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钢铁侠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CU科技侧装备详解

从15年被催到现在,终于有一定闲暇开这个超级大坑了。之前也分步骤(分三个帖子)写过马克1到42,43到45,46及其他一些装备的浅析贴,总归内容分布有些散,且毕竟客观原因所在留下了许多错漏内容,即使更改了也没多少人留意到,所以这次开贴更大意义上是为了整合之前的内容,并对还没写过的诸如马克50的装备分析内容进行更新。
本帖须知:
①本帖虽然大量整合之前的内容,但将不再是浅析版本,而是说好的详解版。
②因主体内容是科技侧的装备(可能会视情况写奇异博士的魔法表现),外加详细版,所以每个单独章节可能会写得很“技术”&枯燥(所以,劳烦持有“在幻想作品里找现实”思想的朋友提前离场)。
③我不会直接写出不同人物战力比较之类的结论也不参与这类话题的讨论。
④楼主我很烦在网络上的无谓**,本帖因此严厉打击任何**,也请各位学会在网络上控制情绪。
⑤阴阳怪气的言论一概封禁。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06 01:41:00 +0800 CST  
当然,一楼只是提前挖个坑,实际更新可能是在每周末,请见谅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06 01:42:00 +0800 CST  
更新Part 1目录——
1.亚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马克1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马克2
3.附:Jericho集束末敏导弹
(P.S. 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06 23:26: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1\马克1

·简介:托尼·斯塔克在阿富汗被俘期间,利用简易工具对粗铁和拆卸自自身企业非法流出的武器零件进行加工制造,搭配其他若干手工改造设备后而成的一款亚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限于落后的材质和组装技术,马克1十分笨重,不太贴身的外盔设计也是这套装甲的体型较大。同样是条件限制,马克1没有安装电子信息化系统辅助操控,也没有多余的自动化武器攻击手段或其他辅助功能设备。马克1主要依靠外骨骼相对于常人来说巨大的机械出力和抵挡轻武器射击的防御力来进行近距攻击。


·武器\装备:①两臂——出力能将正常人击飞四五米距离/几拳毁坏3厘米厚的铁门,一次击打能使人丧失战斗力乃至致命。
②火焰喷射器。燃烧剂瓶和高压气瓶各自挂载在背部和右前臂上,左右手内腕处各有一个火焰喷口。火焰喷射距离最远可达25英尺/7.62米。这是马克1唯二自带的远程攻击手段之一,持续攻击时间较长。

③小型火箭弹。土置小型火箭弹,内置于左前臂装甲层内,需要手动发射,射程短,爆炸范围小。

④应急弹射\飞行装置。短时长火箭助推推进器,用于紧急情况下脱离危险环境;推进器工作时间不长,航程短;该功能需要手动启用。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06 23:37:00 +0800 CST  
什么鬼,排版、图片全有错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06 23:37:00 +0800 CST  

应急飞行启动开关

弹射起飞高度目测达到2到300多米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06 23:42:00 +0800 CST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07 00:13:00 +0800 CST  
·能源:
疑似冷聚变原理的第一代电弧反应堆,输出电力,同时保证胸腔电磁铁和外骨骼的工作。(P.S. 反应堆会单独花一个章节来介绍)






·结构设计: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层骨架外骨骼和外层防御甲。骨架外骨骼这一部分用于连接使用者肢体,提供额外的助力(相当于增加身体素质)并给外层防御甲提供连接点。外层防御甲主要由粗制锻造的钢铁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在穿戴组装时,大部分的内层骨架已经与外层防御甲连接好了,无需特意分别。此外穿戴时,主要分为前部、背部和外挂设备三个部分,多数为螺栓固定。马克1没有设计过多的柔性内衬,所以托尼在使用前需要穿戴皮夹克、工作手套和用编织物包裹铁片的护脖,以避免外骨骼硬质部件对自己身体的可能性损伤和外界溅射伤害。



编织物包裹的铁片为柔弱的脖颈提供基础防护

穿戴皮夹克或其他硬\厚质衣服

腿后方可以看到应急弹射飞行用的燃料罐

穿戴组装十分复杂繁琐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0 01:21:00 +0800 CST  
·总评:
因条件所限,马克1并未设计成全向防护,主要的防御针对正面方向;因此马克1的正面多为厚度可观的防御甲设计,并(外加自身材质重量后)能有效防御以G36K为主的大量德系自动轻兵器的持续射击(虽然并无明显的战损弹痕,但能看到马克1有明显的被子弹击中后,弹头动能造成的盔甲后仰迹象)。不过,马克1毕竟不是全封闭设计,大量的关节连接、传送带等机构裸露在外,更是有大量的辅助工作设备集成外置于背部。所以在遭到M2HB 12.7mm重机枪射击并被牵制行动后,这些薄弱点就被转移到侧\后面的恐怖分子轻易击毁,使得盔甲机能严重下降。
马克1的面盔设计同样因为条件限制,只能用原始的开口设计来保证使用者的视觉信息采集需要,虽说眼部开口被击中的概率很小,但到底是一处明显的薄弱点。
马克1的材质基本是普通的钢铁,虽然能提供有效的对单兵轻武器的防护,但也造成自重很大,机体体型、轮廓也大于常人;再加上马克1的外骨骼自适应程序采用的是老式的汇编语言,使得马克1的实际机动性并不高,动作上也只能适应简单的走动、手臂的挥打等动作,且力度控制不灵活,容易出现卡死问题。
马克1没有多余的信息辅助系统,信息采集、处理完全依靠使用者的人工干预。
马克1的中远程攻击手段匮乏。鉴于当时的制作环境并无太大可能得到轻武器和弹药;外加轻武器无论是手持还是挂载在手臂上都存在严重的瞄准困难和射击困难问题,因此马克1没有选择枪械作为武器是明智的选择。
总之,马克1是在简陋作业环境和部件匮乏的条件下完成的,其设计指标都是为能抵御轻武器射击的情况下快速突围离开恐怖分子营地这一目的而设计。因此,马克1是一款成功的应急装备,并具有里程碑式的开拓意义。

即使是头盔也能抵御疑似沙鹰大口径手枪的抵近射击

背部外露有大量的关键辅助设备

M2HB重机枪对马克1进行了明显的火力压制

老式汇编语言使外骨骼的自适应能力较为低下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0 01:24:00 +0800 CST  
明天直接把第一部分更新内容统一放上来,大家太热情,马克1的内容太分散了我的锅、我的锅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0 01:25: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马克2(prototype)

简介:回到美国后,强烈的不安感和自我道德谴责迫使托尼开始着手研发一款技术含量更高、实际使用更可靠的私人防护+武器平台,而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成为了他的不二之选。在经过长时间的基础研究设计后,马克2出世。作为第二款钢铁战衣,马克2在马克1的设计构思上进行了深度优化——精简了机体设计、应用了全新的推进器、加载了大量的传感器、内置能与AI联网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这些关键设计,马克2也是之后所有钢铁战衣的技术和造型上的原型机,具有划时代的地位。





·武器\装备:
①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2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②手掌中心的推进器喷口,在转换反应堆能量输出功率和模式后,喷口会喷射出具有强烈冲击效应的不明发光高温介质——冲击束流发射器。



③马克2预留了其他诸如微型导弹的安装接口\导轨\空间,但因主要用于飞行测试,并未搭载。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1 22:13:00 +0800 CST  
·能源:第二代电弧反应堆,功率输出更大,产能\储能更高。


·结构设计:
盔甲造型相比马克1十分紧凑,基本能满足人体的各个行动姿势。同马克1一样,肢体部分主要分为内层骨架外骨骼和外层防御甲。头盔为气密设计,可供氧;面罩保留翻盖打开功能,全封闭时,主要由机身(尤其是面盔)内置\内嵌的各种传感器获取外部信息,然后头盔内的全息显示界面将其呈现出来。机身外壳多个部位可一定程度的变形,诸如背部的副翼、手臂微型导弹的开合升降等。机体连接部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动组装拆卸,但仍以辅助机械臂为主要安装拆卸手段。



腿部自动开合测试



预留设备接口



腿部部件自动组装、上紧螺栓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1 22:21:00 +0800 CST  
现在动图上传限制真烦,所幸以后更贴都不用做好的动图了,更新差不多后把内容整理好后发知乎去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1 22:23:00 +0800 CST  
·总评+补充说明
作为一款有充足研发资源条件的装备,马克2一上来就实现了相对于马克1的巨大技术跨越,而其中最显著也最重要的是加载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由机体内置高性能微型计算机、各传感器、全息显示屏、通用人工智能组成。通过这套系统,穿戴者可以更方便地操控使用装甲。
内置的高性能微型计算机是装甲本地计算能力的基础,它主要为装甲的肢体运动、飞行、传感器数据处理、使用者的脑波意识读取和数据库联网等功能提供实时演算。得益于强悍的计算能力,装甲的肢体运动同步协调更高;飞行姿态控制实现稳定。
传感器方面,马克2主要内置了多光谱的摄影系统,可以高分辨率摄像可见光\微光\热成像模式画面,并几乎无延迟地全息投影在面盔里。此外,装甲还内置了一套雷达系统,但鉴于装甲是单兵外骨骼,且外壳并没有出现透波材料制成的雷达天线设计,猜测托尼使用了现实中正在攻克的共体式雷达安装技术。具体安装覆盖程度未知。值得注意的是,马克2及后续型号装甲在电影中体现的更多的是视觉感知信息,在马克2上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非常有效的视觉缩放技术,缩放程度、距离非常可观。

远距离第一次缩放

二级再缩放


远距离特定注视目标识别


全息显示屏+AI。为保护脸部,马克2沿用了可开合式面盔设计,但眼部开口不再完全开放,而是被多光谱相机的探头和全息视网膜投影设备填充。额头+后脑位置安装了脑波读取装置。嘴部那里安置了音频采集转换器,用于同步扩音。耳部位置也安置一套音频采集器,向使用者同步播放外界声音信息。如前面所说,该系列装甲重视可视化信息展示与操作。展示也即高清晰、无延迟画面;操作,即基于脑波意识的读取和眼球随动行为判定两大前沿技术(事实上还有声控指令作为辅助),全息显示画面的光标操作(这套对使用者意识读取与判定的技术同样也应用于装甲的肢体运动同步协调上)。而AI(人工智能,关于托尼研发的人工智能,将会单独列一个篇章说明)则会帮助处理这些意识读取信息,高速判定这些信息代表使用者想要采取哪些行动。比如,影片中,托尼的视线转向奥迪R8时,且自身意识产生了获取资料的信号时,系统就会响应,在全息显示界面上呈现关于奥迪R8的简介。总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个人认为是马克2最为重要的技术升级,可以说是除电弧反应堆外另一个核心基础技术,也是该系列装甲性能上的一个重要倍增器×3。(P.S 关于全息显示屏,往后也会单独用一个篇章来说明其中的UI界面演变)



如上所述,之所以将马克2列为后续型号的共同技术原型,也正是因为其采用了改进式电弧反应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紧凑式变形机体三大基础技术。不过,由于机体外壳主要采用精炼钢合金和部分航空铝合金,使其在85000英尺\≈26000米的高空发生机体结冰进而内部机械与系统失灵的严重事故,使其空域适用范围并未完全超过人类常规航空器水平。另外,自马克2开始,托尼已经使用了许多超前现实人类技术水准20年及以上水准的科幻级技术。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6 02:17:00 +0800 CST  
附:Jericho集束末敏导弹
托尼飞往阿富汗推销的一种陆基中近程地对地集束末敏导弹。发射响应快、破坏范围大。导弹弹头为制导部,推测主要采用激光+红外成像复合制导模式;翼面布局为X型布局;牵引式载体,每辆载车三联装Jericho导弹。在攻击流程末端,弹体中部大部分区域会抛弃外壳,然后分离出多达二十几枚的有动力制导子弹药,覆盖杀伤一个长几百米的矩形区域,爆风波及范围过分夸张。单枚子弹药爆炸威力视觉上近似现实MK82航空炸弹的水平,倾彻威力不详。
吐槽:①作为一款对地攻击导弹,导弹载车居然是牵引式载体,机动能力即使放在现实也属偏低,更何况是在多山地形的阿富汗作战。②作为一款对地导弹系统,外形构型却来自于英国的“短剑”防空导弹系统,多光谱探头实属累赘设计。③不知道是不是演习原因,这款导弹的射程表现有点近啊,完全可以用多门大口径榴弹炮代替。④这个导弹系统更适合对付大规模装甲集群目标的突进或者复联3里先锋卫那样的大规模生物武器,对于擅长游击且经常拿平民作人质\多潜伏于山区洞窟的恐怖组织有点任务不对标。⑤仅仅是吐槽,不要介意。

多光谱探头实属累赘设计
牵引式载体,每辆载车三联装Jericho导弹


攻击流程末端,弹体中部大部分区域会抛弃外壳,然后分离出多达二十几枚的有动力制导子弹药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6 02:50:00 +0800 CST  
更新Part 2目录——
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马克3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铁霸王
3.附:F-22隐身战斗机+AIM-9X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P.S. 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6 03:02:00 +0800 CST  
【补档/更正】


经过再次分辨,应该是Python,不是汇编欢迎再次指正@MLP使者@斯塔克先生@光影軌跡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19 21:26: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马克3

简介:第一款实用化通用盔甲。度过了马克2的测试期后,根据测试数据制作了完善版的马克3。马克3沿用了马克2的构型和其他系统设计,并在马克2的基础上将主体外壳材料换成了金钛合金,使之具备了重量较轻、强度高的优点,同时克服了高空飞行时机体表面结冰的隐患。机体颜色因为个性原因采用了红金相间涂装,具有很强的识别度。实装了各类分系统,全功能上线。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20 00:46:00 +0800 CST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可片中由于供能来自第一代反应堆,马克3射击威力表现并未完全展现。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片中展现射程估测三十多米;参考弹体大小,最大射程不可能达到现实反装甲导弹两三千米的水准;鉴于科幻作品及后续表现,最大射程可能在两百米左右),亚音速飞行。导弹爆炸威力巨大,正面击穿疑似英制“酋长”主战坦克底盘的假想坦克,并引发剧烈殉爆。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不详,推测为激光制导。




④六联装微型制导弹药。安装于双肩部位内,由扁平发射器搭载弹药,能在一秒多钟内快速滑出-展开-射击,是一种暗器类型的武器。本片中主要展现了反劫持的功能,由面盔的传感器锁定多个挟持平民的恐怖分子目标后,快速同步射击,全部命中目标头部致其死亡。推测为激光制导。



⑤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效果良好,即使是采用凝视焦平面阵列红外成像导引头的AIM-9X格斗空空导弹也被其诱爆。除此之外,对付非常规武器时,也能对感知系统造成非常好的干扰、诱导效果。



⑥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3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20 00:49:00 +0800 CST  
·能源:第二代电弧反应堆,功率输出更大,产能/储能更高。在钢1时马克3与托尼体内嵌入式反应堆共用能源。后期是否升级反应堆不详。

(PS.马克3这里还只是能源转换器,还未做到机体内置反应堆)


·结构设计:
设计上同马克2。片中更多地展示了内部结构细节。在组装过程中,马克3并未展现马克2那样主要依靠自身进行部件驱动-锁紧连接机构的功能,而是大部分由辅助机械臂进行安装-合拢-锁紧。内构中,可以看到背甲内层有一层采用了蜂巢结构设计,提高了防弹和减震能力;从外壳锁紧状况看,气密设计部分满足高空飞行需要,但不具备水下密封需要。马克3同马克2一样,表层盔甲部分部件可以小幅度活动以用于飞行气动控制或适应肢体活动。

(脚底部件特写)

(腿盔侧面连接机构)

(机械臂上紧螺栓)

(小臂安装外壳)

(胸甲内构)


(机械臂安装顺序大部分为内构骨架层在安装外壳)

(蜂窝状防护甲)


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中,马克3进行了几次近身肢体攻击,展现了高自由余度的肢体活动水平。

(背部脊柱状部件的可弯曲程度决定一部分装甲的姿态动作释放程度,这里看出扭腰程度比较大)
开合性设备容纳仓主要包括肩部-六联装微型制导弹药、前臂-小型反装甲导弹、胯部-热源诱饵弹......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30 10:53:00 +0800 CST  

楼主:云山兮葬翎

字数:87134

发表时间:2018-06-06 09: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0 20:52:02 +0800 CST

评论数:26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