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今天说说经济学,其实经济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因为当下的社会,除了靠供养米面上终南山的隐士之外,我们所有人都是经济动物。道教讲究法地财侣,财占其一,无财不养道,道人取财,更要取之有道。毕竟以道为事,以道为生的道人还是少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的取之有道,就是按照经济学规律挣钱。

经济学自古以来都是争议极大的一门学科,似乎其中的学派非常复杂,严重对立。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经济学的基础和源头只有一个,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派生出的两大分支,凯恩斯主义和哈耶克,弗里德曼代表的新自由主义,都并不反对亚当斯密,只不过前者认为当国家和政府等不及的时候,应该使用国家政治手段进行干预,而后者认为这种干预本质上是不必要的和低效率的,甚至是有损害的,其实还可以再等等。说白了就是急性子主义和慢性子主义。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过于宏观和庞大,他们不可能用完全归纳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行不完全归纳,用的方法还是统计学的,所以导致这门科学在宏观领域不可能进行精确的定量,排除定量谈定性,大多都是耍流氓。说到大方向,大家都懂,说到具体的措施,却是十个经济学家会提出十一种方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所有故意不把逻辑走到极致的哲学都必然会出现这种局面,墨家如此,马克思主义如此,经济学也是如此,国富论就是经济学逻辑的极致。在逻辑前行的路上,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准,分别批评走在自己前面的人和走在自己后面的人,是修正主义。第二,经济学中对现实社会有用的部分,几乎全部都是预测,而在实用经济学界是否权威,全凭以前预测的口碑。可是,理论大家学的都差不多,预测这件事准不准,一部分靠分析的技术,一部分靠人品,一部分靠能否获得更多不对称的信息。听起来是不是跟算命很像。在我看来,经济学界的预测和算命也没什么本质去别。我前面写这么多蚂蚁啃天的事,都是有用的,万物一理,其道同也。

其实,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国理论,以及主要依据道德经为基础发展来的黄老之术,在经济学上,就是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的中国版,而且更加彻底。这一点在史记,汉书中记载的非常明确。西汉从建国,到武帝大规模征伐匈奴为止,经济上有什么举措?没有。所谓的文景之治,我总结就是三条,少让劳动力受到刑法和徭役的损害,少雇佣公务员,组织小政府,少征税。虽然这几十年,边患不断,还有内乱,地方官员中也没出特别多杰出人物,还有大量的土地和财赋是归诸侯国以及封侯的官员所有的,但是仅仅三四代人的时间,汉朝就从皇帝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拉车,发展到可以组织几十万匹马远征匈奴,直捣漠北。这说明黄老之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只不过,需要时间。如汉文帝汉景帝那样衷心信服黄老,绝对耐得住性子的皇帝再也没有了,受整个国家上层建筑氛围影响的广大地方官员也就更不会有了。钱穆说中国历史上地方政治最好的朝代,是西汉。只可惜钱老不太懂经济学,也不信道,所以没有说透这里面的思想根源。哪怕到后世,强盛如开元之治,也无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要消耗多少民力,可想而知。在西汉这种事皇帝是不舍得干的,只有诸侯王才干,因为他们没有政治和国防压力。但是他们统治的区域大则三五个地级市,小则三五个县,折腾也折腾不到哪去,无非是订制个金缕玉衣,研究个卤水点豆腐而已。

我还想说一个问题,为什么老百姓总是骂经济学家。因为任何以统计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的时候总要建立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下进行研究,为了研究出成果,就要尽可能的在理论上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而现实中这些干扰不但不会排除,有时候影响还很大,所以经济学家研究出的结果经常会不接地气,只是说如果不考虑什么什么条件,那么当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就会怎么怎么样。老百姓读不懂这么复杂的话,被媒体的标题党一误导,谁谁谁说什么什么,应该怎么怎么样。老百姓一看,这不是没长脑子么?于是就开始骂了。而真正在经济学界,这种研究方式不但是所谓科学的,合理的,甚至可能是唯一能做的。另外老百姓总是习惯于,乐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利害为基础臧否人物,褒贬是非。而且勒庞说过群体没有智商,只有情绪的。所以如果我是个炒房的,有人说房价要跌,我就要骂,如果我是个等着买房结婚的,有人说房价不会跌,我还是要骂。那么总体表现起来,就是总是在挨骂。

那么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至少我们看到媒体上招骂的经济学家的言论,应该不会那么容易起情绪了吧。

另外,懂一些经济学,最大的优点还是避免上当受骗和吃亏。就和道一样,想靠懂经济学来挣钱发财是很难的,这个门槛非常高,但是想靠懂经济学来避免赔钱,避免损失钱,这个门槛是很低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炒过股票,从来没有把钱存在过各种投资担保公司吃高息,从来没有玩过基金,期货,没有投资过金银,没有集资过种树等不靠谱的东西,没有买过任何保险,没有买过豪华车这种贬值极快,折旧极高的玩意,甚至没有借给过别人不还我就会令我心疼的钱,甚至我都没有做过生意,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存过定期存款。在每年国家GDP都有较高增长,我的财富也在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只要不受这些损失,怎么可能会没有钱呢?我相信任何十年前哪怕仅仅属于中产阶级的家庭,如果能不在我上面说的那几条上中枪吃亏,十年后都能财务自由。可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呢?回到自由主义的话语体系内,还是因为等不及,而已。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2 23:15:00 +0800 CST  
今天开始说医学,这个坑目测也不小,慢慢填。先说西医。其实西医应该叫做现代医学,因为西方古代基本上没有医学。现代医学的基础,是人体解剖学,化学,和微生物学。因为受到基督教思想上层建筑的限制,西方没有类似阴阳,木火土金水这样的哲学辨证系统,所以西方的现代医学和科学一样,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是一个如果排除掉对脑和脊柱的研究之外,纯粹机械唯物论的系统,幻想其实人体是一个大机器,这个零件坏了就修这个零件,那个零件坏了就修那个零件,所有的零件都好了,人就好了。至于为什么很多时候好不了,那是因为科学水平还达不到,对人体这个大机器的认知还不够充分,人类手中的化学药物武器还不够先进,并且幻想有朝一日科学够先进了,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这就是科学乐观主义。我倒是不反对这种乐观主义,但是至少要等到科学能把中医的根本原理包含进去,且能对阴阳五行进行定量分析之后,才有希望。定量分析是中医的,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缺憾,所以连中国菜谱都充斥着各种若干,少许,一茶匙这样的词。

在我看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现代医学,只存在现代化学药品使用技术和现代医疗工具使用技术。和中医不一样,中医的技术进步,是掌握在医生手中的,就那么多药材,怎么配,配多少,决定一切。而西医不一样,如果没有新的药物出现,医生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所谓西医的进步,其实是化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的药品出现,给了医生各种新的武器,医生才能根本上提高医术。所以,西医的技术进步,是掌握在药厂手中的。

我前面说过,医学不是科学,有人说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打这种擦边球其实没有什么意思,无非是觉得科学这两个字有一种高大上的光环,如果不在光环的笼罩下就很危险。西医中,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任何药物的有效率,都是一个介于80%到99%之间的数字,对于一些人类实在没有更好办法的事情,有效率低于80%有时也能被接受。从哲学上来说,这就代表了一个病人,吃一种药,有没有效,能不能治好病,医生是不知道的,只是说,治好的可能性高,治不好再想别的办法。某一种药的存在,宏观上,从统计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是有帮助的,仅此而已。反正医学本来就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这种药的原理是什么不重要,甚至对别的器官有没有害处,有时候也不太重要,治好病就行。而中医不一样,只要辨证准确,吃某药就一定有效。可是,辨证太难了,而且很多情况下辨证是否准确也无从得知,只能从服药后的效果来看,往往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论证,和中医有关的内容,后面再说。所以我也并不完全排斥西医,如果我自己生了我自己束手无策的病,也是愿意进医院的,比如外伤。

另外,我对西医的反感,来源于对两种病的思考,一种是高血压,一种是糖尿病。这两种都是现代的常见病。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高血压,表现是血压高,血压太高,就是一种病,这种病就叫高血压。糖尿病,表现是尿糖太高,尿糖高说明血糖高,高的离谱,就是一种病,这种病就叫糖尿病。这就是典型的以症状当做病症的表现。西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偏头痛,胃穿孔,肠梗阻,心律不齐,最让我忍不住发笑的是我听说有西医一本正经的告诉一个人,他的手指甲逐渐缓慢的呈现和肉分离的情况,这种病叫做甲分离,治疗方法是少沾水,少沾各种洗涤剂,服用半年维生素B1,然后看看再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但凡是这种以症状命名的病,其实大都是西医治不好的病,所以也没有什么更深的理念,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技术,只好以此命名,先放在那。而中医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一切症状,都要归结到阴阳,归结到五脏。治所有的病,都是在调阴阳,和五脏。所以说中医理论上认为是可以治所有病的,只不过,难就难在辨证。

说到维生素了,不妨说说我对现代营养学的看法。直接说结论,我认为所有的营养学都是赤裸裸的商业骗局,就是为了卖营养品。我不否认人体需要各种微量元素,各种营养物质,各种所谓的维生素,但是,请记住我这句话,在千差万别的人体吸收率面前,所谓的推荐服用和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量,丝毫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身边一定都有很多小时候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问问他们,小时候过的是什么生活,吃的是什么东西,是否足够单调,为什么到了二三十岁之后,看起来健康程度和我们这些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呢?至少是宏观上,从统计学的角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不过可能身高吃一点亏而已。再或者说,在军营,体育队,他们长期吃完全一样的事物,为什么身体状况还是会有区别?营养学只能含糊的说,个人体质有所不同而已,的确,与其说服用营养品,还不如调整一下自己的体质为有效。

具体到这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金属元素在人体内必然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那么补钙就用一定量的氯化钙替代氯化钠不就行了么?因为补钾的方法就是吃氯化钾,俗称钾盐。所谓的提高吸收率的各种广告宣传中神奇的技术,在我看来,纯粹就是骗人的,补铁,就用铁锅做饭,类似这样的方法,就足够了。至于维生素,据说是十九世纪最大的发现,恐怕在二十世纪已经变成了最大的骗局了。其中很多都可以由人体自己合成的,且在食物中广泛的存在,为什么还要专门买药去补充呢?还不如调整自己的吸收率,这才是王道。

我最长的一次,曾经辟谷一个月,31天不进食除了纯净水之外的任何东西,一个月之后,我还是活的好好的,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连个口腔溃疡都没有。朋友很奇怪,觉得我理论上应该缺一整张元素周期表了,可是一点都看不出来。我只能说,植物的光合作用是1880年才发现的,在这之前,植物已经进行了几亿年的光合作用了。同样,人能够服气这件事,只不过还没有被科学家发现而已,而他们是否发现和人是否能服气,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在辟谷的过程中,我的身体被调节成了节能模式,新陈代谢速率减缓,连头发,胡子,精液这些对人活着没有意义的东西,都不再生产了。我消耗的比正常时间少的多,当然饿不死,也不会表现出什么病态了。人体的复杂程度,不但远在现代科学的想象范围之外,我认为也远在宗教以外的东方玄学的想象范围以外。这件事本身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在监狱里饿了六七十天才饿死呢,我距离人类的极限还远。至于有的朋友跟我说,你这样对身体不好,以后时间长了就知道了。我只能说这属于阴谋论,呵呵。

今天说的非常散乱,明天说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黑中医。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4 00:28:00 +0800 CST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黑中医,我把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本不了解中医,甚至根本不了解医学。认为所谓西医,就是使用从化学工厂中的生产的药的医学,所谓中医,就是使用自然界中动植物作为药物的医学,那么自然界中的东西肯定没有工厂里制取的先进,科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尽量使用先进的,科学的药物,所以排斥中医。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小白,整个世界的逻辑都不清楚,得到了一点关于中医的负面知识,比如乌头有毒啊,关木通有毒啊,附子有毒啊,朱砂有毒啊,砒霜有毒啊,于是乎脑洞大开,赶紧用表达反对来体现他们的文化存在感和正义感。可是你问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是曾大量导致儿童耳聋的庆大霉素,什么是大量导致四环素牙的四环素,大量导致骨质疏松的激素强的松,他们就不知道,或者选择性的不知道了。这样的人,要么还是用西医的逻辑看待中医,要么就是不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抛开剂量谈毒性,纯属耍流氓。大米也是有毒的,致死量为一次服用五斤。我对于部分中药毒性的认识,会在讲中医的时候提到。

更大的一部分人反对中医,是因为中医是几乎唯一一个游离在现有的科学体系之外的,以所谓的玄学为基础的,又深深扎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掉的一根楔子。所以他们出于对科学神圣性和纯洁性的迷恋,必须反对中医。

除了中医之外,其他以玄学为基础的玩意,无论是中国的风水,命理,符咒,相术,还是西方的占星术,催眠术,都可以被科学崇拜者比较轻松的用无法验证,巧合,无法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反例太多等方式搪塞掉,虽然这时候他们对科学范畴的使用,突然变得狭义起来,丝毫不谈统计学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玄学的非科学性和伪科学性的时候,这些人不考虑任何一个领域的从业人员,都有素质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存在低水平的人,甚至是骗子给整个行业抹黑的情况。科学也是如此,假如我们把广大中学理科教师也叫做科学工作者,然后去考察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知识,就会发现科学界也存在大量的谬误。而且上述这些玄学,流传的范围的确谈不上宽广,真正懂的,会用的人也不多,数量级上也无法对科学体系产生根本的冲击。而中医不一样,中医的哲学体系是完善的,应用是宽广的,懂的人是很多的,更重要的是,在医学领域,效果是很容易验证的,而且已经被验证是广泛有效的。所以,中医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就如同科学明珠上的一大块斑点,当然欲除之而后快了。

这些人黑中医的角度,其实还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攻击中医不科学。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医界的高道大德,自己的哲学素养也很一般,不但不能或者不敢从根本上指出中医不是伪科学,而是根本不是科学,也不屑于是科学,更不能是科学。反而硬着头皮希望中医能往科学的方向靠拢,有些在研究如何用科学手段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有些在对中药材进行科学理化分析和动物实验,有些在探索所谓中西医结合。他们的这种中西医结合是以西学为本,中药为用的结合,本质上还是西医,因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是西医式的。最遗憾的是,现在广大的中医学院,培养的就是这一类的医生,一堆会开几付中药的西医,而已。真正可以探讨的中西医结合,是像清代张锡纯那样,以中医的哲学体系辨证,把一些简单的西药当成中药材。开出一些类似石膏阿司匹林汤之类的方子。可惜,这样的人没有了,这样的路也就没人走了。

中医的衰落,其实已经不可避免,除非科学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中医衰落之前就赶上和包含之。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中医的精髓,不在中药材,不在针灸按跷,而在于中医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和五脏六腑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哲学辨证体系,抛开这些去用中药,不但舍本逐末,而且不可能有好的疗效。疗效是医学的生命,疗效不好,慢慢的中医也就没有它的位置了。现在很多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中医,附子不敢用,麻黄不敢用,生半夏不敢用,朱砂不敢用,一听石膏三两,大黄三两之类的猛药,吓都吓死了,牛黄麝香犀角想用也没得用,自缚手脚,能有好的疗效,才叫怪呢。估计再有几十年,就只有道士能够做真正的中医了。

明天开始说中医。说我理解的中医。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4 16:14:00 +0800 CST  
今天开始说中医,计划分两部分说,一部分说中医,一部分说学中医。因为术数中,我最建议学习的就是中医,因为有用。之所以要单独说,是因为不像相术那么简单,看书看人即可。

先说我心目中的中医,什么是中医?前两天说的还是小了。在我的理解,中医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将人体调节到合于宇宙大道的状态的术数。这里面第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就是天人合一。中医认为,人会生什么病,人群普遍会生什么病,是和时间地点有很大关系的,所谓时间,就是中医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六气就是风火热湿燥寒。比如说今年是甲午年,土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所以今年很有可能爆发脾湿之症的流行疾病,理中丸会卖的很好。我就先囤了点白术,以防到时候买不到。这句话看不懂没关系,我也不解释,解释起来就是一本书,有兴趣简单百度一下即可。这是时间。所谓地点,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的东西北南中不同地方的人,容易生的病不一样,宏观上适宜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总之,中医治病,第一件事先看什么时候发的病,再看在哪发的病,在湖南上火就和在内蒙古上火不一样。现在国内的中医已经很少有人这么看问题了,因为很容易给人一种神棍的感觉。

更神棍的在后面,中医看病,应该问病人的生辰八字,以判断病人的禀赋如何,是偶发的疾病,还是八字里带的先天不足。当然,如果是非常简单单纯的症状,比如偶感风寒,别的没毛病也不用这么复杂,直接上麻黄汤即可。

再然后,应该仔细观察病人的面相和面色,以确定病人五脏的情况。中医分为神圣工巧四个等级的水平对应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到这一步如果就已经能准确辨证,知道病在太阳,少阳,阳明,还是太阴,少阴,厥阴,病在哪一经,哪一脏,哪一腑,那就是神医。然后如果病人身上味道不对,更要仔细辨别。还有详细的听病人说病情,说生活起居的习惯,吃的怎么样,睡的怎么样,拉的怎么样。接着再根据这时候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推理,问病人一些问题,例如半夜有没有经常醒,或者睡不着,如果有,是几点。身体有没有哪些地方曾经出现突然性疼痛,有没有口苦,尿频,屁多,头晕等等一般病人讲不到的症状。如果这时候还没有十足把握。那就只好把脉了。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现代人很多认为把脉很神秘,很高端,甚至经常以自己一句话不说,看中医能否通过把脉了解自己病情,来作为衡量评判医生水平的标尺。这个世界上错的事情很多,但是像这件事一样从头到尾都彻底错的很离谱的事还真不多见。在中医界,把脉只不过是望,闻,问,的最后兜底验证手段而已,而且脉象如果和前面三种诊疗手段的结果相违背,是要舍弃脉象不论的。在古代,如果一个中医前面三种手段都不精通,最后全靠把脉,这种医生叫做巧医,最下品的,没有资格给人看病的。

所有诊疗手段用完之后,开方子,急病先开三付,如果喝两付就好,第三付也不要喝了。缓病先开七付,喝完在来看,依据症状加减,如果发现辨证错了要及时回头。一般一付药三到七味,也就几块钱而已。可能同样的症状开完全不同的方子,也可能完全不同的症状开完全相同的方子。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真正的经方派中医的看病抓药的流程。这里面反映的和现实社会相冲突的地方有五点。第一是在现代的科学舆论环境下,这样的中医很容易被当成神棍。所以几乎不可能在大型中医院立足,只能选择穷乡僻壤的小医院坐诊,或者自行执业。第二是,因为经方的用药剂量大,但是配伍简单,所用药材都是东汉时代就在中国很容易获得的便宜货。就算到现在,恐怕只有阿胶和人参两味属于比较贵重的药材,其他大多是一克几分钱的。这样经方派中医面临的现实困境就是,根本不可能以药养医,这样的医生,在医院就肯定被赶出去了,自己执业就肯定被饿死了,除非,他有足够的名望和底气,允许他开出几百几千一位的挂号费。现在仅有的几位真正的中医大家,在北京上海为权贵巨贾服务的,就是这么做的。虽然因此就和广大劳动人民无缘了,但是也是可以理解和没办法的事情。第三,这样的诊疗过程,很明显耗时非常长,也就是说如果认真负责,每天能看的病人数量很有限,太不经济了。其实还有更不经济的。我们都知道人体有经络,经络有穴位,穴位可以用针灸。但是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穴位也有开启和关闭的日子和时辰,在穴位开启的时候用针,事半功倍。可是如果一个针灸师跟他的病人说,你三天后半夜两点左右来扎针,这是一种什么效果?我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现实中影响中医应用和疗效的因素,也很多,理论就放在那,但是很多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的。第四,因为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有毒性的中药材的用量都有一个很保守的,依照西医逻辑制定的标准,超出这个标准用药,如果出了问题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这就给广大体制内经方家设定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如果辨证准确,毒不但可以入药,还能更有效的治病,辨证错误呢,就可能危险了。我们的陈姓卫生部长,就是研究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第五,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我所说的这样的中医,很难培养,成材率极低,有成就极难,而且根本无法以学院方式大规模标准化培养。虽然有人建议仅仅批量培养中医学生们使用伤寒杂病论中的仲景方加减,似乎也可以批量,但是以现在他们的平均智商水平和靠谱程度,恐怕真放到社会上,治死人的和治好人的比例也会差不多。中医界不是说了么,三付药治不好感冒就不要当医生了,回家继续读书去吧。可见以很多人的天赋,治感冒对他们都非常困难。中医能够传承的唯一方法就是,师徒制。可是这种方法,最好一对一,最多同时也不能超过一对十,培养周期五年十年也不算长。中国历史上,三千年内,出名的名医,不到三十位,平均一百年出一位,这个出人才的效率怎么适应现在十三亿人,所以广大医疗市场被能够一年培养上万名至少不会乱来的见习西医们占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事情。

最后说一句,我推崇经方,不代表我贬斥时方,在我看来,只要合乎黄帝内经医理的,都是中医,只要能治好病,都是好中医。后世时方中掺杂了很多医术之外的东西,比如担心不开大方子赚不到钱,本着不求彻底治好病,但求吃了我的药别死人的想法开的方子,这些都是社会学因素而已,我们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真做了医生,居其位谋其政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可能比古人更多。

同样,我推崇中医,也不代表我排斥,反对西医,还是那句话,医学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怎么有效怎么来。我拿自己没办法的时候,我也去医院。

明天说怎么学中医,有些今天没讲到的内容我会组织进明天的文字。也欢迎大家提供思路,具体什么病怎么治就算了,我答应讲失眠,是因为睡觉这件事,和修道有关。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5 01:00:00 +0800 CST  
今天说我建议怎么学中医。首先明确一个目的,我这一段不是写给中医从业人员,或者有志于成为中医从业人员的,只是写给希望了解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为自己的身体服务,为家人服务,归根结底,少犯错误,减少给自己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自己生病了,耽误的是自己的事,家人生病了,需要劳神费心的还是自己。那么,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为别人服务行不行呢?比如朋友,亲戚什么的。当然也可以,但是为自己和家人服务的中医技术,门槛低,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的生活节律,只有自己最清楚,辨证起来很方便,调理起来也单纯。而给别人看病,要求的技术就要很专精,知识要很全面才行。入门虽易,精通不易,且学且珍惜。如果没有大志向,也没有专业明师指点,不要期望自己一生能成为名医圣手,这是中二病发作而已。因为如果不是专业医生,很难积累到足够的经验。名医也要先治死几百个病人,总结了足够的经验教训,才能成名医的,单纯靠读医案,还是纸上谈兵,真遇到了病人,不免感慨,为什么病人都不按书上写的来生病呢?

很多人刚开始自学中医,手中有三件宝,本草纲目,中医经络挂图,汤头歌。在我看来一样也用不上。本草纲目虽然全面,但是因为太全面了,这只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而不是中药学著作,真正看病开方子,用不着那么几千种药材,常用的仅仅几十种就足够了,想要了解药性,应该认真学习的是神农本草经,只有三百六十五种药,仅仅如此,大多数一辈子我们也用不到,但是没有比这更薄的书了,没办法,读一遍本草纲目的时间,能读二十遍神农本草经,我不是说本草纲目一无是处,我只是说,对我们不研究学术的人来说,何必呢。需要泻下,直接上大黄就是了,如果看本草纲目,几十味泻下药,到底用哪个?徒生迷惘。

中医经络挂图,这个东西很多人喜欢,看起来知识点很多的样子,看看各个穴位在哪,看看有什么作用,然后没事自己摁摁,可是,这是给老太太看的电视养生讲座的套路,不是学中医的套路,学中医第一步仅仅知道十二经分别叫什么名字,主什么脏腑,大概从哪到哪,就足够了。至于汤头歌,那是后世时方派的产物,反正治不死人的,有背这个的时间,不如去背伤寒论。

研究中国的东西,有一个特点,往往越早的书籍越有价值,所谓书不读秦汉之下是也。因为中华文明是一个早慧的文明,越早的时候的人,人智未开,神识未灭,创造出的东西也就越合于道,就彷佛人一生中的婴儿时代,老子不是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么,主张的也是修道修到最后,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返璞归真,像是刚生出来的婴儿一样,这就快要修成了。后来的人们妄解圣意,写出来的东西,天知道在想些什么,对比史记汉书和明史就知道了。至于现在,我们连修一部民国史的胆量都没有了,因为明知道能容于现世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是要留千古骂名的。

我建议,初学中医,先从难经开始吧,传说是扁鹊所著,是不是也不重要了,因为这本书比黄帝内经好读,读明白这本书,再看黄帝内经,才不至于跟读天书一样,不过里面的针灸看了就看了,可别乱在人身上扎,真要扎,扎四肢,千万别扎躯干和头颈。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感慨是基本上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完全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这就是顺序不对,导致浪费时间的教训。对内经比较熟悉了,中医的医理基础就算比较牢靠了,以后再继续学,无论如何不至于走偏了。接下来可以读神农本草经,熟悉一下药材,其中的重点在于归于哪一经,药材的性味如何。不要看到这个久服轻身,那个久服可以成仙什么的就法喜充满,蠢蠢欲动,尤其是金石类药物,千万不要尝试,在悟生死之前,吃那个就是送死。读完这些,中医的基础算是有了,但是治病还一点不会,下面再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实两个加一块就是我们熟悉的伤寒杂病论。这里面不讲医理,全是实战,什么什么症状,吃什么什么药。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告诉我们,中医看来,病和症状是两回事,同样的病,症状可能有不同,症状相同,病未必相同。张仲景看似是完全针对症状用药,其实懂了医理之后就会明白,每个方子,每一味药,针对的都是脏腑,都是在治病,甚至其中的剂量,二两还是三两,大枣是二十五枚还是三十枚,都有说法和讲究。为什么这本书要最后读呢,因为学会了经方的医术,很多人就不想学医理了,而不学医理,只有医术,要么成了一个经方复读机,伤寒杂病论上写的会治,没写的不会治。要么就逐渐沦为民间中医的偏方家,更不要提对经方进行化裁加减了。我不是说偏方不好,我是说,这不是学中医该走的路。

到此为止,至少60%到70%的病,能够被你治好,或者用了你的药有明显好转了。接下来的学医之路就如同长江入海,上百本的医书,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科目的关注,随便看吧。比如我就读儿科比较多,因为我的孩子们还小啊。

说说很多人关心的把脉。其实我不建议业余爱好者学把脉,虽然学成了很唬人。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之外,把脉这门技术很难学,不是读书就可以的,必须要有老师教,必须要有一大堆人在那让你对比,还必须要长时间学习,积累,熟悉那方寸之间微妙的感觉。所以作为业余人士,没有同学让你摸,没有病人让你练,就算学会了,过一段时间不用,感觉没了,又忘了。所以干脆还不如不学。当然,有老师的,就另说了,如果有老师,那跟着老师学就是,连我这一篇也不用看了。学医是这样,学道也是如此,我这整篇十万字,目标受众是没入门,甚至根本不懂道教,不信道教的人,如果已在道门之内,有师承的道人,建议还是听师父的话,不要被我混淆视听,毕竟万法千门,我从来不觉得我说的是唯一真理,唯一正确路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节奏步调适合不同状态不同经历的人,我相信应该有人看了能有些用处,就足够了,哪怕只有一个人呢。

最后推荐一本书,清代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所谓四圣,是指广成子,黄帝,扁鹊,仲景。前面两位是黄帝内经的托名作者,这里不讨论真伪,后面两位说过了。他的中医观就是我这种,认为应该从上古先贤处寻。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用类似符号逻辑的方式,非常枯燥的写出了一篇中医的医理。我甚至觉得如果外国人读这本书,把书里面的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天干地支什么的,都换成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只要一一对应,都不影响阅读。只不过,如果不懂医理,这本书读起来也跟天书差不多,建议把前面的都熟悉了,再读这本书,一点一点细细啃,毕竟是清人写的书,读起来比黄帝内经方便。。书中的药方很多,但是用药极为轻灵,大多是三克三克的来,对于我这种学经方的,习惯了一两二两用的人来说,的确有点怀疑是否有效。

提示一句,伤寒杂病论中的计量单位是汉代的,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25克,实际运用中取15克或者16克都行,这是学术界有定论的,有出土文物为佐证的。其它医书中的一两是多少,具体就看是哪朝哪代的医书了,脑子里挂上这根弦,具体查一查,别一股脑按50克用就是了。

篇幅差不多了,下面说说失眠和心肾相交的事情。也不用等明天了,现在写,写完就发。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5 16:44:00 +0800 CST  
失眠这件事,现在生活中很常见,就算是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偶尔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古人就很少失眠,一般书上记载,只有两种人会长时间失眠,一种是遇到大事的大人物,一种是病的很重的人。排除生病的原因。其实失眠就是脑子里的事太多了,你感觉自己躺在床上了,人已经安静了下来,但是脑子还是在不停运转计算你要想的各种各样的事,因为受到外界刺激太多,经常会出现天马行空式的联想,躺在床上三个小时,能想十几件事,想到最后,一开始想的是什么都忘了。这种情况在中医中叫做神不能守。有用阿胶黄连鸡子黄汤的,有用酸枣仁,延胡索的,我下面说一个不用吃药的办法吧。

睡觉的时候,保持一个舒服放松的姿势,建议侧卧,不建议仰卧,如果用胳膊代替枕头枕着,觉得不难受,更好。然后把灯关掉,闭上眼睛,在黑暗中假想自己眉心处向外三厘米处,有一个金黄色边缘,中间还是黑色的大约九平方厘米大小的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都无所谓,定好了一辈子别变就是了。然后保持闭着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图形的轮廓上,控制注意力沿着轮廓逆时针或者顺时针都可以,进行移动,让这个图形越来越清晰,边缘的金黄色越来越明亮,保持注意力做这件事,然后不一会就睡着了。

我在文章中很少针对一个具体事写这样的东西。之所以我会写,还是因为要引出一篇和修仙有关的感悟。论性功的修炼,道家的大方向是把脑子里的所有事情都放空,尽量给生活做减法,最后到达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就到位了,俗称入定。注意,什么都不想,不是想着,什么都不想这件事。而佛家很多流派走的是完全相反的道路,是不断给脑子做加法,用单一纯粹的信息把脑子塞满,然后砰的一声,脑子宕机了,就入定了。比如禅宗的参话头,净土的念佛号,大体上都是这么一种思路。为什么念圣号的时候要用念珠,就是为了避免脑子在想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同时去想我念了多少遍了这件事,这件事让手来完成就行了。而让你想这个形状的方式,就是做加法的方式,密集迅速往大脑里灌输大量单纯的信息,就好像种了病毒的电脑一样,宕机了,就睡着了。西方的数羊法也是同样的原理,但是没有我这个高效,因为信息没有这种方法单纯,数羊的时候,脑子里必然会有羊的一个立体复杂丰满的形象。给脑子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我们已经拥有现代社会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想要减掉,绝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所以我才推荐上述的方法。而我以后要讲的庄子,就是为了两件事,一是将已经在自己脑子里的信息,消化掉,二是给脑子建设一个防护罩,保护大脑不受自己消化不了的信息的侵扰。最终能及时消化的信息越来越多,防护罩也越来越没用,当能瞬间消化一切信息的时候,人就不会为外物所扰,也就清静了。

我所说的做加法,和做减法,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就好像太极图一样,朝不同的方向走,最终的重点是一致的。对了,太极图就是一个圆圈,阴阳鱼那个叫两仪图,合在一起我们常见的,勉强叫做太极两仪图吧。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加法容易减法难,干吗还要修道,修佛多方便。的确修佛方便,修的人也比修道的多,但是我还是那一句话,不要把修行的方法当成修行的目的,所谓入定,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单纯说入定七天,其实除了寿命能增长七天之外也没什么用。我不愿意说其他宗教的坏话,也尽量尊重其他宗教的教理教义,我只能说,修道的终极目标是我向往的。

最后补充一点,有的人,我跟人家说这种方法,却没有告诉过人家为什么。有的人我跟人家说原理,人家并不失眠,不需要用。我的确不知道一个人知道了原理之后再用这种方法是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专心致志,想形状,别想原理。

明天再写心肾相交吧,熊孩子回家了。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5 17:58:00 +0800 CST  
心肾相交是个好题目,根据我的观察,在这里,如果没有故事的包装,直接赤裸裸的讲丹道,是要遭到扎口甚至删帖待遇的。甚至赤裸裸的传道也很危险。有趣的是,越是说的在谱,越是被封杀的可能性大,胡说八道或者肚子里没什么水纯神棍的反而没事。所以我借着这个题目,打打擦边球。

首先,所谓医道同源,无论中医中,还是道教中,一个人身体没有病,也就是所谓的健康,不是最好的状况,这个状况只是五十分,而一百分就是至人的状态,用我的话说就是人和仙的临界点。而五十到一百分的过程,就是修仙的过程。这个过程用纯中医的话语体系来描述的话,心肾相交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我们都知道丹道之所以叫丹道,是因为它又叫炼内丹,和外丹相对,内丹就是以身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修炼,而这其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就是心和肾。心属火,肾属水,所谓炼丹,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鼎里装着水,鼎下烧着火,把水渐渐烧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脾土调节肾水,肝木调节心火,肺金就好像一个鼓风机,官方术语叫橐龠,用呼吸控制整个节奏,有趣的是,我们的五官中,只有鼻子的嗅觉是可以通过人的意识暂停的,其他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只能通过闭眼捂耳朵等遮蔽的手段暂停。而嗅觉只要不呼吸就可以了。而人的五脏中,也只有肺是可以通过人的意识来控制的,其他器官是否工作,工作的节奏频率如何,只能靠神识控制。总之,这整体看来就是一个架柴烧水的形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所谓圣人传功不传火,方法其实是开放的,不但书上有,网上也有先生说。但是具体施行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首先是没人领进门,好多术语都看不懂。其次是没人指点火候,练不成倒是小事,练废了就不得了了。上火是最轻的,精神分裂的也不是没有。打个比方吧,你去野外支个篝火,架锅也炊,蒸一锅米饭尝尝,就知道火候的重要性了。所以在公开场合针对不特定对象讲丹道,如果能度一人,至少要害百人。这其中最最难的是,心火在上,肾水在下,成火水未济之象,要让丹能炼的起来,要心火下沉,肾水上升,变成水火既济之象,才能开始修炼,否则打坐也是枯坐,入定也是睡觉而已。为什么讲内丹起手要守下丹田,就是指要先降心火。所以这个阶段的炼丹者,如果年轻力壮,偶尔走铅也问题不大,但是不能动气,一动气,心神一散,就白忙活。到了中期,以升肾水为主,降心火为辅,再看这时候的炼丹者,恪守戒律,腰带下面绝对不能出事,而火气一个比一个旺,经常跟人吵架什么的。为什么?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相辅相成,火烧的越旺,锅支的越高,越容易烧伤别人。而到了高级境界,就如同走钢丝绳一样,战战兢兢,传说必须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悬崖峭壁,荒漠孤岛中修炼了。虽然我没经历过,但是想想也说的通,这时候外界人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蝴蝶效应对炼丹者产生巨大的影响,然后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见人。至于动物么,到那个境界,早就不怕动物了。至于如何心火下沉,肾水上升,到说庄子的时候再讲吧。

到这里,所有蚂蚁啃天的东西都说完了,明天感悟一下,总结一下,就正式开始说庄子了。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6 17:52:00 +0800 CST  
总结一下。我从一开始入道,其实也和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道人一样,虔诚礼神,烧香,念经,做早晚功课,恪守戒律,怀抱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积极传教弘道,生怕祖师爷的道统不能延续,也和各色人物经常激烈的争论。时间长了,最初的宗教狂热退烧了,争论的次数也多了之后,发现很多问题争论不出结果,你引一段道藏,我引一段道藏,俩人说的都没错,但是就是不一致。道是唯一的,为什么具体应用起来就会有这么多分歧?虽然我是正一道人,但是也曾经炼丹,因为想成仙。但是作为一个已婚的人,至少二十年内这条路我是不能走下去的,那么这二十年中,我能为最终成仙做点什么?

带着这两个疑惑,我决定从经典中来,到经典中去,重新钻研道德经和南华经,一方面用逻辑武器,排除掉一切自相矛盾的教理教义和与成仙无关的内容,一方面思考上古时代的人,究竟是如何成仙的。我前面说过,我相信内丹法是修仙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但是我不相信这是唯一的途径,因为如果它是唯一的途径,意味着上古和中古时代的人皆无法成仙,这是说不通的。你要是说上古之人,可以通过对周易的感悟,对卦象的感悟,对河图洛书的感悟,甚至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感悟,来自己发现这一套丹法,我没有论据证明这不存在,但是这是阴谋论。另外禅宗,净土,以及藏传佛教,还有印度教的瑜伽修者,他们都不修清静丹法,那么如果我相信其中有大成就者,这也就说不通了。就算是现在传下来的清静丹法,各家各派也有不同,又该如何解释。总之,我认为在清静丹法之外,一定还有别的成仙之路,所以我要找到它,应用它。现在,我认为我找到了。至少,道家讲的中黄直透,儒家讲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藏传佛教讲的三脉七轮,就是同一种东西,这大概就是我最终要用的东西。

具体到这个帖子,我的想法也经历了一些变化,起初我只是闲的,觉得我这一辈子都没写过什么长的文章,甚至都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写140个字以上的东西了。后来我发现把自己的思路理顺一下,记录下来,对我自己是有好处的,写过的东西,就不必再思考了,除非有大的突破。那么虽然在这几个月的过程中,我相比之前很不清静,但是我相信写完之后还是会更加清静的,脑子里需要想的东西,会更少,更深,而不是相反。

可能有人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太大,太远了。修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对我来说,这篇文章叫做修心之感悟,修道之感悟,修仙之感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就好像一个砖瓦匠,他说他在砌砖,他说他在砌墙,他说他在盖房子,都对,都一样。既然都一样,不妨写大一点,人要立大志嘛。本来我的想法,写到这里就算结束了,唯一不同的是我会把一大堆感悟穿插在前面写的内容之间,但是去庙里见了师父一面之后,师父跟我讲了很多,大体上还是要做点事,有所作为这一类的。职业道士都是这样的,谁也不会建议自己身强力壮的徒弟就此脱离社会,谋求清静,总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宗教,服务信众的。虽然师父并不知道我在写这些东西,这个世界上至今我现实认识的人中,知道这些是我写的的人,只有一个,就是我老婆,可惜我让她看,她也不看,因为完全没有兴趣,她对旅行,美食和淘宝的兴趣,远远大于了解自己脑袋旁边天天躺着一颗装着些什么东西的脑袋。所以我觉得,既然写了,我也知道我还是能写文章的,不如写的有条理一些,更有意义一些。于是我决定讲庄子,那么我回来之后所写的内容,感悟大大减少,开始建筑一个类似于世界观的东西,被网友戏称为蚂蚁啃天。因为我觉得我们都是现代人,不比古人,对社会的认知和经验严重局限在自己的周围,我们脑子里已经装了一大堆现代的知识,如果没有一种世界观能把这些东西用合于道的方式理顺,必然都会形成修仙的障碍,这种障碍,就是对知识的迷信,和对未知知识的迷惘。而这些东西庄子中是不会讲的,所以我只能提前讲。我觉得,写到这里,如果是认真读过,且读懂的网友,应该已经是一个不会迷信的人了,任何人,无论是大仙术士,还是保险经纪人医生,想骗你都已经很难了。其实这就已经完成我所谓修仙方法的第一步,人格的绝对独立。这个世界上除了对自己之外,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该盲目相信,包括对我,相信之前都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如果能说服自己,才去相信。这个说服自己的工具,我认为最好就是逻辑。另外,在师父那期间,我还结缘了一个有意拜师的道友,现在还在考察期,有没有缘分还是未知数。我也有这种想法,写下一些东西,当作教材给他看,先改造他的三观再说。就算这个徒弟不是他,也一定会是别人,总之是用的上的,这也是我写这些东西的新的动力。除了自己未来弟子之外,我不打算让任何认识我的人知道这是我写的,真问到脸上了也不承认,大不了在社交网络上改名换姓,隐姓埋名,重置帐号。以我了解的道教界,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要比做一个赫赫有名的怪人,舒服太多了。

在这个帖子里,我有这么几个尽量遵守的原则,第一是我不撒谎,我可以不说,但是绝不说假话。第二是我尽量在逻辑链中尊重所有宗教的教理教义,以免争论。例如我无法想象在宇宙大道中可以存在耶和华安拉那样性情的神,所以只好理解为他们在不同空间了。第三是不复制粘贴,引用也不连续超过两句。我能看到的东西,别人也都能看到,没有意义。另外,我在这里只提供思路,不提供知识。知识讲起来没个尽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价值的是思路,而不是知识。用我的话说,现在你想知道什么知识,就能知道什么知识,而且成本很低,读书就是了,这和古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在修仙的道路中,我认为知识本质上是没有用的,否则知识贫乏的古人应该难以成仙,而知识丰富的今人应该成仙容易才对,而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我讲上古时代人们人智未开,神识未灭,就是指古人的知识少,无智而有慧,现代人知识多,有智而无慧。而修仙需要的是慧而不是智。所谓的慧,可以理解为神识,也可以理解为心力。有人问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了怎么办,其实这就是心力的问题,在讲养生主的时候再仔细说吧。我并不是持反智主义的观点,我只是认为,能被自己心力消化的知识,才是修仙有用的知识。就好比师父传了几句真诀,有的人听了就懂,懂了就能用,回过头来问他真诀是什么,他说没记住,不会背。有的人得了真诀,生怕忘了,白天也在背,晚上也在背,走路也在背,然后砰的一声撞电线杆子了。这就是心力的差距。增强心力的方法,就是修心,修心有成,就是在修道,修道有成,就是在修仙,本质上还是在不断修心。

说到真诀,我知道有的网友觉得我在外围瞎转悠,一点实在东西没有,一点干货没有。这个问题嘛,我觉得我写这些是给没基础,或者没门路的人看的,已经登堂入室的就各遵师承就是了。我写的东西,要谋求大家都能看得懂,就算个别词不明白,百度一下也能懂。又不是故弄玄虚,长养逼格,没必要搞那些。我真抛出个丹诀,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嗯,这可是吕祖真诀,拿去练吧,练不明白不要紧,念一万遍就明白了。我敢保证,现在不明白的,念一万遍也不会明白。更何况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引导鼓励人炼内丹,对于他们玄关一窍在哪也不重要。我觉得,内丹是给那些本来生活就简单,没有俗世的干扰,而且喜欢打坐,能坐得住的人练的。如果本来生活就复杂,上有父母下有妻儿,还要上班上学什么的,非要放下这一切去炼丹,放下这个过程的痛苦和纠结,可能要十倍于放下之后得到的清静。这不是在给生活做减法,刻意为之,还是在做加法。另外我也不相信内丹这东西能网传,而是非要像全真宫观里那样,跟着师父待几年才可以。王祖和邱祖,把全真道的教团模式,组织成这样,是有内在的道理的,只可惜现在的年轻全真道人,想下山的下山,接庙的接庙,找道侣的找道侣,投奔正一的投奔正一,这就是现代社会的诱惑。他们住这么多年庙的人尚且如此,我们本来就在尘世间的人,说能有那上等心境去修内丹,在统计学上是不支持的。

最后说说两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出阴神和开天眼。我很清楚,这个世界上练打坐,学内丹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成仙,而是为了成这两样神通。若问我会不会,我真不会。因为我要它没用,就好像师父很想让我学一门乐器,以后做法事的时候可以跟着经乐团吹吹拉拉的,但是我也始终没有学一样。平心而论,这个世界上我哪也不想去,对哪都不好奇,真要挑个我没去过还想去的地方,可能是米兰圣西罗吧,我想去看AC米兰的比赛,过两年就要盖新球场了。可是总不至于为了看球就出阴神吧,买张机票去就是了。能用物理方法解决的,不用玄学方法。我也不需要靠这个技术去看事儿赚钱。而且,其实根本用不着炼内丹,也能成这两种神通,不是有一本书叫做,三十天学会灵魂出体么,很薄的书,对于大多数心力一般的人来说还是可行的。不过如果心力不够,练出问题,或者招来出马仙儿之类了,可怜兮兮的,可是得不偿失。至于开天眼就更简单了,我所谓的治失眠的法子就是从开天眼法中缩略化裁而来的,至于怎么化裁回去我就不说了,那个法子都有不失眠的网友没事拿来玩,我不慈悲,但是也不害人。总之,归结成一句话,不要求神通。

明天开始讲庄子,那些东西我的计划是一段一段发完之后根据修行的先后顺序,难易程度,要全部打乱重新排序的,所以为了便于我以后编辑整理,今天讲什么,明天说什么这种过门话就都省略了。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7 17:39:00 +0800 CST  
庄子,战国宋国人,名周,唐代有人说字子休,不知道怎么得到的。一生有记载的工作只有一种,就是一个漆树园子的管理员,属于低级公务员,生活贫困,可能曾经吃不饱饭。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纯屌丝。一生所著之书,仅此一本,汉朝司马迁记载有十几万字,而现在传世的庄子三十三篇,只有六万多字。有人说失散了一部分,也有人说是被晋朝给庄子做注的郭象给删了。如果真是后者,大概也没有什么可惜的,以郭象的造诣和理解,他愿意删掉的,应该都是和道家思想关系不大的内容。因为郭象在晋朝,又是官员,纸张便利,经济宽裕,论历史上最理解庄子的人,他也绝对能排进前五名。如果他觉得有意义,实在没有理由删掉的。所以我宁可认为是司马迁时代流传的庄子混入了更多的门下弟子或者托名庄子的著作。包括现本的庄子,学者普遍认为内篇的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弟子或其他道家学派学者所作。我不是古汉语的学者,没有能力讨论和辨析,所以在文章中并不就这个问题展开,也不就其真伪,重要性分别对待。

庄子的祖上,本来是楚国贵族,后世才迁居宋国,所以才有楚王请他去做令尹,也就是丞相一级官员的故事。庄子在这本书中,也经常讽刺宋国人。这在先秦诸子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他们都是讽刺别国人,避讳本国人,虽然以他们那时候的通讯条件,知道本国人的段子才更正常一些。

宋国人,因为是殷商后裔,亡国之民,国小力微,民风中还残存殷商文化的遗风,被其他国家所鄙夷和歧视,所以在周朝经常被段子手们当成嘲讽的对象,而庄子本人也在其中出力不小。被庄子蔑称为舔痔疮的曹商是宋人,卖不龟手之药的是宋人,想到断发文身的越地卖衣服帽子的也是宋人。在其他人笔下,守株待兔的是宋人,揠苗助长的是宋人,因为门口有条恶狗,导致酒卖不出去的还是宋人。大概宋人在那时候的中国人眼里就如同英格兰人看待苏格兰人,传说英国最流行的笑话都是这样开头的,有个苏格兰人。。。。。。然后大家就已经开始笑了。

因为唐朝皇帝姓李,尊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本朝因此崇信道教,道家人物都跟着沾光,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真人,所以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经,或者南华真经。经倒是道教的真经,就是现在没什么人重视了。因为完全按这本书讲的来做,别说道人了,恐怕在很多人看来恐怖到了连人都快不是了的程度。所以我在讲的过程中,大家也不要感慨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也太不像话了等等。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觉得哪一条现在可以开始尝试练练,就练练,想不明白的就先放在那别想。这也是我希望写完后能自己打乱顺序重新整理的原因,我想按照修炼的难易程度,进行一个编排,以免心力不足的时候被耸人听闻之言给吓跑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觉得乘除法是那么的玄妙,好像一点规律都没有的样子,根本学不会。到了三年级,老师一讲,就明白了。而我现在依然觉得微积分是一门神奇的学问,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我已经知道,只要我学,一定能学的会,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我现在缺乏基础的知识而已。修仙也是一样,夏虫虽不可语冰,如果它活时间长点自然就知道了。

庄子我打算这样讲,按照顺序,先摘一段我要说的原文,然后直接讲感悟,有可能讲到最后汪洋恣意,离题千里。我的原文就是从网上随便找的,也没有仔细校对过。所以我不探讨版本问题,什么字有人说什么版其实是什么字,这对我来说不重要。我也不注释,不翻译,否则篇幅太大,训诂我的功力远不足够,抄书也没有必要。所以可能对于一次都没看过的人来说,看我讲一遍起不到读一遍庄子的作用。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有文言文的基础,或者从来没有读过庄子,最好还是手边放一本有注释的对照一下。我也尽量做到连原文都不看,单纯看我说的话,也能明白我在说什么的程度。遇到我认为有意义,有必要复述一遍的段落,我也会用我的语言,可能夹杂着现代化的戏谑的方式,来说一下这个故事在说什么,尽量避免训诂方面的争议吧,南怀瑾即为前车之鉴。

另外,因为除了内七篇之外,外篇和杂篇的题目,大都就是取正文的前两三个字,所以除了内篇之外,并不对篇名进行阐述。我也不对庄子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进行过多的解读,也不像有些庄子牌心灵鸡汤一样派发对于人生的正能量,一切围绕着修仙进行和展开,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本教科书,我所做的就是编一个私家教辅材料而已,只给心灵鸡汤不给勺什么的最讨厌了。需要了解其他内容的,市面上的庄子书如同汗牛充栋,无需我赘言。庄子中讲的故事,应该说有真事,也有寓言,方便起见我一概当作寓言来看,不考究其中的人物到底有还是没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如是。

最后补充一点,可能会出现我在讲庄子的过程中,讲的道理是前面文章讲过的,甚至在讲庄子过程中,都有可能同一个道理被反复讲,前者是因为我一开始没有打算这样安排的缘故,后者大概是因为庄子的执笔者并非同一人造成的,我也不做刻意的回避。我希望大家还是能按照我写的顺序,把前面的文字看完,再来看庄子的这一部分,不要觉得前面楼太高,或者太枯燥,或者觉得和修仙没有什么关系,就直接跳到这里开始看,因为如果这样,很多我前面说过的逻辑结论,和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在后面我就直接用了而不再解释,有可能造成理解的不便。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8 18:04:00 +0800 CST  
逍遥游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内篇第一篇,名字就叫逍遥游,其实何止第一篇是在讲逍遥,整部庄子都是在讲逍遥。为什么用游这个字,而不是行,我的理解是,游是没有目的,没有任务的,纯粹出去玩,才叫旅游,带着目的去,那叫出差,带着东西去,那叫送快递。所以,当一个人达到逍遥的最高级的时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游。反过来讲,只有人生处于游的状态的时候,才可能练成和达到逍遥的境界。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们一般老百姓的语境中,也是把一个人没有什么要紧事的状态叫做逍遥。

第一段的故事不用多说了,耳熟能详,上学的时候都背诵过。大概是说有一个大鱼,变成大鸟,趁着海上刮大风的时候往南飞。因为鸟太大,只有刮大风才能飞得起来,道理和深水才能行大船一样。然后小虫和小鸟就不理解,觉得自己飞的很低,还经常被树枝挡住,不一会儿就要掉下来,也算是在飞,也飞的很开心,为什么要飞那么高那么远,还要等着风才能出发。庄子就发表议论说这和旅行一样,附近交游就不必准备什么干粮,到千里之外就要提前几个月准备,两个小动物不懂这些的。有小智慧的理解不了大智慧的,就如同寿命短的理解不了寿命长的,早上存在一会儿就死的真菌不知道什么是月亮,只能活一个季节的小虫不知道什么是气候变化,而有一种大树,五百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季节而已。远古时代还有一种大树是以八千年为一个季节的。我们人类都以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为长寿的代表,看起来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啊。

商王汤就问他的大臣,把大鸟和两个小动物的故事简单复述了一遍,这个大臣回答,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这里面有一个点我要特别说一下,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的野马,有注家讲是尘埃的喻体,也就是说还是尘埃,有注家讲是薄雾,形如野马,还有现代人讲就如同我们看卫星云图中云的气势和形象,因为大鹏飞的高嘛,看地球就好像在外太空看一样。我倒是觉得这里的野马,就是野马,大概战国时代,以兵车为主要战争武器,对马的需求是很旺盛的,如果能找到一群野马,抓回来驯化或者改良品种,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而大鹏飞的那么高,看到地面上的一群野马,对它来说渺小的如同我们看到尘埃一样,自然也就失去了人类面对野马的喜悦和乐趣了。如果不这样解释,这句话本身在文章中,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了。

这一段提出的观点,以及对修仙人的训练要求,就是小大之辨。很多人以正能量为出发点,认为庄子是在提倡大家要努力做大人物,长大见识,有大作为,不要像小虫和小鸟一样飞二尺高就很满足了。我认为不是,庄子笔下的大鸟看似很伟大,其实一点都不逍遥,想要飞起来,还要等大风,看任何事物都很渺小,失去了正常的乐趣。这种局限性和小虫所受到的局限性没有本质区别。后面又说寿命很短的真菌和小虫,我们看起来似乎生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和两两千年只相当于一年的大树,以及三万两千年相当于一年的大树比起来,也和真菌,小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对小大之辨的理解是,大的东西和小的东西,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有各的乐趣,各有各的烦恼,在追求境界的层面是平等的,而且大的东西和小的东西往两个方向发展延伸,都是没有止境的,再大,在某些东西看来也是小的,再小,再某些东西看来也是大的,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为训,世界上的一切相对的标准,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用我的话说,在修仙的层面,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可能有的人看到这里,觉得那好吧,什么都不要追求了,无为吧,躺床上睡觉睡一辈子好了。那不是无为,那是懒。很多人觉得老庄倡导的就是无为,就是什么都不要做,这是完全错误的,老庄倡导的是在有为和无为之间,有用和无用之间的状态和境界。这个微妙的火候,后面还有很多机会讲。庄子一书开宗明义这样说,只不过因为对世人来讲,从有为到这个境界,要比从无为到这个境界要难的多而已。而大多数人,默认设定就是要有为的。

举个现实生活中,小大之辨的例子,作为一个道人,经常听到道友这样的吐槽,哎呀信士找我请一道符,我就要他三百块,他还嫌贵,哎呀怎么这样啊,谁谁谁开坛行法都是五千块起价的啊。你说,我要他三百贵不贵?我只能说,这属于小大之辨。你要是给比尔盖茨画符,你要他三十万都不贵,你要是给流浪汉画符,你要他三块他都嫌贵。钱多钱少只不过是个比较,所以我也不觉得一下收几万的就是骗子,就是不慈悲,象征性收几块钱的就是大善人,活菩萨。这里面没有必要加入任何道德考量。有俗世的朋友跟我说,哎呀你修道真好啊,我要是像你家这么有钱我也修道。我回答说,我已经是废人一个了,而你们个个都是社会精英,二十年后,不出意外,你们都会和那时候的我一样有钱,你们觉得那时候你们就会放下生意和事业开始修道么?肯定不会,你们那时候思考的问题必然是论如何更有钱。而只有那时候,你们才会真心的觉得我只是个废人。听完他们都笑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局限,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烦恼,到了那个高度才会发现,生活还是不容易,欲望还是难排遣,所以无论谁跟我说我要先怎么怎么样,有一个什么基础了,才能开始修道,我都是表示呵呵。

这个境界说起来很容易,我两段话就说完了,但是真正练起来真的很难,一个人懂得一个道理,然后用道理来驱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是一回事,把脑子的默认设定调整为这个道理,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能用三五年时间,让自己过了小大之辨这个坎,我认为就算很不错的了。

不妨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当初的经历。其实在我这个份上,游艇飞机不敢想,也用不上,房子有的是,除了城堡四合院窑洞和茅草屋没住过,其它都住过,现在想想一辈子真正花钱的,真正值得动心的东西,无非就是豪车而已。年轻男人有几个真正不喜欢汽车的呢。可是有一段时间,似乎是祖师爷刻意帮我悟道,先是在车库里我的车位旁边的邻居,买了一辆六百万的宾利,害我至今开车门都小心翼翼,砰的一声就至少要赔三万吧。奇葩的是没多久车位十米之外的邻居又买了一辆一千一百万的劳斯莱斯幻影。瞬间我的汽车观就崩塌了。柳传志说过钱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自己的钱了,而是社会的钱了,我没有那么傻,也没有那么慈悲,所以我不会赚那么多钱的,那就意味着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舍得花,也不可能有必要买这么好的车了。我无论买什么车停在这,跟人家一比都是渣渣啊,除了自己开着舒服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啊,可是我现在的车开着就很舒服啊,也是英国原装进口的啊。何必呢?所以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看透了对物质的追求。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经济社会,钱看透了,其他的也就都好办了,其实邻居买劳斯莱斯时候的开心程度,和我当年新买一辆自行车的心情是一样的。而有人丢了辆电动车,坐在马路上嚎啕大哭,对他来说悲惨程度,可能远远比我丢辆汽车要严重。所以这个世界上一大半的事情都可以理解了,理解了,也就不必起情绪了,不起情绪,就清静了。有人跟你说一加一等于二,你肯定无动于衷,只有跟你说一加一等于三的时候才会皱一下眉头。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9 17:34:00 +0800 CST  
继续说。汤的那个大臣又说了,那些能力德行都称职的官员,以及觉得自己是明君,得到百姓爱戴的君主,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状态,就和上面说的小鸟一样。而宋荣子总是得意的嘲笑他们这种人。宋荣子能达到所有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受到鼓舞,所有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感到沮丧,他能明白自我和外物的区别,辨别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对于世俗功名没有追求,但也只是如此罢了,距离逍遥的境界还差得远呢。列御寇能够乘风而行,十五天之后才回来,看起来很好的样子,他对福这件事也没有刻意的追求,但是他对于逍遥的境界,也没有达到。虽然不用走路了,但是还是要凭借风势才行,风向不对就回不来了。真正逍遥的人,是顺应着天地阴阳的常道发展,驾驭自然六气的无常变化,遨游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空之中,那种人就什么都不需要凭借了。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面庄子提出了三种境界,这也是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先做到圣人,再做到神人,最后做到至人。需要注意的是,庄子中所说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儒家的圣人在道家看来,只不过是贤人而已,这个贤人,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那个贤人。同时,庄子还举了三个例子来诠释这三种境界,宋荣子的这种状态,我们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似乎很多人都能做到,无非就是宠辱不惊而已。我只重复刚才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懂得一个道理,然后用道理来驱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是一回事,把脑子的默认设定调整为这个道理,是另外一回事。而宋荣子这个人在庄子中的存在,似乎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自己的低境界来衬托别人的高境界。可见道家的修炼是什么级别的精英主义。而列御寇,又称列子,很久之前讲过了。他的境界和状态就比较神奇了,这也是庄子中对具体某一个活人的描述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最不可理解的。对于会飞这件事,因为后面还要提到这个人,就在后面再讲。反正,他会飞,但是像风筝和帆船一样,要依靠风,才行,风向不对就回不来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列御寇有这么大本事,如果他在当时从事一份情报侦测和传递的工作,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用途简直大到不可估量,相当于直接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装备侦察机的水平了。也可以想象如果列御寇这样做了,裂土封侯没有任何悬念,下文有个卖药的就是。可是列御寇没有这样做,甚至他乘风而去,没有任何私人的目的,什么时候回来也无所谓,说白了就是闲着无聊。而最上层的境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并没有提出这个可以用来诠释至人境界的人的名字,这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被别人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有如此高的境界,就意味着他还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至人的存在是一个逻辑推理的结果,就如同黑洞一样。所以说无论谁说,自己达到了至人境界,或者说他认识一个至人,都不要理他,假大湿满地跑,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这段话,我不认为是对圣人,神人和至人的注解,只是举个例子而已。尤其是宋荣子,应该还谈不上圣人,虽然这一段的描述,符合圣人的基本要求。那么为了方便理解,我也举个例子吧。对于地上捡钱包这件事,如果捡了之后立刻交给失主或者警察,拒绝留名,拒绝回报,这就好比圣人境界,圣人无名,对他来说,名利这件事不是不想要,也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能要,而是,没有意义。而如果一个人看到地上有个钱包,想都不想,捡都不捡就走了。而且脑子里立刻把曾经看到过一个钱包放下了,忘掉了。那他就好比神人境界。神人无功,对他来说,做这件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意义。而至人呢?至人根本就不会给自己看到地上有钱包的机会。在他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有一个钱包可能被他捡到这回事。对于这个境界,齐物论要详细说,所谓至人无己,一言以蔽之,丧我。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09 17:37:00 +0800 CST  
逍遥游二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这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对许由说了一大堆奉承话,大概是你是日月,我是火苗,你是雨霖我是浇地的水,如果先生你当君主,天下一定会大治,而我太不够资格了。所以想把天下让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好了,我如果替代你,我是图什么呢?难道我是要追求名声么?名声只是生命的附属品,我怎么会要附属品呢?鸟在森林里做巢,所需要的不过是一根树枝,鼹鼠在黄河里喝水,喝到的也只是一肚子而已,多余的没用啊。你回去吧,治理天下这活我不干。厨子不处理祭品,高功法师也不会替厨子干这事啊。越俎代庖,典出此处。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到接舆说的话都是些不着边际,不近人情的东西。这三个人大概都是尧的臣子吧,是不是也无所谓。接舆说很远的地方有个姑射山,这个射,读夜。凡是以这座山为典取名的,大概都是自以为是神仙吧,笑。说这个山上有神仙,然后描述一番典型的神仙的外貌特征,行事方式和神通。肩吾觉得这太荒谬了不可信。连叔说,盲人不会欣赏文章的好,聋子听不到钟鼓的音声,难道只有身体有残疾吗?其实脑残也有的,就是你这样的,所以你理解不了。然后连叔又帮姑射山上的神仙吹了一通牛,说以人家的修为,根本不会在乎天下是不是太平,治理是不是得当,气候是不是正常,尧舜这样的明君在他看来就相当于搓下来的泥和麸皮稻糠一样的战五渣,人家怎么可能愿意以凡尘俗务为追求的事业呢。

这就相当于一个宋国人进了一批衣服帽子到越国卖,那的人习俗是头发剪短,身上刺青,所以人家用不上衣服帽子。

尧把天下治理太平之后就去见姑射山的神仙了,回来之后理解了许由,也不把治理天下当作什么功绩了。注意,这里的神仙和上一节的至人境界的人一样,是没有名字的。虽然庄子里面很明显有些人名是他自己编的,但是遇到这样的人,庄子连名字都不给人家编,这说明,我讲的这个道理,庄子自己必然是懂的。另外,无论是许由还是神仙,都可以很轻易的被尧找到。说明他们并没有故意把自己藏起来,但是也不至于随便就被人知道。如果藏起来是有为,不藏是无为,大概他们就处在这个有为和无为之间吧。

这个故事,很多人用其中的几句话劝导人们要知足,知足常乐。也没什么不对,各取所需而已。而在我看来,这讲的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故事。对于修仙的人这一节的功课就是,不慈悲。

许由有治理天下的本领,明知道自己出手,这个世界就会更好,但是他不慈悲,山上的神仙就更不慈悲了,可以眼睁睁看着生灵涂炭而丝毫不为所动。这个境界看起来很高,其实是很容易达到的,尧这种境界低下的人,去听神仙上上课洗洗脑,回来也基本练成了。我们现在很多人看许由辞让天下之主,觉得很不可思议,换做自己必然点头如捣蒜愉快的就答应了。可是我们都可以理解和想象,上学的时候有很多人,老师让当班干部,人家都不愿意当的。其中,有些人的解释很直白,怕影响学习。这其中就有道啊。他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学习成绩好是需要的,为人民服务啊,培养什么能力啊,获取自尊自信和领导别人的感觉啊,这些都是自己不需要的。而许由也只不过是沿着这条逻辑路线走到了头而已,和不当班干部只有量变,并没有质变。而不慈悲的根源,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的目标和需求的深刻认知。当目标对自己来说足够清晰,足够重要,自己足够投入的时候,放弃看起来很有诱惑的机会,是现实中很常见的事,往大了说那些学成归国的科学家,往小了说扎根边疆做基层工作的志愿者。其实他们慈悲么?他们也不慈悲。科学家学成归国,造福一国,却放弃了造福人类的机会。钱学森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必然比杨振宁差很多个数量级。而在钱学森回国之前,他们当时的名望差不多。志愿者造福边疆,可是边疆人口稀少,他服务的可能只是几百个人而已,如果回到内地人口密集的区域,做同样级别的工作,可能就能造福几千个人。这叫做慈悲么?回到那个我反复强调的概念,我不是说慈悲好,也不是说慈悲不好,而是说慈悲没有意义。如同我不是花,所以我不处在绽放状态。慈悲对我没有意义,所以我不是慈悲的。汉语在这种表达上还是有一点缺陷的,希望大家不要执于文字名相才是。

说到慈悲,我看前一段网上在讨论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在我看来,其中的根本分野就是,在道家的话语体系中,无论圣人,神人,还是有道之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慈悲。他们绝不做在自己能力之内的,自己不需要的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老子,庄子,列子,杨朱,许由,以及后面要出场的或有或无的人物,都是如此,更不要说神仙了。而到了道教的话语体系中,这些高人祖师神仙,摇身一变,洗心革面,都开始变慈悲了,要度人了,要降福了,要消灾了,要解厄了。这个区别是明显的,也是重要的。上面列举的道家人物,他们都不是靠自己的道家境界修为和本事,作为有饭吃的保障的。他们都有自己另外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家和道教是两回事,也有人家的道理,虽然据我所知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阐述,大实话太伤感情。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慈悲,道家就永远都是道家,永远不能成教了,可能也保存不到现在,如同杨朱般湮灭了。

最后补充总结一下,不慈悲是不用专门修的,需要专门修的是保持对自己真正需求的关注度,这个关注度到位了,自然就不慈悲了。这个内容在养生主。

第二段里还讲了一个要点,就是境界低的人,无法理解境界高的人的思考方式和举动,就如同瞎子看不到文章,聋子听不到音乐一样。在一群聋子哲学家的世界里,贝多芬巴赫什么的,一定都是神棍为了忽悠其他人臆造出来的假象,就彷佛现在方逆舟子,司马逆南看待我们一样。别说聋子了,我也搞不太清楚西方古典音乐到底好在哪,有的人听完了热泪盈眶站起来喊bravo猛烈鼓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我明白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也不想知道,因为我不好奇。我这里所说的境界,是广义的境界,现在别说对高道和神仙了,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马云为什么总是和神棍扯上关系,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女明星都去请各路野生仁波切给自己开光。这些东西,到了那个状态,到了那个地位,脑子里想的是人家想的事,自然就明白了。否则,就好像农民认为皇帝会用金锄头耕地,晋惠帝问别人,灾民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糜。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平静淡然的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也平静淡然的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别人,而不起情绪,也是修行。我发现一些东西我讲的很明白,还是会在回帖中被曲解,那曲解就曲解吧,我也懒得再校正。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0 17:03:00 +0800 CST  
逍遥游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了之后结的葫芦容积五石。用来装水的话葫芦没有坚固到允许装这么多水,如果劈成两半当作瓢用,没有那么大的容器可以允许用这么大的瓢盛水。我就把这个没用的东西给打破了。庄子说,先生你不会发挥东西的大用处啊。宋国有人会做使冬天手不皲裂的药,龟音义同皲,读君。家里世世代代人都从事漂洗丝絮的工作,有个外地人知道了这件事,出百斤黄金求购这个药方。那时候的金,其实就是铜而已,也可以当货币使用。他们整个家族的人在一块研究,觉得我们世世代代洗丝絮,只不过创造几斤金的价值,现在卖掉技术一下子就能赚百金,应该卖给他啊。于是这个外地人得到了药方,以此去游说吴王。越国来攻打,吴王以他为将,带着药在冬天跟越国人水战,打败了越人。吴王因此划了一块地方封给他。同样的一个药方,有人用它世世代代洗丝絮,有人用它取得封地,这就是区别啊。现在你有这么大的一个葫芦,为什么不做一个大船在江河湖海上游玩呢,而你却担心它没用,真是不开窍。

惠子不服输,说我有一棵大树,主干上很多树瘤,枝杈都是卷曲的,无法被木匠取材。这棵树在路边长着,木匠连看都不看。现在你所说的话,就跟这棵没用的树一样,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庄子说你看那种狸猫,能够上窜下跳很灵活的抓老鼠,最后钻到网里了。而一种大牛,大的像乌云一样,但是不会抓老鼠。现在你有大树,发愁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大数种到随便一个地方的广袤原野上,悠闲的在它周围散步,逍遥的躺在它的树荫下呢。不会被斧头砍掉,不会被任何东西伤害,没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好苦恼的呢。

惠子,名施,战国名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子齐名,著作已佚,事迹散见于庄子各篇及他人著作。虽然世界观和庄子几乎完全相反,却是庄子的重要朋友。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为了帮我这样的人背书而存在的。每当别人,尤其是我老婆说我天天想点没用的事,家里好像跟没这个人一样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故事激励自己,告诉自己,我做得对,继续这样做。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也没有绝对无用的人,有用和无用是相对而言的,只是他们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

这个故事虽然在说葫芦,在说大树,我更愿意理解为庄子在说人,在说自己,在说自知者明。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做的,自己喜欢又能做好的那个事情,我们一生都是在找这个事情。只是现代社会阶级越来越固化,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这个事情越来越难。因为这件事很大的可能根本不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比如一个文盲农民,可能最适合他做的事情是当皇帝,但是他永远不会有这个机会了,甚至都没有想过。再或者说一个世家子弟,其实最适合他的事情是卖煎饼果子,但是他可能一辈子连煎饼果子都没有吃过。人一辈子,只要做一件事成功了,就足够了,我们在社会中和媒体上看到的越来越多所谓的成功人士都是如此。但是一个目光敏锐的炒房者,未必可以做一个好的房地产企业老板,一个优秀的房地产企业老板,可能因为自己在和银行打交道方面的无能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都是关于自知之明的例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不好的不要做,或者请别人做就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杯具,就在于一辈子没有自知之明,就好像错误的钥匙插进了错误的锁眼,拧了一辈子,也没有打开自己的门。就好比我看很多人说我文笔好。其实你们错了,我这不是文笔好,只能叫文笔通顺而已。如果让我写一部小说,就会原形毕露。因为小说就是编故事,故事想要编的好,首先要让自己相信,自己要进入这个故事中。而我太冷静了,很难骗得了自己。所以,这是好事么?对于写这种感悟文来说这是好事,我就是当船用的大瓢,而对于写小说来说,这就是坏事,我就成了装水的大葫芦。所以,我不写小说就是了。虽然大家都可以想象,如果把这十几万字的东西,再浓缩浓缩,穿插进一部五十万字的小说中,可能效果更好,受众更广。可是,我没有这个本事啊。

至于如何找到这一件适合自己的事,齐物论会讲,丧我,才能得真我,去智,才能见真知。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1 21:29:00 +0800 CST  
齐物论一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2 16:01:00 +0800 CST  
如果说庄子一书是中国古典道家哲学思想的其中一顶皇冠,那么齐物论一篇就是皇冠上的最大一颗明珠。仅仅一个篇名,就有两解,有人说是齐物之论。就是论如何把万事万物都看的差不多。也有人说是把物论齐掉。就是如何把各种是非观念统一起来。哪种说法对呢?各有各的道理。大概后世学者觉得道德经那么简约,如果看不懂,有歧义,也就罢了。南华经写的这么详细生动,如果再有歧义,就说不过去了。可是,深浅,针对性暂且不论,对于南华经理解的分歧,至少三分之二集中在齐物论一篇。

我想,除了专门研究过庄子,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齐物论观的人之外,大家看到前面的这么一大段原文,基本上就蒙了。然后等着看我下面的粗略翻译。其实,我也蒙了。所以我觉得这一段我没法翻译。我没法写出一篇我自己心里过的去,还能让大家能看懂的译文。所以你们去网上或者书上找译文吧。译文是否看的懂也不重要,说的是否对,也不重要,因为如果你看一篇译文,觉得自己懂了,那么你看三篇不同的译文,就又会不懂了。然后看十篇不同的译文,就又蒙了。

我们现在解读,翻译庄子,以今人解古人意,其实解的未必是庄子这个古人之意,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庄子,至少有三个人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第一个把战国大篆版的庄子改写成隶书的人,第三个是作注的郭象。对于现代普通人来说,可能还要加上句读标点的人。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不同,意义迥异,也不妨碍传诵千年。我不愿意翻译这一段文字,也不影响借此讲修仙。甚至大家不去看原文,不去找译文,直接看我下面都不影响。这一大段,甚至整个齐物论,我可以总结成六个字,丧我,去智,不辩。按从易到难的程度,应该是不辩,去智,丧我。因为无法把这一大段的文意分开,我只好合在一起讲,又因为下面接着的就是尧问舜,所以我还是从丧我开始讲。

开篇讲的是南郭子綦跟徒弟讲人籁,地籁和天籁。人籁很好理解,就是人演奏的音乐。地籁也不难,无非就是风声,天籁是什么呢?从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到最后的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理论上全都是在说天籁。可是这不是等于没说么。是的,天籁不好直接说,这个道理就如同不能说什么是道,只能说什么不是道一样。但是毕竟还不是道,所以我斗胆解释一下。

人籁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听到,地籁不一定,一般人能听到的只不过是风声,去让他描述风声,无非是呜呜呜,呼呼呼就完了。为什么南郭子綦能讲出那么一大堆东西来,为什么他听到的和别人不一样。那么天籁呢?我的理解是,人心在人内,能听到人籁,人心在人外,能听到地籁,人心无内无外,天人合一,即是丧我,才能听到天籁,其实天籁,就是心籁。

人籁就不说,说说地籁。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脑子里想着一件事,或者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进入了出神的状态,等自己醒过来的时候一看,啊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可是这一段时间自己在想什么呢,完全不知道。越是小时候,越容易,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长大了之后,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有人说看到小孩子在发呆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那可能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接近于能听到地籁的状态。道家讲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就是把成年人通过修炼,回到小孩的状态,回到可以轻易出神的状态也是其一。我们继续以地籁风声打比方,如果你坐在一个纯自然的环境下,安静的听风声,就会从一开始的单纯的风声,听到风吹树的声音,风吹石头的声音,风吹草的声音,再往后甚至可以听出风吹这一片距离自己比较近的树叶的声音,和那一片距离自己较远的树叶的声音的区别。这时候,心已经不在躯壳之内,而在躯壳之外了,何以见得,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身上有些什么疼痛,这时候我们肯定会把疼痛忘记了,感觉不到了。我说的这些还都是在大家可以想象的范畴。我认为这里的三籁只是比喻,所以单纯靠听风声,是不能反过来达到修炼的目的的。而如果到了把自己的躯壳忘记,与大自然,大宇宙合而为一的状态,宇宙就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有与没有,在与不在,已经没有意义,那时候能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心神,而风声草木声只不过是自己的心脏跳动,血管搏动而已。所以说天籁,就是心籁。

我们都知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怎么叫合一,怎么才能感应?把人的身体忘记掉,才能和天合一,当宇宙就是自己的身体的时候,才能和天感应。到了这个境界,可以像南郭子綦一样,面如死灰,形如枯槁,因为身体就如同现在人身体的脚趾甲一样,剪了就剪了,无所谓的。那么他这算是最高境界么?还不算,他和至人的区别,在于他是能跳起来摸到篮球架的篮筐,而至人就坐在篮筐上。

一定有人会问了,这种境界怎么来修炼呢,打坐?调息?吐纳?能练成么?我只能说,我不否认这些功法能练成,但是庄子讲的不是这一套,所以问我这些,就如同问我基督徒天天喊哈利路亚能达到这个境界么?我也不好说。庄子讲的修炼方法是通过去智,不辩来达到的,如果觉得这些都太难,太高不可攀,不妨先从后面庄生晓梦迷蝴蝶时候讲的破我执开始。天人合一,虽然遥远,却也是破除我执之后的逻辑必然。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2 16:18:00 +0800 CST  
讲如何去智,为何要去智。在上古时代,知和智是不分的,那么智如何解,包含知识,又不局限于知识。在原文中说天籁的一段中,庄子用大规模的篇幅,其实是在讲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代表的名家。名家以辩论著称,其实他们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家,讲求的是万事万物,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个名,那么这些东西之间,这些概念之间,是不可以有关系的。最著名的两个论题,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说的就是白马论和坚白论。马是一种东西,白马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白马不是马。一块石头,可以是硬的,那么就是一块硬石头,也可以是白的,那么就是一块白石头,而不能是一块又白又硬的石头,因为白和硬是两种东西,一种是看到的,一种是摸到的,不能同时存在。这些看起来非常扯淡的言论,其实在逻辑上是严谨的。这种严谨的逻辑过于早慧了,所以其价值长期没有被发现。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境界低的看不懂,境界高的直接研究道家去了,就把它给无视掉了。直到二十世纪,名家的重要性和深刻性才被学贯中西的冯友兰发现,他懂西方逻辑学,所以才知道名家的存在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庄子是强烈反对名家的,因为名家这种研究方法,事实上是在否认内在规律的存在,也就是反对强名曰道的那个道的存在,反对理的存在。强调一物一理,严禁举一反三。论语中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学东西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那么就意味着物与物之间必然有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道理,庄子主张我们重视万物之间的道理,而不要被每一种事物本身的特质所羁绊。打个比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和外国人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是人,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是动物,动物和植物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是生物,生物和石油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是有机混合物。

我需要解释的是,我给人的印象是重视逻辑的,强调知识的,既然庄子的主张是这样的,我又该如何自圆其说。我记得前面有人说过,逻辑一定要有一个落脚点,就是要有一个无需证明的必然,没有落脚点的逻辑最终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循环论证。讲不辩的时候,我也会顺带讲讲如何辩,如何辩永远不会输。直接悟不辩还是有点困难,简单的方法是辩烦了就不辩了。就好像小孩沉迷网络游戏,讲道理,上强制措施效果都不好,家长帮他代练,把这个游戏迅速玩到头,自然就不玩了。言归正传。我的这一套逻辑,落脚点就是老庄,就是庄子中讲的这些境界确实存在,道的普遍性和唯一性确实存在。我只是以此为逻辑原点,反过来去证道教和其他宗教以及万事万物的理而已。如果有人跟我说,庄子中这些都是瞎说的,或者这个世界上有好几种道,佛教的道,基督教的道和道教的道,和道家的道都不一样。那我就没法说了,也无力用逻辑证明了。所以我再次重复一句话,逻辑是寻找修仙方法的方法,但是逻辑不是修仙的方法。如果一个人生活简单到没有听说过任何宗教的教理教义,也没有任何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牵挂,他完全没有必要懂得逻辑,也完全没有必要掌握知识,直接去智,悟道就是了。但是,这种人不存在,至少存在也不是我的文章受众,所以我还是在讲,要逻辑和知识,去消化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的困惑。消化掉了,也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了,可以去智了。就好比我已经觉得几年前的法航空难,死了几个中国人,和刚刚发生的死了上百个中国人的马航失联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别人再跟我说这其实不一样,我就不用理他了。

齐物论这一段话,用大量的篇幅,引征名家的言论,其实在说一个道理,用名家的方法去研究世界,世界是研究不完的。那个时代的世界尚且研究不完,更不要说现在的世界了。而用道家的方法,掌握其中的道,其中的理,万事万物都了然于心。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至,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说的是一样的意思。虽然你们看我好像读过很多书的样子,虽然我远不敢以圣人自居,但是我知道很多书是可以不读而懂的。因为道理在那放着,我用道理往上套就行了。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出现一个我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随便跟人家发表一通言论,都会让对方觉得我是行家里手,深不可测,其实我也鞭长莫及。只要略有慧根,按庄子的方法修炼,谁都可以做到的。这不是修仙,这是修仙的副产品而已。

让我讲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我讲不了。虽然这一句很有名,但是讲明白这一句就要把公孙龙子的指物论,白马论讲明白。没有这本事,也没有必要。我讲讲下面猴子朝三暮四的故事吧。不用翻译了吧。其实这猴子是很聪明的,因为它们至少识数,至少能识一二三四。但是之所以闹笑话,是因为它们不会加法。如果它们明白三加四等于四加三等于七,就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反应了。我们人类都懂得加法,但是在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和猴子的表现也差不多。就好比很多人都主张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努力建设像北欧那样的福利国家。可是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么,国家用于福利的钱,每一分都是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提高福利就意味着加税,国家从你手里拿走钱,然后因为管理成本消耗掉了一部分,把剩下的部分,以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方式还给你,你有什么好高兴的?而且福利社会一定是一个对穷人的损害比对富人的损害更大的社会,因为税收从穷人的收入中剥夺的部分的边际效益要大于从富人手中剥夺的。举个例子,年收入一百万的人,收他五十万的税,无非他本来能买游艇的,买不了了。而收入五千元的农民,如果你收他一千的税,他就从吃的饱变成吃不饱了。请注意,我们国家税收的大头不是所得税等直接税,而是增值税等间接税。所以只要买东西,都会被收税。再比如,如果我们学西方一些国家对烟草课以重税,每包烟无论价格,直接收三十元的税,所有烟售价提高三十,你觉得因此抽不起烟的会是本来抽六十元软中华的人,还是抽五元最便宜烟的人呢?你要是说收别人税别收我的税,国家福利不给穷人不给富人都给我的制度才是好制度。那么你研究的不是经济学,你研究的是论我是祖师爷的亲儿子所有人都应该供养我经济学。赶紧看下面的内容,先破了我执再说。懂得这些需要读庇古么,需要懂得什么叫帕累托最优么?不需要的,懂得黄老之道,然后反着推就是了。

最后强调一点,去智这项修炼,其实层级很高的,在齐物论的篇幅中,至少要过了不辩这一关才可以开始。而且去智也不是从此大脑不再接收任何东西,而是不不再接收所有修仙用不着的知识。如果可以一辈子不和钱打交道,就不必懂经济学,如果可以一辈子不穿衣服,就不必了解什么是棉,什么是麻,什么是化纤。如果不行,还是明白一点好,免得被骗之后徒增烦恼。例如我就几乎不看任何小说,因为我知道对我来说修仙用不着,这也叫去智。但是如果对道家文化毫无概念,去读读一些靠谱的修仙小说,也没什么不好。总之,因人而异,重在火候。我看一些熟悉道藏的道人写文章,如狂蜂浪蝶,旁征博引,整篇里面也没几句自己的话。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引人悟道么?他们的目的其实是,看我懂的这么多,这么有文化,赶紧都来崇拜我,供养我吧。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的,干吗要引经据典?要是自己的话说不明白,那引经据典有什么用。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2 18:50:00 +0800 CST  
再举一个去智的例子吧。我小时候看天龙八部电视剧,看到逍遥派的那些人物,也没有什么感觉,通过剧情我知道大概苏星河是好人,丁春秋是坏人,可是长大了读过庄子了再看到无崖子,李秋水,苏星河,丁春秋这些名字,心完全就醉了。连坏人也因为有个带典的名字,变得可爱多了。其实剧情还是那个剧情,人还是那些人,变的不是天龙八部,变的是我因为有了新的知识产生了新的情绪。如果他们本身的属性好比是道,他们的事迹好比是理,那么我这些读了庄子带来的知识对于领悟道理起的作用就是负面的。如果要真正理解这些人,就要抛开他们的名字的含义,这个过程,就是去智。再比如,我们看到牛二这个名字,和看到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内心起的情绪是不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仅仅看到名字的时候不动任何情绪,不做任何联想,不进行任何默认设定。叫杨国忠,贾似道,魏忠贤的也可能名不副实,日本有个叫小野妹子的人,大家不妨百度一下,它是干什么的。如果觉得去智太遥远,我们也可以从简单的皮毛练起,当听到高富帅的和矮穷丑的情话时,是否可以认为它们一样动听。当听到导弹专家讨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默认他这方面是个普通人。当别人跟你说话的时候,是否可以完全忽略掉对方说话的态度和情绪,只思考说话的内容。当别人对你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是否可以抛开这个观点是否对自己有利,是否对对方有利,而只思考这个观点命题的真伪对错。如果这些都能做到,那心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不辩,是庄子这一套修炼方法中比较初级的。要点只有两个,第一,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概念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可以众说纷纭的,外延是可能无限拓展的。第二,承认自己永远都是片面的。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句话是说如果我们把秋天兔子身上的毫毛作为大这个概念的话,泰山,或者大山,的属性就叫做小了。如果把刚出生就死掉的小孩叫做长寿的话,那么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就叫做夭折了。这个例子非常极端,极端到不可思议,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这些概念,都是人设定的,那么它就有局限性,局限性就是人,或者说,就是大多数人。我举个例子,世界上女性色盲的比例是0.5%,男性色盲的比例是7-8%,综合平均世界上有4%的人是色盲,他们的世界中是没有红色和绿色这两个概念的。他们对这两种颜色的理解和我对巴赫音乐中的秩序一样,永远都不会知道到底是什么玩意。但是假如我们把这个比例反过来,假如人类中有96%都是色盲,另外分得出红色和绿色的4%的人,如何理解和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颜色呢?因为人数太少,所以任何语言中都不可能有红色和绿色两个词,他们既无法描述,也无法说服别人,无法让其他人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唯一能知道的是,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其实很多西方画家,他们的视觉都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有的人更强,例如伦勃朗,他对光影的把握,四百年依然无人能出其右。而有些人比正常人更差,例如晚年的莫奈,画的画用色诡异,快要从印象派变成想象派了。正常人,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不是具体什么样的人,而是指大多数人,那么剩下的小部分人就叫有病了。比如行为思想和别人不一样,就叫各种精神病。我相信修仙的人,多了不说,至少在我境界之上的人比例已经远远比4%要小了,所以当我们描述一些事情和道理的时候,别人不理解,不接受,或者脑子里从来没有这样的概念,是一个多么正常的事啊。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自然用不着跟他们争辩了。还好世界上有道德经和南华经两本书,如果没有这两本书,我的这一切话语都要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恐怕我再持这样的想法,就要被家人关进精神病医院了。虽然理论上没有这两本书我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逻辑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真的在一个平行宇宙中,没有流传下来这两本书,却有人天赋英才,脑子里想出了我这样的想法,难道说他的话就由于所有人都没有读过道德经和南华经,就变得没有道理了么?答案是否定的。有没有道理,和别人是什么境界,没有任何关系。同样的原理也可以用于理解那些灵异人物,虽然不能排除他是骗子,但是我必须知道,有可能因为他所经验到的事情,我没有经验到,而导致我无法理解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他作判断,或者和他争辩,是没有道理的。这个话题先说到这,后面讲到啮缺问乎王倪的时候继续展开。

我再提出一句来解读。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意思是宇宙之外的事情,圣人知道存在,但是从来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宇宙之内的事情,圣人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议,历史上的人物故事,圣人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议,但是不跟别人辩论。所以有学者说庄子不承认人不会死。是没有道理的,庄子说的很明白,存而不论,他知道,但是不说而已,因为我前面论证过,逻辑上是无法证明一个人不会死的,只有等他死了才知道。

这一段话,在我的解读,叫做,圣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宇宙之外之所以圣人不发表观点,因为圣人知道他拿不出任何论据让别人相信。宇宙之内之所以不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议,因为圣人知道自己没有没有把握说明别人一定是错的。例如我上面讲的理解灵异人物这样的事情。历史上的人物故事,圣人之所以不跟别人辩论,因为他知道自己理解的概念未必和对方理解的概念是一致的概念,比如,什么叫明君,什么叫贤臣。总之,圣人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打个盲人摸象的比方,一群瞎子,摸到大象的局部,就在争辩不休。我们可以假设,怎么样才能停止他们的争辩呢?来个长眼的人看看大象到底什么样,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一切就都解决了。这个段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在潜在的争论中,做那个长眼的人,最好,如果不能,如果我们也是瞎子,至少我们摸到大象腿的时候,要有自知之明的告诉自己,我至少可以确定,大象拥有长得像柱子的一部分,仅此而已。其实现实中,真正长眼的人往往懒得跟瞎子争论,就好比我如果见了国家总理,跟他讲我们的经济政策应该是怎么怎么怎么样的,总理肯定保持礼貌的微笑,然后心里骂我是傻子。因为那么多经济指标和数据,他知道,我不知道,那么多内参,他读过我没读过,那么多智囊,会跟他聊不会跟我聊,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我在他面前就是个瞎子。当然讨论修仙,或者我家狗的健康问题的时候,瞎子就未必是我了,总理也有局限性的,理论上所有人都是瞎子。这个段落,在后面瞿鹊子问乎长梧子的时候再展开。

我答应说辩论不会输的办法,很简单,不要暴露自己的观点,不停用问句拓展或者缩小对方观点的外延,直到对方露出破绽为止,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打击对方的观点,一击必胜。鸡贼的是,在你问的过程中,你脑海里的观点,是允许变化的。最后你的观点,会是那个站在对方破绽对立面的观点,当然会赢了。如果对方说了半天毫无破绽怎么办?那就放弃呗,反正自己也没有输,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观点。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不会输的办法,而不是一个必胜的办法。

如果觉得这也挺难,那么至少先从下面几条开始练起。第一,不要跟别人争辩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证据的事情。例如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只要对方不想被你说服,你就赢不了。第二,不要跟别人争辩很快,或者很容易就能知道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比如某部电影的主演到底是谁。有争辩的时间查查就是了。再比如两个人在看球的过程中争辩这场比赛到底谁会赢,都闭上嘴,等待几十分钟,结果就出来了,毫无意义。第三个稍微难一点,不要跟别人争辩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比如朋友劈腿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其实理论上,上面的例子都是跟自己毫无关系的。

关于练习不辩,是有终极大招的,但是不好练,要和庄子其他篇目讲的联系起来练。我只点一下,那就是,其实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分歧,别人所有的看法和意见,对于我自己修仙来说,都不关我的事。所以用不着辩论,完了。做到这一点,就具备达到宋荣子的境界的基础,可以在庄子这本书里,成为被拿来对比和嘲笑的对象了。

最后解一下我所讲的这一大段原文的最后一句话。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这是讲我们修仙的人,要像一个这样的杯子,往里倒水永远也倒不满,从中取水也永远取不完,也不知道水都去哪了,也不知道水是从哪来的,这就叫葆光。

说到葆光这个词,这简直就是道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中的核心,精髓中的精髓。一般理解什么叫葆光。就是隐含在内部的光芒。这个概念是中国特有的,比如我们的宣德炉,紫砂壶,包括瓷器,木头珠子,什么叫好呢?不是灯一照就反光的叫好,那叫浮光,属于下品,上品是能从内部反射出来光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镜子蒙了一块半透明硫酸纸之后反射的光一样。做人也是一样,张牙舞爪气场在外的不是高人,含蓄内敛,气场收在里面的才是有道。而现在太多的人就好像装满水的杯子一样,你往里倒多少水,他就会溢出来多少水,还有一部分傻子就如同漏底的杯子一样,你倒多少水,他就会漏掉多少水,这两种人,是永远不可能被说服的,所以,不要跟他们辩论,不要跟他们讲道理,不要理他们。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2 22:43:00 +0800 CST  
齐物论二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猶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所以,以前尧问舜,我像讨伐宗脍、胥、敖,这三个小部落,处在君主的位置上思考,又觉得有些纠结,这是为什么呢?舜说,这三个小部落就好像在野草中一样,这还有什么好纠结的。以前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就能普照万物,更何况比阳光更强烈的道德的力量呢。

第一个字,故,不是以前,而是所以,因为后面有昔者,是以前的意思。那么这个故,说明是紧密承接上文的。那么这两句简短的对话,或者勉强可以叫辩论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舜似乎也没有正面回答尧,说些没有营养的类似于拍马屁的话而已。

其实这两句话,揭示了道家修炼的一个难点。不与别人争辩容易,不与自己争辩困难。

尧就处于与自己争辩的纠结状态,一方面觉得这三个部落国小力微,文化落后,讨伐他们就是解救他们,一方面又觉得以武力攻取而非文化感召,似乎有些不合于道,所以才会纠结。内心中有两个小人,一个国王小人和一个道德小人在打架。而舜没有告诉尧应该攻打这些部落的十条理由,而是告诉尧,只要觉得自己的道德足够,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我们这些人又何尝不是经常出于自我矛盾,自我纠结的状况呢?大到工作,配偶,学业的选择,小到晚上吃什么,减肥是从今天开始还是从明天开始。这些情况,其实都是自己在和自己辩论。而自己和自己辩论,除非有新的情报出现,否则是谁也战胜不了谁的,往往是允许选择的时间到了,勉强选了一个,就好像拳击比赛,十二回合到了,谁都没有打倒谁,裁判只好判看起来比较厉害的人获胜,美其名曰,点数取胜。这样选择的后果是什么?是经常会过后后悔。有些人看起来一辈子与世无争的样子,但是或许他一生都处在和自己辩论的纠结和后悔之中,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道家的修炼功夫,一半是别人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半是别人看不到的。假如说十级是最高境界,一级是最低境界吧。在网上交谈,我可能能分别对方是一级还是十级,如果见面聊天,我能分别他是三级还是八级,现实交往几年,大概能分别他是六级还是九级。但是一个人究竟是九级还是十级,恐怕我就算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也分辨不出来。遇到一件事,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道不在显,因为显不出来。

不跟自己辩论的功夫如何修炼?这就要靠自信心了,有自信心是心力强大的一种表现,至于这种自信是自信,还是刚愎自用,甚至是自负,那只是他的客观能力在这个世界上和其他人对比的结果。是一个相对属性。并不影响他拥有这一项美德。

啮缺问王倪说,你知道事物被认同为,是,的标准么?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说,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物么?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啮缺说,既然如此,难道事物都没有被认识的可能么?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尽管如此,我尝试说说看。怎么知道我所知道的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不是知道呢,我问你,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会腰痛瘫痪,泥鳅会么?人在树上待着会惊慌害怕,猿猴会吗?这三种动物谁算是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居所?人吃肉,麋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猛禽吃老鼠,这四种动物谁算是知道美味呢?猴子和猴子交配,麋和鹿交配,泥鳅和鱼一起玩,人类觉得毛嫱和丽姬是美女,但是鱼见到他们就游走了,鸟见她们就飞走了,麋鹿见到她们就逃跑了,这四种动物谁算是知道什么是美色呢?在我看来,仁义是非都是这样乱七八糟的概念,我怎么知道他们的区别。

啮缺问,你不知道好和坏,那么至人也不知道好坏么?

王倪说,至人可神通了,再热也不觉得热,再冷也不觉得冷,出现任何情况他也不知道害怕,像他这样的人,能腾云驾雾,骑跨日月,遨游四海,生和死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何况好坏的概念呢。

这一段的对话,直接将一切相对的概念,从人的范围扩展出去了。王倪比啮缺的境界高,所以王倪面对这些问题,能回答的只有,不知道。在动物的范围中,我们意识形态中的好坏,都变得不确定,甚至不存在了。这个逻辑可以无限往内收,也可以往外放,境界在家庭中,于是防邻居就跟防贼一样,境界在国家中,就会看日本啊菲律宾啊如同仇雠。境界如果超出人类的范畴,就会出现文中讲的那样的状态,这时候,回头再看仁义是非,哪还有什么公理可言,只不过是一小部分东西持有的理念而已。那么这种境界升到极点,达到至人的境界是什么样呢?这里的至人,依然没有名字,连个豁牙这样的名字都没有。

至人的境界,不但超出了人类,超出了动物,甚至感觉连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包含进去了。所以不知道热,不知道冷,更不知道害怕。的确对于铁块木头这些东西来说,什么叫冷热也很难讲。甚至至人可以超越生死,本来就没有生命的东西,自然无所谓生死,对于很多植物来说,生死的概念也不太明确。前一段不是还有千年莲子发芽的新闻么?所以至人就更不知道什么叫好坏了。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事实上都有一个境界,我们所有的观念都存在在这个境界的基础之上。往简单处说,我们看到年轻人一惊一乍的,老年人普遍处乱不惊,就是观念和境界的区别。我理解这种境界没法直接修炼,这是能证不能修的部分,只有通过其他方面的修炼,境界提升了,回过头来看这一部分,证明自己修炼的方向,和呈现的现象是靠谱的,不是脑子里进水了。而已。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3 16:17:00 +0800 CST  
齐物论三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瞿鹊子问长梧子说,我听到孔夫子说,圣人不从事尘世事物,不谋私利,不逃避祸害,不喜欢强求,不追求道术,说有言却无言,说无言却有言,遨游于尘世之外。孔夫子认为这都是胡说八道,但是我却认为这正合乎妙道。你怎么看?

长梧子说,这些话连黄帝听到了都会感到困惑,更别说孔丘了。而且你也知道的太早了,你现在知道这些就好像看到鸡蛋就想到打鸣的公鸡,看到弹弓就想吃烧烤了。我跟你瞎说一通,你也就瞎听着吧。为什么圣人能遨游于尘世之外呢,因为他能和万物合为一体,一切是非混乱都置之不理,无论贵贱都同样对待,众人都辛苦忙碌,圣人却浑浑沌沌,将一切置之度外,他能把千秋万世和一瞬间看成是一样的,以这样一种态度把万事万物都包容起来。我怎么知道珍惜生命的人是不是糊涂,怕死的人是不是像从小就离开家的孩子不知道回家呢。丽姬是偏远地方小头领的女儿,晋国把她夺走作为王妃的时候,她哭的很伤心,等到王宫里发现丈夫很好,生活也很好的时候才后悔当时的哭泣不应该。我怎么知道死了的人是不是也后悔活着的时候怕死呢?

晚上梦见饮酒作乐的人白天可能很伤心,晚上梦见很伤心的人白天也许会愉快的打猎。人在做梦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总之和人生比,晚上是做梦,和最高的境界比也许人生也是一场大梦,只有大彻大悟的时候才知道人生如梦,明白富贵尊卑等级地位都没有意义。孔丘和你在梦中,我也在做梦。我现在这一番话,感觉是奇谈怪论,一万年后如果有大圣人知道答案的时候,也是很偶然难得的。

既然这件事让你跟我辩论,如果你赢了我输了,就说明你是我非么?如果我赢了你输了,就说明我是你非么?咱俩是有一个是,还是都是还是都非呢?咱俩都不知道,而别人被咱俩的辩论迷惑了,就更不知道了。那么我们请谁来评判是非?和你意见相同的人既然和你相同了就不能判定,和我相同的人也一样。和你我都不同的人,既然都不同,也无法判定,和你我都相同的人既然都相同也不用判定了。所以你我和别人都不能互相理解,只好等待别人了么?

什么叫做按照自然的分际来调和是非之争呢,我觉得是就是非,对就是错。是如果真的是,不同与不是。对如果真的对,不同于不对,那就不用争辩了。是非之辩相互对立又不对立,那么就顺其自然吧。这就是享尽天年的办法。忘掉生死,抛弃是非,遨游在这没有止境的境界中了。

这一大段的核心,是说圣人是没有是非观念的。至于这个圣人是不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那个圣人,我觉得不是,因为这个圣人是孔子说的。我觉得如果能到这个境界,至少应该在圣人和神人之间了。方便叙述,我还是直接说圣人吧。

圣人之所以没有是非观念,是因为圣人知道没有绝对的是非观念。任何观念都是相对的。而且没有人能拥有绝对完全完整的知识能认知六合之内和六合之外,所以当圣人面对自己不知道或者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时候,产生任何观念都有可能想嫁了晋王的丽姬一样先哭然后后悔。圣人如此,普通人更是如此,且不说我们的确没有人死过,我们都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死了一定不如活着好。也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一定比活着好。我很久之前说过一句话,当我放下修仙的执着,不再想成仙的时候,可能就距离成仙更近一些了。因为我也没有成过仙,我也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成仙一定比做人好。那么我的执着就是没有道理的。当我到了这个境界,不做没有道理,没有意义的事,也没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岂不是距离成仙又近了一些么。

总之,这里的道理,前文和刚才已经阐述了,到了能做这些的时候,也完全用不着我讲解了,而如果没有相应的修行,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学这些,纯属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仙成不了,恐怕人也不会做了。我讲这些,只是体系的一部分,庄子不按照从易到难编排,我也没办法。但是千万要不得看了我写一章,就赶紧按照这一章的内容练,第二天我写了新的,又练新的去了。这是老年人养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今天叩齿,明天搓脸,后天敲胆经。还不如任选一样,坚持二十年试试。有人问握固好不好。当然好了。但是,恐怕要握半辈子才能看出好在哪吧。我看我讲了不辩,大家连回复都少了很多,这样也没必要吧。

难的学不了,这一节中可以学一点简单的。就是不要好高骛远。圣人的境界,连黄帝都迷惑,别说孔丘和瞿鹊子了。那一般人比孔丘如何?所以这些听听也就听听就好。我看到大家回复,虽然很多还是在用清静丹法那一套逻辑往我身上套,也看的出来一些已经登堂入室,行文有方。另外一些明显还没有摸到全真道的庙门往哪边开呢,问的问题又有深度,就像瞿鹊子一样。我这一套东西,只要信,只要能看懂,就能开始修仙悟道,一行一坐,一思一念,一茶一饭,都能修行,当然也总是要坚持些什么的。但是清静丹法不一样,一要坚持,二要师承,三还要有一定天赋,四要喜欢这个。恐怕光读书,哪怕遍阅丹经,诵经万遍,信仰再虔诚,和最后能否修炼成仙也没有直接因果必然联系。论这些,比陈撄宁先生如何,比易心莹道长又如何呢。作为普通人来说,如果想练清静丹法,先确定自己每天都能找出连续的两个小时安静打坐,坚持一年,能坐得住人,收的住心,再发愿立誓拜师也不迟。因为我这一套没有什么具体事可供坚持,当年为了磨练自己的毅力,专门在某社交网站种了整整两年菜,天天签到,一天不卯。而且我只种24小时收割一次的土豆这一种东西。一开始别人都比我快,到了后来,我就成第一了,因为别人都不玩了。游戏这样,修仙也是如此。直至今日,我也以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为铭。假如说现在家里就我一个人了,我进行一个骂街的发泄吧,这是不行的。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3 21:34:00 +0800 CST  
齐物论四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蜉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罔两就是影子边上的光圈,景就是影子,光圈对影子说。你一会儿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坐,一会儿起,怎么这么没有自己的主见呢。影子说,是谁让我这样的呢?又是谁让他那样的呢?就像蛇蜕蝉翼那样么?我怎么知道为什么这样,我怎么知道为什么又不这样了。

这一段还是在讲万事万物的相对性,影子跟着人行动,他并不知道。而光圈也是跟着影子走的,他也不知道啊。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影子,影响牵动别人,也受别人的影响牵动,而我们并不自知。打个比方,国家出了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导致我的财富受到了损失,但是很多情况下我并不知道损失是由于政策造成的,还以为是某个行业的变化造成的呢。而我更不知道的是,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也是被国际经济形势牵引着进行的。国际经济形势是被什么牵引,我也不知道了。而我的孩子也不会知道他有多少玩具可能是和我的财富,国家的政策,国际的形势挂钩的。既然每个人都处在链条中,那么处在什么位置就变得不重要了,至少对修仙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原理和关系。如何知道呢?看下一节。

以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自己很得意,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醒了发现自己还是躺着的庄周。也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还是蝴蝶梦见变成庄周了。庄周和蝴蝶一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事物之间的变化吧。

在我们看来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必然是庄周梦见变成蝴蝶了,而非相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默认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举一个相似的例子,答案就不那么明显了。是水凝固成冰了,还是冰融化成水了?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冰也不是水,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那么如果有道之士跳出人的认知这个樊篱,在看人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人,不是和冰与水一样么?回到刚才的话题,如果处在影子和光圈的位置,就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被牵着走,只有跳出来,才知道光圈必然跟着影子,影子必然跟着人的道理了。怎么跳?整个齐物论都在讲怎么跳,就是不容易做到。我这辈子能再见到一个做到的,也就够本了。

说说破我执。这是个佛教用语。但是只有用这个词,大家才最清楚我在说什么,所以就用吧。什么叫我执?我举个例子,就拿文章出轨的事来说,普遍女性都在骂文章,而男性骂的就少,为什么?从自身角度出发形成观点和立场,就是我执。甚至我还见过这样的姑娘,前两年没结婚的时候,遇到倪震和周慧敏的事,倪震出轨,她觉得本来就是花花公子嘛,非常正常。但是现在结婚了,遇到文章出轨就痛骂文章,感觉因此不再相信爱情了,好像文章出轨,她老公也有逻辑必然联系的一定会出轨一样。这种身份的转换带来的立场变化,是多么强大的我执啊。抛开这种极端案例不说,我执人人都有,处处都在,就连我不想让你们知道我是谁,这可能也是我执,因为我担心影响我其他圈子的网络生活。如果我在其他圈子没有网络生活,我自然就不怕你们知道了。如果我在整个世界上一个人都不认识,那么现在把姓名身份证号公布出来也无所谓的。

如何破呢?训练自己用固定的标准评判事物。假如我不喜欢出轨,那么无论男的出轨还是女的出轨,一视同仁。我不喜欢吃冰淇淋,那么有人请我吃蒙牛或者哈根达斯我都不吃。这个标准随便订都可以,假如我不喜欢马伊俐,那么马伊俐出轨我就要骂,文章出轨我就要叫好。我不喜欢自己花钱买东西吃,那么有人请我吃蒙牛还是哈根达斯我都高兴。这样也可以。我的我执我该如何破掉呢?我只好说,过去,之后,我遇到任何网络上的人隐藏自己的身份,比如八卦爆料手。我都同样收敛自己的好奇心,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不是说要看破所有的标准么,为什么现在又说要建立固定标准呢。看破,那是圣人做的事,破我执,这是我们凡人干的事。庄子的修炼之法,其实可以浓缩成两句话。第一句话,先做到正,再做到反,最后做到合。第二句话,找到左边的极限,再找到右边的极限,然后待在正中间。可是,我这么说又有几个人能因为这两句话悟道,因为这两句话修炼成仙呢?

所以,就别找我要真诀秘法了。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3 23:28:00 +0800 CST  

楼主:广莫道人

字数:324935

发表时间:2014-01-15 01:47: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8 10:55:04 +0800 CST

评论数:11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