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一)
秦国现在灭亡了,那天下该怎么管理呢?项羽还没忘记他还有个领导,派人向楚怀王请示。楚怀王倒也痛快,说:“就按当初的约定办!”如果按照当初的约定,刘邦就应是秦王,其他诸侯都应回归本国,项羽也应该回到彭城继续当怀王的部下。
而项羽显然不打算这么做。如今自己打下了天下,怎么可能把胜利果实拱手让给楚怀王呢?项羽当然想自己称王,但是又担心社会舆论不同意,于是就想拉着大家一起来。
项羽对大家说:“天下人刚开始反抗秦国统治的时候,都先拥立原先各诸侯国的后人为王,只是借他们的名号用用罢了。身披铠甲,手持利刃,冲锋陷阵,风餐露宿的,用了三年才灭亡秦国,都是各位和我项羽的贡献。怀王是名义上的领导,但是没有任何功劳,因此我们应该把天下分了,我们来称王!”
大家伙一听,那可敢情好,谁会不愿意称王,而非要给别人当下属呢。大家一致同意,都说:“好得很!”
于是就由项羽主持,如同过生日分蛋糕一样,你一块我一块,把天下给分了!
项羽和范曾担心刘邦会带头闹事,和自己争权夺利,况且目前大家已经和解了,又因为当初大家在楚怀王面前有过约定,“先入关者王之!”这件事地球人都知道,如果不遵守约定,项羽也担心诸侯们会同情刘邦,从而削弱自己的威信。于是就耍了个花招,说巴蜀之地也属于关中(这明摆着瞪眼说瞎话)!封刘邦为汉中王,汉中、巴蜀之地归刘邦,定都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
因此大家都简称刘邦为汉王。后刘邦打败了项羽,登基称帝,就以自己曾经的封号“汉”为国号,史称“汉朝”。汉朝在刘邦及其后人的统治下,逐渐成长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此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称谓“汉族”,我们也自称为“汉人”。
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可曾仔细想想,这一切都拜项羽所赐呢!如果刘邦被封为了“秦王”,我们现在是不是就自称为“秦族”了呢?所以要我看项羽对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在不经意之间,给我们的民族取了个名字!
把刘邦赶到了巴蜀、汉中那片在当时就是穷山恶水之后,项羽还不放心,于是把秦国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三位秦国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实际上就是用这三人堵住刘邦东归的道路,同时看住刘邦。从此,关中之地也就被人们称为“三秦”了。
章邯被封为雍王,咸阳以西的地盘都归他,都城为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市、属咸阳)。
司马欣被封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之间的土地,都城为栎阳。司马欣当年救了项梁一命,如今得到了封王的回报。
董翳被封为翟王,统治上郡(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的土地,都城为高奴(今陕西省延安市)。董翳因为劝章邯投降项羽有功,所以项羽封他为王。
陈胜吴广起义时曾立原魏国王室后裔魏咎为魏王。魏咎被章邯攻灭后,起义军又立魏豹为魏王。魏豹也作为诸侯联军的一支,跟随项羽入关,项羽就封魏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郡(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西南部)的土地,都城为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
瑕丘(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北)人申阳,是张耳的亲信,在项羽和秦军大战河北的时候,申阳平定了黄河以南地区。项羽向关中进军的时候,申阳在黄河岸边迎候项羽和诸侯联军,并跟随项羽入关。因此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都城为洛阳。
韩王韩成头衔、领地不变,都城为阳翟。
赵国的将领司马卬平定了河内郡(今河南省黄河以北、河北省南部地区),多有战功。因此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统治河内郡的土地,都城为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
原赵王赵歇在项羽解了巨鹿之围后,似乎和项羽的关系没处好,没跟随项羽入关,因此遭到项羽的打击报复。项羽迁赵歇为代王。
而原来赵国的土地,项羽封给了张耳。因为张耳素有贤良的好名声,又跟随项羽入关。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都城为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
当阳君英布,是项羽帐下的大将,勇冠三军,多次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战功赫赫。项羽封他为九江王,都城为六(今安徽省六安县)。
原秦朝鄱县(今江西省鄱阳县)县令吴芮率领百越各部落,跟随项羽入关。因此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城为邾(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道)。
楚怀王的柱国共敖率本部人马攻打南郡,多有战功。因此项羽封共敖为临江王,都城为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燕王韩广的部将臧荼跟随项羽救赵,后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项羽立臧荼为燕王,都城为蓟(今北京市大兴区)。
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齐国将领田都跟随项羽救赵,又跟随入关。因此项羽封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原齐国末代国君田建的孙子田安,在项羽渡黄河救赵的时候,在济水以北起兵,攻克多座城池,然后率军归顺了项羽,并跟随项羽入关。因此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都城为博阳(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
而齐地名望最大的田荣,却因为以前和项梁就不对付,多次和项梁唱对台戏,又不肯率军跟随项羽攻打秦国。所以没有封田荣。
成安君陈余在巨鹿之围解除后就和张耳闹翻了,挂印而去,也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但是陈余在河北有很好的名声,也有拥立赵王的功劳,项羽就想拉拢陈余。听说陈余目前隐居在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就封陈余为侯,把南皮周边三个县封给了陈余。
吴芮的部将梅鋗战功斐然,项羽封他为十万户侯。
项羽在分封诸王上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先人后己。如今大家都封王了,那么自己再封自己为王,自然没人会反对。于是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的土地,都城为彭城。
从项羽分封诸王上,就充分地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很幼稚。
首先,他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他想效仿的是春秋五霸的故事,自号霸王,认为各诸侯王都应该听命于自己。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就算是春秋五霸,也不可能对所以的诸侯发号施令,“霸”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对其他诸侯的控制力非常弱。这估计和项羽年少时不好好学习有关。看到了吧,不好好学习,没有基础,是干不成大事的。临时抱佛脚,没听说有成功过的。项羽想的应该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灭了秦国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以后大家都听我的,不要有矛盾,安安生生过日子。他没有意识到统治的根本合法性是名,天子和霸王那差得可是十万八千里,你我都是王,我凭什么听你的?以至于连英布这位从项梁起兵时就跟随的大将,到了后来都背叛了,跟着刘邦反过来攻打项羽。
其次,项羽封王的标准只是看谁跟我的关系好,而不看他封的这位王在他的封地上有没有根基。对于原来就被大家所拥护的赵王赵歇和齐王田市,项羽根本不当一回事,同时对在齐地最有影响力的田荣,更是不放在眼里。结果可想而知,外来户要想和老东家抢地盘,那怎么可能抢得过人家呢?灭秦后百姓想的都是不要再打仗,安定下来。可项羽并没有根据各地实际的政治情况,安排最合适的人选为王,结果造成后来齐国、赵国等地纷纷内斗,项羽封的多位王都被赶跑了,这对项羽的声望是沉重的打击。同时,在政治上给自己树立了敌人,纯属自己给自己添乱。
再者,对于刘邦的安排也有问题。问题不是把刘邦赶到了汉中,而是安排章邯等三人在关中为王。要知道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造成了秦国的灭国,关中才会被项羽大肆劫掠,关中的百姓怎么可能拥护这三个人呢?所以后来才会有刘邦轻易地拿下三秦,并以关中为基地,和项羽争夺天下。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3-31 22:31:57 +0800 CST  
@王者之风lll 2017-04-01 10:55:27
愚人节快乐
-----------------------------
哈哈哈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1 11:39:46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二)
大家都封王了,但是项羽还有个领导啊,那个楚怀王熊心该怎么处理呢?项羽很聪明,领导必须还是领导,我们都是王,那么熊心的名号自然也该涨一涨。项羽就把秦始皇发明“皇帝”借用了一下,尊熊心为“义帝”,这样起码在名义上,熊心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被封了王的各路诸侯们陆续从咸阳撤军,回到各自的封地上去。
项羽回到了彭城。然而义帝也在彭城,平白无故地弄个领到在身边,难道自己还要天天去给义帝请安吗?再说了,义帝本来就是一个政治上的招牌而已,傀儡一个,现在更是连一点剩余价值都没有了。项羽当然不打算还把这个太上皇给供着,就派人对义帝说:“上古的帝王,拥有上千里的土地,一定要居住在河水的上游。”就把义帝安排到长沙郡(今湖南省长沙市周边地区)的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居住。这实际上就和流放没什么两样。
如今的义帝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一切只能听从项羽的安排。在项羽的不断催促之下,义帝只能动身前往郴县。就这样,项羽也不打算放过他。义帝离开后,项羽发现他驱逐义帝的行为并没有引来多少舆论的批评,这样说明义帝毫无威信可言。义帝走到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的地盘上时,项羽偷偷派人去给二王送信,要他们把义帝给做了。于是二王发兵攻打义帝一行,在长江上把义帝给杀了。
可怜的熊心,还不如待在老家给人家放羊呢。
韩王韩成由于一直配合刘邦转战河南,似乎和刘邦的私交也不错,因而受到了项羽的忌恨。项羽没有让韩王成去他的封地阳翟,而是把他裹挟到了彭城。在彭城,项羽废了韩成的王爵,降封为侯,不久又杀了他。
项羽驱逐义帝的行为,虽然在楚地并没有给项羽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却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于是那些对于项羽分封诸王不满的,纷纷有样学样。本来秦国灭亡后,天下应该安定,不再有刀兵之祸,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那样。
北边的各国纷纷出事了。
臧荼回到了燕国,告诉燕王韩广,你已经不是燕王而是辽东王了,现在的燕王是我臧荼,要把韩广赶到辽东去。那韩广当然不能答应,你臧荼本来是我的手下,我派你援助项羽灭秦,你去了一趟咸阳,回来后就要爬到我的头上来,那怎么行?于是二人翻了脸。臧荼手上有兵,攻击韩广,在无终(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境内)杀了韩广,顺带手把封给韩广的辽东之地也给吞并了。
再来看齐国,齐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原齐王田市被改封成胶东王,田市害怕项羽,就准备动身去胶东,把临淄让给新任齐王田都。这引起了齐国的实力派田荣的不满。田荣什么好处没捞到,本来就很恼火,如今看到侄儿这么没出息,未经他田荣同意,自己夹着尾巴就要开溜,更是火冒三丈。田荣里外里反了!
田荣先起兵迎战田都,田都打不过田荣,只能跑到彭城投奔项羽。然后派人在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属青岛)追上了那个没用的侄儿田市,把他给杀了!接着发兵攻打济北王田安,田安也兵败被杀。于是田荣一统三国,自称齐王!田荣自己称王后还不打算让项羽安生,他授予彭越以将军印信,让他在梁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周边地区)起兵造项羽的反。
燕国、齐国的事情给了身在南皮的陈余以启发。陈余本来和张耳是莫逆之交,却在巨鹿之围的时候产生了误会。(张耳和陈余的故事在韩信一篇中有介绍,这里不多赘述。)如今原来大家共同拥立的赵王歇被赶到了代国,他张耳成了实际上的赵王,这令陈余大为不满。田荣占据了齐地之后,陈余就偷偷派手下张同和夏说来到齐国,游说田荣。
张同和夏说对田荣说:“项羽现在是天下的主宰,但是他做事却一点都不公平。原来大家拥立的王都被打发到穷乡僻壤,而把和他关系好的人封在丰饶的地区。张耳就是这样,赶走了他原来的领导赵歇,让赵歇到代国(今山西省东北部、内蒙古和山西省交界地区)去,我们主公认为这么做是不对的!听说大王您起兵,不听从不义的命令。希望大王您可以援助我们主公一些兵马,让我们替您攻打常山王张耳,迎回赵王歇,这样赵国就可以做齐国的屏障,我们一起对抗项羽。”
田荣也正担心以自己的力量对抗项羽会很吃力,自然高兴能有赵国这样的大国做盟友,于是就发兵攻打张耳。陈余也在他的三个县的封地上募兵,和齐军汇合后,一起向张耳发起攻击。张耳起兵抵抗,却被打得大败。张耳只好逃出河北,跑去投奔刘邦去了。
获胜之后的陈余重新拥立赵歇为赵王。赵歇也投桃报李,把代王的头衔送给了陈余。
与此同时,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占领关中,并且率军出函谷关,向东而来。北面的齐国、赵国都反了,项羽一下面临北面和西面夹攻的不利境地。项羽大怒,任命原秦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县令郑昌为韩王,率军去河南阻挡刘邦东归的道路。同时命萧县县令角等率军攻打梁地的彭越,角等却被彭越击败。
刘邦东出函谷关,派张良招降原韩王成的领地。张良就给项羽写信,信中迷惑项羽道:“汉王本来应在关中称王的,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位。如今只想得到关中的土地罢了,汉王会按照当初的约定,不敢再向东前进。”同时,又把齐国和赵国反叛项羽的檄文给项羽看,并说:“看到了吧,齐国和赵国已经联合起来,想要灭掉楚国!”
有时候我们还真要为项羽的智商着急,如此轻易地就上了张良的当。项羽本来是要在西面的刘邦和北面的田荣、陈余之间二选一的,现在答案很明确了么,就是田荣啦。于是项羽就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亲自率军北上攻打齐国。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2 00:32:35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三)
北上的项羽派使者去九江王英布那里,征调英布带兵前来帮助自己平叛。然而英布已经封了王,不想再打仗了,对项羽阳奉阴违起来。英布宣称自己有病,不能亲自前往,只派了一个部将,带了几千人马前来。项羽一看就来了这么点人,那个气啊,从此和英布之间就有了隔阂。
英布不来是很正常的。天下苦秦久矣,如今秦国被大家合力灭掉了,谁都想过几天太平日子。再说你项羽和我都是王,我干嘛非要听你的呢?而项羽这边肯定对英布不满意,你英布一直是我的部下,如今给你点面子你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还真把自己当王了吗?项羽还想把人家当下属使唤,却不知人家有了身份有了地位,已经不甘心再被你差遣了!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项羽率军抵达城阳。田荣则亲率大军前来迎战。然而项羽毕竟是项羽,可不是田都和田安那么好对付。项羽一战大败田荣,田荣几乎全军覆没,只带了少数人马渡过黄河,撤到了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
田荣杀田市、田安,打跑了田都的行为,似乎并没有得到齐地百姓的一直拥护,平原的百姓就不待见田荣,看见田荣没带几个人来,还要摆齐王的架子,驱使百姓去和项羽打仗,都很厌恶他,就把田荣给杀了。
满以为田荣一死,齐地就能够太平,没想到这一次齐地的百姓们是大错特错了。项羽的暴戾,丝毫不比田荣逊色,甚至还要超过百倍。项羽大军所到之处,不分青红皂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但把投降的田荣部下将士全部活埋,还把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虏走做奴仆。项羽从西南向东北一路掠过齐地,直达北海郡(今山东省潍坊市、烟台市地区),如同一只专业拆迁队,所过地区城池都被捣毁,房屋一把火烧掉,如有反抗一律处死!
就算田荣对不起你们项家,也不应该把气撒到百姓头上,这点起码的政治原则项羽都没有。齐地的百姓杀掉一个判官,却来了一个阎王,一时间怨声载道,对项羽恨之入骨。项羽在秦地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还不算,这次又在齐地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
于是家破人亡的齐地百姓纷纷起兵反抗项羽的残暴统治。田荣的弟弟田横打起田荣的旗号,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聚拢反对项羽的百姓,在城阳造反。项羽回军包围了城阳,田横据城自守,项羽怎么打都打不下城阳。田横一反,整个齐地立刻乱成一锅粥,几乎所有的城池都反了。面对这样的局面,项羽也无计可施。
就在项羽被齐地的叛乱搅得头晕脑胀的时候,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共计五十六万大军,大举伐楚。由于项羽带走了楚军主力,因此刘邦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顺利地攻入彭城。史载,“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羽一个不留神被刘邦掏了老巢,大怒!项羽没有给刘邦多过几天好日子,迅速带领三万精锐骑兵,星夜兼程回救彭城,杀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彭城之战在韩信一篇中已详细介绍,这里不多赘述。
刘邦败退至睢水,被项羽军团团围住,本来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然而天不绝刘邦,正在刘邦危难之际,突然从西北方刮来一阵妖风,吹砂走石,白天也如同黑夜一般,正对着楚军吹来。楚军将士各个被风吹得睁不开眼,一时间楚军阵型大乱,刘邦则趁机带着几十个骑兵穿过楚军军阵的缝隙,逃出了生天。
刘邦一路逃到沛县,打算带上老父以及妻子儿女一并逃跑,然而楚军尾随而至,紧急之中刘邦没找到父亲和吕后,只找到了一双儿女,由夏侯婴驾车西逃。刘邦的部下审食其护送刘邦的父亲和吕后打算逃跑,不巧在路上被楚军逮个正着。项羽就把刘邦的父亲和吕后安置在军营中软禁起来,不过也没有为难他们。
彭城之战,显示出项羽高超的指挥艺术及其过人的军事天赋。他用了一招兵贵神速,在刘邦没有预想到的时间出现在了没有预想到的地点,一举切断了刘邦所率领的诸侯联军的退路。并在诸侯联军还没从惊慌之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发起决战,利用诸侯联军军心不稳的机会,一战而克,把刘邦打了个落花流水,也让刘邦领教到了项羽的厉害。
有一点很有意思,项羽在齐地对齐国百姓极尽打击报复之能事,但是却对刘邦的家人很好,既没把他们杀掉,似乎还对他们不错。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很重感情。项羽和刘邦并肩战斗过,从后来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边的对话来看,似乎二人结拜过兄弟。所以尽管刘邦背叛了项羽,项羽也没有为难刘邦的家人。反观项羽是怎么对待田荣的手下将士的?就能体会出这一点。
有人说项羽留着刘邦的父亲和老婆是用来做人质,要挟刘邦。这一点并不成立。楚汉相争整整四年,项羽只是在后来战事不利的时候才威胁要煮死刘邦的父亲,他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就这么做啊,但是项羽没有。而后来双方以鸿沟为界签订和平协议之后,项羽很守信用地把刘邦的父亲和老婆还给了刘邦。这都说明项羽本来就没打算用他们做人质,不然怎么可能轻易地把人质交还回去呢?
吕后的一个哥哥周吕侯正率军驻扎在下邑(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刘邦前去投奔。有了军队保护的刘邦,逃到了荥阳,收拢陆续败退回来的残兵,萧何又从关中发来援军和粮草,于是汉军重新振作起来。
项羽也派军队追击刘邦,双方在荥阳南面的京和索两座城池之间的地区爆发激战。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击败了项羽的追击部队。刘邦这才稳住了阵脚。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3 00:37:22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四)
项羽回救彭城,留着齐地的楚军没有项羽的指挥,立刻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如今摆在项羽面前的最大威胁,已经不是齐、赵的反叛了,而是刘邦。于是项羽把还留在齐地镇压叛乱的楚军全部召回。田横则趁机占有了这个齐地。
项羽对齐国的征伐是很不成功的,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其实本来项羽是有机会一举收复齐地,田荣的兵败被杀,是一个大好时机,然而却给项羽自己糟蹋掉了。项羽没有搞清楚主要矛盾是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齐地的老百姓也当成了打击报复的对象,这显然很不明智。如果田荣死后,项羽能够及时停止杀戮,安抚百姓,挑选合适的人选镇守齐地,那么就可以吞并齐地,扩大自己西楚国的版图。显然,如果项羽能这么做,他也就不是项羽了。这些恰恰说明项羽在政治上毫无眼光可言,他统治的方法就是简单粗暴,以武力压服,事实证明,这样做根本行不通!而造成他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小时候儒家治理天下的学问,学得太少或是压根儿就没学。
但是尽管如此,彭城之战后的国际形势,还是对项羽非常有利。原先跟随刘邦反叛项羽的,现在全部调转枪口,对准了刘邦,而和项羽结盟。齐国和赵国也不例外,纷纷和项羽讲和。项羽为了对付刘邦,也只好暂时放下和齐、赵两国的恩怨,集中楚国的全部力量攻打刘邦。
刘邦退回荥阳后,就以荥阳为基地,利用荥阳周边险要的地形固守,和项羽打起了消耗战。刘邦的粮食都存放在敖仓(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敖山中),刘邦就筑起一条甬道,连接荥阳和敖仓,这样荥阳的守军就有粮食保证。
项羽来到荥阳前线后,发现荥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就把攻击的重点放在了这条甬道上,很明显这是荥阳的生命线。于是楚汉两军围绕这条甬道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时光进入到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战事开始向有利于项羽的方向上发展。楚军多次攻克甬道,切断敖仓方面的粮食供应。于是荥阳城内的汉军断了粮,眼看荥阳就要守不住了。
这下刘邦害怕了,派人向项羽求和,要求楚汉以荥阳为界,停战。
项羽头脑很简单,一听刘邦不想打了,就打算答应刘邦的停战条件。然而刘邦的这点小伎俩根本瞒不过范曾,范曾就对项羽说:“刘邦缺粮,我们眼看就能轻易地抓住他,怎么能够和他讲和呢?今天放他一马,不趁机拿下,以后一定会后悔!”范曾还算有口德,没提鸿门宴那档子事。
项羽接受了范曾的建议,拒绝了刘邦停战的要求,反而和范曾一道对荥阳发动猛攻。
刘邦一看自己的缓兵之计没能奏效,也知道项羽身边能为他谋划的只有范曾一人,就想无论如何都要把范曾除掉。此时已经投靠了刘邦的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曾。陈平是汉初第一阴谋家,不过他的各种阴谋都是建立在为刘邦的革命事业着想的基础上的,考虑到他对刘邦的忠心,后世也并没有怎么贬损陈平。
刘邦的做法是:每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的军营中时,刘邦都先准备好丰盛的美食,等到美食都呈上的时候,前来招待项羽使者的人又假装惊讶地说:“咦?怎么是项羽的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赶快撤去撤去。”于是把呈上的美食都收走了,端上来的都是残羹剩饭。可想受到如此遭遇的项羽的使者该有多气愤,回到项羽营中就把整个事都对项羽说了。
就这么一个在现在看来连三岁小孩都骗不过的小把戏,项羽居然上当了,以为范曾私下里和刘邦有什么肮脏的勾当,就开始疏远起范曾来,并收回了范曾的兵权。
范曾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以前项羽屡次不听他的劝告,已经让他非常恼火。如今看到项羽如此对待自己,就知道肯定有人从中挑拨离间。范曾似乎也很清楚项羽的为人,知道自己怎么解释都是白搭,于是找到项羽直接撂了挑子,“如今天下已经基本平定,(这明显是范曾的气话,现在的天下哪里平定了?)大王您自己就看着办吧,我请求告老还乡。”
可能项羽早就嫌范曾一天到晚在自己耳朵边唠叨太烦人了,巴不得他早点走人,所以立刻就答应了范曾的要求。范曾离开项羽,坐着车子回彭城。然而在去彭城的路上,范曾背上一个毒疮发作,病死了。项羽就这样彻底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谋士。
范曾死后,被埋葬在居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城东。直到宋朝,居巢本地百姓都保留在城中广场上祭祀范曾的习俗,可见在当地人心目中范曾还是有很崇高的地位。居巢城东还建有范曾祠,居巢新任地方官吏在上任之前,都要到范曾祠中祭祀后,才能正式履职。不知道现在的巢湖还有没有范曾祠了。
刘邦虽然如愿以偿地除掉了范曾,但是眼下的形势没有丝毫的好转。楚军把荥阳团团围住,自己就算插上翅膀也飞不出去。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这是,刘邦的一个铁杆老弟兄挺身而出。刘邦鸿门宴上独自逃脱时,四个徒步跟随护卫之一,纪信(这个时候还能被刘邦带上的人,可想在刘邦心目中是什么地位。),站出来对刘邦说:“事情已经很急迫了!我愿意替大王出面诓骗项羽,大王就能够趁机逃脱。”
于是纪信组织起荥阳城中的妇女二千人,穿上汉军的军装冒充士兵,纪信自己则穿上刘邦的衣服,乘坐刘邦的黄屋车,特地在夜里打开荥阳东门而出。包围荥阳的楚军一看刘邦率军出城,立刻从四面围拢过来。
纪信站在车上高声喊道:“城里粮食吃光了,我刘邦现在出城投降霸王!”
黑灯瞎火之中,楚军也没看清楚那个“汉王”并不是刘邦。听到这句话的楚军立刻欢声雷动,高呼“万岁!”以为仗终于打完了!
刘邦则留下周苛、枞公(枞县县令,枞县即今安徽省铜陵是枞阳县)和被韩信击败俘虏的魏王豹守荥阳,自己就带着几十个随从,打开荥阳西门,趁着楚军都在庆祝生擒“刘邦”的时候,偷偷溜掉了!
假刘邦被带到了项羽面前。项羽一看,这哪里是什么刘邦,分明就是纪信么。项羽再傻也猜到发生了什么,就问纪信:“刘邦人呢?”
纪信从容答道:“汉王已经逃走了!”
项羽二话不说,活活烧死了纪信!
看到这里,纪信可以替刘邦去死,刘邦该有多么大的人格魅力啊!这不得不让人佩服!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3 22:47:45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五)
刘邦再一次从项羽眼皮底下逃走。离开了荥阳的刘邦,来到荥阳西北的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属郑州)。稍事休整后,刘邦回到了关中。在关中重新募集军队的刘邦,听从了袁生的建议,南出武关来到了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一带活动,募集部队,收集粮草。宛城当时属南郡,似乎是项羽西楚国的地盘。
而刘邦前脚刚走,周苛和枞公后脚就把魏王豹给杀了,理由是魏豹在彭城之战后背叛了刘邦,投靠项羽,后被韩信击败,被俘,担心魏豹会打算再次投降项羽,做项羽的内应。
然而荥阳已是一座孤城,刘邦逃走后,留下的部队军心肯定受到影响。果然,不久项羽就攻克了荥阳(《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荥阳失守的时间和这里的有出入),生擒守城的周苛、枞公和韩王信(这个韩王信和韩信同名,战国时韩国王室后人,被刘邦立为韩王。)。
韩王信好汉不吃眼前亏,被俘后立刻投降了项羽。而周苛和枞公都是义士,誓死忠于刘邦。项羽还挺欣赏周苛,就对周苛说:“你如果投降,做我的将领,我就封你为上将军,三万户侯。”
周苛则厉声痛斥项羽:“你怎么不快快投降汉王呢?汉王不久就能把你俘虏,你是打不过汉王的!”
周苛这么说,已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了。项羽听了这话,大怒,架起一口大锅,煮死了周苛。枞公也不投降,项羽把他扔进了井里,活活淹死了。
攻占荥阳后,消息传来刘邦在宛、叶一带活动,项羽立刻率军南下。刘邦南出宛、叶,实际上是调虎离山之计,以减轻荥阳、成皋方面的压力。看到项羽没有继续攻打成皋,而是率军南下,刘邦深沟高垒,坚守不战,和项羽相持起来。
刘邦兵败彭城之时,九江王英布因为没有率军配合项羽到齐地平叛,一直担心遭到项羽的攻打。后又受到刘邦派出的使者随何的煽动,杀了项羽的使者,背叛了项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去攻打英布。英布被击败,只能跟着随何来到宛城投奔了刘邦。
刘邦一方面把项羽引诱到了南郡,另一方面让彭越带兵到项羽的后方袭扰。彭越率军渡过黄河,攻打东阿,击败了项羽留守的守将薛公(薛县县令)并杀了他。东阿应该属于鲁郡,也是项羽的西楚国的地盘。后方不稳固,对于楚军的士气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于是项羽主动和刘邦脱离接触,回军攻击彭越。
刘邦则趁机率军北上,来到了成皋。这时,韩信连下魏国、代国。刘邦就调韩信的部队来到成皋帮助自己,同时命韩信和张耳北上攻打赵国。
项羽来到东阿,很轻松地就打跑了彭越。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项羽再次率军西返,又一次把刘邦包围在成皋城内。在成皋城下,项羽多次和刘邦交战,每每都把刘邦打得满地找牙。很快,刘邦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部队又被项羽打得差不多了。
刘邦再次祭起跑路大法,只带了夏侯婴逃出成皋,向北渡过黄河,来到脩武(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此时,韩信和张耳已经平定了赵国,正率大军驻扎在这里。刘邦再次收走了韩信的部队。
刘邦离开成皋后,成皋内的守军也四散奔逃,很快,成皋就落入项羽的手里。
再次得到韩信部队加强的刘邦,没有敢于直接返回河南和项羽对攻,而是派卢绾和刘贾率军二万渡河来到梁地,配合彭越接连攻克十多座城池,扰乱项羽的运粮通道。
梁地正好处于彭城和荥阳之间,是项羽从大后方向荥阳前线运送粮食补给的必经之地。彭越在梁地的袭扰,严重威胁到项羽大军的粮食安全,所以项羽只好再次回军攻打彭越,而留下他西楚国的大司马曹咎(当年给司马欣写信的那个蕲县狱吏)、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守成皋。
临走前,项羽对曹咎说:“您一定要好好守卫成皋。汉军如果前来挑战,您不要轻易地出城迎战,只要不让汉军越过成皋向东进发就可以了。我只要用十五天就能杀了彭越那小子,平定梁地,然后我会尽快赶回来。”
项羽走后,刘邦立刻率军渡过黄河,来到成皋城下。汉军多次挑战,一开始,曹咎还能按照项羽的部署坚守不战。刘邦看到楚军不出来,就命令部下天天在成皋城外高声辱骂曹咎和项羽。曹咎看来是个暴脾气,一点就着,听到城外汉军把自己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实在忍无可忍,把项羽的话扔到了脑后,率军出成皋攻击刘邦。
刘邦见楚军出城,先假装败退,渡过汜水西逃。曹咎不知是计,率军追击。然而再楚军还在渡河的时候,刘邦率军反身杀了个回马枪,半渡而击,大败曹咎。打了败仗又身陷重围的曹咎羞愧难当,在汜水边自杀而死。一同自杀的还有他的难兄难弟司马欣和董翳。
刘邦则乘胜夺回成皋,继而东进,包围了荥阳。荥阳的守将是钟离眜(就是后来骂韩信“公非长者”的那位),钟离眜严守项羽的命令,坚守不战,刘邦也占不到便宜。
项羽来到梁地,先攻打陈留和外黄。外黄城内的百姓先是固城自守,不久,就开城投降了。项羽非常气愤外黄百姓竟然投降彭越和自己为敌,进城后下令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到城东集合,打算把他们统统活埋。
外黄县令的一位门客,有个十三岁的儿子。这个孩子聪明伶俐,知道项羽又要滥杀无辜,就前来劝说项羽道:“彭越兵力强盛,外黄人都害怕他,才会向他投降以自保,就等着大王能来解救我们。如今大王来了,却要把我们都杀了,这样一来,老百姓怎么可能再有归顺大王您的心意呢?从这里向东,十多座城池,都会惧怕大王,再也没有人敢投降您了!”
看到了吧,项羽的政治眼光还不如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不过项羽听了这个小孩的话,觉得他说得对吗,就听从了他的劝告,释放了外黄的百姓。这样一来,大家伙都非常高兴,外黄以东投降彭越的十多座城池听到这个消息,又重新归顺项羽。
而彭越一听项羽率军前来,还没等项羽到梁地,彭越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项羽一路向东安抚梁地,走到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听说曹咎兵败身死,成皋失守。只好调头回来。刘邦见项羽回救荥阳,就撤退到荥阳北面的广武驻守,取敖仓的粮食做补给。项羽则率军驻扎在广武的东面,两军中间隔着鸿沟,对峙了几个月。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6 10:29:04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六)
从汉高祖二年刘邦兵败彭城,到汉高祖四年,项羽和刘邦在鸿沟对峙,双方围绕荥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拉锯战。从每一场战役上来讲,项羽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刘邦损兵折将,先后丢失荥阳和成皋,自己还屡次陷入险境,差一点就做了项羽的俘虏。然而从整个楚汉战争的层面上讲,刘邦才是真正的赢家。刘邦不但使出反间计,促使范曾离开项羽并最终病死在回彭城路上,使得本来就缺少谋略的项羽又失去一位重要的谋臣。刘邦还利用彭越多次骚扰项羽的后方,迫使项羽率军在华中平原上来回奔波,而自己则以逸待劳,在调动项羽的同时寻找战机,逐步蚕食项羽的有生力量。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在这不经意之间,逐渐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偏移,而项羽对此却一无所知,更别提能有什么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了。更重要的是,项羽打仗在行,治理能力低下表露无遗,随着战争的进行,百姓对于战争的厌倦情绪与日俱增,项羽正在一步一步地失去民心。没有了人民的支持,仅仅依靠一两场战役的胜利,是无法从根本上打到刘邦的。
而刘邦这边正好相反,一方面刘邦有着稳定的大后方关中地区。这里在整个楚汉战争之中,丝毫没有受到兵祸的波及。再加上刘邦有一位得力的帮手萧何,在把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之际,还能不断地向荥阳前线输送兵员和粮食,对刘邦能够在巨大的战争损耗之下,还能把这场战争维持下去,做出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刘邦善于用人,这一点也甩项羽几条街,不但有彭越袭扰项羽的后方,更有韩信接连征服整个河北之地,在消除荥阳前线侧翼的威胁情况下,韩信又攻占了齐国,从而在项羽的大本营彭城的北面,对项羽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
汉高祖四年,韩信攻占临淄,齐王田广逃到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属潍坊),向曾经的敌人项羽求救。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两年前项羽还和田横、田广斗得你死我活,而如今面对共同的敌人——刘邦,双方迅速地成功牵手。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军二十万前去援救齐国,但是龙且有勇无谋,在潍水上兵败被杀,田广也死于乱军之中。(韩信灭齐在韩信一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多赘述。)韩信遂收服整个齐地,并自立为齐王。
韩信虽然自立,但是名义上还是刘邦的下属,对于刘邦还算俯首帖耳。如今项羽远在荥阳,彭城直接暴露在韩信的兵锋之下。此时的项羽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撤回彭城,固守楚地。二是继续在荥阳和刘邦对峙,以期把刘邦彻底打垮。项羽选择了后者。但是对于韩信的威胁,项羽也做出了应对,他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希望可以把韩信拉倒自己阵营里来,共同对付刘邦。然而此时的韩信还是对刘邦感恩戴德的,拒绝了项羽的拉拢。但是武涉的游说也不能说一点作用都没有,起码韩信没有立刻亲自率军攻打彭城,而是派灌婴带兵南下。
其实仔细想想,项羽这一次又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此时,整个战局已经对项羽非常不利了,继续在荥阳和刘邦对峙,想一举击倒刘邦,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撤军回彭城,既能保守自己的地盘,又能利用韩信和刘邦之间的矛盾,一点一点地在这二人之间打楔子,时间拖得越久,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说不定有一天韩信真的会和刘邦翻脸,这都很难说。但是项羽显然没这个水平,能想到这么多。在战场上他基本都是胜利者,要让他在这个时候主动后撤,似乎不太可能。
《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两篇中,关于楚汉荥阳拉锯战的记载,在故事发生的前后次序上多有出入。《项羽本纪》的记载有明显的漏洞,故这里采用的是《高祖本纪》中记载的次序。
楚汉相争的这两年多,最倒霉的当然是普通老百姓。青壮年男子战死沙场的不可胜数,老弱之人不能上战场的,也都被征调来为前线运送物资,累死在路上也是不计其数。
这样不尴不尬地和刘邦耗着也不是办法,项羽请刘邦出来对话。项羽对刘邦说:“天下这几年战乱不断,都是因为我们两人之间的争斗啊。我向汉王你发出挑战,你我一对一单挑,一决胜负,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受苦了!”这话说的就和三岁小孩子差不多。
刘邦估计也被项羽这种幼稚的提议逗乐了,笑着拒绝了项羽:“我宁愿和你斗智,不和你斗力。”本来么,刘邦大项羽二十四岁,要刘邦和项羽单挑,不就是去送死?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刘邦真的和项羽来一场一对一单挑,那将是一场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式的对决啊!
看到刘邦不敢接招,项羽就派出帐下的勇士,来到汉军阵前叫阵。刘邦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有一楼烦(今山西省西北部地区)胡人,精于骑射,出阵应战。这个胡人还真有一手,接连射杀项羽手下三位出阵挑战的勇士。
项羽看到一个胡人竟然能出这么大的风头,大怒,亲自披挂上阵。那个胡人正要张弓射项羽,只见项羽怒瞪双眼,大喝一声,就把那个胡人吓得浑身直哆嗦,眼睛不敢直视项羽,连拉开弓弦的力气都没了,只得扭头逃跑,躲到壁垒里去了。(原来“狮子吼”的鼻祖竟然是项羽啊!)
刘邦正在军营里为楼烦胡人的胜利而得意呢,突然听到手下来报说楚军阵中出来一个厉害的家伙,一嗓子就把楼烦胡人给吓了回来,急忙派人出去打探。探子回报说是项羽亲自上阵,刘邦听了大惊失色。
刘邦只好再次来到阵前。别看刘邦打架的本事不行,但是吵架很是拿手。他接连细数出项羽的十大罪状,什么负义背约咯,逐杀义帝咯,句句都打在项羽的脸上,骂的项羽颜面扫地,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恼羞成怒的项羽趁刘邦不备,偷偷拔出暗藏的手弩,一箭就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这一箭还真差点要了刘邦的老命,刘邦伤的不轻,连夜离开广武军营,回到成皋治伤。临走前刘邦还被张良强拖着出来巡视军营,表示自己没事,稳定了汉军的军心。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7 10:53:08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七)
虽然在战场上项羽屡屡得手,但是战场之外,项羽完全无法掌控。彭越就是一只老鼠,项羽去打他,他立刻逃跑,项羽一离开,他又回来了。梁地又被彭越控制,荥阳前线的楚军粮食供应成了大问题。而此时汉军的后勤补给做得很好,士兵们吃得饱穿得暖,斗志高昂。项羽这边则士气开始低落。
刘邦敏锐地发现项羽的这一弊端,在回到关中养好了箭伤之后,刘邦回到了荥阳前线,派出陆贾前来游说项羽,希望项羽可以把彭城之战中俘虏的刘邦父亲和妻子还给刘邦。项羽当然知道这两个人的价值,一口回绝了。
但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项羽的麻烦也越来越多。楚军断了粮,士兵们怨声载道。不久,更糟糕的消息传来,齐王韩信派灌婴率军攻入了楚地!
灌婴从齐地出发,接连在鲁(今山东省曲阜市)南部和薛击败当地的守军,随后扫荡彭城外围。有意思的是彭城就在眼前,灌婴却没有攻击,而是从彭城东面路过,继续南下,一路杀到了广陵!
灌婴的这一攻击路线和策略,显然是事先计划好的。就是杀入项羽的西楚国腹地,扰乱项羽的大后方,而不是以攻占彭城为战役目标。攻打彭城,固然在政治上对项羽非常不利,毕竟自己的都城落入敌手。但是扫荡楚国腹地,对项羽的伤害更大。不仅直接影响项羽的后勤组织和兵员供应,还对前线的楚军底层士兵的士气造成沉重打击。试想,当普通士兵听说自己的家乡遭到汉军的攻击,当时通讯又不发达,那些士兵们怎么可能不担忧自己家人的安危?这样一来谁还能有心思安心打仗?
面对眼前的不利局面,项羽把战争经行到底的信心也发生了动摇。这时,刘邦非常及时地又派来了一位议和的使者侯公,提议双方罢兵,签署和平协议,顺便再次请求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项羽已经无路可走了,也就顺坡下驴,同意了刘邦的请求。于是楚汉划鸿沟为界,把天下一分为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楚汉停止战争行动,和平友好。史称“鸿沟之盟”。
和平协议签字的当天,双方士兵欢声雷动,高呼“万岁”,庆祝战争的结束。此时的项羽又做了件蠢事,按约定放回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刘邦当真不想打下去了吗?怎么可能!现在的局势已经不是两年前了,所有的形势都对刘邦有利,唯一能让刘邦有所顾忌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和妻子还在项羽手里。所以这次的议和,我认为就是刘邦的一条诡计而已,看到项羽身处困难之中,用停战这个诱饵勾引项羽,哄骗他交还自己的父亲和妻子罢了。
而项羽显然是真的不想再打了。粮食供应不上,敌人又闯进自己的老家一通搅合,换做是谁这个烂摊子都经营不下去了。停战当然是最佳选择。不过项羽的头脑还是简单了一点,把刘邦当成了正人君子,以为刘邦可以说话算话。哪里知道刘邦其实一肚子坏水,不把你项羽赶尽杀绝,是不会罢手的!
盟约签订之后,项羽立刻率军东返,打算回到彭城。梁地已经被彭越占领,项羽不想再节外生枝,没有率军走梁地,而是绕道梁地的南面,走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回彭城。
项羽走了,刘邦也打算率军返回关中。这时张良和陈平一起来劝说刘邦道:“现在天下三分之二都归属汉王您,各路诸侯都俯首称臣。楚军士兵毫无斗志,粮食又供应不上,这是上天要灭亡楚国啊,不如趁此良机一举攻灭楚国。今天放过项羽,不去攻打他,就是养虎为患!”史载,“汉王听之!”
刘邦就是一个老狐狸,眼前是什么形势刘邦自己会不清楚?还需要张良和陈平来提醒他吗?刘邦难道不知道“养虎为患”的道理?搞笑咯。所以依我看所谓的“汉王听之”不过是给刘邦背信弃义的行为涂脂抹粉,刘邦自己就有骗回父亲、妻子之后继续穷追猛打的意思,但是自己这么做难免遭到天下人的白眼,所以拿张良和陈平当遮羞布而已。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亲率大军追击东返的项羽,一路跟随到了阳夏。同时,刘邦还向彭越和韩信派出使者,要求这两人一同出兵,约定好日期一起对项羽发起最后的攻击。
然而让刘邦没想到的是,彭越和韩信一起选择了不配合。到了约好的日子,这两人连个影子都没看到,一个都没来。
项羽离开荥阳,这还没走出三百里地,就听说刘邦撕毁和平协议,率军尾随而至。可想项羽心中可真是怒火万丈!楚军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也个个义愤填膺。于是楚军上下同心,同仇敌忾,瞬间战斗力爆棚。在固陵(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南)对追击的汉军发动猛烈的反击。
刘邦再次被打得大败。后撤出一段距离后,深沟高垒坚守不战。
刘邦找来张良商量对策。刘邦说:“诸侯们不按照约定前来,我们该怎么办?”
张良给刘邦出主意道:“消灭了项羽,但是对彭越和韩信一点说法都没有,所以这两个人没有按约定前来啊。大王您能够和功臣们共分天下,这些人立刻就赶来了;如果不能,事情还真不好说。如果大王把陈郡(今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西北部地区)以东到大海的地区封给韩信,把睢阳到榖城(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东)之间的地区封给彭越,命令他们为了封赏而战斗,那样楚国一定会被打败!”
刘邦听了立刻说:“好!就这么办!”于是派出使者给彭越和韩信传话:“大家一起攻打项羽!消灭项羽后,陈郡到大海之间的土地封给齐王,睢阳到榖城之间的土地封给彭相国(当时彭越的官职是魏国国相)”
使者一到,彭越和韩信立刻就对使者说:“我们今天就率军前往!”看看,封地的诱惑是多么的大啊!
彭越和韩信皆带兵前来汇合。楚国大司马周殷也背叛了项羽,在舒城(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带领西楚国九江郡的部队,向北攻克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并屠城,随后与在寿春的刘贾部合兵一处,继续北上,攻占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东南)。和刘邦主力会师后继续尾随项羽东进。
项羽撤到了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境内),听闻灌婴自广陵北返后,攻占了彭城。这下项羽彻底是走投无路了。
而彭越和韩信的部队也和刘邦主力一同来到了垓下,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8 10:50:45 +0800 CST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2017-04-08 20:32:36
兄台觉得韩信和项羽谁更强
-----------------------------
高下之分还真不好说,不过相同点倒是有,就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08 23:51:34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八)
刘邦命韩信为主将,统帅全部军队投入战斗。汉军兵力三十万,楚军不足十万人。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了项羽,把楚军团团包围在垓下。项羽只能筑壁垒固守。(垓下会战细节在韩信一篇中有详细描述)
此时的项羽已经是身处绝境,部队人少不说,粮食也已经吃完,留在垓下只能是死路一条。入夜,刘邦又用四面楚歌之计,扰乱楚军军心。
项羽听到楚歌之声从四面八法传来,非常吃惊地说:“难道汉军已经占领全部的楚地了吗?要不然怎么军中会有那么多楚地之人呢?”
忧心忡忡的项羽无法入睡,就召集亲信部下在大帐中饮宴,同时商量对策。有个美人名叫虞姬,一直跟随在项羽身边。项羽有一匹好马,名叫骓,一直做项羽的坐骑。看到这些项羽心潮澎湃,于是作歌一首,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如此,一代大英雄的末路悲歌,两千一百多年后读来,依然令人唏嘘不已。
“霸王别姬”,从此成为千古绝唱!千百年来,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的创作素材。然而纵观整个《项羽本纪》,对于虞姬的描述,也就这么短短的十二个字!“有美人名虞,常幸从……美人和之。”
然而对于这一素材的创作,从唐朝就开始了!这一点恐怕大家都没想到吧。唐朝人张守节作《史记正义》中就引用汉朝初年陆贾(就是第一个去劝说项羽归还刘邦父亲和妻子的那位)所作的《楚汉春秋》中记载的当时虞姬的一首和歌,歌名为《和垓下歌》,歌中唱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虽然张守节说这首歌是引用《楚汉春秋》中的记载,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怀疑这首歌是唐朝人的伪作。理由有二:第一,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就说,司马迁写史记,大量引用过《楚汉春秋》。如果这首《和垓下歌》记载在楚汉春秋中,那么司马迁写《史记》时,怎么会不引用呢?第二,这是一首五言诗,我们知道,五言诗是在东汉末年才出现的,而虞姬在四百年前就能作五言诗了?她又没有月光宝盒!
当然对于第二点,也有不同的认识。认为五言诗最早是普通百姓的民歌,最初是不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的。直到汉末,文人才开始写五言诗。而五言民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这些争论,现在已经无从查考。《楚汉春秋》早在南宋时就已经散佚,所以现在就成了死无对证。但是我也认为这首歌应该是后人写的,我主要是从内容上看。“大王意气尽”这一句,固然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但是却不应该从虞姬的嘴里说出来。毕竟虞姬的身份卑微,只是一个侍妾,没有正式名分的,她怎么可能说这样丧气的话呢?
也就是从这一首歌的最后一句“贱妾何聊生”,后人演绎出虞姬歌罢自刎的情节。当然这样的设计很是应景,但是虞姬真的是在垓下自刎的吗?当然不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四子魏王李泰(就是逼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那位)主持编纂的《括地志》记载,“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东六十里”(这也是“虞姬”这一称呼第一次在书籍中出现)。打开地图可以发现,定远距垓下起码有一百公里,如果虞姬在垓下自刎,难道项羽连夜突围时还带上了虞姬的尸体?这似乎不太可能。
真实情况应该是虞姬和项羽一起突出重围,但是在南逃的路上,死在了乱军之中。可能是她不愿意成为项羽的累赘,在南逃的路上自杀而死。这也仅仅是我的一点猜测了。
到了现代,对“霸王别姬”这一经典的再创作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但更多的是无数的无良文人加入其中,各种脑洞大开的胡编乱造充斥各类媒体。我年轻的时候曾看过香港的一部电视剧,郑少秋演刘邦,江华演项羽,剧中项羽仰慕吕后的智慧和决断而心生爱意,而刘邦却垂涎虞姬的美貌,屡次想把虞姬搞到手而不得。彭城之战后刘邦和项羽居然还能在一乡间酒肆里偶遇,两人都喝大了之后,发小孩子脾气一般地相互指责对方的无情无义…….我估计司马迁地下有灵,都能被这个傻X编剧给气得再死一回!
酒席之上,项羽决定突围。但是率领大部队突围显然目标太大,成功率不高。于是项羽连夜就走,只带领八百名亲信骑兵,扔下了大部队,从汉军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缺口,突围而去。
而刘邦丝毫没有预料到项羽会来这一手,当时还以为是小股部队逃亡,没有在意,既没有组织兵力拦截,也没有派人追赶。所以项羽得以轻松跳出包围圈,向南一路狂奔。
到了第二天早上,楚汉双方才得知项羽跑了。楚军立刻奔溃。而刘邦一方面令骑兵司令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一方面率全军对楚军发起最后的总攻。失去了项羽的楚军就成了待宰的羔羊,面对汉军的追杀,被斩首八万级!等于全军覆没。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10 12:32:50 +0800 CST  
抱歉,(十五)最后部分漏了一段,才发现!这里补上。
项羽前脚刚走,彭越后脚又杀了回来,重新占领了梁地,并且切断了彭城向荥阳前线运粮的通道。项羽无力来回奔波,只能打算尽快结束和刘邦的对峙。但是刘邦死守不战,项羽有力却使不出。焦急之下,项羽祭出了杀手锏。
项羽在刘邦的营前筑起一座高台,在高台上架一口大锅,把刘邦的老父亲五花大绑,吊在大锅之上,同时把大锅里的水烧开,做出要煮了刘邦父亲的架势来吓唬刘邦。同时派出使者,对刘邦说:“你快点投降,不然我就把太公(对刘邦父亲的尊称)给煮了!”
可想听到这话的刘邦定然是心急如焚,但是刘邦不愧是刘邦,表面上还要装作十分镇定。刘邦对项羽的使者说:“我和你家项王当年曾经在楚怀王面前一同领命灭秦,同时大家说‘我们约定为兄弟’,这么一来我的父亲也就是你家项王的父亲,如果项王一定要煮了我们的父亲,那么就请他也分我一杯羹吧。”
刘邦这话也是说得够绝,为了天下老爹也不要了。不过刘邦赌的就是项羽为人简单好骗,希望自己欲擒故纵,激项羽一下,以使项羽打消杀害自己父亲的念头。
不过刘邦差一点就失算了。听了刘邦的话,项羽大怒,立刻下令煮了刘邦的父亲!
这次又是项伯出面,为刘邦化解了这一危机。项伯对项羽说:“现在天下的大事还没有定啊。况且争夺天下的人,是不会顾及自己家里人的,你就算杀了刘邦的父亲,刘邦也不会投降我们,这么做一点好处都没有,只能增加我们的恶名罢了。”
项羽的头脑是有点简单,他居然一点都没有看出来项伯是胳膊肘向外拐。听了项伯的话,项羽就把刘邦的父亲给放了,于是项伯就又救了刘邦的父亲一命。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13 00:29:54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十九)
逃出重围的项羽,在渡过淮河后,身边的八百骑兵就只剩下了一百多人。如今长江以北的各郡县基本都投降了刘邦,项羽一刻都不耽搁,一路向南。在阴陵(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北),项羽一行人迷了路,恰巧看到路边的田地里有个老农正在耕田,项羽派手下前去问路。没想到这个老农居然欺骗项羽,说:“向左走。”结果一行人走到了一片大湖之中。这一耽搁,刘邦的追兵追上了项羽。
项羽率领这一百多人转向东而去,到了东城(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东南),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人了,而身后的追兵却有几千人。项羽一行人来到一处小山之上,又被追杀的汉军包围。
项羽意识到,这一次恐怕在劫难逃,就对这仅存的二十八人说:“从我起兵算起,至今有八年了。我亲自参加的战斗,加在一起有七十多次。凡是和我对阵的,没有不被我攻破的;凡是我前去攻打的,没有不被我打得缴械投降。我就从来没打过败仗!就这样才称霸天下。然而今天却如此困顿,这是上天要亡我啊,不是我打仗不行。现在汉军就在眼前,我们只能决一死战。我要让各位看看我是如何迅速击败敌军的,一定能三战三胜,从而杀出重围。我将斩杀敌将,夺下他们的旗帜,从而让你们知道是老天要亡我,不是打仗的过错。”
项羽死到临头,都没能弄明白一个道理,军事是军事,政治是政治,是两码事,而他始终把这两者混为一谈。项羽只知道用蛮力,认为只要在战场上打倒对手,一切就都能摆平。这样的理解,太浅薄了。只能说项羽太年轻,此时年仅三十岁,人生阅历还太浅,少年时又不好好读书,对于如何治理天下完全没有认识。以至于到了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
但是要说起打仗,那项羽可是很在行。他把这仅剩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命令这四队人马向四个方向同时杀出,并约定突围后在这座小山的东面汇合。于是项羽一声令下,四队人马一同冲下山来。项羽对跟随自己的这一队说:“看我来为各位斩一位汉将。”四队人马冲进汉军阵中,汉军被冲杀得四散逃窜。于是项羽阵斩汉将一员。这时,汉将杨喜紧追项羽,项羽回头怒瞪双眼,对着杨喜大喝一声。杨喜连人带马被吓的惊慌失措,再也不敢跟得太紧,只在项羽身后几里地远远地跟随。汉军看到项羽分兵四路杀出,也不知道项羽人在哪一队中,只好分兵追击。于是项羽纵横驰骋,又斩杀汉军都尉一名,士兵大几十人。等到四队人马在约定的地点汇合后,一清点人数,就损失了两个人。项羽说:“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大家无不佩服地说:“就如同大王说的一样!”
再一次杀出重围的项羽,带着这二十六人,向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而来。乌江应该是项羽在垓下突围时就计划好的的目的地,项羽本来打算在乌江渡过长江,来到江南。这里是他的西楚国唯一还没有被刘邦占领的地盘,项羽本来的计划是到江南东山再起的。然而此时的项羽,不知道为什么心态发生了变化。
乌江的亭长,划着一条船在江边接应项羽。亭长对项羽说:“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也方圆上千里,人口有几十万,足以称王。大王您赶快上船,我带您渡江。就算汉军追来,他们没有船,是过不了长江的。”
听了这话,项羽却笑了,对亭长说:“上天要亡我啊,我还渡过长江去干什么呢?想当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北上,今天却没有一个人活着回来。就算江东父老乡亲可怜我,愿意拥戴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嘴上不说,我的内心难道就没有愧疚吗?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的这匹马现在五岁,上阵驰骋,无人能敌,我曾经骑着它一天之内走了一千里地,我不忍心杀了它,今天就把他送给你吧!”
此时的项羽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他命令剩下的这二十六人全部下马,扔掉长矛,手持短兵器和追击而来的汉军接战。战斗中,项羽身边的部下一个一个地战死,项羽拼尽最后的力气,斩杀汉军数百人!但是项羽到底也是血肉之躯,身上受到十几处创伤(“项王亦身披十余创”)。
最后,项羽的力气也耗尽了,看到汉军阵中有一个自己认识的人,估计以前是项羽的手下,后来投降了汉军,名叫吕马童的,此时在汉军中担任骑兵司马的职务。
项羽指着吕马童说:“你不是我以前就认识的人吗?”
吕马童看了看项羽,转身对这支汉军的将领王翳说:“这人就是项王!”
项羽从容地说:“我听说刘邦有令:能得到我项羽人头的,赏千金,封万户侯!我就把这个好处给你吧!”
言罢,项羽拔剑自刎!
一代英雄,就这样高开低走,死在了乌江。
李清照有诗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都到了乌江,也有船可以渡江,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战死呢?既然项羽不想活了,为什么在垓下不率军再和刘邦大战一场,那样也可以战死沙场啊,为什么要丢下大军出逃?
显然,一开始项羽是打算逃回江东,整军再战的,而且南逃的路线也是事先计划好了的。然而在南逃的途中,部下一再离散,连跟随自己多年的的虞姬也死在了定远,就连一个路边的农夫都那么讨厌自己,问个路还能故意说错方向,项羽肯定是万念俱灰了。以至于到了乌江之后,项羽才会放弃了原先的打算,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来历。
项羽自杀后,也不得安生。“赏千金,封万户侯。”的诱惑太大了,如今这个机会就在眼前,谁不想得到呢?于是汉军蜂拥而上,争抢项羽的遗体。王翳是带队的将领,自然先人一手,砍下了项羽的头颅。其他汉军怎么可能丢下这个块肥肉,争抢之中自相残杀而死的就是好几十人。最后,项羽的身体在哄抢之中被撕裂成几块,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四人各得一块,这五个人拿着项羽的遗骸回报刘邦,在刘邦面前把项羽的尸身拼在一起。于是刘邦把这五个人都封为侯。
可怜项羽,死后都不能有全尸。
项羽死后,楚地陆续向刘邦投降。但是原先楚怀王封给项羽的封地鲁邑却据城自守,不肯投降。
刘邦听说还有一个硬骨头不投降自己,亲率大军赶到鲁邑城下,准备一举攻克鲁邑,然后屠城。但是刘邦也被鲁邑百姓们的忠义所感动,感到他们能够恪守人臣的礼义,甘愿为自己的主人死节,就赦免了鲁邑的百姓。刘邦命人把项羽的人头拿到鲁邑城下,鲁邑的守将看到项羽的确死了,这才打开城门投降了刘邦。
刘邦就按照鲁公的礼节,把项羽安葬在榖城。刘邦亲自为项羽发丧,在项羽的坟前祭拜,痛哭一场而去。
刘邦在项羽坟前的痛哭,应该不只是为了参加一个丧礼而走走过场,也不应该是鳄鱼的眼泪,而应该是发自于刘邦内心的同情和尊重。刘邦虽然在政治上老奸巨猾,但是为人还是忠厚善良的,重感情,讲义气。起兵之初,二人曾经并肩战斗,又曾经在楚怀王面前“约为兄弟”(刘邦在项羽准备煮了他老爹时这么对项羽说的),所以虽然后来两个人为了天下打得头破血流,但是内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感情。如今看到和自己斗了五年的项羽就这样死了,刘邦心里不可能一点哀伤都没有吧。
项氏一族,刘邦采取了优待措施,一个都没有杀害。项伯可算是刘邦的大恩人,不但在鸿门救过刘邦,还在广武救下了刘邦的父亲,所以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但是在灞上约定的儿女亲事,刘邦则闭口不提了,项伯自然也不敢高攀,这件事就不了了之。后来,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项氏宗族里的其他人,刘邦赐他们刘姓,分别封为桃侯、平皋侯和玄武侯。
至此,项羽的故事就讲完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13 12:31:45 +0800 CST  
在网上找了找项羽墓的一些资料,结果令我震惊!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身后凄凉如此!


残碑就这样了!


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普通的土堆下,埋葬的就是霸王项羽!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14 13:11:49 +0800 CST  
有感于史上最冤者赵括也兄的留言,我也找了一下刘邦的墓,长陵,那差距的确是相当的大啊!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15 09:46:20 +0800 CST  
西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终章)
项羽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只活了三十岁。然而就在这短短三十年里,他完成了灭秦的壮举,迅速地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他从巅峰跌落的速度也是很快的,“五年卒亡其国”。中国人历来有同情弱者的情结,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项羽的形象高大而丰满,基本都是正面的。
但是仔细看看《项羽本纪》,我们不难发现项羽的种种暴行、斑斑劣迹。屠城,坑杀秦二十万降卒,残杀俘获的刘邦部下,可谓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简直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这些似乎又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位英雄人物有着不小的差距。
怎么来评价项羽呢?应该说,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论打仗,项羽无论是个人的战斗力,还是他统帅军队的能力,堪称一流。这一点和历史上很多军事家都有不同。我们讲起那些可以被称为军事家的,孙子、孙膑、吴起,甚至是韩信,排兵布阵,奇谋妙想,都各有千秋。但是论起单打独斗,恐怕没有人会是项羽的对手。
但是,项羽的能力,也仅仅在军事这一领域,离开了军事,他就一无是处了。
现代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理论显然没有发展到那样的高度,所以项羽对于政治、经济、军事这三者的关系一无所知,也不足为奇。这一点和刘邦相比,项羽那就差得太远。
项羽的脑子里只有打仗,他简单地认为只要在战场上打败对手,那就足够了。但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有很多,我们看到,在正面战场上,刘邦不止一次被项羽打败,而且很多次还败得很惨。但是有个现象很有趣,那就是刘邦被打败一百次,他还是刘邦,依然能够站到项羽面前再战一回。而项羽,刘邦就打败了他那么一次,项羽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项羽自始至终都没能弄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临死前,他还在反复地强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其实老天爷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失败了,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批评项羽,说,“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但是客观地说,司马迁这样批评项羽并不正确,当时的项羽,又没有人给他上一上政治经济学这门课,他又不是仙人,自己哪里能悟出那么深奥的道理呢?
不过司马迁有一句批评还是很中肯的。司马迁说,“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一句说到了点子上。项羽你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可以向古人学习啊,怎么治理国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多有论述,在当时想找到这些有关记载,应该说还不是很难,但是项羽没有这么去做。这只能说项羽小时候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凡事自以为是,而项梁又没能严格要求,放任自流了。结果造成项羽站在成功的巅峰上时,盲目自信,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必然导致失败。
由此可见,理论领导实践,在任何时代都是正确的。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最后的评论,充满了对项羽的同情和惋惜。对于项羽灭秦的壮举,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说他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正如司马迁的评论,项羽也就是一介布衣,凭借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势和项燕后人的名号,在起义的初期顺利站稳了脚跟。其后,项羽充分发挥出自己在军事上的天才,在兵力和整体战场形势并不占优的情况下,一举击败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从而奠定了他“霸王”的政治地位。起兵三年,就率领诸侯联军攻入关中,灭亡秦国。就凭这一点,项羽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说项羽是“重瞳子”,也就是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估计是白眼球上长了一颗痣之类的东西,所以看上去像有两个瞳孔。还说舜也是“重瞳子”,就猜测项羽会不会是舜的后裔呢。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项氏是楚王室的旁支,因为楚王室和舜都是颛顼帝高阳的后人。
项羽虽然没能善终,但是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对他还是充满了认可和敬仰。以至于“霸王”这个称号,就成了项羽一人的专有称呼。后世的英雄,以能够和项羽比肩为荣。孙策就人称“小霸王”,可见只要能和“霸王”这两个字沾点边,哪怕是个“小”的,也足以令人自豪!
项羽一生的事迹,为现在的人们留下了“楚汉争霸”这一荡气回肠的精彩故事,而“霸王别姬”更是令人津津乐道。我们看完了完整的项羽的故事,能留下些怎样的思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16 22:34:17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序)
诸葛亮,恐怕是每一个成年的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一个生活在距今一千八百年的古人,凭什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如此之重的地位?而且我们可以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都是正面的,高大的。能做到这一点,相当的不容易。
让诸葛亮如此的出名,都拜一本书所赐,那就是明朝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这是一本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史实为基础,加以艺术再创作而成的历史小说,当然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
在这部小说里,诸葛亮完全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人物。他未出仕时就有高名,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才得一见。茅庐之中,诸葛亮献隆中对,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追随刘备之后,就遇到曹操亲征荆州这样的历史大事件。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在东吴,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起兵对抗曹操的决心。又作为刘备的代表,帮助周瑜。在巧妙化解了多次周瑜的暗害之后,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又故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随后帮助刘备巧得荆州,三气周瑜,除掉了孙刘联盟中最大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刘备入蜀,遇到不利境地,庞统遇袭身死之际,诸葛亮亲率大军入川,轻描淡写地就平定了西川,帮助刘备占领益州。随后留守成都,为刘备夺取关中保障后勤供应。刘备称帝后被任命为丞相,总理蜀汉内外。刘备兵败夷陵,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等于把蜀汉的军政大权全部都给了他。刘禅即位后,诸葛亮稳定国内政局,发展生产,勤练军队。在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后,上《出师表》,亲率大军六出岐山,北伐中原。然而天不遂人愿,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后葬于汉中之定军山。
当然这是小说里的描写。既然是小说,就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里面。所以,那些是真实的诸葛亮?那些是被创作过了的诸葛亮?很多人分不清楚。刘备真的三顾过茅庐吗?诸葛亮真的草船借过箭吗?真的借过东风吗?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诸葛亮是先后六次出岐山北伐吗?真的挥泪斩过马谡吗?面对司马懿唱过空城计吗?诸葛亮死后,真的有“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吗?这一连串的疑问,今天我们开始讲诸葛亮的故事,当然是史籍中所记载的真实的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在当时就名闻天下,死后更是受到全天下的一致认可。不但蜀国国内百姓对他顶礼膜拜,当时的魏、吴两国也都对他尊从有加。钟会灭蜀,路过汉中诸葛亮的墓地时,就曾亲往祭拜,并下令不得在诸葛亮墓区百步之内砍柴取水。以后,历朝历代都把诸葛亮视作是人臣的楷模,忠义的典范,从而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达到了巅峰。
今天的我们,一提起诸葛亮,依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本篇写作的基础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19 15:42:56 +0800 CST  
@hallaluya 2017-04-19 19:36:55
顶,楼主加油
-----------------------------
多谢!手头工作忙,小孩又在报名上小学,时间不够用。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0 10:23:36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一)
诸葛亮,字孔明,祖籍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临沂人牛逼了,和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是老乡!),是汉元帝时期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诸葛亮父亲名为诸葛圭,字君贡,曾经做过泰山郡郡丞(相当于今天的泰安市副市长),在当时也就是个中低级官员。
诸葛亮很小的时候,诸葛圭就去世了。诸葛亮是由他的叔叔诸葛玄一手带大的。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一起去豫章赴任。然而到了豫章不久,东汉朝廷又任命了一个叫朱皓的人担任豫章太守。于是诸葛玄这个由地方军阀袁术任命的太守只能给朝廷任命的太守让位子。已经身处江南的诸葛玄不想没混出个名堂就返回琅琊老家,因为和荆州刺史刘表有旧,就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一起来到了荆州投奔刘表。就这样,诸葛亮是在荆州长大成人的。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却没有沾到多少光,刘表也没有任用他为官,诸葛亮就和诸葛均来到襄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结草庐而居,亲自耕田,自给自足。
看到这里,恐怕今天的南阳人要不乐意了:隆中明明在我们河南省南阳市,你怎么能说是在湖北省襄阳市呢?
由于诸葛亮的名气太大,老百姓对他充满爱戴,自然希望自己能和诸葛亮沾点边。改革开放以后,诸葛亮这样的著名历史人物的故居当然会成为热门景点,带动地方旅游,拉动地方经济,所以诸葛亮草庐就是一个足以争破头的香饽饽!
但是南阳的朋友不要怪我,隆中真的不应该出现在南阳市。我们用百度搜一下“隆中”,就会发现襄阳有一个,南阳也又一个。而南阳号称“隆中是我们的”的理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你瞧,诸葛亮自己都说是在“南阳”耕田!
但是,现在的南阳和那时候的南阳完全不是一码事。《出师表》中的这个“南阳”,指的是荆州九郡之一的南阳郡。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在当时名叫“宛”城,是当时的一个大城市,南阳郡的治所,地位不亚于现在的上海、深圳。当时南阳郡的辖区非常大,包括今河南省南阳市的河南省西南部地区和湖北省襄阳市、随州市以北的湖北省东北部地区。由于南阳郡的南端紧挨着襄阳,所以诸葛亮的草庐在南阳郡境内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个隆中不可能在现在的南阳市的明显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宛城早在张绣归顺曹操的时候就已经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了。对于刘备来说,宛城就是敌占区,他怎么可能大摇大摆地去宛城拜访诸葛亮呢?还前后去了三次?
所以,古时候隆中在哪里是没有争议的。陈寿的《三国志》里根本没有提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隐居,只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可见这个隆中里襄阳不远。真是古人没说清,后人争破头啊。
在襄阳隐居期间,诸葛亮学习勤奋,博览群书。劳作之间,喜欢吟诵齐鲁地区的歌谣《梁父吟》。诸葛亮之所以后来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和他青少年时期的勤奋学习分不开的,可见诸葛玄的教育做得很到位。相比之下上一篇中项羽的叔叔项梁就差得太多,项羽不好好学习,项梁竟然随他去了。结果一个为他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另一个却书到用时方恨少,“五年卒亡其国”...同样都是叔叔,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诸葛亮长大成人后,身高八尺,这个身材应该是属于魁梧一类的。每每自比管仲和乐毅。然而当时的世人对于诸葛亮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子,还是个外来户,在荆州没有一点根基,也没有官职,乡间青年农民一个,居然敢和管仲、乐毅相比,基本持否定态度,“你小子也太嚣张了吧!”只有博陵人崔钧崔州平和颍川人徐庶徐元直认可他的才能,同时这两人也是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大家都知道后来因母亲被曹操俘虏而依附了曹操,入魏为官。而崔钧估计一直在荆州隐居,消失在了史籍之中。
从诸葛亮的自比就能看出,诸葛亮是个全才。管仲和乐毅是谁啊?管仲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丞相,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中的超级大国,地位等同于当今的星条旗国,谁不服就削谁。而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名将,被燕昭王任命为上将军,统帅五国联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几乎亡国。一个名相,一个名将,可见诸葛亮对于自己的才能相当自信,军政两手都很强,没有偏科。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颍川人司马徽,是当时的大名士,不但学问出众,还有识人之能。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断,司马徽举家迁居到襄阳。襄阳人庞德公也在当地有高名,于是两人成为好友,司马徽把庞德公当做哥哥看待。年轻时的诸葛亮也是庞德公家里的常客。平常的客人到访,都在庭院里向庞德公行礼,唯独诸葛亮可以直接来到厅堂之中,在庞德公的座榻前行礼,庞德公也不阻止。庞德公的儿子庞统年轻时有些愚钝,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但是知子莫若父,庞德公就认为自己这个儿子绝不是个普通人。所以庞德公就称呼诸葛亮为“卧龙”,意思是诸葛亮已经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就等着被明主发现。称呼庞统为“凤雏”,意思是小凤凰,还没有长大,长大后必然超越常人。称呼司马徽为“水鉴”,意思是像水面一样平静的镜子,能够识人。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一直颠沛流离的刘备在汝南(今河南省东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地区)再一次被曹操击败,刘备只能南逃至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待刘备为上宾,给了他一些部队,让他驻扎在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刘表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即收留了刘备,又有了一位合格的人选镇守荆州的边境地区,阻挡曹操的势力向荆州渗透。同时刘备待在荆州的边境,不会对荆州内部产生不良影响,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刘备走投无路才来投奔,能有个落脚之地已经很满足了。于是两人相处融洽,一点矛盾都没有。这之后的七年里,由于曹操专心北征,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征服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荆州地区相对安静,刘备也过上了一生中少有的安逸的日子,由于常年不骑马征战,以至于大腿内侧都长出了肥肉。
正是在新野的这些日子里,刘备和襄阳的名士们多有来往。刘备在当时还是有很好的名声的,所以襄阳的名士们也乐于结交刘备。司马徽就和刘备成了好朋友。司马徽多次向刘备介绍诸葛亮和庞统,这是刘备人生中第一次听到了诸葛亮这个名字。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0 23:08:12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二)
可能是诸葛亮和庞统当时的名气仅仅局限于朋友圈之内,刘备初听这个两个陌生的名字,并不以为然。司马徽已经是成名的名士了,刘备就请求司马徽出山辅佐自己,司马徽说:“我只是个普通的儒生罢了,对天下大事没多少认识,所谓‘识时务者在于俊杰’,伏龙、凤雏可以辅佐将军。”
刘备听了这番话将信将疑。此时的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了,一生坎坷,至今还要寄人篱下,其人生履历很丰富,听到过的所谓能人应该也不少,然而真正有能力的还真没几个。所以听了司马徽的话,没有太当真。
有一点很有意思,诸葛亮肯定是有做一番事业的志向的,要不然就会自比许由、巢父了,而不是管仲和乐毅。刘表在当时是公认的徒有虚名,不是个合格的明公,诸葛亮不去投奔刘表也情有可原。但是刘备的名声却非常好,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主动去投刘备呢?而且刘备在新野一待就是七年,诸葛亮没有理由不知道啊。这一点我百思不得其解。
徐庶就比诸葛亮主动得多,直接来见刘备。刘备正是求贤若渴,对徐庶非常重视。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说:“诸葛孔明,卧龙啊,才能非凡,一遇明主,定能一飞冲天。将军您一定要见见他。”
刘备听到徐庶也说诸葛亮,这才多少有了点兴趣,就对徐庶说:“那你就把他带来,我和他谈谈吧。”
徐庶说:“这个人您一定要亲自前去拜访,不能强行招他前来。将军您还是屈尊一下,亲自走一趟吧。”
《三国演义》里说徐庶是在老母被曹操掳走,只好转投曹操,人都走出去很远又折返回来,“走马荐诸葛”。显然实际情况并不是那样。
刘备应该很欣赏徐庶,听徐庶这么说诸葛亮,就亲自前去。然而老天似乎存心要替诸葛亮检验一下刘备这位明主的成色,当时又没有电话、微信什么的,去之前先约一下。所以刘备前两次造访诸葛亮,不巧诸葛亮都不在家,让刘备白跑了两趟。第三次,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史载,“凡三往,乃见。”从此,“三顾茅庐”,传为美谈!
所以“三顾茅庐”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
在诸葛亮的草庐之中,刘备屏退左右,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当道,主上受辱。我刘邦不自量力,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是我的能力实在太低下,以至于直到今天都没能成功。然而我的志向丝毫没有改变,你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出了一段青史留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豪杰并起,拥兵占据州郡,割据一方的数都数不过来。”(先简单描述一下当今的局势)
“曹操和袁绍相比,名气没有袁绍响,军队也没有袁绍多,然而曹操却能够击败袁绍,以弱胜强,并非是依靠天时,而是有能人为曹操出谋划策的缘故。”(指出曹操战胜袁绍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曹操已经用兵百万,挟天子令诸侯,这实在是不能和他发生冲突,抢夺他的地盘。孙权占据江东之地,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位领导了。他控制的地区有长江作为天险,百姓都认可他,人才也都能为他所用,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同盟,也不能打他的主意。”(指出刘备的主要对手是谁,主要帮手是谁。)
“荆州地区,北依汉江,南到大海,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蜀之地,可以做为战略根据地,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但是现在的主人(指刘表)没有能力守护它。这正是上天留给将军您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将军您就没有什么想法吗?”(为刘备指出占据荆州做为立足点和争夺天下的出发阵地)
“益州之地,四面都有险关环绕,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高祖(指刘邦)就是凭借它成就了帝王之业。但是如今益州的主人刘璋却暗弱无能,张鲁在他的北面时刻威胁着他,百姓殷实富有,刘璋却不会好好安抚统治他们,因此益州的有识之士都希望能有一位明主可以领到他们。”(为刘备指出益州是下一步将要占领的目标)
“将军您是汉室宗亲,有信有义的好名声流传在四海之内,帐下不乏英雄豪杰之士,求贤若渴。如果可以占据荆州和益州两地,先依靠天然的险阻自守。西面和南面安抚各少数民族部落,和他们和平相处。对内施行仁政,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对外和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一旦天下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可以命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部队向北进攻宛城和洛阳,将军您亲率益州的部队进攻关中。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迎接将军的部队。如果能做到这些,则霸业可成,汉室可以复兴!”(在战略上为刘邦指明方向)
“隆中对”是历史上一篇著名的策论,高屋建瓴,在战略层面上为刘备策划了一条成功之路,可谓是刘备的总设计师。和当年韩信在汉中第一次面对刘邦时为刘邦指出革命的正确道路有一拼。
诸葛亮的总体思路就是先占领荆州和益州,然后和当年的刘邦一样,出汉中,攻击关中地区。同时派一人统帅荆州部队北上,从西面和南面对中原地区发动钳形攻势,从而一举击败当时占据中原地区的曹操,以达到复兴汉室的政治目的。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想一想,就能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有瑕疵的。要知道,现在已经不是四百年前了,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刘邦之所以能够轻松地占领关中,是因为项羽对关中地区的统治者安排不得力,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才给刘邦钻了空子。一旦一个地区的百姓对于统治他们的人有了认可,你再想来攻打,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后来诸葛亮五次出祁山北伐,不能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粮草不济。可见百姓们并没有想诸葛亮曾经的设想那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同时,诸葛亮所设想的孙刘联盟也过于理想化,现实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孙刘虽然联盟,但这个联盟又非常脆弱。在利益的面前,联盟往往被抛到脑后。孙刘两家接连两次大规模的内讧,消耗了两家本来就不是很强的实力,最终使诸葛亮最初的设想,两路同时进攻中原变成了单边行动,所以诸葛亮的战略设想没能变为现实。
而刘备自打二十三岁镇压黄巾军起兵以来,一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二十年过去了,除了落得个好名声之外,几乎一无所成。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位得力的助手,既帮他出谋划策,又帮他打理内务。虽然帐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一流猛将,无奈没有一位良相辅佐。刘备自己就如同他的话里说的那样,空有一腔热血,但自己都不知道下面的路该怎么走。如今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茅塞顿开,那感觉就像他的先祖刘邦听了韩信的一番话那样,原本对未来一片迷茫,如今豁然开朗了。
刘备当场就大声叫好:“好得很!”(“善!”)于是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也欣然前往。从此一对历史上著名的君臣,就此开始了他们名垂千古的人生道路。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2 00:08:57 +0800 CST  
武侯诸葛亮——人臣之楷模、忠义之典范(三)
刘备带诸葛亮回到了新野,一时间“基情”四射,每日都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这下有人不高兴了。刘备起兵之初就跟随左右的老弟兄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去了一趟隆中,就像是着了魔一样地带回来一个年轻人,还“情好日密”,竟然吃起诸葛亮的醋来。
看到关羽和张飞等人很不高兴,刘备就对他们说:“我有了诸葛亮,就是如鱼得水,你们就不要再在背后议论纷纷了。”
听到主公这么说,史载,“羽、飞乃止”。
刘表的长子刘琦也很器重诸葛亮,然而刘琦结交诸葛亮有他自己的小九九。刘琦是刘表前妻的儿子,前妻去世后刘表续娶后妻蔡氏,而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为妻,所以蔡氏非常喜欢刘琮(史籍里没有说刘琮是蔡氏的儿子)。蔡氏就给刘表吹枕边风,已步入老年的刘表由此开始疏远刘琦而宠爱刘琮。这使刘琦非常的不安,再加上蔡氏的弟弟蔡瑁和外甥张允一并收到刘表的喜爱,逐渐掌握了荆州军政大权,刘琦就不得不为刘表死后自己的处境而担忧。
刘琦多次找到诸葛亮,希望诸葛亮可以为自己出出主意,怎么避祸。然而这个着实让诸葛亮很为难,这是人家的家事,作为一个外人,随意地参合进去是很不合适的。所以诸葛亮从来没有对此发表意见。
刘琦自然是不甘心的。有一天刘琦请诸葛亮在府中饮宴,故意把酒席安排在一座高楼之上,等到酒菜都上来后,安排人撤掉了上楼的梯子。于是刘琦就对诸葛亮说:“现在你我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话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只能进到我的耳朵里,这下先生可以教教我了吧!”
诸葛亮没想到刘琦能给他来这一手,现在的确是如刘琦所言,自己说了些什么也不会传出去,况且这次不说个几句,刘琦也不会让自己下楼。诸葛亮只好对刘琦说:“您没有听说过申生留在晋国国内,最后陷入危险的境地而死;重耳逃离了晋国,从而安全地渡过了十九年,最后回国即位的故事吗?”
有时候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高人点拨,就是想不出头绪。诸葛亮的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刘琦立刻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开始筹划离开刘表身边的事。恰巧孙权攻克了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杀了江夏太守黄祖,刘琦就请求刘表让自己继任江夏太守,镇守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从而离开了江陵这个是非之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在平定北方中国后,亲率大军进攻荆州。此时的刘表身患重病,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八月,刘表病死。掌握荆州实权的蔡瑁等人一方面为刘表发丧,另一方面安排刘琮接替了刘表的位子。刘琦赶到襄阳奔丧,却被拦在门外根本不让他进屋。
刘备也来参加刘表的丧礼,把新野的部队移驻到汉水北岸的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
然而很快曹操大举南侵的消息就传来了,荆州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蒯越和傅巽劝说刘琮投降曹操。刘琮没什么头脑,就瞒着刘备派人送上刘表任荆州刺史时朝廷赐给的节杖,向曹操投降。
九月,曹操大军进占新野,这时刘备才知道曹操来攻的消息,大吃一惊。刘备隐隐感到刘琮和曹操肯定背着自己搞了什么勾当,就派人到刘琮那里询问。刘琮知道瞒不下去了,派部下宋忠来到樊城把荆州投降曹操的事情告诉了刘备。
刘备听了气得拔出佩刀指着宋忠的鼻子大骂:“你们这些家伙就是这么做事的吗?这种事也不早点告诉我,如今大祸临头才对我说,太过分了!”又说:“今天就是杀了你,也不能解恨!”但是还是把宋忠放了回去。
刘备赶忙召集部下商议,有人劝刘备立刻发兵攻打刘琮,占据襄阳抵抗曹操。刘备是个厚道人,说:“刘表临死时把家人托付给我照顾,如今为了自保就背弃信义,这种事我是不会做的。如果那样做,死了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刘表呢?”
既不能对刘琮动手,又打不过曹操,刘备只好率领部下南逃。听说刘备要走,曹操要来,樊城、襄阳周边的百姓都自发跟随刘备南逃,就连襄阳城内很多刘表的部下也都出城跟随刘备。刘备路过襄阳,在城下停下马来,高声呼喊刘琮,想见他一面。刘琮哪里敢去见刘备啊,躲着不出来。刘备无奈,只好来到刘表墓前拜别,痛哭而去。
就这样刘备带着一帮老百姓,拖家带口地向南走,到了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市、属宜昌),汇聚而来的百姓多达十几万人!可见这几年刘备在荆州的人气有多旺。然而也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路。又有人劝刘备赶快抛弃这些百姓,向南赶到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据城自守。刘备说:“成大事一定要以人为本。如今大家投靠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只派遣关羽先行去江陵,准备船只接应。
曹操到了襄阳,听说刘备南逃,担心他占据江陵和自己为敌,就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一日一夜赶了三百里路,终于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的大部队。
别看刘备有十几万人,但几乎都是百姓,没几个人能战斗,于是曹操大败刘备,刘备只带上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和几十个随从逃走,连老婆孩子都扔下不管了。就这样那十几万百姓都被曹操俘获。
徐庶的老母也被曹操俘虏。徐庶无奈,只好向刘备辞行,北返投奔了曹操。
刘备逃到江陵,汇合关羽后,又一路向东撤到了刘琦的驻地夏口,这才勉强站稳脚跟。
刘备虽然在长坂坡吃了败仗,但也有好事降临。孙权听说曹操南征荆州,也担心自己就是下一个目标,于是听从了鲁肃的意见,派鲁肃打着给刘表吊孝的旗号,到荆州联络刘备,正好在长坂坡遇上。鲁肃向刘备传达了孙权的意思,这让逃亡路上的刘备看到了点希望。
到了夏口之后,诸葛亮就对刘备说:“现在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请派我去孙权那里求救。”就这样,诸葛亮踏上了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出使东吴的行程。
楼主 caniforget999  发布于 2017-04-23 21:19:38 +0800 CST  

楼主:caniforget999

字数:475201

发表时间:2016-12-12 21: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6 11:07:29 +0800 CST

评论数: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