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钢铁侠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CU科技侧装备详解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4/马克14

简介:无人通用装甲。仍然属于通用装甲中的黑色混合设计型号,但又使用了一种全新的头盔和新式液压助力腿甲。因腿甲结构设计,马克14无法穿戴,纯粹的无人型号。武器配置略低于马克7。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④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⑤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马克7同理),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⑥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14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又一款新款式的头盔。胸甲和手甲混合采用老型号设计。全新的腿甲取消了鼓包和诱饵弹发射器,改进了内部电路设计;小腿部件背侧增装液压助力杆,脚底板后小截单独分离连接在液压杆部件上,共同强化腿部俯仰角度变化和锁死机构。



·总评+补充说明
回归结构验证机,但因为新式腿部的原因,是一款无人装甲。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5 14:15:00 +0800 CST  
神盾局昆式飞行器武装型

简介:在昆式飞行器B型的基础上大幅度强化了火力的衍生版本。飞行员服装换装为抗荷服。



·武器/装备:
①加特林式转膛速射机关炮。机头半埋入式设计,倒三角形布置三挺在机头。


②21联装近程空空导弹发射巢。布置在机腹两侧,发射时,侧方向打开;支持全弹同步发射。红外热成像制导。



③AGM65空对地导弹。片中分别挂载于机体内侧两个挂点。推测导引头是红外成像或电视制导两种类型的一种。
④一种前翼类似于“德比”导弹设计的导弹,片中挂载于机翼外侧四个挂点。欢迎补充。


⑤可以挂载美军现役任何一款尺寸合适的机载武器。机载电子设备配置不详(热感瞄准装置片中倒是体现过)。

·能源:两具涡轮风扇引擎,两具与机翼融合内置的冷升力风扇发动机。在两具涡轮风扇引擎之间增加了一部横置的变体式推进器。美军标准航空煤油燃料。


·结构设计:
机首两侧增加了机炮。在机翼下增设了总共6个武器外挂点。机腹位置增加导弹发射巢,其余并无太大变化。

·总评+补充说明
武装型的出现,使得天空母舰的载机型号尽量通用化,减少后勤保障压力。同时相比F-35B/C,武装型昆式飞行器更适合神盾局的渗透作战任务。当然,虽然大幅强化了武器,但其空战能力并不能优于常规空优战斗机的性能。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4 23:46:00 +0800 CST  
更新Part 6目录——
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15/马克15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16/马克16
3.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7/马克17
4.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8/马克18
5.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9/马克19
6.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0/马克20
7.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1/马克21
8.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2/马克22
9.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战争机器2.0/钢铁爱国者
(P.S. 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4 23:47:00 +0800 CST  
【补档/纠正】
战争机器2右肩弹仓之前一直定义成自定义弹仓(根据任务需要选装不同武器),这里补充图片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6 15:26: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5/马克15(sneaky/鬼祟)

简介:隐形装甲,又名“鬼祟”。对外形进行了隐身修形(棱角十分突出),加上隐身涂层,可以对雷达隐身。继续探索了可见光隐身手段,在装甲表层的镀铬涂层一定程度内可以变暗或者变亮,在夜晚环境下,增强相对距离外的目视伪装能力。武器配置水平略微降低。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只装载于右前臂组件内,数量未知。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1。安置于左手前臂外盔下方,可重复使用。
⑤有源大功率雷达干扰机(推测)。安置于左手臂内,主动削弱敌方雷达预警性能,但也会暴露自身行动意图。

⑥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15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明显的雷达隐身外形设计,特定角度突起的棱角、大量的整体式构件和锯齿状的接缝设计,都有利于折射开大部分雷达波,使其不被对方雷达接收到回波信号,削减探测距离。暗色涂装也说明使用了一部分雷达吸波涂层,进一步削减自身雷达信号特征。
左右手臂采用不对称设计,应该是单独装配不同装备所致。
背部拥有一对短翼,用来改善飞行品质。短翼下方拥有两具辅助推进器,推进器喷口同样进行了隐形修形。




·总评+补充说明
第一款全面考虑隐身设计的装甲型号,着重处理雷达隐身问题,减少在突袭或者渗透过程中被远程预警的概率。
在《钢铁侠3》中,暴露了一体式整体穿戴技术在准备穿戴状态机体连接脆弱,容易被突发紧急状况破坏机身的缺陷(在穿戴瞬间被马克42自爆产生的冲击波撕扯走了一部分机身,导致穿戴组装失败)。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6 15:4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6/马克16(nightclub/夜总会/夜店)

简介:黑隐形盔甲,又名“夜总会/夜店”(NIGHTCLUB)。放弃了马克15的结构修型+吸波涂层的雷达隐身技术,转而采用了前沿概念的等离子隐身技术。为了搭载等离子发生器,机体内大部分空间被该系统覆盖占用,只能大幅削减武器搭载能力——削减到了只拥有胸、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水平。在片中首次体现了在严重受损状态下的声控紧急脱离能力。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等离子体生成装置,分布安置在下颚、双肩、胸腹、腿、背处(条状蓝光部位),以方便飞行时,不断生成等离子云覆盖机身。等离子云能够有效吸收和衰减雷达波,从而减小自身电磁信号特征。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因为采用了等离子隐身技术,马克16不再为了隐身需要而采用特殊设计的机体构型,转而采用了较为常规的机体外形。
背部容纳有两具辅助推进器,推进器上侧各拥有吸气口。
衣领式设计方便分散气流,并引导等离子体流散到手臂及后方。



·总评+补充说明
马克16紧接着马克15,依然是一款雷达隐身型装甲,不过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雷达隐身技术,即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相比马克15那种偏现实的雷达隐身技术,等离子隐身具有吸收频带宽、吸收率高的显著优点,同时不需要特定外形,简化机体设计难度。而马克15的吸波涂层不仅能应对的雷达波频段十分有限,且还拥有很短的使用时限,使用次数达到上限后就失去吸波作用,需要重新维护涂抹。对于可能随时需要出动的钢铁侠来说,这样繁琐的维护保障实在是不方便。但相对的,马克16采用等离子体隐身后,内部容积的限制和耗电大户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发展到马克7时代以来的诸多武器,在攻击上输出显得有些上不得台面。
首次展示的紧急弹射使用者的功能使得使用者的生存系数得到提高。但并不一定代表这是马克16才开始应用的技术,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这种根据受威胁环境来自动引爆特定部位的爆炸螺栓,并让剩余机甲带离使用者的逃生方式在前几款装甲都能做到。这里为了保险起见,定于马克7开始应用。
马克16在片中快速穿戴并投入近身格斗的片段中再次暴露一体式整体穿戴技术未完全组装完成时部件容易被外力损毁和特定部位组装较慢的缺陷(当然,也因为马克16组装顺序和结构不同的原因)。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款在潜行属性上比马克15更优秀的装甲,前缀名称中的黑隐形也带有黑障那种隐形到极致的意味。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6 17:05: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7/马克17(heartbreak/碎心者)

简介:高能级炮击装甲。一种技术验证装备,着重试验极高功率的冲击束流武器应用。显著外观就是特别吸引人注意的超大型胸部冲击束流发射器,该发射器除了提高冲击束流威力,还使得冲击束流具有了多种应用模式。至于其他导弹类武器则被削减。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扩展版本,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四周四条粒子集束装置呈X型分布,并延展至背甲合拢。大幅提升了输出功率上限,同时可以调节内部透光孔径大小,改变冲击束流形态——射线状或“光墙”状(大范围冲击束流层实际应用则在马克50,到时再述;调节发射器口径大小则应用在马克44的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上)


③磁脉冲发生器。集成在胸盔内部,用以形成微力场抵御炮弹破片溅射伤害。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混合采用了马克11的头盔、马克9的腿甲、马克10的手臂甲部件。全新的胸甲因为集成度不高原因,粒子集束装置呈X型外露,并在背甲有两个散热设计。





·总评+补充说明
马克17说明托尼开始深度挖掘装甲在冲击束流发射器上的武器应用潜力,但因为是验证性装备,超大功率的胸部冲击束流发射器集成度不高,即使有装甲层防护,外露痕迹依然明显。背部的散热设计也增大了装甲的红外特征。
完全移除导弹类武器使其攻击手段相对较为单一。
减少了辅助推进器,所以采用马克9的腿甲来相对稳固机动性。
马克17的能量增幅技术为后继的马克24、44、45、50分别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6 23:12:00 +0800 CST  

@重甲蝙蝠
相似度有点高哦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7 11:55: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8/马克18(casanova/卡萨诺瓦)

简介:隐身高能级炮击装甲。阶段性成果综合运用的装甲,将马克7的导弹火力、马克15/16的隐身性和马克17的高能武器结合在一起,一款十分强大的装甲。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扩展版本,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四周四条粒子集束装置呈X型分布,并延展至背甲合拢。大幅提升了输出功率上限,同时可以调节内部透光孔径大小,改变冲击束流形态——射线状或“光墙”状。
③磁脉冲发生器。集成在胸盔内部,用以形成微力场抵御炮弹破片溅射伤害。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小口径弹药发射器。取代了手臂反装甲导弹的安装位置,转轮弹链供弹,可连射或点射。
⑥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⑦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马克9的大腿甲、马克7的小腿甲、马克13的手臂甲、马克17的胸甲。暗色机身运用了吸波涂层。



·总评+补充说明
集成了实弹、能量两种重火力和一定的雷达隐身能力,综合性能十分强大,但集成度依然较低。而且将之前设备、武器全体实装,即使采用了扩容版的反应堆,能量容量和分配依然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弱项。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27 21:06: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9/马克19(tiger/老虎)

简介:超高速装甲原型机。对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的极超音速飞行性能进行技术挖潜,提升突防和主动防御性能(高机动规避),同时保持高水平的武器配置。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鱼雷。备弹两发,安装于肋下鱼雷发射管,平时处于密封状态。鱼类种类不详,除主被动声制导外,不确定是否集成了线导、尾流追踪等其他制导方式。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微型火箭(rockets)。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马克14的小腿甲、马克10的胸甲和小腿甲。
显眼的红银金混合涂装,暗示着强大的动力输出。


·总评+补充说明
鉴于未来面对的敌人会越来越棘手,托尼在马克19上开始试验提升动力输出,尝试高超声速飞行,以检验能否通过强化高速能力提高突防效果和规避能力。为了尽快试验,选择了成熟的集体部件,其中胸甲选择了马克10的构型,尽量平整。另外,由于对高超声速飞行时的抗过载数据储备不足,选择无人构型的马克14腿甲,用无人飞行来代替有风险的有人试飞。最后,马克19依然具备强大的武器搭载水平,确保突防后进行毁灭式打击。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30 22:48: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0/马克20(python/蟒蛇)

简介:远距离作战装甲。一款通过多途径提升续航能力的装甲,为减少设计难度和时间,外形和武器配备来自马克9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图源见水印)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马克7同理),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⑦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⑧大型导弹。疑似安装于肩背内部;爆炸威力较大,主要针对大型目标。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完全照搬马克9的结构,内部能量系统的部件和线路有所优化。




·总评+补充说明
随着试验装载的武器和设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耗能。装甲的续航能力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减,这对使用体验和任务执行产生了明显的负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托尼在马克20上运用升级的反应堆和其他高效率能量分配手段,大幅延长续航时间,并将其运用到后续型号上。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30 22:5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1/马克21(MIDAS/迈达斯)

简介:极高空战斗盔甲,又名“迈达斯”(神话人物,曾求神赐予点物成金的法术)。提高装甲升限的型号,追求大气层内飞行的极限高度,为外太空飞行做技术储备(因为是稀薄空气环境飞行)。外形结构和武器配置同马克7,涂装改为纯金色。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提升了短时蓄力下冲击束流的输出比率。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片中未使用。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马克7与马克6共用同种该型号导弹,弹头样式与马克3使用装备有差异)。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片中从发射机构来看该型导弹共载有8枚,但系统界面显示单侧应有24枚)。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从内部撕裂利维坦胸腹腔部位,并对马克7机体产生近距附带损伤。
⑦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不清楚安装部位的发射单元,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同马克7,增加了高空防辐射措施(哈哈哈哈,好高兴啊,最喜欢这些造型偷懒的型号了,特效偷懒,也照顾写文偷懒)。

·总评+补充说明
马克7在复联1通过穿越虫洞提前体验了外空间飞行的状态,很不幸,能源和推进器的工况很快就出现了异常(失去了喷射工质的来源),为了防止会再次出现外空间飞行的情况,托尼开始有步骤地研发能适应这一环境的装甲,第一步就是能在临近空间飞行的装甲——马克21。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30 23:00: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2/马克22(hot rod/热破)

简介:战争机器2.0的原型机。胸背甲设计上考虑到了加装背负式模块设备的需求。整体造型简洁明朗,武器配置偏实弹类。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口径弹药发射器。取代了手臂反装甲导弹的安装位置,转轮弹链供弹,可连射或点射。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继承的部件有马克13的前臂、马克12的头盔。全新的胸腹甲、腿甲。胸腹甲下肋处有双向性的辅助进气/喷器口,以弥补没有过多辅助推进器的缺陷。
背部拥有U型凹槽滑轨,为背负式武器模块提供底座移动空间。
腿甲涂覆有家里复古车的火焰状纹路。


·总评+补充说明
一款轻量化的装甲,主要是为挚友罗德提供新一代战争机器而打造的原型机。但本机并没加装背负式武器。
在片中再次暴露一体式整体组装技术在穿戴时,机体十分脆弱,被投掷过来的钢管损毁。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1 00:1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战争机器2.0/钢铁爱国者

简介:第二代战争机器,以马克22作为基础平台,增添了背负式武器模块。相比第一代,飞行品质更优秀,穿戴方式更便携。在两部MCU电影中出现过,但却出现了2或3种同型异编号的机体。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片中展示过蓄能然后近距离掌击的骚操作。


(骚操作)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口径弹药发射器。取代了手臂反装甲导弹的安装位置,转轮弹链供弹,可连射或点射。侧面安装有皮卡丁尼导轨,必要时可临时加装附件(之前使用这种手臂甲的也有)。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1 01:48:00 +0800 CST  
⑤背负式中口径双联机关炮。相比第一代使用的M134,这一代的背负式武器进行了外形修形(套上了一层长方块状的保护壳),既减少了气动阻力,又为炮管提供保护。该武器同样具有全向射击能力,一套名为gearbox access的变向底座架将炮身和U型滑轨底座相连。该武器可点射或连射,使用两种弹药——第一种是普通弹药,储存量最多;第二种是重型制导炮弹(artillery),仅储弹5发(老实讲,最开始看到图的时候,以为这种连接结构代表该武器是某种能量炮,结果片中还是实弹武器,无法理解供弹路径)。
该武器速射精度高,能在飞行时动对动射击动态目标(e.g. 奥创)。
飞行时,炮身贴近机身并转移至U型滑轨底部中央。


(飞行收纳状态)

(弹药精度和威力)



(两种弹药)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在马克22基础上加装背负式机关炮模块,机身根据军事和政治需要涂装不同样式的涂装和编号。
在《钢铁侠3》中使用一体式整体自主组装技术,在《复联2》中升级为马克41的自适应导航组装技术。

(U型滑轨)



(特定部位打开)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1 01:57:00 +0800 CST  
·总评+补充说明
战争机器进入第二代后,整机针对第一代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专门改进。首先是自重,由于第一代直接在马克2基础上各种外挂设备和增量防护层,使得本就偏重的机体更加沉重,不得不添装辅助推进器;战争机器2则在简洁的马克22基础上发展而来,自重处在正常范围,可以在常规地面着陆。战争机器1因为改装,外形较为“臃肿”,特别是M134是直接加装,飞行阻力巨大;战争机器2则尽量减少了空气阻力。战争机器1的手臂实弹武器较为外露,不利于防护,战争机器2用类似的内置武器。
战争机器2总共出现过三个版本,第一种出自《钢铁侠3》,也即所谓的钢铁爱国者,星条旗涂装,机体编号FF AF04 445,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战争机器2.0 block 1。到了《复仇者联盟2》,在复仇者大厦晚宴时,罗德曾只着装单手部件与托尼的马克43单手部件一起尝试拉动雷神之锤,两者都有小型推进器光焰;因此在这个时间段,战争机器2升级了马克41的自适应导航组装技术。在索科威亚决战时,参战的战争机器2为灰色低可视度涂装,机体编号ED **** 445(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第412飞行测试联队),批次编号002;片尾的战争机器2机体编号则变为了FF AF04 446(FF代表驻弗吉尼亚州的第一战斗机联队,AF 04 446代表其属于空军2006财年接收的第446架军用飞机),批次编号002。因此,复联2登场的两款战争机器2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战争机器2.0 block2。
总之,战争机器2.0是一款改进十分成功的后续型号。

(战争机器2.0 block 1钢铁爱国者涂装及编号)

(战争机器2.0 block 2第一款及编号)
(战争机器2.0 block 2第二款及编号)

(人脸识别)

(自适应导航组装技术的体现)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1 02:01:00 +0800 CST  
更新Part 7目录——
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23/马克23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24/马克24
3.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5/马克25
4.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6/马克26
5.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7/马克27
6.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8/马克28
7.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9/马克29

(P.S. 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国庆啦,咕咕咕咕……)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1 09:29: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3/马克23(shades/阴影)

简介:极高温装甲。一款拥有多种隔热手段的特殊工况试验装甲,旨在解决马克19在3至5马赫超高音速飞行时遇到的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为后续型号装甲突破超高音速飞行时的热障问题“开路”(特别是在马克40的外形与结构上)。因为机体内隔热设备添置增多以及减轻弹药自爆风险,武器配置水平大幅下降。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继承了马克13的半包罗式胸甲、马克12的棱角式手臂甲、马克12的小腿/脚底甲、马克14的大腿甲。
使用了一款新式头盔,多光谱传感器部位(双眼发光孔)表面增置一块暗色透明隔热眼罩,保护相对脆弱的传感器能在几百到一千多摄氏度的工况下正常工作。
肩部设有两处巨大的进气口,满足高热环境下推进器的主动吸气需要。背部设有整体式双元矢量推进器。


·总评+补充说明
气动加热问题,是任何航空/航天器都无法忽视和避免的问题,和高空除冰是一样重要的设计考量范畴。事实上,自马克3实际表现过超音速飞行能力后,就说明托尼已经做了很好的气动热防护设计。这种人形飞行器本就属于非常规造型的飞行器,一旦高速飞行,表面气动加热情况有可能比现实中的常规飞行器情况还要恶劣。而马克3主体材料采用的是MCU世界里的军事卫星外壳材料。这种合金本就需要耐受外空间频繁交替的极热极冷环境(被太阳照射和在阴影区时——±200℃),因此用于马克3是极为恰当的选择(参考现实数据,当2马赫超音速飞行时,现实飞行器一般驻点温度是两百多摄氏度)。但当装甲需要更高的速度时,继续主要依赖材料特性和原本的热防护设计就显得捉襟见肘。
马克23很可能采用了改进的金钛合金配方,同时在最容易升温的部位重点内置、涂覆隔热层(例如那个眼罩设计),内部线路也加强了水冷/风冷设计和其他结构散热设计,以应对3到5马赫飞行的热防护需求。
由于出色的热防护设计,后续装甲型号或多或少都继承了马克23的技术成果,特别是马克40,更是直接沿用了马克23的构型,也是对这方面的肯定(=设计师的偷懒)。至于面对绝境生物的高温,则在42那里总结为何失利。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8 00:4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4/马克24(tank/坦克)

简介:高能级炮击装甲&重型战斗装甲。马克17的深度成熟改善型,配置未变,可靠性、防御力大幅提升,并加载前几款型号的部分验证技术。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扩展版本,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四周四条粒子集束装置呈X型分布,并延展至背甲合拢。大幅提升了输出功率上限,同时可以调节内部透光孔径大小,改变冲击束流形态——射线状或“光墙”状。
③磁脉冲发生器。集成在胸盔内部,用以形成微力场抵御炮弹破片溅射伤害。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参见马克17。涂装改为褐棕银色混合。



·总评+补充说明
进一步挖掘马克17潜能的型号,在未改变基础结构的前提下提高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并加载马克20、21、23的部分技术,提高综合性能。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0:02:00 +0800 CST  
你们手机能看到我发的所有图的原图吗?我只能电脑才能看到,手机看图被压制严重。。。。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0:07:00 +0800 CST  

楼主:云山兮葬翎

字数:87134

发表时间:2018-06-06 09: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0 20:52:02 +0800 CST

评论数:26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