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钢铁侠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CU科技侧装备详解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片中引诱一只利维坦偏转方向。



⑨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7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19 16:15:00 +0800 CST  
惊了,我的app刷新不出来回复了,怎么每次上线都要出一种bug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19 16:34:00 +0800 CST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但在应付马克7的高强度作战时供能仍显乏力。在外太空环境下工作状况出现短暂异常。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全新的一体式机身组装技术。马克7整机拥有复杂的分系统变形机构,用来支持机身组装变形、设备启用开合和更多的飞行扰流部件。初始部署模式时,机体整体变形折叠(加上一部分一次性整流罩外壳)成桶状飞行器,除底部推进器喷口外,还有侧方向推进器。





(大量的扰流片帮助马克7飞行修正)


机体内部间隔安置片状柔性内衬,减轻外部震动冲击以及提升穿戴舒适性。

(裆部的内衬设计真是有心了
因为容纳了更多的武器和外置管道/喷口,马克7机体相比马克6看起来要更浑厚一些,表面大部分回归圆润设计。双肩鼓包式武器舱和副翼可紧急抛弃分离。
新增推进器——背部、推测、双肋冲击束流推进器。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19 18:06:00 +0800 CST  
·总评+补充说明
由于采用了全新的一体式机身自主组装技术,马克7首次实现了单兵装甲梦寐以求的便携性与战斗力的完美结合。使其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军火的范畴,多了一丝私人专属品的含义。一体式机身自主组装技术在提高装备部署响应效率的同时未降低整机防御性能(除非是在组装-部件展开分离阶段,机身才会结构性脆弱,但那是钢3故事线的内容了,这里不详述)。组装时前后皆可,也可以单一部位展开。初期应用这一技术需要穿戴者提前戴上激光校准手环,以方便装甲对接人体。后期因为给体内注射了微型定位装置,外加装甲扫描人体技术的进步,校准手环被淘汰。



也许是钢2应对汉默无人机那一次,马克6暴露了对付空中复数目标手段较少和效率不高的问题,马克7着重强化机体携带各型导弹的能力,无论是性能还是数量上。这也使得马克7偏适应大规模短期战役的任务。这与战争机器1.0的设计目的有些相近。但毕竟是一款通用装甲,因此马克7依然实装了非作战功能的分系统,比如医疗诊断;肩部的鼓包武器舱也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将导弹发射器更换成其他设备。


(医疗诊断)
马克7的诸多改进使其不仅在外形上更厚实,重量上也明显增加。为了不降低飞行机动性能,马克7增加了多个助推推进器,其中背部推进器最为关键。它使马克7在空战中更容易解放双手进行攻击或者其他作业,同时飞行性能不会下降太快。


(解放双手-高机动空战)

(解放双手-悬停)

(高速飞行下的快速航路规划)

(按照航路规划依靠地形做掉敌方机队)

(瞬时减速射击,高机动性优劣比较)


由于马克7在设计上非常优秀,完全兼顾了当时期装甲对防护、速度、攻击、便携的最高要求,所以许多后续型号基本上都是在其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有些后续型号盔甲更是直接在马克7的基础上改变涂装就行了(开玩笑)。总之马克7称为一体式机身自主组装技术时代的基准机也不为过。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19 18:21:00 +0800 CST  
马克7武器状态栏


(导弹类)



(增加了掌部冲击束流的状态显示)
马克7的UI界面除了红蓝色调换这种无用设计外,其他都是楼主最喜欢的版本。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19 18:28:00 +0800 CST  
【补充】:马克4的一些数据设定。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21 20:30:00 +0800 CST  
神盾局64号海天两栖载机母舰

简介:神盾局远程渗透和全球干预任务中的作战指挥、支援中心,也是紧急情况下,神盾局的临时机动基地。全长473.72米,宽305.185米(算上升力涡扇),排水量10~15万吨(估测)。兼具舰艇、航母、巨型运输机、指挥中心、实验室、情报监测基地、仓库等多种用途。因为集成了太多其它设施,导致挤占了机库太多空间,其航空载机母舰的作用是弱于正常航空母舰的。拥有光学迷彩,一定距离上达到视觉隐身作用,无雷达隐身设计。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25 15:46:00 +0800 CST  
·武器/装备:
①F-35B神盾局魔改版。F-35三种型号中的垂直/短距起降版本,在现实美军中主要服役于海军陆战队。具体性能网上有,不再赘述。在神盾局里主要用于母舰伴随护航、远程投送导弹火力。但因为机库容量原因,载机规模低于航空母舰。





②昆式飞行器。昆式飞行器中的运输型号,主要用于搭乘特战小队进行渗透作战,也包括物资补给这类后勤任务。依靠机翼内置的两部升力风扇进行垂直起降/空中悬停。机头搭载一挺可伸缩的加特林式转膛速射机关炮用于自卫射击。



③AV-8B垂直起降攻击机。撑场面用的。


④“阿尔法喷气”教练/攻击机。撑场面用的。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25 15:51:00 +0800 CST  
⑤AH-1某型号武装直升机。大概率还是撑场面用的。


⑥要员专用直升机。高级别长官专用机。



⑦救援飞艇。战时登陆或救援转移用。标准载员94人(乘员)+1名M134机枪操作手+1名驾驶,极限载人不详,载重不详。竖排座椅间宽度足够容纳担架或其他物资。四足偏转发动机,提供升力时也起支撑架作用,侧向舱门进出。具有吊运货物的能力。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25 15:54:00 +0800 CST  
·能源:大幅提升转换效率的压水核反应堆或技术稍微超前的核反应堆。

·结构设计:
两段式上下分层飞行甲板,下层飞行甲板后段可以充当一部分机库,再下层还应有一部分机库空间。但不可能同现实里那样直通、宽敞。船体两侧各布置有两台升降式的巨型超导升力涡扇发动机。航行模式降下沉入海面以下用以告诉外面自己是船和增加自己的航行阻力......舰艏直接宽直设计,主动放弃整流。
飞机升降机设在飞行甲板中部,对本就效率变低的双层飞行甲板来说雪上加霜(当然,如果全是垂直降落则问题不大)。
除涡扇桨叶外,表面都具有光学迷彩遮罩板。转换速度较快。



四台巨型升力涡扇发动机+两台水平推进器基座,无倒飞能力。转弯机动性弱。




·总评+补充说明
偏弱的载机母舰能力,不仅是载机量偏低,载机种类也较为单一。航空进攻单位和辅助单位缺乏。
可能是对自己太自信了,整艘舰没有安装一种近防系统,无论是近防炮亦或近程防空导弹。光学迷彩伪装效果足够,但不知道用什么雷达隐身设计和红外抑制/降噪设计。
总之,别想了,现实中的未来不需要这玩意,没前途的,就是个活靶子。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8-25 16:04:00 +0800 CST  
神盾局昆式飞行器运输型

简介:一种兼具水平高亚音速飞行和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特殊飞行器,既能充当小型高速运输机又能兼职直升机。分为A、B两型,A型出自《复联》,B型出自《美队2》。

·武器/装备:
①加特林式转膛速射机关炮。机头内埋入式设计,展开后可伸缩。



②雷达/红外告警装置。

·能源:两具涡轮风扇引擎,两具与机翼融合内置的冷升力风扇发动机。B型在两具涡轮风扇引擎之间增加了一部横置的变体式推进器。美军标准航空煤油燃料。

·结构设计:
上单翼,中央宽体机身,满足作战分队人员搭载或货物运输;机翼末梢可折叠,减少甲板/机库停放面积;机头驾驶舱部位可以上下俯仰,提供不同的驾驶视野;主翼中央部位各内置一具可掩盖的冷排气升力风扇。


A型机翼稍薄,有折叠设计;B型机身、机翼偏短厚,取消机翼折叠设计,并增加了一部横置的变体式推进器。


(前两张A型)


(后两张B型)
·总评+补充说明
一款偏向于神盾局这类特工/特战机构的专用飞行器,结合了喷气式飞行器的高速性和直升机的垂直起降特性,满足不同高度和飞行环境的高速渗透需要。剧中执行过人员/货物运输、航母干货补给、高空空降渗透、低空警戒射击等任务。机体较大,动力充足,能搭载整编的特战小队或货物,也可吊运货物,还能满足其他用途的改装。该机机体强度也比现实中的稍强,偏现实类构想。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05 15:07:00 +0800 CST  
更新Part 6目录——
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8/马克8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9/马克9
3.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0/马克10
4.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1/马克11
5.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2/马克12
6.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3/马克13
7.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4/马克14
8.神盾局昆式飞行器攻击型
(P.S. 武器附录下调至后期...咕咕咕咕|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05 15:07: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8/马克8

简介:通用盔甲。外形上,马克8与马克7非常相近,特别是在基础架构和设备布置上没有太大差别。因此,两者在技术水平上并没有太多变化。但在细节上,马克8改动了很多小部件或者部位的设计,用来测试新结构的可行性。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马克7同理),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⑨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8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使用了新款式的头盔,胸甲设计更加一体化,腹甲在对应的人体柔软部位采用了更狭长的层叠设计,方便同步体态弯曲需要。小腿部件明显使用了全新款式设计,更方便前开式着装。其它部位虽有细微变化,但变动程度不大,不再详述。

·总评+补充说明
由于马克7的设计实在太优秀,各项数据都比较均衡。因此斯塔克系列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马克7时代”。而在战后的第一款后续型号很明显的并未过于急迫地加载验证新技术,只在一体式机身组装技术寻求更优化的着装效果,并提高人机功效。但随着任务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后续型号的新技术特征越来越丰富。
(图源见水印)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0 00:30: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9/马克9

简介:通用盔甲。与马克8相比无明显技术升级,同样也只是试验新式部件,例如,试验加载了一款全新的腿部设计。武器配置基本同马克7。在片中被绝境化的小辣椒轻松一击摧毁。(图源见水印)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马克7同理),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⑨大型导弹。疑似安装于肩背内部;爆炸威力较大,主要针对大型目标。

⑩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9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验证了一款新样式头盔(技术水平没有什么变化),胸腹甲基本回归马克7样式,腿部组件明显是全新设计——大腿上的鼓包武器仓扁平化处理,开启接缝方式也改变,武器储弹量和发射方向也将改变;好处是风阻相对降低。小腿内外侧新增1~2个小型吸气/喷气口,吸气时增加脚底推进器推进效率,喷气时提高机体瞬时横滚飞行机动性。



·总评+补充说明
依然是一款未摆脱马克7设计范畴的后续型号,但已经开始考虑在马克7的基础上增加机动性这一改进方向。
片中轻微战损的马克9被高级绝境化的小辣椒轻松穿透能源,也显示出装甲材质的耐高温能力已经不单单需要应付常规耐高温烧蚀的需求了。


小辣椒暴力肢解马克9右臂,却仍能正常发射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说明至少在马克9就开始尝试较高能量容量的分能源储存设计(我知道删减片段有关于马克4单独手掌部件给黑寡妇穿戴的画面,这里保守一点,但保留意见)。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1 13:51:00 +0800 CST  
【补充】
马克8补图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1 14:56: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0/马克10

简介:潜水装甲验证机。出于任务多样化的需要和马克6并不能完全兼顾潜水工作需要,托尼借由研制马克10的机会,开始验证一部分潜水子系统关键技术或部件。显著特征就是螺栓加固的整体式宽平胸甲和高承重的多地形脚底组件。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鱼雷。备弹两发,安装于肋下鱼雷发射管,平时处于密封状态。鱼类种类不详,除主被动声制导外,不确定是否集成了线导、尾流追踪等其他制导方式。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微型火箭(rockets)。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⑨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10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螺栓加固的整体式宽平胸甲,提高防御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抗压能力,得以下潜更深的水下。肋下各安置一管鱼雷发射管(以前的那贴因为图不清晰,看成了推进器)。脚底采用了全新的高承重的多地形脚底组件,因为特殊的小腿支架设计外加脚底的带有自适应调节装置大接触面设计,使得马克10既可以承载更大的重量,也对山路、沙泥地(水底)、瓦砾等多种地面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
采用新的小臂组件,表面的并列条状凸起是何种设备或开启口不详。大腿武器鼓包恢复原始设计。





·总评+补充说明
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突然想验证水下作业装备了。其他无。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1 16:41:00 +0800 CST  
看到还有朋友再翻马克1-42那篇帖子,忘了它吧,错误太多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1 16:42: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2/马克12

简介:通用装甲&雷达隐身装甲技术验证机。第一款暗色系造型装甲,在手臂和小腿处采用了直棱角设计,利于折射雷达波;表面一定程度涂覆针对一定雷达波频段的吸波涂层,处理其他常规机体部分的隐身问题。其他性能同马克7。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马克7同理),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⑨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12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又一款新式头盔,外加灰金色涂装(雷达吸波涂料)和应对雷达扫描的横截面、直棱角设计的手臂和小腿设计,是马克12的显著特征。






·总评+补充说明
托尼在研制马克12时突然转入了对雷达隐身方向上的考虑。其实,在马克3突袭阿富汗那次行动中,美军也只是因为先检测到了大规模爆炸,才在加强扫描的情况下捕捉到了马克3的信号。这说明单人体积大小的装甲的雷达截面积本就偏小,在应对预警雷达时,很容易被误判为其他物体或当作杂波无视,只有在合成孔径雷达特定扫描的情况下才会被识别出来。而马克12尝试性的采用了一些现实中的雷达隐身技术应用在部分机体上,试水的意义比较大,但也是战术思维上的突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只是验证,马克12的隐身性能远弱于后续的正经隐身型号装甲。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2 20:12:00 +0800 CST  
(马克11原帖有错漏,这里重发)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1/马克11

简介:通用装甲。由马克9的胸甲、马克8的腹甲、马克10的手臂甲、马克9的腿部和全新的头盔构成。武器配置同马克7。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④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⑤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马克11载弹量和马克9一样偏低。
⑥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马克7同理),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⑦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⑧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11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除了新型头盔外,其余都是很明显的拼接设计,可能是在探索新部件最佳的搭配方案(马克9的胸甲、马克8的腹甲、马克10的手臂甲、马克9的腿部和全新的头盔),具体效果仅凭目测是没有什么结论的。



·总评+补充说明
没有什么好说的,留给你们脑补~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2 21:44: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3/马克13

简介:通用装甲。同样为先前型号拼接混合设计且把颜色涂为银黑色,另外,也采用了马克12验证过的一些隐身技术。马克13首次应用了半包罗式的胸甲,矩形反应堆透明外壳,在造型上相对容易辨认。武器配置大部分同马克7,削减了一部分导弹配置。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口径弹药发射器。取代了手臂反装甲导弹的安装位置,转轮弹链供弹,可连射或点射。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⑧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13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先前验证过的成熟部件有马克7的腹甲、马克8的小腿、马克9的头盔、马克12的大腿。采用了全新的手臂组件(后应用于马克22和战争机器2.0)。
银灰色涂装说明依然采用了雷达吸波涂料,且取消了金色涂装后,夜晚目视伪装能力提高。

·总评+补充说明
多次运用8-12的分系统,说明这些分系统已经日趋成熟,且互相的兼容性很高,为日后更功能分化细致的装甲诞生打下了结构上的基础。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9-12 23:33:00 +0800 CST  

楼主:云山兮葬翎

字数:87134

发表时间:2018-06-06 09: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0 20:52:02 +0800 CST

评论数:26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