝的丞相执行,所以外朝的丞相名义上是国家的二把手,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的一个跑腿的而已。
刘备重用法正,也有着现实的考虑。刘备刚占据益州,而且还是用了很不上路子的办法赶跑了刘璋,为了安抚益州的士人,重用原益州的官员,就是必须的一手棋。而法正自从出使刘备后对刘备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也深得刘备的信赖。所以地方上的事务,尤其是成都这样的中心城市的管理一职,法正显然是不二人选。用得既放心,又能拉拢一部分益州士民的人心,一举两得。
此时的诸葛亮,对于刘备就如同当年刘邦的萧何。刘备后来北征汉中,东逼孙权,诸葛亮都是留守成都,为刘备组织兵员和粮草补给。同时诸葛亮治下的益州,政治清明,法令公正,百姓各得其所,有能力的人才,诸葛亮也能向刘备推荐,得到任用。史载,“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7 13:06:41 +0800 CST  
@大圣想要去流浪 2017-04-27 13:53:48
加油
-----------------------------
多谢新朋友支持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8 10:57:51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七)
法正自从得到了刘备的宠信,行为举止有些嚣张,以前和他有仇的,不分大小,一律打击报复,以至于私下里杀掉了不少仇人。这样一来社会舆论议论纷纷,有人就对诸葛亮说:“法正也太过分了吧,将军您应该向主公汇报汇报,压制一下法正。”
诸葛亮却说:“以前主公在公安时,北面受到曹操的威胁,东面还遭到孙权的压迫,身边还有个孙夫人,时刻要防备生乱。自从有了法正辅佐,主公才能顺利占据益州,如今不用再看他人的脸色,这都是法正的功劳!怎么能够抑制法正,让他不能随心所欲呢?”
诸葛亮对于法正可以徇私,但是对于整个益州的管理,那可一点都不松懈。诸葛亮定下的法令,都要严格地执行,有违法的一律依法惩处(唯独放过了法正)。这样一来过惯了原来刘璋治下比较宽松的日子的人,都颇有怨言。
法正也听到很多议论,就劝诸葛亮道:“当年高祖入关(指刘邦初入关中),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老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现在您凭借主公的威力,管理益州。我们才刚刚开始管理益州百姓,却没有给予百姓们多少恩惠。主客的身份才对调,我们应该先放低自己的身段。希望您可以放松一下对百姓的约束,减轻一些刑罚,来维护主公的威望。”
诸葛亮对法正的话不以为然,解释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以前秦国的统治过于严苛,老百姓怨声载道,所以陈胜起兵造反,才能得到全天下的响应。高祖凭借反秦的大势,最终获得成功。而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以来,法律废弛,管理不善,刘璋为人能力不强,比较软弱,所以益州的管理混乱,德政不能够施行,法律也不能够很好地被遵守。益州的士人,因为没有约束,都自以为是,做事没有规矩,(这是不是在反讽法正以权谋私?)君臣之道也无人遵守。随意地授予部下官职,以至于官职一点都不值钱。对臣子过于顺从,表示自己的恩德,却不知道臣子们被宠坏了对于主上一点都不尊敬。这就是刘璋没有管理好益州的原因。我现在严格执行法令,法令之下人人平等,这样才体现出主公的恩德;官职和爵位都严格控制,有能力有功劳的才授予爵位,这样才能显示出地位不同的荣耀。荣恩并济,使上下有别,君臣有分。治国理政的要领,就在于此啊。”
诸葛亮对法正说的这一番话,看似啰嗦,实际上充分表现出诸葛亮为政的思路。看上去诸葛亮有法家的风范,不依靠虚无缥缈的所谓“仁义”,全部都落实到法令上,一切依法办事,官员的升迁赏赐也都按照规矩来。这么做到很符合现代管理学,凡事都讲规矩,不徇私情(当然法正是个特例)。所以诸葛亮自比管仲,不是没有道理的。治理国家都向管仲看齐,看来在当时记述管仲的相关书籍应该不少,诸葛亮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
零陵人蒋琬被刘备任命为广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长,然而蒋琬成天就知道喝酒,不理政务。一天刘备出成都游玩,来到广都,发现蒋琬不务正业,非常恼火,当场就要杀了蒋琬。诸葛亮了解蒋琬的为人,就劝刘备道:“蒋琬是个人才啊,让他当一个县令,是屈才了。他管理地方以安抚百姓为主,不注重表面文章(指刘备来了没受到热烈迎接),希望主公您可以重新考虑这件事。”刘备是很敬重诸葛亮的,听诸葛亮亲自求情,就免去了蒋琬的死罪,只是把他免了官职。刘备死后,诸葛亮重用蒋琬。蒋琬也没有辜负诸葛亮,诸葛亮病逝之后,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成为蜀国后期的顶梁柱。
之前周瑜攻占南郡的时候,曾经上书孙权,要求自己和刘备一起率军进攻益州。刘备当然不愿益州落到孙权手里,一方面派兵把守各个路口,不让周瑜军通过,另一方面还给孙权写信,忽悠孙权说自己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要为复兴汉室效力,劝孙权不要打刘璋的主意。还对军临夏口的周瑜说:“你要率军进攻益州,我就到深山里去隐居,从而不失信于天下。”孙权无奈只好命令周瑜停止行动。
而现在刘备的话言犹在耳,自己却占领了益州,赶走了刘璋。孙权知道以后恨得牙根痒痒,骂刘备道:“这个狡猾的家伙,竟然敢如此欺骗我!”派人给刘备送信,要求刘备兑现当初的诺言,归还荆州。刘备再一次耍起了花招,对孙权的使者说:“等我攻下了凉州,就把荆州还给东吴。”
孙权已经上了一回当,怎么可能再被骗一次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四月,孙权命令鲁肃和吕蒙率军夺取桂阳、零陵、长沙三郡。
刘备听说孙权要来硬的,也不示弱,亲率大军来到公安,眼看当年的一对同盟就要火并!
就在这个时候,七月,曹操亲征汉中,张鲁没有抵抗就投降了。
刘备听到这个消息,知道这个节骨眼上不能再和孙权翻脸,只好和孙权议和,割让长沙等三郡给孙权,自己则火速撤军。十一月,刘备任命黄权率军北上,防止曹操攻蜀。然而曹操拿下汉中后没有继续进兵的打算,只派张郃率军劫掠益州东北部,却被张飞击败。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刘备听从了法正的劝说,亲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刘备经过两年的准备,这次进攻汉中可谓精心谋划,刘备帐下也是精锐尽出。刘备兵分两路,一路以张飞为主将,马超、吴兰为副将,前出至下辨(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阻挡关中的增援部队。一路自己亲自统领,带着法正、赵云、黄忠等人,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四月进至阳平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和夏侯渊、张郃、徐晃对峙。史称“汉中之战”。
战争初期,刘备军作战不利。北面的张飞遇到了由曹洪、曹休率领的援军,曹休偷袭吴兰,导致吴兰全军覆没,吴兰、雷铜等人战死。刘备进攻当面的张郃,却无法获胜,派部将陈式企图绕道夏侯渊军的后方偷袭,又被徐晃击败。
遭到挫折的刘备急忙写信给成都的诸葛亮,命他赶紧尽发益州的部队前来增援。
诸葛亮也在时刻关注汉中的战事,看到刘备出战不利,似乎有点对于夺取汉中信心不足。看到刘备来信催促自己发动全部益州的部队增援前线,就和手下人商议这件事。犍为郡从事杨洪就对诸葛亮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现在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失去汉中,益州也就危险了。现在的战事,就是发生在家门口的灾祸,速速发兵,还有什么可迟疑的?”
诸葛亮对于杨洪的回答非常满意。由于法正随刘备北征,蜀郡太守一职空缺,诸葛亮就任命杨洪为蜀郡太守。杨洪又向诸葛亮推荐自己手下一个书吏何祗,诸葛亮也破格提拔何祗为广汉太守。诸葛亮对于人才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受到了益州士人的一致称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和刘备相持将近一年的夏侯渊,数次击败刘备的进攻,有了骄傲的神气。曹操多次写信告诫他,夏侯渊也没当回事。
刘备则听从了法正的计策,率军南渡汉水,把部队驻扎在定军山(在勉县城南五公里处)上。夏侯渊率军来攻,刘备命黄忠发起反击,黄忠居高临下,擂鼓猛攻,大破曹军,阵斩夏侯渊及曹操的益州刺史赵颙。于是定军山一役,奠定了黄忠万世的英名!(你知道中国人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叫什么吗?就是1905年由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谭鑫培演的就是黄忠!)
三月,听闻夏侯渊战死的曹操只能亲自出马,出斜谷入汉中盆地和刘备对峙。此时的曹军刚刚折损了一员上将,士气低落。刘备则占据险要的地势,坚守不战。曹操占不到什么便宜,于五月就撤军了。就这样,刘备占领了整个汉中,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8 12:06:23 +0800 CST  
经hallaluya兄提醒,我才发现帖子有几段不知道为什么缺失了!当时我肯定是发出来的,结果现在却发现没有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9 10:30:07 +0800 CST  
下面把我发现缺失的两段补上来,以后如果发现还有缺失,就陆续补充。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9 10:30:54 +0800 CST  
淮阴侯韩信——一代军事天才波澜壮阔却结局悲惨的一生(之十五)
要说蒯通的说辞对韩信一点影响都没有,那也不是实情。有一点可以证实。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时候,还带去了一条命令,命韩信发兵进攻楚国。(“徵其兵击楚”)
以往韩信对于刘邦的命令,都是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亲自带兵前往。而这一次,韩信打了折扣。韩信自己没去,而是让灌婴做统帅,带兵攻打楚国。
这灌婴可是刘邦的老部下。刘邦刚起兵那会儿,灌婴就投靠了刘邦,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从《史记—樊郦腾灌列传》里看,灌婴是在韩信在平原集结兵力,准备进攻齐国的时候,受刘邦之命,加入了韩信的大军,做韩信的手下的。而且灌婴去的时候,是头顶着“御史大夫”这一官职去的,而当时韩信的官职是“左丞相”兼“赵国国相”。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御史大夫”是个神马东东啊?“御史大夫”在古代就相当于现今的王公子之于娱乐圈那样——纪检委主任!把一个主管纪检监察的干部派到韩信身边,说明在那个时候起,刘邦对韩信已经开始起疑心了!
而派灌婴南下攻楚,对于韩信而言正好是一举两得。既执行了刘邦的命令,又名正言顺地打发走了刘邦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
灌婴也不愧是一位猛将,他带兵先战鲁郡,再战薛郡(今山东省滕州市),一路向南,在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东南渡过淮河,一直打到了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然后调头北返,再次渡过淮河,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击败了项羽留守老窝彭城的留守部队,并占领了下邳。
再回过头来看同一时期的刘邦和项羽。
随着两军在荥阳地区的拉锯战进入到第四个年头,项羽在正面战场的颓势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刘邦有关中这个稳定的大后方;而项羽虽然也有以彭城为中心的楚地做大后方,但是彭越一直在彭城和荥阳之间的梁宋之地打游击,袭扰项羽。刘邦有得力的大管家萧何,一旦刘邦打光了军队,吃光了粮食,萧何总会及时从关中发来补给;而项羽显然缺乏这样一位助手,于是办公显得很不“得力”。刘邦对待老百姓宽容仁厚;而项羽生性残忍,这从他能变着法的杀害被俘虏的刘邦手下就能看出来(烧杀纪信、亨周苛、井杀枞公),可想他对待老百姓也好不到哪里去,百姓对他的支持也越来越少。这就应了韩信在“汉中对”里说的话“其彊易弱”。楚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更为关键的是,粮食也接济不上了。
项羽一看,这实在是经营不下去了,“刘邦老哥,我真的是玩不过你啊,我不玩了行了吧?”用刘邦彭城大败中俘虏的刘邦的老爸和老婆作为交换条件,划鸿沟为界,和刘邦议和。刘邦接受了这个条件。
《楚汉和平友好条约》一签订,项算松了口气,带兵东返,打算回彭城好好搞生产搞建设,重建新家园呢。谁成想刘邦翻脸比翻书还快!老爸和老婆一到手,盟约上的签名墨迹未干,就率领汉军尾随而至,追击楚军。此时的刘邦对形势看得很清楚,知道项羽气数将尽,他才不会让这块到了嘴边的肥肉溜走呢。
项羽军才走到固陵(今河南省太康县),就发现了汉军一路追来。项羽愤然之下率军反击,刘邦本想偷鸡,没成想倒失了一把米,又一次被项羽打得大败。
刘邦被困在了固陵,听从了张良的计策,派使臣去见韩信和彭越,带去了盟约,以文字的形式,对韩信和彭越在灭项羽后“王”的地位进行了再一次地确认,并约定了灭项羽后的分赃计划,给这两王划好了地盘。有了积极性的韩信,立刻带领齐国的军队,前来和刘邦会师。
这个时候,攻占了下邳的灌婴乘势攻下了项羽的老巢彭城。而汉将周殷打着九江王英布的旗号,在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召集军队,和刘贾、英布一起向北发起进攻,相继攻占了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项羽丢了大本营彭城,只能一路向东南方撤退,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驻扎下来。
而刘邦的各路部队也尾随而来,在垓下大会师。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楚汉最后的决战在垓下打响了!
韩信作为大将军,指挥三十万大军在正面迎击楚军,孔将军率领左路军,费将军率领右路军,(孔、费二人不知是谁)刘邦率军在韩信军后方为预备队,绛侯周勃和柴将军(亦不知是谁)率军在刘邦军后方。项羽军力约十万人。
韩信先率中军向项羽军发起进攻,却被项羽击败。韩信撤退、项羽追击的过程中,孔、费率左、右两军从侧翼包抄,韩信则回军再次和楚军交战,这一下大败项羽,并将项羽军团团包围在垓下。
这一仗是韩信和项羽第二次直接面对面的交战,显然,韩信获得了胜利。但是考虑到韩信无论是兵力、士气还是后勤保障(粮食多)都比项羽要强,因此这样的胜利实在有点胜之不武!
入夜,刘邦用“四面楚歌”之计,楚军军心动摇。项羽则带领八百名精锐骑兵趁夜突围,楚军彻底崩溃。刘邦命灌婴率领骑兵部队一路追击楚溃军到东城(估计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斩首八万”!项羽最后的那点军队几乎被杀光了!
项羽本人逃到了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身边只剩下二十六个随从,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东渡长江、王吴地的建议,选择了光荣地战斗。项羽把坐骑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自己和那二十六个随从皆下马,持短兵器和刘邦的追军格斗。在这种情况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羽终究不是外星球的人形格斗机器人,最后项羽身负重伤(“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体力耗尽,遂自刎而死!
历时四年半的楚汉相争终于落下了大幕,以刘邦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9 10:33:31 +0800 CST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二十二)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二月,没等桓温亲自上门收拾袁真,袁真自己就病死了。袁真的部下,陈郡太守硃辅拥立袁真的儿子袁瑾,并派人去邺城,向前燕报丧,同时请求前燕的承认和保护。
桓温听说袁真死了,认为有机可乘,派遣督护竺瑶和矫阳之率军走水路进攻寿春。袁瑾和硃辅向前燕求救。然而慕容暐派出的援军却在武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被竺瑶和矫阳之击败。
七月,桓温经过半年的休整后,领兵二万,亲自讨伐袁瑾。袁瑾不敢出战,只能固城自守,并再次向前燕求救。这次,慕容暐派出左卫将军孟高率骑兵前来救援。然而孟高走到淮河北岸,前秦天王苻坚派大臣王猛进攻前燕的消息就传来了。孟高只好丢下袁瑾不管,率军返回了前燕。
桓温没有攻城,只是筑起长围(夯土筑成的防御工事),包围了寿春,打算困死袁瑾。
围城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咸安元年(公元371年)正月,此时王猛已经攻灭了前燕,袁瑾就向前秦苻坚求救。苻坚立刻派出武都王符鉴和将军张蚝率步骑两万前来营救。符鉴和张蚝抵达寿春外围后,屯兵在洛涧(今安徽省淮南市境内一条河流),先派出五千精锐骑兵前出到淝水北岸。桓温趁前秦军远道刚来,立足未稳,派遣桓伊和桓石虔率军向前秦军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击败了符鉴和张蚝。
城内已经坚守了半年的袁瑾,本来就快支持不住了。看到前秦援军被击败,寿春城内的士兵感到获救无望,顿时崩溃。桓温趁机攻克寿春,生擒袁瑾和硃辅。
这下,桓温算是找到了一个出气筒,不但把袁瑾及其宗族数十人和倒霉的硃辅送到建康问斩,还把袁真豢养的家臣门生数百人全部活埋!并把这些人的妻女孩子赏给有功的将士做奴仆。
朝廷以桓温平定袁真叛乱有功,赏赐桓温的仪仗中佩剑武士十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并派出使臣在桓温回军的大路旁犒赏三军,对有功人员分别加以封赏。
分明是桓温逼反了袁真,然后自己给自己擦屁股。朝廷还要因此而赏赐他。这时候的桓温虽然经历了枋头之败,名声大减,但是对于朝廷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
剿灭了袁真,桓温却高兴不起来。他很清楚如今要想叫朝廷加自己九锡是根本不可能的了,而再想靠兴兵北伐来立功,也是不可能的。绞尽脑汁的桓温心里有了一个鬼主意,但是自己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把郗超叫来,两个人一起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桓温问郗超:“这次的胜利能一雪枋头失利之耻吗?”这明摆着是明知故问,郗超当然无法绕圈子,直截了当地回答:“不能。”晚上,郗超就留宿在桓温那里。
到了夜里,郗超大概是想通了该怎么回答白天桓温的问题,就喊醒了桓温,对他说:“大人您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吗?”
桓温就等着郗超起这个话头呢,也明知故问道:“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郗超想通的是,有些话是不应该由领导来说的,必须自己先说出来,这样荣誉是领导的,罪过是自己的。这才是为人臣之道。于是郗超对桓温说:“大人您身负天下的重任,然而您今年都六十岁了,却遭到了枋头失利,如今如果不能建立一件世上绝无仅有的功绩,就无法震慑社会舆论和人心!”
桓温一听,有点意思了,就问:“那我该怎么办?”
郗超就说出了那个邪恶的计划:“现在大人您如果不能效仿伊尹和霍光,就不能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让天下人都对您肃然起敬!”
伊尹和霍光都干什么了?伊尹流放商王太甲,霍光废汉废帝刘贺,都是人臣驱逐君王。这在历朝历代都有异议,虽然公认伊尹和霍光这么做是对的,但是也有反对声音认为臣子驱逐君王是不忠不义的行为。郗超教唆桓温效仿伊、霍,就是要他废掉,另立新君。
其实桓温心里早就想这么干了。但是皇帝不是说废就废的,弄不好就身败名裂,这样邪恶的主意,自己哪好意思说出来呢?如今郗超替自己说了,那就再好不过。
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好了废黜皇帝的计划。先派人到建康散播谣言,污蔑司马奕身体不好,不能为司马家繁衍后代。大家还真别小看生孩子(尤其是生男孩)这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这可是皇帝的重要使命之一。当然司马奕身体没有问题,但是司马奕为人谨慎小心,桓温抓不到什么把柄,只好用这个十分缺德的借口为理由。
咸安元年十一月,桓温嫌广陵离建康太远,就把驻地迁回姑熟。在路经建康的时候,驻扎在白石垒(在今南京市西北角长江边的狮子山上)。同月,桓温进建康城,奏请褚太后,要求废黜司马奕,改立自己的老朋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
褚太后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桓温权势太大,如果反对,害怕桓温一怒之下做出王敦当年的事来,再说司马奕也好,司马昱也罢,反正都是司马家的人做皇帝,谁上都一样,就没有反对。其实桓温驻军在白石垒,就是用武力相威胁。
桓温本来还担心褚太后会不同意,奏表送进宫里后,紧张得直冒汗。等到看到了褚太后同意的批复,才转忧为喜。
十一月己酉,桓温召集百官上殿,当众宣布:经太后批准,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皇帝。百官无不震恐,心想废皇帝这样的大事,几百年都不会有一次,今天却让我碰上了啊!由于太后都同意了,百官也没人提出异议。我想此刻的桓温,一定瞪着百官呢,也没人敢提出异议。
然而有一件事却把大家给难住了。古时候人都注重礼仪,那么废黜皇帝该是怎样一个仪式啊?没人知道,因为谁都没见过。这下桓温也傻了眼,他也没见过,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尚书仆射王彪之站出来说话了。王彪之明白事到如今,废立皇帝已经不可阻止,就对桓温说:“大司马您废立皇帝,应当遵从旧制。”命人找来《霍光传》,按照《霍光传》的记载,安排好了仪式,解决好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当天,司马昱被百官从会稽王府迎请到皇宫中,在大殿上更换了衣服,正式登基称帝。而司马奕则被士兵押着离开皇宫,回到以前的东海王府邸。送别司马奕的时候,很多正直的官员留下了眼泪。
桓温则临时驻扎在中堂(皇宫正门之外的御道上,两侧都是各个官署衙门,中间就称中堂。),分兵把守在各个交通要道。他也担心这种时候,会有政治对手起兵作乱。
司马昱即位后立刻召见桓温。当时桓温患有脚病,行走不便,就乘小轿进入皇宫。见司马昱之前,桓温在心里打了个草稿,准备了几百字的理由,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废立皇帝。然而见到司马昱之后,司马昱一言不发,就是对着桓温哭泣。桓温被司马昱哭得直发毛,一时语塞,准备好的话却一个字都没说出来,就退出了皇宫。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9 10:39:41 +0800 CST  
前秦大帝苻坚和能相王猛——“五胡十六国”时期功盖刘备、诸葛亮的一对君臣(之二十八)
六月,因阳平公苻融平定苻洛叛乱,苻坚任命他为侍中、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中书监、录尚书事、司隶校尉、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等于把王猛曾经的头衔全部给了苻融。同时任命自己的庶长子苻丕为冀州牧,征东大将军,替代苻融镇守邺城。
苻融和王猛一直都是苻坚的左右手,《晋书》上记载,苻融小时候就有好名声。苻健在位时,曾封苻融为王,苻融上疏坚辞不受,受到苻健的赞赏。苻生在位时,多次想杀害苻坚,却很喜爱苻融,经常让苻融陪伴左右。当时的苻融还未成年,大家都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辅政重臣。长大后的苻融更是才能超常,能文能武。写文章下笔即成,还是清谈高手,就是释道安也不是对手,当时都认为他能和“建安七子”之中的王粲相比。同时苻融勇武有力,跨马运矛,张弓搭箭,都有一手,号称“百夫之敌”。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苻坚一直把他和王猛作为自己的左右手,苻融在政治上也能虚心学猛,当时公认他是和王猛一类的人物。苻坚也重点培养他,王猛调离邺城后,就让他接替王猛的职务,管理关东六州,这都给了苻融很好的锻炼机会。如今王猛去世已经五年,中央也是该有个总揽大局的人物了,显然,苻融是最合适的那个人。
七月,苻坚考虑到关东六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担心苻丕不能掌控全局,就召集大臣们商议。苻坚对大臣们说:“我们氐族,分支众多,我打算把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陇西的氐族十五万户迁徙到各个重要的地方镇守,让他们成为各地区的基石,你们的意见如何?”各个大臣似乎对于这个意见没什么异议,都说:“这个主意好,就像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那样,周朝的国祚传了八百年,对社稷有利!”
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把周人分给兄弟们统帅,去封地上建国,这固然是历史事实。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苻坚的这个做法,在社会稳定的时候来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不久之后的淝水之战中苻坚惨败,前秦境内立刻陷入混乱,这时苻坚能依仗的氐族部众全被他分散到了全国各地,苻坚的帝国迅速崩塌,这次迁徙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一下子暴露无遗。
奇怪的是当时的大臣们无一反对,似乎都认可这个决定。
八月,苻坚分别任命信任的大臣出任各州的刺史,同时每个州分别配给数量不等的氐族部众。大家将要从长安出发奔赴全国各地的时候,苻坚亲自到灞上送行,设宴款待大家。面临着分别,即将踏上远去道路的氐族人抱头痛哭,哭声震天。
擅长编歌的赵整在酒席上伺候,见此情景,抚琴作歌道: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翼长尾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难道只有赵整一人看出了问题吗?本来氐族人就少,王猛灭前燕后苻坚又迁徙数十万鲜卑族人居住在长安周围,如今关中一下少了十五万户的氐族人,还真是“一旦缓急当语谁”。
而苻坚听了赵整的歌,却笑而不答。
十二月,苻坚把去年南侵东晋时俘虏的毛璪之及其部下二百人放回了东晋。
公元381年二月,东夷、西域之地各小国不约而同地遣使到长安朝贡,各国都献上自己特有的奇珍异宝,大宛马、肃慎的楛矢(肃慎是东北的少数民族部落,献楛矢自古就是中原王朝仁德感化四方的象征。)、天竺的火浣布(一种用石棉制成的布,脏了用火烧就能去除污渍,不需要水洗。)等等,这时候苻坚的帝国处于最强盛的巅峰状态,这么多国家一起来朝贡,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享受了各国的朝贡,苻坚天子的虚荣心又泛滥起来。再加上国内安定,国库充足,苻坚的生活日益奢靡。当年宫女们都只穿布做的衣服,如今宫殿的大门口都用珍珠穿成的帘子装饰,苻坚自己的穿着用度,都是怎么豪华怎么来,贵族们也逐渐放弃了艰苦朴素的传统,跟着苻坚过上了奢华的日子。
尚书郎裴元略劝谏苻坚,指出上古圣明的帝王都生活简朴,以教化治理国家,修文德收服四邻,最后天下一统。劝说苻坚东晋还未臣服,目前不宜过度腐化。苻坚看了裴元略的奏疏很高兴,提拔裴元略为谏议大夫。但似乎只是撤去了大殿门上的珠帘,其他方面没什么改观。
前面说过,苻坚的父亲苻雄去世的时候,其母苟氏年纪并不大,后来和李威有了一腿。这件事被史臣们秉笔直书,记载进了起居注。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在位的帝王是不可以看史臣们的记录的,就是为了能把真实的历史事实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而苻坚似乎也知道自己母亲的做法不合礼法,深受儒家教育的苻坚也担心这种丑事被后世耻笑,所以把史臣们的记载拿来亲自过目。看到史臣们果然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苻坚又羞又气,一把火把记载有自己母亲丑事的起居注全烧了,不但如此,还要治记载下这件事情的史官的罪。然而却发现记录这件事的史臣们赵泉、车敬等人都去世了,才没有继续问责下去。
苻坚看起居注,本来已经破了例。还要惩罚如实记载的史臣,那更是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不过苻坚也不是唯一看起居注的帝王,二百多年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这么干过。苻坚只是烧了起居注,李世民则更彻底,干脆找人把起居注重写了一遍,把他的玄武门之变改了个面目全非,以至于今人都要靠猜来推测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公元382年三月,又有人某反了,这次某反的是东海公苻阳、员外(即后补)散骑侍郎王皮和尚书郎周虓。
苻阳是苻法的儿子。苻坚的母亲赐死了苻法后,苻坚以苻阳继承苻法东海公的爵位,所以苻阳谋反也在情理之中。王皮是谁?王皮是王猛的儿子!没错,王猛对苻坚忠心耿耿,以至于勤于政务,积劳成疾给累死了,而他的儿子却对老子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事业不以为然,居然意图谋反,实在让苻坚大跌眼镜。至于那个周虓么,则更没什么好说的了。
苻坚命人把这个三个人一一带来问话,问他们为什么要谋反。
苻阳说:“《礼记》上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我父亲没什么罪过却被杀害。齐襄公复九世之仇,何况我呢?”
齐襄公复九世之仇,说的是西周时周夷王听信纪侯的谗言,杀害了齐哀公。哀公的九世孙齐襄公灭纪国,报了他九世祖被害之仇。苻阳能说出这个典故,反映出苻坚推行教育效果不错,今人有几位能说出这个故事呢?
苻坚听了这话,无疑戳中了他的痛脚。不过现在打死也不能认账,就对苻阳说:“你父亲的死,不是我的过错啊!难道你不知道吗?”这话显然太苍白,傻子都能明白你苻坚不想让苻法死,苻法怎么会死呢?苻坚没有杀苻阳,把他流放到西域的高昌国,后又流放到鄯善国。淝水之战后前秦内乱,苻阳挟持鄯善国相想让鄯善王放他回到中原,被鄯善王杀死。
下一个轮到了王皮。王皮说:“我的父亲官至丞相,对秦国有佐命之功。然而我却官职低微,家里穷得叮当响。我谋反只是图富贵罢了。”
苻坚不禁感慨道:“你父亲临终之时,只向我要了十头牛给你作为耕田之用,没有为你求得一官半职。知子莫若父,丞相是多么明智啊!”也没有杀王皮,把他流放到了朔方(今河套平原)北边。
最后轮到周虓。周虓是搞事的老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弄出点动静来。周虓的意图很明显,搞点事来洗刷自己变节的恶名。周虓对苻坚说:“过去高渐离、豫让不过是燕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不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智伯(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后被赵、魏、韩三家联手消灭。)的臣属而已,都能够漆身吞炭(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见《史记-刺客列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这里不展开。),不忘忠节。何况我周家世代受到晋国大恩,更不可能忘记。我周虓生是晋臣,死是晋鬼,还有什么可问的?”
左右都劝苻坚杀掉周虓。苻坚说:“杀了他,正好成全了他忠义的好名声啊!”也没有杀掉周虓,只是打了周虓一顿。把他流放到晋阳。
周虓到了晋阳,可能是那顿板子打得太狠,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周兴把他的灵柩迎回了东晋。冠军将军谢玄可能和周虓是发小,亲自来到周虓的灵前哭祭,并且上疏晋孝武帝,陈述周虓的事迹。孝武帝特地下诏,表彰周虓的忠义,追赠周虓龙骧将军、益州刺史。并赏赐周虓的家属,拨专款赡养。
我们的祖先记载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把当时发生的事情告知后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表彰高尚的人和事,贬斥奸邪,让后人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教育后人应该以谁为榜样,以谁为警示。所以今天的我们看史书,如果只是当做《故事会》来看,那就太low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9 17:30:41 +0800 CST  
前秦大帝苻坚和能相王猛——“五胡十六国”时期功盖刘备、诸葛亮的一对君臣(之三十七)
慕容垂看到硬的不行又来软的。派出使者到长安 ,向苻坚上表,表明自己复国的意愿,同时劝苻坚召回苻丕,让出邺城。这样的要求遭到了苻坚的断然拒绝,苻坚还派来使者把慕容垂臭骂一顿。碰了一鼻子灰的慕容垂只好继续攻城,但是依旧没多少进展。甚至有一次慕容垂遭到苻丕的反击,差点丧命。
屋漏偏逢连夜雨,慕容垂还没有摆平,关中又出事了。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也趁乱逃离长安,来到关东召集了部分鲜卑部众,又回到关内,在华阴击败了前秦将军强永,一时间前来投靠的鲜卑部众越聚越多,声势日见高涨。
华阴离长安已经很近了,威胁就在眼前。肘腋之间也生出祸端,苻坚感到了不安,就招来权益商议。苻坚对权翼说:“我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以至于鲜卑作乱,都到了如此地步。关东之地我就不和他们争了,但是现在要怎样对付慕容泓呢?”
权翼说:“贼寇的气势不可助长。如今慕容垂正在关东作乱,无暇顾及关中。而慕容暐的宗族都在长安,鲜卑部众遍布京畿,这才是国家的忧患。因此应该派出大将征讨慕容泓。”
苻坚于是派自己的儿子巨鹿公苻睿率军五万前去讨伐慕容泓,并给苻睿派了两个助手,窦冲和姚苌。然而这个苻睿就是个公子哥,缺乏军事斗争经验,还刚愎自用不听人劝,对待士卒也很严厉。大军才出发,当年被苻坚宠爱的慕容冲也在平阳起兵反叛,率军二万进攻蒲坂。苻坚令窦冲去对付慕容冲,这样苻睿身边就剩下了姚苌。
慕容泓听说苻睿前来,感觉自己力量不如苻睿,就率众离开华阴,打算撤到关外去。姚苌就对苻睿说:“鲜卑族人都有回归老家的心思,因此我们只要驱赶他们出关就可以了,不要阻挡他们。”而苻睿仗着自己年轻力壮,部队人数又多,根本听不进去。
慕容泓的部队才退到华泽(似乎就华山附近),苻睿率大军追了上来。此时慕容泓的手下为了活命只有奋力死战,而苻睿战前就已经轻敌,再加上不会抚恤士卒,手下的士兵都不愿为他卖命。结果一战苻睿大败,苻睿本人也战死了。
而姚苌在这其中的表现就很值得推敲推敲。鲜卑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姚苌不是不知道,他难道就没有趁势造反、拥兵自立的想法吗?苻睿没有听他的劝告,就算和慕容泓交战,姚苌有没有尽全力辅助苻睿作战呢?要我看肯定是没有,苻睿阵亡,说不定姚苌早巴不得呢。
战败的姚苌没有回长安,而是派自己的部下赵都和姜协回长安向苻坚谢罪。苻坚一听自己的儿子战死了,而他姚苌却什么事都没有,那个火大啊,一气之下杀掉了赵都和姜协。
此时的苻坚,可以说已经方寸大乱了!一年前秦国还歌舞升平,一派安乐祥和。可就这么短短一年,天堂就变成了地狱,苻坚怎么可能会甘心呢?当一个人站在成功的巅峰上时,他是无法正确地去面对自己将要走下坡路这一残酷的事实的。估计此时的苻坚也在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显然他没有答案,他的身边也没有第二个王猛可以给他帮助了。所以,面对困难的苻坚基本没做出什么正确的应对措施,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结果就是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逼入了绝境。
就比如此刻的姚苌。鲜卑族已经在搞事了,在还没有把鲜卑搞定的情况下,怎么能够再得罪羌族的姚苌呢?可能姚苌投降前秦时间比较长,苻坚不把他当外人看。但是毕竟姚苌和你苻坚不同宗不同种,看到慕容垂搞得风生水起,他姚苌难道就不会有二心?显然苻坚没想到这一点。而姚苌看到自己的手下被杀,理所当然地也反了!羌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关中人数众多,姚苌一反,立刻就有很多羌族部落响应他,短短时间内聚集到姚苌麾下的就有五万之众。这下可真是葫芦还没按下去,瓢又漂了起来。
讨伐慕容冲的窦冲获得了胜利,慕容冲的二万人被打得只剩下几千人。慕容冲只好投奔了慕容泓。他们是兄弟,都是慕容儁的儿子,走到一起也很正常。
得胜之后的慕容泓声势再次高涨,聚集到他这里的人数迅速超过了十万人。这下慕容泓也不出关了,率大军回到了华阴。派出使者给苻坚送信,信里说:秦国无道,灭我燕国。如天惩罚秦国,使秦国军队遭到惨败,这时要我大燕国复兴的征兆啊。慕容垂已经平定关东,你最好速速备好车马,把我哥哥慕容暐和慕容宗室全部送过来。我慕容泓就率领关中所有的鲜卑部众,护送我们的皇帝(指慕容暐)出关,回到邺城重建燕国。和秦国以虎牢关为界,永远作好邻居好朋友,互不侵犯。苻睿轻兵冒进,被乱军杀害,这不是我慕容泓的本意。
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慕容泓的来信,就能发现慕容泓说的才是解决目前秦国大乱的唯一办法,而且还是个好办法。慕容垂和慕容泓刚刚反叛,响应他们的也只是前燕国的旧部,动乱地区也就邺城周边和华阴一带。冀州北部、幽州和并州广大地区,甚至邺城、洛阳也还在秦国手里,局势并没有不可收拾。而且叛军内部也并不稳定,后面的发展,丁零翟斌就和慕容垂闹翻,而慕容泓又被手下杀死,都说明苻坚不是没有机会可趁,苻坚所缺的只是一只有战斗力的军队,可以用来平叛而已。再说,慕容垂和慕容泓之间也是对立的,都想自己当皇帝。此时如果把慕容家的族长慕容暐送出长安,让慕容泓带着慕容暐回邺城,那样他们自己就会窝里斗。苻坚完全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这才是“卞庄子之术”呢。苻坚如果眼光再长远一点,把幽州、并州、邺城、洛阳的秦国守将和部队全撤回长安,巩固国本,起码秦国也不会向后来那样灭亡得那么快。
然而看到这样的来信,苻坚肺都气炸了。当即把慕容暐招来,斥责他道:“你父子僭越大位(指慕容儁自称皇帝),人神共愤。我顺应天道人心,打败了你们燕国,得到了你。你的宗族都被我赦免了罪过,在朝中官居要职,说起来是被我灭了国,实际上却是弃恶从善。但是你却不改邪归正,我的军队才遭受小小的失败,你们就如此的猖狂悖逆!慕容垂在关东作乱,慕容泓、慕容冲又在关内起兵。慕容泓还写了这样一封信给我,你如果想离开我,我一定会放你走。你的家族,可谓都是人面兽心,我再也不会以国士来看待你们了!”
苻坚的话说得很有意思。人家慕容暐燕国皇帝当得好好的,你苻坚侵人之地,夺人之分,把人家抓到长安来,就给你当个尚书,还说人家是“虽曰破灭,实为所归!”搞笑咯,有谁会愿意放着皇帝不当却来归顺于你?苻坚自己读书读迂了,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弥赛亚,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解放全人类。问题是人家都不这么认为,逮到机会,怎么会不造反呢?更可笑的是,你苻坚还把这些心怀不轨的人看成是“国士”,最后自己就死在这群“国士”手里。
面对苻坚的斥责,慕容暐只能痛哭流涕,磕头谢罪,为自己辩解,说没有参与叛乱。
苻坚沉默了很久。他在想什么呢?是在盘算是不是应该相信慕容暐吗?最后苻坚口气缓和了很多,对慕容暐说:“《尚书》里说:父子兄弟,有谁犯了错,不应该牵连他人。你对我的忠诚,我心里很明白,都是那三个罪人(指慕容垂、慕容泓、慕容冲)的罪过,不是你的错。”赦免了慕容暐的罪,还像原来那样对待他。
都到这个时候了,苻坚居然还对慕容暐抱有幻想,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啊!
而回到家中的慕容暐立刻给慕容泓写信,并派人偷偷送出了长安。慕容暐在信中写到:现在秦国的国运已经到了尽头,长安城内怪事特别多,应该支撑不了多久。我已经是笼子里的人,肯定不可能活着离开。过去我不能守护国家宗庙,以至于燕国灭亡如此,我就是个罪人啊。你不要考虑我的安危,以复兴燕国为大业。可以任命慕容垂为相国,慕容冲为太宰,你为大将军。如果听到我的死讯,你就登基称帝。这个时候的慕容暐,才多少表现出一点慕容家的英雄气概来,但是这也来得太晚了!
收到了慕容暐的信后,慕容泓就率军向长安进发。不过慕容泓没有对长安发起攻击,似乎应该是苻坚让慕容暐对慕容泓发出了指令,慕容泓才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9 17:33:15 +0800 CST  
多谢hallaluya兄的提醒,帖子居然也会有缺失,看来天涯的后台出了点小问题啊。上面补上了缺失的四小节,分别是韩信(之十五),桓温(之二十二),苻坚、王猛(之二十八)(之三十七)。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9 17:35:25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八)
胜利拿下汉中的刘备,又派宜都(今湖北省宜昌市周边地区)太守孟达向北攻占了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随后派自己的养子刘封率领水军沿汉水出汉中,汇合孟达后攻占了上庸(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这样,汉中就和荆州的南郡连成了一片。
七月,刘备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这一举动都是效仿当年刘邦的故事,刘备也希望自己能和这位祖先一样,沿着刘邦的光辉足迹,出汉中入关,再平定天下,以达到自己复兴汉室的政治目标。
称王后的刘备,交还了汉献帝封给他的左将军和宜城亭侯的官爵。同时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右、左、后将军。其他人员也都相应加官。可是有意思的是,这份封赏名单里唯独没有诸葛亮。
按理说刘备交还了左将军的名号,那么诸葛亮的这个“署左将军府事”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给诸葛亮安排一官半职呢?显然直到现在,刘备都把诸葛亮当做是自己的内臣,自己进位汉中王了,诸葛亮肯定应该是负责王府的所有事务,这恰恰说明刘备有多么离不开诸葛亮。
八月,关羽为了给刘备称王献上一份大礼,尽发荆州精锐北上进攻襄阳的曹仁。曹仁避其锋芒,放弃了襄阳,渡过汉水死守樊城。曹操令于禁前来援救,结果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就在关羽达到他人生的巅峰之际,被吕蒙偷袭了老巢江陵,关羽兵败被杀,荆州失守。
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使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变得不完整。诸葛亮对天下的规划,荆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天下有变”时,汉中和荆州两地同时出兵,对中原形成合围之势。这一点很重要,两路出兵,可以分散中原政权的兵力,使得首尾不能相顾,可以大大增加军事行动的成功可能性。另外,关羽本身就是率领荆州军团的不二人选。但是随着关羽的被杀,既丧失了地盘,又损失了上将。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后没能实现,关羽负有重大的责任。
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正月,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曹操病逝在邺城,曹丕继承了曹操魏王的头衔。十月,曹丕逼汉献帝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国号为“魏”,改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样,汉朝正式寿终正寝,三国时代来临了。
也在这一年的七月,在上庸的孟达和刘封不和,孟达投降了曹丕,随后带领夏侯尚和徐晃打跑了刘封。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三地合并为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镇守上庸。
刘封逃回了成都。诸葛亮并不看好刘封,认为他为人刚勇,担心刘备死后不好控制,就劝刘备趁此机会除掉刘封。刘备对这个养子肯定是有感情的,但是现在自己已经有了亲生儿子刘禅,也就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事考虑。所以赐死了刘封。
刘封的死,应该说是比较可惜的。就算丢失了上庸,刘封也罪不至死。诸葛亮是刘封之死的重要推手。这并不是诸葛亮为人狠毒,他是为整个刘备集团的利益在考虑。刘备称王后,立刘禅做世子,而刘封比刘禅大,为人又勇武有力,是一员虎将。刘备在世,刘封自然不会怎样,但是刘备死后,刘封就不好说了。诸葛亮非要置刘封于死地,要怪也只能怪刘封自己行为太过张扬,不懂得低调。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正月,曹丕篡汉的消息传到了成都,同时谣言也一同传来,说曹丕害死了汉献帝。刘备就在成都给汉献帝发丧。其实汉献帝活得好好的,直到公元234年才去世。
刘备的手下都劝刘备登基称帝,一开始刘备死活都不同意,一再辞让。这并不是说刘备自己不想当皇帝,而是中国古人都以“让”为美德,称帝这种事,不能底下人一说就立马答应,而是要推辞再三,并且在大家的极力相劝中,不得已才为之。
看到刘备辞让的差不多了,诸葛亮出马了,劝说刘备道:“过去吴汉、耿掩等人劝世祖(汉光武帝刘秀)登基,世祖辞让,前后好几次。后来耿纯对世祖说:‘天下的英雄之所以对主公您反复劝说,就是对您有所希望。如果您不听大家的,那么士大夫们只好离开您另投明主了。’世祖认为耿纯说得很对,才答应了称帝的事。现在曹丕篡汉,天下无主。大王您是汉室的宗室,延续汉室的皇统,登基称帝,不是很正常的吗!士大夫们辛辛苦苦地跟随大王您很久了,都希望能像耿纯那样有拥立之功啊。”
于是,刘备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依旧为“汉”(史称“蜀汉”),表明自己是继承了汉室的正统,而曹丕的魏是个邪门歪道的政权。在前面我已经说过多次,古时候统治的合法性是个很重要的事情,皇帝也不是谁说当就能当的,表面上的功夫一定要做到位。
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这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十多年来,被正式授予的唯一一个官职。前面那些“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都是军号,不是官职。诸葛亮这个官不当则已,一当就当到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诸葛亮今天的地位绝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这都是诸葛亮这十几年来尽心尽力为刘备谋划、做事,从而得到了刘备无比的信任。也说明这些年来诸葛亮一直就是刘备身边的重要助手,没有人可以取代诸葛亮的地位。哪怕是庞统、法正,都达不到诸葛亮的高度。
在任命诸葛亮为丞相的诏书中,刘备说:“汉室遭遇不幸,我才能继承大统,我一定会谨慎小心,不敢贪图享乐,一心只为天下百姓着想,担心自己不能够胜任。丞相诸葛亮一直以来都能明白我的心意,时刻提醒我发现自己的过失,帮助我使上天的恩泽,如同日月的光辉那样普照天下,你要努力啊!”
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褒奖。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30 09:35:36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九)
即位后的刘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举伐吴,即为夺回荆州,又为死去的关羽报仇。
刘备伐吴,几乎动用了所有蜀汉的兵力。从战前蜀汉国内的舆论来看,反对的人很多,赵云就是其中一个,但是刘备完全听不进去。黄权劝刘备,让自己打头阵,让刘备就待在后方调度,不必亲身犯险。刘备还是不听,非要亲自统领全军。孙权遣使请和,史载“先主(指刘备)盛怒不许”。
蜀汉昭烈帝章武二年二月,刘备大军到达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属宜昌)、猇亭(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孙权派陆逊率领东吴大军与刘备相持。由于陆逊坚守不战,双方一直对峙到六月。当年闰六月,陆逊看蜀军气势已尽,疲态尽显,遂用火攻,大破刘备,史称“夷陵之战”。刘备损兵折将,八月,退回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
诸葛亮听说刘备惨败,对手下人说:“法正如果还健在(法正于公元220年去世),一定可以劝阻陛下伐吴。就算劝不住,陪同陛下前去,也不会让陛下遭到如此的败仗。”
在白帝城的刘备,又羞又气,一病不起,召诸葛亮来白帝城。这时孙权又派人来讲和。如今刘备已经没有多少筹码了,只能答应孙权的请求。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诸葛亮到了白帝城。三月,刘备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刘备命诸葛亮为辅政大臣辅佐太子刘禅,尚书令李严为副手。
弥留之际,刘备把诸葛亮叫到身边,对他说出了一番史上非常有名的托孤遗言。
刘备说道:“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让国家安定,然后完成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刘禅有能力,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取代他自为国主!”(“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话,说得十分蹊跷。从字面上看,似乎非常简单,一方面肯定诸葛亮的才能,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复兴汉室,如果刘禅没有那个水平,允许诸葛亮代替刘禅。但是中国人就是这样,话都不喜欢明说,就喜欢拐弯抹角。刘备真的希望诸葛亮代替自己的儿子吗?怎么可能呢!这个连傻子都知道。刘备说这话摆明了是在敲打诸葛亮。刘备还特意提到曹丕,曹丕都能篡汉自立,又说诸葛亮比曹丕能干十倍,言下之意你代替刘禅应该不是难事。但是这肯定不会是刘备的本意,刘备是拿曹丕来当反面典型,表面上说刘备可以“自取”,其实真实的意图是要诸葛亮不要学曹丕。
其实刘备心里不是不清楚,自己死后,蜀汉的军政大权肯定是落到诸葛亮的手里,而自己的长子刘禅是个能力平平的人。如果诸葛亮动了什么坏心思,刘禅肯定是斗不过诸葛亮的。但是刘备又不甘心蜀汉政权落到他人手里,所以只好对诸葛亮几乎是挑明了“直说”。
刘备担心诸葛亮会篡汉,不是没有道理的。眼前就有曹丕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曹操、曹丕父子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皇帝的宝座,刘备都看在眼里。如今自己死后,诸葛亮会不会有样学样?谁敢打包票?
我们想想也会觉得很有趣。大家劝刘备即位,刘备心里想当皇帝,可嘴上却要不停地说“不行、不行”。刘备明明不希望诸葛亮篡汉自立,但嘴上非要说“刘禅不行就你来吧”。
要知道,一位君主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大臣说出这样的话,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历史记载,能说出这种话来的,也就刘备一位!(司马昱也想这样对桓温说,但是被王坦之阻止了。)刘备说这话时的心态也值得玩味,刘备是不信任诸葛亮吗?应该也不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十多年,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为人刘备怎么可能不清楚,如果怀疑诸葛亮的为人,刘备也不可能让诸葛亮辅政。但是既然刘备这么信任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说这种话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给诸葛亮敲敲警钟,让他千万不要去做那种遗臭万年的事。
但是刘备这话说的轻巧,在诸葛亮听来,无异于五雷轰顶!这话某种程度上是意味着刘备对自己的不信任。而一位大臣一旦遭到君王的怀疑,那他还能有好下场吗?
所以听了这话的诸葛亮立刻痛哭流涕,说:“我怎么敢不竭尽我毕生的气力,效仿古人忠贞的气节,继续陛下复兴汉室的大业,直到我死的那一天啊!”
诸葛亮的“涕泣”,也很好地显示出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一是自己尽心辅佐的刘备就快要死了,十多年的感情,面对将死的刘备,怎么可能不流泪?二是刘备突然说出了那样一番话,吓也会把诸葛亮吓哭吧,此时再不哭,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当然,事实证明刘备没有看错人。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青史留名,受到后人万世的敬仰!
刘备对于诸葛亮的表现和回话,应该是非常满意的。刘备又给太子刘禅下遗诏,遗诏里满满地都是敦敦教诲,嘱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要求刘禅对待诸葛亮就如同对待父亲那样。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诸葛亮亲自护送刘备的灵柩回到成都,葬刘备于惠陵,也就是今天成都市的武侯祠内。上刘备谥号为“昭烈”。
为了防备东吴可能的入侵,诸葛亮把刘备安排的副手李严留在了永安(即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
现在有些人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说诸葛亮不安于刘备给自己安排李严这个副手,一直打压李严,这次不带李严回成都就是一个证明。这显然歪曲历史。刘备刚刚去世,蜀汉的政权并不稳固,汉嘉郡(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大致为今雅安市全境)太守黄元就起兵造反,后被平定。南中(今四川省西南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造反。东面的陆逊就陈兵于三峡峡口,虎视眈眈。所以安排朝廷重臣把守永安,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后面还会讲到不少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故事。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02 13:22:00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
纵观史籍中对于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的记载,都非常简单,除了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毫无亮点,给人的感觉就是存在于刘备的阴影之下,整一个路人甲。真正使诸葛亮登上历史舞台,存在于聚光灯之下的,就是在刘备去世之后。从此诸葛亮总揽蜀汉军政大权,开启了一个只属于他的时代。这一年,诸葛亮四十二岁。
四十二岁这个年纪,正处于一个人生命中的黄金期,正是出成绩的时候,尤其是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诸葛亮跟随刘备之后,就被刘备委以重任,基本上就是刘备的大管家。这十多年来的具体工作,可以说为诸葛亮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为诸葛亮总理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一时期诸葛亮负责的都是后勤、行政、人事方面的工作。军事上基本没有参与,这一点甚至还不如法正。不过,刘备去世后,蜀汉军事上的重担,也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
章武三年五月,刘禅即位。刘禅即位后,立即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加益州牧的官职,并给予诸葛亮开府的特殊待遇。从此,蜀汉的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定夺。
对于这样的待遇,诸葛亮没有飘飘然,反而更加谨慎小心,生怕做错了事情。这一点在他对部下说的话里就有充分的反映。
诸葛亮说:“管理国家,就是要集思广益。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时间一长就会给国家造成损害。抛开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就如同扔掉破旧的鞋子而得到珠宝美玉。”(提出三条处理国家事务的原则方法)
“然而人心就是苦于事情不能做得完美,我所认识的人里面,只有徐庶面对事情时能够妥善地处理。后来,董和和我共事七年来,凡是有的事情没能处理得当的,他总会不厌其烦地跑来和我商议,哪怕跑上个十趟都不厌烦。”(要求属下以徐庶、董和为榜样)
“如果你们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或者像董和那样的勤勉,对国家无比忠心,那样我就可以少犯很多错误了。”
诸葛亮还说:“我过去和崔州平是朋友,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崔州平都会指出来。后来又和徐庶认识,他也总是这样。董和做我的主簿,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后来胡济做我的主簿,只要察觉我的错误,都会直言劝谏。我这个人天资不算聪颖,他们的意见我也不能全部采纳,但是我和这四位始终关系很好,就是因为他们对我能够有什么就说什么,彼此之间没有相互怀疑。”(这是对属下提出“直言”的要求)
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小心谨慎,诸葛亮做事也有点过头,过于细致了。以至于政府的公文、甚至是账簿,诸葛亮都要亲自审阅和核对。你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这样的事无巨细,也为他后来的过早离世埋下了祸根。
诸葛亮的主簿杨颙就按照要求提意见了。杨颙指出“治理国家是有规矩的,上下级之间的事务不能混淆在一起。”;又用家居劳作的日常举例子,指出各种事务应该交由不同职务的人来处理;接着用吉丙、陈平的典故来说明丞相应该做只属于丞相该管的事情。最后,杨颙直接批评诸葛亮“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
诸葛亮很感激杨颙的直言,也知道杨颙这么说都是为自己好。从杨颙的话里,可见当时诸葛亮的工作量有多大。杨颙去世的时候,诸葛亮都为自己的这个好助手“垂泣三日”。然而诸葛亮虽然知道杨颙的意见是对的,但是似乎诸葛亮并没有做出多少改正。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的工作?这正是他对于刘备的忠诚的体现。刘备临死时,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了他,甚至不惜说出了很过分的话,这些都给诸葛亮留下了很深的刺激。诸葛亮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对不起刘备。后世的历朝历代,为何对诸葛亮推崇有加?就是看中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这一点。
诸葛亮刚刚掌权的时候,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安抚蜀汉境内士民,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的政治环境上。对外,诸葛亮做了两件事,一是对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采取招抚的措施,没有立即发兵征讨。另一件事就是和东吴讲和。
刘邦兵败夷陵的时候,蜀汉国内出现了叛乱的情况。前面讲过汉嘉郡太守黄元就起兵造反,但很快被平定。南方也出现了底层百姓的叛乱。益州郡(今云南省大部地区及缅甸东北部地区)当地的豪强雍闿杀死了郡守正昂,通过割据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的士燮联络孙权,归附孙权。牂柯郡(今贵州省贵阳市周边地区)太守朱褒和越嶲郡(今四川省西昌市及云南省北部地区)少数民族首领高定也都起兵反叛,相应雍闿。
诸葛亮考虑到刘备刚刚过世,蜀汉国内政局不稳,没有立即发兵征讨,而是暂时容忍了这些叛乱。诸葛亮的计划是,先稳定国内局势,发展农业生产,积蓄军粮(可能蜀汉的大部分军用物资在夷陵之战中都损失掉了),等到条件成熟后再收拾这些叛乱分子。
对于东吴,诸葛亮始终都是主和派。诸葛亮在“隆重对”中就明确提出要和东吴结盟,共同对付曹操。可是由于关羽的失误,造成了荆州丢失,继而引发刘备亲征东吴又大败而回的惨痛局面。如今蜀汉都是由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诸葛亮就打算和东吴重修旧好,让局势重新回到自己所规划的轨道上来。
但是派谁出使东吴呢?这件事让诸葛亮一直很挠头。
章武三年九月,尚书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主上刚刚继承大位,年纪还很小(当年刘禅十七岁),我们最好派遣使者去东吴恢复两国的友好关系。”
诸葛亮正在为出使的人选发愁,听到邓芝这么说,高兴地对邓芝说:“我也考虑这件事很久了,但是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出使人选。现在我找到了啊!”
邓芝问:“是谁?”
诸葛亮答道:“就是你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05 10:49:42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一)
蜀汉后主建兴三年(曹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二月,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蜀汉部队的兵员也补充得差不多了,诸葛亮发兵平定南方以雍闿为首的少数民族叛乱。
大军从成都出发,诸葛亮的参军马谡前来送行,一直送出几十里地。诸葛亮对马谡说:“你做我的下属也有好几年了,今天有什么好的计策,说来听听。”
马谡说:“南方地区仗着地势险阻,离我们较远,不顺服我们已经很久了。哪怕这次我们能够打败他们,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反叛。如果大人您发倾国之兵北伐曹魏,他们知道我们国内兵力空虚,那么就更加容易反叛。如果把那些不愿真心归附的人全部除掉,这么做即不符合‘仁’的道德理念,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得干净彻底。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收服人心才是首要的,用武力打败对手是次要的。希望大人您此去只需做到收服南方人的人心,就可以了!”
诸葛亮深深记住了马谡的话。马谡的这一番言论,水平很高。现在的我们基本都知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也都认为他就是个赵括一类,只晓得夸夸其谈的人 。客观上说并不正确。马谡对于平定南方叛乱的这番言论,说到了点子上,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可见,作为一个参谋人员,马谡可谓称职。
诸葛亮兵分三路对叛军大举进攻,诸葛亮率一路攻越嶲郡,李恢攻益州郡,马忠攻牂柯郡。七月,三路大军在南中会师,沿途反叛州县都被攻破,雍闿和高定兵败被杀。然而,南人骨子里就不肯归顺,雍闿死后,孟获成为了反叛军的新首领。
孟获在南中地区名气很大,汉人和各少数民族都服他。这次,诸葛亮在打掉了几个叛乱的强硬派之后,用上了马谡的“收心”的计谋。诸葛亮先命人活捉了孟获,然后带着孟获参观自己的大营,把部队的军容辎重毫无保留的展示给孟获看。
孟获也很有意思,看了以后,对诸葛亮说:“以前是我不知道丞相您军队的虚实,所以被你打败了。今天承蒙您带我观看您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嘛,如果让我再战一次,一定能够打败您。”
孟获的耿直把诸葛亮逗乐了。其实诸葛亮要的就是彻底地让孟获心服口服,一两次的失败,不足以让孟获低头。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让他回去组织军队再战。史载“七擒七纵”,所以,“七擒孟获”史有其事。
当第七次诸葛亮要放了孟获的时候,彻底服气的孟获不走了,对诸葛亮说:“大人您就是天威啊,南人不会再造反了!”
在孟获的陪伴下,诸葛亮大军一直到了滇池边上。南方四郡彻底平定。诸葛亮任用当地的部落首领作为管理地方的官吏,并授予孟获官职,让他主管南中等地区。在安抚好百姓,安排好政事之后,诸葛亮班师还朝。
有人提议应该任用朝中的大臣过来担任地方官员,不应该任用当地人。诸葛亮说:“如果留下我们的人,就要留驻军队护卫。留下军队,那么军粮怎么解决?这是第一个难处。我们和当地人打了半年仗,当地人有不少人在战斗中战死,如果我们留下自己人却不留驻军队,那么这些留下的地方官员就会很危险,会成为那些有亲属死伤的当地人复仇的目标。这是第二个难处。当地人刚刚经历造反又被平定,如果我们留下自己人,就表示对他们的不信任,这样做反而会刺激他们继续造反。这是第三个难处。所以我不安排自己人管理这一地区,不留驻军队,也不需要向这里运送军粮补给。任用当地人管理地方,给他们定下规矩,以后大家按规矩做事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措施行之有效。诸葛亮离开后,孟获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南方地区一直和蜀汉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每年都按时向成都交付各类物资税负。终诸葛亮一生,南人再也没有造反。
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又一大功绩。诸葛亮听取了马谡“攻心为上”的正确意见,在打击了地方顽固势力之后,恩威并用,对孟获七擒七纵,可谓仁至义尽,终于获得了孟获的认可。收服了孟获并继续重用他,成为安抚南方的重要基础。随后诸葛亮又用人不疑,完全安排南人自己管理自己,形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局面。南方的安定,使得诸葛亮的后方得以稳固,为后来诸葛亮的挥师北伐,免去了后顾之忧。同时,平定南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之中第一次作为主帅统兵作战,战争最后以诸葛亮的大获全胜告终,也说明诸葛亮不但有文治,同样也可以有武功。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对内稳定了蜀汉政权,对外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国家安定团结之后,诸葛亮开始集结军队,强化训练,为北伐做着准备。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命李严移驻江州(今重庆市),并把后方的管理重任交给李严。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离开成都,进驻汉中。成都的事务,交给自己的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处理。
临行之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历史上著名的奏章——《出师表》。“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相信很多人在中学就学过这篇文章,这篇奏表通篇都是诸葛亮对蜀汉的一片赤诚之心,对刘备的一片忠心,可谓光昭日月。既有对自己为什么要北伐的详细说明,又有对后主的敦敦教诲。条理清晰,文笔优美,是古文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就将其收录其中,成为后世读书人汲取写作灵感的优秀范例。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09 12:14:05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二)
促使诸葛亮决定大举北伐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在建兴四年(公元226年)的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逝,魏明帝曹睿即位。这正符合诸葛亮“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
诸葛亮率大军到汉中后,驻扎在阳平关(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消息传到魏国,曹睿打算不等诸葛亮打上门来,主动出击,想要对汉中大举进攻。曹睿向散骑常侍孙资咨询攻蜀的事,孙资劝曹睿不要这么做,说当年曹操、夏侯渊都是一世名将,在汉中都没占到多少便宜。并指出正确的做法就是派大将镇守各个险关隘口,以逸待劳。诸葛亮劳师远征,不会有多大的收获,反而会消耗蜀国的国力。曹睿听从了孙资的建议。
客观上讲,孙资说的没错。诸葛亮进攻关中,其进军路线道路艰险难行,后勤物资补给不便。曹魏最正确的应对措施,就是坚守不战,和诸葛亮拼消耗,耗光了诸葛亮的粮食,就能迫使他不战自退。可见,当时的曹魏政权内部,能人还是很多的。诸葛亮想要凭一己之力攻占关中,进而进取中原,那难度可是相当的大!
诸葛亮原本的设计,是两路大军同时出动,对中原地区成合围之势,同时遥相呼应,分散中原政权的注意力和兵力。但是如今荆州失守,自己仅凭一路大军进攻,诸葛亮也认为需要一个帮手来帮自己分但曹魏的压力。此时,正好一个机会送到了诸葛亮的面前。
七年前背叛蜀汉投降曹魏的孟达,在曹丕在世时,曾经受到曹丕的喜爱,然而曹丕去世后,孟达开始担心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诸葛亮似乎在荆州时就和孟达关系不错,孟达投魏后,二人之间也应该还有书信往来。诸葛亮察觉到孟达心态不稳,于是就在私下里劝说孟达重新回归蜀汉,孟达也有所心动。
孟达所在的上庸,处于曹魏政权和蜀汉、东吴三国的结合部,又是曹魏的西南门户。诸葛亮劝说孟达叛魏,是为了给曹魏制造麻烦,并吸引部分曹魏的兵力,为自己进攻关中打掩护。
然而孟达谋事不密,魏兴郡(从新城郡分出来的,治所在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太守,也是当地的豪强申仪和孟达有矛盾,就把孟达有反叛的企图向曹睿告发了。孟达知道了这件事,感到事情已经无法隐瞒,就在建兴五年的十二月,准备起兵造反,回归蜀汉。
就在这时,已经成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懿先给孟达写信,假意对其进行安抚,同时秘密调遣军队,准备攻击孟达。司马懿的属下们都说:“孟达和蜀汉、东吴两家都有联络,我们应该先观望一下,看清他下一步的动作再做出行动。”而司马懿则不同意,说:“孟达就是个毫无信义的小人,我们应该趁他还在犹豫不决之时,快速进军,解决掉他!”于是司马懿催动军队加速前进,只用了八天,曹魏的大军就抵达上庸城下。
孟达根本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如此神速地到来,在他给诸葛亮的信里,孟达先是很有把握地说:“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上庸一千二百里。当他们听说我起兵,肯定要先禀报曹睿,奏章来回传达都要一个月。有这个时间,我已经巩固了城防,准备好了军队防御。上庸地处偏险,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曹魏派遣其他将领带兵,我根本就不担心。”可见孟达严重低估了司马懿。此时诸葛亮屯驻汉中,明显就要对关中发起进攻,曹魏怎么可能视孟达的谋反于不见呢。司马懿的“倍道兼行”,兵贵神速,显示出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其后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用的也是这一招。
孟达发现司马懿到了面前,投降显然不可能,只有抵抗到底。在他写给诸葛亮的信里,孟达说:“自从我起兵以来,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兵临我上庸城下,何等神速啊。”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司马懿猛攻上庸,只用了十六天,上庸城破,孟达兵败被杀。
诸葛亮诱使孟达叛魏,是希望孟达可以起到牵制曹魏部分注意力的作用,然而孟达却没能完成任务,还搭上自己的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里说曹魏大将徐晃跟随司马懿讨伐孟达,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而死。实际上徐晃病逝于曹魏明帝太和初年(即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早在孟达被杀前就不在人世了。
就在孟达被杀的同时,诸葛亮正式从汉中出兵,拉开了第一次北伐中原的序幕。
此时曹魏镇守关中的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夏侯楙和魏文帝曹丕是发小,长大后又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曹丕即位后就任命他为安西将军,都督关中,如同当年夏侯渊那样。然而夏侯楙却没有其父夏侯渊那样的军事才能,却喜欢敛财,家里小妾成群,所以在当时名声不咋地。
对于这么一个对手,蜀汉大将魏延就十分鄙视夏侯楙。魏延对诸葛亮献策道:“我听说夏侯楙为人胆小,没什么谋略。我请求丞相给我精兵五千,再派五千士兵背负军粮跟随。我从褒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褒城镇)出发,沿秦岭走子午谷(秦岭中联通关中和汉中的一条道路,北起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南至今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北。从地图上看,今国家高速G5西安至汉中段就是沿着这条古路修建的。),不过十天,就能抵达长安城下。夏侯楙听说我魏延如此迅速地抵达长安,一定会吓得弃城而逃,只留下他的下属们守城。长安城外的公私仓廪以及田野里的粮食,足够维持军用。等到曹魏集结起军队前来援救,起码要二十多天。而那时丞相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斜峪关口),也能够到达和我在长安城下会师。这样,长安以西可以一举而收复。”
然而诸葛亮却认为魏延的计策太过危险,没有采纳。诸葛亮的计划是走相对平坦的大路,先向西北攻占陇右(六盘山以西地区),再转向东越过六盘山攻击关中。
历史上关于魏延的计策究竟是一条“妙计”,还是一条“危记”,多有争论。平心而论,魏延的计策并非不可尝试,但是诸葛亮的考虑可能是本来蜀汉的兵力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史籍中并未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动用了多少军队,但是估计也就几万人,魏延一下要带走一万人,让诸葛亮担心分兵进击,会被曹魏各个击破。这可能是他没有采纳魏延意见的原因吧。
魏延对于诸葛亮的做法就很不满意了,多次私下里议论诸葛亮用兵太胆小,而自己的才能无法充分地施展,颇多怨言。这也最终造成了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被杀。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10 22:17:28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三)
诸葛亮命人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出斜谷攻打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命赵云和邓芝率领一路部队作为疑兵,沿褒斜道(古道名,古时联通关中和汉中的又一条通道,北口在斜谷,南口褒谷(今陕西省汉中市境内)。)一路向北,屯驻在斜谷口附近的箕谷(褒斜道内的伐鱼河河谷),威逼郿县和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以吸引曹魏的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亲率蜀汉主力,向西北方向进军,目标直指祁山。
曹魏政权自从刘备去世后,认为蜀汉内部没能人,再加上刘禅即位后几年都没有什么动静,因此关中和陇右的军备废弛。如今诸葛亮突然率大军出现在祁山脚下,再加上诸葛亮治军严谨,军容整齐,号令严明,曹魏陇右一带的驻军基本没做多少抵抗。诸葛亮顺利攻克祁山,陇右的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周边地区)、南安郡(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漳县,天水市武山县周边地区)、安定郡(今甘肃省定西市周边地区)三郡全部望风而降。一时间关中震动。
曹魏朝廷得知诸葛亮顺利拿下三郡,自打曹丕篡汉自立以来,曹魏还没有经历过规模如此之大的领土被侵占事件,于是朝野都心生恐惧。然而魏明帝曹睿却很乐观,在朝臣都不知所措的时候,曹睿说:“诸葛亮不依仗高山险阻自守,如今却打上门来,这正符合兵法上将要受制于人的法则,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诸葛亮!”
曹睿很快做出了部署,先把夏侯楙调回洛阳,把关中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曹真,同时点齐五万大军,任命张郃统帅从洛阳出发入关,抵抗诸葛亮。而曹睿自己也随后出发,来到长安坐镇指挥。
诸葛亮目前的形势一片大好,顺利拿下三郡,自己初步的战略构想顺利实现,部队士气正旺,正好趁势进军,以扩大战果。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以至于彻底葬送了这一大好局面。
马良的弟弟马谡,年纪轻轻,才气过人,对军事还很热衷,经常谈论兵法,都说得头头是道。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认为他是个人才。前面讲过,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马谡就出过一个好主意。
然而刘备却不看好马谡,在临终时特地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够重用他,你一定要仔细考虑这件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任用马谡作了自己的参军(就是参谋人员),每每和马谡讨论军事,经常通宵达旦。
因此这次出祁山,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军事斗争经验丰富的将领为先锋,而是任命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统帅前军在前面开道。
还有一点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没有沿渭河顺流而下,直取陈仓,而是继续向北,走街亭(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翻过六盘山山脉南段的陇山,进入关中平原。诸葛亮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从地图上看,就算不按照魏延的意见出子午谷,也可以走褒斜道,直接攻击陈仓。诸葛却要绕上一个大弯,经过街亭再南下攻打陈仓,几乎多走了三倍的路!真是搞不懂,史籍里也没明说,以至于到了今天就成了一桩迷案。
也可能诸葛亮让马谡北上街亭,是为了挡住曹魏可能的从北方对自己发动攻击,保障大军侧翼的安全,而自己率大军走渭河谷地进攻陈仓。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马谡率军抵达街亭不久,曹魏大将张郃也率军来到了街亭。原本只要马谡在街亭的大路中间下寨,依托路两侧的高山进行防御,完全有把握挡住张郃在正面发起的攻击。然而马谡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按照诸葛亮事先的部署,自以为是地把部队拉倒大路旁的山上扎营,副将王平竭力苦劝,马谡也不听。
马谡的这一做法有两个严重错误,一是上山后远离水源,二是没有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当关下寨。张郃那可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一看马谡这个架势,立刻派人切断了水源。马谡在山上的部队缺水,军心大乱。张郃趁势猛攻,大败马谡,士卒也四散奔逃,街亭遂失守。王平率本部千余人击鼓列阵自守,张郃弄不清王平有多少人马,又担心有埋伏,没有对王平的部队发起攻击。王平稳住阵脚后,收拢马谡被击败的散兵,徐徐后撤,最后安全地撤回了诸葛亮的大营。
街亭的失守,使剧情瞬间逆转。原本对诸葛亮有利的形势,一下变成了诸葛亮直接面对东面和北面曹魏两股大军的合击之中。这下诸葛亮肯定无法攻打陈仓了,因为那样自己的退路就会被张郃切断。如果分兵北上抵挡张郃,则面对陈仓的守军兵力完全不占优势。全军北上攻击张郃,又会被陈仓的敌军切断退路。
进军失去了据点和保护,陇右三郡刚刚投降,民心也不稳固,无法依托固守,诸葛亮只有撤军这一条路了。无可奈何之下,诸葛亮迁移西县(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周边四千多户百姓,率大军撤回了汉中。
在箕谷的赵云、邓芝也被曹魏军击败,和诸葛亮一同退回了汉中。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因为马谡的严重失误,虎头蛇尾,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退军后,曹睿也于当年四月,从长安回到了洛阳。可见诸葛亮从出发到撤军,前后也就三个多月的时间。
曹真在诸葛亮撤军后,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安排。他预料诸葛亮这次绕道陇右失败后,下一次再来一定会走近路,沿褒斜道出斜谷,攻击陈仓。于是事先命郝昭率四千精兵镇守陈仓,同时命郝昭加强陈仓的城墙,备齐各种守城器具,做好应对诸葛亮来犯的准备。
诸葛亮一出祁山,结果只是劳而无功,而且疑点多多。如果说安排马谡守街亭还有一点可以猜测原因的话,那么在街亭失守,诸葛亮就草草撤军,就更难让人理解了!
张郃不过带来了五万人,兵力也不是多到哪里去,就算击败了马谡,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整军和张郃一战呢?诸葛亮手下也有魏延这样的猛将,没有理由会惧怕张郃啊。就算不主动北上迎击张郃,也完全可以守在天水,坐等张郃前来么。难道会是诸葛亮手头兵力不足,分兵给马谡后又有了很大损失,从而担心抵挡不住张郃吗?如果说前面派马谡守街亭还能猜个一二的话,诸葛亮的迅速撤退我就毫无头绪,完全不得要领了。
一出祁山的失败,主要原因显然是马谡的“失街亭”,这完全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既没有听从刘备的意见,又非常冒失地派了一个毫无军旅经验的菜鸟来担当如此重任,最后招致失败,责任肯定只有诸葛亮自己来扛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12 19:24:03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十四)
虽然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了,但是也有一定的收获,那就是发现了两个人才,一个是王平,另一个是姜维。这两人原来都是曹魏的将领,后投降蜀汉。王平降于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来蜀汉多年,一直籍籍无名。这一次在败军之中,还能够进退有据,从而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不但进军号为讨寇将军,还封亭侯,成了这次失败之中唯一还能升官封爵的人。后来王平更是成长为蜀汉中后期重要的将领,长期镇守汉中,官至镇北将军、汉中太守。而姜维大家都耳熟能详,投降蜀汉后,一直受到诸葛亮的器重,费祎去世后,升任大将军,掌控蜀汉军权,成为蜀汉后期的顶梁柱。
回到汉中的诸葛亮,第一件事,就是追究失败的责任。诸葛亮作为主帅,没有回避和推卸自己的责任,主动上表承担了失利之责,并请自贬三级。后主降职诸葛亮为右将军,但仍然做丞相的工作,也就是离职不离岗。说实话以当时蜀汉政权的情况,诸葛亮的位子还真没人能够顶替。
诸葛亮自贬之后,就轮到失败的主要责任人马谡了。马谡先被诸葛亮下狱,并按照军令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主持马谡的丧礼,并在丧礼上失声痛哭,可见诸葛亮内心里有多么的不舍。所以,“挥泪斩马谡”史有其事。马谡的孩子们,诸葛亮安排专人抚养,对他们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
参军蒋琬就曾劝过诸葛亮说:“以前楚成王因为城濮之战的失利而逼死楚军统帅成得臣,晋文公得知后非常开心,因为楚国自己除掉了一个可以威胁晋国的能人。如今天下未定却杀掉马谡这样能够为大人您出谋划策的人才,太可惜了!”
诸葛亮还没从痛失马谡的悲伤中缓过来,哭着说:“孙武之所以能够领军作战,天下无敌,就是因为军令严明。这就是为什么扬干(晋悼公的弟弟)不守规矩,扰乱仪仗队伍,魏绛杀掉了他的仆从以示惩戒。现在四海分裂,我刚刚开始领兵和敌国交战,如果不按照既定的军法从事,那么还能凭借什么来讨平敌国呢?”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一直是诸葛亮治军施政的主要法则。为了维护法令的尊严,哪怕诸葛亮再怎么喜欢马谡、欣赏马谡,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了。
赵云、邓芝这一路也在箕谷被曹魏军击败,因此赵云由镇东将军被贬为镇军将军。而当时赵云能够及时收拢士兵,坚守阵地,因此没有遭到重大的损失。
诸葛亮问邓芝:“马谡在街亭失利,手下士兵都被打散,以至于士兵都找不到领兵的将领。但赵云在箕谷虽然也打败了,但是部队仍然能够秩序井然,这是怎么回事呢?”
邓芝说:“撤军时,赵将军亲自走在队伍的后面断后,辎重给养,都没有丢弃。这样,士兵和部将才能基本没什么损失。”
虽然赵云作为主将因失利被贬官,但是赵云这一路部队损失不大,还有很多作为军饷的布绢剩了下来。(古时候官员和士卒的工资不是发钱,而是用粮食和布帛代替。丝织品在古时候产量不大,基本上是和真金白银一样可以流通的硬通货。)诸葛亮就下令把剩余的布绢赏赐给士兵们。但赵云却不让诸葛亮这么做,赵云说:“打了败仗,怎么还能有所赏赐?请把这些物资全部收入库房,等到十月份入冬后,再作为例行的赏赐赏给大家。”诸葛亮非常赞许赵云这种按规矩办事的做法。
有人给诸葛亮出主意,指出这次北伐之所以失利,是兵力不足造成的,建议诸葛亮再多多招募军队,补充兵员,为后面的军事行动做准备。诸葛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这次我们在祁山、箕谷的军队,人数都比敌军要多,然而非但没能击败敌军,却被敌军所击败,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的缘故,主要责任都在我一人身上。我正打算精兵简政,对于有责任的人员给予惩罚,并反思我自己的过失,希望将来可以引以为戒。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算有再多的兵力,也不可能成功。从今以后,希望各位都可以为国尽忠,我有过失都能及时地帮我指出来。这样,大事可成,敌国可灭。”
诸葛亮对于这次失利,亲自检讨,主动承担责任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回汉中后,诸葛亮加强练兵,为后面的北伐做准备。很快,部队的士气得到恢复,逐渐从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老百姓也慢慢淡忘打了败仗这件事。
这一年五月,孙权和部下周鲂密定诈降计,诓骗曹魏扬州刺史曹休孤军深入吴地,结果被孙权击败,幸亏曹魏名臣贾逵救援及时,曹休才不至于全军覆没。
诸葛亮得知曹休战败的消息,认为曹魏必定会调走部分关中的部队加强东面的防御,关中兵力空虚,正是再次北伐的大好机会。于是诸葛亮上表要求二次北伐。
然而这距离一出祁山的失利才过去半年,朝中不少大臣都认为仓促出兵,不是个好办法,都不赞成诸葛亮这么做。诸葛亮又上一道《出师表》,史称“后出师表”。在这篇奏表里,诸葛亮详细诉说了自己出兵北伐的理由,其中的一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被后人所称道,成为诸葛亮一片忠心的最佳写照。
然而陈寿的《三国志》中收录了很多诸葛亮的奏章和与友人的书信,唯独没有收录这篇“后出师表”。箫统的《文选》也没有收录。这篇“后出师表”出自东吴张俨的《默记》,因此历来有人认为不是诸葛亮写的。但是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后出师表”到底何人所写已经无从查考了。就以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好名声,我想大家也都希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名言,是出自于诸葛亮之手吧。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5-14 17:55:55 +0800 CST  

楼主:caniforget999

字数:475201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6 11:07:29 +0800 CST

评论数: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