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

@似水1柔情
谢谢
@炳宇
欢迎。
@修之
问好。都是徽州人,是老乡哦。
@wwwobbb
谢谢你的点评。
@369yuan2011
回忆也是一件美丽的事情。祝好。
@努力赚钱活得好
你说的真好。
@叶子林
谢谢。
@山岭野老
问好故友。
@整日做梦
谢谢雅评。伟民努力。
@很飘逸的男人
我是歙县人。去过绩溪,还不止一回。
@醉醒皆茫然
伟民问好。你的图片很徽州。
@藤花馆主2009
常回家看看
@古心静典
谢谢提读。
@很飘逸的男人 @五更归梦三百里
能圆原来的徽州,怕是大家的心愿吧。
@jessiepink
那你也是徽州人:)))
@未末春阳
谢谢春阳兄肯定。我会努力去写。
@大伊万2011
谢谢大伊万2011。我总觉得力所不逮哩。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1 22:56:04 +0800 CST  
@长沙艾敏 2011-12-02 02:07:08
这样的记录很有意义。

伟民最近似乎胖了,帅了:)))
-----------------------------
呵呵,这是09年的冬天照的,那时刚戒烟,身体重了十斤。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2 08:27:25 +0800 CST  
@ahhsd
问好老乡
@公子不来
谢谢支持
@裤衩被盗
问好徽州女婿
@窍泉
我去过婺源,那里真的很美
@HUANG929
谢谢支持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2 12:23:09 +0800 CST  
14.水口



水口与一片树林有关。或者说水口就是一片树林,一片长在村口的树林。
一个村庄在原没有形成之前,水口就有了。或者说,正是有了这一片能够远眺远方山脊的平地存在,一只浩荡的迁移队伍才选择停下脚步。
水口首先得有水,有山涧溪流,能保证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繁衍生息。还得能够易守难攻,保护村庄安宁。这两样缺一不可。水口,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哨口和烽火台。会不会有一两间圆圆细细的雕堡建筑,供村人轮流值守也说不定。只是现在没有了。除了一片粗粗壮壮高耸入天的树林。
这些树是与村庄一起成长的。村的年纪就是村庄的年纪,树的见闻就是一个村庄的发展史。
水口,完完全全就是一片树林了。树大抵以樟为最。樟木通身喷香,又称香樟,提神醒脑、驱虫避蚊的,用处较多。也有其他质地坚实的树种,如麻栎、栲树、橡树、三毛榉、山楂树等。却少有松、枫之类的树种。
松木被冠为水口林,且又独独一株,只有家乡才有的。说起来,那并不是一株如何庞大松树,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就能双手合抱。松木立在一个村子的中部,路旁的陡坡上。独木难成林,却被意外地冠上了水口林的名号。有了这名号,却是谁也不敢动的。一个徽州只所以有那么多的参天古木留传今天,就在于人们对水口和水口林的敬畏。那已经不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个村庄神圣的保护者。我不知道,我的家乡为什么没有说得上口的水口古木。怕是与家乡的绵延两公里的村庄结构有关吧。
以今天的眼光来审判,家乡也绝不是一个很好的落脚处。两山高挺,下有一坞,村庄沿一条小径,凿山而建,像极了一根细线上隔山差五毫无章法落下的一两个点,为了与路相边,村庄拉出好长好长,从东头到西头要拐上数道弯口,生产队长用喇叭派工,得登临数个制高点,扯开嗓门喊上好一阵才行。山坞口是水域宽阔的新安江。一个村庄因为过于分散,竟然有了三个水口,三个水口林,松木是我所在的村庄中部的水口,是村庄中部的护佑。
一个人对于家乡村庄的热爱和眷顾,缘于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有了亲情,继而扩散到了乡亲。村庄也就融入血液了。即便现在,我也于太多的徽州人一样,衷爱着自己的村庄。
那一天可以升华到一个村庄的村难。狂风大作暴雨滂沱的一个雨夜过后,第二天,大家惊讶地发现,松木被盗了,只留下了一个被斧劈刀砍过后的脸盆大小的口子。这一下,可把一个村庄吓得不轻。仿佛大祸就要降临一般。大队干部、生产队长,还有好多个老党员,一起围坐在大队部里,商讨着应对方式。一般的百姓,三三两两坐了,开口闭口诅咒着盗木贼。却终究没有破案。天空当了帮凶,只能不了了之了。
可是,却也绝不能这样结束。人们必须要给水口松树一个说法。村里的长者,头发胡须一般花白的三叔公阴沉着一张脸,在众人的搀扶下,来到来到水口松树处,一把椅子坐定,手中拐杖用力往地上一点,道一声“行刑”之后,村人把早就扎好的稻草人抬了过来,往一口磨得发亮的铡刀下一塞,咔嚓一声,草人一断为二。没有鲜血,却也心惊。
一棵树的神圣被推向了极致。
那一年的冬天,村庄的一个五保户和另两名老人的离去,把个水口松木被盗后无法护佑村人的征兆演绎到了极致。只到好多年过后,人们才从惊恐中恢复过来。
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神圣,我才会有机缘在许多的游走中见识到水口的繁华和热闹。歙县漳潭的千年古樟,一树遮阴亩许,成了远近闻名的景地。休宁石屋坑的千年红豆杉,少有人游,却能自我清幽,郁郁郁葱葱。
生命在更替,村庄的样貌在更替,前来的游人也在更替。独独未变的,是那片水口,水口上的古树。千百年来,水口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记载。记载一年四季的更迭,记载一个生命的生死,记载一次变革的成败,记载一个村庄的荣辱。
水口,成了一本无字的天书。翻开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村庄曾经的过往和现在。水口还在一直记载下去,直到作为一棵树的生命的最后时刻。

江伟民 2011年12月2日休宁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2 14:55:57 +0800 CST  
@cgl6805
@198668ABC
@风荷轻舞
@jayrome
@西湖之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各位,伟民一并谢谢大家了。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2 14:59:13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2 21:02:46 +0800 CST  
@喻伟华abc 2011-12-02 21:13:31
提这个帖子。
-----------------------------
谢谢伟华兄。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2 23:02:48 +0800 CST  

徽州水口林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4 13:37:32 +0800 CST  
15.路亭



路亭是一个流动的家。有路的地方,就有路亭。路伸到哪儿,路亭就走到哪儿。
或者说路亭是家和路之间的另一个家。

————题记



一间用石头码成的小房子,没有窗,只有门。门正对道路,里头靠墙安放三排石条,供人休息。这就是路亭。一个幼稚时代怕极了路亭,每每经过,连向里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而是在接近这个盒子般的小房子的时候,卯足了劲,像受惊的小鸟一样,一阵风般飞逃而过。总要跑出很远,方才慢下脚步,好好地喘上一阵子气,把惊恐的不安从口鼻中驱走。
路亭有鬼。路亭里的鬼穿一身黑衣,夜里专门出来害人。
大人们都这么说。从小到大,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从路亭边经过了,只是没亲见过一回黑衣鬼。鬼只是活在大人们的语言中和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里。故事说,东家一壮汉在晚上经过路亭时,被鬼上了身,只往自己的七窍里塞泥巴。故事又说,西家一后生,扛了一袋米,经过路亭时,陡觉分量加重,他咬着牙齿不敢歇气,一口气扛到家,第二天就病倒了……故事还说……说的多了,也就众口铄金起来。
我总想追根刨源地去理解一件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这个毛病是小时候络下的,只是到了今天也没有完全改过。一个农村的生活是单调而乏味的。一场电影,就能吸引三村四寨上千人跑上十多里路来观看。要是村中两家出言相骂,就必被围观看热闹。就算一村妇只是因为菜园里丢了几片菜叶而骂上一场独角戏,也会引得半个村子的孩子瞻仰。为了打发空洞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好事者则杜撰了一些有关路亭的鬼怪故事,也就可以理解其动机了。加上夜间路过之人的心理使然,总能让这种杜撰有意想不到的佐证。
路亭住过人。一个过路的人,由于家太远,或者无法找不到家,又或者根本就没有家的人。一个流浪的男人。一袭过于陈旧的服装,千疮百孔状,甚至遮闭不了私处。只所以寄身路亭,是因为离村庄近,饿了可以去拣些吃食。流浪汉会他的方言,他的方言没有人懂,却不妨碍他和一个村子的老少相熟。可再熟也很难吃上一顿人家施舍的热饭菜。除了一个村庄的红白喜事。讨媳嫁女、长者辞世时,往往全村人集于一家帮衬,流浪汉的适时出现,人们或高兴或怜悯地为他盛上一碗。
后来听人说,在路亭遇鬼的人家都曾经打过流浪汉。原因是流浪汉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到他们的猪食桶里抓吃的,把一些玉米粉、剩饭之类的都吃光了,害得猪儿吃不饱肚子,半夜拱槽嘶叫。是不是宿在路亭的流浪汉的蓄意报复,却是任谁也说不准了。
路亭在建造之初,代表的是功德。大凡一大户人家,有子嗣的在外经商发了财,做了官的,往往给家里寄上一些银两,好让这个还没有衣锦还乡的贵人早一些时候在父老面前显摆。显摆的途径有三个:铺路、造桥、盖路亭。这嗜好并不独独古人有,即便今人,也大抵手段相同。破点小费,在家乡修建一座路亭,或冠上自己的名字,或取上一个雅雅的名号,标注建造时间、建造缘由一类,还可以请上一两个墨客骚人写上一篇颂文记得入石头,附庸风雅一番。也有造亭不为这些虚名的。他们只为去病保健康。上了年纪落了病,药石无功的情况下,便从床头拿出一包裹得严实的布巾来,一层层打开,取出里面所有的积蓄,请人造亭。在他们的心里,只要做了好事,就能疾患尽除了。这是一种自求心宽的好法子。人食五谷,总归有个头昏脑热、三长两短的。有了病就会影响心情,若是一味记挂,就更加不利于康复。求得心安的老人,在路亭建好之日,也就一块石头落了地,病也仿佛轻了不少。概精神使然耳。
一个古老的徽州,有着无数的古道官道。每条道路上,三里五里的都会有这样的路亭。讲究一些的路亭,里面锅灶碗瓢俱全,有的还有床榻。路人在不着村店的时候,就能生火做饭,让炊烟在少有人迹的山间升腾。由此可见一座路亭的功德。只是现在,曾经装祯精美的一个个路亭,早已成了废墟。皖赣交界处的浙岭上,吴楚分源石碑旁,就有这样一座。现在不但坍塌一半,不久前竟连路亭里的9块记载路亭建造过程、捐赠人姓名的古碑也被人顺手盗走了。像牵走一头羊一样。
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为一座座路亭走向破败添加了催化剂。没有人再需要另一个家了。尽管新的路亭还在不停地产生,却已少去了原有的遮风避雨功能。人们是不会对于自己无用的物事用心去呵护的。一座数百年的亭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远没有他们家的猪圈更需要添瓦补漏。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我拿出了相机,记录下了一座路亭的样貌,如果可以,权当为它树碑立传了吧。



江伟民2011年12月4日七川新村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4 17:09:08 +0800 CST  


浙岭之巅 同春亭


浙岭之巅 继志亭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4 17:18:19 +0800 CST  
看了前面几个,文字不能不说是优美的,但每个章节还没有讲透,没有完整地表达出来。。。。。比如牌坊,黄山牌坊有好几百个之多。问楼主几个问题,最大的是哪个?最小的是哪个?最老的又是哪个呢。。。。。?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4 19:16:37 +0800 CST  
上面是女儿发的。她既然发了,我就回答一下她。
最大的还是八脚牌坊,因了八个脚,面积也就是最大的了。最老的是郑村贞白里坊。最小的牌坊在歙县许村,高不足丈,宽仅五尺。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4 19:23:17 +0800 CST  

郑村贞白里坊 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重修。仿木结构,二柱一间三楼,高8米,宽5.7米。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从前装有木栅门。二楼匾额上有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等撰写的《贞白里门铭》,旨在雄表元代里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一楼额枋上有"贞白里"三个篆刻大字,为"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余阙书"。坊主要构件外形尚好,梁上深浮雕及部分文字剥蚀严重。


许村最小牌坊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4 19:27:02 +0800 CST  
@周苇杭 2011-12-04 17:21:42
好字
-----------------------------
谢谢苇杭,你的文字我看了,很不错的。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7 00:05:30 +0800 CST  
@修之 2011-12-06 10:22:27
绩溪原来牌楼也不少,现在木几座了……
-----------------------------
绩溪的徽杭古道,彰山大峡谷,非常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07 00:06:22 +0800 CST  
@zj339 2011-12-07 17:12:45


徽州往事

阅读脱水版:http://t.cn/Sq6DrV......
-----------------------------
谢谢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08:42:43 +0800 CST  
16.歙砚

一个古城与一块石头有关。石头叫做歙砚。就是今天,我尚不清晰,是石头成就了古城,还是古城成就了石头。它们相伴相依着走过了1200多年……
——题记


先经钢钎凿打出一个长长的口径三四厘米的炮眼,装上炸药,牵上导索,一根火柴点燃了,哧哧地发着声响。完成最后的沉寂之后,一声沉闷的巨响,山体微微颤动一下,石沫扬起尘烟,一切又归于沉寂。拣石工开始了手工操作。依旧叮叮当当,依旧抡起重锤在一块块刚刚脱离山体的石头上敲打。只是人不走近,很难发现这样的劳作场面。大山的深度和厚度,包容了这一切。似乎,这样的敲击更适合在秘密中进行。
发生在砚石采集场的故事,远远不是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凭借不多的经历和经历带来的想象能够完成的。当然,当一块块石头变得不再庞大和沉重的时候,便会顺着连接山脚粗加工作坊的索道一路滑溜下来。这里有机械,切石机、打磨砂盘,依着一块石头应当具备的天然造型,人为地去了棱角,切成更薄的石片,一辆小货拉了,运抵古城3000多家砚雕作坊。作坊的工艺师们,拿起一块石头,翻来复去地掂量,一枝毛笔沾些墨汁,勾勒出一副山水画作,拟或一个人物造型来。再经数十把精制的小铲刀轮翻地挖、剃、磨、切、搓、润,最后定型,一方砚石也就离诞生不远了。
歙砚的产生是和钎凿斧劈分不开的。一方精美的砚石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的错误。而人是容易犯错误的。不犯错误的是心底对美的审视和把握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每一方砚石,它有可能不止这么美。也可以说,一块粗糙的石头在工艺师精确的打磨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方砚石又何尝不是如此。
歙县是祖国大地上年份久远却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时候,就有了歙县。当时的歙县包括现在的休宁、屯溪、太平等地。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黄山,也在歙县的县域范围之内。一个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的古城,必定会对文化的传播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歙砚的产生怕是这种责任的一部分吧。翻开一本厚厚的《歙县志》,可以找到这种传承。
歙砚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记载: “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斵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围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
这段话大抵可以译成:“歙砚起于婺源的龙尾砚石。在唐开元年间(713-742),有一个姓叶的猎人为追猎物来到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层层相叠、如城墙状,莹润可爱。 就拿了回来,稍做打磨,温润无比。后来,叶姓后人把这石头献给了县太爷,县太爷特别喜欢,就找了匠人制成了一方砚石,从此后,多人仿效,歙砚在当地流传开来。到了南唐,皇帝老儿翰墨情浓,歙太守就开始投其所好,向上献砚,得到主子的褒奖后,又提任一个叫李少微的砚工当了砚官,所有的石匠全部拜他为师,学习制砚技巧,此后,歙县的制砚匠人水平得到了大副度提升。”
婺源在整个歙砚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那是怎样的一方砚坑呀!每天又要往外采代多少石料呢?想起来都不会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一支歙砚雕刻大军,一间小小窄窄的街巷里,从清晨到傍晚,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能够给他们带来丰厚利润的砚台,时间跨度竟有千年之长。一块块朴拙的石头经过他们的手,变成了一座古城的代言人,散步在世界的个个角落,发扬着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山有尽而人无穷,愚公移山,究竟山空。到现在,婺源砚石坑已经走到了枯竭的边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无穷的生力军还在不断的壮大之中。如何破解僧多粥少的局面,成了一个让古城人绞尽脑汁去思想的难题。于是,新的砚坑出炉了。歙县大谷运——一个在地理位置上与婺源龙尾砚石坑血肉相连的山脊——发现了一个大砚坑。其石质地滑润、乌黑。手触之,如少女肌肤。地质学者冠之以“乌玉”确不为过。这一大好消息经当地的媒体报导后,曾在一个古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已过花甲之年的砚雕大师方见尘,端详石料片刻后,立即挥笔构图,喜形于色。歙砚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个有关歙砚的故事。具体的年代和主人公的名字记不太清楚了。但这不妨碍故事的完整性。大意是,一位砚工爱上了砚雕师的女儿。提亲的时候,砚雕师一言不发,指着一块刚刚采下山的砚石,丢下一铲,走进了内房。砚工知道,这是未来的泰山在考量自己的手艺。便决定好好显显身手,早日抱得美人归。可一细看砚石,他就傻了眼。其石不但不平整,还形同楔形,若按一般操作之法,当是废石一块,根本成不了一方砚台。砚工一屁股坐地上,一坐就是好半天,茶饭不思,一脸愁容。砚雕师的女儿见了,便宽慰道,物本朴拙,非汝之功可补。只须按物而为,循形而定,可矣。砚工大悟,立即手持铲凿动作起来。三日后,一方砚石摆在了砚雕师的眼前。应该说,这是一方极朴素的砚台,砚工只在宽绰处凿了半个眼,像一个尚未挣脱群山遮掩的太阳,用以研墨。其他部位,依照石料模样,粗粗勾画出了群山模样。一件绝世佳作,不是用手去雕琢的,用的是心,是灵感。砚雕师捋须大笑。他的乘龙快婿很快成了那个时代砚雕界执牛耳之人。
可惜的是,故事可以留传,那方故事中的砚石却不知去了何方。
歙砚是不缺少震憾的,只要你轻轻走进它的内心就能感受得到。我曾在一家歙砚收藏馆里见过一方嘉靖年间的歙砚。说是歙砚倒不如说成一块石头更为准确。因为,这块长方形石头没有经历砚工的任何雕琢,古朴得让人不知道如何去评说什么,如果没有附着在上面的文字记载的话。砚石上书:“赠龙江砚遂铭之曰:婺山之精,练水之英,是磨是琢,厮巧乃成;不扣尔声,不规尔形,惟方惟默,载清载宁;投赠君子,左右文明。嘉靖乙已朔埜子识。”
激起我心中荡漾的是“不扣尔声,不规尔形”这8个字。一切顺其自然,一切按造物主的原貌不加修饰。
很难相信,200多年前的一方砚石能够带给我如此久长的震憾。可它却真正做到了。让我震憾的不是石头本身,而是古人附着在石头上的一种境界。

江伟民2011年12月10日七川新村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10:40:03 +0800 CST  


不扣尔声 不规尔形——嘉靖古砚石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10:44:00 +0800 CST  


歙县大谷运乌玉砚石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10:52:02 +0800 CST  
@人行天地间


文字需要附着,需要历史,需要灵魂。我很荣幸我和一个古老的徽州捆绑在了一起。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11:45:18 +0800 CST  

楼主:江伟民

字数:1411

发表时间:2011-11-29 05: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18:35:11 +0800 CST

评论数:23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