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

559 华元奔晋

难得晋楚弭兵,我们不妨继续抽空来看看各诸侯国的近况。
先说曹国,话说曹成公弑杀太子篡权后晋厉公虽然表示他在麻隧之战立有战功暂不追究,不过到了公元前576年春,晋厉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鲁成公、齐国大夫国佐、宋共公之子『公子成』等举行盟会时再次提到了此事,众人的号召之下,曹成公被逮捕并送到了天子所在的洛邑。
卫成公之后,又一位国君被请到了洛邑去喝茶……

曹成公被捕,众诸侯准备拥立当初准备逃离曹国的曹宣公之子子臧,太子被杀的情况下,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子臧是这样说的:圣人通达节义,其次保守节义,最下失去节义,做国君这件事不合于我的节义,虽然当不成圣人,但因做国君而失节亦不是我想要的。
于是,子臧放着国君不当逃亡到宋国,眼看一国不能无君,所以曹成公还是在不久后又回国当上了这个『失节』的国君……

就在子臧逃到宋国后不久的6月,宋共公去世,在位13年。
当然,子臧与宋共公的死并没有什么联系……
宋共公去世后,本应轮到『太子肥』即位,这时宋国朝中主要官员如下:右师华元、左师『鱼石』、司马『荡泽』、司徒『华喜』、司城『公孙师』、大司寇『向为人』、少师寇『鳞朱』、太宰『向带』、少宰『鱼府』。

值得一提的是,像晋国这样拥有大量异性官员的诸侯国毕竟是少数,宋国以上高官全部来自宋国公族,其中华元、华喜是宋戴公的后人,司城公孙师是宋庄公的后人,其他六位则全部为宋桓公的后人。
仗着自己一族人多势众,司马荡泽动了点歪心思,他把太子肥给杀了,理由是要削弱宋国公室。
问题是再削弱也不能拿国君的继承人下手吧……

荡泽杀太子,身为六卿之长的右师,也就是华元怎么看?
华元表示宋国目前公室地位低下,自己又不能拨乱反正,罪过实在太大,所以就逃到了晋国。
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华元觉得自己硬来的话,恐怕对抗不过以荡泽为首的这六位宋桓公后人……

华元一逃,宋桓公的几位后人便有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左师鱼石就表示弑杀太子同时华元逃走一事影响实在太坏,还是应该劝华元回来。
鱼石为什么会这么想?
其实理由更简单,就算桓公一族自己不做点什么,讨伐他们的诸侯迟早也会找上门来。

当然,鱼石虽然担心遭到其他诸侯的讨伐,但是迎回华元也不是完全就没有风险,比如少宰鱼府就是这样说的:华元回国必然会讨伐荡泽,恐怕桓氏一族会遭殃。
鱼石则表示就算华元回来,他也必然不敢讨伐荡泽,就算华元敢讨伐荡泽,也只是亡掉一部分而已。
鱼石看来,华元之所以逃到晋国正是顾及到桓氏一族目前在宋国的影响力,即便华元回来要讨要一个说法,顶多牺牲的也只是荡泽。
荡泽:……

鱼石劝说下,华元最终还是回到宋国,对于讨伐荡泽一事,鱼石表示默许。
随后,趁着桓氏一族本身并不齐心,华元回到国内立即就派了华喜、公孙师率领国人讨伐荡氏并杀死荡泽。
目前宋国的局面变成桓氏还剩五家,华元、华喜、公孙师非桓氏共计三家。

等到荡泽一除,看到华元如此果断,鱼石又开始害怕起来……
为了不被华元进一步下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学起了华元,他们共同离开国都,来到『睢水』『音同居,商丘一带』边上住了下来。
鱼石等人想的是让华元过来邀请他们回国,这样就可以顺便和华元谈谈条件,保证华元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

果不其然,华元接着亲自出马请鱼石等五人回国,接下来就是讨价还价的事情。
结果呢,买家和卖家心理预期没能达成一致,砍价任务失败,鱼石等五人暂时不同意回国。
华元: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22 22:57:00 +0800 CST  
560 楚又伐郑

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
华元奔晋,左师鱼石把华元邀请了回来,牺牲的是桓氏之荡泽;
鱼石等五人躲在睢水边,华元又亲自去迎接他们,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有来有往,合乎礼仪,可惜桓氏一族还是对华元信任不过,华元只得无功而返。

首先,问题并不在华元,宋共公去世,荡泽杀太子肥,身为右师的华元讨伐闹事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桓氏一族虽然人多势众,奈何思路并不统一,先是邀请华元归国讨伐荡泽,后又集体『罢工』要挟华元,要挟就要挟,问题是还没与华元把条件谈拢。

所以,华元接下来会如何应对?
只见华元回到都城后已下定决心将这五人驱逐出国,于是派人紧守城门,又令人挖断睢水之堤。
这下好了,鱼石等人进也不得,退也不成,最后只得一起逃往楚国……

随后,华元拥立公子成为国君,史称『宋平公』。
由于桓氏一族的集体崩溃,华元重新安排比如『向戌』出任左师、『老佐』出任司马、『乐裔』出任司寇,等于是宋共公一死宋国政坛重新洗牌,巍然不动的唯有华元。
从华元弭兵到安定宋国内政,时间刚刚过去小三年,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晋国联合诸侯讨伐秦国,看到曹成公杀太子而篡权,看到卫国孙林父与国君之间矛盾重重,还看到宋国荡泽杀太子一事,我们的结论是,停战协议虽然签了,楚国也暂时消停下来了,但中原的局势仍旧不够太平。

哦,对了,郑国其实也有一番折腾……
公元前577年,晋厉公要求卫定公接见孙林父,这一年的八月,郑国趁机由子罕领兵对积怨已久的许国发起进攻。
结果呢,郑国吃了败仗……

郑成公一怒之下迅速对许国发起第二次进攻,这次终于是逼得许国割地而与郑国求和。
弭兵三年,说好一起和平奔小康,感情除了楚国,其他诸侯国都忙得挺欢……
由于许国一直是楚国的小弟,最近几年接连被郑国欺负,楚国多少也得站出来表示自己的姿态了。

公元前576年,这是楚共王在位的第十六年,管它弭兵不弭兵,管它和平不和平,对于北上中原,羽翼渐丰的楚共王早已按耐不住。
对于此次楚国北上,国内分成了比较明显的两派,比如『子囊』就表示:才和晋国结盟没多久就要背弃盟约,恐怕不妥。
这位子囊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论辈分自然是子重、子反的侄子。

子反与子囊的意见不同,他认为只要局势对楚国有利就行,管他什么结盟不结盟。
当年劝谏过楚庄王的申叔时此时已经年老,他会对楚共王说些什么?
不好意思,申叔时在自己的食邑申地养老,他并没有去往都城……
不过对于子反的观点,申叔时还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背信弃义,子反恐怕不能免于祸难。

随后,楚军对郑国发起进攻,打完郑国之后还嫌不过瘾,顺手又对卫国发起进攻。
卫献公:……
要说的一点是,面对楚国的讨伐郑成公这次竟然没有屈服,而是派了子罕进行反击,并且还占领了楚国的『新石』『今河南叶县一带』。

郑、楚重燃战火,晋国自然要表态了,按照弭兵盟会的精神:谁打楚国,晋国自然就要打谁。
所以中军将栾书就说了:打楚国……
韩厥则表示不如暂且观望,让楚国自己加重罪过,失了人心之后再趁机出手。
毫无疑问,弭兵之盟保质期已过,接下来又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23 22:16:00 +0800 CST  
560 楚又伐郑

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
华元奔晋,左师鱼石把华元邀请了回来,牺牲的是桓氏之荡泽;
鱼石等五人躲在睢水边,华元又亲自去迎接他们,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有来有往,合乎礼仪,可惜桓氏一族还是对华元信任不过,华元只得无功而返。

首先,问题并不在华元,宋共公去世,荡泽杀太子肥,身为右师的华元讨伐闹事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桓氏一族虽然人多势众,奈何思路并不统一,先是邀请华元归国讨伐荡泽,后又集体『罢工』要挟华元,要挟就要挟,问题是还没与华元把条件谈拢。

所以,华元接下来会如何应对?
只见华元回到都城后已下定决心将这五人驱逐出国,于是派人紧守城门,又令人挖断睢水之堤。
这下好了,鱼石等人进也不得,退也不成,最后只得一起逃往楚国……

随后,华元拥立公子成为国君,史称『宋平公』。
由于桓氏一族的集体崩溃,华元重新安排比如『向戌』出任左师、『老佐』出任司马、『乐裔』出任司寇,等于是宋共公一死宋国政坛重新洗牌,巍然不动的唯有华元。
从华元弭兵到安定宋国内政,时间刚刚过去小三年,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晋国联合诸侯讨伐秦国,看到曹成公杀太子而篡权,看到卫国孙林父与国君之间矛盾重重,还看到宋国荡泽杀太子一事,我们的结论是,停战协议虽然签了,楚国也暂时消停下来了,但中原的局势仍旧不够太平。

哦,对了,郑国其实也有一番折腾……
公元前577年,晋厉公要求卫定公接见孙林父,这一年的八月,郑国趁机由子罕领兵对积怨已久的许国发起进攻。
结果呢,郑国吃了败仗……

郑成公一怒之下迅速对许国发起第二次进攻,这次终于是逼得许国割地而与郑国求和。
弭兵三年,说好一起和平奔小康,感情除了楚国,其他诸侯国都忙得挺欢……
由于许国一直是楚国的小弟,最近几年接连被郑国欺负,楚国多少也得站出来表示自己的姿态了。

公元前576年,这是楚共王在位的第十六年,管它弭兵不弭兵,管它和平不和平,对于北上中原,羽翼渐丰的楚共王早已按耐不住。
对于此次楚国北上,国内分成了比较明显的两派,比如『子囊』就表示:才和晋国结盟没多久就要背弃盟约,恐怕不妥。
这位子囊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论辈分自然是子重、子反的侄子。

子反与子囊的意见不同,他认为只要局势对楚国有利就行,管他什么结盟不结盟。
当年劝谏过楚庄王的申叔时此时已经年老,他会对楚共王说些什么?
不好意思,申叔时在自己的食邑申地养老,他并没有去往都城……
不过对于子反的观点,申叔时还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背信弃义,子反恐怕不能免于祸难。

随后,楚军对郑国发起进攻,打完郑国之后还嫌不过瘾,顺手又对卫国发起进攻。
卫献公:……
要说的一点是,面对楚国的讨伐郑成公这次竟然没有屈服,而是派了子罕进行反击,并且还占领了楚国的『新石』『今河南叶县一带』。

郑、楚重燃战火,晋国自然要表态了,按照弭兵盟会的精神:谁打楚国,晋国自然就要打谁。
所以中军将栾书就说了:打楚国……
韩厥则表示不如暂且观望,让楚国自己加重罪过,失了人心之后再趁机出手。
毫无疑问,弭兵之盟保质期已过,接下来又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24 21:22:00 +0800 CST  
561 大战前夕

公元前575年,春,楚国再次对郑国采取行动。
韩厥的建议下,晋国暂时没有介入此次冲突,自然是希望楚国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如此一来晋国就能以弭兵之盟的精神义正言辞的谴责楚国。
到时候的台词必然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是楚国先动的手……

结果呢?
然而楚共王并没有率先动手,而是派了公子成把临近郑国的『汝阴』送给郑国以示友好,随后子驷代表郑国同楚国结盟,郑国又一次站在了楚国阵营。
郑国转投楚国显然出乎晋国的意料,更意外的是楚国还没动手,郑国却先动手了,还是子罕,这次子罕领兵对宋国发起进攻。不过更意外,郑军被宋国的『将鉏』、『乐惧』领兵击败……

前不久,子罕领兵攻打许国之时也是第一次吃到败仗,随后郑国发起二轮进攻逼得许国割地求和。
只见宋军打了胜仗退兵安营扎寨之时警惕性不够,郑军突然再次发起袭击,将鉏、乐惧被俘,郑国扳回一城。
果然吃了败仗的郑国惹不起……

晋国没有等到楚国出手,郑国却先跳了出来,晋国还未发话,只见卫献公又迅速发兵攻打郑国。
万一楚国追究起来,晋国也可以表示其实是卫国先动的手……
毫无疑问,和平化为泡影,秩序回归往常,郑国选择了楚国,只是比起之前谁打就跟谁好的郑国来,郑成公所代表的郑国此时明显多了一份硬气。
所以,晋厉公的结论出来了:打郑国……

讨伐郑国一事,晋国明显分为两派,为此我们再次公布一下截止公元前575年晋国主要将领名单:中军将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将郤錡、上军佐『荀偃』;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郤犫、新军佐郤至。
由于前两年中军佐荀庚的去世,士燮高升一级,地位直逼当年老爹士会;荀庚之子荀偃则接班出任上军佐。
另外,虽然公元前587年时晋国成立新中、上、下军,但几年之前再度裁军,仅仅保留一支新军,目前的新军将和新军佐分别为郤犫与郤至,晋国的『四军八卿』之中,郤氏更是有郤錡、郤犫、郤至三人,势力之大值得我们关注。

好了,矛盾主要在于中军将栾书和中军佐士燮,士燮认为不宜讨伐郑国,理由在于他认识到晋国内部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晋厉公即位后更是雄心勃勃,即便拿下郑国,也只会徒增祸患,反倒有外部的威胁能够增强晋国的团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外乎此。
栾书则一贯属于主战派,他的理由更简单,郑国被楚国收买这是晋国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怎样也绝不能在自己这一代人执政的时候失去诸侯,所以必须打郑国,一直打到郑国服气为止……

最终,晋厉公听从栾书的意见坚持发兵,中军将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将郤錡、上军佐荀偃;下军将韩厥、新军佐郤至出征进攻郑国,下军佐荀罃留守晋国,新军将郤犫则去往卫国和齐国请求两国出兵。
同时,栾针之外栾书的另一个儿子『栾黡』『音同眼』则去往鲁国请求鲁国发兵。
公元前575年,4月12日,晋军正式出兵,辅以齐、鲁、卫等联军的支持,就连鲁国三桓之一的孟献子都表示此战悬念应该不大。

对于看客而言,有悬念的战争才精彩;
对于郑成公而言,既然不打算投降,有悬念的战争才会有希望。
如何才能保持悬念?
郑成公马上派了大夫『姚句耳』等一行到楚国搬救兵,随即楚国司马子反率领中军,令尹子重率领左军,右尹『子辛』率领右军前来救郑。
闹来闹去,最终其实还是晋、楚之间的对决。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25 22:15:00 +0800 CST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1-25 22:15:00 +0800 CST  
562 各自唱衰

公元前575年,5月,晋军一行渡过黄河,即将对郑国发起进攻。
就在此时,晋军得知楚军即将赶到的消息,士燮还是不希望看到晋楚交战的局面发生,在他看来群臣如果能够和睦的事奉晋厉公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他的建议是晋军假装因为避开楚军的锋芒而就此退兵,免得晋国落得个内忧外患的局面。
士燮几次三番的举动告诉我们晋国内部已经是暗潮汹涌,究竟由什么原因引起,我们还是先看看这场战争的走向再说……

很显然的是,栾书属于坚决的主战派,所以士燮的建议再次被否决,晋军继续向郑国逼近。
到了6月,晋、楚两军终于在郑国的『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一带』相遇,士燮再次建议退兵,只是同样遇到反对意见,这次轮到的是新军佐郤至。
郤至表示:想当年晋国有三耻,韩原之战,晋惠公失败归来;箕之战,先轸不能回国复命;邲之战,荀林父再次失败。如果我们现在逃避楚国,这是在为晋国增加耻辱。

为求与楚一战,郤至这是把晋国分别对秦国、狄人和楚国三场不同的战役都搬了出来。
士燮是这样回应的:先君屡次作战都是有原因的,当初秦国、狄人、齐国、楚国都很强大,晋国不尽力,子孙将会被削弱。如今四强中的三强都已顺服,敌人仅余楚国而已。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外内无患,如果不是圣人,外宁则必生内忧,既然如此,何不放掉楚国把它作为外忧?
我们逐渐摸透士燮的意思,在他看来晋厉公绝非所谓的圣人,即便能够打赢楚国、顺服郑国,由此必然会滋长晋国骄傲自大的情绪,更何况的是目前群臣并未齐心侍奉国君,因此退兵而将楚国作为『外忧』时刻警醒晋国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究竟谁未能齐心侍奉国君?
栾书表示,打仗要紧……
好了,从发兵到面对楚军,虽然士燮已经连续三次发出不与楚军交战的声音,然而却并未改变栾书捍卫这一代人荣耀的决心。

至于楚军目前究竟是怎样的动态,我们不妨一起也来看看。
楚共王收到郑国的求救信号后,当即整顿三军前往救郑,子反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辛率领右军,楚共王自己则亲自压阵。
提一点,子辛同子反和子重一样,都是楚穆王之子,楚庄王的兄弟,他目前所担任的右尹一职也就比令尹子重略低。

楚军行军途中路过申地之时,子反顺道拜访并询问了申叔时对此战的看法。先前子反建议楚国撕毁盟约、北上中原时申叔时的评价是子反背信弃义,恐遭祸难,此次子反登门拜访,申叔时更是长篇大论说了很多很多关于战争的看法:
比如战争的手段有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等,各有各的用处;
比如国家治理好了,百姓生活优厚了,就会齐心一致听从命令,不顾性命驰骋疆场,所以战争就能够得胜;
比如内部丢弃百姓,外部断绝友好关系,亵渎盟约而不讲信用,违反时令发动战争,恐怕战争就会失败。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申叔时最后是这样说的:你还是好自为之吧,恐怕我以后看不到你了。
子反:……
另外,跟随使者向楚国搬救兵的大夫姚句耳先行回到郑国,他对楚军的评价又是这样的:楚军行军速度很快,经过险要之地时队伍不够整齐。速度太快就会考虑不周,军容不整就会丧失行列。如此行军,怎能打仗?我看楚国靠不住。

晋军内部失和,楚军的前景申叔时严重看衰,郑国大夫姚句耳也不看好楚国,这样一旦晋、楚真打起来,我们该买谁赢……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01 20:52:00 +0800 CST  
563 国戚王伤

公元前575年,鄢陵,6月最后的一天。
这是晋厉公在位的第六年,楚共王在位则已经进入到第十六个年头,就在这天清晨,楚军早已逼近晋军并摆开阵势,由郑国而引发的晋楚之鄢陵之战眼看即将打响。
事发突然,大清早的就看面前黑压压的一片楚军,一些晋军将士已经懵了……

孙子兵法曰: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楚军初战,选择的还是大清早,士气可谓旺盛而锐不可挡,晋军不想就此势头被压了下去,于是有位叫『士匄』『音同丐』的就站出来说到:晋、楚都是天选之子,何不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也摆开阵势,有什么好怕的?
我们知道,士燮是坚决不主战的,这次他的回答更是坚决:国之存亡,此乃天意,你个小孩子的懂什么?
说不过郤至,也说服不了栾书,但面对士匄他还是很有底气的,毕竟一个是爹,一个是儿子……

问题在于,士燮也就只能管教得了自己的『小孩子』士匄,这不栾书和郤至这两位又要发话了。
栾书表示:楚军行事轻浮急躁,不妨坚守营垒而观望,三日之内楚军必退,到时候再打他们一个落水狗。
郤至上次说了晋国三大耻辱,这次更绝,他表示楚军目前有六大弱点,抓住这次机会一定能胜过楚军。

哪六大弱点?
子反、之重两个统帅彼此不和,这是其一;
楚共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战斗力堪忧,这是其二;
郑国虽然前来助阵并摆开阵势,但是军容不整,这是其三;
蛮人虽然也有军队,但不能布成阵势,这是其四;
楚军阵中士兵吵闹有余,斗志不足,这是其五;
月末用兵,犯了天忌,这是其六。

别的我们不多评价,主要针楚军出兵日期『犯天忌』这一条简单解释一下:
春秋之时,战争经常会与『天时』联系在一起,天时包括的比如有日月星辰、阴阳四时也就是春夏秋冬等各种天象的变化情况。
楚军选择出兵的日期我们提到,六月的最后一天。月终,意味着阴之尽,这是战争比较忌讳的日子,所以郤至才把这作为了楚军的第六个弱点。

总之,即便士燮竭力阻战,但是栾书却志在必得,对于退兵,郤至能说上个一二三,对于应战,郤至更是从一数到六,晋军显然战意已决。
对于此次出战需要提一点,大夫苗贲皇也有陪在晋厉公身旁,苗贲皇是当年楚国令尹斗越椒之子,对楚军的情况自然熟悉不过。
苗贲又是这样对晋厉公说的:楚国的精兵集中于中军的王族,因此把晋国的精锐分开去进攻楚国的左、右军,然后再集中三军攻打中军,一定可以大败楚国。

如此高招,晋厉公会有怎样的回应?
晋厉公表示容我算上一卦先……
卦辞曰:『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国戚王伤,不败何待?』

卦辞的意思我们简单翻译一下,南国,也就是楚国悲戚,楚共王的眼睛会被射伤,国悲而王伤,楚国必然就会失败。
简单点说,此次占卜昭示晋军大吉。
究竟是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再来关注下楚国,正好楚国也有一位前不久自晋国来的大夫,他对晋国的情况其实又非常清楚。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07 22:15:00 +0800 CST  
564 鄢陵之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了苗贲皇的情报,还有占卜带来的吉兆,晋国前景顿时豁然开朗,究竟鹿死谁手,我们还得先关注下楚国的动态。
晋有苗贲皇,其实楚也有『伯州犁』,他是晋国大夫伯宗之子,对于晋军的情况自然也是熟得不能再熟。

公元前595年,华元杀申舟而引发楚庄王讨伐宋国,当时伯宗就有过出场。
楚伐宋,晋景公原本同意救援宋国,正是在伯宗的建议下晋国按兵不动,仅仅只是派了解扬一行前往去做宋国的安抚工作。
伯宗当时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鞭长莫及』之原始版本。
说起来,伯宗这个人平日说话一向心直口快,甚至到了他的妻子以前每次在他上朝之前都要劝谏他少说直话以免遭致祸难的地步,不过到了郤锜、郤犨、郤至这『三郤』为首的郤氏一族在朝中越做越大时伯宗还是因得罪三郤而被诬陷致死,伯州犁也于前不久逃亡到楚国并做了太宰。

苗贲皇的老爹斗越椒在楚国谋反失败导致若敖氏退出楚国政坛,他自己倒是逃亡到晋国混得不错;
伯州犁的老爹伯宗被三郤陷害,他又逃亡到楚国做起了太宰;
再联系比如前面的申公巫臣,晋、楚之间虽然再度面临战争,不过对相互『人才交流』影响貌似倒也不大……

好了,言归正传,楚国早已陈兵于晋军之前,楚共王则在战前专门登上楼车观察晋军动向,伯州犁则在楚共王身后负责讲解晋军的行动特点,于是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楚共王:晋军战车左右奔走,这是在干什么?
伯州犁:这是在召集军官。
楚共王:那些人都集合在中军了。
伯州犁:这是在一起开会商量。
楚共王:看,搭起帐幕了。
伯州犁:这是在向先君占卜吉凶。
楚共王:帐幕撤除了。
伯州犁:晋军要发布命令了。
楚共王:好吵,还尘土飞扬。
伯州犁: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
楚共王:都登上战车了,将帅和车右又拿着武器下车了。
伯州犁:这是要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
楚共王:要开打了?
伯州犁:还不清楚呢。
楚共王:又上战车了,又下来了。
伯州犁:这是战前的祈祷。
随着伯州犁精彩的讲解,楚共王对战前的晋军动态有了清晰而直观的认识,我们唯一的疑惑是,楚共王到底是来打仗的还是来当观众的……

直到晋军热身活动结束,『鄢陵之战』终于正式打响,按照苗贲皇的建议,晋军将先集中火力对楚国的左、右军发起进攻,最后再合力对楚军的精锐中军发起总攻。
计划虽好,不过也得尊重基本的交通法,只见晋军营前有一片泥沼之地,于是晋军只得或左或右避开泥沼行进。
顺道提一点,为晋厉公驾驭战车的叫做『步毅』,栾书之子栾针则作为车右。
这不,晋军出营门还没走上几步,晋厉公的战车就陷在泥沼里,熄火了……

楚共王:你没事吧。
晋厉公:没事啊。
楚共王:没事走两步呗……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08 21:41:00 +0800 CST  
565 百发百中

话说晋军出师不利,晋厉公还没走上两步战车便陷入泥沼,栾书、士燮作为中军将、佐自然也有带着护卫陪同,战事要紧,栾书的想法是把晋厉公赶紧接到自己战车上来继续前行,没想到遇到了大麻烦。
晋厉公的车右是这样呵斥的:书,你给我退下去。
栾书:……

哪个车右敢对三军统帅这么大声说话?
栾书之子栾针呗……
栾针是这样解释的:国家大事,栾书不能一人包办,侵犯别人的职权,这是冒犯;弃自己的职责,这是怠慢;离开自己的部下,这是扰乱。

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宗法制之下,臣下在君王面前,一律称名,所以虽为栾书之子,栾针如此称呼老爹倒也合乎规矩。
最终,栾书还真就老老实实退了下去,众人使力掀起晋厉公的战车,继续驶往战场。
战斗总算打响……

战争终究是残酷的,晋楚交战没过多久,魏犨之子魏锜一箭射中楚共王眼睛,邲之战中存心捣乱的魏锜可谓立下大功,楚共王倒也冷静,他随即召唤楚国神射手『养由基』并给了他两支箭让他对射魏锜。
神射手就是神射手,养由基弯弓射箭,直接命中魏锜脖子,魏锜当场死亡,随后养由基把剩下的一支箭又还给楚共王。
还箭事小,重要的是这个细节能够强调为楚共王报仇养由基其实只用了一箭……

对于神箭手养由基我们必须再提一点:『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也就是说,历史上第一个以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而闻名的人正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养由基,再比如楚庄王时期的斗越椒叛乱,养由基当时同样也是一箭毙命。
楚共王中箭,加之晋军分而破之的计策,楚军逐渐落于下风,这倒也好,反倒让我们见识到了战争残酷之外春秋战争守则中『温馨』的一面。

比如晋新军佐郤至,他在交战中三次遇到楚共王,每次遇到楚共王都是赶紧脱下头盔,快步远离……
郤至如此客气,楚共王也投桃报李,派人送给郤至一把弓箭,然后大家接着各打各的……
比如下军将韩厥,这会正忙着追赶郑成公,追着追着就令御者别追了……

韩厥这是闹什么呢?
这不前些年韩厥追赶过齐顷公么,当年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也是客客气气,结果一不留神抓回个山寨齐顷公,后来还被齐顷公在宴会上奚落一番,实在是教训深刻。
不过人家韩厥放弃追赶郑成公的理由还是十分充分的:咱不能再次羞辱国君。毕竟这是败人品的事情啊……

比如韩厥放弃追赶郑成公,郤至表示我接着来追,不过追着追着也不追了,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伤害国君是要受到刑罚的。
再比如楚军逐渐败退而被逼到险要地带,这时栾针看到子重的旌旗,于是向晋厉公申请派人代自己给子重进酒。
晋厉公答应了栾针的请求,并向子重解释晋厉公缺乏护卫,栾针要执矛侍立在他左右,所以就不亲自过来进酒了。
子重受酒而饮,打发走使者后重新击鼓,毕竟仗还是要打的。
拜托各位,这是在打仗,不是在演戏,你们这样打下去这样观众很容易出戏的……

公元前595年,6月29日,鄢陵之战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
形势来看,晋军占优,但是,郤至边战边跑去同楚共王问好,韩厥、郤至先后故意放弃追赶郑成公,栾针要是能抽出时间来绝对想同子重喝上几杯。
所以,晋国的将士们,你们真的是来打仗的么……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09 21:09:00 +0800 CST  
566 厉兵秣马

夜幕终于来临,打了一天的晋、楚两军终于各自收兵。
战争很残酷,但战争仿佛又没那么残酷。
楚军这边虽然一度形势险恶,倒也没能像苗贲皇计划那般被彻底击溃。回到军营后,率领中军的司马子反令人视察伤情,补充兵士,修理盔甲武器,整顿战车马匹,一直到鸡叫的时候才吃饭,显然打算明日再战。

再来看看晋军这边,只见苗贲皇通告全军:检阅战车、补充士卒,喂好马匹,磨快武器,整顿军阵、巩固行列,饱吃一顿、再次祷告,明天再战。
提一点,苗贲皇的原话对于补充士卒、喂好马匹说的是『秣马、厉兵』,等于是把厉兵秣马这个词倒了过来。
还在更早的时候,崤之战前夕秦穆公准备偷袭郑国时被商人弦高识破,郑穆公得知消息后发现替郑国守城的三位将领果然早已是『厉兵、秣马』,也就是说厉兵秣马这个词以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地方已经出现几次。

局势来看,目前尚不明朗,看来天亮之后鄢陵之战仍将继续,不过有一个小细节,晋楚双方各自厉兵秣马时晋国还耍了个小花招。
只见晋军故意放松警惕,使得白天俘获的楚国俘虏得以顺利逃走,自然为的是进一步麻痹楚军。
阴谋、阳谋,晋军套路还真是不少……

得知战俘回营的消息后,楚共王又是怎样的反应?
白天眼睛中箭的楚共王还算冷静,他赶紧令人召来子反准备共商大计。
不过呢,子反没来……

子反为什么拒绝楚共王的召见?
因为他已经彻底麻痹了。
不要误会,与晋国的策略其实无关,搞定厉兵秣马的事情之后,侍从『谷阳竖』献酒于子反,子反二话不说咕咚咕咚,然后就喝大了。

中军统帅,战争打得难解难分之时竟然醉酒,换做我们,肯定会这样说:你麻痹……
但是人家楚共王也是有修养的人,眼睛都瞎了一只还坚持作战,所以肯定不会说骂人的话,对于子反醉酒一事,楚共王的回应简洁明了:跑路……
楚共王的内心其实是这样想的:这摆明了是上天要让楚国失败啊,不跑等着被俘啊……

公元前595年,7月的第一天,太阳照常升起,因为楚共王的连夜跑路,鄢陵之战戛然而止,没有了买卖,也没有了杀害,结局不言而喻,逃跑的楚国输掉了这场大战。
说好厉兵秣马、来日再战,面对突如其来的胜利,晋军又会如何庆祝?
没错,还是同样的配方,晋军进入楚国军营,原地享用楚军留下的粮食,不多不少,与城濮之战一样还是三天。

晋军胜、楚军败,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归到一个残酷的话题,对于楚国来说,败军之将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尤其是子反这样酒醉误事,罪责更是可想而知。
不过,回到楚国之地后楚共王是这样对子反说的:当初城濮之战成德臣让楚军覆没,楚成王并没有在军中,这次我在军中,所以过错不在你。
子反倒也知错,表示还是希望楚共王能够赐他一死。

这时与子反多有不和的子重有话说了:当初让军队覆没的人,他的结果你也听说过了,所以,何不为自己打算一下?
他是谁?
自然是为城濮之战买单的成德臣。
如何打算?
自然是为鄢陵之战买单。

子反最后是这样说的:就算没有成德臣自杀谢罪的事,子重命令我死,我又岂敢贪生而陷于不义,再说我让国君的军队败亡,岂敢忘记一死?
楚共王得知消息后想要派人阻止,不过显然为时已晚,子反最终自杀,以此告慰一段战争。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10 22:25:00 +0800 CST  
567 大长篇之鄢陵之战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晋文公到晋厉公,楚成王到楚共王,一代接一代,宛若尘土与露珠,早已飘渺远去;
继城濮之战和邲之战,鄢陵之战成为晋、楚争霸史上第三次两军以绝对主力对抗的大会战。过程各有变化,结局稍有不同,天道却从未改变,赢下最终胜利的不一定做到完美,但输掉战争的一方绝对犯错更为严重。

公元前579年,晋楚弭兵,『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有渝此盟,明神殛之』,誓词激荡,历历在目。
公元前576年,楚欲挥师北上,子反是这样说的: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行,管它结盟不结盟。
随后,楚国对郑国采取行动,短暂和平的中原大地再次引燃战火,楚伐郑无果后又用汝阴之地向郑国求和,由此引发晋国伐郑,楚又救郑,直到两军相遇于鄢陵,鄢陵之战终于爆发。

所以,楚国背信弃义才是弭兵会盟过早宣告失败的根源?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
公元前589年,鞍之战,晋国大胜而收服中原以东的齐国;
公元前579年,弭兵之盟,晋国又与中原以南的楚国议和;
唯有中原以西,秦国仍是隐患所在,仅仅只是在弭兵之盟之后的第一年,晋国趁着与楚国交好之际有了吕相绝秦,有了麻隧之战,孤立无援的秦国被晋国为首的联军重创,自此消沉多年。

除此之外,晋国频繁干预曹、卫等国内政,曹成公弑杀太子一事晋厉公表示不追究,理由仅仅是麻隧之战助晋有功;
孙林父叛逃晋国,晋厉公不管不顾强行将其送回卫国,卫定公唯有忍辱负重,无怪乎哪怕鄢陵之战胜利之后士燮仍然忧心忡忡,希望晋厉公能够戒骄戒躁。
所谓败不足悲,胜不足喜,这恐怕才是士燮内心的真实写照。

同时,郑国也是置弭兵之盟于不顾,几次三番进攻许国,最终惹恼楚国并引发楚国北上念头。
说好一起到白头,偏偏有人要焗油……
前因后果,大致如此,从弭兵到鄢陵之战的短短几年,晋楚各自的表现只为证实一件事情:真正意义上的弭兵大环境远未成熟,宋国右师华元因为这次积极的尝试而被铭刻青史,但历史的洪流却也不因个人意志而轻易就转移。

回到鄢陵之战本身,晋、楚之外,郑国可谓另一焦点所在。
自公元前586年郑成公即位以来,郑国先是在郑、许矛盾中因楚国偏向于许国而投靠晋国,楚共王讨伐失效只得通过送礼与郑国结盟;
接着晋景公以郑国偏向楚国为由关押郑成公,郑国国内连立二君向晋国施压,晋厉公随后也只得送回郑成公并与郑国结盟;
再接下来郑国继续攻打许国,楚国教训郑国反被郑国侵占新石之地,楚共王再次割地同郑国讲和,由此而引发晋伐郑、楚救郑,晋楚相遇触发鄢陵之战。

一系列事件表明,郑国作为战略要地仍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必争之地,楚国北上,郑国是其重要支点;
晋国称霸,中原腹地同样不能轻易失去,郑成公所处的这个时期虽然郑国实力上仍然不能与晋、楚叫板,但至少郑国不会轻易屈服,无论晋或者楚。
胜无常命,唯德是与。
郑国的行动告诉我们,德行才是强国之根本,德行才是诸侯顺从之源头,一味打压,终究会失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再来盘点一下整个战役的经过。
晋军一方,晋厉公亲自出征,上、中、下以及新军全部出动,另有郤犨、栾黡分别召集卫国、齐国以及鲁国联合出兵;
楚军方面,楚共王亦是亲征,全军按照左、中、右三军编成,郑成公率军前来回合,另有部分夷兵助阵。

数量来看,晋国理当占优,唯一需要说的是,直到楚共王因子反醉酒而退兵之后齐、鲁、卫等才先后赶到『案发现场』……
情报来看,晋有苗贲皇、楚有伯州犁,算是打成平手,但是态度上却差距甚远,苗贲皇根据楚军编成建制为晋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策略,伯州犁则为楚共王的现场观摩做了一次合格的解说……
士气来看,即便士燮极力劝和,中军将栾书始终坚持为荣耀而战,态度相当之坚决,郤至适时辅以楚军六大弱点,更是增添不少底气;
反观楚军,从一开始子反便落得背信弃义的口实,以至于本国大夫申叔时相当不好看子反的前景,至于子反本人就更不用说,战前醉酒反映出其重视程度,与子重的矛盾更是逼得最后唯有自杀谢罪。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鄢陵之战无关道义,这是晋楚两国在短暂和平之后对于争霸中原的又一次尝试,晋国在战略战术上的领先决定了他们最终能够留在原地吃上三天楚军仓皇撤退所留下的粮食。
当然了,比起城濮之战中楚军左、右两军被击溃,比起邲之战中晋军仓皇登船时船中遍布被砍断的手指,即便楚共王一开始便眼睛中箭,但整个战斗的气氛还是会让我们觉得鄢陵之战始终处于一种异常『友好』的氛围当中:
郤至交战中三次遇到楚共王,没有一次不是脱下头盔赶紧离开,搞得楚共王一开始还以为郤至是因为受了伤,后来闹明白郤至对自己避而不战是因为尊敬之后赶紧派人送了一把弓箭,郤至接受『礼物』,一番感谢之后向晋国来使又是肃拜行礼三次之后才再次离开。
接下来,郤至和韩厥本有机会俘获郑成公,上次鞍之战中抓齐顷公抓出心理阴影的韩厥一早便以不能再次羞辱国君的名义主动放弃追赶,郤至同样也是以伤害国君会受到刑罚为由就此放弃。
还有比如栾书之子栾针曾经出使楚国,当时子重问晋国的勇武表现在哪里,栾针表示晋军按部就班、从容不迫,如今战场见到子重的旌旗,栾针认为两国兴兵之际,不派使者跟子重打个招呼就不能证明晋军的按部就班与从容不迫,就不能证明晋国之勇。
于是我们看到身为晋厉公车右的栾针虽然脱不开身,还是向晋厉公请求派了使者给子重进酒,子重受酒而饮,为证明楚国之勇而再次击鼓一战。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以来,东周过去已近二百年。
在这二百年里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无数场,虽然已经有诸如先轸等名将兵法领先于时代,虽然有曹刿等智慧领先于肉食者,虽然亦有各种打破常规的小计谋,但是总体而言,以车战见长的春秋战争仍然是有板有眼,极尽礼节之事。

最后,城濮之战、邲之战,再到鄢陵之战,晋楚三场重要战役跨度近60年,晋国历经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以及晋厉公,楚国历经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以及楚共王。
几十年的时间里,晋、楚起起伏伏,城濮之战标志着自晋文公起晋国的强势争霸,邲之战记录了晋灵公之后晋国的转衰以及楚庄王的鼎盛时期。
待到鄢陵之战,楚国在若敖氏之乱后又有子重、子反失和,晋国内政同样危机四伏,胜败更多只是为了区分战争的结果,很难再界定谁才是真正的霸者。
鄢陵之后,再无晋楚争霸。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13 22:12:00 +0800 CST  
568 沙随之盟

随着鄢陵之战的胜利,晋国在与楚国大型战役的对话中目前二比一的比分领先。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场本由郑国而引起的晋楚大战过后,如何处理郑国又摆在晋厉公面前。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的当年,秋,晋厉公召集鲁成公、齐灵公、卫献公、宋国华元等在『沙随』『今河南宁陵县一带』举行盟会,此外邾国也有代表参与,盟会的主题正是联合伐郑。

这次盟会,虽然鲁成公也有出席,但是晋厉公竟然不愿同他见面,说起来,这与郤犫对鲁成公的诬陷有关。
话说郤犫为什么要诬陷鲁成公?
说起来,这与他收了鲁国大夫叔孙侨如的好处有关。

那么问题来了,叔孙侨如为什么又要给郤犫好处,让他来诬陷鲁成公?
说起来,这与一桩奸情有关。
好刺激,又有好戏看了……

我们不妨把镜头拉长、拉远一点,其实吧,事情是这样子的:当年,鲁文公去世之后,权臣东门襄仲在鲁文公妃子敬嬴的撺掇下杀死太子并拥立敬嬴之子即位,也就是鲁宣公。
再后来,东门襄仲死了,鲁宣公也死了。
这就死了?
毕竟镜头拉得太长,我们只是简单提一下……

东门襄仲拥立鲁宣公的事情,主要告诉我们鲁宣公时期鲁国权力最大的臣子仍是东门襄仲,权力大到连国君都是他一手安排的,此时的『三桓』自然是被东门襄仲所压制。
事情的转机出现于公元前591年,东门襄仲去世已近10年,其子公孙归父忌惮于逐渐壮大的三桓势力,于是便与鲁宣公商议对三桓进行打压。
不料就在公孙归父出使晋国期望寻求支持之时鲁宣公突然去世,然后立即引来季孙行父等人的反击,东门氏一族全部被驱逐出国,其地位被三桓取而代之。

东门氏的覆灭对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影响相当深远,一方面东门襄仲过于专权导致东门氏树敌众多;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即便臣子同为姬姓公族的鲁国、即便礼法制度延续保存相对较好的鲁国,发展到这个阶段之时政治上的斗争同样日趋激烈。
典型的例子正如季孙行父,东门襄仲专权的时代他是东门襄仲积极的拥趸,但是等到三桓势力不比东门氏差时,他又对东门氏毫不手软。

等到鲁宣公去世、东门氏被逐,鲁国国君换作鲁成公,季孙行父则成为鲁国一号权臣。
另外,朝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臣子还有『臧孙许』、『孟孙蔑』、『叔孙侨如』、『公孙婴齐』等。
这其中,季孙行父、孟孙蔑、叔孙侨如便是三桓各自代表,三桓至此以及有了雏形。
提一点,我们注意到诸如季孙行父、臧孙许、孟孙蔑等等名字里面都包含一个孙字,这是对几位权臣的尊称,并不是原本名字中就有孙字。

好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对鲁国此时的政坛背景大致有了了解,总之季孙行父权力最大,三桓之孟孙蔑、叔孙侨如混的也不错。
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把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并称为三桓,仅仅是因为这三家皆为鲁桓公的后人,并不就意味着这三家十分团结。
相反的是,这三家其实一直算不上团结。

比如鲁庄公时期,庆父与叔牙为一党,季友则站在鲁庄公一边;
比如东门襄仲专权时期,季孙行父、叔孙得臣一度委曲求全依附于东门襄仲,由于公孙敖与东门襄仲曾经的敌对关系,孟孙氏则一度较为失意;
比如到了鲁成公时期,资历更低的叔孙侨如眼瞅着地位不如季孙行父和孟孙蔑便有了除掉这两家的想法。

明明资历不如,叔孙侨如又该如何下手?
这个时候嘛,说好的奸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14 22:36:00 +0800 CST  
569 联军伐郑

公元前575年,晋、楚爆发鄢陵之战。
这一页其实已经过去,甚至连大长篇都已完结,不过由于剧情需要,我们得把这一页再次翻回来……
晋楚此战,晋军四军八卿大多出征,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下军佐荀罃留守晋国,比如新军将郤犫去往卫国和齐国请求两国出兵,还有比如栾针之子栾黡去往鲁国请求鲁国发兵。

后来的结果我们知道了,由于子反的醉酒,交战第一天劣势的楚军连夜撤退,楚军虽未进一步遭受损失,但这一举行等于宣告战败。
也正是由于楚军的突然离去,齐、卫、鲁的迟到才没有那么引人注意。
迟到的原因各有不同,齐国相对速度最快,战后第二天国佐、高无咎已经领兵赶到,卫献公从卫国出兵不久,鲁成公则才在鲁国的城邑『坏隤』『音同颓,今山东曲阜一带』耽搁了段时间。

鲁国临战出兵前为什么会离开国都而去往坏隤?
原来,就在鲁成公准备出兵之时,其母亲『穆姜』前来送他。
其实吧,送鲁成公是假,穆姜主要的目的是让他把季孙行父和孟孙蔑两位驱逐出国。

理由是什么呢?
理由是叔孙侨如想除掉季、孟两人并顺便侵占其家产,话说穆姜为什么又要帮叔孙侨如?
道理很简单,叔孙侨如『通』于穆姜,这个通嘛,理解成私通就行……

我们总算是看出叔孙侨如的套路,他期望通过穆姜来对鲁成公施压,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这一年已经是鲁成公在位的第十六年,鲁成公又岂会轻易就听信谗言,所以他对穆姜表示晋国眼下有难,还是等他出兵回来再听母亲的命令。
鲁成公这是既没有答应穆姜的要求,也没有直接就此拒绝,而是打了个太极,想把事情先缓一缓。
岂料穆姜大怒,刚好鲁成公的两个兄弟『公子偃』、『公子鉏』『因同除,前有刺客鉏麑』从边上路过,穆姜当即表示:你要是不同意,他们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是国君。
鲁成公:……

这边母亲大人发飙,威胁拿掉他的国君位置;
那边晋国要求出兵,同样关乎到鲁国的命运,左右为难,鲁成公只得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只见鲁成公停留在坏隤,令人在宫内设置守卫、加强戒备,还专门让孟献子,也就是孟孙蔑留守关注叔孙侨如和穆姜的动向,如此一折腾,自然就耽误了出兵的事情。

鄢陵之战结束后,紧接着便是沙随会盟,晋厉公召集一众诸侯商量讨伐郑国的事情,谁料叔孙侨如一计不成于是又生一计,国内鲁成公的母亲穆姜都摆不平季、孟两家,叔孙侨如把目标又定为晋国新军将郤犫。
当然了,这次就不是通奸了……
收到好处的郤犫吧啦吧啦一通诬告,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前提提到的那一幕,晋厉公信以为真,然后不想和鲁成公见面。

7月,伐郑项目正式启动,离6月最后一天的鄢陵之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按照沙随之盟的约定,齐、宋、卫皆有派兵助阵,虽然因为诬陷而不受晋国待见,鲁成公还是有坚持出兵。
没办法,不出兵可能会更不受待见……

就在鲁成公准备出发之前,穆姜又来送他了,当然了,还是带有上次一样的命令。
鲁成公不敢怠慢,还是用了同样的套路,在宫中精心防备一番后才安心出发。
不过鲁成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只见众诸侯驻扎在郑国西部,鲁军一行却来到了郑国东部,想要会合联军,鲁军唯有穿过郑国。

怎么办?
鲁军想了个办法,大夫公孙婴齐派了叔孙侨如的弟弟『叔孙豹』去请晋军来迎接鲁军,并且还在郊外为晋军准备饭食。
为表诚意,公孙婴齐竟然连续四天都没有吃饭,直到晋国的使者到来并吃了饭以后才终于开吃。

好吧,联军集体出动,加之楚军新近大败而无暇顾及,没了后援的郑成公还敢不敢再硬气一回?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15 22:20:00 +0800 CST  
570 郑国反击

子曰:兵不逼好。
话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离孔子所处的年代已经越来越近。所谓兵不逼好,指的是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是不科学的事情,所以晋厉公不该兴师动众讨伐郑国?
其实吧,我们想说的是曹国……

公元前578年,曹宣公因麻隧之战而死于军中,随后曹成公弑杀太子而篡位;
公元前576年,晋厉公召集鲁成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宋国公子成也就是后来由华元拥立的宋平公、齐国国佐等举行盟会,曹成公因先前犯事还是被逮捕并押送往洛邑;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后,联军伐郑前,曹国派人向晋国请求释放曹成公,毕竟国君被关押,曹宣公之子子臧又嫌当国君『失节』,因此曹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结果呢?
晋厉公没有批准。
晋厉公不准,曹国又能怎么办?
曹国表示那就再请求一次,这次子臧还亲自出马……

再三请求之下,晋厉公答应了曹国的请求,子臧回国,曹成公随后也『出狱』。
有意思的是,等到曹成公一回国,子臧就把他的封邑和职位全部交了出去,表示以后不再做官。
一个视功名如浮云的人,一个连国君都不屑去当的人,却又为国家大事上下奔走,这个人就是曹国的子臧。

好了,曹国的插曲告一段落,接着我们来看看联军是如何打郑国的。
数量来看,以晋国为首的联军包括齐、宋、卫以及会师的鲁国,实力应该明显占优,晋厉公是不是这样想的呢?
恩,没错,晋厉公的确也是这样想的……

既然如此,反正来都来了,联军不如干脆来个一箭三雕,只见晋军派了下军佐荀罃率领着一众诸侯先是跑去攻打陈国,接着又转移阵地讨伐蔡国。
为什么晋国要攻打陈、蔡?
其实道理很简单,陈、蔡都是楚国的小弟。

说好一箭三雕,陈、蔡已被收拾,接下来自然轮到了郑国。
随后联军马不停蹄又从蔡国转移,准备讨伐郑国。
一来联军行动太过顺利,二来行军速度受限,联军队伍自然也就慢慢散了下来。

公元前575年,7月24日,晚,伐郑行动终于展开。
只见子罕领兵突然发动夜袭,效果那是相当不错,打得对手那是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等会,这位子罕好像有点眼熟的样子?

不错,子罕前面已经出场过几次,也打了好几次仗,基本都以胜利告终。
虽然偶有失利,但通常都会很快以第二次进攻的胜利进行有利的回击。
这就对了嘛,毕竟子罕是郑国的……

面对联军的讨伐,郑国倒也是干脆,既然明的玩不过,子罕索性就来暗的,继前不久夜袭宋军俘获将鉏、乐惧后,这次又一次性将宋、齐、卫全部击溃。
谁说郑国是墙头草的,谁又说郑庄公以后的郑国已经没落的,郑成公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就算郑国当老大已经不再现实,但是绝不甘心当个窝囊的小弟。
面对毫不示弱的郑成公,晋厉公又该如何应对?
郑成公:为什么就不问问郑国接下来会怎样……

公元前574年,正月,只见郑国又派了子驷进攻晋国,搞得连卫国赶紧派了大夫『北宫括』攻打郑国以此来救晋。
到了五月,郑成公更是将太子髡顽和大夫『侯獳』送到楚国作为人质,楚共王当然明白郑国的意思,所以又派了公子成、『公子寅戍』领兵驻守郑国。
看这架势,郑国同晋国还真是感情已经宣告破裂……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16 22:12:00 +0800 CST  
571 继续搞事

鉴于郑国目前立场之坚定,我们不妨盘点盘点晋楚两大阵营各自都有哪些诸侯国:
楚国一方,从联军伐郑的行动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陈、蔡是归附楚国的,因为郑成公态度之坚决,楚国更是在北方有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晋国一边,最近的沙随之盟表明诸如齐、鲁、卫、宋等又比较明显的属于这一阵营,除此之外,吴国属于晋国积极拉拢的对象,不过由于地势偏远,双方暂时还未擦出太多火花。

『鄢陵之后,再无晋楚争霸。』
这是我们对于鄢陵之战作的最后评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其实倒并不是说晋、楚接下来就完全没有了交集,只是稍作剧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晋楚后面各自都因内部原因而逐渐失去活力,乃至对于霸主之意愿虽再,但实力却又不足以担当,两军动辄倾尽全国之兵力的大场面也成为了最后的回忆。

晋国为什么会彰显老态,我们继续从鲁国的叔孙侨如说起。
话说公元前575年鲁成公先后两次出兵助晋,但是两次效果都不好:
一次因为母亲穆姜要求他将季孙行父和孟孙蔑驱逐出国,鲁成公安顿好国内的事物之后还没赶到鄢陵之战就已经结束;
另一次面对穆姜的要求虽然有了经验处置更加熟练,但是叔孙侨如却买通郤犫,郤犫一顿坏话后晋厉公对鲁成公避而不见。
总之一句话,叔孙侨如要搞事,哪怕得罪鲁成公,再说得罪鲁成公也未必有多可怕,毕竟穆姜发话了:公子偃、公子鉏,随便拉上哪一个鲁成公的兄弟,那都是可以当国君的……

对于鲁成公,好的消息是两次出兵他都在国内做好了防范工作,即便叔孙侨如想搞事,事情也不是那么好搞起来的;
坏的消息是叔孙侨如那是真的想搞事,一招不行那就换一招,一招比一招狠,一招比一招厉害。
这不,联军伐郑遭遇偷袭后不久,叔孙侨如表示又要出招了……

叔孙侨如这次会玩出怎样的花样?
其实还是找了郤犫,他派人给郤犫带话:鲁国有季氏、孟氏,就好比晋国有栾氏、范氏,政令都是在他们那里制定。现在季氏、孟氏认为晋国的政令出于不同的家族,不能服众,因此打算事奉齐国和楚国,哪怕是亡国都不再跟从晋国。
提一点,栾氏我们知道,栾书作为晋国中军将对于晋国的影响自然是举足轻重,范氏指的是士会、士燮这一族,因封地在范邑,士会、士燮分别也被成为『范武子』、『范文子』,士燮目前已经高居中军佐,地位仅次于栾书。

叔孙侨如的套路我们该如何解读?
首先,叔孙侨如还是想借助晋国的力量,并且把自己置于道德高地,所以按他的说法,不是自己想搞事,而是季孙行父和孟孙蔑打算脱晋入楚,这样的大事,晋国自己掂量掂量就知道该帮谁;
其次,叔孙侨如既不找栾书,也不找士燮,而是区区新军将郤犫,一来他与郤犫之前的渠道已经成熟,郤犫先前也拿了不少好处,沟通起来不费力,二来所谓的三郤不是在晋国很风光么,拿栾氏、范氏来刺激刺激郤犫,自然会有奇效;
最后,叔孙侨如的要求也不高,他表示希望借晋国之力把季孙行父关押在晋国顺便杀死,自己再在国内把孟孙蔑给解决,你一刀、我一刀,鲁国就没了二心,既然鲁国没了二心,其他小国一定也会服从晋国。

叔孙侨如:不要千军万马,不要十刀八刀,只要随便来上一刀,绝对不浮夸。你关了不上当,杀了不吃亏。它可以让鲁国彻底归服晋国,也可以让其它小国更加安心,时间有限,晚了楚国就下手了……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21 22:11:00 +0800 CST  
572 永结伉俪

公元前575年,9月,如叔孙侨如所愿,季孙行父被晋国逮捕。
为救回季孙行父,鲁成公派了鲁国另一权臣公孙婴齐到晋国交涉,论辈分,他同鲁成公一样,都是鲁文公的孙子。
说起来,公孙婴齐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多少也有一点过节,我们干脆一并也交代一下。

公孙婴齐的父亲叫『叔肸』『音同西』,叔肸是鲁文公之子,鲁宣公的同母弟弟;
穆姜是鲁成公母亲,鲁宣公的夫人,论关系,穆姜是嫂嫂,叔肸是小叔子。
不要想歪,此处没有奸情……

问题出在公孙婴齐的母亲,当然,实事求是的说,公孙婴齐母亲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她没有经过正规的媒聘之礼就和叔肸住到了一起,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来形容其母亲的身份,也就是『姘妇』。
叔肸这边倒没说点什么,穆姜那边却开始嫌弃了,她表示不承认这个『手续不全』弟妹的地位……
公孙婴齐母亲的地位得不到穆姜认可,等到公孙婴齐出生后不久其母亲就被遗弃,然后远嫁给了齐国大夫『管于奚』,再后来给公孙婴齐生了一个异父的兄弟和一个妹妹,然后管于奚去世,公孙婴齐母亲就成了寡妇……

公孙婴齐母亲守寡之后看到叔肸去世、公孙婴齐在鲁国混得还算不错,于是便把这对异母的兄妹托付于他,公孙婴齐也竭力照顾,安排异父的兄弟做了大夫,并把妹妹嫁给了一个叫做『施孝叔』的鲁国人。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公元前580年,鄢陵之战的5年前,郤犫来到鲁国『求妇于声伯』。
声伯正是公孙婴齐,求妇嘛,就是让公孙婴齐给他找个美女回去做老婆,公孙婴齐前思后想,干脆就把已经嫁给施孝叔的异母妹妹又抢了回来并给了郤犫……

针对这事,公孙婴齐妹妹问施孝叔:鸟兽都不肯失掉配偶,您打算怎么办?
施孝叔:我总不能因为这事逃跑或者自杀吧。
施孝叔毕竟没啥影响力,所以老哥公孙婴齐要收回妹妹,在他看来这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也就只得认命。

公孙婴齐的妹妹一看施孝叔如此不『男人』,失望之下还是跟着郤犫到了晋国,随后生了两个孩子。
针对以上一系列的事情我们做个简单的小结:
首先,春秋时代女性地位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从公孙婴齐的母亲和异母的妹妹连姓名都不能留下来就可见一斑;
其次,穆姜作为鲁宣公夫人私生活不够检点,几次三番命令鲁成公,甚至是威胁其国君的地位,结果倒好,因为区区礼节的问题直接导致公孙婴齐母亲改嫁齐国,这又说明穆姜的地位还是很不一般的;
最后,这件事情接下来又引发了一出悲剧,没过多久,三郤被晋厉公收拾导致郤氏被灭,公孙婴齐妹妹连带孩子被晋国宋怀给施孝叔,施孝叔在黄河边上迎接时二话不说就把两个孩子沉进了黄河……

愤怒的妹妹是这样说的: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
自己保护不了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这怎么能有好结果?
『伉俪』一词出自公孙婴齐的妹妹,意思是夫妻之间感情深厚,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个时代并没有让公孙婴齐的妹妹遇到自己理想中的伉俪,她也只得发誓永不再做施孝叔的妻子,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郤犫:不对啊,我仿佛好像也看到了自己不久后的悲伤……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23 19:19:00 +0800 CST  
573 不可再罪

说好公孙婴齐到晋国就季孙行父被捕的事情进行交涉,我们这才开了个头就扯到公孙婴齐妹妹的遭遇上去了……
言归正传,公孙婴齐来到晋国请求放季孙行父回国,接待他的是郤犫,郤犫的身份很尴尬,一面是他公孙婴齐的妹夫,另一面则又受叔孙侨如的撺掇,否则也就不会有季孙行父被捕而公孙婴齐又来请求这档子事情。
重要的是,郤犫目前还活着……

公孙婴齐:弟啊,要不咱放了季孙行父?
郤犫:哥啊,要不咱就不放了,顺便你把孟孙蔑给咔嚓了,到时候我给您鲁国的政权,对待您比对公室还亲。
公孙婴齐:弟啊,这两人是鲁国的社稷之臣,早上杀掉他们,晚上鲁国就得灭亡。鲁国靠近晋国的仇敌,鲁国一亡就会扩大敌人的势力,实在是使不得啊。对了,叔孙侨如和穆姜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吧。
郤犫:哥啊,要不我帮你请求点封邑?
公孙婴齐:弟啊,我不过是鲁国的小臣,岂敢仗恃晋国以求取丰厚的官禄,这次就是奉了鲁成公的命令前来请求,只要你放了季孙行父恩赐就足够多了,还要什么封邑。

公孙婴齐与郤犫一番对话,连士燮都被触动,他说栾书是这样说的:季孙行父在在鲁国辅助过两个国君,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足见忠诚。相信奸邪而丢弃忠良,怎么对付诸侯?子叔婴齐接受国君命令而没有私心,为国家谋划也没有二心,拒绝他的请求,这是丢弃善人,中军将您还是考虑一下吧。
最终,公孙婴齐大公无私的表现打动晋国,不仅季孙行父被赦免,鲁国与晋国的关系也得到极大改善。
只是叔孙侨如你一刀、我一刀的计划就流产了……

公元前575年,10月,鲁国大夫们以叔孙侨如为戒而结盟,这场三桓之间的内斗最终以叔孙氏的失败而结束,叔孙侨如被放逐而逃到齐国。
12月,季孙行父同郤犫结盟,随后回国派人暗杀公子偃,并召回叔孙侨如之弟叔孙豹则代替了他在鲁国的地位。
多行不义必自毙,依稀我们还记得这句早在春秋初年由郑庄公对祭仲所说的话,叔孙侨如不甘自己的地位低于季孙行父和孟孙蔑而频出杀招,最终导致了自己被逐出鲁国的下场,简直是大快人心。

然而,事情其实又不是这个样子……
对于逃亡齐国的叔孙侨如我们简单交代一下,来到齐国的叔孙侨如很快又和一个叫做『声孟子』的勾搭上了,所以混得那是相当不错。
声孟子是谁呢?
她是齐顷公的夫人,由于齐顷公于公元前582年去世,目前齐国国君是齐顷公之子『齐灵公』。

恩,叔孙侨如这是换了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国君的母亲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
然而,事情其实还远不止是这个样子……
过了没多久,人家叔孙侨如思想觉悟突然就有了质的提升,于是说到:哎,实在是不能再犯罪了……

所以呢?
所以叔孙侨如结束了与声孟子的这段『恋情』,然后就跑到了卫国。
再后来,叔孙侨如在卫国混得也是相当不错,地位大致与各卿相当。

友情提醒,此时卫国的国君是卫献公,母亲叫做『敬姒』。
当然了,让各位失望的是,叔孙侨如和敬姒之间其实并没有发生点什么……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25 21:05:00 +0800 CST  
574 郤氏简史

关于鲁国,关于三桓,我们暂且告一段落。
因为叔孙侨如的风波,叔孙氏一脉自此叔孙豹以及他的后人延续了下去。
接着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参与到叔孙侨如之乱中的郤犫,以及他和郤锜、郤至等所代表的郤氏一族。

说起郤氏,第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其姬姓血脉。
晋献公时期,『郤叔虎』征战狄人有功被封于『郤邑』,郤氏家族由此开始。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接受士会爷爷士蔿的建议而大肆屠杀晋国公族,郤氏、栾氏和前面略有介绍的祁氏、羊舌氏等少数姬姓家族得以幸存。

晋献公去世后,郤叔虎之子郤芮是晋惠公的坚定支持者,以至于后来晋文公结束流亡回到晋国之时甚至与吕省密谋烧死晋文公。
由于寺人披的告密晋文公幸运躲过一劫,郤芮与吕省最终落得被秦穆公诱杀的下场。
郤芮的死、以及他对晋文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晋文公时代郤氏的沉沦,好在晋文公并未就此对郤氏斩尽杀绝,郤芮之子郤缺在田间锄草时意外被功臣胥臣赏识并举荐,郤氏得以重返晋国政坛。

箕之战中,先轸决意赴死令人遗憾,郤缺却因俘获狄人首领表现突出,此后郤缺稳步高升,直至晋成公时代由于赵盾的去世而一跃高居中军将,随后其子郤克接班并在士会主动退位后成为中军将,郤氏迎来鼎盛时期。
公元前587年,郤克去世,其子郤锜出任下军佐,此时栾书成为新任中军将,这个阶段里,同为姬姓公族的栾氏、郤氏在庄姬之乱中起到关键作用,赵氏遭受打压而瞬间跌倒谷底。
十余年间,除了由下军佐已经升至上军将的郤锜外,我们看到比如郤犫、郤至分列新军将和新军佐,八卿之中郤氏独占三席,影响力可见一斑。

公元前576年,郤锜、郤犨、郤至联合向晋厉公进献谗言,伯宗遭遇陷害被杀,伯州犁逃到楚国,伯宗因一贯喜欢直言进谏而遭遇不幸,晋厉公也因杀死伯宗在国内遭致不少反对;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作为坚定的主战派,郤至表现十分抢眼,他先是以『晋国三耻』驳斥士燮退兵的建议,接着又摆出楚军六大弱点坚定晋军作战的信念,随后在交战过程中对楚共王又礼遇有加并得到楚共王赠送的弓箭,此外还主动放弃追赶郑成公的机会。
可以说,鄢陵之战中的郤至表现堪称完美,当年年底晋厉公在向周王室进献对楚作战的战利品时选择的代表也正是郤至,不过自感功劳重大的郤至没想到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栾书看在眼里,毕竟此战栾书才是最高指挥官……

说完郤锜和郤至,我们再来看看郤犨的基本情况。
郤犨与鲁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已有介绍,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晋国内部。
当年,郤锜夺走一个叫『夷阳五』的田地,由此两人结仇;
当年,郤犫又和一个叫『长鱼矫』的人争夺田地,不仅是把地给抢了,还把人给关了起来,甚至是把他和父母、妻子同系在一个车辕上,不用多说,自然也是拉下仇恨;

当年,还有一个叫做胥克的人,其父亲胥甲在河曲之战中作为赵穿的从犯被罢官,胥克接了老爹的班出任下军佐。
适逢赵盾去世、郤缺执政,为了给赵盾之子赵朔『腾位置』,胥克以患精神病为由而被下课,胥氏也由此而衰。
再后来,有一个人叫『胥童』,他是胥克的儿子,因为这段故事,他不仅是恨郤缺,更是对整个郤氏都充满了怨恨。

夷阳五、长鱼矫以及胥童三个人一起出现在我们面前,完全是因为郤氏曾经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
而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三个人的共同点时就会发现他们还有另外一种身份,晋厉公平时生活奢侈,此时他们都是晋厉公所宠信之人。
不巧的是,鄢陵归来,晋厉公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打算在朝中重用自己宠信的这批人。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27 22:17:00 +0800 CST  
575 谁的阴谋

『晋厉公侈,多外嬖。外嬖,爱幸大夫。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
终如士燮所言,鄢陵之战本就不该发生,对楚国的大胜只会让晋厉公更加骄躁,自打从鄢陵回来后晋厉公便有了将朝中诸大夫全部去除而换用自己『外嬖』的想法。
外嬖者,宫廷之外的宠臣,比如骊姬之乱时便有外嬖梁五、东关嬖五,他们对太子申生的死和晋惠公、晋文公的逃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晋厉公想清洗政坛,外嬖如夷阳五、长鱼矫与郤锜和郤犫有仇、胥童对老爹当年的被下课一直耿耿于怀,郤氏的命运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更为致命的是,中军将栾书对鄢陵之战中抢了他风头的郤至颇为不满,不满到也想找个机会废掉郤至,并且制定了一个足够让晋厉公砍死郤至几回的方案。
很快,公子茷求见,他要向晋厉公透露一个关于鄢陵之战的惊天大阴谋。

公子茷是谁?
他是楚国大夫,鄢陵之战时被俘而囚禁于晋国。
公子茷怎么出来的?
栾书:这个不重要……

关于阴谋,公子茷是这样说的:晋厉公您想想看啊,这次战役交战时东方的军队还没有赶到,晋军统帅因此没有展开行动,郤至却故意列了六条楚国的弱点,目的就是想让晋国提前出兵,这样一来晋国就必然会失败。
东方的军队说的是齐、鲁、卫等诸侯,晋楚交战时他们的确还在路上……
晋军统帅当然是栾书,楚军清晨陈兵于晋军前,按照栾书的观点,晋军应该坚守营垒与楚军僵持,三日之内楚军必定退兵,到时候再痛击楚军。

结果呢?
郤至列举了楚军六大弱点,说得晋军那是热血沸腾,鄢陵之战提前打响。
结合前后背景来看,中军将栾书与中军佐士燮意见不合,士燮主张退兵,栾书坚持与楚军一战,郤至几次三番都是坚定站在栾书的立场,现在倒好,说好的六大弱点竟然变成了忽悠晋军去送死……

更关键的是,楚军如他所说,的确输给了晋军……
栾书:这个嘛,也不重要……
好吧,就算晋军万一打了败仗,对郤至又有什么好处呢?

公子茷是这样解释的:一旦晋国战败,郤至就会趁机拥立身处洛邑的晋厉公侄子『孙周』来事奉楚共王,到时候郤至的好处自然是大大的。
我们再仔细一想,鄢陵之战中郤至的表现的确有那么点不同寻常,几次三番遇到楚共王郤至都是表现得客客气气的,甚至是还接受楚共王赠送的弓箭。
看来,搞不好这里面还真有什么肮脏的交易……

当然,晋厉公还是很谨慎的,他并没有轻易就相信公子茷透露的所谓阴谋,而是找来栾书看他对这事有怎样的看法。
栾书:这个嘛,楚军的使者给郤至弓箭,他敢去接而且一点都不怕死的样子,所以这个阴谋看来恐怕是真的。保险起见,不如派他到洛邑一趟而趁机探一下虚实。
在栾书的建议之下,郤至再次来到洛邑,孙周果然也借这个机会接见了郤至,这一幕刚好又被晋厉公派去的人给看到。
晋厉公:好个反骨贼……

对了,孙周为什么会接见郤至?
孙周:不是中军将栾书托人让我接见的么……
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2-28 21:02:00 +0800 CST  
576 三郤之难

公元前574年,某天,晋厉公外出打猎。
说是打猎,实际上晋厉公也就带着几位美女随便玩了会就喝酒去了,剩下的便是众大夫射猎,然后把猎物进献给晋厉公。
提一点,作为一国之君,晋厉公当然有自己的专属猎场,不过像他这般只顾着与美女打猎、喝酒而置众大夫一边多少还是有些失礼。
不过没办法,毕竟晋厉公才是晋国最高领导……

这不,晋厉公这边把着妹子、喝着小酒,那边郤至就过来进献自己的猎物了。
好家伙,居然是头野猪……
既然称这头猪为野猪,那就说明有家猪,借此机会我们不妨小小的科普一下:至少在距今八、九千年以前,大中华的故土上就已经有了野猪被驯化为家猪的相关证据。
更值一提的是,对比早先世界各地人类与文明,家猪的『专利权』应该就是在我们这片故土上。

好吧,虽然栾书已经偷偷摸摸出卖了郤至,虽然晋厉公心里已经有了怨恨甚至拿下郤至的想法,但是讨好领导的工作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的,郤至还是准备将这头野猪进献给晋厉公。
结果呢?
郤至还没来得及上贡,有个叫『孟张』的太监居然把野猪给抢了过去……

郤至哪受得了这份气,当即拔箭就射死了孟张,这下好了,晋厉公冠冕堂皇的找到了向郤至发飙的理由:好个郤至,你竟然敢欺负我。
郤至:……
我们都知道,晋厉公这会正陪着美女喝着小酒,小太监也是郤至给杀的,既然是郤至先动的手,晋厉公就有足够的借口发动群臣来讨伐郤至了。

不过,受宠的胥童却发话了:不行。
晋厉公:为什么不行……
胥童:郤氏族大人多,四处树敌导致怨恨也多,去掉大族,公室就不受逼迫;讨伐怨恨多的,也容易有功。斩草要除根,要杀就把三郤全部杀完。
晋厉公:正合我意……

因为一头野猪,因为一个太监,晋厉公与郤氏的矛盾终于公开化,得知晋厉公要对付郤氏的消息后,郤锜二话不说立即就要召集族人攻打晋厉公,剑拔弩张,形势危急。
但是,面对如此情形,郤至又是这样说的: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就不能背叛国君,智便不能残害百姓,勇也不能发动祸难。没了这三样,谁会亲近我们?再说了,国君要杀臣子,臣子又能怎样?
郤至看来,郤氏能够如此壮大,全都是因为受了国君的俸禄,拿着国君的俸禄聚齐了亲族却反过来与国君相争,罪过实在是太大了,与其同晋厉公殊死一搏,不如坦然听候命令,静候命运的裁决。

公元前574年,12月26日,胥童、夷羊五率领甲士八百人准备对郤氏发起进攻。
对于这次行动,长鱼矫一方面建议动作不要搞得太大,另一方面又忌惮于郤氏的实力,于是便使了个计谋,只见他和晋厉公的另外一个宠臣『清沸魋』『音同颓』拿着戈故作打斗状,边打边闹来到了郤府。
长鱼矫二人佯装要打官司,不知情的三郤正准备摆开阵势帮他们审理『案情』,长鱼矫出其不备突然用戈接连刺死郤锜和郤犫,楞过神来的郤至正要逃走,结果所乘之车又被长鱼矫给追上。

同样的戈,同样的结局,郤至也被长鱼矫刺死。
更为悲惨的是,随后郤锜、郤犫、郤至的尸首全部被陈列于朝堂示众。
一个坚信『信、智、勇』而不忍站在国君对立面的家族走过几代人的辉煌,就此而黯淡于晋国政坛。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02 22:41:00 +0800 CST  

楼主:o弘毅o

字数:750274

发表时间:2015-04-07 04: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8 13:17:59 +0800 CST

评论数:20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