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5 11:04:28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5 11:04:56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5 11:05:28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5 11:06:25 +0800 CST  
61.在众多的新安江支流的探访中,发端于富堨仁里的白沙河,可谓袖珍细流。有人家的地方,必定有水。白沙河之水虽小,亦能养人生命,滋养庄稼。这是一注流水的使命。此为题记。

青山不改白沙流


一个徽州,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安放三两屋宇;数处山坳之间,升腾几缕炊烟,都是再寻常不过之事。我们驱车盘山而上抵达500米海拔的仁里村,虽对山腰而居、不惧生产生活不便的仁里人有着诸多不解,但一样的原由,便是战乱。
程居沂已逾古稀,是仁里地方志书的编纂者。虽说上了年纪,可在村中的老人看来,挺多算个“中年人”。“躲到山腰建村,主要是战乱。战乱的时候,山脚平原区首当其冲,退又不能退,跑又没地方跑。我们最乱的一次就是太平天国起义,部队进村的时候,村民往山上一跑,所以人口保留得相对于其他地方要好许多。”
仁里村地形“太师椅”四周都是低低的山丘,便于开垦,围田,引白沙河水种植水稻,可以解决一村人的吃饭问题。晚清时期,就有上千人口,是个宜居宜生产宜繁衍的好去处。而在村人的口中,仁里之所以人丁兴旺,还与古道上的木亭“围栏关虎”的故事有关。
路亭建在村下古道上,19根柱子,栅栏式双排安放,只一单头。屋顶柱子上写着“大清光绪二年重修”、“1992年重修”字样,自是甚有来头了。村委会主任郑金星领着我们来到了木亭。在他的介绍中,我们对那个远古的故事有了大概的了解。木亭的柱子就像栅栏一样,是用来关虎的。相传历史上,仁里的青壮年无来由相继去世多人,村人中引起恐慌,便找来地理先生破法。地理先生说,村里原有一只虎,现在跑出来了。于是绘一图纸,让村人按此图建亭。说来也怪,木亭建成后,还真就起了效果。一种虔诚和敬畏,让木亭保留至今。
白沙河贯敦仁里,慈孝乡里著美名。富堨镇仁里村,数百年来,一直隐藏在深山之中。仁里是富资河支流白沙河的源头,也是歙县有名的长寿村。一个千人村子,60岁以上的就有200多人,80岁以上有50多人,还有不少90岁以上的,经常会出现百岁老人。村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0岁。每年的重阳节,村里都要把80岁以上的老人召集起来,吃一碗长寿面。
仁里种植、养殖业十分发达,为了绿色发展,有着发展眼光的仁里人,从原来的“四个一千”的提法中,把能繁母猪这一千头的提法删了,成了现在的“三个一千”。
仁里山脚就是青山村。青山村范围广,由多座山峰围成的盆地上,自然村达十余,一处山坞一转就是一个村落,山村公路虽不宽阔,倒是村村相连,交通便捷。我们在村委会认识了九五后大学生何修豪,年纪虽小,却特别痴迷村落历史、族谱的收集整理。
何修豪的家在青山村峤山,“我在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伯公,每年清明节时候,他一定要回来,把一份老家谱摆在桌上。那会我特别小,个子还没八仙桌高,就趴在那儿看,伯公一页一页地翻着,我就有一种警醒在里面,原来这些写在纸上的人,跟我是血脉一系的,这种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们或许可以把这样的“警醒”称作一种家族文脉的自觉吧。在小何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峤山自然村。如其他村落一般,峤山古建破损严重,除了路边的旗杆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之外,便是村中池边、何氏祖上所建的五凤楼了。五凤楼就是何家宗祠,里二进悉数倒塌,蒿草齐人,已是危楼。
峤山村的风俗不过重阳节,而是选在9月13日这一天,寓意九子十三孙,多子多孙多福之意。
仁里、青山,历代名人辈出,到了近当代,就有黄宾虹关门弟子叶少珊,画家程铭明,及94岁高龄的书法家郑泽民等。叶少珊与郑泽民之间时常诗文互和,传为佳话。
我们在善福里邂逅了一口古井。村人告知,古井已逾550年历史。在我看来,说是井,倒不如说成水塘更确切些。古稀老妪项大梅,正提着水桶,过马路到井中提水。嫁到夫家40年了,天天吃井水,项大梅对门前的古井有了深厚的感情。
当地村民郑文坚,虽进城安家多年,却一直关心家乡的文物保护工作。前不久,他从一户农家院子里发现了一块石碑,遗憾的是,中间部分已被搅拌水泥的铁铲铲平了,字迹无寻。从仅存的字迹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块“禁砍荫木”碑。青山村落古建、文物的毁坏和佚失,大多发生在近半个世纪,有的甚至就是前几年、十几年的事情。仁里、青山姓氏众多,大抵以郑、程、许姓为主。律山村就是郑氏的祖居地。隋唐时期,郑氏六十六世祖思公,就迁徙定居歙北之律村,思公之孙女郑青洁,也就是越国公汪华的母亲。
律村,一个小村子的历史竟有1400多年历史,这是让我们惊叹的。郑氏延至八十五世祖再能公时,育有九子六十四孙。再能公富甲一方,方圆几十里夫他姓土地,逝后有联赞曰:周室荣封千世泽,宋时丕显半州名。
遗址废墟青草埋,今人难寻凭吊处。古人特别重视屋基、坟墓的风水,郑氏与许氏为了一块地,还曾上演过一出悲怆的往事。数百年过去,依旧听得我们心惊不已。 “小时候就听长辈人说,许村的东沙塍,杨充岭头那个地方,就是再能公母亲的墓地,这墓地可是郑氏一个叫细五公的人用命换来的。”郑文坚介绍,当年许、郑打官司,官府以酷吏为律,拿出烧红的铁靴、铁帽,哪一方敢穿戴,就算赢,就判一锣山给赢者。歙县宋村派郑氏细五公,竟穿戴起了烧红的铁靴、铁帽……
繁华的街市是一种美,青山绿水也是一种美。繁华会萧条冷落,青山却长久弥新。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是这世间最沉默而坚韧的东西。正如故事里英雄作别时的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掩饰不住的豪迈气慨。我们喜欢这样的诗句,更喜欢这样的境遇。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30 15:08:21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30 15:09:13 +0800 CST  


仁里木亭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30 15:13:10 +0800 CST  
62.走沙溪:吕仙宫内闻酒香

歙县县城北郊,大抵丘陵平原,土地肥沃,自古富庶。透过表层,挖掘曾经的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或许才称得上真正的抵达。沙溪,只是富堨镇徐村的一个自然村,带给我们的惊奇,却有那么多……
—— 题记
沿着一条白沙河,我们邂逅了承狮村。承狮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境内有白沙河、布射河两大水系,塘库众多,境内建有歙县高铁北站。作为歙北村落中民俗保存完好的村落之一,每逢春节,承狮的麒麟舞,丰瑞里的抬汪公,把一个小山村渲染得热闹非凡。
我们的探访就从承狮村名的由来开始了。承狮以郑、程两姓为主,村民姚宏才不姓郑亦不姓程,或许更为客观。承狮之承,历史上有呈狮,程狮,郑狮多种版本,当时要定位,用何字为佳,不能偏袒一方,便选了继承的承字。好在当地发音,即像程,又像郑,两家的意思都包含里面了。至于狮字,是当地的山形如狮形。这就是承狮村名的由来。
“承狮麒麟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后经发展变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承狮麒麟舞有念白、唱腔和戏剧情节,内容丰富。舞蹈队员一般为青壮年男性,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为唱曲和舞蹈,后场主要是伴奏,又细分为文武场。文场为吹拉,武场为敲打。表演时,还伴有烟火喷发、鼓乐爆竹齐鸣,煞是热闹。史载,承狮麒麟舞于1958年参加歙县、芜湖市、安徽省三级文艺汇演,获得安徽省民间舞蹈二等奖。之后数十年,因历史原因而停演。现在,在当地耄耋村民江维松、程树辉等人的搜集整理下,重新得以恢复,并在2016年全国文化遗产日安徽省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中,首次亮相参加演出,获得好评。
我们来到了沙溪村。发端于仁里村的白沙河,流经沙溪村时,壮观不少。沙溪村中有一双孔古桥大兴桥,极为少见。相传,大兴桥原为廊桥,桥上有二十四根柱子撑起,十分古朴秀丽。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损毁了。半个多世纪来,廊桥裸露着身子,惯看白沙河西下,与由北南下的富资河交汇。
沙溪是一个传奇色彩浓郁的村落。在当地村民心中,沙溪大兴桥,就承载着一个村落的兴衰荣辱。沙溪先由方姓迁入,后随凌姓。凌姓迁入数代,却是灾祸不断,人丁不旺。找来堪舆先生,一看之下,方姓居虎位,凌姓居犬位,相克相侮,故难有为。尊地理先生嘱,凌姓修建大兴桥,上有24根栏杆,如绳如索缠住虎脚,后方大兴。
与大兴桥北一箭之远,便是村中远近闻名的吕仙宫了。说是仙宫,也就20来平方的一个小房子,门对正堂墙壁嵌一平滑青石板,线条刻画有像,仙骨道貌,玉树临风。下有烛台,香炉,时有祭拜之人。村人指称,此为洞宾之像。边上墙体镶有碑帖,上有“万历二十年”等字样,可推为1592年所立。
祠右为一古井,人称仙井。相传取此井之水酿酒,味美香醇,又因沾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之故,屡显灵异而闻名于世。相传唐僖宗时,吕洞宾仙游沙溪,只见群山翠黛,双溪(白沙、富资)汇流,云蒸霞蔚,恍若仙宫,不觉流连。村人凌荣禄遇之,以宾礼相待。逾三年,洞宾辞行时,嘱之凿井,并授酿酒之法。凌荣禄自此方知所遇者竟是八仙之一的吕真人。
凌荣禄后人于仙井旁建祠,绘吕仙像以祭。岁久之后,祠宇倾圮,至明万历四十一年,凌荣禄裔孙、太常卿凌子俭率族人重建祠宇,并给吕公井圈四壁铸铁围栏,撰写《重修仙井新置铁栏记》镌刻于铁栏之上。洞宾仙井,至今已有400年历史。八个栏面上的铭文详细记载了唐代乾符年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指点当地的酿酒师凌荣禄,凿井引泉,投下仙丹,酿成仙酒,献于皇上并获恩赐,从而沙溪美酒誉满天下。
元至正十年(1350)建德路判官兼义兵万户休宁吴讷与元帅会师昱岭关,破红巾军,收复徽州,作《战昱岭关》诗,有“沙溪春酒甜如蜜,醉卧花阴听鸟啼”之句,近人考究沙溪酒业历史大多以此诗为佐证。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徽州发生疾疫,汲井水喝者无不霍然痊愈,于是感诵者、祈水者往来井上日有数万人,徽州知府朱廷梅怕人多滋事,将仙井封闭。三十年后,据说仙井之水又疗愈歙南村民疾病,于是前来祈祷者如前,殆无虚日。有关吕真人为当地百姓治病的故事,在沙溪村民口中流传甚广。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相传一村名喝了吕真人所赐仙药,病已痊愈,却因供不了三牲祭祀,把一只砂箕扣于肚子上。吕洞宾一见便笑曰:“肚大砂箕,仙人难医了。”
“肚大砂箕,仙人难医”,是歙县当地的一句俚语,我们在沙溪村找到了注脚。在村人的故事里,却是因为家贫而无力还愿,想用砂箕撑起肚子,不料却被真人识破,倒也是一桩趣闻了。沙溪吕仙宫,自古香火不断,为的是感恩吕洞宾施药救命之恩德。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村民凌世芳介绍, 60年代,沙溪小学百余师生具饮用此井,故依旧甘甜清冽,70年代学校搬离,井水便弃用了。水质大不如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诚哉斯言。
翻看史籍,吕洞宾为山西芮城永乐镇人,至于后来经铁拐李点化成仙,自然是神化传说了。至于其是否真有仙丹助沙溪村人酿成绝世佳酿,有秘方医治当时的血吸虫病,却是难以核实定论。酿酒秘方,或许真有,而血吸病至解放后方才得以控制,一代伟人毛泽东,夜不能寐,沾墨题诗:“借问瘟君何所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怕是千年之前的吕真人,若能抑制疫情蔓延,亦算功德圆满了。
“沙溪胜境自天然,况复仙家有醴泉。夹岸夭桃含晓露,两桥跣柳锁晴烟。人浮竹筏鱼依藤,水涨河干草没川。到此低徊不忍去,好沽村酒共流连。”这是400多年前,歙知县张涛所题的《春游沙溪》。
沙溪凌姓,为三点淩。歙县多地凌姓均为沙溪“三点淩”。有关沙溪三点淩,有着诸多传说,或治愈皇室怪疾有功,或平冤而得,或进木所赐,不一而足。总之各类说法均与皇上有关,却又无具体的相关记载。纵观沙溪一带山环水绕,土地平阔,亦稻亦麦,水对于一个农业生产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凌姓先祖将“凌”改“淩”,怕是有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吧。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30 15:14:57 +0800 CST  


沙溪大兴桥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30 15:16:10 +0800 CST  


沙溪仙井铁制井沿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30 15:16:48 +0800 CST  
63.龙潭布射大谷涌



汽车在连绵不绝的高山深处行驶,犹如一只爬行的甲虫,在辽阔的墨绿中游走。里东乡,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大山,也不仅仅是一条名为布射的河流。这里有名动杭沪的绿茶名品滴水香,这里有堪比婺源砚山老坑的龙头砚,这里还有一个个美丽经典的动人故事。
我们来到了岱岭。村子不大,历史不长,村人柯姓,为大谷运柯氏分支。从大谷运东进,沿一狭长逼仄村道,一路崎岖颠簸,至岱岭山势开阔,四望辽远,确是个宜居之所。不去考究或为避乱或为生产生活的迁徙因由了,古人的春秋笔法,惜墨如金,今人只得凭借想象揣度。
好在龙潭依然。沿蒿草及膝、宽不盈尺的小路,逆水而上,徒步半小时,方见一潭,村人称之为龙潭。这里就是布射河的源头。布射水自上扬尖始发,水流如注,至此成潭,碧波如玉,温婉可人。仲秋时节,正是一年中的枯水季,周边众多小溪干涸无水时,龙潭水依旧潺潺奔流,经大谷运、汪满田,黄村、宋村,自江村汇入扬之河。
龙潭以“龙”命名,大抵沾了仙气。一问同行向导,果不其然。龙潭有龙神,四邻八乡旱季求雨,有求必应。皖南水乡,大旱年景并不常见,若有,也在夏末秋初。是时,温度高,蒸发快,十天半月无雨,便会出现旱情。好在秋雨绵绵,总会在适当的时候落上一场,圆了求雨百姓的梦。时日一长,龙潭也便愈发神奇起来。
柯伯棠今年81岁,小时候见过四面八方的求雨者从家门前经过,见过一场仪式的虔诚。求雨的百姓,本县四面八方的都有,外区县外市的也能见到。或三五人,或一班人,沿溪流而上,带着香烛,不走山道不过桥,行进虽缓慢而艰难,却表达着心中的敬畏和希望。到得龙潭,点燃纸烛,绕潭作揖,再将一铁块掷入潭中,震动龙王,央求其体察民间旱情后及时布雨。随后用葫芦舀水,背回家乡,将葫芦之水倒在自家地里,意在告知龙王布雨之所。
上扬尖又名南云尖,海拔1402米,龙潭虽在山脚,也有650米的海拔。立龙潭四眺,怪石嶙峋,草木葱茏,一片绿海。
我们一直较真于“布射”河名的由来。翻看典籍,《千字文》有“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之说,布射即为吕布辕门射戟典故的简称。亦可看作此处河流落差很大,水流如箭之意。或正缘于此,当地建成了小型水电站,让流经岱岭的布射之水,在浇灌数百亩庄稼之余,为当地百姓多谋福祉。岱岭村脚有一庙,村人称之为五猖庙。入庙细看,不见五猖影踪,惟留观音坐堂,护佑一方生灵。
柯德平的老家就在岱岭,虽迁出经年,却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这些年做起了茶叶加式,便与当地茶农签下了收购协议,岱岭的高山茶园成了他全力打造的绿色茶叶基地。由于收购价高出山外不少,岱岭村民户均茶叶收入逾两万元。
自岱岭沿布射河西下三公里处,可见一采石场。显然荒废多年,曾经的滑索业已生锈,爬满了青藤。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地数峰均发现有砚石,一时间,钢钎声,凿子声,铁锤声,叮叮当当,响彻一个山谷。龙潭砚坑所采砚石乌黑光亮,细腻如小儿肌肤,被砚界称为乌玉。让人遗憾的是,此山石纹理由外内嵌山中,开采极其不易,成了不少人心中的一件憾事。
大谷运原名大谷,柯为主姓,概以村落处大山深谷而获名。后改名大谷运,相传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千丝万能缕的联系。
元末时,朱洪武走绩溪到了中店村,登高一望,只见布射水汹涌而出,至山下一处水域形成巨大漩涡,脱口一句:好一个大谷涌!数百年来,当地方言中“涌”与“运”音谐,叫着叫着就成了现在的大谷运了。
大谷运柯氏迁自绩溪后岸,肇基祖柯元一,于元初自后岸来大谷运结矛种山。元至正十年(1350年),族人柯大统在后岸聚众反元,龙川一村民导元军自小路进攻后岸,柯大统等猝不及防,全军覆没,村族几被夷为平地,柯氏幸存者四散避祸。元一后人柯庆华举家避迁大谷运,扩元一之基开族,成为大谷运柯族始祖。
清光绪时,大谷运柯万长建班,民国初,二任班主柯高荣定名为"长春班",当地人称高荣班,有演员40多人。演出代表剧目:《万花献瑞》、《九锡宫》、《七星灯》、《奇双会》、《黄金台》、《水淹七军》等四十多出,曾在南京、江苏、浙江等巡回演出和在兰溪戏院坐台挂牌演出。胡适回上庄结婚时,曾派十几顶大轿接请该班出演,成为一时佳话。抗战爆发,班肆散伙。解放后由行政村接办并置头四箱,70年代中停演。
受兵燹之祸,大谷运古建留存极少,偶有发现,亦因众家之屋,杂物堆放杂乱,阴暗晦涩。尚存不多的几个手艺人,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一个农耕岁月的文明薪火。
柯德佩坚守着自己的竹器手艺,一双粗糙的双手在细滑的篾丝上翻飞,直至华发盈头;柯春华年纪不大,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豆腐师傅。每天只做两桌豆腐,一出榨,就能卖个精光;92岁高龄的江顺珠,老成了一幢古房子,谈笑时还能捕捉到她初嫁时的羞涩模样;里东乡旱烟,金黄金黄的,就躺在布满尘烟的烟袋时,搓一张炎纸,用嘴一吹,就能点燃一个闲暇的傍晚……
岱岭有幸玉生香,布射龙潭大谷扬。纪昀吐雾常含怨,恨不东乡是吾乡。无怪乎,云雾缭绕的大谷,开阖有度,气象万千;无怪乎,藏器于身的大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2 09:02:10 +0800 CST  


布射河源头 大谷运岱岭龙潭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2 09:03:39 +0800 CST  
今日立夏,村人有惧夏一说,故小孩需过磅,防“夏贼”盗膘。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5 17:31:59 +0800 CST  
64.不嬉不行走满川


这里是名茶“黄山绿牡丹”、滴水香的发源地;这里是里东乡旱烟的主产区之一,曾在官方组织的品烟会上拔得头筹,成为贡烟;这里的元宵节前后数天,上演当地民俗嬉鱼灯,祈福平安,一嬉就是600多年,竟至“不嬉不行”;这里还曾发生过一次惨烈的革命战役,九旬高龄的当地村民、中国好人汪在君义务为红军烈士守墓,至今已一个甲子……
—题记
汪满田最著名的民俗就是元宵节嬉鱼灯,从正月13到正月16,一嬉4天,还不嬉不行。元宵前后,一到夜幕降临,整个村庄灯火通明,鱼灯鱼贯而出,甚为壮观。究竟这个村庄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丁酉霜降,我们的布射河流域探源来到了汪满田。
自大谷运沿布射河西下,拐上一道弯,就到了汪满田。汪满田简称满川,一条布射河穿村而过,三两桥梁连接两岸人家。除村西头松源桥为古石拱桥外,余皆钢筋水泥建造。概前为木板桥,简易为之,若遇洪水冲毁,亦便修复。
汪满田先居民为程姓,随后汪、叶入驻。汪满田汪氏系出平阳郡,汪华七子爽公派,分三支迁入。婺源大畈支汪亨为首迁祖,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辗转流客汪满田,依附村中程姓。亨传四世,子孙即盛。“不意福建贼夜潜至,遭杀殆尽,仅存大贵、大富、大中三公”。其后或他迁,或数代单传,又经太平国天国兵燹,现已支弱族衰,前后计传25世。汪亨子孙建祠“竹林堂”,已不可寻。
二迁祖为婺源大畈支汪奴,又名应奴,后人改“奴”为“胪”,字殿传。其父润一,字阳,为宦泉川,时值“海贼叛作,遭难散逸,潜归新安”,于元大德四年(1300)投奔同宗支派汪亨迁入汪满田。奴生七子,三子伯二支传八世,即在村中衍成大族,成为今日汪满田之主体,前后计传27世。其后人汪添禄支因"七世同居"之彰,而名宗祠“雍睦堂”,后扩建为总祠。
三迁祖为金锅岭上门支派汪宏富,曾承祧梓坑叶氏娘舅,因在叶祠梁头暗刻汪字,被令回宗,羞于归里,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迁入汪满田,先借住一过间楼下,后人遂称"楼下派",先后计传十六世。
雍睦堂基本保存完好,余支祠荡然无存。
汪满田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汪氏入驻以来,便以茶叶、烟草为业。因处高山深山,所产茶叶味厚香醇,品质上乘,其大谷银钩、滴水香、黄山绿牡丹等茶叶名品,享誉经年,至今犹盛。
行走汪满田,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这里的里东乡旱烟,那些种植在海拔数百米、近千米高山上的金色烟叶,几经周转,成为贡烟,200多年来,因其香味浓醇,备受人们的青睐。虽然现已式微,但里东乡旱烟的名头一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几个摄影的朋友,曾在汪满田拍摄过旱烟的作坊和生产过程。我们来得不巧,旱烟生产已过时节,主人又去了外地,竟是无缘一见。
深秋时节,正是徽菊太阳花的采收时节,村人大都在山间劳作,一个村落显得空荡。我们无意间邂逅了村中的老书记汪在郎。说起里东乡旱烟,名头之大,大抵于村中一户人家在金华做生意时的推广有关。随后烟草进京,还被评了个大奖,最终成了贡烟。
旱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烟制品,村民们将种植的烟草采收后,扎成小捆,或晾或烘,待干透回潮时,再压片切丝。汪满田所制烟丝,色泽金黄,烟香浓郁,享誉一个古老徽州。即便到了当下,旱烟式微,尚有不少怀古者,四处求购里东乡旱烟。
汪在郎年逾花甲,作为雍睦堂的后人及宗祠的管理者,说起汪满田的历史,如数家珍。因其腿有伤,不便外出,自然有着空闲与我等外来者详尽诉说。譬如有着盛誉的金华火腿的腌制方法,就起源于徽州火腿。“那时候,家家户户养的都是皖南花猪。花猪体型小,火腿也不大,味道却是特别鲜美。”汪满田中桥头一汪姓人家原本在金华做生意,却看到了商机,开了个火腿门市部,专门到村里订货,运往金华出售。久而久之,金华火腿名噪一时。
每年的元宵节前后,汪满田千余村民都要聚拢一起嬉鱼灯,场景宏大,甚是壮观。究其原因,概汪氏入驻汪满田后,村中年年都要发生火灾,甚至一烧数幢,造成极大损失。最让村民焦虑的,竟然找不到原因,最后只得请来地理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村后山腰处嵌一巨石,平滑如镜,村民称之为火镜。
为了破法,村人嬉起了鱼灯。从一开始的小鱼灯,一路发展到6米甚至更大的鱼灯,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在传说中,汪满田自从嬉起鱼灯之后,火患骤减,甚至不再发生,破除了火灾不断的魔咒,这鱼灯一嬉600多年,竟至不嬉不行的程度。
汪满田鱼灯每年按顺序轮值,共分成祠堂、田街、里村、柏枝园、上六家五个鱼会。轮上的地方,负责宗祠“鱼王”灯的制作和游嬉,夜幕降临,请来村里有威望的老者为鱼王灯点亮烛火。游灯时,宗祠的鱼灯先向前,其余鱼会灯再跟上。一路鞭炮齐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汪满田鱼灯花费都在数万元以上,均为村民自愿捐款。鱼灯活动在1964年因倡导破除迷信停止,1979年恢复沿续至今。
在汪满田,古有村人汪文彬拾皇税银而不昧,传为美谈;现有中国好人汪在君,60载义务为烈士守墓,成一时佳话。90高龄的汪在君,腰背驮得厉害,人却显得精神。多年来,凡清明节,国庆日,或其他纪念日,老人都要来到村西的红军烈士碑前,为烈士扫墓,陪烈士们说说话。汪在君青年时代参过军,得过多枚军功章,退伍返乡后,义务讲解红色历史。从汪老的家到纪念碑有500来米路程,最多的一天,老人要跑上十来个来回。
寻章摘句费思量,布射源流自有方。大义满川何烦问,青山放眼古今汪。布射河奔腾而下,满载着一个村落的沧桑古今,一路西进,奔向远方。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7 10:01:33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7 10:04:02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7 10:04:46 +0800 CST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7 10:13:01 +0800 CST  
一忍为难,何来百忍?七世同居,寿高也。雍睦者,和谐和睦也。三匾悬于一祠,祖宗期许甚多,后人遵之有几?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5-07 10:16:47 +0800 CST  

楼主:江伟民

字数:1411

发表时间:2011-11-29 05: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18:35:11 +0800 CST

评论数:23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