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钢铁侠覆体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CU科技侧装备详解

·总评:
不考虑马克2实装武器的情况下,马克3可以说是托尼装甲研制规划中第一阶段的目标机。它具有近未来人类战争梦寐以求的广域机动力,能有效应对人类常规轻重火力的防御力,多样化的武器系统,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而这一切都集成到了一件单兵防护装备上。
首先是机动力。得益于划时代的小型能源核心、推进装置和原理不(科)详(学)的抗过载装置,马克3拥有广域空地范围内的机动能力(可以涉水(eg.雨雪天气)但不具备水下作业能力);拥有1~2马赫的超音速飞行能力;拥有洲际飞行能力(从美国至阿富汗来回飞行兼作战);拥有和F-22不相上下的飞行机动性,但在特殊飞行机动动作上远远超过人类常规飞行器气动布局。

(音爆云,在大部分条件x3下可以当做超音速飞行的特征)
防御力。仗着某种现实不存在的先进合金作为外壳,内部依靠合理的减震结构设计和原理不(科)详(学)的抗过载装置,马克3已经在片中一次任务中遭受并抵御过5.56mm子弹、105mm榴弹近身爆炸、20mm机载航空炮弹、AIM-9X导弹近身爆炸。甚至是在推进系统暂时停止工作,自身近乎以硬着陆的方式从空中坠机时,装甲内的使用人员也并无大碍。虽然在防御上述部分武器时还采用了其他措施或设备辅助防御,但作为基础属性的变态硬防护能力是马克3并未遭到穿透性和结构性毁伤的必要条件。

(G-36近距离射击对厚实的胸甲还是造成了明显的弹痕)


(近距离空炸大口径榴弹≠直接命中,虽未严重损毁装甲,但也使推进系统暂时失灵——内部抗过载设备未受影响)

(AIM-9X格斗导弹的近距离爆炸——冲击波和爆炸杀伤破片并未损毁装甲,只对推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短时影响)


(20mm机炮对外壳产生明显损伤,迫使马克3不停做出规避机动,短时间内对装甲结构影响不大)
攻击能力。多样化的武器系统带来了多目标种类的适应性。无论是手持枪械的武装人员还是地面装甲车辆抑或高速战斗飞行器,马克3都有合适的武器系统来应对。但这些武器中除了冲击束流发射器具有多次攻击能力外,其余(实弹类)武器的持续战斗能力等于0,属于一次性作战使用品。因此,即使毁伤能力上已经凌驾于地球多数常规武器,但装甲并不具备可靠的攻击大规模重型兵力的作战能力。而在技术领先程度上,冲击束流发射器毋庸置疑技术程度最高,而导弹类武器也是高度集成化、缩微化的同时保持了可观的威力。
信息管理系统。全息显示界面标志、字体主要改为淡白色,减少对画面的视觉干扰。在战时这套系统出色及可靠地完成了飞行姿态自动微调、战场敌方目标数据识别、武器瞄准-制导、洲际卫星通讯等工作,证实了信息化对武器的重要性。
(远距离空对地识别武器)


马克3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毁伤后,拆卸时会遇到部件相互过度连接的状况。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6-30 11:09:00 +0800 CST  
【补档/更正】:
①马克3并未过多考虑到通讯抑噪设计,使其飞行时的杂/噪音干扰到了语音通讯。
②马克3的手臂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不完全展开,形成一个可以遮挡头部的扇形结构用来抵挡攻击。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1 00:37: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单兵动力遥控装甲-铁霸王/军火贩/战争贩(Iron Monger)

·简介:
根据马克1残骸、设计图纸和设计思想演变而来。大幅度完善了马克1的结构设计并选择了军用级别的合金材料,使得铁霸王拥有良好的防护力和设备搭载环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铁霸王身形硕大,造型粗犷(可也摆脱了像马克1那样的破烂拼接造型),装甲十分厚实,莫名的一股苏制武器的狂野风格。增添了一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其可以整合、使用更先进的热武器。由于身形巨大,铁霸王拥有足够的容积在机体中央设置驾驶舱容纳使用者进行遥控,操控方式从肢体+神经同步操控变为操控杆直连操控(不会是这货技术整合程度赶不上托尼+贾维斯才这样的吧,集体也是那么“臃肿”)。


·武器/设备:
①出力巨大的机械四肢。能对硬防护能力优秀的马克3在短时间内造成非常明显的结构性损伤。
②右手外挂一门六管加特林机炮,弹链供弹(使用时的确体现了弹药有限这一特征);估测炮管口径20到30mm。


③左手外挂一部7联装导弹发射巢,制导方式不详。


④左侧背甲内置一枚中型导弹,半主动激光制导;爆炸威力配合巴士殉爆对马克3机体产生明显的大面积损伤。右侧背甲内相同位置是否搭载该型导弹不详。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1 01:47:00 +0800 CST  
·能源:
盗取自托尼身上的第二代电弧反应堆。

·结构设计:
如前文所述,铁霸王是在马克1的设计思想上完善出来的大型装甲,其在传动设计上并不同马克2、3一样追求紧凑化,反而是尽量简化。因此,铁霸王外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大量外置裸露的液压杆、气泵和转轮设计。



铁霸王体积更甚于马克1,主体架构也比较圆润,核心载员舱近似于桶型构造。宽裕的容积使得铁霸王抛弃了贴合人形的穿戴方式,而是选择了中空搭载载员舱以进行遥控。载员舱为整体式开合方式。同时庞大身形为采用更加厚实的装甲外壳设计提供了条件。


铁霸王具有飞行能力,但推进器只设置在脚底和脚外侧延伸出来的燃气喷射口,再加上铁霸王比马克系列更不利于飞行的气动外形,铁霸王可以说是完全靠强大能源提供的推力上天的。由于没有其他控制姿态的设备,铁霸王主要以航天火箭爬升阶段的升空方式竖直升空,其他机动飞行动作想要达成具有一定难度。另外,铁霸王不具备高空抗结冰能力。





总评/吐槽:
强行逆向工程研制且领悟错了设计方向而成的产物——其中最不能忍的是都这么大的机体了,居然还把一些关键电子设备外置。唯一值得称道之处只有绝佳的硬防护能力。当然这些都是与马克系列相比而言。如果单独以军火的角度而言,铁霸王作为重型空投火力压制平台的使用前景还是比较明朗的。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1 03:04:00 +0800 CST  
附:F-22隐身战斗机+AIM-9X近距格斗导弹
作为现时空和MCU美军常规空中兵器的顶端装备,F-22战斗机集超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等特性于一身,主要进行争夺制空权的任务。片中,两架F-22从正后方高速逼近马克3后,马克3才反应过来。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马克3的后向雷达探测能力偏弱或根本就没有后向雷达探测能力。在随后的追逐战中,面对超音速逃离的马克3,F-22未能继续保持距离,只得发射了一枚AIM-9X格斗空空导弹。而AIM-9X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优势快速追上并在极近距离(虽然是被诱爆)爆炸杀伤马克3。这里说明,无论在追逐马克3时F-22是以1.5马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还是2马赫的最大加力速度追击,马克3一旦开始超音速加力,其速度则是超过2马赫的;而AIM-9X的速度则是3马赫多,因此,马克3速度上限未超过3马赫。最后从马克3被F-22的平视显示仪多次六点钟方向锁定来看,马克3的飞行机动性并未超过人类常规空战兵器。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1 03:45:00 +0800 CST  
更新Part 3目录——
1.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马克4
2.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5/马克5
3.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6/马克6
4.汉默科技人形无人战斗机器系列
(P.S. 这个贴受个人时间因素影响是周更周更周更|本贴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友好指正或讨论,但可能不会及时回复)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1 03:46:00 +0800 CST  
【补档/更正】:
钢1的boss战,托尼除了诱引结冰战术外其他措施都在失智。在常规功率冲击束流效果不大且自身装甲能源不足的情况打死不用导弹武器→_→反正又不消耗能源。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7 15:32: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4/马克4

简介:通用型盔甲,马克3基础上的完善改进型,技术水平与马克3持平,升级了人机功效。机械臂辅助安装/拆卸。外形区别上,相比马克3的圆润过度,马克4的外盔更加棱角分明,造型更孔武有力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部分容积(利于内部结构和设备安置的优化)。马克4还取消了大部分原本马克3裸露的连接机构(如螺栓)设计,减轻在战斗后装甲容易锁死的尴尬。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片中与马克2一道用相同功率互相相对方向持续输出模式下,冲击束流接触点会产生一定规模的爆炸。爆炸伴随的冲击波足以使马克4暂时性系统下线。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片中展现了马克4小功率输出模式下可以做到只摧毁西瓜。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亚音速飞行。导弹爆炸威力巨大,适合对付装甲、掩体工事等重型目标。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不详,推测为激光制导。片中马克4未使用。
④六联装微型制导弹药。安装于双肩部位内,由扁平发射器搭载弹药,能在一秒多钟内快速滑出-展开-射击,是一种暗器类型的武器。本片中主要展现了反劫持的功能,由面盔的传感器锁定多个挟持平民的恐怖分子目标后,快速同步射击,全部命中目标头部致其死亡。推测为激光制导。片中马克4未使用。
⑤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效果良好,即使是采用凝视焦平面阵列红外成像导引头的AIM-9X格斗空空导弹也被其诱爆。除此之外,对付非常规武器时,也能对感知系统造成非常好的干扰、诱导效果。片中马克4未使用。
⑥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4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⑦体液过滤净化再利用系统。设计初衷是用于长时间穿戴或长时间飞行时解决使用者排泄的问题。这一设备自马克2起就应该装备了,马克4只是点明表现过,即使并不优雅。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7 15:35:00 +0800 CST  
·能源:第2.5代电弧反应堆,功率输出更大,产能/储能更高。具备装甲内置反应堆能力,但片中仍与托尼体内新型嵌入式反应堆共用能源。该反应堆开始引入自动开合技术,底部插入式钯板需要定期更换。由于是嵌入式使用,长时间使用让使用者患有严重的钯中毒问题。后期是否升级反应堆不详。




·结构设计:
外形区别上,相比马克3的圆润过度,马克4的外盔更加棱角分明,造型更孔武有力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部分容积(利于内部结构和设备安置的优化)。
马克4取消了大部分马克3裸露的连接机构(如螺栓)设计,减轻在战斗后装甲容易锁死的尴尬问题。
内构上,胸腹部和背部装甲仍和之前型号一样分内外两层组装拆卸,但自动锁紧/松程度增强。其它大体与马克3相同。
装甲自适应和舒适度大幅增加(其实是自马克2开始就具备的能力)。能够让使用者休闲着装的情况下穿戴装甲,脚部也允许穿戴鞋。(eg.托尼穿着西装参加世博会开幕式&罗德正装穿戴马克2)
合格的硬防护性能——低空加速直线降落,在没有任何减速措施的情况下硬着陆于斯塔克工业世博会开幕式场地上,装甲和使用者没有任何不适。





·总评+补充说明
在重大技术升级前,马克4作为马克3的进一步技术完善型号并没有太多新颖的设计。光凭作战效能上来讲没有超出马克3多少。不过它继承了之前型号的传统优点,并改进了一些穿戴上的缺陷。在一些日常使用上表现出了越来越多适应人体动作的机体自适应设计。因此马克4是一款成功的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7 15:38: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5/马克5

简介:便携式应急装甲。随着装甲使用的时间越长,原有型号在应对更多的问题时一些局限性便出现了,其中之一就是旧型号装甲快速响应能力不足,穿戴依赖机械臂的辅助安装,且不能随时伴随使用者。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装甲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个需求下,马克5应运而生。马克5的待机状态是一个金属手提箱,使用时需要手动解锁并将主体部件放置到身体指定位置,展开完毕后即可进行工作。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片中马克5的冲击束流被丧鞭的电磁鞭索多次挡住甚至偏离,怀疑电磁场对其有干涉作用。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5的击打力度远超常人。



·能源:第2.5代电弧反应堆,功率输出更大,产能/储能更高。具备装甲内置反应堆能力,但片中仍与托尼体内新型嵌入式反应堆共用能源。该反应堆开始引入自动开合技术,底部插入式钯板需要定期更换。由于是嵌入式使用,长时间使用让使用者患有严重的钯中毒问题。后期是否升级反应堆不详。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8 14:24:00 +0800 CST  
·结构设计:
初始待机状态是一个金属手提箱——手提箱重量适中,保镖和小辣椒都能不费力地携带。因此其使用了更为轻质的金属材料,这也是该型号防御低的一个因素。
手动开启后,手提箱先展开成一个扩张扩张状态,之后等待使用者手动握住手套结构、抬起,再将背甲骨骼和胸甲骨骼放置到大概位置后,双手快速平展拉开,使臂甲的骨骼部分贴合到双臂上,装甲受此行为信号刺激,在微储备能源推动下扩展-合拢外部盔甲层(包括下肢)、激活主能源,直至完成着装。
装甲纹理构造近似鳞甲,满足外部盔层折叠压缩和快速展开需要。
由于需要进行长时间手持携带,马克5不仅材质轻,自身部件也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压缩折叠来满足变形需要。因此,马克5的大部分结构都设计得很细、盔层很薄。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8 16:05:00 +0800 CST  
·总评+补充说明
综上所述,马克5尝试了一种非机械臂辅助安装的条件下快速着装的技术,虽然目的实现,但却为此牺牲了太多通用盔甲的基础性能——①长时间正常飞行(靠冲击束流发射器进行强制低空助推短时飞行还是可以做到的)②优秀的抵御重火力的防御(抵挡大口径以下的枪械没问题)③其它武器的搭载能力;马克5自身结构设计过于紧凑,并没有多余空间来内置通用盔甲使用的其他武器,这使得马克5不容易对付敌情复杂的危急情况。
作为一款便携式应急装甲,马克5较好地满足了需求指标。虽然武器种类较为单一,但冲击束流发射器已经能较好地对付常规敌人。另外,马克5的机械出力并未降低,其单腿能轻松踢开自重近乎3吨的劳斯莱斯幻影2009款豪车。不过,马克5暴露出的缺陷也是较多的。除了防御偏低外,其自身组装的速度对于紧急情况来说仍然偏慢,且不能像后期的马克42那样优先某一部位组装用以应急。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08 16:07:00 +0800 CST  
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Mark 6/马克6

·简介:通用盔甲,首个使用第3代电弧反应堆的装甲,使得装甲输出功率更高、加速性、能量分配率全面提升,也因此得以能使用更多高耗能武器,如增加了一次性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臂缩式微型烧蚀导弹、升级版掌炮和胸炮。另外在穿戴方便性上,马克6已经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不需要机械臂的协助,并在静止状态下整体自我穿戴与拆解。胸口倒三角形反应堆是其主要识别特征。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10 16:42:00 +0800 CST  
·武器/装备:
①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与掌部推进器共用喷口。该武器功率可以调节,大致可以分为对人非致命、对人体致命、反器材三种输出功率模式或点射、持续射击两种射击模式。不同输出功率,武器发射准备时间(蓄能)不同,蓄能时间与威力呈正比关系。发射出去的介质(“弹药”)具有强冲击、高温度的特性。马克6的冲击束流发射器各威力程度的瞬时发射速度都有一定加快。马克6的冲击束流发射器在调节功率和束流直径后,可以充当焊枪或者激光切割仪进行精细操作。



②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胸盔中央贯穿联通反应堆,表层由高强度透明材质覆盖。一般来说,胸口大功率冲击束流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上限是远远高于掌部冲击束流发射器的。


③小型反装甲导弹X 2。左右前臂背部部位各内置一枚,由特定的发射机构包裹,发射时抬升至盔甲外壳外发射。弹体体积、长度都偏小,射程偏低(片中展现射程估测三十多米;参考弹体大小,最大射程不可能达到现实反装甲导弹两三千米的水准;鉴于科幻作品及后续表现,最大射程可能在两百米左右),亚音速飞行。导弹爆炸威力巨大。延时起爆引信,制导方式推测为激光制导。

(看左边手背那颗导弹
④六联装微型制导弹药。安装于双肩部位内,由扁平发射器搭载弹药,能在一秒多钟内快速滑出-展开-射击,是一种暗器类型的武器。本片中主要展现了片中马克6结合瞄准系统,展现了跳弹弹道规划的射击能力。由面盔的传感器锁定丧鞭头部几个部位后,快速同步射击,不同部位弹着点汇集命中目标。推测为激光制导。



⑤热源诱饵弹。集成安装在胯部外侧面的转轮发射器内,指令下达后,转轮发射器快速响应弹出,露出各发射口,诱饵弹依次高速排放,在装甲飞行后方形成高温假目标区域。诱导效果良好,即使是采用凝视焦平面阵列红外成像导引头的AIM-9X格斗空空导弹也被其诱爆。除此之外,对付非常规武器时,也能对感知系统造成非常好的干扰、诱导效果。片中未使用。
⑥臂缩式微型烧蚀导弹。内置于前臂处,左右前臂各8套发射口,每套发射口2联装该导弹。翻折式开合设计,响应速度极快。战斗部为烧蚀穿甲爆燃原理,制导方式推测为被动红外+激光制导。射程极低,属于近距离反装甲武器。



⑦镭射切割射线发射器X2。安置于手背部件外盔下方,使用时外盔包裹层前后自动滑开。第一代发射器因为发射器核心材质和机体能源储备问题,该装备只能一次性使用;使用完后需将发射器核心弹出,避免手部过热。该镭射能级高,能快速、轻易切断无人机器人轻质合金与树木,覆盖范围也较广。但对特殊厚质合金切割效率将会变慢(如神盾局64号航母超导涡扇叶片)。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10 16:48:00 +0800 CST  
⑧背部反工事导弹。双肩内侧翻折式打开一个长条状弯折部件,每个部件内置3枚导弹。射程不详、威力不详、制导方式不详。推测用于攻击重型工事。

(看肩上那里哦
⑨肩部探照灯。水下作业时增强微光环境下面盔传感器的可见光波段的视频图像获取能力。与背部反工事导弹处于同一安置位置(导弹上方)。


⑩盔甲硬质金属外壳加上外骨骼的机械出力,使得马克6的击打力度十分恐怖。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10 16:50:00 +0800 CST  
·能源:第3代电弧反应堆。反应物核心为未知新元素,没有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中毒的副作用。进一步大幅度提升了产能、储能和功率上限,得以支持新的高耗能设备。直观展示就是激光武器的应用和能推动空天航母的升力叶片至工作转速(空天航母保底10万吨排水量,单个升力风扇的转速可想而知)反应堆连同新一代配套的能源系统具有多途径的再充电功能(如吸收钯元素和马克42靠车用级别的蓄电池“续命”),还能短暂承受瞬时的高密度能级的电流。在钢2时马克6与托尼共用反应堆,复联中已将其整合进胸盔里的能源转换系统中。后期是否更新不详。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19 00:49:00 +0800 CST  
·结构设计:
马克6的外部构型有一定比例直接继承马克4,但因为不同的内置设备/武器,设备开合口位置设计拥有差异。另外,马克6在小腿部件后部加装了内置的加力推进器,在推动神盾局64号航母超导涡桨叶片时使用。




内构上,马克6进一步开放了装甲部件自动组装拆卸的程度。无论是外盔还是内部骨架都具有自动连接/分离连接点并折叠自身的能力。辅助机械臂更大的作用仅仅只是接收处于脱离状态的各个部件,并将其收纳储存。鉴于复联中神盾局航母机库并未提前准备辅助机械臂外加钢2删减片段表现,因此,马克6首次可信度较高地具备在静态环境下的整体式自动安装/拆卸能力。


(更轻便的胸甲内部折叠设计)


(背甲脱落和折叠,以减小收放占用空间)

(上面几幅图显示装甲各部件脱离时基本依靠自身的机构运作,辅助臂更多地只负责收纳工作)
副翼变化不再赘述,包括以后。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19 00:53:00 +0800 CST  
·总评+补充说明
步入全包覆式动力外骨骼装甲的第6代,设计者已经将机械臂辅助安装/拆卸技术时代的装甲各性能要素打磨到了极致。也即飞行更灵敏、搭载设备更丰富、硬防御更坚固、系统更智能。
起主导作用的升级是更智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全新的能源系统),在钢2和复联时期托尼先后对其更新过两次,因此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全息显示界面。同时,该系统的人机交互特性越来越默契,能更准确快速地识别穿戴者的脑波和非命令语言中隐藏的意图。直观展示上就是快速地狭小空间内的航路路径点规划能力、更实时的姿态适应能力(包括飞控适应能力)和更强大的目标分析能力(透视升力风扇,并精确勾勒残骸碎片结构)。





更灵敏的飞行能力,钢2里的飞行环境属于超低空密集城市建筑间高亚音速飞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AI的高效默认姿态干涉,马克6成功进行了对敌方空中火力的持续规避和建筑间的翻滚+急骤停转换方向。因此马克6的低空飞行机动性和紧急快速飞行点火能力得以大幅强化。




更丰富的内置设备,不仅仅体现在更多种类的制导武器和延时更短的定向能武器,其他辅助类设备的加载使得马克6能进入更多的非正常环境和完成更多的非战斗任务。
硬防护水平加强。影片有直接展示,不再赘述表现。只能说冗余度非常高。

(紧急维修保养就能恢复基本机能)

(重创后机体强度仍然可观,整体依然保持完整)
总的来说,马克6是老式穿戴技术的装甲型号中的完全目标机,并因为越来越艰苦的任务指标开始验证便携式和“武库化”的趋势是否合理。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19 01:03:00 +0800 CST  
汉默工业智能人形无人机空军型

简介:
汉默军工企业智能人形作战无人机系列的空战类型,主要用于中低空拦截、追击空中目标。为满足这一任务需求,该机型的设备和机构更偏向飞行机动设计。在四种类型的汉默无人机中,空军型的飞行机动属性是最优的。


·武器/装备:
①腕部双联速射机枪X2。安装于手腕内部,使用时一定角度打开手腕前盖,机枪口外露至手背部射击。武器随动跟踪系统与手臂同步,减震系统优良,几乎没有后座和上跳效应。



②背部速射机枪X1。安装于右肩背部,用于追击飞行时射击前向目标。射击条件近似现实战机机炮格斗。


③臂部3或4联装近距空空导弹X2。内置于手臂装甲板下方,弹仓打开后每次可以快速发射两枚导弹,储备有备用弹。导弹制导机制推测为被动红外制导。





·能源:第二代万科品牌电弧反应堆,备有自爆功能。

·结构设计:
明显看出,四种类型的无人机在外观构造上是大体近似的。而特化了飞行作战的空军型相比其他类型,在外表上显得更加平整一些,特别是平飞时的机体前端没有过多突起物与外部设备,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小空气阻力。
同样因为需要强化飞行能力,空军型的手臂板甲可以一定程度的调节角度,以此充当垂尾或腹鳍,提高飞行时的转向机动力。
轻质合金外壳,能中低速撞楼不毁;中高速发生撞击后大概率坠机;被中口径防空炮轻易击毁。
动力系统为背部背包推进器+脚部推进器,无矢量发动机喷口设计。背包推进器前端设有进气口。



·总评+补充说明
四种无人机中第二实用的机型,在低空环境下的大部分时间段内能够跟上马克6和战争机器1的高亚音速飞行。但转向机动型不如前者,在低空建筑密集区域容易“撞楼”坠机。
因为偏向于空战,该机型的重火力偏少——空对地火力推测没有。这对强调攻势作战美国航空力量的吸引力近乎为零。
几乎没有超音速飞行的可能性,只适合猎杀中低空的直升机等慢速目标。
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偏低,需要远端指令操控来实行战术规划的转变;自动飞行适应品质也不如马克系列。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24 23:47:00 +0800 CST  
感觉……我可以拿Ht的马克50来开帖……顺带劳资蓝光截图这是被压制得多狠

楼主 云山兮葬翎  发布于 2018-07-25 09:55:00 +0800 CST  

楼主:云山兮葬翎

字数:87134

发表时间:2018-06-06 09: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0 20:52:02 +0800 CST

评论数:26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