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

539 定王驾崩

想当年,宋襄公夫人王姬对着自己的帅哥『孙子』宋文公频抛媚眼,比起来赵婴与自己侄子赵朔的亡妻赵庄姬偷情也就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的水平。
不过相比起来,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地位和实力本身:王姬辈分高,活动能量大,所以即便宋文公不同意与王姬行苟且之事,王姬还是派人杀死宋昭公,宋文公得以继位;
反观赵婴,兄弟三人中就数他混得最差,赵同和赵括在三军以及新三军中地位也仅仅是一般,赵氏已不是当年的赵氏,再加上赵庄姬另外一个身份是晋景公的姐姐,所以这事真要传开的话赵氏一族恐怕压力不小。

这不,公元前586年,春,赵同、赵括两兄弟就表态了:赵婴生活作风腐败,实在不成体统,必须把他赶到国外去。
赵婴:有我在,栾氏才不敢作乱对付赵氏,如果我逃走了两位兄长恐怕也会出事。
简单的对话透露出不少信息:为了避免赵婴与赵庄姬乱伦事件进一步恶化,赵同、赵括决定与赵婴划清界限并将其放逐到齐国;赵婴一来不愿离开晋国而希望得到两兄弟的赦免,二来也暗示自己离开晋国之后赵氏恐怕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但是呢?
赵同、赵括最终还是没有听信于赵婴,赵婴无奈只得踏上逃亡之路,留下赵庄姬以及年幼的『赵武』。

说一点,赵武是赵朔与赵庄姬之子,赵盾之孙,也就是传说中『赵氏孤儿』的主角,不过距离他真正成为孤儿还有几年的时间,我们暂且不表……
总之,我们简单聊聊此时赵氏一族在晋国的处境:
赵盾之后,虽然赵朔、赵同以及赵括等在晋国仍能担任要职,但地位和影响力与赵盾时期显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其一;
赵朔早逝,加上赵婴与赵庄姬,赵同和赵括只得壮士断腕放逐赵婴,赵氏实力进一步衰弱,这是其二;
我们小小剧透一下,在栾氏等打压之下,赵氏一脉很快便会遇到几经族灭的绝境,赵武幸运生还并在成年之后逐步带领赵氏恢复元气,最终导演了留给后人版本不一的『赵氏孤儿』大戏,这是其三。

按照一贯的原则,我们还是看看赵婴出逃当年发生的一些主要事情。
公元前586年,11月,周天子定王去世,在位共计21年,随后其子『姬夷』即位,史称『周简王』。
作为东周时期第九位天子,定王在位时间相对较长,比起之前的倾王和匡王存在感强了不少,强如晋国也曾先后借着击败赤狄和齐国的机会几次到洛邑进献战利品,楚庄王时期的『问鼎』事件也是在他的任期之内发生。

总体来看,从公元前696年到公元前586年,晋国与楚国的争霸主导了中原的大格局,王室地位与实力持续下滑。
倒是楚庄王的问鼎失败以及晋景公伐齐后进献战利品令定王不高兴,一定程度上说明定王仍在维系着天子的荣耀,
人生长恨水长东,历史的洪流面前,有如定王五年之时的黄河改道,即便有心,但亦无力,这个世界早已不是天子独大的年代。

比起定王的驾崩,更早一些还有另外一位国君去世,这便是郑国的郑襄公。
郑灵公当年短暂在位之后,郑襄公随后在位18年,其子『姬晞』即位,史称『郑悼公』。
明明郑襄公去世在前,周定王去世在后,我们为什么会先介绍定王驾崩的事情呢?

定王毕竟是天子,插个队也是正常的嘛……
不过吧,真正的原因其实不在于此,而是郑国介于晋、楚之间,郑国重大人事变动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变化,严重时甚至是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换句话说,天子驾崩的新闻价值这会可能还不如一位国君去世来得大……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6-12-24 22:28:00 +0800 CST  
540 郑晋结盟

说完了周定王,我们再来简单说说同年去世的郑襄公。
周定王与郑襄公两位在位时间差不太多,所处环境基本也一样,那就是晋楚争霸的大背景。
当然,郑襄公与周定王分工区别还是很大的:作为天子,定王主要负责当观众,围观晋、楚两国争霸就行;作为战略要地郑国的国君,郑襄公则要当好配角,必要之时负责被打……

总体来看,郑襄公在位的近二十年里比较明显的分为了两个阶段:
前半段,郑襄公延续了郑穆公的外交策略亲晋而远楚;
后半段,楚庄王持续施压的情况下于公元前597年围攻郑国数月,最终郑襄公『肉袒牵羊』而谢罪,楚庄王也并不趁机灭亡郑国,至此郑国坚定的站在了楚国这边。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楚国进入下一个轮回,适逢郑襄公在位末期,同样作为楚国小弟的许国仗着楚国撑腰而不向郑国上贡,由此惹恼郑襄公。
公元前588年,郑襄公派了子良对许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587年,郑国大夫『公孙申』领兵再度攻打许国遭遇败仗,结果引来郑国第二轮进攻,许国『鉏任』、『冷敦』被攻陷。
公元前586年,郑悼公元年,许国倒也聪明的跑到了楚国控告郑国的一系列行为,为此,郑、许两国各派代表前往楚国进行辩论。

辩论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许国:我是楚国小弟,郑国他打我。
郑国:许国不听话,该打。
楚国:都是我小弟,都不要闹。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只要许国老老实实给自己上贡就行,给不给郑国进贡并不是什么大事,郑国此次想讨要一个说法自然就是难上加难。
非但如此,前往楚国诉讼的皇戌和『子国』还被楚国给抓了起来。
提一点,这位子国同子良一样,都是郑穆公的儿子,论辈分是郑悼公的叔叔。

楚国如此一来,刚刚上任的郑悼公便不干了,他很快便派了公子偃到晋国请求结盟。
人生就是如此充满了戏剧性,前年的时候公子偃还大发神威领兵击败晋国联合宋、卫、曹讨伐郑国的联军,转眼因为楚国给郑悼公穿了小鞋就得回过头来与晋国讲和。
晋景公当然乐得看到这样的情况,公元前586年,8月,郑悼公与晋国代表赵同在『垂棘』结盟,这个以产玉璧而盛名的地方见证了郑国再度回归晋国阵营。

郑悼公自楚归晋,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一个叫做『公子围龟』的人,他也在当年从楚国回到了宋国。
公子围龟是谁呢?
他是宋文公的儿子,当年楚庄王围困宋国长达九个月之久,最终在华元的果敢之下楚国同宋国结盟,华元则到了楚国做人质。
华元人质没做多久,宋文公感到人手不足又赶紧把华元『赎』了回来,换去做人质的便是这位公子围龟。

公子围龟在楚国当了八、九年的人质,时间眼快就快赶上晋国的荀罃,一来他的老爹宋文公已经去世,在位的是宋共公;二来楚共王也没有亲自送别他,所以即便回国后华元热情款待,公子围龟却还是耿耿于怀替华元『坐牢』的这段日子。
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懑,只见公子围龟鸣鼓喧闹着进了华元府,随后又以同样的方式退了出来,表示自己这是在对攻打华元做演习工作。
华元好心设宴款待,公子围龟反倒虚张声势表示要打击报复……

公子围龟没有想过的是他的老爹宋文公早已去世,华元如今也是宋国的肱骨之臣,宋共公又岂会容一个刚回国的人质胡闹。
所以呢?
一声令下,公子围龟被咔嚓……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6-12-25 22:16:00 +0800 CST  
541 虫牢之盟

公元前586年,冬,晋景公在『虫牢』『今河南封丘县一带』举行盟会,邀请的诸侯国有鲁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邾国、杞国等。
为什么会把盟会的地点选在卫国的虫牢?
这是因为一来卫国地处中原,各诸侯国来往方便;二来虫牢地势平坦开阔,如此众多的诸侯国在此盟会摆得开阵势,看这架势晋景公想要在规格上一举超过先前楚共王举行的蜀地之盟。

鲁成公、齐顷公、卫定公、曹宣公等出席盟会我们并不意外,郑悼公出席此次虫牢之盟我们也能理解,毕竟因为楚国偏袒许国,不久之前郑国已经与晋国结盟,唯独宋共公出席这次盟会让我们觉得稍显意外。
为什么呢?
因为楚庄王当年以结盟而不是灭亡宋国的方式结束对宋国的围困,宋国自此对楚国相当服帖。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更意外的是就在虫牢之盟结束后众诸侯商量下次举行盟会的事宜时,宋共公表示宋国内部才出了点事情,所以下次的盟会就不约了。
宋共公指的是什么事情呢?
还是公子围龟从楚国刚一回来就被他咔嚓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算不上什么大事,看来宋国如同齐国、鲁国一样,虽然不想得罪晋国,但也不愿意连续参加晋国组织的盟会来招惹楚国。

宋国拒绝参加盟会,很快便引来连锁反应:
公元前585年,春,卫国领兵进攻宋国;
到了秋季,在晋国的授意下鲁国再度对宋国发起进攻。

晋国为什么不亲自对宋国发起进攻呢?
原来,对于晋国此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晋景公正在考虑迁都。
曲沃代翼后,晋献公上任之初将都城由翼城迁到绛城,一晃近百年,晋国自晋献公往后迅速扩张,晋文公、晋襄公两代更是称霸中原,如今晋景公又将原本的三军扩编为六军,面对新的形势,迁都成为晋景公新的需求。

与众大夫一番讨论后,晋景公最终听取了新中军将韩厥的建议,把国都迁至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并称之为『新绛』。
翼城、绛城之后,新绛成为晋国新的国都所在,也成为晋国最后一任国都所在。
直到晋国的消失……

晋国如此之强,为什么又会过早的消失?
我们不妨看看紧接着事态的发展,宋国仅仅因为拒绝参加盟会就轮番遭遇进攻,楚国自然得有所表示了,就在鲁国再次进攻宋国后不久,楚国令尹子重领兵出征。
还是不变的套路,打郑国……

为什么又是郑国?
这个套路简直不要太熟悉,不久之前郑悼公已经公然判楚归晋,所以楚国自然就把气撒在了郑国之上,对于此事郑悼公又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郑悼公什么都没做,也没打算做点什么,因为就在子重伐郑前不久他就已经去世,在位仅二年。

谥号来看,『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以后甭管哪位天子国君什么的出场如何如何厉害,只要我们提前知道他的谥号中带有悼字,那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像郑悼公这样的能活到第二集已经算很不错了……
郑悼公去世后,郑襄公之子,郑悼公之弟『姬睔』『音同棍』即位,史称『郑成公』,比收复台湾的那位郑成功要早了二千多年。

好吧,郑、晋、楚之间新一轮的斗争又会如何收场,我们下回分解。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6-12-26 22:30:00 +0800 CST  
542 马陵之盟

郑成公初立便遭遇楚伐郑,按照既定的模式自然接下来就得轮到晋救郑。果不其然,晋国随即派兵救援郑国,领兵的是新任中军将栾书,其他五卿以及新三军的六卿悉数出战。
架势来看,晋景公还算重视,不过就在郑国一个叫『绕角』的地方遭遇楚军之时,子重没有和晋军交战便直接领兵回国。
栾书:……

排场搞得这么大,不找人撒撒气怎么能行,只见晋军调转枪头对楚国小弟蔡国发起进攻。
楚国得知消息后只得赶紧又派了『公子申』、『公子成』两位带领申地、息地的军队去救援蔡国。
两军在『桑隧』『今河南确山县一带』形成对峙之势,看来新一轮的晋、楚交战在所难免。

对于此战,晋军大多数将领积极性很高,誓与楚军一决高下,比如赵同、赵括便主动向栾书请求出战。
但是也有少数反对声,比如中军佐荀首、上军佐士燮、新中军将韩厥便主张退兵。
他们反对出战的理由很简单:晋军原本只是来救郑国的,楚国已经退兵回国,目的其实已经达到,现在还要把战争引到蔡国头上,自然就会激怒楚国,如此一来未必能够得胜。
再说了,这几位还表示楚军仅仅只是派了两个县的兵力,晋军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就算打了胜仗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万一要是输了那就麻烦大了去了,看来邲之战对晋国造成的阴影还是不小。

古语云:三人占,从二人。
简单点说,也就是说少数要服从多数的意见,荀首、士燮、韩厥三位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毕竟主战派占了多数,所以栾书该如何抉择?
栾书是这样说的: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

栾书认为,善如果均,那么听从众人是意见是可以的;但善如果不均,那咱就可以考虑听『众之主』的,荀首、士燮、韩厥三位都是贤士,可谓众之主,听他们的是没错的。
意思很明显,管他什么少数多数的问题,跑路就对了。
看来栾书并不认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是认定了这样的原则原则:如果下属的意见和领导的意见相同,那么听听下属的意见也无妨;但是如果意见不同,那咱当领导的就不听了……

不管怎样,在救援郑国一事上晋国表现积极,郑成公也是看在眼里,公元前584年一开春,郑国便派了子良带着财礼到晋国朝见晋景公以示感谢。
作为回应,到了秋季,子重再次领兵对郑国发起进攻。
郑成公:……

面对楚国的再次来犯,晋国此次动静更大,召集了一众诸侯联合救援郑国,郑国由此士气大振,不仅包围了楚军,还俘虏楚国大夫『钟仪』并进献给晋国。
随后,包括晋景公、鲁成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杞桓公等诸侯国君在卫国的『马陵』『今山东聊城一带』举行盟会。
另外。诸如莒国、邾国等小国也有参加,晋景公号召力之强俨然有超越初出茅庐的楚共王之势。

对于此次盟会我们简单提几点:
马陵之盟知名度远不如后来战国时期的『马陵之战』,孙膑于马陵之战前后的曲折经历以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战术指挥成为春秋战国战役中经典之经典,这是其一;
这位被俘的楚国大夫钟仪是目前有史书记载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一个搞艺术的被拉到战场并且被俘想来是件很费解的事情……
两年之后,被关押在晋国仓库的钟仪在晋景公面前表现得不卑不亢,在士燮的劝谏之下晋景公最终放了钟仪归国,这是其二;
不过话说回来,晋景公风光无限,背后暗自神伤的则是两度伐郑无果的楚国令尹子重,眼见国君年幼楚国暂时不能有太大动作,子重干脆把气撒在了申公巫臣上,这是其三。

申公巫臣不是早带着夏姬投奔晋国了么?
也对,子重这会还真不能拿申公巫臣怎样。
不过,申公巫臣的族人大多好像还留在楚国……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6-12-27 21:57:00 +0800 CST  
543 养狼计划

公元前584年,楚国。
一场迟来的报复乃至泄愤的行动展开,这次行动的对象是远走晋国的申公巫臣。
实施行动的则是令尹子重以及司马子反,两位均是楚庄王的弟弟,楚共王的叔叔。

为什么我们说这是一次与泄愤有关的行动?
想来与楚国在郑国一事上接连失意有关,虽暂时拿晋国没什么办法,拿逃到晋国的申公巫臣撒气总归还是没难度的。
为什么我们又说这次行动与报复有关?
主要还是因为主导此次行动的子重和子反与申公巫臣都有一定的过节。

子反的问题我们很好理解,当年楚国讨伐夏徵舒后楚庄王与子反均有意娶夏姬为老婆,结果被申公巫臣一顿忽悠就此作罢。
十年之后,申公巫臣终于露出真实意图,子反为痛失美女夏姬、也为被申公巫臣欺骗而十分恼怒。

子重与申公巫臣拉下仇恨则源于当年围困宋国之时,楚宋结盟并回国后,子重当时请求申邑、吕邑的土地作为赏田,楚共王也答应了这一请求。
结果申公巫臣赶紧说了一通,表示申邑、吕邑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不能被私人所占有,否则晋国和郑国会对楚国形成更大的威胁,楚庄王随后便改变主意驳重的请求。
子重眼看即将到手的两块地皮就此又被否决,也因此而与申公巫臣结下仇恨。

话说了这么多,问题是申公巫臣早已远走,子重和子反又能如何?
只见这两位将申公巫臣的族人,包括『子阎』、『子荡』、『清尹弗忌』等杀得一干二净,并瓜分了他们这一族的家产。
收拾完申公巫臣的族人还不算完,子重、子反又将连尹襄老的儿子黑要也给杀死,同样吞并了他的家产,黑要非但没能娶到自己的后娘夏姬,反而因夏姬与申公巫臣的远走而惨遭杀戮,实在也是悲催。

申公巫臣很快得知族人惨遭杀害,他倒也是平静,毕竟杀将回去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写了封信给子重、子反二人,内容简单却明确:你们邪恶贪婪、滥杀无辜,我定会让你们奔命而死。
灭族之仇的种子已然种下,并在申公巫臣心里生根发芽,自己不过是逃到晋国混日子的小小大夫,对手却是两位楚国权臣,很显然的是晋景公并不会为了他的私仇而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争,所以申公巫臣果断选择了跑路。
很奇怪的复仇方式……

没错,留在晋国申公巫臣显然无法报仇,于是在向晋景公请示之后申公巫臣出使来到名不见经传的吴国,这里是吴国国君『寿梦』在位的第二年。
一来吴国比蛮夷之地的楚国还要偏远而未受开化,实力明显不如晋国和楚国;
二来近20年前楚庄王还曾专门与吴国和越国结盟,申公巫臣跑到这里能做什么?

原来,申公巫臣带了几十辆兵车和射手、御者等送给吴国作为见面礼,此行的目的则是策反吴国,让吴国背叛楚国并与晋国通好。
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后很得寿梦赏识,于是他在这里教吴国人使用兵车以及排兵布阵,甚至是把儿子『狐庸』都留在了吴国做外交官。
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彻底明白了,申公巫臣的计划是在楚国的后方把吴国培养成一头饿狼,让楚国前后分别受到晋国和吴国牵制。

这一养狼计划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吴国在申公巫臣的训练和『洗脑』之下跃跃欲试,但凡属于楚国的蛮夷之地以及附庸小国比如巢国、徐国、甚至是楚国本身吴国都要去攻打一番。
一年之内,子重、子反连续七次奉命抗吴,看来还真是疲于奔命……
甚至我们可以小小的剧透一下,正是吴国的突然崛起使得楚国方寸大乱,后来在一次与晋国的失利后子重令子反自杀谢罪,随后子重又在不断与吴国对抗中病逝。

因为夏姬,吴国后来成为中原一霸,这是谁都不曾预料到的事情。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6-12-28 22:15:00 +0800 CST  
544 吴国前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春秋中叶行进尾声之时,以『吴钩』这样独特兵器而闻名的吴国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此前吴国默默无闻,皆因其偏远而弱小,并且很少参与到中原事务中来,吴王寿梦的出现标志着吴国即将活跃于中原,为此我们对吴国进行一个简短的回顾。

地理位置来看,吴国既不同于如晋、郑、齐、鲁等依托于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也不同于居于长江流域一带的楚国,吴国主要活动于太湖流域,国土面积在今苏南、浙北一带。
区别于传说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春秋时期的吴国地处楚国以东,简直是比蛮夷还蛮夷,因此早期鲜有露面。

封国时间来看,吴国虽然地势偏远,不过建国时间倒也很早,属于武王伐纣、周朝建立后第一批诸侯国,这与吴国有着正统的姬姓血统有关。
商朝末期,周族部落逐渐崛起,周太王古公亶父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看准了自己的孙子姬昌因此而犯难,因为姬昌的父亲季历在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中年纪最小,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明白老爹的心思之后主动避嫌远走,季历顺利继位为姬昌以及姬发两代建立灭商铺平道路。
太伯、仲雍雍二人来到荆蛮之地,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后迅速融入当地习俗,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于是诚信归附并尊他为『吴太伯』,一个新的部落『句吴』『音同勾』就此诞生。

后来因太伯无子,在他去世后其弟仲雍继位,再后来商灭周兴,武王令人找到太伯、仲雍的后代『周章』,吴国自此便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之一。
同时,周章之弟『虞仲』被封于夏都故址,虞国就此建立。
不过因为晋献公时期的『假道伐虢』,虞国连同虢国早已灭亡。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灭舒、蓼两国后同吴、越两国结盟后回国,这是春秋时代近两百年来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到了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自晋国出使吴国,并在这里教吴国人使用兵车以及排兵布阵之法,侧面也告诉我们此时的吴国在技战术水平上要远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不过也正是申公巫臣的到来,晋、楚争霸的格局之上晋国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那就是利用背后的吴国处处牵制楚国,从后来的发展轨迹来看,吴国很好的实现了晋国的这一目标。

当然,吴国不仅仅只是帮助晋国有效牵制住了楚国,自打其崛起的序幕一拉开便一发不可收拾,吴国后来竟然称雄于中原,晋、楚却逐渐没落成为配角。
晋、楚斗来斗去,到头来却只是为他人作嫁衣,世事难料,不过如此。
就此打住,毕竟已经严重剧透……

我们小结一下,吴国的出现更多看起来像是一场意外,这场意外源于晋、楚争霸之时楚国子重、子反对申公巫臣的灭族行为。
申公巫臣在为了夏姬而离开楚国的情况之下已然失势,为了报仇申公巫臣只得另辟蹊径想到了利用吴国来对抗楚国的办法。
没人能料到的是此狼一旦养大后来会有如此惊人的战斗力,所以有好事者又追根溯源把这样意外的源头继续向前推,推着推着就推到了夏姬的头上。

为什么会是夏姬?
假如没有夏姬,申公巫臣也不会费劲心思跑到晋国;
假如没有夏姬,申公巫臣也不会因欺骗子反而结怨;
假如没有夏姬,申公巫臣不会被族灭,也不会想到利用吴国来报仇;
所以说嘛,全都赖夏姬。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6-12-29 22:09:00 +0800 CST  
545 大长篇之夏姬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申公巫臣携夏姬投奔晋国后,夏姬后来过得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
美女的故事往往如此,一旦不能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负面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仿佛她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夏姬的美早已成为一种传说,比起四大妖姬妺喜、妲己、褒姒、骊姬来,夏姬作为『艳后』不仅要亡国,还要害人命,而且是害很多人的命,其中种种流言比之妺喜等人恐怕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一起来聊聊一个可能更加真实的夏姬。
何为真实,我们又该如何去评判夏姬?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晋国有位叫做『羊舌肸』『音同西』的大夫,他的母亲是怎么评价夏姬的:申公巫臣的妻子,也就是夏姬杀死三个丈夫、一个国君、一个儿子,灭亡一个国家,还有两个卿因她逃亡。
这段话的背景源于申公巫臣与夏姬奔晋十几二十年以后,当时他们生的一个女儿已经待嫁闺中,这位叫做羊舌肸的大夫想要娶夏姬的女儿,于是羊舌肸的母亲不干了,跳出来说了这么一段话。
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自然是认为夏姬实在不够吉利,不吉利到连她的女儿都不能娶。

有意思的是,时任晋国国君『晋平公』不认可这个观点并最终促成了这桩婚事,等到羊舌肸之子『羊舌食我』刚出生时,羊舌肸的母亲又站出来说自己的小孙子狼子野心,以后必定会为族人遭致祸患。
问题是这会她连小孙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小小羊舌食我也被扣上狼子野心的帽子,偏见如此。

对于这样的评价,我们不妨逐条进行评价:
杀三夫,指的是夏御叔、连尹襄老以及后来已经去世的申公巫臣。
这其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夏御叔的死与夏姬有必然的联系、连尹襄老于邲之战中不幸战死、申公巫臣后来去世之时年纪已经不小。
很显然的是,如果说夏姬克夫我们倒是完全能接受,但是说夏姬杀三夫无论如何都是比较夸张且不负责任的;

杀一君以及一子,指的是陈灵公和其子夏徵舒,逃两卿指的则是与夏姬有染的孔宁和仪行父。
从事情的经过来看,陈灵公与两位大夫和夏姬同时有染并激怒夏徵舒,最终导致夏徵舒射杀陈灵公,两位大夫害怕之下则逃亡至楚国。
夏姬的责任应该在于生活作风不够检点,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两位朝中权臣甚至是国君都对一个年轻貌美的寡妇产生了不正当的想法,并且还忘乎所以的嘲笑夏姬之子,这口锅究竟谁来被更加合适一些?

至于亡一国,当然指的是楚庄王趁着夏徵舒作乱后借机将陈国吞并为楚国的一个县,相当于夏徵舒弑君后的一个延续。
最为关键的是楚庄王在劝谏之下很快又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因此又何来亡国一说?
好了,羊舌肸之母为什么会如此肯定的认定这些『罪行』?

羊舌肸之母是这样说的:夏、商、周三代的灭亡皆是因为有美女改变了国君,上天让夏姬长得这么美,一定是让她来干坏事的。
千忧惹是非,皆因尘俗起。
其实就两个字:太美……

关于夏姬,我们不妨联系对比一下当年的息夫人息妫:
陈国公主息妫出嫁至息国时遭遇蔡国的姐夫蔡哀侯非礼,随后息侯借楚国兵力报复蔡国。
接下来,蔡哀侯设计诱惑楚文王,最后的结果是息国被灭,蔡哀侯客死楚国,息夫人也成为了楚夫人。

如有好事者需要对息妫评价一番的话,不妨这样说:杀二君,而亡一国。
当然了,后来息妫生子楚成王和楚堵敖,年幼的楚堵敖在政治斗争互残中被杀,因此不嫌多的话我们还可以加一条:杀一子。
对了,楚文王死于息妫之前,我们还能加一条:又杀一君……
还没到结束的时候,后来令尹子元贪恋嫂嫂美色而被若敖氏一族杀死,于是又可以来一条:杀一卿……
道理其实就是这个样子,伤口撒盐谁都会,个中滋味却无人体会,也无需体会,因为后来人需要的仅仅只是一面所谓的镜子,与警醒教育有关,与争议刺激有关,但不一定与真实有关。

好了,还是八卦点的话题令人愉快,传说中能够容颜永驻的夏姬再嫁时年龄究竟多大?
由于没有绝对准确的标准,我们不妨简单推理推理:
公元前599年,夏徵舒弑杀陈灵公,随后自立为陈侯,从夏徵舒的一系列行为来看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由于一来没有夏徵舒妻子老婆的记录,二来春秋时期一般十几岁便成婚,因此粗略判断此时的夏姬年龄在30往上一点的可能性较大;
从楚庄王、子反以及申公巫臣打算接盘的反应来看,这个年龄段也算符合我们目前的逻辑。

公元前589年,晋、齐之间爆发鞍之战,申公巫臣借着出使齐国的机会从郑国带走夏姬,十年之后,夏姬年龄应该已经超过40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和月。
苦等十年,为的是40余岁的夏姬,申公巫臣表示除了美貌,此处应有真爱……

人间自有真情在,没钱就吃大白菜。
为了夏姬,申公巫臣宁愿舍弃楚国的权力和地位,本应成为冲破世俗与偏见的美谈,奈何子重、子反诛杀申公巫臣族人导致申公巫臣走上复仇之路,奈何与夏姬有关的几位男人貌似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
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当然,夏姬不同阶段具体的年龄已然成为一个迷,因为数个男人,因为跨度之久,更因为其过人美貌,夏姬的故事愈演愈烈、越来越夸张,最终成为了传说中的『五大艳后』之首。
何为艳后?
首先夏姬得成为『后』再说,否则我们只能说编造是非的人脸皮之厚。

不过,关于夏姬的年龄问题的确还有不同的版本,夏姬去世二千多年后被发现的资料记载:『陈公子征舒取妻于郑穆公……庄王立十又五年,陈公子征舒杀其君灵公……王入陈,杀征舒,取其室以予申公。连尹襄老与之争,夺之。』
此版本与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区别又比较大:夏姬在这里是夏徵舒的妻子,夏徵舒被楚庄王杀后连尹襄老同申公巫臣争夺夏姬并胜出,连尹襄老战死后其子黑要娶了夏姬,楚共王即位后黑要死,于是申公巫臣又与子反争夺夏姬。
这次申公巫臣总算表现不错,偷偷带着夏姬去了晋国,不过却引来子反的报复,随之申公巫臣去往吴国并教吴人反楚。
一样的狗血,不一样的味道……

最后,我们对夏姬进行简单的小结:
比起息妫,夏姬其实有着共同的地方,同样身为绝世美女、同样引来他人垂涎、同样有儿子死于政治斗争、同样与灭国有关,同样最终归于平淡而不为人知;
不过比起息妫,夏姬似乎看起来并不排斥『淫乱』,与陈灵公以及孔宁、仪行父的经历成为『污点』所在,背后的真相我们无法得知更多,也变得不再重要。

息妫象征着凄美,有着桃花夫人的美誉;
夏姬代表的是放浪,过于美丽的背后一定会有丑恶的一面;
没有太多原因,仅仅是因为不同的时候人们需要不同形象的美女出现在我们眼前,仅此而已。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03 22:17:00 +0800 CST  
546 从善如流

晋国联吴,在对抗楚国的道路上暂时算下了一盘好棋,吴国频频出兵,蛮夷不少原本属于楚国的地盘都被吴国抢了过去,此消彼长,晋国自然收益。
公元前583年,这是晋景公在位的第17年,楚庄王去世之后,楚共王在位也已经进入到第七个年头。
回顾晋景公在位的这十几年,初期晋国被楚庄王压制后由于楚共王的年幼,晋、楚双方再度进入到相持状态,不过在收获吴国这个盟友之后晋国开始发力,连续有大动作出现。

公元前583年,春,为巩固与齐国的关系,晋景公派了新上军佐韩穿到鲁国,要求鲁国把汶阳交换给齐国。
这事让鲁成公颇为不痛快,因为汶阳原本就属于鲁国,后来被齐国给抢去,鞍之战后齐国战败只得又归还于鲁国。
晋景公有令,鲁国不得不把土地又给了齐国,当然鲁成公还是很不高兴的,因为这个『还』字用得很不恰当,同时鲁国对晋国的跋扈行为开始有所不满。

接下来,上军将栾书接连发兵对蔡国、楚国以及沈国发起进攻并先后俘获了楚国大夫『申骊』和沈国国君『揖初』,引得晋国上下一片欢腾。
栾书能够取得接连的胜利,这与荀首、士燮、韩厥接连的意见有关,在晋国人看来,所谓『从善如流』,恐怕不过如此。
提一点,晋国此次行动时郑国原本准备派兵会合晋国,结果就在郑军途径许国之时,郑军趁着楚国无暇顾及干脆就地对许国发起进攻,许国自然损失惨重。

随后,晋国又把目标对准了一个叫做『郯国』『音同谈』的小国。
说起来,郯国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地处中原以东的蛮夷之地,北上是齐、鲁两国,南下则是楚国的若干附庸势力。
由于离齐、鲁不远,郯国一度同东方两大诸侯国关系不错,比如公元前605年时莒国和郯国有所摩擦,当时鲁宣公和齐惠公还派人让莒国和郯国讲和,结果莒国不同意讲和遭到鲁国攻打。

除此之外,鲁宣公时期鲁国公主『郯伯姬』还出嫁郯国国君,更是说明此事郯国同鲁国的关系不一般。
不过就在申公巫臣出使吴国的当年,吴国对郯国发起进攻并使得郯国归服,鲁国还没对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快晋国便找上门来了。
晋景公表示郯国不听话,居然归服于偏远的吴国,所以要打,不但要打,晋景公还派了士燮到鲁国让鲁成公也出兵一块帮着打。

前面才命令鲁国把汶阳『还』给齐国,这会又要鲁国出兵,鲁成公颇为不太满意,于是便送给士燮不少财礼来贿赂他,表示攻打郯国一事还是从长计议好一点。
士燮是这样说的:君命无贰,失信不立。礼无加货,事无二成。
也就是说,晋景公既然有令,那就必须是说一不二,再说了,礼可以送,但公是公,私是私。

士燮到底什么态度呢?
其实是这样的,钱咱可以勉强收下,但打郯国的事情分分钟都不能耽误。
鲁成公:……

没办法,人家晋国目前形势一片大好,鲁国实在是招惹不起,只得赶紧派兵会和晋军对郯国发起进攻。
一系列的成绩之下,晋国在当年收获颇丰,但是由于晋国接连对鲁国施压,鲁国嘴上不说,心里怨气倒也不少。
紧接着的公元前582年春,打着重温马陵之盟精神的旗号,晋国再次召集盟会,顺便也邀请了建交不久的吴国。

一边邀请吴国参加盟会,一边又打吴国的小弟,晋国的心看来还真够打的。
对于春秋以来来自中原诸侯国的首次盟会邀请,吴王寿梦十分重视,也相当坚决,两个字:不来。
晋景公:……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04 22:31:00 +0800 CST  
547 庄姬之乱

季孙行父曰:德则不竞,寻盟何为?
自打将东门襄仲之子公孙归父驱逐出鲁国后,三桓在鲁国势力逐步扩大,季孙行父更是掌管鲁国大权,说话自然相当有分量。
季孙行父认为,晋国连德行都不强了,还来重温马陵之盟又能有什么意义呢,显然鲁国对晋国已经有了所谓的『贰心』。

晋国究竟还有多少德行,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隐忧,我们还是说说公元前583年晋国国内发生的一件事情,此事与赵氏一族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话说赵婴与侄媳妇赵庄姬私通广为人知以后,赵同、赵括只得将兄弟逐出晋国以化解此事对家族带来的压力,赵婴也曾表示在他逃走之后新任中军将栾书所代表的栾氏恐怕会对赵氏有所动作。
晋文公以后,晋军六卿基本异姓为主,不同家族之间利益以及立场难免有所区别,相互之间的斗争在所难免,到了赵盾,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即便此时赵氏一族不如栾氏风光,即便赵婴生活作风问题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毕竟赵同、赵括两兄弟以及作出相应的处理,栾氏就算想要发飙,理由总得是个大问题吧?
很快,讨伐赵氏的理由便来了,站出来的人是赵朔亡妻赵庄姬,她给晋景公的理由是赵同、赵括准备起兵造反。
到底有没有造反一事呢?
其实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赵庄姬纯粹因为叔叔兼『姘夫』赵婴的出逃而怀恨在心,于是打算诬陷自己另外两个叔叔赵同、赵括……

赵庄姬把谋反一事说得绘声绘色,并且表示栾氏、郤氏的人都可以出来作证,作为赵氏竞争对手的两族当然又是乐意看到这样的好事……
晋景公表示那还说啥,自己的姐姐觉悟高到大义灭亲了,还不赶紧派人把造反的人给灭了。
公元前583年,6月,晋景公讨伐赵氏一族,赵同、赵括被杀,赵氏的封邑也被赐给大夫『祁奚』,史称『庄姬之乱』。

对于庄姬之乱我们说几点:
赵氏历经此事险遭灭族,也就是赵庄姬的幼子赵武随她寄居于晋景公宫内才为赵氏延续了一丝的希望,这是其一;
此件事情历来版本不一,比如另外一个著名的『赵氏孤儿』版本与此出入非常大,说的是赵氏同样因为政治斗争被晋灵公时期的重臣『屠岸贾』灭族,赵武几经周折幸运活了下来并于成人后带领赵氏复兴,故事更精彩,但真实性略低,这是其二;
赵庄姬的报复行动显然取得了她想要的效果,但是她没有想更多的是赵氏的失势、甚至是封邑都被取缔无疑会影响到赵武成人以后的仕途,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祁奚,这是其三;
祁氏连同栾氏、郤氏以及有过介绍的羊舌氏,这是晋国目前硕果仅存的四家姬姓大夫,栾氏、郤氏合伙指证赵氏谋反,得益的却是此前在晋国露脸不多的祁氏一族,个中细节耐人寻味,这是其四;

当然,有人唱红脸就会有人唱黑脸,有人站在赵氏的对立面,自然也会有人站在盛极一时的赵氏一边,庄姬之乱给赵氏带来的创伤实在是太重,与中军将栾书不同的是,新中军将韩厥站了出来替赵氏说情。
韩厥表示:以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落得个无后的下场,即便是忠臣恐怕也会心生恐惧。
韩厥敢为赵氏出头,当然也与他曾经做过赵氏家臣这一经历有关。

一番谏言之后,晋景公认可了韩厥的理由,归还了赵氏的封邑,并立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
小小的赵武目前能做的,也就只有慢慢长大。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05 23:17:00 +0800 CST  
548 不斩来使

庄姬之乱,比起广为人知而又被艺术加工的赵氏孤儿剧情出入相当之大,不过共同的部分是赵氏损失惨重,赵盾之孙赵武年幼,赵氏此后有着相当长的蛰伏时间。
从庄姬之乱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几点:一是晋国内部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栾氏、郤氏等姬姓大夫还在不断努力维护着同族的荣耀;
二是晋景公对事态的发展听之任之,对外诸如鲁国等对晋国多有怨言,对内功臣几近落得无后的下场难免有失人心。

即便晋国此时势头压过楚国,但谁又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至于形势发生变化呢?
小声点说,我知道……
比如说我们看到晋景公的强势之下楚国开始反击,第一个目标便是负气而回归晋国阵营不久的郑国,不过这次总算是换了个套路,楚国并没有打算用武力征服郑国,而是决定对郑成公采取怀柔政策。

公元前582年,就在晋国召集诸侯盟会后不久,楚共王派人到郑国示好并送去大量财物,郑、楚因许国一事结下的矛盾就此化解。
相逢一笑泯恩仇,本是好事一桩,结果呢,晋景公不干了……
到了秋天,郑成公亲自到晋国朝见晋景公,晋景公却以郑国倾向于楚国为由把郑成公给抓了起来。
郑成公:倾向于楚国我还来朝见你……

只见晋国不但是把郑成公给关了起来,晋景公还令中军将栾书对郑国发起进攻,连国君都不在位的郑国只得派了大夫『伯蠲』『音同捐』前来求和,不过栾书非但拒绝停战,而且还把伯蠲给杀死,态度相当之强硬。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实事求是的说,晋国这一赤裸裸违背春秋战争守则的行为显得相当不厚道。
唯一可惜的是,对于晋国的行为郑国目前还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说起来,仅仅因为郑国同楚国和好,而且是楚国送礼主动求好,晋国不但关押郑成公而且还对郑国发起进攻,难怪连鲁国也会心有怨言,不过对于晋、楚争霸史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套路来说,接下来该轮到楚国扮演英雄了。
果然,晋伐郑,楚国令尹子重马上领兵救援郑国,救援的套路我们同样很熟悉,打陈国。
陈成公:……

有了楚国的支持,晋景公忌惮三分,于是只得放弃对郑国的进攻,但是郑成公还被关押在晋国。
此时的郑国也有了底气,大夫『公孙申』就出主意表示此时不能低声下气的去晋国恳求晋景公放了郑成公,反倒是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惹得晋国先着急。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看来郑国对晋国内心其实已经相当不满,不满到国君被俘都不愿意服软。

问题是,怎样才能表现得不着急的样子呢?
公孙申表示郑国此时不妨出兵包围许国,然后假装打算另立国君,晋国看到这样的举动就会意识到再把郑成公关下去就没了意义,反而会令晋郑交恶,所以晋国就只得主动把郑成公给放回郑国。
郑成公:这帮臣子们心还真够大……

人生就是一场戏,会演才能当影帝。
郑国原本就对许国不爽,借着这样的机会又可以名正言顺的教训一下许国,岂不快哉。
只是,晋国没有把郑成公给放回来,不但是没放回来,反而又指使了卫国去打郑国……

看来还是郑国的戏演得还不够逼真,于是公孙申又表示这次得来得更真一点,公元前581年,3月,『公子班』拥立郑成公的庶兄『公子繻』为君,史称『郑君繻』,这下晋国总归是会害怕了吧。
结果呢?
晋国还是没放人……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06 23:24:00 +0800 CST  
549 剑走偏锋

公元前581年,4月,离公子繻成为郑国代理国君仅仅过了一个月,郑国处死郑君繻,拥立郑君繻的公子班只得逃往许国。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郑君繻的继位原本就是在向晋国演戏,奈何晋国并没有上当,郑君繻不杀,搞不好就假戏成真,郑成公也就真不用再回来了……

好了,杀完这位山寨国君后郑国又该如何走下一步棋呢?
为了当影帝,只见郑国完全豁了出去,很快便又立了郑成公的儿子『公子髡顽』『音同昆』为君,郑国的这一举动果然成功吸引到了晋国的注意,所以栾书表示:郑国这么能折腾,要不出兵再打他们一次?
郑成公:回不去不要紧,你们这帮臣子别又把我儿子给杀了……

说起来,郑国接连更换国君,栾书为什么会决定进攻郑国?
原来,栾书的看法和制定『影帝方案』的大夫公孙申一样,如果公子髡顽当上国君,被关在晋国的郑成公便成为了路人,在郑国本身已经与楚国和好的情况下只会让晋、郑关系变得更差,所以得阻止郑国的这一计划。
如何阻止,自然是赶紧把郑成公送回去,顺便攻打郑国,教育下郑国那帮不听话的人。

5月,『晋厉公』联合诸侯对郑国发起进攻,当然了,讨伐是假,把郑成公归还给郑国才是真,看来郑国会演戏,晋国也想争一争这个影帝。
随后,郑穆公的几位儿子『子罕』、『子然』、『子驷』悉数登场,子罕把郑襄公宗庙中的钟赠送给晋国以示友好,子然和诸侯结盟以表示郑国并无二心,还是紧紧站在晋国这一边的。
子驷就惨了一些,他将作为人质以此来替换郑成公回国。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次闹剧:郑国叛楚后楚共王不想失去这位盟友于是重礼哄好郑成公,晋国以郑国立场不坚定为由关押前来朝见的郑成公并攻打郑国,甚至是连郑国前来求和的大夫都被杀死;
楚国的支持之下,郑国并没有放低姿态请求晋国归还国君,而是在大夫公孙申的建议下佯装不在意郑成公的死活而立新军,立完一次没取得效果的情况下又立一次,栾书开始考虑晋、郑之间关系的处理;
就在楚国攻打陈国而救援郑国后不久,晋景公实际上已经在外交关系上有所调整,晋、楚双方派人互访已经有了和谈的迹象,因此晋国此时也不想把事情做绝以此失去郑国,于是归还郑成公便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释放郑成公,这又是一门艺术,晋国作为中原大国自然不能放低姿态,于是联合诸侯以讨伐郑国的名义漂亮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来表示郑成公在晋国还活蹦乱跳的郑国就乱立国君实在是不懂事,二来当着一众诸侯的面与郑国结盟,可以尽可能的再次把郑国拉拢过来。

总之一句话,公孙申的这个策略看起来还算完美,除了被杀的郑君繻和逃走的公子班,被关在晋国大半年的郑成公总算是如愿归来,所以郑成公又该如何奖励他呢?
郑成公表示:让你们另立国君,罪该当诛。
公孙申:……

6月,公孙申和参与救郑成公的『叔禽』被处死,这次以匆忙立下两位国君以换得现任国君归国的闹剧就此告一段落,公孙申的境遇告诉我们剑走偏锋虽然偶有奇效,但也得随时小心误伤到自己。
最后,我们提一个细节,一手联合诸侯并释放郑成公回国的是晋国国君晋厉公,他是晋景公之子,所以晋景公呢?
这个嘛,我们得说晋景公简直是开创了有史以来最为重口味的一种死法……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07 23:18:00 +0800 CST  
550 晋楚和解

公元前581年,春,晋景公病重。
与郑成公被关押在晋国有一点共通的是,晋景公尚未去世,晋国便已经拥立其子太子『州蒲』为国君,这位便是我们说的晋厉公。看来晋景公恐怕是病入膏肓,所以已经放弃治疗?
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晋景公去世之前几件重要的事情。

公元前583年,先是晋景公令鲁国把汶阳之地送给齐国,接着中军将栾书率军接连侵袭蔡国、楚国和沈国,随后又要求鲁国与自己一起共同讨伐归服吴国的郯国;
公元前582年,晋景公先是召集诸侯举行盟会,接着关押郑成公,随后中军将栾书又对郑国发起进攻。
面对晋国的声势,先是楚国攻打陈国以牵制晋国,后有郑国出兵包围许国以及另立新君的抗议,除此之外,秦桓公也趁机联合白狄对晋国发起进攻。紧接着,子重又从陈国掉头进攻莒国,晋景公风光的背后,危机也一步步显现出来。

楚国为什么要针对小小的莒国?
这是因为申公巫臣由晋出使吴国时曾经途经莒国,拿下莒国能够有效切断晋国与吴国之间的联系。
晋国连年用兵,如今南有楚、西有秦,况且秦、楚关系一向不错,再加上国君被扣留的郑国都开始施压,晋景公也在思考下一步的外交策略。

碰巧的是,晋景公抽空视察晋军仓库,在这里见到了楚国大夫钟仪。
人生真是奇妙,这位古琴演奏家还是在几年前楚伐郑、晋联合诸侯营救时由郑国俘获并并进献给晋国的,后来钟仪就一直被关在这个仓库。
晋景公看到这位戴着南方帽子的囚犯心生疑惑,了解到钟仪的身份后令人将其释放并亲自召见。

一阵寒暄之后,钟仪表示自己是楚国世代的乐人并亲自为晋景公弹奏了楚国乐曲,接下来进入到主题。
晋景公:楚共王这个人怎样?
钟仪:非小人之所得知也。
晋景公:……

很显然的是,关于楚国,晋景公有了新的想法,此时他想了解楚共王更多的信息,虽然钟仪表示自己无法评价楚共王,但晋景公并没有放弃,而是再三反复问钟仪相关的话题。
最后,钟仪是这样说的: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师、保指的是教导太子的老师,婴齐和侧则说的是子重和子反,钟仪的意思是楚共王打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白天向子重请教,晚上还向子反请教,意思不言而喻,楚共王绝非昏庸之辈。

对于钟仪的表现,士燮是这么评价的:这位楚国囚徒相当不一般,说话中举出先人的职官,这是不忘本;奏乐奏的是楚国乐调,这是不忘旧;评价楚共王说的是太子时候的事,说明没有私心;称呼子重、子反二卿的是名字,这是尊崇君王。
总之,士燮表示钟仪也是君子一名,君子当然是不能杀的,所以士燮向晋景公建议,不如放钟仪回去,让他替两边多说好话以促成晋、楚之好。
晋景公终于也知道了接下来该如何调整外交,随后,晋景公对钟仪重加礼遇,并欢送钟仪回国。

钟仪回到楚国后果然没有令晋景公失望,到了公元前583年12月,楚共王派了『公子辰』到晋国朝见晋景公以示友好。
晋文公称霸以来,晋襄公、楚庄王等各领风骚又相互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眼下晋、楚终于有了坐下来和谈的迹象。
然后呢?
然后晋景公就做了两个很奇怪的梦。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08 22:36:00 +0800 CST  
551 病入膏肓

公元前581年,春,晋景公生病之前,身体其实还是很健康的。
这天,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个叫做『大厉』的玩意。历嘛,其实就是传说中的鬼,大厉自然就是大鬼。
要是晋景公再梦到个小鬼,估计就能凑出个王炸了……

既然梦到厉鬼,肯定是一个噩梦,只见这个鬼披头散发,头发长得都拖到了地上,捶胸跳足的对晋景公说到: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要为他们报仇。
谁的子孙被杀了呢?
不久之前赵氏几乎被灭族,搞不好这是久违了的赵衰回来要问候晋景公,厉鬼说完后破坏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一害怕就躲到了内室,厉鬼接着又毁掉内室的门,只见啊的一声惨叫。
没错,晋景公醒了……

做梦不神奇,做噩梦也不神奇,神奇的是晋景公醒来后召见了一位巫师,晋景公还没来得及解梦,这位巫师就吧啦吧啦说了一通,跟晋景公梦见的情况完全一样,晋景公傻了……
晋景公:这个梦怎么讲?
巫师甲:恐怕您这是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
言外之意,晋景公恐怕时日无多。

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了,而且病得还挺严重,于是便想办法四处求医,秦国有位叫做『医缓』的老中医据说医术了得,于是秦桓公便派了医缓来给晋景公诊病。
医缓还在路上,这时晋景公又做了个梦,这次更厉害,居然还真是给梦到了大鬼和小鬼,看来晋景公这是果断抢地主的节奏。
不过,大鬼小鬼齐出场,这次的梦倒没那么可怕,晋景公梦到的两个儿童是疾病的化身,他们好像很着急的在商量什么事情。

大鬼:听说医缓是位良医,恐怕我们要完,往哪儿逃要好点?
小鬼:我们现在都到『肓之上,膏之下』了,良医又能把我们怎样呢。
提一点,膏指的是心尖的脂肪部分,肓指的是心脏与隔膜之间,以当时的医学水平来看,膏、肓是药力到不了的禁区,病入膏肓就跟我们说的癌症晚期一样一样。
当然,其实也还是会有些区别,比如春秋时代的人一旦病入膏肓的话,既不用住院,也不用化疗,至少经费上还是会少很多……

好了,晋景公两个梦都做完了,医缓也从秦国赶到了晋景公的寝宫,并拿出了自己的结论: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这话实在是太好理解,都癌症晚期了,恐怕是没得治了。
任何时候,任何领导估计都不愿意听到医生对他说出这样的话,但是没办法,作为一名资深老中医,赚钱虽要紧,节操更重要,医缓并不打算欺骗晋景公并胡乱开上一些方子。

面对如此噩耗,猜猜看晋景公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首先,晋景公很激动。
听到自己无药可救,估计谁都很激动……

其次,晋景公对医缓的医术水平相当认可。
原因也很简单,跟他梦到的大鬼小鬼说的话那简直就是一样一样……
最后,晋景公对医缓大加打赏,然后送他回了秦国。
一位病重的国家领导人,在听到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情况时还佩服医生的医术并主动将他送走,这种大无畏而又放弃治疗的精神简直叫我们不要太感动……

不过你还别说,强大的心理很多时候还真是一剂良药,人家晋景公还真就熬到了6月6日,这不,新鲜的麦子上市了。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09 22:04:00 +0800 CST  
552 命中注定

公元前581年,5月,晋景公病重。
没错,这句话我们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6月,初6,晋景公这天胃口不错,想吃今年新收的麦子,于是便安排了厨子去准备。

很快,煮好的新麦呈给晋景公,晋景公想起了吃不到新麦的那个预言,所以又把那位巫师给召了过来。
对于晋景公来说,哪怕那位巫师能够提前说出自己梦的内容,但在做好的新麦面前,只要晋景公随便吃上那么几口,诅咒自己的预言自然不攻而破。
毫无疑问,巫师的预言看来失败了,咔嚓……

自古巫医不分家,看看人家医缓,再看看这位巫师,同样都表示晋景公离死不远,同样都没有做进一步处理,但是医缓拿到丰厚的打赏逍遥回国,巫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
难怪后来医生这么赚钱,巫师却越来越少,这绝对都是有原因的……
好吧,巫师已杀,预言还没兑现,这新麦总得吃上几口才作数吧,晋景公正准备愉快的享食,突然肚子发胀,晋景公表示还是上个厕所先。

友情提醒各位,接下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对于巫师来说,悲伤的不是他的预言失败,悲伤的也不是他被晋景公无情处死,悲伤的是巫师猜中了晋景公的结局,但是却没猜到自己会和晋景公在同一天死去。
对于晋景公来说,悲伤的是曾经有一盘上好的新麦摆在他的面前,他却跑去上厕所,等到晋景公失去这盘新麦时,他却早已没了胃口。

不但是没了胃口,甚至是连气都没了……
虽然没气了,但是身上的味道还挺重的……
因为,晋景公掉进了茅坑,然后死在了里面……

另外一个小细节,之前晋景公身边有个宦官之前也做过一个梦,梦到他自己背着晋景公登天,心里还挺得意的,于是四处炫耀。
这下好了,晋景公倒是升天了,他却要将晋景公从厕所给背出来,恩,就是这个味……
更悲伤的是,这位太监不仅是要把晋景公给背出来,最后还被拉去给晋景公殉葬,希望天堂里空气更加清新……

从公元前600年即位到公元前581年去世,晋景公在位共计十九年,实事求是的说,晋景公在位期间政绩还算不错,晋国势头保持得也比较好,晋楚争霸的格局能够维持下去,甚至是楚庄王去世后晋国能够压过楚国一头,就是最好的明证。
尤其需要提的一点,晋景公在位的末期,通过厚待楚国大夫钟仪并安排他回国直接促成了晋楚之间的友好。
所以,如何才能全面而公正的评价晋景公?

首先,晋景公仅仅在位第三年时便爆发邲之战,一方面楚庄王所代表的楚国处在最好的年代,另一方面晋军众将失和,晋国遭遇大败,这是晋景公初期被楚国压制的一个缩影,但是就在楚庄王去世之后晋景公很快抓住机会接连反击,最终扳回一城;
其次,晋景公在位的中期晋国将晋成公时期就令晋国无比头疼的赤狄消灭,楚国组织春秋以来参与诸侯国数量最多的蜀地之盟时晋景公也能坚决反击,连续数次召集中原各诸侯组织盟会,晋国的号召力依然如昔;
最后,如果要对晋景公提一些批评意见的话,德行恐怕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这在晋景公在位的中后期尤为明显,比如打败齐国却向定王进献战利品,定王避而不见作为回应;
比如拘捕郑成公、强迫鲁成公把土地给齐国以及出兵讨伐郯国,乃至听信赵庄姬的诬陷对赵氏痛下杀手,这些无论是对他自身、还是晋国的形象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春秋以来,晋景公还算是晋国一位不错的国君,作为晋成公之子、晋文公之孙,基本守住了晋国的家业,朝中权臣影响力也不至于超过国君。
但是,所有的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提到晋景公的时候,更多的人是这样的:哦,那个葬身粪池的家伙……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10 22:14:00 +0800 CST  
553 华元弭兵

晋景公因『粪斗』而『终生』,晋、楚目前国君分别为晋厉公和楚共王,对上菜鸟国君,楚共王会不会像晋景公当年欺负他一样来回报晋厉公?
其实这倒不会,因为就在晋景公去世之前,晋、楚两国和平共发展的基调其实已经打下,剩下的则是如何去具体细化完善『弭兵』方案。
弭兵,指的是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该种地的种地,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共同抓生产,一齐奔小康……

公元前580年,一个伟大的日子注定将会出现。
因为一个人,东周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晋国、楚国即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人既不来自晋国,也不是楚国人,而是宋国权臣华元。

说起来,宋国历来与晋国友好,楚庄王以后又与楚国结盟,不过好在地理位置不如郑国那般惹眼,因此倒也很少卷入晋、楚纷争中而像郑国那样被轮番攻打。
所以,为什么站出来的会是宋国的华元?
这是由于华元原本与晋国中军将栾书关系就很好,他当年在楚国做人质时又与子重结为朋友,如今子重也早已高居令尹,于是华元便动了心思,他打算利用自己的人脉来促成晋楚只好。

假使两大巨头能够和平共处,不仅仅是晋、楚省去很多麻烦,夹在中间诸如宋、郑、鲁等日子也会舒服很多。
总之,这是一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需要合适的契机、合适的人来完成这一使命,华元刚好就具备这一可能。
毕竟嘛,华元表示:他好,我也好……

事实上,华元也是这样做的,公元前580年,冬,华元先后去往楚国和晋国,表达了自己希望促成双方和好的意思并得到了两国的支持,接下来需要做的便是举行一个隆重的盟会并昭告世人,这次伟大而有历史意义的时间后来也被称作『华元弭兵』。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盟会要到下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79年才会正式举行。
而就在这次盟会之前,秦国此时也有意与晋国和好,并约定了双方领导人在令狐,这个当年赵盾拥立晋灵公后突袭秦军的地方会盟,看来各国早已厌倦了无止境的征伐。

有意思的是,此次秦晋结盟,只见晋厉公带领一众人马率先到了令狐,秦桓公隔着黄河却犹豫了起来,最终并没有亲自渡河,而是派了大夫『史颗』前来结盟。
秦桓公犹豫什么?
还不是怕晋国又不按套路出牌,一不小心把自己给抓了过去。

先前郑成公被抓的例子分明就摆在眼前,另外,就在前不久,晋国还以鲁国偏向于楚国为由把前来参加晋景公葬礼的鲁成公给扣留下来,逼得鲁国又是赔礼又是结盟才给放了回去。
再说了,晋国地盘这么大,选什么地方结盟不好,偏偏选个当年赵盾刚好坑过秦国的地方……
所以吧,秦桓公一方面想与晋国和好,另一方面又对晋厉公信任不足,所以就出现了这样滑稽的局面:史颗代表秦国在河东的晋国之地与晋灵公会盟,晋国又派了大夫『郤犫』『音同抽』来到河西的秦国势力范围与秦桓公结盟。

看来还是晋国此前套路太多,搞得此次会盟看起来一点都不真诚,这不士燮就说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还斋戒盟誓,还约定地点结盟,这样的结盟能有什么好处,我看秦国不值得相信。
这下好了,明明是你晋国套路太多,这会却反倒怪其秦桓公没有信用,秦桓公也不干了,转身回去就表示这次关乎友好的盟约作废。
晋厉公:……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11 22:21:00 +0800 CST  
554 弭兵之盟

公元前579年,5月,宋国。
在华元的组织之下,晋国代表士燮与楚国代表『公子罢』、『许偃』来到宋国,目的自然是完成晋、楚两国和平友好的结盟仪式。
晋厉公、楚共王均没有亲自前来,甚至是两国头号权臣栾书、子重也没有到会,不过不要紧,有了华元强大的人际关系以及协调能力,春秋以来第一次意义重大的『弭兵之盟』最终顺利召开。

什么叫第一次?
看这意思以后说不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剧透一下,整个春秋时期的确有过两次关于弭兵的盟会,而且两次盟会都是在晋、楚之间进行,这两次盟会间隔二十余年,在春秋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较为重要的影响。

当然,两次盟会间隔虽然有着二十多年,但并不意味着第一次盟会为中原大格局带来的蜜月期能够保持这么久。
事实上,由华元牵头组织的此次弭兵之盟仅仅维持了短暂的几年时间便宣告破裂。
对于此次盟会我们简单说几点:

盟会的誓词是这样的:从此以后,晋、楚两国不以兵戎相见,好恶相同,一起救灾济难,防备救援饥荒与祸乱。若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攻打它;对于晋国,楚国同样如此。双方互访携带礼物,沿途道路不得阻塞。共同谋划对付那些不合作者,讨伐背叛晋国、楚国的诸侯。如有违背这一盟誓的,要受到神灵的诛杀,以使他的军队陨灭,不再能够享有国家。
内容来看,晋、楚关于友好的意愿应该算是比较强烈,也比较有诚意的,这说明两国各自拥有不少小弟上贡的同时也已经厌倦随时需要担心对手带来的威胁,所以共同当老大,一起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一次积极的尝试。
但是,所谓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这就再次回到了我们讨论过的话题上来:一江不纳二龙、一山不容二虎,晋、楚结盟共同当老大的想法虽好,也符合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现阶段的利益,但这终究不会是长久稳定之计。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无论公元前579年的弭兵之盟能够持续多久,这都是一次影响重大的历史性事件,而真正能够促成此次盟会的决定性人物则是宋国的华元。
所谓的诸侯小国在春秋时代的格局之中同样亦能扮演关键角色,这是弭兵之盟的亮点所在。
所以有人会问了,晋、楚双方既然已经有了明显和解的意愿,难道没有华元此次盟会就会难产?
这不秦、晋在去年的盟会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由于没有一个双方信得过的中间人,秦晋的结盟显然最终落得个闹剧收场。

弭兵之盟后,先是晋国派了大夫郤至到楚国进行友好访问,楚共王亲自接见并招待郤至,后是楚国派了公子罢回访晋国,晋厉公则接见并与公子罢结盟,至少此时此刻,两大巨头真心实意的站在了一起,打打杀杀已经成为过往。
比如对于郑成公而言,纠结了数代人的选择题不再显得复杂,无论亲楚或者朝见晋国,都已经不是问题。
所以说只要晋、楚不翻脸之前就真的不会有打打杀杀?
其实也不是……

就在弭兵之盟举行的这一间隙,狄人趁机派兵对晋国骚扰了一番。
作为回应,晋厉公则在秋季时派兵击败狄人,属于典型的秋后算账。
好了,我们暂且不管这次弭兵之盟的保质期究竟有多长,至少中原暂时进入到和平时期,和平时期究竟又有怎样的玩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12 21:09:00 +0800 CST  
555 吕相绝秦

公元前578年,这是楚共王在位的第十三年,晋厉公在位的第三年,周朝天子周简王在位的第八年。
公元前578年,这是晋、楚达成弭兵协议后的第一年。
顺道提一句,有好事者根据各种线索的推演,确定孙悟空于这一年出生,当然,这事吴承恩最有发言权,而且我们恐怕也很难在春秋时期遇到孙悟空……

晋楚弭兵之时我们提到,虽然两大巨头达成友好共处协议,但绝对的和平恐怕也并不现实,比如就在弭兵之盟举行的之时狄人就曾攻击过晋国。
狄人为什么要骚扰晋国?
主要还是因为秦国的存在,公元前580年晋厉公元年时秦晋一度结盟,但是因为彼此信任不够导致盟会缺乏诚意。如果晋楚一旦握手成功,最为吃亏的恐怕只能是秦国,因此在秦桓公的唆使之下才有了狄人的行动。

从秦桓公的角度来看,自公元前604年即任以来他在位眼看接近30年,偶有消息之外,我们很难看到秦国有所作为,如今不但风光完全在晋、楚两国,一旦楚国与晋国结盟,原本与楚国关系不错的秦国势必更加被孤立,有所小动作也就能够理解;
但是从晋厉公的角度,如今晋国的威胁只剩戎狄势力以及西面的秦国,晋楚的盟约上都说了,如有危害晋国的,连楚国都要前来帮忙,因此对于秦国的挑衅行为晋厉公必须给予坚决的反击。
4月,晋厉公派遣大夫『吕相』去往秦国,目的相当明确,秦、晋既然感情破裂,那就索性自此断绝外交关系。

提一点,吕相是魏锜之子,魏犨之孙。
魏锜就是邲之战时和赵穿之子赵旃故意挑衅楚军导致晋国战败的那位,魏锜因被封于吕,所以吕氏相当于魏氏的一个分支,魏犨也被称作吕锜。
同理,吕相也被称作魏相。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晋厉公要断绝与秦国的外交关系,必然还会有下一步的动作,所以得有个名正言顺的说法。
这个说法很长很长,比起当年晋灵公不待见郑国,郑国那封三段式的抗议信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前,先君晋献公和贵国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又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晋文公逃亡狄国,晋惠公逃亡秦国。不幸晋献公去逝,秦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晋惠公能回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晋国发生韩原之战。事后秦穆公心里感到后悔,因而成全了晋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秦穆公的功劳。
画外音:秦晋之好的渊源我们熟得不能再熟,为什么会有韩原之战?
客观的讲,还不是因为晋惠公出尔反尔,先是背弃承诺不肯割地,后是秦国『泛舟之役』救助饥荒的晋国,晋惠公反倒在翻过年来秦国遭遇饥荒时准备趁机一口吃下秦国,秦穆公忍无可忍了才讨伐晋国。

秦穆公事后后悔什么?
恐怕秦穆公后悔的是放了晋惠公回国,后悔的是扶持晋文公当上国君后秦国反倒被晋国给压制,后悔的是秦晋之好终究成了他的一厢情愿……

继续看第二段:
晋文公亲自身披甲胄,登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服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向秦国朝见,也就已经报答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秦国边界,晋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共同包围郑国,秦国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痛恨这件事,打算和秦国拚命,文公恐惧,安抚诸侯,使秦军得以平安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国有大功劳于西方秦国之处。
画外音:好像又有哪里不对的样子……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16 21:23:00 +0800 CST  
557 一黑再黑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公元前630年,秦、晋围攻郑国、烛之武智退秦师这件事情。
秦、晋为什么会共同包围郑国?
显然是因为郑国频繁投靠楚国,晋文公决定教训教训郑文公,为了保险起见,晋国在对郑国进行了一次试探后又联合的秦国。
换句话说,吕相带给秦国的话看似慷慨激昂,但总觉得有点歪曲事实的样子……

好吧,这才扯到晋文公,离晋厉公还早,我们继续看看晋国还有什么话要说:
后来,晋文公不幸去世,秦穆公『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晋襄公没有忘记秦穆公过去的功劳,但是又害怕国家的颠覆,这样才不得不发起崤之战,即便如此,晋襄公还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释以求赦免罪过。结果秦穆公不听,反而亲近楚国来谋害晋国。天佑晋国,楚成王丧命,秦穆公因此才不能在晋国称心如意。
画外音:众所周知的是,崤之战乃是先轸对秦国发起的一场偷袭行动,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打击秦国、维护晋国的霸业,现在倒好,在晋国的口中已经变成秦国侵犯殽地。况且,秦国为什么后来逐渐亲近楚国,还不是因为几次三番被晋国伤透了心。
看来不是有点歪曲,而是相当歪曲……

秦康公、晋灵公即位后,秦康公本是晋国穆姬所生,但却想损害晋国公室,率领晋国内奸,以动摇晋国边疆,因此才有了令狐之战。后来秦康公还是不肯改悔,又进入晋国河曲,攻打涑川,掠取王官,割断羁马,因此才有了河曲之战。秦国往东道路不通,那纯粹是因为秦康公同晋国断绝友好所造成的。
画外音:晋国再一次罔顾事实,令狐之战的起因明显是晋襄公去世后,以赵盾为首的臣子一开始弃用年幼的晋灵公而打算迎接身处秦国的公子雍,眼看公子雍即将回到都城之时赵盾又返回拥立晋灵公。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晋国令狐之战不厚道在先,秦国河曲之战的报复在后,所谓秦国东进道路不顺畅,那也绝对是晋国刻意而为。

本真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我们继续往下看……
等到秦桓公即位后,晋景公原本以为秦国会和晋国结盟,结果秦国却利用晋国遭遇狄人祸难而侵入晋国的河县,焚烧箕地、郜地,抢割晋国的庄稼,骚扰边境,于是有了辅氏之战。
画外音:辅氏之战指的是潞国被晋灭后秦、晋在辅氏进行的一场战役,留下的典故叫做『魏颗结草』,那位突如其来的老人令我们实在无法解释。
话说既然已经说到秦桓公本人,晋国倒也总算没有过于夸大,但连抢割晋国庄稼这样的事情都被当做了罪状……

最后,晋国是这样总结的:虽然秦桓公后悔挑起战事而想与晋国重修旧好,无奈盟誓尚未完成晋景公就去世,于是才有了晋厉公和秦桓公在令狐的会见。结果秦桓公又背弃盟誓,忽悠狄人进攻晋国,甚至是楚国也讨厌秦国的反复无常,因此才会向晋国请求结盟。现在诸侯们都亲近晋国而对秦国的行为痛心疾首,晋国率领诸侯只为请求与秦国和好,还望秦桓公仔细考虑考虑。
秦桓公:把我秦国都快黑成碳了,有什么要考虑的……
综上,我们对春秋以来秦晋之间的恩恩怨怨进行了简短的回顾,晋国自晋献公起,秦国自秦穆公起,基本就一个套路:晋国始终大仁大义、秦国一直猥琐偷鸡。
道理很简单,这些都是晋厉公早就编好的借口……

晋厉公要这些借口做什么?
自然是准备讨伐秦国。
秦桓公:单挑就单挑,谁怕谁……
晋厉公:还是秦国一个单挑我们一群吧。

晋国之外,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庞大的诸侯联军隆重登场。
对了,简王表示一个打九个实在不够公平,于是派了刘国、郕国前来支援。
于是这样大概就公平了一些,麻隧之战,秦国以一对十一……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18 20:59:00 +0800 CST  
557 麻隧之战

公元前578年,5月,秦国『麻隧』『今陕西泾阳县一带』,秦晋之战一触即发。
对于此战,晋国相当重视,出征的主要将领如下: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上军将赵旃、新中军佐郤至。
另外,栾书之子『栾针』作为车右、郤至之弟『郤毅』驾御战车也有出战。

对比公元前587年晋国成立新三军时的人员名单,此次出征秦国人员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因为赵氏在晋景公时期被踢出政治舞台,二则是由于荀首的去世,荀庚、士燮、郤錡顺势各提一级,原新中军将韩厥变更为下军将,荀首之子荀罃则从下军佐从头再来。
出场阵容来看,晋国三军六卿齐出动,不可谓不豪华,也不能说对秦国不够重视,事实上,晋国对于此次出征实在是太够重视,包括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个诸侯国一并参率军前来助阵。
另外,甚至是周天子简王也不甘寂寞,他也派了自己的两个小弟『刘康公』、『成肃公』参与伐秦,他们分别是『刘国』『今河南偃师市一带』、『郕国』『今河南范县一带』的国君。
清点一下人头,秦桓公这是一打十一的节奏……

论实力,秦晋交战史上秦国一直未能够占得多少便宜,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次胜利一次是公元前645年的韩原之战,还有一次是公元前624年孟明视破釜沉舟式的王官之战,那还都是在称霸西戎的秦穆公年代。
所以,这场被称作『麻隧之战』的战役由于力量对比太过悬殊,而且晋国还打着秦国『众叛亲离』的旗号,结果其实无需作太多预测,秦军大败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秦将『成差』、『不更女父』也被俘。

对于麻隧之战,我们简单说几点:
所谓不更女父,名字看起来相当无厘头,实际上『不更』是秦国的一种官名,同夏姬曾经的丈夫连尹襄老是一个道理;
晋厉公召集诸侯伐秦,甚至天子也有派人支援,前因后果我们做过介绍,看似秦国罪大恶极,看似联军以有道伐秦军之无道,被称作『吕相绝秦书』的外交辞令历数秦穆公、秦康公以及秦桓公时代,涉及崤之战、令狐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等数次秦晋冲突,但遣词大多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在本质上却不够公正,乃至有诬陷之嫌;
秦桓公在位期间与晋国典型的战役有辅氏之战和麻隧之战,秦国均以失败收场,战争的失利能够间接说明此时的秦国在与诸如晋、楚之间的对比上处于下风,麻隧之战一年后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此后相当长时间里秦国难再对晋国构成大的威胁。

当然,联军虽然大胜,但也不是就完全没有损失,比如简王派来的成肃公就在此战中去世,比如曹宣公同样不幸死在军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曹国迎接回曹宣公尸体、太子尚未继位之时,曹宣公之弟『公子负刍』杀死太子并立为君,史称『曹成公』。
可怜的曹国太子连名字都没留给我们……

曹成公篡权,众诸侯不干了,纷纷表示必须讨伐曹国。
晋国该不该发兵?
晋厉公表示麻隧之战中公子负刍表现不错功劳很大,既然木已成舟成为了曹成公,这次就算了,以后再找机会教训教训……

吕相绝秦书,如此义正言辞,说绝交就绝交,说打秦国就打秦国;
曹成公篡权,如此大逆不道,该包庇就包庇,说不打就不打;
德行之上,看来晋厉公比起老爹晋景公也强不了多少。

有了晋国的支持,曹成公稳坐钓鱼台,曹宣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子臧』一直留到曹宣公葬礼完毕后准备逃亡他国,国内不少人纷纷表示要跟他一起逃亡,这阵势让曹成公感到恐惧,并主动承认了其弑杀太子的罪过。
一番挽留后,子臧总算还是留在了曹国,但是把自己的食邑主动交还给了曹成公。
另外,国君的位置必然是留在了曹成公那里……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19 22:10:00 +0800 CST  
558 孙林父回国

说完曹国,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一个小国,也就是卫国。
想当初卫国可不是什么小国,进入春秋不久的时候卫国还经常跟郑庄公所代表的郑国掰掰手腕。
只是卫懿公的亡国实在是元气大伤,虽然靠着齐桓公的扶持得以复国成功,但紧邻晋国的卫国早已今非昔比。

公元前577年,春,卫国国君卫定公前往晋国朝见晋厉公,本来挺好的一件事,不过晋厉公却强行要求卫定公去接见一个他不想见到的人颇令卫定公扫兴,这个晋厉公指名要让卫定公接见的人叫做『孙林父』。
说起来,孙林父的出身并不差,他的父亲孙良夫曾经也是卫国权臣,此前有过不少出场镜头:
比如曾经同郤克联合讨伐赤狄残余廧咎如;
比如曾经领兵同晋国一道讨伐齐国;
还有比如曾经与晋国的荀庚一同访问鲁国,为了座次的问题当时还闹得鲁成公纠结不已。

简单点说,孙林父是卫国人,他的老爹在卫国一度权力很大。
所以问题就来了,卫定公明明是到晋国朝见晋厉公来了,为什么晋厉公又会让他去接见卫国人孙林父?
其实很简单,早在几年之前,孙林父摇身一变成了晋国人,这会他又想回到卫国了,所以想见见卫定公,表达下自己的想法……

原来,作为孙良夫之子,孙林父接了老爹的班之后行事专横,很是不得卫定公喜欢,甚至是卫定公对其非常厌恶,于是在公元前584年时孙林父索性就逃亡到了晋国。
政坛失意而逃亡的事情我们见得多了,只是孙林父这次逃亡逃出了新意,反正卫国离晋国这么近,孙林父干脆就带着自己的封邑『戚地』『今河南濮阳一带』投奔了晋国。
一来孙良夫此前与晋国关系本就不错,二来孙林父带着人马、甚至是地皮来投靠,晋国自然是大大欢迎。

只是孙林父这么一闹就苦了卫定公,打吧,人家孙林父现在拿了晋国的绿卡,搞不好会引来晋国的报复;
不打吧,孙林父就这么公然叛国实在是让人咽不下去这口气。
不过咽不下去也得咽,因为卫国实在是打不过晋国……

当然,卫定公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当时他就去往了晋国,找到还未打算『吃新麦』的晋景公,一番交涉后,人是留下了,但是戚地总算归还给了卫国。
一晃八年过去了,如今晋厉公要求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坚决表示了不同意,看来君臣之间矛盾还挺深,同时我们也看出卫定公还算颇有骨气。
可是呢?
等到卫定公一回国,晋厉公转身又派了郤犫把送孙林父送回卫国去见他……

提一点,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如今赵氏在晋国算是消停了,但是郤氏露面的人感觉那是格外多,比如郤锜、郤至、郤毅、郤犫等等,原因自然很简单,风水轮流转,这会到了郤氏一家。
好吧,晋厉公虽然把孙林父都送上门来了,但是卫定公还是打算推辞,但是他的夫人『定姜』就说了:毕竟孙林父是先君宗卿的后代,晋国又几次三番出面,如果再不答应,卫国恐怕要亡,所以讨厌归讨厌,该见还是得见。
终于,卫定公还是忍着自己的小情绪接见了孙林父,并恢复了他离开卫国之前的职位和食邑。

随后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卫定公因病去世,其子『姬衎』『音同看』接班成为卫国国君,史称『卫献公』。
就在卫定公去世后,定姜在哭丧后休息时看到卫献公一点都不悲伤的样子,感到很是失望,只得叹气的说到:哎,这个人啊,迟早会导致卫国败亡。
卫国后来亡在卫献公手里没有呢?
其实没有……

甚至我们可以小小的剧透一下,卫国并没有败在卫献公的手上,不过由于他和归来的孙林父关系倒也同样不好,以至于两人之间后来闹出不少事情。
事实上,从卫献公即位伊始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丝端倪,比如孙林父根本就不把自己重要的宝物放在卫国,而是放在了自己的食邑,同时,孙林父还尽量和晋国的大夫们保持友好关系,这叫『身在卫营心在晋』。
既然如此,孙林父费这么半天的劲回卫国又图个啥……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21 22:42:00 +0800 CST  

楼主:o弘毅o

字数:750274

发表时间:2015-04-07 04: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8 13:17:59 +0800 CST

评论数:20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