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

17.徽墨


李煜这些日子来,夜不能寐。公元975年丢了江山的打击,任谁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身处汴京囚室,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作。这几天他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本想做词,提了好几回笔,又作罢了。砚台里的墨汁睁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他。它们也想不朽。它们知道,眼前这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可能由于自己的性情温良当不了一个好皇帝,可一定是个好书家,好词人,好画师。
李煜在想念一样东西了。那样东西就是徽墨。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李煜在努力地回忆着。李廷珪有多少日子没有来了?这么长的时间,徽墨早已用光了。他什么时候能来呢?李煜辗转着派出了信使。信使很快将李后主的意思传达给了李廷珪。这可让一代徽墨宗师犯了难。
要知道,公元974年12月,金陵攻陷后,李煜一下子就成了降王。要是这时候给李煜献墨,那可是要犯杀身大祸的,弄不好还要牵涉九族的亲朋好友。信使一直在等待着复命。故主之命,违之则不忠。不违,能逃当朝峻法。该怎么办呢?一天,两天,三天……这时,墨坊对面飘来的阵阵芝麻香味给李廷珪送来了点子。信使带着李廷珪献给后主的徽墨复命去了。久候不至的李煜一见到信使的面,当即命道:研墨。可惜这“墨”不能研。一打开竟是状若徽墨的糕点——徽墨酥。至此,李煜明白了李廷珪的苦心。自己尽了忠,也缓解了李煜的徽墨情结。
三年后的公元978年,因了一首《虞美人》,李煜被宋太宗赐死。徽墨和与徽墨有关的徽墨酥攀上了一个南唐后主,都因了李煜的才名,而名噪一时,名传千秋,一直传到了今天。
历史记载着徽墨的发展史,也记载了南唐后主在徽墨发展上的推动作用。唐末,一个姓奚名超的墨工来到歙州,见歙地多松,新安江水质又好,遂留此重操旧业。其子廷珪,虚心求教、潜心揣摩当地墨工技艺,改进了捣烟、和胶之法,所造之墨被人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并受到了李煜的赏识,召奚廷珪为墨务官,赐“国姓”,因此奚廷珪又称李廷珪。从此李墨名满天下,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李廷珪也被后人奉为古今墨家之宗师。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印刷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的制墨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达官显贵、名门旺族聚集江南,首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南下,又促成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每年临安的科举考试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这时的徽州地区,制墨业已步入“家传户习”的繁荣普及阶段,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斤”,而要满足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的用墨则要逾万。到了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时,“徽墨”之名便正式诞生并迅速风靡南宋都城临安,“徽墨”也成了墨的代名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历史已经远去。徽墨留给现代人记忆是一个叫“胡开文”的人。因为这个名字,我们还可以在一条不经意的徽州古巷里游走时跃入眼球。歙县南门与歙县中学相连的一条小街巷就有一个专门制墨的工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现在,工厂内还有百十号工人,每天在与一块块墨泥打交道,他们选择了与一个品牌在一起坚守。歙县还有一些能工巧匠从墨厂出来后,又开了自己的工厂,闯下了自己的名号。现代制墨大师项德胜的徽墨作品《七弦琴》获得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徽墨作品获得金奖,同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其弟项胜利成了立体人物墨模雕刻第一人。
一块墨的制作要经过捶打、上模、定型、削搓、描金等多道工序。任何一种机械化流水线作业,都是十分磨人的。而徽墨这种“师传徒”单个教授的方式,也让一种技艺的传承变得不再稳定。再加上更为便捷的书写工具的产生,电脑时代的到来,徽墨作为文房四宝中的一员,变得可有可无起来。于是,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观赏墨产生了。《黄山十八景》、《清明上河图》、《岁寒三友》、《百佛图》等制作精美、流光溢彩的收藏墨应运而生。徽墨的功能不在只是研磨书写,带给收藏者更多的是一种历练、品味和修养。

江伟民2011年12月10日七川新村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19:02:04 +0800 CST  


黄山三十六峰 老胡开文墨厂生产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19:18:39 +0800 CST  



百佛图 项德胜作品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0 19:20:33 +0800 CST  
@江伟民 2011-12-10 10:40:03
16.歙砚
很难相信,200多年前的一方砚石能够带给我如此久长的震憾。可它却真正做到了。让我震憾的不是石头本身,而是古人附着在石头上的一种境界。

-----------------------------
时间上有个错误。应该是400多年或者450多年。一个说明:从准确的意义上那方砚石只能算是个“研墨器、研墨板、研墨石”而已。


改为:很难相信,400多年前的一方砚石能够带给我如此久长的震憾。可它却真正做到了。让我震憾的不是石头本身,而是古人附着在石头上的一种境界。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13 12:55:41 +0800 CST  
@一生幸福快乐2012 2011-12-13 13:02:55
欣赏一份厚重古朴。

谢谢提读。徽州乃至更久远的新安郡,带给我们大家思索解读。

@王-立 2011-12-14 18:10:45
欣赏提上,问好江兄:)
问好王兄,多次提帖。

@项丽敏 2011-12-20 21:09:19
哈,此帖已火:)
-----------------------------
丽敏,这一话题有人喜欢,我很高兴。谢谢了。

@记得那时依然 2011-12-21 07:58:03
徽州只存在于传说中了,即使我们有万般不愿,却又无可奈何。
-----------------------------
徽州一直存在着。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是不因人为的改变而改变的。

@猗猗之兰 2011-12-21 10:40:21
向江帅哥致敬!江帅哥的美文又引起了战争,其实不必,徽州已成历史,但想看徽州历史就来歙县,不会错的。

问好猗猗之兰。没有发生内战吧。即使有,也只是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欢迎呀。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1 22:40:15 +0800 CST  
老街

一条江河沿着小镇绕了个圈,像古戏台上女人的裙带,柔软靓丽。筑坝蓄水的时候,河水满了,浸了小镇的腰脐,小镇向后山上挪了挪。原本黛瓦青砖处成了鱼儿游嬉的乐土,成了一只只乌篷船停泊的渡口。小镇叫深渡。
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西递宏村的几间老房子,老房子里的几根大屋柱,大屋柱上镶嵌的几幅老对子,俺深渡也有。但随即又会长叹一声, “可惜呀,不是叫水浸了就是被破了四旧了。”总之,现在是没有了。在他们心中惟一剩下的家什就是一条可以与任何徽州古村寨媲美的老街了。
老街就像翘在水面上的一条尾巴,窄窄长长的。铺着青石板,三人并行,就会把老街塞满。老街两旁的房子算是老旧了,夹杂在这些陈旧的房子中,间或有几处新建的高楼。高楼的主人没有承袭血脉中守旧的嗜好,在墙体上贴上了五颜六色的钢砖,老街也就如一上了年纪的女人,在脸卜涂了一小块胭脂。那些坚持本色未加粉饰的墙体早已泛起墨绿的斑痕。裸露的青砖随处可见,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老街的古朴。
小镇老街的两旁都是店面,八成都是外乡人租赁下来经营的衣店。店铺外竹杆子交错着伸出来,像一只只招揽客人的热情的手。即便一个人走,稍不留神,脸也会时常碰到那一件件随风飘舞的衣袖和裙摆。房子的主人们似乎厌倦了祖上凭着两张嘴皮子讨要生活的方式,不愿再抛头露脸了,躲在屋里头数着租金过着安逸的日子。那些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少年人,一个个牵着骡马驮着货物,踏看清冷的石板,从老街一步步走向埠头的嗒嗒声,已经消失在老街的尽头,已经不能唤回曾经的辉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徽商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成了让后世子孙仰羡着的饭后谈资。
老街是避暑的好去处,因着其幽深窄长,一天到晚难泻阳光而清凉宜人。再加上两旁的巷道四通八达,在炎热的夏日里,—并成了土空调的重要零部什。因了一个凉宇,吸引了许多人往里挤着。既然挤着也比外头凉爽,任谁都会去凑这个热闹的。或许这也是老街至今繁华的原因吧。
凑热闹的有两种人,—种是搭船来小镇购换季衣物的乡里人。另一种却是大有来头的,从那张蓄着毛耸耸的胡子而年岁并不大的装饰上,就知道他们骨子里的艺术细胞了。大抵捧着画夹,在老街的任一巷弄里找个地方,旁若无人地调摆着油彩,在一块洁白的画布上涂抹,拟或拿了相机,捕捉着在他们看来稍纵即逝的景致。
2004年,老街来了一个故人。故人的名字叫汪观清,歙县坑口人氏,多年前就移居上海,是个画牛的画家,名字响了沪杭。那一年他就七十多岁了,一头白发在老街的巷弄里移走的时候,引起了我对一条熟视无睹的老街的凝视。
汪先生是带着一个让古镇在纸上复活的想法来的。他想用他的笔,画一张旧深渡的全貌图。这次他带来了拟就的古镇草图,召集了一个小镇上的老人求证。他的到来,让老人们异常兴奋,各自努力地从记忆中搜索着曾经的记忆,用一口纯正的家乡话帮助这位老画家在记忆中复活。一个窗户、一个柜子、一块青砖都不再放过。
老街真的复活了。只是复活在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足迹馆里。2010年的夏天,我有幸参观了世博会,见到了汪先生画就的60米长卷《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此时年届八旬的汪观清一说起这次创作,依旧心潮澎湃:古镇深渡在数十年前因为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而淹掉了,那个镇实在太好了,如果在的话,没有镇能与她相比。
现在,先生用他的一枝笔,把老街“捞”出了水面。
我在此后的行走中,还见识过保存完好的屯溪老街。一块现人立就的牌坊镶嵌着黄澍老先生题写的“老街”二字。屯溪老街上百年老字号就有不少,加上雕琢精美的一方方歙砚、一锭锭徽墨,作为镇店之宝一幅幅名家字画,琳琅满目的湖笔宣纸,一个文房四宝齐刷刷地提升了老街的品位——这里是个书香四溢的所在。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如果你能感觉,那块磨蹭掉了棱角的红褐石板上,依旧存有郁达夫林语堂的体温。只是郁留下了著名的《屯溪夜泊》,好让今人回味,林却似乎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一条老街也就无来由地与亲近她的骚人墨客有了缘分。
前不久的一个冬夜,我曾偕同友人在间或亮着几家灯火的休宁老街上走过一回。从状元广场南行数百米,拾级而下,老街就呈现眼前了。一进老街,也就把一个喧嚣丢在了身后。繁华和宁静有时只有一步之遥。
街不甚宽,中间是下水道,米许长、尽余宽清一色拱石铺就。体现的是一个泄洪功能。拱石是休宁老街不同于任何老街的地方。因了一个三江源头,时时会生发洪水,没有足够的排量,是不能保证两旁的砖木平房数百年不受侵扰的。
这是一条让人心安的老街。尘世的繁杂,在这里褪尽了颜色,现代文明的侵入只有偶尔的几辆摩托车和电瓶车。这里几乎没有行人。刺骨的寒冷和一个黑夜让老街安宁了下来。几声清脆的声响,从一两个依旧敞开大门的店铺中溢出,那是主人在准备明天的生意。
休宁老街一头连着一卒古城,一头连着横江。无庸置疑,这里是又一个包袱雨伞们别妻离子外出讨要生活的出口。我的幻象在昏黄的灯火下,清晰再现了当年的景致。那依稀可闻的道别声,橹浆声,在静卧的拱石上和流淌的横江里,远去,远去……
繁华落尽,终究归于宁静。万事如此,老街亦然。

江伟民于2011年12月24日,七川新村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09:40:27 +0800 CST  
18.老街


深渡老街


深渡老街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09:47:28 +0800 CST  

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09:54:45 +0800 CST  


休宁老街




休宁老街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09:57:42 +0800 CST  
@王-立 2011-12-22 10:31:05
伟民兄做出一个图文并茂的专题,极好:)
-----------------------------
问好王兄。

老街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提供图片的原作者。

顺祝兄弟姐妹们圣诞快乐!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15:33:56 +0800 CST  
19.祠堂


今人对祖宗,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顶礼膜拜的念想。祠堂的存在,为这一念想添加了实物的附着。逢年过节,冬至春分的,由着族人公推的领袖人物,也就是族长,只稍稍咳嗽一声,众人便心照不宣地奉着三牲,齐刷刷往祠堂涌来。自然得清一色的男人才有权利踏进祠堂的大门。一个个做庄严肃穆状,不敢稍有造次。祖宗的画像前的案桌上排列三牲,然后焚香烧纸,族长头一个手持三炷香,众人依次跟着,行三拜九叩大礼。礼成之后,往往留下族里的精英们议事,商榷着今年的得失来年的生产乃至一个族群的发展。
祠堂就是一个供奉祖宗牌位,供族人祭祀、议事的地方。议事功能像极了现在的会议室,自不必多费笔墨。说到祭祀,却自然少不了规矩。祥林嫂只是因为一个寡妇身份,竟然动不得祭品和器具,非得把辛苦挣来的钱捐买了一条门槛,才求得心安。鲁迅的一篇小说已经较为详尽地描绘了一个家族祭祀所呈现的排场了。在宗法制度森严的日子里,现实生活中远比这样的描绘更加阴深和恐怖。很难想象,这些阴深和恐怖竟是一个祠堂带来的。
祠堂是一个姓氏的标志,也是一个村落的标志。村子可大可小,祠堂也可大可小。一些外出经商,攒了钱送回家来,供给子孙上了学堂,一两个出息的后人挣下了功名,成“学而优则仕”之辈后,他们一族的祠堂在建造上就会特别讲究,择日开工,择时上梁,择期竣工。最不济的,也要压了方圆数十里地共同生活着的他姓族人才是。祠堂在一定时候成了功名、地位、财富的代名词。
一个徽州,所有的祠堂大抵分为三进,头一进为议事区,第二进为会客区,第三进为祭祀区。从功能划分上来看,议事区自然要大上一些,起码得容纳得下一族人。凡逢族人大事,诸如红白喜事,断案说理一类的,这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就是现在,众亲友来得多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祠堂依旧承载着摆桌设席的功用。会客区显然小得多,一八仙桌,两太师桥,族长及来客中的长者威严地坐着,说一些恭维或谦逊的话,两张古铜色的老脸时而相对着笑成三月桃花。两边设些板凳,一为宾,一为主,大抵作恭听状,一言不发地对等坐着,直至长者们起身作揖时,方才随着起身抱拳。之后,或进餐或离去,得让交谈后的时辰说了算。若赶上饭点,主人多少要客气一番。要是主人觉得人逢喜事精神爽了,就算没赶上饭点,也必定留下来客,宾主尽欢,千杯散尽。祭祀区地处祠堂最后进,自然是个隐避性较好的所在,面积略小于议事区,却比会客区大上不少。正堂板壁列成阶梯状,上面供奉着一小块写有姓名年代的木条。这些木条就是祖宗牌位。一个家族传代得越快,牌位也就越多。可生儿育女的,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常常一个家族中差别大的有三代,甚至更多。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个幼童指着拄着拐杖的老者痛骂,而所有的族人都不会去制止。原因是这小儿是老者的叔公……他在教育晚辈哩。
我在一个祠堂里呆过整整一年时间。那时候,祠堂已经成为了一间小学,容纳了一个村子的50多名学生。那是个叫灵山的古村落,叔叔在那个村子里教书,顺便捎上了我。由于离家较远,晚上就睡在祠堂里。大大的天井,粗粗的梁柱,平滑的石板,阴深的院落,空旷产生的恐惧,这是一个祠堂落在一个少年眼里的全部家什。小学毕业后,我就再没有去过读过书的祠堂。后来听说,祠堂成了危房推倒重建了小学。
2009年5月,我去过婺源江湾,游历过“萧江宗祠”。徽州江姓有济阳江和萧江之分。萧江始祖就是萧何。说到萧何,光俚语俗句就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可见当是个大人物。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他曾单骑数百里连夜为刘邦追回带兵打仗“多多益善”的韩信,使其成就了大将军,而又因其欲谋反而设计擒之,维护了汉王朝的稳定。
萧江宗祠虽说是现代建筑,整个结构却严格依据徽派味道,前后三进,屋柱横梁都是极粗壮的木料构件,牌匾题款尽数名家风流,那气势真有大家风范。牌位也是今人设奉的,那些名字我不认识,但应该都是萧何后人了。
江湾是个美丽的地方。在微微细雨笼罩下,一座山村显得宁静安详。这时,只需由思想在和风细雨中去感受那份端庄,那份宁静,那份甜美便可。要不是沿街村道上摆着的小吃点的主人的此起彼落的几声吆喝,提醒着身处闹市,我真的仿佛已经入梦了。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17:13:33 +0800 CST  


江湾 萧江宗祠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17:20:32 +0800 CST  
@汪红兴 2011-12-24 20:26:05
------------------------伟民的半塔有味道,我去过多次,写不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兴,欢迎来散文天下,这里有许多高人可心交流。
你的文字一向很好,不用自谦了。这样说,倒让我觉得脸红哦。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4 22:18:22 +0800 CST  
20.古刹



名山多古刹。古刹藏名山。
在我的感觉中,越是少了村庄炊烟,人迹稀无的大山深处,越多存在着古庙宇古庵堂。和尚也好,尼姑也罢,选择了一盏青灯,一只木鱼,双手合掌,口中喋喋地一辈子不食人间烟火,也就没打算和俗人交流。一个遍布祟山峻岭、古木参天的徽州,为古刹的留存提供了可能。几个行人,手拄木杖,毫无心思地寻古探幽中,说不定就能在一处奇绝的山巅上,透过密密匝匝的枝桠和云蒸霞蔚的迷雾,搜索到那似有还无的古刹身影。
稍有名气的古刹是藏不住身子的。我不知道,一个人要到一种什么程度才能心念俱灰,抛却尘世所有牵挂,去了一头清丝,遁入空门之内。所有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中虽有诸多描绘,以我之见,也仅只是说了个九牛一毛而已。空门中,名落深山中有之,深仇大恨者有之,情断心死者有之,一心礼佛者亦有之。除了最后一种因了信仰之外,诸多种种,其实只是选择了逃避。这是一种无法面对不敢面对生活残酷者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谈不上有多少高洁和诚意。但无论如何,正是有了这一逃避,庙宇庵堂也就存在了。
历史上的某一天,一位后生在一个村庄里突然消失。父母和族人满地寻找,却终不可得。后生独自在一条长满蒿草的小道上游走。他在逃避,逃避世态的炎凉。他心仪的在水一方的佳人最终没有兑现承诺,或者说经不住礼教的威压,嫁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踏上征程的时候,他什么都在想,也什么都想不周全,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时的他只是一片空白。荆棘撕破了衣摆,劳累消瘦了容颜,他倒下了。一个好心人的救援,或者只是一场雨的滋润,后生重新站了起来。他用一双手,在自己倒下的地方盖起了一座茅庐。为了生计,他一样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逢上雨雪天气,必定拿出一两本书籍来吟读。这是我想象中的庙宇的最初模样。后来,后生因了自己的学识,不断地为周边的村民指点迷径,后生攒下了名头,也就受到了他人的尊敬和资助,茅庐砌成了砖木房子,盖上了瓦片。后生长成壮年,变成老者的日子里,庙宇也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不断壮大。也许某一天,一位父母为了感恩,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是不想让他们的儿子因饥饿而死亡,他们送来了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原来的后生现在的住持也就有了衣钵……在时光的催促下,庙宇摇身成了古刹……立在古刹内的菩萨和它们的建造者传承者一样享受着香火……袅袅升腾的烟尘,一飘就是百年千年。
年代的车轮让我们的视线无法企及,可以逾越的只能是思想。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庙宇,应该说成庵堂,也仅200多年历史。1989年中学毕业后的暑假,一个学生时代最为轻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来到了歙县宰相故里雄村。那时候,雄村人还没有认识到,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宰相还能为一个村落带来什么。我们是慕名而来的。村人指着江对岸的一个并不雄伟甚至窄小的房子说,那就是了。
作为庵堂,其结构自然与普通民房不一样。目力所及的庵堂正面,漆成了红黄颜色,与我所认可的庙宇古刹极像。由于少了舟楫,也就不能近距离观瞻,只能望江兴叹一回作罢。那时尚处一个不求甚救的年纪。离开了,也就不再有遗憾。但多少心中有了个未解的结。20年之后,徽杭高速从江面掠过,附带着加了挂桥,方便两岸往来,我也就有了走进庵堂的机缘。只是这时,已经不再是庵堂,而是庙宇了。沉寂了200余年后,庵堂来了一方挂单和尚在此住脚,接受香火。只是当地人还一口一个“尼姑庵”地叫着不肯改口。当然不容篡改的还有历史。
我见过和尚,只是没有交流。和尚长得肥肥胖胖,满面红光的,一副十分滋润的模样,多少与想象中的高僧样板相去甚远。和尚的到来,让曾经的破败的庵堂焕发了生气。拾级而上,庵堂内香烟缭绕,四墙字画满壁,正堂中间一尊菩萨,案上一个大香炉,插满了香火。许是刚走的一拔信男信女奉上的。还有一只功德袋,接受馈赠;一块功德碑,记载着馈赠者的名姓。庵堂正在扩建,功德碑是为扩建准备的。
该是解结的时候了。村人的繁杂叙述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以下文字。曹文埴(1735~1798)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传胪(二甲第一名进士),进京为官后,其子曹振镛年方5岁,生性聪慧却极顽劣。曹文埴为官后,曾在家乡建造了一座学堂——竹山书院——供子侄读书。可曹振镛到了该读书的时候,依旧不思用功,其姐多方教诲,竟无丝毫作用。一天其姐复劝道:“汝不用心,将何以登堂入仕,承继父业?”曹振镛夸下海口:“他日我定为官,且胜吾父。”其姐有意激他:“你若为官,我当出家为尼。”曹振镛从此刻苦攻读,果然不负其姐所望,考取了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权倾朝野,留下“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佳话。于是其姐坚守信诺,坚持出家。曹振镛苦劝无效,又怕她在千里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当地俚语“隔河千里远”之意,在新安江对岸建了一座“慈光庵”供其修行。慈光庵与竹山书院隔江相望,仿佛一双凝视的眼睛,激励后人奋发勤学。雄村曹氏一族攒下的足以留传千古的名头,就这样与一座庵堂连在了一起。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出家和离世,给世人的冲击是相当大的。“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首《葬花吟》如泣如诉,动人心胆。不知是陈晓旭把角色演进了生活,还是角色原本就存活在生活之中。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从此一个妙真的尼姑和长春一家叫百国兴隆寺的庵堂烙进了记忆。
历史兴演了一出文化革命。徽州历史上的大多庙宇庵堂在一夜之间捣成一堆砖瓦。推倒的砖瓦又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成了邻近村落的建筑材料。落在今人眼中的大抵只有一个遗址了。存在的已经受到了保护,部分失却的也在一列列复建规划之中。我在想,就算把一切都恢复成原有模样,还能还原数百年前来香火熏制的灰尘么?
一天天的日子构成了历史,历史没有断层。人类割裂了历史,人类也在不停地缝合历史。可再好的手术,也会留下疤痕。今人能做的,只是让疤痕不致太于显眼。仅此而已。

江伟民写于2011年12月25日,七川新村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5 11:04:26 +0800 CST  


慈光庵。

看到图片才知道,我的记忆也还留有盲点。一个庵堂的墙体用的全是黄色。




竹山书院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5 11:11:41 +0800 CST  


竹山书院边上的“传胪”牌坊




竹山书院前是有名的“桃花坝”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5 11:16:44 +0800 CST  





宰相故里春光好,桃花坝上桃花开。三月下旬以来,歙县雄村桃花坝上的桃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缤纷艳丽,吸引了众多游客踏春徜徉,共同感受春天的娇艳和美丽。
桃花无疑是春天里最得宠的角儿。有着“十里红云”之称的桃花坝位于宰相故里雄村竹山书院的门前,一条沿江石堤,因坝上遍植桃花而得名。
花坝上,树与树之间,枝与枝之间,花瓣与花瓣之间,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傲然竞放,娇艳欲滴。红似朱丹、粉如朝霞,白如碧玉,置身其中,微风轻拂之下,香气沁人心脾,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醉意迷蒙在桃花丛中流连忘返了。
雄村的桃花开得干净,不沾尘埃,雄村的桃花美,不仅体现在一棵桃树上开出几个品种,甚至一朵花上开出几种颜色。沉醉之余,游客们频频与桃花合影留念。若是登船仰望,姹紫嫣红的桃花和古朴典雅的竹山书院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展现眼前的便是一幅泼彩的江南水乡画卷了。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5 11:22:06 +0800 CST  
@记得那时依然 2011-12-25 11:30:24
写的不错,

@黄山打柴人 2011-12-25 12:27:41
伟民兄好文字,拜读。

@云醉月眠 2011-12-25 13:04:56
写得真好,洋洋洒洒地美文美图一大篇。马克,留着细嚼慢咽。圣诞节快乐!

@平子1954 2011-12-25 14:15:09
问好伟民,祝福新年!

@古心静典 2011-12-25 19:26:50
喜欢,圣诞快乐

——————————————————————————————————
问好各位兄弟姐妹,祝大家圣诞快乐!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1-12-25 21:11:00 +0800 CST  
谢谢@醉醒皆茫然的徽州美图。
问好@suomoshawei2012,@梅妃雪子,@桐城江飞诸友
祝兄弟姐妹们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2-01-01 08:18:16 +0800 CST  
@黄山李平2012 2012-02-25 23:00:25
问好!
-----------------------------
谢谢李平兄。昨天看平易先生写的一个序,里面有你的介绍。平易先生对你的评价很高呀。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2-05-20 15:35:14 +0800 CST  

楼主:江伟民

字数:1411

发表时间:2011-11-29 05: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18:35:11 +0800 CST

评论数:23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