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失掉大陆:1945——1949[天涯论坛]

军事篇
第一章:国民政府经济状况对军事形势的影响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其中经济与财政实力是分量最重的砝码。研究国共内战史就不能不注意后方经济状况变化对前线军事形势影响。 事实证明,国民党政府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对前线军事局势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内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军事力量430万,而中共仅有127万。表面上国民党政府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内战一爆发,国民党政府到了10月最高峰时期投入进攻的部队也不过43个师117个旅,约占总兵力的50%!也就是说,当时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10月最高峰时期,投入的力量大致是正规部队100万,加上空军、后勤,也不过150万。
这种力量使用上的不足,除了组织效率低下导致动员能力差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财政上的窘迫。
从1946——1949年,国共内战中国民党政府大多数时期都保持着300——400万左右的军事力量,但是真正投入到前线的作战部队长期只有100万左右。虽然前线处处都感觉兵力不足,但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不是兵源已经衰竭,即使在淮海战役最危急的时刻,在华中剿总、南方也有大量现役部队没有调动。根本原因还是财政窘迫,导致自己的力量很难全部发挥出来。
大军一动,马上就要涉及编制完善、军饷弹药、辎重给养、交通运输——在在都要花钱,而维持100多万军队在前线高强度作战,已经是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上的极限。因为财政上的窘迫,国军一线部队的待遇之低可谓世界罕见。1946年蒋介石在整军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军队,除内容空虚,名实不副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待遇太低,生活太苦。现在一般下级官兵的生活,真是到了水准线以下,大多数的士兵吃不饱穿不暧,以致面黄肌瘦。”1948年担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宣称他的首要任务是要从上到下恢复部队的士气,他说“缺吃少穿的人是不能战斗的”。
当普通士兵连饭都吃不饱时,还有几分战斗力?
就算维持这样的待遇,国民党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
1948年,新任财政部长王云五就曾经哀叹:公库收入仅及支出的百分之五。物价飞涨。支出庞大,全靠发新票支持。军事开支所占比重极大,仅东北军费已占支出总额百分之四十。
那么,军费开支在支出比重中占多大呢?请看下表

年度军费占岁出比重(%)
194659.9
194754.8
1948(1—8月)68.5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负担极大。除了军费,还有大量的公务员以及几百个城市人口的包袱。所以,1946——1947年,军费开支到了支出比重的55%——60%,已经是财政上的极限——靠印钞来维持。而1948年1——7月,因为前线战事危急,军费开支遽然增加到68.5%,这样的比重印钞也无法维持了,只能强行推行金圆券币制改革。
反观中共。解放区财政支出中军费开支最多可以达到90%——同时还可以做到经济平稳、物价稳定。双方战时体制的差异以及组织动员的效率实在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为什么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军事上节节胜利时,到了1947年要调整策略改为重点进攻。根本原因还是压缩军费开支,让不堪重负的财政喘口气。
财政上的窘迫不仅影响前线的军事策略,更重要的是,前线的作战损耗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出现颠覆性的逆转。
内战之初,双方军事力量是430万Vs127万。从1946——1948年(三大战役前),战事上双方互有胜败,即使解放军胜仗多一点——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双方力量的损失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却是颠覆性的——三大战役前,国军力量从430万剧减到280万,净减少150万。而解放军却从127万增长到300万,净增加170万。双方军力出现320万的巨大变化!
这一方面说明中共体制有优势,不仅能补充战事损耗,还能实现军事力量的增长;而国民党政府连战场损耗都无法补充——不是没有兵员,国统区人口3亿多,人力资源完全不成问题;也不是没有军火,48年前由于接受日军投降军火尚有相当库存。人不缺,军火也不缺,而战场损耗却不能补充——除了财政上的原因没有第二个解释。
财政上的窘迫导致前线兵力不足,因为兵力不足,使很多作战获得的成果只能白白丢失。
1947年,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时制定了三大目标,占领中共政治中心延安,占领中解放军事根据地沂蒙山根据地,占领中共交通补给根据地胶东解放区。不久,胡宗南占领延安,国军在南麻、临朐战役击败华野占领沂蒙山根据地,范汉杰接着又占领胶东解放区。三大目标全部实现。华野转入外线与中野并肩作战,因为兵力不足,国军只能抽调山东的兵力到中原救急,刚刚占领的沂蒙山解放区、胶东解放区很快就被解放军收复,国军倾全国之力辛辛苦苦获得的战果全部丢失。
所以,战争绝对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没有足够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为后盾,再辉煌的军事胜利也不过时昙花一现。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36:00 +0800 CST  
国共军事力量的优劣势与双方战略选择
战争的胜利靠什么?从宏观的层面,战争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世界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的胜负取决某方资源枯竭,自然越打越弱,直至失败。少数例子则是某方通过谋略策划以及军事技术的创新,迅速击败对方主力,使对手还没能动员起自己的资源力量就已经失败。
所以,战争的胜负只有两个途径:或者在宏观上资源实力上全面压倒对手,或者微观上歼灭对方主力。舍此之外,士兵、军需都可以说是消耗品——在资源没枯竭之前,消耗品是最容易补充的。但是,要实现战争胜利的两个途径,有一个关键的关键——就是战争的主动权。掌握战争主动权一方不仅可以预选对自己有利的战场,还可以选择有利时机发动主力会战,更重要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一方,可以在同等情况下加剧对手资源的消耗。
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说明。
假设甲乙双方,甲方主守,有A、B两个方向需要防守,乙方主攻,可以任意选择A、B两个方向进攻。甲方部队有3个师布防,乙方只有1个师进攻,基本规则是,师级部队不准拆分,甲乙在同一战场相遇,兵力相同时判定乙方获胜(进攻有利的原则),甲方兵力大于乙方时则甲方获胜。
从这个模型可以推导出,不管甲方如果设防,乙方都有50%以上的胜率。为什么甲方3倍乙方兵力,却只能有50%以下的胜率。就是因为乙方负责进攻并有选择进攻方向的权利——这在战争中就是乙方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没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甲方,要维持3倍乙方的兵力才能勉强获得50%的胜率,那么甲方对资源的消耗将远大于乙方。
下面我们来分析国共双方军队的优劣势。
在1946年,国军在装备训练上有优势,中层军官(营、团、旅)大都经过军校培训,在军事素养上要高于解放军。经过抗战的历练,国军在正规战中作战能力要强于解放军。国军也有短板,比如攻击精神较差,守强攻弱是国军特点,另外,因为裁军的影响(陈诚利用裁军大肆兼并异己),加上内部派系林立,导致国军在不同系统部队作战时协同能力非常差。在1946-1948年初,国军大致掌握着战略层面的主动权——即,国军可以选择战略层面进攻方向以及投放军队的规模。
解放军在装备训练上劣势明显,抗战胜利时,部队刚刚完成野战部队的编组,对正规战还不适应。但是战争主要在解放区展开,解放军在战场上后勤组织上优势明显,另外就是情报层面压倒性优势——战役情报靠无孔不入的中共间谍,战场情报因为是解放区,民众基础好。所以战争是在双方情报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展开——国军动向几乎是单方面对解放军透明,而解放军动向,即使有空军协助,对于国军也是一团迷雾。所以,解放军在战场上掌握着主动权,绝大多数战役都是在解放军预选战场上展开。另外,解放军由于组织严密、动员能力强,使解放军运动、调动能力远超国军。在中国道路基础差、国军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解放军反而具有类机械化部队的特点,加上解放军情报上的优势,导致解放军捕捉战机能力强,即使战事不利,也能迅速撤退,国军很难抓住解放军主力。
了解了双方的优劣势,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双方的谋略。
对于国军而言,最好的战略当然是抓住解放军主力会战,利用自己装备、训练上的优势迅速击败对方主力,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是,由于情报上的劣势以及战场主动权在解放军手中,这个意图很难实现。所以,只能采取笨办法——放水抓鱼——占领解放区,压缩对手的活动空间——等水放干了,自然鱼就没有灵活性了。这是个消耗战的思路。
而反观解放军,最好策略当然是前期尽量避免主力会战,利用战场主动权与情报上的优势,不断消耗国军实力,如果能抓住时机,给对手主力以歼灭性打击,则可以获得战略主动权,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纵观国共战史,双方都犯过错误,虽然解放军对策略执行得更好一些,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在48年前,国军主力——5大主力的存在来说明,在三大战役前,只有国军整编74师遭受到解放军沉重打击,其余4个王牌主力,整编11师,第5军,新1军,新6军,都几乎战力完好无损地保留到三大战役之中,还有次5大主力,例如52军,71军,桂系的第7军,48军,傅作义的35军等基本上也都战力健全。解放军没有歼灭国军主力,那么其战场主动权以及战役中的战术胜利就无法转换成战略主动权。实际上如果国军不犯错误,双方还是要按照消耗战的模式持续下去,直到一方资源枯竭。
但是,国民党政府先犯了方向性错误。在47年关键时期坐看林彪做大,让中共在东北首先获得压倒性优势。接着后方财政崩溃,危机时刻又惊慌失措昏招频出,终于葬送了大好局面,失掉了大陆。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梳理一下内战过程,就有更清晰的认识。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36:00 +0800 CST  
第三章1946:国民党初期的胜利
导读:
四平之战中共差点丢掉东北。
傅作义得意之作:集宁大同战役与战家口战役
整编11师张凤集战役
我军军史上最不成功的两淮战役
国军节节胜利为什么充满隐忧?

东北:四平之战
内战首先是从东北开打。
由于国民党政府外交上的失误,导致苏俄放弃与国民党政府谈判全力支持中共。林彪10万军队闯关东,短短几个月就膨胀到30万人,并囊括全东北。一下子抢下这么大块地盘,中共上下自然喜不自胜。心态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基本策略由几个月前的“争夺东北”变成“独霸东北”。
时任东北局主要负责人的高岗就不无得意的给麾下干部做过这样的报告:“勾子对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
因为这种心态的变化,中共主动放弃了自己机动灵活的战术优势,准备堂堂正正要“御敌于国门之外。”
但是东北国军均是精锐(五大主力之新六军、新一军全在东北作战),指挥官杜聿明也算是国军中排得上号善战之辈。针尖对麦芒自然要靠实力说话。民主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大部分是新编的乌合之众,老底子八路军队正规作战并不擅长。几个因素一叠加,民主联军战斗力远不如国军。
一开始,国军仅仅出动2个军(13军和52军)就从山海关摧枯拉朽般打到锦西,林彪才收编的部队一路溃散,仅投降国军就达4万之众。
形势如此严峻,中共高层还是不能放弃“独霸东北”的诱惑。45年11月14日,毛泽东连电林彪、彭真,一番纸上谈兵的谋划后,要求东北局“一战而定东北。”
民主联军主动选择主力决战,国军当然正中下怀。
但是,由于受马歇尔调停的影响,双方很难大打出手。
这期间有两个战例颇为典型。
一场是秀水河子战役。13军89师1个加强团,孤军深入推进到秀水河子镇。林彪立刻调动1个主力师1个主力旅,5倍国军的兵力利用内线作战以及民主联军传统的调动优势,将国军团团围住,2月14日夜晚发动攻击,3小时后结束战斗,国军全灭。
一场是沙岭战役。这次是国军五大主力新6军新22师,也是一个加强团,孤军深入到辽河沙岭村。林彪调了5个团围攻,还安排了2个旅阻援。打了1个白天3个晚上,国军伤亡不到700,民主联军伤亡却超过2000,5个主攻团基本打残,不得不撤出战斗。
两场战斗1:1打成平手。
这两场战斗颇具符号意义。民主联军具用战场主动权优势、情报优势以及内线调动优势,国军行动一旦露出破绽,就很容易被民主联军抓住。结果却要两分,民主联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军一般部队多半能够得手,但是遇到国军主力时,基本都是崩掉牙齿也吃不掉国军精锐(关内作战也是如此,后面将详细评述)。这让国共交战绝大多数都是消耗战——国军抓不住民主联军主力,民主联军吃不掉国军主力。
但是46年时,中共高层对双方的优劣势缺乏清醒的认识。两场典型战役反而让中共高层认为——只要抓住战机,民主联军一样可以打败国军。
于是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准备以“数万人的伤亡”(老毛给彭林电文),还是要“一战而定东北。”
这就是四平战役。
民主联军部署是这样的:本溪、四平一南一北分别集结10余万主力。国军要攻击四平,就不能不先拔掉本溪这颗钉子,而本溪如果打成胶着,四平中共主力就可以南下夹击国军一战而定鼎东北局势。
计划很完美,但是以东北民主联军46年的实力,与国军精锐会战实在过于勉强。
46年4月,杜聿明调集新6军、52军猛攻本溪,本溪民主联军很快就被击溃。解除腹背之忧后,杜聿明又调新6军加入到进攻四平的行列。
本溪之战已经有不祥之兆,民主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装备、训练、战术素养与国军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共高层却视而不见,依然要“化四平为马德里。”
46年4月,林彪先后调集14个师(旅),以四平为中心,构筑了一个连绵近百里的防线,先后击退国军正面与迂回进攻,形成对持。
5月,杜聿明调集10个师,分三路进攻四平,以新1军正面攻击,71军向四平以西攻击,新6军则向四平以东迂回——国军胃口极大,这次要包民主联军的饺子!
5月14日,新6军先头团在威远堡门与民主联军遭遇,一番激战后民主联军被击退。最初国军以为击退的是民主联军先头部队,缴获资料却出乎意料的显示先头团击退的居然是民主联军3纵主力!
这场战斗对东北后来战事产生深远的影响。时任新6军军长的廖耀湘回忆这段历史时,不无得意的写道:“既然3纵(军一级编制)不能阻击一个团的攻击,那么,一个22师就足以击破北进路上任何民主联军。”
这场战斗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以3纵当时实力怎么也有上万人,新六军一个先头团就算是美械装备又能输出多少火力?怎么就被团级规模的部队轻松击破?另外,威远堡门不过村镇一样的小地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摆下上万人的部队。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民主联军才从游击部队转成正规军,游击习气形成指挥习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没有全局意识,只在意自己团队的损失。所以,威远堡门战斗一打,畏惧国军强大火力而自行撤退。(这样的例子在国共内战中并不少见。1948年西府战役中,西野刚刚拿下宝鸡,安排西野4纵担任侧翼掩护,结果裴兵团一攻击,4纵抵挡不住,连西野指挥部也不请示就自行撤退,导致西野侧翼洞开,差点被包了饺子)
3纵一撤退,四平后方就开了个大口子,民主联军有被围歼的危险,四平是打不下去了。林彪果断组织撤军,一开始还井井有条,但是国军受胜利鼓舞,特别是威远堡门战斗让新6军上下士气高昂——国军机械化部队分路穿插追击,兵败如山倒民主联军很难稳住阵脚,终于酿成大败。
本溪、长春、吉林,国军兵锋所指,一系列城市要点如同熟透的桃子落进国军怀中。
就在中共准备放弃北满最后的要点哈尔滨时,马歇尔压力起了作用——国共停战15日。林彪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这次停战后来颇有争议,认识在国军可以席卷全东北之际,被强令停战,让中共在东北绝地逢生。
实际上,即使没有马歇尔强行调停。以国军实力,顶多也就能占领哈尔滨。距离消灭林彪军事力量还差得很远,更别说是独占东北了。
1946年6月7日停战半个月,6月26日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而在东北一直到10月下旬,国军都没有组织任何任何攻势。为什么国军在内战爆发后不继续进攻,反而沉寂3个月,原因无它。因为在46年6月,国军力量已经使用的极限,相对战败的民主联军,国军更需要休整。最重要的是,在占领广大的地盘后,国军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以7个军20万人占据东北大部分地区,分兵把守后,国军能集结的机动部队已经非常有限。偏偏屋漏又遇连夜雨——滇系60军184师在南满火线起义——这是武力解决昆明事件的后遗症。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39:00 +0800 CST  
四平战役——有毒的胜利果实
四平战役固然是国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它却对双方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中共放弃了“一战定东北”不切实际的幻想,踏踏实实在东北扎下根来,耐心的积聚实力。
而对国民党政府的影响却足以致命。政治上让蒋介石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从而下定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中共。虽然迫于马歇尔的压力短暂停战,但内战已经无法避免。而在军事上,却又判断东北民主联军已经遭受沉重打击,短期无法恢复实力,于是制定了“关内进攻、关外维持”的战略,很长一段时间不给东北军事增援——甚至在47年重点进攻阶段也没把东北作为“重点进攻”方向,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中共实力在东北吹气般膨胀:四平战役后林彪部不到20万,6个月后一九四六年底,增至三十六万,一九四七年夏季反攻之际,增至五十万,一九四八年冬季辽沈决战之际,已成一百万大军。东北,成为中共第一个赢得战略优势与战场主动权的地区。
四平战役对国民党政府实在是一个有毒的果实。
类似战役取得胜利,但是影响战略失败的案例其实不乏先例。
1942年6月,隆美尔在托布鲁克取得辉煌的胜利。35000英军走进战俘营,缴获之丰让长期为后勤苦恼的隆美尔发了一笔横财:2000台车辆,包括30辆可用的坦克,400门大炮,足够支持他的坦克跑遍全埃及的油料,5000吨给养和大批弹药。这场胜利让希特勒次日就将隆美尔提升为陆军元帅。但是,托布鲁克战役的胜利对德军却是一颗有毒的果实,因为这场胜利,首先让希特勒取消了攻占马耳他的计划——这个小小的据点是英军卡在德军非洲军团地中海后勤线的一根尖刺,不仅如此,负责非洲军团后勤的墨索里尼放缓了对隆美尔的支援,结果隆美尔在一路攻击中耗尽了托布鲁克的缴获,到达阿拉曼时已经精疲力尽、粮弹两缺,最后被英军击败,成为非洲战场的转折点。如果没有托布鲁克战役的胜利,德军如期实施对马耳他的攻击,拔掉这根卡在非洲军团喉咙上的尖刺后,后援与补给源源而至,那时沙漠之狐不仅可以轻易拿下托布鲁克,而且乘胜攻击很可能拿下整个埃及。那时二次世界大战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地中海将成为轴心国的内湖,英国商船不得不多绕道1万海里从遥远非洲的好望角经大西洋达到英国。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英国投降(或者单独谋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另一种结局。
东北战事暂告一段落,我们再来看看关内战局。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0:00 +0800 CST  
华中:晋冀鲁豫野战军战事
内战爆发后,为了营救被围困的中原解放军主力,解放军有两大军区出击外线,除了晋察冀军区主力夺取三路(平汉,正太,同浦)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另一路就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陇海铁路。
刘邓大军在内战爆发之初,战斗是最频繁的。平均4-5天就有一次战斗。刘邓指挥素养很高,将自己内线作战优势——快速机动、情报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反观国军,画地为牢,以郑州绥署、徐州绥署各自负责一块“责任田”分别会剿——指挥不统一,情报更缺乏,加上指挥水准上的巨大差异,被刘邓抓住漏洞,连连击败。
刘伯承纵横驰聘,刘峙失误频频
8月10日在150公里宽的正面上,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铁路中段沿线守军突然发起攻击。经3天战斗,攻克砀山、兰封等城镇和杨集、柳河集等车站10余处,毙伤国民党军5000余人,控制铁路100余公里。国民党军被迫从淮南、徐州等地抽调1个军和2个整编师,从追堵中原军区部队的兵力中抽调3个整编师,分东西两路回援陇海路。13日起,晋冀鲁豫野战军由陇海路南下,展开攻势作战,连克把县、通许等城,争取虞城国民党守军4000余人起义。21日,在柳河集以西地区歼灭整编第55师第181旅及第29旅1个团。此时,东西两路国民党援军已分别到达砀山、夏邑以东和开封、长垣、新乡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遂于22日主动结束战役,并撤往铁路以北休整。
陇海铁路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歼敌约16000,但基本都是地方杂牌部队,但是调动国民党围堵中原军区3个师回援,基本达成自己的战役目的。
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在国民党高层中是出了名的庸才。此公在国共内战中百战百败无一胜绩,但靠着过去的资历以及对蒋的忠诚,官运居然一直亨通。48年刘刚刚担任国民党最重要的徐州剿总总司令时,时人有过这样的评价:徐州乃南京门户,不派一只虎也要派一只狗,怎么能派一只猪?刘脸皮极厚,居然回答:猪有猪的战法,有的时候猪也能吃掉一头虎。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国共内战之初,此公在郑州绥署的表现。
陇海战役后,国民党军迅速在郑州、徐州地区集结了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万人的兵力,准备对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但是,刘邓主力在哪里,上自国民党国防部,下至国军第一线部队均不知情。于是只有采取最笨的办法——徐州绥署以整编88师之整编21旅、整编11师、第5军,自沛县、丰县、砀山至马牧集,由右至左行一字形排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其作战地境线内向北平推,预想第一会战地为鱼台、单县之线,最后目标为嘉祥、钜野。郑州绥署右翼兵团为整编55师欠整编74旅(该旅守备商邱),配属整编68师之整编119旅及豫保第3纵队、整编47师,自民权、内黄至兰封,由右至左行一字形排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向北平推;左翼兵团整编3师欠整编3旅(该旅守备考城)及新1旅、整编41师,分由考城、长垣,隔黄河向东北进攻,左右两兵团预想第一会战地为定陶,最后目标为郓城、鄄城。
这个部署可以看出徐州绥署与郑州绥署指挥水平的差异。敌情不明,又要分进合击寻求敌人主力作战,这样的战役目标先天就带有危险性——因为每一路国军相比晋冀鲁豫野战军都是劣势,极易被各个击破。所以徐州绥署军队齐头并进,主力捏成一个拳头——找不到解放军,也不容易被解放军击破。而郑州绥署却要兵分两路,不捏成拳头,以为伸开五指就可以横扫刘邓主力吗?伸开五指也就罢了,偏偏五指之间还留下缝隙——整编3师右与整编47师间隔30公里,左与整编41师间为黄河隔离,形成孤立。这样一个漏风巴掌的部署鲜有不败之理!
刘邓沙场宿将,见国军路出破绽,立即集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2、第3、第6、第7纵队及冀南、冀鲁豫两军区之武装共5万人,先散布假情报送给郑州绥署:“荷泽附近民主联军,正弃城向北溃退”,刘峙果然中计,立即下令整编第3师率整编20旅,于3日晨轻装向荷泽挺进,乘虚占领该城。好吧,漏风巴掌变成一根兰花指。
9月3日,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被诱至定陶以西晋冀鲁豫野战军预设战场大黄集地区,当即将其包围,激战至6日,整编第3师全部被歼灭。郑州绥署慌了手脚,立即下令全线向陇海路撤退。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抓住有利时机,乘胜追击,又歼灭整编第47师全部(2个旅)。8日上午,郑州绥署所属各部退守兰封铁路一线,徐州绥署各部也被阻于成武地区。国军分进合击晋冀鲁豫野战军彻底失败。
晋冀鲁豫野战军击破郑州绥署部队,斩获不少。国民党伸出的2个钳子被打掉一个,现在还剩下一个钳子——徐州绥署部。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0:00 +0800 CST  
张凤集大战,整11师一战成名
10月3日,休整近1月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巨野战役。这次的战役目标是歼灭徐州绥署的整11师,不过这次是遇到了硬茬子。
刘邓的部署是:1、以十分之一的兵力2纵的5、6旅5千余人在龙堌集一线防御,阻击5军。2、其他所有主力集结待机,准备消灭凸出的11师。刘伯承精心设下口袋,以5万余人在大义集、棠李集设好了埋伏,等11师来钻口袋。
当时整11师与5军是齐头并进的态势。10月3日整11师进抵巨野南之张凤集,第5军进抵巨野西之龙堆集。5军到达龙堆集立刻遭遇2纵顽强阻击。经过刘伯承亲手调教的2纵成功地挡住了5军的进攻,一直到10月9日5军都没突破2纵的阵地。龙堌集阻击虽然打得顺利,围歼11师的主战场却非常的不顺利。
整11师师长胡琏在国军系统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悍将,战场嗅觉很敏锐。5军遭遇顽强阻击,11师行动立刻变得谨慎。本来刘邓的部署是西阻南放——放整11师南进,让其态势更孤立,在大义集、棠李集围歼11师。谁知道11师并不冒进,到达张风集后,各部分驻周围村庄,不动了。
没办法,刘邓只得改变部署,让各部冒雨赶往张风集——伏击战变成攻坚战,这仗不好打了。
初战受挫,难啃的32团
当时参战刘邓主力近6万人,计有:2纵(欠4旅),3纵,6纵, 7纵,冀鲁豫军区独立旅,除2纵负责阻击5军,以7纵围攻张风集11师11旅32团,以3纵围攻东西蒋庄11旅31团,6纵进攻11师师部与118旅,其中3、7纵攻击方向是重点。
7纵开始以主力团58、59两个团作为突击团,于6月3日发起进攻,至4日夜所攻者均为32团外围掩护部队的伪阵地与陷阱,解放军遭受不小的伤亡,却根本抓不住敌人。
经过了3、4日外围窝窝囊囊战斗,5日拂晓,20旅总算攻到张凤集外围,占领西北角外围阵地姚庄, 5日拂晓,20旅部队从张凤集外围攻击出发阵地,不停顿地向村内发起进攻,但张凤集外围地形开阔,加上连日大雨,形成了众多水洼,地面泥泞不堪,淤泥没脚,行动非常困难,守军在村外设置三道鹿砦,火力配置严密。部队连续进攻多次,都无法接近寨墙。天亮后,国军飞机飞临战场上空,低空轰炸扫射,20旅部队被迫转入防御,将张凤集团团围住。5日上午,7纵全军赶到张凤集,决定于5日夜对张凤集展开总攻,部署如下:
19旅56团从村东北角进攻,55团向南警戒担任助攻;主力20旅58团从正北攻击,59团从西北角突击,担任主攻,21旅61团、19旅57团、骑兵团三个团打援,62团为预备队,在西边警戒。
总攻从三个方向同时发动,7纵所有迫击炮、山炮、小炮一齐发射,倾泻到村内,在全纵几百挺轻重机枪密集火力掩护下,各路攻击部队在积水中犁开一条条“水路”,汇成一道道水幕,向张凤集席卷而去。整编十一师的战斗力确实与众不同,32团虽然遭到了围攻,依旧没有慌乱,无数颗照明弹腾空而起,照得地面一片惨白,守军几十门迫击炮、100多挺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天崩地裂般轰鸣开了,在村四周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墙,进攻的士兵被割草般地扫倒,成排成片的倒了下去,四野里都是伤员和濒死者痛苦的喊叫声、呻吟声,加上雨点般的枪炮声,震耳欲聋,张凤集笼罩在火光、水幕之中,在狱火中蒸腾。每次进攻被打退后,村外遍野都是流淌的鲜血和七倒八歪的尸体。
突破!再次受困!
主攻方向58团二次突击受挫,团长吴忠急的烦躁不安,助攻方向56团也多次受挫,都没有进展,从32团一营牛镇江防守的东北角突击的59团倒是有了进展,团长晋士林很是动了一番脑筋,组织部队充分利用地形,一直把重机枪推到了距寨墙只有20米的地方,又悄悄地拉开了守军的第一、第二道鹿砦。在拉第三道鹿砦时,守军发现了突击分队,晋士林立即令各种火器一齐开火,压制寨墙上敌人的火力,突击分队趁势发起冲击,一举打开了突破口.晋士林见突破成功,马上率二梯队进村,抢占了数处院落。这也是当晚张凤集各攻击部队打开的唯一一个突破口。晋士林带着59团1、2营在村内站稳了脚跟,见此有利形势,7纵立刻命令预备队21旅62团从突破口跟进。同时命令吴忠率58团跟进,6日凌晨7纵突破张凤集,如果是国民党一般部队,前沿阵地被突破,部队就离崩溃不远了。但是11师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确有其过人之处。
守将张慕贤见解放军突破后,立刻组织全团所有炮火,4门山炮,6门37战防炮,所有迫击炮、机枪一齐向突破口射击,组成了一道火墙,阻断了后续部队的进入,这样已进入张凤集的59团2、3营,58团3营8、9连、团特务连,62团一营共4个营1千几百人反倒被包围起来,处境十分危险,这时突入的部队公推59团团长晋士林为临时指挥,再次发起进攻,扩大战果,企图在天亮前占领村内制高点,核心阵地大庙,但是连攻数次,伤亡累累,一点效果没有,天放亮前守军除了用火力封锁突破口,展开部队从两翼进攻突破口,重新夺回突破口,团团包围了突入部队。
晋士林、吴忠不得不带领59、58、62团突入部队依托已占领的5个院落转入防守,突入的1千几百人守在5个大院里,虽然在两个主力团长指挥下,构筑大量工事,将5个院落墙壁全部打通,使5个院落连为一体。还是施展不开,6日上午9点张凤集守军32团有组织地展开反攻,迫击炮弹、手榴弹雨点般落在5个大院里,战防炮在炮连连长林文模亲自指挥下,将战防炮抵近院墙几十米处射击,炮声响处,只见浓烟弥漫,房倒屋塌,院墙被轰开几个缺口,守军死伤累累,62团一营营长孟宗华腿被炮弹炸断坐在地上,32团士兵一涌而上从突破口进入,守军全部退入屋内防守,两个战士上前架着营长孟宗华往屋内跑,这时一个国军士兵从突破口进入,举起汤姆式冲锋枪打了一梭子,孟营长和两个战士全身中弹,倒在院内,当场死亡。屋内守军见状不顾一切发起反攻,重新封锁缺口。32团战防炮连长林文模在抵近射击时,也被守军打死。战斗进入拉锯状态。
32团从6日上午一直到下午,发动了3次进攻,都被击退,但这种凶猛进攻势头使得突入部队顶不住了,进攻部队每发炮弹都给守军造成重大死伤,59团突入两个营,伤亡大半,59团2营教导员、3营营长都在混战中被打死,工事全部被摧毁,院内躺满了尸体,满屋都是伤员在呻吟、哭喊。第3次进攻时,庄内临时总指挥59团团长晋士林和政委首先动摇了,6日黄昏时分,在团长晋士林带领下,撇下友军58、62团部队不管,自顾自突围逃命去了,整个突围过程损失非常大,在32团枪林弹雨中,死伤累累往外冲,团长晋士林、政委刘权都被打伤,团长晋士林被两个战士架着逃出了张凤集,这成了军政双优、解放军中极少有的大学毕业将领晋士林一生耻辱,并为此背上黑锅,战后被调动了职务,作为处罚,直到淮海战役前还是个团长。
59团残余部队突围逃跑后,32团迅速从两翼封锁突破口,并将留在突破口掩护的59团3营9连全部消灭,重新封闭突破口。
留在庄内残存的58、62团部队只剩不到300人,力量更加薄弱,守在几个大院里,危在旦夕。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5:00 +0800 CST  
杨伯涛逆袭改变战局
张凤集攻击不顺利,东西蒋庄攻击更不顺利。
3纵主攻东西蒋庄部队7旅、8旅刚进入集结地域,不幸的是被守军提前发现,猛烈山炮、迫击炮炮火从天而降,一顿杀伤,还未进攻就死伤200余人,士气大受影响。安置完死伤人员后,7、8旅重新集结,于10月4日晚22点,再次发起总攻,7旅(欠21团)攻东蒋庄,第8旅23团主攻西蒋庄,但守军已经构筑完整防御体系,环村设置鹿砦,房下构筑暗堡,火力组织严密。3纵彻夜激战未攻入村内,拂晓后撤出,战果更差,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连村边都没攻到,反倒死伤一大堆,进攻严重失利。
趁3纵进攻东、西蒋庄部队受挫之机,11旅旅长杨伯涛于5日早晨,亲率特务连从西蒋庄出击,进行反击,3纵猝不及防不仅被11旅击溃,还被11旅抓了100多名俘虏,杨伯涛率部在东、西蒋庄的奋战,大获全胜,大大震撼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杨伯涛的反击对战局影响很大,3纵受挫,东、西蒋庄包围被解除,整11师得以腾出兵力开始增援张凤集被围困的32团。胡琏在战后11师军官总结会上说道;“这次东西蒋庄与张凤集地形都较疏散,东西蒋庄更散,兵力大致相同,都是攻击重点,但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因为第十一旅杨旅长果断勇敢适时掌握战机,亲率特务连反击,而竟能固守,假如两地都被突破,那时结局将不是这样的。”
7纵围攻张凤集一个团失利,反被包围部分,3纵围攻一个旅部加一个团严重失利,面对这种严峻严峻形势,刘、邓不得不作出更现实可行的调整,即决定停止进攻东西蒋庄,集中3、7纵两个纵队2万多人以绝对优势进攻张凤集32团,接到命令后,3纵除留24团一个团监视东、西蒋庄,肖家堂的守军,其余全部8个团调到张凤集加入7纵的进攻。
张凤集攻防高潮
6日黄昏,作为第2梯队的3纵第7旅、8旅投入战斗,向张凤集发起了攻击。首先62团7连作为先锋重新对守军发动了进攻,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重新打开了被封闭的突破口,迅速突入村内。第19、20旅也随后跟进冲进村内,分头割裂围歼守军。吴忠团长和张兴臣参谋长等人也从村中配合夹击。
突入部队与守军激战,战斗进展缓慢,见此情形,3纵队曾绍山副司令员增加兵力,命令第7旅、第8旅之22、23团协同第7纵队向张凤集守军再次发动猛烈进攻,希望打开局面。
虽然解放军与守军兵力对比已经是10:1的绝对优势,但是依然啃不掉32团。公正的说,解放军虽然作战勇敢,主动性强。但是战术呆板,与11师这样的老牌部队相比,其战术素养还差了一个档次。
当时解放军村落作战基本是靠凿墙前进,对主要街道不注意控制。 而11师借助街道调动,快速迅捷,1个兵能当3个使。对于解放军凿墙战术,11师制定了特别反突击的战术。解放军爆破组将房屋炸开后,突击组一涌而上,就遭到11师守军小集团有组织的射击和反扑,一般小集团由两三个人组成,全部配备冲锋枪和卡宾枪,两三个小组在爆破后同时出击,从不同方向对准爆破口集火猛烈射击,突击小组几乎无一幸免,大都死伤在突破口,造成解放军伤亡大增,对这种防御方法,解放军一时缺乏应对办法,巷战进展缓慢。
7日早晨,3纵和7纵经过协商,决定向守军发起强大攻势,随后展开了一个街道、一座房屋的争夺,经过一个上午的战斗,到了中午的时候,3、7两纵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逐渐将守军压缩于村西南角一座家庙(祠堂)内,即32团核心阵地内,守军凭借四周高墙,顽强地抵抗十倍于自己的对手,他们用机枪、冲锋枪组成严密的火网,牢牢封锁住前进的道路,其战斗意志十分顽强。3纵多次猛攻,付出重大伤亡,却再也啃不动这最后的阵地了。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胡琏及11师师部只知道东、西蒋庄和张凤集战斗激烈,具体情况、激烈到什么程度是不清楚的,由于兵力薄弱,只有118旅2个团在师部方向,同时师部方向受到6纵猛烈进攻,没有采取行动支援张凤集等。但胡连续两次打电报给5军,要求向11师靠拢,5日傍晚5军复电;不能靠拢驰援。看完电报后,胡极为气愤的说:“邱清泉太自私了。”
5军虽然受到2纵顽强阻击,但是并没用上全力——这是有原因的。国民党嫡系有两大山头。其一是时任参谋总长的陈诚,其二是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两大山头明争暗斗十几年,矛盾很深。11师属于陈诚土木系,而5军却属于何应钦系统。11师被围攻,5军上下多少有点幸灾乐祸的心思。所以不肯在救援上尽力。
6日,6纵进攻11师师部冯家沙窝外围的阵地王家垓失利,胡琏才抽调118旅54团增援张凤集。54团在7日天亮后进攻到离张凤集三华里的地方,遇到3纵20、21团的坚强阻击。54团在炮兵和空军掩护下,顺利地打垮3纵2个团的阻击,在下午一点攻到张凤集南门,此时集内守军只剩西北角一块阵地了。此时援军适时赶到,54团1、3营从南门挖民房墙洞打开一条路,进入庄内与守军会师。
10月7日4点后,32团撤出,几乎同时刘邓决定迅速后撤,再也不能打这种伤亡巨大的牛抵角的消耗战了,于7日晚9点全部撤完。战斗的结果如此无情,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尽全力,不但没有战果,反而受到重大挫折,全军不得不后撤100余里休整,10月16和18日,整11师和5军分别占领巨野、嘉祥,10月24日,整11师占领郓城,战果辉煌。解放军丧失非常重要的兵源、粮源、财源的鲁西南根据地,损失巨大。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6:00 +0800 CST  
猪一样的刘峙再次中计
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休整后,刘邓决定避实击虚——徐州绥署部队太强不好打,就专打郑州绥署。郑州绥署部队多为杂牌,战斗力不强,更何况还有一位猪一样的领导。刘邓调整作战方向后,立刻收到奇效。
10月27日郑州绥署据军事调处三人小组下黄河小组情报人员密报:“鄄城以北没有民主联军一兵一卒”,该绥署立刻令荷泽整68师乘虚占领鄄城(这么快就忘掉整3师被歼的教训了?)
28日整68师以整119旅配属整29旅第86团及炮10团105榴炮1个营欠1个连为特遣队向鄄城急进,16时许进抵鄄城南约5公里,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第3、第6纵队遭遇,激战至31日,整68师被全歼。
歼灭68师后刘邓即即星夜西渡黄河,进入濮县、濮阳地区休整。11月2日毛泽东电令刘伯承、邓小平:“用各个击破方法,将孙震(第5绥区,辖整编第41、第47师)、刘汝明(第4绥区,辖整编第55、第68师)两集团大部歼灭,使王敬久集团(整编第27军,辖第5军及整编第11、第75师)陷于孤立,而后再歼灭该敌,转变战局。”这时,国民党也在调整部署,整编第11师南调苏北参加对山野作战,整编27军指挥第5军及整编75师,于巨野、郓城、鄄城附近地区,协助第4绥区作战,刘峙在丢掉3个整编师后终于被撤职,以顾祝同担任郑州绥署主任。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6:00 +0800 CST  
顾祝同粉墨登场,蠢猪换笨猪
顾祝同也是平庸之辈,如果刘峙是一头蠢猪,那顾祝同可以称为一头笨猪。刘峙几个月送掉3个整编师,好吧——都不算国军主力;顾祝同出手不凡,山东攻势先是3天送掉李仙洲兵团,接着再把头号主力74师送上孟良崮。淮海战役,两头猪齐心合力,联手将整个徐州剿总50万国军断送得干干净净。
内战爆发时,打通主要交通线是国民党军主要战略目标。而此时把守平汉路的刘伯承第1纵队已北上增援华野张家口保卫战,安阳至石门段平汉路解放军兵力完全空虚,国军可以轻易打通平汉路,但顾祝同偏偏视若无睹,使战机白白溜走;更怪的是,11月1日刘伯承率第2、第3、第6、第7纵队西渡黄河,进入濮阳、濮县地区,顾祝同却令豫北平汉路附近整编第26军,以整40师、整85师之一部及暂3纵队(辖两师)等,由安阳、汤阴附近向西进剿观台镇、水治及太行山东麓解放军之军区部队及民兵;另以整32师及整85师主力,由汲县、新乡附近向西,沿道清铁路附近及太行山南麓,进剿修武、焦作、博爱、沁阳附近地区解放军的军区部队及民兵,在作战目标方面,舍弃解放军主力不顾,而去追逐飘忽不定、一拳打下去都是风的解放军地方部队及民兵,明明解放军主力在一旁虎视眈眈,偏要分散用兵——第5绥区向东、向北,整26军向西、向南,如果说以前刘峙部署是漏风巴掌,那么顾祝同部署更象一个剪刀手。当初刘峙2次伸出兰花指(3师、68师)好歹还是去捅刘邓主力,现在顾祝同叉开2根手指却是摆在刘邓主力旁边,是等待解放军来切吗?
刘邓发现国军自己露出破绽,立刻做出以下部署:以第3纵队奔袭邵耳砦附近整47师之整125旅欠1团;第6纵队附冀南独4旅,奔袭上官村整41师之整104旅;第7纵队监视老岸集、朱集附近之国军,依状况适时参加第3或第6纵队方面作战;第2纵队控制为战略预备队,准备打援。解放军一动就迅若奔雷。11月18日自濮阳、濮县附近集结地开始行动,一夜突进100里,11月19日拂晓前,对邵耳砦、上官村国军完成各个包围,并立即发动突击。战至20日,全歼整125旅(欠1个团)及104旅。随后乘势向北攻击,扩大战果。再全歼朱集守军豫保第12总队,及老岸集整125师之1个团。
22日国军援军从东西两面大举前来增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国军增援部队赶到前,携带缴获的大量辎重弹药,主动撤离战区,胜利结束滑县战役。
12月2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再次利用国军部署分散的弱点,集中3纵、6纵主力将金乡整88师整新21旅团团围住。以金乡为诱饵,用围点打援战术,先伏击来援的整88师整62旅及配属整70师之整140旅,一战而胜,再乘胜扩大战果,以第7纵队箝制整68师之增援,集中第3、第6纵队,再伏击国军保3纵,一日后将其大部歼灭。吃掉保3纵后再追歼后撤的整68师,2日后将整68师部整81旅欠1团、配属整55师整74、整181旅各1团全部歼灭。此战刘邓将内线作战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解放军快速机动、猛打猛冲将国军援军各个击破。
国军因指挥失误连连失败,而失败更是加剧了其指挥上的混乱。
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整68师后,再次分兵,北路由刘伯承亲自指挥第1、第2、第3纵队,夺取定陶、曹县、单县,南路由邓小平指挥第6、第7纵队,由商邱、民权间之柳河附近奇袭越过陇海路,袭占宁陵、睢县、拓城、鹿邑、亳县、太康、杞县,南北两路拉开一个巨大的空挡,等着国军出牌。
国军出牌了。国防部令郑州绥署以整85、整72、整55师及快速第2纵队(以整49旅为基干,配属战车、105机械化炮兵、汽车各1营),由民权、考城向曹县进攻,徐州绥署以整27军指挥第5军、整75师,由砀山、商邱向单县进攻,尔后徐、郑两绥署协力向定陶进攻。国军意图很明确,就是先吃掉刘伯承亲自指挥第1、第2、第3纵队。但是,这个部署却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对陇海路以南邓小平率领的两个纵队竟毫无处置,难道国民党高层认为6、7纵会坐看国军围歼1、2、3纵而无所作为?更奇葩的是,国防部对徐、郑两绥署攻势发起之时间未予指定,形成各自为战,致郑州绥署攻击发起已数日,徐州绥署仍停留于原地未动,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各个歼灭徐、郑两绥署部队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送上门的机会,刘邓当然不会放过。由于一系列的胜利,让晋冀鲁豫野战军胃口变得更大,这次,刘邓计划一次性要歼灭国军两个整编师——即郑州绥署右纵队整85、整72师(5个整编旅,1个快速纵队近5万人)。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6:00 +0800 CST  
民权之战,中野大意失利
刘邓部署为:第1纵队及第2纵队主力,埋伏于陇海路北侧淤黄河附近,阻止85师与72师攻击前进;第3纵队及第2纵队一部,于柳河附近,以一部阻止整27军,主力由东向西猛冲国军腰部;邓小平指挥之第6、第7纵队,星夜向战场集中,并向85师与72师后背攻击。简单的说,这个部署是,“阻击正面,打击腰部,进攻背后”。部署很巧妙,但是执行却出了问题。
首先是,1、2、3纵出击过早。2月10日拂晓,整85、整72师两师并列,由民权、野鸡岗向曹县发起攻击,快速第2纵队留在战线后方为战役预备队。
中午国军进抵淤黄河附近,1纵、2纵主力立刻出击,接着3纵于李埧附近由东向西猛打猛冲国军右侧背,此际国军主力尚未脱离原阵地,于是国军迅速缩回原阵地。北面利用淤黄河堤岸采取守势,集中兵力沿陇海路附近向东攻击,双方打成胶着。伏击战变成攻击战,这仗一开始就不顺利。
下午国军空军侦察报告:解放军第6、第7纵队,正由拓城、太康、杞县向民权方面急进(这次空军总算为国军提供了一次准确情报)。郑州绥署令右纵队撤回民权、野鸡岗间原阵地加强工事备战。11日黄昏时邓小平指挥第6、第7纵队到达战场,23时第1、第2、第3纵队由北向南、第6、第7纵队由南向北,对野鸡岗、民权整72、整85师阵地发起总攻,由于国军工事完整,兵力集中,解放军几度攻击均未打开缺口。关键时刻,解放军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对国军放在防御圈内的预备队——快速第2纵队未做任何防备。
12日凌晨2时至5时,解放军发动多次决死冲锋,战士们不顾伤亡,前仆后继,却遭遇国军优势火力杀伤,战场遗尸枕藉。5时后国军突然出动快速纵队逆袭,这一记右勾拳又狠又准。快速纵队以战车为前导,在空军支援下,出其不意,其势如秋风扫落叶向围攻野鸡岗、民权解放军横扫猛冲,解放军猝不及防,当即被国军装甲部队击溃。整72、85师乘势出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伤亡惨重,被迫向向曹县、定陶败退。
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场上第一次被国军击溃(张凤集是伤亡惨重后主动撤退)。此战本来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署失误,对徐、郑两绥署攻势发起之时间未予规定,形成各自为战,解放军与郑州绥署部队作战时基本没承受徐州绥署的军事压力。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最后却打成败战,究其原因首推胃口太大,企图一次性吃掉国军5个整编旅1个快速纵队,这样的战役目标已经超过了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能力(晋冀鲁豫野战军因为前面一连串的胜利多少有些轻敌大意)。其次就是攻击时间太早,让国军迅速撤回民权、野鸡岗间原阵地,伏击战变成攻坚战,难度增加不少。最后就是疏忽大意,对国军装甲部队缺乏警惕。当然刘邓对快速纵队缺乏警惕也不是没有原因。2个月前,陈粟歼灭整26师时,其同样配属一个快速纵队,但是整26师师长马励武用兵实在无能,居然让装甲机械化部队四周掘壕固守,坦克做固定炮台,机械化部队当步兵使用,结果快速纵队被山野与华野轻松歼灭,战役轻松获胜让解放军对国军快速纵队并不太重视。反观整85师师长吴绍周一直将快速纵队作为战役预备队,战斗再激烈也不轻易使用,直到解放军攻击衰竭时突然放出快速纵队反击,果然就扭转了战局,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击溃。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6:00 +0800 CST  
华中战事
自抗战中期开始,苏北即成为中共着力经营的根据地之一。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移设于苏北,国民政府势力逐渐被挤压退出苏北,苏北与山东两大根据地互为倚角,在关内解放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因多数军队远在大西南后方,对苏北日伪占领区的接收暂时只能控制少数重点城市,而对县以下广大空间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共则以地利之便,接收了日伪占据的苏北大多数县镇,形成了北连山东、西连安徽的大片巩固根据地。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北与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南京上海地区不过一江之隔,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所以,内战一起,国民党即将苏北作为首要必争之地。
苏中之战,粟裕7战7捷
国民政府方面,担任苏北作战的第一绥靖区在6月间由李默庵接任司令,下辖4个整编师、2 个整编旅及2个交警总队,共12万余人。7月4日,徐州绥署发出第二号作命:“以确保京沪、津浦、长江之交通,而达到确实拱卫首都安全之目的,应先肃清长江以北东台、兴化、高邮、盱眙以南地区,及津浦路南段铁道两侧地区之匪,以利尔后之进剿。”李默庵遂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攻占伸入己方防线的如皋、 海安等地,解除后方威胁后再行北进。然而当他部署完毕,准备于15日开始进攻时,其计划已为中共预先获知,由于马歇尔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结果使李部不能按计划行动,反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共方面,担任苏中作战的主要是华野一师、六师和七纵的3 万余人。面对兵力与装备均为绝对优势的对手,粟裕没有采用中共通常采用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法,而是选择在苏中前部主动出击,利用对手在尚未开战之际骄傲轻敌的弱点,达到首战获胜的目的。
当时整八十三师各有1个团驻宣家堡和泰兴,位置较为孤立。 7月13日,华野第一师向宣家堡,第六师向泰兴发动突然攻击。由于守军缺乏准备,李默庵因为一时不明具体情况,也未及时派出增援。战至15日,宣家堡 的1个团全军覆没,泰兴的1个团基本被歼。此战为中共在苏北首战,关系到苏北根据地前景,毛泽东极为关注,战斗刚刚结束即去电询问:“我在泰兴及宣家堡所打者是否即八十三 师?该师消灭多少,尚存多少?”此战粟裕部署分别以1个师打1个团,形成6比1的绝对优势,结果初战获胜,内线连续作战的设想也因此而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
苏中战斗打响后,徐州绥署即命各部按原计划发动进攻。16 日,李默庵命整四十九师自南通白蒲北攻如皋,整八十三师自泰县 向东策应整四十九师,整六十五师和九十九旅自靖江北援泰兴。面对国军多路攻势,粟裕的策略很简单——“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苏中解放军主力迅速由泰兴转向东进,两天急行军100多里,奔袭已进至如皋附近的整四十九师,解放军如神兵天降突袭让四十九师仓促之间由攻转守,损失甚大。自8日晚至9日晚,该师右路二十六旅被歼,师长王铁汉率师直突围而出,但左路七十九旅仍在坚守。此时,整六十五师与整八十三师相继占领黄桥与姜堰,正向如皋推进,粟裕不再恋战,于23日放弃如皋,向北撤退。
国军占领如皋后的下一目标为海安,因为只要拿下海安,便可使己方在苏中获得完整的战线,巩固沿江占领区。李默庵以整六十五师附整二十一师新七旅由如皋向北、整八十三师附整二十五师一四八 旅由姜堰向东,于7月30日开始合击海安。面对兵力居优的对手, 粟裕避其锋芒,令部队于8月3日放弃海安。海安轻易攻占让李默庵认为己部“打了胜仗”,而对手“大势巳去”,“一时不会有大的行动”,遂命令部队抓紧时机,巩固自泰州、海安直到海边的防线, 却对近在咫尺、正在海安东北休整的华野动向一无所知。8月10 日,驻海安的新七旅和驻李堡的整四十九师一〇五旅换防,结果因大意无备,在李堡交接当中突遭华野攻击,各损失1个团。次日新七旅另1个团又在开赴李堡途中被歼。
连番挫败,李默庵决定调整部署,稳固防守。粟裕看准对手防线的薄弱处,率部南下迂回到对手之侧后,21日以一师攻丁堰,六师攻林梓,守军交警总队第七和十一总队装备简陋战斗力很差,除了1个大队突围而出外,余皆被歼。此时,李默庵又奉徐州绥署之命,以驻扬州的整二十五师北上攻击运河邵伯一线,以策应北线作战。粟裕则指挥所部西进如(皋)黄(桥)公路,准备 攻黄(桥)救邵(伯)。25日,粟部在如黄路上遭遇自黄桥增援如皋的整六十九师九十九旅和自如皋开出接应的整六十五师一八七旅,粟裕当即决定以六师攻九十九旅,以一师和二师五旅攻一八七 旅,战至27日,全歼这两个旅及如皋出援的1个团,获得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31日,又乘胜攻占黄桥。李默庵不得不下令全线后撤,苏中战斗暂告一段落。
国共两军苏中作战,国方重在收复失地,解除中共对江南的威 胁;中共重在发挥内线优势,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由于解放军内线作战,情报、后勤均有较大优势,加上国军指挥失误,苏中之战粟裕打得非常顺手。解放军在苏中以损失16000余人之代价,歼灭国方6个旅和2个交警总队共54000余人,史称“七战七捷”, 毛泽东专门撰文指出:华中部队“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 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作为中共在苏北战场的主要军事指挥员,粟裕在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能够抓住战机,连续作战,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战果,表现确较其对手高出一筹。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7:00 +0800 CST  
淮南丢失,山野泗县之败
与苏中相比,国军在安徽淮南和淮北的作战进程较为顺利。担任淮南作战的国方军队尽为精锐,第五军四十五师自右翼由六合攻天长,九十六师自左翼由来安攻盱眙,另以整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为预备队,7月16日开始行动。守备淮南根据地的淮南军区只有8个团的兵力,兵力和装备均远不及对手,又企图以分兵防御保守地方,结果在国军的优势兵力攻击下处在完全被动的地位,最后在遭受重大损失后被迫转移至苏北,淮南根据地全部丢失。
担任淮北作战的国方军队由第八绥区司令夏威指挥,其中南路第七军由固镇东攻灵璧、泗县、五河,中路整五十八师由宿县、蒙 城北攻濉溪口,北路整六十九师由宿县北之夹沟东攻朝阳集,目标是廓清淮北,继以东向进迫苏北后路。中共方面,由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简称山野)七师、八师、二纵以及华野九纵共5万余人, 于7月20日自鲁南越过陇海路,出击淮北,寻歼对手。7月18 日,国军开始行动,至月底已先后进至预定进占地域,只有整六十九师于27日在朝阳集遇袭,损失其九十二旅。朝阳集之战后让陈毅信心大增,认为“现华中全境,苏中敌势已颓,淮南、淮北敌势正旺”,因此“决心在淮北打一二好仗,即可改变局势。”
具体作战方向上,陈毅认为淮北的国军部署密集,不易分割打击,而桂系军队部署相对分散,因此选择泗县的桂系第七军为打击目标。但7军有“钢军”之名,作战顽强战斗力很强,华野和山野内部对陈的决策均有不同意见,但未能动摇陈毅的决心。
陈毅虽然信心很足,但是具体部署却出了问题。他以八师和九纵攻击泗县,七师和二纵准备阻援——几乎是平分兵力,一半攻城,一半阻援。用兵无重点导致攻城方向兵力不足。7日晚,担任主攻的八师发起攻击,次日晨攻入城内,但守城的七军一七二师战斗意志很强,不仅顽强抵抗,还屡屡反击,八师伤亡严重,无力扩张战果。时值天降大雨,火炮、辎重因雨水影响未及跟上,打援兵团又为河水所阻,无法投入攻城作战,而七军增援的一七一师分兵绕开山野阻击线,9日晚到达泗县大小北门解放军背后,并立刻展开攻击。 攻城部队本已疲惫,又腹背受敌,不得已只得撤出战斗。但已经攻入城里的部队无法撤退,被国军全歼。
泗县一战,山野损失近3000人,不仅攻城部队损失惨重, 而且对作战心态的影响更大。国军借山野休整之机,迅速向东扩展,使中共在苏北的状况更加困难。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7:00 +0800 CST  
我军军史上最不成功的战例典型——淮阴之战
国军通过淮北第一期作战和陇海战役,攻占淮北大片土地,不仅解除解放军对徐州的威胁,而且使国军渐渐逼近了中共华中根据地的中心区。
薛岳声东击西
到1946年8月20日,陇海战役大局已定,郑州绥署主任薛岳开始筹划进攻中共华东根据地的首府淮阴了。为了加强进攻实力,薛岳征得国防部同意后,调整74师由南京浦口北运徐州东北的大庙集,7军171师向泗县开进,整26师41旅由淮南调到双沟、古城集一带,国军在淮北津浦路东战场上的兵力增加到了12个旅(师)。而此时,位于淮北的解放军山野主力虽在淮北第一期作战中遭到重创,可还保有相当实力,泗县战役后又利用几天的休整,补充了大量兵员,战斗力基本恢复。薛岳算了算陈毅手里有25个主力团,加上在高邮、宝应等地休整的6旅、13旅,共30个团,在兵力上仍然与国军旗鼓相当。所以薛岳也格外小心,攻占淮阴这样有重兵防守的要地,还得以巧取胜。
8月19日,国军参谋总长陈诚在徐州与薛岳召开军事会议,专门商讨进攻淮阴的作战计划。在会上,薛岳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首先命令国军攻占宿迁、睢宁、洋河镇等地,打开通往淮阴和沭阳的门户,并摆出一副进攻沭阳的架势。沭阳是解放军由苏北退往山东的必经之地,这样的要地解放军不能不争,必须将主力部署于沭阳一带,待解放军将注意力全部转移于沭阳地区后,淮阴的防御就空虚了,国军以主力由洋河镇向淮阴突击,同时以有力一部掩护主攻部队北面、阻击解放军主力南援。此外,为保证主攻方向的进展,位于苏中的第一绥靖区和位于徐州东面的第三绥靖区必须牵制住当面解放军,不使其向淮阴增援。这样,淮阴唾手可得。这个计划周密细致,得到了与会国军将领的一致认同。于是,会议决定就照薛岳的意见制定作战计划。作战方针定下来了,谁来担任主攻呢?薛岳自然心中有数。
早在8月初,整74师师长张灵甫来徐州受领任务时,薛岳就向他讲明,徐州绥靖公署的下一个作战目标就是攻占淮阴,并指出:“这次我用‘毒箭穿心’战术以74师直取淮阴。”这下整74师的立功机会又来了。张灵甫顿时心花怒放,连连点头称是。会议结束第二天,他还不放心,又把张灵甫找来,语重心长地嘱咐道:“我的作战计划——挖心战术,只有你师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们进军行动要神速,钻到淮阴,出其不意,将共军军部所在地淮阴拿下来。沿途小股敌人,能吃掉的则吃掉,不能解决的派适量兵力把它监视起来,不可迟滞主力的行动。”张灵甫遂领命而去。8月21日,国军新的进攻又开始了。
这时,在山野司令部,陈毅正焦头烂额地接受着上上下下的一致指责,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泗县失利使他的声望大跌,内部对其质疑声音越来越多。他曾想调山野1纵等部作为后续部队,由山东驰援淮北,可当1纵行进到临沂时,留守山东的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等人以国军有进攻临沂的企图为由,强留该部投入鲁南战场,给临沂看大门。陈毅只好将这事搁置下来。由于1纵等部无法南来,陈毅感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以遏制国军的进攻,就一个劲向中央反映,部队经过一个月作战,相当疲劳,还需要一段时间休整。毛泽东知道他对战局信心不足,便亲自去电,一面给他打气,一面严令他以积极的行动打击当面国军。陈毅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准备迎击薛岳的进攻。
8月21日,7军和整69、74师依计划分由泗县、双沟、庙山圩、单集等地向睢宁合击,很快占领了新集、大李集、朝阳集、魏庄、大王集、占山集、古邳镇等地。这时,陈毅发现进占大王集的国军为整69师一部,兵力薄弱,当即命令山野2纵与华中9纵强袭大王集,怎奈国军齐头并进,相互间距很小。而解放军只有两个纵队,既无法分割大王集守军,又无力阻援,只得停止进攻。这一仗使陈毅认识到,在当前的态势下,要歼灭国军一部非常困难。于是,他命令华中9纵牵制迟滞当面国军,掩护主力东撤休整待机。山野主力后撤,国军的前进速度迅速加快。26日,国军先后占领桃园、杜庄、杨圩等地,并向睢宁城猛攻。9纵节节抗击,无奈众寡不敌,只得逐次分向魏集及睢宁东北撤退。27日下午2时,整69师攻占睢宁。而后,国军又的乘胜追击,于29日占领埠子镇,并攻抵宿迁城下。于是,整69师和整74师会攻宿迁,守军抵抗了一下就向洋河镇及运河以东退去了。7军继续尾追,于9月1日攻克洋河镇。至此,国军右翼兵团顺利完成了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而解放军方面,尽管主力未损,担负掩护任务的华中9纵却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并在连续后撤中被弄得异常疲劳。
为了策应右翼兵团的进攻,国军左翼兵团亦于8月21日开始进攻。由于这个方向上没有解放军主力部队,国军的进展迅速,尤以整28师为最。该师到次日日落前就占领了耿集、碾庄圩、宿羊山圩等地,而后又向泇口圩追击。在整28师的北面,整33军尽管前进速度不如整28师,其进展也颇为顺利。21日整59师由东西朱果山、整77师由耿家楼、贾家桥沿运河南岸向东进攻。23日即攻占车辐山圩、燕子埠、花山子。正当左翼兵团司令官冯治安命令部队向台儿庄进攻之时,淅淅沥沥的秋雨阻止了他们的前进。到9月1日,雨停了,国军重又开始进攻。整59、77师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渡过运河,向台儿庄猛攻。守军依据有利阵地与之对战。双方激战到次日中午,守军不支,北撤。国军遂克台儿庄及其北面的板桥、马兰屯。台儿庄丢了,解放军重要的燃料生产基地枣庄就危险了。坐镇临沂的解放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感觉到了这种威胁,更不敢让还在临沂的山野1纵南下支援陈毅保卫淮、沭了。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张云逸等强烈要求下,电示陈毅,要将山野8师北调鲁南,只因陈毅反对作罢。而在鲁中,胶济线上解放军各部队正受到第二绥靖区的巨大压力,更无力南援。因此,解放军山东战场与华中战场就被分离开了,这样不利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6年底。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7:00 +0800 CST  
陈毅判断失误
9月初,国军在完成了进攻两淮的第一步作战计划、占领进攻出发地后,薛岳出人意料地命令部队停了下来。他通过观察发现,从8月21日到现在,解放军主力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打击。因其在逐步后撤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整,实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强。而在国军方面,原计划用于主攻淮阴整74师主力尚在宿迁,作为战役预备队的整28师还在鲁南,兵力分散,态势不利于发动新的进攻。据此,他得出结论:现在就强攻淮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必须运用谋略,以智取胜。于是,他命令:整69师主力守备宿迁,并频繁调动,摆出向沭阳进攻的架势;7军在洋河镇附近泗河上架桥,作出要在泗阳与解放军决战的姿态;整74师从宿迁秘密南调,隐蔽于7军后面。国军各部遵命开始行动后,整69师和7军的动向为解放军山野指挥部知悉。
陈毅对国军的调动困惑不已:薛岳到底想攻哪里呢?根据最近得到的情报,薛岳的进攻目标淮阴。可为什么在那里只摆了个7军呢?要知道,那支部队可是桂系的起家部队。他和桂系首领白崇禧又是冤家对头,能信得过让7军打主攻吗?想来想去,陈毅越来越觉得薛岳要进攻淮阴的情报不可靠。于是,他把眼光转向了北面的沭阳。那是从苏北去山东的必经之地,如果丢了,在淮北和苏中作战的解放军主力的退路和补给线就会被国军切断,后果不堪设想。而根据此前的战场侦察,薛岳将国军的头号精锐整74师摆在宿迁。陈毅认为,这明摆着要进攻沭阳。不过有可靠渠道得到的情报在,陈毅对自己的判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于是,山野司令部于9月4日致电中共中央及华中军区提出三个作战方案,要求讨论: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整74、69师,此案可保持鲁南的联系,但只能留华中9纵守泗县、众兴集,力量不够;第二案,就地出击洋河,攻击7军2个师,估计要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在电文的最后,陈毅提出自己的意见:执行第一案。毛泽东接到这份电报后,认为陈毅的分析有理,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陈毅于7日下达作战命令:“本军为便于新的机动,打击可能由宿迁进犯沭阳之敌,或向南打击可能由洋河进犯淮阴之敌,决以主力转至泗(阳)、沭(阳)、宿(迁)县属地带隐蔽待机。”具体部署是,华中9纵到泗阳以南,山野7师到大兴集、2纵在新集、8师位于渔沟。实际上,陈毅将大部分主力用以对付沭阳方向之国军,只留下久战疲惫的华中9纵看守淮阴的门户泗阳。这样的部署正好中了薛岳的圈套。
9月6日,薛岳看到解放军举棋不定,知道他的谋略要成功了,遂下达了攻击淮阴的命令。
就在国军按照薛岳的命令开始调动、准备进攻淮阴之时,解放军内部还在为国军的主攻方向争论不休。以粟裕、谭震林为首的华中野战军首脑根据从国军内部获得的情报判断薛岳的进攻目标是淮阴。因此,他们得知陈毅将山野主力北移、准备做保卫沭阳的部署后,立即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要求山野主力南下,保卫淮(阴)泗(阳)。而陈毅向中共中央呈明他的理由之后,得到了毛的支持。尽管如此,粟、谭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以强烈的语气电告陈毅:“如军长(注:指新4军长陈毅)仍坚欲北开,则我们坚决要求调2纵全部留下,由韦国清统一指挥,钳制敌人,候苏中主力北转,以求阻击南下之敌,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陈毅收到这份电报后,没有在意。通过几天来的侦察,解放军方面并没有发现洋河镇方面国军增兵的迹象。这更坚定了他对国军进攻方向的判断。因此,他于9日致电粟、谭及中共中央:“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7军已南移灵、泗、睢、宿地区,由蒋军接替,现再看数日,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及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及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同时,他指示:“粟、谭部队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毛收到陈毅电报后,当即复电,对陈毅的判断深表赞许。同时指示粟裕所部主要任务是休整,打不打海安可按实际情况决定。粟裕得到中共中央的命令后,虽感到淮阴危险,但不愿放弃苏中已到手的战果,遂复电陈毅并中共中央,提出“刘邓军大捷,军长率部亦准备出击,淮北战局开始好转,两淮危险大减。因此我们仍决定继续攻占海安,以争取苏中万余人参军补充”,海安得手后,休整一段时间,“再北移或西攻”。粟裕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这样一来,山野主力转移于沭阳、宿迁方向,而粟裕所部则在全力攻击海安,泗阳、淮阴的防务就变得薄弱了。
10日,薛岳侦知解放军山野主力北移,立即抓住战机,急令7军提前一天发动进攻。7军得令后,立即行动,当日即攻占了仓集。华中9纵司令员张震接到国军开始进攻的消息后,立即上报山野司令部。陈毅得知这一消息,大吃一惊。国军进攻淮阴的企图已明。他知道华中9纵的战斗薄弱,在灵壁连172师都顶不住,更不要说7军全军了。泗阳一丢,淮阴就危险了。然而,如果山野主力增援泗阳、淮阴的话,一旦宿迁国军向沭阳进攻,山野主力将腹背受敌,局面就不可收拾。而此时,山野一部已于9日根据他的命令渡过六塘河以北,准备迎击宿迁东进之国军了。根据此态势,陈毅决定改变原计划,命令山野主力移到六塘河以北,准备绕道进攻古邳镇、双沟、睢宁,企图抢在7军主力到达淮阴之前占领这些地区,威胁国军侧后翼及补给线,以迫使7军后撤。不料,华中9纵在泗阳一带构筑的工事不够坚固,没法挡住国军的猛烈攻击。因此7军进展很快。11日拂晓,国军以猛烈的炮火向王二胡庄解放军9纵75团阵地轰击,步兵随即发起进攻。解放军防炮经验不足,干部伤亡大半,部队失去指挥。在国军的连续冲击下,阵地被突破,临河集、大兴庄、胡庄、徐大庄相继失守。9纵被迫转移到二线阵地,泗阳告急。陈毅这才发现自己对战局的预测过于乐观,乃急令向六塘河以北转移的山野主力迅速南返,以全力于众兴集、渔沟间分批歼灭当面国军。同时,毛亦命令粟裕放弃海安,北援淮安。可命令才下达到各部队,9纵的二线阵地又被突破。12日下午,泗阳失守。9纵被迫撤退到李口、徐庄、袁庄一带。到这时,尽管战场形势已趋不利,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仍然因泗阳地区只发现7军的番号,因而认为进攻淮阴的国军是孤军突进,对战局自然也出奇地乐观。当天,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围歼7军的意见:“你们此次歼击南下之敌,务期必胜,首先只打一个旅,以期速决尽歼,得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旅……”可到了第二天,陈毅才会发现他们的判断是何等的错误。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8:00 +0800 CST  
74师奔袭淮阴
9月13日,7军以171师渡过运河,向东进攻众兴集之山野7师20旅阵地。20旅原由地方部队组建,战斗力不强,很快就顶不住了,被迫转移来安。众兴集易手。而后,171师又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来安,进到包家河右岸,与解放军隔河对峙。尔后,7军在来安一带构筑工事,准备抵御解放军的反攻,确保进攻淮阴的侧后安全。与此同时,74师于13日投入战斗,趁解放军担任淮阴方面防守的华中9纵连战受挫、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之机,越过泗阳,向南进攻9纵75团防守之李口、徐庄、袁庄、五里庄一带之第二道防线。75团寡不敌众,阵地很快被突破,李口、吴家集等地相继失守。
得知整74师参战,陈毅方才恍然大悟——上薛岳的当了。尽管十分懊恼,陈毅此时此刻还是非常清醒:当前的首要是保卫淮阴,既然在与薛岳的初战对弈中,先失一着,战役布势已落后于对手了,若后面再有闪失,或许将是致命的。于是,他以山野司令部的名义下达命令:由华野战军政委谭震林统一指挥9纵、5旅、13旅、6旅18团和淮宝各地方部队,担任保卫两淮(即淮阴和淮安)的任务。同时,他作出部署:山野主力“拟歼众兴犯来安之敌”,而“9纵、18团应固守码头、杨庄一线”,“为防万一,请准备随时能炸破淮阴北大桥”。
谭震林领命后,一面从苏中、高邮急调5旅、13旅及淮南军分区各部队驰援两淮,一面命令9纵及驻守南新集的18团竭力迟滞整74师前进。可援军各部尚未到达,整74师就突破了18团的阵地,于14日黄昏攻占南新集。9纵副司令员饶子健亲率75团向国军反击,未能奏效,被迫退到码头、杨庄一带,与刚赶到的13旅共同组织防御。15日凌晨2时,国军以58旅和51旅并列分别由陈家集和杨庄强渡运河。因运河东岸河堤高于西岸,地形对守军极为不利,而且9纵已经6日苦战,弹药告罄,哪里抵挡得住在飞机和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的国军头号主力的进攻?阵地连连告失。在这种情况下,谭震林不得不命令13旅投入战斗,反击河东岸滩头之敌。从上午开始一直到晚上,13旅对攻至杨庄附近的国军51旅151团反复冲杀达9次之多。部队伤亡高达600余人。当夜,码头、杨庄地区的解放军被迫转到运河东岸。
这时,谭震林失去了信心,致电陈毅说反击和坚守均难完成任务。在他的影响下,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也感到形势危急,向陈毅建议:山野除以一部阻止众兴之敌东进外,主力回淮阴,以稳定两淮战局。华中方面的意见不能不让陈毅重新斟酌先前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不过,他毕竟没有与整74师交过手,还不知道该部战斗力有多强。在他看来,两淮地区已云集了9纵、13旅和6旅等部队,5旅也会很快赶到淮阴,加上淮阴附近的地方部队,兵力上并不居于劣势,如果部署得当,应该能够拖住整74师。而这时,粟裕所部已由苏中兼程来援,将于20日左右到达。到那时,解放军再在淮阴方面组织反攻,有望击溃甚至全歼整74师。那样的话,整个华东的被动局面将彻底改观。为此,山野必须于野战中击溃7军,收复泗阳,切断整74师的退路,以便尔后协同华中军区部队围歼该敌。经慎重考虑,他决定仍按原计划行动,遂一面命令山野主力加紧向渔沟附近集结,一面电示谭震林:“请考虑退守淮阴城垣,即令不幸敌突入淮阴,我军能固守淮安,待苏中主力赶到,局面仍可开展。”
可淮阴守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他估计的那么强,没过两天整74师就兵临淮阴城下了。16日,整74师继续向运河东岸解放军阵地猛攻。谭震林眼看部队在淮阴外围支持不住了,即电告陈毅:“13旅昨日攻击未奏效,敌人现攻击很猛。为确保淮阴,决定把城西、城南变为水乡,部队以水设防,城北大桥是否破(坏),要看水的程度,部队下午5时左右可以转移完毕。”而后,他又联合张鼎丞、粟裕等联名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要求山野主力南下。当天,13旅即受命扒开运河大堤。一时间,淮阴城内尽成泽国。然而,谭震林的这样措施并没有能阻止国军的前进。17日晨,整74师师长张灵甫命令51旅和58旅为左右翼,57旅为预备队,向淮阴攻击,并悬赏200万法币,以奖励先攻进淮阴之部队。右翼58旅旅长卢醒为抢头功,亲赴先头部队督战。在他的鼓舞下,该旅官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向解放军阵地猛冲,很快就突破了解放军9纵75团防线,攻占武家墩镇和石工头,逼近淮阴城。由于一路上势如破竹,卢醒得意洋洋,以为解放军已被击溃,淮阴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便一面督策173团速向淮阴挺进,一面迫不及待地给张灵甫打电话,声言所部先头部队已进入淮阴。张灵甫得报,大喜,当即将赏金悉数发给58旅。
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将近中午时,173团推进到高兴桥南方约100米处时,突然遭到于昨日到达的解放军5旅的伏击,损失很大。前卫营营长朱性仑当场阵亡,攻势顿挫。这个突如其来的挫折使卢醒恼羞成怒。他即令前卫本队先头营对高兴桥攻击,并以炮兵火力掩护。可由于5旅是新到之生力军,士气旺盛,装备齐整,且工事伪装得宜,国军付出了很大代价,到下午5点仍未能前进一步。这时,天降大雨。卢醒只好命令部队停止攻击,并向张灵甫报告了当天的战斗经过,并将谎报军情的责任推给了谍报人员。张灵甫获悉该旅谎报军情,火冒三丈,当即命令卢醒,限其次日占领淮阴,并将此事转报南京,请求惩处有关人员。是日,左翼51旅的攻击也不顺利。该旅于早晨由码头、杨庄向东攻击,由于战地沟渠河流密布,加以解放军的英勇反击,该旅前进十分迟缓,到日落时分才占领李庄—高头一线。其间,解放军13旅组织了三次反击,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伤亡。18日拂晓,国军58旅一部冒雨偷袭解放军5旅15团大王庄阵地,一举突破该团阵地前沿,当天的激战就此展开。为了加强58旅的火力,张灵甫将57旅炮兵营加强给了58旅,进攻胡庄、高兴桥、道士庄等地。5旅拼死抵抗。各地战斗中以大王庄的攻防战最为激战。在国军的连续冲击下,守军15团1营支持不住,大王庄失守。5旅旅长成钧相继调15团2营6连及13团2营增援大王庄,与国军反复争夺,村落几成废墟。由于天雨云低,视线极差,国军不能充分发挥炮火优势,而解放军利用其近战优势,与国军展开白刃战。双方伤亡都很大。至夜,双方仍僵持于村落内。是日,51旅的进攻也受到解放军13旅的顽强抵抗,到下午6时,仍被阻于李家庄—城隍庙一线。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8:00 +0800 CST  
山野主力被拖住
就在解放军华中部队与整74师相持于淮阴外围的时候,陈毅指挥的山野主力到达渔沟附近。薛岳担心其继续南下支援淮阴附近作战,急令位于来安的7军即向渔沟进攻,以牵制住该部。17日拂晓,7军171师强渡鲍河,向渔沟方向突击。陈毅得知此讯,大喜。通过泗县战斗,他已领教了7军的防御能力,深知要在攻坚战中歼灭和击溃该部都不现实。自来安易手以来,7军停滞于鲍河东岸,修筑了大量工事。山野主力若是贸然出击,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现在该部脱离既设阵地,正好在野战中围歼之。于是,他迅即集中山野8师全部及2纵2个团、7师20旅1个团向渔沟以西出击,当天即将171师包围于渔沟以西赵庄一带。171师师长刘昉见解放军来势汹汹,知道众寡不敌,选择包围圈的薄弱环节,一举冲破解放军的包围退回鲍河左岸。解放军追之不及,仅截歼少数掩护部队。陈毅见171师退回,知道歼击7军的希望已十分渺茫,遂于次日凌晨命令2纵司令员韦国清率4、9旅全部轻装,务必于晚上赶到淮阴。坐镇淮阴的谭震林得知山野2纵即将赶到,非常振奋。此时,他已接到粟裕通报,获知华中6师先头18旅已接近淮阴,认为危机即将过去,便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我们明晚即可转入反攻,首先歼灭敌人之一个旅,尔后再歼灭其余部。”可他高兴得太早了。还没等2纵开始行动,7军又出动了。当天一早,171师三个团以迅猛的动作直扑渔沟,先后攻占了渔沟西南及以西之西园庄、汪庄、王家。守备渔沟的21旅61团连连向陈毅告急。陈毅连忙电令2纵停止南调,协同8师及7师一部歼灭进犯渔沟之国军。刘昉查知解放军的行动后,立即命令部队收缩于西园庄、王家、汪庄等地,依托村庄修筑工事,就地固守。解放军集中兵力将该部国军包围。由于泗县攻坚失利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们也不敢冒然发起总攻,先作了几次试探性冲锋以期查明国军虚实,均遭国军火力阻击,被打了回来。双方遂形成暂时对峙。这时,淮阴方面再度告急。陈毅不得已从渔沟前线抽调部分兵力南援。刘昉获悉当面解放军兵力减少,当即率主力突出重围,向来安方向退去,只留下少数掩护部队依托村落内的部分民房与解放军相持。陈毅见围歼171师的计划完全落空,而2纵又被国军掩护部队拖住,无法脱身,只得命令19旅56团速向淮阴驰援。但是,这个决心下得实在太晚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增援,淮阴方面的战局急转直下。
74师化装奇袭 淮阴失守
18日夜,谭震林并不知道渔沟方面的战局已发生变化,仍根据先前得到的消息,决定调整部署,一面加强正面防御,一面派出部队转至整74师侧后,准备于19日晚协同山野2纵和华中6师向攻城国军发起反击。不料,次日凌晨陈毅来电称:4、9旅无兵去两淮。谭震林顿时紧张起来,前线各部正在调整部署,处于攻击准备状态。2纵不来,防线就出现了空档。一旦整74师发动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果不其然,还没等谭震林对淮阴防备作出新的指示,国军攻入淮阴的消息就传来了。原来,当天入夜后,58旅俘获了一名下级干部。经审问,俘虏供出了解放军在淮阴南面的防御部署,并称解放军山野2纵当晚即来换防。同时,国军还从俘虏口中得到了解放军当夜口令。卢醒得到报告后,当即命令174团3营抽调两个连换着解放军服装,伪装成山野2纵的部队,混进淮阴城,乘夜攻占南门。19日凌晨1时左右,伪装成解放军的国军两个连由高兴桥以东2公里的康家庄附近偷偷越过解放军华中9纵和5旅的结合部。渡过护城河后,该部又骗过城门岗哨,混入南门。拂晓前,进入南门国军突然向守军发动进攻。守军措手不及。南门失守。国军突击营控制南门以后,又抢占了南街部分民房,并以迫击炮对城内射击。城中顿时大乱。
正在南门附近指挥所内的5旅旅长成钧得知国军已攻入城内,惊慌失措,在没有查明敌情的情况下,擅自率旅指挥所向东转移,并令所部向东南方向退却。这样一来,护城河以南的解放军防御立即陷于混乱。张灵甫抓住战机,果断命令58旅向淮阴攻击前进。卢醒得令后,当即指挥部队向孙老庄、大王庄猛攻。5旅各部与旅指挥所失去联系,群龙无首,纷纷盲目向城内和城东板闸镇退却。58旅趁机强渡护城河,于清晨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谭震林相继调9纵预备队和皮旅支援5旅,均未起到任何效果。这时,粟裕已赶到淮阴,见情况严重,感到再打下去只能消耗解放军力量,不可能改变局面,就与谭震林下令放弃淮阴。根据命令,9纵撤到淮阴以东的钦工镇,13旅撤到涟水,刚赶到淮阴城下的华中军区特务团和19旅56团开回王营,18旅仍于板闸镇附近待机。到黄昏时分,5旅最后一支掩护部队撤出淮阴,淮阴城宣告易手。尔后,国军58旅乘胜追击,一举攻占王营。解放军在撤退过程中,相当混乱,不少部队的建制被打乱。所幸,由于搜索不严,整74师并未发现这一情况,没有进行进一步追击,而是停下来休整,丧失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整74师攻占淮阴大大打击了解放军的士气。薛岳乘势命令7军迅速攻占渔沟,以保障整74师的侧翼。20日晨,171师遵命再次向渔沟发动进攻。此时,陈毅已率山野主力向王营、西坝地区转进,渔沟防御力量受到削弱。因此,国军没费什么劲就占领了渔沟,并一直追到六塘河南岸。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9:00 +0800 CST  
淮安失陷
淮阴、渔沟的失守使中共中央意识到依淮北方面的作战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击溃淮阴方面的国军主力,乃于20日指示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我放弃淮阴后各部主力撤至距敌较远地区休整,以一部扰击敌人,待1、6师到达之后,待敌分散有机可乘之时,各个歼灭敌人。”据此,陈毅和粟裕相继发出休整命令,并准备撤出淮安。于是,淮安附近的解放军主力开始撤退,只留下6旅和淮南军区部分地方武装担负掩护任务。
解放军将从淮安撤退的消息很快被张灵甫获知。他当即决定派57旅由淮阴向淮安方向追击。21日拂晓,57旅分为左右两翼向淮安进攻。右翼经百子堂、百子山、杨家圩直扑板闸镇。解放军6旅依据既设阵地顽强抵抗。国军在飞机和猛烈的炮火支援下,狂攻半日,几乎将解放军的工事夷为平地。6旅这才放弃板闸镇,向淮安退却。与此同时,国军左翼强渡盐河,并攻占了河下镇。傍晚,国军左右翼于淮安城下会合,而后分别由北面和西面猛攻淮安城。战斗中,解放军遭到很大伤亡,淮南军区六合支队政治部主任陈明忠也中弹牺牲。战到22日上午,解放军为避免更大的伤亡,不得不弃城向涟水方向退去。57旅随即进占淮安,至此,我军华中根据地中心城市——淮阴、淮安相继失守。12月,74师占领涟水,至此整个华中解放区全部沦陷。
淮阴战役与张家口战役一样被认为是我军失败战役的典范。因为既没有歼灭敌人,又丢失我军重要城市。战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山野与华中野战军指挥上的分歧。由于指挥不统一,导致两个野战军作战时更注重所属根据地的利益。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结果被国军各个击破。
而国军指挥官薛岳颇见功力,在其作战情报泄露后,却能通过一系列佯动误导华野指挥员的判断,最后反而取得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但是其部署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主要是用于守备的兵力过多,用于进攻的兵力反而有限,导致国军进攻部队在局部战场形不成优势,即使攻占淮阴、淮安,也无法歼灭解放军主力。
1946年战事综述
1946年内战爆发之初,国军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在东北,四平战役的胜利让国军占据了东北最精华的地区。在华北,傅作义经过集宁、张家口战役将晋察冀根据地切成两块,获得了战争主动权。在华中,因为两淮、涟水战役失利,淮南、苏北等解放区先后丢失。
虽然国军在战略上取得很大的胜利,解放军战略纵深被大大压缩。但在解放军机动灵活的战术打击下,国军也付出很大的代价。截止到1947年初,国军先后被歼灭正规军66个旅(师),加上地方部队共被歼灭71万人。虽然,这些损失还能迅速弥补。但是,随着战线拉长、占领区扩大,国军发现各个战区都存在兵力不足的困境——特别是分兵把守新占领解放区后,一线机动作战兵力越来越不足。加上1947年后方爆发经济危机,国民党财政即使拼命印钞也只能维持100来万军队前线作战。这让国民党高层不得不考虑做战略上的重大调整——与其分散兵力全面攻击,不如收紧拳头集中一个方向给予解放军以致命一击。
而对于解放军而言,固然可以在舆论上宣称放弃大片解放区是为了更多的消灭敌人。但是,随着解放区被压缩,支撑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所以,解放军并不甘心被动防御等待国军的攻击,也在寻求国军的破绽,争取反攻来逆转战局。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49:00 +0800 CST  
第四章:1947:相持与拉锯
导读:
国民党战略方向的重大失误
一波三折的莱芜战役
孟良崮战役的迷雾
华野七月分兵与战局转折
丢掉沂蒙山根据地的南麻临朐战役
华野最黑暗、最艰苦的时期:胶东解放区沦陷
华野被中央军委裁撤番号
蒋介石的昏招与战局的逆转


国民党战略选择的失误
1947年初,通过1946年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相当的胜利,虽然自身承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其战略意图基本达成,解放区被极度压缩,解放军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解放区非常不利的态势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1947年各个解放区的战略态势都非常不利。
在东北,解放区被分割成南满、北满两个互不相连的根据地。北满还好一点,多少还有一些战略纵深。南满则只有4个县的地盘,如果没有朝鲜这个后路,也许国民党军队的一次进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在华北,因为张家口失守,中共不仅丢失了通过外蒙与苏联联系的通道,而且晋察冀根据地被从中切开,割裂成数块,国民党军队随时可以以张家口为基地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发动攻势,形势极为不利。
在华中,因为两淮丢失,华中野战军不仅失去了收入颇丰的税源,而且整个苏北根据地全面沦陷,华中野战军被迫与山野联合,依靠山东解放区以及东北的物资支援虽然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但是战略纵深已经大大缩小。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因为张凤集战役失利,丢掉了鲁西南所有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解放区少了很大一块。
在陕北边区,西野被西安胡宗南、西北两马、山西阎锡山团团围住,即无战略纵深,而且陕北地瘠民穷,西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虽然国军军事态势上非常有利,但是后方爆发经济危机,前线又因为占领大片地区后而颇感兵力不足,继续发动全面进攻不论是财政还是军力都不现实,只能收紧拳头瞄准一两个重要方向出击。
向哪里出击?
那么,对国民党而言,到底往哪个方向用兵,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对于这个重大的战略方向的问题。蒋介石的设想是:中共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 根据地,因为兵力不足,蒋介石认为在现阶段“最要注意的是分清主战场与支战场。我们在全国各剿匪区域中,应先划定匪军主力所在的区域为主战场,集中我们部队的力量,首先加以清剿,然后再及其余战场。同时在这个主战场中,又要先寻找匪军兵力最强大的纵队进攻,予以彻底的歼灭。”所以,蒋以山东作为国共两军的主战场,认为“照现在的战局来观察,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匪的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所以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而其他皆是支战场。在主战场决战的时期,其他支战场惟有忍痛一时,缩小防区,集中兵力,以期固守。”
在蒋介石心中,最重要的目标有三个,即政治根据地延安,以军事根据地沂蒙山区,以交通供应根据地胶东,因为后两个根据地都在山东,所以将山东作为重点进攻的方向。那么,这个战略选择是否正确?
我们先看看结果。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占领延安。因为敌我力量悬殊,陕北根据地基本全部沦陷。7月30日,因为南麻、临朐战役失利,沂蒙山区根据地全部丢失。9月,胶东解放区也被国民党军占领。蒋介石三大战略目标全部实现!那么,国民党军事形势是否更加有利呢?
事实恰恰相反。
因为国民党两翼张开(进攻延安时向西打,进攻山东是向东打),恰恰在中腹露出破绽,结果刘邓率领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国民党整个防御体系面临很大危机。国民党军队变成救火队,被中野、华野来回调动,不仅战争主动权全部丢失,战局也急转而下。
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全部实现了蒋介石的战略目标,反而导致战局逆转?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国民党的战略选择出现了重大失误。
历史上不乏实现了前期战略目标反而导致战局逆转的战例
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战争前期德军所向披靡打得苏军节节败退。7月德军中央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获苏军40多万,缴获大量的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进攻莫斯科的通道被打开了。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将中央集团军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南调基辅围歼苏联西南方面军。基辅战役虽然又获得全胜,俘获苏军65万。但是,进攻莫斯科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当德军结束基辅战役回头再向莫斯科进攻时,俄国的寒冬成了最大的敌人。冰天雪地中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撞得头破血流,这是德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严重的失败。拿不下莫斯科,德国就失去了快速获得胜利的机会。如果古德里安没有在1941年7月南下而是一鼓作气向莫斯科进攻,当时莫斯科很难守住,失去了莫斯科,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50:00 +0800 CST  
哪里才是国军的天王山?
那么,国民党在1947年正确的战略方向应该在哪里?
毫无疑问,只能是东北!
东北工业基础冠绝全国。中国现代史基本就是谁拿到东北,谁就可以拿到半个中国。毛泽东就说过,哪怕关内根据地全部丢失,拿到东北也可以与国民党周旋。更何况东北背靠苏联,中共立足东北就可以源源不断从苏联那里获得援助。
1947年我军在东北的基础并不牢固。南满根据地局限于区区4个县的地盘,北满呢?土改刚刚推行,在农村遇到很大的阻力,加上土匪活跃,以至于我军不得不抽调大量部队在后方剿匪。梁思文《战争动员》中指出“到1947年中期,共产党在北满许多地方的权力基础仍是极不稳固的,一支稍有良好组织和良好领导的对手就至少可以战斗到使共产党在那一地区停滞不前。”
反观蒋介石心中的三大目标。延安仅仅有点政治意义,除此之外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几乎为0.陕北地瘠民穷,就算国民党不管不问西野也很难获得很大的发展。事实上到1948年,西野总兵力不过7—8万人,实力与林彪一个纵队相当,甚至不能独立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即使实力如果弱小,贫瘠的陕北解放区也无力供养西野部队与政府机关人员,西野的给养主要靠晋绥解放区解决。沂蒙山区不过是解放军一个普通的根据地,经济价值与人口规模都不大。胶东半岛倒有一定的价值,这是东北向关内输血的主要交通线。但是,胶东解放区顶多算一根血管,而东北却是造血的心脏!
因为战略选择的失误,国民党将机动兵力投入到陕北、山东等价值有限的战区,而最应该投放重兵的东北,反而面临兵力严重不足的困境,四平战役后获得的战略主动权拱手让给民主联军。
1947年,杜聿明虽然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奈何兵力不足只得拆东墙补西墙拼凑几个师的机动兵力进攻南满。而林彪则针锋相对,北满不支,南满出击,南满困难,北满出击。四报临江,三下江南,又拉又打,让东北国民党军队首尾不能相顾。
当时民主联军有一首快板诗《筛豆子》形象的描绘了东北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的困境:
国民党,兵力少,
南北满,
来回跑。
北满打了它的头。
南满打了它的腰。
他让来回跑几趟,
一筐豆子筛完了。

筛豆子,
大家干,
咱把反动派筛几遍,
南满消灭它几个师,
北满消灭它几个团,
机动兵力筛完了,
咱们再打歼灭战。
假设有人从太空上鸟瞰1947年的中国,他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东北,杜聿明东拼西凑的几万国军被民主联军愉快的在南北满之间“筛豆子”,而在陕北,胡宗南几十万国军正被西野牵着鼻子做“武装大游行”——最重要的方向无兵可用,而在最不重要的方向偏偏投入重兵去钻山沟。蒋介石战略选择的失误几乎一目了然。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52:00 +0800 CST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2:54:00 +0800 CST  

楼主:wlocf

字数:189215

发表时间:2014-11-18 00: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07 16:52:40 +0800 CST

评论数:17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