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失掉大陆:1945——1949[天涯论坛]

晋中战役
晋中战役可以说是山西版的“莱芜战役”。
1948年5月,在人民解放军攻克晋南军事重镇临汾后,国民党军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调整部署,以5个军部、14个师、3 个暂编总队,以及22个保安团、21个保警大队等,总兵力约13万人,布防于北起忻县、南到灵石、东至榆次、西至孝义、汾阳等15座城市的狭长地区,构成以太原为中心,以同蒲铁路(大同至风陵渡)为骨干的晋中防御地带,并以其第34、第43、第6l军各一部,及阎锡山“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共13个团组成“闪击兵团”,进行机动作战,由于控制区日益减少,粮食成了大问题,所以,“闪击兵团”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抢掠小麦。
华北军区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为保卫晋中麦收,削弱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的有生力量,创造夺取太原的有利条件,以第1兵团第8、第13纵队,太岳军区部队,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各一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部队一部,共49个团6万余人,由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徐向前统一指挥,采取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运动战的方针,发起晋中战役。
6月11日,吕梁军区3个旅进至汾阳、孝义间打击抢粮的国民党军,并攻占仁岩等地;12日,太岳军区部队攻占灵石。13日,阎锡山令“闪击兵团” 分别由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等地出动,企图歼灭吕梁军区部队于高阳镇地区。吕梁军区部队进行奋勇阻击,至17日双方形成对峙。第1兵团为诱使“闪击兵团”回窜,求得在运动中歼其一部,18日以第8、第13纵队从平遥、介休东南山地隐蔽北进,实施迂回,19日逼近平遥、介休间铁路线,并待机歼灭回窜之 “闪击兵团”主力。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两个旅分别破击榆次至太谷间与太原至忻县间的铁路,阻止与箝制由太原方向南援之国民党军。20 日,“闪击兵团”发觉退路受到威胁,立即星夜夺路回撤。21日,当“亲训师”、“亲训炮兵团”进至张兰镇以北地区时,第8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当即发起攻击,激战3小时,歼其大部,其一部退入张兰镇,24日与驻该镇的暂编第45师新兵团一起被太岳军区部队歼灭,“闪击兵团”余部撤回平遥。
在此期间,吕梁军区部队和第13纵队分别歼灭阎锡山部第70、第71和暂编第37师各一部。23日,继将由平遥北撤之第19军军部、暂编第40师,压缩于祁县西南北营村,24日将其主力歼灭于北营村,仅其先头团逃向祁县;阎锡山急令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率暂编第10总队到太谷坐镇指挥,调整兵力,企图在祁县、平遥间与解放军决战。据此,第1兵团遂以小部队在祁县地区与国民党军周旋,主力于29日挥师北上,乘虚直捣晋中腹地,在榆次、太谷、徐沟间开辟战场,创造战机。
为了围歼赵承绶集团,徐向前令太岳军区和北岳、太行军区部队于3日大举破击榆次、太谷间铁路,攻克北阳、东阳车站。赵承绶在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下,急令第71师、暂编第46师和暂编第10总队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轮番猛攻董村阵地,企图打通北撤道路。太岳军区部队坚守阵地4昼夜。与此同时,北岳、太行军区部队也击退了由榆次南下增援的第68师,终于将赵承绶集团全部拦阻在太谷及其附近地区。
6日,陷于困境的赵承绶集团企图由榆次、徐沟间夺路北逃,正好进入解放军的预设战场。7日晨,第13纵队与第8纵队一部分路追击,切断通向徐沟的道路;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在太岳军区部队的协助下,自东阳镇地区向西猛插,截断了通向榆次的道路;7日晚,第8纵队主力一举歼灭祁县守军后,兼程北上,进入太谷以北地区;吕梁军区部队进到榆次西南永康地区。
至此,将赵承绶集团全部包围于大常、小常等村镇东西约10公里、南北不足5公里的狭长地域。8日,赵承绶集团为突出重围,分路向榆次、徐沟方向展开猛烈攻击,在解放军各部的坚决打击下,均未得逞。9日晚,第1兵团调整部署,采取紧缩包围,穿插分割,逐村攻歼的战术,于10日发起总攻。太岳军区部队激战至16日,歼灭赵承绶野战军总司令部和第33军(欠暂编第38师)全部,俘赵承绶。
赵承绶集团被歼,晋中地区其他各地国民党军纷纷向太原撤退。解放军当即乘胜追击,先后歼灭暂编第9总队和第43军军部,第70师和第61军军部,第 69、暂编第37、第40师各一部。21日,解放军各部队直逼太原城郊,达成了对太原的合围,战役结束。
晋中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徐向前率领仅以地方部队为主的6万人,连续作战一个月,一举歼灭阎锡山主力10万之众,深得毛泽东的赞赏。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歼灭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其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保卫了晋中麦收,为尔后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晋中战役的成功之处是:我军利用敌人的弱点,有效地调动了敌人,取得了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良好战机。首先,我军抓住敌人粮食极端困难,必然会组织抢收麦子的弱点,先敌以一部进入汾阳、孝义、灵石产麦区,调动了介休、平遥、祁县敌主力向西,然后以我之主力进击介、平、祁,歼灭了一部分回援之敌,开局一着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战役主动权。接着,我军利用赵承绶惧怕后路被切断而无法北返太原老巢的心理,以一部兵力切断了太谷敌北撤榆次通路,迫敌主力北撤,并在敌北撤途中迅速包围和各个歼灭了赵部主力。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7 23:59:00 +0800 CST  
临汾-晋中战役意义重大
临汾-晋中战役的意义在军史中长期被低估,因为它消灭的主要是阎锡山的地方派系部队,而且徐的部队不是四大野战军序列。但临汾-晋中战役对后来国共主力决战的结果乃至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该战役,解放军可能还是决战胜利,但会胜得比较艰难,损失会多得多。
对于临汾-晋中战役毛泽东与中央军委给予很高的评价。1948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辽沈战役的电报》的原文中写到:“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晋中战役结束后,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九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电文写道:
聂荣臻、薄一波、徐向前、滕代远、肖克、贺龙、李井泉、周士第诸同志及华北和晋绥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
庆祝你们继临汾大捷后,在晋中地区歼灭敌一个总部、五个军部、九个师、两个总队及解放十一座县城的伟大胜利。晋中战役在向前、士第两同志直接指挥之下,由于全军奋战,人民拥护,后方努力生产支前,及各战场的胜利配合,仅仅一个月,获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现在我军已临太原城下,最后地结束阎锡山反动统治的时机业已到来。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为夺取大原,解放太原人民而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为什么毛泽东评价“临汾战役”是“很有意义的大胜利”;对“晋中战役”评价是“对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当时毛泽东与中央军委相当有战略眼光的。
该战役不仅改变了华北战场的形势,更重要的是,彻底震慑和牵制了傅作义集团。傅集团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在对解放军的作战中一直保持了常胜记录。由绥远起兵到大同-集宁战役,到安定平津,再到奇袭西柏坡,如果以“方面军”的层面来看 ,傅作义集团对解放军的战绩是所有集团中最好的,优于徐州和武汉集团,更优于东北和西北集团。在1948年3 月之前,由于傅作义集团的战绩,国军在华北战场占据优势,傅集团也是所有国军集团中唯一对解放军作战有心理优势的部队。虽然华北野通过清风店战役和攻克石家庄稳住了阵脚,但涞水一战华北野再次被击败,只得放弃对京津地区争夺。
如果没有临汾-晋中战役,当解放军发动济南和辽沈战役时,傅作义集团将会积极增援。那么这两个战役的过程就会复杂得多。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锦州战役时,傅部拼命增援,国军葫芦岛如果再增加5-6个傅部主力师,那么塔山还能不能守住是一个问题,如果塔山失守,锦州战役就打不下去了。
再如济南战役时,如果傅部以主力增援,那么徐州剿总一定士气大震,黄百韬、邱清泉、胡链等部如果拼命增援,济南战役还能不能打得如此顺利,甚至吴化文部是否还起义都是一个问题。
临汾-晋中战役之后,阎锡山面临绝境,根本不可能对解放军有何威胁,华北形势急剧恶化,傅集团自顾不暇,也就不可能再增援济南和锦州了。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0:00 +0800 CST  
第四节:转折点之兖州战役
许世友兵强马壮
1948年,全国战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被迫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由于兵力严重不足,国民党被迫放弃对“面”的争夺,收缩兵力确保对“点”(大中城市)和“线”(铁路线)的控制。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军队竭力固守“一条臂膊”(津浦铁路)和“三个要点(济南、兖州、青岛),企图以此拖住华野主力,并指挥各点的国民党守军,伺机反攻,扭转局面。
作为三个要点之一的兖州,以第十绥靖区中将司令李玉堂和整编第十二军中将军长兼十二师师长霍守义及其所属的部队和保安队等11个团共约2.8万人的兵力驻守,守备区东至新泰,西到济宁,南抵滕县,北达南驿。
由于蒋介石在胶东战场的战略失误,许世友率领的华野内线兵团在1947年10月展开反攻,由于国军在胶东战场的机动部队被抽调一空,许世友的反攻屡屡得手。在掖县战役后,中共中央(而不仅是以军委的名义)于1947年10月8日发给内线兵团的电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华东局转许谭及各纵:
各电均悉。庆祝你们收复掖县及歼灭敌人数部的重大胜利。自从你们转入反攻后,我军业已无例外地全面转入反攻。敌人已没有任何一处再能进攻。我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四十八个旅约四十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西北我军不久即将向敌区进攻。东北我军攻势有很大发展。整个形势于我有利。希望你们在华东局正确领导之下,继续争取胜利。
中 央
八日二十四时
中共中央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1个多月前,在范汉杰兵团的围攻下,许世友内线兵团差点被围歼,胶东根据地也全部沦陷。现在许世友兵团居然反守为攻,重新掌握了胶东战场的主动权,怎么不令中央军委备感欣慰。要知道,胶东可是整个关内解放军的大动脉呀。
12月收复胶东解放区后,在东北源源不断的军火援助下,许世友内线兵团越打越强,从一支偏师变成了中央军委手里的绝对主力。1948年初成功取得周村战役与潍县战役胜利后,胶济路除济南(济)青岛(胶)的两头外,已经全面打通,山东内地已无战事,成为了解放军的大后方。山东兵团主力休整待机。此情况下,军委电报山东兵团,指示了下一步的任务。
在1948年5月7日,中央军委电报:
许谭,并华东局:
辰微电悉。王〔王耀武〕匪西撤必集结谨慎,暂难歼灭。我七、九、十三等纵应集结休整至本月十八日或二十日为止,准备于十九日或二十一日以后开始向津浦线行动。那时如新泰敌一个旅未退,则以围新泰打援军为第一目标,如该敌已退,则直向济南、徐州间选择某地攻击并打援,以协助粟裕兵团之作战。粟兵团渡江目前尚有困难,决定在运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歼灭几批敌人再行南进。你们有协助他们作战并供给弹药及新兵之任务。
军委
七日十五时
这个电报之所以直接发给许世友与谭震林,是因为1947年9月22日,中央军委取消了华东野战军建制,粟裕被剥夺了对山东内线兵团的指挥权。在这份电报中,除了指出山东兵团出击津浦线的任务外,还明确了华野山东兵团与外线兵团的关系:其一,协助粟裕兵团之作战;其二,并有供给弹药及新兵之任务。
由此可见,收复了胶东解放区后,山东内线兵团实力何等雄厚,除了能独立承担一个方向的作战任务外,还能为外线兵团“供给弹药及新兵”。
据此,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针对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与第10“绥靖”区结合部兵力薄弱的弱点,决心以一部兵力配合地方武装监视济南、青岛等地国民党军,以主力首先攻占泰安及其南北地区,开辟战场,切断济南和兖州的联系,尔后围攻兖州,吸引徐州国民党军北援予以歼灭。
5月29日晚,山东兵团各部队对津浦铁路中段各要点发起攻势。泰安国民党守军整编第84师第155旅弃城北逃。至6月20日,山东兵团各部乘胜向泰安南北扩张战果,先后攻占泰安、大汶口、曲阜和邹县(今邹城)等地。第7纵队、鲁中军区部队包围兖州,至25日扫清外围并攻占四关。兖州为津浦铁路中段战略要点,失去兖州则济南不保。
但此时徐州剿总竟无兵可调,勉强令整编第25师由苏北经徐州沿津浦铁路北援,该师先头部队于28日进抵滕县(今滕州)以北界河地区。
山东兵团当即调第9、第13纵队由济南附近南移打援;令第7纵队撤围兖州,准备协同第9、第13纵队打援。
黄百韬嗅觉敏锐,获知兖州攻城突然停止,感觉情况不妙,怕被围歼,于是迅速南撤。恰好华野外线兵团发起豫东战役,将区寿年兵团围困在豫东睢县、杞县地区,徐州剿总遂令整编第25师改援豫东战场。
山东兵团鉴于兖州国民党军处境孤立,乃决心攻取兖州。是役山东兵团集中主力及地方武装共45个团约14万人的兵力。以第7纵队、13纵队及鲁中军区部队担任攻城任务;以第9纵队集结于兖州以北,以鲁南军区部队位于兖州以南准备分别阻击济南和徐州援军;以渤海纵队位于济南以东牵制济南国民党军。
12日17时发起总攻。山东兵团确实财大气粗,一个炮火准备就打了3小时40分钟,然后第7、第13纵队向兖州西关攻击,鲁中南纵队向东关助攻。经一昼夜激战,至13日19时全歼国民党守军2.7万余人。拿下兖州后,九纵立刻北上追击济南增援部队,歼灭84师主力一部,济宁、汶上的守敌迅速弃城逃跑。战役共计歼灭敌人6.3万人,收复和攻克了济宁、汶上、泰安、曲阜、邹县等城镇12座,俘虏敌12军军长兼整编12师师长霍守义等!在取得战役胜利的同时,实现了打通鲁中南、鲁西南解放区的战略任务,终于让四处流浪的外线兵团有了一个稳定的“喘息”的地方。山东形势上讲,由于战役的胜利,内线兵团完全控制了徐(州)济(南)之间的700里铁路线,徐州与济南的联系被真正阻断,山东省会的济南城,被彻底孤立。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1:00 +0800 CST  
兖州一下,济南即成死地
兖州战役意义很大。1948年,国民党转入“重点防御”后,其基本策略是控制“点”“线”,以“线”来分割压制“面”的发展。其中,对“线”的控制是策略的关键。“线”一断,别说压制“面”连“点”都成了死棋。
比如,在东北,四平一失,长春到沈阳的“线”就被掐断。不仅长春成了死棋,还拖累整个东北国军无法撤退。现在兖州失守,津浦线就被掐断,国民党在山东就只剩下济南、青岛、威海等几个孤点。青岛、威海有港口还可以通过海运撤退。济南无路可退,已经陷入绝境。
1948年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国民党高层应对不仅迟钝而且愚蠢,明明兵力不足偏偏还要胡椒面一样撒得到处都是。控制点线的前提是要保持一只强大的机动部队,能够对点线随时增援。如果连对点线遭遇攻击时连基本的增援能力也没有,那所谓的点线就是死线、死点。从战略角度,这样的点线就应该放弃。否则就是将部队白白送入死地。
1948年3月,中野转出大别山后,中原战局已经出现重大变化,在根据地源源不断的补充下,华野外线兵团、中野、陈谢兵团实力大涨,在中原运动作战中不仅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且与国民党机动兵力相比占据绝对优势。这时候,国民党应该调整策略,收缩防线,最大程度集中机动兵力寻机与解放军一部决战。
但是,面对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应迟钝,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线”被掐断,“点”被吞掉——洛阳、开封、临汾、四平……东北剿总是不闻不问,任自己的部下自生自灭;徐州剿总干脆把原先的三个靖绥区分成十三个,把战区划分成一块块“责任田”,处处设防处处分兵,手中几乎不留机动兵力。遇到解放军攻击就由一两个整编师临时组成战略机动单位四处救火。结果遇到小股解放军围不住,遇到解放军重兵集团又吃不消。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几个月下来,不仅损兵折将数十万,而且最能打的主力精锐(如11师、5军、25师)都成了疲军。
国军做得最好的是华北剿总。傅作义以一个绥远小势力一步步坐上华北剿总总司令的位置绝非侥幸。平津战役前傅作义部绝对是国军中的一个奇葩,对华北野几乎是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即使在解放军战略反攻的1948年,傅作义部以“集中对集中,以分散对分散”的策略,牢牢的控制着平津地区,完全压制住华北野战军。如果没有东野入关,仅靠华北解放军很难独立解放华北。所以,自古无能战之军,只有无能战之将。国民党的溃败是整个组织系统的全面崩溃,一个傅作义也不可能挽救国民党必将失败的命运。
兖州战役时打孤立无救援的据点。胜负基本没有悬念。而最激烈,最紧张,最充满变化的战役当数豫东战役。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2:00 +0800 CST  
第五节:豫东战役:国军最后的回光返照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是开封战役。
华野寻机欲打5军
豫东战役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军委命令粟裕兵团(外线兵团)或者南下,或者在中原地区消灭5军。1948年5月,朱德总司令来到河南省濮阳华野司令部,研究今后的战略行动,与华野司令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取得了共识,歼灭国军的整五军为今后的首要任务。
在5月21日和22日,军委给陈、粟复电并致刘邓的电报中,明确了外线兵团作战任务、参战部队和指挥关系。电报指出:“以歼灭五军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1、3、4、6、8及11纵之作战。”
经过精心策划,华野拿出一个气魄很大的计划。
首先是调刚刚打完宛西战役的陈唐兵团(即华野第三兵团)回来归建。令第三兵团向北行进,吸引驻在鲁西南的邱兵团南下,然后华野外线兵团南渡黄河。渡河后,外线兵团与陈唐兵团进行南北对进,合围邱清泉兵团于豫东至鲁西南地区并将其歼灭。同时,令苏北兵团对陇海路东段进行破袭和反攻;让山东兵团进攻津浦路中段地区,配合在鲁西南的华野外线兵团寻歼整五军;请中野刘邓大军在豫中阻击胡琏、张轸等主力兵团北上。
这个计划得到中央军委的支持,中央除了让第三兵团归华野建制,且令山东兵团归华野司令部指挥,山东兵团的主要任务是攻打津浦路中段沿线各个城市据点,策应外线兵团作战。
5月下旬陈士榘率领的三、八纵队共两个纵队由河南省南部向东北前进。途经许昌市,八纵只花一天功夫,就全歼守敌国军独立二十一旅。陈唐兵团继续北进。
果然,驻鲁西南的邱兵团闻讯后,即率所部南下阻击。鲁西南地区就剩下刘汝明的四绥靖区部队独自驻守。
六月一日,粟裕率华野第一兵团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的荷泽地区,刘汝明急令各部队向中心据点收缩,同时急报国防部。蒋介石即令邱兵团率部回援,同时再急调山东、徐州等地的国军增援鲁西南,企图围歼华野外线兵团。
华野一兵团试图包围在菏泽的刘汝明部队之一部,奈何掌握主要交通线的国军调动迅速,华野还没开始攻击,国军在鲁西南已经云集十个整编师。而解放军只有四个半纵队,再加上刚从渤海区调来的两广纵队(只有几千人),总体实力只有国军的一半,要想围歼任何一支国军都非常困难。
佯攻开封变真打
无奈之下,粟裕只得电令三兵团陈士榘,让其率三兵团佯攻开封,吸引援军,求得在运动中歼援军一部,这时三兵团已到了通许、睢县等地,与开封只有一天的行程。中央军委接到粟裕的作战方案后,立刻电令山东兵团的许谭——令其攻击兖州,吸引国军八十三师和二十五师北上,以减轻华野外线兵团的压力。
1948年6月16日晚陈士榘兵团完成对开封以西以南的包围,抢占了开封城东护城大堤。解放军如此之快就围住了开封,大出国军的意料。
开封,位于河南东部平原,北濒黄河,南倚陇海路,是一座著名的古都。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都先后建都于此,历来都是军事战略重地。
国民党政府河南省会就设在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尤其注重加强开封城防,现已形成半永久性的防御体系。开封城墙是由砖、石和三合土筑成,高、宽各两丈多,周长达20多公里,有6门4关,即南大门、新南门(小南门)、宋门、曹门、西门、北门和城外的南关、宋关、曹关、西关。国军依托开封高大城垣构成主阵地;城外挖有深、宽丈余的外壕,以子母堡群组成独立支撑点;城内以龙亭、教养院、华北运动场和省政府为核心阵地。各阵地均构筑大量的明暗火力点、堑壕和交通壕,设置有多道混合障碍,整个开封城如铁壁堡垒。国军66师师部率13旅担任城区及曹关和西关的防御。
1948年5月17日刚由兰封调到开封的国军68师119旅355团,位于城南区为预备队。河南省保安1、2旅及另外3个团,除以一个团守卫省政府外,其余均部署于南关、宋关。
解放军根据军事侦察情况和开封地下党提供的情报(国军火炮都集中在北关),决意首先攻击南关、西关,然后由南、西两面攻城;然后再攻宋关、曹关及北关,由东、北两面攻城。
开封城防由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指挥。但正规军归66师师长李仲辛指挥。守城兵力号称3万多,但建制混乱。
17日晚解放军攻城战斗开始了。国军在南关农林试验场、东闸口、十六营房、苗圃以东及曹关外围区域被击溃,解放军抢占了宋关。而南关车站、飞机场、十七营房、七营房等地国军经过拼死抵抗后,也向后撤退,新南门防守阵地暴露出来。陈留县保安队守卫开封西门外,该队战斗力有限,抵挡不住解放军洪水般的进攻,一个人潮过来就被冲垮了,西门城垣也暴露了。
刘茂恩、李仲辛仓促应战,凭关抵抗,一面向徐州剿总司令部和南京国防部频频告急:“共军决非佯攻开封。宋关、曹关、南关、西关同时发起猛烈攻势。17时开始,至此攻势仍在加强,意在速战速决,请火速增援!”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3:00 +0800 CST  
蒋介石过于自信导致开封失守
参谋总长顾祝同接到电报后急向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反倒对开封防守非常有信心,对顾称:开封没有援军也能坚守10天,共军这样不顾一切地强攻,伤亡必大,不要多,再有两天,就难以支持下去了。根据蒋的指示,国防部很快拿出了以开封为为核心围歼华野外线兵团的计划:在开封外围国军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向民权对进,区寿年兵团进至商丘以东待命,刘汝明、胡琏进至朱仙镇、陈留一线。邱、孙两兵团见共军动即实行夹击,敌不动即于20日凌晨夹击,最大限度地杀伤溃逃之敌,其他兵团也配合捕杀。邱、孙兵团完成夹击任务时要防共军北窜。粟裕既败、陈士榘即不敢向东退,由刘汝明、胡琏部予以搜剿。计划特别强调:“要注意多部开进不可过早,亦不可过迟,过早则敌遁,过迟则开封有失!”
蒋居然要求救援“不可过早”这在解放战争期间是唯一的一次。
蒋随后直接要通了开封的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和66师师长李仲辛的电话,安慰说:“援军日内即可到达,依城固守,吸住共军攻城部队,当记首功……”
蒋介石又手谕邱清泉、孙元良、胡琏兵团及第4绥靖区刘汝明以及整编第25、83师等部:
“豫东大战即将展开,我已有严密布阵计划,各部要绝对遵命行事,勿因小利而盲动。此战由顾祝同协助指挥,刘峙严防散匪窥测徐州……”
战至18日黄昏,在蒋介石口中“没有援军也能坚守10天”的国军仅仅打了一天,城关守军已经损失过半,主力向城内收缩。国民党空军利用白天能见度高的机会对国军撤退后的道路和地区进行扫射并投掷燃烧弹,解放军攻击部队受到猛烈空袭后,伤亡甚大,不得不退出既得城防阵地。
夜晚后,解放军迅速组织力量,控制和扑灭大火,同时利用夜暗,迅速抢占有利地形, 当夜23时,攻城部队利用黑夜掩护开始了总攻击。
开封国军判断解放军军主攻方向在北面,故在城北配置了大量火炮。当解放军猛攻南门的时候,国军的火炮只得隔着龙亭向南发射,但由于距离太远,几乎不能命中目标,威力大减。共军利用后方火炮向新南门实施火力突袭的机会,绕过城门外国军两侧火力点,进行连续爆破,炸开了新南门的东门洞,突进城内,登上了南门城楼。
新南门城楼两侧国军迅速组织队伍进行反冲锋,希望夺回南门关口。可随后解放军后续部队从缺口涌进城内,国军已经无法夺回前沿。解放军入城迅速抢占部分民房,两军自此转入激烈巷战。
刘茂恩、李仲辛发现新南门被突破,为整军纪随即枪毙了驻守新南门的营长,并急令保安7旅旅长亲自率部配合66师工兵营、辎重营向新南门进攻,连续冲锋几次未能奏效。刘茂恩又继续增调兵力,由66师副师长亲自督战,同时国军以密集的炮火封锁新南门外的通路。
在解放军突破新南门时,部队仓促涌进城内,门外两侧国军防守工事未被注意到,所以尚保存完好。不久两侧国军防守工事发挥火力优势将新南门突破口重新封锁住了。涌进城中的共军与城外后续部队失去联系,处于国军夹击之中,伤亡很大,弹药缺乏,困守新南门7小时。
解放军占领宋关后,先用炮火摧毁国军在宋门前有三角地堡群、壕沟、铁丝网、城门楼,乘着烟雾弥漫,爆破队冲向宋门,在火力掩护下以11包炸药实施连续爆破开了城门。涌入宋门,后续部队紧跟入城。
解放军一部向新南门方向突击,一路向北发展,接应部队由曹门人城。向新南门增援的部队,先涉水抢渡惠济河,后逐屋打通墙壁,与其他入城队伍连接。
宋门被突破后,国军火力便集中向宋门,而新南门外侧国军地堡群却遭到共军的摧毁,城垣缺口再次被共军夺了回去,原先被包围在城内的小股共军与城外的后续部队会合。
与此同时,城西华野22师也攻破了西门和大南门。这样,华野三、八纵主力部队全部突进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
20日晨,华野攻城指挥部移进城内理事厅街的天主教堂内。
国军见城防多面失守,堵不胜堵,保安7旅旅长奉命率部实施最后的冲击,结果被击溃。 20日晚,李仲辛下令66师所部撤至城西北角的龙亭、教养院、华北运动场及北门等地决意死守。刘茂恩也将保安队撤至省政府,收缩防线,固守待援。
此时,打援战斗也在激烈进行。开封一打响,蒋介石立即赴郑州、西安、徐州等地开会督阵,一面电令开封国军与古城共存亡,固守待援;一面抽调重兵,企图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就连原在苏北、淮南的国军第83、72、25、63师都急速往开封方向推进。多路援军在蒋介石的督促下,星夜驰援。但是在解放军各部牵制下,援军进展很不顺利。
6月16日下午2时,中野第一、三纵队及华野第十纵队接到于平汉铁路南段及其以东地区阻击命令,距规定的到达阻击地点的时间已不足20个小时了,十纵立即向上蔡开进。行至半夜,得知胡琏兵团已占领上蔡县城,其部队大部已北渡洪河,并向开封方向驰援。17日上午9时,中野出现在上蔡城北近郊。午后,各部猛攻上蔡城。占领了紧靠县城的麦仁店、李庄、西洪桥、刘桥、葛庄、坡赵村等地,在解放军的突然侧击下,胡链担心后路被断,急令已北渡洪河、驰援开封的整编11师返渡洪河,回师救援。
与此同时,邱清泉兵团在兰封以东遭遇华野外线兵团4个纵队阻击,解放军还乘机攻占兰封。郑州孙元良兵团的多次进攻,没能突破解放军的阻援。
20日,蒋介石见开封国军实在力不能支,便乘专机亲临开封上空督战,为挽颓势,他命令空军加强对开封城进行轰炸。仅6月20日就投弹20吨。
国军为阻挡攻城部队的发展,放火构成一道道火障。退守省政府的刘茂恩,为防解放军夜间偷袭,下令放火燃烧省政府周围的几所房屋,用以照明。
20日黄昏,省政府陷落,刘茂恩化装突围。开封战役接近尾声。守军已退居西北一隅。该地龙亭、教养院、北门和华北运动场是国军的最后防线,尤其是龙亭这个核心阵地,是全城守军总指挥中枢。66师师部及13旅大部就在于此。
华北运动场,是国军在龙亭东面的重要阵地。21日拂晓,共军突入该核心阵地,遭到国军猛烈的反冲击,一时陷入困境。解放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与反冲锋的国军展开肉搏战,最后华北运动场被解放军军占领。
国军困守的阵地只剩下龙亭核心工事了。
龙亭是一座清代建筑,屹立在大型青砖砌成的13米高的台基上。相传这个“台基”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金盔宝殿。它雄踞全城最高点,殿宽阁高,土厚墙坚,上有工事密布的建筑物,下有巨大的地下室,上下连通,有5层火力网。以龙亭为中心,四周是地堡和炮兵阵地,仅钢筋水泥地堡就有12个,大炮数门。龙亭以南是潘、杨二湖,中间只有一条土马路与市区大街相连。龙亭的西、北、东三面有大片的开阔地。国军虽已突围无望,但仍凭借这一有利地形进行抵抗。20日夜至21日晨,解放军军对国军龙亭主阵地进行了两次攻击,都被击退。
21日,经重新调整部署后,解放军对龙亭发起了最后攻击。攻击开始前,华野特纵集中600多门火炮轰击龙亭附近的军事目标和运动场,完全压制了国军炮火。解放军从围墙的缺口冲进去,龙亭失守。66师师长李仲辛突围到城墙上被流弹击中阵亡。龙亭被克后,至22日晨,开封战役基本结束。
22日,国军飞机在开封上空盘旋侦察,向国防部报告说:“龙亭附近遗尸甚多,并有汽车向南门开。城西北汽车纵横,似已破坏。体育场附近汽车向北门开,全城已无我军符号,东、南两门开放,城内沉静。”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开封战役,华野全胜,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睢杞战役。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3:00 +0800 CST  
华野作战方向的争议 国军送货上门
开封战役虽然胜利,但是对下一步计划,华野外线兵团争议很大。当时增援开封的国军除了南线的胡琏兵团打了退堂鼓外,主要是有三大块:一是从郑州由西向东来援的孙元良兵团整四十七军;二是鲁西南地区来援的邱兵团和刘汝明四绥靖区部队;三是从民权经睢杞两县来增援的区兵团。区兵团与邱兵团和刘的绥靖区部队都是从东方来的,可把邱、区、刘视为一块。
孙元良兵团从郑州来,中野九纵一个纵队阻击它,它就停滞不前,这说明孙兵团实力不强,是一支弱旅(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兵团在陈官庄突围,被八纵及一些地方武装联合就消灭掉了。可见其战斗力之低)。如果华野瞄准孙元良兵团,这个兵团是唯一的一支由西边过来的国军,相对较孤立,也是一支相对较弱的兵团,歼灭他一个整编师及至全兵团,都是相对容易的。所以,华野较多人支持去打孙兵团。这个方案可望获得刘邓中野的配合,把握较大。吃掉孙兵团,郑州也举垂手可得。
而粟裕的方案却相反,他的计划是放弃开封南下,引诱邱、区、刘跟踪南下,伺机歼敌一部。这个方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邱、区、刘3个兵团十几万人,实力很强,如果粘在一起,经历连番恶战的华野外线兵团根本啃不动,如果打成胶着,我军自己也有很大危险,毕竟身处国统区,国民党调兵方便快捷。
在粟裕坚持下,华野外线兵团最后按照南下方案执行。
但是解放军运气太好,或者说国民党气数已尽,战机很快就出现了。
6月26日晨,第3、第8纵队撤出开封,向通许县方向转移。国军占领开封后,刘汝明缩在开封不动,邱清泉兵团与区寿年兵团尾追第3、第8纵队;而区寿年兵团在进抵睢杞地区后,却踌躇不前,与向南急进的邱兵团形成40公里的间隙。3部国军自动分成互不相联系的三块。这个情报立刻被我军内线人员送给华野。
华野外线兵团抓住这一战机,于27日晚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合围,并以一部楔入纵深,割裂其部署,至29日晨,将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及整编第75师、新编第21旅分割包围于龙王店,将整编第72师包围于铁佛寺地区。阻援集团控制了杞县王堌集一线,隔绝邱、区兵团。
区寿年被围 国军拼命增援
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链都急红了眼——这里有一个特殊原因。区寿年兵团官方名称是“第7兵团”。豫东战役爆发前,国民党高层已经意识到战争的决战阶段即将到来,以往的小兵团编制(2个整编师左右)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已经决定把杂牌性质的区兵团撤销,将区部合并到邱清泉或胡链的兵团中,组成一个4个整编师的大兵团。但是把区部给邱还是胡蒋介石还没拿定主意。现在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链立刻拼命增援,大有谁先救出区兵团就归谁的意思。
29日晚,突击集团以一部兵力监视整编第72师,以主力攻占龙王店外围各村落,经两昼夜激战,于7月1日午后,歼灭新编第21旅及整编第75师第6旅。接着,对龙王店守军发起总攻,激战至 2日凌晨,歼灭区兵团兵团部和整编第75师师部,俘兵团司令官区寿年及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
接下来华野该打72师了。在中央军委给粟裕电文中“七十二师弹尽粮绝,师长哭脸,部队动摇”,应该不难歼灭。但黄百韬却突然杀到,华野遇到麻烦了。

意外的变数,黄百韬加入战场
本来对国军可能的增援,华野早有预案。中野在淮阳拖住胡链,以三纵、八纵、十纵全部,两广纵队,四纵的十师,陈唐兵团的直属部队炮兵团,特纵部份炮兵——差不多粟裕手上一半的部队去阻击邱清泉,以中野九纵阻击孙元良兵团,由于孙兵团实力弱,九纵还分兵一部袭扰开封,让刘汝明不敢去增援区兵团。
什么都算到了,偏偏漏算了一个黄百韬。当时黄百韬的25师在去援救兖州的路上,许世友兵团布下一个口袋准备围歼黄百韬的25师。而黄百韬嗅觉很灵,得知解放军突然停止进攻兖州,立刻停止不前。这时候,黄百韬的老长官顾祝同提出让也黄竞争“7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一高兴就答应了。于是黄百韬星夜南下,在汇合第二交警总队与第三快速纵队后组成一个黄兵团,迅速投入到睢杞战场。
华野根本没料到黄兵团会参战。正所谓“准备的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7月1日黄兵团兵不血刃就推进到帝丘店。而帝丘店距离区兵团总部龙王店,72师驻守的铁佛寺仅十五六华里。这时候邱清泉兵团也已经推进到龙王店、铁佛寺以西20公里的过庄、张阁一带。也就是说,包围圈中区部的大炮如果向东打,可以直接掩护黄百韬进攻,如果向西打,又可以与邱清泉兵团的炮火连成一片。
形势错综复杂,打还是撤全在粟裕一念之间。据粟裕将军回忆,其一生曾经有三次最紧张的时候,一次是宿北战役,一次是淮海战役,还有一次就是这场豫东战役。粟裕之所以紧张,是因为这时的态势对华野十分不利。内有区兵团还未解决,外有黄兵团、邱兵团已经赶到,如果打成胶着,胡链、孙元良、甚至刘汝明都可能赶到战场对华野合围,华野外线兵团有被全歼的危险。
打!性格坚毅的粟裕下定决心。华野发布命令,号召全军克服疲劳、不怕牺牲、顽强战斗,不仅要全歼区兵团,还要痛击邱清泉兵团,消灭黄百韬兵团,夺取豫东战役的全面胜利。
客观的评价,实际上经历开封攻坚战、围歼区兵团等连番恶战,华野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现在还要以一博三,不但要歼灭区兵团,连黄兵团也要一口吞下,已经远远超过了华野的能力。
强弩之末华野再打黄百韬
7月2日,黄兵团发动全面进攻。经过1天激战,黄兵团大获全胜。到2日晚整编师25师40旅占领王集村,108旅占领董口,第三快速纵队攻占何庄、刘楼、马口。前锋距龙王店、铁佛寺已近在咫尺。担任阻击的中野11纵伤亡惨重,当夜被迫退出战场,转到后方休整。其33旅被取消番号。
夜幕降临后,睢杞战场风云突变。
7月2日,区寿年除铁佛寺72师外全军覆没。区寿年被俘,虽然区寿年能力一般,但是资历却很老。说出来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区寿年在南昌起义时就担任24师70团团长,那是粟裕还不过是一个普通小兵。所以,区寿年被俘后粟裕还请这个老长官吃了顿饭,老长官倚老卖老,开口就批评粟裕:“你的胃口太大了!吃掉我的兵团已经是极限,再打黄百韬违反了兵家之道,快撤吧,否则接下来肯定要失败。”
连被俘的区寿年都看出华野的疲态,可惜粟裕不以为然。
7月2日夜,华野以一部监视72师,主力1、4、6、8以及两广纵队开始向黄百韬兵团左右穿插,企图围歼黄兵团。7月3日拂晓,4纵攻占田花园,切断了黄兵团的后路。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5:00 +0800 CST  
黄百韬逆袭,邱清泉迂回攻击,战局逆转
黄兵团四面被围,后路被切断。7月3日华野发动全面攻势,一时黄兵团形势岌岌可危。换国民党一般部队可能也就崩溃了。但黄百韬确实是国军一员悍将。7月4日晨,黄将25师特务营和108旅的2个营拼凑成一个团,在4辆坦克掩护下,亲自带队向田花园攻击,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面对绝对优势解放军,他的部队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死战不退,站在坦克上高呼口号。部队受其激励,拼死猛冲猛打,一举攻占田花园并乘胜夺回4、5个村庄,黄兵团逆袭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稳定了阵线。
华野与黄百韬杀红了眼。而外线的邱清泉兵团却悄悄的绕开了华野的阻击部队,迂回到围攻黄兵团的解放军后方。7月6日邱兵团突然发动猛烈进攻。华野腹背受敌,麻烦大了。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华野各部与黄、邱兵团搅成一团。一旦被国军粘住,等外线各路国军赶到睢杞战场,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日,中央军委给中野急电;
刘陈邓并告粟陈唐:

微未电悉。为保障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以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灭吴绍周。以上方案望择一施行。如果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前不超过睢杞,争取歼灭七十二师(是否续歼七十二师,由粟裕按当面情况临机定),并使粟军于战役结束后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北移休整,立于主动地位(此点甚为重要),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
军委 鱼丑
在军委的电文中可见当时华野形势危急,要求中野或者以主力“直达睢杞地区”救援华野,或者以四纵“直达睢杞”,并以主力歼灭吴绍周(85军)吸引国军增援。不管如何都要中野派一个以上纵队到睢杞战场。让华野可以“北移休整”“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甚至特别强调“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
6日,华野抽调兵力对邱兵团反击,总算勉强挡住邱兵团攻击。邱兵团停止攻击后,华野立刻撤退,战场都来不急打扫,匆忙撤走,由于连战疲惫,在邱兵团追击下,有3000多民工和伤员成为国军俘虏。
豫东战役,国军最后的回光返照
豫东战役我军伤亡惨重。据官方史料我军伤亡约33000人。实际伤亡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郭化若在其《四纵队淮海战役之经过与初步检讨》一文的开篇中说到:纵队自濮阳整训后,渡河南下参加豫东战役,部队伤亡四千余,非战斗减员亦四千余,共减员九千余。一个四纵伤亡已经近万,那么其他纵队呢?据《皮定均日记》透露,“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也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师),但是我们‘三弟兄’(指粟裕麾下外线兵团的主力的1、4、6纵)都残废了。”这样看来,1、4、6纵伤亡差不多,都是打“残废了”。3个主力纵队伤亡已经有3万,当时华野共有7个纵队参战,其余纵队伤亡也不小。
粟裕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午时报军委,并致管文蔚、陈丕显、韦国清、吉洛的电报中说:“我西兵团之七个纵队,除三、八纵队比较完整外(该两纵队每纵亦只二万三至二万五),其余各纵既不充实,也不完整的。”(见《粟裕军事文集》)
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晨报军委的电报中,粟裕又说:
"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两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班排干部俘虏成份不少,因此团级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
综合上述因素,豫东战役,我军虽然取得歼敌9万的胜利(包括外线阻击歼敌),但是自身伤亡不下5万,这还不包括外线配合作战中野的伤亡。
虽然代价很大,但是豫东战役总体而言也是我军与国军主力会战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战果包括攻克河南省会城市开封(其政治影响力不可低估),对区兵团给予歼灭性打击,重创黄兵团。战役目的基本实现。
在豫东战役最紧张的时候,国民党徐州剿总已经开始装运行李,如果战役失败,国民党只有提前撤退到江南地区,也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就是另一种进程。不过因为黄百韬拼死逆袭以及邱清泉迂回攻击才让国军在豫东战役最后阶段反败为胜。据此黄百韬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豫东战役时国军虽然在最后关头侥幸获胜,但是代价过于惨重——区兵团大部被歼,黄兵团被重创,邱兵团伤亡惨重,还搭上一个开封。获得的战果不过重创华野外线兵团。解放军在根据地大力支援下,损失很容易弥补。而国民党因为窘迫的财政,让一线部队的损失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豫东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不仅没能逆转战局,反而让其高层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只要集中主力与解放军会战,国军完全可以取得胜利。这种心理对国民党后期的战略部署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国军集中徐州剿总主力准备与解放军会战,而不是收缩主力退守淮河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机会。这就为我军在淮海全歼国民党徐州剿总主力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也促进了解放战争的加速胜利。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6:00 +0800 CST  
第六节:小三大战役的意义
解放军经过四战四平、临汾-晋中战役、豫东-兖州战役后,战争形势其实已经明朗。毛泽东在 1948年7月就说,“解放战争就象爬山,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粟裕在1948年8月给中央军委的汇报中则说,“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想严重,因为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报销,很想尽快回到大后方享福”。这就证明,解放军团以下最基层的干部在1948年8月已经强烈地预感到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相反,国民党方面在同年8月的南京军事会议上则是哀鸿遍地,怨声载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不管他属于哪一方,这个时候都应该估计到战争的结局了。
国军作战意志被摧毁
如果说,在小三大战役前,国军还多少保留着一定的战斗意志,还能主动寻找解放军作主力会战,小三大战役后国军仅存的战斗意志也被摧毁。
黄百韬,国军中绝对悍将。其领导的整编25师本属杂牌部队拼凑而成,战斗力很弱。但在他调教下,居然成为国军一只劲旅,在对中野、华野屡次作战中均有不俗表现。豫东战役如果没有黄百韬拼命救援,区兵团早就全军覆没,后来面对华野绝对优势兵力的围攻甚至亲自率军冲锋,是国军最后能反败为胜的关键。就这样的将领在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
济南战役时,黄奉命前去援救济南。按理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提拔为7兵团司令长官的黄应该更加卖力。但是,黄百韬在无线电中听到王耀武细细叮嘱家事,就对部下说“王没有死战的决心”,“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意即不必当真去救了,应付一下即可。这与黄此前的表现可谓大相径庭。结果华野准备了整整70个团的打援部队没放一枪,济南就已经解放。这在几个月前是无法想象的。
廖耀湘,东北国军的主力战将。其1946年才进入东北时何等骄狂。一个威远堡战斗的胜利就让其志得意满的宣称:一个22师就可以击破任何共军!1948年前廖率领的新六军还锐气十足,几乎就是东北战场国军的救火队,陈明仁能够在坚守四平最后时刻获得胜利,根本原因还是新六军突破了东野阻击,让林彪无奈撤军。但是四战四平后廖耀湘却绝足不出沈阳,即使在锦州战役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候,他率领的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只敢在彰武一带徘徊不前,眼睁睁的看着锦州失守。
邱清泉,蒋介石心腹爱将。其率领的5军一直是华野的头号劲敌。华野几度集中优势兵力向吃掉这个王牌军都没有成功。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在淮海战役中几乎平庸无为,后被包围在陈官庄后整天酗酒作乐不问战事,直到被击毙。
高级将领意志消沉,一线官兵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整编11师,国军全美械装备的5大主力之一。在1948年8月之前与华野几乎所有部队、中野大部分部队交战记录保持全胜。这样一只王牌部队编入黄维12兵团,该兵团还包括85军这只很能打的部队(就是在民权战役中击溃中野的部队)。整个黄维兵团10余万人,结果在双堆集被中野包围。当时中野不过17万,加上地方部队约有30万。兵力虽然较多,但是装备差距很大,中野自身经过大别山战斗部队损失很大,还没恢复元气。地方部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非常有限。
黄维兵团被中野围住竟然动弹不得。要知道仅一个整编11师,过去就多次遇到解放军优势兵力围攻而表现出色。如47年黄麻战役,华野5个纵队围攻不但没有歼灭11师自己受到巨大的伤亡。土山集战役,华野集中1、3、4、6、8等5个主力纵队准备围歼11师,结果打了整整2天,反倒被11师逆袭击败。现在被弱小的中野围住,黄兵团附近固镇还有6、8两个兵团10万人接应。但无论18军(即整编11师)、还是85军均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实在是士气低落、作战意志已丧失殆尽。
为什么小三大战役对国军上下打击如此之大?如果仅看歼敌数量,这几场战役并不多。四战四平歼敌2万,豫东战役连上开封不过7—8万人(其中国军正规部队仅5万左右),兖州战役也不到2万,临汾-晋中战役虽然歼敌达10万之众但大都是阎锡山的地方部队。这样的歼敌数量在48年解放军节节胜利中其实并不太耀眼。小三大战役对国军的震撼其实另有原因。
国民党防御策略的全面溃败
战争的博弈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对点、线、面的争夺。1946年——1947年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其基本策略可以总结为:占据点(大城市),打通线,恢复面。进攻失败后,到了1947年下半年开始,国军转入防御态势,其基本策略调整为: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如果国军能有效执行这个策略,国军就能稳定军事形势,甚至还有获胜的希望。
执行这个策略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日军。日本中国派遣军其兵力最高峰时期也不过百万,却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虽然兵力严重不足,但是在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的策略下,不管是正面数百万国军,还是敌后八路军都被压制得无法动弹。其核心就是“确保线”。战争中谁能掌握主要交通线,谁就能更迅捷的调动兵力,在关键战场形成局部优势击败对手。
但是,国军这个策略执行还不到半年,就被解放军攻势瓦解。小三大战役让国军看到,面对解放军的攻击,不仅“线”无法确保(如四平、兖州),连“点”也无法坚守(临汾、洛阳、襄阳、开封),豫东战役实际上是国军拼死一搏——以放弃救援“线”(兖州)甚至预期未来还要放弃重要的“点”(济南)为代价,最大程度集中兵力企图吃掉华野外线兵团。结果却是,再次丢掉一个“点”(开封),丢掉一个兵团(区寿年),一个兵团被重创(黄兵团),只是让华野受伤而已,距离歼灭华野还差得很远。
线保不住,点守不住,解放军外线兵团在最虚弱的时候也吃不住——战争还有什么希望?
这样的结果如何不能让国军上下意志消沉,战意全无。
所以,小三大战役之后,解放战争我军胜利基本已成定局,国民党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7:00 +0800 CST  
第六章:气数已尽的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解放军在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都即将崩溃的时候一次总摊牌。战争的结果并没有悬念。唯一的悬念只是解放军以多大的代价获得多少的战果。也许是国民党确实气数已尽,在三大战役过程中,国军指挥层对策略选择最后竟然都是最差的选项。
第一节:辽沈战役——廖耀湘在想什么?
战役概述: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4个纵队共14个师位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1948年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战役评述
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基本已经缩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点上。态势、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国民党唯一的策略只能是撤退。虽然长春国军已经无法救出来,但是丢掉长春一部国军总比东北国军全被一锅端好。如果在四平陷落后,沈阳国军能够果断后撤,加上营口等一些城市的驻军,东北国军大致能撤出来35万人,加上锦州10万国军,总共45万左右的国军背靠华北剿总支援,在锦州一带以内线防御的态势与东野周旋,如此则国军态势有利,补给、后撤都很方便。东野再强大,打进关内也要颇费一番力气。蒋介石与国民党国防部都主张撤退,结果因为东北剿总以及一线将领集体反对,这个撤退方案成为泡影。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卫立煌别有用心,反对撤退倒也能理解,廖耀湘等不可能不知道留在沈阳只能是等死,为什么会反对撤退,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锦州战役打响。当时国军有个南北对进夹击东野的方案。南面是葫芦岛的侯镜如兵团,打塔山确实是用力了。北面廖耀湘兵团是当时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可是这时的廖耀湘已经不是2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新6军军长了,虽然他现在麾下实力比2年前更为强大,但是其对手与两年前比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畏惧东野实力,廖打下彰武后,就徘徊不前,眼睁睁的看着锦州这个要点被东野攻克。
如果廖耀湘不顾一切向锦州攻击,南线侯镜如兵团必定士气大震,甚至华北傅作义也有可能增加筹码——给葫芦岛增兵。那时东野将压力大增。能否顺利拿下锦州也就是个未知数。
锦州被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在东北失败已经是定局。这时总该考虑撤退的问题吧。偏偏这时候蒋介石又昏了头,下令廖耀湘继续南下与侯镜如南北对进收复锦州!没有锦州这个内线支撑点,让廖候两部不到30万兵力去撞东野100万大军——这要什么脑袋才会想出这么疯狂的主意?
这么一折腾,东野迅速北上,廖耀湘被围,关键时刻指挥部又被小股解放军偷袭,失去大脑,部队建制又被冲乱——稀里哗啦的一个机械化兵团就完蛋了。接着长春、沈阳不战而降,东北几十万国民党部队几乎没打一场像样的仗就莫名其妙的全军覆没。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7:00 +0800 CST  
第二节:平津战役——傅作义的纠结
战役概述:
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一百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当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除有5万余人分驻归绥和大同外,有兵力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
1948年11月23日起,提前结束休整东野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1600人,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五军5.4万余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在解放军强大压力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条件。22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城外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
战役评述:
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又是怎么想的呢?
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面临这样的形势。东北已经全部丢掉,东野随时可能入关。在中原,淮海战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维兵团被围,徐州剿总虽然还有3个兵团,但是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总而言之,华北剿总南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形势都非常不利。
所以,华北国军最好的策略也是撤退。
但是,傅作义很不甘心。自己从绥远起家,靠着战功一步步坐上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的位置。对阵华北野战军几乎是百战百胜,基本把华北野战军驱逐出平津地区,只能在山西、察南、绥东等偏远地带活动。虽说形势逼人,但是一枪不放就放弃富庶的平津地区实在是难以甘心。
而且撤退也有个方向问题。向南撤是蒋介石的愿望——不管是加入淮海战场或是直接海运到江南,国民党都将增加一只可靠的精锐力量。但是丢弃地盘到江南去仰人鼻息,与待在华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傅作义怀疑自己的部队到了南方,很可能会被蒋一口吞掉。这条路不到万不得已,傅作义是不会走的。
向西退回自己的老根据地绥远倒是一个选择。可是现在傅系部队已经发展到17个旅(师)20万人,绥远地瘠民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
所以撤退也是两难,傅作义干脆决定留在华北观望形势。做出这样的决定,不能不说傅作义多少有点投机心理——东野即使入关,据傅判断大致在50万——60万左右,华北解放军大约有20万,这样解放军实力部超过80万,华北剿总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大约有60万,虽然兵力略少,但是依托北平、天津、塘沽等几个重要大城市,以及内线作战的便利,只要华野不北上,傅作义颇有信心在平津地区与解放军打一场攻防战。
但是傅作义也清楚,即使平津打成胶着,只要华野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北上参战时肯定的。所以,准备打一打的同时傅作义又不得不做好撤退的准备。
大军作战最忌统帅首鼠两端。这样简单的道理傅不会不明白。但是,由于南北两方的军事压力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因素让傅作义摆下一个军事上最不利的阵型。
如果要打,国军就应该围绕平津地区构筑环形防御圈,部队梯次布防,以内线防御态势抗击解放军的攻击并伺机反击。如果要撤,就应该明确撤退方向——比如,向南撤,就应该以天津港为核心,构造环形防御圈,掩护部队、机关、物资从天津逐步撤走。如果向西撤,就应该放弃平津,部队向西收缩,部队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拉长解放军的补给线,寻机反击。
不管打还是撤,大军统帅至少要有个基本目标方向,部队才能按照这个方向设计防御或者作战计划。
而傅作义即想打又想撤,撤还要分成2个方向——傅系向西撤(绥远方向),蒋系向东撤(天津港方向)。为了照顾这三个——你没看错,是三个目标!华北剿总摆出一个长蛇阵——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整个战线长达500公里,而且没有任何纵深!
这样一个长蛇阵除了被动挨打,简直没有第二个作用。国军最善战最有头脑的将领,摆出最不利于作战最容易崩溃的阵型——除了国民党气数已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来解释。
这样的阵型摆出来,平津战役也就没有了悬念。东野从容的“先打两头,再打中间”,长蛇阵被一段段吃掉,由于没有纵深防御,东野穿插也很顺利,北平、天津、塘沽被分割包围,天津一下,北平傅作义只能接受和平改编。
整个平津战役,国民党被歼俘52万,解放军自身伤亡不到4万,是三大战役赢得最轻松的一仗。
如果国民党没有派系倾扎劣迹斑斑的历史,以傅作义的军事素养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南撤。这么一只力量如果投入淮海战场,我军很难取得淮海战役这么巨大的胜利。即使东野入关,席卷整个华北,但是国军在江淮还是可以集中100多万重兵防御,划江而治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8:00 +0800 CST  
第三节:淮海战役——国军不可思议的集体失误
战役概述: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7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0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战役评述
60万对80万之谜
一提到淮海战役,过去的史料一般都是这样介绍:淮海战役我军60万对阵国军80万,在兵力与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
关于双方的力量投入,现在看来颇值得商榷。
我军力量:士饱马腾、兵强马壮
淮海战役我军参战力量是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以及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我们首先来看华野与华东军区力量。
华野成立于1947年1月,成立之初其编制为11个纵队与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超过30万,另外当时华东军区总兵力约30万。也就是说,在1947年1月,仅华野与华东军委总兵力已经超过60万。
虽然华野作战频繁,战争消耗大。但是在山东解放区的大力支持下,华野与 华东军区力量一直在增长。
1948年1月-3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以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年2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2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3兵团(亦称陈唐兵团),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l1、第12纵队组成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这时,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总兵力74万。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打到1949年1月。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已经达到16个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42万人左右。而此时华东军区部队即使仍保持38万人的规模,华野加华东军区兵力也已经超过80万人。
1949年2月,淮海战役刚刚结束,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 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三野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虽然有2个军划到其他部队,但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时华东军区已经达到42万人,第三野战军达到58万余人。总兵力100万。
中野在淮海战役参战时有7个纵队,总兵力约17万,但是,1948年5月重建的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军区,军区部队在15万人左右。
所以,在淮海战役期间,华野与华东军区总兵力80万,中野与中原军区总兵力32万。两者相加总兵力112万。而传统史料提到的我军60万兵力不过只是华野与中野两只野战军实力。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决定性会战,双方都全力以赴。为了支援前线作战,我军仅动员民工就达543万。很难相信,这样的决定性会战中,我军还有大量的军区部队没有参战。
事实上除了正规军和地方部队,淮海战役解放区还出动规模很大的民兵参战。华东野战军唐亮回忆中就提到,有130个民兵团负责掩护后勤民工,这就是十几万人的规模,另外战争中从后方还补充新兵10万人。
所以,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力量为
野战部队:110万
民兵:不祥,但应不低于十几万人的规模
后勤民工:534万
总力量:660万以上。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8:00 +0800 CST  
国军力量:战力残破、缺额甚大
与解放军士饱马腾兵强马壮相比,1948年的所谓徐州剿总的国军“精锐”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国军先后有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6个师参战。
这34个军86个师除了才成立的架子师外,如果都处于满编状态,倒能凑出80万人的兵力。实际上由于连续作战的消耗以及后方财政的恶化,导致国军几乎没有编制完整的部队,反而缺额很大。
首先是起义的第3绥靖区。这是西北军将领张自忠的老部队。包括59和77等2个军下辖的4个步兵师。张克侠等人带领59和77军的军部和3个半师战前起义,人数是23000人。起义带走了2个军4个师的大部分部队。后来中野的4纵在三堡歼灭了第3绥靖区司令部和37师残部等4千人。可以看出第3绥靖区最多3万人。
第一个被歼灭的是第7兵团。先是广东部队第63军1万多人在窑湾被华野歼灭。随后负责在运河铁桥掩护的第44师几千人也被歼灭。最后25军的2个师、64军的2个师、100军的1个师和44军的2个师等4个军7个师被包围在碾庄。其中44军是1.5万人,100军是几千人,44军2个师中只有42师有实力,19师在济南就被歼灭是刚刚重建的部队,第25军有2个旅(师)在豫东战役中损失严重,到淮海战役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实力,也是严重缺编。而广东部队第64军也就1万多人的力量。那么被围在碾庄的第7兵团也就6万人的兵力。整个第7兵团的5个军(包括63军)在战前实际总兵力约8万人。
第2个是被中野围住的是第12兵团。听着挺威武——4个军外加1个快速纵队但实际就是33个团,约10万人.
12兵团4个军共有11个师,分别是18军的11、118、49师,10军的18、75、114师,14军的10、25师和85军的23、110、216师。先看看第18军。该军只有11和118师被包围在双堆集。49师主力跑到了蚌埠,而快速纵队就是18军的118师改编的,所以双堆集的第18军是1个军部领导着1个师。
再看看第14军。他的第83师去了太原,因此另给了一个303师的空番号,指定的编练地点在湖南耒阳县。而当时的14军驻扎在河南省驻马店,所以就派遣10师30团、85师253团和军直补充团到湖南去整训新兵。到淮海的只有4个团,却顶了1个军2个师的番号。
85军的主力是湖南地方部队改编的第23师和西北军第2师(察哈尔同盟军)的老底子第110师。而216师只是个架子师,只来了个第648团,也没什么实力。110师5千5百人阵前起义,23师也带着包括216师部队在内的5个团和军直部分1万人投诚了。第85军总共才3个师8个步兵团,这样就没了6个步兵团和军部大部。只剩下几千人被围在双堆集。
所以12兵团就是11个师,1个快速纵队[就是18军的118师加战车1团第2营]的规模。还跑了1个师,被包围的就是10个师外加1个快速纵队,还起义投诚了6个团.
最后就是徐州的2、13、16兵团的72个团总兵力约20万人。
李弥的第13兵团。包括第8、9、64、115军等4个军的番号。实际总兵力只有6万人。在解救第7兵团的时候,损失了1万人。到包围圈里的时候是5万人。其实后面的第64和115军都是第13兵团在包围圈里组建的。全是只有军长和师长的空番号部队,部队就是师长领着几个警卫员,就敢顶着1个师的番号,没有任何实力。这4个军只有2个军是有实在部队的。
邱清泉的第2兵团约10万人。主力就是第5军的3个师,但是其中的暂编24师是过去汪伪改编的。不仅实力很差,而且缺额更大。粟裕文选就提到"48年7月豫东战役的第5军严重缺编,各个团普遍只有1个营的实力,最多2个营。每天都有逃亡,很多鲁西南的壮丁和我军被俘人员从第5军携带武器逃跑。 "可以说第5军其实最多只有编制的1/2左右。
第74军是整编74师被歼灭后新组建的部队,80%是新兵,只训练了4个月,射击教育只完成了初级阶段。而且其中的第57师是战前1个多月前刚开始组建的只完成了架子的师。
70军的32和139师都是48年刚刚建立的新部队。只有5军拨过来的第96师编制比较满员。72军则是个花架子,兵员严重缺额,其第122师是收容16兵团败兵组建的。第233师是临时刚组建的,34师是在泰蒙战役被歼灭的川军第34旅的第2次重建。
第12军是收容在了兖州战役被歼灭的东北军整编第12师逃回来的人员加地方民团临时组建的。而第116军是国防部在老杜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以后给的1个空番号。全军只有1个军长,指挥几个勤务兵、炊事兵。
第3个被堵在陈官庄的是孙元良的第16兵团。包括41军约1.3万人,47军约1.6万人,兵团直属部队3500人,合计约3.3万人.
在外围参加解救任务的还有第6、8兵团。
第8兵团是西北军55、68军6个师。在46-48年在豫东、鲁西连续作战,损失很大。没有被补充过,实力很弱,总兵力不超过4万。后来一路跑到福建的时候只剩1万几千人。
第6兵团顶着4个军的番号,但主力只有一个第54军。就算是主力的54军实力也不强。其第8师在东北伤亡5000,只残存少量部队。暂编57师在东北被击溃,只一点残兵。198师缺额也很大。39军是第8军的第10、3师刚扩编的。96军也是刚组建的新部队,兵员还没有补充到位。99军是46年12月在宿迁被歼灭过,这个99军也是在广州刚成立的新部队。整个6兵团总兵力不到6万人。
整个淮海战役国军主要参战部队就是上述部队总和,约51万人,另外还有一些特种部队如蒋纬国的2个装甲营,空军以及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总兵力不超过55万。而被歼灭的是上述部队除6、8兵团的全部约41万,6、8兵团一部,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共约50万人。
从以上国军部队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徐州剿总的部队或者连战疲惫,编制严重缺额;或被歼后充建,还未形成战斗力;或干脆就只是架子部队,兵员装备都没到位。部队综合战斗力不要说与46年相比,就是与47年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国军部队的构成实际上反映出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现状。
了解了国共在淮海战役的真实力量对比,才能合理的解释战役的过程。比如,如果中野没有规模很大的地方部队配合,怎么可能做出包围黄维兵团的决定?中野7个纵队不过17万人,黄维兵团10万,17万人4个方向分兵包围,每个方向仅4万人,这样分兵很容易被国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另外,杜聿明集团从徐州突围,华野将其包围在陈官庄。华野实力不过40来万,消灭黄百韬损失5万人,就算后方新兵能补充这个损失,华野在围困杜聿明时还有40万。但是后来为了歼灭黄维又抽调了5个纵队以及特纵到双堆集参战,也就是说,华野抽调了40%左右的兵力,剩余25万人怎么可能还能将杜聿明20万部队围困?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还有大量军区部队参战,才能协助野战军主力继续围困杜聿明集团。
结论。
淮海战役,双方力量投入方面,我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仅直接军事力量我军112万Vs国军55万,具有2倍以上优势,加上规模巨大的民兵与543万后勤民工,在人力投入,我军相对国军有10倍以上的优势。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9:00 +0800 CST  
战役过程:国民党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失误
战争就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像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输得这样不可理喻——国民党几乎所有的举动都朝着解放军最有利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淮海战役的起因是济南战役。济南战役华野以50个团约14万人攻击济南,以70个团约18万人准备打援。结果国民党竟无一只部队援济,直到济南解放,18万打援部队居然一枪未放。国军如此战意消沉,自然刺激华野打更大的战役。
国民党可笑的长蛇阵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几十万雄师虎视中原,国民党高层已经预见徐州方向将有大战。徐州孤悬在外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最初曾定下了“全面退守淮河”的战略。这是一个颇具战略眼光的策略,也是国军最可行的策略。当时,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形势都在恶化。这种情况下贸然与解放军决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唯一的办法只能稳定防御态势,先确保军事形势不恶化,保住江南国统区,再慢慢寻找机会。而“守江必守淮”,集中主力在淮河作为长江防线的屏障,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局面,对于1948年下半年的国民党而言是唯一的出路。可是,这个淮河防御计划被国民党国防部的高参们否决(这群高参的领袖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第三厅厅长郭汝瑰),他们拿出一个沿徐蚌线不伦不类的长蛇阵来取代了淮河防御方案。就这么一个长蛇阵居然被一帮高参们得意洋洋吹嘘为常山之蛇,什么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
我们先不论古今中外摆长蛇阵还没有获胜的先例。就算这个“常山之蛇”能做到“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那么,什么地方是让“头”与“尾”发力的关键?毫无疑问是“腰”!那么,国军沿徐蚌线摆出的长蛇阵的“腰”在哪里?只要一看地图就很清楚,这个“腰”就是宿县。当时,宿县不仅徐州重兵集团最大后勤补给基地,而且是“头”“尾”——徐蚌、黄维两大集团连接的纽带,更是徐州集团南撤的最佳路线——从地图就可以看到:对国民党而言,在淮海一带,连云港已失,江苏的中北部河网密集。不利于机械化大兵团的行进。河南东部地处解放区的核心地带,距离国民党统治区域较远,从此处突围希望渺茫。
只有宿县最合适徐州集团撤退!这里不仅仅有津浦铁路可以实现兵力的快速输送,而且,宿县到徐州,宿县到蚌埠一带,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形,极其有利于国军机械化部队的运动。
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国军在兵力配备上竟然只布置张绩武一师,总兵力尚不足1.5万人——整整50万国军重兵集团在关键的“腰”竟然只有一支弱旅——典型的“铜头铁尾纸糊的腰”,简直是白送给解放军。后来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被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宿县丢失——“腰”被打断。“腰”一断,“头”“尾”还能存活吗?
如能确保宿县不失,淮海战役国民党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输,即使输也不至于输得精光。
国军在防御部署上的失误只是淮海战役中国军众多失误的一个。在这个决定国运的重大战役中,国军犯下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重大失误。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09:00 +0800 CST  
黄百韬连番失误
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前面已经提到,黄百韬兵团被围是中共情报人员在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布局。大致是以44军为饵,在三绥靖区埋下伏兵,一举将国民党一个主力兵团围住。当时在徐州负责军事的顾祝同就象个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被郭汝瑰操纵。后世电影说:国民党调兵布阵都是跟着共产党指挥棒转——这句话还真是事实。
黄百韬临死前对身边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有三不解:一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二既然在新安镇等待两天,为什么没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三李弥既然日后要拼命向东进攻来救援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晚撤一会,掩护我西撤?”
黄百韬的三不解后来被广为流传。李弥提前撤退的问题暂且不论。其余两不解其实都还不是导致黄兵团覆灭的关键。首先,44军已经属于黄兵团建制。自己兵团的部队如果不留下来接应,以后7兵团其他部队谁会听黄命令?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所以这个不解没有道理。另外,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是大意疏忽。真正致命的问题在于——既然要留在新安镇接应44军,那为什么不做针对性的部署?
整个黄兵团7万人聚集在新安镇等待44军——这不是接应,是在等死!围棋中子力如果凑在一起是愚形,气紧、易受攻击还难以抵抗。军事部署也一样。
即使要等待接应44军,在新安镇留一个师足以,其余主力先渡运河,沿碾庄、曹八集等靠近徐州沿线梯次配备,李弥不守曹八集这个要点,黄兵团为什么不可以提前派部队接防?这样44军即使被解放军粘住,沿途要点都有部队接应,后撤也不至于慌乱。最重要的是,这样梯次配备部队,即使形势危急也不至于将整个兵团主力搭进去。
这样简单的部署以黄百韬的军事素养要在1年前,甚至几个月前都不会想不到,而且不可能犯下忘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这样的低级错误。根本原因还是小三大战役后,国军高级将领普遍对前途悲观绝望,领兵作战很大程度都是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对接应44军不做部署,对自己的后路运河不架浮桥,就很容易理解了。
华野大规模南下,刘峙这头蠢猪慌了手脚,以为华野要进攻徐州,毫不犹豫地命令驻守碾庄、曹八集一带的李弥兵团退回徐州。任凭黄百韬苦苦哀求,李弥就是不为所动。你7兵团死活管我卵事!结果李弥急匆匆的赶回徐州,屁股还没坐热又不得不打转和邱清泉一起救援黄伯涛,来了个武装马拉松。这个马拉松代价还不小——为了打回自己原来驻地曹八集,6万人的李弥13兵团整整折损1万人,最后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黄兵团覆灭——真正的损人不利己。
如果李弥兵团不提前后撤,或者黄兵团提前派部队占据曹八集这个要点,黄兵团有很大可能可以安全回到徐州。淮海战役就是另一种局面。
黄兵团千辛万苦的渡过运河后,赶到碾庄,本来应该继续按照预定方案向徐州靠拢。当时前方虽有解放军阻击,但是力量并不强大,黄兵团全力攻击还有可能冲出去。这时侯只要靠近徐州,多走一里算一里。以后每里路程可能都要上千条人命来填。这时候64军刘镇湘军长出马了,非要留下来和共军干上一仗,理由是“阵地已经修好,不干一仗实在可惜”。其实,真实原因是黄百韬在徐州附近分配给64军的阵地是土山,相传三国时期关羽就在这里被曹操围困而不得不投降,老刘迷信,嫌这个地名不吉利,所以不想走。另外他的64军很有些战斗力,还想与解放军较量一下。争论不下的关键时刻,徐州剿总又下达命令:“着该兵团就地抵抗。”就这样,在徐州剿总与刘镇湘军长努力下,黄兵团最后一线生机也被断送。
杜聿明的两套方案
黄百韬兵团被困碾庄之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回到徐州便迅速拿出两个解救七兵团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七至十天,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先击破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华东野战军以解黄百韬之围。第二个方案是:以第十六兵团守徐州,以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第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据杜聿明后来回忆,在他内心中认为第一方案是争夺战役主动权的上策,而第二方案不过是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的下策。但是把这两个方案在总部提出商讨时,总司令刘峙、参谋长李树正对第一方案摇首反对。刘峙说:“黄百韬决不能久守。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何况中原解放军的情况尚未完全明白,万一它的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又被吃,责任重大,谁来负呢?”于是第一方案被否决,执行第二方案。
现在,让我们假设,如果当时国军执行第一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
按照这个方案,国军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在涡、蒙附近寻求中野主力决战。三个兵团总兵力36万,加上附近固镇的6、8兵团10万人,总计46万。而中野7个纵队不过17万人,即使加上战斗力很弱的军区部队也不过30来万。46万VS30万,国军不仅兵力、装备有优势而且在态势上也占优,能不能击破中野不好说(因为中野可以选择转移避战),但是在国军重兵集团压迫下,战略要点宿县一定不会丢失。掌握了宿县,津浦路保持畅通。国军可进可退先就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国军2、16、12与6、8兵团回师东向,救援黄兵团以及与华野决战。即使黄兵团救不出来(黄兵团在碾庄守了12天,如果2、16兵团压向涡、蒙附近,中野选择转移,接应12兵团以及6、8兵团后回师,大致要5—7天,距离黄兵团被歼还有5天左右时间),但是国军已经集中40来万兵力,虽然中野野可能加入华野集团参战,双方打成胶着的可能性最大。即使黄兵团覆灭,徐州集团退守淮河,划江而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淮海的局势对华北也有巨大的影响,华野与中野在淮河无法突破,抽调部分主力北上华北的可能性很大,加上东野即将入关,华北傅作义只能放弃幻想,全力撤退。只要华北国军有个30万左右撤到江南,与徐州集团猬集一团,国民党就能在江淮集中百万军队,即使后面东野南下,东野、华野、中野虽然能集中200万的兵力,但是江淮战场有限,兵力过多也摆不开,解放军要取得突破将非常困难。那么,双方就只能选择划江而治。
所以,如果当时徐州剿总选择第二方案,我军的难度与复杂性将大大增加,淮海战役要取得历史上如此辉煌的战果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14:00 +0800 CST  
宿县虽小,干系重大
11月10日,黄兵团被围,16日,中野攻占宿县。这是一个战略意义的事件。宿县丢失,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徐州与黄维12兵团的联系也被切断,解放军已经完成对徐州集团战略上的包围。解放军不仅态势十分有利,而且掌握了淮海战场的全部主动权,中野还布下口袋等着黄维来钻。国民党大势去也!
说起来,1948年最不可思议的是国民党高层对关系战局成败的战略要点集体忽视:
解放军攻击四平,不闻不问;结果四平丢失,长春10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解放军攻击兖州,不闻不问;结果兖州丢失,济南10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锦州,何等重要的战略要点,居然一直防御薄弱,直到东野包围锦州才匆匆从沈阳空运2个团加强防御——如果能从沈阳空运2—3个师,可能锦州战役就是另一种局面。锦州丢失,东北50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宿县,淮海战役的关键要点却任凭中野轻易攻占。杜聿明号称“知兵善战”,难道不知道——兵法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待敌只可胜”!宿县就是确保国军“先为不可胜”的战略要点!宿县丢失,整个徐州集团后路被切断,杜聿明居然无动于衷?!明明态势已经极端不利,还要继续执行解救黄百韬方案——2兵团、16兵团继续攻击优势解放军阻击阵地,黄维12兵团孤军急进,向中野的口袋一头撞进去!
关于杜聿明的能力这里多罗嗦几句。国民党接收东北之初,蒋介石先是任命关麟征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后来因为关的死对头陈诚捣鬼,才由杜聿明接替关职务。但,关麟征对杜的能力并不看好,曾对部下言:中央派杜聿明去东北是失策的,因为杜随我工作多年,我对他知之甚深。每当作战,不是派他去受训,就是留守后方,战场历练较少,作战经验更无。突然要他指挥几十万大军作战,无异是将一副千斤重担加在只能挑一百斤的人肩上,他被打败是意料中事。后来杜竟出人意料的获得四平战役的胜利,时人均认为关对杜看走了眼(实际四平战役胜利,关键还是当时新六军战力大强大)。但是,国民党东北局势大好的形势1947年后在杜手中迅速逆转,在各个战区中东北是我军率先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地区,如果不是陈明仁拼死守住四平,也许国民党在1947年就已经丢掉东北。东北形势逆转蒋介石战略方向选择失误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作为东北国军最高军事长官,杜聿明绝对难辞其咎。从杜个人经历来看,做战役指挥官还算称职,但担任方面之任时就暴露出不论能力还是魄力皆明显不足的缺陷。
国民党丢掉大陆后,胡琏从台到港探望关麟征,再一次谈起东北战事。胡问:雨公,如果你当年去东北,将采取什么样策略?关自负的说:我的办法很简单,第一,选一位善战的将军,任他为兵团司令官,给3个精锐军,明确指定任务就是活捉林彪。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守,一切以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着眼点。第二,对于满洲国留下的20万军队,我不管中央的政策如何,一律给他们以地方保安部队的番号,让其为我们所用。以东北之富饶,他们会自给自足的,待打完仗后再作善后安排。胡琏听罢很是钦服,嗟叹不已,认为蒋当初没有派关去东北,实是用人上的一大失误。
与关的策略相比,杜在东北的作为论高下之别,简直不是一个层面。
宿县丢掉时国军还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利用黄兵团牵制华野主力,徐州集团集中兵力南下,协同黄维兵团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夺回宿县。如果这样打,倒给中野出了个难题。宿县要不要守?如果坚决要保住宿县这个要点,中野就要做好与国军4—5个兵团优势兵力在宿县作主力会战的准备,宿县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与优势国军会战,中野有相当的危险。如果放弃宿县,国军就打通了津浦路徐蚌段,徐州蚌埠联成一线,国军重新恢复可进可退的有利态势,即使黄兵团被歼,淮海战役胜负还是五五之数。
黄维乖乖钻口袋,蒋介石断送杜聿明
黄维兵团进至南坪集,发现中野已经布好口袋阵等着他钻进去。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放弃攻击宿县计划,撤向固镇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黄维这个书呆子怕老蒋怪罪,迟迟不敢下决心。等到决定撤退时,又因为一个作战处长失踪推迟行动,白给了中野一天时间。要知道南坪集离固镇也就80里路,黄维的机械化兵团半天就可以赶到。黄维的犹豫不决让中野可以从容部署,将黄维兵团围得水泄不通。
等到黄百韬兵团被歼,宿县丢失,黄维被围,杜聿明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带徐州集团向西南逃命。杜聿明头脑还算清醒,为这次逃跑定下的原则——“要撤就不打,要打就不撤”也算明智,3个兵团加上直属部队20几万人马一旦被拖住了后果不堪设想。好不容易逃到孟集,蒋介石再出昏招,强令杜聿明折回救援黄维兵团。在校长“亡国灭种”的申斥下,杜不得不停止逃命。华野喜从天降,终于在陈官庄将其团团包围。
由于国军一系列重大失误,把长江以北最后的军事力量干净的断送掉了。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输光了自己的军事本钱,也就失去了大陆。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14:00 +0800 CST  
综述:国民党为什么失去大陆
前文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层面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但是,这些仅仅还是“术”层面的原因。
从“道”的层面来看,国民党的失败实质上是组织系统的全面溃败。
国民党自起家开始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在推翻满清这个大目标下,尚能团结一致。一旦满清倒台因为缺乏共同目标与信仰,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立刻变成一盘散沙。孙中山虽然后来提出三民主义,但是这个理论由于缺乏可行的实施路径而无法让组织焕发活力。由于组织缺乏凝聚力,所以,在辛亥之后,不管是二次革命或者护法运动,自孙氏以降国民党基本无所作为。
孙中山对国民党最成功的改造是1922年。这一年,孙氏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立刻让国民党焕然一新——联俄联共,让国民党纳入新鲜血液;扶助农工,扩大了国民党的执政基础。加上三民主义基础理论让国民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有理论指导(三民主义),有外部支持(联俄),有新生力量加入(联共),执政基础广阔而全面(农民与工人)的生机勃勃的政党组织。正是组织的活力才让国民党以广东起家,迅速席卷天下。
四一二蒋介石分共,接着宁汉合流。国民党与苏俄以及中共破脸,江浙财团大力投资,让国民党的执政基础从“农工”变成地主与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被蒋氏为主的国民党的高层彻底抛弃。
所以,虽然国民党打下了天下。但是信仰的缺失让国民党上下缺乏基本统一的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执政基础的变化让不同派系的军头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言人。30年代的国民党已经彻底变成一个信仰缺失的世俗利益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的党内斗争变成用步枪数目说话——谁的拳头大,谁的军力强,谁就是老大。
所以,国民党统一中国后,内战反而连绵不断——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福建事变、两广事变……在同一面青天白日旗织下,自称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们,将中国打成一片尸山血海!党内斗争达到这个程度,不要说在中国,放眼世界也是空前绝后。这时国民党的组织溃败已见端倪。只是当时中共实力尚小,还不足以挑战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日寇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危机压迫下不但将国民党各个派系捏合在一起,也将全国人民团结在国民党周围——外敌入侵反而扩大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抗战胜利,外敌一去,国民党组织立刻面临溃败的危机。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腐败蔓延不可抑制,执政者不但不控制反而纵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各方大员涌进沦陷区以“接收”名义大肆掠夺资财,“五子登科”“接收”变“劫收”,沦陷区民怨沸腾,而国民党高层居然不管不问,纵容包庇。
派系争斗加剧甚至相互拆台。淮海战役最紧急关头,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强令扣下增援前线的部队,坐观徐州剿总主力被歼灭;49年蒋介石下台,李宗仁在南京接任总统,而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竟将行政院搬迁到广州。府院分离,各行其事。至于战场上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拆台导致战役失利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劣币淘汰良币——平庸无能者身居高位,有德有才者反而边缘化。刘峙,平庸无能,内战一起便丢掉3个整编师;顾祝同指挥山东的重点进攻,连续遭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惨败。这些庸才在国民党体系内竟然官运亨通、春风得意——刘峙绥署主任被撤职,后来竟然担任最重要的徐州剿总总司令。而顾祝同在国民党参谋总长的位置虽然连遭败绩,但是总长宝座稳如泰山。宋子文,担任行政院长期间将国府家底亏空大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在国民党六中全会中被弹劾下台,居然又担任广东省省主席——这些是“劣币”。那么,“良币”呢?关麟征,国军系统第一流战将,只因陈诚弄鬼,内战期间原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莫名其妙被杜聿明取代,最后只得到一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闲职。宋希濂,国民系统另一员悍将,在抗日战争中颇多佳绩,因为派系斗争,内战爆发后竟被打发到新疆做警备司令。国民党体系内用人如此失措,足见其组织系统溃败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15:00 +0800 CST  
组织溃败不是没有解决办法,以史为鉴,办法至少有两个,其一,引进新鲜力量提高组织活力;其二,对组织进行改造。
引进新鲜力量来提高组织的活力最成功的例子是满清。1851年洪杨金田起义。当时满清政权腐朽不堪,组织系统已经完全溃败。所以,洪杨领着一群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农民就可以摧枯拉朽般打到南京。在满清面临严重统治危机之际,满清大胆启用一批汉族儒家精英——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给予体制内重权,不但平息洪杨之乱,还陆续剿灭捻乱、回乱,到1870年满清国内竟然河清海晏,有了中兴气象。做到这些的当然不是靠满清原有腐朽的组织系统,而是新鲜力量——洪杨乱后,满清十八省督抚绝大部分都是新近崛起的汉族精英。满清以异族统治中国,汉人势力大涨对其统治是有严重威胁的。但是,满清政府能够在危机时以开放的心胸吸纳、包容汉族精英,并能驱使其效力。在这个层面上,国民党高层与满清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可惜满清只引进新鲜力量,对组织与体制不进行改造。所以,同治中兴也就昙花一现。1895年甲午一战,满清大败亏输。从此国运江河日下,直至灭亡。
对组织进行改造最成功的案例就是1922年孙中山对国民党做的大手术。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不管是引进新鲜力量或者对组织进行改造都有一个基本前提——统治者要让出部分权力以扩大统治基础。做到这一点,没有一定的心胸与魄力是不行的。
国民党在组织溃败之际,不仅没有引进新鲜力量提高组织活力;更谈不上对组织进行改造。面对组织的溃败,国民党高层的选择是另一个极端——不仅抱残守缺垄断权力,反而利令智昏自决根基,把几乎所有的力量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黄金捐献案、法币对伪币的汇率政策,金圆券洗劫民众金银。把中产阶级与升斗小民推到对立面——这是普通民众。
戡乱动员令——打压中间势力,强迫民盟解散。把几乎所有中间力量推到对立面——这是政治势力。
裁军中大肆兼并异己,对军人复原后安置不管不问,放任复原军人生活窘迫流落街头。昆明事变发动突然袭击,未经任何组织程序就以武力抓捕一个省主席。种种举措将大量旁系部队推到对立面——这是军事力量。
从来没有一个执政党如同国民党这样——拼命破坏自己的统治基础;拼命给自己制造更多的对立面。如此自掘坟墓,国民党怎能不败?
抗战胜利后,美、英、苏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国民党吸纳各个民主党派广泛参与政府,扩大其统治基础,建设统一民主的中国。这个建议对国民党不可谓不是一剂良药。可是,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根本不愿意与其它党派分享权力。虽然在国际压力下勉强签订政协协议,但很快就撕毁协议发动内战。
既不愿改造组织,又不愿吸纳新鲜力量——在组织溃败的危机时刻还要自决根基。这样一个倒行逆施连满清政府也不如的政权,怎能不败?
与国民党倒行逆施相比,中共的对策颇具针对性。
早在1939年10月,毛泽东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就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个总结道出了中共成功的关键。
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工人、农民、城市中产阶级、学界与知识界、中间势力、杂牌军事力量等等,当国民党把社会各个阶层推到自己对立面时,中共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一个推一个拉——一个统治基础急剧变小,一个社会基础急剧扩大。双方的基础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颠覆性逆转。
武装斗争——中共以自己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最大程度动员资源支持武装斗争,军费开支最高达到解放区政府财政支出的90%。这种空前力度的支持不仅使武装力量能弥补战场的消耗,还能快速增长。而国民党由于组织效率的低下以及日益恶化的财政,导致军事力量日益衰竭。一增一减让解放战争仅仅2年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颠覆性逆转。
党的建设——中共非常重视组织的建设。早在抗战时期,中共以其廉洁、活力而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政党不仅吸引大批青年学生纷纷赶赴延安,而且也吸引了美国人的关注。但是,中共并没有固步自封,对组织的建设一刻也没放松。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共第一次系统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风运动后,中共组织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共对组织的建设甚至深入到军队。1947年冬季,西北野战军创造了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相结合的新式整军运动,这场整军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军系统。整军运动之后,解放军面目一新,战斗力大为提升。反观国民党当局,即使局势江河日下,却无一策改造与建设组织以抑制组织的溃败——如果把国民党组织比喻成汪洋中一艘破损进水的大船,船上人从始至终都在争吵、内斗,眼睁睁的看着船与自己一起沉没。
中国五千年历史大多是一部成王败寇的历史。多少历史名人与其团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看它楼起,看它楼塌。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国家,想要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确实很难。但是,如同国民党政府这样在短短4年时间,将自己20年执政积累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资源挥霍一空的,实属罕见。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国民党在其威望最高、综合实力最强时迅速坠落,充分证明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世,往往也是危机四伏、隐患滋生之时。唯有居安思危,才能催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才能破解组织溃败的困境,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读史如观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15:00 +0800 CST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18:00 +0800 CST  


楼主 wlocf  发布于 2014-11-18 00:19:00 +0800 CST  

楼主:wlocf

字数:189215

发表时间:2014-11-18 00: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07 16:52:40 +0800 CST

评论数:17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