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钢铁侠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CU科技侧装备详解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5/马克25(thumper/重击者;striker/打击者/斯特赖克)

简介:重型建设类装甲。翻修、改装斯塔克大厦时使用的无人装备,是工程任务中的得力帮手。可以在高温和强电流环境下作业,主要工程工具是两臂连接挂载的大型工程凿子器械,可以执行撞击、粉碎、爆破作业。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因为挂载了凿子器械的原因,发射角度严重受限,掌部冲击束流更多地只用于调整飞行方向】。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在该装甲主要用于正面粉碎、穿击障碍物】。
③腿部爆破导弹。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爆破作业。多模式聚能炸药部,满足定向爆破需要。
④紧凑式臂挂型凿子。工程辅助设备,能轻易凿破钢筋混凝土等硬物。手掌对应处安装有高强度透明材质孔,满足掌部冲击束流喷射冲击束流。紧急情况下可以被拆卸。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马克14的头盔和小腿组件。全新的厚实的胸腹甲。背部设有埋入式的推进器。


·总评+补充说明
工程保障类型的无人装甲,因为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射界受限,机动性大幅降低。一般并不用于正面战斗。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1:2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6/马克26(gamma/伽马)

简介:重型建设类装甲升级版。翻修、改装斯塔克大厦时使用的无人装备,是工程任务中的得力帮手。可以在高温和强电流环境下作业,主要工程工具是两臂连接挂载的大型工程凿子器械,可以执行撞击、粉碎、爆破作业。根据涂装和名字,推测增强了在放射污染区工作的能力。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因为挂载了凿子器械的原因,发射角度严重受限,掌部冲击束流更多地只用于调整飞行方向。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在该装甲主要用于正面粉碎、穿击障碍物。
③腿部爆破导弹。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爆破作业。多模式聚能炸药部,满足定向爆破需要。
④紧凑式臂挂型凿子。工程辅助设备,能轻易凿破钢筋混凝土等硬物。手掌对应处安装有高强度透明材质孔,满足掌部冲击束流喷射冲击束流。紧急情况下可以被拆卸。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同马克25。

·总评+补充说明
同马克25。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1:29: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7/马克27(disco/迪斯科)

简介:闪色效应(光学迷彩)装甲。首款应用了光学迷彩技术的装甲,能够在一定距离上对各个角度进行色彩模拟,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视觉隐身效果。武器配置同马克12.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同马克12。



·总评+补充说明
一款视觉隐身为主,雷达隐身为辅的近距潜入类通用装甲,因此采用具有一定雷达隐身构型的马克12,在其表层添加光学迷彩模拟层,并继承了马克12的重火力。但光学迷彩模拟层一旦遭受到攻击就会极易损坏,视觉隐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因此强调静默潜入要地,然后先手发动致命攻击。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1:59: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8/马克28(jack/杰克/千斤顶)

简介:辐射地区专用装甲。强化了装甲在放射性污染、生化沾染区工作的能力。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④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⑤微型火箭(rockets)。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⑥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同马克11。
涂装变为放射性警示标志为原型的黄黑涂装。装甲内部增添铅质内衬、三防过滤系统等强化版的生命保障系统。



·总评+补充说明
某种特殊极端环境下的验证型装甲,为后续型号提供技术支持。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2:1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29/马克29(fiddler/小提琴手)

简介:轻便型建设用装甲。在马克18基础上增添左手凿子器械,补强专用型建设装甲较弱的飞行性能和攻击能力。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扩展版本,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四周四条粒子集束装置呈X型分布,并延展至背甲合拢。大幅提升了输出功率上限,同时可以调节内部透光孔径大小,改变冲击束流形态——射线状或“光墙”状。在该装甲主要用于正面粉碎、穿击更厚的障碍物。
③磁脉冲发生器。集成在胸盔内部,用以形成微力场抵御炮弹破片或工程作业碎片溅射伤害。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1。安置于右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工程切割和焊接作业需要。
⑤腿部爆破导弹。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爆破作业。多模式聚能炸药部,满足定向爆破需要。
⑥紧凑式臂挂型凿子。工程辅助设备,能轻易凿破钢筋混凝土等硬物。手掌对应处安装有高强度透明材质孔,满足掌部冲击束流喷射冲击束流。紧急情况下可以被拆卸。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除胸腹甲和左手凿子器械外,其余部件与马克18相同(右手臂不相同,且取消了其中的实弹武器)。



·总评+补充说明
AI控制的马克25、26已经能胜任绝大多数的工程作业,且随着这类工作的数据不断累积,工程建设能力还会进一步优化,但鉴于马克25、26不可穿戴,在其他装甲或基地远程投影指挥的实地体验也有所不足,因此这款可穿戴的轻便型建设用装甲被制造出来,方便托尼实地领导或参与工程作业,且还可以在工程作业和战斗之间灵活切换。
马克18的隐身功能是否保留不详。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Part 9目录——
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0/马克30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1/马克31
3.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2/马克32
4.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3/马克33
5.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4/马克34
6.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5/马克35
7.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6/马克36
8.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7/马克37
9.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8/马克38
10.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9/马克39
1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0/马克40
(P.S. 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不知不觉就更到40了......)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09 22:44: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0/马克30(blue steel/蓝钢)

简介:能量增幅装甲,马克33原型。一款在常规装甲武装配置基础上增加磁场干涉能力和脉冲加农炮的高能级火力增幅装甲。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脉冲加农炮。安装于腕部上表层内,使用时需要保护层滑开才能启用发射口。拥有被动蓄能功能,装甲飞行越远,发射的那一发磁脉冲“弹”威力就越大,能有效摧毁装甲目标或电子产品。
④磁场干涉装置。在装甲周身产生一层磁场,可以通过磁极转换效应吸引或排斥磁性受体,也可以以此充当微型防御力场。
⑤臂缩式合金刃。疑似混合振金材质,极度锋利和坚韧。

⑥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继承了马克8的小腿组件和马克9的头盔组件。肩盔造型借鉴了古代战将的肩甲设计。整机外观相比前面几款较为干练整洁,空气阻力较小。反应堆透光口外形较易识别。


·总评+补充说明
一款突出高能量武器和近战武器的战斗装甲,远/近程武器威力都很可观,是一款适合高速冲锋陷阵、直捣黄龙的强力装甲。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12 16:54: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1/马克31(piston/活塞)

简介:高速战斗装甲。第二款高超音速专用装甲,也是第一款有人型高超音速战斗装甲。造型恢复常规装甲造型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解决了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该镭射三段式射线切割,第一束、第三束功率小于第二束。
⑤微型导弹(guide micro-projectiles)。内置于双肩各一部鼓包式武器舱内,每个武器舱包含42口蜂窝状发射单元,每个单元一发微型导弹。每枚导弹体积十分微小,六尾翼设计,碰撞杀伤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成像跟踪复合引导模式。盔甲高速数据链支持全弹快速发射,导弹机动性极高,具有全向发射/跟踪能力。主要用于空战时攻击空/地复数快速移动目标。

⑥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⑦微型火箭(rockets)。片中未展现使用画面,仅存在于系统界面。总共六个环状安装于手腕部位的发射单元(马克7同理),每个单元满载97枚火箭。推测无制导功能。
⑧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在马克8机身上将头盔改为马克9的头盔。



·总评+补充说明
马克19首次正式验证了3马赫以上的飞行技术,在得到了宝贵的数据后,托尼在第二款高超音速装甲上就敢有人穿戴,这说明抗过载技术进一步升级,能满足应对更大的G力需求(突破4马赫)。其次,马克31采用了常规装甲造型,说明推进器加力功率更强,不再需要过多的气动优化(动力强进的表现在片中也是瞬时大功率加力从悬停状态直飞敌人,并靠推进器减速回转投入近战,高机动性的表现只是AI控制也可见一斑,也符合“活塞”这一名称暗示的动力澎湃之意)。最后,马克31依然配备了高水平的武器配备,但可惜未在片中合理发挥(特别是瞬发胸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威力对于普通绝境生物也仍然较弱)。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12 19:06: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2/马克32(romeo/罗密欧)

简介:强化炮击装甲。最后一款专门验证高能炮击技术的战斗装甲,起了一个**气的名字。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扩展版本,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四周四条粒子集束装置呈X型分布,并延展至背甲合拢。大幅提升了输出功率上限,同时可以调节内部透光孔径大小,改变冲击束流形态——射线状或“光墙”状。
③磁脉冲发生器。集成在胸盔内部,用以形成微力场抵御炮弹破片溅射伤害。
④第二代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1。安置于右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上下自动开启。
⑤腿侧螺旋弹(thigh side-winders)。安装于大腿外盔层正面凸起部位,主要用于对地遮盖轰炸。使用时,发射舱盖打开,四枚导弹并列弹出等待响应。弹体短粗,接近小型反装甲导弹。碰撞杀伤引信。爆炸威力巨大。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在马克18和马克29结构基础上混合微调,小腿组件换成马克8的小腿组件,头盔换成马克16的头盔设计。和马克29一样,胸甲的X形背带结构的下半部分被整合进防御盔层中。



·总评+补充说明
更成熟的高能炮击级装甲,在马克24的基础上再次增强了胸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穿透毁伤威力。是否保留马克18的隐身性能不详。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12 21:35: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3/马克33(silver centurion/白银战将)

简介:能量增幅装甲。一款在常规装甲武装配置基础上增加磁场干涉能力和脉冲加农炮的高能级火力增幅装甲。相比马克30技术更成熟(真是土豪,有改进优化直接在马克30身上改吗,居然新造一台.....)。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脉冲加农炮。安装于腕部上表层内,使用时需要保护层滑开才能启用发射口。拥有被动蓄能功能,装甲飞行越远,发射的那一发磁脉冲“弹”威力就越大,能有效摧毁装甲目标或电子产品。
④磁场干涉装置。在装甲周身产生一层磁场,可以通过磁极转换效应吸引或排斥磁性受体,也可以以此充当微型防御力场。
⑤臂缩式合金刃。疑似混合振金材质,极度锋利和坚韧。

⑥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热感应跟踪类武器或对感知系统造成干扰。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扩增容量版。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相比普通第三代更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


·结构设计:
同马克30。



(胸腹甲的组装较为细碎)
·总评+补充说明
一台被剧情阉割了表现的战斗装甲,虽说没能直观看到新式武器的特效,但从首战托尼就选择它来穿戴,说明也是对其性能十分信赖的。当然,片中还向我们展示了胸口反应堆被破坏后,装甲仍能在失去主能源的情况下开合装甲和打开手刃,再次说明具备初级的分能源储备。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12 23:12: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4/马克34(southpaw/左撇子)

简介:灾难救援装甲原型。非作战装甲,着重试验新式救援设备,为马克35做技术储备。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左手掌因为整合了伸缩式机械钳的原因,基本不参与作业。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伸缩式机械钳。搜救作业时抓取、粉碎、射击障碍物/掩埋物;液压杆可伸缩,满足狭窄环境活动需要。钳子底座中心拥有独立的高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射击摧毁障碍物/掩埋物。拥有特殊的射击模式——将能量聚集成球状物,发射后的球状物飞行速度缓慢,受到碰撞即会爆炸。伸缩钳可旋转(应该是底座旋转带动整体)。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主体来自马克14,头盔改为马克18样式,左臂整合一款伸缩式机械钳。肩甲、背甲厚重化设计,其中肩甲尖端设计有吊钩环,方便装甲吊运;背甲推进器喷口注重空中悬停稳定性设计。



·总评+补充说明
因为采用了马克14的腿甲,外加不对称的超规格手部设备设计,作为无人装甲的同时,马克34的飞行性能大幅下降。
作为灾难救援装甲原型,除了独特的硬件设备,马克34强化了透视扫描、废墟结构分析、定点爆破预测、心跳侦听、医疗诊断等软件性能。但因为注重分系统测试,所以综合搜救能力不如马克35。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19 23:0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5/马克35(red snapper/红鲷鱼)

简介:灾难救援装甲。非作战装甲,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执行各种搜救工作。更加庞大的机体能承受更高的负载以及为受灾者提供遮挡庇护。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双手因为整合了伸缩式机械钳的原因,基本不参与任何作业。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伸缩式机械钳。搜救作业时抓取、粉碎、射击障碍物/掩埋物;液压杆可伸缩,满足狭窄环境活动需要。钳子底座中心拥有独立的高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射击摧毁障碍物/掩埋物。拥有特殊的射击模式——将能量聚集成球状物,发射后的球状物飞行速度缓慢,受到碰撞即会爆炸。伸缩钳可旋转(应该是底座旋转带动整体)。钳子可以轻易撕碎大部分种类的合金。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明显厚重化设计的重型机体,即使是采用了马克10的高承重的多地形脚底组件(特殊的小腿支架设计外加脚底的带有自适应调节装置大接触面设计,使得机体既可以承载更大的重量,也对山路、沙泥地(水底)、瓦砾等多种地面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也是强化了承重的改良版本。整机多处支撑部位安装有外露式的液压助力杆,提升马克35在相对狭窄恶劣环境下的机身出力(比如在地震废墟为伤者遮蔽上空,以免二次受伤,就像小辣椒穿戴马克42救助托尼那一次操作)。新式的头盔,提供更宽大和舒适的头部穿戴空间并容纳更多的传感器。双手都装备了伸缩式机械钳,破障/抓取能力更为完善。



·总评+补充说明
作为正式的搜救装甲,马克35相比马克34拥有更为完善的搜索系统和高效的救援能力,更为厚重高大的机身能为受灾者提供更多的保护空间(甚至在必要时可以无人救援,然后被穿戴给受灾者将其带离灾区)。但也正是这样的设计,马克35的动作施展将会比较笨重,尤其是在无人工作(特别是飞行)时。片中被绝境生物撕下面罩,又双叒暴露了系列装甲的共通弱点。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0 00:17: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6/马克36(peacemaker/调解人)

简介:防暴装甲。一款以非致命手段为主的偏警用装备,丰富了装甲应对特定目标的可用手段。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根据任务定位,一般低功率运行。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主要用于破坏大规模暴乱中的载具或其他大型设施。
③音波武器。在规定频段内使目标人群感到眩晕等强烈不适。
④闪光频闪武器。对目标人群进行暂时性视力压制。
⑤其他防暴设备。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在马克35基础上的结构缩减版,拆除了机械钳和简化了脚底组件。




·总评+补充说明
作为防暴镇暴装备,原有的马克35身形高大厚重,具有天然的视觉威慑力。又因为自重较大,可以较好应对暴乱分子的群起推搡。配备的非致命武器则能很好地控制目标。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1 19:14: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7/马克37(hammerhead/锤头)

简介:深潜装甲。尽管马克6能在纽约港的水域潜水工作,但对于更为广阔的大洋深处,仍然需要一台更专业的潜水用装甲来满足深浅需要。因此,更为适应深海恶劣环境的马克37被制造出来探索和保卫海洋。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鱼雷。备弹两发,安装于肋下的鱼雷发射管,平时处于密封状态。鱼雷种类不详,除主被动声制导外,不确定是否集成了线导、尾流追踪等其他制导方式。
④大功率强光探照灯。能在深海的极度黑暗环境下提供足够距离的清晰照明。在面盔顶端、下颚两端总共设有三处发光孔,在手掌外盔层截面各有两处发光孔。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为了抵抗深海带来的巨大水压,马克37全身整体都被设计得十分圆润浑厚,多个主要部件都是圆筒状或类球状,同时各个部件包括需要活动的关节都被厚质外层壳体近乎一体地覆盖,不再像之前装甲那样裸露一些液压杆之类的部件,外壳体的缝隙接口也近乎没有,并在截面处多处使用螺栓加固连接,最后继承了马克10的螺栓加固的整体式宽平胸甲。这些特殊外壳设计大幅提升了抗压能力,使装甲得以下潜更深的水下。
马克37背部设有巨大的鼓包仓,集成了两部螺旋桨推进器和两部冲击束流推进器,使得装甲在空中和水中都能解放双手前进或悬停。背包仓还拥有额外的氧气储存(非纯氧),与制氧系统一起构成呼吸循环系统。
手指盔为了耐压需要被设计成半裸露结构,这使得手掌部位不能灵活作业,只能做简单的抓取工作。




·总评+补充说明
马克37作为专门用于深浅的装甲型号,相比于以往的能够涉水的通用装甲,马克37能承受更为极端的高压,同时强化了可见光照明、声呐扫描与热感扫描的功能,使得马克37即使在黑暗的深海海底也能拥有良好的感知环境。不过,我对于托尼如何在没有浮标通讯中继器的情况下和陆空进行联网联络的技术手段十分感兴趣。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6 17:37: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8/马克38(igor/伊戈尔)

简介:高负重装甲,非作战用途装甲,主要用于工程承重或者搬运重物。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脊背支撑器。结合特殊的前倾式机体,可以以背部为承载平台承受超规格重物,最高4倍自重物体。


④液压支撑杆。安装于手臂上,自由方位支撑某物或临时钩挂某物。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形似笨重的河马,前倾式机体(驼背)增强了装甲的负重能力,最高可以有效承受4倍自重的重物。
特殊的电镀层有助于抗压,也间接性地增强防御力。
不可穿戴,机体内为更大的传动系统、其他设备和配重。



·总评+补充说明
非作战无人工程装甲,不可穿戴。因为不再考虑载人设施,节省下来的充裕空间可以容纳不那么紧凑的传动系统,因此机械出力远高于常规装甲。与马克44没有直接传承关系,但有分系统技术储备关联,如更大功率的机械传动。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6 19:41: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39/马克39(Gemini/双子座star-boost/星升)

简介:亚轨道飞行装甲。经历过纽约的空间门穿越之旅后,马克7暴露出了严重的不适应外太空环境的缺陷。考虑到以后可能会再次在外空间执行任务,托尼着手研发能够在这个领域工作的装备——首先是能在极高空飞行的马克21,之后就是能在失重环境下飞行的马克39。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可以脱离主能源单独射击,次数不详。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导弹爆炸威力巨大。
④高频率震荡炮。中近程定向能武器,主要用于破坏太空垃圾和陨石碎片,也可以摧毁敌对轨道飞行器。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形体上参考了宇航服的特征,全身被耐热和防辐射材料覆盖(黑白都是,特别是黑色蜂窝状材料)。背部整合了一部背包全向助推器,集成两具主推进器和针对各方向的副推进器,全身主要节点都有辅助喷气口,再加上基本的掌/脚推进器,让马克39在失重环境下也能快速转向和移动。




(背部推进器)
·总评+补充说明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马克39是一款亚轨道飞行装甲,这意味着该型战衣并不具备独自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来脱离地球引力圈的能力,而只是能间歇性的飞过地球临界空间顶端,短时间内脱离地球大气层飞行。虽然同样体验失重,但不能做到更高处的人造卫星那样持续环绕地球运行,最终仍然会被引力拉扯回去。
其次,马克39在极限飞行高度同样要面临失重、太空射线辐射和温差的考验。因此,马克39集成了马克21的极高空飞行能力、马克23的耐热能力、马克28的专家级防辐射能力和马克31的超高速飞行能力。失重环境迫使马克39装备多点分布全身机体的零重力推进系统,同时背包组件装载有额外的供氧和推进器工质(因为脱离大气层了,需要独立携带工质),满足使用者维持呼吸和推进器工作。
马克39的主要推进器功率强劲,能够以5马赫速度脱离临近空间,在亚轨道进行抛物线或跳跃式飞行。马克39拥有完善的空-地、天-地、星链通讯网络,确保数据把控通畅。
如果实在是想进入更高层次的轨道空间,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小型运载火箭运输马克39。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7 00:44: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0/马克40(shotgun/猎枪)

简介:高超音速装甲。马克40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高超音速,最高5马赫以上。它不仅继承了前代高超音速装甲的大功率推进器和耐热摩擦技术,还运用了变体技术来大幅减小超音速模式下的风阻。整个机身轻量化,武器配置也较少,但通过傲人的机动性,能够高效率地规避攻击和游走偷袭敌人。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片中展示了连续短时速射的模式。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格斗时,可以将推进器加速结合本身的巨大机械臂出力,施展出更高的击打力道。


④由于运用了变体技术,超薄的前臂面板在高速度下可以当做锋利的切割边刃使用。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结构设计:
同马克23,但优化了机体部件变体飞行能力。

双肩的进气口满足高速度飞行时的发动机的巨大进气需求。变体技术使得前臂面板在高速度下可以当做锋利的切割边刃使用。整机也能最大化的变形成整体,以最小风阻进行高速飞行。变形时间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


马克40展示了一体式整体组装技术在特定部位开合的能力。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7 01:15:00 +0800 CST  
·总评+补充说明
专用的高超音速技术装甲在马克40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它为后来的主力通用装甲提供了坚实的高速飞行基础。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7 01:16:00 +0800 CST  
更新Part 10目录——
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1/马克41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2/马克42
3.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3/马克43
4.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4/马克44
5.对一体式整体组装技术时代装甲的总结
(P.S. 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7 01:16: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1/马克41(bones/骨骼)

简介:自适应导航分离/组装装甲原型机。在一体式整体组装技术上进一步提升便携性的的穿戴技术,达到了机械变形技术的应用巅峰。为了方便技术验证,放弃了外壳设计,只保留内部支架,因此得名“骨骼”。主旨是为了技术验证,因此武器配置水平极低。
(http://bbs.bbic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9645)大部分图片来自此网址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片中展示了连续短时速射的模式。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解体蜂群攻击法。分离机体部件,从不同角度高速撞击单一或复数目标。对反应不快的生物效果奇佳。



·能源:第3.5+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在各分体部件的分布式分能源储存器储能容量大幅增量,使得各部件飞行航程相同。

·结构设计:
抛弃了外壳的“裸奔”机体设计,分离程度比马克42略简单,其他无需赘言。




·总评+补充说明
作为第一款应用了自适应导航分离/组装技术的装甲,装甲在穿戴的便携性和对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上远远高于以往的装甲;具体应用实例则在后续型号上详述。
马克41具备极强的外壳兼容能力,即能加载不同型号装甲的某个单一部位(当然,超出形体规格的不算),以使用某个特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他型号装甲外壳不具备自适应导航分离/组装技术,需要提前拼接在一起才能使用,所以这种混拼功能并不实用。


因为抛弃了外壳的基本保护,马克41的防御偏低一些,需要保养维护的时间也更长。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10-27 13:21:00 +0800 CST  

楼主:云山兮葬翎

字数:87134

发表时间:2018-06-06 09: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0 20:52:02 +0800 CST

评论数:26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