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养生主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坬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开篇点题,虽然养生一词是从本段最后,得养生焉,而出,但是题目养生主,并不是养生的意思,而是说做生命的主人。整篇文章讲的就是教我们如何做生命的主人,我总结出四个字,顺其自然。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确实无限的,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太危险了。做善事就势必跟名誉沾边,做坏事未免和刑戮沾边。不如一切遵循自然之道进行,就可以保全自身和性灵,可以照顾亲人,可以尽享天年。有人说,可以养亲的亲,通新,意思是颐养新生之机。我不知道,觉得没有必要吧。

这是承上启下的段落,有了齐物论的解读,就不用再多说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和许由对尧说的名者实之宾参照,值得我们警觉,这不是修仙需要的东西。我这也是为善,也是为了名,唉。

有个叫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的各种动作发出的声音都合乎最好的音乐的节奏。梁惠王问他,太好了,你的技术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呢?庖丁放下刀说,我追求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所以导致我的技术能更进一步。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整个的牛,三年之后在我眼里就没有整个的牛了,都是些关节经络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已经停止工作,而精神活动在进行。我按照牛天然的组织结构,把刀伸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完全按照牛本来的生理结构动刀,就连经络相连,筋肉聚结的地方都没有下过刀,更何况骨骼。好的厨子每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割肉的方法。一般的厨子每个月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砍骨头的方法,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分割的牛已经几千头了,但是还像刚磨好的一样锋利,因为牛的骨节总是有缝隙的,而我的刀刃薄得厚度可以忽略不计,那没有厚度的刀刃伸进有缝隙的骨节,当然很宽敞,游刃有余,典出于此。所以才像刚磨好的一样。虽然如此,每当我遇到复杂的地方,也会小心谨慎,注意力集中,动作也缓慢了,下刀也轻了。而牛已经像肉块掉在地上一样分割好了。于是我拿着刀站起来,高兴的满足一下自己的成就感。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好。

梁惠王说,好啊,我从厨子这番话中悟到了养生的道理。这里的养生,大概近同于我们所说的养生,他是一般人,所以能得到养生的道理就足够了,如果要修仙,就要从中体悟修仙的道理。

首先第一个要点是节奏。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我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节奏,书法有节奏,踢球有节奏,写文章也有节奏。我自诩我的文章是比较注重节奏的,因为我习惯于使用非常复杂的文法和句式,从句非常多,那么如果想让别人容易看懂,只好注意节奏,所以我会经常在其实不需要加逗号的地方,加逗号,就是为了强行标明节奏。这未必是个好习惯,在文学领域未必是美的,但是如果不这样做,读起来就更费劲,有时候我自己读自己以前的文章,不仔细都会产生歧义。修仙也有修仙的节奏,我在前面拿跑马拉松打比方的时候,讲的就是节奏。

第二个要点是道,分割牛也有道呢。不但分割肉有道,胠箧要讲,盗亦有道。庖丁并没有学习解剖学知识,而是直接体悟道,明白了这个共性的规律,无论牛头还是牛腿,骨骼和骨骼是一样的,肌肉和肌肉也是一样的。

庖丁说他用精神观察牛,而不是用眼睛等感官观察牛,这就引出了中国传统的达人观念,庖丁就是一个分割牛达人。这个词现在在日本用的多,在中国用的越来越少了。要想成为某一方面的达人,要点只有两个词,专注,熟练。而最终目的是,不思考。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别人在游戏场玩跳舞机和太鼓达人,在那么快的时间内,高手们能做的那么好,反应那么快。就是因为专注和熟练。专注了,在别人看起来很快的剪头和鼓点,在他们看起来就会变慢,熟练了,就可以省略掉从眼睛看,到脑子想,到肢体做动作的反应时间,直接做出正确的动作。所以到最后,高手中的高手,是可以闭着眼睛玩的。只可惜大部分人都太浮躁,所以只能成为游戏方面的达人,不能成为生活和事业中的达人,更不会成为修仙的达人了。那些拉面达人,寿司达人,甚至快速穿衣服达人,都存在于日本了。我前面所说且引起争议的感官不入道的说法,也源于此,需要感官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反应,说明心中没有道,没有规律,没有建立本能的反应机制而已。再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很流行的游戏2048,我可以说我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达人了,我可以轻松的在6分钟左右完成游戏。别人看我运指如飞,问我,你能看的过来么?我回答,我根本就不看具体哪个方块和哪个方块组合,我知识知道我朝某一个方向堆,大概会堆出什么来,我也不关心具体哪个方块的绝对位置,我只关心要把512放在1024旁边,以此类推就行了。所以我是用不着想,更用不着计算的。一般我都会开局先按照一定规律乱摁一通,三十秒之后,自然会有一个256出现在角落,这才开始认真玩。而这三十秒,闭上眼睛也无所谓的。达人的话题还是放在达生中再展开吧。

后面还有三个要点,一个是任何事情,遇到难点,要点的时候,都要保持专注。任何事,目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向自己和别人证明,自己是达人。如果抱着不纯粹的目的做事,本末倒置,最终一定是自取其辱。就好像我们业余人士如果学个小杂技,小魔术,自己做的时候往往能做好,到了表演的时候却容易出丑,就是因为表演的时候不够专注,必然会分神于别人的感受。这时候就要在下面加倍的熟练,才可以破除这种影响。修仙也是如此,只不过观众是无形的,却也是无所不在的,时时刻刻都在练习,也时时刻刻都在表演。只有唯精唯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是。

另外一个,看庖丁完成工作之后很高兴。要想成为达人,就要由衷喜欢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才行。修仙也是一样,我这一条路,人人可学,人人可做,但是也要喜欢才行,愿意把人生当成一个大游戏,在里面磨练心力。清静丹法更是如此,如果每天打坐跟小学生写家庭作业一样,坚持一年依然如此,我建议还是放弃了吧。

最后一个,庖丁分割了牛之后一定会把刀擦干净,收藏好。对于我们来说,精气神,或者我更喜欢说的心,就是我们修仙的刀,用过之后,也要收藏好,他杀牛的刀一定不能同时用于回家切菜,我们的心也不能今天精进一下,明天放纵一把。我不愿意强调戒律,因为不同处境,不同心性的人需要戒的内容不一样,一概强调,不知为何要戒,也不知所戒何物,只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但是修仙的确应有所戒。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4 18:13:00 +0800 CST  
养生主二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公文轩看见右师,惊讶的问,这是谁啊,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呢?紧接着又说,应该是天生的,不是认为的,人的外貌都是天生的,所以就知道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的了。有人说后一句是自问自答,有人说是右师回答公文轩,对我来说区别不大。

沼泽里的野鸡,寻找食物和饮水很困难,但是它并不希望被圈养在笼子里。因为那样虽然精神旺盛,却不开心。

庄子这本书中的残疾人正式登场了,以后还会有大把大把的残疾人出现。公文轩很有意思,他看到一个残疾人的时候,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也不是尊重和安慰,他在悟道。他在想这个人只有一只脚是不是天生的。既然人的外貌都是天生的,那他也是天生的。意思是,既然是天生的,那就没有什么好同情的了。

天生少一只脚是很极端的案例了,但是我们谁天生没有一点毛病呢?近视,龋齿等有遗传性因素的是毛病,听觉嗅觉不敏感也是毛病,现在连长得丑都是毛病了,否则怎么姑娘不喜欢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残疾人。更不要说德充符里要说了,身残没什么,还有德残呢。既然大家都是残疾人,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养生主给出的答案是,习惯了就好了。因为对于天生的毛病,不习惯也没什么办法。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跟天道过不去,还不如习惯了呢,这种过不去,早晚要招来后文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遁天之刑。我不主张用什么因果来解释和安慰自己,因为一旦走上这条思路,其实是在暗示,天道对自己不够好,只不过这种不好是有原因的。其实天道对谁都一样,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这里没有说这个残疾人天道对他怎么好,只不过他当了个右师的官而已。后面德充符还会出现一大堆令人羡慕的残疾人。所以残疾人先说到这。

野鸡这一句很好理解,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同野鸡的这种观念。只不过,还有相当多的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在别人身上是一套,在自己身上又是另外一套。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体制内自怨自艾,有怎么会有那么多姑娘甘心做富豪圈养的金丝雀呢?

后一段,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唁,只哀嚎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问他,你不是我老师的朋友么,怎么可以这样吊唁呢?秦失说,可以的。本来我觉得我们也是普通人,所以就哭了,后来想想我们都是方外之士,他的死并不是结束,所以就这样了。我刚才进去吊唁的时候,看到有的老年人哭的像自己死了儿子一样,年轻人哭的像自己死了妈一样,他们这些人肯定有本来不想吊唁却来吊唁,本来不想哭却哭的,这种做法是逃避自然,违背真情的,忘记了人本来的天命,古时候叫做逃避自然的天命所招致的刑罚。你们的老师来到人间是应时的,离开人间是顺天的。古人认为,如果人们都能应时而生,顺天而死,一切喜怒哀乐都不能进入心怀,那么世俗的倒悬之苦就可以彻底解除了。

油脂做成当柴烧的烛薪被烧尽了,但是火种还是流传下去,不知道他的尽期。薪火相传,典出于此。

庄子中有个特点,残疾人特别多,死人特别多,这是第一次遇到死人的事。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身体残疾和死亡是两件最坏的事,如果把这两件事看破了,别的事情面对起来都容易的多。做比喻,就要做最极端的比喻。

我们中绝大部分人,最终都是要死的,也就是说这辈子修不成。那么死亡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一定会怎么样。既然如此,还不如当成一场未知的面试,结果可能是被录用了,也可能被淘汰了,也可能是你回家等待通知吧。可是如果一个人去面试的时候,朋友就开始悲伤,岂不是很没有道理么?

大部分人都会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参加别人的葬礼,其实扪心自问,很多葬礼之所以参加,并不是认为自己和死人的感情有多么深笃,而是在看活人的面子。很多人在葬礼上也会哭泣,并不是自己当时有多么伤感,而是被场面上的气氛所影响。那么这一段文字讲的道理就是,如果我们要修心,我们就要学会,让自己的情感,不要受不相关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不要受环境的影响,仅仅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这不是教人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以后遇到同事父母的葬礼邀请,直接告诉人家,我不去,我跟你爸妈又不熟。遇到这种事情如何做,在人间世中会讲。总之,修心也好,修道也好,修仙也好,是让我们把自己放在最舒服最适合的地方和保持最好的状态,参加葬礼,还是要去的,但是自己心里清楚,这只是一个应酬,一场社交活动而已,和参加婚礼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自己的喜怒哀乐,应该完全由自己内心的感受决定,而不是由别人的表现和引导主宰。练成了这个,在生活中也很有用处,不容易上当,受骗,不容易受到别人的煽动。大家可以多找几个人去看电视购物广告,或者安利直销员,保险售卖员的讲座。有些人听到的,只是单纯的信息,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什么功能,什么材质,什么效果。有些人却会沉迷于对方情感的输出,一听只卖998,只卖998,机会难得,最后一次做这样的活动,整个心都醉了。这就是心力的区别。

讲一个我身边刚刚发生的故事吧。前几天给我妈买了一个国产品牌的大屏手机,不到一周,在半米高空坠落,屏幕摔坏了,售后换屏索价700元。我妈嫌贵,于是决定先不修了,用回原来的手机。我说,其实,你只是在逃避摔了一下损失人民币700元这个现实而已。误以为只要不修它,这700元就损失不了。其实这700元在摔的一刹那就已经损失掉了,修和不修的区别,只不过是损失700元还是损失1600元的区别。结果呢,自然还是先不修了。现实总是残忍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勇于直面。

虽然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把自己看作是蜡烛一类的东西,那么烧完了就觉得自己死了,如果你把自己看作火种,那么蜡烛烧完了并不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结束,就可以平淡的面对死亡了。但是实话实说,这一层境界不是那么好达到的。我们还是看一看下一篇的人间世,比较接地气。修仙也要一步一步来,先把地基打好。

有人问一个老道,怎么样修道啊?老道回答,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听起来很敷衍,其实却是真诀。这一个该字,不是那么好做的。有多少人能坚持十年以上每天都在恰当的时间吃饭,恰当的时间喝水,恰当的时间睡觉,恰当的时间醒来呢?十年之内一天都不卯的有没有?我相信是没有的。那么仅就我讲的这三篇庄子内对于修仙的要求,又有谁能说自己在过去十年内脑子里想的事情,以及引导出的行为,没有一条犯规呢?谁有信心说自己在未来十年能绝不犯规呢?我敢说也是没有的。我觉得能坚持过去十年每天都洗脸的人都不多。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俗世之间,难养全生?一半是生活不合乎自然规律,得了身病。另一半是脑子里想的事不合乎宇宙天道,害了心病。能让自己的心完全不受外界影响,自然也就不会得心病。心灵鸡汤们不是总喜欢说看开,喜欢说放下么?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只给鸡汤不给勺而已。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5 17:01:00 +0800 CST  
人间世一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人间世,不是人世间,这一篇是庄子内篇中最接地气的一篇,因为它讲的就是作为修仙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和别人交往的道理。其它世该怎么办暂且不说,只说在人间这一世。

颜回告诉孔子要去卫国当官,因为卫国的年轻君主是个无道昏君。他听孔子说,安定的国家,不妨离开它,危乱的国家,应该趋向它。就好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愿意去侍奉在他身边,希望这个国家还有救。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颜回是孔门弟子中最不愿意当官的,而孔子讲的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里反其道用之,明显属于嘲讽,用相声术语,叫做砸挂。

孔子说,只怕你去了就要被杀了。道这个东西是不能混杂的,混杂了头绪就多,就会出乱子,就会引起忧患,然后自救就来不及了。古时候的至人先要察问自己,然后再察问别人,假如察问自己的功夫还没有做到家,怎么会有时间去管坏人呢。再说了你也应该知道为什么会有德的败坏,而智的显露吧。德败坏是为了争名,智显露是为了争胜。争名就是互相倾轧,而智就是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害人的凶器,是不能这么做的。

况且即使一个人德行淳厚,也未必能投合别人的意趣,与人无争,也未必能沟通别人的思想,既然这样却强行拿仁义那一套在坏人面前展露,就是借别人的作恶,来卖弄自己的美德,这就叫害人。你去害人,别人一定会反过来害你,所以你恐怕要被害啊。假如卫国国君是喜欢贤人,厌恶小人,哪还用得着你操心。只怕你去了没法说话,只要说话,卫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就会钻你的空子跟你辩论。他一辩论,你为了保持自己有德的形象,就不会跟他计较,明知道是他不对也就妥协了,他就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这就如同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越来越糟糕。如果你依顺他,有了开头就没完没了,最后恐怕会因为人家不信任你,你又话特别多而被杀了。

从前夏桀杀关龙逢,殷纣王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关龙逢和比干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臣子的身份去爱抚国君的百姓,并用臣子的身份去违反君主的旨意。所以国君就因为他们的德行非常好把他们杀害了。这就是喜欢名的结果。以前尧攻打丛枝,胥敖,禹攻打有扈,灭了这些国家,杀了他们的国君。他们用兵不止,贪得无厌,就是因为尧和禹贪求名利。名利的观念,连他们这些圣人都克制不了,何况颜回你呢。

尽管如此,你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说给我听听。

颜回说,如果我容貌端庄而且谦虚,办事兢兢业业专心一意,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那怎么行呢,卫国国君以自己的阳刚为美德,飞扬跋扈,喜怒无常,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违背他的意志。而他也因此压制别人的善言忠告,以求自己舒服如意。对于这种人,你天天用小德渐渐感染他也无济于事,更何况用仁义之类的大德呢?既然这样,假如你也固执己见,就只能表面上和他意见一致,自己内心又不敢妄加非议,那怎么行呢,这没有用啊。

颜回说,既然这样,那我就只好内心里正直无私,外表上依顺他,语言上只说现成话,而且句句都合于古人的思想。内心正直就是和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既然这样就知道国君和自己都是上天所生的孩子,这就不会用自己的言语祈求别人认为我好,或者认为别人不好了。假如这样,别人就会说我有赤子之心,这也就叫做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了。所谓外表依顺,就是和大家一样,该跪拜就跪拜,符合做臣子的礼节,这样别人就挑不出毛病了。然后我说的话虽然都有劝讽意义,但是都是古人说过的,所以就算直率一些,也怪罪不到我头上来。您看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这怎么能行,要求的条款太多了。当然说起来也算是有个度,并不算过分。虽然不至于获罪,但是你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还怎么去教化他人呢?看来你还是在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自以为是啊。

颜回说我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您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孔子说,你先去斋戒吧,然后我才能告诉你,任何事如果用心做都不会容易。认为事情很容易就可以做到,那是不符合宇宙大道的规律的。

颜回说,我家穷,别说喝酒了,连肉都已经几个月没吃过了,这算不算斋戒了呢?意思是孔子你赶紧告诉我吧。

孔子说,你这是用于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颜回问什么是心斋呢?孔子说,你专心致志,任何事不要用耳朵去听,而用心去听,更进一步,不要用心去听,而用气去听,耳朵的作用只能局限于外界的事物,心的作用只能局限于周围的环境,气是虚静空明而能应接万物的。只有修持真道,才能接近于这虚静空明的境界,这个虚的境界,就是心斋。

颜回悟性很高啊,他说,之前我没有找到通向心斋的门路,是因为我一切都从,我,出发,现在我找到通往这个境界的门径了,就没有我了,这能叫做虚吗?

孔子说,这就足够了,如果你要进入卫国,不要涉足核心政界,只要在那个地方悠哉悠哉的待着就行了,而且不要为虚名所动,你说什么话,他们能听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住嘴,你在随便一个地方应付差事,不是不得已的事就不要做。这样就差不多了。走路没有足迹是很容易的,但是不在地面上走却很难。为人情驱使容易作假,为天道趋势却难以作假。只听说过有翅膀能飞的鸟,没听说过没翅膀能飞的鸟。只听说过有智力能获得知识的人,没听说过没智力能获得知识的人。你看看空寂的前方,只有虚空寂静的心才能生出纯白的光辉,各种吉祥的征兆都会集于心境的静止当中。假如心境不能静止,就叫做形坐而心驰了。让耳目感官向内通达,把心智的做用排除在外,这样连鬼神都会来依附,何况人呢。这是教化万物的方法,禹和舜处事的关键,伏羲和几蘧终生奉行的准则,更何况普通人呢。几蘧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是谁,有没有这个人也不重要。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7 20:00:00 +0800 CST  
这个故事可以讲的地方很多,让我归结成一句话,叫做不要轻易试图影响和改变别人。

故事里的颜回试图到一个政治很坏的国家做忠臣贤臣,来改变国家的政治和君主的品行。孔子说你抱着这种态度不但作用不大,而且还会把自己小命丢了。而用自己的美德反衬君主的暴戾,反而对君主来说是更坏的事情。孔子推荐的方法是你真要去,就去默默无闻的待着,然后用自己的气场来影响别人。不要展示自己的德和智,这两样展示出来都是为了名利,而德智名利是会害人的坏东西。后面有的是机会细说。

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在为人处世中的做法,一定都会犯这一条规,希望别人受了自己的影响,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但是如果自己的气场和境界不能罩得住对方,更多的机会导致的结果是,你用自己现在的状态,甚至自己理想的状态,来反衬出对方格局的低下,来让其他人,和他自己来看。既然气场罩不住,对方自然不会觉得你说的是对的,然后就会厌恶你。如果他有能力,厌恶你就会害你,就算没有能力,厌恶你也会疏远你。可是,你的气场能不能罩得住对方,和你针对具体某一件事对别人施加的影响,一般来说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也有一下子就点醒了的,顿悟了的。那是少数案例。我如果说是高人知道自己一句话就能用气场罩住对方才去点拨度化他一下,虽然这种故事在神仙传说和佛门公案中经常有,但是这属于典型的循环论证。所以我不愿这样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其实我写这个帖子,就已经在这一条上犯规了,正确做法是不写,因为能读到的都是和我不相干的人。不过这样写犯规还不算严重,假设我的题目不叫贫道这些年修仙之感悟,而改成,修仙中的贫道告诉你们,你们哪做错了。这十几万字内容不变。我相信肯定从第一天起就要遭到一阵狂喷,而且大部分人都不会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看我究竟说些什么,而是要尽可能的挑我的毛病。因为从内心深处,就已经对我排斥和敌视了。能做到把两个题目当作一回事看的人,都已经差不多做到这一段中写的不再用耳朵眼睛感知外物,而用心,甚至气,感知外物的境界了。我们再看这几天频繁回复提问的一个朋友,假如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搭理他,他也无法追问其他问题,那么其他朋友对他的观感会是,基本上没有观感。而正是因为我对他进行了答问,导致他可以继续追问,暴露出了自己的更多的境界,才导致好几个人对他的围观性回复,这些回复他本人看到肯定是不爽的。如果我不答问,不就没这么多事了么,他心中也不会起后面的波澜。我的答问,其实也是犯规的,就像我们熟知的比干和纣王的故事一样。其实纣王能坏到哪去呢,他的那些事迹,且不论真假,有没有后世抹黑,就算有那么暴戾,所影响的无非是几千万人民中的几百个人而已,而且国土年年扩张,军事节节胜利,政治局面大好。而比干一劝谏,诱导纣王把他杀了,其他诸侯大臣一看,本来不知道纣王有多坏,这下就知道了,纣王的恶名传遍全国,于是文王就准备造反了。所以说是比干害了他亲爱的纣王和商王朝也不为过。

后面讲到斋戒和心斋。我们通常所说的斋戒也好,吃斋念佛也罢,都是前面一种祭祀用斋戒,而这种斋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不吃有滋味的食物,甚至不吃食物,来减少自己从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机会,来激活,用心,甚至用气来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因为古时候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物,家门口的树,再过五十年还是那棵树,朋友出个远门,回来可能已经是一年以后了,书也没有几本可以读,能读的早就会背了。那么排除掉每天必须吃的食物的影响,这种摒弃感官的方法就很有效率。而现在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吃肉,不吃葱姜蒜,甚至偶尔进行一个辟谷,以为这就是斋戒了,以为斋戒一段时间就天人合一了,就能气听了。然后该看电视看电视,该读书读书,该上网上网,每天接三五十个电话,脑子里一堆以前没处理完的工作。这样斋戒,只摒弃了味觉和嗅觉,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这就像戒律一样,现在很多人只知道要戒这些,不知道为什么要戒,更不知道如何针对现代的新情况调整,戒也是白戒。打个比方很多道人都抽烟,理由是戒律里没说不让抽烟。可是祖师设定戒律的时候还没有烟草呢,他怎么能设这种戒律呢。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抽烟,我也不反对别人抽烟,倒不是因为戒律,我从来不太在意这些条文格式化的戒律的,在我看来抽烟和用香水也没什么区别。想抽就抽呗,不想抽了,或者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抽呗。反正我也不会因为任何事上瘾。心力足够强,自然无瘾。但是反过来不能这么说,不能说没有瘾,或者能戒掉什么,是说明心力足够强,也许是因为执念足够强而已,比如生病的人戒烟是因为怕死。

继续说心斋,这里的心斋是不是和齐物论里的人籁,地籁,天籁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庄子也不管这个叫气斋,所以我前面也说心籁就好了,气只是个名,这不重要。说到气,这里庄子也没在这里给勺,也没说究竟怎么样能练成气听,这个勺子散布在庄子整本书中。我们可以不恰当的把它理解为气场吧,一个人心力到极高境界了,气场也就到极大境界了,就可以产生一种神奇的,不知道为什么的力量,一方面心想事成,一方面吸引所有人来依附。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拿破仑。读他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从一个小岛出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让整个法国为之疯狂,基本没有受到任何阻挠就从将军到元首再到皇帝。他的大臣在他面前就像狗一样。战场上也几乎战无不胜,其他小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归附。虽然整体看起来他的军事统御力和战争技术并不是特别的高明。如果说第一次还有情可原,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之后竟然又杀了回来,兵不血刃就重夺法国领导权。这到底是什么人格魅力,什么气场,我也理解不了。只不过,他的气场没有大到能覆盖整个欧洲的程度,假如他不对外侵略无度,只把自己的权力范围控制在法国和意大利,恐怕直到现在这些地方还是拿破仑王朝在统治呢。

同样,庄子这一段不是教我们不要跟别人打交道,完全不要影响别人,而是说,要先确定对方在自己气场的覆盖范围之内,再去影响别人。如果气场覆盖不到,就算了,没有用的,反而可能害了自己,至少害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就像父母教育孩子,小时候孩子总是听话的,长大了有个叛逆期,为什么会有叛逆期呢,因为成年人的进步速度,往往是远不如小孩的,小孩觉得家长的气场覆盖不了他了,他就要叛逆了。

我知道会有些人想要求师,而我坚持等写完了再说。除了前面已经写过的原因之外,我也希望在得师徒之缘以前,先把自己的气场建立完整。到了那时候,如果还觉得我能覆盖的了,再说不迟,免得拜了师没多久,发现这也不如意,那也看错了,徒生龌龊。这种事情在道门中太常见了,因为缺少全面的了解,师徒之间闹的很不愉快,其实就像小孩和家长一样。说不定我没有得到徒弟,反而遇到高人愿意接引我呢。高下相倾,这都是相对的概念。而在这一段开头就说了,如果到了至人的境界,就会先要求自己的境界,然后再要求别人的境界,如果自己还做的不够好,怎么有空管别人呢。与清静经文意相合。有的道人说我不度人,他要去度人了,因为清静经说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我问他,那前面说的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你觉得你做到了没?要是没做到,着急度什么人啊?对方就跟我呵呵了。现在看这句话,也是时刻准备骂我自己。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7 20:01:00 +0800 CST  
人间世二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这个人名叫沈诸梁,字子高,职位是叶公,也就是楚国的河南省叶县县长。据刘向说就是叶公好龙的那个人。这个叶古读射,而射,古读叶,如姑射山,左仆射,都读叶,不知道为什么。

他问孔子说,楚王这次派我出使齐国,关系重大,齐国接待使者,表面上十分恭敬,行动上却不那么着急,对于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让他轻易改变主意,更何况诸侯啊。所以我非常担忧。您经常告诉我说,凡是无论大小,很少不喜欢成功的,可是我这件事,如果不成功,就一定会受到楚王的惩罚,事情如果成功了就一定会因为过于高兴而染上阴阳失调的病症。总之无论成功不成功,如果想事后没有祸患,就只有具备高度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吧。我在饮食方面坚持粗茶淡饭,不求精细。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说这个,不是明摆着开启嘲讽模式么。所以必然是个虚构的段子了。爨读篡,烧火做饭,现代常用到的地方是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这句话是说他平时做饭吃饭并不注重讲究清热去火。而现在早上接到命令,晚上就开始喝冰水,这阳明胃火已经攻上来了。我这事还没有办呢,阴阳已经失调了。如果办不成功,肯定要受惩罚的,这两种遭遇,我这为臣子的实在担待不了,您还是教给我一些方法吧。

孔子说,天下有两件最值得警戒的事情,一个是天命,一个是义理。儿子孝顺父母,这是出自天然的,不可能在根本上从内心解除,这就是天命。臣子侍奉君主,这是合乎义理的,无论到哪里都会有君主,这是跑不掉的。所以那些侍养父母的人,如果无论任何处境都能让父母安然无恙,就算是孝行到家了。那些侍奉君主的人,如果能无论任何事情都让君主太平无事,就算是尽忠到头了。同样一个注重自身内心修养的人,如果喜怒哀乐之情不容易在他的脸上体现,明知无可奈何却也安然若素,就算是涵养德行的功夫到位了。一个为人臣子的人,本来就有些迫不得已要做的事情,该怎么办怎么办就是了,如果能忘却自身的一切,就连生死都没工夫关心了。所以你尽管去做就是了。

孔子接着说,让我再把听到的一些事跟你说说,凡是与人交往,邻近的一定要靠信用来维系彼此的关系,距离远的就要靠言辞来表达对别人的靠谱了。而言辞又必须有人传达,传达双方或喜或怒的言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要是双方高兴,就一定有许多好上加好的话。要是双方不高兴,就一定有许多坏上加坏的话。凡是过分的话基本上都是不准确的,如果传话的人传达了不准确的话,就一定会使得对方的信任淡薄,信任一淡薄,传话的人就要遭殃。所以有格言说,传话要传符合正常情况的话,不要传带有过分情绪的话,这样或许可以保全自己。

孔子接着说,另外,斗智斗力的人,开始都是来明的,往往到最后就来暗的。等到急于求胜的时候,就会诡计多端。按照礼法喝酒的人,开始的时候规规矩矩,经常到后面就乱来,等到喝醉的时候就唱歌跳舞丑态百出。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开始能互相信任,往往到后来就互相欺诈,事情刚在是总是简单的,等到将要完毕的时候,就肯定艰巨了。人们的语言就好像风波一样时起时伏,行动也是有得有失,有风波就会摇摆不定,有得失就容易出危险。所以有的人发怒并没有别的缘由,只是听了花言巧语和片面的措辞引起的。野兽到了临死的时候就乱吼乱叫,呼吸困难,还会产生吃人的念头,如果你要求过严过细,别人也会出坏主意来对付你,而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谁还知道事情的结局会怎么样。所以有格言说,不要改变上级的命令,不要勉强求得成功。说话做事,超过限度就意味着添油加醋。改变命令,勉强求成,都会给事情带来危险。一件好事要能办的成功,在于长期的努力,一件坏事要是弄坏了,后悔也来不及。既然这样,还能不谨慎么?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让自己的心境悠然自得,一切事都寄托于不得已,以便保持心灵中的中和虚静。这就是最好的了。除此之外还想要怎么做来报答君命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为传达君命而传达君命,这难道也很困难么?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8 17:07:00 +0800 CST  
这一段文字,我准备分三个点来讲,第一个是如何面对上级交代的任务。第二个是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第三个是做任何事情不要着急。

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君主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宏观意义的上级,可能是单位的领导,可能是甲方,可能是国家机器,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对于趴耳朵的男人来说,可能是自己的老婆。是上级就以为着他会让你办事,而你不得不办,而且自己想要办好。这位叶公还算修养不错了,他知道患得患失,而现在更多的人是患失不患得,其实咱们即使不讲这里面讲的阴阳不调这种身体机能方面的概念,总是成功的弊端也很容易理解。心灵鸡汤不是说站的越高跌的越惨么,叶公这次出使齐国成功了,下次就会让他出使魏国,再成功了就会让他出使秦国,成功很多次,无非是多得些牛羊黄铜,失败一次唯一的脑袋就搬家了。这个道理人间世后面会细讲,这里就不展开了。主张食君之禄死君之事,被砍死之前还要正下衣冠的是儒家,庄子这里讲的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顺其自然,能办好就办好,办不好呢?反正臣子就是用来办那些不好办的事情的,办不好也别往心里去。总之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性。这不是在说主张混日子,混日子是火候掌握偏了,后世不解老庄旨趣的结果。总体上来说,庄子是在说,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过分追求额外的成果。只要过分,就要倒霉,一会儿结合第三点聊聊反面教材郦食其。

我想插一句,关于孝道。庄子中讲孝的地方不多,有些在一般人看来还很奇葩,比如大宗师里的孟孙才。所以就讲在这里吧。我认为什么是孝道呢,分两种情况,如果作为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对社会的认知比父母高,那么孝就是父母想干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干什么。比如儿子是北京白领,父母是陕北农民,父母想看天安门就带他们去看,父母想每年见到儿子就每年都回家。如果作为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对社会的认知都比父母差,那么孝就是父母不想干什么就创造条件不让他们干什么。比如我老爹就不喜欢和乱七八糟的人打交道,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所以我结婚就主动不办婚礼,不给他被折腾的机会。我爹想经常看到我,所以我不漂泊也不出家,结婚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就很高兴,给我很多钱花,我也很高兴。我爹有一句名言,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父母就是为了子女的自由而努力,所以你不想上班,就不上班吧,安心修你的道吧。我很感激他。

下面很长一段文字都是在围绕着情绪两个字展开。纸面上的意思是,我们在传达别人的话的时候,要传达的是别人的意思,而绝不能传达别人的情绪。举个浅显的例子,小男生追求小女生,让自己的朋友替自己表白,说你给她说我喜欢她,能不能确立个关系,她要答应就答应,不答应也无所谓就算了吧。这时候做朋友的就绝对不能把无所谓的态度传达过去,只能传达求交往这一个意思。否则就是坑队友。事后俩人知道真相了必然一起埋怨他。再深一层的意思呢,我们既然知道前面一个道理,那么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应该尽量避免带上不必要的情绪。就像这个例子里的小男生,他表现这种无所谓的态度给朋友,其实大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万一被拒绝了,自己有个台阶下而已,而这种台阶的预留就容易给猪队友犯错的机会,降低自己的成功概率。面子和尊严是修仙最没有用的东西,只是名声的附属品而已,连名声在许由看来都是附属品,附属品的附属品又是什么呢?相当于买椟还珠的人连木盒子都还给人家了,只留下一个布包。可是,又有多少人看不开呢。说到这还不得这一段要旨。我认为要旨在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练习让自己接收别人信息的时候,只接收内容,不接收情绪。就像我昨天讲的,这个帖子换个题目,能否视之如一?别人谦卑的帮你解一道题目,和傲慢的教你解一道题目,能否同样听得进去?主动给我发站内留言,我从来都不回复,能否权当我没有看到,或者自己没有发出去?反正我看给我发留言的朋友,95%以上都没有在回复中出现过。甚至一半人已经好多天没有上过线了。我斗胆度一下君子之腹,可能其中也有因此生气了不再看帖子的。我也给所有版主发过留言啊,他们也一个没有回复过,难道我也因此觉得受到了无视而放弃更新了么?很多人还是在问我修仙到底怎么具体修炼啊,我知道你们想问的是到底怎么做,怎么观想,怎么行气,怎么导引。要说具体修炼,这一段关于情绪的最好练了,这已经是我在庄子中第三次提到类似于情绪的内容了,就从这具体修炼吧,就在红尘中练,就在一思一念中练。

说第三点的时候先讲个史上最窝囊的使者郦食其的故事。这三个字读利益鸡。他是刘邦的谋士,足智多谋能喝酒,放荡不羁好装逼,很对刘邦的脾气。他说能游说齐王归降,刘邦就让他去了,他也的确说服了齐王,但是在外领兵打仗的韩信听说他凭一张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么大功劳,自己非常不爽,于是下面的谋士蒯通一撺掇,韩信就在明知道齐王已经准备投降的时候进军攻打齐国。齐王一听就恼了,以为郦食其骗他,就让郦食其去劝韩信退兵,没想到就在这生死关头,郦食其开启装逼模式,拒绝去说服韩信,于是齐王就把可怜的郦食其给烹杀了,也就是放大锅里活活煮死了。这个人简直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的精彩注脚。

且不说最后他有谋生的机会,毕竟韩信是自己人好说话,人能离开齐王,就算韩信不听他的,自己不再回去就是了。他的关键问题在于和这一节中写的一样,急于建功立业,忽视了别人在重大利益关头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既包括韩信,也包括齐王。齐国这么大的一个功业,让他一个谋士取得,说难听点这叫伦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郦食其想要独吞下功劳,一点都不给韩信留,这就不合理。而且以郦食其的作风,见了齐王必然是一阵猛吹,给齐王的感觉太过于良好,期望值过高。而韩信仅仅打掉他一座城,这个过高的期望值一下子摔下来了,心理预期就崩塌了。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郦食其忠实的向齐王表明刘邦的态度,韩信建功立业的野心,目前面对的危险和可能性,不让齐王的期望值过高,仅仅建立在投降保命的基础上,我想就算韩信进军,齐王也不会暴跳如雷。但是,这样做郦食其游说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结合着韩信的攻击,就算成功了,功劳也会变小。而这是鬼迷心窍的郦食其不愿意接受的,也是他悲惨下场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讲了这个故事,这一节也就不用讲了,非常完美的解读了其中的意思。我接下来再关于修仙唠叨两句。很多人刚入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宗教狂热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喜欢立下一个宏大的志向,要抄经,要自己在家坚持早晚功课,要打坐,要游历名山古观,要吃斋,要蓄发,要学经韵。然后其中的大部分,半年之后就把这些志向给忘了,事也坚持不下去了,除了给自己留下怀疑自己道心的缘由之外,什么收获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起这种念的根本,不是现实需求,而是情绪,简称一时冲动,冲动的时候是不考虑自己的生活状态,时间条件和兴趣爱好的。有人问我,你整体装的跟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一样,这也看开了那也看开了,你怎么不去终南山呢?我说我也扪心自问啊,庄子丧妻,鼓盆而歌,这个境界我到没到?既然没到,那就别想那离群索居的事,自寻烦恼,自取其辱而已。不过我这条路好就好在,既支持渐悟,也支持顿悟,说不定哪天,环境一变,心性一明,境界就到了。修仙是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能着急,千万不能把修仙变成另外一种我执,这样很容易被送进医院的。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18 17:07:00 +0800 CST  
人间世三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颜阖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问蘧伯玉说,假如这里有一个人,秉性凶残,如果纵容他做些无法无天的事,他就会危害我们国家,如果约束他做些循规蹈矩的事,他就会危害我。他的智力只足够知道别人的过错,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也犯同样的过错。像这样的人,我该拿他怎么办呢。蘧伯玉说,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要提防,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身,外面看起来不妨亲近些,内心里也不妨随和些,尽管如此,这两种做法还是会有祸患。亲近不能太深入,随和不能太显眼。要是亲近过分了,一旦他垮台了你也跟着倒霉。要是随和的过于显露,他就会认为你在沽名钓誉,而像妖孽一样祸害你。如果他像个无知的小孩,你也跟着像个无知的小孩,如果他不讲威仪,跟你不分彼此,你也跟着他不分彼此。如果他放荡不羁,你也跟着他放荡不羁。就这样慢慢使他通达,逐渐醒悟,才能进入到没有瑕疵的境界。

你不知道那螳螂么,举起臂膀阻挡车轮。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胜任,还以为自己很厉害。要提防,要谨慎,如果总是夸耀自己好的方面去冒犯别人,这就跟螳臂挡车差不多。

你不知道那饲养老虎的人么?不敢拿活的动物给它,因为它杀生的时候就要发威。不敢拿完整的事物给它,因为它撕裂食物的时候就要发威啊。饲养老虎要能照料它的饥饱,熟悉它暴躁的本性。老虎跟人不同类,但是却能驯服于饲养它的人,那是因为养虎的人能依顺它的习性,被老虎咬死的人是因为违逆它的习性啊。

爱马的人常用竹筐承接马粪,用大蚌壳承接马尿,这待遇很高了。但是遇到蚊子成群叮在马身上,养马的人却不及时扑打,这样马疼了就会咬断嚼口,毁掉笼头,挣开肚带,造成损失。虽然用心良苦,爱护却有疏漏,这一点怎么能不慎重呢。

我们人活在世上,总有一些人,我们不得不去影响,例如这里面的诸侯太子的老师,我们对于自己的子女,学生,下属。那么庄子主张如何去影响对方呢。这四段话就是四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段,消除对方的抵触心理,不要用自己的好反衬对方的坏,避开他人性的弱点,在影响的过程中避免对对方核心利益关注的缺失。

在试图影响对方的过程中,除非是主动找上门的,否则往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对方根本就没有打算听你的,他知道你是来教育他的,于是发自内心的抵触,故意挑你的毛病,就像一杯装满的水一样。这时候你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当作耳旁风。庄子的建议是,这时候先要和对方做一样的人,让对方觉得你跟他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的,这层防备心理解除之后,再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千万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对的,直观的和自己认为对方不对的地方进行对比,反衬。对方的自尊心越受打击,自卑心理就会筑起越来越高的防线。就好比小孩子早恋,家长与其直接一通大道理告诉他不要早恋,以学习为重,还不如心平气和的听他讲讲恋爱的故事,听他讲讲女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跟他分享一下自己在他这个年龄的恋爱经历,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讲着讲着,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十几岁的时候的恋爱都是扯淡啊。要不了多久就分手了啊,基本上是白费功夫啊,搞不好以后还会成仇敌啊。梦魇可能一辈子阴魂不散啊。听起来好可怕的样子,还是不要太上心谈恋爱了。当然这只是个例子,现实生活没有这么戏剧化,不过孩子只要能听进去,怎么讲故事还不是家长说了算。而现实中,更多的家长会跟孩子说,你看你多不争气,你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怎么怎么怎么样了。以为孩子听到对比,会知耻而后勇。但是,前提是知耻啊,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会因为你说他是错的,他就知道和承认自己是错的,更不会有耻辱心。所以,突破防线,才可能有效攻击。道德经里讲的和光同尘,也可以做这里的注脚。

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的以己之善证彼之不善的,大多是自己自信心缺失,好不容易找到个不如自己的人,赶紧迫不及待的用人家来填补自己的自卑而已。如果真觉得自己好,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么,有必要跟别人比较么。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有人用这种螳臂挡车的方式影响教育我们,我们应当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对方根本没有想要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初心。

养老虎的故事讲的是,如果要影响别人,改变别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别人。了解了之后,就能避开他人性的弱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谁都有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好,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在对方好的领域交往,而偏偏碰到了对方坏的方面,于是交恶。打个比方,知道对方是言而无信的人,就不要和他合作任何建立在他承诺的基础上的事情。知道对方轻浮好色,不负责任,就不要介绍自己周围的女性朋友给他认识。知道对方眼高手低,就不要和他合伙做生意或者雇佣他。知道对方是个无赖,就不要借钱给他。但是这样的人也有可能是见多识广,学问渊博,酒风端正,人脉高端。因为人家的一点缺点就不能做朋友了,这还是二元论的意识形态作祟,只需要避开交往中潜在的危害就可以了。

养马的故事很好理解,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恋爱关系,雇佣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以为对方要的是礼物,其实对方要的只是关心,你以为对方要的是尊重,其实对方要的只是加薪,你以为对方要的是安逸的生活,其实对方要的只是人格的独立。对我来说重要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未必重要,一切相对的价值观扩大的一定范围就必然全部崩塌。所以别人信佛教,信基督,信无神论的,我有什么必要扼首叹惋,又有什么必要向人传教。

虽然庄子的本意是要我们尽量不要影响别人,不要和别人发生不必要的联系,但是我们谁也不是从小就生存在真空中,修行总要有个起点,是人,就要先修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讲庄子的一开始就说过,这里面会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此,境界的层次不一样,方法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只讲高境界,不讲相对低的境界,修行无处下手,岂不是还是只给鸡汤不给勺么。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0 18:10:00 +0800 CST  
人间世四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舐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一个叫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走到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被当作社神崇拜的栎树,也就是橡树。这个栎树又高又大,围观的人像赶集一样多。而这个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往前走。他的弟子们看够了这棵大树,追上师父,问他,自从我开始干木匠这一行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师父看都不看就走了,为什么呢?他的木匠师父就说,好了别说了,这是个没用的树。不能做船,不能做棺椁,不能做器具,不能做门窗,不能做柱子,没有任何用,所以才能长这么大。

晚上这个栎树社神就托梦给老木匠了,说你在拿什么跟我相比呢,是拿有用的树木跟我相比么?那些果树,果实成熟了就被扑打下来,同时受到了摧残,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打掉,就是因为它们的用途,才受苦终生,所以不能享尽天年就夭折了,让自己被世俗所摧残。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而且我想让自己没有用已经很久了,中间也差点死掉,知道现在才能得到这种境遇,而当社神也成了我最大的用途。假如我是个有用的树木,还能长这么大么?而且对于宇宙大道来说,你也是个东西,我也是个东西,你干吗把用把我看作个东西的姿态来议论我呢?你也只不过是个快要死的没用的人,又怎么了解我这个没有用的树木呢?

老木匠醒来,把做梦的情况告诉弟子们,弟子们问,既然它只是追求无用,干吗要去做社神呢?老木匠说,闭嘴,它也只不过寄托于社神,以便抵挡那些不了解它的人的妄议。假如它不做社神,只怕也差一点要被砍掉了。而且,他那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一般人不同,你却按照一般的事理去理解它,格局就相差太远了。

南伯子綦到商丘游玩。他还是那个在齐物论里讲天籁的南郭子綦。在那看到一棵很特别的大树,树荫的面积遮盖上千乘的马车。子綦说,这是什么树木啊,肯定有特殊的用途。可是他抬头看树枝是弯弯曲曲的,不能做栋梁。低头看树干,木纹松散,不能做棺材,舔舔它的树叶嘴巴就会溃烂,闻闻它的气味,就会使人发酒疯,很久都不能清醒。

子綦说,这就是不成材的树木啊,所以才能长到这样的高大,唉,神人,也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啊。

这是两则关于不成材的大树的寓言,正好讲了在没有用的前提下,如何安身立命的两种办法。一种是找一个多少有些用,又无可替代的位置。就像那些不愿当领导的技术骨干。另外一种是让别人怕你而不敢损害你,就好像那些靠关系拼爹得到岗位的二代们。其实这样的人在修仙的人看来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之处。就好像南伯子綦遇到的这棵能伤人的树,我们有必有,有理由因此去指责它么?

因为有用无用的话题,到庄子吃鹅的地方讲会更清晰,所以这里就不进一步展开了。先强调一下庄子和道家并非一味追求无用,无为,而是要拿捏好无用和有用,无为和有为的火候就好了。这里我想说说散人和散木的事。

我们在世界上与人交往,最大的障碍和问题是,互相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喜欢抽烟,他为什么喜欢喝酒,他为什么喜欢玩游戏,他为什么喜欢做头发,他为什么喜欢化妆,他为什么喜欢买衣服,他为什么喜欢骗人,他为什么喜欢好吃懒做。而很多人修了道之后,表现的不是更加随和,而是更加极端,怪异,尖锐,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带着我已经领悟了真玄妙道,你们这些俗人永远也不可能理解,所以你们都退散吧的莫名优越感。所谓十道九怪,一半是的确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路径有异于常人,另外一半大概就是这种优越感使然。我只能说,这距离真玄妙道还差的远呢。这一段就讲了一个不能互相理解,只是说明境界不够高,格局不够大的道理。

如果你站在穷人的境界和视野,就只能理解穷人,不能理解富人,如果是人的境界,只能理解人,不能理解动物,如果是动物的境界,就不能理解植物,如果是生物的境界,就不能理解山石。就像做社神的栎树说木匠一样,在大宇宙看来你也是个快死的散人而已,干吗要说它那个散木呢。站在宇宙大道的境界,木匠能活多久?哪怕能活120岁享尽天年,也无异与将死的夭童。哪怕是鲁班这个级别的木匠,又能有什么用呢?无非是把这样的木头,变成那样的木头而已。我们看蚂蚁用泥土筑成一座蚁丘,会觉得那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么?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人为的这点成就又算得了什么。所以我说过,修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大理解范围的过程,要把以前不能理解的东西理解了,道行就精进了。可以在网上搜一下道教之音采访旭阳道人徐宇升的记录。这位徐爷从不杀生,采访过程中有苍蝇打扰,他能徒手把苍蝇抓进纸盒,苍蝇并不逃跑,采访结束才在屋外放生,令人叹为观止。我想,大概徐爷能理解苍蝇,也能让苍蝇知道徐爷是理解苍蝇的,所以才放心让他捉。这个道理就如同我可以摸我家狗的肚子,但是外人恐怕不行。只可惜我或许也能理解狗,但是我理解不了苍蝇。在街上我遇到狗向我冲过来或者狂吠,我从来不跑,因为我相信它不会咬我,但是抓苍蝇恐怕还要修炼些时日。我记得前几天有人问普通人如何避免被蚊子咬,普通人用普通人的办法即可,但是如果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能和蚊子互相理解了,是能够因此不被蚊子咬的,因为蚊子看到你,不觉得你是个食物来源。道德经说,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我觉得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有人讲修炼气听,就能达到事事顺心,心想事成的境界。虽然我是相信的,但是不讲具体修炼方法,也没有什么用。只是说,这些境界,在修行的逻辑道路上是可以想象的到存在的。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1 11:48:00 +0800 CST  
人间世五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餬餬;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适合种植各种经济林木,树长到一定粗细就被砍伐掉做拴猴的桩子,房屋的栋梁,富人的棺材。所以这些树都没有享尽自己的天年就被砍伐了,这就是有用之材的祸患。而人们举行祭祀的时候,额头是白色的牛,鼻孔朝天的猪和有痔疮的人,都不可以扔到河里祭祀河神。高功法师都知道这些规矩,也知道这是不吉利的。可是神人因此觉得没用才是最吉利的。

齐国有个残疾人叫支离疏。看样子是得了很严重的罗锅病。他帮人磨针,洗衣服,足够糊口了,家里储存的粮食足够十个人吃。但是官府来征兵他也不用躲避,来征徭役他也不用服役,国家给病人发补贴的时候他还可以领到三钟粮食和十捆柴。一个形体支离的人,还能养活自己,享尽天年。更何况支离其德的人呢?

孔子到楚国去,楚国的狂人接舆从他门前走过,唱道,凤啊,为什么你的德行这样衰败,来世不可期待,往事不可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做一番事业,如果天下无道,圣人保住自己的命就足够了。当今这个时代,更只能希望免遭刑戮了。福比羽毛还轻,却没有谁知道承受它,祸比大地还重,却没有谁知道逃避它,算了吧,孔子你那种拿自己的德行凌驾于他人的做法,划定道路让别人走的做法,很危险啊。迷阳草不要伤了我的腿,郤曲草不要伤了我的脚。

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油脂做的烛柴被焚烧,都是自己造成的,桂皮可以吃,人们才砍桂树,树漆有利用价值,人们才割漆树,世人都知道有用之材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之材对自己有更大的用处。

这一段承启上文说没用的树,然后说到没用的人,接着举了个楚狂接舆的例子,最后收尾。这里面的道理,和上一段差不多,我只点两点。

第一是或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庄子不是说什么状态都一样么,死也不可怕,因为不知道死了之后怎么样嘛。那么为什么在这里却表现树木非常害怕被砍伐,人非常害怕为国捐躯,甚至接舆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免遭刑法,既然一样,为什么不顺其自然呢。这个问题如果想酣畅淋漓的讲清楚,要等到遥远的至乐篇庄子和骷髅对话了。这里我只简单的吧答案说清楚。首先排除根深蒂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的桎梏,除了活着就是送死。我理解庄子追求和提倡的是,维持现状。这个维持现状不是简单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维持现状,而是追求保持生活所有方面总体的平衡。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搞清楚。打个比方吧,好比我现在一个月挣一块钱,够我自己花了,挺好,但是我如果娶了媳妇,每个月就要两块钱了,我就要想办法挣两块才能保持生活的平衡,否则生活水平就要降低,老婆就要闹。那就想办法挣两块去,没有什么好说的。等到有了孩子,一个月需要三块钱了,那就去挣三块去。否则孩子奶粉都买不起,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质量。话又说回来,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一定要娶媳妇呢?不娶媳妇岂不是更加清静,更加不改变生活的平衡?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人逼你,给你施加压力,那么的确不结婚更加逍遥,就如同部分住庙的全真道人一样。而如果父母家长天天在你耳边唠叨,连同事朋友都开始怀疑你是同性恋了的时候,其实还是娶媳妇相对清静一点。生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是个公众人物明星什么的,甚至可能全社会都在关注什么时候娶媳妇什么时候生孩子。人越出名,就需要修到更高的境界对抗外在的压力,这是很辛苦的。所以,除非有巨大的利益驱使,不要谋求出名。庄子讲的维持现状,是指有了一个亿的时候,不要去追求十个亿。另外那九个亿带来的,除了危险之外,大多是一些追求清静可以舍弃,甚至必须舍弃的东西。

另外一个我要说的是支离其德。这是讲,我们在社会上不要做太好的人。还是那句话,不做好人,不是意味着要做坏人,要杀人放火,对于道家来说,做好人和做坏人都是要主动行为的。捡了钱包无论装自己兜里还是交给警察叔叔,不都要弯腰么,庄子主张的是不要捡钱包。

因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原点其实就在不好不坏之间,保持在道德原点,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受到责难和惩罚,而如果让别人知道你是个好人了,那么你就只能永远做好人了,稍微退步就会受到责难。比如说幼儿园,一个小朋友不爱吃苹果,每天都把苹果给朋友,突然有一天他爱吃苹果了,不在给了,习惯于接受苹果的小朋友一定会受不了。某个明星这次自然灾害捐了一百万,如果下一次自然灾害只捐了十万,就会遭到指责,反倒是从来不捐款的明星,跟没事一样。往往道德原点无论设定在哪,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向后移动它,就会出问题。比如我结婚以来的习惯就是去丈母娘家总是空手去,这么多年了,都是空手去,老人家也没有觉得不正常,而我在这么多年中,省下多少钱不论,少思考多少事也不论,至少老人家会少很多他们用不到,甚至不想要的东西。而如果一开始就养成带东西的习惯,突然空手去了,就一定会有脸色看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真要练支离其德,千万不要着急练,盲目练,而要在不经意间找机会慢慢练,突然从某一天开始跟换了个人一样,原有的社会关系就有全部崩塌的风险,社会关系崩塌,所带来的不清静,要远远大于支离其德带来的清静。一切改变,都是修心的负担。现在再看道德经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和清静经讲的,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是不是一样的意思。

德,是一种与外界交往的时候才存在的东西,这个外界,小到家人,大到山河林木,水流空气,北斗银河。在这方面如果我们能先做到有德,再做到支离其德,最后做到全德,就算修行到位了。什么叫全德,后面会说。所以我有时候戏言,可能一般所谓的坏人,修道到比好人更快一点,因为让好人做到支离其德很难,对他来说美德如同珍贵的瓷器,不舍得打碎。而坏人就没有这件瓷器,让怎么样做怎么样做就是了。

最后说一句,如果有人说,现在我的一切都很好,我都很满意,什么也不想改变,也看不到任何潜在的危险,一切维持现状就是最好了,又该如何修心,如何修道,如何修仙呢?我只能说,修道这件事不比学佛,学佛往往会告诉你,学佛好,不学佛可能就会坏。而修道讲的是,修道好,不修也无所谓。现在很好,那好好珍惜现在就是了。真正的道家,绝不会用威胁的方式拉拢信徒或者牟利,说些如果不信道,如果不修道,就会怎么怎么倒霉,死了要去哪哪哪。我们没有这回事的,假如有,就是骗人的。不过话说回来了,世界上谁能在一生中永远认为维持现状最好,而且都能始终维持心境的现状呢?比如说,生病的时候,快死的时候,又该如何自处呢?毕竟,修仙这件事,人人能做,成仙这件事,却相当于国家主席,之于普通公务员一样了。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2 19:20:00 +0800 CST  
德充符一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德充符,我的理解是用象征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全德之人的形象和特征,既对我们有指引作用,又是对庄子理想的道家境界的完美广告。只不过,既然是广告,就存在只给鸡汤不给勺的问题,怎么能到故事中残疾人的境界,没有直接说,也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我只能说,就在整个庄子中了。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叫做王骀,这个字读台和带都行。拜他为师的人和拜孔子的人数差不多。常季问孔子,王骀是犯了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啊,拜他的人和拜您的人各占鲁国的一半,他安静的时候不教诲也不议论,可是弟子们虽然脑袋空空的去了,却能充实受益返回。果然有不言而喻的教导,能通过潜移默化和借助心心相印受益吗?王骀这样的人,算是什么样的人物啊?

孔子说,王骀老先生是圣人一样的人物,我孔丘只不过在他的弟子们后面还没有来得及去请教呢,我尚且把他当作老师看,更何况还不如我的人呢。不仅是鲁国,我将要引导全天下的人向他学习。常季问,他只是个被砍掉脚受过刑戮的人,竟然能使您去请教,说明他比常人高明的多。如果这样,他的存心养性的独特之处在哪呢?

孔子说,生和死是人世变化的大事了,但是他不会随同生死变化现象而伤感失常,即使是天崩地裂,他也不会因为这种外物的变故患得患失。他深刻的认识到不凭借形骸的道理,也就不会随着外物变迁不定,任凭外部事物千变万化而自己值守着大道的根本。

常季问,这怎么理解呢。孔子说,从对立的角度看,肝和胆相近,楚国和越国相距遥远,彼此仇雠,在大道的角度,它们的关系并没有什么不同,天地万物都是混同一气的产物。王骀有这样看事物的境界,也就不会关心耳目中的声色犬马,而能使自己的心神悠游在高度和谐的境界。对于天地万物都能视同齐一,就看不到会失去什么。所以看待自己少了一只脚,就好像是丢了一个土块一样。

常季问,王骀只是自己的境界高,用道心证己心,用己心修道心,那为什么人们都要崇拜追随他呢。孔子说,人不会把流动的水面当镜子照,只会在静止的水面上照自己的样子。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让众人平静下来。树木都秉承地气生长,却只有松柏能在冬天不凋零,四季常青。所有人都秉受天命生存,只有尧舜那样的人物能得受天地正气。只有端正自己的品性,才能端正别人的品性。只有保持婴儿般天真无邪的气质,才能无所畏惧。勇敢的战士敢于闯入敌军阵营之中,想要追求功名的人尚且如此勇敢,受到众人崇拜,更何况王骀这种能纵观天地沉浮,囊括万物消长,不局限于自己躯壳耳目所感受到的外物,而能用心神感知宇宙大道的智慧且不受生死变化的影响的人呢。他的修养很快就要达到终极大道的境界,人们虽然主动追随他,但是他又怎么会把众人追随这件事放在心上呢。

这一段已经没有什么太多可讲的了,借孔子之口所描述的王骀的境界,经过齐物论的解读,已经很好理解。这种境界,对我目前来说,是我能完全理解,而且能有把握,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庄子中有些境界,比如后面的大宗师,应帝王中的一些不接地气的故事,我现在还没把握说此生一定能做到,甚至都无法进行准确的理解。

王骀因为自己的修为,他的气场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进行任何具体的教诲,就能覆盖很多很多人自觉追随他,而且能从他那里获益。虽然同样的境界我们在现实中很难遇到,就算遇到了别人也不知道他有这种境界,但是有很多人追随的人,我们倒是经常会听说。比如说习大大最近表现出的对军队的控制力,为什么能做到前任做不到的程度,我们也不知道。再比如很多高僧高道,追随的弟子都以千人计,也很难想象他们对这些弟子都能一个一个的进行深刻的教诲,甚至在公开场合的开示也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追随。可能有人说因为他们有名,那我就不妨在这一段中说说我对名的理解。

关于名,前面说过,我说除非有必要的重大利益驱使,谋求出名是不明智的。许由在逍遥游里说过名只不过是现实的附属品。因为就一般社会存在的名来说,往往和名一起到来的会有两种东西,一种叫压力,一种叫非议。压力自不必说,认识你的人越多,生活中受到的限制就越大,这种限制不仅对修仙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现实生活,也不是什么好事。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而非议就更是难免,往往有一条定律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夸你,就会有多少人骂你,想要不挨骂,最好的办法是别让人夸你。如果仅仅想修道成仙,夸也好,骂也罢都无所谓了,但是如果想要在社会上做些事情,到底是夸你的人能把你捧上天,还是骂你的人能把你打入地,实在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就像我们道教中的李一道长,其实公开出来的报道,也没有犯什么天大的事,只不过是传度不满三年就授箓而已,谁也没规定江湖卖艺的魔术演员不能改行当道士的,收徒弟多少钱也只不过是小大之辨而已。和女学员的关系,说来说去也没有个证据。当初有人想要黑他,他只不过是被迫隐修了,可是黑他的人这辈子还能否从监狱出来就不一定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李一道长的弘道伟业也基本上不会有下文了。何止是他呢,这一两年,多少知名人士,网络大V,一个个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都是名气害的。这种名气,有些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工具,也算是死得其所,有些人却是纯属吃饱了撑了,比如薛蛮子。现在媒体通讯,信息传播如此发达,以名谋利,是一条越来越危险的道路,如果有别的方法,最好还是不要走这条路,实在不行,也要把经营名这件事当作事业来经营,不要做留把柄的事,不要留黑历史,这比出名本身更加重要。怎么样的求名才是安全的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不谋求利己,也不谋求利众生,那么如此还来的名,大概也没有什么影响吧。总之,名不是坏东西,在宇宙大道面前没有任何东西是坏的,因为就没有好坏这个概念。名就如同旅行的背包一样,包越重,对体力要求就越高,所以背包里的东西,如果没有必要,还是尽量少带吧。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3 18:26:00 +0800 CST  
德充符二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有个受了刖刑砍了一只脚的人叫申徒嘉,和郑国执政大臣子产都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你别跟我走一块儿。申徒嘉不搭理他,第二天子产又说,别跟我走一块儿,我是执政大臣,你怎么能不避讳,还要跟我并驾齐驱么,总之对申徒嘉是各种瞧不起。申徒嘉说,师父的门下还有这样的执政大臣啊。你在这强调你的官位,就是境界低下的表现啊。我听过这样的话,想让镜子明亮就要防止灰尘落上去,灰尘落上去就不亮了。和贤人在一起时间久了就应该心地明亮没有官场的恶习了,你是来学习师父的大道的,还说出这样摆架子的话,不是错误的么?

子产说,你是一个有前科的人,还来教训我,就好像要和尧比谁的道德水平高一样,以你的那点德性,还不够自己反省的呢。

申徒嘉说,自己粉饰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该接受刑罚的人是很多的,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不该保留完整身体的人却是很少的。懂得自己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从而安心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只有修为境界很高的人才能做到。。这就如同走进后羿射箭的射程,成为后羿瞄准的目标,被射死是正常的,不被射死是侥幸的。因为自己两脚齐全就讥笑我只有一只脚的人很多,当初我听到了也会勃然大怒。后来拜了师父跟他学习,我就慢慢恢复了自然的本性,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师父的大道来洗刷自己的得失心。我已经跟着师父学习了十九年了,师父从来没有觉得我是个失去一只脚的人,现在你既然也跟着师父修道,咱们学的是宇宙大道,你却计较我的肢体是否完好,你这不是错误的么?

子产很惭愧,说,请你不要再说了。

申徒嘉的师父,收徒弟的时候毫不在意他是不是有前科,是不是残疾人,这个境界已经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为人师者都不能做到的了。不过这个问题下一节再一块讲。我在这里讲申徒嘉的两句话,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且不论那些刑事案件,在社会上,如果有人被交警抓住了违章,罚款二百,或者在大街上乱扔烟头,被红袖头大妈罚款五元,常见的态度和应对是什么?恐怕要么是抵赖,要么是博取同情。而懒得计较,赶紧交罚款走人的,恐怕其中不差钱的也占了大多数。真正意义上抱有我犯规,我认罚心态的人能有几个呢?抵赖也罢,博取同情也罢,无非是为了自己获利,要么是经济之利,要么是自尊心之利。求利,就说明有物我的分别,有分别就离修道更远。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从动情绪的角度来说,是不停的纠缠交涉清静呢,还是不理不睬,该怎么罚怎么罚清静呢?必然是后者,当然,要是觉得只要损失钱就不清静的,其实还是应该再多挣点钱。我在讲法家的时候说过,法就是社会的道,道就是宇宙的法。修仙是教我们合于宇宙大道,如果我们连社会的小道都不愿相合,怎么可能去合于宇宙大道呢。

当然修仙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完全遵守法律,我这么说只是觉得不被任何法律法规制裁有利于维持生活的平衡,也就是前面说的维持现状。但是任何法律,其实都有一条隐藏的含义,就是只要你愿意承担违法的后果,那么其实就可以违法,这本身并没有任何道德意义在其中。所以道家主张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干了什么就要做承担后果的准备。法也是一个可以无限两边拓展的概念,有宽法也有峻法,法下面还有一大堆各种规章制度,内部规定,我们谁也不敢说这辈子没有违反过任何规定,总在大街上吐过痰吧,总乱扔过垃圾,乱穿过马路吧。道家不关心是否应该这样做,也不关心如何对各种各样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只是觉得,只要愿意承担后果就是了。说完人间法,再说天上道,申徒嘉的境界,并不体现在他坦然接受刑罚,而在于他能够坦然接受命运。认命两个字好写,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很多人觉得自己命不好,命不好怎么办,先要算一算,看有多不好,怎么个不好法,这就如同去咨询律师,没事的人谁去咨询律师呢?所以我说,找算命的人中,十有八九都是觉得自己命不好的,给人算命,上来先抛出两句话,你最近不太好啊,命中犯小人啊。简直就是万能答案,遇到心性不好的直接像面对知心大姐一样给你全抖出来了,连算都不用算,顺杆爬就行了。别说算命的了,就连心理咨询师,如果熟读英耀篇,每个月收入恐怕都能增加两成。算完了命,不好,怎么办呢,要么是想方设法改命化解,更多的是求神拜佛。在师父庙里,面对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香客,我经常在想,这里面有多少人是想求命运,或者所谓掌管命运的神仙,对自己再好一点呢?他们为什么觉得对自己不够好呢?觉得对自己不够好会不会有怨念呢?有了怨念,难怪对你不好,换我,你对我有怨念,恐怕我对你也不会好。上上香,捐点钱,这是干吗呢?贿赂神仙么?跟神仙做交易么?哎呀这就不敢再往下想了。所以,庄子里主张的是,我们还是无论如何都相信命运对自己是好的吧,至少是公平的,就像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法律对自己是公平的一样,你越是这样认为,认为自己和宇宙大道的关系越和谐,宇宙大道就越会对你好,至少是会保护你,帮助你。就像法律一样,你遵守它,它就保护你,防止其他人伤害你,你非要跟法律背道而驰,总想钻它个空子,孰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也是恢恢的。真能从内心深处修炼成这个意识,人间世里的气听法修炼也就有些门路了。

我不是反对拜神,我也拜神,虽然旅途中经常过庙门而不入,但是也有一座古庙,我每年都会刻意去一趟,虽然那的道人我一个都不认识,甚至怀疑其真伪。我是用一种访问朋友的心态,既然待我不错,我就应该去看看他,仅此而已。我不也经常跟道友喝酒么。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4 17:25:00 +0800 CST  
德充符三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鲁国有个被砍断了脚趾的人叫叔山无趾,来拜见孔子。孔子说,你为人处事不够谨慎,所以才遭受刑罚成了残疾人,现在即使来我这里求教,又怎么来得及补救呢。叔山无趾说,我以前是不知道社会的复杂,轻率的把我的身体投入到错误的事情中,所以才被砍断了脚趾。现在我来到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我希望能够保全它。天没有什么不覆盖的,地没有什么不承载的,我把您的境界看作天地一般,哪知道您还这样计较人的躯壳外形啊。

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是太浅陋了,先生您何不深入而详尽的把您所听到的大道讲给我听呢。叔山无趾转身就走了。孔子说,弟子们,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残疾人还致力于学习以求弥补过去所犯错误造成残疾的污点,更何况你们这些道德没有污点的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聃说,孔丘对于达到至人境界,还差得远呢,他为什么还好彬彬有礼的表现出好学向道的姿态呢?他大概是希望把自己这种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名声传播到全天下去吧,却哪里懂得,至人正是把这些名声看作自己的枷锁啊。

老聃说,你为何不直接了当的让他理解死,和生,是,和非,是混同齐一的道理,帮他解开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样不行吗?叔山无趾说,这是天道要用精神枷锁来惩罚他,怎么能够解脱呢。

在庄子这本书里,孔子的形象和境界时而高时而低,且不说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知道人是会进步的,我们就全部都当作寓言看好了。这个故事里的孔子就显得很滑稽了。从叔山无趾和老聃,也就是老子的对话来看,老聃知道,叔山无趾的境界远在孔子之上,大概人家去见孔子,只不过是去调戏孔子一下,孔子一下子就着了相了,非要点醒才能明白,可惜已经晚了,却还要装模作样的给弟子们灌输心灵鸡汤。这里的全德,是儒家的全德,不是道家的,所以下一节讲,死生,是非混同的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不少,后面还有机会说,这里也不再说了。我结合上一节,说说为人师表的事情吧。

著名画家陈丹青从体制内辞职的时候说,他收研究生,在艺术上他看得上的学生,英语和政治考试总是不过关,考不上他的研究生,能考得上的,艺术上他看不上。他觉得英语和政治,和画画的天赋以及水平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所以这个导师就不干了。这既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既是一个现在的问题,其实从庄子这本书来看,也是一个上古时代就有的问题。上一个故事中,境界高的当然不只是申徒嘉,更是申徒嘉和子产的师父。十九年前申徒嘉拜师之前,心性也是一塌糊涂,但是伯昏无人就愿意收他,而且能够做到从来没有把他当作有前科的残疾人看。这不是因为伯昏无人是个怪异的奇葩,品味独特,他也愿意收执政大臣子产,我相信他也没有刻意把子产当作高官贵胄来看。似乎感觉的到,伯昏无人的徒弟并不太多,甚至有可能只有他们两个人,如果是一个几十人的大班级,一下课乌乌泱泱的,子产也犯不着跟申徒嘉置气,关心这个残疾人有没有跟他并驾齐驱。在伯昏无人的眼中,一个人是有前科的残疾人,还是高官,对于修道这件事,都是没有关系的,既然没有关系,那就都可以收,而且可以完全做到一视同仁。我们常说,什么叫对残疾人的尊重,尊重不是同情,不是见到残疾人给他一个悲悯或者鼓励的目光,而是把他当作正常人来看。我前面讲过正反合,大概在这个语境,正,就是看见残疾人,给一个同情的目光。反,就是看见残疾人,赶紧转移目光不去看,生怕注视久了不尊重人家。合就是真的发自内心做到看到他就如同看到正常人一样。我相信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残疾人是可以从你的眼神中感受到尊重的,可是,我也知道,这很难。仅仅是面对残疾人这么小的事情都如此困难,更何况修仙呢。而对于修仙来说大的正反合,就是由无数个这样小的正反合组合成的。

回到原来的话题,现在的道教的道长们喜欢什么样的徒弟呢?戏言之,第一喜欢道相好的,道相好未必是常规意义的帅,而是说穿上那身道皮,像个道士。第二喜欢有钱的。当然只是个别道长是这样的,你们懂的。大概这里面的正反合就是,正,就是喜欢这两种徒弟的,反,就是刻意不收容易招致非议的徒弟的,合,才是真正能把常规意义所谓的好和坏这些都看作和修道毫无关系的属性,完全不加以考虑,完全不区别对待。伯昏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孔子就不行了。他面对叔山无趾的时候,直接默认他是个残疾人,而且是犯过罪,受过刑的,也就是说,不出意外,是个所谓的坏人。所以看不上他,虽然一点就透,但是为时晚矣。我们把这个方法论从师徒关系拓展到人际关系中,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与人进行各种各样交往的时候,也往往会或多或少的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对对方某一种和自己想要建立的关系的属性,影响到自己对是否和他建立这种关系的判断。因为我的文字都是不打草稿想到哪写到哪的,打几个不成熟的比方,比如说相亲,发现女生喜欢李敏镐,男方戴个金链子,于是觉得不行。可是对于以五十年计的婚姻关系来说,这两点和是否是合适的结婚对象,有关系么?有多大关系呢?你想给孩子找个家教,面试了一个,染了一头黄毛,就觉得不行,可是染发和教小孩子的水平有必然联系么?乞丐是否残疾,和他是不是骗子没有必然联系,是否会写一脚工整的粉笔字,和是否应该同情也没有关系。能带来大项目的人,穿二百元的衣服和穿两万元的衣服,和他是否是亿万富翁没有关系,和他是否愿意投资,更没有关系。可能有人问,那这岂不是陷入不可知论了么?我的答案是,的确陷入不可知论了,前面说过,应帝王还要说,四个不知道之论。叔山无趾不见孔子,也不知道是这样的。老聃不问叔山无趾,也不知道孔子的境界已经没救了。真到了不知而知的境界,恐怕要到至人了,可是至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呢?还需要跟谁打交道呢?所以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真师难遇,真爱难求。我也不是要求大家训练不知而知,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多少挂着这根关注核心诉求的弦,就是了。

最后叔山无趾说,天刑之,安可解。这是教育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任何道理,任何说法,都一定会有人由于天生禀赋的原因而接受不了,就连一加一等于二,都会有傻子学不会。所以,遇到这样的人,千万别跟他较劲,千万别跟他生气,知道这是天生的,没救了,就是了。尤其是在术数方面,你看中医啊,算命啊什么的,如果他知道有些是不可解救的,那也许是真的,如果什么都能治,什么都能破,那就呵呵了。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5 15:06:00 +0800 CST  
德充符四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鲁哀公问孔子,卫国有个长的特别丑的人,叫作哀骀它,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男人和他相处,仰慕他不愿离开。女人见到他,就会跟父母说,宁愿做他的侍妾也不愿做别人的妻子。这样的人不止几十个呢。也没有听他发表过什么高论,只是经常附和别人。他没有权位可以拯救别人,也没有财产养活别人,因为长得丑让天下人都觉得害怕。他只附和不发表,没感觉有什么本事,却能让各种各样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他周围,一定有不寻常的地方,所以我这个当国君的把他召唤过来看看。果然长的真丑啊。但是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很欣赏他的为人处事,不到一年我就很信任他,国家没有执政大臣,我就把国事委托给他了。他冷淡的过一会儿才做出反应,漫不经心的好像要推辞的样子。我觉得和他一比自己很不堪啊,最终还是把国事交给他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了。我好像掉了魂一样,再也没有人能和我一道搞好这个国家了。他哀骀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去过楚国,恰好见到一群猪仔在它们死掉的母亲身边吃奶,但是一会儿发现母猪已经死了,就都惊慌的抛弃母猪逃跑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死掉的母猪不能像活着一样关照爱护小猪了。可见猪仔们爱自己母亲,并不是爱母猪的躯壳,而是爱主宰形体的精神。战争中死去的士兵,肢体不全的葬礼就不必依礼搞那么复杂了,被砍掉脚的人也没有必要喜欢鞋子了。这都是因为已经失去了根本。天子的侍从,不能刮胡子穿耳洞,结过婚的男女都只能在宫外服役,不能再当内勤。保全天然完美形体的人尚且能得到天子的任用,更何况保全天然完美德性的人呢。哀骀它不用主张什么就能受人信任,不用帮别人什么就能使人亲近,愿意把国事交给他,唯恐他不接受。他一定是才质完美而德性不露痕迹的人。

鲁哀公问什么才叫才质完美?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现象都是事物形式的变化,天道运行的表现。所有这些在人们面前如同日夜一样交替出现,可是人们的智慧无法知道这些变化的开端是什么。所以这些变化的现象都不值得扰乱他的情绪,不允许进入他的心灵,这就能够使心灵保持自然和谐,不会失去天然的性情,就好像万物永远都在春天一样。这就叫做才质完美。

鲁哀公问什么叫做德性不露痕迹。孔子说,水静止的极端状态就会很平,它就可以被当作取平的标准。内心能保持止水一样的平静,就不会为外物所动荡。就可以保全天然中和之气,这就是可以成为标准的德,所以人们自然亲附不愿离去。和上一节一比,这哪像孔子说的话啊。

另一天,鲁哀公把孔子的话告诉了孔子的弟子,德行和颜回齐名的闵子骞,说,先前我以君主的地位去治理国家,掌握教化人民的规则,忧虑人民的生死存亡,我自己以为已经相当完善了。现在我听到了至人的一番议论,就不免担心我治国的实际效果,是否会只不过轻率浪费我的精力,而失去人民的信任。我感到我和孔子的关系,已经不是君臣,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了。

这一段借孔子之口,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拥有极端内涵人格魅力的人能够达到什么境界,以及,我前面所谓的全德,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看哀骀它的境界,似乎我们都很难做到,甚至很难想象和理解,对于全德的描述,在前面也看过很多次了,我也讲过不少了。这里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吧。

我们都知道道家追求修炼成婴儿的状态。我就拿婴儿举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天生喜欢小孩的,这些人看到几个月大的婴儿,都会很喜欢,这种喜欢和这是谁的婴儿,这个婴儿长得是否漂亮,是活泼还是沉稳,醒着还是睡着,关系都不大,只要是婴儿他们都会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几个月大的婴儿没有表现出任何方面的任何特质,也就是说,他除了是个婴儿之外,没有任何属性。所以只要是喜欢婴儿的就会喜欢。再长大一点就不行了,有人喜欢男孩,有人喜欢女孩,有人喜欢乖巧的,有人喜欢外向的。直到越来越大,自身的属性越来越多,能够吸引到的人,也就只不过是欣赏这种属性,或者是自身所有属性的综合体的人了。而一个人假如像婴儿一样没有任何属性,那么凡是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都会喜欢和他打交道,道理是一样的。这种能把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混同齐一的全德境界,和宇宙大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又涉及到那个绕不开的话题了,慈悲。

是否慈悲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不妨再说几句,虽然前面讲的已经够多了。有孩子的人都能想象到,假如说我有两个孩子,他俩在下棋,我在旁边观战。他们肯定都希望我能为他自己支招,那么我作为他俩的父亲,我应该怎样做?肯定最好的办法是观棋不语真君子。每次看棋我都不说话,他们该因此而怨恨我吗?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吗?肯定不会。相反,如果我怀抱着一些得失心,是否支招,取决于他们这局棋在决定什么,比如谁玩玩具。或者取决于他们的棋力,局面的形势,或者应该帮助年龄小一点的孩子的心态,都一定会破坏我自己和一个,甚至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我相信哪怕我是随机支招都不行。因为我知道,他们下棋的输赢,无论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物质上或者精神上多么重要,对我这个当父亲的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同理可证,宇宙大道对于万事万物来说就相当于父亲的角色,而且是一个最智慧的父亲,而我们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人与山石河海的关系,都相当于父亲的两个孩子在下棋而已。在父亲看来赢和输不重要,就好像宇宙大道看我们具体的人,贫与富,幸福与悲惨,甚至死与生一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修仙就是一个境界无限趋近宇宙大道的过程,那么必须过的一关就是,训练自己不慈悲。你要非说有无数证据证明有的神仙菩萨是慈悲的。那我只能说,或许,有人神仙的爱好就是慈悲吧。就好像有的人特别爱好下棋给人支招,他才不管是谁呢,只要支招他就高兴。我们能想象到可能会有这样做父亲的。又好像上古时代,境界和庄子相仿甚至比他要高的人有的是,但是也可能只有他爱好写文章。其实修仙也好,道教也好,都有很多内容在我的逻辑之外,我不说这些,是因为我说了之后又无力解释,并非我不说的一切就证明我否定其存在,这又是二元论思维了。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玄学的东西,道家的东西,神秘学的东西,是永远说不完的,就让我沿着逻辑和庄子这两条线,随便讲一讲就是了。

回到这一节中,庄子希望我们要用内在的精神境界来吸引人,而不要注重追求外在的表面形式,因为外在的形式第一很容易被模仿,第二很容易被改变。就好像台湾高道小S的名言,你老公因为你的大胸部喜欢你,也会因为别人的大胸部喜欢别人。而精神境界是难以模仿,且只会提升不会降低的。相反同样,我们与别人接触的时候,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境界上,而不要被外表所迷惑。在这个世界上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是我们的心力,而不是外在,只不过,心力有时候能影响外在。比如说一个人心力强,又爱好健身,他就能去练就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身材。

这也是从修心开始修仙的好处之一,其他途径,大多是练了未必涨,不练就会降,唯独修心法门,修炼的成果至少在人间世是只升不降的。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7 15:30:00 +0800 CST  
德充符五

闉跂支离无脣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甕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熬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一个瘸子,驼背还没有嘴唇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他,而再看到形体完整的人,反而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的行尸走肉罢了。有个脖子上长着个坛子那么大瘤子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于是看到形体完整的人,也觉得只不过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的行尸走肉罢了。所以只要有过人的德性,那么形骸上的残缺就常常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忘掉他应该忘掉的外形,却忘掉他所不应该忘掉的德性,那就叫做真正的遗忘。

因此圣人遨游在自己心灵的境界中,把才智看作祸根,把规矩看作约束自己和社会结合的工具,把对别人好看作收买手段,把技术手艺看作牟利方式。圣人不追求有为,所以用不着才智,不人为分割任何概念,所以用不着结合在一起。不感到丧失什么,所以用不着获取。不进行牟利行为,也用不着交换什么。这四点就是教我们要安于接受自然的养育和安排,既然接受自然的养育和安排,有怎么会用得着那些人为的概念。圣人有一般人的形体,却没有一般人的情感,因为有了形体,才方便和俗人混杂在一起,没有情感,所以是非好恶在他身上就不可能产生。圣人多么渺小啊,只有人的基本属性。圣人多么伟大啊,能够独特的保全与宇宙大道一体的东西。

惠子问庄子,人难道是没有情感的么?庄子说是的。惠子说,如果人没有情感怎么能叫人呢?庄子说,大道给了人容貌,自然给了人形体,怎么能不叫人呢?惠子问,既然叫做人,怎么能没有人的情感呢?庄子说,你说的情感和我说的情感不一样。我说的无情,是说不要让是非好恶这些概念侵入心灵来损害自己的本性。应该长期坚持顺其自然的生活,而不需要刻意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惠子问,不去人为提高生活质量,又怎么能保全自己身体健康呢?庄子说,我说的是大道自然给了人容貌形体,就不要让是非好恶这些概念侵入心灵损害本性,现在你让自己的心神外弛,精力劳顿,无论站在树荫下还是靠在茶几上都高谈阔论与人争辩。上天授予你人的形体,你不好好爱护,却用名家公孙龙的坚白论那一套来诡辩。

这是德充符收尾的一段,又和下一篇大宗师的开头相呼应。第一节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概念,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我们很少会主动把这个概念从逻辑上推到极致。推到极致就是文中所写的样子,喜欢一个不正常的人,然后看到所有正常的人都不正常了。这个现在已经很好理解了,就不多说了。

下面的一段,包括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就是直观的阐述了一遍,什么叫做圣人。虽然说的很啰嗦,总结起来就是,第一,还有人的形体,就是说,别人看你,还觉得你是个普通正常的人,也生活在一群俗人当中。但是他没有任何俗人的是非好恶的观念,只有一个躯壳和一个和宇宙大道基本和谐的精神在那。所以说遇到各种高人用或直白,或隐晦的方式告诉别人,自己多厉害多厉害的时候,我看他们就如同一帮技术工人一样,和修道一点关系都没有,无非是要么牟利,要么刷存在感。再厉害,也只不过是高级技术工人而已。因为真正有足够高境界的人,首先没有的是自己是否是高人的概念,不觉得自己是高人,有什么好说的呢?

其他也没什么特别好讲的了,前面都已经说过了。下面是庄子中第二重要的篇章,大宗师。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8 18:31:00 +0800 CST  
大宗师一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鼽。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熬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有人解释为,达到这一篇中所讲的境界,就可以做一代宗师了,我不同意。因为这一篇中有说理的,也有故事,人物众多,境界也高下不同,到底是到达什么境界才能做一代宗师呢?似乎又是说不清楚的。我的理解是,所谓大宗师,就是以道为师,因为文中第一次证明说到了,道。以道为师的意思就是向道学习,时时刻刻模仿道,接近道的境界。所以我认为,如果要学一门具体的技术,应该是要拜个师父的,比如说内丹啊,武术啊,风水啊,木工啊,捏面人啊,最好都摆个师父。但是单纯的让自己的境界接近道这件事,我为了方便叙述就叫它修道吧,这件事其实不拜师父也是可以的,以宇宙大道为师即可,而道又无处不在,每下愈况。这就足够了。包括我写这些东西,我讲庄子的一开始,就说我这是私家教辅材料,注意,是教辅材料,不是教材。我们上过学的都知道,教辅这种东西,是完全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买不买,买多少,买哪几种,都是很无所谓的事情。包括以后想要和我结缘的,也应该三思,到底要跟我学点什么,能受益多少,又会损失什么。虽然我收徒是不要钱的,但是时间,精力和思考交流的边际成本也是成本啊。就好像因为看这个帖子损失的时间,其实你们都少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对吧。要是觉得这样就一定能怎么怎么样了,那岂不是说订购了黄冈真题,海淀模拟的,都能考上清华北大了么?那是不可能的,不要期望太高。道,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也只是个小学生而已,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知道自然的作用,又知道人为的作用,这算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了。知道自然的作用,就能懂得自然能化育一切,知道人为的作用,就能用自己的智力,掌握自己能掌握的知识,然后安处于自己智力不可能知道的境界,使自己得以享尽天赋的寿命,不至于中途夭折,这也是很高明的见识了。

但是,这种看法还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有赖于主客观条件的具备才能是正确的。而主客观条件却是变化不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自然作用不是人为作用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作用不是自然作用呢?所以,一定要是真人,然后才能有真知。

什么叫做真人?古代的真人,不违背少数人的意见,不夸耀自己的成就,不谋虑世事,像这样的人,做事不顺利并不追悔丧气,做事顺利并不高兴得意,象这样的人登高并不害怕,落水也不会弄湿衣服,把人放进火中都不会觉得烫热。这是因为他的认识已经大道了大道的境界才能这样忘怀生死安危。

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着的时候不发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深沉舒缓。真人的呼吸是从脚跟开始的,一般人的呼吸只是通过咽喉。爱与人争辩的人理屈词穷的时候,他的言语吞吞吐吐,就好像喉咙被卡住一样,凡是情欲嗜好太深的人,他的天然的根基就很浅了。

古代的真人,不贪生也不怕死,出生的时候不高兴,临死的时候也不违抗,他只不过忽然去了,又忽然来了而已。他不会忘记自己生命的起源,也不去贪求生命的归宿,不管自己遭遇什么,成什么样了都欣然受命。他人为一切形态的死亡不过又是回复了自然而已,这种认识境界就叫做不用才智去伤害大道。不用人为去影响自然。这就可以算是真人了。像这样的人,他的思想专注于道,他的容貌神态寂静恬淡。他的额头宽大质朴。严肃的像秋天,温暖的又像春天,感情的变化如同四季的自然运转,能同万物的无穷变化协调适应,却没有人能窥测他的底蕴。所以圣人对于用兵打仗这件事,即使成功灭亡了敌国,也不会失去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施及万世,也并不是为了偏私偏爱哪一部分人。所以喜欢分辨事物的是非的,就不是圣人,有所私亲偏爱的,就不是仁人,因为计较成败而在意天时的,就不是贤人,厉害荣辱不能混同齐一的,就不是君子,矫情求名失去自己本性的就不是知识分子。轻易牺牲自己生命的,就不是自由的人。这一串可以看作互文见义,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总之就是看不上这些境界。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些人,都是服务于别人的驱使,适应别人而不适应自己的人啊。

古代的真人,言行举止不偏不倚,好像美德不足,而不愿意接受赞誉。自己非常孤僻高傲不合群,而却又不固执,胸怀开阔而不浮夸,平时好像很舒服高兴的样子,一举一动又好像是到了不得已才应付。他的德性自然让人感觉亲切,愿意归服,宽广无比的像太极初气的分布,高远超脱的不可遏制。每天到处玩乐很悠闲的样子,到达了连说什么都忘了的境界。

而现在有些人,把刑法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把知识用作对付外界的变化,把道德用作应对人世的准则。把刑法当作主体就是尽量减少杀戮,把礼仪作为羽翼就是用作社会上顺从大多数人行事的规范,把知识用作对付外界的变化,是因为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道德作为应对人世的准则,就如同说一个人用两只脚才能登上山丘,而别人还真以为他是个很勤奋的人。最后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道德,就是给别人看的。

所以不管人们喜欢也好,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人们不喜欢也好,天人仍然是合一的。无论他承认不承认,都是合一的。如果他承认合一,就能够随同自然浑然一体做宇宙大道的好朋友。如果不承认合一,就只能和一般人一样劳形伤神做一般人的好朋友了。能认识到天和人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是互相对立排斥的,这就叫做真人了。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9 19:21:00 +0800 CST  
这一节的头两段,是一个正反合的例子,觉得能区分自然和人为,然后不纠结不思考自然的那一部分,境界不错,但是还有更高的,不区分自然和人为,于是通通不思考不纠结了,才是最高的境界。这个例子还不够清晰透彻,还是等到天地篇尧见华封人的时候再说。我这里举一个自然和人为的例子。一般情况下,假如一个人滑旱冰,摔伤了,他是不会太愤怒,伤感的,简称不太会动情绪,因为他的直观感觉是,这是他自己造成的,叫做人为。但是如果他在马路上好好走着被汽车撞了,他必然非常强烈的动情绪,因为这是飞来横祸,不是自己的责任。如果进一步想想,既然是自己的原因,为什么要动情绪呢?既然不是自己的原因,又为什么要动情绪呢?这个小细节到山木篇的空船处再细说。然后再往深处想,这个世界上哪有绝对是人为的和绝对是自然的呢?滑旱冰摔伤,为什么别人不摔偏偏自己摔?为什么摔了几次都没事,唯独这次摔伤了?被汽车撞了,自己是不是没有遵守道德经上说的居善地,心善渊呢?大宗师中后面大量讲述了人面临病痛折磨,生死关口的故事,生病这件事是人为还是自然呢?是不是有自己一生生活作息不合于道的原因呢?可是不合于道的人多了,为什么偏偏是自己生病,偏偏是现在生病呢?这些事情都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也不知道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为什么要动情绪呢?所以庄子说,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得不到真正的真理,想要得到真正的真理,首先要是一个真人。

然后就提出了真人的概念。前面我们见到很多的圣人,神人,至人,这里又出现了真人,那么真人到底是个什么境界,和那三种人相比是高还是低呢?我的理解是,真人,就是修真的人,在我的话语体系中,就是修仙的人,修道的人,修心的人。所以后面讲的那些境界,除了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超出常人理解之外,其他的至少我写到这了,大家都是可以想象的到的,有些境界高一些,感觉接近了至人,有些境界低一些,似乎还不如圣人。我觉得这里的真人,其实就是庄子所说的以道为师的这一门派的门徒而已。这些境界,是这个门派门徒的共同特点。这样说,看起来入门的门槛是不是太高了一点呢?是的,不过这也难怪,不仅的学道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假如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人说他是个道士,恐怕他的学识境界,都会远在我之上,现在如果遇见一个自称道士的,可想而知了。如果在明朝所有的武当派弟子中随机挑出几个和现在武当派弟子中随机挑出来几个对打,结果可想而知。五十年前的相声演员都是什么水平,现在什么水平都敢上台说相声,我们都懂的。这是一个道理,估计在战国时代的庄子,他知道的古代,所谓修道的人都是那个境界吧。不过我们也不必厚古薄今,古代有古代的好处,现代也有现代的好处。我估计庄子写完这本书,一百年之内,能读到的人数,都不及这三个月以来看到我这篇破文章的人数吧,在庄子的时代想和他结缘,那是多大的缘分,而且还必须亲自待在他身边,跟他一起过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而我们现在是有互联网,有QQ的。现代有那么多人远离大道,古代也有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么一群不上道的家伙嘛。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修炼道家境界的门规,时时刻刻用来证悟自己的修行就好了。

圣人用兵,亡国不失人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道家并不反对打仗,准确的说,道家不反对做任何事情,具体到我们个人而言,如果你吸毒,还能经济上无压力,健康上不受损,或者受损你不在乎,精神上不上瘾,或者上瘾也不在乎,那就吸毒去吧。尼泊尔一带很多苦行僧,天天抽叶子,我看就挺合于道的。道家也不反对我们打人,如果你揍了别人,还能不打不相识成为好朋友,那是你境界足够,合于道,要是你揍了别人别人怀恨在心天天跟你过不去找机会就堵你家锁眼扎你家轮胎,导致你还很生气,那只能说你揍人揍的不合道。错的不是揍人,而是揍的不合道,做了自己境界还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已。

最后再说一个文中提到的概念,踵息。我知道很多人都感兴趣啊,什么踵息啊,胎息啊,龟息啊,当作一个专门的技术去练。我不是单纯的反对练这个,而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内丹修为,单独练这个,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危险。什么危险呢?就是如果长时间训练自己的呼吸深入,舒缓,呼吸间距长,最终达到口鼻前放一片纸片,一个时辰中的呼吸过程,都不会让这个纸片飘动,这也就意味着,你会因为血压偏低,心肺功能不足而失去剧烈运动的能力了。你看无论胎儿还是乌龟,他们都没有剧烈运动的机会,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现实生活环境到不了这么清静的程度,还是不要往深处练为好,练练腹式呼吸就足够了,更别谈什么吐纳了。当然,还是那句话,练这些东西,强烈建议有师承,如果有师承,各遵师法即可,我只针对没有什么明显的天赋,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套路的普通散修人而言。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29 19:21:00 +0800 CST  
大宗师二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生和死都是人不可避免的宿命,就如同昼夜交替一样,完全是自然规律。有些情况是人力所不能达到的,这就是事物的客观性。人们特别的把天,当作生命之父,自己非常尊重爱戴它,更何况那更加伟大的天道呢。人们仅仅因为君主的地位比自己高,就为他卖命,更何况更加权威的真道呢。

泉水干涸了,两条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给予湿气和吐沫,希望晚一点死,这种情况远不如他们自由自在的畅游在江河湖海中,彼此谁也不认识谁。这个道理就如同与其称赞尧的美德而贬斥夏桀的暴政,陷入是非的争辩,还不如把善恶是非都忘掉,融合到齐一的大道中去。大自然用形骸承载我,用生命劳烦我,用老年安逸我,用死亡安息我,所以,如果认为活着是好事,那么也应该认为死亡也是好事。

把小船藏匿在河沟里固定好,把小山藏匿在沼泽里,应该是很牢靠的,但是自然的造化不声不响半夜就把它们拿走了,睡觉的人还一点都不知道呢。把小物体藏在大物体中,虽然很适当,但是还是会丢失。如果把天下藏在天下中,就不会丢失了,这就是永恒的真理。如果谁正好遇到自己变成人了就很高兴,可是他不知道,变成人只是自然的千万种造化中随机出现的一种,这种值得高兴的事也不能提前筹划。所以圣人把自己的精神和天地万物混同在一起,就如同把天下藏在天下中一样,就永远不会丢失,可以永远保存了。乐观看待少年也乐观看待老年,乐观看待出生也乐观看待死亡。人们对这种随遇而安的境界尚且人为值得效仿,更何况进一步乐观看待把万事万物都看作混同齐一的宇宙大道呢,难道不应该以宇宙大道为师么?关于生,死,不生不死的概念,我前面讲过了,这一大段让我总结就一句话,不想成仙才可能成仙,不怕死才可能不会死。

这一段没有故事,却有一个著名的典故,相濡以沫,只不过现在用的意思已经远不是原文的意思了。原文的意思更像是两个死刑犯凑在一起喝上路酒的感觉。这一段讲的就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逻辑路线来乐观平静的面对死亡,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讲庄子,而不是其他经书的原因。庄子是讲逻辑的,经常用的方法是,你认可这个道理,那你也应该认可另一个道理,那么你也应该认可终极的道理。但是这讲生死的一段实在是有点太不接地气了,我们就算认可庄子在文中所讲的逻辑,也不可能做到读了之后立刻就悟透生死的境界。反正后面还有几个要死人的故事,我不如在后面讲生死,现在讲点别的。

我刚才说,懂了庄子的文章,认可了他的逻辑,还是不可能悟透生死,为什么。因为修仙这件事,如果以庄子作为提高心力,提升境界的教材,它是一个堆砌金字塔型的过程,这还不是普通的金字塔,我用蹩脚的数学水平试着描述一下,不要在意细节,领会精神即可。这个金字塔大概是,第一层有一百块一斤重的砖,第二层有二十五块十斤重的砖,第三层有九块一百斤重的砖,第四层有四块一千斤重的砖,最顶层有一块一万斤重的砖。假设这些砖密度不一样,这样垒出来还是个金字塔的样子好了。这样的一个金字塔。如果顶端要想放上这块一万斤重的砖,第一层这一百块一斤重的砖恐怕一块都不能少,假如第一层就少了一些,那么可能能放一些第二层的,几块第三层的,但是这个金字塔肯定建不起来。一斤重的砖就好比一些心灵鸡汤级别的小境界,有人提醒,看到这个道理,生活中稍加注意,就能达到。而一万斤重的砖就好比至人境界。所以,修仙这件事,一定要从低到高一层一层修,千万不能着急,顺序可以略微有一些变化,但是第一层的一百个小境界如果没有修炼齐全,达到一些第二层的境界问题或许不大,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就执着于第三层的境界,甚至第四层的境界,就会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悟透生死,大概就是第三层的九块砖中最中间的一块吧,所以我们下面两层还不齐全的时候,这块砖放不上去,很正常,也别硬往上放。打个比方,如果让我现在非要放弃一切,进山修炼,锐意进取,不成仙誓不罢休。什么结果?没几年时间,要么想念老婆孩子,下山了,要么一时半会儿想不开,跳崖了,要么生活状态急剧变化,还没悟透生死呢,就带着怨念贫病而亡了。一定是这三种结果之一。但是如果我慢慢的修,慢慢的等,把下面的基础打扎实了,孩子也结婚了,老夫老妻也就那么回事了,父母也送走了,我一个人,带着足够的物质基础,选择一个适合我的环境,接下来的修行也就没什么障碍了。所以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修仙是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能着急。且不说修行到一定程度,到达了金口玉言,心想事成的状态,祖师爷会帮你排除掉修仙的障碍的,但是修仙的障碍,是不是当时自己发自内心的希望和需要放弃的,放弃之后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怨念和执念,祖师爷可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这个世界上每年都会发生那么多意外,你们懂的。我可不想发生在我周围身上,所以我不能着急。最好的路径就是让我的生活状态永远处于基本维持现状,保持平衡,慢慢的,慢慢的,周边的人事物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清静,直到从圈子中消失,从社会中消失,从世界中消失,我就成仙了。

要是说,光有这些境界,这些目标,是不是就能成仙了?不是的,就如同垒金字塔一样,还需要大大小小的起重机,这个起重机,就是道教的法,甚至是术,这也是我必须要待在道教中,有事没事往师父庙里跑的根本原因。如果问我为什么不讲术法,因为一旦我公然提供了起重机,就一定会有人不顾任何劝阻,尝试把这个金字塔垒成一个砖头柱子,谋求直接在最顶端安放一个一万斤的大砖头,那样,结果一定是会塌掉,连人带起重机全都砸没了。各家各派,法不轻传,法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的道理,基本也就是这样,当然也一定有人有别的想法,你们懂的。理论上,下面的两三层不用起重机,用手搬砖也能垒起来,当你垒出点规模的时候,祖师爷会安排人问你,哥们,用不用起重器的。我很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庄子彻底拆散,然后根据我的理解,分出那些境界是第一层的砖,哪些是第二层的砖,等等。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千百年来,像我这么修的人很少。其实,一点都不少,只不过,修下层境界的时候,这个人看起来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也不会引人注意,平时又看不到他具体在练什么功法,注意什么姿势。他的境界越高,和他接触的人就会越少,当他在修第三层甚至第四层的时候,仅存的人大多已经无法理解他究竟在干什么了,这一篇后面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反应的就是这种状态。当他在垒第四层和顶层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一定已经没有人认识他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与否了。所以,无论这个修仙的人处在什么级别,什么状态,在社会上都没有什么存在感。所以才给人感觉很少。和现在修仙的主流,内丹功法不同,炼内丹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从快到慢的过程,第一步号称是百日筑基,而最后阳神冲举据说要九年左右。而垒金字塔嘛,如果起重机配备得当,从小吊车到万斤龙门吊都齐备,垒第一层砖头可能需要十年,第二层可能需要三年,第三层可能需要一年,第四层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最后放下顶端的一块砖头,也就是一分钟的事。数字都是我随口胡说的,我的意思是,这是个越来越快的过程,所以前期不要担心太慢,没关系,筑基虽然慢,但是成仙可能快。

虽然修的人不少,但是像我这样写出来的人并不多,因为首先,很多人都敏于行而讷于言,道理都懂,却不像我这么能喷。第二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做像我这样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们可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能完全依靠和我聊天对话的方式,了解我的这些感悟,因为篇幅太长。甚至,如果没有互联网,我用纸笔写出来,也没有几个人能看到,也没有几个人愿意看完,更重要的是,反正没几个人看,也就没有人愿意写了。如果境界比我再高出几成,他们也不愿意写这样的长篇大论了,可能几首打油诗,几句语录,这个阶段就过去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确实很闲。我相信古往今来,真正在这个境界关口想刷刷存在感,又特别能喷,又有能让不少人看到的环境,还至少在这个阶段完全不需要为了生活做任何事情的人,大概真的不多吧。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4-30 14:43:00 +0800 CST  
大宗师三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道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可供验证的,是不会主动做什么也没有具体形态的。是可以心传而不能口授的,是可以证悟而不能看见的。它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基础,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源。没有天地之前,从远古以来,本来就是存在的,道的造化神妙比鬼神和天帝更伟大。道产生了天和地,说它在浑然太极之上,也不算高,说它在天地四方之下也不算深。说它在天地之先出生也不算久远,说它比上古的年岁还要长,也不算古老。

然后就是一大堆历史上有的没的人物得了道之后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大概就是清静经中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的这种感觉吧。

这是庄子内篇唯一一段直接讲,道的各种属性,其实讲了也跟没讲一样,否则知北游就不用说道在屎溺了,直接把这一段讲给东郭子就行了。很明显,就算给他讲了这一段,也没什么用,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说明白道到底是什么。也不可能能说明白。如果庄子内篇中一定要让我删掉一段的话,可能我就要删这一段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境界不到,不知道这一段的重要性和妙处。

一开始说道,有情有信,有人据此人为道德经中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精字应该是情字,于是引申出一大堆关于情的分析,思辨,感悟。从训诂学和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也不是没有可能性,但是准确的说,到底是什么字,已经完全不可靠了,就算是有出土版,谁又能说出土版就一定是原版呢,没有传抄的讹误呢?这里面是一个阴谋论可以套着一个阴谋论。所以,还不如不去想这件事,任何一种说法,如果能自圆其说,自成体系,读读无妨,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无论从什么角度。如果是牵强附会,那就算了把。另外说明一点,任何学科,任何著作,要想读懂,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只读原典。第二种是读至少三五种以上的解读,知道大家都是怎么说的,融会贯通之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看法,什么意见。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庄子的人,要么就直接读只有注释不夹私货的庄子,然后感悟多少就是多少。这可以叫做读过庄子了,如果觉得自己读懂了,就可以叫做懂庄子了。或者买几本现代人写的解读庄子的书,哪怕是南怀瑾的,哪怕是于丹的,都读一读,可能这一点赞同他,另一点赞同她,这也可以叫读过庄子了,如果觉得自己读懂了,就可以叫做懂庄子了。但是,如果你从来没有接触过庄子,读过的,唯一读过的和庄子有关的东西,就是我写的,那么很遗憾,就算倒背如流,你也不会懂庄子,你懂的是我懂的庄子。任何大大小小的学科都是一样,小到一本书,大到经济学,心理学,都是如此。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5-01 20:18:00 +0800 CST  
大宗师四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这个南伯子葵,据考证还是那个讲天籁的南郭子綦,篆体的葵和綦的确长得差不多。这不重要。偊,读语。他问啊,您的年纪很大了,但是脸色还像小孩一样,大概就是隐芝描述的那样吧,呵呵,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说,因为我得道了。南伯子葵问,道可以学的到么?

女偊说,道怎么可以随便就学得到呢,你不是学道的那块料,卜梁倚有圣人对外做事的才智,但是没有圣人内在的修为,我有圣人内在的修为,却没有圣人对外做事的才智。我希望用道来教导他,也许他能够成为圣人吧。虽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用圣人内在的修为教导有圣人做事才智的人,应该会容易一些吧。我教他守神抱一的功夫,三天之后他能把天下兴亡置之度外了。我让他继续守神抱一,七天之后他就能把外在的事物置之度外了,我还让他继续守神抱一,九天之后他就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然后突然他就会心灵豁然明亮,领悟万事万物混同齐一的道理,然后超越时间的观念,然后进入不是活着也不是死了的状态。在这个境界上,只要能把活着的念头消灭掉,就不会死,只要还有要活着的念头,想活也活不了。这就有点像我大宗师二后面说的,砖头柱子垮塌了。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这一句不好理解,郭象的注说,任其自将,故无不将。任其自迎,故无不迎。任其自毁,故无不毁。任其自成,故无不成。等于没说。其他的说法,还不如这个呢。我理解这就好像达到了金口玉言心想事成的境界,对于万事万物不去管他,不去干预他,但是就会出现你想要的结果,比如我看一个人不顺眼,我不用杀他,过两天自然有一辆车撞死他,让他从你面前永远消失。我理解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这种境界,其实自己心里也就什么都不会想了,也就是所谓的一念不起,这种状态就叫做撄宁,往简单处解释,就是外物再纷扰,我都很清静的状态。

道家是讲逻辑的,这个南伯子葵的逻辑学的就非常好,他问女偊,他这个圣人之才需要你教,那你是从那学的呢?对吧,圣人都是圣人教出来的,那第一个圣人是谁教出来的?这个逻辑很清晰,问的很如法。女偊说,我是从副墨的儿子那学到的,副墨的儿子是从洛诵的孙子那学到的,洛诵的孙子是从瞻明那学到的,瞻明是从聂许那学来的,聂许是从需役那学来的,需役是从于讴那学来的,于讴是从玄冥那学来的,玄冥是从参寥那学来的,参寥是从疑始那学来的。这明显是一段不负责任的扯淡的话。然后大家就开始附会,我觉得附会的还是挺有道理的。说,副墨就是书本文字,洛诵就是反复诵习,瞻明就是通彻见识,聂许就是听别人小声说,需役就是不到不得已不做。于讴就是自娱自乐,玄冥就是无见无知,参寥就是参悟虚空,疑始就是怀疑本源。总之一句话,自己想明白的,自学成才的。

这一段对话,讲的是一个有圣人境界的人如何教一个有圣人才智却没有圣人境界的人如何达到圣人,甚至更高的境界。这说明师承是一个套路。但是女偊自己呢,很明显是自己想明白的,所以说如果完全不可能自学,逻辑上也说不通。不仅仅是在这个话语体系下讲修境界,炼内丹也是一样,虽然我强烈主张要有师承,很大的因素是不至于防止练偏,但是我绝不敢说,没有师承就一定练不成。否则就会出现南伯子葵式的问题,历史上第一个完整掌握清静丹法的人是谁教给他的。宗教上往往把这种问题推给神仙,说是神仙传授,我不能说肯定不是,但是逻辑上这不是一个好的答案,再说了,神授的也可以算是自己悟出来的。再说了,如果现代社会有人问,古人能得神授,我有什么证据证明他一定不会能得神授,我也答不上来,我只能说,逻辑上有可能。但是,逻辑上是否可能,和统计学上是否合理,是两回事。

女偊教的只有一招,内守,把外部一切事物都放下,都看作一样的,这在庄子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有两个新的值得注意的点,第一个是我前面说过的,到了这个境界再往上修,很快,一共不到一个月就足够了,逍遥游中尧去见姑射山神人,从文意分析也应该很快就回来了,否则他是天下之主,在山上待五年八年也不现实。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点,女偊能这样教,是因为他面对的卜梁倚有圣人之才,是一个类似于尧舜那样的人物,虽然这是谁已经不可考了。而南伯子葵,在齐物论里境界那么高,俨然世外高人的气象,在这就弱爆了。我说过,他只不过是跳起来能摸到篮筐而已,女偊连教都不愿意教他。可是,怎么能有圣人之才呢?难道非要成为天下之主,国之肱骨才行么?未必。

固然,从政治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后世的张良,魏征,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宰相的李泌,冯道,刘基,这些人差不多都有圣人之才,但是能说许由,庄子就没有圣人之才吗?应该说也是有的,因为有人愿意对他们委以重任。他们没有任何政治经验,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擅长的领域,那他们的圣人之才是哪来的?其实,我觉得就是自身的境界决定的,用我的话说,把金字塔下面两层垒满了,就是圣人之才,就可以学女偊教的这一套了。

最后两个问题,一个是女偊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圣人之才。因为他能教别人超越生死,那么对他来说,一切外物都没有意义了,他就算有圣人之才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另外一个角度说,才智这个东西,一定要有个表现的契机,才能被证明有才智,一个人要是个君主,重臣,或者有人请他们当君主,重臣,其他人才可以通过这个契机来知道他有圣人之才,而列子有没有圣人之才,我们就不知道了,因为没听说谁请他。大概女偊就属于这一种吧,没人请他出山,所以他只好说没有。就好像我说我有国家总理之才,这必然是个笑话,但是要是明天真有人请我当国家总理,我还不去,我就突然在一夜之间有国家总理之才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撄宁,因为陈撄宁先生的存在,这个词在现代的道教圈子中是个很脸熟的词,但是这个词对我们没有什么用,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就行了,这个境界太高,不要执着追求,等到了能看得到摸不着的时候,撄宁是否叫撄宁都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中期目标,还不如仔细琢磨琢磨后面要说的坐忘。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5-02 10:19:00 +0800 CST  
大宗师五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鲜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起讨论,看谁能把无当作自己的头,把生当作自己的脊背,把死当作自己的屁股。谁能认识到生死存亡其实是一回事,我就和他做朋友。四个人相互看着笑了笑,在境界上很默契,于是就共同做了好朋友。不久子舆生病了,看起来是佝偻病之类的。子祀去看望他。子舆说,啊,伟大的造物主把我变成了这样佝偻的样子啊,腰部弯曲,脊背突露,背部的五腧穴都朝着上方,脸贴在肚脐下面,双肩高耸超过了脖子,颈椎骨隆起朝天。这是阴阳二气出现错乱不调的毛病啊。子舆心情闲适,若无其事的一瘸一拐走到井边照镜子,说,哎呀,自然的造物主又要把我变成这样佝偻的样子啊。子祀问他,你感到难受痛苦么?子舆说,不啊,我为什么会痛苦呢。假如造物主逐渐的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我就顺应着用它来报晓司晨。假如造物主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就顺应着用它打小鸟烤着吃。假如造物主逐渐把我的屁股变成车轮,把我的神识变成马,我就驾驶着它,再也不用赶马车了。再说了,生命的获得是碰巧,生命的丧失,是顺其自然。人能安于时遇而顺应变故,悲哀和欢乐就不会浸入心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一切牵挂吧。如果不能自我解脱的,那是被身外之物缠住了他,况且这身外之物从来都不能战胜天道的自然规律,我又为什么要感到痛苦呢?

又不久,子来生病,呼吸急促快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围着他哭。子犁去看望他,对着子来的家属说,哭什么,快走开,不要惊扰了他生死的变化。他靠着门对子来说,自然造化真伟大啊,又想把你变成什么东西呢?又想把你送到哪去呢?要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脏,变成虫子的胳膊么?

子来说,父母对于儿子,无论命令到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去,儿子都要完全听从命令。至少那个年代是这样的吧。阴阳造化对于人类,同父母是一样的,它让我逼近死亡,如果我不听从,就是大逆不道了。这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大自然用形骸承载我,用生命劳烦我,用老年安逸我,用死亡安息我,因此认为生存是好事,也应该认为死亡也是好事。

现在如果有个铁匠,在铸造金属器具,那块金属跳起来说,我将来一定要铸成莫邪宝剑。铁匠一定觉得这是一块不吉利的金属,有点像我们理解的妖怪了。现在我们一下子正好遇到成为人的形体,就高喊着,我变成人了,我变成人了。咋造物主一定认为这是个不吉利的人。如果真的能把天地看作大熔炉,把造物主看作大铁匠,那么把我送到哪里去不是一样的么?死去原来是酣然入睡,活着不过是偶然醒来。

这一段亮点很多。首先我们能看到这四个奇葩,虽然他们都已经悟透生死,但是还是挺倒霉的,最后自己搞成这样了。这说明悟透生死,距离成仙,还有一段距离呢,就像我说的,大概只是第三层的中间一块砖。不过他们在重病之中能否境界突飞猛进,那我又怎么知道呢,甚至他们死了之后还有没有,有多少修炼的机会,我又怎么知道呢。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我先不说,后面还会死人的。大概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神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形骸只是附带的属性,就如同我们人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我的职业是附带的属性,那么就人死了就好像当兵的退伍回家一样,有什么太值得悲哀的呢。

另外我们从子来的妻子儿子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有这样境界的人,他未必有能力,也未必愿意,让他身边的至亲也达到或者接近他的境界,但是和低境界的人在一起生活,似乎也不是他修行的阻力。庄子的老婆是什么境界,书上没有说,但是至少子来的老婆是很普通的人。现在有很多人,说到修仙,说到修道,什么境界还没有呢,先要追求诀别亲人,离群索居,或者要钻到深山老林里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断绝亲情,才能不受干扰。我怎么能说人家错呢,我只能说,这和庄子里讲的道家境界是不相符的。还有很多小道童,十几岁出家住庙,快三十了反而住不住了,要下山结道侣去了。我就不明白那这十几年是图什么呢?你还不如反过来,从十几岁开始谈恋爱,谈到三十,阅人无数,觉得女人也就这么回事,结婚也就这么回事,干脆不结了出家得了。这样反而更可能有大成就。

再注意一点,子舆这个人是吃肉的,甚至从有个弹弓就想烤小鸟来看,应该还是很喜欢吃肉的。后面庄子吃鹅的时候打算详细再说说有用和无用之间,所以这里说说吃肉的话题。有人跟我辩吃肉,跟我引黄庭经。我说上古真人是吃肉的,为什么我们吃不得。人家又说,上古时代的环境单纯干净,现代社会污浊不堪,所以这时候产的肉就吃不得了。我说本来,如果上古真人能吃肉,那么我们能不能吃肉就是一个纯粹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课题,如果要论古今环境的不同,无非是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什么的, 这些影响是一个纯唯物主义科学的课题。把一个科学课题嫁接在一个玄学课题上,这合适么?在自然大道看来,人造的这些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又和天然的东西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人都是造物主的产物,人造之物就不是造物主的产物了么?对方语塞。不仅吃的东西是这个道理,居住的环境也是这个道理。有道友说,城市里气不好,污浊,复杂,要想修炼,还是要进山。可是这个道理和吃肉的道理一样了,在玄学角度说城市里气不好是一件说不通的事情,只有从科学角度才说得通。唯一山里比城市里好的是,人少。所以,我认为修道未必要进山,未必要在肉体上吃苦,自己觉得舒服的环境,就是最好的环境。至于什么才是自己舒服的环境,全在自由心证,我也无法知道人家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借口的就觉得山里比城里好,我也无法知道人家是否觉得夜总会金迷纸醉是否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环境。当你脑子里挂着万物齐一这根弦的时候,千万切记不要单方面使用。不要简单的知道好的,和一般的没有区别,或者坏的和一般的没有区别,而是好的和坏的,和一般的都没有区别。
楼主 广莫道人  发布于 2014-05-03 15:41:00 +0800 CST  

楼主:广莫道人

字数:324935

发表时间:2014-01-15 01:47: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8 10:55:04 +0800 CST

评论数:11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